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的来历篇1
国际五一劳动节来历起源
十八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等许多国家,逐步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维护这个高速运转的资本主义机器,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在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但工资却很低。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沉重的阶级压迫激起了无产者巨大的愤怒。他们知道,要争取生存的条件,就只有团结起来,通过罢工运动与资本家作斗争。工人们提出的罢工条件,就是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77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罢工开始了。工人阶级走向街头游行示威,向***府提出改善劳动与生活条件,要求缩短工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罢工不久,队伍日渐扩大,工会会员人数激增,各地工人也纷纷参加了罢工运动。
在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国会虽然被迫制定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但是,某些资本家根本不予理睬,这项法律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工人们仍然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倍受资本家的折磨。忍无可忍的工人们决定将这场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准备举行更大规模的罢工运动。
1884年10月,美国和加拿大的八个国际性和全国性工人团体,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一个集会,决定于1886年5月1日举行总罢工,迫使资本家实施八小时工作制。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886年5月1日,美国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各种肤色,各个工种的工人一齐进行总罢工。仅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有4.5万名工人涌上街头。这下,美国的主要工业部门便处于瘫痪状态,火车变成了僵蛇,商店更是鸦雀无声,所有的仓库也都关门并贴上封条。当时在罢工工人中流行着一首“八小时之歌”,歌中唱道: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厂,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
激昂的歌声唱出了工人的心声,唱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愿望,也感染了广大的群众,他们纷纷声援工人的罢工运动,将罢工运动推向新的高潮。罢工运动所表现的巨大力量使***府当局和资本家极为恐慌,他们不甘心答应工人的条件,便露出他们狰狞的一面。芝加哥***府当局终于撕下了“民主”的假面具,用暴力镇压工人。他们组织罢工破坏者在警察的保护下混进工人的罢工队伍,故意制造混乱,以此为借口,当场开***打死六个工人。这一暴行,激起了全市工人的极大愤慨,他们决心为死难的工人兄弟们报仇!
此项活动由非***府国际工人联合会组织,活动的中心在芝加哥,商人和***府对这次活动愈来愈表现出的***性感到恐惧,当地商界***要求增加警察和***队的数量。芝加哥商业俱乐部购买了20xx美元的***支用于警戒对付这次罢工,1886年5月1日的游行活动得到了芝加哥纺织工人、鞋工人、房屋装修工人很大的支持,1886年5月3日,警察开始向罢工的人群开火,打死打伤四人,一些非***府人士号召第二天在广场集会严重抗议***府的暴力镇压。
这场集会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什么事件,但在最后一位演讲者登上讲台时,天下起了雨,广场上只剩下几百人,180名警察进入广场疏散人群,这时一颗炸弹飞向警察中间,炸死一名,炸伤七名警察,警察立即向人群开火,打死一名打伤多名群众。
由于无法断定是谁扔的炸弹,这个事件成了攻击劳动节游行活动的把柄,警察查抄怀疑对象的家和办公室,有数百人在未指控下被逮捕,尤其是那些此次活动的领导者被袭击,8名芝加哥活动的积极倡导者被指控涉嫌广场炸弹事件和企***谋反,法庭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开庭审判,判决其中4人于1887年11月11日绞刑,另一名自杀于狱中,其它三名直到1893年才被释放。
中国劳动节的来历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20xx年。这一年,一些***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
1920xx年5月1日,《新青年》7卷6号“劳动节纪念号”出版。发表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和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同时,还登载了《旅法华工工会简章》及唐山、山西、长江等地的劳动状况调查。
五一的来历篇2
五一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无产队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五一的来历篇3
关键词:苗族太阳历;彝族十月太阳历;华夏十二月太阳历;阴阳五行;中医文化;中华文化
中***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2―0095―07
一、阴阳五行真的是“玄学”吗?
20世纪20年代,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学术争论,这就是“科玄之争”。科,科学也。玄,玄学也。孰为科学?孰为玄学?当时给出的答案是:西方文化为科学,中华文化为玄学。玄学玄在何处?玄在阴阳五行的不可重复,不可实证上。不可重复,不可实证,所以是玄学。
辩论的双方,均为关心中华民族命运的一流学者。争论的是文化,心忧的是天下。“中华民族有病!”是双方的共同认识。“拯救中华民族!”是双方的共同目的。“如何拯救?”双方则开出了不同的“药方”。西化派主张抛弃中华文化,进行“全盘西化”;本土派则主张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信守中华文化。
“科玄之争”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被众多研究者忽略了,这就是:文化本土派,也视阴阳五行为玄学。肯定中华文化,否定阴阳五行,这是本土派的一大特征。请看以下例证:
1.梁启超先生批阴阳批五行。梁先生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一文中说:“阴阳五行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梁启超先生认为,以五行学说“支配关乎病人生死的医学,是学术界的耻辱”。
“科玄之争”中,梁先生是坚定的本土派。“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清华大学这两条校训,就是梁先生从《周易》中摘录出来的。《周易》的基础在阴阳,但这并不影响梁启超先生批阴阳。
2.章太炎先生批五行。1926年,章太炎先生在《医界春秋》发表《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一文,主张废除五行。章先生认为五行学说为愚学而非哲学,他说:“五行之论亦与哲学何与?此乃汉代纬候之谈,可以为愚,不可以为哲也。”文章引起了争论,章先生又撰文反驳:“今即不言五行,亦何损于中医之实耶?夫中医不可废也。”
众所周知,章太炎先生是国学大师。国学大师章先生只反五行不反阴阳。阴阳与五行,在章先生这里,是分割而论的。
3.严复先生批五行。严复在讲演中说:“中国隆古之人,已分一切物为五行也。五行曰金、木、水、火、土。意欲以此尽物。则试问空气应归何类?或曰空气动则为风,应作属木。《易・巽》为木,而亦为风。则吾实不解气之与木,有何相类之处?矿质金石相伴,血肉鱼骨,自为一部。凡此皆将何属……中国人不通物理,五行实为厉阶。”
严先生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是《天演论》的翻译者,他对中华民族由先进到落后的看法是:祖先开其头,子孙没有续其尾。严复先生临终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是:“中国必不亡,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严复先生在《天演论・译序》中高度赞扬《易》,认为欧洲学术基础的“名、数、质、力”,中华先贤在《易》里已全部解决。高度赞扬《易》的严复先生,反五行不反阴阳。阴阳五行,严复先生也是分割而论的。
4.梁漱溟批阴阳批五行。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这样说:“中国人无论讲什么总喜欢拿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去说。医家对于病理药性的说明,尤其是这样。这种说法又是玄学的味道。他拿金木水火土来与五脏相配属,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据灵枢素问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方,青黄赤白黑五色,酸甘苦辣咸五味,宫商角徵羽五音,以及什么五声、五谷、五数、五畜等相配合。虽看着是谈资文料,实际似乎用不着,而不料也竟自拿来用。譬如这个人面色白润就说他肺经没有病,因为肺属金,金应当是白色,现在肺现他的本色就无病。又姜若炮黑了用,就说可以入肾,因为肾属水其色黑。诸如此类,很多很多。这种奇妙的推理,异样的逻辑,西方绝对不能容,中国偏行之千多年!”
梁漱溟先生,儒学大师,佛教徒,儒家文化的坚定信守者,梁先生既否定阴阳又否定五行。
5.余云岫先生批阴阳批五行。与前几位大师相比,留日归来的余云岫先生属于后生,但余先生在“理论”与“实际”两个层面上对中医文化的破坏,其作用远远超越了大师级所有先生。
理论层面上,余云岫先生彻底否定阴阳五行,彻底否定中医经典《黄帝内经》。1916年,余先生著《灵枢商兑》一书批《黄帝内经》,批判其“一无明确之实验,二无巩固之证据”。他批评阴阳学说:“彼所谓阴阳者,神秘不可思议。”他批评五行学说:“至于五行之说,尤属不根。其在印度、欧西则分四行,曰地、曰水、曰风、曰火。中夏则别为五行,曰金、曰木、曰水、曰火、曰土,是东西已不相同,孰得其真?已不可辨。”余云岫先生坚信,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础是虚妄的,能击破它,中医学整个体系也便崩溃。
实际层面上,余云岫先生于1929年推出了“废除中医”案。在当时,这一提案震惊了全国中医界。余云岫先生属于西化派,他是从根本上全面否定中医文化的第一人。
否定五行、否定阴阳的学者、大师们,忘记了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历史事实:先秦诸子百家,子子论阴阳,家家论五行。老子以阴阳论物理,孔子以阴阳五行论人礼,管子以阴阳五行论***理,孙子以阴阳五行论兵法,庄子以阴阳五行论自然哲理,《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论宇宙演化之理,论养生论病理……
老子、孔子、管子、庄子、孙子,都是光照千秋的人物,他们会以玄虚之理为立论的依据吗?
