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10篇

咏史诗篇1

首先,对历史事件及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抨击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情怀。徐寅有一首咏史诗描写过去的战争场面,《和人经隋唐间战处》:“卷旆早归国,卧尸犹臂弓。”、“草间腥半在,沙上血残红。”通过对战后战场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战争的惨烈。时代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的主题唐末五代***阀混战、社会动荡,当时中原一带经常处于战乱之中。徐寅曾经长期寓居京城,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烽烟千里、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这些都在他的诗歌中真实地反映出来。

徐寅在诗中对几次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揭露。如唐末黄巢起义时攻破长安,僖宗被迫逃往蜀中,徐寅有诗《闻长安庚子岁事》记载此事,“羽檄交驰触冕旒,函关飞入铁兜鍪。”写出了前方金戈铁马的危急战事;“皇王去国未为恨,寰海失君方是忧。”写强敌压境,国君弃国逃亡,天下百姓流离失所;“五色大云凝蜀郡,几般妖气扑神州。”“凝”、“扑”突出了当时形势的险峻;尾联表达了对明君的渴望,也写出了诗人的悲愤与无奈。起义过后没多久,天佑元年即904年,朱全忠纂唐,徐寅作诗反映了这场浩劫:“上阳宫阙翠华归,百辟伤心序汉仪。昆岳有炎琼玉碎,洛川无竹风凰饥。”(《寄卢端公同年仁炯时迁都洛阳,新立幼主》)

其次,徐寅在咏史诗中歌咏了古代先贤的高洁品行,有的表达了对圣贤的仰慕,如“布衣空手取中原,劲卒雄师不足论。楚国八千秦百万,豁开胸臆一时吞。”(《读汉纪》)“能均汉祚三分业,不负荆州六尺孤。”(《蜀》)对诸葛亮的丰功伟业高度赞扬。唐末由于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朋***相争的混乱局世,造成小人占高位,而贤人则备受摧残。作者自已也是屡试不第,怀才不遇,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生命体验,徐寅在诗中对历史上的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给以了极大的关注,流露出末世知识分子忧患意识,对自己的艰难处境深表愤慨。《读史》一诗对范增的不平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亚父凄凉别楚营,天留三杰翼龙争。高才无主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读史》)诗中亚父即指范增,范增曾辅佐项羽,但意见不被采纳,愤然离去,后忧愤而死。“高才无主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是本诗的主旨,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范增的惋惜之情。徐寅足一位自视很高的诗人,在诗中曾以李白自诩,“借将前辈真仪比,未愧金奎李谪仙。”(《咏写真》)同时他也确实很有才华,早年在长安时就已有赋名。所以他又不甘于就此沉沦,心中仍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逐臭苍蝇》:“首阳山翠千年在,好奠冰壶吊伯夷。”诗中运用了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对他们特立独行的品行推崇备至,并借以自况,曲折表达自己不肯随流俗的处世哲学和高尚节操。“伍员岂是吹箫者,冀缺非同执耒人。神剑触星当变化,良金成器在陶钧。”(《龙蛰二首》)表达了诗人盼望早日看到***治的清明,能够一展鸿***的愿望。

三、徐寅咏史诗中充斥着对历史上反面人物的无情批判。身处乱世的徐寅有感于唐末混乱的***局,借咏史诗针砭晚唐统治者的用人之道,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并表达了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徐寅善于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如“在井蛰龙如屈伏,食槽骄马忽腾骧。”(《魏》)将蛰龙与骄马进行了对比。“宣尼既没苏张起,风鸟不来鸡雀喧。刍少可能供骥子草多谁复访兰荪。”(《寓题述怀》)此诗中把孔子与苏秦、张仪,凤鸟与鸡雀、杂草与兰荪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不合理的用人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徐寅还在诗中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无情嘲讽,如《张仪》:“荆楚南来又北归,分明舌在不应违。怀王本是无心者,笼得苍蝇却放飞。”将张仪比作令人厌恶的苍蝇徐寅有些咏史诗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徐寅借咏史诗讽刺封建帝王昏庸误国以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楚于与陈后主作为亡国之君的代表对象,借古讽今,抒愤寄慨。诗中这些人物形象的选取都具有典型意义。因晚唐社会危机四伏,而皇帝仍是整日游乐嬉戏,荒于酒色,至国家安危于不顾。作者选取的这些人物具有封建统治者残暴、荒***、骄奢与昏庸的共性,联系起来写引发读者的思考,作为历史的警钟,具有有深刻的现实讽喻意义。陈后主是南朝陈的最后一位君主,荒***误国,是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徐寅曾作一首《陈》,“兵戈半渡前江水,狎客犹闻争酒巡。”此句将盛与衰、乐与哀作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陈后主国破身亡的狼狈之态,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六国商于恨最多,良弓休绾剑休磨。君王不剪如簧舌,再得张仪欲奈何。”(《楚国史》)写楚王亲佞幸、远贤能,结果偏听偏信,上当误国的史事,恨最多”起笔不凡,把古人悼古伤今的强烈感慨传达了出来。

咏史诗篇2

怀古诗的“古”,是指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诗的“咏史”就是翻阅古书,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不一定要写景。

二、要学会判断怀古咏史诗

看到一首诗,我们怎么知道它就是咏史怀古诗呢?这样的诗歌往往有形式上的标志:(1)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2)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字;(3)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那么,学生在诗歌中发现了这些标志,就能够判断了。

三、要明确诗歌的结构安排

(1)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2)一句景、一句情,一联(阙)景、一联(阙)情;另一种情况是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总之,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四、要重点把握这类诗歌的内容、主题、情感

这一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那么咏史怀古诗的内容有哪些呢?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我把它归为四类:

(一)怀人伤己类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二)怀古伤今类

怀古伤今类的诗歌常常是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三)借古讽今类

1.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2.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四)冷静思考类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五、要掌握鉴赏这类诗歌的写作手法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描写方式:衬托――正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这也是回答诗歌的情景关系;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等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

咏史诗篇3

(一)

咏史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共同结晶。它的写实性、艺术性、思想性等特性,既是其作为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也是将其引入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

一、咏史诗词的写实性

咏史诗词作品大多用笔婉转、寓意精深,截取历史上的一时一事,画龙点睛地描绘世事兴衰的历史事件以及形象各异的历史人物,以论史的笔法、文学的语言,把诗和史融为一体,讽喻世事,抒发胸怀。因而,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黄遵宪的诗有“史诗”之称,的诗词有“中国现代***的伟大史诗之称”。所以说咏史诗词是一座历史资源宝库。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能以诗词证史,创新历史教学的新途径。

二、咏史诗词的艺术性

咏史诗词作品语言优美,结构匀称,注重格律,饱含感情,富有哲理,适合歌咏,很具艺术魅力。它既有作为语言艺术的节奏美、抒情美,又有与绘画艺术相通的视觉美、意境美,还有与音乐艺术相通的韵律美、流动美。中学生的志诣、审美,情趣正在形成发展,咏史诗词的艺术魅力能给他们以感染和陶冶,无形之中发挥其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美育教育功能。

三、咏史诗词的思想性

诗言志,思想性是诗词的灵魂。咏史诗词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世事变迁、人物沉浮的感叹,或表达对国家安危、社会治乱的深思,或抒发对人材得失、制度更替的情怀,等等。因此咏史诗词,能让中学生有感而发,增强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

