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考作文篇1
关键词:***府 市场 文化产业 曲江模式
***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界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更取决于***府与市场职责的定位,理想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应该是文化企业加上高新技术,再加上资本市场,所以应让更多的文化企业有机会进入资本市场,提高其积极性。”曲江模式就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典型案例。
一、曲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曲江国家文化产业基地地处西安市东南,涵盖大雁塔广场、寒窑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和法门寺佛教文化景区等区域,总面积近160平方公里。在“文化立区,旅游兴区”的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秉承“重点在影视、突破在动漫、创新在演艺、做大在板块”的发展方向,将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使曲江新区一跃成为西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区域。曲江品牌也成为西部文化产业第一品牌。
2002年以来,曲江新区在建设大唐芙蓉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大唐不夜城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期间,组建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曲江影视集团、曲江会展集团、曲江演出集团、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曲江建设集团、曲江文商集团等产业集团、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为核心,影视演艺、出版传媒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渐发展为文化产业航母。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在夸行业、夸地区、夸所有制的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加之巨大的投融资规模造就了曲江模式。
曲江模式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相互融合的一种新的文化产业经营理念。西安在文化底蕴、旅游资源、区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来看,西安充分发挥了***府资源配置和城市规划管理的职能。运用整体规划、城市经营手段,规划和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设施,使西安文化产业规模得到了提升。在此基础上,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规划了一批独具特色、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重大旅游项目,这些旅游项目的成功开发,使西安的文化产业价值得到了又一次的提升。在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市场化手段,如资本运作、整合上市等,对优势文化产业进行整合,拓展文化产业门类,初步建立了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体系。
目前,随着曲江新区文化旅游环境的改善和人气的快速提升,旅游、商贸、文化一体式商业架构初具规模。这种发展模式得到国内外的业内人士普遍认同。而曲江的品牌效应使得城市文化资产大幅度升值,这对西安经济的增长做出巨大贡献,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二、曲江文化产业发展中***企之间的关系
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和产品供给由***府决定逐步向市场调节转移。但市场不是万能的,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的。文化产品的外部性,这决定了***府干预的必要性。当存在外部效应时,市场机制难以达到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的一致。如果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全交付于市场运作,可能会造成供需失衡,为了使整个社会文化产业的供给与需求达到理想状态,需要***府对外部性的文化产业领域进行必要的干预,以弥补市场的失灵。
(一)***府在曲江模式中的作用
曲江模式就是***府干预典型案例,曲江管理委员很好的验证了***府在目前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快速发展及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转型时期,无形之手对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职能的具体表现为:第一,曲江管委会代表西安市***府对曲江新区实施科学的管理,认真部署并严格落实上级领导的重要决策。通过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准入、退出、竞争等相关规定,确保企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第二,编制曲江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发挥***策引导作用,对文化产业要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以引导合理的分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提高文化产业的效益。第三,管委会负责曲江新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如统计、监管、财***、税收征管、国有资产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等。同时负责统一规划和建设管理曲江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强化文化产业观念。第四,管委会采取多种调节手段积极为文化企业提供方便和服务,这包括及时最新文化产品,并为其提供现代化的营销理念,同时为文化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管委会采取刚柔并济的方式,高效解决文化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企业在曲江模式中的作用?
曲江模式强调***府在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的同时,正确引导资本市场力量的进入。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去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布局。通过文化产业带动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在回馈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在推动曲江文化产业发展中很好的诠释它存在的意义。在大量资本注入的同时,通过重大项目的建设带动周边土地的价格,以获取更高的土地出让价格。这就使曲江新区的地价由7年前的每亩不足3万元飞升至现在每亩300万元以上。这种以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为核心的投融资发展模式带动了城市资源的不断升值,城市资源的升值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目前,集团构建了以文化旅游、文化商业、文化金融、文化演艺、文化体育、影视产业、会展产业、出版传媒等核心产业集群。具体功能包括:第一,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对曲江新区文化产业的市场经营,使众多历史文化遗址从隐形资源变成显性产业,使隐形的文化内涵变成文化价值,促使曲江新区资源价值得到快速提升;第二,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金集团为其它进驻园区的企业提供管理服务,使各入驻企业共享、共建“曲江”这个文化品牌。一方面企业的自我发展,有助于提升“曲江”品牌文化;另一方面“曲江”品牌文化的提升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竞争力。第三,曲江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始终秉承扶持曲江文化产业这个宗旨。对中小微企业开展贷款担保、贸易融资担保、信用担保、票据承兑担保等法律法规许可的多种投融资渠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曲江文化产业发展纲要中提到的一样:“坚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并举,坚持***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市场导向,提倡合作共赢,尊重产品市场规律。”就是在这样的***企关系中,曲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完美诠释着曲江模式这一特有概念,也使曲江模式响彻全国。
(三)文化产业发展中***府与企业的关系
曲江的发展不仅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治、民生发展的共赢。因此,在管理体制上也应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在管委会与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中寻求一种均衡。即管委会负责监管和建设、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负责市场运营。这种模式看似各司其职,但实为一体。这不是管办分离,也不是任由市场自我发展。曲江模式更像是一种***府与市场的融合,不同的发展阶段,***府与市场作用同,仅是尽到各自的职责而已。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市场创新力度,发挥***府引导功能
首先在加强市场创新的基础上企业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并利用高科技手段改造与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兴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从而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其次,在发挥***府引导功能的同时要强化顶层设计,着重打造三个平台。打造文化创新研发平台,以曲江新区为依托联合西安各大高校共同成立研发团队,对当前曲江文化企业和曲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的科技难题进行研发。打造文化创新产品交易和中介平台,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制,让科技与文化创新成果快速进入市场的同时有效降低文化科技创新风险。打造文化创新知识产权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加强文化科技融合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保护和运用。只有事先确立知识产权才能切实保护科技与文化创新的智力成果,为二者的融合和可持续创新提供保障。
(二)创新融资模式,提高市场效率
从2003年开始曲江新区拥有对辖区内土地的开发权。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的启动资金开始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来带动周边土地的升值。以土地或未来土地的收益作为质押换取现金不断扩大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在完成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负债规模也不断积累。尽管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尝试拓展和延伸融资渠道,但是这种平台举债,***府兜底的模式极有可能出现债务风险的隐患。因此在原有融资模式的基础上,一方面对土地流转再经营,实行一次性征地、规划,分批次招商拍卖,实现资产流动化、土地市场化、运作效益化。另一方面突破传统招商引资模式,把文化资源和产业项目结合起来,把公益性事业和产业利益结合起来,以服务为基础、经营为灵魂、创新为核心、品牌价值为发展目标,通过曲江品牌来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眼球,从而提高市场效率。
(三)加强***府统一规划,把文化保护、文化产业、旅游三者有机结合
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物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迸发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随着***府对文化保护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文化古迹也重新焕发生机。这既展示了西安历史文化内涵,又彰显了古城文化魅力和文化产业影响力。另一方面文化保护不仅延伸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同时也催生了旅游衍生产品,更带动了配套服务业的共同发展。实践证明,陕西民间剪纸在***府统一规划下积极与旅游相结合,与旅游衍生产品开发相结合,通过旅游市场推动产业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公共服务水平
在大规模投入的背景中培育核心文化产业、在城镇一体化建设当中加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不断推进以文化产业带动城乡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实现楼观新镇新居民“一户一人”的就业目标,打造兼具道文化探源体验、民俗风情旅游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生态宜居地。通过实现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三城一镇一乡”的产业格局,打造成为全国城乡统筹的重大示范工程。
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为核心,以重大项目带动为契机。在不断丰富曲江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的同时,不断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及公用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各种文化生产要素的充分汇聚,最大限度地释放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化发展,打造完善的文化产业硬件设施,构建完整的文化企业孵化***策和服务环境。力求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文化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提升软实力需要版权保护.第二节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2009.
