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名言10篇

庄子名言篇1

1、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3、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4、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5、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7、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8、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9、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10、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11、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1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13、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14、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5、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齐物论》

1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17、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18、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19、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20、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21、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2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2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24、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25、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26、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27、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28、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29、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30、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3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33、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34、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35、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3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37、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38、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3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4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4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2、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43、汝不知夫螳螂乎 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44、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45、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46、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庄子名言篇2

关键词: 庄子;抽象名词;认知文化机制

从语言的词汇角度看,《庄子》抽象名词体现出庄子特有的哲学思想,是对前代词汇的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使词汇不断得到运用推广。独具特色的抽象名词在后世典籍中频频现身繁衍,作为道家典籍的特色词汇至今流传不息,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以语义为主,语法为辅的方法把《庄子》中的抽象名词单独列出进行分析。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这些抽象事物不作为实在的事物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主要是一种认识的产物。

1.《庄子》抽象名词数据分析

根据《庄子》名词所显示的类聚群分关系,参考《尔雅》、《释名》与现代意义类聚类词典《古辞辨》等著作,可将《庄子》名词中抽象名词划分为九类。

1.1本原规律类,共有名词123个。

例如:大方、本根、妙道、太初、玄天、大命、圣道、道、常、本原、大清、 阴阳、大道等。

1.2思想精神类,共有名词65个。

例如:精神、性情、性(天赋)、事心、天光(自然流露的智慧之光)、血气(精力)、天机(自然赋予的领悟能力)、性命(天赋的秉性)、贼心(邪恶的思想)等。

1.3情感心理类,共有名词110个。

例如:忧患(忧虑)、性(习性)、佚乐、意(心意)、喜好、天性、深情、大情、成心、常性、、哀、大惑、人情、乐、喜好、情性、情1(本性)、情2(感情)等。

1.4鬼神类,共有名词14个。

例如:鬼神、鬼、皇(神)、上神、仙、魂、鬼事、魂魄、帝1(一方神)、帝2(最高神)、西王母等。

1.5福祸类,共有名词21个。

例如:大灾、福、害、患、祸、吉、吉祥、孽、天幸、喜、至害、大难、善、 灾、难、咎(祸)等。

1.6伦理道德类,共有名词49个。

例如:大德、大义、大信、礼义、下德、天德、玄德、至仁、至礼、至信、仁义、道德、节(节操)、全德、仁1(仁爱)、三德、上德、至德、中德、忠、特操、高义、高节、辱、礼、丑(羞耻)等。

1.7赏罚利益类,共有名词38个。

例如:功利、功名、利害、益、恩、声名、刑1(惩罚)、利1(利益好处)、利2(利润)、名分、赏、权势、功(功劳)、跬誉等。

1.8事件事业类,共有名词41个。

例如:官事、国事、事业、人事、情事、机事、事、业、公、至治(最好的治理)、时势等。

1.9 其他,共有名词90个。

例如:大略、大全、时势、技、艺、公是、名实、宾(派生物)、病2(缺点)、 精2(精华)、天时、兆、质4(对象)等。

抽象名词共551个,占普通名词总数的23.14%,其中本原规律类居多,情感心理类次之。“精神”“心斋”等抽象名词首次出现,抽象名词中的本原规律类实属《庄子》专有的特色。

2.《庄子》抽象名词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

2.1庄子的哲学认知方式

《老子》本原规律类抽象名词有28例,使用频率最多的是“道”,56次,其次是“德”28次,其他词的使用频率平均在3次。其中表示境界的有四达、无极、大白、大成、上德、太上、玄德、和2(境界)。《庄子》本原规律类抽象名词有123例,使用频率最多的是“道”,174次,其次是“天”,134次,然后是“天地”93,“德”63,“命”27,“理”23,“阴阳”20,“本”14,“道”13,其他词的使用频率平均5次。表示境界的有大宁、大均、大定、大达、大备、大至、和理、妙道、平陆、圣道、中道、至道、大妙、大同异、混芒、参寥、疑始、小同、无竟、至极、旦宅、同帝、无穷、芴漠、虚静、纯白、空虚、至一、太冲、两行、玄冥、大阴、和、至重、至尊、太虚、四达、无名、无响、天[。数量上是《老子》的几倍。

“天地”、“天”、“本”、“道”、“德”的使用次数,明显的增多,可以说是剧增。一方面与篇幅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老庄之间某种血脉关系,庄子对老子哲学概念、哲学范畴是继承和发展的。老子和庄子都谈“道”,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的观念,并加以发展,认为世界是无目的性、非人格化的“道”所产生的,不同在于,老子对“道”进行了客观的实体性的描述,通过各种“言不尽意”的方式全方位展示“道”的实体含义。庄子不同,很少描述“道”是什么,更多的是讲境界,所以有心斋坐忘的修行途径。即使是描述“道”,也只讲其性,不论其实。《大宗师》中讲“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是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太极”作为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首次出现。庄子重视的是认识“道”的性质之后,人的心灵状态,关注“道”和人的关系。在他看来,“道”不是玄虚的,不是高深的挂空概念,通过心灵的修行,“道”可以内化为心灵的境界,天人合一。庄子把生命看成“气”的凝结,死亡是“气”的消散,将人放在广阔的宇宙自然之中,心胸豁达,视野广阔。单纯表示气的抽象名词有:气、气母、气机、太和、太极、太一、天和、大一、一气、委和、六气、脘椤⒋科、邪气、地气,是《老子》所不具备的。 “心斋”“坐忘”都是心灵修行的方式,是一种内省的工夫,庄子的“道”乃是一种宇宙精神、心灵境界。追求博大的心境,开放的心灵,精神上的自在逍遥,关注体道之后所产生的境界。

老庄对比,会发现有的词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无名”,《老子》:“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王弼注:“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名”指“名称、概念”。“无名”指“道”。《庄子・庚桑楚》:“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成玄英疏:“履道而为于分内者,虽行而无名迹也。”“无名”成为一种境界。

《庄子》作为哲学著作在《老子》的基础上更为细密精专,理论的建构逐渐完善和丰富。抽象名词中以本质规律类为例,一个表示最高范畴的“道”或称作“太清”或“纯白”或“太初”或“大本”或“大方”等等,一方面体现出不同的取象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道”所具备的境界层次,庄子所关注的重心在于身在尘世,心之所向和所达。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2《庄子》的阐述方式

《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它的“三言”笔法,即寓言、重言、卮言赋予了《庄子》“微妙之理”和“精绝之文”。

关于寓言的解释,南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所说较有代表性:“寓言者,以己之言借他人之名以言之。”庄子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并不直接把他的思想理论陈述出来,而是借助一大批虚构人物如支离疏、王骀、哀骀它、叔山无趾、伯昏无人、m缺、王倪、蒲衣子、意而子、支离叔、滑介叔、瞿鹊子、长梧子等等来替他发表看法并申述其观点。

