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书法10篇

兰亭集序书法篇1

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时任右***将***、会稽内史的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雅士欢聚,他们列坐于兰渚上环曲的小溪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流漂浮。大家约定一旦酒觞滞留在谁的面前,就得即兴赋诗一首;诗如不成,则罚酒三觞。在这次雅集中,总共成诗37首,汇集成《兰亭集》。众人共推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趁着酒兴,一气呵成《兰亭集序》,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世事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序文共28行,324字,字有重复者,书写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兰亭集序》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王羲之因此被后世尊为“书圣”,兰亭也因王羲之独享书坛盛名。

传说王羲之此后曾几次重书《兰亭集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集序原稿一直被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历经270多年,传至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无后,去世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将此视为珍宝,藏在寺内屋顶的横梁上,从不示人。唐太宗李世民酷好王羲之书法,并广集其墨迹。为得到《兰亭集序》,他依房玄龄计,派监察御史萧翼假扮书生,到云门寺从辨才手中骗得。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李世民得《兰亭集序》墨迹,奉为至宝,对着原本,早晚观摩,爱不释手。还命赵模、韩道***、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诸葛贞等人照本钩摹临写,分赐予皇太子、诸王及近臣。民间也广为临摹,当时以“唐人五大摹本”最出名。其中的“定武本”是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是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唐人五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定武本和黄绢本现藏博物院。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的无双之作,自李世民之后,其真迹一直下落不明。

在兰亭寻访书圣胜迹

1600多年来,兰亭地址几经变迁。现兰亭是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从宋兰亭遗址天章寺迁移到此。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康熙御笔《兰亭集序》勒石,上覆以亭;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嘉庆三年(公元1718年)两次重修,此后虽几经兴废,但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

进入兰亭景区,穿过一条石砌小径,迎面是一泓碧水,即为鹅池。池水清碧,白鹅戏水,诉说着当年王羲之爱鹅、养鹅、书鹅的故事。池畔的“鹅池碑亭”,为清同治年间所建。碑上有“鹅池”二字,“鹅”字铁划银钩,传为王羲之亲书;“池”字则是其子王献之补写。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人称“父子碑”。

过鹅池越三曲桥前行,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小兰亭。“兰亭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碑上“兰亭”二字为康熙皇帝御笔。虽为一四角形小亭,但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兰亭碑在“”时期被砸成4块,上世纪80年代初修复。现碑上“兰”字缺尾,“亭”字缺头。这块残碑,如今已被人摸得光滑发亮。

小兰亭东侧的“流觞亭”,是兰亭的中心。据传说,这里就是当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之处。流觞亭内陈列着“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及1600多年前的流觞用具复制品。流觞亭前柳树成荫,修竹茂密,平地上一条不起眼的“之”字形弯弯曲曲小水沟,有水从沟里缓缓流过,显现出王羲之所描绘的“曲水流觞”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兰亭集序书法篇2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绍兴兰亭的概况:想必大家都已知道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圣地, 在曲水流觞活动中王羲之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王羲之由此被尊称为了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了书法圣地,也成为历代书家朝圣之地。整个景区概括起来讲有四大特色,分别是:景幽、事雅、文妙、书绝。

首先,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景点是鹅池。相传王羲之非常的爱鹅,爱写鹅字,还自己养鹅。在绍兴民间流传着一个抄经书换取白鹅的故事,由此可见王羲之是多么爱鹅!同时鹅的体态很优美,特别是游水的时候,对王羲之研究书法很有帮助,如《兰亭序》中20个之字的写法就是根据鹅的姿态演变来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非常著名的景点:曲水流觞。大家可以看到面前有一条之字形的曲水,看上去是非常普通的景点,但它却包含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典故:王羲之邀请了共41位名人雅士,围坐在曲水两边,他们在酒杯里斟上一点酒让它从曲水上游缓缓漂下来,如果漂到谁面前停住了,谁就要作诗,诗不成则要罚酒三杯 。 这次活动共赋了37首诗,汇集成《兰亭集序》。如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中国兰亭书法节,中外许多书法家云集兰亭参加书会、朝拜书圣,举行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活动。

兰亭集序书法篇3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为历代书法名家力公认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是东晋右***将***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来源:文章屋网 )

兰亭集序书法篇4

[关键词]《兰亭序》;老庄思想;魏晋风度

[中***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101-2

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间,一直徘徊着***的幽灵。在***治频繁更迭的场景中,***治的束缚力相对松弛,这就为学术思想的灵活跳跃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社会动荡的高频率,强烈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开始觉醒,开始思考。此刻老庄思想的崇尚自然,放任自由的生活方式深深地被他们吸引,书法成为他们自我陶冶的重要手段。他们一改秦汉书法的古质朴实而变得流美生动,不难看出其背后的思想渊源与老庄的道法自然不无联系。

一、关于《兰亭序》

在公元353年三月三日,《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王羲之召集了筑室东土的名士、属官如谢安、郗昙、孙绰、孙统、许询、支遁、谢胜、徐丰之及家族子弟凡四十一人,在山阴的兰亭举行了一次雅集。这就是东晋时期最为著名的“兰亭之会”。

那一天,有二十六人赋有诗作,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已然微醉的王羲之乘兴欣然挥毫,执鼠须笔为此次雅集亲自写序,以书心中之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序》。

此书,行书,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晋人称《临河序》,唐人称《兰亭诗序》或《兰亭记》,宋欧阳修称《修禊序》,蔡襄称《曲水序》,苏轼称《兰亭文》,黄庭坚称《禊饮序》,宋高宗称《禊帖》。关于此书的流传情况,唐刘《隋唐嘉话》里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王右***《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560――565)中为僧永所得,献之(陈)宣帝。隋平陈时,或以献晋王(隋炀帝),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师萧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621)入秦府。贞观十年(636),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文中记述了萧翊赴越州,在辩才处得到《兰亭》真迹的经过,后在何延之处演绎成萧翊智取《兰亭》,颇具小说色彩。唐以前,《兰亭序》还不曾被人们所重视,直到唐太宗的迷恋才受到普遍的追崇,以至到今天《兰亭序》仍给我们留下神秘的色彩。关于《兰亭序》比较严肃的学术研究自宋代有之。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南京地区东晋时代王、谢家族墓志的出土,郭沫若撰文论世传王羲之《兰亭序》为伪作,在文物界和学术界掀起轩然***,“兰亭论辩”由此拉开序幕。由于当时郭氏的特殊地位,追随其观点的学者渐渐涌现。当时,郭氏及赞成他的观点的被冠以“具有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而予以肯定,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则被“打入”下编。随着社会风气的渐渐开放,1999年在苏州举办了一场“兰亭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兰亭现象进行了综合客观的探讨,郭氏的诸多观点被予以否定,从此《兰亭序》的真实面目渐渐浮出水面。

二、“畅叙幽情”,“死生亦大矣”

《兰亭序》全文可分为两部分。从“永和九年到信可乐也”为第一部分,对此次雅集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进行介绍。“暮春之初”,会稽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群贤修禊,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畅叙幽情,品山水之乐。在道家自然观的影响下,推崇自然,寄情山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味“自然之道”“人生之道”,整个这一部分,清、静、雅、幽,文气流畅,自在无碍,紧系兰亭山水美景,记诗人流觞咏诗之雅事,简洁的字句散发出一种淡雅清幽的意味,给人宁静的享受。我们看到了亲近自然、逸情山水的魏晋士人,为下文“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奏出精彩的序曲。

