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项羽篇1
在秦汉末期,与高祖皇帝——刘邦争天下的楚霸王——项羽,想必大家都知道吧。虽然他最后的结果是在乌江边结束自己的一生,可他也英雄一生,流芳百世。
项羽作战英勇过人。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为了解救赵国之围,毅然杀死了宋义,做了统帅。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抱了必死之心,与秦***生死搏斗,终于把秦***打垮,使义***由劣势变成优势。不想,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项羽,在“鸿门宴”时却轻信刘邦谎话,听信项伯谗言,把刘邦当做可靠的臣属。在垓下,项羽被刘邦的***队重重包围。后来,因为项羽寡不敌众,四面楚歌,面对着美人和名马留下了伤心的眼泪,在乌江边以自刎来结束了自己英雄的一生。
项羽最后虽然失败了,可是他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在战场上他勇猛,暴躁,可通过“霸王别姬”里他对虞姬的痴情,还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柔情的汉子。我们要像项羽一样,失败并可怕,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只要你为这件事付出过,即使最后失败了,而无怨无悔。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一生的经历,也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英雄项羽篇2
那么,项羽是什么时候套上英雄的光环,又是什么时候被架上神坛的呢?
一
关于“项羽是否英雄”的论断,我们还得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去考证。《项羽本纪》全文11000余字,而提到的项羽攻城略地之后、怒火冲天之后对已经缴械投降的兵士、手无寸铁的百姓的残暴行为则是触目惊心,比如用“屠”的有两处,用“烹”的有3处,用“斩”的有8处,用“杀”的满篇皆是,用“坑”或“l”字的有6处之多,其中有史可查、有据可依的大屠城、大屠杀至少有6次(有一次未实施),而且这些屠城杀戮大多是在秦兵投降、百姓归顺之后而大开杀戒的。如果我们把这样一个恶魔般的人物当作英雄,真不知我们的是非观是什么?更不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为何物?!悲哉悲矣!
第一次是襄城大屠城。这一次是在项羽集团对襄城(今河南许昌南部)完胜之后的大屠杀,全城平民皆被坑杀。《史记》中对这次的屠城用了“已拔,皆l之”5个字来描述项羽的这次屠城,原因是项羽集团对襄城“坚守不下”,待攻入后就“格杀勿论”。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07年正月的事情,被屠杀过后的襄城,用“血流成河”已不足形容。
第二次是城阳大屠杀,公元前207年七月,项羽携刘邦共同奉命攻打城阳(今山东青岛北部),在攻占城阳后,又一次采取了屠城的方式来结束打扫战场,杀光了辅助秦***抵抗的全城平民。
第三次是新安大屠杀。公元前206年,收复六国旧地后的项羽,率领60万大***开始向秦地进发。然而,在这支进攻秦朝的***队里,收编着刚刚投降的20万秦兵。当部队行至新安古城安营扎寨时,一则在***营中流传的“小道消息”,引发了项羽集团旷古罕闻的大屠杀,20万秦***降兵一夜之间消失殆尽。由于担心秦***降兵入关后不听指挥或者临阵倒戈,于是一夜之间“楚***夜击l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这次旷世大屠杀,堪称惊天悲剧,惨绝人寰。
第四次是咸阳大屠杀。《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之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里,***队成了项羽向秦国人复仇的工具,阿房宫的消失就是这次大屠杀中的“杰作”之一,美轮美奂的宫殿华屋变成残壁断垣,特别是先秦人文典籍被秦始皇“焚书”之后所剩下的部分,也因项羽的一把火而灰飞烟灭,造成中华民族的人文文化断代,令人不胜唏嘘和悲叹。
第五次是破齐大屠杀。《项羽本纪》上记载:这次大屠杀的结果是,逼反了***后的齐国。人民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不得不集结起来武装抵抗,叛乱随着项羽集团不断的***事胜利而更加扩大,项羽的西楚兵团陷入疲于奔命的泥沼。田荣的弟弟田横率领的新集结起来的齐国兵团,开始跟项羽进行捉迷藏式的游击战。
第六次是没能实施的外黄大屠杀。项羽对外黄(今河南开封杞县东)的不归顺十分恼火,虽然过了几天后,外黄打开城门投降。但,这却让暴烈的项羽怒火中烧,“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l之”。下令把外黄城年满15岁的男子全部押到城东,准备统统活埋。这时,外黄县令门客13岁的儿子前去劝说项王:“彭越凭强力威胁外黄,外黄人害怕,所以才姑且投降,为的是等待大王。如今大王来了,又要全部活埋他们,百姓哪儿还会有归附之心呢?从这往东,梁地十几个城邑的百姓都会很害怕,就没有人肯归附您了。”项羽权衡利害之后,才终于赦免了准备活埋的那些人。
项羽除了对待降***兵士和归附百姓,用屠、坑、烧、杀之外,在对待敌方将***级的俘虏和对待劝说者的手段上,其残忍程度也让人瞠目,心惊胆寒。
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枞公把守荥阳。项羽集团攻下荥阳城后活捉了周苛。项羽对周苛说:“给我做将***吧,我任命你为上将***,封你为三万户侯。”周苛不从,项王大怒,于是下令把周苛扔进滚烫的沸水中给活活煮死了,同时把枞公也一块儿杀掉。
项羽攻进咸阳大肆屠城之后,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羽却说:“富贵不回故乡,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知道呢?”听到项羽如此想法,那个劝项王的人便发了句牢骚:“人们说楚国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见这话之后,便毫不犹豫地把那个人投到巨锅中煮死了。
上述的6次大屠杀和两次“烹人”事件,就足以证明项羽不但称不上英雄,而且是一个十足的暴虐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说:“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史记・索隐述赞》还对项羽下了这样一句评语:“嗟彼盖代,卒为凶竖!”――很是嗟叹啊,这个力能盖世者,竟然成了不可思议的凶恶之徒!
