信仰的力量心得体会例1
最早得知“卓书记离世”这个噩耗是在微信朋友圈,看着那些质朴却充满力量的文字,一字一句刺痛每一位读者的心,我为这位伟大又平凡的书记动容。再次正式面对这个悲痛的事实,是在6月6日下午2:30分。县委、县***府召开卓彦庆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暨“两整治一提升”工作推进会。虽然没有机会亲临现场观看学习,但是我们***员老师集聚三楼会议室,通过“龙游通”直播平台学习卓彦庆同志的先进事迹。
我在观看卓彦庆同志先进事迹专题片后,怀着对卓彦庆同志深厚的感情和深切缅怀,结合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下这篇题为《信仰的力量》的心得体会。
卓彦庆把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大力山、奉献给了村民。无论是修建翻身路,还是为群众“跑腿”办实事,他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千方百计、呕心沥血地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他把带动村民致富和集体经济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毕生追求,并为之辛勤耕耘、拼搏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卓彦庆同志的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是信仰坚定、对***忠诚。卓同志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大力山,献给了***和人民的事业。18岁那年,由于没有老师愿意来大力山教书,刚初中毕业的他就成了大力山小学的代课老师。29岁那年,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员。31岁那年,大力山村原***支部书记辞职下山创业,经过组织考察,已经调到金村小学任教的卓彦庆又回到大山,挑起带领大力山群众脱贫致富的重担。那几年,经商创业大潮风起云涌,他的一些同学纷纷劝他辞职南下,一些外地的朋友也多次拉他一起做生意,但都被一心扑在修路上的老卓婉言谢绝了,每天起早摸黑,他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奋战在工地上,这一干就是十八年。大力山的22个自然村全部通上了机耕路,其中的12.2公里成为亚太汽车拉力赛的“魔鬼赛道”,大力山人从此走出了封闭的大山。如今,那些当年南下深圳的同学中,有几个已经成为资产过千万的老总,而他成为人人都信赖的“跑腿书记”。谈到当年的选择,他只是平淡地说:“既然组织和群众都相信我,我就要做好。要赚钱以后也会有机会。”
“一条路一辈子,卓书记用十八年时间锤出一条路,这种精神令我们感动,几个数字令我记忆深刻“二十四年、四辆车、三十万、一百多个弯、五圈”,我们做为基层***员,学习到的东西很多。我读懂了包容、承受、真诚、担当,作为教师,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耐心对待学生的错误与过失,做人民的好教师。”卓书记虽然走了,但他心里一定是快乐的,因为能为人民做出贡献,他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信仰的力量心得体会例2
中***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013-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盲目崇拜、信仰混乱、精神空虚等现象肆意泛滥。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也是不争的事实。社会思潮多元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信仰沦丧、信仰无用论充斥社会。甚至有人怀疑,***员还要不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种种惑而不知、知而不信的思想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
令人欣慰的是,中央领导集体远见卓识,***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是***中央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提出的重要任务。***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重新确立社会核心价值理念或者说重塑社会信仰已经纳入我们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
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均在人。长期执***的***正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因此,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广大群众,尤其是***员干部进行信仰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十分必要[1]。
一、什么是信仰
(一)信仰的含义
信仰,是指对某种思想或精神的信服并由此产生的敬畏,从而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它是信仰者的思想对另一种思想的悦纳,它是信仰者的精神与另一种精神的融合,因此,把握信仰的本质,需要我们从思想内部去揣摩、需要我们从心灵深处去体会。有些人认为信仰可以是神灵、可以是圣人等等。例如对神龙的信仰、对上帝的信仰,其实那不过是精神或思想的外化或物化而已。
(二)科学与信仰的关系
科学是对现实事物本身“真”的认知,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认识理性,以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认识世界,能指导人们行动上改造现实世界。信仰是对精神世界“善与美”的追求,往往超脱于客观现实,是价值理性,更多表现为非理性的情感和意志的品质,它要求人们从内心深处仰慕未知世界。建立在对世界科学认识基础上的信仰,是科学信仰,比如说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在对世界非科学认识基础上的信仰,是非科学的信仰,比如说。科学的信仰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非科学的信仰必然会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
信仰好像并不关乎我们学习工作、生老病死,为什么非有不可呢?维特根斯坦说:“信仰是我的心灵所需要的,而不是我的远见卓识所需要的”[2]。
二、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人之所以需要信仰,这是因为:
(一)信仰是人的本能需要,需要信仰是人天生的、与生俱来的特性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身体需要盐,但每个人都出于一种本能而摄取着盐分……同样的道理,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对信仰的需要。有了信仰,人们就有了精神的寄托,就有了行动的指南。所以梁启超说,人不可无信仰。黑格尔也认为,信仰是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内在确定性。信仰的需要是与人的生存关联在一起的根本性需要。人们的信仰当然是后天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但人们对信仰的需要却具有先天的性质,只要是人,都或多或少具有这种需要。这是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需要。
这种信仰需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周围世界并对自己进行定位的需要。这其实就是对于世界观的需要,而世界观则是信仰的基础性内容,任何信仰体系都具有世界观内涵。二是自我确认并追求人生意义的需要。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自我确认,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其实就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三是希望靠某种伟大的力量以克服自己生命的有限性,并力***超越有限而体验无限的归宿性需要。简单地说,需要信仰并且能够有所信仰,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信仰是人的一种本能,无论你觉察与否,它都客观地存在。
(二)信仰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需求,它能给人带来勇气和力量
真诚的信仰,能使人执著于自己的理想追求,并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力。真诚而坚定的信仰给人以极大的力量。拥有真诚而坚定的信仰的人,能够把自己遭遇到的艰难困苦当作对自己信仰的考验,并因此而获得战胜艰难困苦的勇气和力量。***和战争时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夏明翰为了信仰,视死如归,他的千古绝唱:“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依然让我们热血沸腾;和平时期这样的例子也随处可见,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第一书记沈浩;杭州的最美司机吴斌、黑龙江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安徽灵璧的最美孕妇彭伟平。他们的感人事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毅然决然的壮举,就是信仰给予他们的勇气和力量。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的信仰是什么,但是我们知道他们的信仰里一定有真诚的“善与美”。英国哲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能够激发灵魂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是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3]。概括地说,信仰是人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有了信仰我们才能攻难克艰,才能战无不胜。
(三)信仰是人的情感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人的需求无外乎物质和精神,物质需求的满足解决了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而更高层次的情感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则要通过不断地追求精神需求来获得满足,从而对人的心灵起到净化和升华的作用。
信仰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它能塑造人的高尚人格,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真正崇高和神圣的信仰,能够引导人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人对世界和人生,能够从一种更高的层次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从而对很多问题就会有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一个人的信仰越崇高,他的精神境界就会越高。有句格言说得好:向着天空瞄准的人,总比向着树梢瞄准的人射得高些。所以,一个人有无信仰及有什么样的信仰,制约着他的成长和提高的过程[4]。
(四)信仰是人类的群体性、社会性需要
信仰对于组织坚强的群体,完成群体的事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信仰者拥有共同的信仰,因而具有相同的动力来源和目标追求,行动中就能自觉协调与配合,从而保持行为的一致性,最终形成强大的合力,有利于实现共同的目标。信仰对于我们的人生意义重大,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信仰。可是我们该如何选择和坚守自己的信仰呢?
