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风景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第三条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第五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制止、检举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第二章 设 立
第七条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新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不得重合或者交叉;已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应当相协调。
第八条风景名胜区划分为部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部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九条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提交包含下列内容的有关材料:
(一)风景名胜资源的基本状况;
(二)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范围以及核心景区的范围;
(三)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保护目标;
(四)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游览条件;
(五)与拟设立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协商的内容和结果。
第十条设立部级风景名胜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提出申请,***建设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批准公布。
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由县级人民***府提出申请,省、自治区人民***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批准公布。
第十一条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的人民***府应当在报请审批前,与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充分协商。
因设立风景名胜区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章 规 划
第十二条风景名胜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第十三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突出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风景资源评价;
(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
(三)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四)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范围;
(五)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容量;
(六)有关专项规划。
第十四条风景名胜区应当自设立之日起2年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20年。
第十五条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核心景区和其他景区的不同要求编制,确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与规模,并明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设计条件。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第十六条部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县级人民***府组织编制。
第十七条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采用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按照经审定的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和保护目标,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编制。
第十八条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必要时,应当进行听证。
风景名胜区规划报送审批的材料应当包括社会各界的意见以及意见采纳的情况和未予采纳的理由。
第十九条部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审查后,报***审批。
部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报***建设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条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审批,报***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风景名胜区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查阅。
风景名胜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风景名胜区规划未经批准的,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各类建设活动。
第二十二条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保护目标、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游客容量进行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对其他内容进行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备案。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确需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府或者***府部门修改风景名胜区规划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三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规划期届满前2年,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评估,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在新规划批准前,原规划继续有效。
第四章 保 护
第二十四条风景名胜区内的景观和自然环境,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保护,不得破坏或者随意改变。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各项管理制度。
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和游览者应当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和各项设施。
第二十五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对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景观进行调查、鉴定,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二十六条在风景名胜区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
(二)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
(三)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
(四)乱扔垃圾。
第二十七条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
第二十八条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在部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缆车、索道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选址方案应当报***建设主管部门核准。
第二十九条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一)设置、张贴商业广告;
(二)举办大型游乐等活动;
(三)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
(四)其他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
第三十条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并与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周围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和地形地貌。
第三十一条国家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和资源保护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部级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每年向***建设主管部门报送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和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的情况;***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的情况,及时抄送***有关部门。
第五章 利用和管理
第三十二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风景名胜区的特点,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开展健康有益的游览观光和文化娱乐活动,普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
第三十三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置风景名胜区标志和路标、安全警示等标牌。
第三十四条风景名胜区内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依照国家有关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的规定执行。
风景名胜区内涉及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和文物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还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五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对部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实施情况、资源保护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第三十六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安全管理,保障游览安全,并督促风景名胜区内的经营单位接受有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进行的监督检查。
禁止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客和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开展游览活动。
第三十七条进入风景名胜区的门票,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出售。门票价格依照有关价格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服务等项目,应当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风景名胜区规划,采用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经营者。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与经营者签订合同,依法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经营者应当缴纳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第三十八条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应当专门用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及风景名胜区内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损失的补偿。具体管理办法,由******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建设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九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不得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行***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者个人行使。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兼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限期拆除,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的;
(二)在风景名胜区内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的;
(三)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实施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对个人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部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缆车、索道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选址方案未经***建设主管部门核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有关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个人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景物、设施上刻划、涂污或者在风景名胜区内乱扔垃圾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0元的罚款;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下列活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设置、张贴商业广告的;
(二)举办大型游乐等活动的;
(三)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的;
(四)其他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和地形地貌造成破坏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恢复原状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施工。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建设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的;
(二)风景名胜区自设立之日起未在2年内编制完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
(三)选择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的;
(四)风景名胜区规划批准前批准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
(五)擅自修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
(六)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设立该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客或者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开展游览活动的;