二
项羽的凶残和暴虐,既与其学识、性格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更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背道而驰。
从项羽的学识上看,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开篇就说得非常明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一段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项羽的无才。综观中国的历史,凡是英明君主,无不是立志奋发***强、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如果真要找出一个像项羽这样的君王,那么大概只有秦二世胡亥能与之相“媲美”。秦二世胡亥不学无术,整天胡作非为,最后导致秦帝国加速灭亡。历史的车轮不能倒转,如果能够倒转,即使项羽取得成功,其所建立的西楚帝国也将会像胡亥手上的秦帝国一样,顷刻间灰飞烟灭。
从项羽的性格来看,项羽实在是刚愎自用、唯我独尊、心胸狭隘、性情暴烈的典型代表。前面提到项羽攻进咸阳后,本应建都咸阳成就霸业,但他却不甘“锦衣夜行”,为了向江东父老炫耀自己的荣华富贵,不但毫无虚心接受建言之意,反而一意孤行,而且还把提议定都咸阳的蔡生投进巨锅而煮死。项羽的这种唯我独尊、心胸狭隘的性格,使他失去了许多优秀的***事人才和***治人才。刘邦的第一谋士张良与项羽的叔叔项伯的关系非常好,但因为项羽“不善待”,把张良的领导韩王韩城当作罪犯一般捉住杀掉,最终导致张良弃项羽而投奔刘邦,并跟项羽作对到底。韩信的别项奔刘,同样是因为项羽的“不善待”。韩信曾在项羽***中当过低级***官,为项羽站过岗,屡次向项羽建言献策,项羽都不采纳。《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还记载过韩信这样一段话:“项王喑f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至使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意思是说,项羽是个舍不得封赏功臣的人,即便有人立下战功,应该加封晋爵,他也舍不得给封赏,宁可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到失去了棱角。
至于范增则更是项羽的主要谋臣,被尊为“亚父”。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时,范增年岁70,对项羽忠心耿耿,竭尽全力为其出谋划策,堪称项羽的“智囊”。后来项羽竟然对范增颇多猜疑,“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项羽本纪》)。随之,“稍夺之权”,剥夺了范增的所有权力。对项羽的这种不问青红皂白的粗暴行为,“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项羽本纪》)对范增的愤然离去,项羽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挽留。当时,范增还没有走到彭城,便因“疽发背而死”,所谓“疽”,实乃气血为毒邪所阻滞。其实,也就是因为项羽的狭小气量和过度猜忌,导致范增含恨病逝。最终的结果,必然导致项羽集团的谋士越来越少,直至再无“人才”可用。
纵然如此,项羽却从没有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直到四面楚歌、临死之际仍然没有明白是谁让他走上绝路的,他甚至还仰天长叹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在如此悲凉的穷途末路之际,他竟然还在缅怀和夸耀自己八年来的赫赫丰功和不败战绩,还竟然把垓下战败的责任归咎于老天爷,这又是何等的不自知。对此,司马迁在为《项羽本纪》一文写完最后一个字后感叹道:“(项羽)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的确是荒谬的,真正把项羽逼上绝路的正是项羽自己,是他的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性格和众叛亲离使他最终走上了绝路,自刎乌江。
从社会进步的方向看,项羽企***再次走上诸侯封国的局面,这从他自称西楚霸王、建立西楚王国的模式中就可以完全看出。当是时,项羽下令把所有新兴的王国全部取消,置全国于他建立的西楚王国统治之下,并一口气重新分封了19个王国的国王。柏杨先生分析说,项羽所建立的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地位相互平等的国际联盟,连联邦都谈不上。在体制方面,项羽这个国王并不能高过别的国王,而且这19个王国相互之间相差无几,都是***王国。仅从这个方面讲,当时的时局已是乱局,如果再有任何一点风吹草动,王国之间必将是一场场无休无止的混战。后来的发展果然得到印证,西楚王国仅仅组建两个月,战争就重新爆发,秦帝国统一六国后的局面土崩瓦解,百姓又开始饱尝战乱之苦,中国又重新进入战争时代。追根溯源,这一切似乎都能从项羽的出身里找到密码。项羽出身于“世世为楚将”的贵族家庭,楚国灭亡之后,项羽与叔父项梁避难吴中,身负国仇家恨。这虽然使他对秦帝国的统治这一目标坚定不移,但也正因为此,在其没有成为气候之前,他深受着恐怖***治迫害,自成气候之后反而如法炮制,变本加厉地制造出了一个个更大的骇人听闻、惨绝人寰的恐怖。
