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古诗10篇

绝句古诗篇1

我们都是狠下心的男人,彼此都能为自己的想要的东西而不顾一切——但是,唯一牵挂的那就是那些为你哭泣的人。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了古诗词好句,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好句1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唐·白居易·琵琶行)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要看银山排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元·王实甫·西厢记)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古诗词好句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唐·杜牧·遣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孙湘)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若灭你,挥手之间;你若找死,自当成全。

不识我阴曹地府,敢问我指间生死?

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神已无能为力,便是魔渡众生。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君为帝,妾为民,帝民两不同,君妾怎相拥。

那一场盛世流年、我们守着寂寞伤得面目全非

古诗词好句3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古筝悦耳,古琴悦心。古筝如花旦,古琴则是青衣。

一虎怒时出万狼,霸业奋起天下亡。挥指雄狮三千万,踏平天下我最狂。

若箫是风度翩翩白衣俊朗的书生侠士,那埙便是一生悲凉低吟人间境遇怀才而不遇的悲者。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一剑一箫平生意,不负狂名十五年。

年少纵马且长歌,/醉极卧云外山河,曾记兰台温酒伴月落。

古诗词好句4一身傲骨,两袖杀气;三尺凌厉,四方莫敌;五指挥间,六界沉寂;七弦祀伊,八荒当泣。

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生命长短可以不计,朝生暮死也无所谓,只要是——朝闻道,夕可死。

天弃世遗,诸天灭世,古今贯穿,唯我***,此身不朽,万骨诸天破灭!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即刻催。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黑色的飞鸟掠过天空。我站在城中。看时间燃成灰烬。哗哗作响。

命若由天,我便破了这个天!

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耐我何。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骂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我的生命不过一瞬,那么,我只爱你那一瞬。

与生俱来人中首,唯吾与天同齐寿;双脚踢翻尘世浪,一肩担尽古今愁。平生进退如飙风,一睨人才天下空;独向苍天横冷剑,何必生吾惭英雄?

古诗词好句5如果我想保护的那人不容许我乱杀人,那我的剑将终生为他一个人出鞘。

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不要怕,死是必死的,冷静的告诉我,你想怎么死。

别到处嚷嚷世界抛弃了你,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

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

为你,袖手天下,陪你,浪迹天涯。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汉。

如果有一天,我喜欢的女孩儿不见了,我就是把整个江湖翻过来,上穷碧落下黄泉、也要把她找出来。

绝句古诗篇2

一、巧组结构,触摸诗心

传统“应试”式古诗词教学“为教而教”“为考而教”,渐渐失去了诗的韵味与美感,学生也渐渐失去了读诗,诵诗的兴趣。虽然省时,高效,可是那份宝贵的诗意却消失殆尽。一首诗学完,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是些单个字解释,诗句翻译,写作特色,而最重要的诗句本身却退到了最后,美丽的诗词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为此,我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古诗两首中的《绝句》一文时,基于其浅显易学、清新明丽的特点,大胆改变了古诗文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紧紧围绕“生活交流谈春天――板画展现感春天――词句品悟说春天――出示诗题明诗人――拓展升华诵春天”的主线,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带出这堂课学习的主题。然后直奔中心,学习诗句,再了解诗人、诗题,诗歌的体裁等,最后诵读背诵。课堂上,以老师优美的解说、多层次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把古诗的理解贯穿其中。在这期间,没有生硬的问答,而是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学生走近诗人,感受到诗的意美、情美。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引领者。

二、妙用***画,展现诗意

大文豪别林斯基曾说:“诗歌的本质就在这一点,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经典诗词虽篇幅短小,但诗人所描写的外物与内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低年段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所限,要真正体会感悟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含英咀华,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

我觉得将课文插***和简笔画有机结合,不失为引导学生走近原作,展现诗意的一种简明实用方法。在学生学习《绝句》一诗时,我将简笔画与插***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如学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时,教师一边娓娓述说:“当春回大地时,小草发芽了,柳树吐绿了,天空变蓝了,太阳露出明媚的笑脸,小河欢快地向前奔跑,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欢唱……” 一边在黑板上相机板画:红红的太阳,绿绿的小草,嫩嫩的柳芽,蓝蓝的天空,哗哗向前奔流的小河,在柳树枝头迎着微风欢唱的黄鹂……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情不自禁地说:“哇,春天真美!”风情万种的春天在孩子的眼里、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又如学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时,教师轻轻述说:“同学们,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可爱的黄鹂、活泼的白鹭像一只只精灵来到了教室,请翻开课本78页,用你亮亮的眼睛仔细看看,在插***中你还发现哪些景物也很有趣呢?”老师话音刚落,“唰”的一声,教室里小手一下子举得高高的,七嘴八舌说开了――高高耸立的西岭雪山,停泊在门前的小船,静静欣赏景色的诗人……甚至有一个孩子还说出了诗人杜甫住的是草房子,我一听马上相机介绍诗人当时创作此诗的简单背景:时逢战乱,诗人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里忧国忧民,心系时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诗人与写作背景自然而然地流淌到了孩子们的心里,孩子马上明白了为什么会“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品悟词句,解读诗意

诗歌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能串讲古诗的诗意,而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不局限于教学生读音、释词、解句。古诗浅显易懂,寓意深刻,情调健康,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这其中都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

一方面,我紧扣诗中的重点字词“鸣、上、窗含、门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认真推敲,体会诗人炼字谴词的技巧。另一方面,采用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产生美感。只有让学生在读了诗的大意后,才能带领他们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引入美的情境,使其在感知美的表象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经典的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我从形象性切入,充分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由色彩、线条所构成的隽永画面。后两句“千秋雪”和“万里船”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写景,极富诗情画意。这些都能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去获得美的享受。与此同时,我还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精妙。

四、想象留白,延续诗意

学完诗句后,我告诉孩子们“其实,人间处处有春天,美丽的春景何止一处。出示另一首《绝句》以及咏春佳句,请生边听边想,再全班交流一下我心中的春天。”孩子们踊跃发言,纷彩异呈――

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男孩子说:“我心中的春天是彩色的。花儿红红的,草儿绿绿的,一只只燕子从北方飞回来。我还会一些春天的四字词,比如:春回大地、鸟语花香、柳绿花红、冰雪融化……我心中的春天多美啊!”

小班长吴泳蓝联想到了春游:“我心中的春天是快乐的!尤其是春游那天。我和同学一起去玩海盗船,太刺激啦!从高到下的时候,我只觉得肚子很痒,但是同学陈炜琳他们就会啊啊叫,缩成一团。这时,我觉得自己非常勇敢。这次春游真有趣!”

