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篇1
[关键词] 影院 电视 录像厅 功能 格局 网络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16
一、乡村的露天影院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基本上还没有电,还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围着火炉,天一黑什么娱乐的项目都没有了,只有早早地去睡觉,白天的时光要比晚上好过得多。那时电影对于所有人来说是个令人激动无比的新奇玩意儿。只要听说哪个村有电影,消息的传播速度不亚于当今的手机和网络,对于小孩来说更是激动得难以入睡,直到看见那一盘金属的装胶片的盒子打开,一卷卷黑色半透明的物体展现在眼前,那日夜萦绕的期盼心情才得以释怀,接下来是满怀疑惑地等待这些物体展现它神奇的功能。人们会早早吃过晚饭,从各个村庄聚集在露天白色黑框的幕布下,磕着瓜子拉着家常,一时间人声鼎沸,平时寂静的村庄一下子喧闹无比。当一道白光亮起在银幕上,电影的前奏在村庄上空响起,人们一下被拉入到电影的场景里了。
电影播放的时间总让人觉得短暂,当大家意犹未尽地点着火把各自回村,那星星点点的火光洒向黑夜的四面八方时是甚为壮观的一幕。火光渐渐的远去最终消失在无边的黑夜里,原本热闹的村庄一下子又被黑夜吞噬得干干净净,恢复了它往日的寂静,心间顿时依依不舍起来,隐约有种莫名的伤感伴随着寒冷袭上心头。那样的夜晚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脑海里总会不断浮现电影里的画面。儿时的露天电影似乎与多多的“天堂电影院”有着相似情感经历。电影之外有着让人觉得有趣的东西,那是戏里与戏外的一种场景的对比或者说是一种交织和交融,戏里戏外都是戏。那时所展映的影片大都是***历史题材,可以清晰鉴别出那时的影院在功能上所承载的职能——***府对民众的教育以及当前***治宣传的方向,公用格局上只是一个民众聚会的露天场地(甚至是***府组织百姓开会的场所)。
二、砖墙壁垒的城市影院
上个世纪80年代由南向北改革大潮席卷而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施,让人们在思想上和***治上有了更多的自由,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开始有所提高,这一切都把影院推入到了它的黄金年代。城市影院条件自然要比乡村的露天电影好很多,一排排整齐的硬木质座椅,影院内部分楼上楼下两层,容纳观众也是最多的。 城市影院的票价也是大众所能接受的,一个城市一个影院,大城市里两三个也是有的。影院除了是放映场所功能以外,也成了大众交流聚会的中心场所,文艺汇演、******会议、先进表彰大会、甚至审判大会都在城市影院内举行。城市影院成为一个具有地标性建筑的城镇中心,商业也聚集在影院周围,小商小贩也开始围绕影院而诞生。在刚刚开放的年代,娱乐项目还是比较少的,自然国营体制下的影院就成为了人们的首选。那时的影院最为红火,年轻人去的居多,有时甚至一票难求,还需要托关系。于是出现了***府机关、学校、团体包场的现象,去影院在当时成为一种时髦而前卫的消费。虽然去的人开始变多了,但越筑越高的院墙似乎也渐渐开始割断了影院与人的那种情感——露天影院的感情氛围,或许也可以说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三、新的传播载体对影院的冲击
稍后的几年里电视开始出现,那时的电视还未普及,只有单位和一些所谓先富起来的人才能买得起,电视在单位里扮演了小小影院的角色,有电视的家庭也同样扮演这种角色,但与影院有不同之处,影院的观众是被固定在座位之上,而家庭电视的观众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到了80年代中后期,黑白电视逐渐普及到大部分家庭(少数家庭也有了彩色电视),“影”“视”大战正式拉开帷幕。一部《射雕英雄传》曾经可以令城市万人空巷,只有主题曲飘荡在街头巷尾。也许电视的出现还不至于对影院以致命的冲击,因为电视节目本身比较单一化、控制化,电影的视听效果更是电视无法比拟的,所以影院作为大众视听享受和娱乐老大的地位暂时还是无法替代的(虽然电影片源也经过严格筛选)。
电影院篇2
那个时候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看电影对我们来说则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于是,小伙伴们一天到晚打听的事便是谁家聚媳妇了,因为按照惯例,谁家聚媳妇谁家就得放电影给全村的父老乡亲们看,而且一放就是两场。
村子里放电影的地方基本上也是固定的,一般在打麦场上比较多。于是,天还没有擦黑,人们便争先恐后的来了,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而且其中最积极的要数三拨人,一拨是我们这些小家伙,纯粹是为了赶热闹。还有一拨是那些老头老太太,他们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弄清楚,那些人和高楼大厦是怎么镶在那一块薄薄的幕布上的。最后一拨便是那些正值豆蔻年华的青年男女们,他们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借着这人机会,逃避家长严厉的管教,去和自己的心上相会。
不久,放电影的工作人员便来了,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们永远都是一群高高在上的神秘人。主家要给他们好吃好喝好招待,还必须给他们一个一个红包包。当他们熟练的打开自己的箱子,然后取出一件又一件村子里面的人只是在放电影的时候见过,但却永远也叫不上名字更不敢问的机械来,放在八仙桌子上的时候,我们便知道,电影就要开始了。
电影放映开始前,总会有一个人用嘴照着话筒吹吹气,在试话筒的同时也是在告诉大家保持安静。顿时刚才不人声鼎沸的放映现场一下子便安静了下来,这个人会告诉大家即将开始的电影的名字,还有是谁家放的等等。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这个人的讲话并不能听懂几句,之所以安静下来,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是放映员这样一个让人尊敬的事实。