咏史诗词写实性表现的丰富历史内涵,艺术性孕含的良好美育功能,思想性承载的深刻启迪,是十分珍贵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素材。因此,引用咏史诗词,推动历史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视野。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可能再现和重演。而借助咏史诗词能拉近现实与历史的时空距离,因为这些诗词取材于历史,着眼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描述。在教学中恰当引用,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求历史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赤壁之战》时,我引用了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王粲的《七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①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社会景象?(学生回答:东汉末年黄河流域长期战乱百姓遭殃的凄惨局面)②曹操另一首诗表达了要结束这种局面的雄心壮志,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回答:《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⑧曹操为此采取了哪些行动呢?(引导学生从经济、***治、***事方面回答)这样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学习要求。再如:引用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让学生感受开元盛世时经济繁荣的画面:引用林洪的《西湖》“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向学生铺开了一张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腐败景象。引用李白的《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让学生眼前浮荡东晋和前秦两***交锋时,谢安奕棋自若的镇定神态。总之,合理引入写实性、艺术性的咏史诗词,将使静态的历史动态化,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知、感悟历史。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咏史诗词既是文学与历史的结晶,又是作者对历史的感慨。有的入情入理,有的也失之偏颇,有的是讽史喻今,都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只要运用得当,在给学生以美育功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我引用章碣的“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丁尧的“诗书焚后今犹在,到底阿房不耐烧”来教学秦末农民战争,首先让学生解读这两句诗所包含的事件(焚书坑儒、秦末农民战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诗的观点是否正确。同时让学生得出诗人不是剑张弩拔,直数其过,而是在嬉笑讽骂之中寓鞭策批评之意。这样使教学极富幽默感和艺术性,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加深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认识,激发他们探究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在教学《赤壁之战》时,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思考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呈现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末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引导学生去应用所学知识判断杜牧的观点的是否正确。让部分对《三国演义》比较熟悉的学生解读这首诗,做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经学生讨论共同归纳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又让学生认识到要用唯物史观去评析历史事件。再如讲到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时,可引用胡曾的《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不更回。”李故方的《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因此河。”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因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三首诗呈现在一起,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去解读、鉴赏、判别。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即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方法。用咏史诗词实质上是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甚至我们还可以开发和利用乡土史中的一些花鼓词点睛教学,如引用安徽凤阳地区民间明代流传的:“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时民间流传的是:“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流传:“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创设情境、设计问题:①以上各段花鼓词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②从“”时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花鼓词内容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③结合自身家庭变化,写一份社会调查报告。这样让学生从历史的变迁中和自身的感受中去认识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必要性的理解。同时达到拓展学生开发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咏史诗词可以提高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并通过对诗词的

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综合等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其思维空间。

三、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向上精神。

“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的古训。咏史诗词的思想性,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言为心声”,诗人的吟诗咏词,具极强的情感感染力、召唤力,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的悲情控诉统治者的贪婪和芸芸众生的苦楚,有的直抒胸臆表达不畏权贵、鄙视功名、洁身自好的情操,有的豪情激发,歌颂***通人和、盛世太平。例如: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出他济世之忧和执着的探索精神;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深情感慨中道出其不甘顺天命,老犹奋进的进取斗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折射出作者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情,处穷窘之境而无厌世之心的高尚人格和推己及人的广阔胸怀:张齐贤“姚宋未亡妃子在,尘埃哪得到中华”抒发了他对人材得失与国家安危、社会治乱的感概: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反映了他至死不忘收复失土的爱国之情;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凸现了他为变法大业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铮铮铁骨;的《水调歌头・游泳》“风樯动,龟蛇静,起宏***。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颀喜万分的情怀。

所有这些佳句名篇都可以发挥它们承载的思想精华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去感受,在感受中陶冶。在情境式知识中去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从而做到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

(三)

让咏史诗词进入课堂,无疑会增强教学活力,愉悦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必须要注意切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以下几个运用原则:

一、主次性原则

引用的咏史诗词必须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且要服务于教学的内容。咏史诗词的引用目的在于变革知识的呈现方式,创设新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开阔学生思维。但不能冲淡教学目标,做到以诗证史。

二、求真性原则

咏史诗词一般是就某一历史题材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许多作品虽取材于历史,但着眼于现实。由于名人的立场、水平、经历不同,所发感想受其时代和个人的因素影响。如吴伟业的《圆圆曲》“冲冠一怒为红颜,恸哭六***俱缟素”,没有正确揭示吴三桂的山海关之变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咏史诗词。做到以史证诗。

三、精要性原则

引用咏史诗词时,有时其中的内容令人难以取舍,不妨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语句用于教学,但切忌断章取义。同时要顾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结构,做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尽显诗如画、诗如镜、诗言志的功能,服务于教育教学。

四、适用性原则

咏史诗篇4

关键词:李商隐杜牧咏史诗

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咏史诗体是由东汉的班固开创,可惜“质木无文”。此后越来越多的诗人投身于咏史诗歌的创作。中晚唐以前的咏史诗一般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叙述或概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志,其中含有较多作者的个人感性认识。而咏史诗发展到晚唐时期,名人名作迭出,并表现出强烈的历史理性思考。

一、晚唐咏史诗的创作背景与发展

(一)晚唐咏史诗创作的社会背景

中晚唐时期君主崇尚经史、以史为鉴的思想意识,以及科举考试强化了对历史知识的考核的用人文化导向,形成了知识分子们探讨历史兴亡、论辩古今盛衰的史论风尚[1]。另外,晚唐社会内忧外患交织,敏感的知识分子们感到国事日非,因而大量进行咏史诗的创作企***拯救社会衰败局势。其选材上的广阔与丰富、内容上的大胆与讽刺、感情上的哀怨与敏感等,将咏史诗的创作视界带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二)咏史诗体裁流变

唐代咏史诗体裁可谓众体皆备,但中晚唐以前的咏史诗多为古体,律诗与绝句是少之又少。中唐以后以刘禹锡为代表的诗人越来越多地创作七绝、七律咏史怀古诗。直到晚唐,杜牧成为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诗者。此后,七绝便成为人们咏史时常用的体裁。李商隐也是当时咏史诗之大家,咏史之作多达六十多首,而且各体俱有佳作,更以七言律绝的成就突出。杜牧与李商隐是众多的咏史诗人的优秀代表,在咏史诗的发展长河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生平背景与创作心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或樊南生,河南人,自幼处境微寒,生活艰难。李商隐一生都被卷入牛李***争难以自拔,跟随双方的***治浮沉而遭受牵连。他的悲剧遭遇,从根本上来说是唐后期整个社会上的种种积弊现实所造成的。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家大族,后家道中落。由于其性情耿介,一生仕途不很得意,使得杜牧对社会现实有着超于常人的较为清醒的认识,从而在其诗中得到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杜牧继承了他祖父杜佑经世致用的传统,入仕之前便关注历代兴衰得失,好论***谈兵[2]。二十三岁时他就写下了著名的《阿房宫赋》,以讽刺敬宗的耽于声色游乐。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咏史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杜牧、李商隐都处在唐朝社会黑暗及内忧外患的时代,都渴望力挽狂澜。两人写诗时的个人心态是不同的。李商隐在历经了无数人生道路的崎岖后,已朦胧感觉唐王朝中兴无望,又发觉自己缺乏挽救时局的力量与信心,于是悲观情绪渐浓,思想上产生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的危机感和幻灭感。他内心的苦闷和悲愤都反映出一种江河日下、黄昏渐近的时代气氛。黑暗的现实与他急切想挽救现实的愿望尖锐地冲撞,他只能把自己对现实地深刻理解,完全融入在历史事件的抒写之中。

杜牧的心态与李商隐则迥然有别。杜牧一生有着“愿补舜衣裳”的雄心壮志,相信只要自己的***治能力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就会在挽救大唐的危机命运中大有作为。杜牧的“天才的自信”,在很多咏史诗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现实残酷,报国无门,杜牧缺少一个让他发挥才能的平台,因此他才好作翻案咏史之作。在《赤壁》、《题乌江亭》这两首诗中,他讥笑周瑜凭借运气在赤壁取胜,讥笑项羽不能忍辱负重,缺乏百折不挠的精神。他在翻历史陈案时突出强调个人的作用就能充分体现对自己***治才能的自信。