从“夫人之相与”到最后为第二部分,体味自然后,面对现实,“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痛哉”,“悲夫”,“死生亦大矣”。寄情于景,“修禊”升华,表露真情、真意!从“朗”、“清”、“惠”、“和”到“大”、“盛”、“游”、“乐”,神游千里、心怀万物,从兰亭走向宇宙,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小美走向大美,从清“幽”走向极“乐”,山水之乐的情绪一度高涨。

对于第二部分的描述,清李文田先生认为:“自‘夫人之相与’以下多无数字,此必隋、唐间人知晋人喜述老、庄而妄增之。”从而证明《兰亭序》为伪作。考王羲之与谢万(谢安弟)的书信中写道:“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陆贾,《史记》有传,著有《新书》,是汉高帝刘邦“兴刘、安刘”的谋臣,是羲之作东晋谋臣的模范榜样。又,班嗣,师班固的从兄,一生崇尚庄子,保真养生。又,杨王孙,《汉书》有传,生平主张裸葬归真。此三人乃王羲之生平之所依,修身养性,生有所持,死有所安的老庄思想对王羲之的影响是毋庸质疑的。

庄子说“游心于无物”,“心游于物外”,汉代书法理论家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王羲之《笔势论》中说“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先散怀抱”“凝神静虑”都是摒除心中杂念,与“虚静”、“坐忘”的道家思想相统一。《兰亭序》就是王羲之真性情的流露,在“流觞曲水”“信可乐”,籍酒纵笔,情感便会由欢乐中沉静下去,平日所积蓄的骨肉生死之感,不知不觉的涌上心头,道出了“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笔者认为王羲之是矛盾的,游目骋怀后,又悲观孤独。乐是清潜的,悲是深刻的。他从小体弱多病,少年寡言,从其所存世的自叙病痛的手札中略窥一斑。他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服五石散,以求长生。《兰亭序》,正是在王羲之仕途之旅即将结束之时所作。他放弃为官,选择“放浪形骸”于山水间,表面看来悠哉游哉,其内心深处是痛苦的,挣扎的。一个读书人,“学而优则仕”,报效祖国,是他们的理想,试想这一切都已终结,“老之将至”,“情随事迁”,怎能不“痛哉”!怎能不“悲夫”!道家虽然将生死看成一体,但在细细品味庄子《齐物论》后,最后庄周与蝴蝶相融合,在“梦中”才能实现物我为一的境界,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品出一番无奈吧?在庄子所生活的时代,他的人生态度,或许是最为保全的!那王羲之所感的一切又何尝不可呢?

三、“一死生”,“齐彭殇”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彼和此是相对而生的,正如生与死,生即是死,死亦是生,死是生的开始,生意味着死的到来,一切都要顺应自然,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不为外界所累,才能彻底解脱。这是庄子在《齐物论》中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可庄子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在现实生活中,感情的波动、起伏,往往受制于对物的追求。人必须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在这个世界有太多自己不能涉足和控制的领域,而面对这些难免或悲或喜,患得患失。此时最明智的做法,是保持沉默,安之顺之。所以无论是齐物我,还是齐万物,都要无“心”。当然,达到如此“逍遥”之境界是很难的!当王羲之面对***治、社会生活的压力,道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予以否定,发发牢骚也未尝不可。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中记载“任性不羁”“尤好庄老”。但他“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豚,饮二斗酒,然后临决,真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至灭性”。或许真正的老庄学者,当面对骨肉生死之际,当下岂能无动于衷,岂能无哀痛?!庄子妻子去世时,他也是悲伤的,只是他的悲痛经过自己的体悟,把自己的生命、情感融于天地万物之中,有了这种洒脱、超然情怀,“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把自己融于宇宙万物,没有物我之分,如陶潜所说“托体同山阿”!

伟大的灵魂往往是孤独的,庄子的人生与世俗,“大有径庭,不近人情”,很难得到人们的理解。所以王羲之在《兰亭序》后段写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语句,并不代表否定老庄思想,正如当年“坦腹东床”,而是直抒胸意,心无所碍,更能体现他对老庄“道法自然”思想的追随与崇尚。

法国十九世纪的批评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格概况。”,“要了解作品,这里比别的场合更需要研究制造作品的民族,启发作品的风俗习惯,产生作品的环境。”宗白华先生在《论和晋人的美》一文中也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由此可见,社会大背景、大环境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魏晋时期,***治生活的混论,迫使士人们追求自然,逍遥自在,借书法抒心中之真性情,此时老庄思想所蕴含的艺术精神,在此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运用。《兰亭序》在不拘礼法,超尘脱俗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在今天看来,她的惟妙惟肖,她的婀娜多姿,她的若有所思,她的扑朔迷离,都让人垂涎三尺,跃跃欲试。或许也正是因为她的高不可攀,深不可测,才会让后学者一再研读、探究!诚如逸少所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参考文献]

[1]兰亭论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2]兰亭论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3]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兰亭集序书法篇5

在展览开幕前的10月8N晚上,刚刚参加完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开幕式的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中国驻欧盟大使宋哲等在百忙之中专程莅临参观指导了正在布展中的“再序兰亭中国书法大展”。10月13日上午1_点,大展新闻会在比利时皇家美术馆展厅现场举行由该馆馆长迈克尔・德格特(Miche Draguet)主持。欧罗巴利亚国际协会总经理克里斯蒂・穆尔德(Kristine De Mulder),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法国学者柯柏(Andre Kneib)等向新闻媒体通报了展览情况。10月13日晚上7点,200余位来自欧洲和中国,美国等地的嘉宾观众亲历了别具一格的展览开幕式。嘉宾们首先在典雅堂皇的中央大厅观看了动人心魄的现场书法演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王冬龄当场书写一幅高4.4米,宽5.8米的草书巨制,赢得了人们的热烈掌声。开幕式嘉宾致辞特意安排在在个精心营造的“兰亭情境”空间举行,让人们恍如置身千年前大书法家王羲之等兰亭雅集的场景。开幕式致辞由迈克尔・德格特馆长主持,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张援远,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董俊新、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克莱尔・吉尔尚(Claire Kirschen)、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纪天斌等出席。2009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中,比双方总协调人董俊新局长、吉尔尚前大使分别致辞,高度评价了此次大展,并对展览开幕表示祝贺。董俊新说,这是中国在境外举办的规模最大,精品最多,展品创作年代跨度最大的书法展览。“在这里大家不仅可以感受兰亭雅集的风雅淡泊,还可以体会曲水流觞的闲情逸致,从而了解书法折射出的中国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随后观众自由参观展览,并出席酒会,整个活动持续至晚9时许结束。配合此展,还出版了精美的法文版、荷兰文版同名学术画册。来自中国,比利时,法国,美国的12位国际知名学者撰写专文,从不同角度介绍和阐释中国书法文化。展览期间,馆方还组织了系列公共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增进欧洲社会对中国书法的认识。

为精心策划组织此次大展,中国美术馆专门组建了学术阵容可观的国际策展班子。中方策展人为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朱青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傅红展(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主任),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国际事务部馆员)。比方策展人为:柯遁柏(Andre Kneib,法国国家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巴黎第四大学副教授)、史蒙年(Jean-Marie Simonet,比利时皇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在展览从创意到实施的两个年头里,笔者有幸作为项目协调人和策展委员会成员之一,与诸位领导,老师一起工作,亲历了展览策划的全过程。以下对大展的策展理念,展览内容,工作方式、文化意义等作简要综述。