但是,在老子、孔子、管子、庄子、孙子这里,也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缺陷,这就是:他们并没有清晰地介绍阴阳五行的出处与来源。
阴阳五行,真的是不可重复、不可实证的玄学吗?真的是毫无价值的迷信吗?阴阳五行,可以分割而论吗?所有这些,在中华大地上,过去是问题,至今仍然是问题。
回顾先秦无处不在的阴阳五行,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看法:只要找出阴阳五行的准确出处,千年的疑难一定会得出清晰而明确的答案。
二、太阳历与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究竟源于何处呢?经过十多年的追溯,笔者追溯出的答案是:阴阳五行源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具体的源头在太阳历。太阳历中的阴阳五行,是那样的精美精致,是那样的规律永恒。请看以下证据:
1.苗族太阳历论阴阳。苗族文化中的阴阳,源于天文历法,具体源于太阳。
善于种植稻谷的苗族同胞,保存、运用了一种十二月太阳历,今天称之为“苗族古历”。苗族古历中有两个重要的节日――冬至与夏至。冬至与夏至,在苗族文化中还有两个雅称,叫做“阳旦”与“阴旦”。冬至称阳旦,夏至称阴旦。旦,有初生之义。阳旦,阳气初生;阴旦,阴气初生。阳旦,是阳气初生的第一天。阴旦,是阴气初生的第一天。阳旦阴旦,与太阳相关,与太阳、地球的不同对应关系相关。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冬至阳旦;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夏至阴旦。
为何以冬至夏至论阴阳?因为冬至以后天气一天天变暖变热,夏至以后天气一天天变凉变寒。寒阴而暑阳,阴阳抽象于太阳回归年中的一寒一暑。
冬至夏至,阴旦阳旦,年年重复,千古不易,万古不变。重复的根源,在于太阳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的无限循环。与太阳相关的阴阳,是可以重复的。“阴阳不可重复”的疑难,在此可以得到清晰的解答。
立竿测影下的冬至,这一天中午,日影最长。立竿测影下的夏至,这一天中午,日影最短。阴旦阳旦,是可以测量,可以定量的。“阴阳不可定量”的疑难,在此可以得到清晰的解答。
苗族太阳历中的阴阳,由太阳所决定。由太阳决定的阴阳,可以重复,可以定量,没有丝毫的玄虚。“冬至阳旦,夏至阴旦”,苗族古历中的这八个字,足可以让所有以阴阳为玄学的文化批判,化为荒唐。
苗族文化保存了多种史前历法,这里有阴阳有五行,有天干有地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全部出于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所表达的是时间中的节令,空间中的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表中里“立体方位”,以及四面八方“平面方位”。
2.蚩尤五行历论五行。《管子・五行》篇记载了一种黄帝时代的“五行历”。五行即五季,五季命名为金木水火土。一季一行,一行统领72天。其顺序依次是:木行72天,火行72天,土行72天,金行72天,水行72天。72天×5=360天,五行共360天。治理天下的君王,按照五行顺序***令。***令有两大基本内容:在每一行的72天里,“应该干什么”与“不应该干什么”。例如在木行的72天里“禁民斩木”,因为这一时间段是草木生发的时间段。例如在水行的72天里“令民出猎”,因为在这一时间段禽兽最肥,而且还不是繁殖季节。
五行历,就是把人的生活生产之序与太阳之序连接在了一起。五行历,就是将太阳法则引入人则――生活之序与生产之序。
黄帝时代的五行历,是蚩尤制定的。这一历史事实,《管子・五行》篇的记载是:“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时……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中的蚩尤与黄帝是合作关系,这一点有异于《史记・五帝纪》。
72天这一数据,在《黄帝内经》、《冠子》、《淮南子》中均有出现,由此可见五行历影响的广泛。
五行历中的五行,有着严格的规定性。这里的五行,与玄学无关,与迷信无关。
3.华夏十二月太阳历论阴阳。《周髀算经》记载了太阳历、太阴历以及太阳历、太阴历合二而一的阴阳合历这三种历。本文这里,关注的重点是十二月太阳历。
与苗族古历一样,十二月太阳历是以冬至夏至论阴阳的,冬至论阳,夏至论阴。十二月太阳历的冬至夏至,一对应于后天八卦中的坎离两卦,二对应于十二支中的子午两支,三对应于气候中的寒暑。《周髀算经・天文历法》原文:“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故曰暑。”《周髀算经》以太阳历论寒暑,以寒暑论阴阳。寒暑即阴阳,阴阳即寒暑,寒阴而暑阳。
将阴阳对应十二支中的子午两支,是《周髀算经》的一大贡献。子午两支在空间的连线是子午线,子午两支在时间的两点是阴阳转换点。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的阴阳转换点。中午子夜,是一天中的阴阳转换点。冬至夏至、中午子夜,均可以用子午两支来表达。子午两支界定出阴阳转换点,一具有千古不易、万古不易的永恒性,二具有千古不易、万古不易的规律性,三具有就在你我身边的常青性。
在众多经典中,唯有《周髀算经》记载了冬至夏至的日影长度:冬至,日影长1丈3尺5寸;夏至,日影长1尺6寸。冬至夏至的定量,实际上也是阴阳起点的定量。十二月太阳历,论阴阳而不论五行。
4.彝族十月太阳历论阴阳五行。笔者在追溯中发现,能够完美完整解释阴阳五行的,中华大地上只有彝族文化。彝族同胞保留了一种汉族已经失传了的十月太阳历。这种十月太阳历中出现了阴阳五行,出现了天干地支,出现了文学名著中广泛出现的数字“72”与“36”,在十月太阳历这里,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一系列“有其然,无所以然”的问题,均可以找到答案。本文讨论的问题在阴阳五行,其他暂不讨论。
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十月太阳历一年分前后两截,前一截为阳,后一截为阴。两截之分以冬至夏至为界:冬至到夏至,为前一截;夏至到冬至,为后一截。如果说苗族古历的阴旦阳旦,量化出的是南北回归线上的两个点,那么,彝族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两截,量化出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两条线。点,既是空间点,也是时间点。线,既是空间线,也是时间线。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既可以在空间中验证,也可以在时间中验证。
十月太阳历中的五行。太阳回归年分五季,五季称五行。一季一行,五季五行。与春夏秋冬命名四时一样,彝族先贤以金木水火土命名五行。五行一行一季72天,五行360天。十月太阳历中的五行,是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去尾数,然后一分为五的结果:
(365-5)÷5=72(天)
(366-6)÷5=72(天)
中华先贤立竿测影,将太阳之动量化在了这样四个数字里:365、366、1461、365.25。竿下测量,太阳之动四年之中有三年的回归周期(从日影最长点回归到日影最长点)为365天,有一年为366天,四年总的回归周期为1461天,四年平均数为1461÷4=365.25天。这四个数字,是中华先贤对太阳之动量化的共同认识。因为,这四个数字是在苗族太阳历、华夏太阳历、彝族太阳历中共同出现的。
360÷5=72(天),尾数的5―6天如何安排?彝族先贤安排用于过大小两个年节。冬至为大年,夏至为小年。365天的回归年为平年,平年过大年,节日用3天,小年用2天。366天的回归年为闰年,闰年的大年节、小年节均用3天。年节所用的时间,不计入五行中的任何一行。
五行有一定的顺序:以木为始,以水为终。一行接一行,循环不休。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行生一行,接连不断,循环不休,如环无端。五行在平面时状如圆环,运动状态是周而复始、原始反终。
“有五行”与“为什么有五行”,或者说“有五行”与“五行从何处来”,这两个问题,彝族十月太阳历解释得清晰而准确。
据彝族典籍《土鲁窦吉》(宇宙生化)介绍,十月太阳历是用“鲁素”表达的。鲁素音近洛书,汉语译为龙书,***形完全相同于汉族洛书。龙书的其然与所以然,彝族文化用天文历法作出了解答。
阴阳五行,在十月太阳历中是一个体系,不可分割而论。
从先后顺序上看,十月太阳历在先,十二月太阳历在后。十月太阳历论阴阳五行,十二月太阳历论阴阳论六气六律,后者是进步但仍然保留了五行结构。《黄帝内经》在夏季之末又分出了一个长夏,在四时之末又化出了最后18天,就是在十二月太阳历中对五行结构的保留。
空间的东西南北中五方,人体中的五脏,音律中的五音,色味中的五色五味,五谷的区别,乃至孙悟空的72变、梁山好汉的72天罡,其根源全部与五行相关。流不会告别源,枝叶不会告别根本;一源而百流,一树开百花;这两点,是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永不退色、永葆青春、永放光芒的奥秘。
三、与阴阳五行相关的天文
阴阳五行之理,是太阳之理;阴阳五行之数,是太阳之数。阴阳五行这一千古疑难,放在天文中来认识,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变成一个轻松的常识。
1.两条空间天文线。赤道南北平行着两条与太阳相关的空间线,这就是南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的空间方位是南纬23°26′,北回归线的空间方位是北纬23°26′,太阳就循环在这两条天文线之间。往返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此处敬请谨记,站在地球看太阳,如同乘坐车船看青山。认识这两条天文线,对于认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非常重要,因为一系列基础性问题的解答,均与这两条天文线有关。
其一,阴阳学说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即是太阳回归年的一阴一阳。南来为阳,北往为阴。彝族文化中的阴阳,母源在此。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阳旦;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阴旦。苗族文化中的阴阳,母源在此。
其二,四时划分源于此。南北回归线之间,又出现了赤道线。“赤道”之名,虽然出于《汉书・天文志》,实际上《周髀算经》界定出的中衡线,就是赤道线。太阳,循环往返于两线(南北回归线),相交于三线(南北回归线加赤道线),三线上有四个交点,四个交点区分出春夏秋冬。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冬至;相交于北回归线,夏至;南来相交于赤道,春分;北往相交于赤道,秋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相交点,被《黄帝内经》界定为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点。冬至阳气升,夏至阴气降,春分阳气出,秋分阳气入。升于黄泉之下,降于九天之上,出于地上,入于地下,一年之中阴阳(寒暑)二气的转换,被三线四点界定得完美而精致。
四时的精确划分,晚于五行。
其三,五行学说源于此,天干地支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去尾数)一分为五,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一行72天,一行两个月,五行十个月。十个月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十天干源于此。
一月36天,36天分三旬,一旬12天。12天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来表达。十二地支源于此。
一行72天,一月36天。文学家广泛运用的72与36这两个数,源于十月太阳历。
