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篇1
试想一下,当人遭遇好事和坏事,他们会开心还是叹息,当一家人喜事和丧事相撞,他们是高兴还是痛苦,我想大多数正常人必定会选后者,那最苦与最乐交汇时,人自然会感到最苦。
那么君子快乐何来?一个鲜活的例子足以说明,爱迪生是一个神话,他一生发明东西无数,在爱迪生向电灯发起冲刺时,先后尝试了6000多种材料,失败无数次,才造就了电灯,当人们问他在制造过程中会不会感到痛苦,想要放弃,他却说了让人震惊的话:“没有,我觉得很快乐。”
电灯的制造过程固然是苦的,但爱迪生却感到快乐,原因是他负了应负的责任,责任不是苦的吗?这句话是片面的,当一个人喜欢上他所负的责任时,负责任便是最乐的。
那什么是最苦?自然是讨厌自己所负的责任,其实,讨厌或爱好在于人看事的不同角度,这就是为什么相同的事,不同的人经历后情绪不同的结果。
就好比经营一家商店,一种人对经营喜爱,对他所负的责任喜爱,他便充实了生活,得到了快乐。
另一种人,他对经营讨厌,对所负的责任讨厌,他的生活就变得狭隘,充满了痛苦。
最苦与最乐篇2
最苦与最乐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常识,理清文章的基本观点。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
学法指导
1、略读文章,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品读关键语句,体会凝重流畅、简洁灵动的语言特色。
3、搜集有关“责任”的名人名言,培养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中考导航
1、“契约”“如释重负”“悲天悯人”等为中考常考词语。
2、分析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点。
3、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是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了解有关“责任”的名人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
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阿来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从师于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其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二)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改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此,哲人们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文章渗透着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导读理解
1、文章开篇是怎样提出观点的?
解析:运用排比及设问,否定了贫、失意、老、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然后提出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之感。
2、第3段开头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解析:举例论证。此处列举了种种没有尽到责任的例子来论证观点。承诺未兑现、欠钱未还、受恩惠未报、得罪人未赔礼,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从而得出背负未来的责任是痛苦的这一结论。
3、第3段“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中的“这个”指代的是什么内容?
解析:联系上文,前面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所以这里的“这个”指的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4、第3段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解析: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列举自己身边时常发生的事情,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5、第4段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解析:(1)观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运用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将尽责任的快乐与不尽责任的痛苦进行对比,并引用古语、俗语、名言,充分论证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观点。
6、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4段“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一句的理解。
解析:逃避责任不是解除责任,如果一味逃避,不仅不会减轻痛苦,反而会因永远背负着责任而备受煎熬。
7、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解析: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引用曾子的话,并列举仁人志士、诸圣诸佛的例子,进一步论证尽责任的快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8、结尾段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解析:说明了人不应当逃避责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会自然地压在人的头上,没法躲避,只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想躲责任,倒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了。