三、如何选择和坚守信仰
怎样选择和坚守信仰,传统的说法是用知识武装自己;提倡积极思考,结合社会实践;反对盲目崇拜。这样的说法过于简单。我们可以把信仰的构成简单地分为三个部分:即信仰客体、信仰主体及连接两者的交流过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从信仰客体(即信仰对象)来看
信仰要有令人信服的力量。信仰是信仰主体对客体思想的悦纳,因此,信仰客体不可能借助任何强制手段来压迫信仰主体信服,它只能通过增强自身的力量来吸引信仰主体,这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越大,它的吸引力也就越大。信仰对象要持续不断地增强它的吸引力,信仰主体才能自觉自愿地选择、自觉自愿地坚守。
(二)从信仰主体(信仰者)来看
对信仰要心存敬畏。这种敬畏不需要外力强制,它是一种自觉的信服和自发的敬畏。由于信服产生了敬畏心理,继而由敬畏强化了信服程度。信仰者只有做到敬畏有加,坚守信仰才由可能变为现实。坚守信仰需要敬的心理不难理解,可为什么还会有畏的因素呢?这是因为,信仰者认为自己与信仰对象已经融为一体或者成为了它的一分子,信仰对象任何损益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信仰者不愿意他人的言行损害到信仰对象,信仰者认为自己更不应该对信仰对象有任何的冒犯,这恰恰是对敬的补充和维护。
(三)从连接信仰者和信仰对象的交流过程来看
信仰产生和存续的特点,决定了其直接手段是用心灵去体会、去感悟。信仰客体要持续提高自身的力量来吸引主体的信服,信仰主体则需要始终心存敬畏来维护客体的权威。
信仰人人需要,***人更是如此。加强***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尤其必要,因此,我们在此给予强调和突出。
四、***人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指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服并由此产生的敬畏,从而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是能够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信仰。
(二)***人为什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是闭门造车、不是空穴来风,它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良知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的思想、***理论、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正是对信仰传承和发展的最好体现,其成果无疑是令所有***人信服的。中国***人实践信仰的奋斗脚步,经历了***、建设和改革三大的历史时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取得了伟大胜利;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事实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人克敌制胜的法宝。我们没有理由不选择马克思主义,我们没有理由不坚守马克思主义!
(三)***人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首先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人和社会先进分子才会自觉自愿的信服;其次***人尤其是担任领导干部的***人要心存敬畏,做到以身示范,自觉维护***的形象,避免个人问题给下级***员或者普通群众造成不良影响,从而降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人要时刻牢记***的宗旨,不计个人得失,不怕流血牺牲,走在人民的前列,走在时代的前列,当好人民的排头兵,为普通群众做榜样、做表率,把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终身境界去追求,把服务人民作为一生的履历去书写,从而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另外,***人还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还要坚持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批判。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全方位地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人只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能永葆先进、纯洁和优秀;***人只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能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人只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能把我国建设的更加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
参考文献:
[1]黄永礼.坚守***人的精神家园[N].安徽日报,2012-07-
04.
信仰的力量心得体会例3
[中***分类号] D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7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36
[本刊***] http://
一、信仰与信仰危机
信仰中有思想的存在,但它除了思想之外,也渗透着情感,但也并非情感那么简单,概括的说来,信仰应该是一种精神行为,并且是一种包含着思想、情感等内在因素的一种综合性的精神行为。随着人经济的发展,社会也不断进步,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丰富,信仰的含义随之升华和延伸,它逐渐成为一种精神标识、思想标示,于是,那些重视自己精神世界构建的人就往往被作为有信仰的人。信仰可以分成多个层面,信仰和人类奉行的价值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毋庸置疑,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中国人赢得了抗日战争、***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也获得了***的世界地位。六十多年年后的今天,信仰是什么?相信有很多人心中并没有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步入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各种思想和文化思潮大量涌入进来,当前的中国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在这种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中,信仰受到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信仰的缺乏使得人们需要从思想上武装自己。当许多人沦陷于时代的车轮之下,那些得以幸免的人,不仅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因为他们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因而才拥有了最饱满的人生。
二、对于人而言,信仰的价值与力量
文化的力量在隐形和无形中对人的行为选择起到重大的决策影响作用,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文化也是通过信仰的力量来感染我们,并在我们的行为中体现。文化的力量之所以能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人生目标而探索,并且不断发现自己的价值,不断地通过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是因为文化给了我们精神层面的慰藉和奖励。鲁迅的精神信仰正是根植于我们的民族之中,根植于我们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之中,应该说鲁迅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而迸发出的一种个人影响力。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信仰,信仰是一个人活着的精神寄托。如果没有信仰,人们就会茫无目的、不求实际、没有追求,更会肆无忌惮、毫无是非观念,成为一个木偶。信仰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力量,信仰给予人们奋斗的勇气和前进的方向。在中国,要想处理和信仰有关的问题,就是要找到信仰的支撑,而这一支撑绝对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于其精神的根基与力量。没有信仰自由、没有精神信仰的国家,国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就是贫困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仰,并要为之奋斗。
三、鲁迅先生的个人魅力和深远影响
鲁迅先生是让人心生敬仰、心生钦佩之感的人,他的一生都为人类的精神世界的塑造、为人类的信仰与追求而辛勤耕耘。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他用自己锋利的笔尖来震撼人的心灵,直抵人的灵魂。鲁迅的一生都为生命、为存在、为信仰而追寻、探索,从进化论到托尼学说再到马克思主义,他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然而,鲁迅一切出发点却没有脱离现实,正是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写作的深度,让他的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势头。鲁迅也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作品丰富了时代精神的内涵、推动了时代的发展。鲁迅能够把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思辨与生动的形象溶合在一起,将文学和哲学融合在一起,因而他成为了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思想家兼艺术家。
鲁迅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文化***的旗手”和“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他终其一生,都十分重视国民的信仰建构,他对国民信仰建构问题的思考与阐述具有一个完整的思路。在鲁迅看来,国民信仰建构的关键在于诚实,他特别强调了信仰践行中所应具备的认真态度,在他的作品中不乏真正的信仰者形象。鲁迅先生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他思想的深邃性与影响力也足以媲美同时期的任何学者和思想家。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和先驱,同时,他也引领了中国现代白话文的开源。他奠定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导地位,他也是新兴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开拓者。伟大的文学总是蕴藏着信仰的光辉,鲁迅对于中国而言,是一种当下的存在,鲁迅的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就是对国民信仰问题的关注。鲁迅先生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所以他的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也无不与信仰有关。鲁迅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巍峨的丰碑、世界性的大师,正是因为他的作品、他的思想、他的信仰永远紧随时代脉搏并且引领整个时代、引领整个民族,从而成为了时代精神的灵魂。
四、 鲁迅先生作品的特点与精神价值
(一)鲁迅先生作品的特点
鲁迅作品所展示的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精神世界,鲁迅先生的作品催生出了一种充分理解历史的残酷与现实的感观、一种充分正视现实的勇气、一种充分拯救艰难困苦的力量。这种勇气、这种力量,也孕育了***精神和自由品格。他的作品中容涵了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他的作品是从信仰者灵魂深处自然流出的一种对信仰的生命回响,他特别强调信仰的坚定性。
然而,一些人看来,如今再读鲁迅作品,已经失去价值,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在理解鲁迅的作品上也明显有些吃力,因为语境早已发生了变化。而钱理群先生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及精神和思想在现代社会并没有失去价值,相反却更加有意义。对于鲁迅研究者和广大读者来说,鲁迅作品的经典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每次重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都会有一种历久弥新的感觉。
(二)鲁迅先生作品对人物的塑造以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
《祝福》中身受封建思想毒害不可自拔的祥林嫂、《采薇》中喜欢制造谣言的阿金......这些人物的形象和塑造,无不包含着精神价值。如果说《狂人日记》是民族整体与个体自我为精神背景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部分的审视,那么《阿Q正传》则把被以封建文化为根底的旧文明剥蚀一空的躯壳,原原本本地呈示在我们面前。是的,他的所有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人格气质与民族精神的外化。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狂人日记》《孤独者》《野草》以及其他杂文作品等等,都具着有永恒的意义与影响。鲁迅的所有作品,也是从不同角度在启示人们、教育人们,这也是鲁迅一贯采用的手法,也是“鲁迅人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鲁迅作品的真正意义其实不在于他的文字之美,甚至也不在于他的那些深刻而犀利的思想,而在于他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大精神与大人格。惟有精神与人格,无形却有力,能如春风化雨一般渗入到读者的心田,浸润愈久,影响愈深。鲁迅作品里多的是对下层劳动者的温暖的爱,鲁迅作品里也充满着对弱小者的真诚同情,这些都是鲁迅的人间大爱,是鲁迅精神与人格的核心品质,也是鲁迅文学世界之所以感动人心的永恒魅力所在。鲁迅的作品可以温暖人心,它是黑暗里的灯光,它是寒风中的火炭,它给卑微者以生活的信心,它给受苦者以重生的力量。读鲁迅,能读出精魂,能读出信仰。
五、信仰危机时代亟需鲁迅作品精神价值的供养
在鲁迅看来,也许科学的发展能够生产知识,但却不能生产精神。知识能够启迪智慧,让人们学会如何改造世界,却不能帮助人们正确选择善恶,不能帮助人们解决精神的焦虑,不能够让心灵得到依靠、得到慰藉。一个人知识丰富,并不代表他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充实。鲁迅之所以与众不同、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鲁迅之所以无可替代,就在于他的独特与不拘一格。正是他对于自己的信仰足够坚定、足够明确,敢于在生命历程中探索、实践,并且不断坚持,才成就了鲁迅、成就了鲁迅的精神价值。鲁迅战斗力之所以强大、之所以持久,就源于她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鲁迅的作品中也蕴含着无数人生哲理与智慧,鲁迅的作品就是有那种永恒的魅力,相信在所有人的人格成长之中、在所有的人生道路之上,多读鲁迅的作品就一定会有无限的勇气与动力、就一定会重拾信仰的力量。
不论是对于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还是全世界而言,都正在面临着虚无主义思潮的挑战,面临着理想重建的艰巨任务。经济的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在不断进步。然而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一些人却失去了理想,失去了信仰,也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不只个别国家存在著理想与信仰缺失的现象,其他许多国家也广泛存在着这一现象,可以说,如今理想与信仰的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在当代中国,这样的信仰危机也是很严重的。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和价值信仰。如今这个时代,鲁迅式的“信仰主义”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就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我们需要鲁迅、我们需要鲁迅的作品、我们需要鲁迅的精神,我们要通过鲁迅、透过鲁迅的作品,来引导现代人,引导人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树立牢固的精神文化依托。
六、 总结
鲁迅正是用他的笔、他的脑、他的心教我们自强、自立,教我们如何做人。我们这个时代,不是需要鲁迅作品、鲁迅思想来弘扬,而是我们的民族需要鲁迅精神来支撑。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可能没有软实力来支撑,它也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需要建设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需要有一个伟大而全面的复兴。在现阶段,鲁迅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鲁迅精神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中国要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小康,更应该是道德精神上的小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鲁迅精神。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一点精神,鲁迅和鲁迅作品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国民精神的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2]徐贲.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3]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The Spirit of Lu Xun's Works Value Belief Crisis Era