策展理念

“向西方观众讲述中国书法文化的千年故事”可以说是此次展览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也是最主要的策展理念。策展委员会从一开始就达成共识第一,这个展览的目标受众主要定位在来自比利时和欧洲各地的西方普通观众,而不是对中国书法更为熟悉的西方汉学家和华人社会。因此,展览应具有相当的普及教育性,充分考虑到在西方社会传播中国书法的特殊性,包括观众的知识,文化、语言背景等因素。第二,这个展览的展示内容定位在中国书法文化,是一个“书法文化展”,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见的“书法艺术展”或“书法历史展”。展览将从当代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对中国书法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全新的解读,探讨中国书法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思考中国书法的当下发展及价值所在,探索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理解,沟通、对话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第三,基于以上的考虑,展览将别开生面地采取“讲故事”的方式,从一个中国社会几乎家喻户晓的兰亭故事说起,由点及面,发散开去,通过精心遴选组织的书法、绘画和当代艺术作品,呈现和探究中国书法所反映的中国人文化心理和精神追求所折射的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环境。

“再序兰亭”这一别致的展览主题,无疑也是此次大展策划中的点睛之笔。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之初,大书法家王羲之与朋友们雅集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在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清流激湍之畔,大家饮酒赋诗,极尽欢愉。乘带着酒性,书法家王羲之当场挥毫为众人所赋之诗作序,抒写对自然人生的感怀。被中国历代书界奉为极品的经典名篇《兰亭序》由是诞生。《兰亭序》以其“清风出袖,明月如怀”的高雅气格,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成为中国书法成熟与完善的标志。王羲之也因此被世人尊为书圣,成为一盏高高照引中国书法道路的长明灯。千百年来,后世文人书家在兰亭精神熏染滋养之下,继承创新,孜孜以求,不断续写着书法文化的熠熠篇章。从这样一个兰亭的故事讲起,展示中国书法的创造奥秘和丰富传统,是此次展览在策划上的独特思路。用范迪安馆长的话说,“纵观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在《兰亭序》光辉的照耀下,中国书法在不同的时代文化条件下,通过对传统的继承、转换与超越,形成了书法内涵和风格不断延展的长河。从中国书法的历史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从古代到今天延绵不断的奥秘。这个展览题目‘再序兰亭’中的‘再序’二字,蕴含着1000多年来书法不断的‘再生’与‘再创造’的意义。”当然,兰亭雅集这1000多年前的文化活动,也有其特别的当下国际文化意义在。荟萃古今中国书法精品力作的此次大展在“欧洲的心脏”举办,主要面向西方普通观众,不仅是一次千年中国书法在当代情境下的雅集,更是一次东西方文明对话交流的盛会。

在内容结构上,“再序兰亭:中国书法大展”的策展理念也颇具匠心。与常见的书法展览不同,整个展览围绕“再序兰亭”这一主题,结合纵向(历史时序)和横向(文化命题)两条线索展开。一方面,展览以时间顺序系统地呈现中国书法的起源,成熟与完善传统书法 在历代的丰富与发展以及当代书法在传承基础上的演变与创新。另一方面,展览从社会文化角度重点展示和探讨书法与正统书法与***治书法与宗教书法与文学书法与绘画书法与线条、书法与观念等七个方面的文化关联。从当代文化研究(特别是跨领域文化研究)的视角切入,主要围绕不同的文化命题组织展览内容,这样的策展理念显示出一种“打破边界,贯通古今”的宽广文化胸怀。

展览内容

通过中外策展人全体工作人员(尤其是中国美术馆展览设计师韦枫)的精心努力,“再序兰亭:中国书法大展”的策展理念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呈现展览内容精彩纷呈别具创意。展览作品、展示布陈背景材料诸方面相辅相成浑然契合,营造出良好的欣赏氛围。约1500平方米的半地下展览空间高低锚落,曲折环回,开合有致,给观众以不断的意外和惊喜。

进入正式展区之前,观众们首先要穿过一道具有传统中国园林特色的月亮门。从门洞走进去,是条长长的狭窄通道,左手壁上贴着传统书法工具的精美大***片:笔、墨、纸,砚,印。每一样用具旁边,是相应的英文单词:“Brush”、“lnk”、“Paper”,“lnk Stone”、“Seal”。《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马戎戎在参观后如此评价:“出乎观众意料的是,这些单词都是用毛笔写成的,墨迹特有的灵活与酣畅,带来印刷体无法体现的生动和温柔,中西的小碰撞,就这样有了一个趣味性的开始。”从月亮门口,远远就可看到一面有醒目的集王羲之行书字体“再序兰亭”四字的深红色展览主题墙。主题墙旁边的投影,放映着介绍中国书法文化的录像。为了方便欧洲观众欣赏,此次展览的主题墙,前言和段首语使用中,法,荷,英四种语言,所有作品说明则采用法文和荷兰文双语。

展览的引子部分是“书法与汉字”展区,主要通过文字、***片、实物碑帖拓片等材料简要介绍汉字书体的历史演变。在右侧的墙面上依次贴着五种字体的大“书”字,每字约一人高,原字分别选自秦李斯《峄山碑》(篆书),汉《张迁碑》(隶书)、晋王羲之《孔侍中帖》(行书),唐柳公权《神策***碑》(楷书),唐怀素《自叙帖》(草书)。左侧一排展柜中则陈列着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到篆、隶,楷,行,草诸体有代表性的碑帖拓本或实物。与“书法与汉字”狭长展区平行的下方是一处豁然开阔的公共空间――“兰亭情境”展区。正面的背景墙是三张绍兴兰亭实地景观的巨幅***片,中间为绿荫掩映下静静的兰亭,两侧是缓缓流淌的溪流,生动地再现了古人兰亭雅集的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场景。空间中央搭建的平台上是以北京故宫乾隆花园流杯亭曲水流觞场景***片制作的大型投影装置,既抽象又直观,潺潺的流水声若隐若现,影像四围铺着来自中国的青灰石板,可供观众休憩静思。空间里还陈列着与兰亭雅集相关的书法绘画和资料,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褚遂良《模王羲之兰亭帖》,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和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傅抱石《兰亭***》等传世珍品。这一切,都让人们神往千年以前“群贤毕至、少长成集”的兰亭雅集。

在以上历史和文化铺垫的基础上,展览随即进入七个围绕不同文化命题的专题展区。“书法与正统”部分和“书法与***治”部分合占一个比较***的展览空间。事实上,这两个主题在中国社会文化历史上也有着错综复杂、难解难分的特殊关系。“书法与正统”部分的展品,主要展示书法的正统和正统的书法两个方面。书法的正统主要是指与王羲之《兰亭序》一脉相承的中国书法经典传统,正统的书法则主要是指以唐楷为代表的“尚法”传统及其与千多年的中国科举取仕制度的历史渊源。“书法与正统”部分的展品以拓本为主,主要包括唐虞世南《摹兰亭序》、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等经典拓本,以及明清“台阁体”,“馆阁体”书家如沈度,姜立纲,张照等人原作。书法与***治部分主要展示历代的帝王书法,包括唐太宗,宋徽宗、宋高宗、明崇祯帝、清雍正,乾隆等人书作。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精品是宋微宗赵佶的“瘦金体”《闰中秋月帖》和明崇祯的行书《松风水月》真迹等。“书法与宗教”部分展示的是历代的宗教题材书法作品以及部分僧人书法。展厅中的一面主墙上是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的巨幅场景***片和自上而下竖排的“佛说金刚经”五个大字的拓片。另一面整墙则是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片,旁边展柜里陈列着《龙门二十品》造像拓本。这―展区里还展示了元代赵孟\的名帖《帝师胆巴碑》长卷真迹,南北朝的道教石刻《瘗鹤铭》拓本、智永《千字文》以及隋唐以来的写经书法原作。近人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信札六件,为其致学生刘质平的书信,也是难得一见的精品。“书法与文学”部分展示的是历代文学家的书迹以及与部分书写传统诗词名句的当代书法家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献之李白、杜牧、黄庭坚,翁方纲于右任,启功,陆维钊、欧阳中石等人作品。其中北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草书《杜甫寄贺兰诗帖》真迹尤为精致。为了进一步营造优雅的氛围,让西方观众体会中国传统文人生活,在这部分展区还专门布置了一个精致的“楠书房”,陈列着金丝楠木家具以及文房四宝等摆设。