另外一方面,是谁家放的电影村子里就那么几户人家,事先都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了,而对于电影的名字,说不说对我们都一样,因为无论是什么电影,只要是那一块挂在前面的白布能出现人的影子来,即便是很模糊,即便是没有声音,即便是其中的加演片比如教你如何防治烟叶的病虫害等等,我们都已经很满足了。
记得有一次,放一部名字叫《画皮》的电影,是聊斋中的一个恐怖故事,我听放映员广播的时候,把画皮听成了化肥,于是在我的脑海便出现了一袋又一袋的化肥来,我心里想,难道就是把整袋的化肥放在荧幕上让我们看吗?直到电影开始才明白了是什么意思,听说这个电影在另外几个地方放映的时候是吓死过人的,不知道是真还是假。
那个时候农村供电不足,便常常会在电影放映的时候出现停电的情况。时间长了,人们有了防备,若是夏天,人们便顺手拿几件伙计来干,比如说拿上一个鞋底子,如果停电了就来纳,再比如说拿上一些毛线来织毛衣等等。如果是在冬天,人们干脆就拿了被子来,只要一停电,就打开被子合衣而眠直到电来。
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看电影的快乐于时时处处都有,我们不光会缠着大们永无休止的问,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而且,前面人多了,我们可以坐在荧幕的反面,除了下面的字幕是反的,其他的和正面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停了电,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则更多,我们可以去村子旁边的小树林里听那些男男女女们的窃窃私语,并故意的大笑,直到他们把我们逐出树林,他们是不敢出树林的,因为树林的外面就有他们的父母。我们还可以在停电的间隙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鞭炮,用一团草裹着,以加柴为名,往人们正在烤火的火堆里面一扔,然后,飞跑着离开了,当那一阵阵炸响传来,早已经躺起来的我们便窃窃的笑。
农村的露天电影当然不仅仅只限于本村,只要听到有放电影的消息,哪怕是再远,也要饭也不吃的往那个村子赶。我们管这个到别村看电影的行为形象的称之为跑电影,我永远不会忘记曾经有数不清的夜晚,跑电影的小伙伴乘着清冷的夜色三五成群的一路赶回,路虽然遥远,但彼此的心却挨的那么近,一路上我们叽叽咋咋的说着笑着叫着闹着,有时候还会有歌声传来:我低头,向山沟搜寻远处的童年,白云悠悠尽情的悠不见我的童年……。
很久以后,有一个歌手用他那略带忧伤的声音将一首《露天电影院》演绎成了歌曲,在歌中他唱到:我家楼下的空地是一个电影院/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现/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得从前/那时候的人们陶醉过的世界。我长大时看着他们表演着爱情/当他们接吻的时候/我感到伤心/在银幕的下面孩子们做着游戏/在电影里面有人为她哭泣。
电影院篇3
毫不掩饰――内地的电影院相当的令我们不满,甚至可以说,中国电影院真烂!
一宗罪
票价贵的相当离谱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的电影票价涨了100多倍。其实,如果以当年的《少林寺》一毛钱的票价来比较,就是整整1000倍。
中国的电影院最重要的关键词是什么?贵。
我们现在看场电影总是很隆重,选片,选时间,选晚饭,甚至还要像唐伯虎耍霸王***前那样洗个澡先,生怕错看一场不该看的影片,生怕这晚值不回票价+饭价+车价,最好是浪漫的电影之夜。我总觉得,这种看电影的状态是别扭的。
看电影曾经的确是很隆重的事儿。在20世纪的20年代,人们还真是会打扮一新去电影院看最新的好莱坞电影。光滑的大理石门厅、装有小星灯的天花板、手绘壁画以及引导员的服装,一种比歌剧更高贵的范儿。可现在,都是21世纪的新中国了,电影早就成了一种平民娱乐活动。
21世纪,中国电影院的票价,那是贵的离谱,相当的。美国拿来一比,都不好意思再提什么好莱坞了。
一场《飞屋环游记》,100元;一场《哈利波特6》,80元。《财经中国》帅哥主持芮成钢数学不错,算出的结果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的电影票价涨了100多倍。其实,如果以当年的《少林寺》一毛钱的票价来比较,整整1000倍。作为史上电影票房总收入第一的美国,票价居然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根据美国电影行会(MPAA)的数据,美国电影的平均票价:1994年4.18美元,2007年6.88美元,涨到2009年,晚上黄金时间价格,大概7-12美元,但还是赶不上咱不差钱。就算不比美国,比比香港,咱内地也是领先啊。寸土寸金,房价奇高的香港首轮电影票价60港元,折合人民币约53元。我们到底是人傻还是钱多,抑或是人傻钱多?不管怎么算,反正每月拿几千美金然后花几美金看场电影的美国人,肯定不算人傻钱多。
我们简单看三组数据,2006年,中国电影总票房26.2亿元,按平均票价30元计算,共计8700万电影观众;2008年,中国城市电影票房达到43.41亿元,按平均票价60元计(考虑打折),约7200万观众;而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票的平均票价是一毛,全国每年有297亿观影人次,票房收入近30亿元。论票房,现在的票房比几十年前居然没涨多少!论观众,现在的观众居然变少了!多么神奇的大众娱乐商业模式啊,不管你是白领还是中产,你一年到头还真是只敢去看看大片。如此神奇的中国式电影院,托不起中国电影的未来,更托不起中国大众的娱乐生活。
我不知道,为什么国内的院线会选择目前的这个连阿甘也会立马改弦更张的商业模式,而且坚守。
因为喜欢电影,我们还是不得不走进电影院,但次数会非常有限――因为,电影院实在是太贵了!
二宗罪
“现在的电影院,没有我要看的电影!”
纵观我们的电影市场,每年只有3-5部左右的的所谓“国产大片”,投资皆在亿元以上,基本上都是高度商业性的类型化电影。其中你真正想看的又有几部呢?
“现在的电影院,没有我要看的电影!”
已经不止一次听到而且不止一个人这样感叹了。电影其实应该是一个很私人的东西,而“大片”横行的电影院与这种“私人化”背道而驰。而大片是不可能真诚的:因为这是拍出来给大众看的,所以它的私人性势必要最小化。
让我们看看最近的8月电影院都放了什么电影吧:《机器侠》、《国家要案》、《超能少年之烈维塔任务》、《非常完美》、《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飞屋环游记》、《哆啦A梦:大雄与绿巨人传》,还有吗?几乎没有了!