XU Hong-bo
信仰的力量心得体会例4
一、问题的提出
精神信仰是与人的根本生命价值相联系,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关系的核心价值原则[1]。目前信仰的心理学研究,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且大部分实证性研究是关于信仰现状的调查研究,信仰相关因素的研究较少。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2]。田丽丽等研究指出,精神信仰各维度对不同领域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各不相同,不同生活满意度水平的学生在社会信仰和实用信仰的所有构成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3]。宋兴川等的研究也表明,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关系[4]。Myers(2000)认为是影响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2]。这些研究均表明,个体的精神信仰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对个体的毕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取样法,选取福州市在校大学生共508名进行测查,剔除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482份。有关被试具体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
该问卷为“***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当代中国民众价值取向与精神信仰问题研究》”课题组统一编制的《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问卷分3个一级因子,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和实用信仰,9个次级因子,和神灵崇拜,民族主义、***治信仰和国家主义,生命崇拜、金钱崇拜、家族崇拜和家庭主义。问卷共有39题,采用5级计分。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51,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为0.643。.
2.幸福感指数量表
该量表由Campell编制,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5]。量表分两部分,即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后者由1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均为7级计分。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54,分半信度为0.834。
(三)研究过程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以班为单位团体施测,统一指导语,由研究者担任主试。
运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精神信仰和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1.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总体状况
表2,表明大学生在精神信仰的一级因子信仰程度上社会信仰最强、实用信仰次之、超自然信仰最弱。九个二级因子的信仰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民族主义、生命崇拜、国家主义、***治信仰和家庭主义、家族主义、神灵崇拜、宗教崇拜、金钱崇拜。
2.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根据所有被试的主观幸福感总分绘制直方***,见***1。从***上来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值为10.891,以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数为标准,得分高于平均分的人数为281人,占总人数的58.2%.因此,大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以上水平。
(二)大学生精神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精神信仰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及各维度间相关分析
从表6-1可以看出,精神信仰一级因子中,超自然信仰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负相关;社信仰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
从表6-2可以看出,精神信仰二级因子中,神灵崇拜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负相关;民族主义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治信仰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国家主义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金钱崇拜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负相关;生命崇拜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
2.大学生精神信仰对主观幸福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精神信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分别以精神信仰的一级和二级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1,7-2。
表7-1表明,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对情感指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前者为负向作用,后者为正向作用;社会信仰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前者为负向作用,后者为正向作用。
表7-2表明,、***治信仰、国家主义、金钱崇拜、生命崇拜对情感指数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治信仰、国家主义、生命崇拜为正向作用,、金钱崇拜为负向作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金钱崇拜、生命崇拜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生命崇拜为正向作用,金钱崇拜为负向作用。
四、讨论
(一)大学生精神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点
1.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总体特点
精神信仰的一级因子,信仰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实用、超自然信仰,这反映出我国大学生并不笃信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在遵从国家大***方针的前提下也很注重实际。究其原因,这与我国多年来的思想教育工作密不可分。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也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生活的真正主宰者。这与国内学者田丽丽等(2005)的研究相一致。二级因子,由高到低依次为民族主义、生命崇拜、国家主义、***治信仰和家庭主义、家族主义、神灵崇拜、宗教崇拜、金钱崇拜。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对生命极其珍视,这可能是因为社会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而学习成绩并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多,使得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对生命的信仰程度上升到信仰系统的核心地位。而家庭主义与***治信仰在信仰系统中处于同等地位,这可能与当代父母对家庭教育日益重视有关,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与孩子沟通,去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亲子关系良好,大学生对家庭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金钱崇拜处于末尾,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一般都来源于父母,他们还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较小。总的来说,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精神信仰状况。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报告了中等偏上水平的主观幸福感,这说明大学生对其目前的生活是比较满意的,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这与国内金盛华等人(2002)[6]、王极盛等人(2003)[7]以中学生为被试的研究结果是基本相一致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支持。此外,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核心型家庭结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重心。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心理支持。
(二)精神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超自然信仰和它的构成因子神灵崇拜均对情感指数和主观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但相关系数均较低;社会信仰和它的三个构成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及其两个构成维度的相关较高,这说明社会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密切。另外实用信仰的构成因子金钱崇拜和生命崇拜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两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超自然信仰对情感指数和主观幸福感有着负向的预测作用,即超自然信仰程度越高,大学生体验的负性情感体验越多,主观幸福感越低。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本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超自然信仰的人相信异己力量的伟大,这使得大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么求助神灵,要么自责以往的罪过,使问题不能真正得到解决。而他们逆来顺受,幻想死后的来世有好的报应,因此体会到的负性情感较多,主观幸福感低。社会信仰对主观幸福感及其两个维度均有正向预测作用,即社会信仰程度越高,大学生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生活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越有社会信仰的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越充满信心,对***治越抱有希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间***治地位的不断上升,他们对国家民族、***治的期望的满足使得他们体验到极大的幸福感。
在精神信仰的二级因子中,本研究表明对情感指数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这可能与宗教的教义有关。有的人把现实的苦难当成前世的报应,认为人生活在世上就是要遭受困苦,带着这样一种心态,他们总是以消极的心态面对一切事情,故体验的消极情感也较多。金钱崇拜对情感指数和主观幸福感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即对金钱崇拜度越高的大学生体验到的消极情感较多,主观幸福感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具有较强金钱崇拜的大学生容易用金钱来衡量和评价其与外界事物的关系。而对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并没有***的经济能力,仍处于对父母的依附状态,所以,当其高度追求金钱的时候,他们得到的更多的是失望和不满等消极情感体验,而且这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会辐射到其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从而导致其主观幸福感偏低。国家主义对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民族主义对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治信仰对情感指数有正向预测作用。这三类信仰均为社会信仰的二级信仰因子,这进一步说明社会信仰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变量。田丽丽等(2005)的研究也表明,国家民族信仰对生活满意度有正向的预测作用[8]。生命崇拜对情感指数、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这可能因为热爱生命的人一般都认为生活是充满希望的,带着这样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努力去解决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更大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他们体会到的消极情感比较少,主观幸福感也较高。
五、结论
(1)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总体状况呈现出社会信仰最强、实用信仰次之、超自然信仰最弱的特点。在九个信仰维度上的信仰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民族主义、生命崇拜、国家主义、***治信仰和家庭主义、家族主义、神灵崇拜、宗教崇拜、金钱崇拜。
(2)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中等偏上水平。
(3)精神信仰一级因子中,超自然信仰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负相关;社信仰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精神信仰二级因子中,神灵崇拜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负相关;民族主义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治信仰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国家主义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金钱崇拜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负相关;生命崇拜与主观幸福感、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相关。在精神信仰的一级因子中,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对情感指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前者为负向作用,后者为正向作用;社会信仰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前者为负向作用,后者为正相作用。在精神信仰的二级因子中,、***治信仰、国家主义、金钱崇拜、生命崇拜对情感指数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治信仰、国家主义、生命崇拜为正向作用,、金钱崇拜为负向作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金钱崇拜、生命崇拜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生命崇拜为正向作用,金钱崇拜为负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兴川.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的研究[A].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31-42.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9-106;66.
