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篇1
关键词:机械装备制造设计;课程改革;专业特色
我国是以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装备制造业更是国家工业的坚实基础,因而机械制造类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该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该课程具有涉猎内容广、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其课程内容在机械专业学生后续的学习、设计、就业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时期,如何能够更加突出该门课程与应用型相符合的专业特色,高效地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将成为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内容。
1课程改革背景
我校早在2004年就开设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在2008年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论证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改为机械装备制造设计课程。在2010年,我校开展了校级教研课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对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修订。对此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基于专业特色,突出面向和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
2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机械制造及装备设计方法、金属切削机床及其典型部件设计、工业机器人设计、机床夹具设计、物流系统设计和机械加工生产线总体设计。目前针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相关方面研究还很不足。已开展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调整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1-4〕。而对于我校来说,自重新确定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以来,机械装备制造设计课程大纲虽然已制定,但该大纲仍然以机械制造装备为主要内容,未能全面体现机械装备概念范围和突出专业特色,与培养目标缺少符合度;还不能完全适应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不足之处如下:
1)教学内容不系统,特色不突出,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问题。现行的教学体系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很少涉及到新的技术、方法和理念,知识过于古老和陈旧,未能与时俱进,致使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不能很好的衔接。
2)教学资源单一,授课效果不好。虽然网络资源已非常丰富,但是与机械装备制造相关的教学资源却仍然十分匮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传统教学模式所包含信息量较少,教学效率不高。
4)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评机制,即期末以试卷形式,考核理论知识为主,这种考核方式过于死板和教条,无法适应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5)教学与科研脱离,师资队伍发展迟缓。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是空洞的,因此应该把教学内容与科研相结合,建立一支科研与教学能够相辅相成的教学团队。综上,现有的这些方面将导致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差,只掌握了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因此,为了突出“培养面向冶金行业和地方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这一专业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机械装备制造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势在必行。
3课程改革思路
1)教学内容系统、先进、突出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的建立
把围绕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定位,以面向共性知识、面向领域特色和面向工程应用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来规划教学内容。同时,根据设计理论与技术、机械装备的发展和企业的所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优化,保持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更能体现专业特色。
2)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由于本课程所具有的特点,机械装备设计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产生,为了跟踪教学内容的最新发展状况,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应将重视教材建设转变为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建设教材、新技术专题资料和新产品的样本、***片、录像等相结合的课程优质教学资源。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大力开展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教学模式与方法多样化,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模拟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充分利用flash、录像、模型等资源将声音、***像、文本、实物等有机组合。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如在讲述某类机械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内容时,可以采用学生团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师生合作教学的工程实践项目形式开展教学。
4)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以往的考核方式是在期末以试卷测试理论知识为主进行考核。这种方式无法适应培养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往往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对此应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应用该部分课程知识的技能水平进行考核,从而在整个课程过程中建立了一种以考核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的形成性考核方式。
5)把课程建设与科研工作、大创项目相整合,提升教师的学术与教学水平
以机械装备研发类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突破点,进行项目导向式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以课程建设带动科研工作,将科研结果用于课程建设,使教研相辅相成,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能力。
4结束语
本文以体现专业特色和适应人才培养为目标,针对机械装备制造设计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在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模式与方法、考核机制及与科研相结合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使该门课程与实际应用更好的衔接,切实的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同学的综合设计应用的能力,为我国机械装备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危卫华,连小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建设与教学改革研讨〔J〕.价值工程,2013,(27):258-259.
〔2〕王卫兵,魏敏.“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205.
〔3〕赵海霞.关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研讨〔J〕.价值工程,2012,(33):264-265.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篇2
通常,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三个阶段分段实施,学生经过60~90学时的基础理论课学习后,由指导教师带领,深入合作企业进行为期数周的生产实习。通过在生产现场的观察和学习,进一步了解和熟悉机械零件的典型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加深。学生经生产现场实习后,一般集中进行为期三周的课程设计,对所学习的理论、工厂的实践知识开展应用练习。本课程设计一般围绕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指导教师下达设计任务,为学生提供零件***、设计要求,讲解设计过程及注意事项;学生针对设计题目进行零件的结构分析和工艺设计,通过分析、讨论、计算,确定毛坯结构和尺寸,并设计完成该零件的工艺过程卡,编制详细的机械加工工序卡;针对所编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典型表面的加工工序进行专用夹具结构设计,通过方案分析,选取和设计定位元件、夹紧机构、导向元件、夹具体等关键部件,并设计出夹具装配***、若干典型零件***;学生完成设计报告,提交设计成果,然后根据每个人的设计内容、平时成绩,进行成绩的评定。
2.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三多三少”问题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是机械专业的知识综合运用并有机结合起来的训练过程,涉及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及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公差与技术测量等内容,应用知识较多,设计内容包括工艺规程制定、专用刀具、专用夹具设计等三方面内容,参加设计的学生人数较多。同时,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信息资料的能力比较欠缺;为期3周的设计时间偏少,指导课程设计的教师人数较少。