纵观我们的电影市场,每年只有3-5部左右的的所谓“国产大片”,投资皆在亿元以上,而其国内的预期票房在8000万以上。大明星、大导演、高投入、大制作,基本上都是高度商业性的类型化电影。这影片数量虽少,在国产片国内的票房中却可以占据接近一半以上的份额。其余200余部影片,很多甚至没能和观众见面,就直接进了仓库。
反观电影盛产地法国巴黎,小众电影是通过艺术实验电影院得到催生与保存的。巴黎的48家艺术实验电影院,每一家都拥有非凡的历史、不同的经营理念与独特的观影气氛。有的专门放映世界级导演的经典作品,有的执着挖掘各国的新兴导演,有的聚焦于亚洲电影作品,还有的对另类影片情有独钟。也许正因为如此,法国电影才会成为欧洲电影的代名词。
再看看美国的电影院,很多美国电影院可以“串场”,就是可以用一张票看各个厅的电影,看到直到你不想看了为止,美国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电影院一坐就是一天。另外除了音效和舒服的坐椅以外,还有就是小吃、饮料、爆米花也是美国电影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当然爆米花我们也有,但每当走进电影院,摆在面前可供选择的寥寥无几的电影实在让人大倒胃口。
如果说电影院是一个“娱乐场所”的话;那么在这个娱乐物资足够丰富,选择足够多的时代,越来越多有追求的都市人,他们对电影的需要则更多是心灵沟通的需要。
可惜的是,中国电影院,在这方面实在是做的太差了。
三宗罪
拷贝、播映画质问题多
一些电影院根本不把画质当一回事,国内上映的胶片拷贝,通常只有2K,经常看到电影院有跑焦的情况,走道灯或者安全出口灯直接照射到屏幕上,在这种地方看电影简直是受罪。
国内上映的胶片拷贝,通常清晰度只有2K(2048×1080,比蓝光的1080p略高),但要放映超过300寸以上的画面,当然没有家里的蓝光加上1080p投影机清晰。加上放映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经常看到电影院有跑焦的情况,雪上加霜。由于胶片放映机采用穿透式工作原理,加上不佳的放映拷贝,屏幕上看到的对比度不会太高,在一些平均亮度低的场景,根本谈不上黑位,叫灰位更合适。除了胶片,还有数字放映机,在国内看到的基本都是基于DLP技术的,除非是最新型号的DLP,否则这些旧款DLP也是逃脱不了对比度不足的问题,回想一下几年前的家用DLP效果是怎样?只要机器不坏,老板是不会轻易更新这些昂贵的老设备的,况且一般观众根本不会发现对比度不足这个问题。最惨的是,一些电影院根本不把画质当一回事,走道灯或者安全出口灯直接照射到屏幕上,这就让本身并不高的对比度更惨,在这种地方看电影简直是受罪。
相比之下,虽然我们家里投影屏幕不可能有电影院大,一般在100寸左右,但配合蓝光1080p片源,实际看到的清晰度远高于电影院,虽然小一点,但胜在高质。
四宗罪
音量虽大,但效果还不如家庭影院!
电影院的音效大多都只是以声压(音量大)唬人,无论是细节还是层次都无法跟7.1声道的次时代家庭影院抗衡。
说起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理由,除了能第一时间看大片,人多热闹,画面又大又爽,还有一个很多人都认可的理由就是:音响效果好啊!跟家里的电视比,电影院的音响效果确实好,别的不说,音量大啊,专业点儿的说法是声压强!但是,声压强,音量大就一定是好音效吗?
其实,无论是实用还是专业角度来看,电影院的效果还不如用蓝光碟机、次世代功放、7.1声道音响组建的家庭高清影院。
现在的电影院还是采用胶片放映为主,音频格式以杜比数字、DTS、索尼SDDS为主。杜比DOLBY DIGITAL声轨信息存储在胶片上,也就相当于DVD时代的DOLBY DIGITAL 5.1标准。而DTS音频信息是收录在一张光盘里面,胶片带有同步码,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所以电影院基本都是使用杜比DOLBY DIGITAL为主。
而家用影院已经由DVD升级到蓝光格式,音频格式也得到脱胎换骨的提升,杜比TRUEHD、DTS-HDMA、LPCM来头不小,不但支持7.1声道,码流可以达到十几二十多Mbps,远远超过电影院的杜比数字5.1规格。
音频回放设备部分,电影院采用的都是专业大功率功放和能承受大声压的音箱,主要是满足大空间声压的需求。虽然这些专业设备不便宜,具备大声压输出,但并不代表这些设备的音质有多好,大声不代表高质。
而家用的影院音箱和功放,都是针对比较小的空间,以音质为先设计出来的,因此在音色、音质上更有保证。虽然不够那些专业设备大声,但胜在品质。经常有朋友发现电影院的声压除了大声,细节和环绕并不突出,就是这样引起的。
在很多人看来,只要声音足够大,那就是震撼!电影院里的声音是很大,大到让你不舒服。我在北京海淀剧院看《投名状》,战争场面的音效果然震撼,简直震耳欲聋,我好几次想用手捂一捂耳朵,因为听着实在难受。在让人难受的情况下,连剧情都顾不上,谁还会在乎音质?再说低频。在家庭影院里听低频,经常能感受到那种扫裤腿的感觉,就是那种裤腿随着低频轻微颤动的奇妙现象。在电影院里,即使声音再大,你的裤腿也经常纹丝不动,为什么?因为低频沉不下来,在电影院里只是乱轰一通,除了声压大什么细节都没有。
同样可以类比一下,留意一下周围,是山寨手机的外放声音大,还是诺基亚、索爱、苹果的声音大?再回味一下,是山寨机的声音舒服还是诺基亚、索爱、苹果的外放听得舒服?
答案不言而喻。
五星级不五星
影院太烂,看片还是家里好
自从组建家庭影院以后,我基本没到外面看电影,主要是音画质整体效果达不到我的要求。
所谓的5星影院
没有做这个专题以前,我以为5星认证就是代表最好的音质和画质,看完我才发现我错了,原来5星评定并不是专门针对音质和画质,更多的是附属设备的配套,1星和5星音画质的要求基本是一样的。看了我国星级认证标准后,觉得比较严格的就是对亮度和屏幕色温的要求,规定屏幕亮度必须达到(55±7)cd/m2,相当于(16±2)fL(亮度单位)。屏幕反射光色温不宜大于5800K,不应小于5000K。根本没有对比度的标准,也难怪,根据去年底看到美国最新4K电影院的相关标准资料,要求对比度达到150:1就可以了,也别难为我国的标准了。150:1对比度,现在哪台新出的家用投影机不远远超出这个标准?
