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作文题目篇1
根据以下三句话,以路为话题,自拟题作文:①世上本没有路;②走错路会发现新的路;③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路。
2014高考作文题目:空谷!
2013高考作文题目:忧天!
2012高考作文题目:运动中的赛跑与人生中的赛跑!2015年高考作文 2015福建高考进行时作文题目以路为话题,根据材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有时,走错路也是有意思的。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这三句话自选角度写作文。
王立根
福建省语文学会名誉会长,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
点评:
高考作文的话题是路,三条路有不同的含义,考生要理解路的象征意义,围绕面对困难、创新、信仰、理想等来立意,找准材料命题的中心,选#from 2015福建高考语文作文点评择自己熟悉的知识、文化背景,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避免空洞。
陈日亮
福州一中特级教师
福建高考作文题目篇2
【关键词】福建卷 全国卷 书面表达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的教学目的表述为: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养规范的写作习惯。而学生必备技能有:整理思路;组织素材;规划文章结构;列出提纲;起草文章;组织语言;遣词造句;修改文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字母大小写。可见,写作是综合运用语言的思维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词汇,语法,句式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是对学生的分析思考,文字组织,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考查。
面对2016年高考,福建考生压力尤其大。下面笔者从福建卷和全国卷写作的对比展开,探讨下福建考生如何备战。
二、福建卷与全国卷高考写作的不同
首先,从词数上看,福建卷比全国卷多。前者为120词,可写100到140词。后者为100词,80到100间均可。词数差距较大。学生易出现字数过多,太嗦的问题。
其次,在考查内容上有显著差异。福建卷注重考查记叙文和议论文。以09到14年为例,有汶川地震三周年“Great changes”征文;对外出游玩不文明现象的看法等。而全国卷作文以应用文为主,如约稿,征稿,写信等,更贴近生活,注重人际交流。而2016年高考更是明确了是书信。
三、全国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就2015全国卷试题分析看,写作旨在考查考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评价其能否运用相关常识和语言知识进行有效文字表达,完成特定交际任务。基本要求是切题、完整、准确、连贯。考生要认真审题,精准把握写作任务主旨,确保内容切题;内容要完整,覆盖各内容要点;表达要准确,语言运用贴切、得体,能有力支撑交际目的的顺利实现;行文要连贯,各要点间关系紧密,脉络清晰。
四、福建考生如何备战全国卷高考英语作文
1.给现高三学生的备战建议。现高三福建考生面临挑战最大。前两年,他们积累了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复杂句式。而在全国卷中,容易因超出字数而被扣分。那么他们应注意什么呢?
(1)背诵高考范文。模仿是最有效的方式,可以事半功倍。范文句子用词简洁准确。如2005年全国II卷的范文中以下句子可模仿:
Recently, our class have made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t ... Some of my classmates are in favor of ... However, other students are against the idea, saying that...
(2)多写多练。只有亲笔写,考生才知道自己词汇和语言表达不足,审题不严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多找老师面批。课堂上老师的讲评,往往针对群体性问题。个人最好在课后找老师面批,让老师指出自己的问题并给出个性化改进建议。
(4)规范书写和卷面。漂亮的书写和整洁的卷面是学生水平的体现。考生要在平时认真练习书写,做到卷面整洁。
2.给高一高二学生的备考建议。对于高一高二学生而言,可按照句子-段落-篇章顺序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1)写句子,辨成分,体会英汉语言差异。高一阶段,学生们对英语句子,成分等比较困惑。除课文外,教师还可利用《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简称新2)让学生认识句子结构和成分。新2中句子从简到长难,适用于高一学生。汉语句子结构好比一根竹子,一节节连下去;而英语句子结构好比一串葡萄,主干可能很短,累累果实附着在上面。新2中有中英文对照。这样,英汉在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直观呈现给学生。
(2)写段落―话题与课文话题和语料相关。高一下始,教师可设计与unit话题相关,能利用语料的作文题目,以激发学生思维,提供语言运用机会。如学完高中人教版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后,笔者根据词汇keep a balanced diet, take exercise, benefit from, lose weight等设计了“My diet”的题目。下为学生习作:
I’m very fat because I like eating hamburgers. I know my diet is not healthy so I decided to lose weight. Every morning I get up early to take exercise and try to keep a balanced diet. To my delight, I find myself slimmer and fitter. So you see, I benefit a lot from it.
(3)篇章写作―先解读范文,后构建篇章,逻辑。到高二下,学生可进行篇章写作。教师可把近10年全国卷高考范文给学生。根据话题分类,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范文语言特点及连接词,逻辑关系等。这样,学生可提取有用词汇句式和段落及篇章。长久下来,就可架构自己的文章。步骤如下:审题(明确文体)―列提纲(明确内容要点)―准备表达(罗列所需词汇句式)―输出句子、段落―添加连接词――整合段落,输出篇章――检查修正。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比较、分析,归纳出语言运用规律,体现“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理念。
五、结束语
从福建卷到全国卷,考生和老师都要调整好心态和学习策略,做到从容应战。面对写作,我们应多研究全国卷的特点,从高一起,循序渐进地学习句子,篇章和高考范文,夯实基础,灵活运用,写好作文。
参考文献:
福建高考作文题目篇3
关键词 生物新课标Ⅰ卷;福建卷;考试依据;试题;比较
随着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稳妥的推进,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逐年增加,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卷(下文简称全国新课标卷Ⅰ)与福建自主命题卷的理综生物部分(下文简称福建卷),不仅在试卷结构上,在命题的思路上也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
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理综满分都为300分,但新课标Ⅰ卷生物满分为90分,福建卷为80分。新课标Ⅰ卷生物题量为“6+4+2选1”,即选择题6题,每题6分共36分,非选择题为4题,共39分;选考部分两题,1题考查选修一模块,另1题考查选修三模块,选做其中一题,共15分。福建卷生物题量为“5+3+1”,即选择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非选择题3题,共40分;选修1题,为选修三的必答题,共10分。
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在命题思路上的差异,也形成了各自试题的特色。我们对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理综生物试题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其试题命制特点,希望对福建省高中生物学教学有所启示。
一、从命题说明看福建卷
福建省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从2009年至今的自主命题已形成了一定的“闽派”风格。从每年生物学科高考命题组编写的命题说明可以发现,生物试卷严格遵循全国《考试大纲》和福建省《考试说明》的要求,按照既有利于高等学校科学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结合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制。试题全部为原创,不超出课程标准要修,充分体现了公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具体体现在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探究性与综合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注重新情境的创设,突出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
为落实能力测试目标,福建卷在试题的命制上,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弱化考查知识内容的记忆,强调考查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弱化考查枝节内容,强调考查主干知识;弱化考查实验步骤的记忆,强调考查实验原理与方法;不回避热点问题,强化考查信息获取能力。
从命题说明与具体的试题看,福建卷的一大特点是强调试卷的覆盖面。从2011-2014年福建卷理综生物部分各模块分值与考查知识点的数量(如表1)可以看出,每年试卷各模块考查比例恰当,而且所考查的知识点(以考试大纲知识内容表分类)都达26个以上,体现了试卷的覆盖面较广。
福建卷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注重新情境的创设。从2011-2014年福建卷理综生物部分试题的相关情境(如表2)可知,每年试卷涉及到6~7个的情境,也就是基本上每道题都有一个具体情境。通过新情境的创设,不仅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二、从数据看新课标Ⅰ卷
首先,从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理综生物部分各模块分值与考查知识点(如表3)的数量统计看,新课标Ⅰ卷不注重各模块在试卷所占的分值比例,如2011年必修1模块占43分,而必修2只占8分;2012年必修3模块也占到42分;除2013年外,每年必修2模块所占的分值都不多。同时考查的知识点数量也不多,2011-2014年平均考查14个知识点,与福建卷考查的知识点数量有一定的差距,可以看出新课标Ⅰ卷并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说明:表中未列出选修一考查情况;表中“+”后的数据,表示考查考纲知识内容表所要求该模块实验的分值。
从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考点分布与分值统计(如表4)分析,试卷考查点相对集中,四年一共只考查36个知识点(未统计选修一的内容),与考试大纲中要求的102个考点(不含选修一考点)来说,覆盖面偏小。
说明:表中未统计选修一的内容;表中“+”表示该知识点内容在试卷中另题也有出现。
其次,一些公认重要的内容,多年并没出现,如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四份试卷合计分数超过40分的考查内容有细胞的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这些是新课标Ⅰ卷的高频考点。与福建卷相比,对种群和群落等知识的考查明显多了。由于种群和群落等知识在考试大纲的要求层次上,多属于Ⅰ层次,福建卷较少涉及,但对新课标Ⅰ卷而言是必考内容,近年分值都在10分以上。
从试卷的难度方面看,以河北省近三年新课标Ⅰ卷难度值比较(如表5)分析:全卷难度在0.61~0.68,属于大规模选拔考试预期范围;但选择题偏容易,三年的难度值都大于0.73;同时由于选考题的分值仅为15分,虽然选考题两题难度值并不一致,但对全卷的总体难度值影响不是太大。
说明:整卷难度栏中上一行为做选修一的值,下一行为做选修三的难度值。
试卷的阅读量与答题量也影响着试卷的难度,福建卷的生物部分文字量,都保持在2500个左右,但试卷中的***表相对较多,2013年有4***4表,2014年有6***1表。几年来,福建卷都没有出现简答题式的设问,答题的文字量不多,平均110个字。
新课标Ⅰ卷近四年试题***表与文字数目统计(如表6)。由表6可见,整卷总文字数与福建卷相差不大。
数据来源:湖南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唐永红老师讲座课件
但新课标Ⅰ卷却比福建卷多一道选择题和一题选考题,而且***表也比福建卷少,因此,新课标Ⅰ卷的阅读量总体小于福建卷;新课标Ⅰ卷在题干的叙述上,更显简洁。然而从答题字数上看,新课标Ⅰ卷却比福建卷多出许多。如何准确而快速的答题,考验考生的表达能力,这是福建考生今后要加强训练的重要内容。