自我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字卓如,号任公,别号_________。中国思想家、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著有《_________》。
2、下面句子表述关于课文《最苦与最乐》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梁启超
饮冰室主人
饮冰室合集
最苦与最乐篇3
天与地之间,我们的视野能够去到多远,苦与乐之间,我们的人生能够有多少的领悟?不要总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在抱怨之前是否曾想过,相比之下,你的抱怨却是别处的重生;你的不满足却是别处的期待;你的舍弃却成为别人的珍惜。面对人生的苦困,需要的,是积极的态度,一如海啸中重生的渔民,只有积极,方能使其在苦中作乐,一如地震中的灾民,只有面对,才能度过苦困。
快乐,以何去衡量。成功不一定代表有钱,有钱更不代表快乐。欲望,人之所本性,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当我们感到快乐时,随即应抑制心中的胜利欲,好胜心,那么,快乐则不会成为充昏头脑的源头而导致最终的消亡。
犹太民族,被誉为上帝的儿子,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到今天,他们仍然根据上帝颁布的条戒来生活,他们被视为最富有,最聪明的民族,但也是受最多苦难的民族,一次民族大屠杀,希特勒杀害超过六百万的犹太人,众多的亲人被杀,犹太民族却是以最后的一口气,重建精神的家园,如今,犹太民族被誉为世界上最能够创造财富的民族。
最苦与最乐篇4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正道出了苦与乐的关系,别人不了解你,本是一件伤心的事,而你能用宽容的心去包容别人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可见苦与乐是交织在一起的。
当你经历过奋斗,在奋斗时经过了苦熬,最终取得胜利,那是一生的快乐,是一种胜于一切的自豪和快乐。我们是初三的学生,都将要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在应战之前,我们要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做准备。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训练和磨练,也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痛苦。然而这痛苦是值得的。当你坐在考场上,因平时的支持与奋斗,手中的笔不断挥洒,行云流水般地交出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那时候, 曾经的痛苦,那就会全然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快乐。望着手中的录取通知书,“不亦乐乎”?可见,痛苦背后的就是快乐。
但快乐背后的也可能是痛苦。当你因一时的享受而无心学习时,最终等待你的只是失败,往日的享受也不见得存在多少快乐。留下的只有伤心的回忆。
最苦与最乐篇5
人生就像一场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现场直播着自己的剧目。人的一生,也是喜怒哀乐相伴的一生,痛苦和快乐当然也包含在其中。
痛苦和悲哀我想每个人都体验过吧,记得有句经典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跟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虽然我无法感受到这种“伟大”的痛苦,但是生活中的痛苦比比皆是。上厕所没带手纸,下雨了没带雨伞,上公交车了没带钱,等等。但是,令我最痛苦的事还是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每天都要吵架,每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我真希望这种痛苦早点结束。
现在就来说说生活中的快乐吧。对于盲人来说,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能闻到花香都是快乐的事。对于病症绝境的人来说,能呼吸到下一秒的空气就是快乐和幸福。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太多了。每天和小伙伴们开开心心地上学就是快乐的事情。上个星期生日的时候,我收到了很多生日礼物就是我最最快乐的事了。多希望就这样一直快乐下去呀!
痛苦和快乐是人之常情。既然痛苦无法避免,那么,我们就要尽量让痛苦的事情早点过去,快乐的事情多多来临。愿所有的人快乐多与痛苦,痛并快乐着。
江苏南京栖霞区南京市石埠桥小学五年级:战神烈火剑
最苦与最乐篇6
【河南开封·若水轩主】:“体验运动乐趣和培养刻苦锻炼精神”是一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概念。学生没有吃过锻炼时流汗受累、肌肉酸疼的“苦”,就难以深刻体会运动的乐趣和益处。反过来说,缺乏乐趣和快乐体验的锻炼过程,也很难吸引学生从事刻苦的身体锻炼。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既要把枯燥的练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吸引力,又要在锻炼中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既有强制性的练习要求,又有吸引学生的练习内容;既要有效利用练习的直接兴趣,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等等。
【江苏南京·李安成】:运动离不开快乐,快乐不等于没有运动负荷。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既能够让学生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又能让学生在运动中始终保持快乐,就是最高的教学境界,这也是我终身追求的目标。