至于音频方面,重点是隔音要求,因为大众最敏感就是来自隔壁影院的声音,至于发烧友最看重的音质,没有具体要求,就是对混响时间(RT60)有比较详细的要求,至于多少赫兹要达到多少声压,并没有严格规定。
最近一次的糟糕案例
6月底到成都做索尼VW80演示会,喜逢《变形金刚2》上演,我和RICKY一起到当地的电影院观看了一场数码版。掏钱买票,主要被该电影院的自我介绍吸引住了:法国电影节指定用厅(1、2号厅)、高级透声幕、德国高放映镜头、***L音箱 本来就对外面的普通电影院的音画质不带任何希望,被他这么一说,好像挺NB的!一下点燃了内心的火花,《变2》看的就是效果,热情高涨的进去看个究竟!
画面一出来,原来是DLP数字版,和胶片放映机比起来,动态流畅度更好――相比之下胶片放映机每秒24帧/48Hz的效果不行,颤抖明显。但看了一会问题就出来了,这个所谓的高级透声幕,原来是采用3块屏幕拼接起来的,拼接也无所谓了,关键是我明显的看到拼接痕迹,你说怎么受得了?
这台DLP放映机的亮度也不太够,目测在10fL左右,没有达到16fL的要求。并且对比度也不太行,很多细节看不到,黑位也比较灰。色彩是比较浓郁,可惜失真比较明显,色彩比较闷,人物的肤色给人很脏的感觉。
至于所谓的***L音箱,也许长年累月工作,已经达到报废期了,环绕好像没有响过,只有前面出声,40Hz的极低频基本没感觉,套用RICKY一句话:“没听过这么差的音响。”也许是我们口味太刁了?
电影院篇4
我十分喜欢看电影,很多时候,我都是在电视上的电影频道看的电影,从来没有去过电影院。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了。
今天是妈妈过生日,于是爸爸就带着我和妈妈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我们来到电影院门口的时候,看到门口已经排了好长的队伍在买票,我们就赶紧站到队伍的末尾。等到我们买好票的时候,电影已经快开始了。妈妈问我想不想吃东西,我开心的点点头。于是妈妈就去旁边的小摊那里买了两包爆米花。
我们进去的时候,电影院里面的灯已经关掉了,黑黢黢的一片昏暗,我们什么也看不清楚,幸好有一个叔叔在前面带着我们,给我们们指了一下座位,我们才摸索着过去。
等待我们做在位置上坐好了以后,电影就开始上映了。我们看的片子叫做疯狂原始人,是一部外国的立体影视剧。以前只是在家看电影,觉得没什么神奇的效果,可是真正来到电影院以后,才发现想要感受更好的视听觉,还是要来这里。超大的屏幕,立体的音响,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拉伸到了极致。
看完电影以后,我们恋恋不舍的走出了电影院的大门,其他的人们也都鱼贯而出了,他们也是一脸兴奋的表情,看起来在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真是十分的享受啊。希望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还能再来看一场电影。
电影院篇5
兴奋不已的平平,回家后就把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讲给爸爸听,并惊奇地问:“嗨,爸爸,要上映时电影院里的每个灯泡都亮著,怎么灯光逐渐逐渐变暗了,直至上映就全部熄灭了?而家里的灯要么就亮着,要么就熄了,不会这样呢?”
爸爸:家里的电灯是用开关来控制的,开关和电灯是串联的,当开关闭合时电灯就亮了,开关断开时电灯就熄了。而电影院的电灯是并联的,是用一个调光开关作为总开关来控制的,这个调光开关实质上就是一个滑动变阻器。
平平:哦,滑动变阻器又是怎样调节灯光的呢?
爸爸: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并画了一个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如***1)所示,下面从以下5个方面给你介绍滑动变阻器的有关知识。
(1)结构:如***1所示。
(2)原理:通过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它的电阻。
(3)铭牌:滑片上标有如“2A 50Ω”表示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滑动变阻的最大阻为50Ω。
(4)使用:滑动变阻器一般串联在电路中使用,连接时四个接线柱只接人两个,且一上一下,上下各一(如***2所示)。如果上面接A,下面接C或D都可以;同样,如果上面接B,下面接C或D都可以。
(5)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控制电路中的电流、调节灯泡(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从而控制灯泡的亮度或用电器的功率,还有保护电路的作用。
在***2中,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滑动变阻器接的B和C,当滑片尸向C(左)端移动时,即靠近C(左)端,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减小,电路中的电流增大,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灯泡的亮度变亮;当滑片P向D(右)端移动时,即远离C(左)端,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增大,电路中的电流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减小,灯泡的亮度变暗。
电影院篇6
最近,大地院线与比利时的巴可公司合作,新购入600台数字放映机以备影院扩建运营之用。大地电影院线常务副总经理方斌说,这600台放映机只能满足院线到明年上半年的需求量,届时新增影院将达到100座左右。
作为业界新兵,大地电影院线是较早把数字化和连锁经营理念引入电影业的先行者。自2006年成立至今,大地电影院线迅速完成了从立足珠三角到覆盖国内22个省区的布局。自 2009年起,大地电影院线开始“两条腿走路”,在保证直营影院拓展速度的前提下,把连锁数字影院投建、运营管理、技术等方面积累的经验用于对加盟影院的服务,票房也一举突破了1亿元大关,在全国院线中的排名也稳定在前8位。目前大地电影院线已拥有近80座影院,250多个影厅。“到2012年,大地电影院线的影院总数将达到200多座,影厅1000个”方斌称。