(2)“三不”问题学生自主性不强。首先,学生对课程设计重要性认识不够,比较懈怠,造成前松后紧的学习局面;其次,设计初始阶段,不能从设计题目和任务中发现主要问题,不会把已学知识与需要设计的内容相结合,一味等待和依赖指导教师,甚至需要指导教师提出设计方案;再次,针对一些参考资料提供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不能进行合理选择,生搬硬套,导致设计方案不合理,设计思路混乱,不能体现创造性。有小部分同学对设计中出现的困难有畏难情绪,期待抄袭别人的设计成果,***自主性较差。***纸绘制不规范,说明书撰写不规范。部分学生***纸尺寸标注不合理,设计的工装零件制造工艺性和装配工艺性差。设计说明书中对设计方案的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不能明确表述;设计原理、计算方法阐述条理不清楚和内容不对应,缺少参考文献或引用的参考文献格式错误等。
(3)成绩评定问题课程设计成绩评定一般依据三部分:⑴出勤及平时表现;⑵设计、***纸及说明书质量;⑶答辩情况。指导教师不可能长期呆在设计教室,出勤靠学生的自觉性,学生***纸内容相似,说明书内容相同,答辩时间较短,提问问题有限。据此评定成绩必然存在弊端。
3.教学问题及改革方案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授课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对于专业课应尽量与实践相结合。改进授课方法,完善实践环节是确保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解决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状在进行本课程设计时,学生已进入倒数第二学期,很多同学进入毕业前的忙乱或茫然阶段,找工作、考研或对即将离校后的生活不知所措,对课程设计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有正确认识到课程设计对学习和培养工程师基本设计素质的重要影响,这些不良情绪往往会造成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设计工作。在以往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总有部分学生对待课程设计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计目的。为改善现状,笔者深入学生中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所处的状态,积极引导、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在开展课程设计时,首先第一日需要做到是为学生讲解,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及其意义,通过集中动员,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课程设计的地位、作用,以便其今后能够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与此同时,为学生讲解所设计的相关任务,让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端正态度,进而主动参与到课程设计中。
(2)课程设计选题单一,缺乏先进性长期以来,不少学校所开展的课程设计,都多以零件等机床夹具设计、工艺设计等为主,由于这些课程都为实际操作课程,且内容多为金属切削机床与减速箱等操纵部件,这些课程内容更利于进行课程设计,同时也容易把握任务设计点。但这些题目往往已经经过较长时间的运用,这使得学生多多少少都会出现相互抄袭或者重复运用等情况,极不利于学会创新设计思维的运用。为此,在开展课程设计前,指导教师需精心准备,尽量深入工厂寻找难易适中的零件,有条件时同时准备好待加工的零件实物。在任务课题充裕的情况下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务,从而提高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3)合理安排设计时间,采用先进设计手段解决时间紧任务重、绘***手段落后问题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内容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分析以及绘***等工作,相较于以往的课程设计,设计难度也有相应的增加,这就需要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期间,积极调动思维,并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所学的各项知识。但由于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只有两周或者三周的时间,在进行设计初期,学生通常不知道从何下手,加之时间较为短暂,又需要解决定位误差分为以及工艺参数计算等各项问题,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经常需要加班赶工,导致他们多表现出疲劳状态。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解决问题,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情况。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期间,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
手工绘***,一方面手工绘***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致使任务量因此增加;另一方面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均运用计算机绘***技术,并且学生在校的这段时间也多采用计算机绘***方法,仅通过运用手工绘***的方式是无法有效锻炼学生计算机绘***能力的,这就与实际情况发生了非常显着的脱节现象。这样一来,课程设计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无法有效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课程设计的时间以及主要任务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例,将课程设计与其实习环节和教学环节进行了结合,提前公布设计题目,让学生在学习中熟悉设计题目,并引导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在进行实习期间,也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参观,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带着设计题目参与到学习中,不仅能够充分掌握零件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其参与兴趣。 (4)构建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新体系①构建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在进行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时,应当严格按照“一点”充实“三化”的原则,其中“三化”主要是指模块化、基础化和综合化。在对课程理论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逆向思维”的方式来完成构建,构建的过程主要为“一点”综合化模块化基础化。首先结合相关“知识点”对其进行综合化模块的构建,并将“知识点”作为客观依据,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充分把握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使其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然后,按照综合化完成模块化的全面构建,模块化模块的主要内容,同样应将综合化作为主要依据,对模块化的内容进行构建;最后根据模块化的内容完成基础化的构建,基础化模块的内容必须充分结合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方法和基本知识,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②构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层次在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时,应将其分为支持系统与主导系统两大方面。其中主导系统由可将其分为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其主要是将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主要核心,由教学组织形式、焦旭为目的和教学方法等内容组合而成。支持系统则主要是由相应师资力量与硬件实验设备组合而成,在对其实践教学改革中,其实验室建设是无法得到有效改革。为此,在进行课程教学期间,需要充分结合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性质来对其进行设计,并将其设置为典型项目或者相应任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其项目的案例或者任务则需要将企业需求与社会需求作为主要导向,充分运用产学研等项目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争取做到企业需求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篇3
关键词:卓越计划 课程建设与改革 机械制造装备 人才培养
1.引言
“机械制造装备”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机械制造技术项目综合训练、机床检测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和实践的基础。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装备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掌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机械制造装备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能力。