[2]左惠.论转型期文化产品供给的***府与市场作用边界特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
[3]田海明.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及发展之思考.学术界,2011.
[4]朱海霞.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特质分析.中国软科学,2011.
[5]王***魁.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府与市场边界.重庆社会科学,2011.
[6]严成.公共服务应该由***府提供还是市场提供.国民经济管理,2014.
江西中考作文篇2
清晨醒来,我的眼角常噙着泪水。抬起头,让泪眼大口大口地吮吸阳光,也好让阳光以最完美的姿态拥抱我的泪。因为,我想让泪化为蝶,浸透我的梦,给梦中的他们带去我真挚的悼念和祝福。
(一)
人间无缘同举案
但求天上同翩跹
天上人间,生死相随,千年的誓言记忆了千年的传奇。黄尘古道怎能湮没这千年的情怀?三载同窗,相知相爱,原盼管箫齐送红线牵,最后生离死别阴阳隔,这其中的凄楚更与何人说?竟只能相看泪眼,幻化成蝶同翩跹。
梦中的蝶依旧色彩斑斓,千年的风霜雨雪褪不去的是万世的牵挂与诺言。那炫美的舞姿,舞出了一抹千古留传的蝴蝶梦。
可惜,梦蝶飞,不肯留。睡眼朦胧的我依稀听到:“天荒地老心不变,双双化蝶舞翩跹。”
(二)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他,可望而不可即,像蝴蝶一样飞舞,像化蝶一样成谜,我只能沿着他的足迹向他靠近。他是权相之子,皇帝的贴身侍卫。在事业上,他如鱼得水,他本不该愁。或许伴君如伴虎,他无法不“心字已成灰”。在感情上,他“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面对梦中那无数次出现的面孔,却只能“转过回阑叩玉钗”,愁肠百结,
只感:错,错,错。爱妻疾终,他“一片伤心画不成”,伤心欲断肠,只叹:莫,莫,莫。上天是疼爱他的,不忍他倍受凡尘离别之苦,将他唤回自己身边,让他化蝶纷飞,去追寻他自己心里的一米阳光。
纳兰容若——这名字不容人有些微的亵渎。
(三)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或许,你本该为词而生,在那南唐深院中,文字就是你的歌姬,浮华无法装饰你内心的寂寞。
或许,你血液里流淌的便是那文字的凄迷,和江山王朝无关。结局早已注定,命运已无法改变。思往事,易成伤。寂寞的深院,不堪回首的冷月,奔腾不息的忧愁惊碎了他的一切。黄泉路上,或许他能看到自己的歌姬幻化成蝶,继续飞舞着自己的凄迷。“可怜薄命做君王”,李后主,安睡。
(四)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江西中考作文篇3
【导语】每个人都会面临大大小小的考试,有可能这一辈子都会逃脱不了考试的命运。
参加2017年江西高中会考的考生可点击进入《江西省教育考试院》进行江西高中会考报名。
点击进入>>>江西高中会考报名网站: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报名方式:
江西高中会考网上报名时考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登录《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江西高中会考报名平台(jxeea/)进行报名。
注意事项:
1、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由各学校统一组织进行报名报考。
2、普通高中往届生(离校未取得合格证的学生及已取得合格证需要提高等级的学生)均回原学校用原会考报名号报考。
3、职技类学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报考。
4、社会类考生(非以上三类考生),到户口所在区考试中心会考办进行报名及报考,具体时间由相应区考试中心确定。
会考科目:
会考的文化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计11科;实践科目为:物理、化学、通用技术、生物的实验操作。
江西中考作文篇4
【导语】面对目标,信心百倍,人生能有几次搏?面对成绩,心胸豁达,条条大陆通罗马。 给自己一个恰如其分的自信。
参加2017年江西高中会考的考生可点击进入《江西高中会考报名网站:江西省教育考试院》进行江西高中会考报名。
点击进入>>>江西高中会考报名网站: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报名方式:
江西高中会考网上报名时考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登录《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江西高中会考报名平台(jxeea/)进行报名。
(一)报名点学校
1.审定考生报名资格;
2.指导考生了解网上报名有关说明,在报名系统中进行报名操作;
3.通过系统打印考生报名信息,由考生签字确认;
4.指导报名信息有误考生在网上进行更正重新打印报名信息签字确认。
(二)市、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
1.核查报名点学校的报名信息;
2.在系统中设置考点并指定考生参考地点。
会考时间及科目:
江西中考作文篇5
关键词:范长江 历史 辩证唯物主义
翻开中国近代新闻史,名记者俯仰皆是。从1911年辛亥***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期间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激荡的几十年。封建王朝的覆灭、国共两***的内战、日寇的入侵……这些改变着中国历史的事件使每一位优秀的记者都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肩负起时代的责任。让我们看看这些名字:范长江、邵飘萍、黄远生、王芸生、张季鸾、邹韬奋……每一个都是彪炳新闻史的响当当的人物。其中又尤以范长江更值得我们关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正激励着我国青年新闻工作者不断奋进。
范长江所以在沉寂多年之后再次被我们重视,与学界关于范长江的争论有关。关于范长江的争论,究其根本是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历史地评价范长江及其作品的价值。笔者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否则我们很容易陷入“为死者讳”、“为尊者讳”或者对于历史人物“求全责备”的思维中去。