《大秦帝国》的作者孙皓晖曾用“六个狂”来总结项羽的社会***治行为。一是***狂,一举恢复诸侯分封制,使当时中国重新陷入战火纷争;二是酷刑狂,恢复战国大煮活人的烹杀酷刑,对说真话者当即一锅煮;三是杀害狂,杀害郡守、杀害宋义、杀害楚怀王、杀害子婴、杀害全部嬴氏皇族;四是毁灭狂,火烧大咸阳与整个关中,大火三月不灭;五是盗墓狂,大掘秦始皇陵,使其地面建筑被破坏殆尽,地下墓室被严重摧残;六是劫掠狂,对关中财物大劫掠,对齐地财货人口大劫掠。这些基本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项羽其人就是一个彻底的完全变态的社会***狂,文明毁灭狂。
孙先生的这一总结,堪称经典式总结,精准,精确,到位。
三
王安石在《读史》一诗中,曾就后世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发出过“当时l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的感慨,意思是编史的人对当时的事情尚且看不清、辨不明,以误传世,后世重说纷纭,莫衷一是,更是难以看清历史的真相。王安石认为历史的记载和评论多有诬罔之处,特别强调“糟粕所传非粹美”,史书流传下来的并不全是精华,很多都是糟粕。同时,他还对那些“独守千秋纸上尘”死读书的儒生们进行了嘲讽,说他们固守千年史书中的糟粕而不觉悟。为此,王安石身体力行,创作出许多咏史诗,如《孟子》《韩子》《商鞅》《张良》《贾生》《谢安》《金陵怀古》等,用自己富有独创性的精辟论断来加以纠正。
历史的迷雾,很多时候不是历史和历史学家的原因,反而是那些沽名钓誉、哗众取宠之辈造成的。读史当有王安石的这种“拂尘显真、剔除糟粕、汲取精华”的精神。我们从千年史书中读项羽也应该有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因为几首小诗而误读,更不能因几部舞台影视作品而歪读,甚至人云亦云。
鼓角争鸣已远去,历史迷雾今应清。
英雄项羽篇3
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汉高祖刘邦,虽然成就了帝业,是个成功者,但他没有心,也许原来是有心的,但早已被重重硬壳包裹得不留一丝缝隙。为得天下,他厚颜地向项羽借兵才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后又恩将仇报地与项羽一争天下;为得天下,他可以像小人似的挖项羽的墙脚,把他的手下大将用挑拨离间、小恩小惠的方式,一个一个地挖过去;为得天下,他可以不要父亲,不要妻儿。至于功臣、士兵,全不在他的眼里。他把梦寐以求的帝位高高地顶在头上,而把其余的所有一切都狠狠地踩在脚下。
项羽有什么?――魂。
他的魂在于一种抗争精神和裸的自我表现欲。从24岁登上历史舞台到31岁乌江自刎,他将足够烧完一生的光与热,集中在这短短八年中焚尽,一点也不吝惜,一点也不节省能源!刘邦是神,连他手下的大将韩信也说刘邦的帝位是天授的。当时13岁的楚怀王说:“谁先攻入函谷关,就立他为秦王。”起先,项羽跟刘邦争着要去。楚怀王寻思,项家是贵族,有势力,有影响,项羽既可以立我为王,也可以废我这个王。如果项羽当了秦王,我这个楚王就更没有权力了。他便偏向了刘邦。恰巧赵国使者来求救,说秦朝大将章邯侵犯,赵国危在旦夕。项羽一听就来了劲,便改变初衷,愿去救赵。如此,对秦王这个位置不太感兴趣的项羽,就把绝好的机会拱手让给了刘邦,不仅如此,他还竭尽全力为刘邦扫平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使刘邦顺利地侥幸当上了秦王。
但项羽一生从头到尾,没有异兆,没有祥瑞,没有白蛇、赤蛇,只有一个“人”!从登场到谢幕,舞台上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聚光全打在他一人身上,他是主角中的主角,没有任何配角能抢他的戏,分他的光!
他从小就立下奇志,“学万人敌”;秦始皇巡视,项羽对其不屑一顾,“彼可取而代也”,并为之奋斗;他为天下百姓早息战祸,破釜沉舟,巨鹿大捷,诸侯***将领入营帐拜见他,“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他是何等的英雄;每次参战,项羽总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他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从古到今没有第二个,是何等的神威;“力拔山兮气盖世”便是他的真实写照。他是个“爱心大使”,无论哪个被侵犯的诸侯国求援,他都义无反顾地前往,解救国民于危难之中;他恨皇帝奢侈,怒发冲冠烧了阿房宫;他为了早日结束战争,专挑刘邦较量,使刘邦闻风丧胆,疲于奔命;鸿门宴上,却又忘干净了敌我;他天生一副菩萨心肠,对当了俘虏的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不但没***他们,而且还毫发无损地还给了刘邦;他在战场上杀人无数,偏偏常为部下的疾病流泪;一生不听别人劝说,却听了一个13岁小孩的话,饶了一城性命;他是个好丈夫,垓下被围,他与虞姬情深意切,难分难舍,互洒情泪,其亘古未见的夫妻之情催人泪下;直至他败至乌江边,他既有自尊又有尊严,无颜见江东父老,割头赠友。这一笔最有力,为他的画像点了睛。
项羽尽情泼洒的是年轻人一往不悔的青春之力;刘邦斤斤计较的则是中年人处心积虑的狼子心机。项羽与刘邦争,怎么会赢?他失败了,但他仍是英雄。在乌江,他拒绝了生,选择了死。大丈夫可以被人爱,可以被人恨,却不可以被人怜!
项羽没有称帝,但司马迁对他格外偏爱,不仅把他列入帝王的“本纪”中,而且把《项羽本纪》写得特别生动有趣,足见人们对项羽的敬佩与仰慕。汉高祖刘邦祭祀项羽时,好像看见项羽又挥动长矛,骑着乌骓马杀来,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定了定神,才想起霸王已死,没什么可怕的了。刘邦心里不由得不承认:项羽是个英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还有什么比项羽的死对头从心中发出的感叹更有说服力的呢?