[3]田丽丽,金盛华.中学生精神信仰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5(3):49.
[4]宋兴川,乐国安.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2004,10(4):39.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G].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2-83.
[6]金盛华,田丽丽.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生活满意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59.
信仰的力量心得体会例5
一、信仰与人物
分析剧中的各个人物,余则成是电视剧的主人公,他被塑造成了一个有意志力的人。不过,意志力的多寡无法精确的量化,但他的信仰的力量足以在冲突中支撑其欲望,并使其最后采取行动来创造出意义重大而且不可逆转的变化。电视剧完整地描述了他从一个***统人员到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并机智勇敢地完成了重大使命的过程。一开始的时候,他说他信仰的只是良心,他相信打败日本人后,都是中国人的和***可以和平共处,他幻想和左蓝过只有柴米油盐而没有***治的普通的生活,那时他信仰的是生活和爱情。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内部的腐败和***行为。这使得他原来所接受的的那套意识形态逐渐土崩瓦解,他觉得自己一直在被欺骗,加上未婚妻左蓝的影响,他终于树立了新的正确的信仰,走到了中共的阵营中。
左蓝是一个进步的、坚强的共产主义女战士,也是余则成加入中共的领路人。她从宣传***,为***奋斗到最后为***奉献自己的生命,处处都体现着一个坚定的***员对***的忠诚和不竭的信念;翠萍是来自农村的社会底层的女***员,奉命和余则成在***统天津站假扮夫妻,我们可以看到她身上的种种缺陷,比如粗枝大叶,没有文化,头脑简单,在金钱的引诱、危险的压力和感情的吸引下,还有多次差点酿成大祸,但都在余则成的帮助和教导下,逢凶化吉,不断进步,最后成为余则成最得力的助手,成为一个也具有坚定信仰,并知道如何为之努力的人;晚秋本是一个出生于***买办家庭的小知识分子,由于社会的黑暗,她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但她内心有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令人信服。她原来靠诗歌抒发心中理想不能实现的压抑,绝望之后,在余则成的帮助下,她在***区的天里得到了新生。
二、信仰与故事
信仰。是人们对于世界及人生的总看法和总方针。它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等等。因为人物的信仰不同,所以人物的道德观也就不尽相同,所以其行为也就不尽相同,进而会产生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一部剧的故事冲突,表面来有不同人和集团之间的冲突,人物命运的冲突,人物观念的冲突,等等。但是这些冲突,都是以人物观念信仰的冲突为基础的。信仰的矛盾是一切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拿本剧来说,在***统天津站,由于各种原因,站长吴敬中对余则成极为器重和信任,认为余则成是他的人,所以无论是在工作、生活、权力和金钱的获得以及对后路的考虑上都给与余则成以偏爱。余则成显然可以感觉到站长对他的好,但是,他只能表面上接受,表面上不辜负站长的厚爱,因为他们毕竟属于不同的人,他们有不同的信仰,所以他们是敌人,是不能真正的走到一起的。再比如,小知识分子晚秋,她出生于买办的家庭,理应是***的敌人,但是我们没有认为她是敌人,她从开始的彷徨到最后在***区找到归宿、改变信仰。即使出生不同,信仰相同的人,志同道合的人才是同志。余则成以及三个女主角究竟是因为什么而走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坚持着些什么?那就是信仰。
三、信仰与主题体现
一个作品不能没有灵魂,这就要求电视剧的故事必须围绕主题展开,始终体现主题。但是电视剧叙事不是小学生写演讲稿,不能强制性地将主题通过画外音,同期声,字幕,历史资料,甚至剧中的人物语言加以交代。而必须将解读主题的主动权交给观众,让观众从人物的刻画和剧情进展中,慢慢进行善恶美丑的判断,体会和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特定的思想。
这部电视剧塑造了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人,象征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阶级以及其中的不同的人物和其思想。同样可以拿来借鉴现在的社会,人们应该怎样对待工作与领导,怎样发展事业和实现理想,怎样辨明善恶,怎样把握尺度,怎样拿捏虚实,怎样正确对待金钱、权利等诱惑。所以,懂历史和不懂历史,讲***治和不讲***治的人都喜欢看《潜伏》。
正因为信仰的力量超越了意识形态和时空的约束,在各种思潮涌动的今天,信仰的力量依然是非常强大,它能使一个弱者顽强,如钢铁巨人,能使人进发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辉。
四、信仰的哲理性
一部电视剧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本身是否是有令人信服的内在力量,体现一定的哲理性,是否宣扬真理。剧中不同人物间的种种矛盾以信仰不同为主,这体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人物信仰和异同导致各种各样、错中复杂的人物关系,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人物在不断的成长和对社会的认识中不断的发现,完善甚至更改信仰(如晚秋和翠萍),这体现了事物始终处于发展中的观点。
信仰的力量心得体会例6
一、***员信仰的基本内涵
***员的信仰是***员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无比热爱崇敬之情,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高度笃信,是用以指导***员努力为推进***的伟大工程服务、为实现***的伟大事业作贡献的精神旗帜与理念指南。目前,我国大学生每年以百万计的人数加入中国***,其中的大多数有着积极、健康、向上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发挥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但还有少数大学生***员的入***动机不够端正,在入***后受各种影响思想有所松懈,对共产主义事业意识模糊,很难彰显一名***员的真正价值。
二、大学生***员的信仰问题的环境分析
(一)过度追求物质化,使大学生***员信仰的逐步消解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同时我也是一名光荣的***员。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个神圣而又赋予许多职责的使命。我是怀着无比激动和充满期待的心情加入中国***,组织认可并且接受了我,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支持。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在思想上意识到自己身为一个***员的职责,并且在行动上也严谨笃行,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可以起到一些积极的正能量,积极的承担起一个***员应有的责任。所以说,***,不仅仅给了我荣誉,还教会了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员,我也深深的能体会到自身和一部分***员存在的共同缺点。
当代大学生***员产生的信仰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是价值观发生变化。崇拜金钱、追求物欲等不良现象有所蔓延,大学生在这种物质化的时代,价值观追求逐渐世俗化和庸俗化,失去了主流价值观的束缚以后,导致信仰成为个人自由选择的产物。此外,在***课和***会上,只有预备***员和转正***员兴趣高涨,积极认真,成为大学生***员后,很多人表现出不积极不主动的态度,对***课***会的重视度和实践度比较低,容易模糊对中国***的信仰。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念塑造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价值观念降低,暂时的对崇高信仰失去坚定信念,从而失去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学校同辈群体环境,影响大学生***员的信仰
大学生***员生活学习的群体,是一个价值观念趋同的同辈群体。同辈群体之间的负面影响会导致群体价值观出现偏差,因为,同辈群体中大学生***员与群体成员价值观具有契合性,这就决定在这样的群体中不允许出现“异化”的信仰,否则就会被排斥在此群体外①。因此,同辈群体的负面影响,会影响大学生***员坚持科学的信仰,并且形成一种潜在的并现实的阻碍力量。
各种社会环境的交叉影响,会使一些大学生***员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模糊不清,对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理解不到位,更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来指导学习和实践。
三、大学生***员坚守信仰的路径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大学生***员作为新世纪的力量所积蓄的能量和将来发挥的作用将是巨大的。因此,必须要切实的保障大学生***员的信仰坚定和单纯。不仅能使个人变的优秀质朴,而且有潜力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加强宣传力度,促进大学生***员信仰形成
利用网络、媒体等有效快捷的途径进行主题宣传。比如,播放具有代表性的***员的先进事例和电影,在微信和微博上转发感动人们的***员事件和故事,校园广播播放励志演讲和激昂的歌曲,以故事性的情节感染大学生***员的内心,净化他们的心灵,坚定他们的信仰。此外,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让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头脑,通过宣传引导、文化传播、实践行动等,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信仰基础。加强和改进校园网络建设,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作为弘扬的主旋律,同时开展***治信仰教育的课堂和讲座,不断拓展大学生***员***治信仰教育的水平。
(二)加强高校信仰教育,促进大学生***员信仰水平提高
大学生***员的信仰教育是指对大学生***员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员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注重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二是要激发大学生***员信仰的需要,提高大学生***员进行信仰选择的能力;三是要充分认识到信仰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注重信仰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此外,要开设积极有趣的***课和***会主题,调动大学生***员上***课和开***会的积极性,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信仰。
(三)消除同辈群体负面影响,提高大学生整体信仰水平