作为近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范长江的一生有过迷茫,也有过迷茫过后坚定的抉择。年轻时,对于纷乱的各种主义,先生尚不能辨识的十分清楚,可这不妨碍他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先生在他的笔墨生涯中,报道了西北状况,报道了前线的战争,也报道了***府的黑暗统治。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到一个心怀坚定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范长江先生一生中一个的重要转变,也是我们评价先生时绝对不能忽略的一点。
尹韵公在文章《论范长江和红***长征》一文中写道:“作为一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范长江决不会、也不愿意轻易地信谁和跟谁,他必须经过痛苦的思考和艰难的选择,而一旦认定,他又不会轻易地改变。”这一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长江一生的轨迹。
而关于范长江的争论,也恰恰是由于他这种身份的转换和思想的变迁。这就对我们该怎么评价范长江和他的《中国西北角》提出了要求。
对于自己前后思想上的不一致,范长江认识地很清楚,也是直言不讳的。建国后,有人建议范长江重新出版他的著作,或者删改后出版,他不同意。他说:“修改后就不是原来的面貌,也不合乎历史的真实性。错了就错了,不必乔装打扮,借此骗人。”[1]范长江的妻子沈普女士在编撰《范长江新闻文集》时就秉持着范长江的这种态度,她在前言中讲到:“在编辑这本文集的时候,我仍然认为没有任何理由违背长江生前的主张,特别是在这个改革与开放的新时代,更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2]从上述两段话中,我们能看出范长江和他妻子的真实和坦诚。
关于范长江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次。第一次是蓝鸿文、范长城和尹韵公之间的争鸣,争鸣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范长江西北采访的目的上。第二次是方蒙、范长城和尹韵公之间的争鸣,主要焦点是如何认识范长江的西北之行及其通讯。第三次是范东升和尹韵公之间的争鸣,主要集中在范长江的“两个第一”上。[3]
三次争论都与尹韵公有关,而且不同的人轮番与尹韵公论战,可以看出,尹韵公得出的结论确实是颠覆性的。尹韵公颠覆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考证出范长江不是第一个去西北考察的记者(参见尹文《范长江前的几位西北考察者》);第二、考证出范长江并非“第一个公开如实报道红***长征的记者”(参见尹文《为什么不是范长江》);第三、考证出范长江西北考察的目的并非两个,而是只有一个(参见尹文《为什么不是范长江》)。尹韵公用翔实的史料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很不容易。他提出的这些观点颠覆了范长江以往的历史形象,这才引发了上文中介绍的三次争鸣。
笔者认为这是好事,真理越辩越明。百家争鸣,才能更凸显范长江的价值和真实。范长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无产阶级的,他既非前文中所提到的,想粟裕一样一开始就投身***。也不像《大公报》的张季鸾一样,一心向着。所以我们在评价他的时候,切不能忘记把范长江思想上的转变考虑进来。如果一味地拔高他的历史功绩,强加“两个第一”到他的头上,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范长江本人的不负责任。
尹韵公提出的观点,不是对范长江的“求全责备”(参见范东升文《关于我父亲范长江先生生平的几桩公案》一文)。尹文中提到的范长江西北采访存在着“采访不深入”、“有失公允”等等,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尹韵公也在其他文章中详细论述过。从这些论述中,我们看到更为真实的范长江。
评价历史人物,万万不能脱离他生存的那个年代的历史背景,和他当时的世界观。每个人的思想都有一个发展升华的过程,范长江亦不能跳过这个过程。范长江生前从未说过自己是“第一个公开如实报道红***长征”和“第一个进入西北角考察”的记者。倒是有另一个“第一”是他亲口承认的,“从一九二七年大***失败到一九三五年,在的统治区中,在合法出版的报纸书籍上,公开称“红***”,对剿匪加引号,而且用文字公开透露出红***是“北上抗日”,并不是“流寇”,我是第一人。”[4]对于这个“第一”,学界是没有争论的。
其实对于自己当年的局限性,范长江从不讳言,这正体现了范长江坦荡的胸襟和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态度。他说:“我不能用***宣传员那样的立场来写文章,因为我自己还不完全了解***的主张,还不可能有这个立场。”[5]
范长江的文章中有关于红***长征不准确的报道,甚至负面报道也不少。这都不允许我们回避,因为这就是真实的范长江。尹韵公说:“承认这一点,也许是痛苦的,但躲避这一点,又是不现实的。”(参见《论范长江与红***长征》)。事实上,范长江的历史功绩早已经被学界和业界承认,每年的“范长江新闻奖”即是最好的证明。
这个时候我们强调范长江因世界观和特殊的历史条件而在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局限性,更能反映一个真实的范长江,一个有血有肉的为“为中华民族之***与自由而呼号”的范长江。人无完人,比起对历史人物功绩的肯定,有时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更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充斥着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还原这些历史人物的真实,丝毫不会有损他们的功绩。相反,这会增加我们后人对他们的亲切感和真实感,进而思考他们的人生轨迹。
范长江的历史容易梳理,难的是我们能否从范长江的历史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的范长江。(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1] 方蒙著:《范长江传》 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9年版 自序 第2页
[2] 范长江著 沈普编:《范长江新闻文集》 新华出版社 2001年11月版 第2页
[3] 详细请参见黄春平的《历史需要宽容还是需要真实?——关于范长江“新说法”争论的思考》一文 《新闻大学》 2008年第1期
江西中考作文篇6
关键词:秦汉 夜郎 首邑