接下来的几个专题展区,高潮迭起。在“书法与绘画”部分,20多件历代书画大师经典之作,演绎着中国传统文人画“书”与“画”的独特关联。从北宋米芾的《珊瑚帖》、《复官帖》真迹到南宋马远《水***》真迹,从元代赵孟\《秀石疏林***》到明清的文征明《横塘***》金农《自画像》徐渭《莲舟观音***》、朱耷《花卉》册页,再到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师的作品,让人目不暇接。“书法与线条”展区作品虽不多,但探讨了中国书法作为线条艺术的特质,恰好作为“书法与绘画”和“书法与观念”之间的自然过渡,引人探究中国书法作为视觉艺术的特点及其与西方艺术的异同。这部分的展品有唐代张旭怀素的草书拓本,明代傅山的草书,清代邓石如的篆书,以及康有为林散之、沙孟海谢云等以线条见长的书家作品。最后一个展区“书法与观念”部分,展示的是“变书法”、“反书法”、“用书法”等当代新走向。其中既有当代名家如沈鹏张海,孙伯翔、王铺,马世晓、陈振濂等人基于传统书法的创新力作,也有一部分从书法出发的“现代书法”和实验艺术作品,包括黄苗子、曾佑和、古干、王冬龄、谷文达、邱振中、徐冰、魏立刚、王南溟刘彦湖,邵岩陈光武邱志杰等的作品。曾佑和的《笔虫少》,古干的《五千年》,谷文达的《简词系列》、陈光武的《无题》邱志杰的《重复书写兰亭序一千遍》、王南溟的《字球组合》、徐冰的《沁园春-长沙》等当代艺术作品尤其吸引观众瞩目,让人们深思书法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意义。

工作方式

此次展览在工作方式上也有不少值得一提的做法。略述三点。

第一,国际化的学术班子。此次展览外 方策展人柯遁柏和史蒙年都是欧洲重要的书法学者和汉学家,早年曾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留学,系统学习和研究书法。他们都十分热爱中国书法,是在欧洲热心传播中国书法的朋友。中方策展人中,范迪安、傅红展是富有国际展览策划与博物馆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朱青生、杨应时则曾分别在德国和美国留学多年,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对中国书法及其在西方的传播都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除了以上六位策展人,还有几位中外书法学者也参与了此次展览画册的学术撰稿工作,包括法国学者Francols Bottero、美国学者白铃安(Nancy Berlfner),中国学者王元***任平、李洁冰等。这样国际化的学术班子在一起工作,虽然增加了项目协调的难度,但更能全面充分地考虑到西方观众的兴趣和需求,同时保证展览的国际学术水准。由于语言的优势,两位外方策展人在向欧洲观众和媒体推介此次展览方面出力尤多。

第二,探索历史文物类博物馆与现当代美术馆合作策展的有效模式。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首次携手故宫博物院策划组织大型出境展览。由于展品中有大量国家珍贵文物,其中一级品就有十多件文物的出境展出条件和保护措施就成为国家文物局审批时的焦点。这当中,文化部和故宫博物院均作了大量积极的沟通协调工作,而中国美术馆与故宫博物院及比方也作了深入细致的协商,采取相应的措施。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特别是考虑到欧洲观众的需求和比方场馆的要求,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及相关单位经过认真协商讨论,最后决定展览中的11件故宫博物院藏国家一级文物在比展出两个月后,以复制品换下展出。在故宫博物院与中国美术馆的协议以及中国美术馆与比方的协议中,均对比方场馆展厅的温湿,光感等技术条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展品的陈列设计上,中比双方都尊重了文物的保护及历次出展的惯例。从故宫借出的文物,布展与撤展均由故宫派出的专家进行操作,以避免由于操作不当而造成的文物损伤。这些,都为今后中国美术馆策划举办类似展览积累了经验。除了故宫博物院,浙江省的李叔同纪念馆和陆维钊书画院也慷慨地出借了部分文物展品,并提供了***片,文字资料。

第三,开拓性地利用和开发相关社会资源。展览的书房场景装置中,所有珍贵的金丝楠木家具和相关摆设物件均借自北京后海旁的高级会所“楠书房”,该机构负责人高辉珍为展览提供了热情的支持。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府驻京办事处主任胡周祥绍兴当地摄影家董建成等也为落实展览相关***片提供了无私帮助。此外,展览工作小组还与我馆事业发展部协作开发了精美的“再序兰亭”系列衍生纪念品(包括齐白石对联木制镇纸,纪念毛笔,书法系列明信片,邱振中作品体恤衫,邵岩作品鼠标垫等),为今后涉外展览的相关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文化意义

兰亭集序书法篇6

对其序跋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序跋类散文主要是收录在《通志堂集》卷十至十二中的经解序,以及卷十三、十四中的若干篇序文。学界目前对其序跋类散文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对其经解序的研究上。 

1988年,马遒骝、寇宗基先生出版了《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一书,该书择录了《名家绝句钞序》《渌水亭宴集诗序》二文,并为之笺注。次年,姚崇实先生在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通志堂经解序>简论》一文,解析出经解序不仅表现了纳兰性德对理学的推崇,还表达了纳兰性德的一些哲学、***治、伦理观点,还反映了纳兰性德的学术思想。此后,罗星明先生先后在承德民族师专学报发表多篇论文为《通志堂集·经解序》作注释,为其他学者研究纳兰性德的经解序提供了便利。 

对其杂记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杂记类散文即其《渌水亭杂识》,学界对其杂记类散文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对其杂记类散文进行研究的专著有李晓明的《纳兰性德诗词美论》,该书的第二章第二节结合《渌水亭杂识》提炼出纳兰性德诗学的四个主要观念。 

对其杂记类散文进行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大致有三篇,分别是罗艳的《论纳兰性德的诗学观》,王丽勇的《纳兰性德的诗作与诗论》和崔双的《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研究》。三者都结合《渌水亭杂识》中的诗词短论及纳兰性德其他作品来总结纳兰性德的诗学观。 

对其杂记类散文进行研究的期刊较多,但大多学者都是研究《渌水亭杂识》中的诗词短论。赵秀亭先生率先对《渌水亭杂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既肯定了文中积极进取的部分,如对中外思想和学术的接纳,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对往古治乱得失的评论等;又指出了其迷信的部分。邓伟、项小玲的《<渌水亭杂识>管窥》一文,从关切***事、重视人才,学精识博、长于考据,文学大家、识见不凡三方面研究该杂识中显现出来的纳兰性德这一青年知识分子形象。2010年11月孙赫然发表《也曾裘马颇轻狂——浅析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中的入世思想》一文,从为君者需具帝王之度、为臣者需备赤子之心、兴国***需为利无穷三个方面分析了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的入世思想。 

对其论辩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论辩类散文为数不多,主要收录在其《通志堂集》卷十四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其《原诗》《原书》。学界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如下: 