【宁夏银川·大头娃娃】:刻苦锻炼精神的培养,归根结底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而怎么去实现这一精神培养的目标,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要想在课堂上实现这一目标,一线教师最需要什么?课堂上给学生们教什么?我觉得这是课改以来最值得关注的地方。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来看,每个水平一本教师指导用书,两个年级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四个学期还要落实到具体的每节课,这对于大部分一线老师来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教,我想每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都会在课堂中寻找出适合自己的办法。
【江苏南京·王丽君】:有一次家长开放日,听课的对象是家长。俗话说的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备课的时候我就朝着“热闹”的方向备,但没有脱离了体育课的教和学。
我用凿壁偷光的故事引出了投掷的基本要领,学习的过程中配上口号,再用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巩固投掷动作,整个课堂场面人声鼎沸,不亦乐乎。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改进了动作技术。后来,有位家长给我透露,周末一家人出去郊游,孩子和爸爸拿着石子模仿体育课上教的投掷动作在小河边“嘿!哈!”呢。
体验乐趣和持之以恒的锻炼是因果关系,因为感兴趣,所以才会去练。
【湖北武汉·胡言乱语】: 苦中有乐——“苦”的是身体,乐的是情绪。
【北京海淀·杜晓红】:我女儿小学三年级,运动能力很强,但最近说越来越不喜欢体育课,我追问原因,她说:哪组跑得慢,老师就把她调到哪一组,以此来鼓励慢组同学的积极性,可是她自己却成了叛徒。体质测试,本来她跑得比另一同学快,可秒表显示她更慢些,她问老师,老师也没有解释;她想再跑一次,老师说下次再说吧,她觉得老师敷衍她,不让她跑……对此我帮她做了积极的分析。
这事使我半喜半忧,一方面能理解老师利用她来鼓励其他同学的做法,另一方面又感叹体育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之高,作为老师需要细心和耐心,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心理,同一个活动对不同的孩子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不经意或者成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一个评判、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了孩子的兴趣。我越来越感觉到做一名好教师真的不容易,体育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很大。
小学生天生爱活动,有不爱活动的属早期参与太少,只有普遍性的提高了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实际上非竞技性的体育活动“苦”的程度并不高,所谓的“苦”是由于身体活动能力欠缺带来的不适。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人的身体运动素质显得格外重要,将为一生的运动参与及体育兴趣奠定基础。
因此,逐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基础和条件,在活动中体验不同的乐趣是过程,逐步巩固兴趣是阶段性结果。而这其中刻苦精神是逐渐培养起来的,是一个因人而异的相对概念,有运动能力了,“苦”会变成“乐”,而基础太差时,“乐”也会是“苦”。
【湖北武汉·胡言乱语】:其实我们在讨论苦还是乐时,要让每一个学生“身体一定要苦,精神一定要乐”。运动能力再差的学生也要让他乐,运动能力再好的学生也要受到他该承受、能承受的苦。
【浙江杭州·风之脊】: 如果把一项运动坚持下去或不断努力提高,例如跳绳,我想这本身就能提高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最好能跟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先乐后苦,苦中有乐。教师不断根据学生水平找出跳一跳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锻炼中得到体质的增强、技能的提高、意志的锻炼。
【陕西咸阳·岩梅兰馨】:运动,才可能快乐,快乐了,才愿意去运动。
【河南开封·若水轩主】:运动的苦痛多是汗水的苦涩和肌肉的酸痛,而运动的快乐多与运动后大脑分泌内啡呔产生愉悦和欣有关。汗水加笑声是体育锻炼苦与乐的形象体现。
没有足够的运动负荷,难以带来精神的愉悦感受,没有愉悦的精神感受,难以形成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在学习单调乏味的教材内容时,如快速跑、耐久跑等,要想方设法把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富有趣味,使学生虽苦累而不觉苦累。在学习富有趣味的教材内容时,要安排足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使学生既有笑声又有汗水。
【安徽六安·天鹰】:有些枯燥乏味的动作技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之前,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视频的精彩片段、优美到位的示范,或是加以色彩鲜明、吸引眼球的***片等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建立动作表象的同时进行自我体验式的自主探究学习。
最苦与最乐篇7
(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天津 300134)
摘 要:柏拉***主张人类具有“避苦求乐”的自然本性,基于这种人性论认识,他制定了关于公民行为和城邦治理的各项具体法律规范。柏拉***虽基于人性进行立法,但他并非仅是对人性好恶的简单顺从,而是有所支持,有所反对。因而,使得其所立之法可以反过来通过教育、惩罚等手段对公民美德进行培养,从而使他们都获得一种优秀的、高尚的,从而也是幸福的、快乐的生活。
关键词 :柏拉***;法律思想;人性论;苦乐观;美德