为消除同辈群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加强引导,使大学生***员整个群体信仰水平的提高。其一,要重视同辈群体的影响,对同辈群体给予关心。其二,采用感染、教育等多种方式,加强引导教育。其三,注重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价值观引导,实现其对整体信仰的积极影响。②
当代大学生***员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一定要不断净化***员的心灵,坚定***员的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时做出为国家付出和贡献所有的准备。抓好对***员的信仰教育,保持***员的崇高信仰,既是***员个人的事情,更是全***的事情;既需要***员的个人自觉努力,也需要***组织的教育关怀。(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注解:
① 张明平《大众传播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控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1期第90-91页。
② 张书林《论***员的信仰》上海***史与***建2012年5月。
参考文献:
[1] 张明平.《大众传播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控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1期第90-91页.
[2] 韦春北.《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思想***治教育的文化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10期第175-176页.
信仰的力量心得体会例7
一些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汇,深究起来往往又不那么清楚。什么是信仰?有人把对权力、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的痴迷归结为信仰,流行歌曲高唱“爱情是信仰”,也曾有媒体称“八荣八耻”是信仰。欲望、心理情感、道德标准等等能够成为信仰吗?关于信仰的含义可以查出几十种,这里不一一赘述,仅归纳一种作为后面讨论的基础:信仰,信指可信,是一种可依赖的坚信;仰指敬仰,包含崇拜和服从。信仰是由于对某种主张、主义或对神的极度信服和尊敬,从而在意识中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把它奉为自己的活动指南和行为准则。信仰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通常对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有直接的影响。前段时间有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谈信仰,说是一谈信仰就会和宗教走到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即宗教可以成为信仰,但信仰绝不仅仅表现为宗教。
信仰来源于对人生境遇、社会矛盾的哲学思考,并最终形成一种理想期待。生活坎坷,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福祸无常,需要体验幸福的指标;时空变化,需要行为举止的依据;有生必死,需要明了生存的意义。在众多错综复杂、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面前,无论是某种社会学说还是某种宗教,当它能居高临下对复杂的大千世界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的时候,就会被奉为信仰。基于这一点,能够成为信仰的,往往是超越一般的哲学思维,是一种大智慧。而这种大智慧不是每个人都能自发产生的,所以信仰通常表现为对某种已有社会学说或宗教的认同与追随,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内化于个人的精神世界。当一个人确立信仰的时候,他就有了人生的精神支柱,有了思想和行为的标杆。
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依据个人信息获得和体验,使外在的意识形态存在于内心的个人的意识行为。信息获得和体验在人生中是连续发生的,随着它们的变化,一个人的信仰也是会发生变化,或是愈加坚定,或是怀疑动摇乃至放弃背叛都是有可能的。受个人思想文化水平的影响,同一信仰在不同人的认识上也是有差异的,即存在表层与深层的差别。常常口称信仰某种学说或宗教的人,也许并不能说清该种主张的基本理论构成。一些人对某个信仰动摇的时候,很可能不是出于对理论的质疑,而是在生活体验中碰壁。但信仰的特征就是坚信其正确,甚至是宁愿相信其正确,而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所以,信仰往往无需求证。信仰有着多种类型,如与社会信仰。以超自然的力量来维系,而社会信仰则注重理想与价值判断。中国文化“子不语怪力乱神”[1]82的传统和“妖由人兴”[2]77的判断,使中国人对信仰的追求更强调理想和道德价值,如传统的儒学成为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人的信仰归属。信仰还有个人信仰与团体信仰之分。信仰存在于个人的思想之中,是一种个体现象。但现实社会中共同的信息环境和社会体验下,会使不同的个体具有相同的信仰。而信仰相同者结成的社会团体,则有助于强化个人的信仰,扩大共同信仰的社会影响力。外在的社会团体信仰可以为个人信仰引路,但能不能内化为个人信仰,还需要信仰者自身的学习和体验。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信仰还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在众多的信仰当中,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解释已往的历史和现实世界,以严谨的逻辑分析推导未来理想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一切所不具备的。
对个人而言,信仰的作用在于:一是对现实中的困惑给予了自认为正确的解释;二是对遥远未来有了美好的期待,并基于此设定了人生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追求和价值判断标准。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所以,托尔斯泰称:信仰是人生的动力。在面对各种挫折磨难甚至危险时,不仅能够坚韧不拔,平静对待,而且能从中体验幸福。这时,信仰成为了人生的支柱,使生命的价值有了依靠,给有限的人生赋予了永恒的意义。诚如笔者的一位医生朋友观察所得:有信仰的人逝去的时候都是安详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信仰的人会为着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在既定的价值目标激励下,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大千世界中每个人的命运不尽相同,但信仰使平淡者获得幸福感受,促成成功者创建伟业。没有信仰的人,在追求上似乎可以不受任何束缚和羁绊,但恰恰受制于各种眼前的蝇头小利,从而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对于社会而言,共同的信仰成为精神纽带,使处在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社会成员能够产生认同,并通过这种认同实现互助和秩序,进而凝聚力量实现团体或社会的目标。
二、信仰的支撑体系
信仰的作用对于个人和社会是不可或缺的,但又不是无所不包的。因为信仰的构成和运作涉及众多相关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信仰的支撑体系。信仰作为一个体系,离不开三个基本成分:第一,终极目标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追求这个目标;第三,当下该怎么做。
终极目标是什么?对于信仰终极目标而言,首先在于它的完美性,满足了人们美好追求的愿望;其次是因看不见而无法作出确切考证。无论是宗教徒所追求的天堂,还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都是无法切身体验的。当然,我们可以说是处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运动中,但它已经是信仰体系中第三个要解决的问题了。也正是没有现实的验证,它的美好才尽善尽美而且无法动摇。尽管这样的目标看起来依据不足,但它却符合人们的心理要求。因为现实是不完美的,再费心劳力地去追求一个缺点多多的长远目标又有什么必要呢?以劳动者的反抗而言,阶段性目标并不曾缺少。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1525就曾经产生很大的鼓舞作用,但当阶段性目标实现,斗争也就到了转折之时。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与生产力高速发展并行的种种丑恶时,马克思经过缜密的分析,提出“消灭私有制”的主张和建设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使人类社会的剥削与压迫得到彻底的解决,使全人类得到最终的***。它吸引了多少***员为这一心中的最高理想而斗争。今天我们入***宣誓时,仍然坚定地喊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终极目标在信仰中的核心作用是无法取 代的。如果我们为了现行的某些***策,模糊终极目标或是以阶段性目标来取代,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成为造成信仰动摇的重要原因,因为现实中的阶段性目标,无法回避贫富差距加大和道德滑坡(尽管有的同志不愿意承认)的挑战。
再就是终极目标的内容是社会理想。对于个人而言,终极目标也可以包含信念的成分,它的“终极”在于这是一个人在实践中直接体验又永远没有结束。什么是信念?在我们给大学生的理论教材中写道:“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4]22从这个概念来看,信仰和信念似乎是同义词。那么,它们可以互相替换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信念往往是行为的终极追求,而不一定涉及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例如,“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都不失为积极的人生信念,但与体现最高价值的社会理想的终极目标还有距离。另外,信仰不同的人也可能具有相同的信念。例如,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教诲,***人同样可以接受。信念具有多层次性,如***治信念、经济信念、事业信念、生活信念等等,而信仰则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所以,教材中也提到:“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4]23