1988年,马遒骝、寇宗基先生在《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一书中,笺注了纳兰性德的《原诗》一文。次年,马骥先生发表了《纳兰性德的文艺观》一文,不仅研究了《原诗》中的诗学思想——承袭汉儒诗歌理论“诗言志”的传统观点,批判“临摹仿效之习”;还研究了《原书》中的艺术思想。 

对《原书》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的是别廷峰先生的《纳兰性德书法观管窥》一文。该文崇尚自然,主张“不临摹”、反对“仿效”;强调个性,从重视作书时的“兴会”和“意造”、反对“矜持”两个方面研究了纳兰性德的书法理论。对《原诗》进行研究的还有张佳生先生的《纳兰性德诗赋论二评》一文和禹克坤先生的《论纳兰性德的文艺思想》一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将纳兰性德的《原诗》一文与叶燮的《原诗》一书进行了比较研究。 

对其书说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书说类散文主要收录在《词人纳兰容若手简》和《通志堂集》卷十三中。目前为止,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的笺注。 

陈子彬于1991年发表的《纳兰性德诗翰手卷简介》一文,布尼阿林于1992年发表的《<词人纳兰容若手简>印文简释》一文和铁男于1998年发表的《词人纳兰性德诗翰手卷印文若干问题笺注》一文,分别对纳兰性德的书说类散文进行了简介、简释和笺注。对纳兰性德书说类散文进行了综合研究的是郭明辉的《从纳兰性德书信看其为人》,该文通过纳兰性德的书信窥探其读书生活、日常生活与思想。 

此外,朱鉴珉先生的《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一文对《与顾梁汾书》进行了注释。别廷峰先生的《纳兰性德教育观管窥——读<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提炼出了纳兰性德的教育观,并大致予以肯定。张佳生先生的《八旗文论五评》首要研究了纳兰性德的《与韩元少书》一文,并从中总结出纳兰性德论文的最终标准。张弘的《传世纳兰性德致严绳孙手简的年份及有关问题》一文,在勾勒严绳孙与纳兰性德交往情况的前提下,确定了纳兰性德致严绳孙手简的年份。 

对其辞赋理论与创作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辞赋理论主要集中在其《赋论》一文中,而其辞赋创作主要收录在《通志堂集》卷首中,也散见于卷十四中。 

对纳兰性德辞赋理论进行研究的,尚有不少。张佳生先生的《纳兰性德诗赋论二评》、马骥先生的《纳兰性德的文艺观》、禹克坤先生的《论纳兰性德的文艺思想》,都结合了纳兰性德《赋论》一文概括其辞赋理论。 

对纳兰性德辞赋内容进行研究的,有任嘉禾的《“满蒙联姻”的颂歌——<五色蝴蝶赋>辨析》一文;高民凯的《纳兰性德的<雨霁赋>赏析》一文;别廷峰的《歌颂进步,意寓改革——读纳兰性德的<自鸣钟赋>》一文。不难看出,以上多是对其单篇文学作品内容的解读,尚缺乏对其辞赋作品内容相对宏观的研究。 

兰亭集序书法篇7

关键词:王羲之 书法 书圣

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官至右***将***,人称“王右***”。初学卫铄,备受赏识,后取法诸家,代表作《丧乱帖》、《快雪时晴帖》、《兰亭序》等,其中《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然而这样一位名扬于当代,显名于后世的大书家,当时“书圣”的桂冠也并未落在他的身上,直到唐代经过唐太宗李世民的策划、包装王羲之走上圣坛的大师。

一、社会原因

1、南朝梁

当时对二王成就的高下评价不一,而南朝时人往往更推重王献之,这对王羲之地位影响很大,但王羲之却被梁武帝萧衍推崇,将当时的书学位次转变为王羲之在王献之之上。正是萧衍的作用使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得到提升,最后舆论才得以平息。

2、隋唐

第二次影响最大的就是隋唐,隋代要数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皆谓“誉过其实”。经过对比,李世民认为羲之“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他为世人瞩目,然而其书法在当时说法不一,曾有“大王不如小王”之说。李世民无疑是把王羲之推上圣坛的一个关键点,可以说千里马王羲之被伯乐李世民发现了,所以唐太宗为王羲之书圣之名确立起到了决定作用。

李世民(599-649)既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治家,又颇喜好书画,尤其喜欢羲之书法。作为帝王,一是亲为王羲之写传,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二是出重金求王羲之墨迹并命人编目拓模,广为流传。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历数各家书法之短,独赞羲之,由此而奠定了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三是对百官的赏赐则是临摹的王体书法作品,尤以《兰亭序》为首。这也是《兰亭序》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一个关键点。

正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极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风靡一时,致使当时及后世爱好王羲之的书法。遂获“书圣”桂冠,此后独步书坛达千余年之久。

二、历史原因

作为的皇帝的李世民肯定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他不喜欢东晋的妍媚之气,而是期待王羲之书法精神在当时能否得以发扬,建立起大唐的羲之精神。

自古帝王所好下必效之,受李世民的推崇,虞世南、欧阳询等书法家无不受王羲之书法影响,于是有"虞世南得其美韵"、"欧阳询得其力"、"褚遂良得其意"、"薛稷得右***之情"的说法。

据历史考究,王羲之书法作品为太宗皇帝收藏的最多,并让褚遂良整理、鉴别其书法。又让释怀仁用王字集成自己所撰的《圣教序》,在宋代还没形成刻帖风气之前,《圣教序》已经广为流传不仅开集字成碑帖之先河,此书也成为了学王字的范本。可以说,唐太宗成功地将王羲之带到了一条书圣之路。

三、王书的推崇

兰亭集序书法篇8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在文艺界一些美学家提出了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美学命题。美学家宗白华曾这样评价:“晋人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如此,观察这幅作品行云流水间自可感觉其中的节奏,仿佛听见奇妙的音乐从字里行间流溢出来,全身心都得到审美。而它所流露出的“魏晋风度”则是临摹的最高难度。

自学书以来,我已临《兰亭序》几十遍,虽有所感悟,但认识上仍有欠缺之处。为了全面理解王书,我在临摹《兰亭序》前,将其与王羲之所作手札作品进行比较,发现二者有较大的不同:《兰亭序》书写认真,无论章法、结字还是用笔皆遵循法度,严谨工整,或许是在正式场合下所书的缘故;而手札则更为随意自然,尽情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我认为临习《兰亭序》,首先要了解晋代文化大背景,了解王羲之的书学思想及当时书写时的心态和感受,达到与王羲之“神交”。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文化思想大***的时代,玄学代替儒家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它表现为当时文人士大夫皆信玄学,服食丹药,以此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王羲之也不例外。而魏晋时期的书法一般只在文人士大夫之间流行,服食丹药后,心情放松,他们又视书法为一种陶冶情操的活动,正是这种“无意于佳”的状态使得他们书法“乃佳”。这也是道家“无为而无所不为”和玄学“有”与“无”思想指导下的书法创作心态。

从王羲之书论中看出他提倡“意在笔前”:“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可知,在书法创作前考虑好用笔、结字、章法,书写时一气呵成,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感情自然、流露真挚,《兰亭序》就是最好的实例。在功力上王羲之虽没有特别的要求,但关于“墨池”的流传足以说明他勤奋刻苦,功力深厚。

魏晋时期的书法一般只在文人士大夫之间流行,从客观上要求习书者的文化修养要具有一定的高度,这在后世影响甚大,如苏轼语“退笔成冢未足真,读书万卷始通神”。总之,正是因为王羲之处境复杂,不愿参与官场争斗,一直倾心于山水自然之妙、最终辞官居山阴,才有了后来的兰亭雅集。同时,王羲之学识渊博、法度严谨、功力深厚、心情愉悦,再加上环境优美,在书写时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才使《兰亭序》成为千古绝唱、天下第一行书,以至唐太宗李世民高度赞扬王书“尽善尽美”。