中***分类号:DF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33(2015)07-0109-08
收稿日期:2015 -03 -23 该文已由“中国知网”( cnki. net) 2015年5月25日数字出版,全球发行
作者简介:吴春雷(1965-),男,四川成都人,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法学理论与司法制度;司马守卫(1990-),男,山东临沂人,天津商业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哲学、司法制度。
亚里士多德曾说:“全人类的目的显然都在于优良生活或幸福(快乐)。有些人的行为足以实现他们的目的。另一些人虽然向往,但终究不能达到目的,或由于天赋薄弱,或由于遭际艰难。……只有具备了最优良的***体的城邦,才能有最优良的治理;而治理最为优良的城邦,才有获致幸福的最大希望。”这可以作为对柏拉***所奉献终生的事业的完美概括:指引人类和国家获得幸福。为了能使城邦获得良好的治理,柏拉***“从天上回到人间”之后,即开始针对城邦的现实情况制定各项具体的法律制度,以期通过立法的方式建立一个“次好***体”。同时,柏拉***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将法律制度建立在对人性进行全面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立法的预期效果。有鉴于此,柏拉***即根据其一直以来对人性的观察和认识,制定了一系列合于人性的法律制度。如严存生教授所说:“若以历史的科学的态度细心观察,会发现他的法律思想非常切合人性的实际,是一座启迪了亚里士多德、罗马法以及人类法律与***治文明的富矿。”
一、柏拉***的人性论概说
柏拉***终其一生完成了丰富的对话体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几乎所有的对话内容都是围绕着“作为一个人,如何才能获得一种优秀的、智慧的、高尚的、正义的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而展开的。这是柏拉***所生活的那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家与之前的古希腊早期哲学家思想的一个根本区别,他们开始关注人,关注人性,关注人类社会,而不是只会“抬头仰望天空”。
柏拉***是古希腊哲学家中作品保存最为完整的,他有着较为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对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此,怀特海曾评论道:“西洋两千多年的哲学,皆在注解柏拉***”。法律思想是柏拉***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早期和中期的对话作品中,柏拉***主要讨论了正义、节制、勇敢、虔敬、友谊等伦理道德问题;而在后期作品《法律篇》中,他将大部分的精力都转移到了如何构建一套治理城邦的法律体系上面来。他在《法律篇》中说道:“我们整个讨论的目的就是学会一个社会如何得到最佳的管理,一个人如何最佳地规范他的个人生活。”这句话集中体现了柏拉***所有对话作品所要达致的目标。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实现这种目的的手段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道德,二是法律。通过培养公民的美德来实现国家治理、人民幸福,这是柏拉***毕生坚持的信念,至死也没有改变。但是,他也深刻地意识到对公民美德的培养绝非只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在公民美德培养以及“哲学王统治”大业上屡屡受挫之后,柏拉***将治理国家的方式逐渐转向具有明确性、规范性、强制性的法律上来。但同时,柏拉***仍旧没有放弃他“贤人治国”的***治理想,而是将法律的目的设定为培养公民的美德,将法律作为培养美德的手段。为此,柏拉***在其法律体系中,制定了大量的关于教育的规定,而且使法律具有了浓厚的伦理法的特征。在柏拉***最后一部对话作品——《法律篇》中,他重点考察了人性的苦乐、好恶,以此作为立法的基础和依据,并以实现人性的改造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对柏拉***的人性论以及人性论基础上的立***进行研究,对于现代立法的更加人性化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痛苦与快乐确实是自然的一对孪生子,是许多事情的源泉,在适当的时候从正确的泉眼中适度取水的城邦、个人,或任何生灵,是幸福的;而缺乏知识、不按规定季节取水的,其命运完全相反。”柏拉***在《法律篇》中的这个极具哲学意蕴的比喻,可以说是贯穿和统率了其基于人性论而构建起来的整个法律思想、理论、制度的核心和精髓。既然痛苦和快乐是许多事情的源泉,那么肯定也是产生人类行为的源泉。柏拉***主张:“立法者必须仔细观察和研究快乐、痛苦、欲望,以及由欲望引起的激情,并在实际的法条中对正确行为给予批准和赞扬。”因此,考察人性就应当成为立法者在进行实际立法活动之前所必须完成的第一个准备工作。
人类历史上的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基于一定的人性论而建立起来的,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立足于一定的人性认识,对人性毫不关注的思想理论就像在沙滩上构筑起来的大厦,无论怎样宏伟壮观,都是不堪一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也都把人性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文明发源地——古希腊,就存在着这样的信条——“认识你自己”。在我国古代文明早期,诸子百家的理论学说也都以人性作为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最为现代人熟知的人性论是“性恶论”和“性善论”。
“人性”是个极为抽象的概念,而且其含义极具伸缩性,不同的理论家都可以对“人性”这个概念做出相对明确的定义,以服务于自己的理论需要。一般而言,人性是指作为人类所普遍具有的支配其行为的一般心理倾向,即人类的好恶是什么。要想对人类行为进行调整和控制,就必须首先全面深入地考察人类心理的好恶。这种好恶对人类行为有怎样的影响?影响的方式又是怎样的?是否可以对这种好恶进行改造?
