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沉迷篇1
关于网络呢,人们似乎是越来越离不开它了,工作需要,娱乐需要,学习方面也需要。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被网络记录了下来,然后重复地被一个又一个的人看。一些网络的用语也被我们挂在嘴上常常念叨,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网络的痕迹。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可是在现实变得越来越残酷的时候,网络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疗养地。这个疗养地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是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在现实中的我们也许丑陋,也许卑微,也许被瞧不起,可是在网络中,如果你不愿意,就没有人会知道你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人会知道你的身份背景,你就可以以一个新的身份去寻找你要的那份慰藉。的确,若对现实生活失去信心,在网络上也找不到一片绿洲的话,世界对自己而言就没有了意义。如果一个人在现实中失败,心灵上孤单无一,那么他在网络上找到了依靠,他就有可能沉迷。人之常情,谁愿意永远做个被遗弃的人呢?当老师的絮叨还在重复着不要沉迷于网络时,我们的心灵早已朝网络的方向飞去。
我们不想看见那些和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师,我们不想去面对那一大堆的试卷和作业,我们更不想听见那些被称作“冲刺”的口号,我们需要安静,需要从繁忙中调整自己那晕眩的大脑,我们需要精神上的歇息。我们喜欢网络,因为网络能够让我们好好松一口气,因为网络能带给我们比现实更多的快乐,可是没有人理解。我们很难过,很失望,便放纵自己,欺骗自己,伤害自己,然后现实给我们的回报就是,让我们颓废,然后,把我们击垮。一个祖国的花朵就这样湮灭了。
当网络的感觉更真时,现实就开始变得越来越虚幻了。可是总有一天,我们得走出网络,搬正真实与虚幻的倒影。因为阳光照在身上的感觉,才是最温暖的。
网络沉迷篇2
互联网以它内容丰富、环境开放以及难以控制等特点在飞速发展,它以信息的快捷传递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追求前卫,这也正好迎合了网络的特点,虽然有时候他们知道有些网络信息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但是为了彰显他们的个性,引起他人的注意,不得不沉浸在这其中。由于学校的专业特点,要求学生基本都要配备电脑。但配备电脑的学生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多半在用于玩游戏、聊天、交友上。起初学校是为了尊重学生的创作需求,寝室的照明是由学生自己控制的,但却成了学生熬夜玩网络的便利条件。尤其男生寝室,这种现象比较严重,宿舍照明彻夜通明时不时还伴随着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呼喊声。有的同学连续通宵的玩游戏,旷课、迟到都是家常便饭,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因对网络游戏的痴迷,不得不荒废学业而被迫退学。
二、沉迷网络对大学生的危害
(一)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网络给在校大学生感受网络给他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很容易将身心沉浸其中,最终影响其学业和身心健康。一方面,网上黄色内容大行其道,正直青春期的他们,使一大部分大学生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个别大学生刚入学时间不久就开始沉溺于恋爱中,影响学生前途。另一方面,网上内容丰富,信息及时得到更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特别容易被网络引领。使得部分大学生无法控制在网上毫无节制地浪费时间和精力,以致荒废学业。有的大学生上网时精神亢奋,可是真正上课时却是萎靡不振,上专业课上精神倦怠,甚至直接在课堂上补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沉迷网络导致大学生的社交能力退化
未来的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更多的是展示你的社交能力,而并不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中。如今,互联网的优越性,使人们的交友方式较传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沉迷网络的学生心思都一味用在网络上,对身边人表现得冷漠,并慢慢习惯于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与疏离。当大学生完全迷恋于虚拟社会中的交流时,必然会减少甚至忽视掉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降低了社会交往能力。
(三)沉迷网络易导致大学生引发心理疾病
曾经有位大学教授在对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做了抽测检验,大学生中存在6.4%的网络成瘾者,在网络中不能自拔。上网时间过多导致情绪波动异常、抑郁和焦虑,再者大学生心理普遍还不够成熟,沉溺网络,容易引发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等。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现实社会毕竟不同于网络世界,当网络中的成就感、满足感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不如意形成强烈反差时,容易使人产生悲观情绪,引发心理疾病。
三、互联网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对策
(一)抓好大学新生的教育能力、管理能力
大学新生刚进校后,对学校的一切事物还是比较新奇的,对大学新环境充满了好奇。这时的他们犹如一张白纸,他们可以在我们引领塑造下,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这期间,学校应加强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和管理。首先,在***训期间,通过跟学生聊天、互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消除以往对大学生活的错误认识,通过了解来适应大学生活。在这期间,帮助每一位迷茫的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让每个大学生明白,大学生活的开始,其实就是自己人生的新起点,想要自己的大学生活不在虚度,就要过好充实的每一天。让学生自己为自己定一个高度,清楚自己四年后想要达到什么程度,清楚了自己应该怎么做时,他们就不会迷茫而无所事事借用网络来打发时间了。
(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
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如开设一些上网引导课。将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为例,让大学生懂得在互联网中受骗的严重后果,例如:网络传销、网络交友、网络行骗等等。除此以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在网络上到底能做什么,如何利用网络结合自己的专业,在专业上将自己各方面有所提升。懂得在网上挖掘宝藏,开发一些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陶冶大学生的精神情操。随着新媒体的介入,艺术院校中应进一步加强“两课”的有效途径,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处理信息、分辨信息以及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组织学生有目的的参与一些网络话题讨论,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沉溺网络的危害,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
(三)关爱学生、以学生为本
在校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这也是人生中“第二个叛逆期”。尤其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性格正好迎合了网络上的某些错误价值观引导,甚至明知道有些行为是不被在校生接受的,但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还是使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他们心理承受最为脆弱的时期。有时候,在感情上的挫折、朋友之间的矛盾再加上远离父母在外地求学,难免产生无缘无故的烦恼和焦虑,因此,作为思想教育的主力,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他们心理上的慰藉。