对重言的理解,《南华真经口义》云:“重言者,借古人之名以自重,如黄帝、神农、孔子是也。”“借古人之名以自重”,即借重以往那些尊者、长者、名人之言,用来中止争辩。

卮言是上升到道的层面的言论,凡是描述道的性质、总结道的功用、阐述道的特点以及从道的角度观照天地万物的言论,都是卮言。庄子通过寓言、重言说理以后,用卮言进行总结。有时候,他又直接以之阐述其哲学思想。

虽然“寓言”、“重言”之间存在着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别,但卮言将两者巧妙连结起来,使《庄子》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三言”所言说的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庄子真实思想的具体呈现。通过“三言”的互相配合,使得《庄子》:“虽恢iH怪,佚宕于六经外,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道,而风云开阖,神鬼变幻,要自不可阙。古今文士,每每奇之。”(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释题》)。

庄子善用寓言明“道”,统计发现,它的寓言题材范围可说是无所不容,包罗万象,庄子宏绰的视野和超绰的想象力使他充分的利用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形形。体现在抽象名词中,本原规律类、思想精神类、情感心理类,鬼神类、福祸类、伦理道德类、赏罚利益类、事件事业类等词汇分类细化丰富,无不被他信手拈来,化作意象传达“道”的信息。《庄子》是哲学,但其中始终存有一个与逻辑体系相纠结的形象体系,深刻的哲理通过各种形象的类比和寓意而展示。

2.3.词汇取象方式

抽象名词中以本质规律类为例,一个表示最高范畴的“道”或称作“太清”或“纯白”或“太初”或“大本”或“大方”等等,体现出不同的取象方式,或来自于自然对象,或来自于事物性质状态,或来自于抽象概念。“道”的他称远远丰富于《老子》,庄子在他的直觉体认中可以精准的把握抽象概念的核心。《庄子》偏重对自于事物性质状态、自于抽象概念取象方式的使用,《老子》则偏重于自于自然对象、自于事物性质状态取象方式的使用,从中可以明确庄子时代,人的思维方式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影响到词汇的取象方式,由从原始自然中提取抽象概念转向更为抽象化理念化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2]王先谦. 《庄子集解》. 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90年版.

[3]刘文典. 《庄子补正》.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1983年版.

[5]钟泰. 《庄子发微》.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庄子名言篇3

其实,要真正理解蜩与学***在文中的寓意,应当从《庄子》一书来考察。检索《庄子》全文,就会发现,“蜩”出现7次,“学***”出现2次,《齐物论》、《达生》、《寓言》三篇文章中,“蜩”单独出现5次,与《逍遥游》关系不大,这里不必列举。只在《庚桑楚》中蜩与学***同时出现,其文曰:“请常言移是。是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实,因以己为质;使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同于同也。”

《庚桑楚》中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请让我说说是非游移不定的问题。这是以生为根本,以心智为标准,因而具有追逐是非之心;果真有名实的区分,便以自身为主;使人以自己为节操的楷模,而以死来报偿节操,象这样,便以有用为智慧,以无用为愚拙,以通达为名誉,以穷困为耻辱。是是非非不定的现代人,这如同蜩与学***一般见识。

《庚桑楚》直接引用“蜩与学***”这个寓言形象,与《逍遥游》有着密切地联系,我们可以从《庚桑楚》中可以窥见《逍遥游》中蜩与学***笑大鹏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蜩与学***具有追逐是非之心。《庚桑楚》中说,是与非的道理是不容易知道的。如同祭祀的祭品,祭品有四肢五脏,虽然四肢五脏可以分割,但祭祀时却不能分开,又如同参观宫殿,宫殿的组成有不同的名字,这些都是同体异名的情形,都像是非的游移不定。所以虽然说的是同一现象,但是各据一理,各执一词,自然无法说清,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事物。看事物应从本然出发,而不能以自己为中心,心怀成见,自以为是。正像手之为手,从身体上分割下来,自然就失去了手的本真状态,只有依附于身体,手才具有手的天然特性。从《庚桑楚》来看,有是非之心是因为人们没有看到同体的本质而争辩于异名的表象。

“是非”是庄子文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齐物论》中说:“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庄子认为,儒家与墨家的是非之争,其实质是他们彼此以否定对方来确立自己的是与非,对方认为是的,他就认为非,对方认为非的他就认为对,与其这样,不如用明净之心,观照事物的本来状态。有因为是的就有因为非的,有因为非的就有因为是的,这样无休止的辩论只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蜩与学***笑大鹏,就是因为他们以自己为根本,以心智为标准,认为自己是而大鹏非。正如井底之蛙,以自己的世界为标准,自信地认定,蓝天只有井口大。另外,由于有了是非之心,看待问题,不仅固执己见,而且往往因时间、地点、角度地变化,观点也会摇摆不定。可能一会儿认为对,过一会儿就认为错了;也可能站在这里认为对,站在那里就认为错了。庄子的观点,可谓意出尘外,别开生面。

其次,是因为蜩与学***固守名实之辨。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孟子》中有:“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公孙龙子专门有《名实论》一文,论述正名的问题。名实正是战国诸子争论的一个哲学命题。所谓***殉名,忠臣死节,至于贞妇烈妇更为一个名分而葬送自己。而庄子站在批评名实的立场,《庚桑楚》中说正是有了名实之见,人便以自身为主;使他人以自己为节操的楷模,而以死来报偿节操。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已经说明道的难以言说与名的难以确定。他认为道隐无名。

《逍遥游》中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却拒绝了。他说鹪鹩把巢穴建筑在茂密的深林中,最多不过占用一根树枝罢了;偃鼠到大河里去喝水,再怎么喝也不过喝饱肚子而已,天下再大,对自己没有用处。在庄子看来,实是主体,是关键,而名是实的宾位。如果为了名,那么实就会被扭曲,所以《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如果由低到高排列,应是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要逍遥游,最起码要能够做到无名。而一般观念中,圣人正是有显名的人,为世推崇。庄子却认为真正的圣人是不为名的。蜩与学***名的观念盘踞心中,无法理解大鹏翱翔之实,那么笑它,就在情理之中。

再次,是因为蜩与学***以有用为智慧,以无用为愚拙,以通达为名誉,以穷困为耻辱。《外物》中有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

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惠子曰:“无用。”

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逍遥游》中惠子认为庄子的言论大而无用,这里又认为庄子的言论没有用处,庄子说,天地广大,人所用的只有脚下的土地,其他的没有用处,但是,如果把这立足之外的土地全部挖走,那么站立的这些土地还有什么用处呢?正像老子说的,修建房子,墙壁是实实在在的,但人利用的恰好是里面空着的地方。只看到有用,而看不到无用即大用的一面正是蜩与学***所缺失的。

庄子名言篇4

论文摘要:庄子“言义观”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得意忘言”,庄子追求的理想之境是“无言”。庄子的这种“言义观”使得中国的传统艺术富于简淡、空灵以及深刻的暗示性。