其四,八节划分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一分为八,即是八节: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其五,十二月划分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一分为十二,此处即十二月的母源。
其六,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日影会发生由长而短、由短而长的变化,按照日影长而短、短而长的变化,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两条回归线之间距离一分为二十四的结果。
其七,六气的划分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一分为十二即是十二个月。彝族典籍《宇宙人文论》称十二月为阴阳十二气。以冬至点为界,十一月阳一气、十二月阳二气、正月阳三气、二月阳四气、三月阳五气、四月阳六气;以夏至点为界,五月阴一气、六月阴二气、七月阴三气、八月阴四气、九月阴五气、十月阴六气。
其八,十二律的发现源于此。天籁之音源于天地之合。太阳南来由冬至点到夏至,这里可以划分出六个月,太阳北往由夏至点到冬至,这里可以划分出六个月。在十二个月中,天籁之音、地籁之音会有十二种变化。中华先贤从十二种变化抽象出了十二律。《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同和,就和在太阳与地球的不同对应关系上。
其九,十二经络的根源源于此。创造《黄帝内经》的中华先贤,以十二月、十二律为依据,论出了十二经络。十二月属于时间,时间是无形的;十二律,属于音乐,音乐有声而无形。以无形的时间为依据,以有声无形的音乐为依据,中华先贤论证出了无形之经络。
一个太阳,两条天文线,中华先贤以此为基准,先后制定出了十月太阳历与十二月太阳历。从十月太阳历中,中华先贤抽象出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奠定了中华文化的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从十二月太阳历中,中华先贤划分出了四时、八节、十二月、二十四节气。所有这些,全部是指导生产生活的依据。所有这些,全部是《黄帝内经》论证问题(养生与治病)的依据。
其十,时空一体的时空观源于此。两条天文线的南北位置是固定的,两条天文线之间的间距是一定的。间距,属于空间;太阳在间距之间的往返,需要时间;空间与时间,在两条回归线这里融合在了一起。《后汉书・律历下》:“在天成度,在历成日。”太阳在天运行,以度计算;历中记载,以日计算。日行一度,历中一日。度属于空间;日属于时间。空间与时间的融合,形成了时空一体的时空观。时间与空间,构成了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理论基础。
2.两个永恒的时令点。岁首起点在冬至,转折点在夏至。起点与转折点,是太阳南来北往所决定的。点,确定在两条回归线上。点,可以进行三方面的严格定量:一,空间日影长度上的严格定量;二,日出方位上的严格定量,冬至日出东南方,夏至日出东北方;三,历中天数(时间)上的严格定量。
岁的起点与转折点,解答了文化中一系列基础问题:
其一,阴阳发生的解答。前有论述,此处不赘。
其二,阴阳转换的解答。冬至阴极,阴极生阳。夏至阳极,阳极生阴。
其三,奇偶之数的解答。冬至夏至,确定在文字之前。文字之前的冬至夏至,是用奇数一与九表达的。只有知道一与九在天文历法中的地位,才能知道针经《灵枢》之纲纪为何在于一与九。
其四,生死两极的解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枯与荣,既是原上草的生死两极,也是万物生长与收藏的生死两极。万物的生死两极,在冬至夏至,在阴旦阳旦。
其五,升降两极的解答。冬至一阳升,夏至一阴降。升,升于黄泉之下;降,降于九天之上。《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牛顿万有引力,解答升降之降,但没有解答升降之升。一阴一阳,合理地解答了自然界的升与降。从升降两极这里,稍微向前跨一步,就是现代物理学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的解答。
其六,寒暑两极的解答。冬至,寒;夏至,暑。冬至夏至、阳旦阴旦解答了寒暑两极。寒与暑,属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背后的决定因素在太阳。太阳,在两线之间的变化,决定着天气变化。正常是天气,异常是天灾。从寒暑两极这里,稍微向前跨一步,西方文化不能解答的天灾规律问题,可以清晰地得到解答。
其七,循环两极的解答。太阳揭示出的天体运动,是螺旋式循环运动。这里不存在牛顿力学所描述的平面、直线、匀速运动,这里的运动是圆周、曲线、不匀速运动。
循环的轨迹是一个椭圆,与开普勒发现的天文椭圆一样。椭圆上有两个焦点,开普勒只发现了一个焦点,这就是太阳。中华先贤发现两个,一个是太阳,一个是太阴。从循环两极这里,稍微向前跨一步,就是现代物理学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的解答。
其八,成语来源的解答。源头文化出现的众多的、具有永恒性、常青性的成语,大都与太阳相关,大都与太阳月亮相关。
《周髀算经・天体测量》:“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日影长短的变化,可以以“损”、“益”二字论之。这一论断告诉后人,“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至理名言,与太阳相关,与冬至夏至相关。
《礼记・孔子闲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吕氏春秋・去私》:“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这两个论断告诉后人,“无私”之品德,与天地相关,与日月相关。
《冠子・王第》:“天者诚其日德也。日诚出诚入,南北有极。”这一论断告诉后人,人文中的“诚信”之“诚”与太阳相关。《冠子・泰鸿》:“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这一论断告诉后人,人文中的“诚信”之“信”与太阳相关。
其九,黄钟大吕的解答。《周髀算经・天体测量》:“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阴六吕阳六律,在冬至夏至这里,中华先贤发现并区分出了黄钟大吕之声。
四、从太阳与地球的对应关系上看阴阳
1.从地球公转角度上看阴阳。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即是一个太阳回归年。黄道(实际上是地球公转之道)是一个椭圆。椭圆一分为二,一半时间逐渐接近太阳,一半时间逐渐远离太阳,这里形成了自然之寒暑,中华先贤从这里抽象出了与太阳相关的一阴一阳。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两截,两截分阴阳,符合地球公转周期中远日与近日的基本规律。苗族太阳历的阴旦阳旦,符合一年之中日影变化的长短两极,实际上也是符合地球公转周期中远日与近日的两个基本点。
太阳历中的阴阳,一符合地球公转周期,二符合地球公转轨迹,三符合地球公转规律。太阳历中的阴阳,是周岁之阴阳。周岁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生死。
以太阳论阴阳,精密而准确者,在中华大地上,当推苗族文化与彝族文化。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是自然之阴阳。十月太阳历中的五行,则是人为的划分。
2.从地球自转角度上看阴阳。公转之外还有自转。地球自转一周,有日往月来之变。日往月来,即一昼一夜,中华先贤从这里抽象出了阴阳合历中的阴阳。
华夏文化论阴阳,是以日月而论。《周易・系辞上》:“阴阳之义配日月。”《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昼者阳,夜者阴。”又:“阴阳之数,日月之法。”《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日为阳,月为阴。”以日月论出的阴阳,是周日之阴阳。周日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动静。
以日月论阴阳,精密而准确者,在中华大地上,当推华夏文化。
3.自转、公转中的倾斜。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有一个反复性倾斜,倾斜有两个极限。两个极限一在南回归线,一在北回归线。两条线决定了距离太阳的近与远。离太阳的远近,决定了自然而然的一寒一暑。一寒一暑即自然而然的一阴一阳。
4.简要述评。地球公转周期,具有严密的时间性。地球公转轨迹,具有严密的空间性。严密的时间性与空间性,可以通过精密的数学来界定。从这一点上说,阴阳五行既是一个严密的时空体系,也是一个严密的数理体系。在《周易》、《尚书》、《黄帝内经》以及诸子百家这里,严密的时空体系、数理体系化为可以论证一切问题的、形而上的哲学体系。
一切从时空中来,所以时空可以论一切。阴阳五行可以论证一切的奥秘,就在这里。
五、永恒的思路,常青的方法
以太阳论之,先论出了十月太阳历,后论出了十二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是中华文化的成熟点,因为这里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发源地,这里是奇偶之数、直角三角形的发源地。十二月太阳历,是中华文化的精美点,因为这里是阴阳十二律、阴阳十二经络的发源地。太阳历之外还有月亮太阴历,还有北斗历。以太阳论之,以月亮论之,以北斗论之,最终是以天文论之,这是中华先贤书外创造的基本思路。以阴阳论之,以五行论之,以天干地支论之,以时间空间论之,终极的论证方式是以道论之,这是中华先贤书内论证问题的基本方法。中华先贤的思路,是永恒的思路。中华先贤的方法,是常青的方法。请看以下两方面的实例:
例一,在远古、中古、先秦时期的中华大地上,道是论证一切问题的基本依据。人理、物理、医理、音律、养生之理,无一不是以道论之。这里产生了河***洛书,太极八卦,这里产生了统帅群经的《周易》,这里产生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论网罟论弓矢论舟车论臼杵,论茶论剑论兵法,论琴棋书画,论解牛之理,无一不是以道论之。这里产生了一项项技术,这里产生了一件件器具。与太阳相关的成果,时至今日,在中华大地上,仍然光彩夺目。
例二,源于太阳历的十二平均律,被当今世界所采用。阴阳太极***,会出现在美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惠勒演讲集的第一页。脱胎于表达十月太阳历(洛书)的四阶幻方***,作为代表地球人智慧的标志,会刻在美国发射的太空探测器上。与太阳相关的成果,时至今日,在美国在西方,仍然光彩夺目。
以道论之,永恒的思路,常青的方法。何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界定很多人知道。何谓阴阳?“阴阳之义配日月。”“道之在天者,日也。”日月可以论道,太阳单独可以论道,这一界定很多人不知道。
书中的道理在书外,阴阳的道理在日月,首先在太阳。从根本上说,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是以太阳为根文化的。太阳崇拜与太阳研究,产生了节日节令,产生了阴阳五行,继而产生了伟大的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完全可以这样说,只要天上的太阳还在,只要天上的日月还在,中华先贤的思路与方法就不会过时。同理,只要天上的太阳还在,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就仍然会光芒万丈。问题是,先贤的后人完全忘记了太阳,完全忘记了日月,完全忘记了以道论之的思路与方法。试想,假如永恒的思路、常青的方法得以延续,世界的东方又会怎么样呢?会不会出现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吴心源.苗族古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土鲁窦吉[M].王子国译.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3](西汉)张苍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百子全书[M].彭文辑.湖南:岳麓书社,1993.
