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创造10篇

发现与创造篇1

1.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对材料的美感和特质的感受力,培养学生发现并利用废旧材料创造生活用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优秀环保创意作品的欣赏,发现并利用废旧材料,创作一件既能体现材质美,又实用、美观、环保的生活用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废旧材料的发现与创造,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环境、热爱艺术的健康生活态度,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发现并利用废旧材料的材质美,创作一件生活用品。

【教学难点】

使作品体现:实用、美观、环保的现代设计理念。

课时:1课时。

课型:设计、应用课。

材料准备:废旧纸盒、塑料瓶、玻璃瓶、毛线、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教具,学生欣赏并思考材料特点。

我们再来欣赏一些***片,看看艺术家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废旧材料的?教师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师:这些作品都是经过慧眼发现并巧手制造出来的。

(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发现与创造》。

二、新授课

1.发现材料

学生把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分类。如,坚硬、柔软、光滑、粗糙、质朴等不同材料特点。

(学生通过有意***地寻找材料,发现材料特点,形成直观的感受,利于学生进行创作)

2.利用材料

师:艺术家们是如何利用这些材料进行作品创作的?教师展示课件。

学生欣赏***片,并思考作品在颜色、形状、质感上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分析并总结所用材料的特点:

颜色相近 形状相似 质感相符

这些作品运用了哪些制作方法呢?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归纳:捆绑、粘贴、穿插、缠绕、卷曲等。艺术家们用最少的加工工艺、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装饰,创造出实用、美观、环保的精美作品。

(引领学生探究材料的美感,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创造新形象

师:熟悉了材料的特点,掌握了制作方法,就可以进行创造了。

提问:你能看出以下作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通过欣赏,进一步引发学习兴趣。)

教师总结,主要方法有:

(1)因形选材:先有想法,然后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实施。

(2)因材造型:先有材料,然后看看它像什么,可以做什么。

课件展示创造方法。

三、学习建设

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构思、创造一件实用美观的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

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通过观察教师制作,形成直观感受,为学生进行创作打下基础。)

学生分小组设计、构思、创造作品。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作品展评

每一组派一名学生介绍作品的构思及制作方法,评选优秀作品。

五、课堂小结

发现与创造篇2

[摘要]长期以来,于自然资源是否有价值的问题,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一些人坚持认为,自然资源是天然的使用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另一些人则认为,自然资源有价值,这是由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效用决定的。人们普遍忽视了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中所体现的搜寻和发现劳动。其实,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与其他劳动产品一样,也是有价值的。这些自然资源的价值也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只不过自然资源的价值量是由搜寻和发现自然资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因为,当自然资源成为商品时,搜寻和发现自然资源的私人劳动就成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单位商品资源中所包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成为平均的社会必要劳动。

[中***分类号]F0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2-0019-07

长期以来,于自然资源是否有价值问题的认识,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一些人认为,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这种观点过去很长时期占据主流。但是,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稀缺性认识的加深,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不过,这些人普遍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其稀缺性和效用决定的。这既不是什么新观点,也显然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因此,深入研究自然资源的价值及其源泉和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文献综述

学术界于自然资源是否有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是,迄今为止,人们的看法仍不一致,甚至可以说“非常混乱”。主要观点有:第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依据劳动价值论,自然资源是“天赐之物”,不是劳动的产品,本身没有包含物化劳动,因而没有价值,虽然它们对人类有巨大的效用。这种观点曾经很长时期在我国经济学界占据主流。第二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有价值,但将自然资源的价值等同于它的使用价值。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正变得日益明显”出发,认为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价值是指它同人的需要之间的系,或指其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和能力。是人的需要同自然资源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第三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仅具有虚拟价值。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自然资源虽然没有价值,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却具有价格,而这种价格所表现的就是一种虚拟的价值,只不过这种虚拟价值是人们后来赋予它的。”第四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决定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的有用性、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第五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决定于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因为“在自然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伴随着人类劳动的大量投入,这使整个现存的自然资源都表现为直接生产和再生产的劳动产品,它们参与流通和交换,因而具有价值。”“自然资源价值量的大小就是在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中人们所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有人认为“在现有生产条件下,资源被再生产出来时,原始的自然资源就不因其未投入人类劳动而无价值。它的价值需要按再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第六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多元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劳动价值理论中,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缺失的,”并且从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以及生存的环境空间出发,断定“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进而认为,“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多功能性决定了自然资源价值的多元性。”其中包括生态价值、使用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第七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价值是“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的对立统一。”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出发,认为“生态文明时代,自然环境不再仅仅体现为人类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计量工具,还体现为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保证,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平衡与发展的功能。按其保障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功能不同,自然环境价值可以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第八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在商品经济社会是有价值的,其价值是由勘探、开发和再生产自然资源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自然资源在非商品经济社会没有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有价值,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在社会发展到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对其勘探、开发、再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形成的。”

上述观点不是有自然资源价值问题的学术争鸣的全部,但是很有代表性。这些观点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遵循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并且认可经济学中的价值范畴;另一类则是超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所讨论的价值范畴完全不同于经济学中的价值范畴,如有的学者是基于哲学视角或其他学科的。不同学科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价值”概念,是有不同含义的。人们基于不同的价值范畴来讨论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可以相互补充,但是正如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具有可比性一样,不同的价值范畴之间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本文不打算讨论超出经济学范式的自然资源价值观,而是基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来讨论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

在遵循经济学中的价值范畴的前提下,学者们于自然资源价值问题的认识也很不相同。代表性的观点也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在这一类观点中,有些人坚持认为自然资源没有价值,而另一些人认为自然资源有价值,但对自然资源价值的形成有不同的看法。另一类是偏离劳动价值论的。其中,有的人将自然资源的价值等同于它的使用价值,有的人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决定于它的效用和稀缺性等等。综合而论,无论是坚持劳动价值论者或偏离劳动价值论者,都没有给自然资源的价值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严峻挑战,也给自然资源的价格决策和***府对自然资源的价格调控***策带来麻烦。

二、劳动价值论中几个被误解的问题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有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这里的价值是作为经济范畴的价值,而不是日常生活中或其他领域使用的价值概念)。人们据此认为,未经人类劳动加工过的天然的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也就没有价值。

上述观点表面看来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逻辑推论,实际上,在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上存在几个

认识误区:第一,将使用价值简单地等同于有形商品,即商品体或特定的物质产品,从而将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简单地理解为生产特定物质产品,即商品的物体特征的劳动,而忽视了无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有形商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特征。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要开发利用某种矿产资源的使用价值,就需要获得相应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同时还需要获得该种资源的相信息。第二,将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简单地理解为直接生产商品体的过程,而忽视了与使用价值生产密切相的环境生产和生态修复劳动过程。例如,商品房的使用价值不仅表现在作为商品房的单体建筑的功能上,而且表现在住宅小区内部及周边的环境功能上,因而,建设商品房的劳动过程也包括相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样,矿产资源的开发可能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甚至破坏,而获得矿产资源使用价值的劳动,应当包括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劳动。第三,忽视了商品、价值等经济范畴的社会历史性质。商品、价值都是反映社会经济系的范畴,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非一切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有价值,劳动产品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表现为价值;并非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重要,人们就会“滥用和浪费”,也并非有价值的东西人们就会节约,就不会滥用。第四,将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简单地理解为加工制造劳动,而忽视了其中的搜寻、发现劳动。如人们能够看到金矿开采和生产各种黄金制品的劳动,却忽略了搜寻、发现金矿的劳动。下面我们做具体分析。

商品首先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物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作为使用价值的物,可以是有形之物,也可以是无形的东西,如服务、专利技术、工作和生活环境等。第二,人的需要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因而,物品的使用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其基本功能或核心利益上。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一个完整的产品概念有5个层次:核心利益,即顾客真正购买的基本服务或利益;基础产品,即产品的基本形式;期望产品,即购买者购买产品时通常希望和默认的一组属性和条件;附加产品,即包括增加的服务和利益;潜在产品,即该产品最终可能会实现的全部附加部分和新转换部分。“许多最成功的公司在它们的产品和服务中增加了额外的优惠和好处,使得不仅让顾客满意(satisfy),而且令顾客愉悦(delight)”。第三,物品的使用价值与其存在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条件高度相。某种过去有用的东西现在可能没有用了,在一个地方有用的东西在另一个地方可能用不上。“磁石吸铁的属性只是在通过它发现了磁极性以后才成为有用的”。第四,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劳动过程。使用价值“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人们在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消耗劳动,而且经常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各种使用价值本身也或多或少存在某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自然条件不仅是使用价值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之一。第五,使用价值可以由具体劳动生产出来,也可以部分地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如野生动植物是早期人类的第一富源,今天,人们依然对野生鱼类、菌类、中草药等有强劲需求。从自然界搜寻和发现使用价值的过程,也是劳动过程。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虽然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但是,并不能与商品体画等号,一种产品可能有多种使用价值,而一种使用价值可能存在于多种不同的产品中,此外,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时空场合和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既包括生产特定的物质产品的劳动过程,也包括搜寻和发现天然存在的有用物的过程;既包括直接加工制造有用的物质产品的过程,也包括为特定的物质产品发挥其功能创造条件的过程。