柏拉***几乎所有的对话作品都表达着这样一个观点:人类具有“趋利避害”、“避苦求乐”的自然本性。如近代功利主义大师边沁所说:“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他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就主张:“一切行为旨在一个目的,亦即快乐地、无痛苦地生活,为此可采取的良好行为必定是善的和有益的。”“把快乐与快乐作比较,人们一定总是选择较大的快乐和更大的快乐;把痛苦和痛苦作比较,人们一定总是选择较小的痛苦和更小的痛苦;要是把快乐和痛苦作比较,只要快乐超过痛苦,那么不管是眼前的、还是将来的,人们一定会选择那些会带来快乐的过程;但若痛苦超过了快乐,那么人们会避免它。”在《法律篇》中,柏拉***主张:“快乐与痛苦的频率、范围、烈度、均衡,以及与此相反的状态都会影响我们的选择……。我们希望痛苦少快乐多,但我们不希望快乐少而痛苦多。”以上所列举的这些观点对近代功利主义哲学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如近代功利主义哲学家约翰·穆勒在《功利主义》一书中就曾主张:“唯有快乐和免除痛苦是值得欲求的目的,所有值得欲求的东西之所以值得欲求,或者是因为内在于它们之中的快乐,或者是因为它们是增进快乐、避免痛苦的手段。”“避苦求乐”是柏拉***在其思想理论中自始至终都加以坚持的人性论主张,这是柏拉***构建其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所依据的人性论基础,所有的理论主张都要以人性的苦乐倾向作为基础。
人本性渴望快乐而厌恶痛苦,这种认识应当是每个具有正常理智的人都可以通过自省和观察周围人而总结出来的。但是,柏拉***“苦乐观”的创造性在于:他将快乐和痛苦划分为几种具体的类型,并且在对苦乐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价值上的排序。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精神体验,这两种体验与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的取得和丧失密切相关。因为人类之所以快乐是因为需要的满足,痛苦是因为某种需要未得到满足。正如苏格拉底在《会饮篇》中所说:“一切渴求的东西都是它缺乏的东西,没有任何事物会去谋求它不缺乏的东西。”在作为人类本性的“避苦求乐”中,“求乐”是对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的追求,而“避苦”则是指避免对这种事物的缺乏和丧失。
柏拉***认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给人类带来幸福快乐的“好事物”有两种:一种是凡俗的;另一种是神圣的。在“凡俗的”好事物中,健康居首位,美貌居第二位,气力以及其他所有身体素质居第三位,占据第四位的是财富。在“神圣的”好事物中,首要的是智慧,其次是心灵的节制,第三位的是正义,而勇敢排第四位。而“神圣的”好事物在价值上全都排在“凡俗的”好事物之前,因为理智的快乐、感情和想象的快乐以及道德感情的快乐所具有的价值要远高于单纯感官的快乐。“人的普遍利益以三样东西为目标:正当地追求和获得财产是第三位的,最低的;身体的利益居第二位;灵魂的利益居第一位。”立法者在立法时必须要考察和遵循这种对快乐的价值上的排序。
符合人性的立法是实现法律目的的前提。任何与人性相悖的制度都不可能长久。“一种违背人类情感和价值共识的法律不具有正当性的依据,从而不可能产生人们对法律的内在服从,从而不具有权威性。”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曾在其著作《犯罪与刑罚》中说:“道德的***治结果不以不可磨灭的人类感情为基础的话,就别想建立起任何持久的优势。任何背离这种感情的法律,总要遇到一股阻力,并最终被其战胜。”这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就是人类“避苦求乐”的本性,这种力量不可违抗,只能进行顺应和缓慢的改造。
二、以事实上“避苦求乐”的人类本性为立法基础
欲将法律立足于人类本性则需要立法者对人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考察主体的确定对于考察结果是否正确起到决定性作用。如卢梭所说:“为了能发现适合一个民族的最好的社会规则,就需要有一个能通达人类的种种感情而自己又不受任何一种感情影响的最高的智慧……。要为人类制定法律,简直是需要神明。”那么,柏拉***为城邦立法挑选了怎样的考察者呢?通览《法律篇》整篇对话内容,可以确定,考察者必须满足以下四个要求:首先,这些考察者必须是具有智慧的人;其次,考察者应当具有各种美德;第三,考察者应当热爱城邦;第四,考察者应当是上了一定年纪的老人。
考察并确定了能够给公民带来快乐的事物之后,立法者要做的就是通过制定法律规范来对公民获得和享受这些事物进行保障。从柏拉***对“好事物”的分类和排序上来看,可以把立法的内容归结为三类:财产立法、身体立法、精神立法。
