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教学论文模板

语文诗歌教学论文例1

1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其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的特征。首先,诗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原型作精心的疏理、分类和选择,然后以高度的概括力,“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构成精彩的诗歌形象。对于诗人来说,这是一个将生活丰富的内涵与作品浓缩的外延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思维的过程。其次,诗歌作为一种内容精邃而篇幅简短的文学形式,对语言的简洁、准确和传神方面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文学史上为作品学斟句酌以至废寝忘食的诗人也是大有人在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便是典型一例。另外,一首佳作无论在思想或艺术上都是高品位的,它在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出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浅显中隐匿深邃,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多不同”的艺术效果。

简言之,高明的诗人不仅用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和创造性的艺术语言去概括生活和表现生活,而且也深深懂得这是把握读者欣赏心理,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去再创诗境的必然要求。同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遵循这种要求来进行诗歌教学。

2

就目前的中学诗歌教学情况而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保守与陈旧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效益的提高。

首先简要谈一下观念问题。在诗歌教学中相当部分的教师认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充其量带点表层理解)的能级上。无疑,这是对中学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它只是着眼于某种狭窄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视了思维因素与情感因素,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其结果必然是乏味的、低效的。

其次,要改变教学方法上的陈旧性,努力体现综合化与灵活性。教学观念上的片面保守,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就过程的程式化而言,主要是无视诗歌写景状物、抒情明理时那种既文意贯一、血肉交融,又开合跌宕、灵动多变的表现特点,而一概实施“一解题、二释词、三译句、四总结(往往是一些术语套语的复述)之类的“工艺化”的切割肢解的拼搭组装。另一方面,与这种程式相呼应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是教学满足于教师一张嘴一支笔单调乏味的讲述与板书,因为据此实现上述“一二三四”的程式已经绰绰有余。显然,这种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手段形式降纸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就提醒人们要转变诗歌教学观念,要从具体作品的具体特点出发,努力体现教学程序与形式手段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就程序而言,可因诗而宜:或以诗眼入手,提携全篇;或先着眼于诗意的整合,再辅之词句的剖析;或循景物人事以求题旨理趣,或提示背景主题以推敲物象形体;长诗当然先讲析后记诵,短诗不妨先熟读后品味……

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要防止教师单纯的讲解和繁琐的板书,而应根据诗歌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区别:或教师主讲学生补充丰富,或学生评析为主,教师概括深化,或口头欣赏,或书面评论,或变体改写,或模拟仿作……另外,还要充分发挥现代电化教学设备的优势,如借助录音、幻灯、录像、电影等声光电色谋多种媒体,以增强诗歌教学的直观性与丰富性。

3

在观念更新、方法优化的前提下,教学者思维上的创造性对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益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从思维的方向看,诗人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向心式的凝聚思维,而我们的诗歌教学却主要是辐射式的发散思维,它要求我们把那些内涵高度浓缩、外延高度集约的名篇佳作的典型形象与深邃的意境得以生动、传神的再现。这个再现的过程无疑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它至少对教学者的思维提出了敏锐性、联结性、扩散性、灵活性和统摄性这五大要求。

探幽发微,思维的敏锐性。历代的诗文大家,都十分讲究行文的含蓄和折,他们有时写而不“满”,弦外有音;有时句式变形,运笔迂曲,使诗歌中形成了若干的“空”与“曲”,并以此来激发读者广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产生了有限中寓无限,严谨中现活泼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空山闻鸟语”、“曲径通幽处”的艺术魅力。由于中学生对诗歌的了解无论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十分有限,他们很难发现和理解诗歌中的这种“空”与“曲”,对此,往往会感到迷惑甚至产生误解。这就需要教师的思维具有敏锐的艺术触觉,去探幽发微,努力捕捉这些“空”和“曲”,并形神兼备地将其内容及功能表述出来。我们且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为例,作一简要分析。

第一句,从逻辑角度和语法常规看,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诗人之所以在语序上这么一“曲”,固然是诗歌的格律要求使然,但另一方面将“城阙”置于句首,显然又达到了强化凸现这一物象、激发读者去心驰神游的目的,其表现功能上的匠心实在是不容忽视的。试想:那拨地而起的巨垣高墙、皇城气象,那三秦拱卫、据守要津的恢宏气势不是跃然纸上了吗?它的历史文化,它的热闹繁华,它荟萃着无数的文人雅士,真是一个令人向往,令人留恋的地方啊!知心的朋友编编就在这特定的处所与背景中将与诗人分手远行了,此时此刻当有多少的感慨啊!若不是这么一“曲”,五字虽然相同,但那只是呆板地写出了长安的地理环境,而长安本身倒被“三秦”给淹没了,更遑论其包容的人文景观及诗人的情怀了。

以上讲的是“曲”,再来研究一下“空”。第二句中有个“望”字,这个“望”字的主语是什么呢?当然不是“风烟”,更不会是“五津”,显然作者将主语“空”了起来。然而“空”决不等于“无”,它可以是诗人,也可以是杜少府,还可以是二人兼指。作者之所以将它空出,固然是按诗词的惯例,诗人(或其它有关人物)的形象未必要直接出现,同时也限于字数不能写出,但从欣赏心理的角度看,作者这一“空”,就巧妙地消除了你我他彼此之间的身份与时空之间的界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感情也因此有了交流,当读者吟诵之时,也就如同站在了诗人的身边与他一起放目远眺,并努力地从那一片风烟迷雾之中寻觅着杜少府任将要赴任的“五津”之地,在眺望中,我们仿佛领受到了长安至五津之间的山重水覆、曲折坎坷。我们既可体会到离别的悲凉之情,又能感受到诗人寄托在雄壮景色中的豪放之气,甚至情不自禁地朗声吟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的“曲”和“空”往往是诗人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进行艺术再现的契机与天地。作为教师,启发学生去寻觅、发现与分析,使空白处见丰富,在曲折中见深意乃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勾新连旧,思维的联结性。由于诗人的某些特殊经历和气质等原因,他们往往会对某种景物有着特殊的偏爱与感受,在他们的作品中这种景物往往会屡次出现;有时某种情感会久久萦绕在诗人的胸中,甚至在一生的创作中对此情结屡屡抒发。同样,由于相似的际遇和禀赋,不同的诗人也会在上述方面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理,在某种条件下,读者与诗人也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相同或近似,以致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某种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共鸣。要让学生与诗人形成某种共识以至产生共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联系,善于启发,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联想与想象,以形成“勾新连旧”的动态思维习惯与能力——既会将同一诗人的类似作品相互联系,以达到温故知新、强化感受的目的,又善于用甲诗人的作品来补充丰富乙诗人的作品,进而自觉而自然地渗透自身的见闻感受、知识储备、文学修养来涵咏、深发。