小女孩梁嘉晴心地善良,她告诉大家:“我心中的春天非常快乐。因为春天的鲜花美丽极了,所以我想象成一朵朵美丽的鲜花都是好朋友。春风一吹,鲜花摇啊摇,好像它们在手拉手歌唱,快乐极了。”

绝句古诗篇3

如何帮助学生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呢?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并不能完全以诗歌创作年代的古近来区分,而是以这两类诗的体制形成的古近来区分。

古体诗主要分为两类: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古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古诗。七言古诗中,有的句句都是七个字。古体诗有的七字句中,也会杂有三字句、四字句、九字句。这类古诗一般视为七言古诗,也可以称为杂言诗。还有一类古体诗是四言的。古体诗每句的字数,通常是整齐的;即使是杂言诗也是对称的,如《敕勒歌》。

 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句子的字数有限制,而一首诗的句数则没有限制。古体诗都要押韵,四声都可以入韵,而且不限于一诗一韵,中间可以换韵,如:《石壕吏》。

由此可见,古体诗用韵规则是:(一)双句必用韵;(二)可以转韵,多少不限;(三)唐以前的古体诗用上古韵,唐以后的古体诗多数用唐韵;(四)用韵仍分声部。一般来说,四声不能通押。

近体诗是隋唐以来形成的新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两大类。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宋代和唐代相近,所以宋人就把隋唐以来形成的这种新体格律诗称为近体诗。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如《钱塘湖春行》。

不难看出,从时间上说,隋唐以前的诗是古体诗,这是肯定的。隋唐以来的诗,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隋代的诗,没有选入教材。所以,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重点是唐以来的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

一是以字数区别。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也有少数三言、六言;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比较流行,字数不得任意增减。从这里可以看出,三言、四言、六言和字数不整齐的古诗是古体诗;五言、七言的古诗,就需要进一步进行区别。

二是以句数区别。古体诗每首句数可多可少,从两句到数百句都有;近体诗诗句有定数,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五言、七言并且是四句、八句和排律的古诗也需要进一步的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是以用韵区别。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对字的平仄,要求极宽。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允许散文化的句子。古体诗用韵规则是双句必用韵;可以转韵,多少不限;唐以前的古体诗用上古韵,唐以后的古体诗多数用唐韵;用韵仍分声部。一般来说,四声不能通押。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都用平声韵。

四是用对仗来区别。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以律诗为例,一首律诗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近体诗除绝句外,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这个规定的位置就是“颔联”必须对仗。

绝句古诗篇4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第一句: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

第二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第三句: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第四句: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绝句古诗篇5

关键词:元代;题画诗;诗体;吴镇

纵览中国诗歌发展史,不难发现题画诗的创作可谓诗歌发展道路上一道瑰丽的风景线。我们都知道诗歌到元代,面临着比任何一个前朝都更为严峻的发展问题,而题画诗的创作为元代诗歌开辟了新的诗境。题画诗在元代极度繁荣、大放异彩,短短100年左右的元王朝却产生了3700多首题画诗,是历朝历代题画诗最多的一个时期。笔者翻阅《全元诗》,发现其所录的题画诗人众多,然而笔者才浅,在此不能一一介绍,故择其有代表性的个案题画诗人吴镇进行分析研究。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人。吴镇终生不仕,隐居乡里。后人把他与倪瓒、黄公望、王蒙称为元中期四大画家。元四家皆诗书画兼善,而题画诗几近其诗歌创作的全部。纵观前人对吴镇的研究,笔者发现人们更多的是对吴镇书画的研究,或是对其隐士身份进行探讨,而对吴镇题画诗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在这里,笔者主要将从吴镇题画诗的诗体成就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有元一代题画诗整体的诗体倾向。

题画诗作为中国诗歌史上一道瑰丽的风景,它起源于何时,又有怎样的发展?笔者通读王韶华的《元代题画诗研究》知道,《诗经》中的四言***赞诗是题画诗的雏形,魏晋六朝的五言古体诗是其发展的新起点,最早的五言题画诗可推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唐代可谓题画诗体的完备成熟时期,“就形式而言,题画诗除了前朝已有的五言古诗外,又增七言、六言、杂言、骚体等,题画诗作扩展至近体之绝句、律诗。”①宋元时期尤其元代是题画诗全面发展阶段,宋元年间的题画诗延续唐代已经成熟完善了的题画诗体继续前进,不到百年的元朝,其题画诗在中国题画诗史上空前绝后。吴镇作为元中期的画家题画诗人,其创作基本沿袭了前人的创作体式并有所侧重。根据《全元诗》,笔者统计了吴镇题画诗各种诗体的创作情况,其创作侧重律诗和绝句,其中又以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所占数量最多,下面笔者就吴镇的题画诗体作简单分析。

绝句占吴镇题画诗创作的最大部分,约103首,几近其诗作的一半。绝句的产生要溯源于汉魏六朝时期,到了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元朝,题画诗以绝句为体裁更使其发展到了高峰。翁方纲在评价元代题画诗时曾这样说过:“元人自柯敬仲、王元章、倪元镇、黄子久、吴仲圭每用小诗自题其画,极多佳制。此外诸家题画绝句之佳者,指不胜屈。”②由此可见绝句的成就在元代题画诗中极为后人赞赏的。通过各种诗体的比较可见,绝句的篇幅短小精干、形式灵活,由于句式限于四句使其占用画幅的空间相对较少,在表达诗人情感时又言简意赅,因此这种诗歌体式受到元代题画诗作者的普遍青睐。