庄子关于言愈关系的思想来源于老子,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按照老子的思想,道是无法言说的。为何?《道德经》二十五章曰:“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因为道是浑成之物,是“一”,对道的言说实则是对道的一种肢解,是对道“自性”的一种遮蔽,故曰不可道。叶维廉先生在《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中指出:“但理想的道家诗人,应该是无言的,既肯定了无语界,自然就勾销了表达的可能,这一点老庄是完全明白的。道不可道,但他们不得不用‘道’字言之。当老子将这个矛盾摆在了庄子面前时,庄子作出了自己独具魅力的回答。在他的《外物》篇中,答案清清楚楚: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愈,得愈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在这段文字中,“言”仅仅作为捕获“意”之工具或手段而存在,而一旦人们领会了其中的深愈,“言”的作用也就到此为止,可以被抛弃不顾了。在这里我们可真切地感到庄子对“言”的无奈和深刻的不信任。“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这一悖论似的自白表明了庄子在“言义观”上的深刻矛盾:一方面必须“忘言”,也既陶渊明在其《饮酒》中所言的那种“此中有真愈,欲辨已忘言”的境界,在这里人与自然.,与宇宙达到一种高度的融合,可以说是一种心心相印,人与自然、与宇宙的交流是无须借助语言这一媒介物的,就像热恋中的恋人仅凭眼睛的交流就能获知对方心底深处的秘密,而用庄子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的大境界、大自由,而这种大自由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wWW.133229.cOM可以说庄子对语言的局限是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的;但另一方面,庄子又不得不“言”,按照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观点,人是符号化的动物,人的言说与指称行为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卡西尔指出:“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动物具有实践的想象力和智慈,而只有人才发展了一种新的形式: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基于此,庄子虽然贵愈轻言,认为“言者,风波也。”(引自庄子《人间世)),甚至认为言根本不能达意(庄子《天道》篇中轮扁对圣贤之书的批判即可看出。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提出了“语之所贵者愈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的思想),但庄子又不能从根本上消灭“言”,如果消灭了“言”,则不仅庄子“无言”的思想我们无法获知,并且人类将重新坠人与动物一样混沌无知的境地,虽然老庄思想中有“绝圣弃知”的表达,有“小国寡民”的理想,但是毕竟不能放弃语言,放弃这种人之高于其他动物的“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惫”。因此之故,庄子将自己推到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又要达到“忘言”的高远境界,又必须通过“言说”,要解决这二者间的深刻矛盾,则只能采取一种折中的方法,即少言。或者更准确的表达是,言是为了不言。在这里,为了把这一点讲得更为透彻,我要引用冯友兰先生的一段话:

“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相间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②在这段文字中,冯友兰先生不仅精确阐发了道家“言愈观”的核心思想,即“不言之言”,而且指出了这种“不言之言”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刻影响,即富于暗示,简淡,空灵,追求神韵,构成了一切中国古典艺术的最高理想。

事实上,庄子自己的作品都是充满了丰富的暗示性的,庄子“***态肆”的文章并不以严格的逻辑论证取胜,相反,庄子是用充满暗示性的寓言故事来隐喻自己的思想。“隐喻”作为一种有限之于无限的表达,使其承载的内容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了拓展和延伸,从而使表达自身拥有了极大的可能性。这也正是冯友兰先生所指出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徽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庄子的徽文虽然形式上是散文体,但其思想的表达却是诗的,富于深刻的暗示性的。试举(应帝王)中的“混沌之死”为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普。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旧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应帝王》之篇是阐明“为***当无治”的道理的。而“混沌之死”这个窝言恰恰暗示了这个道理。“为者败之”,“无为而无不为”。然而,试想一想,如果这种暗示仅仅意味着一个能指展现一个所指的话,则这种暗示是不成功的,或者说这种暗示的诗意的无穷性是没有得到展现的。事实上,这个窝言所暗示的深邃远没有我们指出的那样明晰简单。庄子这里的“混沌”其实就是“道”的化身,老子在《道德经》中阐释“道”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饱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所以老子之“道”的这种“恍惚窈冥”的状态其实就是庄子这个窝言中的“混沌”,也即最初的“无名”之境。而对七窍的开凿暗示由“混沌”进人“明晰”,由“无名”进人“有名”,名存而道亡,因为“名”是用来别是非的,“是非之彭也,道之所以亏也"(引自庄子《齐物论》),故“混沌之死”可以说是“道”之消隐的一个绝妙的写照。然而,这个窝言丰富的暗示性决不止于此,我们还可将这种“混沌”之境看作是个人生命的原真状态,一种自然的、随物宛转的自由之境,而对七窍的开凿则破坏了生命的这种自然无知的状态,从而使人远离了自己生命的源头和根本,处于一种不洁和喧嚣之中,从而使人的本性缺损甚至迷失,使人像一面破碎的镜子,不再有从前的莹洁和饱满。

在这里,通过举“混沌之死”这个窝言阐发了庄子在语言表达上丰富的暗示性和无限的可能性,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暗示性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从而使中国的古典艺术致力于追求一种突破有限的束缚而达到一种无限之遥深与悠远的艺术旨趣。

金圣叹先生在《水浒传》评点序一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话:

“心之所至,手亦至焉;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圣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神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之化境也。

在这里,金圣叹将文章之境分为三种,最为高妙的境界即化境,是心手皆不至的,心手皆不至即文章的空白,而此处的空白却不是空无,而是道家的“不言之言”,用老子自己的思想来说这空白,则有:

“三十幅共一毅,当其无,有车之用。涎谊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庸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十一章)

“嘴彼阅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庄子·人间世》)

在老子看来,“无”并非空无一物,并非无用,事实上,正是这个“无”,构成了车、器、室的大用,即所谓“无用之大用”。用在文学艺术上,文章的空白之美,正是这种“无用之大用”的具体体现,文章缺少了这种“虚室生白”的空白之美,就仿佛是一处堆满各色花草、盆景的山水园林,美则美矣,然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因而也就缺少了那种空灵职逸的风味与余音绕梁的韵致。所以叶维廉先生说:“道家的美学,还讲求语言的空白(写下的是‘实’,未写下的是‘虚’)。空白(虚、无言)是具体(实、有言)不可或缺的合作者。语言全面的活动,应该像中国画中的虚实,让读者同时接受‘言’(写下的字句)所指向的‘无言’(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使页面的空间(在画中是空白,在诗中是弦外的倾动)成为更重要、更积极、我们应做美感凝注的东西。”

回到金圣叹,我们清楚地看到,作为一个评点家,他对庄子“无言之言”的美学思想的继承是自觉的,他甚至在评点《西厢记》时说《西厢记》通篇只有一个字“无”,可谓是深深佳得《西厢记》的“言外之惫”,“韵外之旨”的。

在诗歌,散文,曲艺,美术等领域,这种“虚室生白”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宗白华先生在论述中国山水画的风格时说:

“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

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着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两段论述的共同之处在于:以少胜多,以有限之材料,及于无限之境界,而之所以有这种可能,那就是源于一种“不言之言”,或者说是一种丰富的暗示性。