(四)加强德育教育、丰富班级活动
网络沉迷篇3
网络在我看来,弊端大于利。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更是这样。
一些学生如今利用查题的借口,用来上网玩一些比较伤身、容易上瘾的游戏,甚至把一些精力放在在游戏里打高分、聊天等一些毫无意义的事上。
我有一位朋友——梦超,他原本学习虽然不是一流的,但也非常棒。但是自从他那一次接触了网络型游戏后,就好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满嘴脏话。上课时,经常打哈欠,也不听老师讲课,甚至连作业也不做。成绩下滑的非常厉害。放假时,几乎每分钟都和电脑在一起。
刘旭——一位值得我学习的人,她的学习每次都名列前茅,当我问起她时,她说:我不懂的问题,恰好身边又没有人时,电脑成了我的最好的导师。
网络有利也有弊,要合理利用网络。
网络沉迷篇4
1.对学习的消极影响
许多沉迷网络的学生对网络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和需求感,对其他活动则缺乏兴趣或难以集中精力,缺乏时间感,记忆力减退,甚至丧失自尊和自信,学习效率自然下降。由于沉迷网络,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网络上,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业,不断逃课、熬通宵、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导致成绩一路下滑,并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成绩进一步下降,然后再通过网络来逃避这种不愿看到的学习现状,由此不断恶性循环。
2.对身体健康的消极影响
长时间坐在电脑跟前,极其影响身体健康,包括视力下降、整体体质下降。大学生还处在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该多参加体育锻炼,而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且不说电脑辐射的伤害,大脑神经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功能降低、视力下降,引发心血管、胃肠功能等各种疾病,对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3.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沉迷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要远大于对身体的影响。恶性循环诱发的心理病症不断攀升,让大学生面对现实时产生更多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及暴力倾向,奋斗目标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淡漠,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将来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并且一旦停止网络活动便出现心理的不良反应,如情绪低落、志趣丧失、烦躁不安、精神委靡,以及严重的压抑现象,甚至产生自杀意念或行为。
(1)情感反应障碍
情感反应障碍指情绪的始动机能失调,出现与客观刺激不相符的过高或过低的反应。大学生一旦沉迷网络,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情感反应迟钝、情感淡漠和焦虑等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集体漠不关心,脾气烦躁,遇事易冲动等症状,严重的还伴有恶心、呕吐、厌食等生理反应。
(2)人际交往萎缩
沉迷网络使得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大量减少,代之而来的是虚拟的人际关系。他们在虚拟世界中通过人机交往的方式寻求精神知己,缺少现实的交流,这必然会对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造成影响。长时间玩网络游戏使大学生大大减少了参加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交活动的时间,与其他同学逐渐疏远,长此以往会导致大学生社会功能受损。此外,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所发生的交友问题,其影响并非局限于网络之中,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学生的现实生活。由于沉溺于网络,与现实世界产生深深的隔膜,大学生在处理现实的人际关系时往往不知所措,对人越来越冷漠。很多大学生为此远离人群,逃避社会,希望躲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庇护。
(3)角色的自我***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困难时,总想回避到网络中,从中得到安慰。网络掩盖了真实的生活,扩大了“现实生活”与“虚拟社会”,“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他们渴望在网络上追求虚拟的完美人生,而消极地对待或逃避现实世界,其“真实的我”、“现实的我”、“网络的我”三者之间产生冲突,往往让他们在网上网下判若两人,严重的可导致双重或多重性人格问题。
(4)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许多网络内容渗透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接受和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加上还有不少网络中充斥着暴力、恐怖和***以及污言秽语。绝大多数网络游戏,都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注重渲染血腥的厮杀和仇恨,暴力决定一切,这些对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极为不利。研究证明,媒体暴力与真实暴力之间有因果关系,以暴力为主的网络内容,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具有攻击性,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表现出侵犯性,严重的甚至走上邪路。二、对策
1.大力增强教育主体的教育能力,搭建良好的沟通教育平台
当代大学生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因此不能一味采用说教的方式。事实上,在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在少年时期受到不科学的教育,基本的倾诉、兴趣等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才转向网络寻求新的“自我”,并沉迷其中的。因此,教育主体应该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反省过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恰当的行为,并予以改正。另一方面,教育者要重新认识网络,努力接触网络,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校园网站,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功能,使其成为教师与学生在学业、思想、心灵上交流的有效的平台,增强校园网的知识性、科技性和趣味性,使其紧密贴近学生,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这样一方面能做到知己知彼,为教育工作提供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可以消除以往沟通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隔阂,搭建有效的载体,让学生敞开心扉,实现无障碍交流。