刘邦算不上个英雄,充其量不过是个成功者,他是小人中的小人,而项羽则是大丈夫中的大丈夫。
英雄项羽篇4
关键词 项羽 人格魅力 英雄气概 儿女情怀
西楚霸王――项羽,是叱咤风云的千古英雄,在汹涌澎湃的反秦浪潮中,其充满传奇性与戏剧性的人生悲剧,为无数仁人志士扼腕叹惋。两千多年来。有关项羽和刘邦楚汉相争的故事蔓衍于中国的正史和民间传说。仅仅近几十年来上演的霸王传奇的影视、戏剧就不下百部。细读太史公司马迁原著《史记》,在我国三千年的盛衰兴亡的叙述中,展示了一系列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历史人物,而项羽无疑是司马迁倾注情感最多、描写最为成功的悲剧英雄人物。正是项羽形象自身的丰富性,才激发影视作品尽情演绎项羽性格之不同侧面,有褒有贬,莫衷一是。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则应追本溯源,透过《史记》原著,笔者认为项羽之所以为后世人议论纷纭,在于其人格魅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此三方面所表现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一
从人格魅力来看,表现在项羽虽然德才兼俱却盲目自信。项羽有高贵的血统,高贵的人格,志向远大,胆略超群,坦荡率真,仁慈诚信。《项羽本纪》介绍项羽出身于世代楚将家庭,其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为秦所戮。先祖的遗传和积淀使年轻的项羽秉承了雄伟的体魄和过人的才气,项羽少年学剑,以为不足以敌万人,足见其志向不同寻常。学兵法“又不肯竞学”,则见其志向宏远而性情粗疏浮躁。为其一生欠精细而多轻率做张本。项羽观始皇出游的威武仪仗,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其叔父项梁急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从项羽轻蔑的态度。项梁掩口的动作,尤其是项羽掷地有声的话语中,展示了他的勃勃野心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冒失,暗示了他惊天动地的一生。青年项羽身材魁伟,力能扛鼎,在反秦运动中,斩杀宋义,掌控局面:破釜沉舟,与秦决战,敌兵溃败,诸侯折服,项羽成为反秦运动中众望所归的英雄。司马迁以诗人般的激情。展示了项羽过人的胆识,力挽狂澜的智勇,强悍勇猛的性格。
同时,项羽还具有贵族将门的气度与美德,他爱豪杰,讲诚信,为人直爽、厚道。在楚汉战争的多次交锋中,项羽没有使过诈术,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始终保持着贵族应有的道德和人格。项羽所崇尚的是力敌万夫的刚烈与勇武。那是贵族将门历来所提倡的气质与品行。鸿门宴上。樊哙闯帐。项羽非但不指责,因见其“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而赞之曰“壮士”,并赐酒、赐肉:见其“拔剑切而啖之”,又赞曰“壮士”,赏识英豪到了不分敌我的地步。当樊哙义正辞严当面申斥项羽,言之其所作所为乃“亡秦之续耳”,项羽竟然“未有以应”,半天只说出一个字:“坐”,项羽对公理心折、忠实厚道的性格跃然纸上。其次,项羽对待自己的士卒善良仁慈。《史记》中通过韩信和陈平之口道出:“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饮食。”“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正因为此,将士们及许多大臣,在没有得到任何封赏的情况下,始终心悦诚服地追随他,浴血沙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这里也凸现出项羽的人格魅力。即便对待自己的***敌刘邦,项羽也坚守“言必信,行必果”的信条,鸿门宴上为刘邦的巧言奉承所迷惑,竟相信自己的***敌: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又为刘邦“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的无赖逻辑所左右,对他们以礼相待并归还了刘邦,自己带兵解围而去。项羽这种诚信不欺的***治精神和光明磊落的坦荡胸怀,使其人格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和耀眼的光彩。
但是项羽的悲剧也源于他自身性格的弱点,项羽在战场上的辉煌胜利使他产生了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认为凭武力可以解决一切。他自恃勇武,很少相信别人。陈平、黥布、韩信。原本都是项羽的部下,但由于始终得不到重用,一个个离开他而投奔了刘邦,成了刘邦手下有名的谋臣大将。包括谋略过人、始终忠于他的谋士范增,鸿门宴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项王却默然不应。正是他过于自信,认为小小刘邦不足为患,才会在鸿门宴上错失良机,铸就了他由胜而衰的转折点:由于他不信任别人,才会中陈平的反问计而赶走忠心耿耿的亚父范增。最终成为孤家寡人,陷于末路。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项羽反复强调的,还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自矜攻伐,至死不悟的悲剧性格。
二
从英雄气概来看,表现在项羽虽然勇武盖世却无有***治远见。项羽凭借非凡的体魄和才气,加上项氏“世代为楚将”的威望,二十四岁起兵会稽。只身一人入会稽守府,杀郡守,聚义兵。树起反秦大旗:随后率领千***万马纵横驰骋,志在灭秦,当宋义畏惧强秦,拒不实施北上救赵的***事部署。令大***止步于安阳四十六日而按兵不动时,项羽慷慨陈辞,发动兵变,果断地杀死楚***的最高统帅宋义,足见其灭秦的决心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巨鹿之战锁定了大秦帝国的败局,项羽凭借此战树立了他的赫赫声威与崇高地位。司马迁确实高明,他仅用侧面笔锋,通过写诸侯***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面对严峻的形势,项羽“破釜甑,烧庐舍”,指挥楚***与秦背水一战,“楚兵呼声动天,诸侯***无不人人惴恐。”项羽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一举摧毁了秦***主力,奠定了义***胜利的基础。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大将风范和将帅神威。对此,明代凌约言在《史记评林》中议论道:“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伏,‘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慑伏,‘莫敢’枝梧:羽救巨鹿,诸将‘莫敢’纵兵:已破秦***,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可想见也。”二十七岁的项羽消灭了暴秦,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他“***天下而封王侯”,自号“西楚霸王”。
项羽想凭借自己的神勇继续演绎自己的辉煌,当他与刘邦广武对峙时,“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杀之,项王瞑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使敌人望而生畏。垓下被围时,“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_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声如雷霆,威猛如画。乌江岸边,他命令剩下的二十八名子弟兵。弃马持短刀与敌搏斗。他独“杀汉***数百人”。临死前还那样英勇,那样蔑视敌人,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勇武的项羽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只可惜***治短视,不谙机谋,没有长远眼光,还是一步步地走向失败,走向灭亡。鸿门宴上项羽看不 到刘邦的***治野心,又不听范增的再三忠告,终于让刘邦从自己眼皮底下溜之大吉。当他带兵进入咸阳后,不是像刘邦那样采取种种***治手段争取民心,却不假思索就“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只***一时快意。根本不计后果。当有人建议他占据富秦而霸天下时,项羽振振有词地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显示了他眼光短浅的贵族本土观念,消灭暴秦,项羽已达到***由己出的地步。但“他把轰轰烈烈的反秦人民战争看作是六国对秦复仇的战争,无统一之志,只希望作一名战国式的霸主。”分天下,立诸侯,逆历史潮流而动,将自己置于历史发展的对立面,败亡的命运便无可挽回。正是由于他缺乏***治远见,所以在兵力强大的情况下,处处被人牵着鼻子走,先是被田荣牵到了齐国,随后又被刘邦牵回了彭城。当他几次在荥阳取得胜利,应对刘邦进一步发起进攻时,又总是被彭越牵回了梁地,简直是马不停蹄,疲于奔命。究其原因,是***治短视所致,是***治短视导致他辉煌的功业毁于一旦,正如吴见思《史记论文》中云:“八十人渡江而西,忽而化二万,六七万,数十万,忽而化为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至无一人还。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如雪消。令人三叹。”项羽的勇武。使他在波涛汹涌的反秦浪潮中如出水蛟龙,叱咤风云:而他的目光短浅。则使他泥融雪消,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的结局。
三
从儿女情怀来看,表现在项羽虽然重情重义却过于儿女情长。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太史公对项羽的悲剧性格进行了工笔渲染。