然而,绝句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分。根据上述绝句受到青睐的优点,五言绝句似乎比七言绝句更胜一筹。通过查看《全元诗》中吴镇的题画诗,笔者却发现七绝的数量远远多于五绝。根据《全元诗》收录的吴镇题画诗,七言绝句有67首,所占比重居各体之首,而五言绝句只有36首。笔者翻阅元代其他诗人的题画诗,发现七绝的创作数量远高于五绝,而吴镇等人的题画诗在创作时对诗体的选择与运用和元代诗歌总体的创作风貌是密切相关的。“五言绝,杨廉夫为冠;七言绝,名篇颇众”③,可见七绝的名篇佳作多于五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方面,“五言绝二十字,须飞动奇逸若数百千言,乃称上乘。古今擅此,独太白、献吉、元美,宋、元诸子殊不解”④,这说明五言绝句在创作时难度比七绝大得多。七绝在字数上比五绝多八个字,诗人在创作时就可以使用较多的修饰词、叠词等更充分地表达情感,操作起来也比五绝容易的多。另一方面,追溯五绝自身的发展,“六朝五言绝,意致既深,风华复绚”⑤,到了唐代诗歌格律化后,诗人们对绝句的创作基本转移到七绝。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唐末,七绝的数量达到7170首(不包括非文人作品),而唐代全部的五绝数量不过2700多首(包括非文人作品),五、七言绝句的数量悬殊之大。七绝作为唐代诗歌创作的新生体式,其生命力和五绝创作的难度最终造成了唐代五言绝句在诗坛中相对冷清的局面。唐朝是诗的王国,诗歌在唐展到了顶峰,五绝在唐代尚得不到文人们重视,更何况是诗歌成就平平的元代。

律诗是吴镇题画诗创作的第二大诗体选择,约有50首,占其诗作的四分之一。律诗在篇幅上可以说是绝句的两倍,共有八句,和绝句同有五言和七言之分。在数量上,七律也比五律相对占优势。“七言律最难结构,五言古差易周旋。元人则不然,七言律韵称者多,五言古完善者寡,致力与不致力尔”⑥,“七言律难倍五言,元则五言罕观鸿篇,七言盛有佳什”⑦由此可见,元代七言律诗的成就远高于五言律诗,这又是为什么呢?明朝大诗论家胡震亨曾说“五言律宫商甫协,节奏未舒;至七言律畅达悠扬,纡徐委婉,近体之妙始穷”⑧,“五言律差易得雄浑,加以二字,便觉费力,虽曼声可听,而古色渐稀。七字为句,字皆调美,八句为篇,句皆稳畅”⑨,这表明在节奏上五言律没有七言律舒展,在表达效果上也没有七言律b神远韵、宛转悠扬。总之,七言律诗更能将近体诗的格律之美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吴镇题画诗中七律更受青睐。

骚体诗是吴镇题画诗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2首。元代隐逸之风盛行,以致元代文人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强大亲和力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面对元蒙统治,前代遗民为了恪守“忠君不二”之道,隐逸山林是其最好的选择。二、元代文人生活在一个被杀戮被歧视的环境里,尘世已没有诱惑力,只有到山林田园中他们才能获得自由。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历代文人们的理想,通过科举入仕为官是文人们实现兼济天下的必由之路。而元蒙统治下科举停试78年,即使后来开科取士了,汉族文人的仕进机会也是微乎其微。文人们不能兼济天下,只好选择归隐从而独善其身。骚体作品是元代文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元代骚体作品中很大一部分和隐逸有关。吴镇用骚体诗题画,这种现象并不多见,这很大程度上与其隐逸生活有关,骚体诗一般用于明志,或用来反映社会现实。吴镇以骚体题画就是借传统的“兮”字句式抒感。吴镇的骚体题画诗有《松泉***》和《招仙词题高彦敬云山卷》,这两首骚体诗自然流畅,清新飘逸。

对于其它诗体如五言、七言古诗和五言、七言长律等,吴镇题画诗中都有所涉及,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通过对吴镇题画诗的诗体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有元一代的诗歌在创作时对诗体的选择与运用的一般特点,从而更好的欣赏与研究元诗。(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注解:

①王韶华.元代题画诗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②[[]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1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页.

④[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39页.

⑤[明]陆时雍选评;任文京、赵东岚点校.诗镜.卷二十.唐诗境[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72页.

⑥[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9页.

⑦[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32页.

绝句古诗篇6

近年来,文学教育似乎在升温。1959年报刊上开展“怎样教好语文课”讨论,提出“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治课”,“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现在看来,前者很中肯,后者虽有针对性,但有负面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教育受到削弱,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对头。例如,常常把小说当作一般的记叙文来教;教诗歌,却不注重朗读、品味,而多作繁琐讲解,弄得索然无味。直到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情况才有所好转。1996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也强调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教育更加引起重视。

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感情最为丰富。可以说,欣赏诗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矗本文拟就诗歌教学策略谈一点个人意见。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抒情诗自不待言,即便是叙事诗或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真切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矗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但它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阅读欣赏诗歌,应从情绪和感情着眼,从语言入手。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遗产光辉灿烂,“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诗成绩斐然。中学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古诗、新诗,而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运用教学方法,众说纷纭,教学效果一直不怎么理想。

我以为,总体说,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点评、朗读、背诵。通过点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并且作为一种素养积淀下来既经济又受用不荆。

先说古诗教学。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一般都比较浅显。当然也还有个语言障碍的问题,但只要引导学生参照注解,必要时讲一下背景作为辅助,就不难疏通内容大意,领会思想感情。但不要求理解得很透彻,不宜铺排讲解,一首小诗分析一两节课,占去大量教学时间。诗的意境可以不涉及,因为很难说清楚,学生也难于理解。诗的风格也难讲难懂,如陶渊明的朴厚,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三言两语讲不清楚,也不易理解,深入品味可以留待将来揣摩。炼字用词倒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微风燕子·斜”,“窗·含西岭千秋雪”,“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但最终还要集中精力朗读、背诵。朗读要处理好句中停顿,做到清晰流利,感情恰如其分,抑扬顿挫不作为硬性要求。一般不用借助手势动作。朗读流利后就可背诵,最好能在课堂完成;理解便于背诵,暂时不很理解也可以背诵。有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吟诵,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至于体裁、格律知识,很有用,要讲一讲,但要讲得通俗易懂。鉴于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语文教学发展不平衡,许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常识,这里着重介绍一些,供教学参考。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近体诗的对仗,又称对偶,主要有两层要求:一、声音要平仄相对,即仄声对平声,平声对仄声;二、意义要同类相对,即实对实,虚对虚,数对数,名对名,动对动,甚至再近,名的鸟对鸟,兽对兽,等等,总之是类越近越好。例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对仗工整。汉字单音节,而且有四个声调,可以分为平、仄两类。古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指其中的平声,声调悠长;“仄”指其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声调险仄。现代汉语的四声来源于古四声,如果也按平仄分类,则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是“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是“仄”。普通话没有入声。粤方言、湘方言等却保留入声。上面《绝句》的标调,是按古四声标的,因此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如“白”标为“仄”,而不标为“平”,因为它是入声字。这点知道一下就是了,不必指导学生去深究。又,其中“西”、“门”二字是平声。这里本应用仄声字的,但诗人没有因辞害意,用了平声字。当然也还有个“一三五不论”的灵活性,因此并不犯忌。这点下面再讲。至于这首诗意义相对,且同类相对对得很好,很容易看得出来。

