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论文第1篇
中职学校德育的生活化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道德所“行”问题,即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问题。学校德育中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与非学校的社会人的道德生活实践的主要区别在于:非学校的社会人的道德生活实践完全是道德主体的自我行为,是一种非他人指导的道德生活实践;而学校德育中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道德生活实践。这种师导性道德生活实践是经过学校和教师的设计和安排的,是在学校和教师道德要求的总体框架下发挥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自主性、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期间通过开展有限的道德生活实践获得较为系统的道德实践经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积极的道德行为转化和道德境界提升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现实生活道德中的主人,则必须让学生用自己的道德思维和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自己的道德生活实践进行自我设计和反思,能自主、自愿、主动地做经过自己***思考的、具有道德性的事,用自己的“道行”提高自己的“德性”。学生道德生活实践中的师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是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即教师对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导师作用不是替代学生进行道德生活实践,而是在发挥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适宜的“导行”;同样,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自主性也不是要放弃或摆脱教师必要的、适当的“导行”,放任自我道德生活实践,而是在教师的“导行”中自主地开展道德生活实践。因此,中职学校只有将德育的课程性与德育的生活化有机结合起来,即实现学校德育的“理实”一体和学生道德生活的“知行”统一,才能使学校德育在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中发挥整体育人的作用,而轻视德育的课程性学习或忽视德育的生活化实践,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校德育教育。
二、中职学校德育的课程性教学和生活化实践的有机结合
1.在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性上,既要突出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其他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
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这是由德育课的地位与性质决定的。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和主要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学校的办学方向,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它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发挥着学校其他课程和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就是通过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所以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全面落实国家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开展以生命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和廉洁教育为重点内容的专题教育。另一方面,要挖掘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德育内容,发挥其德育渗透作用。全面挖掘其他课程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将内隐的、零散的德育内容显性化、系列化,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文化课教学中既注重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挖掘文化课的德育因素,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教师在把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讲精彩的过程中,还要用德育因素自然而然地润泽学生的心灵,真正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笔者学校是涉农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和人才需求,而且还应根据学校涉农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职毕业生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学好涉农职业技能对改变三农现状、提升三农水平、推进大连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德育渗透的内容。
2.在德育生活化方面,既要注意学生德育生活实践的师导性,更要注重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主体性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第2篇
1.1思想意识落后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个别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对思***教育不重视,认为中职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只要中职毕业生实现了顺利就业即可,而德育教学的作用不大,甚至是可有可无,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没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如果在德育教学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则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精力,结果往往得不偿失,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资源没有向德育教学集中的问题。
1.2教学内容滞后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的内容滞后,很多内容还停留在应试教育时期,这些内容枯燥,乏味,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不够。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不光要看应聘者是否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更要看应聘者能否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具有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学生的个人思想意识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外部的信息和思想意识纷繁复杂,中职德育教学如何发挥主渠道作用也值得探讨。
1.3教学方式陈旧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的教学方式陈旧,很多教师还是将注意力放在课堂教学上,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没有被充分重视,造成了学生厌学、逃避思想***治教学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德育教学作用的发挥。
1.4教师素质不高当前,中职德育教学工作者的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教师对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的热情不高,知识结构陈旧,创新教学方式的主动性不强,习惯于照本宣科,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接受现状。同时,由于激励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们干好干坏的差别不大,尤其缺乏进行积极教学革新的动力和积极性。而且,很多学校对德育教学不重视,教师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不多,知识更新也很慢。
2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创新路径