(二)未设置风景名胜区标志和路标、安全警示等标牌的;
(三)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的;
(四)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行***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者个人行使的;
(五)允许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兼职的;
(六)审核同意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不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建设活动的;
(七)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第四十九条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一款、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违法行为,依照有关法律、行***法规的规定,有关部门已经予以处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再处罚。
第五十条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一款、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违法行为,侵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财产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风景名胜区内违法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建设活动,自行拆除;对继续进行建设的,作出责令限期拆除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期满不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责令限期拆除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1985年6月7日***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新华社北京讯,2006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名胜风景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第三条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第五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制止、检举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第二章设立
第七条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新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不得重合或者交叉;已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应当相协调。
第八条风景名胜区划分为部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部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九条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提交包含下列内容的有关材料:
(一)风景名胜资源的基本状况;
(二)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范围以及核心景区的范围;
(三)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保护目标;
(四)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游览条件;
(五)与拟设立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协商的内容和结果。
第十条设立部级风景名胜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提出申请,***建设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批准公布。
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由县级人民***府提出申请,省、自治区人民***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批准公布。
第十一条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的人民***府应当在报请审批前,与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充分协商。
因设立风景名胜区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章规划
第十二条风景名胜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第十三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突出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风景资源评价;
(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
(三)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四)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范围;
(五)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容量;
(六)有关专项规划。
第十四条风景名胜区应当自设立之日起2年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20年。
第十五条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核心景区和其他景区的不同要求编制,确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与规模,并明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设计条件。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第十六条部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县级人民***府组织编制。
第十七条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采用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按照经审定的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和保护目标,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编制。
第十八条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必要时,应当进行听证。
风景名胜区规划报送审批的材料应当包括社会各界的意见以及意见采纳的情况和未予采纳的理由。
第十九条部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审查后,报***审批。
部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报***建设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条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审批,报***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风景名胜区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查阅。
风景名胜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风景名胜区规划未经批准的,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各类建设活动。
第二十二条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保护目标、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游客容量进行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对其他内容进行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备案。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确需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府或者***府部门修改风景名胜区规划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三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规划期届满前2年,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评估,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在新规划批准前,原规划继续有效。
第四章保护
第二十四条风景名胜区内的景观和自然环境,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保护,不得破坏或者随意改变。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各项管理制度。
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和游览者应当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和各项设施。
第二十五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对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景观进行调查、鉴定,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二十六条在风景名胜区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
(二)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
(三)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
(四)乱扔垃圾。
第二十七条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
第二十八条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在部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缆车、索道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选址方案应当报***建设主管部门核准。
第二十九条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一)设置、张贴商业广告;
(二)举办大型游乐等活动;
(三)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
(四)其他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
第三十条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并与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周围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和地形地貌。
第三十一条国家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和资源保护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部级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每年向***建设主管部门报送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和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的情况;***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的情况,及时抄送***有关部门。
第五章利用和管理
第三十二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风景名胜区的特点,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开展健康有益的游览观光和文化娱乐活动,普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
第三十三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置风景名胜区标志和路标、安全警示等标牌。
第三十四条风景名胜区内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依照国家有关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的规定执行。
风景名胜区内涉及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和文物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还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五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对部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实施情况、资源保护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第三十六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安全管理,保障游览安全,并督促风景名胜区内的经营单位接受有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进行的监督检查。
禁止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客和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开展游览活动。
第三十七条进入风景名胜区的门票,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出售。门票价格依照有关价格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服务等项目,应当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风景名胜区规划,采用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经营者。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与经营者签订合同,依法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经营者应当缴纳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第三十八条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应当专门用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及风景名胜区内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损失的补偿。具体管理办法,由******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建设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九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不得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行***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者个人行使。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兼职。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限期拆除,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的;
(二)在风景名胜区内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的;