近体诗要求对句和出句平仄相对之外,还要求在一句诗里平仄相间,以便形成均匀而多变的节奏,从而加强音乐性。所谓平仄相间,就是诗句中逢双的字平仄必须交替。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例如,该句的第二字为平声,第四字就要仄声,第六字又要平声;反之,如果该句的第二字为仄声,第四字就要平声,第六字又要仄声。还以杜甫《绝句》为例:

两个(仄)黄鹂(平)鸣翠(仄)柳

一行(平)白鹭(仄)上青(平)天

窗含(平)西岭(仄)千秋(平)雪

门泊(仄)东吴(平)万里(仄)船

总之,平仄是句与句之间声调相对的关系,又是本句内部的声调关系,以两字为一节奏点,平仄交替。这里讲的是常体。古人作诗有变通、拗救之说,是例外,非常体,这不必向学生细讲。以上介绍的有关古诗的知识,给学生讲多少,讲哪些,或集中教,或分散点拨,教师可灵活掌握。

再说新诗教学。新诗教学与古诗教学的基本点相同,都要着重于朗读、背诵。阅读欣赏新诗,没有时代的隔膜,没有语言障碍,知识也比古诗简单,这是方便的一面。但是,新诗受外来诗歌的影响,表现手法比古诗复杂了许多,给理解诗意带来一定的困难。况且现代人读新诗,理应要求高一些,深入一些。

首先,要求真正领悟诗中的感情内涵,区别这种感情是否积极向上,是否给人美的享受。然而,要捕捉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并不容易。有的诗命意鲜明、直抒胸臆,比较好懂;有的诗很含蓄,把真意藏匿起来,而以曲折或折射的方式加以暗示,就得费力揣摩了。读后一类诗,要注意领悟,少作一些无谓的解释,也许倒会接近或切合诗的真意。怎么领悟呢?下面介绍几种切入角度,也可看作方法,供教学参考。

第一,从诗的意象(诗人意中之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例如,读艾青的《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从总体氛围看,这首诗揭示了一代海员的情怀。而千百万海员豪迈而丰富的性格,不正是亿万人民精神风貌的诗意的概括吗?

第二,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一味追求实指。就《盼望》的“出发”“到达”而论,说的是通常意义的出发、到达吗?不是。这是比喻,又是象征,诗中通过对这两种盼望的具象(具体形象)的描绘,表现的是海员们与大海“拼搏”的渴望,是到达“胜利”彼岸的期待。因此,我们阅读欣赏时需要了解,诗人往往表面说的是这个,所指的却是那一个。试看郭沫若“五四”时期写的《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烧到这般模样!

这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中国的象征。“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又是形象的比喻,这两个比喻充分传达出诗人怀念祖国的炽热而深切的感情。

第三,许多诗本身着重于虚写,阅读欣赏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以艾青的《鱼化石》为例: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绝句古诗篇7

2、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3、按平仄律,七言绝句有四种标准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其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调。

4、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厉声教的《观潮有感》等。

5、明清人认为七绝起自萧纲、虞世南或是四杰的说法,都是指七言律绝。虽然七绝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确以律绝为主,但与五绝一样,古绝之形成还是先于律绝。现代国内外学者一般倾向于以北朝乐府民歌为七言古绝之源。也有学者认为七言古绝的源头应追溯到西晋的民谣。虽然汉魏时已有曹丕《燕歌行》这样成熟的七言歌行,但最早完整的七言四句体的出现,是在西晋的歌谣中。这就是逐句押仄声韵的《豫州耆老为祖逖歌》:“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思歌且舞。”

6、初唐时,七言绝句不仅数量较少,题材狭窄,而且在诗坛上的影响也很小,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不仅未能充分协律,而且作风比较板滞(如常用对仗作结,有类律诗的前半截),缺乏悠远的韵度。初唐比较知名的诗人如沈佺期、宋之问,律诗写得很好,七绝水平却一般。进入盛唐,大量的七绝诗人涌现,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以与五绝并驾齐驱。李白、王昌龄、王之涣、王维、贾至、高适、岑参、常建等确是当时诗坛上的一批七绝高手。代表七绝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龄二人。王昌龄率先并大力创作七绝,在他的笔下七绝的题材得到了大大拓展,举凡从***、出塞、怀古、赠别、狩猎、宴饮以及奉佛、崇道、闺思、宫怨等等,无不可用七绝来表现,扩大了七绝在诗坛的影响。

绝句古诗篇8

学生在小学阶段阅读、品鉴、背诵过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其古典诗词知识储备与文化修养毕竟有限。所以,学生在初中第一次学习古典诗词课文时,教师必须授予学生认知、吟咏古典诗词文本的基本技能。

1.传授文体相关知识。中国古典诗词作品的类别很多,比如,按表达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写景诗等;按表现形式分类,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是兴起于唐代的新诗体。近体诗可以分绝句、律诗、排律、词、曲等。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与律诗根据每句诗句字数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即为五言律诗,杜牧的《赤壁》则为七言绝句。

2.传授诵读技巧。古典诗词因其具有非常鲜明的节奏而非常适合读者浅吟低唱或者高声朗读。诵读时,必须准确把握古典诗词的内在节奏规律,读出古典诗词鲜明的节奏感。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其诵读节奏为“221”或者“21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杜牧的《赤壁》是七言绝句,其诵读节奏为“2212”或者“222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启动思维,开启智能 启动思维,开启智能,是指古典诗词鉴赏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空间思维能力的向前发展。古典诗词中以自然风光中的山水田园或者边塞奇丽风景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对于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具有其他文学艺术作品无法替代的作用。这类古典诗词,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自然景物,画面优美灵动,意境深远精美,学生阅读、品鉴时,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制约与束缚,放飞思绪,自由想象,可以对古典诗词艺术作品中描绘的美丽风景进行直接鉴赏甚至二度创作。 在古典诗词作品中,以自然风光中的山水田园景观或者边塞异域风情为题材者甚多,前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等,后者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使至塞上》等。

以岑参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这首诗因具有内涵丰盈宽广、色彩美丽浪漫、气势磅礴浑然、意境鲜明独特等特点,而极具艺术感染力。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将这首诗歌中描写的瑰丽雪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与自己所见所闻的现实生活中的雪景进行比较,由此体味古代边塞的奇寒与边塞雪景的奇丽、边塞***旅生活的苦寒以及作者在“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的冰天雪地中送别“归京”友人武判官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依依不舍之情。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对这首诗进行整体的或者局部的二度创作。