在这里,我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语言的这种丰富的暗示性,这种阐幽发徽的精妙与“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宏阔,从根本上来源于一颖庄子似的自由心灵,这是一种无羁无绊,逍遥于天地之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大孤独,大快乐,这样的心灵才可能具备一种排除芜杂,心无滞着,情有独钟的大宁静,也正是这种大宁静可能滋生出简淡空灵,神韵无穷的美来。正如叶维廉先生指出的:“道家的心是空的,空而万物得以感印,不被歪曲,不***扰。止水,万物得以自鉴。如此,我们可以历验‘即物即真’,历验‘道不离物’。

为了较为具体的阐发这种有限之于无限的充盈与弥漫,就像几片茶叶经开水冲泡后那种幽绿的清香和色泽就会弥漫充盈于整杯茶水之中,我想举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名叫《山中》的小诗:

荆澳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在这首充满画意的小诗中,意象是简单的有限的,“白石”,“红叶”,“湿润的青山气这种湿润感源于一种翠色欲滴的心理错觉),但它们进人诗中之后就使这首诗氮氢着一种空灵秀美的气氛,就像袅袅的茶香从杯中升腾而起一样,那种空明湿翠的感觉像宣纸上的墨迹一样在画幅中缓缓泅开,向四周弥澳,直到整幅画面都飞腾着一种明亮的绿的神韵,这是一种饱满的生命力对自然之美的一种深刻的体悟与充盈,这是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诗意的一种拥抱,这是一硕硕大晶亮的礴珠(或许是心灵的一种暗示),在大自然翠绿的荷叶上滚过之后,将其湿翠的水淋淋的诗意折射在心灵深处之后的一种大宁静,大喜悦,这是一种生命的禅悦与无限的清空,这是一种生气勃勃的“不言之言”。

庄子名言篇5

[论文摘要] 本文先批判了以往的庄子美学思想研究的一般立足点,指出从庄子相对主义哲学理论出发进行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从感性层面上观照庄子美学的这一新视角,通过分析《庄子》一书中的虚拟物象,探究了庄子的美学意蕴和审美气质,自我超越的全过程,得出了庄子美学的内在超越性呈螺旋式回归的结论。

庄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蒙地乃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史书上关于其生平事迹的记载很少,仅《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对他有三百来字的记载。庄周的思想,主要见于《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流传于世的西晋郭象注本《庄子》只有三十三篇。通行本《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内篇》有七,乃《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此七者,文气酣畅、浑圆天成,历来认为是庄子亲笔所作;《外篇》十五,乃《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此十五者,挥斥方遒,自然洒脱,近世学者认为是庄周与弟子共同完成;《杂篇》十一,乃《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夫》、《列御寇》、《天下》,此十一者,机灵巧思、辞章俊秀,是庄门学人的作品,甚或参杂其他学派的一些文章。

《庄子》并没有专门阐述美学的篇目,关于美学问题的睿智哲思,乃深藏于各篇譬喻与寓言之中。关于庄子的思想,《史记》云: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一般认为,庄子的思想核心是相对主义,主要体现在他的道论上。庄子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万物以形相生。通天下一气耳。”天道犹如大块噫气,瞬息万变充满天地。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持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大小、长短、虚满、生死、美丑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在道看来没有任何差别。同时,从人的角度来看,庄子强调任自然,“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逍遥游》中的大鹏和列子皆有所待,所以都称不上绝对的自由,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为无所待,超脱于是非名利生死之外,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的美学思想为庄子道论的衍生物,“道”的根本特征在于自然无为,并不有意识地追求什么目的,却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一切目的。人类生活也应当一切纯任自然,这样就能超出于一切利害得失的考虑之上,解除人生的一切痛苦,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与道合一的绝对自由境界,在庄子看来就是唯一的真正的美。“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道是一切美的根源。超功利的人生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庄子关于"坐忘"而与"道"合一的理论,一方面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对审美经验的深刻理解。它所讲的不是一般的认识论,而是审美观照问题。

以上的从庄子的哲学思想出发来探讨作为衍生物的美学思想,是以往研究者的一般套路,这种研究视角自有它的合理之处,所得出的结论也能令人信服,但笔者认为,要采取这样的一个视角,需要满足以下两个充要条件,解决好两个前提条件,充要条件的第一点是庄子美学是哲学美学而非艺术美学,第二点是庄子的审美体验是思辨而非现象学式的直观;前提条件的第一点是先验的纯粹经验的获得,第二点是具有内在统一的完整的精神线索。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这四个问题而非像现在这样把它作为自明的公理,以往的哲学的研究视角才可以说是满足同一律的。笔者觉得这四个小问题很难回答,故决定另辟蹊径,避开前提的论证,以现象学的直观方法,分析《庄子》中的具体物象,在感性的层面上对庄子的美学思想予以观照。“与物为春”“乘物以游心”,下面就先探讨物象系统的基本构成,以及这些物象怎样成为某种审美理想的隐喻。

(一) 瑰丽与奇幻:《庄子》的物象分析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一若垂天之云”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逍遥游》

《庄子》中的物象往往凭借想象、虚构、夸张等一系列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描绘他所追求的自由主义理想王国,抒发他对现实彻底否定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他那些取材神话和动植物的寓言往往想象、虚构、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例如《逍遥游》是取材于神话故事的,可以代表庄子的这一类寓言的特色。庄子以幻想的形式创作寓言,用升天入地的奇妙想象代替对现实社会的如实描写,大胆地把笔伸向鬼神的世界,创造出众多的千奇百怪的虚拟物象,展示出奇幻的世界。“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角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把自己的思想蕴含在“谬悠之说,无端崖之辞”中,让读者自己去意会其中的不尽之意。广泛地运用幻想的形式是庄子的大胆尝试,他突破了寓言创作固有的题材,用升天入地的奇妙想象代替了对现实社会的如实描写,扩大了寓言的表现力。庄子寓言是一种荒唐、谬悠的超现实的神话化的真实,是一种“象征性艺术”。借用远古的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来寄托深远悠渺的意旨。庄子用他的寓言为我们所展现的往往是一个幻想的世界,即使是取材于日常生活体验的寓言。一经庄子的创造性想象,也可以成为惊心动魄的文章。庄子丰富的想象,使他善于用超现实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寓深刻的思想于神奇莫测的寓言之中。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逍遥游》由五个寓言故事组成,主旨是阐述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文章一开头就描绘了一个神奇无比的大鹏形象,但即使是这样的神鸟还是仍然没有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那大鹏的南飞,也是因为有强劲盘旋的飓风在下面支撑的结果。“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也。”只有做到无功、无名、无己,才能达到“无待”这一最高境界。风是一种更具本源性的无象之物,它虽隐匿于我们的视觉之外,但我们又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它的存在和力量。正是它的存在,防止了空间物象的***;也正是因为它的运动和对运动之物的承载,才使物象构筑的世界生机盎然。以风这种无孔不入的宇宙现象,无疑是主体精神的更高级象征形式。因为道无为无形,自本自根,而风却以运动表现出它的有为,以生于“大块噫气”表现出它的有待。作者只是记叙了几个内涵丰富的寓言故事,描绘了神奇的大鹏、夜郎自大的蜩与学***、敝屣功名的许由、淖约若处子的神人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形象,就将自己的意思明确的传达给读者了。再如,庄子醒来之后忽发奇想,怀疑到底是庄周梦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呢?当代诗人张松如指出:“庄周之梦蝴蝶,自是生活的真实;而蝴蝶之梦庄周,实乃艺术的幻想”这种幻想,既是睿智的哲理探索,也是美妙的艺术想象。《至乐》篇庄子梦见髑髅,于是发问,你是因为什么而死的?髑髅告以死之乐:“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不能过也。”庄子说,我请司命之神恢复你的形体,让你与父母妻子团聚如何?髑髅皱着眉头回答:“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把死看成彻底解脱,免除了人间之苦,个人成为无任何约束的主宰,这就是庄子所谓“至乐”。对生死的达观态度,也是庄子的一大主题。以神话化的超现实手法表现幻觉性的真实,这种创作手法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庄子的物象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只有在超现实的意义上,它们才是真实的。这些非现实性的虚幻描写,并不使人感到虚假丧真,相反却具有更大的感染力量。《齐物论》里,“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细微之物都可以作为重整世界的始基,每一个作为主体存在的个体都蕴含着大千世界的奥秘,即所谓“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天地》篇人千岁厌世之后,会通过对白云的凭附,达到自由的帝乡,南冥东海之外的人与物共同登临的第三种圣境;《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秋水》物性自由的著名论断“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牵牛鼻是谓人”; 《养生主》中刻画的庖丁,《外物》篇的鲋鱼等。