(三)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实施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对个人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部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缆车、索道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选址方案未经***建设主管部门核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有关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个人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景物、设施上刻划、涂污或者在风景名胜区内乱扔垃圾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0元的罚款;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下列活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设置、张贴商业广告的;
(二)举办大型游乐等活动的;
(三)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的;
(四)其他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和地形地貌造成破坏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恢复原状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施工。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建设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的;
(二)风景名胜区自设立之日起未在2年内编制完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
(三)选择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的;
(四)风景名胜区规划批准前批准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
(五)擅自修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
(六)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设立该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客或者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开展游览活动的;
(二)未设置风景名胜区标志和路标、安全警示等标牌的;
(三)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的;
(四)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行***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者个人行使的;
(五)允许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兼职的;
(六)审核同意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不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建设活动的;
(七)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第四十九条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一款、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违法行为,依照有关法律、行***法规的规定,有关部门已经予以处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再处罚。
第五十条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一款、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违法行为,侵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财产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风景名胜区内违法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建设活动,自行拆除;对继续进行建设的,作出责令限期拆除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期满不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责令限期拆除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名胜风景篇3
关键词: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资源评价
1.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依据与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广泛实践和探索,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与规划初衷相背离的现象,诚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之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缺乏准确认识。习惯上将风景名胜区看作是与外国国家公园等同的概念而忽视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混淆风景名胜区与一般意义上旅游区的概念。
(2)在对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缺乏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在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利用行为的客观标准。
(3)在规划内容上,技术性内容较多,***策性内容较为缺乏。
2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思考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其规划方法体系的完善需要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实践的不断探索来完善。限于专业背景和学识积累,本文不可能提出一整套完善的方法体系,文章仅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方法的完善、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完善***策措施体系规划等3个方面进行探讨。
2.1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
资源评价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直接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
正确认识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是科学地进行资源评价的核心,“资源有价”观念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价值观,打破了由于对风景名胜资源错误认识而造成的对资源评价方法创新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禁锢,为建立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目前。新的资源评价体系框架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纵观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发展历史,期间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及评价方法,分析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们对构建新的资源评价体系均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又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
如何克服现有评价方法的缺陷,提高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客现性,构建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承认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定量分析来量化资源的价值,以此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行为的标尺。现阶段尽管对风景名胜资源的有价性形成了共识,但是对其定量核算始终囿于对资源使用价值的定性分析,按照马克思关于价值理论,使用价值的特性决定了评价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定量阶段。定量分析的结果只能是定性概括的定量表达。
通常我们认为,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由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3部分构成。其中,由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是客观的、有形的,也是可以计量和相互比较的。而社会价值则不同,它无法进行计量和比较。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多种量化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往往因为计算繁琐、适用条件限制、结果准确性不足而难于操作。
基于风景名胜资源的社会价值难予计量并难以用价格形式反映出这一事实。本文提出以替代市场评价法(间接市场评价法)来估算。即通过考察在与资源联系紧密的市场中人们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来间接推断出人们对资源的偏好,以此估算资源的经济价值。这一评价思路和方法完全不同于人们所习惯的一般资产评估,它既不是按有形资产也不是按无形资产评估。由于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特征主要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体现着欣赏价值与文化价值,它深深地受到风景资源的知名度、稀缺性和文化内涵等因素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可以建立较有适应性和推广意义的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分类或分级评价来获得一个相对量,作为判断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分级依据。
2.2基于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论观点,任何系统都是基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及其转化所固有的必然性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系统中要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使系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风景名胜区的质量(或称“形质”)是指构成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设施等;能量是指风景区内部和外在发展变化的能动力,它是无形的、连续发生的;信息指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美学、文化和科学价值。它是无形的、抽象的,依赖质量、能量而产生,又在人的意识中可以长期***存在的。
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也就是一个在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过程,三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风景名胜区基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顺量)、自身所具有的运动变化能力(能量)以及景观和其他综合价值的独特性(信息)来吸引游人来进行风景旅游,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游人的游览过程也是游人与风景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游人在得到精神感受的同时会对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进行传播,增强其外部信息,又会吸引更多的游人来参观,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但大量游人的涌入,必然对风景区产生使用和消费的冲击和压力。这些需求又通过计划或市场吸纳了资金进行建设(能量输入)。能量结合物资的输入就必然会干扰风景区原有的运动方式,并对原有的形质发生大规模的改变,这种改变会损坏风景区的质量f完整性),进而降低风景区的信誉(真实性),环境价值的破坏将直接导致社会价值的流失或毁灭。
基于上述分析,对风景名胜区能量输入(开发利用)的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度”的失衡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建设形成阻碍。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将环境和景观看作是有价值的资源,并把环境、景观的消耗与破坏通过价值量化计入经济核算成本。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念。它实际上溶合了生态、环境等学科的成果,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此外,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评价、论证和规划中应引入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评估机制,以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为规划提供依据。
2.3强化***策措施体系规划。保障规划的实施
***策体系是实施规划的具体手段,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制定相应的***策措施是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目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依靠***府通过行***、经济等杠杆来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府协调各种关系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依靠***府的***策支持实施其发展战略。
***策措施体系规划的制定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针对风景名胜区自身的***策措施、针对风景名胜区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协调的***策措施。前者主要是依据风景名胜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策措施,以化解矛盾、保证风景名胜区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比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健全问题、风景名胜区管理权和经营权之间关系明晰的问题、风景名胜区投资渠道扩大的问题等;后者主要是协调风景区与外部支撑系统之间的关系。比如,如何妥善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其他类型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部门合作和地区协作等。
名胜风景篇4
出历史名城锦州西北行十余里,有一座群峰险壑逶迤伴绕,飞泉云岫横生妙境的名山胜地。这就是声震辽海、誉播京华的关外第一佛山——锦州北普陀山。
北普陀山开山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邃丰厚。迄唐武德元年即已肇建诸端寺刹,晨钟暮鼓梵音法号经年袅渺,祥云喜雨龙光清岚百代氤氲,故世人皆以南印度普陀珞珈山北院称之。至辽代,又因让国皇帝耶律倍长居此山,经大德高僧德韶奏请辽太后,正式定名北普陀山而闻名天下。其中尤以名贯燕云十六州的“石堂松雪、枫林旭日、苍山观海、红石卧龙、滴水观音、泓池澄晖、烽台夕照”等景观而着称于世。明清两代,更以辽西“第一洞天”驰名海内,为佛、道两教高僧、宗师及信众朝拜之圣地。
北普陀山拥有奇特壮观的山峦;千姿百态的峰石;翠柏菩提掩映的山泉;古树悬挂的峭壁。名峰、古刹、摩崖移步即景,佳景天成。春可听莺啼鸟语,夏可闻蝉鸣桑林,秋可睹栌红霜染,冬可观石堂松雪。四时景致,异彩缤纷,胜如巧笑顾盼焉。九大景区共有五十多处景观,其云、石、水、洞、林、花、鱼、鸟浑然一体,雄、险、奇、幽、动、静、美、妙交相生辉。实为洞天福地,人间胜境。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辽宁五十佳景之大观。
锦州北普陀山四季美景愿各位朋友玩的开心.
名胜风景篇5
天水风景名胜区导游词各位游客:
大家好!