首先是关于财产的立法。柏拉***认为人类对财富的贪婪是引发犯罪的主要根源,“我们的法律并不想使公民们变成贪婪地追求财富的人”。但是,对公民基本财产权的保障还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富足会使灵魂在奢侈中腐败,而贫困同样会导致灵魂陷入困顿,使他们变得不知羞耻。因此,柏拉***关于财产的法律规定:未经本人的许可,任何人禁止动用或者处分本人财产;本人也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的财产。“立法者一定要制定贫富标准。收入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可以获得配给……。如果有人由于库藏、捐赠、商务,或者碰上其他类似机会而获得了大量收入,那么他可以把超过限度的收入交给国家和国家的神,以此保持好名声,避免所有对他的起诉。”此外还有诸多关于保障公民财产权以及对侵犯财产权进行惩罚的诸多立法,如规定了盗窃罪、抢劫罪等。
其次是关于身体的立法。获得身体健康的直接途径就是体育锻炼,柏拉***在《法律篇》第七卷中,专门论述了关于体育锻炼的立法。在这些法律中,比较有特色的包括以下几条:当婴儿还在母体时就应当锻炼;男女儿童满六岁以后就要分开,分别学习自己的课程,男孩子要学习骑马、射箭、投掷,女孩子如果高兴的话也可以学,但最重要的是学习使用长***和盾牌;立法者必须始终着眼于年轻人的训练和运动,推荐某些狩猎方式,谴责其他的狩猎方式,而比较年轻的人则必须接受这些建议。除体育锻炼之外,为确保公民能够获得健康,柏拉***还制定了关于节制性欲、控制睡眠时间等规定。
最后是关于美德的立法。柏拉***在《法律篇》开篇即谈论了法律的目的问题,结论是:“在立法中除了以最高的美德为目标不会有其他目标……,立法以作为整体的美德为框架……,我们可以指出我们所列举的所有规范都以美德为目标”。既然美德是地位最高的好事物,能给人带来幸福,因而将培养公民美德作为整个法律体系的目的也是基于人类本性进行立法之必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柏拉***虽然主张,应当以人类本性的好恶为基础进行立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要对人类欲望进行不加区别的无限度满足。恰恰相反,柏拉***主张对人类欲望进行节制,甚至还倡导对痛苦加以忍耐:“就数量、大小、强度而言,在节制的生活中,痛苦被快乐所压倒;而在放荡的生活中,快乐被痛苦所压倒。”“征服他们自己的欲望。如果他们做到了,那么他们的生活会是幸福美满的;反之,那么结果正好相反。”当然,这里所指的需要加以克制的欲望是邪恶的、过度的肉体欲望,而不是对于获得智慧和美德的欲望,因为柏拉***认为肉体快乐是“奴役性的快乐”。要想获得高尚的生活,就要对这种快乐进行克制,而不是被它们所征服,成为肉体快乐的奴隶。这里的痛苦也应当是必须加以忍受以磨练自身勇敢品质的痛苦,而不是因为作恶而遭受的灵魂上的不安,因为“你们可以把受苦称为好的,只要它们能驱逐更大的痛苦或引出的快乐压倒痛苦”。柏拉***非但不提倡法律对人性的好恶不加区分地附和,反而更倾向于通过法律手段对人性进行改造,以实现法律的目的。
三、以培养高尚的苦乐观为法律目的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道德观也是一种苦乐观,高尚的道德观包含着对智慧、节制、正义和勇敢的追求,而高尚的苦乐观则是以获得智慧、节制、正义和勇敢为快乐,以失去这些美德为痛苦。这种高尚的苦乐观之所以应当被人们所接受,其原因应当回归到人类避苦求乐的本性上,柏拉***在其一生各个阶段的对话作品中都一再强调:道德上优秀的、高尚的生活也是最能让人幸福和快乐的。
约翰·穆勒曾说:“用什么办法可以加强道德意志呢?当道德意志的力量还不充分,怎样才能植入或唤醒道德意志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这个人觉得美德令人快乐,缺乏美德则令人痛苦,从而让他欲求美德。我们唯有将行善与快乐相联接,将作恶与痛苦相联接,指明行善中自然含有的快乐以及作恶中自然含有的痛苦,并把这一点灌输到这种人的经验中,使他彻底了解这一点,才能够使他的意志向善,而等到向善的意志根深蒂固之后,起作用时就根本不会再想到什么快乐和痛苦。意志是欲望的孩子,脱离母亲的管教之后,只受习惯的管教。”
柏拉***似乎在两千年前就意识到这一点。他不断重复地强调:美德正义与快乐幸福相连,作恶放纵与痛苦不幸相连;要拒绝把快乐与正义、善和光荣分离开来,因为这样至少可以用来说服人们过一种正义的和虔诚的生活。
在《高尔吉亚篇》中,苏格拉底在讨论幸福与不幸时主张:“我把那些高尚、善良的男男女女称作幸福的,把那些邪恶、卑鄙的人称作不幸的。”“恶人和作恶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幸福的,如果他没有遇上正义和接受惩罚,那么他就更加不幸福,如果他付出了代价,从诸神和凡人那里受到惩罚,那么他就要好些了。”这样就把高尚善良与幸福、邪恶卑鄙与不幸联系起来了。