2.1提高重视程度各级中职院校的管理者一定要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客观公正地看待德育教学工作,要真正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在教学资源配置上,资金投入上下大力气。要充分理解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思想***治工作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要突破眼前利益的束缚,从学校综合竞争力提升的角度出发,在教学管理各个环节中凸显对德育教学的重视。
2.2革新教学内容要大力革新德育教学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化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要合理选用教材,将教学内容跟业务课程有机结合,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德育教学对于个人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精神等引入到中职德育教学中来,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学生,引领学生,实现学生个人的良好发展。
2.3改进教学方式要改变落后呆板的教学方式,要多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沟通,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努力营造宽容、自由、高效、和谐的课堂环境。要努力更新教学设施,引入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手段,丰富教学的方式,通过高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习效果的实现。
2.4进行心理疏导中职在校生一般处于个人成长的青春期,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正处在萌芽状态,对外部事物的分辨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遇到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挫折和问题,很难正确面对和化解,极易产生各种偏激的想法,甚至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因此,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心理疏导,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和情绪问题进行及时的了解,对严重的要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制定针对性措施,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第3篇
1.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传统观念认为:德育课即所谓的***治课,就是讲大道理,搞什么假、大、空的那一套,上课就是让学生学理论、学概念,下来就是背条条,考试就是考条条。在实际的运用中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再加上除德育教师之外不少的老师不知道或不了解中职德育新课改的情况,以及在平日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德育教师没有起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责任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学校不太重视德育课。在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听闻不少的班主任抱怨:德育课教师可有可无,他们的教学工作基本上帮不了班主任的忙,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还得靠班主任。因而,出现德育教师不管班级,不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不配合德育教师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同时,还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都会认为:德育课教学归德育课教学,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归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德育课教学是德育老师的事,只管完成教学任务,只管上完课,只管学生考试合格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在德育课教学中是否真正养成了相关的良好素质,形成了相关的良好意识和良好习惯等与德育教学无关。学校的日常德育管理是班主任、德育处等部门的事,与德育教师无关。这便严重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2.德育教师自身的因素。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不少人确实存在没有把德育课上好的情况。表现在德育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掌握的信息量有限,对职业中专学生存在片面的认识,长期的德育课教学工作产生了所谓的职业倦怠,因而出现了过多的理论说教、单一的教学方式、单一的考核方式等弊端,导致德育课教学质量的下降。加上一些德育课教师本身的责任心欠缺,只管自己的教学工作不管学校的德育工作、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等。再者经笔者对不少中职学校的调查,发现德育教师的“老龄化”(指教龄在15~20年之间者)现象严重,教学方法技巧老旧,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刚毕业的老师大多社会经验、教学经验比较欠缺。甚至还有不少是行***领导兼德育课教师,他们经验丰富优势较多,但有的人专业并不对口,加上工作繁忙就耽搁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另外,德育教师“充电”不足。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区、市、省甚至是部级的不同级别培训,而德育教师除了少量的校、区、市的教研培训外再无其他。由于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培养不够,加上自身“凭老本”吃饭的陈旧观念,使得他们的知识量有限、视野狭窄、教学方法手段老旧,直接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3.德育教师中不少的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德育课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少人只管担任传统的教学任务,只要自己不在德育管理队伍就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无关。现实中,德育课教师不少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的现象确实存在。表现在他们多数没有担当班主任,没有在学校的德育管理部门担任工作,没有进入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中去,据了解,不少学校在每年一度的德育工作联席会议中竟然没有德育课教师参加,也就自然而然的造成了德育课教学与学校的德育工作脱节。
二、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几个思考
1.充分明确德育课教师的职责定位及素质要求。德育课教师除应具备国家法定的教师资格外,还应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这是国家对从事中职德育课教学教师提出的职责定位和素质要求,我们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要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塑造灵魂”的主要力量和专门力量,认清自己的职责定位,自觉的按照国家的要求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和增强自己的实力,并按照国家的要求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符合德育教师的职责要求,圆满的完成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忠实履行德育教师的起码职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位称职的中职德育课教师,发挥德育教师应有的作用。
2.切实从思想上重视德育课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地位。思想上的重视十分重要,这里包括两方面:作为德育教师,我们首先要看得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认识到改变人的思想和灵魂是最重要的事,我们的工作是伟大和崇高的,是了不起的。所以德育教师必须自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深入钻研社会科学知识,广泛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从而增强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作为学校也应该真正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到德育教师的重要性,切实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重视德育课、重视德育教师。