千百年来呢,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并为此自豪,龙俨然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徽标和崇高象征。要说起龙的来历呢,不得不提到就是三皇五帝了,三皇是指伏羲、神农、黄帝;伏羲为三皇之首,所以也被称为“太昊”。史书记载,伏羲之母华胥氏在雷泽踩了巨人的脚印,于是怀孕生下了伏羲,听起来很可笑,但是古代人真的很相信这些都哦!伏羲“人首蛇身,有圣德”蛇身即龙身。民间传说啊,伏羲和女网都是人首蛇身,结成夫妻,繁衍后代。于是有了我们这群黄皮肤黑头发的龙的传人。所以说呢,伏羲氏我们民族的始祖。说对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就是伏羲庙,我们,就当是寻根祭祖来了。
伏羲庙,原来被叫做“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创建于元至正七年,也就是公元1347年,现在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庙宇坐北朝南,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等10座古建筑,以及朝房、碑廊、展览厅等6座新建筑,现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庙宇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轴线,主体建筑前后排列在主轴线上,布局相当严谨规则。
大门前的这座“开天明道”牌坊,是明嘉靖二年,也就是公元1523年建造的。当初匾额上本来是“太昊宫”三个字,后来遗失了。到了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西宁道杨应琚进京觐见后返回路过天水,天水知州李鋐请他书写“开天明道”匾额,补了空缺,这块牌坊檐楼三架庑殿顶,依旧保持着明代的风格。牌坊下各立一石,刻有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表示对伏羲的尊敬。一会路过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虔诚哦。
大门又称门坊,现在有5间,上面“与天地准”的匾额,是明代着名学者胡缵宗的手笔。门柱上还有副对联,现在呢,保密,一会啊,要考考大家谁理解的最好。
重头戏来了。伏羲庙的主体在中院。中院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主体建筑就是庄严雄伟的先天殿了。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通高26、7米,纵深13、5米,面宽7间,通长26、7米。这里可是供奉伏羲的地方哦。先天殿里的伏羲泥塑彩绘像,浓眉长胡子,树叶为衣,手托八卦,赤膊跃足,俨然原始部族首领的形象,可是他的神情聪慧凝重,目光如炬,灵气逼人,又名副其实的“开天明道”“人文始祖”的化身。这个塑像是全国最大也是最精彩的。大殿雄踞在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雄伟,重檐歇山大顶,龙吻屋脊。上有雕花天公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几经重修,却依旧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大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配合装饰,井口天花是伏羲六十四卦卦象***,正中的藻井绘画着河***和伏羲先天八卦***,即是装饰,又颂扬了伏羲的业绩。大殿里面,右边有个浑身有鳞,长着翅膀的龙马,是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它本是龙,但有个马达形状,从黄河中走来,鳞片下藏着***,就是藻井上画着的河***,也就是八卦。左边呢,还有一对叠在一起的磨盘,上面刻画着河***洛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伏羲时代,天降洪水,人类大部分都被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看,另一个版本吧)幸免遇难。为了使人类得以繁衍,他们决定结为夫妇。但这样做不和伦常,两人很为难。最后两个人各自上了昆仑山的南北两山,背着各自所带动磨盘,一起从山顶往下滚。他们发誓:如果两石结合,就表示上天同意他们结为连理。结果大家猜怎么着?天随人愿啊。磨盘滚到山脚居然合二为一。于是二人成婚,繁衍了我们的民族。那个磨盘啊,人们都说,已成婚的人摸了,夫妻会永远和睦。大家可要抓紧机会啦。
名胜风景篇6
所谓人文景观,是指可以作为景观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成就,是以人为事件和人为因素为主的景观。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而又独特的文明成果。在内容非常丰富、门类异常复杂的成就中,可以成为人文景观的大约可分为四类。
1文物古迹
包括古文化遗址、历史遗址和古墓、古建筑、古园林、古窟卉、摩岩石刻、古代文化设施和其它古代经济、文化、科学、***事活动遗物、遗址和纪念物。例如,北京的故宫、北海,西安的兵马俑,甘肃莫高窟石刻以及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古长城等等这些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人文景观。
2***活动地
现代***家和人民群众从事***活动的纪念地、战场遗址、遗物、纪念物等。例如,新兴的旅游地井岗山除也具有如画的风景外,“中国***的发源地、老一辈***家曾战斗过的地方”这些人文因素,无疑使其成为特殊的人文景观。而大打“鲁迅牌”的旅游城市绍兴,起主导作用的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纪念堂等旅游点也都是这类人文景观。
3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
例如,高水准的音乐厅、剧院及各种展览馆、博物馆。像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这样把科研、科普、观赏、参与结合为一体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观光地也是此类人文景观的一种。
4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
包括地区特殊风俗习惯、民族风俗,特殊的生产、贸易、文化、艺术、体育和节目活动,民居、村寨、音乐、舞蹈、壁画、雕塑艺术及手工艺成就等丰富多彩的风土民情和地方风情。例如,近几年的旅游“旺地”云南,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还有赖于居住于此的各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劳作习俗、不同的村寨民居形式、服饰、节日活动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服饰上的“风花雪月”、石林和蝴蝶泉壮丽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如画的风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正因为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才使得云南更具魅力。
我们应该清楚,中国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才能使我们在风景规划中取得成功,发挥人文景观资源在旅游业上的作用。
名胜风景篇7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法律法规;应用;案例;
中***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风景名胜区的定义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中规定:“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1]。”
二、国外风景名胜区的立法现状
国外不使用“风景名胜区”这一名称,而称之为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是以国外并无***的《风景名胜区法》。而其对风景名胜区的立法保护有如下三种形式:
1、将风景名胜区纳入自然保护区体系,制定相关的保护区法律;
2、将风景名胜区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制定《国家公园法》;
3、将风景名胜区的相关规定包含在一些综合性法律中。
三、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立法现状
我国当前尽管并没有一部真正的《风景名胜区法》,但有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保护风景名胜区资源及其规划利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风景名胜区条例》、《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等。