商品和价值作为经济范畴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虽然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但是,并不是任何劳动产品在任何条件下都有必要或可能转化为商品,因而,使用价值并不一定表现为价值。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有明确的排他性的私人产权(这里的私人,是相对整体而言的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也可以是一个群体);第二,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是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该产品是通过交换才成为社会的使用价值的。商品的价值是人类的抽象劳动在商品体中的凝结,它并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价值反应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由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与该商品的存在形式有,而且与该商品存在的时间、空间和环境条件有,因此,商品的价值不仅是直接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也是该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发挥作用所需要的各种环境条件的创造过程中的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由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是人类有用劳动的产物,也是自然力作用的产物,加之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生产一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比在自然条件较差条件下生产同种商品的等量个别劳动能够形成更多的社会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可以表现为直接加工制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可以表现为在自然界搜寻、发现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当它被用于交换或者为了交换的目的被其所有者占有时,它已经是有用劳动的产物。这里的有用劳动,第一,表现为发现它的存在的劳动,即搜寻劳动,如发现一片可耕地、找到优质水源、探矿、寻找石油、寻觅古董等。第二,表现为“发现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劳动”。即使是一块处女地,如果没有人发现它的可能用途,它就不是一种使用价值。如果人们认识到它的使用价值,而且,这块地的使用价值与其他经过人们加工过的同样大小的使用价值相同的话,那么,发现这块处女地的存在及其有用性的个别劳动将成为社会必要劳动的一部分,并参与社会必要劳动的平均化。第三,表现为维护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以及界定和维护这种使用价值的产权属性的劳动。为交换目的而被占有的自然资源在卖出去之前,其占有者必须精心维护他的使用价值;同时,必须有明确的排他性的产权界定并通过适当的社会机制(如,暴力或法律)来维护。第四,表现为使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成为真正社会的使用价值所必需的环境条件的创造劳动。一种自然资源要成为商品,仅仅作为天然的使用价值存在是不够的,为了使这种资源成为社会的使用价值,它的初始的所有者可能需要投入很多劳动。如,一个人、企业或国家拥有的某个矿区,如果没有任何

开采条件,可能是不通路或没有电等,或者说,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具有开采的可能性或开采成本过高等,它就没有商业价值,也就不会有人购买。这样的自然资源只有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和周边环境条件的改善,其商业价值才能逐步显现出来(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经常看到在一定时期,一些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却很贫穷)。这个开采条件的改善过程,实际上是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撇开这种劳动的具体性质,作为一般的抽象人类劳动也将形成自然资源的价值。

三、搜寻、发现劳动及其性质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看一个案例。“陨石交易”被称为“天上掉下来的买卖”。来自外星球的陨石每克最高能够卖到五、六千美元,远超过黄金,甚至钻石。按照传统的理解,陨石显然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那么,为了得到一块陨石,是否需要耗费劳动呢?柯作楷是国内陨石收藏者中名气最大的人之一,他为了寻获所搜集的陨石,从1990年起游历了大半个地球,耗费的家产高达千万。国内的陨石数量非常有限,很多收藏者会去陨石坠落的地区寻觅,尤其是在北非。据说,全球已知陨石约60%都出自撒哈拉沙漠的北部,很多人为了找寻陨石甚至在沙漠中孜孜不倦地游荡了二三十年。不过,并不是所有陨石都能卖个好价钱,陨石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研究价值,以及稀有程度。在这个例子中,寻获陨石和探究陨石是否具有研究价值都是需要耗费劳动的。

搜寻劳动是指寻找有用资源的相信息及其存在的劳动过程。如寻找煤炭、石油、黄金、钻石、铜、铁等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劳动过程。发现劳动是指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用性,即发现自然资源具有某种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的劳动过程,如煤炭可以燃烧以提供能源,以及作为化工原料是逐渐被认识的。发现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是一个社会的历史过程,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需要劳动投入的,同样,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成熟的,因此,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这并不改变自然资源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性质。

搜寻、发现天然存在的有用资源的劳动过程,像加工制造其他产品的劳动过程一样,首先表现为人类有目的的活动,表现为有用劳动。从劳动的结果来看,寻获的产品表现为天然的产品,表现为自然的恩赐,似乎没有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痕迹,因而从表象上看劳动过程与产品是分离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偶然发现的天然物甚至似乎连搜寻劳动都不存在。实际上,从历史上看,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以前,加工制造能力非常有限,自然界大量存在的野生动植物是市场供给的重要来源,因而搜寻劳动是一种重要的劳动形式。在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的加工制造能力迅速提升,工业品才逐渐丰富起来。但是,迄今为止,工业生产不仅没有使人类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而且这种依赖还在加深,而要搜寻和发现这些资源所耗费的劳动越来越多。因此,搜寻、发现劳动仍然是具体劳动的存在形式。其次,搜寻、发现劳动也是人类劳动力在一般意义上的耗费,即纯粹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这种抽象劳动凝结在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上,就形成自然资源的价值。偶然发现天然的使用价值的劳动就像在较好的自然条件下生产其他使用价值的劳动一样,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能够在较少的劳动时间提供较多的使用价值。因此,搜寻、发现劳动与加工制造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

马克思指出,“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在这里,金刚石不是一个个体的概念,而是作为商品的全部金刚石的总称,虽然它由许多单个的金刚石构成,因而,发现金刚石的劳动也是一个总体的劳动力耗费的概念,其中每一个单个劳动力,“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作为个别劳动,每一个单个劳动力在发现金刚石的过程中耗费的劳动时间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人们之所以认为天然的使用价值不是价值,可能是因为仅仅看到了那些偶然发现的天然使用价值仅花费了很少的劳动而已。

四、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决定

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各种有用物,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等。不论人们是否发现它们的存在,也不论人类是否利用它们,自然资源总是客观存在的。按其是否具有可再生的性质,自然资源可以划分为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和非再生性自然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日益显现出来。

自然资源可以是天然的使用价值,在无需经过人类劳动就直接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如此。作为天然的使用价值,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正如劳动产品如果不用于交换也不表现为价值一样。马克思曾经指出,空气、处女地、野生林等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同样,劳动产品在供他的生产者自己使用或不经过交换而供别人使用的情况下也不是价值。自然资源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这种自然资源对人有用,即有使用价值,而且是作为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二,这种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并且存在着清晰的排他性产权;第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经济技术可行性。这些条件需要人类劳动来创造。因此,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已经是劳动产品。

当某种自然资源作为天然的使用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每个人都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的使用价值来利用时,交换是不必要的,搜寻和发现这种资源的劳动表现为一种简单明了的人与自然的系。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显现出来,这种自然资源就会成为交易的对象,成为商品,从而搜寻和发现这种资源的劳动就会取得价值形式。例如,当野生林普遍存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时,搜寻和发现野生林的劳动无须借助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当野生林越来越少,社会对人工林的需求就会增加,野生林就会成为总体林产品供给的一部分,搜寻、发现野生林的劳动就会成为林产品生产总体劳动的一部分,因而单个野生林产品中体现的是社会平均的劳动量,或者说是社会必要劳动量形成野生林商品的价值。假设市场上有3个单位的林产品,其中,1个单位的野生林,2个单位的人工林,发现和营造这些林产品分别需要耗费3小时、6小时和9小时的劳动,则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生产这些林产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3+6+9)/3=6小时。

可见,成为商品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像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也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其价值量的大小也是由搜寻和发现这种自然资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个人或企业可能需要花费很多劳动才能找到石油,而另一个人或企业则

可能花费很少的劳动甚至偶然的几乎不花费劳动就发现了一个油田,但是,石油资源的价值并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自然资源中所包括的社会必要劳动不仅包括搜寻和发现这种资源及其用途所耗费的劳动,而且包括使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能所必须的条件的创造所耗费的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自然资源已经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商品总体的一部分,因此,发现和创造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个别劳动也成为社会必要劳动的一部分。这种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五、结语

成为商品的自然资源像其他劳动产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自然资源的价值并不是由其稀缺性和效用决定的,而是由搜寻和发现这些资源及其使用价值所消耗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形成的,其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搜寻和发现自然资源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未经人类劳动加工而天然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然资源与具有同样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具有同样的价值。由于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对环境条件的依存性很强,因此,自然资源的价值中还包括与其使用价值形成相的环境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

参考文献:

[1]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马艳,李韵,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现代释义――基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

[3]杨艳琳,自然资源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角度的解释及其意义[J],经济评论,2002,(1)

[4]额尔敦扎布,莎日娜,自然资源价值辨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7)

[5]罗丽艳,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论劳动价值论中自然资源价值的缺失[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6)

[6]张彦英,樊笑英,论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8)

[7]温莲香,自然资源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诠释[J],济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8]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发现与创造篇3

一、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探索,改变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首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气氛。比如: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幻灯片展示。如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给学生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并从中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也就不用担忧学生的不学与学不好了。  2. 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改变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在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后,设计三个读的环节:(1)自由朗读,想想哪些地方读不懂?等下可以提出来。(2)检查朗读,每人自由读一个自然段,而且是大家主动站起来朗读。(3)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进行朗读。这样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思、问、议、写的时间,才能拓宽学生各自施展才能的天地。

二、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呢?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语言。

发现与创造篇4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艺术学与美学也逐步成为现代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标志设计作为平面设计领域中精简性与实用性并存的艺术形式,其创造性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原创性是标志设计中的重要原则,创造力与想象力成为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标志设计;创造性因素;教育心理

一、绪论

现代标志设计,与平面设计的其他领域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区别。标志设计注重简洁性与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需具备一定的功能性。标志,以其简洁而独特的表达形式,向观者传递特定信息,并且也使观者感受到美学与标志的内涵。原创性是标志设计中的重要原则,创造力与想象力成为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二、标志设计的创造性内涵