***于2010年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培养方式的改革,培养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3年经***批准,进入第二批“卓越计划”,该项目的批准是专业深化学校办学定位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为了适应国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原课程体系的中的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2原课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校的机械制造装备课堂教学学时压缩到只有32个学时(13级培养方案中增加为48学时),由于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和知识更新比较迅速等特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与时俱进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机械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导致机械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比较紧缺。机械制造装备课程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问题:
(1)原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主要是车床、磨床等传统机床及其传动系统设计,从内容上来看,这部分内容需要进行更新。现行的课程内容体系是建立在传统的典型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涉及到的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较少,所用的教材只是理论知识的介绍,缺乏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现开设的课程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方面的内容,这种实验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现在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教师上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3课程建设改革措施
课程建设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见效慢的工作,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机械制造装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与改革中,而卓越计划要求其适应社会需求而再进行教学改革,针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建设与改革工作。
3.1建设改革核心思想
确定了“机械制造装备”课程建设改革核心思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对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制造装备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将先进制造设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应机械类学科特点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新模式。
3.2具体建设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计划的目标要求,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形势,调研了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收集具体知识和能力需求,了解其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本课程的教学资料,通过教研室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细化了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各章节重要知识点,形成了如下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改革措施。
(1)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在保留讲授传统机床原理以及传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上,新增加数控机床分析以及关键功能部件的设计内容,包括数控车床的工作原理、各种切削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的应用及并联运动机床和混联型机床的各种性能指标;新增加数控机床伺服进给系统设计、数控机床伺服电动机性能和选型计算、滚珠丝杠和消隙齿轮的选择、定位精度和低速运动平稳性;新增加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方法、工业机器人及其生产线设计、机械加工生产线总体设计等内容。同时加强创新设计方法和运用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适度,突出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科交叉,反映现代和融入前沿的教学特点。
(2)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将原有的4学时实验改为6学时,保留原普通机床结构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拆卸,增加数控机床结构实验,增加机器人系统结构实验。
(3)在课程教学方法,开展三级项目课程,采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方法对机械装备课程进行改革,课堂布置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就项目开展讨论课。
(4)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原笔试的考核方式不变,实验根据实验报告评分;作业和实验各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加大项目课程的考核比例,拟计划占到50%左右,同时采取学生项目小组自评,先给出初步成绩,再由老师评定给出最终成绩的方法,即激发了学生上进心和创新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
(5)建设网络课程,将有关资料对学生开放,供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完善视频课程。
4总结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工程人才培养,具体落实到“机械制造装备”专业核心课的教学建设与改革,这就要求改革传统教学中不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的内容,提出该课程新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想和在工作中实施的方法,通过上述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措施,必然会加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M].武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2]丁毓峰.基于创新计划体系的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34-36.
[3]丁江民,魏延刚.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专业课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21-23.
[4]齐继阳,刘菲菲,孟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机械制造装备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09-110.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篇4
[论文关键词]机械制造 技术项目 教学法 教学设计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所设置的“项目”应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通过解决问题,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二、实施流程
实施流程为:明确项目任务一制订计划一实施计划一检测评估一归档应用。首先,教师布置项目任务,学生讨论;其次,学生查阅资料制订计划,教师审查指导评定计划是否合理可行;第三,学生分组,并明确分工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第四,学生白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最后,教师将记录归档,学生在实践中应用。
三、项目课程设计
(一)设计理念
1.校企合作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通过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掌握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课程“主题”设计学习情境,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确定教学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综合职业能力。
2.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企业,提前与社会接轨,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入企业的管理和竞争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班组体制,设计车间主任、班长、组长、质检员等职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创立优秀班集体。通过任务书的发放、材料的领取、考核标准的制定等组织实施过程,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3.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通过制定工作项目任务书设定具体内容,学生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修正和评价等环节,真正实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只是针对性地讲授、示范、引导。
4.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企业的5s管理模式,并把管理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习惯中,提高综合职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
采用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应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立教学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并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包含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与应用、金属切削机床等内容,特别适合于采用项目教学法展开教学。其主要先修课程为“机械制***”“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和“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先修实践环节为金工实习。同步实训环节为车、铣、磨加工训练。