[5](东汉)班固.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6](南朝)范晔.后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7]曹东义.永远的大道国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五一的来历篇4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环境;公共环境设施;城市保护与规划
检 索:
中***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5-0077-03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Public Environment Facilities Status Empirical Research of Tianjin Five Avenue
LIU Zhuo1,LIANG Hao2(1.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China; 2.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457,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lock cultur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empiric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environment facilities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of tianjin five avenue . Study found that: the visitors on tianjin five avenue blocks of public environment satisfaction was basic "satisfactory", but the satisfaction of area across the street noise, crowding, public rest facilities, toilet facilities, telephone booth, public transport, self-service facilities and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 is relatively low. Articles studied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environment facilities on fifth avenue historical cultural district from microscopic in tianjin, looking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and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cultural environment; public environmental facility; urban conservation plan
Internet :
一、概述
(一)历史文化街区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Urban 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s。根据2008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建筑街区”①。
(二)研究公共环境空间中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的必要性
一座城市给公众带来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感构成了人们脑海中的立体城市印象,在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中,基础设施的配置为人们的使用带来了便利,但是单属于各个城市特有的城市印象是由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城市历史印记构成并表现出来的。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记表现在城市的各个细节,比如城市的一块承载着城市文脉的街区,亦或者是由各个不同氛围街区汇集的公共空间区域。这样的街区有着这个城市历经春风夏夜秋雨冬雪的时光走过的痕迹,有着这座城市的故事,历史给了这些街区单属于这座城市文化的沉淀。因此这样的街区是城市性格的表达地,这样的街区在当代社会更应该被合理的修缮适度的改良,将城市特有的意境美展现出来,更好的呈现给公众这座城市完全的美好的城市印象。
天津历史文化街区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了包括法国、意大利、英国风格等国在内的浓郁的欧式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具有自己的风情特色。天津每处历史文化街区反映出各自的文化特性,其相关街区的产业主要也是以不同的人文资源为依托开展的。正因天津独特的双重文化环境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特有的艺术能量,既有着本土化市井感又有着西方古典艺术感。在天津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中将以上点作为设计的闪光点,中西的碰撞原本应该出现冲突的视觉感,却在天津这座城市中唯美的融合出的中西结合的独特美感。这样的特殊点是在现代设计中值得借鉴学习,并且保存这样的特质持续延续下去,作为对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尊重。
(三)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马场道、西康路、马场道与南京路交口以西交汇的一块长方区域②。按照由南至北的顺序,把这一区域中的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长德道、重庆道、成都道等统称为“五大道”地区。五大道先前位于英国的租界内,所以这里的建筑都别具特色,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家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另外还有50多座名人名宅,是历史建筑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形成了姿态万千的西式建筑群体景观,是近代名人故居,沉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天津五大道入选为第二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二、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征性
(一)历史文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大道地区原是天津城南一片坑洼,是英租界工部局先后修建而成。大理道、睦南道、常德道、重庆道、成都道在当时被命名为英国街名――大理道当时的名称叫新加坡路,睦南道当时名称为香港道,常德道当时名称为科伦坡道,重庆道当时名称为爱丁堡道,成都道当时名称为伦敦路③。从文化角度看,五大道作为我国是东西方文化冲交融的一个典型的载体,代表了天津文化的开放性,也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建筑文化博物馆;从历史角度看,五大道不再是过时了的遗物,而渐渐成为了天津的一个城市标识,并有益于城市的发展。
(二)建筑文化
中式建筑有其特有的建筑韵味,西方建筑的大量出现,对中国数千年以来形成的建筑体系造成了猛烈对冲击。无论是建筑的材料结构上还是建筑的艺术形式上,以及建筑的施工机械与施工工艺上都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
五大道上最早出现对建筑是马场道121号小洋楼,一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园别墅,原为英侨学者达文士居住。在马场道上的还有原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学院,天津北疆博物院是我国较早出现对博物馆之一,迎面看上去为“工”字造型,为罗马建筑风格。工商学院为法国罗曼式建筑风格,该建筑物的外檐墙面为大块蘑菇石,曼塞尔式的瓦顶,圆形的大钟。④在五大道的睦南道上,有74幢风貌建筑,22处名人故居。其中睦南道20号为孙殿英旧宅,是一座西洋古典公馆,很是豪华气派。24号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小洋楼是中国近代外交家颜惠庆的旧居。28号是称为天津家“李善人”后代的李叔福旧居,是一座罗马柱廊意式公馆。50号是张学酩(张学良的二弟)旧居,是一座具有英国庭院别墅风格的建筑物。⑤
三、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从微观着手,主要研究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内目前公共环境的现状,期待能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城市规划提供参考作用。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和数据处理
根据本次调查和研究目的,决定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计算数据。课题组于2014年3月15~20日在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选取街区内的游客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采用现场填写并回收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65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56份,有效率为94.5%。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五大道街区内历史文化环境各个部分的游客满意度;第三部分为街区内的公共环境设施各个部分的游客满意度。除了被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外,其他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点尺度计分, 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分别赋予5、4、3、2、1分。
2.随机抽取样本人口的统计变量解释
通过SPSS软件频率分析发现:在天津五大道的游客中,以天津市周边游客居多,占总人数的71.2% , 性别以男性为主,占总人数的58.3%,年龄多处于40~60岁之间的年龄段占44.9% , 受教育程度大部分为高中水平占35.3% ,月平均收入为 3 0 0 0 ~5 0 0 0元居多 48.7% 。
(二)调查数据研究分析
1.问卷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能够评测综合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 系数评价内在信度的高低⑥。正常情况下,如果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9以上 ,研究者可以认为量表的内在信度较高;如果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8和0.9之间,研究者可以认为内在信度是可以接受的。为了保障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对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可靠性检验,结果为:0.812和0.916,均大于0.8,可用于研究分析。
2.街区内历史文化环境的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统计和归纳有效问卷中统计游客对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文化环境数据,并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游客对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历史文化氛围的评价为“比较满意”,说明有关部门对天津五大道街区历史风貌的保护情况良好。具体说来,游客对于历史建筑维护状况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建筑文化特色、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地域文化展示状况方面,这也是五大道作为天津著名旅游景点之一的魅力所在。周围景观、街区历史文化氛围、建筑色彩方面,游客满意度相比较而言稍差,数据分析结果指出了五大道街区未来的要着重关注的部分。
3.街区内公共环境设施的数据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计算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游客对五大道街区内公共环境设施各单项的满意度的均值,结果显示:目前游客对五大道街区内公共环境设施“基本满意”。具体来看,游客对街区内的治安状况比较满意。其次游客对到达该历史文化街区的便利程度、街区内机动车流状况和街区内的环境卫生状况等方面基本满意,而对街区内噪音和拥挤程度、街区内公共休息设施状况、街区内的卫生间设施状况、街区周边的车辆停放状况、街区内电话亭、公交设施、自助设施等基础设施状况、街区内指示说明等满意度相对较差,这些方面有关管理单位需要加以完善和提升。
(三)总结分析
通过调研,总结分析如下:目前,从整体看,游客对天津五大道街区公共环境的满意度基本处于“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并不表示天津五大道街区各方面都发展的很好,像五大道街区内公共环境设施建设和设施文化特征设计就急需进一步提升。其中,街区内噪音和拥挤程度、街区内公共休息设施状况、街区内的卫生间设施状况、街区周边的车辆停放状况、街区内电话亭、公交设施、自助设施等基础设施状况、街区内指示说明的满意度较低。天津五大道街区的公共环境设施应在保护街区整体风貌的基础上,更好的融入到建筑文化空间中,能体现出五大道的文化特征,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维护历史文化街区良好的整体形象。
四、结语
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街区是地方***府要大力关注的问题,保护和开发要在考虑到当地居民居住环境改善的基础之上,准确地利用不同的文化环境进行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来体现不同的环境文化特色,不能盲目照搬其它街区的规划设计模式。应该在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和完善历史街区到管理服务水平。本研究受调查问卷样本数量以及调查时间等的限制,文中研究结果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①李晨.“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生成解读与辨析[J].规划师, 2011,(4):100-103.
②李小娟, 陈擎.天津“五大道”地区的空间文化[J].城市,2009,(3):72-74.
③崔薇,吴若峰. 五大道,那个民国的下午[J].旅游, 2009,(12):46-47.
④陈京玲,崔杰. 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 再现“钟楼”历史变迁[J].兰台世界:上旬,2009,(6):68.