三、“讽”与“鉴”的创作目的

哲学是抽象地思考着世界,诗则是具体地表着着世界――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改造世界。李商隐和杜牧咏史诗都怀着高度的创作意识以期救国难于水火。

因生世的曲折与理想的不得志使李商隐对社会有更冷峻与清晰的认识。他的咏史诗多为“借古讽今”。讽刺产生于诗人对他所生活的世界看出了致命的矛盾,是人类的理性向它的破坏者的一种反击[3]。讽是其目的,也是其创作手段。而他还不是委婉的讽刺,而是直接行事,多为指事切近,大胆揭露,“敢言人之所不敢言”。如《龙池》有关唐、杨的故事早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就写过,但是被有意作了掩饰和修改,借以歌咏二人生死不渝的爱情。李商隐却旨在揭露玄宗霸占儿媳的丑行,据实直录,毫不掩饰,虽无一恶字,却无一字不贬。李商隐在《华清宫》用了明显的反讽手法发难于当朝皇帝唐玄宗,使语调更加尖刻冷峻。以致纪昀曾用“尖酸刻薄”来形容其诗,很多人也认为“大伤诗教”。 其实他是顺应自己的强烈情感,没有遵循自古以来就奉行的“怨而不怒”的传统标准而已。

杜牧的咏史诗大多是就史而论史,有感于晚唐颓势,较为笼统地抒发兴亡之感,虽然其诗不乏讽刺意味,但其中“鉴”的作用更为明显,以期达到警诫作用。如《泊秦淮》一诗叹商女唱曲,世风日下,曲折影射了他所处的晚唐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的没落现实,以警醒众人不要沉溺于声色而重蹈亡国覆辙。诗人在《江南春绝句》中凭吊南朝覆灭时的寺庙,对其来历稍作点拨,使人既纵向想象当年这些佛寺建造的历史,又能横向联想唐王朝过分崇佛致国力衰退的后果,含蕴地揭露当时崇佛修寺的情景。无论侧重于“讽”还是侧重于“鉴”,他们都以叹古怀昔的旧形式,反映了现实社会,及难以排遣的兴废之感,扩大了咏史诗表现的容量,增强了咏史诗的现实性。

四、 同而不同的艺术特征

杜牧、李商隐的咏史诗比较讲究立意结构、遣词造句,其诗的艺术特征与表现手法,有些是相近的,有的则是各有特色。

(一)选材典型,往往以小见大

李商隐的咏史诗常选取典型的人物、事件来达到对昏君奢***误国的有力揭露讽刺。选用历代昏君,将他们作为历史的反面典型,以此讽喻当代君王。如《隋宫》(绝句)选取了典型的历史事实,总结隋朝亡国的教训,着力刻画隋炀帝祸国殃民的暴君形象。而选用正面之人如屈原、宋玉、贾谊等,借咏叹这些人的不幸遭遇,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和人生慨叹。李商隐还常选取昏君游玩***乐的小物品,借题发挥,以小见大,寄寓深刻感慨,如在《齐宫词》中,诗人借用九子铃来串演北齐后主、梁台新主相继荒***亡国的悲剧,寄托兴亡的感慨。

杜牧的《赤壁》是由一件从江沙打捞出来的三国时的铁戟联想起那场历史上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还运用铜雀、二乔这些虽与战争无关,但却是三国时的标志性人物、建筑意象,来引发巨大的时空逆转与深长的历史思考。《过华清宫绝句》未曾罗列玄宗骄奢***逸的生活现象,而只选取千里急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简单陈述。谨守了历史的真实,又高于历史的真实,达到了艺术的真实,形成非常富于戏剧性的场面,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

(二)对比强烈,叙写形象

在诗中展示鲜明对照的历史画面,能以最省俭的笔墨,将诗人饱满丰富的感情,表现得痛快淋漓。

李商隐写作咏史诗,与很多诗人有所不同,往往很少直接议论和具体评判,用抽象的道理来教训人们,而多通过展开合理联想和形象叙写,从对比鲜明的画面和意象中寄寓讽喻之情。《北齐二首》篇中“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剪裁了发生于不同时间的两个场景,不留情面地将昏君的丑态用鲜明的对比展现出来, 国之将亡,昏君仍沉迷后宫,字里行间充溢着尖锐而辛辣的讽刺意味。《南朝》则把陈后主的荒***较比于齐废帝有过之无不及,后代荒***甚于前朝。

杜牧也常运用鲜明对照的特写镜头。如《台城曲二首》其一描写陈亡时陈后主在国破后竟可笑地躲入井中,而城外***队战势激烈,城内城外的场景形象而有条不紊的一一展开,对比强烈,情节形象可感。更为著名的《过华清宫三绝句》,更是劳民伤财,生活奢侈的进贡荔枝只为博美人一笑,真正所谓“一笑倾城,一笑倾国”。宫中歌舞升平,宫外则社会***治形势剧变,画面虽简单,却将当时表面波澜不惊,实际暗流汹涌的***治无限延伸到了整个社会的动态,将山河破碎的原因一一用形象的笔触作了揭示。

(三)善于“点铁成金”,议论不落俗套

咏史诗题材多为众所周知的不新鲜题材,可是“小李杜”能够对老生常谈的典故“点铁成金”,显示了他们非凡的见解,使咏史诗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鉴戒意义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如李商隐的七绝佳作《梦泽》,关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自古以来人们都习惯性地指责残暴荒***的“好细腰”的楚王。李商隐却将批判重点放在自作自受的宫女身上。他不是表面性的讽刺这些人的媚主邀宠,而是深入地讽刺这些悲剧人物麻木不仁的人生状态。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题材原有的普通意义,将腐朽丑陋的世风作了最本质的暴露。其咏史佳作《贾生》,也突破了借贾谊的经历以抒发己之不遇的习惯做法,从贾生被君主赏识的角度出发,先抑后扬,反其意而用之,将事实的真相与表象自我矛盾。

杜牧很善于对历史人物事件重新做出评价与出人意料的议论,渗透着一种对历史和现实的体察。他在《题桃花夫人庙》(七绝)深究息国之亡的原因。正如《瓯北诗语》中所评:“以绿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见。而词语蕴藉,不显露讥讪,尤得风人之旨耳。”[4]他能够这样尖锐地提出问题,是那些人所尽知的美色误国之浅显见解所远不及的。而《题商山四皓庙》取典于吕后请商山四皓出山以固太子储位之事,历来人们对此事评价甚高,而杜牧能超出常人的眼光,指出因四皓出山而致吕后专权的恶果。这种立意的高绝,见解的独到正如赵翼所云:“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5]

五、咏史诗意境

诗的境界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所创造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契合的艺术境界。一首诗的意境则包含了时代特色与个人特色,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个人特色。明人宁濂指出:“诗,心之声也。是故凝重之人,其诗典以则,俊逸之人,其诗藻而丽;燥易之人,其诗浮以靡;奇刻之人,其诗峭厉不平;严庄温雅之人,其诗自然从容而超乎物象之表。”[6]

李商隐喜欢重构历史,并将其感伤心态与悲剧气息融合其中,把对社会的义愤与不平曲折折射出来。创作中他大力以“绮靡”之词写“怨刺”之诗。“绮靡”作为不同于他人的诗风与浓郁的抒彩和深长的情致,深刻的议论、尖锐的讽刺多相结合达到了境界的高度浑融 [7]。他自己的目标就是要将讽谕怨刺的内容与委婉清丽的形式结合起来,是“徘徊胜境,顾慕良辰,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