夜闻汉***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当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而响起楚歌的时候,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此时他想到的不是战争,不是事业,不是天下,而是乌骓马和虞美人。项羽悲歌慷慨,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手举火把,泪洒征袍。当轰轰烈烈的生命戛然而止时,项羽放心不下的是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心爱的女子,是伴随自己身经百战、驰骋疆场的骏马,这个盖世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楚汉春秋》里还记载了虞姬的和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唱完之后,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为项羽和自己的诗歌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后来,就有了美丽的传说:有一种花开得鲜红鲜红,那花就叫虞美人。《垓下歌》与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痴情、最动人的对歌,项羽的悲剧形象在歌声中得到浓墨重彩地渲染,正如韩兆琦《史记通论》中品评:“一腔悲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可以说,没有《垓下歌》,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便不能如此悲壮淋漓。
英雄项羽篇5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的这段话,指出项羽败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从而导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的可悲结局。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楚汉战争中的项羽。清人王昙《祭西楚霸王之墓》评说项羽的逆天行事:“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头颅赠马童。天意何曾袒刘季?大王失计恋江东。早摧函谷称西帝,何必鸿门杀沛公?徒纵咸阳三月火,让他娄敬说关中。”秦王朝灭亡之后,项羽逆历史潮流而动,其所作所为应作负面评价。
西屠咸阳。鸿门宴后,“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项羽这一极其野蛮的行径,毁灭了这座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倾全国之力营建的城市。其时,整个咸阳的全部宫殿、陵墓以及其他一切建筑,均焚于三个月的大火之中。项羽西屠咸阳的理由,仅仅是思念故乡,要引兵东归。这种对社会财富和民族文化的无端破坏,足以令项羽成为历史罪人。
分封诸侯。项王欲自立为王,于是先封诸将相为王。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于是裂土分封十八诸侯王,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灭秦之后,这种分封割据的形势并非不可避免。因为各路诸侯虽然各自拥兵据地,但毕竟皆尊义帝为共主,其时项羽若拥义帝而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并非不可能。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项羽开历史倒车,让历史退回至战国时代,矛盾即时触发,天下纷争遂起。
击杀义帝。项羽就国至彭城后,“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当初楚怀王和诸老将不同意项羽为西路***首领,项羽怀恨在心。入关之后,虽尊称楚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自己号令天下,不久即迁杀义帝。义帝本无足轻重,但既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就不应平白无故加害,项羽因泄私愤而迁杀之,在道义上、舆论上处于被动地位。
坑杀降卒。分封恶果立即出现,未得封王的田荣、田横兄弟首先造反。汉之二年冬,项羽率***北至城阳,田荣败死。项羽“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项羽的烧杀令齐人寒心,“齐人相聚而叛之”,田横据阳城久攻不下。“子羽暴虐”,项羽在战争中向以残暴著称,巨鹿之战后,项羽一个晚上即坑杀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屠戮齐民不过是项羽一向残暴行为的继续。楚汉战争中,项羽的这种暴虐行为不乏其例。
众叛亲离。长达四年的战争中,项羽由强而弱,刘邦由弱而强,与人心向背密切相关。韩信离开项营投向汉中,韩信***队正是最后击溃项羽***队的主力。陈平离开项营投靠刘邦,成为刘邦言听计从的重要谋臣。黥布审时度势,背叛项羽,参加刘邦集团,成为项羽心腹之患。范增为项羽霸业运筹帷幄,却被项羽赶走,忧郁而死。项伯为项羽季父,却处处为刘邦说话,最后被刘邦封侯。项羽由鸿门宴时的“兵四十万”至垓下溃围时的“八百余人”,是一部项羽不能容人、不会用人、不善待人,而致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历史。
身死不悟。项羽身临绝境,三次仰天长叹:“今卒困于此,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亡之我,我何渡为?”这些怨气冲天的话语,最能展现项羽一意孤行、至死不悟的个性。“心已死而意犹未平,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也。”(钱钟书《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项羽本纪》)项羽集团的败亡是倒行逆施的结果,项羽却看作是上苍的捉弄,被司马迁斥为“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岂不谬哉”!
这些事实,见诸史载,人所悉知。所以胪列于此,意在说明,《项羽本纪》的传文和赞语表意是一致的,司马迁对楚汉战争中的项羽是否定的。
在否定楚汉战争中的项羽的同时,司马迁对刘邦作了正面评价和充分肯定。项羽西屠咸阳,刘邦进入咸阳之时,“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士”。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虽然先后不得不封了韩信、彭越等七个异姓王,但一直置于控制之下,而且很快即一一翦灭(无足轻重的长沙王吴芮是一个例外),坚持了中央集权。项羽击杀义帝,刘邦“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取得了舆论上的主动。项羽坑杀降卒,刘邦攻城略地,“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大赦罪人”,“抚关外父老”。项羽众叛亲离,刘邦自述用人之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楚汉广武对峙,刘邦吊民伐罪,宣示项羽的“十大罪状”,罪状大体属实(项羽“掘始皇帝冢”,考古证明不实),司马迁是认同的。这些见诸《史记・高祖本纪》的基本史实,说明楚败汉胜是历史的必然结局。所以,《高祖本纪》赞语称:“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只要客观对照“两纪”的叙事和评判,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对刘邦,太史公是肯定的,而对楚汉战争中的项羽,太史公则是否定的――司马迁既然热情歌颂了刘邦消灭项羽集团的战争,从逻辑上说,就不会对项羽的失败寄予同情甚至高唱赞歌。
对楚汉战争中的项羽,当代历史学家是这样评价的:
以项羽为首的楚***起初处于绝对优势,由于项羽缺乏远见,妄***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而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加上他刚愎自用,残忍暴虐,不能用人,终至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兵败自杀。(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55页)
古今历史学家的这些结论可以说并不新鲜。笔者之所以要撰文提请读者注意,是因为不少读者忽视乃至忘却了这些基本史实,而给予楚汉战争中的项羽献上了太多的鲜花和溢美之辞,在教师的讲述中,在学生的发言中,甚至在为数不少的文章中――这是语文界许多同仁耳熟能详的。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入《项羽之死》,《教师教学用书》该篇“整体感知”用“多愁善感”“勇武豪爽”“知耻重义”“心底仁善”等赞语肯定项羽并总结道:
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整篇文章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该书110页)
“苏教版”《〈史记〉选读》选入《项羽本纪》,《教学参考书》该篇“文本品读”鉴赏“垓下之战”:
通过帐中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等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传达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与神采。(该书75页)
读到这些文字,笔者莫名惊诧。对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物,有必要去“悲之叹之,爱之怜之”吗?难道在文学鉴赏时,可以完全脱离历史评价,去欣赏“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与神采”吗?