例如月亮,它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把它当作良辰美景的化身(《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借助它来表现出情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春江苑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柳永却因它而触目伤怀(《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人世沧桑,自然永恒这一点的认识上,诗人与读者岂不是始终相通的吗?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只要善于勾新连旧,就能使学生把新获取的信息与原有的储存信息结合起来,再把它们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作品那丰富深远的艺术境界之中,逐步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在我国的诗歌宝库中,有不少作品不仅给人的感官以美的享受,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也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提高思维联结性的训练,使他们在受到形象美、语言美陶冶的同时,还能在联系比较中从更深的层次上领悟作者深邃的思想,久而久之,对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也有很大的裨益。

“全息造像”,思维的扩散性。诗歌教学中重要的思维形式是扩散思维,也就是要将高度浓缩凝炼的诗句膨化开来,使作品的诗情画意如同腾空爆放的焰火一般飞珠溅玉,流光溢彩。这就需要教学者在富有创造性的欣赏过程中艺术地再造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启发学生通过“点面辐射”、“感觉迁移”、“动静联想”和“主客相生”等方法去展开扩散思维的翅膀,使其能在一定的深广度上把握诗歌的意境和特色。现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例作一说明。

1.点而辐射。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根据诗歌给定的具体物象在加深或拓宽上去化合渗透。如:扣住诗中的叶、花、碧、红、天、日,想象出画面层次的远近错落,色彩的红绿相映,即有主体的碧叶荷花,又有陪衬的蓝天红日。二是除了对该作品内容本身的扩展外,还应借助同类题材的作品来丰富和补充。如:可由《爱莲说》联想到荷的高尚节操,由《芙蕖》联想到荷的种种妙用,还可由《荷塘月色》联想到荷含苞时的羞涩,盛开时的潇洒……这样,这两句诗就成了一幅具备了多维空间、绚丽色彩和传神情态的工笔画了。2.感觉迁移。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积累,使诗歌形象通过不同的感官的沟通与转移来产生丰富与强化的效果。在以视觉扩展的“点面辐射”的基础上,我们还可对莲叶荷花等物象在感官上由视觉向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迁移——习习微风送来了莲叶荷花缕缕的幽香,在这炎炎六月的暑天,真是沁人心脾,凉意顿生,令人心旷神怡啊!3.动静联想。我们欣赏诗歌时,往往要将作品中的静者化动或动者化静,以此来增强画面的生动感。前文所述,我们虽已想象再造出诗句中的形、色、味等要素,但毕意还是一幅孤立的、静态的画面,我们不妨进一步想象:朝阳冉冉升起,清风徐徐吹来,灿烂的阳光把金丝眼缕撒满了莲叶荷花,湖面上泛起了阵阵红波绿浪,空气中回荡着悠扬悦耳的渔歌……这就不仅在光和色上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而且突现了景物的动态美。4.主客相生。在诗歌教学这一典型的艺术鉴赏活动中,只有诸者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时,其效果才会理想。此时,读者的主观意识深深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这就要求教学者富有敏感的角色意识,即在必要时使自幻化成作者或与作品相关的人物,去充分地感受其声光形色,体会其喜怒哀乐。在欣赏上述诗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角色化,使自己的思绪与诗人的心境吻合贯通起来,仿佛正在西湖边那温馨的氛围里,绚丽的色彩中,柔和的阳光下,陪着知心的朋友在漫步赏景,这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和满足啊!恐怕主人忘了送客,客人也忘了辞别了。

上面将诗歌教学中的扩散思维分成四点依次说来,只是因为论述的方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交叉的、综合的。

品求诗眼,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迅速地由一类对象转移到另一类对象上的能力称作思维的灵活性。诗人是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的,在一句乃至一首诗中,往往因一字着色而满篇生辉,人们称这些妙字妙词为“诗眼”。由于欣赏角度的不同,这些诗眼的内涵往往会呈现出它的多重性,而这些多重的差异性恰恰又体现了诗歌意蕴的丰富性,而要发现这种差异以体验其丰富,就需要欣赏者的思维具备迅速转换跳跃的能力,亦即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在诗歌教学中,固然有因浮光掠影而未识诗眼的情况,但更多的是由于思维的刻板呆滞而对诗眼或视而不见,或“食而不化”。它轻则使学生学来索然寡味,重则抑制阻塞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教师本身的思维具有灵活性,而且要求教师以自己思维的灵活性来训练和造就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王维的《鸟鸣涧》中“月出惊出鸟”这句虽平白如话且寥寥五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颇耐寻味的深山月夜***:月儿在山嘴边露了脸,如水的月光泻满了深山幽谷,它冲淡了笼罩山谷的夜色,也惊起了栖息窝巢的鸟鹊。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对它作——连顺延性的联想——也许是月光大亮了,使鸟儿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山鸟惊惶,再不就是今晚的月儿圆得有些异样,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同时,又可作反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们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借助今晚格外明亮的月色欣赏它们白天无法领略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若是由于思维的情性,仅满足于将该句译为“月亮出来了,惊起了入巢的山鸟”,那又怎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呢?