杜牧自忖“平生五色线”,咏史诗也自然呈现出指点江山,品评历史的勃勃英气。但人生经历与性情让他在咏史诗中常常情不自禁地以个人意识体察历史,敢于突破单纯演绎史实,褒贬人物的格局,大胆凸现鲜明的个人色彩借咏史以抒怀,将其积极的情态,高绝的议论与过人的史识融合,指摘时弊,针砭现实。他的诗不重视用词的华丽,而更重于诗中情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诗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经验的返照。诗境经过了移情处理后已经心神凝注,物我两忘。

李商隐常在咏史诗中把主观感情移入诗中对象,处理题材时也表现出浓厚的主观化倾向。他用虚拟推想之辞在史实传说的基础上加以艺术的想象,而且诗中所表现出的意境真实与艺术真实令人信服。《隋宫》(七律)只根据史实传说经过自己的艺术处理对昏君作了尖锐的刻画,场面不失为真实可感,堪称大手笔。

杜牧的咏史诗往往重新虚构历史的陈案或结局,将历史上已成定局的重大事件从其个人愿望做出观照。《题乌江亭》中杜牧从其为人性情出发对项羽的自杀行为进行了否定。又如《赤壁》也未从正面入手,而是展开逆向思维,得出一个假设中的结局,使人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做出深思。

六、结语

杜牧的七绝咏史对史论式诗体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李商隐从选材的意识到艺术的表现形式无不垂范后世,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他们所触及的题材范围之广,表现手法的丰富以及风格的多变都推动了咏史诗的发展。他们的创作承前启后,在咏史诗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韦春喜,张影.试论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 [N].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唐杜牧著,张厚余解评.杜牧集 [M].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1-3.

[3]艾青著.诗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2-8.

[4]清赵翼著.瓯北诗话[M].霍松林,胡主佑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重印.163-164.

[5]同上

咏史诗篇5

关键词:中晚唐;咏史诗;思想情感指向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题材类型。它以古人、古事与古迹为题材或感触点,对之进行吟咏、思索,以表达思想感情、认识。其创作源远流长。汉代班固的《咏史》标志着此类诗歌的形成。其后西晋左思《咏史》八首、东晋陶渊明《咏贫士》七首、南朝颜延之《五君咏》等诸家作品各有特色,推动了咏史诗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讲,前代作家大多借咏史来表达主体情志,内涵比较单一。如左思、颜延之等人的作品,多通过咏古,抒发有志不遇、仕途蹭蹬的郁愤不平之音。同时,由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以士族为主体。而士族则“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缺乏关注现实的精神,导致咏史这一现实性很强的诗体,与玄言、山水田园、宫体等诗歌相比,发展相对滞后,创作量较少。因此前代的咏史诗很难形成一定的时代性思想情感指向。到了中晚唐时期,由于衰微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特定的历史文化原因(关于此点,笔者另有《试沦中晚唐咏史诗繁盛的历史文化原因卜文),咏史创作进入了非常繁荣的时期,表既出特定的思想情感取向。

从创作主体上,与魏晋南北朝出身世族的文人相比,唐代文人大多出身寒门,更为关注社会状况,具有注重、批判现实的品格。而中晚唐时期的社会、***治状况,已没有初盛唐的昂扬向上、开明恢弘的格局,而是国力衰微,***治腐朽黑暗。在这种情况下,此时期的文人便自然摆脱了抒发个人情志的狭隘主题,开始以冷峻深沉的笔触去批判、讽刺现实与***治,直接揭露社会***治中的奸臣当道、藩镇割据等重大问题,带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如秦韬玉《读五侯传》(《全唐诗》卷六七):

汉亡金镜道将衰,便有奸臣竞佐时。

专国只夸兄弟贵,举家谁念子孙危。

后宫得宠人争附,前殿陈诚帝不疑。

朱紫盈门自称贵,可嗟区宇尽疮痍。

“五侯”是指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等兄弟五人。《汉书》卷九十八《元后传》记载他们:“臧累钜万,纵横恣意。大治室第,……发民治道,百姓苦其役,内怀奸邪,欲筦朝***,……蔽上壅下,内塞王路,外交藩臣,骄奢僭上,坏乱制度。”此诗对他们作了深刻批判,指出在汉运衰微之际,便会有奸臣佐时。他们只为自己的利益富贵着想,给国家造成了严重危害:“朱紫盈门自称贵,可嗟区宇尽疮痍。”可以说,此诗明显地是为中晚唐时奸臣当道、祸乱朝***而发,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曹邺《秦后作》对秦朝分崩离析后***阀割据与混战予以抨击,认为***阀们“空持拔山志,欲夺天地德”,导致黎民百姓无辜受难,社会秩序混乱,使民族陷入了严重灾难中。“父母骨成薪,虫蛇自相食。鼎乱阴阳疑,战尽鬼神力。东郊龙见血,九土玄黄色。鼙鼓裂二景,妖星动中国……徒流杀人血,神器终不忒。”(《全唐诗》卷五九三)可以说向统治者一味姑息藩镇敲响了警钟。

然而,从总体上,此时期的咏史诗更集中地指向了对君主的规讽与批判。面对昏庸无能、荒***浮糜的君主,诗人们深感仅以直书现实的写法,已难以唤醒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唯有超越现实而触及现实背后所隐藏的国破家亡这一严重后果,才能对迷蒙中的君主起到警醒作用。这样,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更多地走进了诗人们的视野。春秋时的吴王、南朝诸君、隋炀帝等自然地成为共咏对象。而本朝玄宗时代的兴衰成败,则是更好的当代明证:励精***治可以兴国,而荒***腐朽必将给国家带来沉重灾难。如,李绅的《姑苏台杂句》(《全唐诗》卷四八二),是有感于“越王黄献吴王黄金楼楣,吴王因造姑苏台,因献楣,遂以黄金尽饰楼,以破其国”(《姑苏台杂句序》)之事,怀古而作。诗作以流丽跌宕的笔势,写吴王荒***无道,沉溺女色:“西施醉舞花艳倾,妒月娇娥恣妖惑。姑苏百尺晓铺开,楼楣尽化黄金台。”最终的结果是:“歌清管咽欢未极,越师戈甲浮江来。”“伍胥抉目看吴灭,范蠡全身霸西越。”实际上是讽规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又如司空***《南北史感遇》十首其五:“兵围粱殿紧瓯破,火发陈宫玉树摧。奸佞岂能惭误国,空令怀古更徘徊。”(《全唐诗》卷六三三)。借南朝梁、陈亡国事,影射唐王朝几被黄巢农民起义***推翻,僖宗逃奔,认为深层原因不在于奸佞误国,而主要是君主自身的问题。可以说,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再如张祜《马嵬坡》:“旌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尘土已残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全唐诗》卷五一一)直接以玄宗史事人诗,委婉地指出造成銮舆播迁、***民离心的根本原因,在于玄宗崇溺贵妃,荒***误国。对统治者的规谏、批判自寓其中。

但中晚唐咏史诗并没有局限于对现实的简单批判中,而是蕴涵着更深刻的历史反思,带有强烈的理性主义精神。在人格范式上,中晚唐文人已经由初盛唐的才子辞赋型,转变为学者知识型,能够以知识分子理性思辨的能力,去审视、反思问题。因此,对于历史,诗人们多不再以韵体的方式进行叙述、慨叹,很少以古人自拟、自比,抒发个体情怀,而是从前代翻覆迭变的表面现象中,透视人生成败、历史兴亡的真正原因;或者摆脱人云亦云的历史陈说,烛微探幽,对历史事实作一种假设性思考,予以翻案,另发新见。这样史论体、翻案体咏史诗应运而生。

从总体上讲,此时期反思的焦点集中于前代***治得失、国家兴亡上。朱庆馀的《长城》:“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一人如有德,四海尽为家。”(《全唐诗》卷五一五)指出为君者应当以德治理天下,这样就会四海为家,天下太平,边关防御问题也就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李山甫的《上元怀古》其一:“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古城秋。”(《全唐诗》卷***三)诗人一反由古迹场景的描写而感怀历史沧桑的写作模式,在一种探究历史的自觉意识下,追问南朝兴亡的真正原因,认为南朝天子荒***风流,不知道国运主要由内修道德来决定,而试***依靠长江天险等外在防守,致使国破家亡,繁华不在,表现出强烈的***治探索意识,是典型的史论体。