笔者认为,不适当地肯定项羽其人,是因为在不少问题上,存在对《项羽本纪》,特别是《项羽之死》理解上的偏差。
有人认为,司马迁通过“鸿门宴”事件的描写,意在说明项羽的“忠实厚道”(《〈史记〉选读・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不是因为有什么“不忍”之心,最根本的,是因为项羽不屑将刘邦看成潜在的对手(刘邦“谢罪”一事证明,固然不是现实中的对手)。假使项羽认为刘邦是称王称霸的劲敌,就会像杀掉宋义一样,毫不犹豫地将刘邦从历史上轻轻抹去。“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傲慢自大的项羽其时对这一点毫无认识。曹无伤密报刘邦有“天子气”,触动项羽的神经,要“急击勿失”,刘邦谢罪,项伯疏解,项羽误会消除,又放刘邦一条生路,其因盖在于此。所以,“鸿门宴”证明的是项羽的短见和愚蠢,称项羽“厚道”“磊落”到不愿在宴会上暗算对手,这种理解和司马迁的原意是不符合的。
“鸿门宴”是楚汉战争的前奏曲,项羽之死才是楚汉战争的终场戏。司马迁以生花妙笔描摹的这一幕人物悲剧,描绘的是西楚霸王困兽犹斗式的勇猛,说明的是“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者的可悲。
“悲歌别姬”的描写,是为着颂扬项羽“血性柔肠”的悲情吗?司马迁引用《垓下歌》,是引项羽之诗还议其身,指责项羽自恃“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荒谬。彻夜高唱的“楚歌”更能代表正义的力量。刚愎自用的暴虐者项羽面对虞姬,“泣下数行”,这是记录人性之真:项羽,同样具有人的种种复杂情感。但是,项羽一己之悲情,虞姬一人之性命,比起被项羽坑掉的数十万降卒的冤魂,分量又有几何呢!
“东城快战”的描写,是为着表彰项羽“勇武豪爽”的神威吗?这种拔山扛鼎、力敌万人的勇力,韩信嗤之以鼻:“项王喑(口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唐代诗人汪遵《项亭》也不看好:“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拟力争。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欲以力征经营天下”,无论是作为***治家还是***事家,项羽都是失败的。“东城快战”恰恰证明,“拔山盖世故应亡”(张耒《项羽》),个人的“勇武豪爽”对战争进程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
“乌江拒渡”的描写,是为着证明项羽“知耻重义”的品质吗?对此,***治家王安石《题乌江亭》早已看透此中玄机:“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势不可为,项羽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有乌江自刎之举。司马迁实录的一个小插曲,说明了项羽和人民的关系:“田父”欺骗而不是同情穷途末路的项羽,使其陷身大泽之中,为汉***围歼项羽准备了条件。这无疑代表着人民对走向末路的项羽的唾弃。
这里,有必要议一议论者给项羽戴上的桂冠――“悲剧英雄”。笔者认为,无论是将“悲剧英雄”理解成“悲剧”中的“英雄”或“英雄”的“悲剧”,皆与情理不合。因为,酿就个人“悲剧”之时,项羽已经难称“英雄”。不错,项羽是做过一回英雄的,而且是大英雄、真英雄。破釜沉舟,勇冠三***,项羽的确是惊天动地、叱咤风云的英雄。可惜,项羽自认做了大半辈子英雄,但从西屠咸阳开始,天下人不视其为英雄,太史公不视其为英雄,读史者又有什么理由视其为英雄呢?什么是英雄?基本的核心不可或缺的标准只有一条:人民拥戴。评定英雄,不是看消灭了多少强敌,屠戮了多少生灵,更不能以所谓“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和“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为标准。从这一角度看,楚汉战争落幕时的项羽,为一悲剧人物,难称“悲剧英雄”。倒是那位常常被称作“流氓”“无赖”的刘邦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只要想一想西汉二百余年的治平社会和辉煌文化,便可知此言不虚。
论者又常引钱钟书《管锥编》中一段文字,说明对项羽其人可以“一分为二”:
“言语呕呕”与“喑(口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理性,犁然有当。(《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项羽本纪》)
钱氏之评,着眼于项羽性格的复杂性――“《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着眼于《史记》写项羽性格的高妙笔法――“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并不涉及对项羽是非功过的评价――这不是在为西楚霸王作“个人小结”:优点若干,缺点若干;一分为二,五五对开。“言语呕呕”等语,主要出自《淮阴侯列传》韩信的评论:“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由引文可以看出,对作为领袖人物西楚霸王的“妇人之仁”,淮阴侯是持否定态度的。如此,怎么可以将钱氏之评作为颂扬项羽的佐证呢?