在《庄子》中的一系列虚拟物象中,超出了人的感官所能把握的限度,为他的美学提供了生动的感性形式。物语与物性在庄子美学中,自然的东西和审美的东西之间似乎有一条轻松顺畅的通道,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不是分离的,而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庄子不但可以以创造性和理性的心灵使自己在心物之间进退自如,而且可以通过对物象世界的同情式理解,使物的语言、物的自性成为人语和人性的隐喻。虚拟物象对常规物象的形体、运行能力的突破,是主体精神挣脱羁绊的象征形式。通过对《庄子》虚拟物象的考察,可以发现了物象运动和人精神运动的统一性。庄子美学的物象世界并不是对自然原汁原味的复原,而是围绕着人的审美理想重新造型。

(二)从“鲲鹏”到“大美”

在这一段里,笔者将结合具体物象的转移,探讨庄子的美学意蕴和审美气质,兼及庄子的内在超越问题。在庄子看来,任何物象的运动,以及由此导引的心灵飞升,都是囿于具象世界之内。但是,人对物象凭附的终极目的是具有超越性的,主体精神向道的复归,是对物象存在意义的否定,是使自由从相对走向绝对,是使有限的“有”走向那无限的“无”。当道以包容者的姿态去吸纳这无限延展的空间时,一切具象及其隐匿的意义也走向了它的终结,即泯灭于那永恒的“太一”之中。从常态物象、虚拟物象到风和本体之道,是庄子对具象之物的超越之路。从庄子美学逻辑构成的角度,我们可以将这种超越表述为由现象学走向形而上学。另外,从人类精神性向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将这种超越之路表述为由现实走向理想。具体而言,人往往会因为对常规物象的烂熟而生厌,而对遥远的天地四方充满认知的好奇。这样,物象由近及远的运动在成为向道挺进的象征外,也是引人走向空间性梦想的导引者。庄子审美理想的指向和物象运动、兴腾的方向是一致的。在物象的导引下,他的空间性理想大致向南、东、上三个方位敞开。具体言之,向南:按照中国古典哲学的思维习惯,南和北是相对的两极。北方是否定的一极,它意味着阴,是昏暗之地的方向。而南方则是阳的象征,它作为积极的一极,代表着明亮的光的方向。北冥之鲲化为鹏而南飞。其中,鹏鸟从北冥飞越大地的中央直到南方的天池,这明显是向理想飞升的象征性表达方式。同时,鲲鹏的“***南”经历了由无翼向有翼的形变,这也说明了从北向南的过程,是物象摆脱自己的局限走向自由***的过程。向东:和南方是阳的方向一样,东方是日出之地,它也和光明相联系。另外,东方也是大海的方向,它是人生博大境界的象征。美在庄子那里,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境界,而“道”也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境界。所以“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天地的“大美”就是“道”。“道”是天地的本体。圣人“观于天地”,就是观“道”,也就是对最高的“美”的观照,这种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庄子把“美”和“道”相提并论,都看作是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

庄子的“美”的概念并不隶属于价值学的范畴,庄子的美感态度并不只是一种净化意向的方式,而是一种提升存在的步骤;它亦非对某种美感对象之形式的纯粹观赏,却是任道自身与万物之德自行开显的胸怀。为了要能原天地之美,人必须提升自己的存在到最高程度的自由。这一道理庄子在《逍遥游》一开端便表达无遗,他将人的生命存在视为有如鲲鹏的变化与运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此物象将人的生命视若鲲鱼。鱼乃水中之自由者,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以喻生命可藉创造力之发挥与想像力之转化,由小向大;其次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乃风中之自由者,由鲲化鹏,其间有种类与层次的转换,生命不但可以由小而大,且可由下而上。所谓怒而飞,搏扶摇而上九万里,喻生命之由下振奋,昂扬而上。然而,无论鲲之在水中的自由,或鹏之在风中的自由,皆是有条件之自由,皆需水与风之积蓄厚养,所以庄子又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人的生命终究必须超越一切有条件的自由,达到无待的自由,也就是达到“若乎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境界。对庄子而言,自我超越,须超越俗世须融合于道,如此方能原天地之美,以达万物之理。超越俗世,采取距离并非超绝于世,却要经由与道融合,返回世界的本质之中,在此境界之中始得兴起庄子所谓的天地之大美。综上所述,庄子所进行的美学沉思主要在人对自然的直观中展开,意在自然而自发的自由。感性经验渐进地或顿然地趋于纯粹,就升华为审美经验。艺术经验往往是在审美经验已然成熟或审美突破完成以后,才迅速成熟的,通过回归自然的途径将世俗的人从容提升为审美的人。庄子的“齐物论”、“心斋法”和“逍遥游”奠定了中国古人纯粹的审美经验,而以浪漫主义的虚拟物象是认识庄子美学思想的一种途径。

参考书目

《庄子》庄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庄子“大美”论》 贺付开 船山学刊  2000年01期