由于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选考题设置方式不同,如何处理选修一的教学,是福建省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从近三年河北省、湖南省选考题选做情况和难度值统计(如表7)分析,要完全控制选修一与选修三的难度完全一致是比较困难的。
说明:题号39为选修一试题,40为选修三试题。
不同省份考生选做选修试题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是选做选修三的人数较多,在河北省差异尤为显著,估计与地区教学内容的差异有关。
三、从试题看新课标Ⅰ卷
对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试题进行分析,并与福建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新课标Ⅰ卷试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依托教材,注重识记
与福建卷试题强调情境设置,素材多来源于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真实实验相比,新课标Ⅰ卷命题多依托教材,直接使用教材上的素材,因此选择题的题干中常出现:“关于……的叙述,正确的是( )”的形式,其中的“……”多为教材的内容。例如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选择题第1、2、3、5题;2014年的选择题第1、3、4题,都是以该形式设置题干,考查的全是教材上的记忆的知识内容,这应该是选择题难度值大于0.73的原因之一。
从非选择题考查点设置看,许多填空都属于考试大纲所要求的Ⅰ层次水平,是教材内容的记忆。如2011年新课标Ⅰ卷第30题,第(1)题,考查细胞器在蛋白质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第(2)题,考查体液免***中抗体的形成过程等,都是教材上现成内容的记忆,而且第一问的答案还设置了3个填空。2013年第40题选修3的选做题,题干中提供了3则的素材,但在后面的设问中,还是以基因工程操作过程、蛋白质工程的目的、胚胎移植的对象等记忆内容做为考查点。同样,在实验题的考查上也主要是记忆内容,如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第29题,考查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的实验,问题设置回答解离的作用、染色剂的酸碱性、染色对象等内容,尤其是第(2)题,直接要求写出细胞核的功能。
正如长沙一中甘伟丰老师在分析2014年湖南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文章中所总结的“纵观近几年生物高考题,着重考查了考生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而今年大部分高考题是教材知识甚至是教材原文在考卷上的重现。高中生物的学习只有在识记相关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能力才成为可能。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建议教师整理出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督促学生背诵”。
2.关注学科方法的考查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与过去的生物单科卷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强调学科方法的考查,常常涉及的学科方法有:实验观察、比较归纳、重复对照、模型建构、抽样检测、类比推理、假说演绎、问题探究等等。新课标Ⅰ卷在加强学科方法的考查上,更具创新特色。
例如2012年新课标Ⅰ卷第32题的第(3)小题,是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而进行的问题探究,似乎考查内容与生物学无关,实际上考查的是生物学素养 ――实验的对照、观察,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第29题考查某油料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含量的变化,其中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判断推理,回答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什么。
在2013年课标Ⅰ卷的第31题遗传学内容的考查中,不仅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也是考查学生应用假说演绎方法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来验证假说。
通过模型构建来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内容,也是新课标Ⅰ卷常涉及的考点。如2012年新课标Ⅰ卷的第29题以种子萌发时种子干重与胚***的干重变化曲线,考查细胞呼吸。其中有2空要求考生计算,一是计算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是多少mg。二是求最大转化速率为多少mg*粒-1・d-1粒。这都是数学模型应用的具体表现。
3.不强调覆盖面,考点相对集中
从前面的数据分析已经看出,试卷的覆盖面不大,考查的知识点偏少。从整卷的试题来看,可以发现:在试卷编制时,不过分强调模块间的比例关系;对某些考点多年都涉及,成为高频考点。
如2011年新课标Ⅰ卷的6道选择题中有5题都与必修1模块有关,完全不考虑各模块间比例关系。近两年的选择题的模块分布相对好些,但必修1模块的数量还是偏多些。
对于高频考点,不回避,可能上一年刚考过,相似的内容在下一年又出现,这可能与命题者认为试题相似,但每年却是不同的考生有一定的关系。如2012年、2013年第1题选择题,两题都考查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tRNA、mRNA、密码子等有关知识。如果从2011~2014年的生态题比较来看,发现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概念的判断、次生演替、食物网等内容,常常出现。
4.以遗传题进行难度、区分度调控
作为常模参照考试,高考重视难度和区分度的调控,据2013、2014年河北省对新课标Ⅰ卷生物试题的难度统计(如表8、表9)分析,可见遗传题是调控的主要 杠杆。
从上表所列的难度值分析,不难得出许多试题都属于容易题,尤其是选择题。整卷中最难的试题非遗传题莫属。特别是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第31题,难度值为0.12,是近年来最难的一道试题。就生物学科而言,通常将难度值≥0.7的试题定为容易题,0.4~0.7之间定为中档题,≤0.4的试题定为难题。以这标准统计,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容易题、中档题、难题的分值比为50:25:15,明显容易题占了绝大部分,主要靠15分的难题进行区分度的调控,而这15分的难题,全是落在遗传题上。从这也可看出,新课标卷的命题上,在确保基础分前提下,以遗传题对学生进行能力选拔,筛选录取本一中名牌大学的学生。
5.大学教师命题特征明显
全国组织命题的新课标卷与大纲卷,均以大学教师命题为主,这与福建省有中学教师参与高考命题的方式有着一定的不同。上述试卷的覆盖面、高频考点的出现以及前后年试题的相似等等特点,应该也都与大学教师命题有一定的联系。此外,大学教师更强调科学性问题,常用专业语言进行描述,而且在一些概念的理解上,中学教材与大学教材可能存在着一定差异。如矿质元素的概念,在新课标教材中就没有出现该概念,而且考试大纲中也没明确要求,但在2013年的新课标Ⅰ卷第3题却出现了该概念,同时在该卷的第29题第(3)问的参考答案中,也要求回答“矿质元素离子”。“矿质元素”的提法,对于“无机盐”而言,是更加规范、准确,但对中学生而言,似乎超过了考试要求。
再如2014年新课标Ⅰ卷第2题,考查的是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从答案设置上看,D选项为NADPH/NADP+比值下降。以还原型辅酶Ⅱ的方式来表示变化情况,由于NADPH、NADP+ 的表示,在人教版教材中出现于边栏中相关知识部分,教材正文中都以学生容易理解的[H]来表示,以更加科学的NADPH、NADP+ 表示,对学生的要求就提高了。
福建高考作文题目篇4
论文关键词 民生 富民 惠民 安民 和谐幸福之城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共识。扬州是在全国比较早地提出要建设“幸福扬州”的城市,在“人人崇文尚德、家家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创新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等方面探寻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江都区站在“十二五”发展的起点上,呼应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总体要求,也提出了把江都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和谐幸福之城的目标任务。从“温饱民生”到“幸福民生”,***的执***理念不断提升,以人为本、执***为民的理念日益凸显。
一、从温饱到小康——江都区民生福祉逐年改善
近几年来,江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一系列富民惠民为民的举措,在民生工程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充分感知小康。同年,经江苏省全面小康考核部门综合评审,一致认定江都总体上全面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目标值。2009年,由新华网《瞭望东方周刊》和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江都更被评为十大最具幸福感县级市,成为苏中苏北地区唯一当选的县级市,江都市民在民生福祉的逐年改善中体验着由温饱到小康到幸福的转变升级。
(一)“富民”工程让市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无论是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创建和谐幸福之城,夯实物质基础是根本,只有提高人民的收入、想法设法让农民增收,才能从源头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生活富裕不是和谐幸福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钱人不一定是幸福的(比如经济特区深圳被称为最不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但生活潦倒、食不果腹的人肯定不是幸福的。因此区委、区***府从2004年起提出“把加快富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以富民优先为抓手,全力推进创业富民、就业富民、帮扶富民等各项民生工程,人民生活质量逐年提高。近些年来更加关注民生、关注和谐、关注发展,把富民惠民为民作为打造和谐社会的核心环节,全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通过近几年来富民工程的大力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都以14%左右的比例递增,同2000年相比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即将达到2万。人民群众在“钱袋子”逐年鼓起来的情景下感受着小康,感受着和谐幸福。
(二)“惠民”工程让市民的腰杆子挺起来
构建和谐幸福之城,千方百计使人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是一方面,更要想方设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衣食无忧,这就要更加注重解决住房、医疗、教育这些关系老百姓基本生存、切实利益的民生问题,不断提升“五有”水平,消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为此,近几年来,以普惠百姓为目标,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抓手,逐步制定和完善了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在民生改善中充分享受小康,体悟幸福。
自2004年起通过采集岗位、举办市场、落实***策、服务推进等措施,启动实施就业再就业优惠***策,全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程。去年全年实现就业90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由2000年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到2002年加大扶贫解困力度再到2007年关注民生,纾解民困,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截至到2011年底城乡低保基本现应保尽保,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标准自然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十一五”时期比“十五”期末净增94%、58%。
实践证明,有了收入来源和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就会逐年递增。有了闲钱百姓才有底气,腰杆自然也就挺起来了,有了保障才能有余力去追求品味,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三)“安民”工程让市民的小日子美起来