英雄项羽篇6
关键词:项羽之死;课堂实录;教学过程
中***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75-0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项羽出身贵族,是个英雄,刘邦出身贫民,是个流氓,刘邦处处不如项羽,但最后刘邦战胜了项羽,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冷静分析,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项羽的失败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两人有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和成败。
《项羽之死》是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为悲剧英雄项羽唱出的最后一曲挽歌,作者怀着无限惋惜同情,为英雄之死安排了一系列精彩悲壮的舞台,大家熟悉的有哪些?
生:垓下之围、四面楚歌。
生: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二、诵读:
师:全文共四段,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字、词、句,圈点勾画下来。
三、教学过程:
师:先看第一幕(第一段),“垓下之围”(板书)。在第一段中,老师特意挑出了一个字“泣”。原文说“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盖世英雄项羽为什么要掉眼泪?
生1:舍不得美人虞姬,连心爱的美人也无法保护而悲泣。
生2: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
生3:项羽走投无路,但他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不服气。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有人说,在战争的最后关头,他想的不是天下、战争、事业,是宝马美人,对此你们怎么看?
生1:项羽在生死的紧要关头,显得有点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但这正表现了项羽的英雄本色,项羽没有遮掩的、没有顾忌的、不计利害成败的把它表现出来。
生2:我认为,这个“泣”字,显得很有人情味,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项羽此时的表现如同一个爱神:只要有你(虞姬)在身边,天下与我何足道!
师:这两位同学的观点都非常精彩,老师想知道,同样是面对生死的紧要关头,刘邦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生1:据我所知,有一次刘邦从项羽的包围中冲出来后,项羽紧追不舍,眼看追兵就要赶到,刘邦嫌马车跑得太慢,情急之下,他把自己的一双儿女从车上推下来逃命,并且不止一次推下来,显得相当冷酷无情。
生2:真是无毒不丈夫。
师:(总结)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往往是考验人的真性情,考验人性的时候。无情的刘邦胜利了,而有情有义的项羽却失败了,令人无限感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看到项羽被围垓下,结局到底如何,今天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速读:
师:请同学们速读第二、三段,东城快战(板书)。第二段,在项羽突出重围,逃往东城途中,我觉得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情节,原文是:“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大家注意这个“绐”字,“绐”是欺骗的意思。令人不解的是,这个农夫为什么骗项羽?而项羽为什么要相信他的话。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A组:项羽每次攻克一座城池,就纵兵滥杀无辜,甚至屠城,这种做法很残暴,不得人心。
B组:项羽在胜利面前表现得鼠目寸光,因为百姓刚刚经历了秦始皇的残暴统治,而项羽的这种行为显然是第二个秦皇,丧失人心。
C组:我听说项羽在巨鹿之战后,曾经坑杀了二十万降卒。也许,这二十万降卒中有这个农夫的父兄亲人。
师:同学们的推想不是没有道理。老师想知道的是作为项羽的对手刘邦在胜利面前又是如何表现的?
生:刘邦在攻入咸阳后,也曾一度沉溺于酒色之中,在张良、樊哙等人的劝谏下,封府库,籍吏民,还***霸上,并且与咸阳百姓约法三章,很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师:这位同学熟知历史细节,分析非常到位。可见,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多么重要。
师:(总结)在“东城快战”这一幕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原文是:“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人马惧惊,辟易数里。”这个“叱”字,就是项羽大呵一声,吓得敌方人马惧惊,由此可见项王之神勇,同学们如何看待项王之勇?
生1:项羽的确有万夫不当之勇,从课文中“溃围、斩将、刈旗”可以看出他的骁勇善战。
生2:我觉得项羽此刻就像一只下山的猛虎,挡之者伤,触之者亡。又像一位战神,所向披靡。
英雄项羽篇7
关键词: 中西;影片;比较;跨文化
《惊世未了缘》和《楚汉骄雄》是我们熟悉的两部经典影片,虽讲述的是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英雄传奇故事,但其两个主人公却有相似的结局和“英雄”共通的地方。文章试***从其情节、信念、性格、英雄气质、悲剧性质等多个角度对两部片子进行比较,分析塑造的主人公的异同点,以帮助大家在享受这两部影片时更好地了解其中跨文化的内涵。
一、情节之比较
《惊世未了缘》(又名《勇敢的心》)是一部悲壮、融合血泪传奇的史诗片,由好莱坞著名影星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于1994年自编、自导、自演,并在1996年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影片以13~14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治为背景、战争为核心、爱情为架构,讲述了英雄威廉•华莱士的传奇故事。影片从威廉•华莱士还是孩子的时候开始,其父亲(苏格兰英雄马索•华莱士)组织了一个抵抗组织,打击英格兰侵略者,并在战斗中牺牲了。幼小的他告别了家乡和伯父远走他乡,并在伯父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和武术。期间,侵略者英王爱德华暴***统治,还颁布法令——新娘出嫁时,初夜权属于英格兰总督,这使苏格兰人民受到人格上的极大侮辱,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于是部分贵族、农民们纷纷起义反抗英格兰的统治。时隔20年,威廉•华莱士长大成人,回到了昔日故乡,并与家乡女孩梅伦相恋了,为不被贵族占有,他们秘密结了婚。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华莱士希望同妻子安定生活,可是天意弄人,梅伦被一名英格兰地方官残忍地当众割断了喉咙。失去父亲、失去爱妻的伤痛使得华莱士终于爆发了,他揭竿起义,攻打英***占领的城镇,所向披靡,取得了暂时性胜利,吸引众多平民加入义***。当时的苏格兰贵族罗伯想成为苏格兰王,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与华莱士联盟。其父设计引诱华莱士去爱丁堡和谈,华莱士明知是圈套,但为和平着想,寄希望于贵族,不顾众人的规劝还是去了。华莱士被捕了并押送到英格兰被处死,在他死后不久,贵族罗伯继承了华莱士的遗志并收编其部属一同对抗英***,最终苏格兰人民获胜***。
