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国篇1
与此同时的西方、南方、北方,如今是发达国家的国家,那时才刚刚思想得到了启蒙,星星点点的文明才刚刚传播。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那时的他们,简直如同神迹一般,这四大发明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经验,是文明的象征上,是繁茂的象征!可是中国并没有敝帚自珍,而是将中华大地似的文明慷慨地传入其它蛮荒领土,大大加快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脚步。
可是,鼎盛后便是衰败。清朝,也是我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国家,由于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科技迅速落后,最终望尘莫及。
1840年,对于中国,是一个非凡的时期,一个辱忍的开始,也是一般发奋的崛起!
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度,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史,从洋务运动到辛亥***,是一个民族的自救,一个国家的反抗!
中国是条神圣的巨龙,这是死的!
一个民族的气节,注定一个民族命运。中国的坚强不屈,持之以恒,奋发向上也就注定了它未来的强盛,它就如一只成长的蝶,想要真实翱翔九天,必须先忍受作茧自缚的屈辱,再通过破茧重生的考验,那么,如果它真的做到的话,无疑,在未来的某一时期,它的成就令人为之震撼,列强在它面前也只有俯首称臣,就像虎虽然是万兽之王,但毕竟是凡兽,在神龙面前毫无可比之言。
幸好,风雨飘摇的中国挺过来了!
当1949年10月1日的礼炮声响彻天地时,所有人都知道了:中国,站起来了!
从岌岌可危到如今的国泰民安,靠的是什么?
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意志、信仰、梦!他们流着的是中国人的血,是沸腾的血,他们骨子里的坚强不屈,伟岸热情,早在五千年前就在他们的心中种下,如今已生根发芽,遍布心房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可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炎黄子孙!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职业,可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使命:保家卫国!他们有着贫穷富贵、三六九等,可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中国梦!这样的民族是伟大的!是无双的!是不可抗拒的!
神洲巨龙如今昂着它那高贵的头颅,傲气的鹤立鸡群的矗立在东方!
我,一名普通的学生,三生有幸的生活在中国母亲的怀抱,有幸有着黄皮肤,有幸有着黑头发,更有幸有着中国血!
祖国的精神,如同一条长河,气势雄伟,蜿蜒地流在我身体每一个角落,等我用心观察时,却发现它早以成为我们身体中的一部分动脉,一部分静脉……
作文中国篇2
中国人
我是一个中国人,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有着世界上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所以我很自豪!
我也痛恨那些英法强盗!也感到我国的耻辱!因为当我在学校上课时我看了看语文书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发现了是英法联***对我国京城圆明园大举进犯,可是国人却无法制止。英法联***在圆明园里面烧杀抢掠,把我国的名人书画奇珍异宝通通抢走时,拿不走的就破坏掉,之后就把圆明园烧掉了,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我心中的愤怒之火就熊熊燃烧了起来了,可我心中就有疑问了为什么没有人去制止他们这种恶劣行为。
所以我痛恨英法联***,长大之后我一定要让世界知道,我是中国人!
作文中国篇3
于我而言,梦永远是遥不可及。所以不会去接触梦,更不会谈论梦。但这次却想挥笔洒墨,诉写一个:属于自己,关于祖国的梦。
从小以来,很少有事激起性子清淡的我的注意。却当在看道中国历史后,祖国的满目疮疤留给了我及其深厚的影响。当时那种怪怪的感觉到现在也说不明白,向一柄利刃,直直的插在心中,撕裂一般的痛。那时我作了,第一个白日梦;第一次那么强烈的希望中国站起来!
曾为祖国的锦绣山川所自豪,曾沉迷于中国的千年文化历史,曾经骄傲的说:“我是中国人!”