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体验,古今中外无数专家学者试***为“幸福”下定义,然而似乎都不能全面地去诠释它,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的,幸福是个人对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满足的程度。因此构建和谐幸福之城光有人民生活富裕是不够的,还要让百姓精神生活富足。安民才能乐民,安居方能乐业。近些年来区委、区***府着力打造高效的服务环境,安定和谐的人文环境,不断加快发展城乡文化事业,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打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平安江都”“法治江都”的名号在全国打响,民众安全感倍增,社会和谐指数不断上升;打造民主的参***环境,不断拓宽公民参***议***渠道,居民积极参加社区选举,各项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二、建设和谐幸福之城的理论分析
由最早的“温饱民生”、“解困民生”,解决的是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问题,力求惠及最大多数百姓;再到近年来提出的“和谐民生”、“幸福民生”,让每个人共创和谐社会、共谋幸福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其中蕴含的是我们***和***府执***为民、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提升。“和谐民生”、“幸福民生”就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头等大事,创新富民惠民举措,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改善民生的普惠性,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社会和谐度,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设“和谐幸福之城”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高度体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一个幸福、和谐、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更加注重发展指标与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建设“和谐幸福之城”就是要将工作的重心聚焦到“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提高城市的幸福指数”上来,这是对多年来改善民生工作的发展和提升,是执***为民理念的根本体现。
建设“和谐幸福之城”是对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目的决定手段和方式,只有将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足作为施***的根本目的,才能从正当的途径上去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幸福之城”需要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人的发展统筹起来,既注重发展增速更注重对市民的人文关怀,既注重经济总量更注重市民的内心感受,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的富足,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发展带来的利益。
三、建设和谐幸福之城的思考
(一)水桶理论——“边缘人”的幸福才是真幸福
所谓“水桶理论”说的是: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可以推论得出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同样的理论可以类比到我们和谐幸福之城的建设中来,只有所有人都感受到和谐幸福,这个城市才可能被称为“幸福城市”,这里的短板可以姑且称为“边缘人”。本文所指的“边缘人”并不是那些个别的精神上的先行者,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信念,通过自己世俗生活的涅盘,从而升华了整个人类文明的人(比如尼采、康德),而是指我们现实生活中暂时脱离主流社会群体方式的人,他们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比如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只有当处于社会最边缘的人群感到幸福了,这个社会才能算是真正幸福了,而要让社会最边缘的人感到幸福,首先要满足就业需求。“和谐幸福之城”的市民是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足的群体,因此安居乐业,老百姓身体健康是最基本的要素。许多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他们需要的不是施舍,而是自力更生的机会,幸福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种成功满足的喜悦。例如一些由于企业改制而成为社会边缘群体的下岗职工,只拿了一点补贴,只要经过很好的组织,就可以让他们重新回到社会的主流,拥有自信和幸福感。
(二)声东击西——降低痛苦指数以提高幸福指数
许多城市在提出“幸福民生”,建设幸福城市的同时,总是顺带提出要通过各项举措提升幸福指数,然而幸福更大程度上源自人的主观体验,幸福指数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就真的同步提高了吗?而且幸福是否可以量化为幸福指数呢?这些都是我们在建设和谐幸福城市的过程所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建设和谐幸福之城时不妨先放开幸福指数一说,反其道而行之,从幸福指数的反面——痛苦指数入手去思考问题。我们不能保证实施一项举措后市民都普遍能够感到幸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降低百姓的痛苦指数,从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问卷等多渠道了解把握百姓的痛苦源于哪里,想法设法去减少这些苦楚,从客观上去减低痛苦,虽然不能保障人民都能达到幸福,但至少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度。从痛苦指数入手去提高幸福指数何尝不是改善民生的一种有效手段呢?
在现实生活中,增长不等于增收、富裕不等于幸福、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的现象依然存在,人们幸福感的提升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不完全对应,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环境质量、创新创业条件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这些都可能是人们痛苦或者困扰的根源。我们只有准确把握民情实际,认真解决困扰老百姓的问题,痛苦减少了,幸福才会真正写进人民群众的心里。因此,建设和谐幸福之城,必须从影响城乡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薄弱环节抓起,从改善民生、加快民富、促进和谐等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幸福需求,切实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
(三)长效机制——和谐幸福民生与干部***绩考核体系挂钩
福建高考作文题目篇5
论文关键词:幸福,指数,幸福,城市,建设
从地方两会到全国两会,“幸福”近期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但幸福是什么?幸福究竟是否能够加以测量?幸福指数可否作为***绩考核的指标?在幸福城市建设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本文结合这些问题做些思考。
幸福指数是体现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
幸福,是与“美好”联系在一起的,对它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美好的生活;二是指人们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幸福指数,是一个现代的概念,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为西方决策者所关注,在英文中相应的术语是HappinessIndex或Well-beingIndex。这个概念与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密不可分。从一定意义上看,幸福指数是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而生活质量则是幸福指数的现实载体。西方研究者对生活质量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生活质量反映的是人的存在质量,即在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各种需要得以满足的程度和水平,它集中表现为人们所享有的生存与发展方面客观福利状况以及所体验到的幸福感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的主观体验问题也凸现出来,生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丰裕社会》一书中首次对生活质量进行了界定。在他看来,生活质量是指人们在生活舒适、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或乐趣。心理学家坎贝尔等人则将生活质量等同于幸福感。由此奠定了生活质量研究的美国传统,并暗合了“幸福是主观感受”的理解。与“幸福是美好的生活”相对应的生活质量研究,则典型地体现在后来出现的欧洲斯堪的纳维亚生活质量研究模式,其注重的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水平、生活状况等,即客观生活质量。
经过多年的发展,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呈现出整合的趋势,作为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幸福指数不再只是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它还包括了一种社会现实。即幸福指数反映了人们的客观生活状况以及主观幸福感,在评价指标构建的过程中,研究者们越来越强调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的有机统一。
城市幸福指数构建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考察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时,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居民个人生活离不开城市这个大环境。城市的硬件设施、***策及环境等都会对居民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生活在不同城市中的居民,其幸福程度显然不同。
许多国家的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在进行城市层面居民生活质量研究时,强调居民与城市的互动,既关注居民的生活,又对城市的宜居程度等方面加以考察。德国著名生活质量研究专家诺尔教授将生活质量研究分为个体生活质量和社会生活质量两大类。个体生活质量主要关注个体的生活状况和感受,社会生活质量则强调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生活质量的社会因素,比如平等、公平、自由或团结等,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福利分配和群体关系,目前较有代表性的理念有宜居程度、社会凝聚、可持续发展等。
在我国,适宜居住程度的概念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目前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一百多个大、中、小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在各地的具体操作中,宜居概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等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国际上对社会凝聚(SocialCohesion)理论非常关注。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凝聚概念可以囊括社会排斥(SocialExclusion)和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社会凝聚关系到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涉及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个人、集团、组织及国家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融合、团结和稳定的价值。社会凝聚是体现社会质量的主要指标,会直接影响个人生活质量,是对传统生活质量概念的必要补充。