五一的来历篇5
【关键词】五种社会形态;中学历史;历史教学
长期以来,“五种社会形态”说一直是中国大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并贯彻于中学历史教学之中。然而,除去***治因素,学术界对于社会形态问题并未达成“共识”,流风所及,亦影响到中学历史教学。在最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社会形态说已经大为弱化,但由于课程标准未从根本上提出替代性的新理论,这给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带来了很大困扰。欲解决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五种社会形态”说的争议,有必要先梳理该问题的流变。本文即试***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着手,概述百余年来中国中学历史教学中社会形态问题的演变及其特点。
一、1956—1996年:“五种社会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1938年,斯大林在《联共(布)***史》中将“五种社会形态”说钦定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而这也成为19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共识”。不过,“五种社会形态”说取得话语霸权地位并非一蹴而就,不管在学术界还是在教育界,这种理论支配地位的取得都是逐渐形成的。
1950年,在《小学历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已经渗透进“五种社会形态”,在教材纲要中,出现了“商朝的奴隶社会”这一小目,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一小目后面则注有“学术思想在封建时代为大发展时期”。当时“五种社会形态”说虽已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理论,但如何依照该学说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学术界没有取得统一意见。这一点在1956年的《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中得到了体认:“中国古代史就是从远古时期到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这一段历史发展的过程,经过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几个阶段。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主要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问题,现在我国史学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本大纲草案采取春秋战国之际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断限的说法:从夏朝到春秋末年的社会是奴隶制社会,从战国到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社会是封建制社会。”不过,当时的权宜之计,此后也一直成为中国大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标准表述。
在1950年代,“五种社会形态”说凭借国家意志直接介入中学历史教育,成为意识形态正宗,但在学术界却存在着不同声音,仍然有学者对“五种社会形态”说的普世性表示质疑。例如,雷海宗就认为“奴隶制只在古希腊、罗马存在过,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没有普遍意义”。作为一位严谨求实的史学家,雷海宗甚至不惮批评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说“这本书的资料太旧了,近几十年考古学、民族学发现了许多新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恩格斯这本书中的每句话都需要重写”。雷海宗的观点本不过是一种正常的学术见解,但在当时雷海宗却被指为,受到错误批斗。在这种氛围下,自然不能指望学术界对“五种社会形态”说展开正常的讨论,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也就愈难动摇了。在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中,对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表述如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里,后一历史阶段总比前一历史阶段进步。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进步,社会主义社会又大大超过了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在本质上不同于阶级社会。教学内容应该体现这种历史趋势。”此后,一直到1978年,中国大陆未再颁行新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而这十几年间包含了十年,史学研究受到冲击,在社会形态问题上无所创见。
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基本承袭了1963年大纲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内容,增加了“现在正处在‘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这一判断。1980年的大纲在相关内容中则删除了对当前时代的判断,而增加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两年间意识形态上的变革。此后,1980年大纲的表述在1986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1990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本)中得到了一字不差的继承。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为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衔接,采取了与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相同的结构,“五种社会形态”说主要起“思想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从1956年到1996年,“五种社会形态”说在中国大陆中学历史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主要起着思想教育作用,是一种***治教化的工具。1978年以后,“五种社会形态”在教学大纲中的表述逐渐趋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但其在文本上的淡化则在2000年以后。
五一的来历篇6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记载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创造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书。上至中华文明的起源---上古时期,下至中华民国。大大小小几百几千个故事,清清楚楚地将五千年来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请您阅读。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1我竟没想到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让我痴迷了一整个下午,从中午到傍晚,一发不可收拾。
这本书主要记载的是有关于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历史。它凝聚了各个时期的故事,将它们编成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书——《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历史”充满了兴趣。
书中的历史故事我们很多都耳熟能详,例如大禹治水,陈胜吴广起义,赤壁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其实我觉得,作者在写此书的时候不仅是想让读者了解历史事实,而且还想让我们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勤劳。其实每个故事的发生一定会有它的起因,而有些历史典故还会让现代人赞叹不已,甚至作为借鉴,在当今社会还有着同样显着的效果。这些,无不证明古代人们的智慧。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完壁归赵。当时,赵王有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而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十分乐意,但又怕被欺骗,顿时束手无策。为了以防万一,赵王派蔺相如去保护“和氏璧”。但是,当秦王拿到“和氏璧”后却毫无拿城换壁之意,见大事不妙,蔺相如急中生智,说:“这璧有点瑕疵。”于是秦王信以为真把“和氏璧”给蔺相如看,秦王上了当,没办法,只好拿出地***把交换的城指给蔺相如看。这次蔺相如为了不再上当,在举行换璧仪式之前,蔺相如叫人偷偷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最终蔺相如战胜了秦昭襄王,成功地完璧归赵。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古代人们的智慧结晶,蔺相如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急中生智,转危为安。这除了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基础,还要临危不乱,学会观察别人。而这些都是现代人难以实现的,要不遇到挫折就不再前进,要不就胆小如鼠,看见大场面就紧张,语无伦次。所以我们要从别人的成功中获取经验,择善而从,勇于挑战自己。
自古以来,多少以弱胜强的故事,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些都证明了弱者对强者不一定是以惨败告终,很多时候,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兵力的多少,而是比拼将领的智慧。
慢慢地阅读完最后一页,一个个历史故事犹如放电影般的在我的脑海中不停地浮现。《中华上下五千年》让我了解了历史,体会到古代人的智慧与辛勤,更促使我努力学习。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2中国,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在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
《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这个大国的改革和变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再到中华民国,世事沧桑,历尽了数不胜数的悲凉与欢喜。
中华民族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了,我们祖先所缔造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民族。
我们的祖先,经过原始社会后,首先在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黄河一带的中原大地,建立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
从此,各族人民共同建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我最佩服的要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典型的两个代表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城和秦兵马俑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汇集了人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当读到越王勾践为过牺牲时我为他的满腔热血所振奋:当读到大禹治水时,我被大禹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当读到夏朝国君暴虐荒***时,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团团怒火,为当时的平民百姓抱不平;当我读到清王朝腐败而签订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不时觉得心寒。
上下五千年,好汉千千万。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思想家孔子、民族英雄林则徐、文学家陶渊明、科学家张衡等,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华民族添光增彩。
曾几何时,巴比伦、古罗马等国家和中国一样,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却失去了昔日的光泽,惟独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还闪耀着光辉,中华浩浩五千年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中国北京的故宫,世界上最高的宫殿是布达拉宫,世界上最早最全的医药书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早的兵书是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最早的传记文学是西汉的《史记》……这些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史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知识宝库,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光辉成果与高深的智慧。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300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的确,读史能让我头脑变得睿智,让心胸变得开阔,让目光变得敏锐,让志向变得高远,真正成为天地间一个大写的“人”。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知有过多少奇迹,我真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书中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位位鲜活的历史人物,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倍地勤奋。
我们在学习现代科技时,也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我国的历史文化,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3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渊远流长,其历史积淀是书记所无法承载的,但通过《中华上下五千年》细腻灵动的文字,即使我们生在现代,也依然能回眸战国的刀光剑影,西汉的鼓角争鸣,依然可以领略到隋唐的盛世雄风,西宋的经济繁荣。读了它,我在文字间梦回前朝。
秦皇汉武,折戟沉沙,唐宗宋祖,空余嗟叹。世事更迭,岁月无常,多少帝王都被风雨无情的打去!昔日的宏***霸业如长河沙烁,曾经的盛世繁华似过眼云烟。
励精***治的禹王时代,朝国初成,袭禅让良风;残暴的夏桀时代,卑躬屈膝,人类失去了最宝贵的尊严;繁盛的成汤时代,安居乐业,灭暴君之桀;***的西周时代,压榨百姓,超正日益懈怠骄纵……
聆听历史沉重的脚步,观望历史苍白的容颜,回眸,那似锦盛世,历经沧桑,灰飞烟灭,终化作一行行带着墨香的文字,供后人观赏。
五千年文明古国,无数诗人作家芸芸众生,她,他,他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怀着一颗高尚真挚的心,来报效祖国,却终抵不过那些权势地位的纷争,安逸的生活,成了他们永远的向往,那充满浓浓的忧郁的诗句是他们最美的绝唱。而最终,却不得不躲在角落里黯然神伤,带着遗憾飞向向往已久的天堂!
人世的险恶,朝廷的不公,已是李白心中挥之不去的忧愁,他不得不借酒消愁,邀月共饮,也不得不作诗倾诉,换“诗仙”美名。可谁又能理解他豪迈诗句背后隐藏的多愁善感?谁有能看透黑暗里那奄奄一息的纯洁心灵?他也想像陶潜一样宏观大海潮起潮落,闲看庭前云卷云舒,可生活留给他的仅仅是凄凉。
颠沛流离的生活,才华出众的巾帼李清照经历了无数的困厄和坎坷,逝去的青春,失去的亲人,永无回返故国家园的希望,这一切,都只能到梦里追寻了!憔悴衰老的容颜下,是一颗孤寂破碎的心,委婉清丽的诗词,透着淡淡的哀伤和女作家独有的细腻情怀。面对这悲惨世界,她不得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叹,也不得不理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现实主义思想的社会,她还是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大义凛然来表她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思!
着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满腔爱国热血无处抛洒,一身浩然正气天地可鉴,然而朝廷的勾心斗角,怀王的昏庸无能,以及众贵族的妖言惑众,只能让屈原抛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绝尘而去!
当然历史,不能只是愁,仅是泪,也应该有那么些别样的名人,同样被千古人敬仰,传颂!
“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玉怀,几十年宫廷生活,深受玄宗喜爱,而她拥有的,不仅仅是倾国倾城的姿色,更有着聪慧灵秀,尤善逢迎等众多优点集一身。她与唐玄宗那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掩面轻啜。曾经是人们羡艳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最终却变成了唐王朝的败笔。
……
昏庸无能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博美人一笑,忠心耿耿的勾践卧薪尝胆,以苦涩激励自己报效祖国,聪明绝顶的诸葛孔明安居平五路,病死五丈原;为无争议的成吉思汗终成一代天骄。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太多太多……
知兴亡,明事理,社会变迁,战争风云,历史文物和文化艺术了然于胸,尽收眼底,书海撷英,《中华上下五千年》带给我不一样的青春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淘不尽的是我们对风流人物的追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现代的我们,也要作让世人骄傲的华夏儿女,让世人满意的炎黄子孙。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4上个暑假,我攻读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里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就像明灯一样在指引我前进。
在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神农尝百草”。它的故事情节令人紧张。它在讲炎帝为了人民能够摆脱病痛,不怕危险、艰难的事。
传说炎帝成了部落首领后,他忠心耿耿,积极为人民做好事。他发现,人们因为没有固定的饮食,什么都吃,连一些有毒的东西都吃了。所以,吃了以后,人们就开始生病。这个问题可让炎帝急坏了。一天,他在踱步的时候,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亲自去尝一尝,看看哪个有毒,哪个没毒。读到这,我想:万一他也中毒了怎么办?他想到这些了吗?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继续往下读。正好,书上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他虽然想到了这一点,但是,为了人民的安危,他必须这么做。我自豪地想:原来,中华民族还有这样为了人民,而牺牲自己的伟大的人啊!