夜郎是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一重要的地方民族***权,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夜郎首邑是古夜郎国的***治、经济、***事和交通中心,对于古夜郎国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学界对夜郎尤其是夜郎首邑问题做过不少考证,但结果依然众说纷纭。
查阅《史记》、《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和《水经注》等史料,从中可以得出一些有关夜郎首邑的线索。结合以上史料,本文从三方面入手:从庄入滇的路线去推断;从唐蒙开辟的南夷道去寻找;通过江的源流去探寻。
一、庄入滇线路考
“庄入滇”是一个历来争论不绝的问题。关于此次西征的路线和时间问题,存在不同看法。文献对此主要有两种记载:《史记》、《汉书》所记为“楚威王时”“循江上”;《后汉书》所记为“楚顷襄王时”“从沅水伐夜郎”。对于时间问题,多数学者主张以《后汉书》所记“倾襄王时”为准。但在进***路线问题上却没有取得共识。
关于庄西征事件,《史记》载:“始楚威王时,使将***庄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汉书》记载与此同,唯缺“蜀”字。《后汉书》载“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豪从沅水伐夜郎,***至且兰,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有船柯处,乃改其名为柯。”《华阳国志》载“楚顷襄王时,遣庄伐夜郎,***至且兰,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以且兰有船处,乃改其名为。”从以上史料,可以明确,庄入滇必是溯江而上。但问题时,此江为何江,史料却未讲明,迄无定论。
《后汉书》作者范晔(398-445)是刘宋人,《华阳国志》作者常璩(291-361)是晋成汉时人,二书成书时间距楚威王(前339-前329在位)时已七百余年,距楚顷襄王(前298-前263在位)时亦已七百年左右,年代湮久,变异极大。而司马迁作《史记》之时,如作当代史,对夜郎有关事实的记载,可信度较高。因此,庄入滇路线当以《史记》所记为准。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的庄入滇路线为“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我国古代称“江”或“大江”,均指长江。庄入滇,当自楚国首都湖北江陵始,溯长江而上,经三峡,至涪陵转入乌江,再沿乌江西上。此时,川东一带长江沿岸和涪陵地区属巴国地域,所以《史记》中说略“巴”、“黔中”指湖南和贵州东北部地区,“黔中以西”当指今贵州西北部地区。如果庄沿乌江而上,从安顺地区三岔河渡盘江而至云南,则应为黔中以西南地区,这与“黔中以西”所指地区在方位上不合。乌江中游,在清镇、黔西境由二支流会合。北支为六冲河,源于威宁、赫章境。南支即三岔河,亦源于威宁境。因此,庄沿乌江而上,继而向西,沿六冲河而至黔西北,从威宁经沾益、曲靖而达滇池地区。
二、唐蒙入使夜郎线路考
夜郎和巴、蜀的交通路线正式见于文献的,就是《史记》中关于汉武帝派遣唐蒙和司马相如通西南夷道的记载。《史记・西南夷列传》载:“乃拜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馀人,从巴蜀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道指柯江。”由此可知,唐蒙是取道“巴、蜀关”去的。据《史记会注考证》校正,“巴、蜀关”应为“巴符关”。所以,唐蒙第一次会见夜郎侯多同,是取道今四川合江。
唐蒙回来向汉武帝作了汇报后,武帝为解决通夜郎的交通问题,便下令“发巴蜀卒治道,自道指柯江”。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由唐蒙主持修治的这条南夷道不再取道巴符关,而是取道巴符关西面的道(今四川宜宾)。《华阳国志》说,此道从道至朱提(今云南昭通)要“渡三津”,艰难险阻,唐蒙“斩石通阁道”,至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才修通。
朱提郡并不是此条道路的终点。据《水经注》江水注说,唐蒙“凿石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三、四丈,其錾之迹犹存”。今云南大关县豆沙关,从前叫石门,相传就是唐蒙凿石开阁的遗迹。这里明确记载了这条道路的终点是通到建宁郡的。晋代之建宁郡治所,在今云南曲靖附近。所以唐蒙所通夜郎道,终点无疑在今云南东北角的宣威、曲靖一带。这个地理位置正好在汉代道县的正南方和巴符关的西南方。道比巴符关距云南东北角更近些,唐蒙修南夷道不再取道巴符关,而选择道作为起点,显然是为了缩短距离,减小工程量。
三、江水道考
《史记》载“夜郎者,临柯江,江广百馀步,足以行船”,“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汉代番禺即为今广州。在我国西南地区,能通广州之河流者唯珠江水系尔。由此可见,今南、北盘江及它们合流后的红水河是江的可能性较大。但实际情况与《史记》中所载却有出入。今南、北盘江上游海拔达二千多米,到两江会合口处才降至五百米以下,河床坡度大,断层多,水流急湍,不宜行船。
两汉初,从夜郎首邑虽不可能一路坐船直下番禺,但当时的夜郎依靠江与南越保持密切的联系则是确凿无疑的。如唐蒙出使南越,在番禺所食“枸酱”即由蜀贾人持窃出市夜郎,又从夜郎贩运至南越番禺的。又如武帝年间,南越国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下柯江,咸会番禺”。由此可知,当时西南与华南间必有可行船之水道。
那么,江究竟是哪条河流?笔者以为,江即为柳江。柳江是西江干流中通航里程最长的一条水道,其上游叫都柳江和融江。船由贵州都匀西南的三都县出发,沿都柳江和融江而下,在广西柳州驶入柳江,在石龙驶入黔江,在桂平驶入浔江,从此处始即为西江主流,直达今广州海口。
《史记》载,驰义侯发兵时,“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可见,征发夜郎兵的地点在且兰,说明且兰臣属于夜郎。《水经注》载,豚水“经郡且兰县,谓之水。水广数里,县临江上,故且兰侯国也。”由此可知,且兰当在今北盘江以东今安顺一带。《后汉书》和《华阳国志》载,庄“***至且兰,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由此可知,庄先攻且兰,再灭夜郎,最后臣服滇。所以,夜郎首邑必在且兰之西,而滇又在夜郎之西。
综上所述,既然夜郎在且兰之西,滇又在夜郎之西,又夜郎与滇邻近,所以夜郎在云南东北部地区无疑。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常璩:华阳国志[M].济南:齐鲁书社,2010.