为什么要追求终极目标?人们一切美好的追求来源于现实的不美好。当人们对现实的丑恶无能为力、感到无药可医的时候,人们才会寄希望于未来。信仰所依据的学说往往产生于社会最不平等之际。而为什么追求终极目标构成信仰的学说的基本理论,它的作用在于解释现实、揭示不美好的原因,从而坚定追求终极目标的意志,使追随者对该学说坚定不移,坚信不疑。宗教的“原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既可以解释现实的矛盾,又支撑追随者对终极目标的向往。对于追随者来说,只有在这个层次真正领悟,才能成为坚定的信仰者。但是受到文化水准的限制,信仰者能从这个高度来认识的并不是多数。我们***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一点马列,也正是要提高各级领导者对自己信仰的忠诚度。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国际社会主义低潮中,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确实使一些人产生了“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动摇。但中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共产主义过渡提出新的思路,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人们在理论层面上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当下该怎么办?这是信仰中的实践部分,特点是看得见、摸得着,也是大多数信仰者所能接受的根据,是建树信仰的起点。
其一是信仰与道德的紧密联系。强调修身,甚至直接纳入教义,如基督教的“摩西十诫”。共产主义信仰关注社会,要求它的信仰者团结斗争,自我牺牲,在私德方面要求艰苦朴素等等。在信仰者看来,这些道德行为从某方面印证终极目标的存在和可能。一些人投身***,最初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而是***队伍内部崭新的人与人的关系,******队中的官兵平等、同志间的关心帮助,给许多刚刚加入***队伍的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信仰与道德不是哪个决定哪个的关系,而是互相支撑的关系。所以,不能认为有了信仰,道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二是群体性的信仰者通常会建立相应的组织。组织不仅把大家共同的信仰转化为社会力量,而且使信仰者在组织中感受到人文关怀。组织是否按照教义或学说运行,成为信仰者能否坚定信仰的必要环境。此外,在特定的信仰者群体中,还常常出现信仰者公认的识别标志,如基督教的十字架,佛教的念珠;而马克思主义者,则可以在《国际歌》的曲调中获得认同。直到今天,在我们和国外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交流的时候,尽管存在不同见解,但一起高唱《国际歌》,大家就把手臂紧紧挽起。
道德和组织对信仰者利益的维护也是信仰者存在和扩大的必要条件。某一个学说或宗教的信仰者,也往往是这个学说或宗教能保护其物质或精神利益的人,一个学说所代表的利益人群越广泛,它的潜在信仰者队伍也就越庞大。
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今天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动摇或缺失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情况下,人们在一段时间里忽略了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进而出现把初级阶段永恒化的倾向,对于“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很少提及。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没有终极目标就会使信仰失去灵魂。发展是硬道理不错,无法回避的是向哪里发展的问题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而日渐突出。如果不是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那么伴随发展而来的就会是官员腐败、贫富分化、信誉缺失,社会群体性怨愤积聚而失去稳定。所以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不能丢,至少***员不能丢。
其次是在大众层面上,人们需要有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道德环境,需要道德典型的引导。人们在产生信仰要求的初期,往往不是对理论的认识和认同,而是对社会生活际遇的体验。“彭宇案”一类现象,不仅使人们在一些具体事件上感到失望,对于崇尚马克思主义信仰也起着相当的消极作用。
信仰的力量心得体会例8
一 信仰之内涵
提及信仰我们都不陌生,头脑中会迅速跳出信仰这一词汇,问及含义以及对信仰的理解,能够深刻剖析者却寥寥数人,我们仅能对信仰一词作模糊理解,那么信仰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
但丁在《神曲·天堂》中说:“信仰乃憧憬之物的实质,也是未见之物的见证,我认为这就是信仰的要旨。”作为人精神活动的核心,信仰唯一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人生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对信仰一词做如下定义: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信仰,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表示对人生某种目标的选择,指人们对于某种思想、学说、主张、宗教或个人的信服与仰慕,并用以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指导。在西方哲学当中,信仰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第一,信仰,可译为“信念”,在普遍意义上指的是一种相信、信奉、不怀疑的心理状态;第二,信仰是一种在宗教意义上当人超越问题领域达到神秘领域时产生的态度和行动。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信仰是由一个观念或意象加上一种感到对的情感所构成的,在信仰中,主体对某一对象的极度相信占核心地位。信仰属人所特有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复杂的结构,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终极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依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有限性的一种观念超越。
谈到信仰必言及宗教。宗教,无论人们怎样去规定它,它在现代文明中顽强的生存着的事实已经不允许我们轻视它了。只要人类还可以自由地驾驭那些统治着他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还有些不能从思想上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人类就需要某种形式的信仰,就难免会有宗教现象。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既可以是一种意识形态,又可以是一种社会仪式或者社会组织,同时也可以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就宗教和信仰这二者而言,我们可以肯定信仰是比宗教更为根本的东西。现代人趋向宗教不如说趋向信仰更为妥贴,当人们在从事某种宗教或者迷信活动的时候,他们的精神意识状态处于一种信仰的状态。因此宗教活动本身只不过是人类精神意识信仰状态的一种外在形式,而不是它全部外在或必然形式。信仰并不以宗教为自己的特质和必然走向,然而,宗教却以信仰为特质,没有信仰,宗教将失去自己的规定。因此,我们研究信仰必须解剖宗教,解剖宗教又必须从信仰入手。
就个人而言,社会生活具有偶然性,事事的变化会让人产生一种生命变换无常的心态,要想心理安定,必须有稳定心理的一剂良药,信仰就是稳定心理的那剂良药,它能使人的精神活动以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之服务。信仰为人生树立了价值目标,当人获得信仰时,人生就有了立命安心之所,信仰由于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而成为人类精神的家园。
例如,儒家文化之于中国,***教之于阿拉伯地区,基督教之于中世纪的西欧。正如诗人歌德所言:“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人是需要信仰的,信仰是人类永恒的本性,但是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又是离不开现实和实践的,正如人格的形成一样,先进科学的信仰是不能离开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而自然养成的。”
二 信仰教育之现状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信仰危机的问题开始凸现。一些人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一些人的信仰走向极端,导致脱离实际的狂热、信仰领域里的迷茫和困惑;一些***员甚至对共产主义产生了怀疑……对于现代人的信仰危机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但是无论何人都应有信仰。恩格斯认为:“中世纪的强烈信仰无疑地赋予这整个时代以巨大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处于不自觉的萌芽状态”,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成为人放弃信仰的理由。“洞察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和现代社会就会看到,现代缺乏信仰已不再具有历史上缺乏信仰所曾有过的进步性了。过去反对信仰,是为了解脱精神枷锁,是反对非理性的信仰,它表现了人对理性的信仰,表现了人根据自由、平等、博爱原则,建立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能力。今日缺乏信仰则表现了人的极度混乱和绝望”。恩格斯针对中世纪以后的状况明确地指出:“信仰逐渐削弱了,宗教随着文化的日益发展而破产了,但是人还是不了解,他在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变成一种别的本质。人处在这种不自觉而没有信仰的状态,精神上就会感到空虚,他对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
对于现代人的缺乏信仰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但是无论如何人都应有信仰。问题在于,人需要理性信仰。正如弗洛姆所言:“人不能毫无信仰而生活。
摆在我们这一代和今后几代人面前的严肃问题是,还是基于对我们自身生产性活动之体验的理性信仰”。
就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来看,信仰危机的实质并不是人们缺乏追求,而是人们没有明确稳定的追求,即理性信仰。重新审视信仰危机,不难找出导致危机的深层次原因:首先,人们没有认识到理性信仰的重要性,因此缺乏对理性信仰的自觉主动的追求;其次,对主流信仰缺乏深刻认识,不能将其作为终身追求的奋斗目标,一旦有风吹草动,马上见异思迁。信仰危机的后果是严重的,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措施,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迷失前进的方向。
三 正确引导人们的信仰教育的做法
1.人的信仰的确立必须借助于道德和教育的作用
无论何种信仰,其内在支撑只能是道德内核。道德是信仰的根。“离开道德而言宗教,则宗教会变成邪魔歪道。”穆罕默德也说过:“道德之于宗教,就如精神之于身体。”“我是被派来完成道德的。”信仰凭借了道德的力量,因为信仰中的道德规劝不仅造就了不同的信仰人格,而且引导着信仰者走向精神的彼岸。