大地电影院线的稳步快速发展,源自其深厚的IT背景。大地电影院线隶属于大地文化传播集团,旗下业务范围覆盖IT、唱片和新媒体等多个领域,其中IT是主业务之一。正是如此,大地电影院线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持。据方斌介绍,大地电影院线自主研发了一套影院管理系统,包括计算机售票系统、食品零售管理、广告分发系统、影院业务管理系统等,为统一管理和提高影院服务质量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操作平台,同时也为大规模的连锁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地电影院线另外一个经营优势源自其成立初始明确的商业定位:“我们要做的是连锁影院中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方斌介绍说,这并不是简单地统一标识、统一产品和统一风格,而是在电影产业中的商业定位。“就像是餐饮业有豪华酒店和街边小摊一样,电影院也有定位的区别,大地电影院定位于便捷、舒适、经济。另外,我们在成立初始的时候就没有太急功近利,而是从整体布局,比如影院的标准化运营模式、连锁管理和人才培养等。当整个运转系统和标准模式都成型了,就能够支持影院的成功复制,快速发展。”
如目前大多数影视企业一样,大地文化传播集团的发展目标在于打造产业链的电影集团。之前大地集团投拍和发行的电影《孔子》及《岁月神偷》等均在市场上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将于7月23日上映的影片《借室还魂》也是由大地文化传播集团投资发行的,“目前还有几个剧本正在审核中”方斌说。
电影院篇7
《天堂电影院》是由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执导的影片,该影片在国际上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许多的奖项,该影片构成了导演托纳托雷的三部曲第一部,影片内容讲述的是主人公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一个村庄里的故事,故事以主人公多多的成长过程为内容和线索,上演了他的成长经历和情感变化。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电影内容本身,还有就是具有独特魅力的电影音乐的呈现。
《天堂电影院》的电影音乐作曲者是安德里阿?莫里康内,是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也成为电影音乐的典型代表之一,至今仍在流传。该影片的音乐形式以古典乐为主,展现出了与故事背景相吻合的欧洲古典浪漫主义,观众能够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感受或者进入到美丽的西西里岛,尤其是电影音乐中的小提琴部分,感情真挚,表现出的魅力无限。《天堂电影院》中一共含有15首配乐,每一首都叫人心动神往,都能与影片完美结合。电影音乐给我们观影时带来更加丰富的感受,这就是音乐的特性之所在,更是电影音乐独特魅力之所在,以下本文就将结合该部影片探讨电影音乐的审美特性。
一、电影音乐与画面的相互结合与渗透
(一)第一主题――成长主题
Cinema Paradiso是这部电影的主题音乐,也是经典的电影音乐作品之一,这首曲子贯穿于整个电影的始终,但是在不同的场景下展现出了不同的魅力,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影片开始,钢琴音乐以一种纯美的形式带领观众走进了美丽的西西里岛,剧中又以弦乐组合、钢琴协奏、萨克斯等多种表现形式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出了多重的魅力。这段音乐反复在影片中呈现,与故事情节相互配合,完美地由影片开始拉伸到影片结束胶片播出的画面。
Maturity是用在多多少年时期的音乐,这段音乐也充满了欧洲古典浪漫主义,配合故事情节,用吉他展现出了多多作为少年的活力和丰富的感情。古典的吉他音乐让观众体会到多多在这一时期的年轻的心和思想,在这样的背景音乐下,导演表现出了多多的心理,琴声中也代表了多多满腹的心事和回忆。
While Thinking About Her Again是在多多和Elena分别时响起的音乐,音乐中充满了多多的不舍与思念,以弦乐来演奏这段曲子,那种断断续续的声音仿佛是多多心理的孤独与落寞不时流淌出心扉,展现出了多多对纯真爱情的渴望。
(二)第二主题――爱情主题
大多数的影片都是以爱情为基础情感,Love Theme在这部影片中表现了多多与女孩Elena的爱恋,这首曲子用长笛、黑管、小提琴共同演奏出这段略带伤痛的心灵之音,恰恰符合了两人最后无缘牵手的结局。
(三)第三主题――战争主题
After The Destruction是在战争环境背景下的一段音乐,多多的父亲不幸在战争中去世,这时母亲带着他来到了战后的城市,这段音乐在这一场景下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作者想要表现出战后的意大利在战后变为废墟,但在废墟背后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人民,是生者对逝者的崇敬与思念。经过这段音乐的渲染,画面与声音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也让所有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多多心里那种心情,将多多一个人情感上升到了所有人类的角度,整部影片也提升了高度。
二、电影音乐表现的内容具有确定性
电影音乐与纯音乐不同,纯音乐是作曲人员创作出来的表达个人情感或感受的音乐形式,但是电影音乐的创作者是为了故事中的某段情节或是主人公的情感而创作的,这段音乐必须以影片中主人公的心理感受为出发点,与所在的场景、画面实现完美结合,如果是创作者本人的情感创作是无法应用到电影中表现影片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情感的。电影音乐也只有确切表现特点的画面和特定的人物情感,才能让观众读懂影片,增加影片的可看性和感染力。与此同时,在确定场景中的电影音乐也有了确定的、具体的内容,所以电影和电影音乐是相辅相成的,电影音乐的确定性是非常突出的一项审美特性。
《天堂电影院》以主人公多多的成长为线索,在表现年轻的多多时,First Youth这段音乐响起,这段音乐充满了可爱与温存,展现出了年轻多多的纯真与对生活的美好渴望,轻快的八音盒尽显音乐的律动,给观众展现出了一个充满热情的多多。而与此不同的是在讲述成年多多的音乐上,选用的是具有成熟稳重音色的小提琴,这样就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展现了故事中的人物的不同心态情感变化。在八音盒表现的内容上是多多的纯真和质朴,小提琴表现的是成年多多的成熟,表现的内容具有确定性。
Love Theme 在片尾处换成了另一个版本Love Theme For Nata,片尾处是在阿佛列德去世后,多多回到家乡的天堂电影院,他一个人在电影院看阿佛列德留给他的胶片,面对着胶片里的一个个吻,多多流下了泪水,这段结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时候音乐Love Theme For Nata也将影片推向了高潮,伴随着音乐,画面呈现的是多多的表情变化,音乐让观众感受到仿佛自己就在多多身边,和他一样感受着这些画面,感染着观众流下泪水。这两段音乐分别表现的是多多的恋爱和对过去的回忆和思念,在内容上是不同的。