其实一直都明白,这也是一个梦,一个抽象化的美梦。
现实的中国所作的还远远不够,那一天,这个梦会记与历史。我无从所知,只是一直在心底期盼着梦近了。尽最大的努力,去盼、去等、去作。
作文中国篇4
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在***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携手向前,从容应对并经受住了国际国内各种挑战和压力的考验,保持了经济发展、***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良好局面。我们***关于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理论方针***策不断与时俱进,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活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日益巩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端发展提供了可靠保
科学概括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推动“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是搞好民族关系。同志深刻指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其中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民族关系是我国***治和社会领域必须认真处理好的五大关系之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特别是近代以来结成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从这一实际出发,我们***明确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我们***还明确地把民族凝聚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提倡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系列重要思想,成为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30年来,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一个崭新的中华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展现出巨大向心力和强大凝聚力。
作文中国篇5
早上一出门,就看到了这幅对联,在南京空***司令部那儿,红色的底子格外耀眼。我明白,今天是国庆。
坐在电视机前,我等待着***,随着讲解,电视中慢慢显现出故宫,一路到天安门,一路的历史,一路的改革,一路奔向小康的奋斗。
今天北京的天似乎比平时更加蓝,晴空上一片深深浅浅的蓝,几抹雪白,似是仙女随手丢下的锦子。那蓝让我想起了高原上的开阔干净,竟忘了北京也是个现代化的城市。
妈妈回过头对我们说:“北京的天格外蓝呢。”
爸爸点头;“是啊。”
妈妈又感叹到:“这也是老天作美呢,昨天还在担心北京会不会下雨。”
我一怔,有多少人像妈妈一样担忧着这次六十周年庆典?
又看了眼电视屏幕,现在出现的是一幅蓝天白云天安门的画面,在画像中温和地注视着一切,分外和谐。
北京的天真蓝……
电视中的音乐是小学时参加朗诵时的音乐,我还记得当时的我拿着假花,扯着嗓子在朗诵,在吼,那毕竟是多么重要的活动!当年活动的目的已经忘了,只记得当时是很难选上,又是多么辛苦地练习;诗词似乎也不甚清楚了,但也隐隐约约地记得那是首赞颂祖国的诗,是首能越朗诵越激动人心的诗,那种场景,那种大家红扑扑着脸蛋用着全身的力气大声朗诵的情景,那种心照不宣的情感,我至今都能感受得到。
看着电视中一个个***人昂首挺胸地踏过,整齐的声音,划一的动作,我鼻子一酸。
我,90后的孩子,被别人称作最娇气的一代。是的,我们生在盛世,我们不懂祖先的辛苦,我们没有亲身感受过那种血肉筑长城的震撼,我们不会向老战士那样感慨万千,我们甚至连,或是那个需要用油票粮票的年代都没经历过,我们幸福,我们甚至是不劳而获的,我们享受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舒适,躺在老祖宗打下的江山上,谈理想,谈未来。
但我们也会感动!我们知道,我们没有机会感受到那样的乱世,并不是那么深入骨髓地真心懂得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但我知道啊,现在电视屏幕中矫捷的身姿,那被***人一抛飞向空中的五星红旗,那么潇洒地飘着!还有那一架架翱翔于蓝天的飞机,那是我们触手可及的幸福啊!我在书上领略过南京条约的屈辱,八国联***的自愧不如,我们的中国经历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或荣或辱,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动荡的年代,英法联***和南京大屠杀,我们甘之如饴!而我们现在呢,当时的我们,那才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啊,中华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历尽艰难险阻,迈过沧桑巨变的六十年,我们触到了幸福!
走过沧桑,我们得到荣耀;迈过历史,我们奔向小康!
金秋十月,三***列队铠甲生辉!
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拿破仑
中国这只雄狮,他觉醒了!他奔向未来,他势不可挡!
我爱你,中国!
中国,生日快乐!