四、我国风景名胜区法律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制定、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法律法规在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由于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法律规格较低
我国现如今的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工作都是以***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主要法律依据,但由于这部行***法规的位阶较低,在实施过程中发挥的法律效力也较弱,而不能有效制止一些钻法律空子的过度开发行为,这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国急需要一部强有力的法律法规。
2、立法行为滞后
在《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最初实行的一段时间,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确实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管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现状也日新月异,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却止步不前,仍停留于暂行阶段,风景名胜区的正式立法也未能颁布,导致了我国越法办事的行为越来越普遍。我国现行风景名胜区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滞后、缺乏权威,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管理体制混乱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地方***府,监督管理则由中央和上级机构负责,这虽然能够解决由我国地域辽阔而产生的差异问题,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但地方***府因缺乏有效监督、各自为***,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地方利益而做出不利于风景名胜区健康有利发展的决策。另外,由于风景名胜区资源丰富、内容广泛,涉及旅游、林业、城建等多个部门,而各部门的职责不清,隶属关系复杂,因此会产生多头管理的问题,导致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效率低下。
景区规划失控
风景名胜区系统庞大,涉及到方方面面,其规划必须统筹兼顾、整体统一。但由于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现状分散、各谋其***,难以对其统一规划建设。然而在单个景区的规划层面上,由于对景区自身的现状、价值、范围、容量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在规划实施中就缺乏整体性、真实性,与周边的环境也不能协调统一。此外,我国还缺乏专为风景名胜区做规划的设计单位,目前的景区规划受制于城市规划,不能满足风景名胜区的特定需要,导致出现不伦不类的景区。
五、完善我国风景名胜区法律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我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资源丰富,面对如此庞大的风景名胜区体系需要完善的法律,因此对于以上提出的风景名胜区法律保护与管理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法律体系
完善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法律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法规,对加强风景名胜区的法律保护与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风景名胜区资源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完善的***策和法制体系。对于威胁风景名胜区发展的行为建立限制性***策;对于有利于其保护活动的行为建立鼓励性***策。统筹风景名胜区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使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与保护工作能够有法可依,相关***部门能够依法办事,从而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发挥景区的综合效益。
2、健全管理体制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设计和安排要具有机制性,依据景区资源现状协调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制衡关系,协调景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因此完善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景区应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并明确其性质和职责,对不同类型的区域管理机构的权限也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下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统一规划协调景区的建设管理,加强各部门联系、减少摩擦,实现景区的统一管理;建立对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监督制度,指定对景区管理工作的评估标准和制度对其京行评估,赋予公民一定的参与权结合利用新闻媒体等共同实行对景区管理工作的监督。
加强景区规划
我国现行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形成已久,已不适用于如今的景区现状,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自然景观要素的认识和把握也较为缺乏,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对其进行修编。因此,我国要依法建立专门的规划机构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工作,其中包含园林、建筑、生态、城规等各方面的专家,共同规划、协同合作。所制定的规划必须协调景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各方面的矛盾,又必须服从于区域的整体规划,与其他相关产业规划相协调。制定规划要注意要下几点原则:
对不可再生和脆弱的景区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协调好景区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
要严格按照我国的《规划法》对景区进行统一管理;
严格遵守规划编制的过程步骤。
风景名胜区规划一旦经相应的人民***府审核批准后就具有法律效益,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其内容。
六、结语
随着我国风景名胜区成为了被保护的对象,各相关专业学者也逐渐认识到了我国景区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完善风景名胜区法律体系,健全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已成为了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使景区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有效制止违法行为,使风景名胜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资源得到合理循环利用。随着风景名胜区法律体系与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景区保护与管理工作也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得到更多公众的认可,其法律与管理体制也会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S].1985
[2]王德根,陆林,刘昌雪.改善我国风景名胜区现行管理体制的研究—以天柱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3,(3):67-69.
[3]谢凝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若干问题探讨[J].规划师,2003,(7).
[4]张听竹.论风景名胜区的***府规制[J].中国园林,2002,(2):37-40.