上个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成为最受关注和最重要的社会发展模型,该理论解答了怎样在社会发展与和谐之间保持平衡的问题。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损害其最终依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尤其是协调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则强调改善社会条件以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能追求幸福的目标。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理念拓展了生活质量的内涵,又与我国的发展策略相吻合,是城市幸福指数指标构建中必须坚持的重要理念。
幸福指数对于城市决策的价值与功能
城市社会发展终极目的是为每一个市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解,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追求民众的普遍幸福,是公共***策的根本目标导向。将提升幸福指数作为城市社会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策价值。幸福指数是衡量城市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衡量一个城市的和谐发展,最根本的标准是这个城市能否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能否为人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
从这个标准来看,以往将GDP等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发展核心指标的做法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幸福指数是一种高度人性化的指标,可以一定程度弥补GDP指标的不足,用以衡量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处于关键期,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发展面临着诸多矛盾与问题。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城市改革和发展中各项重大***策对市民整体幸福感的影响、关注市民幸福感走势、关注城市中不同利益群体幸福感的状况,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市民幸福度的协调与统一。
从公共***策的角度看,幸福指数指标大致可以发挥以下三种***策功能:一是目标导向功能。作为一种***策分析工具,幸福指数指标可以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实现程度,彰显了以人为本执***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特别是指标设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目的性,为更高水平的幸福城市建设提供目标导向。在发挥目标导向功能作用时,应当特别注意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可能存在相背离的情况,找到改善民众客观生存发展条件和提升民众幸福感的最佳结合点。
二是监测诊断功能。与GDP指标不同,幸福指数指标更多发挥的是诊断功能。要诊断出特定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中,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偏离民众的期待、削弱民众的幸福。我们可以通过幸福指数对幸福城市目标实现的程度进行有效监测,诊断在推进幸福城市建设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为相应的公共***策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将幸福指数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示器”、了解市民情绪波动和变化的“晴雨表”、检测城市社会良性运转的“预警器”。三是考核评价功能。尽管近年来GDP作为***绩考评工具遭到了普遍的质疑,但幸福指数指标却不太可能完全取代GDP等指标,应当将其与GDP等指标相互补充。在用作***绩考评工具时,必须对GDP与幸福指数的功能与作用加以区分。一般而言,幸福指数指标、特别是幸福感指标更适宜用作约束性指标,而且不能简单地进行“一票否决”。应当警惕“幸福陷阱”的存在,即因需求层次的改变,人们的幸福指数不随一些客观指标的加速增长而明显增长,甚至可能出现暂时的下降。而且若将幸福指数完全取代GDP作为***绩指标,很可能导致各种形式的“幸福指数崇拜”,使该指标流于形式,远离市民的幸福,偏离为城市决策者“为人民谋幸福”的执***理念。
幸福城市建设要发挥好两个方面的作用
在幸福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府可以起主导作用。***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府可以通过公共***策的制订和调整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环境保护以及***府自身建设等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当前我国城市改革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城市管理者在幸福城市建设的实践中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尽可能地出台各方面的***策推动城市发展,并使广大民众在改革与发展中得实惠,使他们成为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二是出台各种***策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采取措施减小各类差距,最大限度地减少跨越式发展中部分市民可能产生的强烈被剥夺感。三是处理好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有预见性地做出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策安排。四是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推动城市文化和价值建设,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五是大力培育公民社会,不断提高非***府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六是推进民主***治建设,不断拓展广大市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和途径。七是切实加强***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职能到位、廉洁高效、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型***府。
福建高考作文题目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校思***课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
[中***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115-03
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学习生活为了什么,是否能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到高品位的幸福,是否能树立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幸福观,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面对的,也是思***课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需要重点研究和探讨的。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确立自身的学习生活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内涵和如何在高校思想***治教学实践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从理论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比较典型的解释是套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里的解释,即: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继承者对幸福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但综观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对这一概念内涵的展开还是不够的。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从马克思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开始有所探讨的,他认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趣,以人的动态和谐幸福为核心内容的,即:动态幸福观、和谐幸福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观。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1997年首次提出的,它关注于人类美德和幸福,致力于人类积极品质和建设性力量的挖掘,改变了西方传统主流心理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的消极病理性取向,使心理学的功能变得更加积极完善,并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心理学的一股新思潮。由于积极心理学主张从积极入手,以发展个体的内在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为主要目的,使其在教育目标上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旨归具有内在契合性,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那么如何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将积极心理学有机整合到高校思***课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中,将理论上的可能性转化为实践上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校11级、12级学生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促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探讨,总结出以下较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对这一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所启发和促进。
一、幸福观大讨论
积极心理学认为拥有更多积极体验的学生,容易看到事件蕴涵的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便引入了幸福观大讨论。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有其基本内涵的,但幸福却没有完全统一的概念。在幸福观大讨论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幸福本身没有固定不变的定义,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让学生在开放式思维中去探讨幸福的涵义,激发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头脑风暴法,即由全班同学都来充分思考并回答自己所理解的“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评价,通过多种观点的比较和碰撞,深化同学们对幸福观的思考。第二种方式是小组互动讨论,即小组同学课前思考何谓幸福、如何实现幸福等问题,然后在班上进行分享交流和交互式教学,各小组之间可以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对话展开的作用。
这种开放、互动的德育对话具有一种生成性机制,可以不断促进学生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使对话指向更深刻、更富启发性的层面。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开放式教学中体验成功、感受成功,可以改变师生间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学们在幸福观大讨论中都各抒己见、积极踊跃地提出了多种看法。通过讨论,还启发学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古代人是否比现代人幸福?如何提高幸福的质量?国内高校为什么没有开设专门的幸福课?