在《国家篇》中,柏拉***在讨论正义和不正义哪个对人类更有益时,得出结论:“正义者是幸福的,不正义者是痛苦的。”“正义属于最好的一种善,一个人要想快乐就必须爱正义,既由于它本身又由于它的后果。”由此将正义与幸福联系起来,将不正义与痛苦联系起来。
在《法律篇》第十卷中,柏拉***论证了灵魂是一切事物的根源,“灵魂先于物体,物体是第二位的,是派生出来的,灵魂支配着事物的真正秩序,物体则服从这种统治”。但并非所有的灵魂都是好的,“灵魂既包含许多美德,又包含许多邪恶”。所以,世上的事物也有好坏之分,“拥有善性的灵魂产生幸福,拥有恶性的灵魂产生伤害”。“应当肯定不正义的生活不仅是可耻的和卑鄙的,而且实际上比正义的和虔诚的生活更加不快乐。”因而,要避苦求乐,就要先避恶趋善。如果一个人知道了善性带来幸福,恶性带来痛苦,他反而想要做那些他相信是恶的事情,而不是去做那些他相信是善的事情,这似乎是违反人的本性的。
总之一句话:节制的、勇敢的、聪明的、健康的生活比胆怯的、愚蠢的、放荡的、有病的生活更快乐。卢梭曾发出感慨:“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但总是不知道如何得到幸福。”其实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通过培养善良、正义的美德来获得幸福。
四、以法律作为改造苦乐观的手段
柏拉***要求“立法者必须仔细观察和研究快乐、痛苦、欲望,以及由欲望引起的激情,并在实际的法条中对正确行为给予批准和赞扬”。由此可见,他并不满足于仅将人性作为立法基础,而是将人性作为手段和改造的对象,因为柏拉***认为人类对事物所产生的痛苦和快乐的感受是可以通过“批准和赞扬”进行培养的。正如人们对音乐的爱好一样,“如果一个人自幼年起,直到有理智的责任年龄为止,一直熟悉严肃的古代音乐,那么他会排斥与之相反的音乐,斥之为野蛮的音乐”。由此可见,一方面,法律立基于人性;另一方面,法律又通过对人类正确“苦乐观”的培养来塑造人性,即通过法律所规定的教育、劝说、惩罚、荣誉等手段对公民应当对什么感到快乐,应当对什么感到痛苦进行规范和指引,以培养公民的良好道德。柏拉***认为:“人拥有对未来的预见,分为两种,对苦、乐的预见。当这些判断拥有了由城邦公共决定的形式,它的名字就叫作法。”可见,法律就是对未来“苦”与“乐”的权威性预见。这种权威性预见的制定者就具有了为公民设定“苦”、“乐”的权力,从而也就把握了通过各种手段改造公民苦乐观的权力。从《法律篇》整体来看,改造公民苦乐观的法律手段主要有以下两种:
1.教育。这里之所以将教育认为是一种法律手段,主要在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法律规定了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第二,法律教育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民自觉守法是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就是把儿童引导到由法律宣布为正确的规矩上来”;第三,法律和教育发挥作用的方式有相同之处,她们都通过说服和劝告来规范公民的活动。柏拉***从苦乐观上将教育定义为:“对快乐和痛苦的状态进行正确的约束,使之厌恶该厌恶的,爱好该爱好的,这就是教育。”在柏拉***中期的治国思想中,教育就是培养公民美德,实现城邦正义的重要手段。在后期思想中,柏拉***仍将教育作为培养公民美德的重要方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对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全面具体的规定。
柏拉***强调教育在人的各个年龄阶段上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从婴儿时起就应当开始进行苦乐观的教育改造,因为婴儿最先获得的意识就是关于痛苦和快乐的意识,灵魂最首先在这个地方获得美德或邪恶。然后是儿童时期,这时候它们最容易接受陶冶,你想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子,就能塑造成什么样子。最为关键的时期是青年时期,只要加以耐心说服,立法者就可以让年轻人的心灵相信任何事情。由此,立法家需要做的事就是确立一种有利于城邦的信念,然后寻求各种方式确保整个共同体能始终如一地坚守这种信念。立法者应当把握公民的早年时期,通过劝说教育的方式塑造公民正确的苦乐观。
2.惩罚。法律通过两种手段发挥作用,即说服和强制。而其中要以说服为主,强制为辅。真正的立法家会先行劝告,劝告无效就强迫。认真贯彻这些法律,将确保我们的社会幸福美好,要做到这一点,一部分要靠说服,另一部分要靠对那些不听劝告的人实施强制性的法律。可见强制是一种在说服无效之后的无奈之举。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它通过对未来痛苦的预期来发挥其威慑作用,它就像一剂猛药,***犯罪者生病的灵魂。惩罚不仅以公民的苦乐观为改造对象,而且以公民事实上所具有的苦乐观为手段。惩罚通过增加邪恶的苦乐观所带来的痛苦就可以达到对苦乐观进行纠正和改造的目的。因为如贝卡利亚所说:“只要惩罚的恶果大于犯罪所带来的好处,刑罚就可以收到它的效果。”