炎帝出发了,他开始尝百草了。有一次,他竟中了70多次毒,而他却毫不在乎。只要不死,他就会继续走,继续尝。不过,有一次,炎帝尝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断肠草”。终于,肠子烂了,停止了呼吸。但是,炎帝造福了后代,发明了五谷,他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当我面对困难时,我会退缩;当我身处在茫茫世界中,我会感到孤独;当我面对社会中的茫茫人海时,我会感到无助……可是炎帝不会,他一定会勇往直前。
在我读这篇文章之前,我连发个本,捡个笔都不愿意。同学们都不愿意托我办事。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以后,我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虽然炎帝死了,但他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5你们知道我们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霸主是谁?中国历史上有个“叫花子”做了皇帝,他是谁你知道吗?……这一个个谜团,看起来很难理解,其实,只要你读了我手里这本沉甸甸的《上下五千年》,马上就会恍然大悟的!它能让我们增长见识,广博见闻,它还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所以更加有理由来看这本好书!
《新版上下五千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优秀历史读物。它的选题构思出自着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林汉达先生。林先生拟定了这套历史读物的整体写作提纲,并且确定了《上下五千年》这一脍炙人口的书名。《旧版上下五千年》的内容止于鸦片战争前,已不能满足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阅读需求,《新版上下五千年》将其延至辛亥***,并将篇目从262篇扩充到332篇,增加了科技、经济、文化、艺术、法律、外交等方面,从而使《新版上下五千年》更加丰富多彩,让跨入新世纪的青少年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你看,《新版上下五千年》的内容多丰富啊!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十分有益的,以后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悟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透彻,所以,真正的好书是值得我们用一生来读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6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本书使我受到了深深的教育:我们的国家从弱到强,是离不开我们先辈前赴后继的努力。
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称号,是世界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世界上四大发明就出自我们勤劳的人民之手,我们的国家为世界做出了不可麽灭的贡献。可是旧中国还是受到外国列强的欺凌。先是八国联***侵入中国烧了我们的圆明园,后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人民受到战争和失去家园、亲人的痛苦。
五一的来历篇7
[关键词] 《米》;《大鸿米店》;历史寓言意蕴;消解
苏童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如《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1996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米》被改拍成电影《大鸿米店》,但由于内容上的争议终究没能走上银幕。
小说与电影虽然在“叙事”层面存在着天然的“可通约性”,但究其本质为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改编后,不仅美学风格会发生变化,如若改编失败,电影的审美价值也会大大降低。正如王安忆在评价电影《复活》时所说,电影“只是运用了小说世俗的方面”,而小说则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外化。《大鸿米店》的改编不幸验证了王安忆的话。相对于小说丰厚的历史意蕴,电影只选取了故事的表层意蕴——人性之恶。这样一部毫无善和美好可言的电影,去除了历史寓言的终极指向,我们不得不思考其意义何在。
一、《米》的历史寓言意蕴的生成解析
《米》讲述的很显然不是当下的故事,作者将故事置于过去并刻意模糊其时代特征。在故事发生地点上,有意选择一个边缘小城,与大城市相比,时代演进迟缓、表征微弱。最重要的是,在五龙这一核心人物身上,作者更是有意淡化历史印记。首先,在服饰和外貌方面,作者刻意避开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描写,甚至连整个人物形象都是模糊不清的。其次,人物的语言是最能彰显个性差异和精神特质的,但五龙的语言很少,而且人物语言从不加引号,作者有意将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显然是借此来抑制甚至是抽空作品的情感色彩,客观地观照和还原一种生命存在。
可见,《米》并不是那种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叙事对象的历史小说,而是先确定一种对历史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取向,带着对历史的精神探寻开始创作的。苏童也明确表示,他的“热情总是穿过浮躁的现实生活而指向过去”,“因为我给自己留下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我的写作也便获得了一个宽广的世界”①。《米》只是在历史的土壤上虚构的不朽寓言,具有超时空的意义。
《米》的历史寓言意蕴主要体现在苏童小说一贯表现的宿命论色彩上。“与启蒙主义相比,苏童更愿意把人放在原始的生命力方面,让人去接受不可估量、不可抗拒的宿命安排。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进化与苏童看似都无关,他只关注那个本性主宰的时代、猥亵潮湿的原始时代下的人。”苏童的这样一种意志在五龙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人性中善与恶的转变就带有不可逆转的宿命色彩。作者有意消除五龙身上的历史印记,抽空作品个性化的情感色彩,对时空的模糊化处理以及作者价值判断的刻意隐藏,都是为了还原人性时空,对人的原始本性进行客观观照。这样,五龙人性中恶以及恶的膨胀的原生性质就呈现出来,宿命色彩也跃然纸上。五龙逃亡到城市,只是单纯地想凭借自己的力气吃饱饭,满足人最基本的“食”的生理需求。但从最初在码头到进入米店后,受尽了阿保、冯老板和绮云的身体迫害及精神侮辱,此间他人的恶已经完全践踏了五龙的精神人格,他在仇恨中成为自己仇恨的对立面。“食”的欲望得到满足后,其他欲望开始骚动。在织云丰腴的肉体和放荡的行为的撩拨下,五龙的汹涌如潮。在的驱使下,他巧妙地杀死阿保,得以与织云品尝“通奸这一杯酒”;之后又了绮云;炸平吕公馆,赶走并接替六爷的位置,开始了和的生活……上一个阶段所积累的“恶”肆无忌惮地释放。这种深层人性的转变与环境是脱离不了干系的。他所遭遇的环境影响了他人性变态和放纵的向度和强度。人性中潜在的“恶”受到外在环境的激发,这两者的碰撞决定了五龙的命运。他追随着“米”踏上瓦匠街、进入米店……就这样“非此不可”地走完人生,其中不可逆转的强硬的宿命意味溢于言表。
在细节上,作者隐喻的笔法潜藏了寓言的意蕴。比如,城市呈现给五龙的第一个景观便是“死人”,这是五龙城市生活的不祥之兆;五龙在花花绿绿的广告画中间看见了使他发笑的“专治花柳病的私人门诊地址”的广告,但是他人生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就是染上性病;在饥饿的驱使和阿保的逼迫之下,身为孤儿的五龙认了一群“爹”,若干年后历史重演,依然在码头五龙用两块银元引诱年轻的搬运工叫他“爹”;五龙将满口的牙都敲掉,换成象征着向城市高度靠拢的金牙,但在其死后被柴生掏走;还有米垛上的以及把米塞进子宫等反复出现的意象无疑是具有寓言意味的。
《米》的历史寓言指向由始至终、由表及里地渗透在字里行间。《米》就如同一个寓言,用最少的变量和最简明的逻辑讲述一个故事,使读者的接受没有任何阻隔,但其所包含的深层哲学意蕴却引领着读者反复品味。
二、《大鸿米店》对历史寓言意蕴的消解
由于电影欣赏的空间封闭性和时间有限性,编导无法将小说的内容全部转换成影像,必然要进行一定的改编。改编方式无外乎“改‘珠’换‘线’”“增枝添叶”“删繁就简”这三种。下面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大鸿米店》对小说的改编。
(一)从“改‘珠’换‘线’”来看编者对小说的宏观把握
编者只截取了小说前七章的内容,并将后七章中的重要情节糅合到前七章之中,比如吕公馆炸为平地、五龙入兄弟会并成为龙头大爷以及五龙换金牙等,使之情节结构完整。编者在对原著叙事结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探索小说和电影叙事结构的链接点,进行大胆取舍和重组。可见编者对叙事结构的驾驭能力之强。
但是内容上的大幅度取舍必然会引起题旨的改变。《米》采用完整自足的“圆形”结构讲述五龙完整的一生:生命力强盛的五龙乘火车从枫杨树村逃亡到城市,在城市从被人欺凌侮辱的下人到成为欺凌侮辱他人的龙头大爷,直至染上性病,生命力开始衰弱,最终死在归乡的火车上。而《大鸿米店》破坏了小说的圆形封闭结构,只叙述了五龙在城市的流浪过程,以五龙对城市的顺利攻占为高潮,以五龙换上象征着与城市高度融合的金牙为结局。故事的中断必然导致圆形结构框架中盛满的意义向四处溢出。因此,对于人物丰富的精神漂泊历程,电影只单薄地表现了人性由善而恶的转变过程并将其放大。小说则不单单是对人性的拷问,作者“把人性放在一个动荡、变化的历史背景中来展示人物的丑恶,也就自然衬托出历史的丑恶,从而也就否定了一种历史、一种存在、一种生命方式,而这一切又显然具有超越功能”②。《米》显然已经超越了对人性恶的批判,更多的是对形而上的历史哲学的思考。
(二)从“增枝添叶”来看编者所表达的主旨意向
影片中增加的内容最能体现编者的意向,同时也暗含着编者赋予影片的主旨。
首先,《大鸿米店》强化了小说中刻意模糊的历史印记。历史感的加强,意味着超时空意义的削弱,即寓言意蕴被消解。影片开始出现了两行黑底红字:“本片讲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旧中国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这无疑将小说中模糊处理的历史年代清晰化具体化了。虽然片尾又打出字幕:“大鸿米店的这场风波只不过是整个旧中国一个毛孔里出来的血。”但先入为主的效应已经使这一历史背景深入人心,因此其回避性意义不大。影片中五龙的形象也出卖了历史。在小说里作者有意回避对人物外貌服饰的描写,而电影不但没有回避之意,反而给五龙安排了一条辫子,编者还特意为阿保增加了一句台词:“都什么年代了,你还留条辫子!”还有贯穿始终的“鞋”的意象,尤其是对五龙新买的皮鞋的特写,那是一双明显具有时代特征的皮鞋。电影的影像不比小说的文字灵活,必然暴露文字所精心隐藏的东西。《大鸿米店》扩充了小说中一笔带过的吕公馆宴会情节,在宴会上展现了以下几点内容:蔡锷将***的刀、美国手***以及六爷改叫吕先生,还有老者的一句台词“都民国十了多年了嘛”。 编者扩充这一情节不仅为表现这些可有可无的内容,其强化历史背景的用意暴露无遗。
其次,在加强历史感的同时凸显人性恶。在码头与狗争抢食物以及赶杀逃荒人的情节的增加,为五龙的恶埋下更有力的伏笔。买鞋情节的改编也是如此。由小说中最终买了一双帆布棉鞋改为没买鞋。还有在因盛饭而发生争执时,编者删掉了五龙一句台词:“还能吃吗?”这些情节的改编使五龙的性格显得更加强硬。织云临产、五龙绮云、冯老板死亡这些情节在小说中原本是分散的,但是电影由于时间限制,以空间上的叠加完成,凸显了五龙人性之恶。
(三)从“删繁就简”来看改编所失
电影由于本身的局限以及主题的需要,删减许多小说中贯穿始终的意象。比如火车、孤儿、枫杨树村的闪现、风铃声等。火车载着五龙来,载着五龙归,在他肉体流浪的过程中始终没能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漂泊才是他精神的惟一归宿。小说中屡次提到他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父亲”一词不仅指血缘关系,更是喻指精神的根。因而离开农村的五龙成为精神上的“孤儿”。枫杨树村的闪现正体现了五龙的精神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徘徊流浪。而砖塔上的风铃声是五龙惟一喜欢的,因为那声音的孤独映衬着他孤独的心境。这些意象透露出五龙复杂的精神特质,远不是“恶”就可以概括的。苏童说:“《米》主人公五龙是一个理念的化身。我尝试写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它对抗贫穷、自卑、奴役、暴力、孤独,在对抗中他的生命沉浮着,发出了我喜欢的、喘息、狂喜或痛苦的叫声。”③这种声音在电影中消失了。
三、改编的得失
总体来讲,电影所要表达的人性恶的主题没有流于概念,但是对于改编中“创造性背离”和“消解性背离”的问题,编者没有很好的处理。“创造性背离”是指既没有违背原著的精神风格,又使电影获得了成功,“消解性背离”是指以牺牲小说的文学性为代价迎合电影的市场需求,降低了电影的思想深度和审美价值。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忠实原著的内容或对原著内容利用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抓住了小说的灵魂,并“把自己的血肉填进去”。《大鸿米店》的改编是下了一番苦心的,但终究没有抓住原著的“魂”,消解了《米》所要表达的丰厚的历史寓言意蕴,仅停留在对人性恶的批判层面,从而失去了使人反复咀嚼的悲剧意味。“米”成为“大鸿米店”里的“米”。
注释:
①③ 苏童:《米》,台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第3页。