哲学家们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再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和分享,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及何谓幸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从而达到了探究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二、任务驱动教学
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提高学生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活动中的积极体验次数,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正向力量的发展,这种发展又有利于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产生,从而促进个体的成长和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因此积极心理学常把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作为核心。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设计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程主题设计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特定任务相结合,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要求按学习小组完成任务,之后在班上进行交流、总结和提升。由于这种方法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产生一种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活动,形成感知学习活动的良性循环,增强学习中的成就感、愉悦感,进而促进学生的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正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趣,这同时也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在宗旨。
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的“适应人生新阶段”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安排每个学习小组围绕“大学生活目标”这一主题制作小组海报。海报内容包括组名、组标、小组寄语和目标等,形式不限但要富有特色,从不同侧面展现出对大学新生活的憧憬和未来的理想。在经过小组展示和课堂分享环节之后,老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启发同学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理想、奋斗、奉献社会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解。
三、情景剧教学
情景剧教学是指模拟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经过艺术的加工与整合,通过角色扮演、场景、人物、对话、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手段表现一个故事情景,在故事中反映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或矛盾冲突,引发大家的思考。情景剧教学要求通过小组合作,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担任一定的角色,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观众和协助者。这一教学方式有助于思想***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拓展思想***治教育的对话语境。同时,情景剧这一独特形式还有助于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建立个体与周围世界的真实关联,进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师生主体间的话语共享。
实践证明情景剧教学非常受学生欢迎和喜爱,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感受问题情境,有利于理论知识向生活实践的迁移,促进了学生的知行合一。另外,在情景剧的准备过程中,需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剧本,经过多次排练,才能最终表演,这一过程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信任,也使课堂更加积极活跃,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快乐学习的过程。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的快乐课堂,也是一种很好的幸福教育活动。从更深层次讲,人生亦如剧,如何看待剧中的人、情节亦如何看待现实中的人和事,通过分析“剧中人”进一步分析“实践中现实的个人”的生活世界,有利于克服目前许多道德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存在巨大反差、不根植于鲜活的现实生活、无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使道德教育变成“原则推衍”的苍白说教,缺乏层次性和生动性的问题。使同学们在亲身参与道德情景剧的素材搜集、稿本撰写和编导演绎的过程中更自觉、更深刻地去思考人生价值、道德原则与幸福观等问题,从而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教学目标。
四、热点问题探析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个体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有责任呼吁积极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舆论,遏止不良社会现象的蔓延,以提高公众的幸福感。在思***课堂进行社会热点探析也是一种较常用且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但如何引入关于幸福观的热点问题呢?21世纪开头几年,人类有所觉醒了,被人类淡忘了多年的“幸福”一词,渐渐成了热门话题。据《生命时报》报道,哈佛大学自2004年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幸福课以来,这门课日渐火爆,成为哈佛选修人数最多、最受欢迎的课程。国内知名学者张尚仁先生于2008年在云南大学开设《幸福论》的选修课,学生选课热情非常高,在全国各地、各大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见,幸福问题已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十报告中四次提到幸福的概念,把“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作为我们的一个美好愿景和共同奋斗目标。在思***课的幸福观教育中,我们在结合热点问题探析的同时还将全国各地关于建设幸福新生活的实践作为鲜活的事例进行讲解或讨论。例如,通过结合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从优秀***员干部幸福的基础、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优秀***员干部幸福的基本要求探讨优秀***员干部的幸福观。课堂上,我们还结合学***活动,学习思考***关于幸福的理解,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的蔓延和持续,使得各国部分学者希望从东方思想里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出路,从而使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也是应该让学生学习了解的热点问题。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幸福观的论述,最有代表性的是老子的幸福观,通过对老子幸福观的研究,提炼出老子的幸福辩证法、何为幸福,老子幸福观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等,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幸福观。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幸福观是中国人自身通过实践和理论探索总结出来的精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通过思***课堂给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幸福观内容,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和精髓,有利于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五、幸福观作业
积极心理学看重现实生活意义对提升幸福感的作用,主张通过自我决定的活动,为个体提供一些“制造意义”的机会,如义务支教、清扫公共卫生、到敬老院服务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和奉献的快乐与幸福。
这一理念对于思***课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教育也很有借鉴意义。在以往传统的课程作业中,学生习惯于从书本或网络上查找答案,虽然可以起到知识性考核的作用,但对于培养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布置关于幸福观的作业时,我们首先要求学生一定要联系自身实际和社会实践来展开,各个小组要组织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让学生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去体会什么是幸福,去自发地思考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等问题,更能提升教学效果。
在思考题目的选择上,通常是选择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如:教育与幸福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幸福的关系;人际关系与幸福的关系等问题。要求回答时避免空谈理论,应用直白、通俗的话表达自身对于幸福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布置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什么是幸福等理论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结合生活世界中的体验和感悟,去思考、探究和发掘生活中关于幸福相关问题的丰富意义和内涵。课后,教师再推荐一些关于幸福观方面的书籍给同学们进行课后阅读,如: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约翰・格雷的《人类幸福论》、鲍吾刚的《中国人的幸福观》、老子的《道德经》、高兆明的《幸福论》、冯俊科的《西方幸福论》等,使同学们在全面了解和比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认识和理解。
六、结语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价值追求,人类追求的其他目标都是有原因的,唯独追求幸福是没有原因的。“每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发展,始终是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联系在一起的。追求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社会理想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必然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现实生活及其发展予以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近年来人们在探析马克思等经典作者的思想,结合我们的具体实践,总结出来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令人关注的中国民众“幸福指数”问题和最近央视“你幸福吗?”问题采访引发的热议,都提示我们:正确的幸福观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深化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内涵、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拓展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益于大学生自我人格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完善与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正向积极的幸福观的树立。因此,在高校思想***治教学中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引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今后高校思想***治教学实践中更加深入地去研究和探讨。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2] 姬兴涛,孙东梅,杜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治理论教学整合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3,(3).
[3] 叶德明.思想***治教育话语权浅析[J].教育评论,2009,(3).
[4] 欧文辉.浅论优秀***员干部的幸福观―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启示[J].世纪桥,2011,(17).
[5] 欧文辉.老子思想对现代幸福观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学院学报,2011,(6).
福建高考作文题目篇7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许多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开始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1978年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前身校)正式开设了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1982年“,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正式确立。改革开放后,对外汉语教学逐渐受到重视。198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规范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把对外汉语教学列入规划,强调“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
1989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在一项通知中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1]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汉语热”潮流,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超出4000万。从2004年底到2010年,我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有100多个国家超过25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随着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师资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瓶颈。为了培养对外汉语人才,缓解师资荒问题,全国各地的高校纷纷开设对外本科专业。截止2010年,全国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达285所,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全国每年的招生人数约为1.5万人。[2]
二、福建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
跟其他省份相比,福建省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建设相对较晚。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福建省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建设情况和发展现状,笔者拟对福建已经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高校进行梳理,对各个高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主要课程、毕业生从事职业、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调查取证和资料整理,研讨当前福建省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以此为基础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这对进一步提升福建省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促进对外汉语学科建设和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开办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高校概况