道德作为一种调节人与自我以及与其他各种关系的社会规范,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道德与别的学科不同,它是关于生活的学科,道德生活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随时都在接受着道德的调整,但是道德并不仅仅体现为规范、束缚,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人实现自我超越。人们正是在对道德追求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从而展现出人之为人的卓越风范。荀子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正是因为拥有了道德,人才能够成为万物之尊。相反,如果没有了道德的内在支撑,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有的人甚至还会危害社会,走上自我毁灭与毁灭他人的道路。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一系列有着深刻内涵的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正是这种道德的力量,使得中华民族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它一度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冷落,使得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度出现了混乱。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品质是中国人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世界文明中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应成为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信仰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道德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对道德的敬仰和追求。没有对道德的信仰,纵然掌握再多的道德知识也是枉然。因此将道德信仰教育纳入信仰教育,并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2.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仰教育内容是化解信仰危机的关键所在
信仰教育的内容直接关系到信仰教育的效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信仰应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深刻的科学内涵。只有激起学生对信仰内容的强烈渴望,信仰教育才有可能取得实效;只有立足本国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信仰教育才能与时俱进,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
3.自我教育是通向信仰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力。一个人只有缺什么才会想要什么,所以人有了需要,就有了旨在满足这种需要的行为的内在动力。任何事情只有内心深处有了这种强烈的需要,才能取得最佳成效,否则一味地灌输只会适得其反。正如笔者在假期所做的民间习俗调查一样,村民对泰山***的虔诚供奉、作揖、磕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表现出其内心深处的虔诚信仰。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曾说:“信仰在于肯定灵魂。”人生漫漫,世态苍苍,离开了精神的伊甸园,我们寄放灵魂的家园又该何处寻觅呢?
参考文献
[1]刘斌、潘利英.信仰:从虚幻走向现实[j].伦理学,2003(6)
[2]葛力.现代西方哲学辞典[m].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
[3]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信仰的力量心得体会例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了把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来,我们不仅需培养农民的社会主义信念,而且要关注民间信仰这一文化。所谓民间信仰,是指信仰并崇拜某种或某些超自然力量,以祈福攘灾等现实利益为基本诉求,自发在民间流传的、非制度化、非组织化的准宗教。①民间信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功能具有双重性,既具有正能量,也有负功能,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不仅要发挥民间信仰的积极因素,同时也要消除民间信仰的不良影响。
新时期民间信仰社会空间的构建
长期以来,在文化领域存在着“大”、“小”传统之争,由***和上层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大传统”)与一般民众特别是乡民代表的生活文化(“小传统”)②存在着紧张关系。民间信仰是“小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学术话语和***治话语给民间信仰活动贴上了“迷信”、“落后”的标签,使得民间信仰受到打压,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和宗教环境的宽松,民间信仰在广大农村又重新活跃起来。
民间信仰在转型时期的复兴,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空间的构建。社会空间是指国家和地方***府事实上的认可和民间的支持,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是民间信仰社会功能发挥的基础场域。新时期的民间信仰在与国家权力系统或社会公共利益间构成交往时,主动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进行转变,使具有信仰特征的具体事务能将其功能直接体现在某一社会场域,获得制度性的转化和呈现。民间信仰的实践者总是希求国家参与,从而在已有的社会(文化)合法性的基础上,为自身的存在谋求行***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如妈祖信仰、白族本主崇拜等,在仪式和活动中就融入了爱国、奉献、洁身自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因素。民间信仰主动用符号把国家接纳进来,而国家也在借用曾经完全被否定的民间信仰。国家与社会在民间信仰仪式上的互动,反映出民间信仰社会空间的不断拓展过程,也有利于国家与社会今后更加广泛地建立治理关系。
民间信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功能
民间信仰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功能不仅仅限于文化领域,还具有特定的社会治理、经济、文化和心理调适等多方面功能。
民间信仰的社会治理功能。民间信仰的乡村治理功能是指民间信仰(组织、权威人士)参与管理乡村共同事务等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为了调和乡村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的持续过程。近年来,民间信仰逐渐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民间信仰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是多样的。首先,民间信仰人士参***议***、参加选举活动和立法活动是比较常见的形式。在某些乡村,民间信仰场所甚至充当了处理地方事务的机构所在,是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发挥作用的一个窗口。其次,某些民间信仰的教义、仪式和神学理论被直接应用到社会治理中。民间信仰以其“神圣性”把社会上各个不同利益集团的价值观综合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供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有利于增加社会的稳定性。
民间信仰的经济功能。民间信仰的经济功能是指民间信仰直接、间接地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有着积极意义。民间信仰组织往往都拥有一定财富和具备经济实力,本身即是一个经济实体或经济机构。相关调查表明,许多民间宫庙每年都会收到数量可观的香火钱、许愿钱。民间信仰不仅是一种相对***的经济实体,而且还会对经济系统产生相当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经济态度和经济行为的塑造来实现的,民间信仰的这种塑造功能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其一,民间信仰往往神圣化人们的日常工作。许多民间信仰强调人们的工作是“神召”,赞美并抬高人们的职业劳动,提升人们的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二,以自身的道德和伦理塑造生产者和商人。其三,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民间信仰属于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利用得当能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其四,民间信仰作为大陆、港台澳地区和全世界华人相互联系的精神纽带,对吸引境外投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民间信仰的文化功能。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社会现象之一,民间信仰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三种途径发挥着自身的文化功能:一是通过它自身扮演的文化角色,二是通过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三是通过它对其他文化现象的影响。正如“小传统”是“大传统”的延伸一样,民间信仰文化是主流文化的扩展。尽管中国民间信仰不是一种“伦理宗教”,但其信仰的主旨仍是教化百姓和谐向善。民间信仰还与其他文化现象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在艺术方面。民间信仰越盛行的地方,各类艺术发展就越繁盛,极大丰富了当地乡民的文化生活。
民间信仰的心理调适功能。民间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乡民的心灵需要和精神慰藉,发挥着心理调适功能,是普通百姓维系精神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民间信仰不仅可以为民众提供安全感和某种慰藉,使之消除心理上的焦虑与恐惧,也可消除人们的愤懑与怨气,从精神上补偿在社会生活中遭遇的一些不公。民间信仰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爱的渴望,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人情的日渐淡薄,不少人孤独地面对社会和世界的种种压力,希望在社会中得到人情的温暖,也希望把自己内心的爱释放出来,而民间信仰恰好为渴望爱与被爱人们提供了抒发感情的对象。
民间信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消极功能及消解策略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既要意识到民间信仰中正功能居于主导地位,但也要对民间信仰的负功能有清晰认识。