② 吴义勤:《在乡村与都市的对峙中构筑神话——苏童长篇小说〈米〉的故事拆解》, 《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 曹顺庆,等.比较文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 [挪威]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徐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五一的来历篇8
2、头伏一般称为初伏,初伏是关于日历法的一种说法,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是真正暑天的开始。初伏固定为10天,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
3、2020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公历2020年7月16日(农历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农历六月初五)
中伏:公历2020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六)—2020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五)
五一的来历篇9
关键词:场所理论;文脉;空间规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五夫镇
Abstract: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 of Wufu, which is the birthplace of Zhu Xi,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 years. However, such an ancient town is moving towards decline with the increasing speed of urbanization. In this paper, Place Theory will be employed to re-plan the layout of architecture, courtyard, streets and open space. The historical town will flourish again via maintaining the particular style and features of Wufu and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round.
Keywords:place theory;context;special plan;conservation plan of historic town;Wufu town
中***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74-02
1 引言
历史文化名镇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城镇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然而,在城市化的热潮之下,历史城镇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反而呈现出一种“非正常”的死亡。以武夷山市五夫镇为例,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保护规划和***策引导,基础设施匮乏,建筑年久失修,破败现象严重,新建建筑缺乏必要的规划设计,正逐步蚕食着古镇。笔者以场所理论为基础,在保留地域人文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对五夫镇进行合理的保护与更新。
2 场所理论与历史文化名镇
2.1 场所理论
《寻找失落空间》一书中,作者罗杰・特兰西克提出将场所理论与***底理论、连接理论相结合,结合环境的独特形式和内在细节给与物质空间丰富的内涵,对城市文脉给予回应。场所理论,其本质在于对物质空间人文特色的理解。“空间”是有边界的或者是不同事物之间具有联系内涵的有意义的“虚体”,只有当它被赋予从文化或区域环境中提炼出来的文脉意义时才成为“场所”。“场所理论”比物质-形体分析前进了一步,它加入了人的需求和文化、历史及自然环境等考虑因素。
2.2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
历史文化名镇的整体环境风貌体现着城镇的文化与历史内涵,营造出独特的场所感,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规划应整合包括社会在内的城镇整体环境的各部分以创造具有文脉内涵的场所,其方案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空间的灵活性。因此,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城镇文脉的延续性,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积极进行文化产业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发掘历史遗产的社会经济价值,从而体现场所精神。
3 五夫镇现状研究
五夫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部,具有闽北传统村镇形态,是朱子理学的发源地,素有“邹鲁渊源”之称。一学宗师朱熹在此生活了50余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古镇特有的理学教育环境,以兴贤书院、朱子巷、朱子社仓、朱熹手植古樟等为代表。当地的武夷文化,以古闽越文化为背景,中原文化为核心,外来文化为点缀,融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为一体,南北交织,中外并蓄,形成了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五夫镇中主要劳动力涌向大城市和东北方向的新城,居住人口流失,大量建筑空间闲置,社会活动趋于消亡,古镇逐渐趋向衰败。同时,镇中随意搭建现象比较普遍,且建筑密度大,占用开敞空间,破坏了整体建筑肌理。城镇的发展也导致古镇边缘建设与其内部环境不协调,使居民对传统古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一步降低。
五夫镇部分街巷空间杂乱无序,随意性大,系统性、可达性与可识别性差(见***1)。主要街道如兴贤古街、朱子巷等,以步行交通为主,机动车无法进入。古镇主要公共建筑沿兴贤古街布置,主要是商业功能,但是多为小规模作坊经营形式,缺乏统一的控制与管理。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混杂,降低了当地的居住环境质量与生活空间品质。古镇内公共服务设施欠缺、不成系统,且布局杂乱无章,如缺少公共厕所,给游客带来不便,电线乱扯乱接现象严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给排水设施老化,影响居住质量。
4 五夫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场所理论的应用
历史的发展使五夫古镇留下了大量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巷,在这些建筑的物质躯壳上,或多或少都留下了当地的历史特色、地域特点,适应当地气候,反映当地的文化和审美观,是武夷文化的物质载体。为了使五夫镇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为了保持五夫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复兴古镇区势在必行。武夫历史文化名镇保护针对居民改善居住环境,发展地区经济的要求,从古镇整体环境、现状出发,试***对历史文脉、人性需求和场所本质予以呼应,实现新旧建筑和空间在已有城市肌理中的融合,提升空间质量,丰富建筑功能,以改善居民生活,发展旅游业。
4.1建筑及院落空间
通过对历史建筑及传统院落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使五夫镇的传统风貌得以延续,从而增强城镇的识别性,界定出一个有意义的场所。五夫镇的历史建筑是朱子理学盛行时期历史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极其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对于当地重点历史建筑如兴贤书院等,恢复理学学堂的功能,成为理学研讨基地,展示耕读及理学文化。作为重点保护文物的***的古建筑应与周边的传统民居有机结合,形成簇状空间。
古镇的闽北传统民居高低错落、排列有序,屋顶成片,颇有气势(见***2)。对于空置的建筑单体,可以改造其内部空间,增加新功能,鼓励当地居民进行家庭式商业开发,如家庭旅馆、家庭茶楼、农家乐等。这样通过保护其物质遗存保留了场所特色,通过复兴场所的记忆和再生经济活力又延续了其特有的场所精神。
新建建筑应该延续传统建筑符号,达到风貌的协调统一。对于规划的公共建筑,例如博物馆,其形式可仿造兴贤书院,八字墙装饰精致浮雕,陈列五夫朱子文化文物、农作物、五夫特产、老家具、农具等。
闽北传统民居建筑大都有多重院落,既有单轴线式,也有因地形而灵活布置的自由式。对院落建筑群中的院落空间实施恢复性的整治,拆除院落及庭院中搭建的建筑,恢复完整的院落空间、对院落空间地面进行重新铺装及绿化。铺装采用传统的铺地材料,绿化植物选用乡土植物及当地庭院常用植物。
4.2街巷及开敞空间
街道作为城市文脉中的空间元素,可以提供混合功能和社会交往,将公共和私人生活融合。五夫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应完善古街体系,并延伸至新区,形成新的景观街道体系。保留街道原有形态、格局、位置,整理街巷体系,疏通巷道,使古街的鱼骨状街巷格局更为清晰。维持古街巷亲切、人性化的尺度,为街道游客提供安全的步行环境,形成连接性较好的步行网络系统。整修古街青石板路面,加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沿兴贤古街两侧建筑的材料、色彩、形式、尺度进行严格控制,防止日后商业和旅游发展带来的对城镇风貌的破坏。对严重影响老街传统风貌的建筑要拆除重建,拓宽局部街道,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恢复老街古色古香的风貌韵味,数百米的古街串起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五夫镇地方特色的集中体现,由此建立居民的乡土意识,促进古镇旅游经济的发展(见***3)。在潭溪的两侧利用开敞空间建设游览步道,发展商业街,设置商业网点、手工艺作坊、地方特色店、家庭式旅馆、餐饮设施等,提升古街活力,增加游客驻留时间。
人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场所系统来建立社会生活,这个场所既要具备与城镇文脉相呼应的场所内容,又要有与周边环境相区别的有可识别性的边界。在古镇中增设街头绿地、 公园、 生活性广场等,吸引本地居民以及外地游客,为人们提供交流、见面、休憩的场所,增强街道空间的活动能力(见***4)。利用雕塑小品,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以此来建立起人与古镇的情感联系,使五夫古镇具有较强的归属感与识别性。保护汇集于五夫古镇的两条溪流――潭溪与籍溪,将自然山水与农田景观引入到城镇中,改善五夫镇的生态环境,优化城镇景观。在五夫镇古镇区南端,规划新建一处宗教公园,这不仅体现了当地宗教的文化内涵,并且也限制了城镇向南部的扩张。
4.3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表达了场所独特的特质,它不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体现场所精神的空间是包容和多元的,过去与现在的物质空间建设通过丰富和层叠的混合方式结合。自生且演变中的城市形态,其场所如同历经时间变化而形成的,五夫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不仅要依托于古镇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更要发展新的具有感情内涵的空间场所。一方面,要挖掘五夫镇的理学文化、闽越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利用闲置地营造不同主题的公共空间,通过建立民俗博物馆、雕塑小品等形式展示于游人面前;并且在节庆日子里举行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让人们对五夫历史文化名镇的民俗文化形成认同感,延续城镇文脉,增强古镇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对于曾经代表古镇重要产业的场所,在恢复的同时,也可以进行适当改造,使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例如对于极具当地特色的烤烟产业,结合烤烟楼建筑建设景点,作为当地旅游特色之一,带动当地手工业的发展。
5 结语
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过程中,场所理论的应用可以避免历史文脉的丧失。五夫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关键在于尊重古镇原有的场所精神,在保留历史风貌和文化氛围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空间环境,丰富五夫镇的活动与体验空间,使人与古镇建立起一种联系,从而传递出场所特有的精神内涵而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罗杰-特兰西克. 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朱子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22113.