其次,要了解《兰亭序》的风格特点。在用笔上或中锋、或侧锋,自然流畅、转换多变、浑然天成;在结字上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轻或重,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在章法上自然挥洒、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有起伏但不过激,有变化但不过分。有机地将瘦劲与丰腴、凝重与流动、萧散与端庄等对立体统一起来,完美地将其融合。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评价:“所以详察古今,精研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绝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太宗对王羲之的追捧也使得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便加牢固。历代对《兰亭序》的评价十分丰富,现代书法家刘涛先生说:“《兰亭序》的笔姿变化多端,笔力劲健涵蕴于内,而不外耀争折之险。由笔姿察其笔法,正锋与侧锋相生相发,转换灵动。呈妍用侧笔,圆润生;取劲用正锋,力度足。运笔速度,流畅而匀和,不激厉也不迟涩,笔势自然含蓄。作者从容地把笔运毫,结构字的形态,欹侧而能整饬,妩媚却又天然。既雕既凿,不露痕迹。”

再次,要了解王羲之的用笔、结体及章法。王羲之自幼启蒙较好,先师卫夫人,后改习前代名家名碑,师承名家传统。他自己曾说:“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为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地提高自己,这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在用笔上,王说:“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低用强笔,若书强低用弱笔,强弱不同则磋跌不入……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在其书论中我们可以把握王书的书写特点,以便于更好地临习。

首先从材料工具上接近他,《兰亭序》是王羲之用鼠须笔、蚕茧纸写成,因此我们在临习时应选弹性较好的毛笔和半生熟的涨墨不是太快的宣纸为宜。其次在字形上模仿他,“永、和、九、年”四字大小间距相当,较为疏朗,与“在、癸、丑、暮”四字形成疏密对比。“癸”与“丑”形成粗细对比;“丑”与“暮”形成横式与纵式的对比,其字字粗细、字距疏密的对比,侧相生,参差错落。从中可以看出他情感的微妙变化。尽管有丰富的粗细变化与疏密变化,但与中后篇相比,开篇无论在单字还是字字之间均连带较少,这可能是场合较正式,开篇较为工整还无法很快进入“尽情”的状态。从第五行以后,字的跳跃感明显增强,行气更为活跃流畅,变化更为丰富自然。如以横画为例,第一行中横画的所有起笔几乎各有姿态,如“年”字的两个横画和“丑”字的三个横画,不仅单字中没有雷同,在这一整行中也没有雷同,这可说明王羲之在开篇的谨慎,但其变化的丰富也说明他功力的深厚,足以掌控这些变化。撇、捺、竖也是同样。到了中后篇达到了“尽情”的状态之后,王羲之不再特别地讲求这些细节而是更为随意,自然地流露出变化。如第八行“清”字的三个横画,富于变化,起收笔均不相同,则是其在运笔速度极快的状态下完成的。此外,还要注意相同的字在整篇中的变化,如二十个“之”字,有的如雄鹰展翅,纵横开张;有的如含羞待放的花蕾,含蓄劲健。在章法上,每一行的轴线并不是整齐划一地排列,而是处于不断侧变化的。《兰亭序》的变化是极微妙的,如第五行“左、右”二字,“左”字往***,“右”字往***,再如“为”字往***,“流”字往***等等,都是极微妙的变化。他的感情不是瀑布般的宣泄,而是山间溪流的曲折跳跃。通篇看来,它既没有《祭侄文稿》那样的疾书,也没有《黄州寒食诗帖》那样的起伏变化,它通篇“密不透风”却又“疏可走马”,它把二者完美地融为一体。

我建议临习此帖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从气势上,不求工拙,在用笔、结字、章法上先粗略地感受一下,体会此帖的特点。

其次,从用笔和字形上,力求做到毫发不失,每个字一遍不行,就多写几遍,体会王羲之劲健的用笔,一定要慢,要调好笔锋蓄势到位后再写下一笔,体会线条的粗细变化,字形力求毕肖。

再次,从章法上注意每个字的笔势和体势,几个字或整行字的前后映带,不要过多地追究字形和用笔是否精细,用第二步中自己对王羲之字形和用笔特征的理解去写。

最后,在基本掌握王羲之的用笔、结字和章法的前提下,进行更为细致的对照临摹学习,把原大临习和放大临习穿行。

兰亭集序书法篇9

晨光熹微,我们一行五人乘车穿过喧闹的大街小巷,驶过波光粼粼的鉴湖,行驶了两个多小时,来到了位于绍兴西南角的我国书法圣地——兰亭一进古朴的兰亭大院,迎面扑来的是竹子那种特有的清香,我不由得深深地吸了口气,院内修竹成行,竹影婆娑,石子铺成的幽深的小径旁,一条小溪淙淙地流着,溪水清澈见底。

耳边不时传来清脆的鸟叫声,是那么的婉转动听!啊,真是个清静优雅的好去处!穿过竹林,翻过一座三曲石桥,便到了鹅池。这儿曾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养鹅的地方。

看,在盈盈的水面上,几只悠然自得的大白鹅游于其中,不时发出“哦哦哦”的叫声,真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池旁有座精巧的三角亭,亭内竖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鹅池”两个大字,刚劲有力,遒健妩媚。据说,“鹅”字是王羲之的宝贝儿子王献之写的,“池”字才是王羲之写的。怪不得两个字有肥瘦长短之分别呢!由鹅池前行三十余米,就看见了小兰亭。

看了碑上的介绍,我们才知道越王勾践曾到过这里种兰花,故而得名。从兰亭向右拐,我们来到了御碑亭。这是一个八角重檐的大亭子,亭角上翘,宛如飞燕栖息,角上都挂着古老的铃铛。亭栏周围的石狮更是雕刻得栩栩如生。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矗立在亭内的御碑。它是一块高6米、宽2米,厚近0.5米、重达18吨的巨型石碑。碑的正面是康熙的题词,反面是乾隆的题词。细读,字里行间渗透出两位清朝皇帝对《兰亭集序》的倾慕之情,对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艺术的高度评价。

过了墨池,来到右***祠。这里陈列着王羲之的许多书法作品,字体沉稳洒脱,变化多端。参观完兰亭各处胜迹后,走出大门,我不禁再次对这里的一切深情凝望,对王羲之这位大书法家的敬仰之情也更增添了几分。

兰亭集序书法篇10

关键词:古诗 亭 闲情哲思 优国伤时 别愁思绪

亭最早作为国防***用建筑,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多设于边疆要塞,用以监察敌情、传递烽火。到秦汉时为基层单位,众所周知,刘邦原为泗水亭长。同时《说文解字》释“亭”为“亭民所安也”,《释名》言“亭停也,人所停集”,可见亭也是一种供人休息的建筑。亭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审美功能,特别是受魏晋南北朝时玄学隐逸、登山临水之风气影响,亭的这种审美功能得到凸显。

意象是中国文论之特产。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言”,在立好象后“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蕴藉(《二十四诗品》),由此可见意象中蕴含着创作者之生命体验与人生情感。亭作为古诗中常见之意象,经历代文人情感之倾注,凝结了他们的人生情感与审美意蕴,有着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常见的山水园林之亭、古迹之亭、长亭短亭。归纳出亭意象所积淀之闲情哲思、忧国伤时、别愁思绪等人文内涵与审美情思。