中国史学发达,对历史胜事、往哲前贤多有共识、成说。然而,中晚唐诗人则有意地摆脱了成说的藩篱,对历史进行反思、审视,推翻旧论,另立新说,开创了翻案体,使此时期的咏史诗呈现出独特风貌。如王叡《解昭君怨》(《全唐诗》卷五五):“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因画工的丑化,王昭君不为君王所知,不得已而嫁胡虏。对于此事,历来多持同情、惋惜的态度,同时批判画工,暗讽君主。而此诗却一改这种思想取向,从假定性的历史条件出发,得出富有启迪意义的历史结论。这种从反面思考问题的历史视角,使此诗与同题材的其他作品相比,更富有思想意义和理性深度。再如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罗隐《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一般史论认为,隋炀帝为了奢侈浮糜的享受与娱乐,修建汴河,引发了隋朝灭亡。而诗人则在批判隋炀帝凿开运河的主观动机的同时,从当时此河给社会所带来的积极客观作用出发,予以肯定。后一首以西施为关注对象。对于西施,人们多把她看作越灭吴的关键因素,是她导致了吴的灭亡。这实际上是女色亡国论。而罗隐则认为,如果西施能导致吴亡的话。那么越国的灭亡又是谁造成的呢?警醒有力的反诘,自然否定了这种论调,认为国家灭亡自有其时。公允而论,历史的发展是在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历史结果也具有正反或多重意义。若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的发展与结果,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各有新警之处。诗人们对历史陈说的翻案,实际上都是从不同因素、视角思考的结果,显现出独到的史识,使咏史诗放射出强烈的理性光芒。

总体上讲,经过安史之乱,中晚唐的***局混乱黑暗、萎靡不振。面对这种社会局面,诗人们普遍地孳生出“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天下将倾,海内将乱”的危机感和“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李商隐《咏史》)的颓唐情绪。整个社会笼罩着消极颓败的氛围与无可奈何的慨伤。在这种时代环境、心态下,此时期的咏史诗自然地弥漫着浓烈凄凉的伤悼之情。如许浑《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乌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全唐诗》卷五三三)写诗人登上高楼,举目远望,愁情万里。这种愁情是对中晚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直觉感验与体认。曾经繁华一时的秦苑汉宫,如今已是绿芜满地,黄叶满林。唯有雀鸟、鸣蝉不识兴亡,或翻飞上下,或鸣吟不断。所谓“莫问当年事”,意指一切繁华,恰似东去之水,终将逝去。同时,蕴涵着对无可挽回的社会现实的深沉感伤,可谓“其今古废兴,山河陈迹,凄凉感慨之意,读之可为一唱而三叹矣。”再如李群玉《秣陵怀古》:“野花黄叶旧吴宫,六代豪华烛散风。龙虎势衰佳气歇,凤凰名在故台空。市朝迁变秋芜绿,坟冢高低落照红。霸业鼎***人去尽,独来惆怅水云中。”(《全唐诗》卷五六九)表达了一种历史兴废,朝市变迁之感。无论是吴宫的歌吹燕舞,还是六朝的豪华风流,一切都在自然的永恒面前显得是那样短暂与无奈,仅仅留下浓重的荒凉、萧瑟,让人况味与哀叹。这种强烈的伤悼之情,实际上都是中晚唐士子文人对江河日下的***治现实消极、绝望心态的折射。

面对中晚唐黑暗腐朽、弊端丛生的社会状况,为了调整心态,建立新的精神支柱,文人便栖心佛禅。而佛禅认识论的核心是“空”。它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是虚幻不实的,可以存在,但存在只是暂时性的;事物外在的相与内在的质都时时处于成、住、坏、空“四相迁流”的变化过程中;人作为世间一物,也是如此,最终也要归空。既然如此,也就不必去计较功名利禄、生死冷暖;一个朝代的历史,作为一个变化的过程,因“四相迁流”,最终还是要走向“空”。在接受了这种佛学思想后,中晚唐的咏史诗在思想情感取向上,表现出很浓的历史虚无主义。如韦庄《上元县》:“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李洞《金陵怀古》:“古来无此战争功,日日戈船卷海风。一遇灵鳌开睡眼,六朝灰尽九江空。”(《全唐诗》卷七二三)这些诗都突出强调历史的“空”性、“幻”性。历史既然是由“空”所幻化的一种具相,最终也必将走向幻灭,归于“空”,所以何须关心兴废,自任其兴废存亡也就可以了。

既然历史是一种梦幻与虚空,那么对曾在历史中铸就过辉煌业绩、展示出人生风流的英雄、贤达,又该如何认识呢?细读此时期的咏史诗,可以发现,诗人们已由以前的膜拜颂扬,转变为对业绩的否定与反叛,泯灭成败,如李山甫《上元怀古》:“争帝***王德尽衰,骤兴驰霸亦何为。君臣都是一场笑,家国共成千载悲。排岸远樯森似槊,落波残照赫如旗。今朝城上难回首,不见楼船索战时。”(《全唐诗》卷***三)在否定了英雄业绩之后,诗人们开始在苍茫古今中,寻找主体生命之路,体味现实人世,思索生命的意义与哲理,致使此时期的咏史诗带有很强的生命哲理性:

细推今古事堪愁,贵贱同归土一丘。

汉武玉堂人岂在?石家金谷水空流。

光阴自旦还将暮,草木从春又到秋。

闲事与时俱不了,且将身暂醉乡游。

——薛逢《悼古》(《全唐诗》卷五四八)

苇声骚屑水天秋,吟对金陵古渡头。

千古是非输蝶梦,一轮风雨属渔舟。

若无仙分应须老,幸有归山即合休。

何必登临更惆怅,本来身世只如浮。

——崔涂《金陵晚眺》(一作《金陵怀古》,《全唐诗》卷六七九)

咏史诗篇6

    摘 要:唐代咏史诗是时代精神的载体。诗歌中无论是对儒家孔子的非议、对起义领袖的赞美,还是对个性女性的理解肯定,无不体现出创作群体的开明意识,闪烁着迷人的时代色彩。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治清明和思想***的时代。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唐代诗人在对历史题材的吟咏中,敢于非议儒家孔子,敢于歌颂起义领袖,敢于理解和肯定个性女性,体现出卓尔不群的胆识气度和开明意识。

    一、对儒学孔子相对尊崇而绝不迷信

    唐代实行“尊崇儒术,兼容百家”的***策,故唐代文人能够广泛接受各家思想的影响而不迂执一端。在唐代即使非议孔子,批评儒家经典,统治者也绝不过问。历史学家刘知几编撰《史通》,指责孔子在删定六经时,为尊者、亲者、贤者讳,刻意隐瞒历史真相,态度尖锐。{1}李商隐理直气壮地为“不师孔氏”的元结辩护:“呜呼!孔氏于道德仁义之外有何物?百千年贤圣相随于途中耳!……孔子固圣矣,次山安在其必师之邪?”(《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一方面肯定孔子的贤圣,另一方面又指出对于孔子不必一味迷信。韩愈在《原道》中,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的“道统”继承人自居,大声呼吁排斥扫荡佛老异端。但是他在《读墨子》一文中却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这显然和孟子斥墨子为“禽兽”的立场大相径庭。唐代文人在兼容百家的时代空气中受到多种思想深浅不同的影响,他们思想***,勇于创新,因而能够不拘儒家旧说,独自发抒见解。