(一)创造性是现代标志设计的本质

创造能力是标志设计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标志设计的本质性内涵。在标志设计活动中,设计者以自我的思维能力创造出设计成果,以标志的形式展现出来。设计者作为设计活动中的主体,其创造能力与创造素养极其重要。现代标志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者的成果体现着设计者的创造能力与创造思维。创造性是人类改造其主体与客体的能力,是人类智慧的突破与集中反映,人类正是在这种不断的突破创造中进步与发展。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也正是创造性使文明与艺术的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而创造性思维最为显著的特征即是其独特性与唯一性,在设计中运用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方式方法处理问题,完成要求。打破固有,挑战传统,设计一枚优秀的现代标志作品的切入点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构思过程需要切合设计的目标主体,从多角度出发,以最切合主题内涵的表达形式设计现代标志。在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中,学生需要发散思维、繁复琢磨与推敲来进行创作,而对于教学工作而言,启发学生的思路,帮助捕捉学生的潜力尤为重要。基于设计过程中创造力的本质,学生能够在启发式的创新教学中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有助于学习与设计。

(二)设计主题的创造性

对于现代标志设计,其主题与内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其艺术观赏性。如何使设计出的作品唤起观者心中的共鸣,主题的深刻内涵与构思在其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设计主题是标志作品的生命与灵魂,而设计者的创造力正是达成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创意的激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使创意深入,主题明确,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标志设计作品。

(三)学生创作中的创造性思维元素

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更需注重专业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其中包含专业性的绘***、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设计理念,等等。因此,学生在学习阶段应勤于思考,善于发问,多与教师及同学探讨并注重协调合作,以摆脱有可能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设计观念。现代标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在设计过程中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够支撑起设计的主题与灵魂。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以体现。创造性元素并非与生俱来或是凭空而得,而是需要大量的知识涉猎、素材积累。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导向地引导学生自觉涉猎多领域知识,同时提高专业水平,在具备一定深度与广度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启发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个体设计创作中创造力的阻碍因素

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与设计者本身的天赋与才能、智力与心力、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有关。笔者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及对当下现代标志教育的现状分析,认为在个体创作中对创造力形成阻碍的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个体天赋偏差与后天认知消极

在标志设计领域,天赋与智力对设计本身与创作挖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先天水平的不一致在其作品中的表现尤为凸显,创造性水平不同,设计者的认知也就存在差距。对创作认知存在依赖性的设计者在创造能力上与认知***的个体有着明显差距,这一类人群易对周围环境产生敏感反应而丧失判断力,也会因此降低创造的效率。而对于在天赋能力上相对落后的个体,则需要更多后天的努力来弥补这一差距。个体的天赋偏差属客观存在且不可改变,作为创造力的阻碍因素是不可逆的。然而在多数研究中,笔者也注意到创造力不仅仅与天赋相关,同时也与非先天性因素如创作动机、情感波动和后天学习有关。若创作者对创作本身缺乏冲动与好奇心,这种动机与认知的消极将会对创造力有极大损害。对创作本身出于被迫的情绪也会使得创造力发展受到阻碍,个体的创造动机与创作需求被削弱,创造性思维也将弱化。思维狭隘、固执己见的设计者在创作中易于惯性化而缺乏创造力。

(二)家庭教育的不健全与学校教育的权威性限制

在我国现阶段的家庭中,仍存在相当一部分家长未接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落后对于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有一定的阻碍。根据***科研司、共青团等组织的研究表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其子女的家庭教育中越民主与科学。民主式的教育方式与启发式的教育无疑对青少年的创造才能有极大的激发作用。而文化程度相对低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常会采取一些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如暴力或过于溺爱等极端的教育方式,而无论是暴力还是溺爱都将对其子女的创造力造成创伤,导致思维懒惰,缺乏创新。相对而言,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其收入也有限,对于其子女的教育投资也相应受限。有数据表明,在我国,有半数以上的青少年认为其家庭中难以提供其学习所需要的书籍资料。同时,这一类家庭有着安定规律的特点,这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行为上有***思考时也容易受到家长的批评。这使得这些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严重阻碍。对于现代标志设计这一专业的学生而言,家庭教育在其创造性上的缺失是不可逆的,对于这种阻碍性因素,在教育中也要相应地与其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其创造性思维。而在学校教育中,教育的权威性在学生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这对于创造性教育而言是不利的。传统课堂与教学流程束缚了创新性,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填鸭式教学通常以灌输的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非启发式的学习。教师与学生都对这一方式习以为常,对此种教育方式也缺乏质疑。师生的教学通常流程化,学生的思维也趋于一致,这造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降,缺乏批判精神。在现代标志设计日常教学中应竭力避免此种情况出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成了阻碍,这些因素亟需更深层次的探讨。

四、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中创造力的提升

在现代标志设计的教学环节,对学生创作能力、创造思维的提升与把控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推动学生、启发学生,笔者在此也略谈一二。

(一)以兴趣为导向

作为一项艺术门类,现代标志设计的学习与创作也需要兴趣作为支撑。设计的过程本身可能是枯燥乏味甚至屡次失败的,没有兴趣作为支点,设计者很难承受住压力,也很难激发出好的创新点。以兴趣作为导向指导专业性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设计的认知,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二)充分实践发掘潜力

在专业性的学习中,理论知识是设计活动的根基,而实践活动是设计创造的动力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恰当扩充教学内容,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日常的标志设计活动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将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创新精神,提升创造能力。

(三)适当调整教师与课堂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单一的传授知识的角色,更应担当起引领者与组织者的角色。教师有着相较于学生更为广泛的经历与素材,而这些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是最为需要的。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启发、带领学生,发掘设计的深刻内涵,发现闪光的创意点。同时,教师应以更为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使学生减少与教师之间的隔阂与障碍,也有利于学生放松对待创作设计的情绪。适当调整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也是在标志设计教学中提升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五、结语

总而言之,创造力作为现代标志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也是这一学科、这一行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在设计作品中追求主题与元素的原创性是对每一个设计者的必然要求。而对于这一学科的教学,教师应更为了解创造性因素的重要性,并体现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引导与启发势在必行,现代标志设计的创造力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张艳萍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系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34.

[2]于德弘,陆根书.论创造与创造力开发[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82-89.

[3]郭君.现代标志设计教育模式探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01):58-59.

发现与创造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培养、创造性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比斯特指出:“处于伟大上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创造力……”在步入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竞争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检验我们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目前,我国美术教育界对美术创造教育一直未形成统一认识,更无体系可言。随着现代社会飞速进展的需要与文化知识结构的改变,我们应针对当前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美术教育之现状,努力使仅仅重视技能、审美及品德的培养,转化为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与自我表现能力为基础出发点,同时加强自我意识教育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那将对我国教育中人的潜力开发、人才的质量与人的发展上有积极的作用。

一、美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美术是一种教育工具,它能陶冶人的感性,培养合作精神,减少自私自利,最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发展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何谓创造?“创”就是打破常规,不断探索与求新;“造”就是在一个不重复的基础上建立出新的东西。培养创造能力是美术学科最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功能,它没有唯一固定的标准,具有不同风格,鼓励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手段去表现。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随时随刻在欣赏着美,而且还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创造着一个新的美的可视世界。

“创造力”的培养首先要注意创造思维的培养,而创造思维又是以思维的发散性为主要特性的。美国著名心理学与创造学家吉尔福特(Gulfofd)首先提出此主张,意在针对一种思维目标尽可能多地提出可选择的答案。他把创造思维能力分为六个主要成分:

1.对问题的敏感度;2.流畅性;3.灵活性;4.独创性;5.再确定性;6.洞察力。

一个学生如具备了上述能力特征,应该说他的思维路径是多向的。发散思维通过它的实践性发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创造思维方法,并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它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相对***的教育模式和应有的地位。在日益强调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同时,美术教育界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美术教育的目的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创造才能。

上世纪50年代初,罗恩菲德关于创造力的论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欧美及日本等国家,从而出现了创造性美术教育。60年代以后,创造学与创造教育理论首先在美国的美术教育界兴起。它结合各学科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训练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技巧。从而出现了现代的教育模式:把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与创造力紧密地结合起来。70年代,艾斯纳的“本质论”理论,把美术教育理论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创造力是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生活能力的综合体现,又是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未来的人才必备的素质,是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具体内容:

50至70年代,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也曾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主要是指导学生的创造方面,并不包括美术课的整个领域,而且当时对于“创造力”的涵义也没有真正理解与运用。

我国新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把创造才能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对我国教育中人的潜力开发、人才的质量与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提高人的素质、人的质量,加强人的创造力,需接受全面的教育,而美育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同时促使学生在感情成长、智慧成长、社会意识成长等方面合理发展,并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美术创造性活动受多种条件制约