当然,思维的灵活性与思维的敏锐性、扩散性是密切相关的,要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就必须长期进行综合化的思维训练,诗歌教学正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完整把握,思维的统摄性。前面谈到诗歌中往往有许多的“空”和“曲”,但在落笔前,诗人对所写的情与景往往是成竹在胸的,他们在创作时,其思维一般是高屋建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讲究完整性,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就是统摄性。就诗歌教学而言,这种思维的统摄性主要有以下两个要求。

一是化间隔跳跃为联贯流畅。它要求教学者不但要发现诗歌中的“断裂”与“跳跃”,理解其内涵,还要善于由形入神地将它们表述出来,同时还要与上下文自然得体地连缀贯串起来。这就要求教学者在具备敏锐的发现力、深广的理解力、严密的分析力的基础上还得有准确、流畅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力。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于语言的。”由于思维的统摄性主要是体现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的综合表达,这就要靠语言来实现,再加上诗歌教学对教学语言苛刻的要求,这就迫使教师加强自身语言表达力的锻炼,并以此来感染和训练学生。

语文诗歌教学论文例2

2诗歌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笔者认为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2.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物质化了。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使我们在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时变得更加现实,缺少诗意。诗人臧克家撰文分析认为,现在的文化快餐充斥文化市场,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读者,而传媒多样化,信息化,特别是电视文化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青少年受其影响比较大。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李道英教授分析指出,现在的诗歌教育上,古典诗歌因其易读易背性还好一些,而新诗在内容形式和艺术上都不能迎合中学生的需求,切合不了他们的兴趣点,更是不易被他们接受。

2.2现行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考虑更多的是应试性与道德说教,过多地分析与讲解,丧失了语文的灵魂

当前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主要还是对字词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分析,像一盆冰冷的水浇灭学生的情感火焰。有些教师讲诗一句一句落实不够,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分析,实在是吃力不讨好,在这样的分析中,把诗情诗意诗韵全分析完了,更有甚者,还要用现代语法,现代修辞法去硬套,那就更是南辗北辙了。

2.3教师学识素养的贫乏

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的认识是陈旧的、过时的。平时,语文教师对诗歌的阅读也是不多的,有时恐怕比学生还少。他们在教学时受教学参考书的影响,往往套用机械的教学流程,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切割了诗歌所蕴含的精髓、激情和韵味。

3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出路

3.1提高教师的诗歌鉴赏水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爱好诗歌,然后才能教好诗歌。从孔子讲授《诗经》到“五四”前期,中国一直重视诗歌的教育功能,(五四”以后“诗教”传统实际上难以为续)。古今文人墨客都喜欢诗歌,并能吟诗作词,我们虽不能人人会写诗,但会诵诗,会教诗,却是每位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怎样诵诗呢,那就是一定要读出诗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和情感,这样才有抑扬顿挫之美,诗的感情也会被表达的恰如其分,对学生也有示范和陶冶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朗读具有表情达意、唤起想象、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教师平时要多读诗词。读的方面要广,不只要读诗词,还要读诗词以外的文言典籍,读现实生活的大书,即了解现实社会生活。象陆游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谓“诗内功夫”,指的是熟读经史,掌握词汇、句法、声律、对偶等的诗法训练。“诗外功夫”主要是养成自己的思想、激情和理性。

3.2重视朗读

学诗歌尤其要重视朗读,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朗诵投入强烈感情,融入到诗歌当中,体会其意境。如果毫无变化,平平淡淡的朗诵,就不能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节表现作品的内涵,更不能体味诗歌其它方面的美。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偏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3.3开设专题讲座

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潺潺”“;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花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3.4介绍相关背景