3.切实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前面提到在职业中专中大多数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级别的专业提升培训,班主任也能得到相应的骨干班主任培训,而德育教师得到的培训几乎为零。这样不利于德育课教师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德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而影响了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或相关部门的角度来讲,都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德育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的作用。
4.尽可能让德育教师进入学校的德育队伍或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让德育教师尽可能的担任班主任、年级长,进入德育处、保卫处、团委等德育管理队伍中。使他们在诸如学校班级开展的日常班会、常规教育、法制、、安全、青春期、爱国主义、文明上网、慎重交友、就业创业指导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环保活动、学生实习实践等各种综合性、常规性的活动,各种日常性或专题性教育活动中发挥优势和作用。在以上提到的这些教育活动中,德育教师可以有效地将德育课程中的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5.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公正。在德育课程大纲的评价与考核要求中都提到了:客观、公正、全面。笔者在拙作《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效性刍议》中也曾提到我校在评价考核学生学科成绩的做法:“学期末的总评成绩包括学生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其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包含七个评价内容: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校技能培训或竞赛、市省国家技能竞赛,每月做一次月评成绩。在期末的总评成绩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这一做法既客观又合理,避免了单纯按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做法。”评价办法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考评组评。
三、总结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第4篇
随着科技的进度和发展,面临德育教学的研究,教师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目前传统的德育工作中简单目标,提高处理科技目的的能力,充分处理好人与社会可以自然和谐的发展的新理念、新构想。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文化、新教学”为主要教学目的培养中职学校在德育上的教学研究。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建立要培养可以再德育工作上教学的教师需要其自身有一定的教学素质。具有较为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丰富的品德教学知识,熟悉我国的历史,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热爱祖国,有高度的民族使命感,把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发扬民族精神,以国家的经济利益为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利益,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了解国家***治局势,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拥有这些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德育工作的教学与研究。
(二)德育工作的一体化理论将德育工作的研究以对学生培养自身的价值理论和价值观点、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共品德建设、将社会的公德、职业的准则、环境保护道德、国家法律规定相结合,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学校之间的关系,热爱为人们服务,有较高的精神理论思想,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崇尚合作教学,培养良好的人际处理关系,热爱自然资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可以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紧密的结合起来,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理论基础来学习。
(三)德育工作对于创新教育的双重影响在德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开发处理好事宜的教学研究环境,大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其可以有较开阔的视野,较高的改革处理观念和急迫的创新欲望,对于已有的传统道德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可以了解学习,***思考其主要优缺点,面对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有哪些,对已有的德育理论进行研究和突破,研究其理论意义,开拓知识改革,提高创新意识,增强竞争进取机制,敢于突破旧有的陈规,探索真理,不拘一格的创新人格理论思想,加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抗压性、挫折性的能力,提高其坚定的创新素质。
(四)引导学生德育上的自主学习理论德育教学工作的宗旨是要激发学生在品德上的自我认识,自我总结和自我规划,这有利于其自我能力的培养和面对复杂的社会影响思路,能够很好的处理和判断,选择合适的处理办法,学习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品质,抵制腐朽的思想,抵制不了的诱惑,将进步的道德理论知识和合理的行为规范相结合,处理好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有益于人格的塑造和愿望的实际要求,坚持处理好在实际社会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实践其学习到的品德思想,抵制和处理好自我品德的优化和提升。
二、创新德育工作中的教学形式
教导者需要按照社会规律的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德育上建立新的目标和新的发展思路,将发扬民族的传统道德品质外还需要与先进的文明精神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现代社会的改革和文化的创新带给学生的独有的带有民族色彩的,生活化的创新精神理论基础和内容体系。
(一)结合统一化的国内外德育创新方法通过对已有的本国品德教育的研究,学习世界各文明的优秀道德成果,二者相互融合,形成适合目前科技进度下,新社会、新世代的发展。我国的道德理论是经过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形成完善的体系,通过大量的诗词文献、生活杂记、人物传记等流传下来,被后世学习和推崇,在强烈的民资精神、民族自豪感的启迪下,结合世界优秀的道德理论,使之成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民族现代道德理论,从当今的优秀民族精神中寻找其溯源,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影响着创新思想的成长,道德教育的创新,需要汲取优秀的国外思想,结合本国原有的思路和新的发展进程,加以整合和发展,形成可以适应本国发展的有特色的新的优良传统道德体制,这有益于新形势下,新思路下我国社会道德的合理发展。
(二)从实际出发、突破旧有框架结合实际,构建社会的道德内容和教学质量,了解学生们的个人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将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构建适合的、有特色的优质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将德育内容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发挥其可能带给人们的人生精神、人生认知、人生肯定和发展的提高。
(三)系统化德育工作的发展系统化的德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立在一个开放性的合理性的稳定系统中的,我们不断的从经济变化中汲取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教训,结合学生自主的创新个性,在保证其总体德育发展规程的前提下,发展其特有的个性品质。
三、创新德育工作中的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第5篇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参考了已有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同时又加入学生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社会道德情况等,便于全面了解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状况。访谈主要内容有: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状况,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评价方式以及教学效果等。最后将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和访谈所得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2调查结果