2.深入开展网络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面对网络,学校应对学生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网络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现代化工具,但不是精神家园,更不是世外桃源。其次要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网络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危害,要扬长避短,特别不能迷恋网络。第三要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心态。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自由性,能够在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之间自如转换,不能本末倒置,沉迷于网络虚拟环境之中;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积极参加网络文明建设,不传播虚假信息,不实施欺骗行为,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第四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现实生活态度。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及需要,发现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其他途径所在,鼓励大学生参加到现实活动与交往中,培养和发挥自身优势。
3.加强完善网络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大学生网络行为
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是成年人,但是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加强网络制度建设,把他们上网行为限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之内是必要的。通过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课堂和宿舍等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对上网行为进行强化训练,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是能够克服和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的。同时对网络成瘾者也有一定的矫治作用。学校要严格校规校纪,建章建制,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条例、宿舍计算机网络管理条例、上网用户守则等进行规范管理,并从公寓管理规定入手,对夜不归宿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从源头上杜绝学生通宵上网的可能性。
4.精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大学生生活
除了与个体、群体有关,大学生沉迷网络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预防大学生沉迷网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开办高水平的人文艺术类讲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组织健康的文体类课外活动,使大学生在实际的参与、操作中耳濡目染,思考问辨,不断开阔视野,从而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网站网页设计大赛、软件开发设计大赛、Flash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将学生的精力从沉迷网络转移到利用网络来学习知识、技能。这些文体活动还可以满足大学生们友谊社交、***自由活动、发挥特长、实现自我价值等需要,从而调动他们的热情,让他们更多地投入到真正的活动中去,减少对网络的痴迷。
5.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大多对责备熟视无睹、对约束机制无动于衷,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实际上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心理是极其脆弱的。因此,我们应当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少一些责备,努力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尽可能与他们就其沉迷的原因进行交流,寻找个体沉迷网络的症结;根据心理特点,考察不同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引起心理缺陷的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疏导计划,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或系列讲座,积极开展个体心理辅导等工作。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寻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并学会区分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界限,不把上网当作逃避生活问题或者调解消极情绪的主要工具。
总之,对于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我们应充分认清问题的本质。从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己等四个方面入手,用尽一切办法来教育并挽救学生。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一定要有爱心、有耐心、有诚心。还必须端正态度,扬长避短,正确引导,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同时,还必须把握好工作中“度”的原则,适当控制,有限自由。让沉迷网络的学生的生活真正丰富起来,健康起来,共同建造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
[摘要]对于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我们应充分认清问题的本质。从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己等四个方面入手,用尽一切办法来教育并挽救学生。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一定要有爱心、有耐心、有诚心。还必须端正态度,扬长避短,正确引导,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同时,还必须把握好工作中“度”的原则,适当控制,有限自由。让沉迷网络的学生的生活真正丰富起来,健康起来,共同建造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消极影响防治对策
随着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它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使得人们对它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作为正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网络更是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方便了他们的学习。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其身心和学业都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极大地不利于整体优良学风、校风的建设,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分析沉迷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从而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推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龙洲,颜柯.大学生网络交往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
[2]陈明龙等.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及对策浅论[J].兰州学刊,2003,(1).
[3]廖美玲等.大学生上网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福建高等建筑专科学校学,2001,(2).
[4]周涛.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3,(3).
[5]刘慧瀛.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3).