语文诗歌教学论文例3

由于客观物质世界中诸多事物及其属性之间界限的不明确性,致使记录它们的语言符号也不可能有确定的外延,从而使语言的内涵呈现出精确性和模糊性相对并存的特点。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模糊性是指概念外延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繁荣思维判断的不确定性。这种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于1965年提出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交流活动,最终是理解和感受语言传达出的潜在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效果,受制于教学双方对语言等媒体的感性体验、理性分析水平、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模糊性。教育教学中的这种特殊的模糊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尝试着运用模糊性理论来解决,力求一种新型的模糊性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模糊性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谈些浅见。一、古典诗歌意思的模糊感知诗是高度概括地反映生活的。它的语言凝练含蓄,又常常具有跳跃性,存在着较大的空白,规定的格式内,容纳了大量的潜在信息。儿童因受学习水平的不均衡发展、生活阅历的深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诗义的理解会出现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教者应联系儿童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实际去创设情境,抓住传神的关键字眼从诗歌的整体上去理解诗文,而不能固守所谓的“标准答案”。如理解查慎行的《舟行书所见》中的“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一句,关键是理解“簇”这一字眼。字典中对“簇”字的解释有:“丛聚,聚成一团”,也有解释为“量词”,还有解释如“聚集和聚集成的团或堆”等,义项粗略不一。死守字典,学生的理解会生硬僵化。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我让学生借助彩***,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口述微风吹拂水面时的生动情景。在各自不同的叙述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将“簇”理解为“吹起”。我再让学生想象并口述没有月亮的夜晚,灯光照耀下水面起伏、水波粼粼的样子,学生便水到渠成地对“散作满河星”的情态和比喻内涵,有了一定的感受,从而使诗义前后融会贯通。这样,不但激发了儿童学习古诗的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能力以及表述能力。二、古典诗歌意境的模糊感悟诗,美在意境,教学古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诗境之中。意境是一种“意会”的境界,感悟意境是对诗人心灵的触摸,是建立在客观信息上的个体主观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及过程,是难以用准确无误的科学概念来进行具体描绘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左脑主于语言及与语言相关的功能,右脑主于综合、整体的听辩,包括想象、感知、直觉等等。可以说,意境的感悟关键在于激活儿童的右脑,使学生在音、***、声等多种显性手段结合的形象环境中,加强对诗句语言的咀嚼体味,利用儿童与诗句相通或相关的生活经验,唤起儿童的亲切感,缩短诗与儿童的心理距离,让儿童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的情绪,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境。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一诗,可采用电教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配合教者的语言铺垫,在轻柔的音乐的渲染下,泉水细细流淌、树阴映照水面、小荷初绽、蜻蜓***荷花枝头。学生对全诗有了一定的感性理解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一幅夏日荷池***,学生便会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诗境之中。又如教学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者可将学生带入春天的大自然中,让学生在那菜花金黄,蝴蝶翻飞的美好境界中看一看,闻一闻,跑一跑,跳一跳,学生对“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诗境便能豁然感悟。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还开发了他们的右脑,促使左右大脑的均衡发展。三、古典诗歌情理的模糊领略诗,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表达出诗人对生活中的人物、景物、事件等的爱憎或感叹。有的古诗直抒胸臆,如李绅的《锄禾》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但更多的是将丰富的情感及哲理蕴含在诗句之中,要通过由表及里的剥笋一样的层层推进的思维活动,才能有所体味。这样,儿童的体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样性及多层次性。因此,教者要善于抓主干,去枝叶,引导学生用诗的韵律、节奏来激荡其间的情感,将诗的语言化为有声的***画,从整体上去体味、领略诗的情感及哲理。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教者要启发诱导学生由彩***上的“一枝红杏”,在头脑中形成“春色满园”的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由“扫兴”到“欣慰”的心理变化过程,从直观上领悟到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教学陆游的《示儿》和杜甫的《闻官***收河南河北》时,将二者两相对比,一“喜”一“悲”,鲜明突出,再联系“祖国统一大业”这一共同主题进行情感升华。这样,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在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四、古典诗歌学法的模糊迁移“教材无非是例子”,学习是为了应用。教者要对学生学习完古诗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模糊控制,将学法模糊迁移到相关的或相似的古诗拓展阅读中,巩固知识,掌握学法,提高能力。如,学习完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后,可让学生拓展阅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通过古诗学法的整体迁移,使学生从整体上大致掌握诗歌的意思,然后再根据两诗情感上的相似点引导情感上的迁移,使学生感受到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进而升华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需要强调的是,“模糊”不是含糊不清,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根据语言的特点充分地应用系统科学理论上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观点,从语言文字符号整体所呈现出来的模糊性上,总体地去把握对象,为儿童思维的发展创设一种良好的宽松氛围,激发个性化的描述及处理,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模糊性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应用时,要把理解诗意,感悟情境,体味情理,学法运用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能割裂他们之间的潜在联系。要在水融的和谐环境中进行总体的把握与体会,以求在模糊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语文诗歌教学论文例4

学会鉴赏诗歌是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如何尽快掌握鉴赏要领,充分感受到诗歌的美学概念呢?一些老师在教学诗歌时,往往只重视诗歌本身的读、写,单纯地让学生记、背,而忽视了整体诗歌的美学原理,这就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中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审美能力”。怎样才能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完善美育策略,更积极、迅速地向素质教育迈进?笔者在此作探讨。

一、深情朗诵,激发学生感受美的形象

诗歌中美丽的自然风光、鲜明的人物形象,俯拾皆是。譬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山野;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高歌“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大义凛然的谭嗣同,为科学奋斗终生的竺可桢等,无不是让人读后动容的形象。

要让学生很好地感受这些美的形象,首先要让学生感同身受诗歌创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而“美读”就派上了用场。只有教师深情朗诵,透过语言文字,感知事物的表象,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知觉。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朗诵,积极捕捉诗歌的语言信息,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自己的领悟。如教读《茶馆》中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谐音双关的语言,感受他凄凉和不满的形象;吴祥子“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所表现出的地痞流氓无赖的形象渐趋明晰。

从花红柳绿的勃勃之春(《春》)到晴暖温馨的济南之冬(《济南的冬》),从奔腾不息的长江三峡(《三峡》)到恬静素雅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雪》),更是教师和学生放声朗诵的大好时机,在朗读中,学生有了美的感受和启迪,很快进入了情境。

二、认真鉴赏,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思想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从前单纯地让学生背诵、辨词析句、翻译、试读试讲等方式的水平上,而应逐渐增加评论鉴赏的分量,多采用讨论、改写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陶冶思想情操。在“教师分析教材、学生了解教材、教师教导学生”这三部教学活动环节中,学生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提升学生的诗歌修养水平,就应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例如同样是思乡,不同的诗人可以通过不同的情怀来表达。余光中的《乡愁》,是淡淡的,浅显地向我们展示思乡、思念祖国的情怀,而洛夫的《边界望乡》,则透露出更加强烈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讲解两名诗人所处的环境和所怀抱的心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体会这两首思乡诗歌内涵的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理想、情感、审美意识等因素,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或听或说,或读或写,或评或议,不拘一格,在发散性思维中习得知识、陶冶性情。

三、整体把握,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首完整的诗歌是一个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因为精彩的形象和语言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有生命力,才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

我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抽出诗歌中的一两句经典的诗句,让学生记忆、背诵,然后分析。这种断章取义的“名句赏析”其实破坏了作品的整体美感。诗歌鉴赏是一种整体思维式的精神活动,要防止僵化的、片面的解读,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审美价值。对于一些有关联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认真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有异中有同,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例如,林逋的七言律诗《山园小梅》、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和的词《卜算子・咏梅》,都是借梅花寄寓理想,比较点可以放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上。林逋的诗借梅花表现自命不凡、风雅不俗的旧时文人形象;陆游的词借“寂寞”、“群芳妒”、“零落成泥”的梅花形象,表现一种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凄凉忧伤却又傲然不屈的思想感情;的词却借梅花塑造了一个积极迎接春光和百花共享乐的***者形象。

语文诗歌教学论文例5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体会到诗歌中的词句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古代优美的词句中体会到诗词的意义,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分析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