三、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具有间断性
电影音乐是伴随着影片的发展贯穿始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的,电影音乐的另一审美特性就是鉴于电影画面的转换,电影音乐失去连贯性,在时间上表现为间断性,这种时间上的间断性是电影中画面的转换和音画统一所共同造成的,所以这就要求创作者根据电影画面的转换和内容的变化,创造出不同表现力的音乐,不能再按照传统纯音乐的创作模式进行结构创作,而是要更多地与影片的内容和画面呼应。一般来说,影片大多只有片头、片尾才会出现完整的一段音乐,而在具体的场景中的音乐只会是一个小段音乐,有时甚至会只是一个和弦。电影的情节变化和内容是具有多边形特征的,所以电影音乐的创作也应与之配合,展现出间断多变的特性。
在《天堂电影院》中,Runaway,Search and Return几乎都没有旋律,属于情绪段落的音乐,由快节奏的和弦组成,这在传统的纯音乐创作和普通的电影音乐中都较为少见。这段音乐主要是为了配合画面人们疯狂出逃的场景,以跳跃的节奏和弦乐的快节奏来展现,该段音乐具有典型的间断性审美特性。
在影片表现多多与Elena的情感故事中,一直伴随着For Elena的主题音乐,但是音乐并不是连贯展现在故事始终,只有在Elena出现的时候才会有这段音乐,这也是电影音乐结构形态间断性的表现。
再以主题音乐Cinema Paradiso为例,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都选用了这段音乐,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优美、舒适的西西里岛生活,也是电影作者对家乡西西里岛的热爱。这段音乐在影片中多次重复出现,每一次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诉说,尽管这段音乐优雅恬淡,但在影片中也体现着成熟厚重,这段音乐每一次的出现都选用不同的配器和演奏方式,表达了不同的人物情感和场景变化。这段音乐也是具有典型的间断性审美特性。
四、电影音乐有时会产生奇特的反差效果
上文提到电影音乐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功能,在整部影片中音乐无形中将场景转换变得自然顺承,让人们感受故事情节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从整体上看,《天堂电影院》中除了在战争火灾场景中选用了较快节奏的曲子,更多的是用舒缓的Cinema Paradiso,导演内心要表达的是电影时代的消亡、如何寻找过去的美好光景,但是这种强烈的情感作者并没有通过激昂的音乐来表现,而是用这样宁静舒适的音乐来展现再也找不回过去那样美好的感受了,在这样舒适的音乐中作者是在回忆过去的青年时代、过去的希望与梦想。这种美好的回忆是一种享受,让那份哀愁与忧伤得到慰藉和化解,音乐展现出的并不是沉重的故事,但是透过这份思绪却能让观众感受到那失去的痛彻心扉。所以这部电影感动了很多观众,他们在观赏时会流下伤心的泪水,试想这种舒缓恬淡的音乐如果单独在耳边响起,我们会感觉幸福舒适。而在电影开篇中场景展现出美丽的村庄、房子,这首曲子的响起却给了观众至美的享受,这首曲子在这部影片中就起到了奇特的反差效果,这就是对比能让人感悟更加深刻的内容的原理。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性是与纯音乐等其他音乐形式具有明显差别的,电影音乐是电影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电影音乐本身不像纯音乐形式那样***和丰满,电影音乐只有在和画面、场景、人物心理、声音等融为一体时才能有确切的表达,才能推动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才能呈现给观众最美最切实的感受和美感。
电影院篇8
时光纵横,光影相叠。当中国电影越来越成为一种工业的时候,盘点近年中国电影事业格局,进步显著,亦喜忧参半——国产片日益多样,但是仍旧在陡增的进口片中备感压力;市场运营机制正在走向成熟,然而管理专业化依然前路漫漫;电影行业新人辈出,却还需要更多能够引起国际影业惊呼的“中国面孔”。产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中国电影事业飞速发展,人才培养的提升十分迫切。对此,北京电影学院义不容辞。站在新起点上,学院如何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记者专访了北京电影学院***书记、博士生导师侯光明教授。
早春二月,阳光已带暖意。侯光明书记在办公室里接受了采访,追溯校史,展望未来;回顾传统,强调创新;阐述打造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发展战略。
在继承中发展
2013年将至之际,在北京电影学院校友会成立大会上,学院四位前辈铜像正式落成,矗立校园,先人之风,启迪后辈。在继承中发展,一直是北京电影学院的重要轨迹,校史上,前辈奋斗开拓形成的精神、传统,都以各种形式保存、继承和发扬,作为一种精神感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京电影学院人。
《中华儿女》:为四位学院前辈塑像,并进行如此庄重的揭幕仪式,学院的初衷是什么?
侯光明:在上世纪30年代,以这四位先贤为代表的一批电影人,响应中国***人的号召,以振兴民族电影、复兴民族文化为己任,投身进步电影事业,拍摄了一批传世精品,创造了那个时代电影创作的辉煌。随后,他们辗转延安、东北,在抗日战争和***战争的烽火中,坚持电影创作、电影教育,拍摄了大量珍贵历史影像和大批优秀电影,培养了一大批电影人才,为人民电影事业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高瞻远瞩,以创建中国人自己的电影大学的气魄,创建了北京电影学院前身——表演艺术研究所,为学院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作为后辈,我们理应继承和发扬他们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精神,响应文化强国的时代召唤,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文化强国、电影强国的重任。
《中华儿女》:这与您到任后在第一次讲话中所谈到的一样,“既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更感充满信心,未来可期”,听起来分量颇重。站在当下,学院会怎样在继承既有传统的同时谋求规划和发展?