名胜风景篇8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镇化、旅游经济高速发展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的重要历史时期,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下,***最近颁布了《风景名胜区条例》,《条例》将于今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对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府对风景名胜区资源实行规范化、法制化保护和管理又步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对在新的历史时期规范和指导风景名胜区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必将对风景名胜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条例》颁布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贯彻执行《条例》的自觉性,严格执行《条例》,切实做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工作,促进风景名胜区工作全面健康发展。下面,结合《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条例》颁布的重要意义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和***府十分重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1985年6月,***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对指导和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的高度,深刻认识风景名胜资源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就要进一步明确保护和管理责任,规范各项工作,促进风景名胜区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此,在总结分析《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二十多来的实践经验,并在研究借鉴国外风景名胜资源管理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修改、论证,在广泛征求相关行业行***主管部门、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以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新的条例,并经***常务会议审查通过。《条例》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颁布《条例》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宣传贯彻、实施《条例》作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积极组织学习,严格履行职责,认真贯彻落实,把《条例》规定的各项制度、措施和要求落到的实处,促进风景名胜区工作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使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不仅让它们惠及当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改善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带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风景名胜资源得以完好地保护和延续,使其不断增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认真组织好《条例》的宣传学习
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要认真学习和全面宣传《条例》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内涵,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定《条例》的宣传计划,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突出宣传重点,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要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宣传工作。要鼓励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条例》宣传教育工作,认真地把宣传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各地和风景名胜区都要按照这次会议的统一部署,在今年11月份开展《条例》专题宣传月活动。在宣传月内开展多种宣传方式,并通过媒体,对《条例》及宣传活动进行全面报道;统一宣传提纲,在风景名胜区及有关城镇主要街道张贴标语;发放各类宣传音像制品、小手册等;组织开展有奖问答、法律咨询、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游客集中的景区景点、游客中心、停车场、展览馆等场所,向游客和群众广泛宣传《条例》的基本内容,宣传严格保护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意义。通过宣传月活动,使《条例》深入人心,引起全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营造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浓厚社会氛围和良好舆论环境,使资源保护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把风景名胜区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
各地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要在当地***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认真组织学习,制定实施方案。要通过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坚持边学边改,加强分类指导,深入领会和把握《条例》的内涵。各地要结合《条例》的学习贯彻,推进建立健全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规划管理、资源保护和利用等各项制度,依据《条例》,加快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保护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努力推进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利用等各项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督促和引导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扎扎实实也做好《条例》宣传贯彻工作,强化资源保护意识,尽快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景区健康发展。
三、认真做好《条例》的贯彻落实
新颁布的《条例》内容十分丰富,对风景名胜区从设立到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包括了风景名胜区机构设置、规划和制度编制与审批、合法权益保护、项目经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监督检查评估机制、门票和资源有偿使用费管理、行***管理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为了深入贯彻实施《条例》,各地要把贯彻落实《条例》作为当前风景名胜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资源的有效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条例》明确提出“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这十六字基本原则高度概括了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各重要环节,阐明了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之间的辨证关系,同时也是风景名胜区各项工作遵循的行为准则。各地在工作中要始终做到资源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要求,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克服只顾短期和局部利益、忽视长远和全局利益的错误倾向,防止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过程中急功近利、过度开发的错误行为,认真解决景区过度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严重倾向,统筹兼顾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
二是要加强***府监管,实行风景名胜区的统一管理。各级主管部门要切实按照《条例》的要求,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法行***、履行职责的监督和检查。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是风景名胜区内各类活动管理的行***主体。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根据《条例》规定,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要依法设置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各地在明确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依法管理。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要实现***企分开,管理机构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不得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行***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个人行使。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兼职。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旅游服务等项目,应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风景名胜区规划,通过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经营企业。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与经营企业签订合同,依法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三是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科学编制、严格执行规划是做好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前提,规划是保护、利用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各地要按照条例的规定,进一步强化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管理,切实做到科学编制规划,认真依法实施,使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要进一步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程序,确立规划的主导地位,强化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执行规划的各项内容。风景名胜区内的各项建设管理活动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没有规划依据,或者规划未经批准的,应当禁止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要满足资源承载能力和合理环境容量的要求,并要注意与景观环境相协调,严禁各类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开发建设行为。