古文常识

字形、字音的变化。文化随在历时长流中一路奔波下来,光阴的巨大力量不可避免的会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谈到古诗文,我们不可避免的要碰到通假字。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阴”就就通假字,通“荫”,取树荫的意思。其实通假字还是比较有规律性的。一般来说,通假字所通的都是其同音字,只要根据诗文意思就可以轻易推断出来。当然,也有不是同音字的。例如“见”就在古诗文中多通“现”,但是像这种情况也就数量不多的几个,完全可以记忆下来。当然不仅是通假字,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字上,读音也会发现改变。例如“斜”在古代诗歌中就很少念xie而多读xia.在初中学习阶段,这都只需引导学生整理一下基本上就可以轻松的掌握。

诗人的生平、性格。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多在借景或借自己多描述的事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悦、或悲伤、或高兴、或寂寞、或踌躇满志、或黯然失落。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与性格对诗歌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如李白的诗风就多为豪迈的,充满想象的浪漫主义;杜甫的诗风就多为忧国忧民的写实主义。再如李贺、陆游就是典型的怀才不遇的例子,所以他们的诗歌多就抒发报国无门的凉苦感慨。又如边塞诗人王昌龄,因为其长期身处边塞,寂寞寒苦,他的诗也就多表现的是自己怀恋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了解了诗人的资料之后,一般即可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理解上来即便是有个别字义错误,方向上也不会很大的偏差。

诗人写诗的背景。上述所说的了解诗人的生平多能够先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但是要想更加准确的了解诗文感情基调,还是要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就如李白生涯应当属怀才不遇类型。虽说他的诗歌多豪迈,很少直接抒发悲苦心境,但是也很少抒发踌躇满志之义。而他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就是抒发一种踌躇满志,怀有大抱负之心。其原因无非就是其写这首诗之时正当他受唐玄宗之诏入京之时。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也是学习诗歌之所必须的环节。

韵律美

古代诗歌之所以魅力无穷,其美之主要的组成部分就在诗歌的韵律美上。古代诗文多短小精悍,并且都有严格的音律要求以及押韵要求。无论是读还是呤都是朗朗上口。而古诗文多为五言七绝。而五言的音律一般为“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七绝的音律则为“字字/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字字”。而韵脚上就在于第一、第二、第四句,第三则多无要求。同时在对仗上还有其他更为严格的音律要求,例如平仄相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严格的要求才有了古代诗歌这种其它语种诗歌无法超越的美。

意境美

古代诗歌韵味的重头戏还在于其回味无穷的意境美。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有一个完美的意境。它们或者唯美、或者雄壮、或萧索、或悲凉。还有的展现一股生机勃勃之境,当读者能够充分感受这份意境的时候,也就融入了诗中。当然意境的美妙多在于诗人无与伦比的炼字炼句的功夫。就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一字就被万千人捧为经典,首先它是用痛感的修辞手法,将不易传神表现的的听觉转化为视觉,将春风拂过的江南水乡后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得淋漓至尽,据说但这个“绿”诗人就炼了十次有余。又如有“孤篇压倒全唐”美誉的作品《春江花月夜》就堪称字字珠玑,诗人先是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景,其实恢弘。又一个“生”赐予了皎皎白月与潮水无限的活力。后来再由景转入自己的人生感悟,虽感伤生命,又不颓废绝望。因而全诗“哀而不伤”,堪称绝唱。再回到意境上来,一个意境的生命,都是由全文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赋予的,只有抓住那关键的一点,才能完美的感受那无可挑剔的意境之美。所以说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到那个点,那个突破口。而不是自己给学生点出来,要他们学生的是自己挖掘到那个点,领略到那份美妙的意境。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古代诗歌之妙处,从而真正的喜欢上古代诗歌的学习。

总结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摆脱那种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懒”一点,多以引导为主。古代诗歌的教学更应该是如此,正是因为现在教科书中选取的文章都是经典,所以几乎都是要求全背,这样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甚至让他们讨厌学习古代诗歌。所有在教学中就更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探讨,去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透彻的学习好古代诗歌,他们背诵起来也会更加简单,同时自我发掘式的教育带来的效果也会更好。

语文诗歌教学论文例6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01-02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语文诗歌教学论文例7

二、读诗“四步”,尽善审美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在诗歌中体现出来的各种美的形态,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感官、心理因素,对构成这一审美形态的文体进行立体化的解析和多方位的探究,使受学生通蓄势、移情、共鸣、得意四步对诗歌文体的构成规律、诗歌作者的情感体悟达到“意境”的把握,并从中汲取养分。

(一)蓄势

蓄势主要体现在心境、审美感官上,当学生对诗歌这一审美对象进行一种饱含情感的审美评价时,它不能脱离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和当时的心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审美心境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到其心境的开朗乐观,感觉的灵敏锐利。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以优美的语言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情绪、良好的心境,让学生具有健全的审美感官。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不妨先播放了一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高亢激昂的歌声的感染下,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会被激发出来。《琵琶行》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听几支琵琶乐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通过征集播放《再别康桥》的背景配乐,通过唯美、孤寂曲调蓄势,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将美的事物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达到融情于景的效果,从而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审美活动中,进而分析出《再别康桥》所表达出来的就是在柔美清丽、流光溢彩的画面中透出一股淡淡的、淡淡的哀伤。因此,对审美对象观察得愈仔细、愈全面,审美感受就愈深刻,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就愈可靠。