侯光明:的确,当时这几句话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北京电影学院60多年的历史脉络,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孕育发展阶段;1950年建校至“”是创立发展阶段;1978年恢复招生至90年代是改革发展阶段;学院在新世纪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梳理这四个阶段不难看到,学院的发展曲线与国家进程相吻合,即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创立于新中国建设发展之时,与国家一同经历了改革发展的巨变,又在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民族振兴,建设伟大梦想。建院六十余年来,我们一直秉持着“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精神传统,但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电影产业突飞猛进发展之际,电影教育也要随之发展。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中国电影教育的“领头羊”,面对新时期的发展与挑战,提出了“盖大楼、育大师、著大作、拍大片、养大气”的办学思路,在包容中引领,在承继中启新,边完善边实施,整体推进,办学实力稳步提升,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中华儿女》:2012年,学院建设新校区,积极推动“三家共建”,启动“2011计划”,请您介绍一下这些成果对学院未来发展的意义。
侯光明:目前全国开设电影教育专业的院校不少,但真正高质量地将理论、影视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为一体的院校只有北京电影学院。近年学院的录取比例普遍偏低,但社会需求旺盛。招生规模相对于巨大的社会需求尚须扩大。这也是学院启动新校区建设的重要初衷。就学院发展而言,提高质量首先需要适度扩大规模,没有一定的规模就没有一定的质量。电影学院未来的发展应该是适度规模与质量提升的统一。
文化立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2012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张思庆凭借短片《拾荒少年》勇夺台湾金马奖最佳短片奖。一片掌声中,张思庆本人和同学却依然平和淡然,打开校园论坛,还能看到大家围绕片中人物的口音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甚至不惜以汉语方言区域分布等汉语言方面专业内容作为论据来一争高下。
想要酿成经典,细枝末节皆文化。
《中华儿女》:学院***在2012年提出“盖大楼、育大师、著大作、拍大片、养大气”的办学思路,并将2013年确立为北京电影学院“文化建设年”,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侯光明:电影是艺术、技术和产业的高度浓缩体。国家发展战略赋予电影产业和电影教育的任务越来越重,电影产业和电影教育对国家发展也必须给予越来越多的支持。目前,文化强国已经是时代之声。文化强国首在电影强国。电影强国首在电影人才培养。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电影专业院校,电影学院责无旁贷。我们现在谈文化建设,是扎根于我们的学科体系和文化传统精神的,是让老师和学生的价值追求溶于价值理念中,真正感受电影人才的培养对于中国电影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道路中起到多么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华儿女》:虽然您本人之前长期从事理工科工作,但是您本身热爱电影,并且在上山下乡、中国驻日使馆工作等人生不同阶段,都与电影工作有着深厚缘分。从您自身经历来讲,您认为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在民众教育等方面能起到哪些作用?
侯光明: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各个时期和阶段,总是恰逢社会大变动大发展,个人的经历也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我在1974年插队时主动当过电影放映员。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到放电影时,十里八村的百姓不论寒暑风雨都兴致高涨地赶来看。放映完,经典台词就在田间地头流传广泛。我也是从那时起感到,电影确实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考入大学后,我在北京理工大学学光学专业。后来在驻日使馆工作期间,电影是我们和留学生宣传、交往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对外交往中,电影经常被当成一个国家的名片,这些都让我感觉到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大众的精神食粮,而且是重要的文化工具。
《中华儿女》:那么针对目前的电影教育现状,您认为还存在哪些欠缺或不足?
侯光明:多年来,北京电影学院一直致力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所以大多数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专业技术扎实过硬,但是也造成了通识教育薄弱,部分学生人文社科基础教育薄弱,艺术创新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院目前的考虑是,如何努力端正对学生培养方向的认识;为此我们打算成立人文教育委员会;开展一些资源整合和指导工作;明确电影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并根据人才标准确定电影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强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具有比较浓厚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职业素养和科学素养”。
《中华儿女》:学院打算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侯光明:一是制定科学的目标,既不能为眼前的条件所拘囿,又不能脱离基本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完成目标要始终如一;三是目标要有实现路径。
“5+1”战略,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
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访问美国,期间中美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其中一条即是中国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这无疑是继1994 年中国引进分账影片、2001年加入WTO之后,又一个改变中国电影产业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
自从《红高粱》等电影亮相世界最具权威性的三大电影节之后,中国电影全面走向国际。虽然一路步履蹒跚,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建立中国电影教育的新理念、新机制,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电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真正实现中国电影业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又成为中国电影人才教育的新课题。
《中华儿女》: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是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请问学院对“世界一流”的标准是什么。
侯光明:判断一所大学是否世界一流,关键标准有四条:一是能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长远的;二是能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这是大学最直接的价值体现;三是在国际可比的关键指标上进入世界前列,这是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四是要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这是大学软实力的要求。
《中华儿女》:我们为什么在现在这样一个时期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目标?
侯光明:虽然北京电影学院现在还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但我们有信心能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而这种世界一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我们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教育体系的重要体现。学院认为目前条件已经具备,时机也逐渐成熟。原因有四:第一,近一个世纪的电影教育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二,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大后盾;第三,当代中国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第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电影强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中华儿女》:为创建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学院***提出了关乎学院发展设计的“5+1”战略,请问具体内容是什么?并取得了哪些进展?