为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胜任职业岗位,我们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组织课程内容,最终达到教学预期目的。在多次深入机械加工企业调研后,选择贴近工厂实际的5个典型项目,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计划学时、项目名称、能力目标、知识点、训练方式及结果作如下总结:
1.项目1一轴类零件工艺制定、加工与检测,计划20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践1 2学时。能力目标:(1)正确分析轴类零件结构特点及功用;(2)正确分析零件***;(3)确定加工工艺路线;(4)制定工艺规程;(5)成品检测。知识点:(1)车床的结构组成;(2)车床的运动特点;(3)车刀的结构、材料及所完成的工艺结构;(4)车床附件及作用;(5)测量工具的使用。训练方式:示范讲解、实际操作、自主学习。结果:工作报告总结及加工实物展示。
2.项目2一盘套类零件工艺制定、加工与检测,计划2 O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践12学时。能力目标:(1)正确分析盘套类零件结构特点及功用;(2)正确分析零件***;(3)初步确定加工工艺路线;(4)制定工艺规程;(5)成品检测。知识点:(1)孔加工设备的类型;(2)孔加工设备的结构组成及运动特点;(3)孔加工刀具的种类;(4)孔加工刀具的结构、材料及所完成的工艺结构;(5)盘套类零件的装夹;(6)测量工具的使用。训练方式:示范讲解、实际操作、自主学习。结果:工作报告总结及加工实物展示。
3.项目3一箱体类零件工艺制定、加工与检测,计划20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践1 2学时。能力目标:(1)正确分析箱体类零件结构特点及功用;(2)正确分析零件***;(3)确定加工工艺路线;(4)制定工艺规程;(5)成品检测。知识点:(1)刨床和铣床的类型及结构组成;(2)刨床和铣床的运动特点;(3)刨床和铣床--用刀具的结构特点、材料及所完成的工艺结构;(4)箱体类零件加工过程夹具的特点及结构;(5)测量工具的使用。训练方式:示范讲解、实际操作、自主学习。结果:工作报告总结及加工实物展示。
4.项目4一圆柱齿轮工艺制定、加工与检测计划20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践12学时。能力目标:(1)正确分析圆柱齿轮零件结构特点及功用;(2)正确分析零件***;(3)确定加工工艺路线;(4)制定工艺规程;(5)成品检测。知识点:(1)成形法和展成法的概念及原理;(2)齿廓表面加工设备的类型及结构组成;(3)齿轮加工设备的成形运动特点;(4)齿轮加工刀具的结构特点、材料及所完成的工艺结构;(5)测量工具的使用。训练方式:示范讲解、实际操作、自主学习。结果:工作报告总结及加工实物展示。
5.项目5一机械装配工艺基础知识计划10学时,其中理论4学时,实践6学时。能力目标:(1)正确分析不同生产类型的装配工艺特点;(2)熟练掌握装配的三种方法;(3)能够根据装配要求计算装配尺寸链;(4)装配工艺规程。知识点:(1)装配工工作的具体内容;(2)装配工艺尺寸链的计算方法;(3)三种装配方法的熟练选用;(4)装配精度的检验。训练方式:示范讲解、自主学习。结果:工作报告。
(四)课程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本课程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适度、够用”的机械制造技术理论知识,能够根据零件工作***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固的基础。本课程的难点是零件的工艺规程的制定、专用夹具的应用、保证装配精度方法的选择。解决办法是以项目形式设计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充分利用优越的实训条件,营造企业工作环境,将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将老师知识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聘请企业专家答疑,从而多途径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中的难点和疑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方法实施过程
(一)创设真实氛围的工作环境,实施一体化教学
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工艺编制、工艺系统的正确选择及使用等技能,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改造。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使学生通过学习亲身体验工作。
(二)“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过程
“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将实训基地模拟为工作车间。建立学生自己的班组,生产过程中班组长要负起责任,发挥组织、协调、沟通等作用,使职业能力得到锻炼。二是任务的下达及工作计划的制订。学生收到任务书后,每个小组都要经过自主学习、讨论,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包括项目的零件***、装配***分析,项目工艺规程定制,所需工艺系统、装备及材料,项目实施内容及步骤和完成项目的注意事项等。三是工作过程。制订完工作计划后,学生需提交材料及工具申请,获得准许后由组长领取所报材料及工具。开始进行零件工艺的设计、工艺系统的选择,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并得以充分融合。四是项目验收及评价。项目完毕后,由指导教师带班组长进行项目验收,相当于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查。
五、课程考核
(一)考核内容
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是关键问题,因为理论与实践是一体的,考核的内容也应该包含这两个方面。不同的项目考核内容是有区别的,但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项目能力、有关知识和素质要求。
项目及配分:基础知识40分。其中车床结构组成及运动特点,车刀的种类、材料及结构,对切削运动影响车床夹具的种类及应用和车床能实现的工艺结构各占10分。实践操作40分。其中能正确分析***样,熟悉零件结构、功用占8分;能正确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占15分;能正确选择设备及工装及零件质量检测占17分。综合素质20分。其中工作态度、纪律和出勤情况、5s管理内容执行情况、考核团队协作精神各占5分。
(二)考核方法
项目教学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的发展,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和作业质量。考核方式需灵活多变,随着项目的进行,因材施教,随时考核。我们的考核主要采取了三种形式:
1.学习小组考核(30%)。是由学习班组长负责展开自评和互评考核方式,班长可监督小组长开展此项工作。这个考核是最基本的考核,根据各小组完成的情况选做内容,学生在实践中如有自选内容或创新内容可在原有成绩等级基础上提升一级。
2.指导教师考核(30%)。是以抽查提问加课堂笔记和项目总结的形式进行的。因为人数多,老师不可能一一检查,可通过抽查小组的某几位学生来进行考核,但是这几位学生的成绩影响整个小组的评定成绩,在评选优秀班组时作为参考,促使同一小组的人员互相监督学习,共同提高。
3.期末闭卷考核(40%)。是在学期全部课程结束时进行,主要从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以便找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督促学生将学习的过程贯穿于全学期,以巩固所学内容。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篇5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05-02
近年来,国内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正在快速推进,新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涌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已逐渐被国内职业教育界所接受,并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进行学习、思考、总结、提高;通过具体的过程和完整的工作活动,从中获取系统的应用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要使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必须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工作法来进行教学,做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一致。
那么,如何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得以顺利而有效地实施呢?从微观层面而言,对学习领域框架内的按照实施时间划分的内容完整的小型主题单元(学习情境)即课程教学单元进行设计,确定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职业活动训练任务及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的小型主题单元(学习情境)是任何课程的结构要素,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又是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得以顺利而有效实施的基础与前提。为此,笔者以自己所讲授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为例,对典型的小型主题单元(学习情境)——《轴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编制》进行了教学设计,对课程的单元设计等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微观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基于零件载体的教学案头设计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案头设计、教学活动流程设计以及教学成果巩固设计等几方面内容。在进行教学案头设计时,应明确本教学单元的任务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准确叙述课程单元教学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素质目标,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来自工厂生产实际的职业活动导向能力训练任务载体与内容,以及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应具备的教学资源等。笔者以挂轮架轴零件为能力训练任务载体进行的教学案头设计如表1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有能力完成训练任务。知识的引入不是由知识体系引起的,而是由工厂生产实际需要引起的,教师应努力改变课堂上信息单向传递、教师单向控制的局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为此,教学活动流程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工作法进行设计,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单元教学活动。