电视中依旧是一片红绿,一片热闹的景象。
我在电视前进入了沉思。
作文中国篇6
中国,这个古老而崭新的国度,我身处其中。如果有人问我,中国是什么样的,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他是老人,亦是婴儿。
中国,他有着老者古朴的褐色,风风雨雨,岁月打磨,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他站立着,将往昔记忆温柔抚摸;中国,他有着老者沉默的智慧,经年走过,年月蹉跎,凝聚五千年的智慧,千山万水,脚踏实地。
看长城,多少个风雨如磐的年头,塞外的马蹄不能将它踏破;冰冷的子弹不能将它击倒。那是中华儿女用血肉建造的脊骨,一砖一砖,千年垒砌,斗转星移,青山不变。它沉默着伫立在高山之上,只为守护、抚平儿女们心底的浮躁与不安;只为凝视,东方的旭日升起,面对新的征程,人们启步出发。
看丝绸之路,黄沙阻挡不住文明交融的冲动。张骞的骏马应迎着朔风嘶鸣过;班超的笔下记录着旅途的艰辛。长安繁华,塞外苍凉。风沙过身,唯有脚步才可安抚内心,唯有脚步才可通向远方。
看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老的人们依赖于自然,脚下的土地浸着丰获的希望,屋顶的月光寄放着游子的归心。这样的夜晚只适合酣眠。
当老者转身,中国,他有着婴儿的热情,时代正好,变数诸多,唯有不断地探索、尝试、突破,才能保持生长旺盛的活力。
长城的烽火狼烟已随风雨散去,如今,只有白鸽飞过山头,只有历史镌刻在人们心中。正因为走过坎坷之途,我们更加明白和平之可贵,我们也更加骄傲地说:我是中国人。
世界相接,沉睡了百年的丝绸之路再焕生机。前途依旧未知,但婴儿的品质即在于探索,以及坦诚。列车取代了骏马,互联网取代了文字,但无论以何种姿态,世界的东方与西方都在呼唤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
作文中国篇7
关键词:美国形象;文化差异;小说;
新世纪下的美国不再是那个距离中国的普罗大众遥远的西方国家,而是一个文化象征含义更浓,***治色彩更重的国家。如果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大众文学中的美国形象还有些说不出道不明的“中国本土味儿”的话,那么新时期下的文学作品就并不是那么单薄了。正如同黄万华曾说的一样:“似乎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学,像华文文学那样,被百年历史风云所裹挟的巨大冲击力打碎、切割、抛散到社会体制、人文环境、语言格局、外来影响迥然有异的多个社会空间生存繁衍。”[1] 随着国内作家的兴起,还有一大批移民作家所创作下兴起的移民文学,都使得美国形象越发的鲜明,使得人们对异国的形象有了更为多样的观察视角和体验。
一、异国形象概述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在文学理论中,形象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异国形象也是如此。法国形象学研究者巴柔认为:“异国形象应被作为一个广泛且复杂的总体――想象的一部分来研究……它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对他者的描述。”[2]因此这样的他国文学艺术形象的塑造绝非易事,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其结果必然会受到身份、地域、时间、社会状态的诸多影响。所以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绝不仅仅是对异国进行简单的陈述性的说明,而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再现,通过这种再现……揭示出和说明了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意识形态和文化空间。”[3]
二、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国形象史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不乏记录美国形象。而这些形象也始终正反交替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美国在林则徐的《四洲志》中是“富且强”的“新世界”大国;新文化时期,美国是拥有着“德先生”(民主democracy)与“赛先生”(科学science)的先进国度;到了二战时期,美国又成为了我们的反***盟友。这些正面形象不断吸引着国人将目光投向美国。可与此同时,美国也有着国人所难以接受的负面形象。黄遵宪先生所著的《逐客篇》正是基于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形象深入人心;美国支持******权发动内战,因而美国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也一落千丈甚至转为憎恶也就不足为奇了。纵观长久以来,美国形象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情况不在少数。也多次发生过转变,新时期下,中国文坛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流派小说,比如:寻根文学、伤痕文学、留学生文学等等。不论从小说的创作手法还是表现形式来看,其塑造的“美国形象”不在少数,而且突破很大。
三、新时期下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国形象
新时期以来,中美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在世界格局中的关系变化使得美国形象的塑造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世界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逐步地在***治、经济、文化方面展现出大国实力。其次,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低迷不振。“世界警察”的“身份”也让美国囿陷与伊拉克战争。还有,日本、俄罗斯、巴西、欧盟的实力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美国的发展。内部矛盾、国际地位的优势下降、世界格局的变动等等因素必然影响到了文学,而其中所包含的美国形象也必定与之前大有不同。
1、男性位置的空场――同性恋形象
二十一世纪初期,美国内部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再加上经济低迷、恐怖袭击、犯罪率升高等等,美国人的精神世界出现了偏颇,情感世界暴露出危机。同性恋的出现也深刻反映了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同性恋也成为了中国作家文学作品中的美国形象。
