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行为有了一个大的转变。课程改革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学要富有创造性,而教学的创造性首先就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应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就像画画用的颜料,五颜六色摆在那里,但如何去调色,如何去运笔,如何画得新颖独特让人欣赏,那就要看画家如何去把握了。教师利用教材去上一堂课,效果如何,同样有赖于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一堂课的成败,直接取决于教法是否得当。做为一名课改实践者,在教学中,我用了以下教法:
一、 引导观察
小学语文新教材给广大师生构建了一个真正开放,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最吸引他们的就是多彩的颜色、漂亮生动的画面了。这些画面对于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作用很大。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画面成为创设情景的好素材,既直观又有趣,易于学生的理解。比如:在拼音教学中,“m”这个声母,书上配有两个小孩在两个门洞里摸瞎子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他们不仅重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摸”这个动作直观地表达了“m”的发音,‘‘两个门洞’’又形象地展现了“m”的形状。观察中求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恰当使用,定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直观教学
学生的认识,从总体上讲遵循着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可以使学生获得鲜明生活的印象,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直观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挂***、卡片、模型、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更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一般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简笔画、简易线条等进行直观演示。当然,直观教学还要结合老师的讲解指导,演示目的要明确,否则,就成了看热闹了。
三、亲自实践
新课程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强调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对于好奇、好动的小学生,实践活动是吸引他们去体验和感悟的好方法。俗话说:“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一语教材,安排了许多的实践活动,比如用木棍、细绳手摆字母,画出自己喜爱的季节,观察夜空与同学们交流,“我会拼***”等等。在旧的观念影响下,许多教师认为这些实践活动用处不大,考试又不考,就在教学中应付过去了,有的甚至直接将教材内容放过。这种做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达不到体验、感悟的效果。
四、探究—研讨
师生之间共同探究、研讨,可以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联系,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当然,探究—研讨的学习方式并不是节节课都需要的,老师可以从教材中筛选出话题,共同探讨。在教学课文《阳光》时,结尾一句话“阳光比金子还宝贵”,对于一年级同学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就在教学中让学生共同探究研讨:“阳光对于我们生活有什么样的好处?阳光能帮我们干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有的说,冬天站在太阳底下很暖和:有的说,衣服湿了太阳一晒就干了;有的说,屋子里有了阳光就不黑了;还有禾苗也需要阳光等等。每一种答案都将大家的思维激活一次,各种各样的答案让我们好像忽然才发现阳光原来还有我们不认识的作用。最后,所有人的答案都得出了:阳光好处多,作用大。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大家:没有阳光,万事万物就不能生存。因此,阳光比金子还宝贵。此刻,学生对于难理解的问题应该能理解了。经过探究—研讨,他们的理解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创造性的表现。面对活的教材,活生生的教学对象,我们应该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探索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课改买验中,在已开垦的实验田里,经营出一片花果飘香的果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老师如何“用教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