民间信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负功能。民间信仰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负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乡村渗透。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人头脑中的异化反映,会腐蚀人们的心灵,削弱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可能干扰基层民主建设。民间信仰神权意识会对社会公共权力造成干扰。三是经济上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建庙、塑像、燃放鞭炮、大办神诞宴席等行为将造成群众人力、财力的浪费。四是文化上容易导致封建迷信活动泛滥。民间信仰多少含有迷信思想成分,由于群众的参与面广,活动极易升温,容易导致封建迷信活动的泛滥,并伴有伪科学、伪气功等现代迷信的滋生。③五是容易影响社会的稳定。民间信仰活动随意性大,容易为坏人所利用,如欺骗信众、传播谣言、借机敛财等违法犯罪行为,危害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
民间信仰有负功能的原因。民间信仰之所以有这些负功能,首先是由民间信仰本身的特征引起的。民间信仰的多重性、功利性和组织的松散性等特征本身就会引起一些负面影响。其次是国家和社会对民间信仰的认识尚存在误区。有人把民间信仰简单视同于封建迷信活动,有人把民间信仰组织和群体视为***权稳定的潜在威胁力量,这些观点对民间信仰基本持否定态度,并以清理场所、禁止活动为主。而某些地方则过于看重民间信仰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再次是当前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和人员众多,实施管理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最后是大部分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为少数人利用民间信仰危害他人提供了可趁之机。
管理与引导:负功能的消解策略。要消除民间信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不良影响,应对之进行正确的管理和引导。首先在思想上重视民间信仰这一问题,要认识到民间信仰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要对民间信仰进行深入研究。其次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行动上突出以“八荣八耻”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荣辱观教育,要让固守民间信仰的居民知荣辱、明善恶,分辨是非与真理。实现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协调运转。再次,加强对民间信仰的规范管理。应明确主管部门,落实到各地相关工作部门的民间信仰工作管理职责;规范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内部管理,提倡民主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最后,挖掘民间信仰中的正能量和积极因素,彰显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促进其实现功能转换,使之成为传播优秀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卓越计划下交通运输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2010015)
注释
①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第5~15页。
信仰的力量心得体会例10
河北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不仅培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也孕育了民间信仰的复杂体系。随着社会转型,加之当代河北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的情况,民间信仰又以各种形式重新活跃。
当代河北乡土社会汉民族民间信仰对象的基本类别
目前我省的民间信仰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以人们对某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为崇拜对象的自然神崇拜,亦即***腾崇拜;二是对超自然、超社会的一种神秘力量、幻想神灵即上帝的崇拜;三是对想象、梦幻等奇妙意识现象的鬼神崇拜;四是以历史人物或伟人作为崇拜对象的人物神信仰。上述民间信仰大体上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省农村迅速复苏,目前不论是小庙数量、信众人数,还是在崇拜活动仪式的规模上,都表现得较为活跃。
当代河北乡土社会汉民族民间信仰的特点
我省乡土社会汉民族民间信仰既有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一般特点,又有着明显的河北地方特色和汉民族的特点。
从河北地方特色看,一是对龙神、水神崇拜有加。“龙”曾经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受到炎黄子孙广泛的崇拜,也曾作为人间帝王的象征使下层民众敬畏。由于我省在长期发展中深受京城文化影响,使得农村民众对“龙”崇拜有加。又因我省地处较干旱区域,河流较少,“地乏水利,专恃雨泽”,加之近些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水资源日益短缺,在百姓心目中龙能普降甘霖、滋润大地万物,所以,不仅“奉祀龙神最虔”,而且对水神也格外尊崇。二是作为畿辅之地的河北,较早地产生了鬼神信仰,且民间势力较为强大。改革开放后,正规宗教有了较快发展,而重新活跃于世的民间信仰仍超过了对正规宗教的信奉,并且将正规宗教大大世俗化,使其与乡土鬼神信仰融合、同化。
从汉民族的民族特性看,由于汉民族传统文化极富包容性,从而使其在上也很宽容、庞杂。少数民族多是信仰单一神,汉民族则是多神、泛神信仰,对于五花八门的各种民间信仰更是予以杂糅。如赵县范庄农民信奉百神,除了龙牌,还有佛、道、儒三教和其他民间鬼神。因此缺乏主体信仰的认知,信仰对象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信仰行为也具有随机性和多变性。
二、当代河北乡土社会汉民族民间信仰较为活跃的深层原因
经济的不发达是民间信仰较为活跃的最深刻的物质之源
首先是物质生活贫困。目前,我省仍有局部地区,特别是边、老、山等地区的农民依旧贫困,经不起也无力摆脱天灾人祸的种种困苦和打击。与物质生活贫困相伴的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不发达,及由此造成的愚昧,这使一些人直接产生了对鬼神的信仰与祈求。其次是两极相关性,即在经济较贫困地区和较发达地区都有民间信仰活跃的现象。而后者则是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招致了种种心理不平衡:生活贫困的看别人富了自己还未富起来,而祈求鬼神保佑发财致富;富裕起来的则希望神佑自己永远发财。第三是市场经济使人们在传统社会价值体系中长期被贬抑的物欲重新释放出来。但由于实现条件的欠缺,无奈之中,不同利益主体出自不同功利动机,分别祈求不同神灵的保佑。
新时期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农民渴望民风民俗的回归
人作为最高级生命,不仅有基本的物质需求,而且还有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改革开放后,随着绝大多数人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要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劳动、吃饭、睡觉”这种单调的生活方式,对于闲暇时间只是看电视的生活也已开始厌烦。他们需要情感宣泄、精神满足的场所,而民间信仰活动则使这种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调查中还了解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道德缺失,而民间信仰中讲伦理、修身的成分,恰恰提供了一些道德教育的内容。可见,这也是农民渴望民风民俗回归的一种体现。
民间信仰文化传统深厚,科学知识在民众意识中却严重欠缺
民间信仰是一种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文化现象。它来自于农民基本生存生活需求:一是农业生产需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自身生存需求,敬奉祖先、祈求平安和子孙繁衍。因此,乡土社会中的民间信仰习俗绝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彻底泯灭,只不过以不同的形式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延续。当然,这种文化现象的传承与活跃,也与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欠缺有关。神灵信仰总是出现在科学达不到的地方:在不懂得医学科学、不相信医学知识和技术手段的人那里,看到的是“巫婆神汉”、“伪气功”、“伪科学”等巫师巫术的兴风作浪;在不懂得法律科学知识,不相信法律能伸张正义的人那里,看到的是对因果报应的祈盼;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则可以看到对风雨雷神的自然崇拜。
社会转型期一些人对神灵庇护祈求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原因
在中国社会历史性变革时期,对于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生活的农民来讲,面对丰富多彩而又瞬息万变的新世界,无不感受到冲击、震荡乃至于有头晕目眩之感。由此引发的社会失衡进而导致了人们心理的失衡, 使一些人失去了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信心和力量,于是他们企***祈求某种神秘力量的庇护,以求得心理的平衡与安全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正是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把握感,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时,便有可能在精神上产生对超自然力的依赖。
三、民间信仰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对于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应辩证地看待。从性质看,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比较,是一种粗俗形式的神学唯心主义;从其内容看,民间信仰又有着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融通的地方,比如,有善良的精神追求,主张修德行善等。从其作用看,其心理功能、道德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发挥,有益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道德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整合作用;同时民间信仰的内在动力就在于“趋福避祸”,这可使一些人在天灾人祸、人生际遇等问题上获得一定程度的心灵慰藉和精神满足。然而,它作为一种粗俗形式的神学唯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关于对民间信仰的引导与管理
对于民间信仰,既不能简单地用行***命令手段取消它,又不能放任自流。但与民间信仰的活跃状况相比,我们相关部门的工作则相对滞后:认识上模糊不清,缺乏相应的引导管理的组织和机制,引导和管理缺位、空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信仰的力量心得体会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