1.学生生理特点

人类通过对自身生理特点,特别是脑功能的大量实践研究表明:人脑左右半球具有两个相对***的意识活动。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思维,右脑则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创造活动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进行的,其中形象思维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开发右脑功能,发展形象思维相当重要。这对绘画、文学、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活动、形象思维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美术创造教育活动中,这个因素更显现出它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美术教育正是运用它的形象特点结合少年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通过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达到“视觉和行动的配合”,以促成他们的生理成长与创造思维的创造力的形成。少年儿童由于自身思维、身体发展状况、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不同,相应对美术的理解与表现也不大一样。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将儿童美术的发展分为涂鸦期(2岁至4岁)、前***式期(4岁至7岁)、***式期(7岁至9岁)、写实萌发期(9岁至11岁)、推理期(11岁至13岁)和青春期,概括地把儿童由无意识“涂鸦”状态下向推理性、有意识、具有空间写实美术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描述。赫伯·里德在他所著的《通过艺术的教育》中所引述伯特(Cyril Burt)针对儿童美术不同阶段的划分更值得重视与参考。

从儿童到成人,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到日常生活,以开启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形象思维是普通存在的,而其中的绝大多数的创造性工作都需要形象思维以及它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而美术教育又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直觉产物。认真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及成人的美术教育,在高度重视创造力培养的今天尤为重要。

2.环境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环境是相对于主体并与主体相互作用的周围外界,它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环境通常能提高创造力,也能够抑制创造力。创造力产生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它需有外部世界的信号输入才能进行,适宜的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美术教育创造力的培养也离不开一种良好的环境条件。不同的环境背景给予少年儿童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一定的环境所规定;同时,他们的思想、思维方式与创造力等形成也受到他们所身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学校与家庭环境、教育制度以及***治制度的制约。

英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将环境因素分为三个方面:(1)一个可行的世界;{2)一个实用的示范;(3)优先的问题。

发现与创造篇6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比斯特指出:“处于伟大上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创造力……”在步入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竞争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检验我们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目前,我国美术教育界对美术创造教育一直未形成统一认识,更无体系可言。随着现代社会飞速进展的需要与文化知识结构的改变,我们应针对当前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美术教育之现状,努力使仅仅重视技能、审美及品德的培养,转化为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与自我表现能力为基础出发点,同时加强自我意识教育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那将对我国教育中人的潜力开发、人才的质量与人的发展上有积极的作用。

一、美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美术是一种教育工具,它能陶冶人的感性,培养合作精神,减少自私自利,最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发展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何谓创造?“创”就是打破常规,不断探索与求新;“造”就是在一个不重复的基础上建立出新的东西。培养创造能力是美术学科最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功能,它没有唯一固定的标准,具有不同风格,鼓励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手段去表现。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随时随刻在欣赏着美,而且还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创造着一个新的美的可视世界。

“创造力”的培养首先要注意创造思维的培养,而创造思维又是以思维的发散性为主要特性的。美国著名心理学与创造学家吉尔福特(Gulfofd)首先提出此主张,意在针对一种思维目标尽可能多地提出可选择的答案。他把创造思维能力分为六个主要成分:

1.对问题的敏感度;2.流畅性;3.灵活性;4.独创性;5.再确定性;6.洞察力。

一个学生如具备了上述能力特征,应该说他的思维路径是多向的。发散思维通过它的实践性发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创造思维方法,并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它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相对***的教育模式和应有的地位。在日益强调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同时,美术教育界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美术教育的目的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创造才能。

上世纪50年代初,罗恩菲德关于创造力的论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欧美及日本等国家,从而出现了创造性美术教育。60年代以后,创造学与创造教育理论首先在美国的美术教育界兴起。它结合各学科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训练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技巧。从而出现了现代的教育模式:把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与创造力紧密地结合起来。70年代,艾斯纳的“本质论”理论,把美术教育理论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创造力是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生活能力的综合体现,又是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未来的人才必备的素质,是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具体内容:

50至70年代,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也曾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主要是指导学生的创造方面,并不包括美术课的整个领域,而且当时对于“创造力”的涵义也没有真正理解与运用。

我国新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把创造才能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对我国教育中人的潜力开发、人才的质量与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提高人的素质、人的质量,加强人的创造力,需接受全面的教育,而美育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同时促使学生在感情成长、智慧成长、社会意识成长等方面合理发展,并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美术创造性活动受多种条件制约

1.学生生理特点

人类通过对自身生理特点,特别是脑功能的大量实践研究表明:人脑左右半球具有两个相对***的意识活动。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思维,右脑则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创造活动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进行的,其中形象思维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开发右脑功能,发展形象思维相当重要。这对绘画、文学、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活动、形象思维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美术创造教育活动中,这个因素更显现出它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美术教育正是运用它的形象特点结合少年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通过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达到“视觉和行动的配合”,以促成他们的生理成长与创造思维的创造力的形成。少年儿童由于自身思维、身体发展状况、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不同,相应对美术的理解与表现也不大一样。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将儿童美术的发展分为涂鸦期(2岁至4岁)、前***式期(4岁至7岁)、***式期(7岁至9岁)、写实萌发期(9岁至11岁)、推理期(11岁至13岁)和青春期,概括地把儿童由无意识“涂鸦”状态下向推理性、有意识、具有空间写实美术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描述。赫伯·里德在他所著的《通过艺术的教育》中所引述伯特(Cyril Burt)针对儿童美术不同阶段的划分更值得重视与参考。

从儿童到成人,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到日常生活,以开启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形象思维是普通存在的,而其中的绝大多数的创造性工作都需要形象思维以及它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而美术教育又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直觉产物。认真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及成人的美术教育,在高度重视创造力培养的今天尤为重要。

2.环境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环境是相对于主体并与主体相互作用的周围外界,它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环境通常能提高创造力,也能够抑制创造力。创造力产生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它需有外部世界的信号输入才能进行,适宜的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美术教育创造力的培养也离不开一种良好的环境条件。不同的环境背景给予少年儿童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一定的环境所规定;同时,他们的思想、思维方式与创造力等形成也受到他们所身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学校与家庭环境、教育制度以及***治制度的制约。

英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将环境因素分为三个方面:(1)一个可行的世界;{2)一个实用的示范;(3)优先的问题。

学校环境应是一个首要问题。学校环境应该自然,校园的设计建设应该符合良好的美学标准,从建构及外观上应是一个美育的单位。它对学生的审美的确定、思维与心理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蕴于自然环境之中的不同文化给予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创造活动都有各自的特点,儿童的造型观念在本国文化环境中形成某种定势,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有可能是一种新奇的表现手法。因此,文化交流对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教师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关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干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师的创造力教育论、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创造型教师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以兴趣培养和启发思维为主。

(2)放弃权威态度,注重倡导学生相互合作。提高群众创造力。

(3)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

(4)通过让学生回忆、联想等方法,并运用感观刺激,从多角度进行专门的创造思维训练。

(5)推迟对学生不太成熟成果的判断,鼓励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实践完成,并让学生能自己***评价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与成果。

(6)训练学生的感觉敏锐性,让学生对自身的周围有一个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与表现力。

(7)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尽可能作大量大胆的新鲜思考尝试。比如不同要领与观点的借鉴、材料工具的运用等。

(8)注重对学生挫折(特别是在创造上)忍受力的培养。

三、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种途径实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要改变在教学中传统美术教学只偏重技能传授的单一不变模式,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内容力求构思新颖,感染力强,充分调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中动。所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充分采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以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有名人说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富有创造力:”而创新正是艺术的生命,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技能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完善。教学内容安排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教学的大忌,是创造的大忌?应启发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以致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2.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因势利导,促进创新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灵魂,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艺术贵在创造,艺术的生命也在于创造……。。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促进生长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同一内容的作业,几十张作业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的面孔和特点的画面,其中很有可能正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允许鼓励学生对艺术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研究和探索中追寻独特的表现方式。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让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将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艺术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美术教学中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它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创造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构建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鼓励、扶持、促进创新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是教学改革中重要一环。要摒弃传统单一的评分模式,评价要鼓励探索和创新,杜绝平淡和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的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作为美术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的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尹少淳《更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美]罗恩特·W·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M].长沙:湖南芙术出版社,1994.

[5][美]沃尔夫·吉伊根《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

发现与创造篇7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比斯特指出:“处于伟大上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创造力……”在步入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竞争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检验我们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目前,我国美术教育界对美术创造教育一直未形成统一认识,更无体系可言。随着现代社会飞速进展的需要与文化知识结构的改变,我们应针对当前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美术教育之现状,努力使仅仅重视技能、审美及品德的培养,转化为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与自我表现能力为基础出发点,同时加强自我意识教育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那将对我国教育中人的潜力开发、人才的质量与人的发展上有积极的作用。

一、美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美术是一种教育工具,它能陶冶人的感性,培养合作精神,减少自私自利,最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发展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何谓创造?“创”就是打破常规,不断探索与求新;“造”就是在一个不重复的基础上建立出新的东西。培养创造能力是美术学科最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功能,它没有唯一固定的标准,具有不同风格,鼓励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手段去表现。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随时随刻在欣赏着美,而且还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创造着一个新的美的可视世界。

“创造力”的培养首先要注意创造思维的培养,而创造思维又是以思维的发散性为主要特性的。美国著名心理学与创造学家吉尔福特(gulfofd)首先提出此主张,意在针对一种思维目标尽可能多地提出可选择的答案。他把创造思维能力分为六个主要成分:

1.对问题的敏感度;2.流畅性;3.灵活性;4.独创性;5.再确定性;6.洞察力。

一个学生如具备了上述能力特征,应该说他的思维路径是多向的。发散思维通过它的实践性发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创造思维方法,并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它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相对***的教育模式和应有的地位。在日益强调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同时,美术教育界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美术教育的目的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创造才能。