在严歌苓的小说《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中,男主角亚当是一位“很清秀,脸颊轻微塌陷,最如我意的那种脸型”的事业有成的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同性恋男子。他是一位典型的美国中上层人的形象。无论是清秀标致的相貌,还是儒雅绅士的举止修养上,都一度让“我”误认为两人真是的“夫妻”。他的咖啡是“无咖啡因咖啡,百分之百脱脂的牛奶,不含糖的甜味素”。他为了消解社会对他同性恋的歧视,想借腹生子。精心挑选了一位经济窘迫的优质中国女留学生伊娃。他更是为此“三年前戒了大麻,两年半前戒了烟,紧接着戒了咖啡因、酒,半年前停止了***,把每天锻炼一小时改为一个半小时。”他的生活更是按规律、按科学规划的精细:用维生素的药片制定自己的营养食谱,牛奶按刻度饮用,大叶片的绿色菜蔬也按斤消耗……然而,他们的孩子――一位借助针管诞生的“非婚生的非男女接触的非健康”的女儿最后去世了。同性恋使得亚当在“性”上缺失了自己,他渴望有后代渴望有正常的生活但是却“不情愿去碰触一个雌性肉体,即使这个肉体中孕育着他自身的一个延续。”在小说中,严歌苓用很大的笔墨来描写伊娃自己一个人完成受孕,一个人产检生子的过程。然而在整个过程中,男性的角色缺失了,形成了一个与孕育着对应的给予者的空场。这种缺失也造成了美国形象的转变。
还有作品《富翁房东》,也深刻的体现了美国同性恋背后所隐含的“男性”缺失。小说讲述的是在美留学的年轻中国留学生乔子刚为完成博士学业,应聘到一位美国富翁家做男保姆。却不知道该富翁是一位同性恋。乔子刚因为其高学历、魁梧的身材、良好的素养而被富翁看中,并以千万家产作为诱饵,要求乔子刚做自己的伴侣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富翁也被作者设定为了一位同性恋者。同时也从另一层面展示了“男性的缺失”。两部小说中的同性恋者都是经济条件优越的典型美国人,他们从肉体上的“男性的缺失”――不与异性进行肉体接触,到精神上的“男性的缺失”――亚当是因为母亲的过世而想要有一个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陪伴。富翁虽家财万贯却也只能拿金钱来诱惑倾心之人可谓精神世界极度匮乏。他们这两个美国形象所带来的是“男性的缺失”,一种精神上不能够***的状态,一种只能依靠其他男性才能够支撑的精神匮乏。《富翁房东》通过对美国房东对华人留学生无理的性要求以及留学生拒绝的态度上深化了美国男性缺失的形象,重新树立了华人的男性气概,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地位上的变化。
其实不难看出,美国虽为一个高度开放发展的国家,但是上流社会或者说是主流社会对同性恋还是持一种否定甚至是嗤之以鼻的态度。因此同性恋的地位是处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即便是富翁或是青年有成的建筑师都是弱势群体。而同性恋群体的不断涌现也从另外一面反映出了美国社会本身存在的危机。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满足并不能给美国社会的人带来任何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一直以来的塑造的高贵儒雅的形象逐渐消解的原因。“男性的缺失”是的他们的生活出现了无法调解的精神危机,而这样的危机也同样被展现在电影艺术里,比如《断背山》。正是由于美国社会上不断涌现的同性恋者,美国自设的一系列“白人英雄”“威猛高大”“强势有权”的形象也不断的瓦解冰消。
2、“美国式的机器”――冷漠者形象
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展的国家,一个繁荣向上的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本质的会不顾一切的追寻自己的利益。重商主义的甚嚣尘上,个人利益被不断放大,这样一个社会中,人极易冷漠,沦为利益的汲取者,“异化”为一台冷漠的机器。这对于从小在“以和为贵”、“家国天下”、“大公无私”等传统美德教育下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弗洛姆等西方思想学家也对这样被工业时代、高科技时代“异化”的人类社会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技术的高度发达是的人们越来越机械、被动。的确,这样的快节奏、强高压的社会,使得人们患上了一定程度的精神焦虑和心理危机。利益、责任、义务、回报……这些都被人在心上,终致冷漠。
严歌苓的《栗色头发》中,“我”初到美国留学,美国的年轻人认为我是一位“古典类型的东方女子”,并带有讥讽的说:“中国人爱吃狗肉”、“中国人都长得残疾人的样子”、“中国人不刷牙”等等冷漠的言语攻击,还争相模仿“中国人吐痰”。这些冷漠的行为使得“我”内心的民族情感、国家意识空前明确。[4]还有《大陆妹》中打工的大陆妹,她鼓起勇气演唱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民歌,却在美国收获的没有掌声,只是嘲讽。她尽力保证自己在异国他乡的尊严,但是却连亲戚、华人的尊重和同情都收获不到。更有华人太太怀疑她头发不卫生,让外国医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侮辱性地检查她的头发。
这样的种种,都体现了美国形象的冷漠。甚至是同在这个社会久居的华人,也同样被美国的冷漠而同化,彻底变成了“美国式机器”。对于自古以来看中人情味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令人失望心寒的。
3、诗意的东方――追寻者形象
正是由于美国社会内部存在矛盾,人们心中的焦虑与精神压迫亟待解决。所以很多美国人将眼光投向文化积淀深厚的东方世界。“中国形象中历史与现实的成分远远步入千年历史几点下来的中国形象在西方面前更有说服力”。[5]因此,伴随着美国的经济衰退,社会斗争,恐怖主义等等影响下,美国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世界,成为“诗意东方”的追寻者。[6]王瑞芸的《戈登医生》中的主角戈登就是这样一个对“诗意的东方”虔诚的追寻者。他既是一个技术水平过硬,心地善良的美国大夫,又是一个有着东方情节的追寻者。在戈登医生心中,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家。人人都能够“诗意的栖居”在社会中,博爱、仁慈等世间最美好的情感都在中国得以展现,与之相反的,他所处的美国社会却没有。戈登医生直到病死都在构建、追寻他心中的东方思想、东方情感。因为东方的天道合一、放脱超然的思考成为了治愈焦虑的美国社会,平复焦躁的美国人的一剂良药,甚至可以说成为了美国人那个时段的“精神坐标”。
结语:
总而言之,美国形象在新时期下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而且作者们对形象都构建也是各有差异,充分展现了社会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形象。也不难看出,华语作家们也逐步的由简单的社会想象,逐步深入到美国人的内心世界与文化构成上去,关注了跨国界的人的本性,而这也正是跨文化形象探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黄万华,《文化转换中的世界华文文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2][法] 达尼埃尔?亨利?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C].
[3]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1,24,113.
[4]杨占富,《异域书写下的他者存在――评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美国形象》[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作文中国篇8