近十年,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引起了福建高校的极大的兴趣和重视,各个高校纷纷开办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在福建,最早开办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高校为华侨大学,于2001年设置“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并于2002年开始招生。截止2011年7月,福建省共有11所高校开设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除厦门大学(2008年开设了对外汉语本科第二学历教育)、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外,其他办学规模较大的省属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其中还包括一所民办大学(仰恩大学)。福建省对外汉语人才的数量也随快速增长,以各高校的招生名额(见表1)为基数进行统计,目前福建高校已经培养了约1700名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毕业生,在读的约2630名。从招生时间上看,2008年、2009年是福建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开办的高峰年:2008年,漳州师范学院、莆田学院和武夷学院三所大学开始招生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学生,2009年厦门理工学院和仰恩大学开始招生。在其他年份,每年均有一所高校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从招生名额上看,福建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大学每年招生数量都控制在30人,是福建高校中招收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数最少的高校之一;华侨大学作为福建省首个招收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高校,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招生数额,2011年的招生计划为160人,为全省之最;漳州师范学院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虽然开办得比较迟,但在招生计划上却大幅度超过其他高校,2011年计划招收95人。集美大学排名全省第四,招生计划为80人。泉州师院、厦门理工学院和闽江学院招生名额都是60人。从学费上看,大部分高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收费跟一般本科专业的收费标准一致为每年3600元人民币。华侨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的收费标准高于其他高校,分别为每年3900元人民币和5000元人民币。其中,收费标准最高的为仰恩大学,每年的学费高达14000元人民币,差不多是其他高校收费标准的四倍。
(二)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比较
在“培养目标”上,福建省11所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高校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其次,就是要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除了福建师大提出“海内外兼招”、华侨大学要“精通计算机”和武夷学院提出“向高等院校输送硕士研究生生源”较“与众不同”的培养目标外,大部分高校在“培养目标”上呈现出“质化”、“雷同”的现象,没有形成各自的鲜明特色。
(三)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就业方向”比较
各个高校制定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就业方向”有一定的差异,除在“对外汉语教学”和“国内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两个就业大方向之外,有的高校指出还可从事“经贸”、“商务”、“记者”、“语文老师”、“文秘”、“翻译”、“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就业方向“动机”最单纯的是福建师范大学,就是专门为培养“海内外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和涉外交流”的人才;就业方向最有“远见”的是龙岩学院,明确提出可向国外“孔子学院”输送汉语教师。就业方向的迥异与各个大学制定的对外汉语课程息息相关。
(四)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比较
目前福建省各个高校在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语言类和教学法类课程设置上的差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四门课程都是每个大学必开的课程(除厦门理工未列出《语言学概论》外)。在《国外汉学研究》、《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设置上,各个高校的差异较大:只有泉州师院、漳州师院、闽江学院、龙岩学院和仰恩大学等五所大学将《国外汉学研究》课程列入主要课程中;只有莆田学院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列入主要课程中;只有福建师大和厦门理工将《对外汉语教学法》列入主要课程中。各个高校在文化类和文学类课程设置上的差别很大。除了《中国文化概(通)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其他主要课程的设置均有明显差异。只有福建师范大学、武夷学院和厦门理工学院将《跨文化交际》列入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主要课程设置;集美大学、莆田学院、武夷学院和厦门理工学院未将《西方文化礼仪》列入专业主要课程。另外,只有华侨大学、福建师大、莆田学院和武夷学院将《文学概论》作为主要课程;《外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受重视的程度比《中文写作》高很多,分别有七所和八所高校将其列入主要课程,而写作课只有四所高校将其列入主要课程。在11所高校中,只有厦门理工学院将《中西文化比较》列在主要课程中。虽然所有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高校都重视英语教学,但在英语主要课程设置上也是波动很大。只有武夷学院和厦门理工学院完整的将《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和《英汉翻译》列入对外汉语专业的主要课程。华侨大学只将《英汉翻译》列在主要课程中,而福建师大则只缺《英汉翻译》这门课。《计算机运用》(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只在华侨大学和福建师大的主要课程单中见到。《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也不受重视,分别只有两所和四所大学把它们列入主要课程。#p#分页标题#e#
(五)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就业率
2006年6月,福建省第一届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从华侨大学毕业,毕业生中有63人选择到海外从事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占了总该专业毕业生总数的47%。[3]2010年华侨大学共有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70多名,其中35名毕业生参加了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近20名毕业生参加了研究生考试。[4]由此可见,在华侨大学超过一半以上的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选择到海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和继续在国内升学攻读研究生。通过笔者对福建师范大学2008届、2009届、2010届和2011届等四届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的调查结果发现,仅有8.33%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与对外汉语相关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不足10%。20.83%的毕业生选择到公司企业上班;20%的毕业生考上了公务员;6.67%的学生选择到国外留学。3.33%的毕业生在语言培训机构从事英语教学工作;2.5%的毕业生从事新闻媒体工作;14.17%的毕业生考取了国内的研究生,在国内高校里继续深造;20%的毕业生到东南亚国家从事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还有6.67%的毕业生在准备公务员考试,处于“未就业”状态。
(六)近十年的高考录取分数比较
福建省11所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高校从2002年至2010年的高考录取分数每年都是呈现逐年递增现象,说明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被广大考生所接受,同时也说明了该专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另外,该专业每年的最高分和最高平均分基本上都是分布在福建师范大学,说明了福建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在考生心中的“热度”影响高于其他高校。较高分数的考生主要分布在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三所大学。漳州师院、厦门理工学院和闽江学院虽然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年份较晚,但是这三所大学近年来的年录取平均数都相当的高,甚至已经赶超过部分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2009-2010年两年中,厦门理工学院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录取平均分都较大幅度高于同年度的泉州师范学院、漳州师范学院、龙岩学院、莆田学院、武夷学院和闽江学院,一下子上升到第四位,成为对外汉语考生“争宠”的高校之一。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对福建省各个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高校在创办年份、招生人数、学费标准、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专业主要课程、毕业生从事职业和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等方面的立体呈现,我们发现近十年来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在福建高等院校里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短短十年已经有11所高校陆续开设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每年的高考录取分数和考生素质逐年提高,充分说明了该专业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赢得了年轻人的追捧和青睐。同时,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高校在设置“培养目标”上出现“质化”现象,甚至“雷同”模式。高校没有充分考虑其自身在留学生资源、专业师资、海外实习基地、本地人文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本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发展路线。只有结合本校实际,才能在最大限度内利用有效资源建设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才能培养出多元人才,满足不同社会需求。
福建高考作文题目篇8
关键词:幸福指数 ***府服务 公共服务体系
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府开始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发展社会的目标,这个***策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与国内外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视不谋而合。“十二五”规划也开始更加重视社会民生发展和公众幸福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个体主观幸福感不仅决定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与社会公共服务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公众幸福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也将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
公众幸福指数与经济社会发展
对幸福的测量涉及到不同学科。经济学以“理性人”为前提,认为幸福等同于最大效用。大卫·布兰奇劳尔和安德鲁·奥斯瓦尔德建立的幸福模型设定了幸福指数(主观满意度水平)是个人实际的效用或福利、实际收入、亲情及与个人相关的特性的函数。社会学则认为个体是以群体为中心的“社会人”,因此,应通过个人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来计量幸福,侧重于对客观生活的主观认识(张进、马月婷,2007)。经济学测量的维度包涵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但可能忽略非理性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心理学量表中的维度仅是人们的最终心理感受结果,但未必能表达社会生活的具体方面对幸福感受的具体影响。社会学的“主观认知评价”强调个体的社会环境及其道德文化宗教等因素,但幸福感毕竟针对个体,是个体的主观反应(Cummins,R. A,2000)。
这些研究虽然提出的指标各有差异,但均将幸福指数定义于主观范畴。国内对幸福指数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核算的视角,以与GDP 体系相区别与对应,实际上即是将幸福指数、国民幸福总值及作为发展目标、考评手段的幸福评价体系模糊化处理,被视为广义上的“幸福指数”(邢占***、刘相,2008)。
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将幸福指数视为核算体系,不论其内涵如何,本质上即是国民幸福总值的范畴,即所谓的“广义幸福指数”、发展指数等,与国民生产总值一样可作为统计体系;二是幸福考评体系,以幸福或幸福指数作为***府及公共***策的目标,从***府绩效的角度,一般是上级***府考评下级***府的体系,包括组织体系和指标体系,可视为基于“幸福指数”的科学发展观之类的评价体系。
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各级会议上,幸福指数成为热门话题,如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并要求制定幸福广东的指标体系。在长三角地区,幸福指数的构建和幸福社会建设问题也受到非常多的关注。但是,人类对发展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类生活中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也会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一个综合的指标,研究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追求进步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GDP 崇拜到幸福指数关怀是***府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府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深切关心与关注。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更好地关注民生,关注国民幸福指数,提升国民幸福感。
GDP崇拜、幸福指数与***府施***目标
将国民幸福指数的追求与***府的施***目标挂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在因素来说,是***府自身对转变发展方式认识的提高;从外在因素来说,是民众幸福需求促使***府做出的一种回应。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用GDP 指标考核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唯GDP 是从,搞GDP崇拜而不关心民生福祉,就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也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公众的幸福指数作为硬指标,摒弃GDP 至上的***绩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绩观,由重点关注经济数字转向关注公众的主观幸福感(郑方辉,2011)。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国对转变发展方式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从一味地追逐经济发展指标,转向关注人文社会环境指标。无论是“十二五”规划纲要,还是各地的“十二五”规划,都主动调低了经济发展速度。2012年,我国把经济发展速度调低到8%以下,把更多***策和资源投向民生,更加强调国民的幸福感受,这是***府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自觉,也是***府对施***目标认识的一大提高。
国际经验表明,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居民的幸福感提升对经济增长不敏感,而更多地关注成功与幸福。在各项***策制定过程中,为民众谋幸福、为民众提供优越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将成为***府工作所遵循的价值标准。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于幸福指数的进一步认识,很多地区已经把幸福指数纳入***府绩效评价体系。***府施***目标的转变,基础是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幸福指数”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群众对生存状态的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保、安全、社会和谐等;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如居住、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状况等;对***治权利的满意度,如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等的落实情况。在设置考核指标时,应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指标纳入考核,使抽象的幸福具体化,形成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谢焕格,2011)。
幸福指数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众幸福指数与民生发展需求