《楚汉骄雄》则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由李添胜执导的港产连续剧。影片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民不聊生,面对秦朝苛***,民间起义此起彼伏,群雄逐鹿中原为背景展开。影片以倒叙的方式开始,伴随着一段舒缓而沉重的令人追忆往事的音乐,年迈的汉高祖刘邦在随从的陪同下步履蹒跚地来到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边,感叹“天地不仁,难从人愿”追忆昔日项羽,并问张良“如果项羽当年肯渡乌江,是不是真的能够东山再起……”开始切入。影片中的主人公项羽与刘邦的情感经历了“恨—义—敌”的发展线路,即起初刘邦偶然悉破其起义之事,项羽恐其揭发,有碍抗秦,欲杀之(恨);在项羽欲杀刘邦时,刘邦泪流满面,破口大骂暴秦的暴行,并视项羽为大英雄,表现出对暴秦苛***愤怒,愿和项羽一道抗秦,誓死相随,不愿再做暴秦走狗的心迹,这一切表现都显得那么“自然”和“真诚”,项羽深受感动,不忍杀之,反而与刘邦结义为兄弟(义),以“刘大哥”和“项老弟”互称,并承诺一旦起事,就召刘邦入伍;事隔两载,秦始皇沙丘病逝,赵高弄权,纲纪败坏,民不聊生,天下大乱,项羽高举义旗与多方诸侯及刘邦等义***一道推翻了暴秦,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封为汉中王。天下初定,可好景不长,接着楚汉战争开始,项羽和刘邦开始了争夺天下(敌)。战争之初,项羽战事顺利,刘邦处于劣势,随着战局变化,胜利眷顾了刘邦。楚***在经历汉***垓下之围、四面楚歌后,楚汉之争最终以项羽乌江自刎结束。项羽的“自刎”成就了其英雄气概,也成就了刘邦的汉家天下。
英雄项羽篇8
历代英雄,哪有不好酒之徒?读完这本书,更让我领略了一下他们的英雄气概。先说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的鸿门宴。酒宴之上,项羽由于自己的居功自傲,心慈手软,而不听范增的劝告,放弃了亲手杀死心腹大患的机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本也想帮助项羽暗杀刘邦,但没有成功。项羽有勇无谋,导致自己拱手让江山,最后在乌江含恨自刎。楚汉相争,项羽.刘邦皆为英雄。时迁三国,魏国曹操,蜀国孔明,吴国孙权……又何尝不为英雄?就像书中的“火烧连营”,刘备急于为义弟报仇,不惜倾国攻打吴国,但因双方对峙不下,刘备在高山之上布下五百里连营,却不料犯了用兵大忌,被吴国反抓机会,用一把大火烧成一片废墟。还好孔明及时接应,否则后果不堪预料。
男儿虽勇,但女儿也不会示弱,宋代女英雄穆桂英,她亲自挂帅出征的事迹至今还成为美谈。
英雄人物给予我们许多“英雄道理”,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人生中必定会有成败,只是有的成败给人教训,有的成败决定前途,有的成败却能主宰命运。想成为英雄不难,只看你敢不敢拼搏。人生能有几回搏呢?不去拼搏,何来成功。
我,是一个女孩。虽不会像武松那样“千杯不醉”,也不会像乔峰那样豪情痛饮,但我热爱浓郁的酒香。就像在酒香中品完这本诠释英雄的书一样,让我的生活也充满“英雄气息”,让我可以对着浩空皎月说:“煮酒论英雄,同予者何人?”
英雄项羽篇9
有人说,他生为人杰死为鬼雄,但他毕竟败了,不是败给别人,正是败给自己的心态。
怀想项羽,年少时的那句“吾将取而代之”,何其壮志凌云,意纵天高!而终饮恨乌江,壮志未酬,又何其悲壮!可是,这看似轰轰烈烈的人生,实为一个旷世的悲剧。是项羽骄蛮任性的心态害了他,是他不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心态害了他。
项羽的一生,其实很可悲。在心态未成熟的少年,他太得志太狂妄,以至于心态日渐骄横。这几乎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鸿门宴时的座次,且不论宾客之礼,让刘邦坐侍从之位,我似乎看得到项羽得意洋洋的样子。倘使刘邦项羽地位相易,让项羽坐刘邦之位,恐怕火爆刚烈的项羽当即就怒发冲冠不能自已。然而,刘邦懂得什么是顾大局识大体,什么是忍辱负重能屈能伸。他逆来顺受的表现满足了项羽幼稚的心态,更使项羽做出“妇人之仁”之举。
此后的划疆界封诸侯,项羽不成熟的心态又把他往失败的泥沼更推进一步。他把刘邦封为“关中王”,而自己则守着老家当他的“西楚霸王”。当良士谋臣纷纷力谏,他却以“锦衣夜行”之辞辞之。呜呼!可悲!可笑!少年时的凌云壮志已经变成了只想衣锦还乡的可笑愿望,心态的转变令人叹惋。这几乎已经注定了他的惨败。
至于垓下之围,自是英雄末路,不再赘述。然而,倘使项羽有个良好的心态,学会一点点能屈能伸,“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他没有。以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为由,他选择了自刎,他,败了。
英雄项羽篇10
每当读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时,我就会怀念起中国千千万万个人民英雄:、、王进喜、狼牙山五壮士等等。他们有的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有的为了祖国的兴旺而牺牲,但他们都是我们永远忘不掉、永远铭记在心的***英雄。因为人民英雄的这种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就像诗里说的一样:一个人活着,就应该做一个人中豪杰,就算是死了,也要死得壮烈,有价值,要做一个鬼中英雄。到现在,还敬佩项羽的伟大壮举,宁可要对着乌江自刎,也不肯屈服于敌人,不肯回江东苟且偷生。这是一首颂咏历史时候的诗。诗中怀念、赞美了历史上的英雄项羽,称颂他作为英雄生,也作为英雄死,宁可壮烈牺牲,也不苟且偷生的英雄气概。诗中前两句为佳句,壮志豪情,广为传诵。
这首诗也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讽刺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偷生、逃跑妥协的***求荣行为。也表现出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我们也要向以前的英雄、诗人们学习,爱国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