江西中考作文篇7
【关键词】西北通讯 新闻性 文学性 评论性
1935年7月14日,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从成都北上,经川西,过陇南,走六盘,越祁连,沿河西走廊,绕贺兰山,跨内蒙古,西达敦煌,东止西安,北至包头,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惊心动魄的西北旅行考察,采访了沿途绕过的48个县市,总行程在1.2万里以上。①他的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陆续发表后,一时引起很大轰动。他在通讯中对西北地区的***治、经济、***事、社会等一系列的现实状况都作了入木三分的揭露,促使广大读者深刻而真切地思索西北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些通讯后又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在短短几个月内连印七版。于是,范长江因此而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新闻记者。
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是我国传统教科书形容通讯的显著特征。②因此,通讯写作要求记者形象生动地描述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包括新人、新事、新经验、新形势等,并对新闻加以评判,辨明是非,而不是只做传声筒。范长江西北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以其亲身考察经历为基础撰写的一系列西北通讯很好地将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下文将从这三方面具体阐述范长江西北通讯的特色。
一、如实反映西北地区的社会现实状况(新闻性)
1、揭示西北当时黑暗***治和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当范长江深入西北的底层社会时,从他的通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关残酷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触目惊心的画面。如“彭县的关口以北……有几位“土皇帝”非常厉害,有所谓“七大王”“八老子”“九千岁”者,他们利用特殊的地形,和外界交通闭塞的关系,包办了山里的一切。他们大半是地主,自己有很多***,养了很多爪牙,对乡民为所欲为。凡是反对他们的,轻者重刑,重者处死,县***府不能过问。”③与此同时,范长江在他的西北通讯中不忘提醒读者日本侵略者在西北的动向。他的通讯时有披露日本***谋通过***事侵略和经济渗透逐渐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深入到西北内陆。
2、注重展示西北的社会民生状况
官僚、土豪劣绅的欺压剥削,经济的凋敝,加之频繁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中时有反映。如其所见“城内外大路大街上,到处有死尸,有些在城外的死尸,已经腐烂到肠肚毕露,或四肢不全,苍蝇附在其上,遇有人过,则嗡燃飞起,甚有转向行人头面各部飞来者,可厌可憎可怕,而又无何为之。”④与逝者相比,生者的处境也至为凄惨,“壮丁被征发殆尽,遗留乡间者,全为可怜之妇女,面目黧黑,衣服褴褛,处女之衣不蔽体者,随处有之。”⑤而鸦片的泛滥更加重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西北普通民众的艰难处境,使其自甘沉沦,形如枯槁,丧失了精神和意志,在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中亦有较多的描述。
3、揭露西北地区尖锐的民族矛盾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多次透露,蒙、回、藏等西部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究其原因,少数地方汉族官僚,***阀利用手中的权利压榨少数民族,导致少数民族仇视汉人。
4、站在时局的高度,尽可能客观报道***和红***
对于***和红***,范长江当时的一个基本认识即是,在抗战的大局上,国共两***要有平等的地位,要停止“剿匪”和内战,与共同抗日。出于这种看法,在他的西北通讯中称“红***”而不是“”。不过,范长江并没有能够直接进入红***,而只是向红***经过地区的乡民和能够提供一些情况的有关方面了解红***的消息,尽可能站在时局的高度上,客观公允的反映***和工农红***的一些情况。
5、关注西北地区历史、地理、文化、乡土风貌
范长江则在他的西北通讯中多次描述了他所经地域的乡土民俗风情,壮丽风景,地理环境特征,民族分布等等。如向读者展示了藏人在途中相遇或平日打招呼时,互相呼“阿罗!”等。
二、灵活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文学性)
范长江在选择如何形象生动地表达他西北旅行所见所闻时,巧妙地运用了已下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1、游记视角
范长江在他的的西北通讯中透露出丰富的文学修养,他常用游记自由灵活的写法,以游程所观、所想、所评为主线,并贯穿丰富的史地知识,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采用摇曳多姿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所报道的地区人物事件现实状况进行书写,不时去捕捉那些撼动广大读者心灵的东西,捕捉那些刹那间产生的思想的火花。文章小而集纳着丰富的信息,达到形散而神不散。
2、细节描写
为了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心灵受触动最大的点逼真地展现给读者,也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范长江在他的西北通讯中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比比皆是,这也是他的西北通讯极大的特色之一。如:“过水晶堡,又有一种单索桥,此桥仅一单竹索系于西岸,索上穿有长约尺许的空木筒一个,筒外再系以小绳,垂其两端各约四、五尺许。过桥者,即将此筒上小绳,紧缚于腿腰部分,如有荷物,亦束于胸背之上,然后手抱竹筒,足离地面,借重力作用,此筒一滑即至河心,高岸高者达二三十丈……此勇敢母亲怀中婴儿常呱呱啼哭,益令人为之惊惧。”⑥这段文字读起来明白如话,没有铺陈与夸饰,就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敏捷抱婴过单索桥的农妇形象。
3、旁征博引
范长江在他的西北通讯中时常引用有关地理、历史文化、传说、诗词典故等背景材料,穿插在作品中,既扩展了表达主题的容量,将深刻的思想性寓于丰富的知识性之中,也加强了通讯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三、精粹的评论以拓展通讯的深度(评论性)
评论性是通讯独有的特征,要求记者对新闻加以评判,而不是只做传声筒。范长江不是西北考察的第一人,在他之前曾有过一些记者和志士考察西北,并出版过旅行集子,但是作为后来者的范长江,其声誉却远远地超过了他的先行者,范长江对西北的实地考察,在通讯中如实的报道西北的社会现实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和世界的形势,尽可能做出冷静、客观的价值评判,则是其西北通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①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②戚鸣,《实用通讯写作》,新华出版社,2006
③④⑤⑥: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1980
江西中考作文篇8
关键词 普通高考 生物学试题 科学探究能力
中***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被列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高考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研究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情况,可以为评价如何可更好地对生物学教学中加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导向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下面对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11项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对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考查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
1 研究目的
统计分析江西省2008~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及分值,为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
江西省2008~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卷的情况:2008~2010年采用的是全国Ⅰ卷,总分值均为72分;2011~2013年采用的是全国新课标卷,总分值均为90分;2008年的试题题型为5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2009年和2010年均为5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较2008年增加了2道主观题;2011~2013年均为6道客观题和6道主观题,较2008年增加了1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较2009年和2010年增加了1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但考生在6道主观题中,只需解答5道即可,因为新设置了2选1的主观题,只需选做其中的一道即可。各年的试题组成见表1。
3 研究方法