(二)移情

移情运用于学生联想和想象,移情于诗歌的意象,进行丰富、补充、具体化自己的经验,迅速而明确地创造一个近似原诗的、富有个性的艺术画面[4]。如《望海潮》此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治失意之慨叹其中。有一年早春时节,作者重游洛阳。洛阳这个古代名城,是北宋的西京,也是当时繁华的大城市之一。词人曾经这里生活过一段时期,对此地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词人旧地重游,人事沧桑给他以深深的触动,使他油然而生惜旧之情,写下了这首词。又如杜甫的《登高》前两联好似一个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天萧条、惨淡的特点,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勾勒出,并分析其感情,那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或许有的同学从“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中感悟到一种包容宇宙的开阔气势,一种气象万千深远的境界;或许有的学生看到的是诗人生逢乱世流离失所多年漂泊的无奈;或许有的同学则联系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绪”,感受到诗人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苦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再呼唤学生展开联想,再造美的形象,使其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达到人性化和艺术化。

(三)共鸣

共鸣是审美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经历、情思、理想等等,因而激起情感波澜,引起“人格震动”。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白居易与琵琶女产生的感情共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学生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产生的共鸣。“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美好的理想、情感过去以后,一切恍如隔世,往事不堪回首……反复诵读此诗句,学生会沉浸在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之中,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观赏诗歌的意象时,要引导学生以饱满的情感聚精会神观照、体验外物,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移注到其中,使之具有人的生命活力,达到“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从而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四)得意

语文诗歌教学论文例8

小学语文诗歌主要以基础的诗歌作为参考依据,并要符合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老师还要考虑诸多因素,从而进行全面的诗歌选材。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选用

首先,诗歌的选取主要就是通过老师对学生学习阶段的了解,而且也要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挑选合适的诗歌进行学习。诗歌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文学底蕴的特点,而文学功底是要一步一步培养的,因此在合适的阶段选择正确的诗歌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具有一定作用。而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学习。

1.老师要确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学生的识字情况,从基础开始的,一年级小学生对于所学的字还是有限的,对于语文欣赏的功底也较弱,因此就需要选择较简单的诗歌,就像是《悯农》、乐府诗歌等等理解起来较简单的诗歌,当然这也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积累知识就像是建造房子一样,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建筑更好的房子。

2.小学教材的选用也需要老师了解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想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看学生的回答情况就可以大体知道学生的学习速度与学习质量。当然,老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看法,因为在教学与学习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老师既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安排诗歌,也需要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选用诗歌作为学习的教材。

3.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用还需要学校对每个阶段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学校主要就是对学生的教材进行采购,对于老师积极创新教材的方法学校要给予一定鼓励,这样也可以促进老师对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学校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用还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二、诗歌选用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诗歌主要会选用一些更好理解,情感更加明显的诗歌,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其语文基础能力,而选用教材的工作也不能只是和原来一样。我国现在教育制度不断变革,教学方式与教材内容也要随之进行改变,而正确选用合适的诗歌作为小学生学习的教材,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正确选用合适的诗歌教材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其语文的学习能力,而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就会带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其次,就是老师正确选择教学教材对于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肯定,老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就会不断创新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对于我国教育事业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改变这种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语文诗歌教学论文例9

一、把英语诗歌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诗歌的功能有利于语言学习

把诗歌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与诗歌在教育中的代表性(representational)和娱乐性(recreational)的功能是分不开的。首先,诗歌本身的潜在性和诗意性(potentiality and poeticity)、语言的歧义性(ambiguity)和意义的非琐碎性(non—triviality)赋予诗歌极大的解释空间,允许不同读者对之做出完全不同的诠释,有利于激活交互活动中学生的独创性思维,使之不囿于权威的评说和结论。其次,外语学习中的诗歌教学对于开发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起着非常有用的作用,因为每一次阅读英语诗歌都蕴含着一种对诗歌结构、意象、声调、词藻以及简洁效果等的再认识。第三,英语诗歌在语言教学中的代表性功能还体现在诗歌语言具有可持续记忆和可背诵的特点上,这有利于学生反复吟咏,由读诗进而产生语感。

(二)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

教学活动不但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训练,还要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由于诗歌写作弹性大,诠释诗歌充分体现了个体的主观意志,故诗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而这一点正好是文学教学中除文化模式、语言模式之外的第三大目的所在:个性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内容上使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有机融合,在形式上则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诗歌活动中履行的是组织者、鼓励者、合作者、解难者的角色功能。通过朗读、分析、改写、评点诗歌,学生间相互讨论、共同磋商,综合运用英语的各项技能。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有机会表现和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有利于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三)符合轻松地进行合作学习的情感需求

传统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往往处在一种被灌输的被动位置。长此以往,学生对大学英语课感到枯燥、乏味,同时还经常担心被老师提问。因心理的紧张产生的语言焦虑(anxiety)阻碍了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内化,挫伤了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学习者通过合作学习,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诗歌教学的具体运用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英语中有无数优秀的诗歌作品,在选材上最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兴趣,除了完成书本上要求的英语诗歌的要素等基本知识及诗歌外,笔者所提供给学生的选材或是学生自己找的诗歌避免一味追求经典和永恒,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操作。同时,诗歌在课堂的利用性也要考虑,要是有音频资料效果会更好。由于每个学生的水平、爱好和兴趣不同,对诗歌也会有所偏好,在选材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找喜欢的诗歌,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有选择的挑选或轮流使用。

(二)教学手段的应用

要理解作品需要大量阅读,包括原文、评论及背景的知识。课前准备活动中,笔者让学生去寻找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并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任务和问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课堂组织过程中可多引导学生***学习,合作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这样可以思维互补,使分析的结果更加透彻。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笔者进行集体讲解。学生对一首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每个人提出不同观点和理由,其他同学同意或反驳,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经过多次讨论和交流,最后达成共识,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语言及交际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

1.选词填空。诗歌和其他文章一样在写作过程或文章结构上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并具有独特的韵脚、节奏等。笔者在课前准备一些资料,把其中的顺序捣乱,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后将其恢复到正确的顺序。或将一首诗中主要词挖空,要求学生选择填空,水平较高的学生可选用cloze的形式,每空提供多个词语供其进行分析选择。

2.诗歌和散文互相改写。改写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笔者适当的给与指导和帮助,更多的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书,或互相帮助来完成。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同时也学到了课本和诗歌里所没有的知识。由于此项任务有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难度,所以不要求全部学生完成。