上世纪50年代初,罗恩菲德关于创造力的论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欧美及日本等国家,从而出现了创造性美术教育。60年代以后,创造学与创造教育理论首先在美国的美术教育界兴起。它结合各学科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训练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技巧。从而出现了现代的教育模式:把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与创造力紧密地结合起来。70年代,艾斯纳的“本质论”理论,把美术教育理论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创造力是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生活能力的综合体现,又是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未来的人才必备的素质,是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具体内容:

50至70年代,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也曾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主要是指导学生的创造方面,并不包括美术课的整个领域,而且当时对于“创造力”的涵义也没有真正理解与运用。

我国新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把创造才能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对我国教育中人的潜力开发、人才的质量与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提高人的素质、人的质量,加强人的创造力,需接受全面的教育,而美育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同时促使学生在感情成长、智慧成长、社会意识成长等方面合理发展,并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美术创造性活动受多种条件制约

1.学生生理特点

人类通过对自身生理特点,特别是脑功能的大量实践研究表明:人脑左右半球具有两个相对***的意识活动。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思维,右脑则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创造活动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进行的,其中形象思维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开发右脑功能,发展形象思维相当重要。这对绘画、文学、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活动、形象思维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美术创造教育活动中,这个因素更显现出它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美术教育正是运用它的形象特点结合少年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通过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达到“视觉和行动的配合”,以促成他们的生理成长与创造思维的创造力的形成。少年儿童由于自身思维、身体发展状况、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不同,相应对美术的理解与表现也不大一样。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将儿童美术的发展分为涂鸦期(2岁至4岁)、前***式期(4岁至7岁)、***式期(7岁至9岁)、写实萌发期(9岁至11岁)、推理期(11岁至13岁)和青春期,概括地把儿童由无意识“涂鸦”状态下向推理性、有意识、具有空间写实美术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描述。赫伯·里德在他所著的《通过艺术的教育》中所引述伯特(cyril burt)针对儿童美术不同阶段的划分更值得重视与参考。

从儿童到成人,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到日常生活,以开启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形象思维是普通存在的,而其中的绝大多数的创造性工作都需要形象思维以及它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而美术教育又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直觉产物。认真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及成人的美术教育,在高度重视创造力培养的今天尤为重要。

2.环境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环境是相对于主体并与主体相互作用的周围外界,它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环境通常能提高创造力,也能够抑制创造力。创造力产生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它需有外部世界的信号输入才能进行,适宜的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美术教育创造力的培养也离不开一种良好的环境条件。不同的环境背景给予少年儿童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一定的环境所规定;同时,他们的思想、思维方式与创造力等形成也受到他们所身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学校与家庭环境、教育制度以及***治制度的制约。

英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将环境因素分为三个方面:(1)一个可行的世界;{2)一个实用的示范;(3)优先的问题。

学校环境应是一个首要问题。学校环境应该自然,校园的设计建设应该符合良好的美学标准,从建构及外观上应是一个美育的单位。它对学生的审美的确定、思维与心理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蕴于自然环境之中的不同文化给予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创造活动都有各自的特点,儿童的造型观念在本国文化环境中形成某种定势,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有可能是一种新奇的表现手法。因此,文化交流对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教师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关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干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师的创造力教育论、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创造型教师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以兴趣培养和启发思维为主。

(2)放弃权威态度,注重倡导学生相互合作。提高群众创造力。

(3)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

(4)通过让学生回忆、联想等方法,并运用感观刺激,从多角度进行专门的创造思维训练。

(5)推迟对学生不太成熟成果的判断,鼓励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实践完成,并让学生能自己***评价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与成果。

(6)训练学生的感觉敏锐性,让学生对自身的周围有一个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与表现力。

(7)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尽可能作大量大胆的新鲜思考尝试。比如不同要领与观点的借鉴、材料工具的运用等。

(8)注重对学生挫折(特别是在创造上)忍受力的培养。

三、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种途径实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要改变在教学中传统美术教学只偏重技能传授的单一不变模式,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内容力求构思新颖,感染力强,充分调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中动。所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充分采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以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有名人说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富有创造力:”而创新正是艺术的生命,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技能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完善。教学内容安排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教学的大忌,是创造的大忌?应启发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以致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2.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因势利导,促进创新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灵魂,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艺术贵在创造,艺术的生命也在于创造……。。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促进生长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同一内容的作业,几十张作业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的面孔和特点的画面,其中很有可能正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允许鼓励学生对艺术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研究和探索中追寻独特的表现方式。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让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将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艺术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美术教学中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它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创造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构建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鼓励、扶持、促进创新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是教学改革中重要一环。要摒弃传统单一的评分模式,评价要鼓励探索和创新,杜绝平淡和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的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作为美术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的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尹少淳《更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美]罗恩特·w·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m].长沙:湖南芙术出版社,1994.

[5][美]沃尔夫·吉伊根《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

发现与创造篇8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创新教育 创造性思维

日本恩田彰等在《创造性心理学》中说:“什么是创造,可以下个定义:创造就是把已知的材料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事物或思想。”“文明的历史,基本上乃是人类创造能力的记载。”阿斯本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表明了人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今后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创新教育要依赖于课堂教学来完成。应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养成创新人格为指向,在实施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1.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很多人认为只有在类似于异想天开的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又很难提供给学生进行这样活动的机会,不少教师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实践中陷入困境,往往是由于认识片面造成的。实际上,学生在一堂课上每一次相对***的思考,课下***地解决一个问题,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着创造品格、创造能力。只要在教学中适当地安排,如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境、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受到鼓励,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充分利用人类固有的好奇心是创新教育的心理基础。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的发散与集中交互过程的最终结果,发散寻找线索,集中深化提高。

1.1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一种要求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去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把握每个问题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如在草履虫一节的插***中,伸缩泡与收集管在其身体前后两者***示存在很大差别,将此作为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解释、讨论,尽管学生的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这样有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人体呼吸器官——肺的结构插***,左、右肺的形状为何不一;预防接种的插***中,***示是三角肌注射,为什么不采取通常的臀部注射。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意识形成的重要路径,不断地强化训练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1.2利用现象培养集中性思维。集中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信息,朝着一个方向去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是创新思维的又一重要组成。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中,萎蔫的萝卜条浸水后膨胀,可进一步设计问题提出:如浸入海水、糖水又如何?在鲫鱼一节中,鳃的毛细血管中血可与水进行气体交换,在教学中可进一步深化,设计成另一问题:毛细血管中和血流方向与水流是否一致?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再让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使学生养成集中性思维的习惯。

2.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自觉创新

当创新意识固化在创新人格之中,并成为潜意识时,教师设计适当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潜意识的表现,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学生经常性的自觉行为。在骨骼肌一节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支配肌肉的神经受到损伤时,肌肉就会出现瘫痪和萎缩。”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中请学生思考这段话与该节实验的关系,结果有不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好的验证方案,借此激发学生的潜意识进行自觉的创新;在神经反射一节中,为了让学生发现反射弧中任意一个环节被破坏反射就会消失的生理现象,教学中笔者通过介绍一些事例,促使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设计。注意培养学生去发现可进行创新的内容,从更高层次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以创新为内在需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3.创造性的教学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

教师的创造与学生的创造是密切关联的。富于创造性的教师最懂得怎样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宫殿,使学生发挥创造才能。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在书本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对已有经验重新思考加工制作,获得具有创新性的内容,解决一个新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而且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品格具有明显的价值,因而是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富于创造性的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受学生欢迎。例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时期***府、学校、家庭各自采用的防护措施,再让学生考虑自己应如何预防,最后总结出预防的三个基本途径。

4.启发教学引导学生创造性潜能

4.1应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明白“创造并非科学家的专利,创造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有创新能力”,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利用每一节课、每个问题去创设尽可能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得以实施的保障。

4.2学生的思维具有创造性潜能,需要教师的启发。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时,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的教学方法如能引起学生自己思考,便是有效的办法。如饮食营养卫生的教学可采用问答式、动物与绿色开花植物的关系的教学可采用的讨论式、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的教学可采用问题解决式,通过活动探究得出结果的自行发现式,学生自学与课后习题的解答相结合是通过思考而学习的发现式,等等,都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式与其他方法联合运用,亦可产生启发思维的功能。动物的资源与保护的教学可采用传授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发现与创造篇9

许多杰出的意大利现代设计在视觉形式上就具有“情”的感召力,同时赋予了一定的人文含义,观之使人动情、思索。设计师们不满足于椅子就是椅子,而喜欢给它起一个名字,如马西默•尤萨•基尼(MassimoIosaGhini)称他设计的温暖的扶手沙发为“妈妈”,奇尼•波埃利和托姆•卡塔亚基称他们设计的晶莹剔透的水晶玻璃椅为“精灵”。这些设计的形式可爱,使人动情而产生联想,并在使用器物时得到心灵的启迪、精神的滋养和美的感受。意大利的设计批评家乌别托•艾克在1986年评论意大利的设计时说:“如果其他国家把设计看做是一种理论的话,那么意大利的设计则有一种哲学,或者是设计的意识形态。”的确,意大利人把设计当做一种文化、一种哲学观念来操纵,使设计作品不仅仅是物质性的,还对人的精神产生强烈的影响,从而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样的设计使人感到“有情”,这“情”正是被物化了的设计与人的精神的连接点,在某种层面上也许更贴近所谓的“心的设计”。可见当代设计在不断地向人类的软性科学领域延伸,设计的精神层面的影响逐渐被提上日程,设计也变得更为多维而复杂化,设计的视觉形式也必须更加感性化、精神化、多维化,以感性唤起人的情感,以精神慰藉人的心灵,以多维实现人的梦想。设计还必须寻求更广阔的创造空间。这需要建立一支具有形式美的创造力、高度的人文修养和良好综合素质的设计师队伍。