刘文西,1933年出生在浙江嵊县水竹安山村.1950年入上海育才学校,有老师王琦先生等,1953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受大师潘天寿先生等老师的直接教导,1958年毕业后自愿到西安美院工作至今。他是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次文代会代表,全国美协第一届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会委员。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延安市副市长等职。2003年荣获全国高教首届百位“名师”称号。
现任中国美协顾问、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省文联顾问、省美协名誉***、省国画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员等。近五十年来,他一直从事繁重的教育、创作和美院的领导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他一贯坚持***的文艺方向,认真深入生活,曾八十多次去陕北,以陕北为生活基地,与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生活中画了二万张以上的速写,不断的艰辛创作,创作了大量的陕北***历史题材和人民群众风土人情的作品。许多动人的作品使他以独创的面貌和风采以西安美院为主体,在中国画坛上创立了“黄土画派”影响全国。
在中国画坛,没有人不知道刘文西。因为,刘文西是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绘画,代表着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发展方面,他的艺术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他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53年来,刘文西的画只以陕北为题材,陕北人和是他笔下最具特色的人物。
他的一幅作品,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是他同中国其他画家相比最特别的地方:第五版人民币上肖像的画稿,出自他手,是他在1997年“两会”期间完成的。
在祖国61华诞之际,本刊有幸采访到了这位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
热情的陕北征服了他
当代画家中,刘文西到过陕北的次数最多,著名画家李琦曾这样评价:“如果说战争年代美术界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代表人物是古元的话,那么***六十多年来坚持走这条路的就是刘文西。”
刘文西是以画陕北而成为大家的,可以说是陕北成就了他,他也塑造了陕北。人民不会忘记,上世纪60年代初他创作的《祖孙四代》带给人们的震撼。在这幅永载史册的作品中,刘文西以“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人物塑造的生动性和笔墨技巧的开拓性”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创作出一幅幅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陕北系列作品。从《更喜岷山千里雪》到《黄土地的主人》,从《书记和老农》到《沟里人》,他每幅作品的诞生都带来一片赞叹之声。
1957年,生在江南水乡的刘文西第一次见识陕北。
1958年,他如愿来到了西安美院,成为美术教师。视野里一出现陕北的黄土地,刘文西的创作激情就被马上点燃。来到陕北工作的第一个冬天,他就带上学生到延安二十里铺村深入生活。自此之后的每一年,他都会来陕北,如今,早已走遍了陕北26个县的山川土地,结交了数百位农民朋友,画了两万多张速写。
深入生活不断创作
在当代画坛,刘文西的素描功力,很少有人能够企及。“我画的人物你们说像,是因为我熟悉我画的那些人,特别是我多次到陕北,对陕北人的生存状态、脾气性格很了解”,刘文西说:“只有和老乡长期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喜怒哀乐,才能真正了解这个群体,画出的人物才能像生活中的他们那样真实、生动。”“艺术家只有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得到人民的认可,才能被历史承认,才能有所成就。”刘文西时常以此勉励自己、教育学生。
总体而言,刘文西的艺术不仅靠形式、语言、技巧取胜,更是他作品中塑造形象的独特性、生动性、真实性占据统领一切的地位,他心连陕北人民,他情系黄土高坡,当今画坛有哪位画家能像他那样,足迹遍布陕北的乡乡镇镇,画了几千个农民肖像和上万张速写?基于此,他的一腔真情实感才能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形式的探索是重要的,它是通过形式、语言、技巧等手段的表现,达到不断强化形象内在意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刘文西应该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在当代频繁兴起的各种艺术潮流中,刘文西以其大家风范,表现出一种岿然不动的气度。他把自己的艺术生命仍然寄托在陕北的那片黄土地上,赞颂那里的人民是他作品的灵魂。他坚信那些深深感动过他的美一定会感动别人。他没有停止过他的创作脚步。
近年来,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以极大的热情沿着黄河故流,又开始了他的黄河系列创作。其中2004年创作的《黄河子孙》、《黄河汉子》已相继问世。画中人物真真切切、朴朴素素、实实在在、自自然然,在朴拙亲切中揭示了中国农民的人性美,不失为具有思想含量、艺术质量和历史价值的经典之作。其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他以前是一致的。他在不断探索创新,在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去寻找自己感动的题材,进行典型化的思考和提炼,并最大限度地用自己的绘画创作能力去刻画人物和处理作品诸要素的协调和整合,力求达到思想深刻和艺术高度的完美统一。在当今时代,刘文西的这种生产精品力作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规律,尤其显得可贵。
然而,刘文西并非固守传统而不化。他主张“创新”,并认为“创新要从深入生活开始,从观念的扩展开始,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视觉、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脑子和眼睛去观察认识生活,要有区别于历史、区别于他人的独到之处。
为此,本刊特选了几幅刘文西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创作的精品,充分展现了他的“独特之处”。纵观当今中国画坛,不少名家高手往往为格套所缚,或取材于古人,或取意于古人,或拜倒在西方传统的脚下,或因袭现代流派的手法,不是重复前人,就是重复他人,刘文西却不是这样,他曾“一手伸向传统”,也曾“一手伸向生活”,半个多世纪的金戈铁马,数十载的变幻风云,在滋养着刘文西,也在冶炼着刘文西。刘文西没有因此罢休,当世界浓缩为一个地球村的时候,他则为自己所创立的“黄土画派”制定了一个更高的艺术生命目标,这就是还必须“一手伸向世界”。他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实践他艺术更大的超越。