网络沉迷篇5
一、探究未成年人迷恋网络游戏的原因
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网络游戏设计本身的易上瘾性。二是未成年人追求新鲜刺激的天性以及学习压力过大、自控能力差等自身叠加因素。三是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网络管理不严,“黑网吧”大量存在;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娱乐的场所较少;受家长和同龄人玩网络游戏的影响等等。此外,独自子女缺乏玩伴的成长环境和越来越多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忙于工作应酬很少陪伴子女的现实,也是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不可忽略的原因。
二、疏堵结合,对症下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我区采取封堵和疏导相结合的措施,加大对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及《关于建立江苏省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工作机制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贯彻执行的力度,既防止和杜绝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又让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帮助。
1、采取封堵措施,加强网络游戏市场引导和监督管理。由新闻出版、文化部门联合开展“整治网络游戏市场专项行动”,进一步全面清理网络游戏开发运营市场,坚决封堵违法违规网络游戏,加大对违反者的处罚力度,整顿规范形成良性健康的市场秩序。加强对全区网吧的清查,坚决取缔黑网吧,严格实行实名制上网和身份证件登记等制度,落实未成年人禁入网吧的法律规定。
2、加大疏导力度,活跃未成年人文化生活。学校加强指导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自护教育,开设媒介素养课或信息素养课,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用好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资源,建立、开放面向未成年人的公益性上网场所,进一步加大未成年人活动的组织力度,丰富未成年人文体生活和休闲娱乐内容。
网络沉迷篇6
一、网瘾带来的心理疾病
(一)情感障碍。沉迷于网络的人在情感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功能性障碍问题,例如对于情绪的把握能力降低,在客观和感官刺激上容易形成过高或过低的反应,很多人在沉迷于网络后对事物认知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对集体活动和事物存在一定的厌倦程度,遇到事情容易造成冲动,稍微严重的在生理上还会伴有厌食、自闭等症状。
(二)人际交往范围狭小。很多年轻人在沉迷于网络的问题上都希望通过虚拟的人际关系来代替现实的,这对于他们来说不仅能够降低现实所带来的压力,更加能够取得心灵上的愉悦,但是长时间的沉迷于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社交活动上的限制,不仅疏远了身边的朋友,更会对青年人的现实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使很多大学生在对问题处理的过程中会面临不知所措的境地,并且逃避应有的社会责任,使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冷漠。
(三)人格***。这种问题在网瘾人群中比较常见,尤其是这些人当遇到难题时,会尽可能的选择回避,所以为了自身在心灵上得到安慰,会不同程度的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中做出选择,并且找出最为理想的自我,但是也使虚拟社会中的自我发生膨胀,导致虚拟和现实产生冲突,最后容易造成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的问题。
二、避免青少年发生网瘾的控制方法
重视青年人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疏导是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最为有效的办法。我们不能通过单一的机制进行强制性的制约,要根据他们在心理上的脆弱面来进行教育,要保证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沟通平台。并且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查找沉迷于网络的原因根本,在分析过程中要考察好不同个体所存在的成长过程,并且制定最为合理的疏导计划。可以多建立相关的课题和系列的讲座,对于个体进行心理辅导等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将青少年所存在的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作为突破重点,让每个大学生在处理好学业、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同时能够更好的面对挫折和困难,将自身的自信心逐渐找回,明确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基础界限,并且能够勇敢的面对生活。
三、做好网瘾戒除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一)提高教育领导能力、为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在教育形式上要合理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不能只采用单一的说教,要在整体的科学性上进行分析。很多青少年在接受的教育上存在缺陷,没有合理的倾诉对象,自身的学习兴趣自然得不到满足。所以就会转向网络,并且沉迷其中,所以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教育、心理学等多种知识宣讲来加强其行为,并且反省其中所存在的不恰当性,另外,每个教育者都要对青少年中常见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找到吸引青少年发生沉迷的关键点,并且以此对网络进行全新的认识,同时为学生们构建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加强网络平台的知识性、科技性、趣味性等方面对其进行紧密的贴近,并且加强其吸引力。通过配合合理的沟通教育。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有效的环境满足心理需求,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敞开心扉,降低交流障碍。
(二)针对大学生制定培养方向。大学生是网瘾人员的主力***之一,针对他们的教育要以学习为基础,要将引导性作为重点。首先要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的对待网络。网络是科技发展所带给人类的重大变革之一,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要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要认清网络的本质,它不是精神寄托,更加不是真实的生活。同时要使学生明白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带给人类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危害。第三要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心态。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自由性,能够在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之间自如转换,不能本末倒置,沉迷于网络虚拟环境之中;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积极参加网络文明建设,不传播虚假信息,不实施欺骗行为,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第四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现实生活态度。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及需要,发现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其他途径所在,鼓励大学生参加到现实活动与交往中,培养和发挥自身优势。