面对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设计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本文仅以素描为例作探讨。设计的“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是设计视觉形式中的美感与情感含量,因此设计基础教育要研究如何创造视觉形式美及提升情感表现力,这里称为视觉形式美的“传情”能力。所谓视觉形式美的“传情”能力,对于素描而言,即能抓住被表现媒材的“我”所感受的情感因素,创造性地表现出具有“情”的富有感召力的美的魅力形态。这就需要教学以情感表达为线索,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并探索能恰当地表达感受的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表现技术,使所描绘的物“有情”,以“情”对人产生精神影响,这是体现视觉形象精神功能的重要所在。而这种能力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基础阶段是单纯地研究造型形态与纯粹视觉语言的重要阶段,是培养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的重要时期。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对学生观念、思维习惯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未来的专业学习产生重要影响。传统素描基础教育厚基础技能、薄创造力,其结果是我国学生与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有高技能而缺少创造力,学生的应用性能力差,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

传统的基础教育观念认为,素描主要是打下牢固的描绘技能基础,至于情感表现那是进入专业创作阶段的任务。理由很简单:无一定的描绘技能,谈何表现?这看起来有其道理,问题的关键是技能与表现没有分段式,如果把表现技术与其他学习内容割裂开来,使基础教学忽略表现精神内容与创造性的表现技术,就会导致技术至上,把“教”与“学”都以追求技术的高超为目标,结果是走上了单一的技术中心主义道路。其实,技术只是表达思想的手段,而把技术当做目的,忽略个人感受,忽略对形态的人文精神表现潜力的探讨,只会形成缺乏表现内容的表现技术,而且技术表现的能力也往往被导向写实中心主义,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学习都被引向了单一化,导致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具有片面性。这样多数学生的艺术感受被僵化,艺术的表现性探索匮乏,画者“无情”,作品千人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把原本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学习变成了缺乏创造性的单一技能学习。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面不仅出现在专业教育中,连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也如此。10年前在日本一次美术基础教育研讨会上,日本人的提问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为什么中国的孩子都喜欢熊猫,来日本的展览作品孩子们画的都是熊猫,而且用同样的形式画得好像都一样,我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很不明白!为什么呢?难道没有人喜欢别的吗?”对此我难以回答,只能敷衍一番,但我的心灵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心中一直埋下一个愿望:中国的艺术教育一定要改革,还孩子们一个充满创造性智慧成长的空间。如今这样的时代已经来临。

近年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许多院校已经对素描基础教育作出新探索,但以描绘技能为第一位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诚然,表现技能是表现内容的依托,没有一定的技能难以实现情感与精神的表现,但是,从技术追求出发到技术至上的评价体系,限定了学生的思维与价值观,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形态表现能力都受到严重的局限,基础难以与专业教育直接接轨,更难以培养出今日设计专业所需的人才。设计基础教育是为设计专业教育服务的,其意义在于为专业教育打下应有的基础。因此,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素描教育观念与方法,从提升视觉形式美的功能入手,抓自我感受,并探讨表现自我感受的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对此笔者在设计素描教学及相关课题中作了如下两方面试验。

一、在写生中研究视觉形式美及其情感因素,以抓情感为线索表现自我感受

改革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即考虑受教育者的状况而逐步实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多是受到高考前程式化、概念化的技能中心主义教育,其技能水平与美院学生差别悬殊,一方面他们不能抛开技能学习而直接进入情感表现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不断地纠正他们考前概念化的思维与程式化的描绘习惯。程式化、概念化的认识与表现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真谛与意义,在注入新的学习内容的同时,导入实现自我表现的可操作性方法,让学生抓住新的线索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在“观物”中寻找物的“情感因素”并加以联想,产生一定的自我感受,然后再去思考、尝试表现感受最合适的方法。要求学生从观物到生情,再到表现的尝试,必须先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否则不可动笔。其次,采用以作品形式美的“传情”的含量来评价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开始转向,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感受、去发现、去挖掘物的美之“情”所在,思索传达“情”之“法”。要传情,就必须先“有情”,“有情”是情感传达与物化重要的第一步。这“情”也正是创造开启的原点。因此,教学首先要在“情感”上落点,“情”与“感”要先于技术表现,这样才容易使表现活动变得主动。素描基础训练通常以写生训练为手段。写生,由于看着客观物体画,没有强烈的主观思考与主观表现意识,缺乏对情感表达的追求,缺乏感受与情动,很容易受客观物象的牵制而不知不觉变得被动描摹客观,这也是教学中常见的状况。被动很难形成自我的系统性认识,很难形成创造性表现的能力。追求以视觉形式美“传情”,是引领学生体会描绘对象的精神内涵,产生自我的感受和自我的认识,进而对素材有所取舍地表达自我的感受与认识。像写作文一样,以生活中的媒材为蓝本,通过创造性思考来运用素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为专业创造打下基础。

二、探索表现自我“情”的相应的个性化自我表现技术

有了自我感受的“情”,还要恰当地传其“情”。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自觉地研究传达自我“情”的方式,也就是个性化的自我表现形式与表现技术,其目的在于恰如其分地表现要传达的内容。如果以某种统一的认识与风格来要求学生表达自我感受,既不科学又无法实现,实际上是限制了其创造力的发展。表现技术的学习同样也不能单一化、定格化,要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表现为目标,让学生自己选择并开创表现方法,包括材料和表现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思索、寻找贴切的表现语言,这本身就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技能学习活动。

素描基础写生训练,是对活动中“活”的形态的理解认识,是对形态的感受与认识,是从生活中发现形态的美及其构成形式美的精神内涵,并通过取舍、强调、夸张等手段表现感受和自我认识的过程。素描基础写生训练不是被动地描摹客观,只追求画的像不像客观物体的表象。“素描的本来意义,是对作者情感、印象的直接而极端的表现”。恰如其分地表现内容是目的,表现方法只是手段。追求有感受和对感受的良好传达,是训练对形态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富有创造性表现力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写生的重要意义。朱明的洛杉矶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入学后就是以写生的方式进行表达主观感受的训练,进而发展到设计创意。其作品包含着作者的各种情感因素,深刻动人,极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因此,从“有情”入手,在“传情”手段上下工夫,追求恰当的表现技术,是带动创造性的表现技术学习的良好方法。这种追求对自我真情实感的表现是主动的、能动的、研究性的,是对表现技术的探索,是与设计相关的一系列综合能力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观物、体味、有感、生情、表达,这一系列主观能动的体验过程,是创作富有精神形态作品的过程。有“情”的体验,这个被表现的“物”就成了作者从经验中发现的源头活水,也打开了走向创意表现的入口。

发现与创造篇10

关键词:创新文化;新价值观;高智力资本

中***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2-0027-05

Innovative Culture: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Choice of the New Values

FANG Ben-xin1, WANGLi-min2

(1. College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2. Department of Graduate Cultivation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on the new values visual angle, explores innovative economic changes in the values of the profou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impact,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Culture,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and basic ideas of China’s cultural innovation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Key words:innovative culture; new values; high intellectual capital

1 引言

随着当今全球竞争的加剧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文化创新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和复杂化。笔者不久前发表《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一文[1],指出文化变迁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不断演进的过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创新性经济的发展,使得工业经济时代以来所形成的以物性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关系变革成以高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关系,同时也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的价值创造范式及其文化依存状态。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新价值观的提出,不仅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创新的时代特征及要求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而且也为人们认识创新文化的演进与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认知思路。

本文拟在前文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从新价值观视角,进一步探讨创新性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创新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经济转型中我国文化创新的意义与基本思路。

2 新价值观的核心思想

新价值观是相对于工业经济时代以来传统的价值理论而言的。其核心思想是以当代新技术***为基础,充分肯定高智力资本在价值生产与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文化范式假设。这一理论把传统的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前提,在充分肯定物性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起主要作用的基础之上,认为那些透过财富转移现象而直接领悟价值脉络的想象力、创意和创造力等隐性的高智力资本,是当代价值生产、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新经济时代,人们对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核心资源的认识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从有形资本积累为核心转向高智力资本积累为核心,高智力资本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人们对价值和价值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1 对价值内涵的重新认识与界定

新经济条件下,高智力资本逐渐成为主导性生产要素,在企业和社会价值创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谓高智力资本,Stewart

从企业的角度,认为是每个人与团队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总和[2]。Andriessen等 则从国家(区域)的视角将其定义为“可以利用的所有无形资源,它能够产生比较优势,通过整合能够创造未来的利益”[3]。智力之所以成为资本, 一是人力资本概念中的智力比体力更具有增值作用,二是新经济让智力资本得到充分***并通过高智力劳动超强地释放能量,直接导致高知识含量的企业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其账面价值。我们将其中的差额称之为隐藏价值,企业的智力资本正是这些价值被发掘出来的主要原因。只有不断地强化和推进高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地发挥已有的智力资本,创造并增值新的智力资本,才能在新经济形势下,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由此看来,新经济价值某种意义上,就是创新凝聚智力资本攫取隐藏价值的能力。