《庄子超越观初探》  徐增初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03期

《论庄子形象思维的决定因素》勾振东 辽宁大学学报  2001年04期

《庄子的“物化”概念解析》梁徐宁 中国哲学史 2001年04期

《庄子三篇疏解:齐物论、逍遥游、养生主》王厚宗 华文出版社 1983

《庄子新论》张恒寿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

《庄子新解》吴林伯 京华出版社 1998

《庄子内道新解》张墨生 成都古籍出版社 1990

庄子名言篇6

关键词 《庄子》 诗性散文 特色 研究

一、庄子文章诗性意蕴

(一)何谓“诗性”?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他们不用抽象思考的方式而用凭想象创造的方式……他们还没有把抽象普遍的观念和具体的形象分割开来。”① 而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曾经把原始人的思维活动称为“诗性智慧”。他认为:“这些原始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旺的感受力和生动的想象力。”②;他还在著名的人类学著作《新科学》中,把早期人类的这种审美创造性思维形式,称为“诗性智慧”。在维柯看来,“这种诗性智慧是心灵和精气结合的产物”③我国学者王钟陵也说:“诗性, 感性是也,意义尚未进到自我认识的程度,它和感性形象浑融着并通过感性形象而表达。” ④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黑格尔、维柯还是我国学者王钟陵,他们在探讨“诗性”内涵的时候都强调抽象观念的表达,是“凭想象创造的方式”描绘和塑造的,是关涉心灵和精气的一种表现方式。

(二)《庄子》的诗性表达

在那样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庄子的文章更多的也变成了一种道家哲学思想的阐述,但是在其文章中,庄子的散文又体现了一种强烈鲜明的诗歌特征,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诗性”特征。他自己评价自己的文风是这样的“以谬悠之说, 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见之也。以天下为浑浊, 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 以重言为真, 以寓言为广。”⑤。所谓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就是说他说自己文章用的是虚空悠远的话语,夸张的谈论,不着边际的言辞。而“卮言为曼衍”“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正是庄子为文擅用的“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意为寄寓的言论十句有九句让人相信,引用前辈圣哲的言论十句有七句让人相信,随心表达、无有成见的言论天天变化更新,跟自然的区分相吻合。何为“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何谓“重言”?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至于这些前贤古人是否讲过这些话,无从考证,通常都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何谓“卮言”?“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庄子将抽象的“道”论融于“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说”“言”“辞”与“诙诡谲怪”的寓言形象中, 向我们充分展示了物象描绘之思想理蕴与感性形象相融合的艺术表现力。正如周海巍所云:‘庄子所创造的寓言不仅是寓意之言, 还是寓味之言;不仅具有诗言、诗象、诗情, 更具有诗境。’”而对于《庄子》中诗性的展现,后代人在研究的时候甚至不把庄子当做哲人、思想家,而是真正的一位诗人。明吴世尚曾言:“《易》之妙, 妙于象, 《诗》之妙, 妙于情, 《老》之妙得于《易》, 《庄》之妙得于《诗》” ,吴世尚认为《庄子》一书有着和《诗经》相似的特点。《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是直截了当地说了《庄子》和《诗经》相似的地方就在于它具有诗性特征。著名学者闻一多, 更以诗人之心体会庄子之文, 得出结论:“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 那神秘的怅惘, 圣睿的憧憬,无边际的企慕, 无涯岸的艳羡, 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

二、《庄子》诗性的文本体现

基于对“诗性”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庄子》一书中诗性特点的总述,接下来,我们结合《庄子》文本,就其文章中表现出的诗性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我们以《逍遥游》为例。

(一)文章结构:优美飘逸,清晰了然

首先看《逍遥游》的文章结构,其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不能“逍遥”的例子来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然丧其天下焉”,紧承第一部分,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地。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整个文章乍看漫无线索,段落之间的联系也若有似无,但若能突破我们平常对待说理散文的思维方法,领略每一段的意境,则文章的结构又清晰了然。显然,这是一种艺术思维的方法,这使得庄子散文如诗一般优美、飘逸,表现在结构上则如行云流水一般美妙。

(二)文章内容:浪漫语言,深远主旨

庄子的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别树一帜。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这个说法很恰当。庄子的文章是语意变化、词意不想接的诗性的语言。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又蕴涵着深刻的含义。《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这种典型的语言风格。它忽说大鹏,忽说蜩与学***,忽又说斥,忽又讲到宋荣子和列子,让人应接不暇,但正是这样,文章因结构形式上的跳跃和不想相接,最终在整体上形成了文章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也因此形成了庄子散文独特的诗性风格,所表达内容则具有神妙莫测的诗性特征。

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M].第2 卷, 商务印书馆, 1995.

② 陈湘生.略论西方艺术与宗教关系的历史嬗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③ 赵建***.审美意识起源的人类学考察[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4.

④ 王钟陵. 中的大木形象与意象思维[J].文学遗产,1999(6).

⑤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⑥庄子・杂篇・寓言.

⑦邱蔚华.论“大物”之象的诗性意蕴 [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3).

⑧吴世尚.庄子解・序.民国九年刘氏唐石刊.贵池先哲遗书.

⑨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卷二[M].三联书店,1982:281.

庄子名言篇7

1、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庄周

2、德无不容,仁也。 ——庄子 《缮性》

3、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周《庄子》

4、小人甘以艳。 ——庄周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6、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庄子

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周《庄子·知北游》

8、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

9、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10、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 ——庄子

11、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 《大宗师》

12、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庄子 《寓言》

13、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

14、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

15、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 《逍遥游》

16、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庄子

17、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

18、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庄子·天道》

19、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庄周《庄子》

2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庄子·内篇·养生主》

21、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

22、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庄子

23、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庄周

2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 《知北游》

25、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庄子

26、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庄子

27、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

28、随意漂流,不知道有何追求;任心狂放,不知道去向何方;无拘无束,游于无穷.我又知道什么.——庄子《庄子》

2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0、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31、虚者,心斋也。 ——庄子 《人间世》

32、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庄子《人间世》

3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34、通于一而万事毕——庄子

35、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庄子 《秋水》

3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庄周

37、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38、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庄子《庚桑楚》

39、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庄周

40、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庄子 《在宥》

41、一气之变,所适万形——庄子

42、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庄周

4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庄子·大宗师》

44、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橐允,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

45、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46、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47、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48、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庄子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49、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庄子《刻意》

50、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 《应帝王》

51、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庄周

5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C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庄子·内篇·大宗师》

53、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庄子

5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沮,举世而非之而不加劝,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 《庄子》

5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周

57、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庄子 《庄子》

58、爱人利物之谓仁 ——庄子

59、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60、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庄子 《渔父》

61、天机不可泄露 ——庄子

62、忧喜更相接,乐极还自悲 ——庄子

63、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庄子《如梦之梦》

6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周

65、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 《逍遥游》

66、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而不虚 ——庄子

67、其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 《大宗师》

68、莫逆于心,遂相与友。——庄周

69、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庄子 《山木》

70、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两鞭之。 ——庄子

71、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庄子《人间世》

72、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庄子 《人世间》

73、忘足履之适也 忘腰带之适也 知忘是非 心之适也 ——庄周 《达生》

庄子名言篇8

庄子,即庄周,战国时宋国人,古代哲学家、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老子一样,是中华民族“国民精神的源头”。但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机敏和幽默,诙谐与恣肆。他善于讲故事,借故事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志趣,达到言简意丰、生动有趣,让人豁然明白其中的内涵和意趣的效果。