(三)加强完善网络制度,创造健康上网环境。很多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同时,也是锻炼自控能力控制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引导上来说需要合理的为其制定时间控制,并且通过合理的规则制度实行相关的执行措施,要将学生的生活、学习等环节进行合理的监督,以培养其上网的良好习惯,使上网成为一种能够被控制的习惯。学校要严格校规校纪,建章建制,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条例、宿舍计算机网络管理条例、上网用户守则等进行规范管理,并从公寓管理规定入手,对夜不归宿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从源头上杜绝学生通宵上网的可能性。同时注意对学校业余文化生活的规划,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
网络沉迷篇7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游戏;成因;影响;对策
中***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76-02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中学生沉迷于游戏?这种沉迷于游戏会有什么危害?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去了解中学生玩游戏的心理,并寻求解决学生沉迷于游戏的方法。帮助他们认清游戏和学习的关系,让教师和家长了解游戏,正确引导学生。
1.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成因
学生喜欢玩游戏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中出现较多的有:好玩、刺激、发泄不快、忘记烦恼等。归纳起来,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的成因主要如下:
1.1好奇心的驱使。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一旦他们发现某种新事物,他们就想去试试,对于网络游戏也是如此。
1.2自尊心的驱使。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很强,当他们听到同学或朋友在谈论玩游戏的体会时,就会有种失落感,觉得自己落后于他人。
1.3网络游戏的制作与设计直接吸引着中学生。许多游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场面惊险刺激,游戏一关接着一关,引着学生玩下往。
1.4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过于单一。分数高低成为大多数老师与家长衡量一个学生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使得许多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现在的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大,有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因为学业不好,经常被家长或老师批评。对学生而言:精彩的游戏画面与在他们眼中乏味的学习内容相比;在游戏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与学习中的失败感相比,他们会更加向往扮演游戏中的成功者角色。
2.沉迷于网络游戏对中学生的影响:
2.1危害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现:长时间接触电脑,会引起神经衰弱、视力下降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疾病。长时间心情紧张的端坐在电脑前,不良的端坐姿势也可能引起脊椎畸形发育,甚至"驼背", 有些学生甚至为玩游戏而不吃、不喝、不睡严重影响健康。如果在网吧上网玩游戏,网吧里封闭的环境所引起的空气恶浊也可能带来呼吸道疾病等等。
2.2影响学业:有些学生上课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学业一落千丈,因为他们沉迷于游戏中,几乎无时无刻不想着游戏中的情节,想着如何去战胜别人,如何多练级数,那些精彩的游戏画面与在他们眼里的乏味的学习相比,学生在游戏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与学习中的失败感相比,他们会更加向往扮演游戏中的成功者角色。长此以往,他们产生厌学心理,过分沉溺于电脑游戏,为了玩游戏而逃学、辍学。
2.3增加经济负担:网络游戏的内容很多不外乎练级和买装备,然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上网费也在不断增高。而且,玩游戏所需的游戏卡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充值。这在无形中给中学生增加了经济负担。当学生无法承受负担时,他们便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其中包括暴力抢劫、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
2.4人格的缺陷:现在很多游戏本身内容上不健康, 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这就容易模糊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知,会让学生误认为通过这种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加上青少年缺乏对事物辨别是否的判断能力,很容易由此而引发人格发展的不健全。有些学生会模仿游戏中的情节,在学校和生活中上演了很多暴力事件,在社会中造成为了不良的影响。可能还会为学生接触黄色污染开辟一条极为方便,而家长却难以发现这一隐密的通道。
3.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对策研究
3.1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陶行知四块糖果教育学生的故事发人深思: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砖头砸同学,便上前制止,并让男生到校长室去。等陶行知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那里等候,他掏出一块糖果给那男生:“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又掏出第三块糖果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已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是把跌倒的学生扶起来,重整旗鼓,朝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一个人没有不犯错误的,但我们不要去惩罚每一个错误。当学生玩游戏,教师更多的该是引导,而非批评指责。许多爱玩游戏的学生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在学业里一直得到的是挫败感,转而在游戏里找寻成就感。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代替批评。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满爱心,肯定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去寻找学生的缺点。
3.2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并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校应通过开设讲座等方式,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与健全中学生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帮助其完善人格,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治本的问题。另外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和各种科技兴趣小组、文艺沙龙等,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转移到校园生活中来,帮助他们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3.3家长应多培养学生的兴趣好爱并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家长可以多培养学生一些兴趣爱好,如让学生学钢琴,画画、乒乓球等等。防止孩子的兴趣集中在网络游戏上。