    唐代文人对儒学孔子相对尊崇、绝不迷信的态度,在诗歌创作中也明显反映出来。他们对孔子有时极为尊敬,有时又语含嘲讽。李白在《古风》“大雅久不作”中写道:“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表示要像孔子那样,为端正文坛风尚做出贡献,对孔子真是不胜仰慕之至。而他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又高唱“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俨然以嘲笑孔子的楚狂接舆自比。杜甫一向以忠君尊儒闻名,他在诗中多次以“老儒”、“腐儒”自称。但他在愤激之时,曾大叫“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又在醉酒之后,借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的诗句,发泄心中的牢骚不平。李颀《杂兴》诗云:“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用新异的比喻,把儒家圣人周公和楚狂接舆相提并论。诗人认为周公、接舆两人虽然语默迥异,但在任运遂性上却是一致的。

    在吟咏孔子的诗歌中,诗人们往往侧重于同情其生不逢时的坎坷遭遇。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云:“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已经流露出浓郁的感伤情绪。高适在《鲁西至东平》中写道:“问津见鲁叟,怀古伤家丘。寥落千载后,空传褒圣侯。”对其生前落魄,身后尊崇的不同遭际,寄寓了深沉的感慨。此外,李白“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送薛九被馋去鲁》)慨叹孔子才高而不被赏识。“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借孔子的壮志未酬排遣自己的失意之愤。卢仝“仲尼鲁司寇,出走为群婢”(《感古四首》之二)感叹孔子为群小所妒,都语含伤感和激愤。

    唐代文人对孔子采取了一种开明的态度。他们并没有把孔子当作超凡脱俗的神来崇拜,而是把他看成有血有肉的古代贤者,因而他们敢于对其有所褒贬,有所同情。这正显示出文人思想的***和视野的开阔。

    二、对起义领袖敢于肯定和赞美

    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热情歌颂人民对暴力统治的反抗,并把秦末起义领袖陈胜和项羽分别列入“世家”和“本纪”,充分显露了他卓立不凡的***治见解,达到了后代正统史家所不可企及的思想高度。唐代文人继承了司马迁对农民起义的进步观点,在诗歌中对陈胜进行了肯定和颂扬。韦楚老《祖龙行》以“陈胜城中鼓三下,秦家天下如崩瓦”的诗句,形象地再现了起义***势如破竹的巨大声威。胡曾《咏史·陈涉》云:“秦法烦苛霸业隳,一夫攘臂万夫随。王侯无种英雄志,燕雀喧喧安得知?”则完全取材于《史记·陈涉世家》。诗人巧妙地把陈涉的两句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融入诗中,充分肯定了陈胜的胆识和功绩。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其悲壮人生引起了唐代文人的广泛关注。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写道:“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用豪纵遒劲的笔调刻画出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于季子“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咏项羽》),胡曾“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乌江》),则在同情其失败命运的同时,歌颂他死得磊落壮烈,不失英雄本色。

    唐代文人不仅歌颂古代的起义领袖,而且对隋末农民起义的首领进行了赞美。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中有一首凭吊李密的诗,诗中写道:“亿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伊人何电迈,***风尘首。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连营一百万,六合如何有。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力争固难恃,骄战何能久?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诗人用赞叹的笔调描绘出李密在中原逐鹿的隋末起义浪潮中,连营百万、威震天下的英武形象,痛惜其恃勇骄战、雄***中夭的命运,完全可以和司马迁描写陈胜、项羽的气概相媲美。唐代诗人在诗歌中提到隋末起义***时,往往以“群雄”“英雄”称之。如杜甫《行次昭陵》云:“旧俗疲庸主,群雄问独夫。”《重经昭陵》道:“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这种称呼在当时整个文坛都很盛行。李百药《皇德颂》写道:“定群雄之逐鹿,拯方割之为鱼。”杜光庭《虬髯客传》中叙述李靖之话时也提到:“天下方乱,英雄竞起。”唐代诗人敢于歌颂起义领袖,和唐朝统治者的远见卓识密切相关。据《通鉴·贞观七年》记载:“春正月,更名《破阵乐》曰《七德九功之舞》。太常卿萧 上言:‘《七德舞》形容圣功,有所未尽,请写刘武周、薛仁杲、窦建德、王世充等擒获之状。’上曰:‘彼皆一时英雄。今朝廷之臣,往往尝北面事之,若睹其故主屈辱之状,能不伤心乎?’”唐太宗称起义领袖为“一时英雄”,从而更好地团结了各路义***的臣僚。可见唐朝的君王虽然对隋末起义的镇压毫不留情,但在言论上却对起义领袖有所宽容,并不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所以诗人也就能够大胆地对起义者寄予同情和肯定。

    三、对个性女子寄予同情和理解

    唐代诗人在女性问题上,也反映出一种开明***的观点。汉代卓文君爱慕司马相如的才华,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毅然与之私奔,成为我国古代着名的自由恋爱故事。当唐代诗人凭吊古迹,缅想历史时,常常情不自禁地为之挥毫咏叹。卢照邻“云疑作赋客,月似听琴人”(《相如琴台》)采用寓人于景的表现手法,李贺“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咏怀二首》之二)则直接再现人物活动,都展现了一幅甜蜜恩爱的生活画面。杜甫寓居成都时,也留下了美丽动人的诗篇:“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琴台》)诗人一开始就指出相如晚年因病闲居茂陵时,仍然挚爱着卓文君,则此前的恩爱更不待言说,可见他对于《西京杂记》中“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的传闻是不以为然的。酒肆、琴台的遗迹,又使人联想起相如文君当年大胆潇洒、充满情趣的生活。而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仿佛闪现在野花蔓草之中,更引人进入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遐想境界。“归凤求凰”出自司马相如的《琴歌》“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相如正是凭借此曲表达对文君的执着爱情。诗人引用这一典故,表明了自己对他们追求自由爱情的理解和肯定,并流露出不见古人的惆怅。唐代诗人热情歌咏相如文君的爱情,正反映出他们蔑视束缚、热爱自由、追求幸福的洒脱生活态度。 徐陵《玉台新咏》收录古辞《苏小小歌》云:“我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据《乐府广题》记载:“苏小小,钱塘名***也,盖南齐时人。”苏小小虽然沦落风尘,但却是个品貌出众而又多情多义的才女,不幸在十九岁时就悄然离世,后人遵其遗愿,埋香于西泠桥畔。唐代多位诗人感其身世,挥毫作诗。温庭筠称她是“水中莲子怀芳心”(《苏小小歌》),以出污泥而不染的莲子,比喻其灵魂的纯洁。张祜“中擘庭前枣,教郎见赤心”“不知谁共穴,徒愿结同心”(《题苏小小墓》),一方面赞美其爱情的坚贞,另一方面同情其悲凉的命运。李贺《苏小小墓》尤为着名,诗云:“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诗人根据古乐府的内容,结合墓地的景物,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的鬼魂形象,创造出凄迷空灵的艺术境界,并对她的痴情和不幸表示了深沉的慨叹。唐代许多诗人都与风尘女子有过交往{2},在咏叹苏小小的诗歌中,正反映出他们对这些女子的理解和同情,这与一味视其为玩物的腐朽意识显然有着天壤之别。白居易《杨柳枝词》云:“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更是把苏小小当作美的化身来歌咏。

咏史诗篇7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典诗歌;咏史怀古诗教学

一、教师做好宏观调控,把好“群文”关

教师是群文阅读中知识的储备者,在教学之前挑选一些咏史怀古诗,让学生放声去读,在朗读中先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高中课本中的咏史怀古诗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李商隐的《马嵬》、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蜀相》,给学生补充的咏史怀古诗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李商隐的《贾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金陵***》、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乌江亭》、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杜牧的《赤壁》《题乌江亭》。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读诗,类比阅读法、小组诵读比赛法等,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让学生主动理解“群文”内容,感受其意境美