教学成果巩固设计
教学成果巩固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作业和教师总结(或体会)等方面。作业的布置应充分发掘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岗位专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核心能力等。反思、总结整个教学活动的得失,则会使教师在后续的课程单元教学中扬长避短。
课程的单元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进行的。在其内容和顺序上,将“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为“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在课程实例、能力训练和主要课堂活动等方面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保持职业岗位活动的完整性。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新的高职课程教学理念,从微观上看,它是今后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 自动化 教学难点 对策
中***分类号:TH12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素质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在社会背景下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将教学质量摆在首位,培养专业性的人才。以最优的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为前提,不断完善教学形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好的人才,并提供最好的教学模式,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向国内品牌专业进***。在教学的前提下,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己任,注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同时,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相结合,实现将知识转换成动力,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专业知识的教学上,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探索与创新,为本专业培养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实现技能与现实的统一。
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难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对学生技术与知识都要求比较严格的专业,在教学中,教师秉承的是机电合一以及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常常会将社会高科技复合技术与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渗透学习为主,技术指导为辅,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在对机电一体化研究的同时,强调分析应用能力,不仅拥有强大的理论知识做后盾,更是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实践能力。因此,要做到很好的教学,使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到东西。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首先,学科知识较抽象,学生缺乏空间感且动手能力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中,教师在教授学生机械化制***时,上课时带来的都是实物模型,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研究与观摩,同时要是再将其全面的轮廓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投影到平面上,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对模型产生认知,最后再将这种立体投影展开,变成一个平面。学生就必须有相应的想象力对模型产生三种认知:具体模型的立体认知、模型投影的立体认知、平面模型的认知。这三种认知需要学生有立体感知力,并在平面***形中形成整体的立体***形思维,因此,在机械化绘***的学习中,对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的要求就很高,需要学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读***能力,实现***形的立体化。
其次,学校安排课程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学习比较分散。大学课程的教学比较分散,常常在第一学期的时候,学校教授的大多是比较基础的课程,比如制***等,也没有学习专业的软件。到第二学期的时候学习英语、计算机、维修等课程,也没有学习实质的专业课程。当第三学期真正学习软件的时候,由于时间相隔就,第一学期学习的画***等知识,学生已经遗忘,这样的教学形式完全不合理,无法真正学习到知识,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中,学校可以将软件的学习与机械化制***飞学习放在一起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同时,直接实践学习,做到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摸索学习理论知识,将知识在实践中融化,真正做到复合型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提供的相应对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学生要更好的进行学习,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形式,以最优的教学模式来教导学生,促进教学培养最好的学生。
首先,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社会科技三维造型软件来辅助教学。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中,学生的立体感不强,教师可以利用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科技手段来辅助自己的教学,用现存的道具来辅助教学。比如让学生多进行立体模型制作的比赛以及对模型的模拟比赛。比如用橡皮泥来制作自己想象的东西,或者教师给定一定的模型标准,让学生对比制作,增加学生的空间感与设计感,帮助学生解决立体感不强的问题。同时,可以运用社会上存在的科技手段来教学,比如运用三维、二维软件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学中,运用绘***软件,将课本上以及资料上的二维***形,按照模具显示,直接绘制。同时根据投影的成像,进行转换、改变角度,进行修改与设计,并进行真实的模具制作。通过这些软件以及亲自制作,让学生感受到三维空间的乐趣,并感知三维空间的具体形态,理解三维空间的形成,实现制***等的精确性。
三.完善和加强生产实习中的管理
生产实习中的管理主要是生产实习教师队伍的管理、对学生的组织和考核。实习指导教师对生产实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针对原先生产实习指导老师少,学生多的情况,学校进一步加强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求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到生产实习教学工作中,由于年轻教师很少有时间到生产第一线去,自身的实际生产经验不够丰富,因此在实习时一般安排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组合带队。为了避免年轻教师对实习过程不熟悉不了解,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在实习前,没有带过实习的教师事先与领队教师到实习厂方进行必要的学习和参观, 熟悉环境和有关人员, 了解生产产品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这样既能够更好地在实习现场指导学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素质。
生产实习教学的基地在校外,与学校相比,社会环境和人员接触相对来说更为复杂,这
就要求我们对参加实习的学生要严格纪律、严格考勤,加强实习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实习任务能够圆满完成。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从几个方面来抓:一方面每次去企业生产实习前,邀请在对应实习企业工作的往届优秀毕业生与实习学生面对面交流工作体会,提高对企业的认识,了解企业文化, 增加学生对生产实习的兴趣和热情,调整好对待实习的正确态度,另外需要对学生进行必须的生产安全教育,学校在实习动员大会上需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进入实习工厂后,工厂安排人员进行生产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实习成绩明确规定由考勤、实习笔记、实习答辩等几方面综合评定。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生产实习规定的纪律要求,按时到岗,不无故缺勤和早退,带队教师做好考勤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状况。实习笔记可以反映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和思考,是学生对实习情况的真实记录,在实习结束后提交给老师。实习指导教师认真批阅,并统一组织实习答辩,结合考勤、实习报告及答辩成绩等不同的权重比值,综合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四. 结论