黄土画派的艺术宗旨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坚持深入生活,坚持不断创作。刘文西的作品提示我们:今日世界的丰富性和画家个性的丰富性,正在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之中。刘文西走的是一条突破传统之路,他使传统的中国画别开生面而重新绽放出青春的光华。
为人民而创作
作文中国篇9
语文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很重要,语文教材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外国文学在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都和我国传统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差别,通过在教材上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学生们可以加深对外国文化和文学背景的了解。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飞速的发展着,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尤为顺利,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一直不停的进步更新,不断地完善自己。近几年来为了时代的发展需求,语文教材在选材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接下来就初中语文教材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现状和策略进行详细研究。
在21世纪,人们对基本教育的要求有了全新的要求和认识,语文的学习观点也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之下,语文教材的选材改革势在必行。初中教育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被广大教育者密切关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实现这一要求的最佳方法就是将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加入到初中教材中。有人做过专业调查,最终显示学生在读课外读物时,大部分喜欢读国外的文学著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并不重视,教材上出现外国作品时,有的教师会选择简单的讲述,或是干脆忽略。部分教师对外国文学的讲解方法有所欠缺,仍旧采取讲解我国传统文学的教学方式,其实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因为根本没办法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若是想要全面的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初中语文在外国文学著作教学方面必须要加以提高,就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迫在眉睫。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对其进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国外文学和国内文学有很大的区别,但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不能因为教材中国外文学著作的内容较少,篇幅较短,就忽视它们的文学价值。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在语文教学领域里面是知识的指导者,传递知识的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外国文学修养和专业的文学素质,积累外国文学名著的文学内涵,不断地了解外文著作,加深对其主旨思想和社会批判的认识,让自己的外文知识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外国知识的积累,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充实丰富,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一旦发生改变,就会对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重视起来,在课堂上将外文著作的文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文学思维更加开拓,以此提高我国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将强学生的文学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编选要求
外国文学作品都是翻译过后才会编选为教学材料的,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外国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文学作品的选择要符合我国当代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不仅要求选文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还要注重内容的比例,以及选文要包含人文主义和教育的培养内容。
作文中国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育;教学策略
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建设曾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我探索、反思、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小学语文教育刚迈入正轨,变爆发了十年浩劫。1978年结束后我国采取拨乱反正***策,语文教学终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代。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体系都有许多不足之处,无法适应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这时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各种论调由此产生,进而演变为一场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因此,新世纪初诞生的全新版教学大纲提出:要扎根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民族文化中吸收养分,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外国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多元文化素养。