2.1中职学校学生具有初步职业理想,但缺乏学习兴趣
当问及为何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时:选择个人喜欢的学生占29.8%;由家长选择的占35.8%;成绩不好只能选职业学校的占24.0%。回答听课情况时:选择喜欢听才用心听的学生占19.4%;选择偶尔说话、做小动作的占38.8%;总是认真听的占22.3%。从对专职班主任的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学习信心严重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存在逃课、考试作弊现象,部分学生即使有学习愿望,也由于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听不懂、学不会,直接影响其学习热情和能力。调查显示,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有学业挫败感,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学习技能的愿望较学习理论知识的愿望要强烈,从而忽视理论课以及相应德育课的学习。
2.2中职学校学生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缺乏实效性
在基本道德认知方面,学生认知状况良好。当问及学校发动自愿向灾区捐款时,选择尽自己能力献爱心的学生占80.4%,选择别人捐了我不捐面子过不去的占1.5%,选择与我无关的占0.7%。当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小孩、孕妇或残疾人,选择主动让座的占80.1%,选择装作没看见的占1.6%,选择别人不让座我何必要让的占0.5%。关于职业道德,学生普遍认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当问及是否同意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时,选择非常同意的占43.2%,选择比较同意的占34.3%,选择不确定的占3.4%;当问及对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看法时,选择对职业生涯很有帮助的占79.1%,选择帮助不大的占11.5%,选择没有认识到其意义的占3.6%;当问及最能体现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项目时,62.6%的学生选择了爱岗敬业。
2.3职业道德教育重课程缺乏实操性,与行业联系不紧密
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大多采用讲授方式,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理论的掌握。当问及对所从事职业的相关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来自哪里时,选择来自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占53.1%,选择来自在校期间社会实践的占20.1%,选择实习单位职业道德教育的占15.9%。这说明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活动不足,无法将职业道德观念和能力进行内化。当问及将来求职最担心的问题时,选择对社会缺乏了解的占27.4%,选择专业课成绩不稳定的占27.0%,选择没有工作经验的占25.7%,选择英语、计算机水平不够好的占15.4%。说明对社会及企业了解缺乏、成绩不好、无工作经验是困扰学生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其中对社会及企业了解缺乏所占比例最大。学生对企业具体职业的道德要求、规范、文化及行业职业道德不是很清楚。过分注重职业道德理论教育方式,导致学校与相关专业单位联系较少。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当问及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选择缺乏交流和沟通、个别指导咨询不够的占46.5%,选择职业道德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占30.3%。当问及影响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时,选择教学形式的占30.5%,选择不重视的占41.0%,选择教师形象和榜样的占17.6%,选择教材陈旧脱离实际的占9.4%。说明学校职业道德课程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需求,将职业道德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孤立出来,不注重学生的现实需求和个性特点,学生不易形成实际的职业道德体验,进而对其在社会生活中进行道德判断和职业选择帮助不大。由于德育多是软性指标,难以衡量,所以学校对职业道德课也比较忽视。另外,学生虽对职业道德有认同,但职业道德行为却与之不匹配。在回答是否愿意从事工作环境艰苦、劳动繁重、远离城市的职业时,选择非常愿意的占20.8%,选择比较愿意的占44.3%。当问及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时是否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选择非常愿意占的22.6%,选择比较愿意的占49.9%,选择不确定的占21.1%,选择不太愿意的占5.1%,选择很不愿意的占1.3%。说明学生虽然对职业道德教育有了良好认知,但其职业行为却比较落后。在对班主任及学生管理人员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采取双重价值体系,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学生一方面对自私自利行为表示不满和愤慨;但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又以自身利益为上,不乐于助人,真正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学生很少。
3成因分析
3.1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又导致人们交往行为工具化,个人私利与社会功利的冲突与矛盾、道德裂变在各行各业表现得非常突出,出现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倾向,有些人不通过敬业乐业的合法劳动致富,而是不择手段去满足私欲,甚至挖空心思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极大地腐蚀了各行各业的职业原则,导致社会道德规范相对薄弱且容易失控,一些消极腐败的思想观念乘虚而入。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社会,这些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其思想和行为。
3.2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不利因素
首先,职业道德教育不够全面、深入。在职业道德教材中,有关职业道德的定义仍局限于行业行为规范总和,强调职业人应该遵守、服从职业规范。在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缺乏对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大多采用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学生缺少实际锻炼、体验和感悟,不能将所学职业道德知识内化,进而转化为行动。有些学生虽然知道某些行为是错误的,但为了个人和小团体利益,放弃自身道德追求,采取实用主义态度,造成道德“知”与“行”严重背离,这也是学生职业道德认知与职业道德行为不匹配的原因之一。其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职学校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的信息和观点,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也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引起学生共鸣,更具指导性。然而,当前职业道德教学内容更新慢,知识概念化、理论化,现实案例较少,学生不感兴趣;此外,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多为通用性教材,专业性不强,没有很好地结合行业道德特点,体现岗位特色。最后,职业道德评价方式单一。职业道德课多采用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然而道德教育是一个内化过程,该评价方法忽视了能力和行为评价;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重视教育者的评价,忽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因此缺乏科学性,很难准确反映学生实际职业道德水平,出现学生在校职业道德考试成绩优秀,但走上工作岗位后却堕落的现象。
3.3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影响最大的则是家庭教育指导思想和方法。调查发现,44.0%的学生父母为初中文化程度,45.4%的家庭月收入为1000~3000元,单亲家庭学生较多,家长对孩子管教不严或缺乏管教方法,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高,并且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也不够。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不好,学一门技术,今后能就业就行。这种观念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职业缺乏更高追求。