将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每道客观题作为一个考点,每道主观题的每个小问作为一个考点,首先逐个分析各考点是否考查到科学探究能力;如有考查,则对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列11项科学探究能力表,继续分析所考查的探究能力为哪项或哪几项,并进行记录,统计各项能力的考查频次及分值。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按照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能力的顺序,《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生物学中的科学探究能力细分为11种,见表2。
下面按照上述科学探究能力的顺序,依次统计在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的考查频次及分值如下。
4.1 对“客观的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能力的考查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题的统计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都有考查,考查题型涉及到客观题和主观题,且常结合***表进行考查。
4.2 对“确认变量”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确认变量这项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中2009、2011和2012年的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查,考查题型只涉及主观题,主要考查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选择。
4.3 对“作出假设和预期”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作出假设和预期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2009、2010、2012以及2013年的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查,客观题和主观题均有考查。试题对该项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在某种假设下,如果这么做实验,那么会出现怎样的预期(实验结果)”关系的考查。
4.4 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较少。
4.5 对“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7。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最近4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主客观题均有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考查,但考查得较少,且一般只考查基本运算方法,统计学方法。
4.6 对“用准确的术语、***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用准确的术语、***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较少,只有2009年的一小问和2012年的一小问对其进行了考查,并且分值均为1分。
4.7 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做必要的反思和修改”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利用证据和逻辑为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9。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很少,只有2010年的一小问对其进行了考查,并且分值仅为1分。
5 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总体趋势
5.1 6年高考试卷考查的各项能力总分布
2008~2013年江西省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每项探究能力的考查总频次和总分值的统计见表10,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各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以第1、5项探究能力为主,其次为第4、6、8项探究能力,而对第10、11项能力考查得较少,对2、3、7、9项探究能力没有考查。根据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纸笔测验对第1、4、5、6、8项探究能力的考查更加可行,对第2、3、7、9项探究能力无法进行有效的考查;第10和第11项探究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适合在高考中考查较多。
5.2 各项能力在6年高考中的总分布
2008~2013年中江西省每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总频次和总分值统计见表11,从表中可以看出:发现虽然每年各项能力考查总频次时高时低,但每年各项能力考查的总分值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且绝大部分都超过卷面总分的1/3,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新课程改革以来生物课程越来越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6 结语
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成为普通高考的重要内容。统计分析江西省2008年至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频次及分值,结果表明,按频次依次为第1、5、4、8、6、10、11项科学探究能力,按分值依次为第1、5、8、6、4、10、11项科学探究能力。这一结果对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江西中考作文篇9
[关键词]大学区管理制;校际均衡;捆绑发展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关乎教育公平与质量,关乎社会民生和社会稳定。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更是基层教育工作者要着重思考的实践策略。西安市于2012年开始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旨在解决“择校热”、“奥数热”等教育热点问题,有效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西安市在新城区、莲湖区、碑林区、雁塔区共283所中小学组成了72个大学区,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资源以及在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带动成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在此背景下,以教育资源流动与共享为特征的校际均衡成为教育均衡进程中的新思路。校际均衡本着以强带弱的思路,优质学校通过输出品牌、师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资源带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进而使区域内优质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一、共同的价值取向为校际合作的粘合剂
校际合作以共同的价值取向为粘合剂,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强烈的内在需求,是基于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追求与信仰,而不是建立在某种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是中央***府的宏观战略,更是基层教育工作者要着重思考的实践策略。[1]曲江一中自2010年9月建校伊始,就委托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全面负责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两校合作的基点在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使更多学生能接受优质的教育。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是每个“教育人”的社会责任,也是陕西师大附中作为百年老校应该承担的教育使命。通过陕西师大附中的全面管理,优质带动和引领发展,使得曲江一中迅速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创办一所好学校,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都有好老师,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把曲江一中建设成优质学校,减少因择校带来的区域矛盾,是两校合作发展的核心目标。
二、校际均衡的运作策略与实践探索
1.实行“两校一长”, 构建一体化管理模式
为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快速提升办学品质,曲江一中在建校之初就确定委托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全面负责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陕西师大附中校长兼任曲江一中校长,曲江一中常务副校长及教务、招办、校办、***教、教研室等部门的主任均由陕西师大附中派遣中层领导兼任。双方学校的财务管理和编制核算均***,教职工编制单位不变,同时陕西师大附中派出优秀教师20余人到曲江一中任教,不仅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还在各个学科起到学科带头人作用,切实保证了曲江一中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教学教研方面,曲江一中坚持与陕西师大附中“统一安排教师、师培训、学研发、统一课程资源、统一集体备课、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双方学校在教学上实行统一管理,加强双方学校在教学、教研、科研、德育等方面的统筹、交流与合作,共谋发展规划,共同开展活动。高起点、高品味、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办学,不仅提升了曲江一中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成为西安市教育局2012年推行的“大学区管理制”理念的先行者和成功典范。在与曲江一中的合作中,陕西师大附中没有任何经济收益,完全本着服务社会、优质带动、促进教育均衡的原则,追求教育公平,在合作帮扶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