学生熟读后,就会理解诗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这些诗的意境美。理解咏史怀古诗需要注意先要知人论世,然后对诗的内容进行想象描写,从而把握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读诗主张“以意拟志”,即用读者的“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所要表达的“志”。咏史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人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例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是杜甫迫于“安史之乱”而入蜀后,于乾元三年春天写的。诗中提到“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提到“三顾”和“出师”,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是在拜谒武侯祠后写的这首诗,涉及的是三国蜀相诸葛亮的事迹。诗人面对武侯祠旧址,想到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赞颂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同时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胸怀壮志而未酬表示惋惜,以至“泪满襟”。杜甫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哀情,是因为他当时也遭遇乱世,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想到诸葛亮的结局,而发出怀古之哀叹,实际上也是在叹息自己。仔细品味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的首联一问一答,开门见山地指明自己感怀的内容是成都城外的武侯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个写景的句子中,一个“自”,一个“空”,既是写实,又体现出自己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墓地,如今却荒凉冷清、无人关怀的感叹,以乐景衬哀情。全诗的情调悲凉,这正与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一致的。经过这样的思考,对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就可以准确把握了。这一阶段占用的时间比较多,需要老师向学生耐心地讲解每一首诗。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咏史怀古诗教学变为一个学生主动探险、主动发现、主动认知的过程。

三、归类总结这些“群文”的写作规律,再扩大阅读范围

在理解以上诗歌的基A上对其进行分类总结:

怀人伤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蜀相》、李商隐的《贾生》。

怀古伤今:李商隐的《马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金陵***》、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

理性反思:杜牧的《赤壁》《题乌江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乌江亭》。

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思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内容感情: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常用手法: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伤己,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用典,对比,比喻等。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在总结出这些规律后,可再补充些咏史怀古诗,以此加深巩固。

咏史诗篇8

达人所共知。

秦穆杀三良。

惜哉空尔为。

结发事明君。

受恩良不訾。

临没要之死。

焉得不相随。

妻子当门泣。

兄弟哭路垂。

临穴呼苍天。

涕下如绠縻。

人生各有志。

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

心亦有所施。

生为百夫雄。

死为壮士规。

咏史诗篇9

1、太康体:

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2、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3、左思风力:

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4、玄言诗:

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5、游仙诗:

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二、论述题

1、西晋太康前后文坛的主要创作倾向如何?代表作家是谁?

参考答案:主要创作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雕章琢句,追求词藻华美与对偶工整。只有左思独树一帜,以矫健的笔力抒写了寒士的不平,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代表作家即“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2、试述左思《咏史》八首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其艺术特点,一、八首诗各自***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咏史诗篇10

关键词:唐彦谦;李商隐;诗歌;师承;职称论文

(一)在题材上,唐彦谦的咏物诗和咏史诗,无论从诗歌手法还是风格上,都和李商隐的咏物诗和咏史诗相似。

咏物诗至晚唐可谓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元人方回说:“晚唐人非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竹书,则一字不能作”,从侧面揭示了晚唐诗人对风物的特殊癖好,可见晚唐咏物诗之多。李商隐和唐彦谦创作了数量不少的咏物诗可以说是这一诗歌创作倾向的反映。但是和其它诗人相较,李商隐的咏物诗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从唐彦谦的咏物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这种不同的传承。晚唐咏物诗表现出两种明显的倾向,即:致力于穷形尽相的***貌摹态,笔致精工纤巧,有的绮艳无骨,排比,偶韵较律,形式主义较为严重。如皮日休和陆龟蒙的酬唱之作有《茶中杂咏》(十首)、《渔具诗》(十五首)、《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等等都具有此种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托物讽世之作很多。如袁郊的《月》、曹邺的《官仓鼠》、韩??摹豆鄱芳ε甲鳌贰⑻票傅摹兜琅阅尽返龋?浞泶痰拿?晁?颍?现粱实邸⒐倭牛?轮两奖∈烂妫?匏?话??br>李商隐创作了一百多首咏物诗,其中也有***貌摹态之作,如《微雨》、《落花》、《牡丹》等;也不乏讽刺之作,如《赋得鸡》、《乱石》等,但是不同之处是,李商隐还创作了许多托物寄怀之作。诗人借咏物抒发因仕途抑塞、挫折频仍而产生的凄切悲伤之感,表现出低徊深婉、摇荡人心的悲剧美。这些咏物诗的成就最高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如《流莺》: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岂啭能本无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潮夜***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1

流莺的飘荡哀鸣,欲栖无枝,寄寓了诗人陈情不省,身世飘蓬之感。

唐彦谦的部分咏物诗直接继承了李商隐这种悲美的风格。这些咏物诗托物寓怀,对于所咏之物较少作精切工细的描绘,而是着重写其生存状况,揭示其心理活动和内在精神,亦即“略貌取神或离形入神”。无论是在劲风危露中频嘶的《夜蝉》(翠竹高梧夹后溪)还是在潮湿阴暗中乱舞的《萤》(日下芜城莽苍中),诗人都着重刻画它们生存环境的冷寂和它们受人冷落的无限凄凉的心绪感受。表面在咏物,但似乎更像是诗人的自伤,它们和寂寞枯槁的诗人形象融为一体,成了诗人的化身,诗人精神的载体。这两首咏物诗极似李商隐的《流莺》,以物暗喻诗人自己,对于物的生理特性,诗人都无一语言及,风格上都具有一种哀婉的悲美。

唐彦谦对李商隐的传承在诗歌体裁上还表现在咏史诗上。咏史诗,自东汉至唐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彦谦对李商隐咏史诗的学习,古人都有所赞誉,认为能得义山讽谕的精髓。其实,唐彦谦不仅仅是在构思立意上学商隐,在咏史的题材上更是亦步亦趋。唐彦谦现存咏史诗十一首,其中有七首在题材和立意上和李商隐的咏史诗十分相像。李商隐有不少讥刺皇帝求仙虚妄的咏史诗,其代表之作当推《瑶池》、《汉宫词》,这两首诗都属于借古讽今,以周穆王和汉武帝求仙之事来讽刺唐朝皇帝求仙媚道的愚昧和虚妄。唐彦谦的《穆天子传》和《汉殿》不仅所咏之事与之相同,而且连遣词造句都有相仿之处。如“王母清歌玉管悲”、“鸟去云飞意不通”和“瑶池阿母绮窗开”、“青雀西飞竟未回”可见模拟的痕迹。此外《汉嗣》、《四老庙》、《见隋炀帝宝帐》、《骊山道中》分别和李商隐的《题商山四皓》,《隋宫》,《骊山有感》等篇相似,或借讥讽隋炀帝的荒***奢靡来影射当朝者的铺张浪费,或讽刺唐玄宗关键时刻不能制敌而连自己心爱的妃子也难以保全的可悲。

(二)在诗歌的情感方面,情理兼备,于社会反思中融入身世之感,深沉悲怆。

李商隐的一生可谓不幸,生父早亡,自小漂泊,家境艰难。后又因婚姻之事开罪牛***,以后的大半生都处于牛、李***争,南衙北司相互倾轧,水火不容的境地中,动辄得咎,虽多次哀哀陈情,剖白无辜,但终不为原谅,致使一生悒悒不乐,“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理想无法实现,“猜意??竟未休”的局面不得改变。形之于诗歌,就多回环迂折、深情缅邈之作。不论是指陈时弊的咏史诗还是借物抒怀的咏物诗还是朦胧难解的爱情诗,都浸透着诗人的社会人生之感,形成一种迂回缠绵、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

唐彦谦身处末世,遭遇乱离,又兼仕途坎坷,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一样岌岌可危,风雨飘摇。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同样可以感受到和李商隐相似的家国人生之感。诗人将***的时代、淹蹇的身世、凄凉的情怀融入诗歌中,感情深沉凝重,其《秋霁夜吟寄友人》一诗:

槐柳萧疏溽暑收,金商频伏火西流。尘衣岁晚缘身贱,雨簟更深满背秋。

前世悲凉何足道?远书慵懒未能休。惟思待月高梧下,更就东林访惠休。2

首联写景,点明时令,夏去秋来,“萧疏”一词,已见萧条凄凉之意。颔联紧承上联,写明时间和环境,“岁晚”之时,已有迟暮之感,更兼风雨飘摇,诗人放眼望去,满目尽是秋色,凄苦之情更加难奈。五、六联抒情,写诗人的身世之感。上联意为往事悲凉已不堪回首,而现实亦是萧条,前世不足以道,更显眼下之凄苦,诗人百无聊赖,来自远方亲友的书信,诗人更无心回复。因为往事凄凉,现实聊赖,竟无一事可说!尾联写诗人心灰意懒之余,竟生遁世之念!诗人虽未言及***的世事及坎坷的一生,但一句“前世悲凉何足道”,已将所有囊括其中,感情深沉悲凉。再有《红叶》,写红叶的凋谢飘零,诗人的怜惜之情,深邃而沉痛,状物抒情,细腻婉转,借叶之凋零,寄寓了诗人漂泊无依的身世家国之感。其它的如《克复后登安国寺阁》(千门万户鞠蒿藜),中和三年春,唐朝***队击败黄巢起义***,收复长安。这首诗写诗人于克复后重游长安的所见所感。昔日繁华的长安,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满目凄凉。诗人面对今昔如此强烈的对比,如入梦幻,夜晚寥落的星辰下是历经沧桑后精神恍惚无着的诗人形象。全诗感情苍凉悲怆。

(三)在诗歌语言上,唐彦谦擅长用典,无论是在典故的选取上还是典故的运用手法上都是直承玉溪。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咏史诗10篇

学习

大量的英语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大量的英语10篇,内容包括大量的英语短语总结,大量的英语短语及用法。二、现状调查笔者通过对云南省某高校大学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常会感觉自己拼命在扩展自己的词汇量,但面对作文时却还是无从下

学习

可爱妞妞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可爱妞妞10篇,内容包括可爱女生妞妞,可爱妞妞的文案。妞妞长的也是超可爱,一对晶晶亮的大眼睛特别有神,那一对扇风耳是妞妞特有的标志,一个搭拉下来,另一只却是高高的竖起来,好象在听别人说她什么一样!妞妞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就是夜

学习

租房合同注意事项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租房合同注意事项10篇,内容包括与中介签租房合同注意事项,业主租房合同注意事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房屋租赁的有关事宜达成协议如下:第一条房屋基本情况(

学习

感情世界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感情世界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暑期感情日记十篇,感情记录100篇。贾宝玉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泛爱之情,二是专爱之情、三是体物之情。一、泛爱之情所谓“泛爱”,鲁迅先生称之为“爱博而心劳”,也就是何其芳所说的“

学习

李老师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李老师10篇,内容包括李老师文章大全,李老师故事大全。李老师讲课很注意直观演示。在四年级的时候,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张纸,在四个角的部位,分别剪了四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原来这张纸长30厘米,宽20厘米,剪完后,剩下的纸折成的纸盒

学习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10篇,内容包括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文案版,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感悟。下文是方黎MM的讲述――黄牛太黑,机票太贵;买票太挤,挤车太累2006年7月,我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应聘进深圳一家物流公司,担任统计工作。2006年

学习

篮球训练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篮球训练10篇,内容包括篮球训练技巧100例,篮球跳投训练。

学习

教师三月份工作总结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三月份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三月份教师工作总结,教师三月份工作总结范文通用。教学工作上,从不马虎。一个月来,认认真真备课、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上好每一节课。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主动听课、评课。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和听

学习

季度报告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季度报告10篇,内容包括季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季度报告关于成果展示。其实,这次广告市场进入下行始于2011年四季度,2011年前三季度增长达14%,而四季度增幅则降到11.7%,11月起就降到了个位数。2012年各季度表现均不相同,第一季度广告

学习

小学生德育论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德育论文,内容包括小学生德育论文,小学德育论文题目有哪些。面对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针砭时弊,发掘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应该从实现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着手,而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就必须从以下几

学习

心理课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课10篇,内容包括心理课程四十字心得,心理课感想100例。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心理活动课内容多以活动为主,学生玩玩、说说、笑笑,看似轻松热闹,但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有着深层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做支持,每一个小活

学习

二年级手抄报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二年级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二年级手抄报内容大全,二年级手抄报100张。武汉***情防控手抄报内容为***情加油手抄报***片素材抗击新型肺炎***情手抄报2020中国武汉***情加油手抄报抗击***情儿童手抄报***片大全赞扬医护人员的

学习

研究生报考条件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研究生报考条件10篇,内容包括报考在职研究生条件,电大研究生报考条件。1、专科及以上学历者、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有特殊贡献以及成绩者;2、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成绩、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者;3、大学本科毕

学习

职称工程师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职称工程师论文,内容包括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几篇,园林绿化工程师职称论文。1.中文摘要(1)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字符。(2)“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

学习

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甫》

阅读(16)

BeowulfisoneofthemostimportantworksinBritishliterature.Writtenbyanunknownauthor,itconsistsof3,182linesanddatesbacktothe8thcentury.ThepoemtellsthebravedeedsofBeowulfwhokillsmonsters

学习

香港的“底层史诗”

阅读(20)

[摘要]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作为有着特殊历史的一座城市,以知识作为一种符号。它的文化是多元的且具有本土化意义的。电影在表现文化和精神的主题上有重要的作用,在香港的电影中,以香港文化和精神为主旨的影片数不胜数,以小人物的奋斗史为主

学习

《悲惨世界》:“一部浑然天成的电影史诗”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悲惨世界》:“一部浑然天成的电影史诗”,内容包括悲惨世界电影中文版翻译,最贴近原著的电影悲惨世界。中文名:《悲惨世界》导演:汤姆・霍珀编剧:威廉姆・尼克尔森等类型:剧情/音乐片长:157分钟上映日期:2013-02-28(中国大陆)制片

学习

“史诗”\“咏史诗”和“诗史”

阅读(19)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老师在讲解历史事件的时候,不妨适当穿插些相关的诗歌,让学生体会该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解决与诗句有关的阅读材料题,并和学生一道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可以活跃课堂气

学习

巴塘措普沟,格萨尔王史诗中的秋色幻境

阅读(28)

上帝用神奇的画笔,以冬天的苍茫大地为画布,将醉人的春色和炽热的夏日糅成了秋日的斑斓,然而,人们似乎穷其所有也无法找到一种将所有美驻留的方法,苏珊?桑塔格说:“凡照片都是消亡的象征。拍照便是参与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死亡,易逝,无常。“即使这

学习

胡曾《咏史诗》研究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胡曾《咏史诗》研究,内容包括胡曾的咏史诗的看法,胡曾的咏史诗有哪些。【摘要】本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胡曾的咏史诗,并从写作手法、自我关照性和社会关照性、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现实作用等四个方面对比了胡曾

学习

艺术历史类型学的变异:俄罗斯历史诗学与巴赫金时空体理论

阅读(20)

[摘要]俄罗斯历史类型学思想是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重要基础,但是巴赫金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而使其理论成为具有强烈学理性的创新体系。[关键词]巴赫金时空体理论我们从巴赫金的思想发展的动态语境入手,考察其理论渊源如何在其诗学结

学习

徐寅咏史诗

阅读(21)

怀古咏史是我国诗歌的传统题材,在晚唐五代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咏史诗更加繁盛。诗人们漂泊乱世,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照历史兴衰,使这时的咏史诗融汇着对现实的讽喻和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冲击力量。此时的徐寅写了一系列咏史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