一、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材现状
20世纪二十年代,外国文学作品被编入我国中学语文的教材,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20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第一套中学语文白话文教材――《白话文范》,其中选用了4篇外国文学作品,由此,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出现了外国文学。建国之后,我国语文教材编纂者不断探索研究,历经坎坷,始终坚持外国文学作品必须在教材中占据一定分量,并逐渐提高其比重。进入90年代后,我国加快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外国文学教材的数量明显增加,国别、体裁、题材、风格流派等也更加丰富。从单纯的文学作品拓展到科普读物、社会伦理等各个方面,由单一的苏俄、东欧文学发展为世界各国文学,且更加偏重于十九、二十世纪的选文。而从风格流派来看,在现实主义作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量的浪漫主义诗歌、哲理散文以及天文、地理、科学等方面的小品,充分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二、初中外国文学教育现状
由于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以及语文学习观点产生的冲击,现今的语文教材选材发生了重大变化。01年颁布的课程目标要求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大外国文学教育的比重,这给语文教师队伍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然而,现存的考试制度却使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育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虽然课程进行了改革,可最终体现教育成果的依然是分数。
有调查显示,中学生对外国文学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但阅读量却较少,同时,许多教师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时仍采用文章教学法,有些教师甚至认为经典名著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帮助不大,只对外国文学教材进行略讲、选讲,导致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得到充分调动。这些问题都普遍存在于当今初中语文的外国文学教育中。
现行的语文教育参考已在作品解读观念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跳出了***治局限,向学生们提供了多种阐释。然而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由于外国文学在考试中只占很少的比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着重于字词以及文学常识的讲解,而忽视了文学作品对学生在美学和情感上的熏陶。而同样面对课业压力的学生也没有深入理解作品,更谈不上对作家所生活的时代和生存状态的体会、思考,缺乏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学生们无法获得知识、情感、审美等各方面的教育。
三、初中外国文学教育策略
从现今的新课程标准宗旨和素质教育要求来看,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必须走出当前的状况。
首先,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都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不能因为外国文学在考试中占的比重少就忽视其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阅读外国文学也是了解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不仅能拓展学生们的文化视野,也可以使学生增强综合素质,全面、有效地实行素质教育。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尤其是外国文学修养。当下一些中学语文教师不愿意、不善于讲解阐释外国文学教材,讲得粗浅、简略,究其原因是自身缺乏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缺少文学素养。很多初中语文老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了解都来自学生时代的学习和教学参考材料,而由于诸多原因,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开设足够数量的外国文学教育课程,因此,许多中学语文教师至今都没有深入了解外国文学及其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量极大,无法抽出时间和精力对外国文学进行知识积累与更新,甚至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进行有效的对外国文学进行教学。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不断补充、丰富外国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加强文学理论学习,不断关注文学研究成果,做到教学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和触类旁通,并站在时代前沿启发、开拓学生们的思维,真正做到:关注当代生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从人类的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
四、结束语
当今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育还存在着教育观念、考试制度等诸多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常常被肢解甚至曲解,只有改变当下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真正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使外国文学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其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
参考文献:
[1]徐跃.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道德教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杨梦凡.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