3.4学生主观因素影响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第6篇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诸如雾霾、水源污染、三聚氰胺等一系列社会事件的发生,在折射出某些领域职业道德缺失的同时,更给我们揭示了职业道德缺失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当前,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作支撑,而高素质的人才,除了应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外,还需具备现代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则可称之为是此种人文素养的核心,它可以其特有的价值与作用,规范相关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进而引领社会、经济的合理、有序发展。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一线主力和引领者,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不仅将影响其个人的职业生活,也将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准及社会经济发展秩序,而中职学校期间,正是他们的职业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学校在教授专门职业知识及技能的同时,更应配合社会转型与建设的需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是提升中职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需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许多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或因偏重专业课,倡导技术至上,或因其他各种原因,不被重视,致使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意识缺失,这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培养基层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来说,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其专门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与职业相关的人文素养,否则培养的是一群只懂技术的“机械人”。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优劣,足以影响其整个教育效果,甚至整个职教系统的社会形象。因此,中职学校要想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升社会影响力,就必须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是中职学生素养发展的需求一般说来,教育的功能有二:其一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公民;其二是养成身心人格健全的个体。前者属于社会功能,后者属于个体功能。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形式,首先是社会的特定职业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要求,个体只有掌握了它并依之执行,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活变得顺利、充实并获得社会认同。可以说,职业道德是个体融入社会、融入职业,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本素养。同时,职业道德中也包含一些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等关系的规范,这些规范利于个人良好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养成和个体社会人格的健全发展。可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也是个人身心人格健全发展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就是说,不管从社会还是个体层面讲,职业道德都是职业人必备的素养,而这些基本职业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均需职业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给学生。
二、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众所周知,职业道德教育绝非单独的一门课程,因此中职学校应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供多种学习机会,以帮助学生职业道德层次的提升。
(一)整合各方资源
编纂适合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材如前所述,职业道德是社会对职业及其从业者的特殊规范与要求,除了一般的统一道德规范外,各行各业还有一些特殊的规范与要求,因此中职学校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编写适合本行业的教学及参考用书。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材首先应该以职业、行业的发展为导向,结合各专业、职业的特色编写,突出其“职业”特征,即要根据行业特点与规范及其发展趋势的要求进行教材及参考资料的选编,以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让学生明确知晓其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具体道德要求,导正其职业道德价值观。其次,职业道德教材要突出实践性。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行为。故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材,要在强调对学生职业道德理论提升的同时,也应侧重引导学生相应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以培养、增强中职学生的道德认知,并引导其实践,从而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此外,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材的编写还应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相配合,要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针对中职学生不易接受过于理论性知识的特点,教材内容应尽量以具体的事理或具体的事件、案例,代替理论的说教,以感性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积极学习。
(二)引导学生自律性
道德认知的发展自律性是道德的最大特征,因此道德教学的目的,也应在于发展教育对象自律的道德理性,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地做道德判断。可以说这种道德理性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实现道德教育的途径。因此,培养学生善于自我反省,提升其明事理辨是非的道德认知,进而建立成熟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坚持此种理性,应成为道德教育的中心。我国学校德育,往往更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强调教师的权威,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仅是被动地学习道德知识,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其被动接受、不愿自主思考的习惯。相应的,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自然形成了他律型的道德模式,而一旦这种外界的约束消失或减弱,学生就不知如何去判断,或者往往会做出有悖于道德的事情,这也是我们的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之一。故而,学校应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发展其内控型的信念,使之思想行为更为理性,以引导其自律性道德判断认知的发展,进而形成自律性的道德意识与行为。
(三)调整教学策略
优化教育效果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认知方式等因素都将影响他们对道德的认知与践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校与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差异,并据之选择恰当教学策略,以优化德育效果。
1.营造校园道德环境。在当前教育形态下,尤其是对于过分“依赖”外界督促与影响的中职学校学生来说,其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养成,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将之看作课堂、书本知识的教学,而是要营造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道德情景。中职学校应养成一种敬畏、尊重职业道德的氛围,形成道德环境,让学生时时沐浴道德的熏陶。