在现代教学中,科学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元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就必须不断的进步,本专业的教学也是一样,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与进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教学上遇到很多难题,很多人也在不断的探索,寻求更多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难题,也期待更多的人投入进来研究与分析,寻求更好的教学经验与方法,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不断进步,让学生的学习也更加轻松,学生也会更加感兴趣,将会学得更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志坚,陈关龙,马培苏.机械工程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6):7-8.
[2] 郑夕健,罗继曼,袁从启.基于项目的工程机械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2):33-36.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篇7
1.1学生的思维观念问题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普遍认为机械类学科应该以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为核心,主要学习机械的设计以及与之相关的加工技术,其它与机械“无关”的课程学不学无所谓。所以,在计算机控制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同学表现消极,仅求考核过关。有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甚至认为计算机控制类的课程,应该是计算机专业或者控制专业的课程,这些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方向不相关,花时间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上,浪费自己的时间。
1.2计算机控制类课程设置上与专业结合生硬
普通的本科学生在大学课程期间会学到很多的计算机类课程,但真正把计算机控制类课程与机械类主干课程相关联的课程却几乎没有。比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都学习了机械设计课程,课程中对于丝杆的设计与计算进行过讲解;同时他们也学习过单片机或者PLC之类的计算机控制课程,对伺服或者步进电机控制也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我们教学过程中缺少将两者有机结合的主干课程,所以,但在大多数同学的眼中,这两门课程没有任何的关联,是***的两门课程。由于机械和控制类课程的生硬结合,也导致学生在进行机械设计的过程中,对于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机械传动与动作部分,都用一个方框替代,认为这是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使得有些机械设计成为了“空中楼阁”,无法运行。
1.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针对计算机控制类课程的实践
与创新环节尚未形成实践和创新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类学生的实践环节多是针对某个零件的生产工艺或者设计过程进行的,而对于其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动作及工艺自动实现部分却视而不见,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实践环节,更进一步地加深了学生对其课程学习的偏见。针对计算机控制类课程的实践和创新环节目前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方案。
2.机械专业计算机控制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实践
2.1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专业教育很重要。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老师不仅需要强调其未来四年需要学到核心专业知识,同时,要进一步强调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控制类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能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该专业开设计算机控制类课程存在偏见。其次,在机械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课程教学的老师,在提及到电机和控制之类的素材时,也需要提示同学们在今后的计算机控制类课程会进一步说明和讲解,这样可以使得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逐步认识到该专业课程不仅仅是机械设计和制造等机械类课程组成,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有计算机和控制之类的课程。这样不仅可改变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会影响其今后的设计和制造工作,使其对事物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某一个方面,而会从系统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2.2机械类课程与计算机控制类课程有机结合
为了改变传统的机械类课程与计算机控制类课程的生硬叠加的教学模式,大学本科教学的老师有必要从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与计算机控制类课程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取机械类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的关联因素,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两类课程之间的空缺进行有益的补充,形成比较完善的机械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机械类课程与计算机控制类课程分解为知识点、章节和教材的三种结合模式,形成点、线、面的三级结构,将机械类课程与计算机控制类课程真正做到此有机地结合,形成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结成部分和重要的学习环节。
2.3针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环节研究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的手段,也是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重要基础,因此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环节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环节中,需要从机械的部件、功能、组成和接口之间的联系出发,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分解为设计类实践教学、工艺类实践教学和控制类实践教学三个组成部分,从而形成实践教学中的三大核心模块。实践教学的内容紧紧围绕三大模块展开,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既能体现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三大核心模块的***性,又能强调三大模块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机械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认识。此外,在注重学生实践环节训练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与机械和控制相关的设计大赛,如全国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通过参加各类大赛,不仅可以提高参赛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本专业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在整个院系形成一点带面的学习效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控制类课程真正融入到机械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之中,为培养知识全面的新时代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提供有力地保障。
3.结束语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篇8
关键词:机械电子 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33-02
机械电子工程简称机电一体化,表示机械学和电子学两门学科的综合。机械电子工程以机电设备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应用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设备功能最佳化[1]。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若要培养优秀的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并且能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和实践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从事生产一线的机电一体化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
1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院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侧重于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部分实践教学的强化,没能以系统化的角度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3]。结果造成这个新兴专业失去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的预期目标[4]。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教育,在培养规格方面,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工程师基本技术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培养模式方面,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优化能够体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方案,以“工程应用”为特征和主旨构建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构建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构建应围绕两个点、四个方向。两个点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四个方向是数控、工业机器人、流控和测控。课程包括机、电、液(气)、控、算等方向的相关课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构建定位在机械工程领域,突出各学科方向的有机融合,主要对机械设计、自动控制、设备故障诊断及状态检测等方面开展研究和设计。