家长应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中国现在的社会,把成功限定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之内,对孩子们来说考高分,成绩好就是标准。但是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所以家长一定要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否则孩子就会受到无数的伤害,因为任何一次考试只有一个第一名。如果一个班里有60名学生,难道除了第一名,其余的59个孩子都是笨蛋吗?都是失败者吗?绝对不是!孩子分数高是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必然的标准,更不能当做是惟一的标准。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农民、工人、大专生、中专生等等,都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所以教育只能决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决定一切。
3.4社会应加强网络游戏监管力度:从社会角度看,要加强网络游戏法律监管的力度,依法规范网吧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应大力组织开发具有我国文化特色、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而又情节生动的网络游戏产品,鼓励游戏开发商开发培养学生互助协作,提高品德修养的游戏,或益智游戏等等。例如网络游戏中有很多都是益智类小游戏,如智能拼***、连连看、俄罗斯方块等都是需要玩家动脑筋的。
总而言之,学生热衷以至迷恋网络游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从孩子的成长环境、心理健康、网络游戏的规范等多方面入手,让孩子学会“绿色”上网、健康游戏。只有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解决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问题。
参考文献
网络沉迷篇8
关键词 沉迷网络 典型案例 心理辅导
中***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典案型例
小王,男,2006年9月入校。最初和其他同学没什么差别,怀揣梦想和激情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该生内向、羞怯,没有勇气参加社团竞选,作为一名普通同学本打算从学习上多加努力,出人头地。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小王痛苦地发现高等数学等科目难得超出想象,而且大学不再像高中随时有老师监督,偶尔逃一两节课似乎没什么影响,考试要到期末才有一次,于是慢慢开始接触网络游戏,进而一发不可收拾。相比学习的艰难枯燥,网游要有趣得多,开始只是零星地去网吧玩,玩过之后也会内疚,可是日子有功,逐渐出入网吧变成他主要的生活方式。身边的同学开始规劝他,也在束手无策之后汇报给导师和辅导员老师。导师和辅导员很重视,多次找他谈心,并根据小王的特点帮他制定了实际可行的学习方案,请学生干部和宿舍同学帮忙督促。
奏效一段时间后,小王重蹈覆辙,又开始频繁地出入网吧,原因是原本对他来说较难的科目,荒废了一段时间更加跟不上上课进度,自制力差,又不擅长和老师、同学沟通,内心痛苦无法排解便重新沉迷网络。这次辅导员找他谈话了解到此时的网游已经成为一种逃避学习、逃避生活的手段,而非之前的兴趣使然。用上网来排解内心的空虚和不安,可是上完网却更空虚,学习已经变成一座可望不可即的高山,压在学生心里。期末考试,该生挂科较多。新学期努力学习了一段时间还是跟不上,又开始沉迷网络,如此恶性循环,两三个学期下来,几乎所有的教育管理方法已经起不到作用,因为小王本人已经自我放弃,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2 了解学生成长史
作为心理辅导员,笔者与小王的父母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到该生来自偏远的农村,父母年纪较大,该生自小成绩优异,沉默寡言,在家与父母和弟弟都很少交流,父母尽量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供他上大学的钱都是借来的,但是却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对孩子在校表现忧心如焚,却也无可奈何。
通过学生成长史的了解,笔者发现该生外表很冷漠,内心特别脆弱,对妈妈有很深的感情。于是在接下来的辅导过程中,并不谈学习,与他闲话家常,谈到家庭和母亲,该生触动很深。后来我找学生暗中观察,该生的状况有所改善,抓住这个时机,我安排班里的骨干对其进行帮扶,主动帮助该生学习,小王踏实努力了大半个学期,可是期末成绩仍旧很糟糕,彻底打消了他学习的信心。他对父亲提出退学,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
3 尊重关爱学生
大三上学期,该生开学后就着手找兼职,想通过自己努力给家人减轻负担。干了一阵嫌累就辞了,开学后第三个周,小王仅带了300多元钱就离校出走了,走时未通知任何人,也没留下任何线索。学院第一时间通知了家长,并上报了学校和公安处,安排熟悉的同学从网络、附近网吧展开寻找,小王父亲告诉笔者一个情况:小王的母亲因长期劳累、营养不良,加上心情不好罹患癌症,家里经济更拮据了,可是却没敢告诉该生,该生上网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家里力不从心了,可是还在咬牙坚持。父亲最后从市里的网吧找到小王,把他带回家一周。
返校后,我没有批评他。面对一直低头不语,反应木讷的小王,我从情感的角度讲了父母对他的爱和期望。主要是从心理的角度,深切同情他的遭遇和体会,理解他的矛盾和痛苦,并且支持他尝试过多种生活方式之后的反思,鼓励他从头再来,按照自己的进度成长。
4 加强同伴关系
小王回去之后更努力了,经历过这么多风波,他已经对自己、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每节课都去上课了。为了巩固这个成果,我再次找来班长和宿舍同学,大家展开讨论如何帮助小王回到同学中来,产生归属感。大家都设身处地地为他想了很多办法,并纷纷表示,自己会尽最大努力主动和小王交流,从学习上和他一起自习,切磋学习,生活上叫上他一起打球、健身等,用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替代之前的,我很欣慰,鼓励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但因为挂科太多,该生没能正常毕业,他已经调整好了心态,接受自己的现状并且通过踏实的努力去成长、进步,毕业后先找了份临时工作做着,一边重修不及格科目,一年后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小王拿到证那天,特意到我办公室找我,感谢老师所做的一切,我由衷地替他高兴,一个大家都认为“完了”的孩子,迎来了凤凰涅槃的一天。
5 抓住成长关键期
多年一线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告诉我,抓住网络成瘾等特殊学生教育的关键期至关重要,小王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因为在大学,大多数学生要经历一个重新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接纳的过程,完成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发展轨迹产生偏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上大学之前,生活和学习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学生只要把成绩抓好,其他的都无需考虑。可是到了大学之后,生活环境的陡变,宽松自由的氛围和一切都要靠自己的现状,让很多人迷失自己,不知所措。只有在他们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去犯错误、去尝试时报以尊重、爱和宽容,但是在他们有所悔悟之时抓住时机进行帮扶、督促,才能彻底做好这部分特殊学生的工作,使他们有机会重新获得成长,顺利完成大学学业。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很可能就错失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人才。
6 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在面对特殊学生开展工作时,单纯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教育方法往往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因为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讲的道理他懂,可是他无能为力,而且老师、家长、同学、朋友都不了解他,没有人了解他的矛盾和痛苦,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独行侠。于是他所做的逃课、上网、生活方式混乱等事情统统被他自己赋予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他甚至会觉得自己很神圣,很超然。