2.2 追求价值高成长性、高起点扩张及可持续性

高智力资本是最有价值、最有成长性、最具有持续发展的稀缺力量,是新经济的灵魂。创造性是其区别于传统物质资本及其它资本的最主要特点。Rastogi指出,智力资本的本质是以快于竞争对手或产业变化节奏的速度发展和组合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以创造价值[4]。决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智力和知识组合所拥有的创造力以及这种能力的持久性。现代技术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与能量,这就为社会经济快速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基础。创新性经济的发展,创造力的充分释放,使得竞争环境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商业价值的动态性、短暂性空前地凸现出来,组织的核心价值能力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核心价值能力是组织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和适应市场机会的,更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得超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复合性、整合性的能力[5]。在新经济条件下,培育和发展核心价值能力,确立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战略意***,并在其指导下实现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不断围绕价值目标进行流程再造,这是组织实现价值持续提升并最终赢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2.3 追求隐藏价值(高智力资本价值)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发掘

隐藏价值通常是指高智力劳动带来的市场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换而言之,即高智力资本的价值。隐藏价值是未来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价值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价值创造处于一个复杂性和竞争性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之中。“生产性的社会要得以持续,必须既有效率又有创造力”[6]。新经济的竞争是基于时间的竞争和基于顾客需求的竞争。先人一步洞悉新的市场,创造性地拓展新的业务,就能制先机,获取更多的隐藏价值。顾客需求是价值创造的根本源泉,在日趋宽泛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中,顾客享有更大更多的主动权和价值。需求从本质上来说是来自于人们对生活和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需求与产品或服务是相互创造的,新产品或服务赋予人们生活和生命以新的属性和范畴,从而产生了需求。新需求产生新价值,新价值隐藏在生活和洞察力的交叉点上,存在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只有深入到顾客的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地解析其生活中所蕴涵的生命属性,触摸其心中不息的生命涌动,进而发掘出有待实现的生命领域,构造出反映顾客认知的新的生命属性,从而为消费者开发出新的需求,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发掘出高智力资本的隐藏价值。

3 新价值观视野下的创新文化特征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浪潮冲击下,全球范围内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变革。成功的组织“更多的是由超越现实的抱负和在低投入高产出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来维系的”[7]。当代的价值创造正遵循一种无法把握但增长潜力强劲的节奏,在发展中呈现出越来越加速扩张的前进姿态。社会财富创造和增长方式的***性变化,不断改变和深化着人们对价值观的认识与选择,催生和激发着社会创新活力并向文化层面升华。从新价值观的视角透视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着的世界,当代新经济文化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3.1 基于顾客需求发现与创造的异质思维

创新性经济奠定的新价值观,本质上是对传统心智模式的一种颠覆和突破。传统的以追求利润、市场份额、用户规模等的价值理念,在新经济面前日益显现并暴露出其阶段性、短视性的问题。价值创造的重点已转移到提供优异的顾客价值上来。随着顾客的日益成熟,顾客需求的内容和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提升顾客价值不仅要立足于顾客的现实生活,而且要立志于创造顾客新的生活形式,并通过价值诉求引导顾客的生命认知转向。这就需要人们必须以动态变化的眼光与异质性思维,在顾客的生活世界中不断探寻和感悟价值实现过程,不断构造出能够为顾客接受和满意的新价值。如打散事物原有的逻辑秩序,重构新事物的逻辑结构空间;用个性化的联系或匹配方法,增添新事物的新意味;以发现的眼光洞察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对事物的变化及其趋势作出准确判断与把握;通过对事物本源的探索或思考,创造出事物之间新的关联性。通过这种异质性思维来发现和创造价值创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或来自于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各种各样的矛盾、工艺流程的要求,或来自于行业市场的变化、人口的变化、理解力的变化,或来自于关于工艺及服务等方面的新知识[8]。正是这些可能性为人们攫取隐藏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现实空间。

3.2 基于对趋势、规律和机会的洞察与把握

新价值观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于价值的认知、理念、思维、判断等的根本性变化,而且也意味着价值的来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由想像力和创造力主宰的新经济时代,价值创新的速度和塑造竞争优势的速度被提到相当高度,顾客需求与市场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之中。新经济的这种混沌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活动的机会价值,其价值实现的高低则取决于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对于事物本质的洞察、独到的见解和对于趋势、潮流的敏锐把握与认知,以及依此作出的创意和设计的价值。“你必须了解趋势,技术是如何提高的,以及什么样的补充技术能创造客户价值”[9]。美国“火记”(Firemark)创意顾问公司的创办人兼董事长Wellman多年研究创意与创造力的本质,她认为引领新经济市场需求,必须“像艺术家般地思考,掌握你的想象力”,应当具备灵视者看见影像的能力、观察者明察秋毫的能力、炼金师综合大成的能力、愚者赞扬缺失的能力以及智者化繁为简的能力[10]。这五种能力方式是历史上若干最伟大的贡献背后的心智结构―思考技巧,也是当今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探究并发现隐藏财富和价值的重要法宝。

3.3 基于高智力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

新经济的新价值观是建立在高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在高智力资本的作用和推动下,“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的崛起,这种体系不再是以肌肉为基础,而是以头脑为基础”[11]。人类由以公司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开始转变为以“网络”为核心的财富体系。知识令资源更具流动性,整合与合作成为当代价值创造的主要特点。整合与合作的过程,是资源充分流动移转的过程,也是财富价值创造过程。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不同的价值创造主体联接成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和信息库,通过整合把原本相互分离的资源和信息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造出一个内在和谐的价值系统,实现价值链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新的更有效率的生产、服务、经营以及附加价值生产方式,更好地适应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可见知识对传统生产要素资源的整合只是形式,“真正的实质问题,是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知识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关系”[12]。新经济价值创造主体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智力资本对传统生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能力。最充分利用高智力资本的,价值创新和适应能力最强,持续性稳定性成长性最好,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进化中的强者,反之便会被淘汰。

3.4 基于创造力释放及竞争力持续的文化生态

新价值观的本质是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无穷释放,其目标是建立起释放和激发人性创造力,并转化为现实财富能力的文化与制度。文化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只有在文化制度层面得以落实,才可能创造并实现新经济的持续成长性。当代社会形成过去所未有的基础结构,让新经济蓬勃发展[13]。美国新经济之所以兴盛,正是因为具有强大的被Florida称之为“创意性社会结构”(The Social Structure 0f Creativity)的生态环境作支撑[14]。该结构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适合技术创意与企业的新体系(如热衷于新产业投资的金融体系、高科技的开发公司等);第二是创新以及更为有效的货品与服务生产模型(如让员工能够发挥创意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弹性的生产方式等);第三是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与地理氛围。因此新经济价值增长必须致力于营造技术创新和创造力发育并茁壮成长的文化生态,搭建起连接技术创意、产品与市场的产业中介平台,不断推进创造性人才的再生产和知识与智力的开发,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知识产权和金融体系建设,从而为知

识和智力转化为资本并持续不断地释放价值能量创造条件。

4 从《胡润百富榜》看我国的创新文化选择

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自主创新日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旋律,国家创新体系逐步清晰,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并且迅速成长,各种新兴经济的规模与实力日益壮大起来。我们从每年一度的“中国大陆富豪榜”(简称“百富榜”)中,不难窥出这一令人振奋的活力与趋势。“百富榜”出自于以关注中国富豪而知名的英国人胡润之手,其本意并不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而在于商业化与娱乐化的目的,其科学性和社会公信力颇值得怀疑。但从财富榜的“游戏”背后分析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轨迹,某种意义上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近年来的“百富榜”中,以互联网和IT等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科技富豪,2004年共有8人(8%),2005年50人(8%),2006年33人(6.6%),2007年64人(8%)。这说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我国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富豪新贵。然而这些骄人的数字背后,也有让人担忧的事情。新科技产业富豪比例偏低,整体增幅不大,甚至2006年还出现大幅下滑的迹象。相比之下,在国家对房地产投资实施数年的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仍旧是造就中国富豪最多的行业,而且其个人财富连年大幅增长。一方面,***府大力支持的行业,财富在快速的缩水;另一方面,***府宏观调控的行业,财富却在高速积累。在当前国家竞争根本取决于科技创新实力的状况下,这一令人尴尬的现象,凸现着国家创新文化的缺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尔(Bell)就指出,“最终为经济提供方向的并不是价格体系而是经济生存于其中的文化价值体系”[15]。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真正建立在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及其贡献上,我们的社会就必须培育和建构起与时代趋势相一致的创新文化。

4.1 价值思维的***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创新文化决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种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因为任何文化都不仅仅要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即期冀实现新的价值。从传统依赖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投入的传统经济形态,向强调知识、技术和智力对经济增长渗透与贡献的创新性经济转变,这使得原有的社会文化体系和价值结构体系面临挑战,而新价值观正体现了对与时代趋势相一致的新经济文化的认知与定位。新价值观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价值观相比,传统价值观强调“计划―执行”逻辑,而新价值观则注重探寻机会;传统价值观强调技术和资源,新价值观关注能够撬动资源并整合资源的杠杆;传统价值观强调稳定性和秩序,而新价值观则关注速度和行动;传统价值观强调流程和过程的改进,新价值观关注成果和细节[16]。构建创新文化,必须推动和实现价值理念与思维模式的转换,确立并发展适应新时代所必需的新价值思维。