侯光明:“5+1”战略具体包括“学科专业拓展与质量提升战略”“强师兴校与机制创新战略”“科研提升与产学研一体化战略”“加强外联和国际化战略”“校园拓展战略”等五大发展战略和进一步加强***建思想***治工作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学科专业拓展与质量提升战略已形成总体思路,确立规范、创新专业结构与学科体系,多元、立体的实践体系;强师兴校与机制创新战略已完成实施方案,建立复合型的联合培养机制、产业化的项目培育机制、国际化的联合培养机制、“强师兴校”的创新机制和教学科研创作一体机制;科研提升与产学研一体化战略,以申报成功中关村影视文化产业创新园和启动“2011计划”申报工作为标志取得积极进展,建设高水准的教学质量工程和高端实验室和示范基地;加强外联和国际化战略,以申请“三家共建”和开展合作项目为标志取得阶段性成绩;校园拓展战略经过艰苦努力,通州新校区今年六月正式破土动工。***建和文化建设工作规划也已经形成明确的实施方案。我们在总结、继承、发展之前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新时期学院科学、全面、合理的学科与专业教育体系,以形成更加系统的以电影创作实践为主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电影院篇9
2000年8月,时任某市电影公司发行科科长的被告人袁某,在明知广东人吴某提供的《生死抉择》电影拷贝无许可证,系盗版片的情况下,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个人名义与吴某约定结算价格,由吴某提供该片拷贝,袁某向河南、安徽等地的电影放映公司、电影院等处予以发行盗版拷贝共10部,经营额达人民币30余万元,个人所得人民币3万余元。
分歧意见:
对袁某销售盗版电影拷贝的行为应如何定性,有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袁某以营利为目的,主观上明知是侵权复制品,仍予以销售,其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和著作权管理制度,符合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条规定的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构成要件。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四条规定,个人违法所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才构成本罪,而袁某销售盗版拷贝的违法所得才3万余元,故其行为不构成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擅自从事电影发行等活动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袁某违反国家规定,擅自发行盗版拷贝,扰乱市场秩序,符合非法经营罪的构成要件,根据《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个人经营数额在5万元至10万元以上的,属于情节严重,故应以非法经营罪对袁某定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袁某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行其电影作品的,其行为构成侵犯著作权罪。
评析意见: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即袁某的行为构成侵犯著作权罪。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即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和国家的著作权管理制度。非法经营罪侵犯的客体是单一客体,即市场管理秩序,而不包含对他人著作权的侵犯。《解释》第十一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出版、印刷、复制、发行本解释第一条至第十条规定以外的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出版物,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处罚”,该条文针对的是“非法出版物”,《解释》第一条至第十条是特别规定,其中第二条就是侵犯著作权罪,按照规定,其包含了电影、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等。从行为本质上考察,袁某的行为既侵犯了国家著作权的管理秩序,又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不符合非法经营罪单一客体的要求,故不构成非法经营罪。
第一种意见和第三种意见分歧就在于袁某的行为究竟属于销售还是属于发行。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销售侵权复制品,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是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笔者认为,对销售的对象应界定为消费者。袁某将盗版拷贝销售给电影公司,似乎符合上述构成要件。但该观点没有涉及电影的特殊性,而电影的主要环节包括摄制、发行、放映(当然还包括进出口等),而这也成为电影有别于其他文字、录像等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电影的放映需要特别的场所和设备,电影必须通过电影公司(电影院)作为载体才能将消费者连接在一起,而录像片、碟片等可以直接面向购买者。所以袁某的行为不是针对普通消费者的销售。
电影院篇10
在这之前,家里人是支持我看电影的。那时县城刚刚有录像厅,我还没有去过,给父亲要钱看录像,父亲给我买了两张电影票,让我带妹妹去看。那是个周末,正好当天改夏令时,我们提前一个小时就来到曹县电影院,扶着检票口的铁栏杆,等着开门。看的是《南北少林》,回家路上我几乎是跳着走的,仿佛练就了高超的武功。后来我还领着妹妹一起去看过几次电影,买一张票,检票的同志并不为难,除了有个阿姨问过我妹妹的裙子是在哪里买的之外,基本上不说话就放行。
直到有一次,我看电影犯了瘾,一个人逃学,一大早就溜进电影院,躲在厕所里,等电影开场。结果被清场的工作人员发现,我被逐出门外,有学无法上,有家不能归,在阳光灿烂的大街上遛达,正碰上我爸,我一时忘形,连谎都没撒,冲我爸说:"给我五毛钱,我要看电影。"
那天电影院演的是《李小龙传奇》,我非但没看上,还差点挨了顿揍,我终于明白李小龙再传奇,也没我爸能打。
那时我们有许许多多和电影有关的误会。比方说我有个初中同学,家在电影院旁边,他曾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两件事,一是拍电影必须死人,拍《大决战》就必须准备很多棺材。其次就是世界上的电影只有有限的那些数,先放一轮,等大家都忘了,再重新放。
第一件事我半信半疑,第二件事我一度深信。为了记住那些电影,避免重放的时候再去看,我经常在影院,一看就是连续两遍。
多年后我听到朱基***关于反腐的那段著名讲话,我竟一下想到了那个初中同学说过的第一件事。
上了高中,看电影就更不能光明正大了。当时县城的娱乐场所还很有限,电影院是情侣出没要地,正逢我情窦初开,每次约女孩子一起看电影,都感觉背后有无数双手指点,戳得脊梁骨麻酥酥的,每次散场,都像经历了免费的气功点穴按摩。
那是个一去不返的纯情年代,我始终没敢借着电影院里的昏暗灯光对女孩子下手。最暧昧的一次接触就是,有个女孩带了袋装饮料,撕不开,我用牙扯开口,给她喝,我们的嘴唇通过冰凉的塑料袋产生了间接接触,女孩咕咚咕咚喝饮料的时候我的心咕咚咕咚停不下来,初吻也没有这种感觉。
因为看电影,我还结识了一个父亲在电影院上班的同学,他说自己认识电影院所有的人,可带我们免费去看。这个同学得天独厚的优势令我们马上刮目相看。有一次,电影院放一部十八禁的科教电影,该同学领着我们去看,到了门口,冲检票员一呲牙:"叔,这电影好看吗?"
人家刚说了句好看,我们就一窝蜂溜进去各自看了。
再后来,县城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的电影院渐渐割笋一样消失了,最后的一家改成了录像厅,通宵放映。有一年回家,几个哥们儿喝高了突发奇想,去电影院,硬要活生生往里闯,就打了起来,鬼哭狼嚎,极其惨烈,看电影的观众也都出来,观看这幕比大屏幕上的《古惑仔系列》还要精彩的现场直播剧,直到警笛响起,大家飞奔而去。事后,下手最狠的两位被拘留罚款。
很多年后,我常常想起他们在大街上狂奔的深夜,从那夜开始,山鸡、陈浩南们再也不是我心中的英雄,飞扬跋扈的青春也和县城的电影院一起烟消云散。那时候的男孩子都有一种"南哥"情结,这种情结伴随了很多人很多年,有个北漂到北京的哥们儿,有次喝了酒,见路边有个北京南站的路牌,过去,生生把"南"字抠了,带回家膜拜去了。这一举措,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找错了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