弘扬美德,陶冶情操 德为立身之本,德为中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中的丰富内涵之一,德为语文教师借助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文本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此, 古典诗词教学时,在对学生传授阅读、鉴赏古典诗词艺术审美意蕴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古典诗词中蕴含着的德育因素,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古代先人美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文品格,熏陶学生的美好品格,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为复兴中华培养大批品学兼优的有用人才。

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不仅要引导学生充分鉴赏这首诗歌中描绘的边塞瑰丽雪景画面,还要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歌中蕴含着边塞将士为国戍边、以苦为乐的献身精神,还要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中蕴含着的作者对友情的无比珍惜之情等,以此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情怀,鼓励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情等。再如,教学刘禹锡的七言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不仅要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中颔联、颈联中工整的对偶、灵活的用典、巧妙的比喻等审美意蕴,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深品这首诗歌中的每一句每一字,体味与感悟作者虽因遭到长期贬谪而心情惆怅,但是在朋友们的劝慰下,在惆怅溢满心间的同时,所表现出的世事洞彻和豁达乐观,尤其要通过引导学生细读深品诗歌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诗句,引导学生明白:人生无常,面对世事变迁和人生沉浮,我们应该具有豁达开朗的胸襟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绝句古诗篇9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3)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评析:

我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景色非常美。诗中描绘了四个画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山有水色彩丰富、艳丽(媒体出示:b有近有远、视野开阔)画面静中有动、形象活泼(媒体出示:静中有动、形象活泼):黄鹂欢歌、白鹭直上青天,真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

(4)诵读:

过渡:为了开展这次赏诗会,我班同学编排了一些节目。瞧,大诗人李白、杜甫也来参加我们的赏诗会啦,大家欢迎。

(四)诗人相会:

甲学生扮演杜甫、乙学生扮演李白相互品评古诗《静夜思》、《江畔独步寻花》

乙:李兄,你也来参加赏诗会?

甲:对、对、对,今天真是幸会啊!

乙:幸会,幸会。

甲:杜老弟,刚才同学们都在夸你写的诗呢!你看——(手指向媒体《绝句》一诗)

乙:哪里,哪里,还是李兄的诗令人赞不绝口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静夜思》

乙:诗句写得多好啊,寂静的夜晚,月光照射到床前,一片银白色,还以为是秋霜降落到床前,抬起头来,向天空中望去,看到碧空中一轮明月,不知不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这首诗勾起了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呀!

甲:惭愧,惭愧,比起杜老弟的《江畔独步寻花》那就逊色罗!同学们,你们会背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甲:诗句描绘的意境是多么优美啊!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戏蝶飞舞、黄莺高歌、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真是妙笔生辉、栩栩如生啊!

乙:过奖了,过奖了,咱们还是下去吧,别耽误了同学们开赏诗会。

甲:好,好。

过渡:古代诗人斟字酌句,创作的诗篇独具匠心,古诗太美了,真不愧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真想诵读一番。我班---------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大家欢迎。

(五)诵古诗:

1.配乐朗诵《舟夜书所见》

a.----------同学独诵

b.----------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静悄悄的,一盏渔灯在河面上闪现。那盏渔灯的光亮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闪现。美极了!

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及诗句)

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六)古诗小品剧: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甲(解说):一天中午,姐弟俩正在家里吃午饭,小弟弟大口大口地吃着。

学生乙(弟弟):(动作:大口大口吃,胡乱地搅)呸!真难吃!

学生丙(姐姐):弟弟,你看,桌上、桌下、你的衣服上全是米饭。

乙:不用你管!(动作:用力横抹桌面、拍衣服、抖衣角)

甲:这时,爸爸走了过来。

学生丁(爸爸):孩子,这样吃饭太浪费粮食了,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俗话说“一粒粮食一滴汗。”要爱惜呀!

丙:爸爸,你说的对,我学过一首诗叫《锄禾》,让我讲给弟弟听一听。(操作电脑媒体出示:《锄禾》诗***及诗句)

丁:好。

丙:朗诵诗句。

乙:(动作:点头)

丁:你讲得真好。

乙:爸爸,我错了。

全班同学:齐唱《锄禾》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

(七)唱古诗

1.古诗合唱《宿建德江》。

2.配唱《静夜思》。(媒体出示:《静夜思》歌词)

3.延伸:课外练唱《春晓》。

过渡:同学们,领悟诗的意境,唱得有腔有调,很有韵味,古诗确实太美了,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真所谓“诗中有画”呀。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八)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

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九)小结:(学生谈感受)

绝句古诗篇10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高深吗?我们不妨从胡适的两段话说起。

其一,梁实秋在《胡适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提到,胡适在一次演讲时,指斥律诗(这里指近体诗,也包括绝句)及平剧(即京剧)为“下流”。梁实秋则在文中含蓄地表示对此主张并不赞同。

其二,胡适曾在他的《尝试集・自序》中说:“我先前不做律诗,因为我少时不曾学做对子,心里总觉得律诗难做。后来偶然做了一些律诗,觉得律诗原来是最容易做的玩意儿,用来做应酬朋友的诗,再方便没有了。”

说“律诗”下流,当然不是认为它“卑鄙龌龊”,无非是认为它需用文言来写,同京剧一样不通俗,不大众化,因此“地位卑下”,不值得提倡。而说它是“最容易做的玩意儿”,在表明不欣赏的态度的同时,却也道破了一个事实――近体诗的平仄并不深奥。笔者对此有切身体会:只要了解了平仄的规则,写绝句或律诗比写新诗更有所遵循,更容易下手成章。

一、 近体诗平仄格律的根基――五绝一式

所谓平仄,指的是汉字的声调。普通话有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也有四种声调:平、上、去、入。仄,与平相对,包括上、去、入三个声调。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消失,分别归入现代的四个声调。近体诗成熟于唐代,有平仄之分,因此读和写绝句、律诗需要识别古代的入声字。哪些字古代读入声,一查《辞源》之类的工具书就能知道。生活在保留了入声的方言区的人,识别入声就更方便了。“入声短促急收藏”,概括了它的特点。

绝句和律诗,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这样可视为四类。每类又可分为四种,格式总共就多达十六种。看似让人眼花缭乱,稍加探究即可发现,我们不妨把它们都看作从五绝的一种格式演化而来。这样能收到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功效。但不包含先有绝句、后有律诗之意,因为二者关系的问题比较复杂,就不在这里赘述。