4.2 制度化新价值观

在世界掀起风起云涌的新经济浪潮和趋势之际,我国的创新性经济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从历年的“百富榜”中即可窥见端倪。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核心技术的缺失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另一方面也是制度缺陷所导致的结果。创新文化原本就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下的产物,建构创新文化,就是要重塑与再造不仅能够释放和激发人性创造力,而且能够将创造力转化为现实财富能力的文化制度体系。新经济的发展既需要效率基础结构 (公共服务、运输、电讯、建设园区、制定规则),也需要创意基础结构(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制度和吸引有创造力的人的愉悦宜人而充满文化享受的生活环境)。效率基础结构与创意基础结构是影响知识流动和价值实现的关键要素。而人的因素才是新经济价值的真正源泉。有思想、知识、技能、管理才能和创造力的人才无疑是决定新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存在于消费者当中的有情感、个性、购买力且有需求的顾客,同样关系着新价值的实现,真正的价值存在于顾客消费和使用过程之中。因此在新经济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让创造性人才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释放,让各类人员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应该成为创新文化的核心内容。

4.3 价值创制体系的提升与再造

价值创制体系是创造和实现财富增值的“行为方式”。高智力资本是创新性经济时代财富快速成长的摇篮,但知识、智力、技术与财富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通道。只有当知识、智力、技术与庞大的用户市场对接时,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财富。新富豪的崛起,正是他们抓住了有利时机,实现了从知识、技术到需求创造到最终转化为价值的过程。英国学者Metcalfe指出,创新共有四个层次,分别是机会、资源、诱因及能量[17]。机会代表技术能力与市场认知的组合;资源代表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运用;诱因代表市场规模大小及相关激励与保护措施;最重要的是第四个层面,即创新能量。前三个层次都必须倚赖有创新的能量,才有创新的结果。无论是***府、企业、组织都需要创新能量,必须建构起完整的能够将知识、智力和技术与市场间有机衔接的价值创制体系,不断提升运用高智力资本满足和创造顾客现实与潜在需求的能力。新经济的***性财富就存在于高智力资本的价值创新之中,这是实现价值持续高增长并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

5 结论

新经济时代,随着高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人们对于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价值观的变迁入手,深入剖析了新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探讨了创新性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从新价值观视角分析了当代创新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基于顾客需求发现与创造的价值思维,基于对趋势、规律和机会的洞察与把握,基于高智力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基于创造力释放及竞争力持续的文化生态。在此基础上以《胡润百富榜》为例,对我国当前创新性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要让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真正建立在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及其贡献上,必须从价值思维、新价值观制度化以及价值创制体系等方面推动一场整体性的文化变革。

参 考 文 献:

[1]方本新.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J].中国软科学,2006,(11):44-49.

[2]Stewart T.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1994. 71.

[3]Andriessen D, et al.. Intellectual capitalofthe European Union[R]. Paper for the 7th McMaster World Congress on th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 2005. 8-12.

[4]Rastogi P. The narure and role of IC: rethinking the process and value creation and sustained enterprise growth[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3, (4): 227-248.

[5]福克纳・D,鲍曼・C.竞争战略[M].李维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1997.41-44.

[6]理查特・莱斯特,等.破译创新的前端[M].寿涌毅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55.

[7]哈梅尔・G,普拉哈拉德・C.竞争大未来――企业发展战略[M].王振西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165.

[8]Drucker P.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5, 63(3): 67-72.

[9]张瀛.聚焦新经济[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321.

[10]魏曼・A.天才的五种创意方程式[M].蔡梵谷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20-22.

[11]托夫勒・A.力量的转移[M].刘炳章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9-10.

[12]姜奇平.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93.

[13]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14]***.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3.

[15]贝尔・D,等.经济理论的危机[M].陈彪如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66-11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发现与创造10篇

学习

学校社团活动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社团活动10篇,内容包括社团活动总结集锦十篇,学校社团活动推荐。一、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处理好“四个关系”,加快教育模式改革。四个关系即一是处理好校内与校外教育的

学习

实践日记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实践日记10篇,内容包括打针的实践日记,实践日记范文40篇。二、课前准备工作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依据教学要求,给学生课前任务,将新年的压岁钱收入填写一张收款收据、收集日常收支票据,要求保证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教师的课前教学

学习

法制故事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法制故事10篇,内容包括法制故事大全100篇,法制故事1。二、突出法制节目故事性的表现手法首先,要巧妙设置悬念。好的悬念设置,能使节目的表述跌宕起伏,增强节目的故事性。设置悬念应根据栏目的时间长短和事件的复杂程度来确定,笔

学习

这样的我10篇

阅读(17)

弟弟说我是个暴力的人。是,我承认,我很暴力。回忆起往事,那时的我被别人欺负,嘲笑,却无力还手,委屈地抹着一把鼻涕一把泪,我恨得牙痒痒。这样懦弱的我,我已经遗弃了。从我四年级转学开始,我就学会还手。以后,只有我保护别人,自己已经不需要保护。..

学习

论文陈述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论文陈述10篇,内容包括论文陈述范文模板,论文陈述100字。首先,我想谈谈我写这篇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繁盛的市场经济推动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利益主体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当今,权益投资者与中介机构、债权

学习

爱就在身边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爱就在身边10篇,内容包括爱就在身边作文,爱就在身边韩剧。可是我们大家都不知道,爱就在我们得身边。鱼儿生活在水里,那就是水给了鱼儿爱。我们生活在父母的身边,那就是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母爱是世界上最深厚的爱:母爱就是一幅山

学习

电影院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电影院10篇,内容包括电影院的故事100个,电影院实习周记三百字左右十篇。一、乡村的露天影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基本上还没有电,还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围着火炉,天一黑什么娱乐的项目都没有了,只有早早地去睡觉,白天的时

学习

汉语教师志愿者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教师志愿者10篇,内容包括汉语教师志愿者申请日期,汉语教师志愿者经验分享心得。一、韩国中小学汉语教师志愿者课堂教学现状及特点(一)教学对象低龄化在韩的汉语志愿者的教学对象大部分是中小学生,年龄在10—15岁左右。这个

学习

失去你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失去你10篇,内容包括失去你的那一天书籍,终于失去你了。恨占据了我的心灵因为爱被你挥霍得烟消云散内心的最深处竟也被你划伤了不禁想问你为何能让我如此痴狂?心中的天空乌云密布代替了阳光明媚,心中的小路昏黄落叶覆盖了粉

学习

导游基础知识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导游基础知识10篇,内容包括春考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基础知识文案。【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56-02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不断追求生活品质,使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旅游大国之列,旅

学习

二年级数学下册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二年级数学下册10篇,内容包括二年级数学详细笔记下册,二年级苏教版下册数学。记得四年级,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出去玩,朋友的妈妈给我们俩出了一道题:1~100报数,每人可以报1个数,2个数,3个数,谁先报到100,谁就获胜。话音刚落,我便思考

学习

奥运会羽毛球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奥运会羽毛球10篇,内容包括12年奥运会羽毛球获奖名单,奥运会羽毛球的知识。

学习

高考结束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高考结束10篇,内容包括关于高考结束的文章,高考结束之歌。4、高考的战斗已经结束,人生的战斗还在继续,愿你保持昂扬的斗志,迎接更美好的明天!(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学习

梅花的样子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梅花的样子10篇,内容包括梅花的样子和特点,梅花夏天的样子。3、那娇嫩嫩的绿叶衬托着美丽无比的粉红花朵,一缕缕的清香扑鼻而来,让我陶醉在这无与伦比的美景之中,想起我第一次发现它的时候,它那被丢弃摧残的样子,在看看现在这般

学习

发现学习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发现学习10篇,内容包括发现学习的秘密学习心得,发现学习法的步骤。例如,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都是能转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这就是学生的认知起点。而最终学生要理解的

学习

发现母亲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发现母亲10篇,内容包括发现母亲书籍摘抄,发现母亲读后感。《发现母亲》的封面顶部,就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这是大话吗?非也。你去书中走个来回,就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底气十足,这句话

学习

创造奇迹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创造奇迹10篇,内容包括创造奇迹的100句话,创造100个奇迹。在你创造奇迹前,你会做很多事。其中会有你喜欢的事,乐意去做的事,当然,也会有你不愿意去做的,乃至厌倦的事。可是你要学会爱上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爱人,打心底里喜欢上他

学习

惊喜的发现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惊喜的发现10篇,内容包括上班发现的惊喜,观察中的发现10篇。我连鸡蛋都顾不上拿,便兴冲冲的跑到厨房向老妈炫耀我的发现,并要求亲自给她示范,妈妈听后并不惊讶,只是微微一笑说:“那你试试呀!”“好!”我从冰箱里拿出一个鸡蛋像表演

学习

发明创造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发明创造10篇,内容包括自制发明创造,发明创造的故事有哪些100多字。一、加减法在原有的事物上加减一些东西,可能创造出一些崭新的东西来。及获奖情况简介:【编号:284,国级,国内范围发行,湖南师范大学主办,在《中学生理化报

学习

发现自己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发现自己10篇,内容包括发现自己的特长,发现更好的自己。刚来到这个新集体,一切都是陌生的。学校进行了几天的队列训练,这天是我们展示的日子了。我们每个人都毫不松懈,认真的按照***体的指令做。但由于***体的过度紧张,少喊了一

学习

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10篇,内容包括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作文,我发现了蚂蚁的小秘密日记。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是真地哦!

学习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0篇,内容包括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如何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1激发创造新兴趣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这、促进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