2.1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机为基础。机指机械专业的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制***、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以及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学生在学习机械类课程的同时加强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接口技术等课程。合理调整机和电的关系,采用机电并重的培养原则,对原有覆盖较广的课程精简、优化,建立学生能够学好并掌握的课程体系,重点是将机械、控制、电子以及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应用于机电系统和产品制造过程。
2.2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整体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到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还要考虑行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工电子、流体控制、机械控制和计算机控制六大部分。
机械设计包括机械制***及CAD、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并为机械制造系列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机械制造包括金属工艺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打下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并通过金工实习和课程设计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从而能进行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
电工电子包括电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拖动等课程,强调电工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为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设备设计打下基础。
流体控制包括流体力学、液压(启动)原理、液压控制系统等课程。
机械控制包括机械工程导论、机械振动学、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械测试技术等课程。
计算机控制包括VB、C语言、VC++等课程。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程能力、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课程组中,强调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以使单项技术或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得到强化,减少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在高校培养人才中占的比重较大,教学重点在于理论,这些理论是专业知识体系的根本,内容已经经过实践验证和沉淀,是学好其它专业技术课必需掌握的知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是建立在必备的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因此,在设置专业基础课时,要充分了解人才市场要求的专业知识并考虑学生今后的专业拓展能力。
2.4 加强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比重,实践教学必修学分约占该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的35%。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水平,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分类别、分层次、分模块的创新性设计。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占有较大的比重。如产品生产过程机电一化设备设计、数控加工、系统故障分析与排除等。“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进行以启发性和创新性实验的研究性学习,逐步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培养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课程设计、工艺实习、工程教育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作为载体,并尽量选择实际课题,以强化创新能力训练的力度,同时在这一系列的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精神。
3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共享实验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在原有硬件设施基础上,分层次、分模块地逐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引进实验室管理系统,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取实践经验、形成应用能力的基地。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加强校企之间、校与校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从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兼职教授、高工,定期举办学术报告、讲座以及指导学生实习、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积极开展合作培养,构建稳定的实习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
4 结论
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发展,只有培养出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制造、维护,并且熟悉控制技术、检测及监测技术、编程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高等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转变观念,不断探索适合于应用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筱调,吴玉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结构的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1997(4):31-33.
[2] 王亚静,周佑喜,何兆太.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系统化培养模式探讨[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0,6(2):139-141.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篇9
【关键词】机类机械制*** 新课程体系 研究 实践
一、机械制***课程的培养目标
通过对高职院校机械制***课程教学的研究,制定了适合高职教育机械制***课程的培养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素质培养、基础培养、后续课程。素质培养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形表达能力的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构***的前提,培养工科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才有助于提高其科学素质。根据机械制***课程的教学特点,***形表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学生设计***形的理念与思想,只有依靠自身绘画的能力才能实现,因此,学生的***形表达能力是学好机械制***课程的根本。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学习机械制***这门课程,只有充分掌握了机械制***的设计理念,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入社会。由于机械制***课程占整体课程时间比较少,现阶段主要将机械制***分为基础、提高这两部分,基础是面向所有机械类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此门课程,了解计算机构***设计的理论知识,表达思想的方法与手段,为今后其他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体现出机械制***课程的前沿性、创新性。机械制***主要是用于教授机械或其他设计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理论性,只有学好了机械制***,才能更好地学习相关课程,注重各科知识间的融合,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完整性、系统性。
二、机械制***课程体系结构
构建集科学性、合理性为一体的机械制***课程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现阶段机械制***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素质培养、基础培养以及后续课程。由于机械制***课程主要以培养形体构造、***形表达能力为主,其中涵盖了正投影、二维视***等内容,在表达方式与理念的基础上,设计与创造轴测草***。机械制***课程是一门比较前沿的课程,支持计算机绘***、集成三维实体模型等,利用投影将设计草***、设想、构思与表达方式联系在一起,实现徒手绘***、仪器绘***、计算机绘***的共存,其中心是形体构造、***形表达,形象思维是最主要的指导方向,从而提高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以后的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机械制***课程体系结构分别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其中基本理论是机械类工科生必须掌握的,例如投影、***示、***解、计算机绘***概念与方法等,基础知识有机械制***的基本概念、基本规范、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包括构形方法及表达方法、二维建模及表达方法、三维建模及表达方法等,基本技能包括徒手绘***、仪器绘***、计算机绘***。机械制***课程体系结构,见下***1。