四是加强风景名胜区资源利用、开发经营活动的管理。在严格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应当重视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使风景名胜区在发展区域旅游经济、提高公众的资源与环境意识,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资源利用和开发经营要注意严格保护和兼顾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有效保护风景名胜区内资产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促使风景名胜区内科学、合理、规范的开发经营活动的开展,使地方经济受益,使当地的群众受益。各地要创造条件,广开保护建设资金的渠道,鼓励多种投资参与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环境保护以及服务经营设施的建设,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对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等经营服务设施的建设,在规划的指导下,可以通过招投标等公开、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经营者,同时也要适当采取***策扶持,兼顾景区原住民的资源利用权利,对其经营行为加以规范、引导和监管。
五是要加大对破坏风景名胜资源违法行为的处罚。各级有关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对保护和利用好风景名胜资源负有重要责任。占全国土地面积1%的风景名胜资源极其脆弱,一旦由于管理不当、保护不力、或发生人为的破坏,都将对资源和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怀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严格履行《条例》中赋予的法律责任,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对风景名胜区的文化遗产、景观和自然环境,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实施保护。对违反《条例》规定的,要进行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通过严格***,加大处罚力度,确保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的完好无损,保障风景名胜区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六是结合贯彻条例,深入推进综合整治。各地要将贯彻《条例》作为今明两年景区综合整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将贯彻《条例》与综合整治工作紧密结合,做到重点推进,全面落实,务求实效。各地要对照《条例》,深入开展依法设置管理机构、加快规划编制、规范景区经营管理、拆除违法建筑、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设置标志标牌等综合整治各项工作。要在综合整治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和安全保障制度,不断改善景区的交通、游览条件和服务设施,加强文明景区建设,使风景名胜资源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名胜风景篇9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依据与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广泛实践和探索,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与规划初衷相背离的现象,诚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之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缺乏准确认识。习惯上将风景名胜区看作是与外国国家公园等同的概念而忽视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混淆风景名胜区与一般意义上旅游区的概念。
(2)在对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缺乏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在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利用行为的客观标准。
(3)在规划内容上,技术性内容较多,***策性内容较为缺乏。2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思考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其规划方法体系的完善需要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实践的不断探索来完善。限于专业背景和学识积累,本文不可能提出一整套完善的方法体系,文章仅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方法的完善、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完善***策措施体系规划等3个方面进行探讨。2,1 创新风景名胜资源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
资源评价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直接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
正确认识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是科学地进行资源评价的核心,“资源有价”观念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价值观,打破了由于对风景名胜资源错误认识而造成的对资源评价方法创新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禁锢,为建立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目前。新的资源评价体系框架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纵观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发展历史,期间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及评价方法,分析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们对构建新的资源评价体系均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又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
如何克服现有评价方法的缺陷,提高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客现性,构建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承认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定量分析来量化资源的价值,以此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行为的标尺。现阶段尽管对风景名胜资源的有价性形成了共识,但是对其定量核算始终囿于对资源使用价值的定性分析,按照马克思关于价值理论,使用价值的特性决定了评价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定量阶段。定量分析的结果只能是定性概括的定量表达。
通常我们认为,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由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3部分构成。其中,由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是客观的、有形的,也是可以计量和相互比较的。而社会价值则不同,它无法进行计量和比较。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多种量化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往往因为计算繁琐、适用条件限制、结果准确性不足而难于操作。
基于风景名胜资源的社会价值难予计量并难以用价格形式反映出这一事实。本文提出以替代市场评价法(间接市场评价法)来估算。即通过考察在与资源联系紧密的市场中人们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来间接推断出人们对资源的偏好,以此估算资源的经济价值。这一评价思路和方法完全不同于人们所习惯的一般资产评估,它既不是按有形资产也不是按无形资产评估。由于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特征主要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体现着欣赏价值与文化价值,它深深地受到风景资源的知名度、稀缺性和文化内涵等因素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可以建立较有适应性和推广意义的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分类或分级评价来获得一个相对量,作为判断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分级依据。
2.2 基于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论观点,任何系统都是基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及其转化所固有的必然性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系统中要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使系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风景名胜区的质量(或称“形质”)是指构成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设施等;能量是指风景区内部和外在发展变化的能动力,它是无形的、连续发生的;信息指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美学、文化和科学价值。它是无形的、抽象的,依赖质量、能量而产生,又在人的意识中可以长期***存在的。
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也就是一个在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过程,三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风景名胜区基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顺量)、自身所具有的运动变化能力(能量)以及景观和其他综合价值的独特性(信息)来吸引游人来进行风景旅游,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游人的游览过程也是游人与风景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游人在得到精神感受的同时会对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进行传播,增强其外部信息,又会吸引更多的游人来参观,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但大量游人的涌入,必然对风景区产生使用和消费的冲击和压力。这些需求又通过计划或市场吸纳了资金进行建设(能量输入)。能量结合物资的输入就必然会干扰风景区原有的运动方式,并对原有的形质发生大规模的改变,这种改变会损坏风景区的质量f完整性),进而降低风景区的信誉(真实性),环境价值的破坏将直接导致社会价值的流失或毁灭。