网络沉迷篇9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原因 危害 对策
一、前言
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青少年对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表现出极大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互联网对青少年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他们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成长和行为方式。有部分青少年因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的现场多有发生,“新华网合肥 2005 年 2 月 28 日报道,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 13 所高校的调查显示,中断学业(包括退学、休学)的大学生,80%是网络成瘾造成的,他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比高中生还要厉害。”[1]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研究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和危害,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对如何预防大学生沉迷网络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探讨
1.学习方式转变不顺,学习目标不明确。
“38. 01%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后最大的挫折是成绩不理想,31. 12%的学生无明晰的学习目标;45. 75%的学生表示自己常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只有25. 26%的学生已有明确的人生规划。”[2]大学生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新的学校环境和新的学习方式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中小学学习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且班主任及代课老师无论对学生的作业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都多有指导和关注,读书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也是中小学学生学习最直接、最清晰的目标。然而进入大学后,学生学习的自扩大、可支配的时间较多,辅导员及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与中小学相比显得比较宽松,部分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以进入象牙塔自居,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因而对新的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是造成了大学生沉迷网络。
2.学习环境转变,从众心理影响。
大学生聚集而居,学生群体的整体的生活文化和学习环境会对个体造成重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50.12%的学生上网受环境、他人等外界因素的影响”。[3]大学生与中小学学生相比,生活方式比较丰富和多元化,大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彼此增多,交流的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学习方面。受互联网的影响,大学生在了解社会的渠道增多与学习方式增加的同时,沉迷网络的事件时有发生,且大学生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造成的结果是一个人沉迷网络周围的人也紧随其后。
3.自我约束能力的不足。
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能进入大学的学生也是同辈群体中的佼佼者,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社会视之为天之骄子。家长和老师的关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之一,但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会造成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上的自我约束能力的不足,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一旦离开了父母的帮助,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弊端暴露无遗,同时由于大学和家庭所离距离较远,父母的关怀和监督受到时空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部分自制能力不足的学生放纵自我,沉迷网络和游戏不能自拔。
4.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产生消极情绪。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居高不下,“就业”成为当今大学校园里常谈不衰的话题,常常以天之骄子自居的大学生毕业后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局,曾经求学时的雄心壮志被严峻的就业形式所击溃。由于受这种悲观消极情绪的影响,导致部分在校大学生不思进取,抱着“学与不学都一样”、“找工作不需要好成绩”的心态,在学校消极度日,网络正好成为他们心灵的避难所,于是网络游戏和电视剧成为大学生消遣度日的首选。
三、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危害
大学生沉迷网络会造成重大的危害。第一,危害身体健康。长时间的上网或游戏,不仅会对视力造成严重的伤害,电脑辐射也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熬夜通宵上网不仅造成精神不济,更严重的损害身体健康;第二、养成消极避世的心理。网络世界神秘与虚幻是不少大学生沉迷其中的原因之一,网络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也是交往的屏障,网民大学生“真是的自我”和“网络的自我”会产生强烈的冲突。当“真实的自我”不能在现实生活得到满足时,就会沉迷“网络的自我”之中。第三、荒废学业。沉迷网络和游戏势必会荒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旷课、逃课现象时有存在,平时不注意学习和积累,临近考试势必会产生“临时抱佛脚”、作弊等不良现象,因此而学业中断和荒废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对策
大学生沉迷网络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还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合理、有效地预防大学生沉迷网络需要学生个体、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第一、大学生要提高自制能力。大学生个体要学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健康、文明上网。第二、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大学生就读地点一般离家都较远,家长如何高效地与孩子沟通,打破时空的限制成为家庭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经常保持电话联系,保持对孩子需求与现状的及时了解至关重要。第三、高校应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乐观的生活态度,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到学习中来,从而避免学生沉迷网络。
参考文献:
网络沉迷篇10
一 课堂现象描述
有的学生进入电脑室后的第一动作是打开QQ,看看网友上线没有,如网友***,即开始打招呼进行聊天。每个人一般都有10个以上的网友。
有的学生则抓紧时间,进入相关网站,继续上次未结束的游戏。老师上课了,很多人根本不听,老师走过来,立即将窗口最小化或关闭。老师眼快不如其手快。
学生在网上极易找到林林总总的网络游戏目录,联想到武打小说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深感到这些用现代高科技包装的玩意儿,比具有相同内容的小人书对学生更具诱惑力。
二 中学生课堂沉迷网络的原因分析
1.互联网本身的“魔力”