一.山水园林之亭——闲情哲思

宋代陆游《秋雨初济徙门外有作》:“三十余年此结庐,客来不用笑迂疏。前身已预兰亭会,老眼曾窥禹穴书。浮瓮社醅香出屋,登场秋稼穗盈车。萧萧蓬鬓虽衰矣,追逐乡邻尚有余。”

兰亭位于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山。《越绝书》“勾践种兰渚山”,其名源于此。在王羲之前,兰亭的功用主要体现在传递公文、维系治安之用。而至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名士游山玩水于此,并由王羲之写下了著名之《兰亭集序》。由此之后兰亭名显于世,其审美功能逐渐凸显。《兰亭集序》在对兰亭清丽山水的描绘中表达了文人的闲情哲思,抒发了对人生之生与死的感慨。而在后世之古典诗歌中一出现兰亭则多指王羲之笔下之,且情感颇为相似。上文陆游之诗,借兰亭意象表现了作者在经历了人生之后的一种自然闲适的态度。而与《兰亭集序》所体现的悲情意识不同的是,诗人于此体现的是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陆游的另一首诗写到“新晴快上兰亭路,莫代春残始一殇”(初春记事二首)。读者可以看出陆游以兰亭给人们呈现出一种不为世事所拖累的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其对生命短暂之悲叹对王羲之笔下的兰亭之意是有所继承的。

除了兰亭之外,古诗中众多的山水园林之亭多蕴藉着诗人闲适的自然情感与人生哲思。如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云:“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鸽相对鸣。”沧浪亭是苏舜钦的私家园林,作者在游自家园林中表现了文人雅士自然直情趣。同样《皎然酬乌程杨明府华雨后小亭对月见呈》“夜凉喜无讼,霁色摇闲情。暑退不因雨,陶家风自清。凝弦停片景,发咏静秋声。何事禅中隐,诗题忽记名”,诗中之“喜无讼”与“闲情”均已小亭之景而表现,可见“小亭”是诗人闲情逸致之代言,同时读者也可以看出其佛禅之空灵,超然之境界。另外韩偓《南亭》:“每日在南亭,南亭似僧院。人语静先闻,鸟啼深不见。松瘦石棱棱,山光溪淀淀。堑蔓坠长茸,岛花垂小蒨。行簪隐士冠,卧读先贤传。更有兴来时,取琴弹一遍。”读者知道亭是一种四面无墙之建筑,如此便更眼界开阔亲近自然。文中诗人坐于“似僧院”的南亭,四面之景呈现与眼中,空气清新,山色明丽,闲读“先贤传”,兴来弹素琴,表现出诗人对一种超然的生活之追求,当然闲情逸致也见其中。

由此可见对自然山水园林之亭,诗人多取其审美功用,而以写亭来抒发诗人之自然闲适之感与人生追求尤为凸显。

二.古亭记忆——评点历史、忧国伤时

(一)乌江古亭——评点历史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乌江浦,古为渡口,秦汉为亭驿并设亭长。其因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于此兵败自尽,而闻名古今。故后世诗人一提及乌江亭便联想到这一史实。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认为胜败是兵家之常事,项羽作为一个男子汉,就应当具有忍辱负重的男人品质。并且项羽在当时就应该过江东,江东故里有大量有识之士,说不定可以帮助项王卷土重来,东山再起。但历史是不容更改的,项羽最终没能过江东,诗人对此未免有丝叹惋之意。

而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则认为即便是项羽过江而东,但大局已定,且厌倦了战火的江东子弟是不会为项羽卷土从来的,表达了与杜牧不一样的见解。胡宏在《项王》一诗中写道:“快战马知霸术疏,乌江亭上独欷嘘。万人三尺俱无用,可惜当年不读书。”胡宏认为项羽有勇有无谋,最终败于乌江亭是当年没有认真读书的缘故。

(二)新亭遗迹——忧国伤时

李白《金陵新亭》:“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颐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新亭建于三国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南。它是南朝时代建康的西南要塞。使之名著于文史的是新亭对泣这个典故。刘义庆《世说新语》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便是本典故之由来。后世以新亭对泣来指亡国之悲及忧国伤时之情。李白的《金陵新亭》写作于安史之乱后,他抨击了当时朝中一些大臣不故江山社稷的苟安心态,并礼赞王导(诗中王丞相、西晋人)表现出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结。

值得提及的是新亭对泣这个典故出自于西晋末年,时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南宋与南明也同有此情形。由此时节的诗人在提及时事常想到新亭。如陆游《追感往事》“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诗中的“夷吴”是春秋齐桓公时名臣管仲的字。其曾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诗人与后两句深叹眼看山河陷入敌手,朝中不求有管仲那样之贤臣,就连相对而泣的官员都没有。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便是有报国抗金之人士,也难被朝廷重用,故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慨与忧国伤时的心境。同为南宋诗人的汪元量在《题王导象》中写道:“秦淮浪白蒋山青,西望神州草木腥。江左夷吾甘半壁,只缘无泪洒新亭。”更是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江山的耻辱荒唐行径,表达了自己坚定抗敌之意志。南明诗人张家玉在《读史》中写道:“晋室倾颓事莫当,鸡声啼起铁肝肠。诸君漫洒新亭泪,好向中原识范阳!”借新亭对泣典故表明眼泪不能挽救南明亡国之命运,要想救国救民力挽狂澜,英勇抗敌是唯一的途径。

乌江亭与新亭是历史文化名亭的两个典型。因历史兴替到诗人所处之时,已为古迹之亭,诗人游历或联想至此,莫不有评点史实感叹人生,吊古言今忧国伤时之悲情。

三.长亭短亭——别愁思绪

杜牧《题齐安城楼》:“呜咽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长亭”之出处见于南朝庾信名篇《哀江南赋》“水毒秦泾,山高赵径。十里五里,长亭短亭”。此言西魏攻破南梁江陵俘其民北归之事。作者批判了西魏***的残暴与南梁的无能,对百姓亦有同情之心。南梁民众“十里五里”渐离故土。集离别之意,故土之思,奴役之恨于一身,悲韵难绝。杜牧《题齐安城楼》中的“奇安”为黄州距离长安恰为75长亭之距。公元842年时任人任黄州刺史,距故土长安千里之外。因此“凭栏”无用,体现出诗人思乡之苦。长亭在陆游的笔下有浓郁的思亲之情,其在《看雨》中写道“拥被听春雨,残灯一点春。吾儿归渐近,何处宿长亭?”,诗中的“吾儿”指的是陆游第六子——子布,其与家人相离多年,陆游闻知子布从四川东归绍兴与父兄团聚规程渐进,便不住地想,我的儿子今夜在哪座长亭中留宿呢?可见其思念儿子之心切。而在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之中,诗人更将长亭意象同含别情之柳意象与霸水意象并列写送客之新恨,表达了深深之不舍别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唐诗人柳郴《赠别二首》“江浦程千里,离尊泪数行。无论吴与楚,俱是客他乡。何处最悲辛,长亭临古津。往来舟楫路,前后别离人”,诗中同样将长亭、江浦、古津、他乡客等带有别情之意象并列,以离奇的手法描写出中唐人民疲于奔命、流落他乡的现实。将个人之离愁别恨上升至更广的时代层面。

短亭是与长亭相似之意象,如《皇甫冉送卢郎中使君赴京》中的短亭意象与李商隐《寄怀韦蟾》“谢家离别正凄凉,少傅临岐赌佩囊。却忆短亭回首处,夜来烟雨满池塘”中的短亭意象都蕴含有别愁思绪。故此不再赘述。

总之,意象是中国的特产,亭这种符号式的文学意象,经过历代诗人之人生情感与审美理想的倾注蕴含着闲情哲思,评点历史,忧国伤时,别愁思绪等文化内质。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2]刘熙载《释名》[M].出版社:北京市: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85 丛书名:丛书集成初编.