(一) 首句末尾两字为“平仄”的五绝(一式)

在《聊斋志异》的名篇《胭脂》里,记叙了勘察奇案、昭雪沉冤的施闰章的事迹。蒲松龄尊此人为师,他有一首五绝《山行》:

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

这二十个字画面鲜明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每个字的平仄都同格式一致: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需要解释的是末句首字“一”,今读一声,古为入声。只要把这首诗背熟,那么作为平仄格律的根基的这一格式,也就烂熟于心了。

大家都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其平仄的格式,同《山行》完全相同。需留意的是:“白”和“一”是古入声字。第三句句首的“欲”虽是仄声,但因其所在的位置并不被视为违规。(人们常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的就是除各句的尾字外,处在奇数位置上的字,平仄可以灵活变通,而处在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合乎格式。)借助这首诗,同样能轻松地记住平仄的基本格式。

为了观察近体诗平仄设置的规律,需要把各句的尾字除外。试看五绝,各句前四个字读起来都是两个节拍。节拍也称之为音步。构成音步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往往可平可仄,而后一个字的平仄却需要依照格式保持稳定。一个音步的性质是平还是仄,由后一个字决定,因此,人们称这个位置为节奏点。据此来观察《山行》,其各句两个音步平仄的设置依次为:

① 仄――平 ② 平――仄

③ 平――仄 ④ 仄――平

由此可以看到,在一句之内的平仄是交替的,前一个音步为仄,后一个音步则为平,反之亦然。这称之为平仄相间(间:读去声)。在两句之间的平仄是相反的,上句的前一个音步为仄,下句的前一个音步则为平,其后的第二或第三个音步平仄也都是互不相同。这称之为平仄相对。近体诗的前后两句,被称为一联;前一句称为出句,后一句称为对句。在绝句和律诗里,凡上下两联之间还存在平仄相粘的规则。所谓相粘,指的是前一联对句同后一联的出句,要平仄相同(即诗句中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要保持一致)。而实际操作时,只需看相关对句和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如相同就相粘,若相异则为“失粘”。相粘的原则意在保证两联的平仄安排,避免雷同。正是平与仄的相间、相对和相粘的这三个原则,营造了既回环往复又错综变化的音乐美。

绝句和律诗,格式虽有十六种之多,但句式却只有四个。人们通常用句末的两个字的平仄,称指该句式。说“平仄脚”,指的即“仄仄平平仄”;说“仄平脚”,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说“仄仄脚”,指的是“平平平仄仄”;说“平平脚”指的是“仄仄仄平平”。熟悉这种习惯及其所指,可为阅读和写作带来不少方便。

另外人们还依照首句的第一个音步的平仄和句末是否入韵,对绝句和律诗进行分类。例如《山行》属五言绝句的“仄起不入韵”一类。这一格式是近体诗平仄的根基。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见。

(二) 首句末尾两字为“仄仄”的五绝(二式)

晚过水花

欧阳修

寒川消积雪,冻浦暂通流。

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

首句的“积”字,今读一声,古为入声。此诗的平仄安排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五绝的又一种格式――平起不入韵。不难发现,这一格式的四个句子的句式与《山行》完全一样。变化只在颠倒了两联的先后。

(三) 首句末尾两字为“平平”(三式)

我们已经见到两种格式,都是首句的尾字不入韵(即并不是韵脚)。怎样演化出首句入韵的格式来呢?办法是替代。请看: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黑”和“逐”为入声字。“单于”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单”读chán。“将”读jiāng,意为用。“骑”读jì,属仄声字。

此诗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一格式同《山行》诗中的后三句完全一样,只是第一句原本为“平仄脚”的句式,现在被“平平脚”的句式取代。近体诗有一条规则,即必须押平声韵。末字为“平”的诗句又只有两种句式,对句既为“仄平脚”句式,出句就别无选择,只能用“平平脚”了。让“平平脚”在这一格式里的首和尾两次出现,比起让一、二两句平仄雷同,显然更加可取,而且也便于记忆。五绝一式的首句“平仄脚”变为“平平脚”,即成为五绝的第三种格式了。

(四) 首句末尾两字为“仄平”(四式)

再看第四种格式――平起入韵

白鹭

李嘉

江南渌水多,顾影逗轻波。

落日秦云里,山高奈若何。

“渌”lù,古入声。渌水:清澈的水。平仄的设置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一体式同《晚过水花》诗中的后三句完全一样,只是原第一句的“仄仄脚”,现在被“仄平脚”取代。这样也是为了避免相连两句平仄的雷同,也是唯一的选择。首句末两字“仄仄”变“仄平”,恰与末句的平仄设置相同,也很好记忆。

二、 重叠和替换――借五绝识五律

五律,同五绝一样也有四种格式。我们可以借助五绝,掌握五律的平仄规律。

(一) 五律一式(首句仄起、平仄脚)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平仄的安排,显然是五绝一式的重叠,即由两首五绝一式相加而成。“独”是入声字。“名”和“天”处在句首,虽属平声,却不违规。全诗同格式相符: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二式(首句平起、仄仄脚)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平仄的安排,显然是五绝二式的重叠,即由两首五绝二式相加而成。“石”“竹”和“歇”是入声。“天、明、竹、莲、随”都居句首,所在的诗句又都不是“仄平脚”,故平仄都不限定。全诗同格式相符: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三式(首句仄起、平平脚)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戎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平仄的安排,显然与一式、二式不同,不是同一种格式的重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它是五绝的三式与一式的相加。其前四句为什么采取五绝的三式呢?因为这种格式的首句要入韵,而且第一个音步是仄声字。为什么后四句要“换头”变三式为一式呢?因为律诗首句若不入韵,只能有四个韵脚(在各联之末);首句即便入韵,也只增加为五个韵脚,即第三、五、七句句末仍必须用仄声字。因此第五句句末的“平平”要改为“平仄”,后半首的四句也就被五绝的一式替代了。

“一”和“达”为入声。“寄”处在句首平仄不限定的位置。全诗符合五律三式的平仄格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四) 五律四式(首句平起、仄平脚)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同五律的三式一样,也不是同一种格式的重叠,而是五绝的四式与二式的相加。其前四句采取五绝四式,是因为它的首句要入韵,而这句的第一个音步又是平声字。其后四句采取五绝的二式,也是因为第五句末须用仄声,必须更换句式,“仄平”脚变为“平平”脚。第五句更换了,后半首自然也就变成五绝的二式了。