五、评析和启示
立足人性,克制人性,利用人性,改造人性。这可以说是柏拉***法律思想和人性论之间关系的完整概括。立足人性表现了柏拉***法律思想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为城邦所制定的法律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坚实的人性基础的制度大厦。但这种对人性的重视是有分寸和限度的,而不是完全的顺从,因为柏拉***坚信:“法律的正义的含义,在于法律是理性的命令”。柏拉***基于对人的快乐和痛苦进行分类,建立起了一套关于人生苦乐的价值体系。对邪恶的、卑鄙的、放纵的肉体快乐加以摒弃,对高尚的、正义的、优秀的灵魂快乐进行褒扬。并且通过立法将其所倡导的优秀生活方式通过行为后果中的快乐和痛苦的分配来加以推行。这样就把痛苦和快乐规定在法律中,并成为培养高尚美德的手段。“避苦求乐”是人的本性,但在柏拉***看来,这种本性是可以加以改造的。正是基于这种人性论认识,他将灵魂美德的培养确立为整个法律体系的目的。这样一来,柏拉***就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关于法律和人性的逻辑关系体系。
最苦与最乐篇8
苦尽甘来,耕耘时的苦是为了收获时的乐。谓苦怨苦,都不会有好的出路;化苦为乐,才会有美好的未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常有许多不同的欢乐和痛苦,重要的是要怎样接纳与克服。
记得我还不懂事的时候,生活中好像只有快乐,日子过得轻轻松松的。当然现在也是充满着欢乐(因为现在是暑假),我想我这一生中能带给我最多欢乐的就是朋友。朋友能和我一起打羽毛球,一起游泳,一起……总之,朋友能和我一起分享欢乐,使我的生活每天都充满欢乐。
上了初中之后,欢乐渐少而痛苦却不断地增加,在各方面都觉得有一个很重的东西压在肩膀上,几乎扛不起来。这在我的心中就增加了许多的苦,怎么也弄不掉,生活中不再像从前那样充满欢乐,而是充满了痛苦,难道这些都无法避免吗?其实这些都是可以解决与避免的,主要是要靠自己掌握和改进。
在人生当中有痛苦也有欢乐,痛苦不一定是负面的,有的时候还会使你进步,增强应变能力。对一般人而言,人生一定要是快乐的才是有意义的,可是你仔细想想,有谁不是因为挫折而更加的坚强呢?
一位很感慨富人诉说自己的苦恼:“我现在穷得只剩下钱了!”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感情和精神,可是当我们抛弃感情和精神去追求物质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还是穷的,苦的。所以说,以苦为乐,乐中知苦,当是最高的境界。
最苦与最乐篇9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苫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勃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进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
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
最苦与最乐篇10
我从六岁起便开始学习琵琶。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就如同那满天繁星,几天几夜都数不完。但有两种滋味最令我难以忘怀,那就是——苦与乐。
学琵琶要下苦功夫,这其中的苦,我不知尝了多少回。但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让我又重新振作起来。
记得我第一次拿起琵琶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手滑了一下,琵琶掉在了地上。幸好琵琶没有摔坏,不过我还是遭到了一阵臭骂。之后,我一直很小心地保护我的琵琶,不让它再次“受伤”。
我刚在琵琶上摸出“哆、来、咪、发、嗦、啦、西”,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乐谱,弹起里面最简单的曲子,结果不但曲子没弹好,还把琴弦弄断,伤到手指。姐姐笑我连音符都没学好,就想弹曲子。我很是不服气,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让姐姐知道我的厉害。于是,我更加努力的练习弹琵琶。虽然中途有过要退出的念头,因为弹琵琶实在是太无聊了,别人在开心的玩耍,而我却在家里辛苦的弹琵琶。不过,在姐姐的威胁加鼓励下,我总算没有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