[3]黄寿涛 张善文《周易译注》出版日期:2001 丛书名:中华古籍译注丛书.

[4](梁)钟嵘,(唐)司马空***著《白话诗品 二十四诗品》[M].出版社:长沙市:岳麓书社.出版日期:1997.12.

[5]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张仲清《越绝书校注》[M].张仲清校注,北京市:北京***书馆出版社,2009.

[7]苏舜钦《苏学士文集》[M].震泽徐氏白华书屋刻本.

[8](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出版社: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10.

[9]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M]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第1版.

[10]葛全德主编《百家专题突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训练一百篇》[M]2008.

[11]胡宏《胡宏集》[M]中华书局 1987.

[12]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M].南宁市: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

[13](南朝宋)刘义庆著;黄征,柳***晔注释《世说新语》[M]出版社: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14]张宝林编著《古今爱国诗词赏析》[M].中国文化出版社,2003.12.

[15](明)张家玉撰;杨宝霖点校《张家玉集》[M]出版日期:1992.03 丛书名:岭南丛书.

[16]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古代抒情散文鉴赏集》[M]北京市:中华书局, 1988.06.

[17]将寅《戴叔伦诗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5.1.

[18]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 2008年11月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5.

[20]周晓琳,刘玉平著.空间与审美 从文化地理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9.09.

[21]赵义山 李修生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

[2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6.

[23]张晶 周晓琳《试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桥意象》[J]新学术2009 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兰亭集序书法10篇

学习

国际妇女节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妇女节10篇,内容包括国际妇女节致辞汇总,国际妇女节十一周年寄语。《北京宣言》距今已有10年多时间,但我们在确保一半人口在决策中占据应有位置这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国际社会终于开始认识到一项根本原则:人类在二

学习

妇科院感工作计划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妇科院感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妇产科院感工作计划,医院妇科院感培训计划。1.我院“三送”服务,在市、区计生局药具管理站人员业务指导和药具足量供应下开展工作。对“三送”***药具的管理,严格按照《辽宁省***药具库房管理工作程

学习

商务英语学习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英语学习10篇,内容包括商务英语学习全攻略,商务英语的基础知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主要起源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984)在整合了维果茨基、布鲁纳、加涅等认知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

学习

义务献血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义务献血10篇,内容包括义务献血美篇,义务献血简短感言。献血填表大厅内人头攒动。各个单位及志愿者积极响应“奉献社会,义务献血”的号召,聚集到这里。XXXX中学的五名同志迅速融进人流,他们中的XX、XXX两位***员教师已经多次参

学习

准考证号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准考证号10篇,内容包括准考证上报名序号是不是准考证号,查询准考证号。

学习

节前安全教育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节前安全教育10篇,内容包括节前节后安全教育心得,节前安全教育培训范文8篇。月3日——5日(共3天)1、***情防控安全最近我国云南省瑞丽市出现了***肺炎病例,因此我们要自觉加强对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预防,注意多开窗通风、勤洗手,

学习

童话故事书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童话故事书10篇,内容包括十篇童话故事的感受,读书笔记童话故事十篇。爸爸拿着书对我说:祥悦,你看看是不是这种课外书?如果不是我再去给你换。我看是一本《童话故事》,封面上面还有小朋友,高兴得急忙说:是的,爸爸!是的,爸爸!此时,我

学习

美女的奶奶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美女的奶奶10篇,内容包括抖音美女奶奶,美女网红奶奶。画家对于“光”的运用堪称完美,光线的每一个变化都被画家精准的搬入画面,我们可以透过观察,从衣服的褶皱、牛奶的波动、桌上的器具,都在光的作用下变得十分有质感,伸手就能触

学习

年会小游戏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年会小游戏10篇,内容包括年会小游戏大全,年会游戏10个。“即席联诗”(可换为歌词)1、主持人宣布以区为单位,比赛联唐诗宋词。2、主持人讲解游戏规则:由主持人先读出两句含特定字眼的诗词,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含“月

学习

包装平面设计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包装平面设计,内容包括包装平面设计的6大制作流程,平面包装设计全套免费教程。一、前言一直以来,很多的人都将包装设计的研究范围认定为平面设计研究的一部分,无论什么形式的包装设计都涵盖在平面设计之下。在设计的过程中,往

学习

如何写好作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写好作文10篇,内容包括如何写好一篇优秀作文,作文初中必背十篇。(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

学习

天仙子张先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天仙子张先10篇,内容包括张先的天仙子讲解,天仙子张先经典句。日本人采纳了翻译的建议,请何半仙好好瞧瞧。何半仙也不推辞,当即爬上山坡。山坡上的炮楼已经建到一半了,何半仙站在炮楼前,远远近近仔细看了一遍。他吃惊地发现,日本

学习

江城子记梦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江城子记梦10篇,内容包括苏轼江城子记梦,江城子记梦配乐。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r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

学习

致癌物质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致癌物质10篇,内容包括致癌物名单排名榜,致癌物质排行榜。1实验器材与方法1.1仪器与试剂1.1.1仪器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ALC—4,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酸度计(PHS-3C,上海大

学习

黄庭坚书法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黄庭坚书法10篇,内容包括黄庭坚书法简介,黄庭坚书法名帖。至于他的草书,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

学习

书法学习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书法学习10篇,内容包括学习书法有感,适合练书法的十篇文章。首先,老师教我的是单勾,双钩学完了,又教我用毛笔字写字。学了两天,“朱峰,你升级了,看雪单勾了!”我面临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我吓的心都要跳出来,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回答了一声

学习

书法培训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书法培训10篇,内容包括书法培训速成,书法培训初级课全部。本学期书法兴趣小组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按照学生的特长出发,重点培训书法尖子生。在每周星期一下午第三节课以后开设了书法兴趣班,让他们在学习各文化知识的过

学习

书法市场论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书法市场论文,内容包括书法论文国家刊物,书***文征稿最新。(三)当代书法市场前景看好,但作品造假严重。刚刚启动的当代书法市场面前,造假情况泛滥,造假手段层出不穷。不但有制作造假,还有网络销售造假、拍卖公司造假。拍卖公司暗

学习

书法字体10篇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书法字体10篇,内容包括江湖字体书法,书法字体生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第一,楷体的字体设计没有经过书法化,在设计时,很少考虑书法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认为这种字体更多应用的是一种正文,在书写的个性化方面存在缺位。第

学习

书法市场论文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书法市场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书法论文范文1000,书***文目录模板。(二)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有助于将不断发生的社会生活纳入司法秩序。无论是成文法传统,还是判例法传统,法律(包括法律条文和判例)相对于现实生活的展开都具有一

学习

教师书法培训方案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书法培训方案模板,内容包括书法培训方案,书法老师的培训方案。“一个会”是培训报到后、正式培训前的班委会。书法骨干教师培训班集中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为了加强管理,搞好后续的校本训练工作,我们推荐成立了班委会。第一

学习

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影响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影响,内容包括北魏时期的书法代表,北魏谁重视书法艺术。一、佛教影响下的北魏书法(一)龙门石窟与造像题记。龙门石窟的开凿时间约在魏孝文皇帝迁都洛阳的前几年,后一直延续到北宋时期,规模宏大。石窟中皆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