提升公众幸福指数体现了关注民生、推动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升居民以幸福指数为核心的生活质量,必须努力实现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实现人的发展权利相关的普遍需求,这就要求社会决策者坚持关注民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其实质是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决如何让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命题。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将“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主要规划之一,表明了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而多个地区在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具体规划建议时,增加了幸福指数的评价,其强调的主体内容便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体系。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就是要在提升民众幸福指数方面有所作为,而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则是***府提升民众幸福指数的重要着力点。
对于幸福指数的关注,强调的就是社会个体客观存在状态和主观心理体验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之一,因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集中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程度。一方面,由于地域、文化和个体体验等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的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感受会产生一定差异;另一方面,在对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上,又体现出一些共同的要求,即对健康、经济、社会***治、文化等各方面条件的追求,对自我发展的追求。总之,对幸福指数进行科学地评价,同时从人民生活质量的范畴上拓展对幸福指数的理解,对于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我国各地区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增加了幸福指数评价。首先是希望发挥幸福指数在衡量社会进步发展中的重要功能,从而补充以往仅仅使用GDP等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做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而接下来的重点则应该是追求“国富”与实现“民强”并举。从单一的GDP评价到补充更具人性化的幸福指数评价,恰恰反映了我国社会整体发展观的转变,即从追求单一的经济发展观到坚持并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何正欣,2011)。
对民生的关注,需要在***府绩效评价中得到明显体现。要在***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民生指标,并附以较高的权重。我国很多地方也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例如,广东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把“人民生活”列为一级指标,就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另外,民生幸福与否,没有人比民众自己更清楚,***府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观指标设计中也要涉及民生指标,让人民自己评价自己的民生幸福感。
(二)公众幸福指数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府职能模式也出现了一定转变。***府职能转变就是要把计划经济时期的全能型***府职能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府职能模式,说到底,就是要转变为服务型***府。
从公民导向的逻辑源头来看,服务型***府必然为绩效型***府,评价***府绩效是建设服务型***府的内在要求。以***府绩效来看待及评判发展有着现实意义,它为***府的理想职能、***府竞争的方向、***府变革等议题增添了具体的民间标准。要实现幸福指数发展的目标,***府首先要做好职能定位,按照公共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府所扮演的角色理应是为民众提供更好服务的“守夜人”,就是要打造服务型***府。如何实现我国国民幸福的最大化,是***府公共管理最重要的职责。
幸福指数在我国服务型***府的建设当中,也已经起到了一定作用。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府和民众对于幸福指数的理解也走在前沿。广东省***府引入了一些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府绩效进行评价,并以此来推进***府职能的转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策课题组连续多年针对广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121个县(市、区)两级地方***府开展***府整体绩效评价,将地方***府职能定位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运作成本、实现公众满意五个领域层,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和***绩观,指标体系强调又好又快,把环境保护、***府成本纳入导向层。
李桢业(2008)等人从城市居民综合福祉角度对沿海地区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反映居民幸福指数的指标看,我国沿海12省份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的居民享受了沿海地区最高的幸福指数。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其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福祉环境相对较为完善,从而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保持着国内的最高生活水准。其中,长三角的江浙,珠三角的广东与京津两市的居民幸福指数并无明显差距。海南、广西、福建等省份的居民基本生存环境较好,而人口密度适当,人均享有的公共资源较为充裕,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他们与三大经济圈居民之间的幸福指数差距。
目前包括中央***府在内的各级***府,都把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作为公共***策的首要目标,但是这种缩小地区差距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在经济收入差距方面,而应放在能够真实反映居民生活水准的基本生存环境和公共福祉环境方面。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发展并没有能够全力为民众谋求更多的福祉,只是给私人资本提供越来越大的利润空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府对公共投资管理的缺位,即公共投资不是致力于提高居民幸福指数,而是跟着某些***府官员走,而一些官员又跟着资本走,结果导致公共利益不断被私人资本侵蚀。如果能从预算制度上严格规定公共投资应该负担的各种福祉支出,确保各项居民福祉性投资的投入到位,那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变得更为完善,民众的幸福指数也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进,马月婷.主观幸福感概念、测量及其与工作效能变量的关系[J].中国软科学,2007(5)
2.Cummins,R.A.Obiective and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0(52)
3.邢占***,刘相.城市幸福感—来自六个省会城市的幸福指数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郑方辉.幸福指数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学术研究,2011(6)
5.谢焕格.把幸福指数纳入干部考核[J].红旗文稿,2011(8)
福建高考作文题目篇9
一、试题命制特征
1.考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文综历史卷突出对学科内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选取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片等作为命题素材。如怀素书法、唐三省六部制、严复、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十二铜表法、巴黎公社、不结盟运动、中西经济发展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甘地等。
2.考核目标基础与能力并重,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1)试题在整体设计上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于一体,既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考查,又不是对主干知识的简单重复。选择题基本上考查“阅读和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强调分析与思考,注重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相当多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题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升能力考查的层次。如选择题第15题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第18题考查了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第21题考查了巴黎公社。试题还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6题“名人陵墓”、第20题“研究性活动宣传海报***”、第23题“华盛顿邮报”等重点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第17题“史学观点”考查史学理论与方法;第41题C考查通过提取材料中甘地经济思想的信息并加以评价的能力。(2)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通过文字材料、***片材料等营造新的历史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阅读、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第14、15、16、18、2021、23、24题;从主观题来看,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阅读材料,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信息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如38题、41题A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治关系的主张;41题C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采用了新素材。(3)适度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在选项中糅合了地理知识,第24、25题用上海世博会与中国茶文化为载体形成题组,分别考查历史、***治学科知识,第20题更是融历史、地理、物理学知识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第38题以经济学***表资料为素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加以解读、分析,在巩固2009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3.试题注重“新材料、新情景”,凸显新课程观。新课程观强调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而非惟一资源。新课程高考依托各种课程资源来命题,此次试题设置了大量的新情境题。如第13题“书法家”、第14“唐三省六部制”、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第16题“名人陵墓”、第17题“史学观点”、第18题“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第20题“研究性活动宣传海报***”、第21题“巴黎公社”、第23题“华盛顿邮报”,主观题38题中国与西欧对比、41题A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选修2――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治关系的主张;41题C选修4――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也采用了新素材。
4.注重对史学新范式的考查,整套试题渗透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如选择题第13题,“日本平假名与中国草书”考查中华文明的扩展与传承,第16题“名人陵墓”是对严复的维新思想的考查;第18题“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第19题“十二铜表法”、第21题“巴黎公社”、第22题“不结盟运动”是对***治文明的考查;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选考题都体现了对***治文明的关注,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选考题41题A、41题B、41题C,从问题的设置上,第一问往往是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第二问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内容考查上,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
5.增加乡土气息,体现福建特色。许多试题都体现了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试题巧妙挖掘反映我省区域经济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为考生营造出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如第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第19题“名人陵墓”、第24题“福建茶叶”。这些试题体现了命题者力***结合福建省的历史与现状,从乡土历史的角度命题,反映福建经济、***治、文化发展的概况,引导考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福建特色题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是学习历史既要关注国内外时事,又要重视省内的时***热点及有关的重大方针***策;二是学习历史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做到对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进行现实的思考,以现实中的社会问题进行历史的联系、分析;三是地方元素可充分反映整体历史的发展,考查考生对整体历史发的认识和理解。
6.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社会现实。试题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和重大现实问题为素材,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第18题“尼克松访华”,体现的是中美关系的改善,也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200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三十周年。“巴黎公社”题考查的知识点之一是公社产生的背景,即普法战争后法国的状况,2010年是普法战争爆发140周年。第24题“福建茶叶”题则直接以上海世博会为切入点。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第(4)问要求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更凸显了时代性;选考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当前如何处理好我国民族关系的一种思考。选考题“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蕴含着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试题巧妙地将历史学科知识与现实热点有机结合,凸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充分体现了历史高考命题的时代性、现实性。
7.选修模块单独设题。与2009年福建文综卷一样,福建文综卷历史试题的选修模块单独设题。如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查的是专题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查的是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治关系的主张;41题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的是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从问题的设置上,第一问往往是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第二问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内容考查上,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从能力的考查上,则涉及了高考要求的“五种能力”,即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二、2011年历史高考复习的策略
1.重视历史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因素,它们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点或知识板块。因此在复习中必须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主干知识网络,力求做到“点透、线通、面全”。