2.依托名校资源优势,学习借鉴先进理念与经验
陕西师大附中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传统和独特的育人风格,办学理念鲜明,文化氛围厚重,办学成就誉满三秦,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这些文化资源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曲江一中的发展。曲江一中在陕西师大附中的带动下,从各个方面进行学习借鉴,全方位提升办学水平。
第一, 输入办学理念,定位发展方向。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陕西师大附中在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创新,确立了曲江一中“学生第一,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放在首位,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坚持走传统教育与国际教育相融合的特色发展道路,期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完美结合,努力打造“根植传统、融合现代、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品牌学校。
第二,建章立制,规范办学。在管理体制方面,曲江一中充分学习和参考陕西师大附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最终形成了曲江一中《规章制度汇编》。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实际要求进一步调整、修改、明确了各个岗位的职责,使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健全、完善、规范。同时,建构与陕西师大附中相统一的薪酬体系,并遵循同工同酬的原则,保证了陕西师大附中派遣到曲江一中的管理人员及教师能够和师大附中的各项福利待遇持平。
第三,建立教师交流和发展机制。实施“两校一长”的管理模式后,两校积极创造条件,创新方式,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成长。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曲江一制定导师制,聘请25位师大附中的教师为曲江一中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每周一、周二下午组织两校相应学科组集体备课,参加专题研讨活动,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共同开展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两校教师随时可以互相开门听课和沟通探讨。两年来,两校间共进行集体备课140余次,双方教师的教研意识和专业素养普遍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曲江一中教师与陕西师大附中优秀教师形成了一对一的定期交流研讨制度,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提升。
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方面,曲江一中也充分参考了师大附中的相关规定,统一评审流程,统一评价体系,确保评审工作公平公正。通过参考师大附中的教师评价标准,通过学期末的《学生问卷调查》、年终个人述职考评、教考分离成绩及平时工作表现,对教师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
另外,陕西师大附中严格把关曲江一中的教师招聘,确保教学质量。曲江一中目前共有专职教师120人,其中23名是从陕西师大附中教师中严格选拔、择优派遣而来,另外97名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经过陕西师大附中仔细甄选,层层把关,建校两年来陕西师大附中共派出教师把关听课300余节次,确保招聘教师质量高,素质优。
第四,塑造底蕴敦厚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曲江一中积极学习陕西师大附中的宝贵经验,传承附中百年文化精髓,创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陕西师大附中从办学理念到教学实际的纵向和横向的整体层面上对曲江一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长远谋划,从点到面,由外到内,加强曲江一中文化修炼的发展路径,使学校的各个要素里都渗透文化的元素,用文化凝炼特色发展,用文化铸就学生特色。
3.共享优质资源,助力教学科研
曲江一中依托陕西师大附中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与陕西师大附中学进度、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分析、统一排名,在比较中找差距,发展中补不足;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选用与陕西师大附中相同的教辅资料,借鉴其优势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不定期开展教师“赛教”活动,特别邀请陕西师大附中相关的学科带头人听课近200节次,作为评委,对参赛教师做指导点评,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曲江一中连续两年组织中高考科目中的9门学科的教师参加解题大赛活动,并统一将参赛教师试卷交由陕西师大附中各学科教研组长进行阅卷评比;为了进一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建校初期,曲江一中就与陕西师大附中一起参加了中、美、加教育合作项目“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课题”,定期与陕西师大附中等兄弟学校共同交流、研讨英语教学;在学科竞赛方面,曲江一中两年来选派20余名优秀学生赴陕西师大附中参加数理化学科竞赛辅导培训课,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借助陕西师大附中的优质培训资源,曲江一中每年派出部分教师加入陕西师大附中代表队,共同参加全国师范大学附中教学协作体等活动,共同参观学习全国知名学校,共同参加各种教育教学交流活动。
在网络资源方面,曲江一中享有陕西师大附中与中国电信、易信通公司联合创办的“陕西师大附中网校”优质教育资源,并与陕西师大附中共享“中国知网资源库”信息。
4.注重德育工作,携手并肩共进
陕西师大附中多年来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道德情操,着力打造“处处德育场,人人德行师”。这为曲江一中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场所和发展机会。曲江一中联手陕西师大附中开设国学、模拟联合国、动漫、摄影、武术等24个社团,丰富两校学生课余生活。两校每年联合举办新生***训和国防教育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综合实践活动;两校共同组织对外交流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共赴香港汉基国际学校、新加坡光伟中学及立化中学、美国尤方玉屏学校等并一起参加陕西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赴美交流活动等;两校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主题班会课评优活动”、以“认识世界遗产,保护世界遗产”为主题的陕西省第二届青年学生领袖峰会、“海峡两岸读《论语》《孟子》师资研修班”培训、邀请教育演讲家邹越做了题为“让生命充满爱”的演讲等大型活动;两校一起选派优秀教师代表分赴山东泗水、曲阜参加孔子学术讨论,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参加孔子文化交流活动,共同研习传统文化精髓。
三、校际均衡的成效与启示
1.通过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有效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在“大学区管理制”实施的过程中,曲江一中广泛地与陕西师大附中共享了各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两校教师在集体备课、相互观摩、精品课展示、深度探讨、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增进了解,全方位进行学习交流,在思想和情感的碰撞上,促进了教师间的深度理解与共鸣,校际间的教师帮扶带动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两校教师在交流与合作中,情感和价值观得到深度融合,形成很强的凝聚力,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产生心声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
2.通过一体化教学和管理,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水平