基于上述分析,对风景名胜区能量输入(开发利用)的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度”的失衡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建设形成阻碍。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将环境和景观看作是有价值的资源,并把环境、景观的消耗与破坏通过价值量化计入经济核算成本。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念。它实际上溶合了生态、环境等学科的成果,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此外,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评价、论证和规划中应引入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评估机制,以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为规划提供依据。
2.3 强化***策措施体系规划。保障规划的实施
***策体系是实施规划的具体手段,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制定相应的***策措施是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目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依靠***府通过行***、经济等杠杆来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府协调各种关系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依靠***府的***策支持实施其发展战略。
***策措施体系规划的制定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针对风景名胜区自身的***策措施、针对风景名胜区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协调的***策措施。前者主要是依据风景名胜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策措施,以化解矛盾、保证风景名胜区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比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健全问题、风景名胜区管理权和经营权之间关系明晰的问题、风景名胜区投资渠道扩大的问题等;后者主要是协调风景区与外部支撑系统之间的关系。比如,如何妥善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其他类型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部门合作和地区协作等。
名胜风景篇10
关键字: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保护
中***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在建设、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一些风景名胜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领域仍然存在着研究空白性、实践盲目性、潜力巨大性等特点 [1]。长期以来,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形式,尤其在生态敏感的核心保护区范围的开发,侧重于上档次的商品化规模化建设。这种模式以资本投入,***府开发为主体,人的消费需求为前提,将人的价值规律凌驾于风景资源的自然生态规律之上,忽视了对风景资源的社会、科学、教育以及生态环境价值和效益的开发利用。把获取经济效益作为开发风景资源的唯一目标,进而忽视风景资源的开发尺度和其相关的法律建设。所以,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应尊重自然科学的规律,重视风景区的生态、历史、文化、科学、教育以及综合社会价值的开发。
中国风景名胜景区的规划
从规划管理的角度来看,当前风景区控规就是要通过“控制建设、旅游容量、突出保护”来协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风景区内的任何建设活动要控制土地使用、设施配套、建筑建造及行为活动四个方面[2],同时还要溶入风景保护、游赏控制的内容以强化保护要求。
风景名胜区的土地使用性质按用地分类标准规定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按其功能可以分为四大类:游览设施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风景游赏用地、居民社会用地。环境容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风景区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某一段时间内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强度、速度上各极限值的最小值。设施配套控制是对风景区内风景游赏、居民社会等用地上的游览设施和基础工程设施建设提出定量配置要求。依据旅游设施系统规划所确定的游人数量,使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等设施达到配套要求。建筑建造控制即是为了达到良好环境条件,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作出必要的技术规定。景观环境控制依照空间艺术处理和美学原则,从风景区环境对建筑单体和建筑群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提出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行为活动的控制即是从外部环境的要求,对建设项目就交通活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提出控制要求。风景保护游赏控制即是针对风景名胜资源在景观特征的可游览、可欣赏、且易破坏等特点,对风景游赏活动和保护培育要求两方面提出控制要求。
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方法
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在人口、体制、资金、文化、利益主体、地域关系的独特性和人类的诸多活动给风景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人类活动、名胜风景区发展及其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经营管理特点促使建立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之路。
目前在西方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建立起“以资源保护与国民户外游憩需求相平衡”为核心的资源保护与管理模式。这种理论与模式引入我国,有助于我们理解风景名胜区的存在意义及其价值、功能、规划、利用、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技术方法以及动态保护与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有效性,以便使我们认识中国人口多、收入差异大、素质差异大等特殊性。所以风景区利益主体多,资源保护的复杂性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必须走中国特色的资源保护管理道路。
针对保持保护与发展的内在动态平衡机制建立可持续管理制度,包括可持续管理规划、生态影响管理、社区与游客管理、服务管理、保护***策等,完善风景名胜区的法律法规,实现风景名胜区的法制化、制度化管理。处理好需求、生态、资源、使用、经济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实现资源保护与发展动态平衡的管理。风景区在践踏、游径、露营、划船、野餐等活动的影响上,建立游憩生态学的基本框架,应用于自然资源及国家公园的管理。
3.中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风景名胜区为地方***府提供了稳定的财源、减轻了保护工作的财***压力,但也带来了使保护工作遇到了新的问题,带来了新的压力。旅游强调开发更便利的、食宿及其他娱乐休闲设施,但保护强调尽最大的可能保留原有的遗产特征及其风貌;旅游的兴旺使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益显化,导致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占用,与风景区的管理和保护产生矛盾。
风景名胜区对于维护国土生态平衡和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保护、保存、维护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时刻有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威胁风景区遗产地的安全。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克服和消除破坏风景遗产的威胁,才能维系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
首先,要保持风景名胜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确定风景名胜区的定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家遗产景观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又能产生巨大的生态价值。因为国家风景区是具有保护性、公益性、展示性和传世性的人类瑰宝,不能将其定位于“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开发区”等,不能把保护性变成开发性,不能把公益性变成私有性,不能把展示性变成经营性。因此,风景名胜区必须要有正确的定位。
其次,改革管理体制,加快立法,走可持续额发展的旅游路线。伴随着旅游业的空前繁荣,很多景区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的消耗效应,开始出现并显示出其潜在的威胁。因此,改革管理体制势,由国家建立职能部门,直接管理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结束“割地开店”的局面。与此同时,完善国家遗产保护法,为保护风景名胜区提供法律保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到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和文化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4.结束语
近年来,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保护,核心是保护,重点是规划,关键是管理。规划为风景名胜区发展的基本吸引力,为旅游业发展需求,吸引更多的游人 ;管理维护游客安全和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秩序,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持或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力;保护风景名胜区是维系自然 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