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好朋友庄子来看望,但有人调拨说庄子是来与惠施争夺宰相位的,他马上起了疑心,在城中大动干戈地搜捕庄子,但庄子不躲不逃,反而神清气闲地主动来拜见惠子,并通过一个寓言故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故事中以“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来点明gR的比喻意义――志向高洁之士;又通过“仰、视”两个动词和“吓”这个拟声词的绘声绘色的描摹,进而揭示出鸱――那些醉心于功名利禄又无端猜忌君子的小人。

那么,庄子是如何来绕着圈子骂惠子的,又是如何把自己的志趣和惠子的醉心功名富贵的嘴脸与故事中的两个比喻勾连在一起的?两者的契合点即末句中的“吓”字。

上文寓言故事中的“吓”字是模拟鸱护腐鼠而发出的声音,类似于狗守着一块无肉的骨头而发出的不让人靠近的恐吓的吠声。鸱得到了一只腐烂的死鼠,自以为是美味,当gR从头顶飞过时,无端地认为别人是来与之抢食儿的,便“仰而视之曰‘吓’”,那意思仿佛是说:“滚开!这是我先发现的,你谁都别想跟我争。”鸱殊不知,gR是何等高贵的神鸟,栖必梧桐,食必练实,饮必醴泉,一只腐鼠何以能入它的法眼!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个“吓”字,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了鸱护腐鼠的丑态。

庄子名言篇9

关键词语庄子美学核心

《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个部分。《庄子》在其内容上、表现手法上都在表现出庄子个人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在乱世保持***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崇尚自然,主张以朴素为美,同时又是在精神上翱翔于“无何有之乡”,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自然美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尤其是《庄子》中的自然美思想,迄今为止尚未有定论。学术界有人认为《庄子》中没有自然美,他们以庄子生在乱世以及《庄子》中人生观的核心是“全生”、“保身”为由,认为庄子无暇也无“雅兴”去关注自然界的美丑。还有人通过《齐物论》中的“万物齐一”以及“道亦存在丑的事物中”来否认《庄子》自然美思想的存在,提出美不是《庄子》所宣扬和赞赏的东西。而承认《庄子》中存在自然美的学者,也大多是从自然精神这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而忽视了《庄子》中对自然景物美的发现和描述。我认为,这是不够客观和准确的。鉴于自然美在中国美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以为很有必要对自然美,尤其是《庄子》文本中所包含的自然美思想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解读。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他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比较来说明这种自然美:“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人籁是指人们用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是人为的东西,属于等而下之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要借助于风力的大小和孔窍的不同形状才能形成,也不是最美的;只有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不依赖以任何外力作用天然之音。

天地之“大美”。庄子在专谈“天道无为”的《知北游》里面,无意地透露出了他对于“大而美”的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论证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状态,做到“不言”、“不议”、“不说”,从而无为不谋。同时,在《秋水》一文中,庄子对“天地之大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描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而不虚……’”庄子以河伯喻有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无为的大知,而以河伯见北海若而自愧引发下文北海若关于万物齐一思想,赞美“大美”之无限而揶揄“小美”,把审美主体的感受与审美对象的磅礴气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自然朴素之真美。崇尚自然美,也就是崇尚朴素美,因为朴素是一切事物的自然状态。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尚朴一定要主张“顺物自然”而反对雕饰,然而庄子并不完全否定事物外形的美,只是反对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人为摧残。他指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庄子及其后学在《渔父》中还借客之口提出“法天贵真”说,对于“天”,庄子认为“无为为之谓天”,而对于“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庄子·渔父》进一步说,就是“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言简意骇。

“虚静”、“物化”说;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在养生学上,庄子说明虚静无为能使人安逸快乐而不被忧患所困扰,从而年寿长久。而在美学上则说明虚静之美,也就是无为之美、朴素之美,所谓一而三、三而一者也。“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⑩这里主要阐述养生学,列举了二十四种困扰、侵蚀和削损人之真性的因素,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三项:“勃志”(扰乱意志)、“谬心”(束缚心灵)、“累德”(拖累德行)、“塞道”(蔽塞大道)。只有清除他们德干扰和役累,才能回复虚静无为的自然本性、达到养生美学所要求的目的。

《天道》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所说“意之所随者”就是“道”,语言可以表达具有“形色名声”的事物,但对于没有“形色名声”的“道”,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庄子“言不尽意”讨论的虽然是道与言的关系,但对于文学艺术美的启示和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文学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也就没有了文学;但问题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文学之中最精妙、最美好、最有魅力的东西,又往往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文学之中的美是那些微秒的意趣、复杂的情感、玄远的境界、悠长的韵味等等。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于美和人生的追求永远是一个向上的过程。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才能达到美与丑、善与恶、欢喜和悲伤上升到缘于自然的境界。重视自我,人性与生活完全和谐统一,这才是庄子最想要留给后人美学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陈引驰.庄学文艺观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3

2.曹础基.庄子浅论.第一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3.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第一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陈鼓应.庄子浅说.第一版.三联书店,1999

4.张荣明.庄子说道.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庄子名言篇10

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庄子;文体

一、《论语》

它主要记载孔子的语录,也是一部说理散文,相传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论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记录了孔子的许多名言,它反映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比如,“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是孔子对子产的评价,从这个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作为***治家的***治主张。《孟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相比于《论语》,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文章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是以语录体为主,但是却减少使用三言两语式的独白,它从简明扼要的语录发展成了长篇大论,并且其中许多语录体散文已经具备了专题论文的性质。在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发展演变中,《墨子》是一部重要的作品。与《孟子》比较,它表现出由“对话”向“专论”过渡的特征。《墨子》各篇出现了简洁的标题,这些标题都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不仅如此,这些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层次分明。当然,有些文章的语录体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与之前的相比,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围绕中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庄子》