“夹、阁”是入声字。“春、天、并、微”处在平仄不限的位置。此诗符合五律四式的格式。同前述三式相比,五律的四式较少见。

五律如果以三式同一式、以四式同二式相比较,其平仄设置的差异,都只在八句中的第一句。为了方便记忆,不妨把五律的三式和四式,看作换了“头”(首句)的一式和二式:把一式平仄脚的首句,改为平平脚的句式,即成为三式;把二式仄仄脚的首句,改为仄平脚的句式,即成为四式。之所以“换头”,是为了营造出首句入韵的两种新格式――五律的三式和四式。

三、 增添――五言变七言

七绝同五绝,七律同五律,平仄格式相同,也都是各分四类,其区别只是变五言为七言,即在各句句首增添两个字(一个音步)。原来句首为平平的,增添仄仄;原来句首为仄仄的,增添平平。请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由“啸哀”可知首句为仄平脚,其平仄设置同五律四式完全一样,即五绝的四式与二式的相加。区别只在各句之首增添了两个字,其平仄同五言的第一个音步相反,以便体现“句内平仄相间”的原则。“急、独、浊”为入声,“风、渚、沙、百、多”都处在不限平仄的位置。

熟悉了五绝和七绝的平仄,七绝和七律的格式就可以推知,并不增加记忆的负担。这里只举上述一例,其余不再赘述。只补充一点:近体诗五言的首句不入韵居多,而七言以首句入韵为常。

四、 拗救――以规则换自由

近体诗合乎格式的诗句,称为律句;不合格式的称为拗句。拗,有的可以放宽要求,不视为病;有的则必须加以补救。拗而能施救,称为“拗救”,经过拗救即视为不违规。

如何区分须救与可不救,当然需要了解一些规则,增加一些记忆的负担;但同时诗人也会从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增加了变通的机会。就所失与所得加以权衡,利大于弊。

(一) “一三五不论”过于笼统

关于近体诗的平仄规则有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实这两句话都不严谨。

请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七绝的第一种格式――平起,平仄脚。共有四个字同格式有异。

“闻”该用仄而用平,“自”该用平而用仄,但都是容许的。因为七言近体诗的第一个字可以一概“不论”。

七言近体诗的第三个字,除仄平脚句式必须用平声字外,仄仄脚、平仄脚和平平脚这三种句式第三字可以“不论”。“山”和“身”所在的句子都不是仄平脚,所以该仄而用平,仍不视为“拗”。这条规则用于五言,则是仄平脚句式的第一字必须“论”,必须用平声字。

至于七言的第五个字和五言的第三个字,依照习惯也是要“论”的。若平仄不符合格式,则被视为“拗”,大多要加以施救。

请看五言第四种句式“仄仄仄平平”,第三字当为仄,若改用平声字,则出现“三平调”(在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这是具有古体诗最明显特征的句式,在律诗和绝句中是不容许的。又如五言的第三种句式“平平平仄仄”,第三字当为平,若改用仄声字,则出现“仄仄仄”的三字尾。这也是古体诗特有的句式,律诗和绝句所应尽力避免的。

由此可见,“一三五”并非一概“不论”。

(二) 救“孤平”

仄平脚句式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否则除句末韵脚的平声字以外,句中只剩了一个平声字,古人称之为“孤平”。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王力先生曾经统计过,在《全唐诗》里,犯孤平的诗句仅有两例,可见这是一条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出现孤平必须施救,办法是把七言的第五个字或五言的第三个字由仄改为平,作为补偿。这种拗救叫本句自救。请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七绝,首句仄起,仄平脚,属第四种格式。首句和末句都是仄平脚。首句与格式相符。末句第三字本应为平声,而“客”为仄声,所以把本应该用仄声的第五字,有意地改为平声字“何”。这就是救孤平。

“何”同时还有另一个功用,就是同出句的“不”字,构成“对句相救”。这两个字都处在七言的第五字位置,“不”字该用平而用仄,因此对句中相同位置上的“何”,该仄而改为平,作为补救。这种七言第五字或五言第三字的“对句相救”常常与“救孤平”同时并用,所以在这里连带说明。

(三) 二四同平

前边提到过“二四六分明”也不严谨,这是因为有两种情况例外。其一就是二四同平。

平仄相间,是近体诗格律的一个基本原则。五言仄仄脚的句式是平平平仄仄,但是平平仄平仄的诗句,人们也习以为常。请看:无为在歧路;泉声咽危石;仍怜故乡水;曾为大梁客;移舟泊烟渚;昔闻洞庭湖……这种平仄的安排,在七言仄仄脚的诗句里,四六同平也被视为正常:羌笛何须怨杨柳;千载琵琶作胡语;我寄愁心与明月;宫女如花满春殿;淮水东边旧时月;欲把西湖比西子;卷地风来忽吹散;惶恐滩头说惶恐……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把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对调,七言则是把第五、六两字的平仄对调。其条件是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同时必须保持用平声字,而不再是平仄不拘的了。上面所举的十四个例子中,只有“昔闻洞庭水”的第一字是仄声,没能遵守这一规定。

这种句式因为习见,有人视之为一种“变格”,简称为“二四同平”。

(四) 二四同仄

另一种例外是二四同仄。请看白居易的一联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平仄格式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现在见到的却是: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其变化是因为原本平仄脚的出句,第四个字由平改为仄,出现了二四同为仄声的情况,成为“拗句”;所以采取对句相救的办法,把对句中的第三字由仄改为平。

又如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也是出句第四字拗,平仄脚变成了仄仄脚;因而对句第三字原本的仄声改为平声,对句相救。略有不同的是,出句白诗用了四个仄声字,而李诗则五个字都是仄声,这是因为“意”字在可以“不论”的位置。“五连仄”的句式,只容许出现在平仄脚的“二四同仄”的句子里。

七绝如杜牧的《江南春》,三、四句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是原本平仄脚的句式,因四六同仄变作仄仄脚,七言则把对句的第五字由仄改为平声,对句相救。此例出句的后五个字也都是仄声(“八”“十”为入声)。

二四同仄,也有对句不加施救的例子。如杜甫《春夜喜雨》的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出句二四同仄,对句第三字的“火”仍用仄声,而未改用平声字。这种拗而不救,也并非绝无仅有,但只能看作是一种非正常的特殊的习惯。