目前,互联网上能进行网上聊天的聊天室很多,比较有名的是腾讯QQ,平时腾讯QQ通常都有成百万人***,学生可以按***人员的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网友进行交流,以此来满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同类沟通需求。由于学生长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极少有机会与外界交往,很想找到能与之沟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坦率的交流来缓解由于学习的重负和严格的校规造成的心理压力。另外,处于青春萌发期的中学生一般有求偶的潜意识,在这神奇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相互不见面而只靠文字言情,可以避免现实生活中因谈情而受到拒绝和奚落造成的难堪,再加上前期的QQ号是可以免费申请的,所以QQ很受中学生青睐。由于中学生具有对未知异性世界探索的心理,中学生一般在网上寻找的多是异性网友,年级越高这种情况越多。现在QQ聊天已成为中学生的时尚,由于平时上机机会不多,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自然成了QQ聊天的大好时机。
2.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欲求
现在很多大型的网络游戏多是根植于一些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或取材于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武打小说,迎合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并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互动功能,使网络游戏者进入故事的仿真环境,在虚拟的环境中对自己所扮的角色进行自身价值的创造,努力攀升。游戏者在那里是行为的主体,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创造的业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指挥水平,所以吸引着中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在心理知觉与认知形态上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当他取得进步时会表现出一种比人优越的机能状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的亢奋,激励他向更高阶次努力,这种亢奋的精神使他不顾一切地(时间、精力、金钱、学校规章制度、教师和家长的规劝)继续下去,这种争取超越自我、创造个人更佳业绩的心理使他完全专注的投入于非常窄化的注意焦点中,这种心理效应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对于他们的智力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负面影响使得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
3.某些学生的自我封闭人格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受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容易出现无奈、自卑、封闭、冒险、失望等心理问题,特别是有些学生抗挫折(生活、学习中)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以降低挫折感,于是他们依赖网络,封闭自我。这种封闭性使他们的人格也向封闭方向发展,他们有可能沉迷于虚拟世界里,从而更加自我封闭,导致非健康人格的产生,更有可能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暴力,使得学校的德育教育遇到新的挑战。
三 对课堂易沉迷于网络的预防与干预
1.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
不难看到,热衷于上网的学生,特别是聊QQ的学生,他们的键盘指法极为熟练,有的几乎到了运指如飞的地步,可以同时与几个网友聊天。中小学生大都使用汉语拼音汉字输入法,这部分学生的汉语拼音相当准确。这就为将来学生从事文科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学生在进行网络游戏时的这种争取超越自我,创造个人更佳业绩的心理,为青少年学生逐步养成努力拼搏、开拓创新的良好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的作用,其效果不是教师单纯的口头说教所能替代的。
还有一个不为人们所注意到的事实,现在中学生玩的大型网络游戏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不懂的,那么是谁教他们的呢?一般是他们自己看书摸索或同学互相教会的,其实这就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里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更为难得的“自发性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新课改中指出:“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所以,学习方式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从学生的自发的网络行为中我们可具体地看到,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运动。关键是我们如何认识、如何去引导。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将学生这种发自内在的学习精神引导、移植到课程的学习中去,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2.加强对个别学生异常行为的心理辅导
要让学生们认识到,沉迷网络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得了这种心理疾病的人会时刻想着要上网。目前在上网人群中,发病率愈来愈高,年龄介于15~45岁之间。有关专家对沉迷网络的人的描述是:对网络操作出现时间失控,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难以自拔。这些人多沉溺于网上自由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由此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或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初时只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而后可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网络在给中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与之相对应的网络恐惧症、网恋综合征、网络依赖综合征、人际关系冷漠、自我迷失等网络心理障碍,长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不仅影响中学生的学业,还会使未成年人的左前脑发育受到伤害,进而影响右脑发育,导致亚健康状态或心理障碍,更为严重的是,暴力互动游戏容易诱发未成年人的冲动行为。让学生自查有没有这种心理疾病,如有,则耐心地加以说服,指导他进行纠偏。
3.反向实践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种,校外课程源主要包括校外***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等。过去由于认识和观念的问题,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单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偏重于纸质印刷制品,而对于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则重视不够,对于开发游戏型课程资源更是连想都不敢想。近年来,我们的软件,不说教学游戏,就连普通的游戏市场大多数都被韩国、日本的软件占领了。因此,教育行***部门应尽早开发能用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益智游戏,这些游戏要符合青少年年龄特征、学生进行网络游戏的心理,具有他们所喜爱的互动性、对抗性、竞技性,使进入游戏的学生具备玩家角色、扮演人物的仿真环境,寓学习内容于游戏之中,使他们在虚拟的环境中对所扮的角色进行自身价值的创造,进行永不休止的攀升。教师在课前就应该尽可能做好相应的课件、积件,以便与学生互动,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4.制定网络课堂规则,必要时适当采取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