它在我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很重要,下边重点来谈一下《庄子》。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庄子》的时候,已经变化很大了。《庄子》给人的感觉人可谓是耳目一新。从文体上来说,《墨子》虽然已经表现出由“对话”为主转向“专论”,但仍有语录体的成分在内。而《庄子》已经摆脱了语录体的形式,进入了专题性论说文阶段,它用寓言的形式组成文章,与之前的《论语》《孟子》《墨子》以及后来的《荀子》《韩非子》有很大的不同。《庄子》里的寓言,达百篇之多,《内篇》有将近有神话幻想故事,也有借物寓言故事篇——寓言故事,这些寓言不是***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往往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如《养生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段文字表达了全文的中心,总述了养生之道,提出了“缘督以为经”的观点。但是庄子却没有用客观事实来论述,而是讲了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表面看来,这几则寓言故事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但实际上都是为论点而服务,说明了养生的关键在于“依乎天理”。正因为《庄子》主要是寓言故事,这样就决定了它的论述方法不是运用逻辑推理,而是运用比喻及形象思维来论述观点,在故事情节中表达深刻的哲理。如,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没有使用抽象概念,而是展开想象,选取了一系列具体事务开始描写。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等都可以看出《庄子》驰骋的想象。庄子对具体的形象进行描述,说明世间万物虽然各不相同,有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是它们的存在和运行都是“有所待”的。如果只看浅层的话,《庄子》里的许多文章似乎有些模糊,但如果仔细品读的话又觉得有法可循。许多学者对此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将《庄子》的篇章之法归纳成游龙式、故事式和议论式。其中游龙式体现了《庄子》的风格,它包括《内篇》和外篇的《秋水》等。这些文章由很多寓言故事组成,用议论连缀成篇。这些议论仿佛没有联系,但是其实贯穿于一个主旨之中。从论说文的角度来说,《庄子》这种光中引线的做法虽然不太合适,但对于论说文的写作来说也是一种独特的风格,在我国散文史上是辉煌的一个篇章。

三、《荀子》和《韩非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庄子名言10篇

学习

年底个人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年底个人总结,内容包括个人年终总结集合7篇,个人年度总结范文大全。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总结上一年的经验教训,找出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进一步的学习和改进,不

学习

普通话学习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普通话学习10篇,内容包括普通话考试必背十篇,普通话学习归纳。1没有反复练习。课堂上讲过多少就是多少,回宿舍没有练习,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应用,一开口就原形毕露了,也没有意识要去纠正。2缺乏系统的归纳和积累。书本上归纳了一

学习

文化节10篇

阅读(22)

这次体育文化节最令我高兴的还是50米20人接力。开始比赛的时候我的心情可复杂了,因为听别人说我和附4跑得最快的女生比,唉,当时我压力可大了。不过老师开***之后我看见我们班的同志们都一直领先,当时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后来到了中间

学习

蓝色土耳其10篇

阅读(58)

本文为您介绍蓝色土耳其10篇,内容包括蓝色清真寺土耳其,记忆中的蓝色土耳其。2.这个国家拥有9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七大奇迹它独占两个,分别是阿尔忒弥斯神庙和摩索拉斯王墓。3.伊斯坦布尔***大街两旁的希腊风格建筑是购物胜地,能逛一整天。

学习

动画电影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动画电影,内容包括动画电影合集推荐,雄狮少年动画电影。动画电影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影片。纵观动画电影的历史,好看的影片可谓层出不穷。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看海贼王,或者说鲁夫和他的同伴们去寻找

学习

对口支援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对口支援10篇,内容包括对口支援信息报道题目,对口支援综述。一、我院对口支援的措施及方法我院自2014年6月17日,在***于四川成都召开对口支援和四省藏区中职教育工作部署会上,确立了郑州财经学院与那曲地区建立对口支援关系。

学习

信贷结构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信贷结构论文,内容包括公司信贷期末论文,信贷相关论文题目。一农村信贷市场及竞争力量分析(一)农村信贷及信贷市场的概念界定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学习

科技咨询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咨询论文,内容包括科技论文8篇,科技资讯论文。一、关于科技的定义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一组合词,由科学和技术组合而成,虽然科学与技术有紧密的内涵而又辩证统一,但它们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与技术是辩证关系。我

学习

野生动物保护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野生动物保护10篇,内容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0种,野生动物保护100条。同学们,下一个,在下一个倒下的是那种动物。虽然,有些凶恶的动物已经灭绝了,但它们也有可爱的一面呀。难道我们没有一点同情心吗?有,我们是有同情心。我们

学习

卖花姑娘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卖花姑娘10篇,内容包括卖花姑娘的故事大全,卖花姑娘的故事全文。我搬进这个院子与她成为邻居的那一年,她才9岁,个子并不算高,圆圆脸蛋上总是透着点点腮红,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洋娃娃,可爱极了!3年来,我一直没有看见小姑娘的父母和其他

学习

重阳节快乐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重阳节快乐10篇,内容包括重阳节的感悟超长篇,重阳节感言100个字。4、九月九,菊花酒,酒香,稻香,思故乡。插茱萸,登高望,山高,天高,步步高。幸福花儿开重阳,健康长寿年年有。祝你重阳快乐,万寿无疆。5、九月九,漫步走;哥喝酒,你吃肉;哥登高,

学习

心情不好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心情不好10篇,内容包括心情不好美文100字,心情不好干呕。崎岖的山路不下车,平直的大路狂颠簸,但我不怕,因为心情不好。他把安全帽给我戴,戴了一会儿不自在给了他,任凭狂风卷着我的头发,我无所谓,无所谓。人一旦失去理智就会无所顾

学习

志愿者招募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志愿者招募10篇,内容包括志愿者最新招募令,南京志愿者招募。二、任务分工1、区***群部负责指导、协调、督查全区志愿者招募登记工作,对各单位上报情况进行统计、汇总。2、各街办、管理处做好本辖区内各单位、高校及社区(村)等

学习

芭蕾舞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芭蕾舞鞋10篇,内容包括芭蕾软底鞋剧目,芭蕾舞鞋子总汇。为庆祝Ferragamo经典芭蕾舞鞋系列在中国区隆重上市,北京SKP新光天地店内举办了一场专属SalvatoreFerragamo芭蕾舞鞋系列新品,Ferragamo男女鞋履及皮革产品总监JamesFerr

学习

关于勤奋的名言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勤奋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学习勤奋的名言句子,说勤奋的名言和故事。3、攀登顶峰,这种奋斗的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心。人们必须相信,垒山不止就是幸福。——加缪4、什么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郭沫若5、谁和我一

学习

感恩名言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名言10篇,内容包括感恩名言,表达感恩的名言。3、忘记别人对不起你的,记住你对不起别人的。4、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塑造完美人生!回报他人,回报自然,共创和谐社会!5、怀着感恩的心情去生活,让自己快乐,更让别人感到快乐!6、生活总会

学习

人生哲理名言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人生哲理名言10篇,内容包括日本人生哲理名言,水的人生哲理名言。2、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3、人生是一所学校,在那里比起幸福,不幸是更好的老师。——弗里奇4、切不可听到一二个懦夫的劝阻与黑暗的朋友的威

学习

有关书的名言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书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书的名言佳句大全,书要反复读的名言。2)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3)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和事业。鲁迅4)学习专

学习

名言大全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名言大全10篇,内容包括名言警句十篇,有哪些关于爱国的名言警句十篇。3、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4、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5、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

学习

关于读书名言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读书名言10篇,内容包括关于多读书的名言,读书名言美观配。3、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泰戈尔4、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戚继光5、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学习

教师节的名言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诗词名言名句,教师节祝福语名言。3、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4、乌申斯基说:教师是认得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为人师表

学习

诚信的名言名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诚信的名言名句10篇,内容包括诚信的名言名句小学,诚信为本名言名句大全。3、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的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4、养心莫善于诚。5、诚信是一轮朗耀的明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