***1 机械制***课程体系结构
三、机类机械制***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
(一)培养构形能力与***形表达能力
机械制***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为中心,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专业技能与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机械制***课程需要学生具备构形能力、***形表达能力,因此,从培养这两方面能力出发,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内容,通过营造宽松、自由、愉快的课堂氛围,减少学习的枯燥感,教师可提出一些开放性题目,便于学生思考。如教师在讲到画法几何这一章节的时候,点、线、面、相对位置作为构***的重要元素,学生了解到单视***表达,教师结合计算机绘***的概念与方法,给学生出一道训练题,并且鼓励学生创新,对训练题目展开思考,培养构型能力、***形表达能力,还能掌握到计算机绘***基础运用的方法。通过一边学一边制作,与同学们建立交流、自由讨论,这类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思维能力不再被局限,从而能够创造性的完成整个画***的构造与表达。
(二)应用组织教学
以往的机械制***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其组织也过于严密,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不注重实践制***的能力。学生往往比较被动,致使有极大部分学生在完成整个课程教学后,只会设计不会画***。机械制***以创造为主,制***是表达创造的手段,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以往的组织教学在讲到合体三视***后,就会继续讲六面视***、断面***、剖视***等,学生在学习这么多画法后,一时无法吸收,也就不懂得如何表达形体,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将众多知识进行优化,使学生便于理解和吸收,下次再遇到问题时,也能自己解决。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篇10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1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这门课主要研究从毛坯材料到加工出合格产品的整个机械制造过程的课程,它通过对机械加工方法、金属切削原理、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等的介绍和实践,使学生们获得机械制造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和理解的初步能力,为学生后来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从事机械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知识量大,涉及的内容多,但一般高校机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专业《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安排仅60课时(含实验),时间少、任务重。要使学生在如此少的课时中真正掌握机械制造的相关知识,一定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巧妙应用。
2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
2.1 教学方法的含义及种类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有目的的进行的有秩序的活动,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应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教学方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革新。现在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验实训法、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1]。
2.2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2.2.1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基本内容
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的业务要求,《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系列课程中的主干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制造技术和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机械加工的方法和机械加工系统,磨削和切削加工的原理,机械加工精度分析与控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分析与控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机械装配工艺过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2.2.2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及举例
1)保证重点教学法
由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时间短,而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又较多,因此一定要抓紧时间进行教学,在教授这门课程之前一定要把每节课的重点一一列出,在讲授时先把重点讲出,然后再讲课程的其他内容讲出,如果时间不够则重点已讲出,其他未讲出的辅助知识可让学生可下学习即可,这样课堂教学的目的已达到,学生重点已接受,学生已将课程的主要内容融会贯通。保重教学重点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重中之重。
2)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是现在教学方式的一种发展趋势,是现在高校教师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这种主要的教学手段更直观,更节省教学时间,对《机械制造技术》这门知识多、任务重,抽象的课程是非常适用的。现在普遍运用的电化教学方式包括幻灯、电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传授等。
3)适时采用现场教学方式
现场教学是在事物所在的场地进行教学,这种方式是由于所要教授的事物比较大或者东西难以搬运,需要现场指导,因此需要现场指导。这种教学方式费时费力,虽然教学效果好,但这对紧张的课时来说是不合适的,因此对《机械制造技术》来说,尽量少用现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以免所要求教授的教学内容教授不完。
4)项目化作业
项目化作业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状态转化为信息搜集、加工和知识自主重构的主体,上课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重构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2]。教师在每次上课后布置作业,这些作业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思索好,准备好。这些作业需要各个小组学生拿出自己设计建构的工艺方案,每位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不断交流并在课堂下准备好,最后由老师可以时间点评给分。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节省了教学时间,加深了学生们的知识印象。
5)研究型兴趣小组建设
研究型兴趣小组的建设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根据学生对于《机械制造技术》兴趣所在,将不同兴趣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让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写出各自的研究报告。这是一种督促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实际上这种方法的效果对现在的学生可能是收效甚微的。
6)各门课程协调教学法
各门专业的必修课一般是《机械制***》在先,然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等,然后是《机械制造技术》,最后是《模具制造工艺》、《流体传动技术》等,在讲授《机械制***》、《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时授课教师注意在讲授课程时注意将涉及到《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内容先作铺垫或先作首次讲授,减少后续《机械制造技术》的任务量,因此,通过各门课程的协调可以大大较少该门课程的任务量或理解深度。
7)自身素质提升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不仅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及无私的奉献精神,还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多下车间实习,多走出学校进行培训,不断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3]。
2.2.3 提倡《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型教育
创新型教育是现在教育发展的趋势,***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在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无论从教授的内容还是教学的方式来说都与现在的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因此,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积极创新,发展与社会实际相符合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倡从电化教学方式入手,多总结、多创新,发展《机械制造技术》的电化教学。
3 总论
总之,《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一定要不断地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抓住重点,让学生理解,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做到为学生毕业打好铺垫,为学生成为国家栋梁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玉娥.浅析《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