3.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埃·爱伦堡在说明诗歌的特征时说,诗是“音乐和有趣思想的结台”,配合以适当的背景音乐,通过听歌填空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仔细的了解诗歌的格式和韵律。

4.诗歌与***画相结合。刘易期在《诗的意象》中是这样定义意象的:“就是一幅以词语表现的画;一首诗可能本身就是由多种组织诗歌欣赏的时候,把诗歌和画相结合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不过此项工作要注意诗歌内容的选择,描绘自然景色的比较适合。

5.朗读或背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非常注重字音、重音、音节重读及节奏等的选择和安排,如果在朗读或背诵的过程中,能注意到这些小细节,那么诗歌学习也会变得有意思。笔者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组成小组配乐朗读,并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诗歌写作。课堂开始的时候,笔者简单介绍诗歌大意,或给学生展示相关***片资料,让学生想象可能会出现的词及表达方式,也可把诗歌内容中的一些主要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词来想象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尝试用这些词造句。通过不断的修改润色,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7.诗歌翻译。诗歌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了最丰富和微妙的情感,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开始阶段可选择一些简单的或者学生已熟悉的诗歌,让学生品味其中的意境,逐步联想到自己学过的中文诗。对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将中文诗翻译成英文。

8.利用网络资源。充分的语言环境和大量的学习资料也是学好诗歌的必要保证。互联网上有很多好的英语学习网站,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或可***收听的诗歌录音;flash形式的诗歌,以及一些专门的诗歌写作或学习网页,可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这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很好的资源。

笔者认为虽然一个单元的是个学习过于短暂,但通过诗歌的学习,学生的欣赏能力既可以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学习简练,生动的表达方法,同时在词义延伸及书面和口头语等方面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和引导,并注意教学手段和方法,使诗歌发挥真正的魅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综合英语教程6(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文诗歌教学论文例10

(一)滞后:教与学的错位

“滞后”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诸多病症中的一个重要症候。当文学学术界早已引进“叙述视角”等进行小说解读时,现行中学语文小说教学还仍然仅仅围绕“三要素”大做文章。以《祝福》教学为例,如果我们不关注文中叙述者“我”,就很难在文本主旨探求上有深度突破:从单纯批判封建礼教的维度看出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自我反省的意旨。而这,远非个案。

现代诗歌教学,一方面,教材选文与学生接受心理存在时差。纵观现行各版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选例,不论是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唯美诗作,还是卞之琳的《断章》、穆旦的《赞美》等运用现代诗歌技法的诗文,多数间离当下已逾半世纪。不可否认,经典需要时间磨洗与积淀,但是,这也就让这些作品从天性上与学生铸成了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贮备与学生的期待视野存在落差。就高校语文师范教育而言,现代诗歌教学明显卑弱于其他专业学科。自然,秉持而出,在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发展中的艺术流派与审美追求的把握上,大多中学教师便捉襟见肘了,难以满足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知欲求。

(二)含混:古与今的一致

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含混”主要表现在教师教授理念上的古今一致。换言之,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乐于采用轻车熟路的古典诗歌教学套路去分析现代诗歌。这种一层不变的教学理念,直接导致了现代诗歌教学的“失重”。

下面是一则关于《再别康桥》的教学简案:

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徐志摩与写作背景;

2. 诵读诗歌:梳理字词,把握节奏;

3. 鉴赏诗歌:

(1)品味意象:“金柳”“浮藻”等;

(2)感悟情感:体味作者难以排解的别愁。

再来关注一则《秋兴八首》(其三)的教学简案:

1. 导入新课:介绍创作背景;

2. 诵读诗歌:教师纠正学生误读字音,训练学生朗读技巧;

3. 鉴赏诗歌: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作者哪些情感?

4. 总结诗歌表达技巧。

上述两个教学设计,司空见惯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平心而论,以简窥繁,我们不难看出,古典诗歌教学与现代诗歌教学,不论从教学流程,还是从教学主干内容提设上而言,均无二异。这点认识,不仅是语文教育客观批判与语文教学主观惶恐的交集,更是我们重新审议与践行现代诗歌的一个迫切而深沉的出发点。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津梁:定位与养护

毋庸讳言,现代诗歌受到古典诗歌的烛照熏染,“丁香”“梧桐”等古典意象大量存现于一些现代诗歌中。但是,与古典诗歌相较,现代诗歌仍有大量独特的地方:现代诗歌的意象选取、技法运用等维度的建构不仅根植于古典诗歌,更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对年青一代的影响亦是持久而强大的。因此,现代诗歌是“融合”的产物,既为融合,教授时,定位非常重要,否则,滞后与含混再所难免。

(一)定位:现代诗歌教学的肯綮

1. 诗歌史学意识定位

任何样式的文学都有着循序发展的历程。就现代诗歌而论,其发展大体历经三阶段,即:1919—1949年、1949—1966年、“”时期。

1919年至1949年,现代诗歌,无论是语言,还是技法层面,均显稚嫩与粗糙。由于急于跳出传统诗歌的桎梏,诗人们热衷寻觅西方文化的因子,大量借鉴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等的主张。如穆木天、李金发等以法国象征主义为师,开中国现代派新诗的先河。自然,文化充分涤荡的时代,亦是才人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涌现出戴望舒、徐志摩、冰心等现代诗文大家。1949—1966年的现代诗歌主要借鉴前苏联的文艺理论,以贺敬之、郭小川等作为代表人物,诗体形式一般为楼梯体或民歌体,***治抒情味道十分浓郁。1968年以来,以食指为代表的“朦胧诗人”,开始颠覆时期***治口号式的诗歌。“朦胧诗”意象繁复、表达隐晦,重视书写个体精神。