教师在历史复习中要做到:(1)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对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的掌握。(2)以课标、考纲为基准,掌握教材。凡是课标、考纲中没有的,阅读即可;以所用版本教材为主,根据课标、考纲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以求全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3)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和复习中,应该将小而灵活的专题教学渗透到新课教学、单元复习中,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联系。(4)在教学中要强化记忆,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让学生平时记得住,考试时用得上。(5)形成完整复习体系。注重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要像上新课一样,把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讲透,形成点、线、面的历史立体知识体系;第二轮复习要“基于考纲,重整教材”,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整合知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轮复习要针对热点有机联系。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1)在历史教学中主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的阐释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语言和教材语言的互译能力,做到“论从史出”。(3)加强历史资料收集、整理、提炼、分析能力的训练,做到:能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4)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5)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的训练,充分利用《考试大纲》提供的样题和以往的高考经典题型,反复练习,熟悉和掌握高考的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积累答题的经验和技巧。解题要力求做到:行文规范,用学科语言答题;行文简洁、清楚,行文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做到答得少,点要全。提前按高考答题模式训练;问答题答题要求做到:审题、组织答案、打腹稿、简单草稿,最后答题。
3.运用新的史学范式进行历史复习。高考按新的史学范式来考查学生,这就对历史复习的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文明史”为总纲,以“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吸收历史学术研究的新变化、新观点,融入历史的复习备考中。(1)按整体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2)按现代化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3)按文明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在这三种范式中我们进行历史复习时可适当选择一些较典型的内容进行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对这三种体系有所了解。这三种史学范式相互联系,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史范式更多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属于文明史范式所强调的一个特定阶段,我们可根据特点有选择地运用构建知识体系,如有关世界近现代史可突出运用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构建知识体系,中国古代史可用文明史观构建知识体系,中国近代现代史则可兼顾几种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4.加强乡土知识教学。对有关本省的历史知识,学生要给予足够重视,并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得出新的认识。在复习中我们可以以地域空间串联历史知识,如涉及福建的主干知识有:(1)古代史:唐宋时,泉州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发源地;明清时期闽商成为十大商帮之一。朱熹:我国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是理学集大成者。李贽:晋江人。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2)近代史: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福建的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仍属当时福建的台湾淡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沈葆桢(1820―1879):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中国“船***之父”。严复(1854―1921),近代著名思想家。1928―1930年,中国***开辟的***根据地中在福建的有赣南闽西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3)现代史:“一五”计划成就鹰厦铁路。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福州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闽南三角区(闽东南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另外要注意关注本省的重大考古成果;本省***和***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
福建高考作文题目篇10
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就在课堂,师生应该幸福地处在课堂之中,追求幸福的课堂生活。课堂活动是师生生命不可重复的体验,课堂中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让课堂洋溢着幸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发展奠基,是我们教师应有的担当。结合江苏省高邮中学求真课堂的创建,我们采取了一些积极干预策略,努力让课堂成为通往幸福的“跑道”。
一、学情求真,幸福会敲门
“学情求真”要求教师能准确地预测学情,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学情,并根据学情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进度。“吃不饱”与“吃不了”都难以让学生获得幸福感受,而“跳一跳,够得着”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因此,了解学情、科学预设、确定好教学起点就很关键,学情求真,才有可能实现“幸福来敲门”。
预习产生的最初学情状态,正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点。因此,我们要求在学生的预习中必须有自学目标、自学重点、自学指导、自学过程、学效测试等部分,教师高度重视学情研究,及时汇总整合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并作为课堂导学的依据。
如课堂提问,了解学情后,就能因材施问,突出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问题。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胃口的需要,从而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轻松、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真正读懂学生“学”的教师才能给学生带来幸福的“教”,才能用心为学生营造民主愉悦课堂氛围。只有用幸福播种幸福的教师,才能塑造出懂得幸福、人格健全的学生。学生的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具有乐观情怀、开阔胸襟的教师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因此,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带着幸福的心理和姿态走进课堂。
二、活动求真,幸福伴“我”行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高效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过程是通过多种交往方式使学习者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积极变化的过程。在以应试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强制性的应试目标要求全班学生重复听讲和练习,导致一些学生长期学得累,学得苦,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幸福感。“活动求真”环节要求教师充分关注每个学生或每类学生的个性需求,搭建能让所有学生登攀的台阶,努力让学生肯学乐学、幸福学。
1.真情境中体验幸福。真情境努力建设好优美文明的教室环境,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生动自主的活动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真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存在于课堂的真正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之乐,体验出课堂的幸福。学生的幸福不能直接通过教师对幸福的“说教”而授予,只能由学生通过求知过程自己去感受。换言之,学生的幸福不是教师通过对幸福内涵的讲解而产生的,而是学生在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的“动”环境和课堂内外文化的“静”环境中体察出来的,师生用独特而鲜活的体验共同构建幸福的生命课堂。学校刚建成的“省物理课程基地”,融物理文化“静”环境和物理实验“动”环境于一体。学生每次走进“基地”,物理学家的追求科学的精神和睿智像春风一样拍面而来,他们在课堂里的“物理难学”心理一扫而光;“苦思冥想”的纠结在手脑并用的实验中化为乌有!收获的幸福写在了脸上。
2.真兴趣中发现幸福。在学习过程中,幸福与兴趣是密不可分的,能引起兴趣的情景,往往能从中发现幸福,反之亦然。真兴趣不是***表面热闹,而是重在科学激发,当学生感到有兴趣,学习也就有了幸福感,就更能够努力去学,经过努力获得成功,又发现了新的幸福……因此,在教学激趣时,尤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要在实践活动中引发兴趣;要用学科内在逻辑美维持兴趣;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兴趣,将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有机结合。一些容易激活的兴趣点很值得关注,如学生可能获得成功的事,学生抱有期望心理的事,能给学生带来愉悦感的事,难度适中的教学流程等。在教学中避免造成单调感、枯燥感、疲劳感和饱足感,不断挖掘新鲜感。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被动学习才能变成主动学习,“苦学”才能变成“乐学”,而“乐学”应作为红线贯穿课堂始终。
3.真问题中理解幸福。课堂中的假问题主要有:抽象空洞、使学生陷入浮泛的问题;满堂发问、使学生陷入形式主义的问题;为设疑而设疑、使学生陷入浅层思维的问题;单调直露、只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等。真问题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级:知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做到问题逻辑结构严密,不断优化问题情境、提问策略、提问方式,倡导诱导式提问、激疑式提问、比较式提问、辐射式提问、牵筋动骨式提问、追踪式提问等。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手“活”起来,脑“动”起来,深度参与到教与学活动,在发现和解决真问题中,认识到勤奋的可贵,思维的奇妙,成功的快乐,进而理解问题是呼唤学习幸福的真谛,促使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不断地从乐于学习走向善于学习,走向学会学习的成功。思维通常是从动作开始的。高中数学课程中“圆锥曲线”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们给每个学习小组发放一套教具,先让学生动手用教具画出曲线,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问题,这些从学生内心发出一个个“真问题”,构建成一组“问题连续体”,让学生互动讨论。不难发现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中,激情四溢,获得真知的幸福不断溢于言表。
4.真探究中创造幸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探求事物的性质、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对合乎自己逻辑的各种东西生成体验。学校“求真课堂”的探究性学习内涵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方案――互动探究――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根据不同目的,又分为发现型探究(即发现事物的特点、性质和规律等方面的探究活动)、应用型探究(即为解决各类应用性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活动)、表达型探究(即为表达抽象的观念或描述复杂的事物而创造形式化表达方式的探究活动)、训练型探究(即为培养某种技能而进行的探究活动)等。学生的幸福感不仅体现在感官的愉悦、人际交往的享受,更体现在探究过程的乐趣和创新灵感的兴奋上。在教学中,我们可创设探究性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新知中体验幸福,引发“自我效能感”。如,有时提出一道思路特殊的问题,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后,突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之感;有时提出一个“似是而非”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辩论,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辩才;有时出一道方法开放的数理题或文体不限的材料作文题,展开解法或创作比赛,让学生享受竞争的,等等。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产生的创新性的学习成果,提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带来的幸福感一定是十分强烈的,对后续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必将是给力的。如此良性循环,反复强化,会逐步孕育出积极、高尚和稳定的思想情操与价值取向,从而真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
5.真评价中强化幸福。积极的评价是撬动幸福感的有力杠杆,课堂评价不是由教师包办一切,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进行的。真诚的、衷心的评价,才是最有效果的,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多种角度看问题,从细微处看出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尤其是看出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努力成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及时准确地给予表扬。表扬要恰当,否定要中肯,多发现闪光点,多看到进步,多鼓励,让学生从教师的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教学相长,民主合作,其乐融融,把课堂打造成幸福的乐园,让学生的幸福感在真评价中不断得到强化。
平时的阶段性检测以及期中、期末考试,是对学生进行真评价的重要环节,也是能否真正给学生、家长和教师带来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从辩证的角度讲,考得太易或太难或太假(陈题太多)都是不让人幸福的。为此,我们首先要求教师弄清前者是过程性评价而后是相对的终结性评价的性质。为了达到真和准的效果,在编制试卷前,一定先拟出评价细目表。各学科、学段的评价细目表,都充分考虑学科个性、学生的认知特点、基础和能力等要素,着力体现过程诊断、目标达成和未来发展的效能。设置试题时,要求教师坚持原创和改编相结合原则,准确把握各题目的评价功能(难度、信度和知识、能力、素质的价值指向等)。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各学段学生知识到位和能力到位往往是不同步,一般是后者滞于前者,故此命题时,教师十分关注知识和能力评价尺度。这样会提升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考试后的幸福感,铸就学生的成功。
三、评课求真,幸福花常开
学生能否幸福地“学”取决于教师能否幸福地“教”,这是我们这一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和追求的最高境界。为此,学校在课堂评价的“求真”平台中插上以学定教的幸福之花。我们将“环境和谐度”“学情把握度”“学生参与度”“问题独思度”“互动效益度”“资源支持度”“检测达成度”作为教学评议标准,并在这七项一级指标下分别设立二级指标,其中,“环境和谐度”包括了场境、情境、心境三项;“学情把握度”包括适合、适度、适应,“学生参与度”包括肯学、好学、乐学,“问题独思度”包括广思、深思、会思,“互动效益度”包括自动、互动、策动,“资源支持度”包括精心、精致、精当,“检测达成度”包括状态、质态、常态。通过对七个维度共21项二级指标的分别评价,最终得出综合评价。这样的评课标准,突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室精神环境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提升学生幸福感方面开拓了广阔空间。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间的听课评课和议课都有了明确的抓手,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对课堂幸福感的高度重视和具体落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福建高考作文题目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