2.结合学生实际,探索、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根据认知模式理论,要想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最佳,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应与学生的认知相一致,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如果二者不能达到最佳配合状态,则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应根据学习对象的认知形态及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策略,扬长避短,以引导和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如针对某些中职学生***性差、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促进其对职业道德的认知与发展。而对那些自律性倾向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应给他们提供一些能够对职业道德认知的自我内省机会,如可多鼓励其通过阅读、写作、讨论以及辩论等活动进行职业道德的思考与反省。
3.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讲演也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实施职业道德教学时,还应选择一些补充内容,补充内容选得好,能使学生受益,选得不好,学生非但不能受益,反而深受其害。因此,此类补充内容的选择,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策略。补充材料的选择,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学生会偏向于不同的学习材料,有些学生偏向学习、记忆一些具体的内容,而有些学生却偏向一些抽象的、理论的材料与内容。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尽量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以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材料的需求。同时,在材料选择的形式上,也应尽量多样化,以全方位的材料引导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观察与思考,并启发其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与行为。
三、总结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第7篇
一、加强中职学校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从中职学校学生现状来看:由于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在蜜缸里泡大的一代,经过了普通高中的层层筛选,来校就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素质等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生。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进进出出、吃东西,碰到老师熟视无睹、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聚众斗殴、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
(二)从社会环境看:不良思想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改革开放中,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糜烂的生活观,通过影视或网络传入我国,像洪水猛兽般腐蚀着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使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甚致有部分学生半夜爬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管好学生,使他们勤学、好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三)从家庭教育看: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经受不起大的挫折,缺乏***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给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一)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智育当“硬件”来抓,德育当“软件”可有可无,结果“软件”真的软了,“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起来。同时,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一是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造成学生们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给德育教育蒙上急功近利的色彩。二是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和个性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公民道德、坚毅勇敢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欠缺。三是以智代德,一俊遮百丑,长期以来的“成圣成贤”的单一价值观念浓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智低能”的“废品”,有些甚至是“高智低德”的“危险品”。
(二)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多年以来,由于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及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再加上社会民办职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表现在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现在的学生思想走越来越开放,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新潮怪异,中职生恋爱不仅蔚然成风,还的愈演愈烈之势,学校对此只作轻微处理,目的是减少生源流失,对违纪严重的问题学生,学校作出的解释也是:招生不易,正面教育为主吧……
(三)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粗暴,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为什么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活动轰轰烈烈,学生表面积极参与,而心灵静若止水,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三、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出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根据上述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明白,如果还是用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等“老传统”“老经验”来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行不通了,或者是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还是不够的。我们得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形成一个以书记校长为主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一个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2、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校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3、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的中职生生活在多元世界里,信息渠道广泛,多维观察社会,认识观念上的意识较强,多了一些主见,多了一些个性。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为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4、强化师德建设,优化德育干部队伍。师德教育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德育工作者应加强培训和学习,了解德育的新动态,接收管理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年轻德育工作者采取以老带新的结对子的方式,以提高他们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