脱离了文学史的定位,教师便很难有明晰的立场去审读现代诗歌。面对朦胧诗歌,我们沿袭浪漫主义抑或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必然会出现失语的困窘。这便突显出厘清现代诗歌沿承脉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释解兹题,语文教师可参读龙泉明的《中国新诗流变论》,常立、卢寿荣的《中国新诗》,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等著作。

2. 诗歌解读意识定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语文诗歌教学论文模板

学习

英语名人名言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名人名言10篇,内容包括英语名人名言100个,英语名人名言大全集。君王发狂,百姓遭殃。Kingshavelongarms.普天之下,莫非王土。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makeshumble,ignorancemakesproud.博学使人谦逊

学习

无愧于心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无愧于心10篇,内容包括无愧于心演唱,无愧于心诚信。说来容易,做到却难。我们不能只做口头英雄,更要做行动上的巨人。想要对得起自己的心,就要善于换位思考。不要忘记我们有***精神,我们有良心。开跑车的年轻人扶起受伤的老人并

学习

成功的秘诀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成功的秘诀10篇,内容包括自媒体成功秘诀,成功的秘诀就这10个字。大文学家果戈里说:“就写呀,你自己立下一个每天在写字台前面写两个钟头的规划。”闭目静思,古今中外,凡在事业上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秘诀是:持之以恒。持之以恒

学习

简历设计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简历设计10篇,内容包括简历设计范本大全,简历自我评价模板十篇范文。性别:男出生日期:1991年4月23日身高:172cm婚姻状况:未婚现在所在地:广东自我评价本人性格沉稳,做事认真,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

学习

中职专业教学论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中职专业教学论文,内容包括中职专业教学论文,中职专业论文题目。一、当前职业中专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材体系不合理就目前我国职业中专院校的会计教学而言,在教材体系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第一,符合中职教育特色的会计教材较

学习

小离别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小离别10篇,内容包括离别的诗词精选十篇,散文离别篇精选。每个人都有自己解不开的情结,欣美的情结就是名校。丈夫陆强是个标准的凤凰男,当初欣美顶住全家压力义无反顾和陆强结婚,爱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觉得陆强毕业于名校,属

学习

学生会部门心得体会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会部门心得体会,内容包括学生会部门工作心得体会感悟,学生会部门学期收获及感想。社会实践目的和任务:通过暑假的会计社会实践,巩固专业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开发头脑,把理论知识合理充分的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丰富社

学习

然的成语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然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然有什么成语,然的成语大全100个。例句:传说这里发生了一些特别的事件,记者一到进行调查,果然如此。果不其然: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跟预料的一样。出处:清朝,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只怕姑老爷还不稀罕哩,今日

学习

古代名人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名人10篇,内容包括古代名人分类大全,十篇名人事迹200字。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5、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6、捐躯赴

学习

计算机专业英语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专业英语论文,内容包括计算机专业论文英语词汇大全,计算机专业英语论文。计算机专业英语是各个层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延伸和提高,也是学生大学期间英语不断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计算机学

学习

人际沟通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人际沟通10篇,内容包括人际沟通技巧,人际沟通的剧。一、沟通的概念沟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行为过程,人们具体沟通的方式、形式也多种多样。美国学者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什么是沟通,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关于沟通的定义竟然达一

学习

桂花飘香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桂花飘香10篇,内容包括桂花飘香七十载,桂花一路飘香感慨。再一次走进校园,香味愈加浓厚,树脚下已经围聚了不少和我一样陶醉于桂花香的学生,透过他们我看到了中学时代的我。同时,也看到了学校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与人民的期望。我

学习

蝴蝶飞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蝴蝶飞10篇,内容包括蝴蝶飞的故事,蝴蝶翩翩飞美篇。当春天离去,夏天逃走的时候,你也随着淡淡的秋意离开我们。多么可爱的蝶,就这样悄悄走了,留给我们一生牵挂。我往后的日子,每当看见蝴蝶,便想起当初的你。看着飘落的黄叶,我又想到

学习

鼓励英语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鼓励英语10篇,内容包括激励学习的英语范文,鼓励的英语短文。当前,英语学习中或多或少有些“学困生”,这些“学困生”的学习状况令教师怨声载道,有些过于偏激的教师甚至把他们当成眼中钉、肉中刺。其中一部分学困生的形成,是由于

学习

中职专业教学论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中职专业教学论文,内容包括中职专业教学论文,中职专业论文题目。一、当前职业中专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材体系不合理就目前我国职业中专院校的会计教学而言,在教材体系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第一,符合中职教育特色的会计教材较

学习

语文知识论文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知识论文模板,内容包括精选语文论文范文,语文论文格式模板范文。3.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当下提倡人文教育,这是对的,但不能走极端,同时也不能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从而走上另一个极端。在当前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强调人文性就搞自

学习

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内容包括关于语文的教育教学论文范文,语文教育教学论文1000字。培养良好品德选进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育材

学习

教师职称教学论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职称教学论文,内容包括教师职称论文在哪里发表较好,教师评职称专业论文和教学论文。1.改革背景与动因在双轨制时期,在惠特拉姆工******府的改革下,联邦***府承担了将近所有高等教育资金拨款的责任,从而对大学的控制也开始

学习

清明诗歌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诗歌10篇,内容包括清明自创诗歌,清明朗诵诗歌。是我们的热泪涌出心房。先烈呀,今天我们集合在一起,向您敬礼!为您歌唱。我们就像纪念碑边的小松树。时刻守卫在您的身旁,我们就像墓地上的鲜花,向您送去问侯,向您送去芬芳。清

学习

科技教学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教学论文,内容包括教学与科研论文范文,与教学有关的科技论文题目。其次就是教学内容重复单一,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步伐。当今的信息技术课,比较一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教材,就可以发现教学内容几乎是重复单一,知识老化,缺

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语文教学研究10篇,内容包括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的最佳题目,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及答案。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着的一个动态结构。其中,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

学习

九年级语文试卷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九年级语文试卷10篇,内容包括九年级语文试卷答案全部,九年级语文考试试题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