[2]布伦特・C・布罗林.建筑与文脉――新老建筑的配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阮仪三,王景慧,王琳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张鹰.基于愈合概念的武夷山五夫镇的保护与更新[J].南方建筑,2009,(4):36-41.
五一的来历篇10
“律居阴治阳”。《虞书》说:“叶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汉书》说:“虞书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黄帝命伶伦造律吕,即指用“律管飞灰”方法测地气,定音律。司马迁说“六律为万物根本”,其重要性可知。汉代邓平造太初历,洛下闳据律起历,与邓平所测结果完全一致。可惜此法后代失传。
“历居阳治阴”。《尧典》说:“历象日月星辰”。《晋志·律历中》说;“以系顺两仪,纪纲万物”,“观象设卦,扐闰成爻,历数之源存乎此者也。”这说明历法与两仪卦爻是相通的。
律“为万物根本”,历“以系顺两仪,纪纲万物”,说明律历的重要性。 ·
中国历法具有多层意义,这一点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历法迥然有别。《系辞》记述伏羲始作八卦的九句话,包括“天、地、人”三才的内容,不仅是说明观象画卦的依据,而且也概括了古人治历明时的方法。按一般理解,历法是纪时工具,易经是卜筮之书,两者观测对象与功用并不完全相同。高平子说中国历法是“阴阳干支三合历”。如果不是根据伏羲三才九句话制历,就不会有这种深具特色的历法。“历象日月星辰”(尧典),“历,象也”(说文),“天之历数在汝躬”(论语),“是故易者象也”(系辞下),“设卦观象”(系辞上),“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系辞上),“日月为易”(参同契),观察三才之象以治历画卦,两者的方法是相同的,功用也是相似的。 卜筮如果离开历法就无法进行。
中国阴阳干支三合历包括回归年,合朔月,太阳日,且自殷周以来均用干支纪日(事实上阴阳家全用干支纪时日月年),并遵循《尧典》所说“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原则调整时序。阳历根据回归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阴阳合历根据日月星辰运行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干支运气运历则根据十干以象日,十二支以象月,天地五运六气相合而化生万物(人身与物象),三者取象有同有异,但数据与功用则有很大差别。太阳历每岁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五小时四十八分)。太阴历每月长二十九日又十二小时四十四分,每年长为三百五十四日或三百五十五日,两者相差约十一日,故须置闰以调整节候。干支则取三百六十日为常数而制定。《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对三者的功用有明确的区分。其中记载黄帝对人身应天地的根据提出疑问,歧伯回答说:“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余气而盈闰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归余於终,而天度毕矣。帝曰:余以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歧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上文说明,中国历中阳历和阴阳合历是用以正天度以制日月之行的,干支运气历是用以明气数以纪化生之用的。
由此可知,中国历法的功用除阳历与阴阳合历用以正天度,纪岁时之外,还用三百六十日法的干支运气历,来明气数,纪化生。这种历法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于《黄帝内经》与阴阳家的术数书之中。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三易八卦相同,但所依据历法不同,连山为伏羲先天易,纯用太阳历。《礼记》载孔子观夏道得夏时,就是得“夏正”廿四节气七十二候,也即连山历法。观殷道得“坤乾”,就是得五运六气的归藏历法,即干支运气历,也即黄帝归藏易或中天易。太卜职掌卜筮,国家大***须三易合参,以定进退。《洪范》稽疑,谋及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三种卜法依
据不同历法,结论或同或异,故须三易皆卜以从多数。三易可能类似六壬、遁甲、太乙三式占法。近人伍创禅认为黄帝以宣夜为归藏,实即中天易。按宣(昼)为阳,夜为阴,即《系辞上》所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张衡《灵宪》说:“日宣明於昼,纳明於夜”即指此,以干支纪五运六气、年月日时。郑玄说:“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於其中也,故以藏用为主,推之应有中天易存在。”《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说:“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按六气:初气阴
厥(风木),二气少阴(君火),三气太阴(湿土),四气少阳(相火),五气阳明(燥金),六气太阳(寒水)。又《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其化以寒。”寒府即寒水。寒水为六气之终,于时为十月亥十一月子,于节气为立冬小雪至大雪冬至,也即万物归藏之会。这样归藏易所本为干支运气历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讲用不讲体,八卦中不用乾坤两纯阳纯阴的本体卦,而只用六子卦,以合六气之义,以纪天地合气所化生的人身物象,这应也就是中天易的本来意义。连山易归藏易历来极多争论,如果与中国阴阳干支三合历配合起来看,就较容易明白。干宝《周礼》注弓[归藏十二月辟卦: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乾巳、姤午、遁未、否申、观酉、剥戌、坤亥。十二月辟卦是律历与易经合而为一的最佳证明。近人尚秉和说是“全易的根本”,最为的论。月卦以乾坤十二爻配十二月十二辰,表天地合气始终于亥子之会,也就是万物生长收藏始坤终坤之义。这是干支运气历产生的依据。孔子之宋观殷道得“坤乾”,就是得这种历法。归藏的意思就是天地人三元,天元藏人元之用于地元(支)之中,也即天干藏于地支之内以主生杀之机的意思。如子宫藏癸水,丑宫藏癸已辛之类,至亥(坤)子(复)月,万物皆归藏于壬癸寒水之中。然亥月除藏当令壬水之外,甲木已得气长生。亥月坤位,万物终坤始坤,这就是归藏寓意之所在。清代易学家焦循《易***略》说:“以始坤终坤而目之为归藏,与五运六气之说相为表里,后世谶纬术数家多本之。”据《经义考》所说,归藏易卦名与周易有若干差别,且六十四卦缺四卦。其实归藏经卦八,其用六;别卦六十四,其用六十,并没有缺四卦这回事。倘如此,归藏易便与内经干支运气历完全符合。
中国古人治历方法虽大体依据三才之象,但三易各有所侧重。八节、廿四节气、七十二候以回归年为中心,物候也以太阳周期为准。黄帝臣容成综六术作调历,依据日、月、星、地、干支加上算数,可说是最完备的一种历法。后人不明白,单纯用以测天度,就扦格不通了。汉代洛下闳“转浑天于地中”,以律起历,最具特色。唐僧一行以易数造大衍历,据易起厉,充分说明历易相通。《黄帝内经》以五运六气说明人体生理病理与天地相应的规律,视人身为小天地,事实上就是一种生化历。
由上可知,中国阴阳干支三合历,其观测创制的依据与功能,同其他民族的历法根本不同,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历法,不能用格勒哥里历来衡量,更没有理由否定其价值。
华夏是一个农业发达最早的民族。早在远古,对自然界的观测就已达到十分精细的水平;对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最能体察入微。也正因此,才能产生天、地、人“三才一贯”的思想,“顺天应人”与“则天而治”的思想,总之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古置官多以四时五行为名。太暤氏以龙名师官,黄帝以云名师与官,少暤以鸟名官,周官以天地四季名官,唐宋以后司天官属以四时分,如春官正,夏官正。明太祖设四辅官以四季为名。古代国家大***,君王起居,人民生活,无不按不同月令不同天象行事。周易观卦时间在八月酉,万物成熟可观,故象辞说:“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设教”。复卦时间在十一月子,故象辞说:“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以上这些完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衣代表天,裳代表地,各绣六种***案,象征乾坤各六爻以代表十二月十二辰,这十分清楚地体现了“则天而治”的思想。
《国语》记载范蠡谏越王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弗起,弗为之始。”这几句话概括了古代***治家天地人合参的行事准则,而这一准则离开了律历与易经就难以理解。
易经本是象数之学,义理随象数而产生,象数随时空而变化。它是一门研究万象如何在宇宙时空变换中运动的古老学问。时间与空间方位,是理解易经象数的关键。不理解象数的意义,不分辩时空与五行,就无法理解河***洛书,也不可能真正理解易经易象。必须指出时空与象数,其意义都是在观察三才之象中发现和确定的,具有客观性。这是律历与易经的基本概念,是两者的精髓与实质所在。律历与易经所揭示的定则是:由天地合气而化生的万物,人体乃至一切人文现象,都与宇宙时空变换同步,具有一定的时空模式,而宇宙时空模式的变换,则是经由日、月、星、地运行周期的变化而体现出来的。这一宇宙时空模式,在现代完全有可能在自然界生物体的生化过程,特别是人体生化过程中得到验证,从而赋予科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