陕西师大附中通过一体化管理把先进的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带到了曲江一中,两所学校在行***管理制度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得曲江一中的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办学质量、教学效益和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陕西师大附中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曲江一中实现了统一网络资源共享;统一多媒体教学形式;学资料下发;学管理措施,实现了两校合作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结合;与两校中心工作结合;与学生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结合;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教学经验推广结合;与关键问题和合作难点、教育热点结合;与各自诉求结合。陕西师大附中结合自身和曲江一中的实际,以“大学区管理制”为导向,深入推进校际均衡,形成“大学区”再生机制,使得曲江一中快速成长为品牌名校,扩大优质资源增量。
3.通过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实现优者更优、弱者变强
由于两校在办学历史、办学体制、办学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校在很多点和面可以优势互补,相互借鉴。这种差异不仅避免了两校发展的同一性,而且在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差异性资源,有利于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不断长大,互补不足之处,实现优者更优、弱者变强。陕西师大附中在全面管理曲江一中的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积累的经验、所汇集的思维等都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可以很好地为自身发展服务,从而拓宽办学渠道,不断提升自身办学品质。两校的深度合作不是为缩小相互间的差距,而是寻求更高位的富有特色和内涵的发展。陕西师大附中在“输血”的过程中帮助曲江一中增强“造血”功能,最大限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渗透、互补和共享,实现两校差异化、特色化均衡。
江西中考作文篇10
关键词:一幅照片 人物和时间 浙大西迁 湄潭 考证
中国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1-128-130
七十多年前,浙大西迁贵州,在黔中青岩、黔北遵义、湄潭等地办学近七年,写下了中国现代科教史上辉煌的一页,留下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对黔北浙大人和事的记忆逐渐模糊,加上当时没有留下说明文字,从而出现了对摄于黔北时期的照片中人物辨认及拍摄时间记忆上的差异甚至错误。以下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历史照片的比对,事件脉络的梳理,相关人物的考证,对照片1这张七十年前摄于湄潭的历史照片中的人物和时间注记作一辨析考证,作出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以免再被误读错用。
照片1是一幅珍贵的抗战时期黔北浙大的照片,近些年被多部以浙大西迁为题的著述作为历史证据所采用。我们以采用了这幅照片的《中关村回忆》(蔡恒胜等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西迁浙大》(李曙白等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和《西迁画传——浙江大学“文***长征”纪实》(以下简称《西迁画传》,浙江大学档案馆王玉芝等编,2005年)这三部著述为例。这张两人照片摄于被浙大用作校舍的湄潭文庙,三部著述注记中出现了三个名字:即蔡邦华、胡刚复和江恒源。《西迁浙大》对照片l的注记只有一个人名,即胡刚复,注为右站立者,时间记为1939年5月。《西迁画传》对照片l的注记是“蔡邦华、胡刚复教授在湄潭”,没有注明人物方位排序,也无时间记录。《中关村回忆》所辑蔡恒胜回忆父亲蔡邦华的文章《蔡邦华与浙江大学的不解之缘》注记为“蔡邦华(右)、江恒源(左)摄于湄潭分部文庙前”,没有注明时间。我们认为,蔡恒胜对照片1的人名注记是正确的,其它两著的注记有误,照片拍摄时间也非1939年5月而应是1943年,考证如下:
胡刚复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20世纪中国第一代物理学家,吴有训、严济慈、赵忠尧、钱临照、钱学森、吴健雄、卢嘉锡、程开甲、李***道等都曾是他的学生。在竺可桢的领导下,胡刚复对浙大完成西迁黔北的壮举,并由一所地方性大学发展为全国知名大学,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38年10月,浙大迁到广西宜山,直到1940年元月,浙大才离开宜山北迁贵州。据竺可桢1939年日记(见《竺可桢全集》第七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所记,5月1日,晚8点半,竺可桢召开行***座谈会,胡刚复是与会者之一。5月6、12、19、24、25和27日均有胡刚复在宜山的记载。28日又载:“(竺可桢)偕(胡)刚复、士楷及诚忘至昆虫室看新自土中掘(出)之白蚁王后。”因此1939年5月,胡刚复没有离开过宜山,不可能到湄潭去照相。
竺可桢等人第一次到湄潭考察是1939年6月。据竺可桢日记,1939年6月9日,竺可桢与胡刚复、张孟闻由宜山出发前往黔北湄潭,第一站是贵州独山。10日由独山到贵阳,12日由贵阳至遵义,13日由遵义前往湄潭,同行者除了胡刚复和张孟闻,还有督学夏雨屏,四人乘轿子三辆,滑竿一顶。遵义到湄潭约七十四公里,四人在路上走了两天,于14日到达湄潭。这是竺可桢也是浙大人首次进入湄潭。16日,竺可桢等人从湄潭返同遵义。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竺可桢等人这次到湄潭的照片。竺可桢首次湄潭之行主要是考察湄潭的房舍等办学条件,浙大是否迁湄,未最后定夺,此时竺可桢等人的思绪和注意力都不会在拍照留影上。而1940年5月,遵义到湄潭公路已修通,浙大正式搬迁湄潭,遵义县县长刘慕曾亲自一路陪送,湄潭县长严浦泉到城外迎接,这才有了照片2,此照是刘、严等当地官员与竺可桢和蔡邦华等人的合影。浙大的理学院生物系和农学院1940年夏先迁至湄潭,数学、物理和化学三个系1941年才从遵义迁来,江希明和蔡邦华均是生物系教师,从照片1中人物神态来看,照片应拍摄于生物系迁入湄潭安定下来之后,因此最早也应是1940年夏季。
蔡邦华是我国著名昆虫学家,1936年从德国回国,1938年到浙大任教,1940年任浙大农学院院长。虽然在竺可桢1939年5月份日记中未见蔡邦华的名字,但也没有蔡邦华到湄潭的记载。可以肯定,整个5月蔡邦华也在宜山,如果蔡邦华奉竺可桢之命,5月份先行到湄潭考察,此事应有所记载,尤其是竺可桢不可能不记下这一关系到浙大前途的要事。竺可桢1939年6月6日有如下记载:(竺可桢)六点晚膳后到(宜山)东门外打米厂旁看舒鸿勘定的游泳地点时,遇蔡邦华夫妇及冯言安。此记亦可证明蔡邦华5月在宜山并未到湄潭。
江恒源字问渔,江苏灌云人,是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先后任过江苏教育厅厅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部主任,中华职业学校、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等校的校长。江恒源的儿子江希明1936年毕业于浙大生物系,1937年留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于1941年应聘到母校浙江大学生物系。鉴于浙大在湄潭的校舍是湄潭人从有限的房舍中腾让出来的,非浙大人的江恒源不可能在湄潭拥有自己的专用居所,他到湄潭只能居于江希明的住房,换言之,江恒源到湄潭是以江希明已经在湄潭为前提的,但1941年以前江希明还没有到贵州,更不可能在湄潭,从而可以肯定1939年5月江恒源没有在湄潭。因此,以上三部著述附在照片1的注记中出现的蔡邦华、胡刚复和江恒源3人,1939年5月都没有到过湄潭,更不可能已经住在湄潭。
《西迁画传》注记照片1为“蔡邦华、胡刚复教授在湄潭”,此注将江恒源错认作胡刚复,也无人物位序标注。而《西迁浙大》照片l注记中没有蔡邦华的名字,却将站在右边的蔡邦华误注为胡刚复,站在左边的江恒源则没有注记名字,可以推断,作者原意是要采用一张有胡刚复的照片,但却移花接木,误用了蔡邦华和江恒源的照片。通过***片对照也能够证明《中关村回忆》中人物名字注记是对的,照片l中站在右边的是蔡邦华是确定无疑的,再与照片3、4、6、7中的胡刚复、江恒源和蔡邦华形象作一对比,照片1中的左立者是江恒源而非胡刚复同样是确定无疑的。
江恒源既非浙大教师,亦非浙大行***人员,因此对江恒源到湄潭这一件事不太了解的现代编著者,在使用照片1时,自然很难将照片中的人物与江恒源联系起来。因此有必要对江恒源之所以客居湄潭从而出现在照片中的历史背景作一说明:江恒源抗战期间因当选国民参***会参议员到了重庆,估计1943年初或更早一些,江恒源来到湄潭,与儿子江希明住在一起。虽查不到到江恒源到湄和离湄的准确时间,但1943年2月28日,由钱宝琮和苏步青发起的“湄江吟社”成立时共有7人,其中包括江恒源,后刘淦芝和郑晓沧加入而达九人。“湄江吟社”共举行过8次诗会,最后一次是1943年10月24日,每一次活动江恒源都参加了。因此至少从1943年2月28日到10月24日,江恒源居住在湄潭。“湄江吟社”的活动由参与者轮流主持,江恒源主持了2月28日第一次活动并献诗曰:“湄江权当作西湖,莫向东风问旧庐。半日偷闲聊啸傲,百年如梦总空虚。飘零享得朋簪集,寂寞还宜水竹居。待到六桥泛诗舸,追怀往事意如何。”1943年清明即4月初,江恒源参观了中央农场试验所湄潭实验茶场,写下“参观中央茶场题词”诗一首:“龙井新茶待客尝,杭州佳味***湄扬。寄居湄邑怀故里,犹憎倭寇恨惆怅。”两首诗都透露了江恒源作为外来人寄居湄潭的心境。鉴于江恒源与湄潭浙大教授们亲密无间的关系,在湄期间江恒源与蔡邦华等人合影应属正常举动。但后世之人并不太了解这段往事,江恒源与蔡邦华合影照片上又没有留下文字,照片跨越时空流传数十年后,辨认人物时张冠李戴,将江恒源错认为胡刚复或其他人,也就难免了。
确定照片中江恒源的身份,还有两点可作依据或佐证,一是蔡恒胜作为蔡邦华的儿子,他是湄潭时期浙大生物系人和事的知情者,他的证词可靠度较大。蔡恒胜在回忆父亲一文中还采用了另一张照片6,并将此照与照片1排印在同一页(见《中关村回忆》第七十四页),照片6与照片1均是摄于湄潭文庙,从照片的背景和情景判断,两张照片拍摄时间不会相差太远,照片1的江恒源与照片10中的胡刚复并非同一人,是清晰可辨的。二是照片1中左立者穿的是传统中式长衫,江恒源毕业于北京大学,除了1931年到日本做过短暂的职业教育考察外,没有留学背景,他的服装穿着反映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