二四同平,二四同仄,说明“二四六分明”不是一概如此,而是容许在特定的条件下变通。

五、 结语

人教社编写的《高中教科书语文第三册(必修)》,在《近体诗六首》后附有一张表《近体诗的两种常见定式》,简明扼要。课本几经修订,此表一直保留,可见它对学生了解近体诗是有所补益的。可是教师却往往不能指导学生理解它、利用它。为了解说它,笔者曾编过两个口诀,现抄录如下。

其一说五言绝句:

辩“脚”识句式,句式仅四种。

绝句仅四类,皆从一式生。

“颠倒”或“换头”,三式借此成。

其二说七言及律诗、拗救:

五言变七言,句首两字增。

“重叠”或“换头”,“律”由“绝”扩充。

首句若入韵,仄脚需改“平”。

拗救虽需记,解缚更轻松。

写成后,又发现口诀也还需要解释,终于写成了上面的文字。

当年有位老教师,每读到律诗或绝句,总要先辨别首句末尾两个字,同时轻声自语:“平仄脚?平平脚?”那时还不明白此中玄机。后来读书渐多才悟出:只需识别首句的标志――句尾二字的平仄,就可以依次推导出全诗的格律。能适应各种需要的十六种格式,竟然出自几条简要的、易于操作的基本原则,前人的智慧让我辈不得不叹服!这由衷的感慨,是写成此文的动力之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绝句古诗10篇

学习

强制保险论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强制保险论文,内容包括关于保险法的论文,人身保险论文参考文献大全。同侵权损害赔偿、其他保险赔偿等一样,海上强制责任保险也是损害赔偿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它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是其具有其他损害赔偿方式所不具备的经济

学习

谜语大全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谜语大全10篇,内容包括谜语大全及答案100个文库,谜语大全合集。2)一一清查(打一字)——谜底:杏3)个个参加整改(打一常用词)——谜底:***策4)一百五十分(打一成语)——谜底:时时刻刻5)泥屋泥墙头,子子孙孙做贼头。(打一动物)

学习

许愿树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许愿树10篇,内容包括许飞许愿树,许愿树故事推荐。星期二仙境,星期三树林,星期四草原,星期五小岛,星期六天堂,星期日太空。记住一点:可不要带错路哟!我还要小天使陪伴。

学习

建筑行业管理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行业管理论文,内容包括建筑行业管理论文,建筑管理论文。物流成本绩效评价未实践。物流成本绩效评价就是运用数量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对企业一定期间

学习

最苦与最乐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最苦与最乐10篇,内容包括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感悟,最苦与最乐的文章特点。电灯的制造过程固然是苦的,但爱迪生却感到快乐,原因是他负了应负的责任,责任不是苦的吗?这句话是片面的,当一个人喜欢上他所负的责任时,负责任便是最乐的

学习

体育新教师工作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新教师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体育新教师述职报告,体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德能勤绩。二、教学工作我的体育教学工作应从三点来总结。1.重视中学生培养体育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面临中考的体育测,体育课更多的是承受

学习

法定代表人授权书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法定代表人授权书10篇,内容包括法定代表人授权书注意事项,法人授权书和法定代表人授权书。委托人因xxxx(写明案件性质及对方当事人)一案,委托xxx为xxxx(一审、二审或再审)的人(或辩护人),权限如下:(委托刑事案件的辩护人,只写为

学习

形容人的词语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人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形容青年人的词语,形容人高升的词语。3、沉鱼落雁:鱼见了沉入水底,雁见了从天上落下。形容女子容貌极美。4、仪态万方:仪态,容貌姿态,万方,多方面多种多样,形容千姿百态,非常美好。5、体态轻盈:女子身材窈

学习

工作年限证明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年限证明10篇,内容包括工作年限证明在哪开,一建怎么证明工作年限。年月日二级建造师考试报名工作年限证明我单位同志,一直在我单位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累计工作年限为年。在我单位工作期间,该同志遵纪守法,无违反

学习

热带季风气候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热带季风气候10篇,内容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笔记,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的介绍。

学习

我的最爱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最爱10篇,内容包括我的最爱美文版,我的最爱随笔。为你付出所有只要一想起你的温柔就会让我看不清楚你想做的你没有谁强迫我坚强我却都忍的住清醒的孤独你永远是我的最爱不管爱你有多难我的心只想属于你无法预知的未来你

学习

心的成语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心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心啥如啥成语,安什么心成语。【褒贬解析】:贬义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lángxīngǒuxíng【成语声母】:LXGX【近似成语

学习

人物故事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人物故事10篇,内容包括人物故事100个以上,人物故事十个。一、“高兴”主义者――刘高兴刘高兴是个在山沟里出生长大的孤儿,但心中却有着本不属于他的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和浪漫主义气息。在贫穷闭塞的小山村,依靠简陋的三轮自行

学习

曹操的诗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曹操的诗10篇,内容包括曹操的诗大全集,曹操的酒与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

学习

雪的古诗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雪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雪古诗唐罗隐,雪的古诗全篇。玉龙唐代吕岩的《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宋人张元的《雪》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这漫天飞雪,就像被天兵天将杀败的无数条

学习

唐代古诗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唐代古诗10篇,内容包括唐代古诗词精选大全,唐代古文诗歌简单赏析十篇。一、“规范诗学”的形成轨迹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者,对于隋唐五代一段的历史地位有不同看法,比如郭绍虞先生名之曰“复古期”④,张健先生名之曰“中衰期

学习

古诗风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风10篇,内容包括古诗词十篇,有风古诗词100首。春分后,太阳直射点移到了北半球。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这一般是每年的四月前后,五月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夏季风的势力逐步增强,已达南岭及周围地区。由于南

学习

中国古诗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古诗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必背古诗文十篇,高中必备古诗文十篇。钱钟书先生在介绍中国诗歌特点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掠影。”“不过,简短的诗歌也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

学习

古诗文默写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文默写10篇,内容包括古诗文默写押题,中考古诗文默写。一、直接型默写题例:(2009年北京燕山卷)①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天净沙

学习

写雪的古诗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写雪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雪古诗十首原文,雪古诗100首。3、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4、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5、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6、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7、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8、才见岭头云似盖,已

学习

小学古诗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古诗10篇,内容包括小学古诗20首,小学生古诗100篇。一、吟诵诗的语言陈少松先生说:“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读词和读文的方法。作为一种独特而行之有效的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段,它不仅为历代的文人学子所普遍采用,而且也深

学习

关于爱国的古诗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爱国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爱国的古诗100首,富有爱国情感的古诗。《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