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1
一、“话题”就是作文“题目”
例如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教版)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作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人教版)以“爱”为话题作文。学生多直接拟定题目《成长的烦恼》《爱》或《XX的爱》,这样千人一面的作文题目,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有广泛选材自由的话题作文变成了狭窄的命题作文,于是出现了”新鞋走老路”,千人一面的局面。
二、“改头换面”迎合“话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学生掌握了一套快速应对话题作文的技巧,他们牢记一个典型事例,可以套进任何一个话题作文中,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有的学生牢记这样一个题材:“我”考试没取得好成绩,很悲观失望,天空也为我阴沉、哭泣,后来听到爸爸或妈妈的一番鼓励,于是重新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那么,在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歌颂妈妈对“我”的爱;在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感谢妈妈帮我解除了“成长中的烦恼”;在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同样写这件事,感激妈妈让自己从此“改变”;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中,他仍然会写到这件事,只不过在文章结尾来段写景抒情“啊,这时我望望窗外,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好美啊!”至于“妈妈半夜冒着大雨送我上医院”“老师给我补课,累得满头大汗”这样的事例,更是许多学生用来开启“话题作文”的万能钥匙。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2
摘要:本文试***从期待视野的视角下阐述电视谈话节目的创作特点,受众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群体, 而是一个能动的群体。当电视谈话节目符合观众既有的期待视野时, 就会使观众获得满足, 由此产生共鸣, 并引起好的收视效果;当它落后于观众既有的审美期待视野时, 观众就会产生失望抑或抵触心理。因此,研究电视谈话节目的期待视野不仅会提升观众的思想情感, 同时会进一步拓展受众期待视野并提升节目的审美价值并且指导节目的创作方向。
关键词:期待视野;谈话节目;接受主体;受众
中***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0)11-0000-02
“期待视野”,是由德国美学家尧斯提出的,即在文学阅读之前及文学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既成心理***示叫做阅读经验的期待视野。
电视谈话节目“是将人际间的谈话交流引入屏幕,并将这种交流本身直接作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的节目形态” 。
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运用到电视谈话节目中,即在电视谈话节目欣赏之前及电视谈话节目欣赏过程中,每一位观众作为***存在的受众个体,由于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因此对该节目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视期待。接受主体在观赏谈话节目作品的时候, 不仅仅是接受者, 在某种意义上讲,受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是节目的创作者。没有受众, 谈话节目的存在就失去意义, 更无任何价值可言。如果我们从期待视野的角度下来审视它的审美特征, 会发现电视谈话节目有更多的研究空间。因此,电视谈话节目研究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期待视野”, 从而创作出符合观众“期待视野”的作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观众对节目话题的期待
在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中,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只是社会的一个角色,整体是最高的存在。这种观念也影响了我国观众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审美心理。中国观众非常注重自己的观念与社会观念的一致性,比较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在收视行为上表现出从众的特性,在审美心理上表现为鲜明的趋同性特征。这种趋同性在电视谈话节目里主要表现在对话题的审美接受上,观众容易对大家谈论较多的话题、时***热点话题更感兴趣,更乐于和众人一起参与节目和评论节目。
话题,顾名思义就是谈话的中心,因此,话题的选择对于谈话节目的整体风格以及节目的可看性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诸多类型的电视谈话节目充斥各个频道的今天,话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电视谈话节目的审美趣味的高低。另外,为了增强谈话节目的审美价值,不仅仅需要对话题进行选择和取舍,还需要合理的处理。对话题的恰当处理在某些时候甚至重于话题的选择,因为很多话题本身不具有褒贬的性质,不同的处理手段会使同一个话题出现截然相反的效果。所以,做好话题的选择与处理工作能确保节目的起伏、节奏,便于调动观众的审美情绪和接受兴趣。
1.话题的时效性
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时机,一定是要符合新近发生的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为准的。从现代观众的心理需求来看,话题的时效性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猎取最新社会动向的审美需求。一个优秀的具有时效性的话题选择不仅满足了观众对当下热点信息的渴望,甚至还将带动相关事件的宣传与发展走向。对好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审美一致性容易诗人们产生集体主义感、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产生集体的凝聚力。如《今日说法》中传达的对法律公正的认同感,《时空连线》中对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关注可以使观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名族凝聚力。
2.话题设置的平民化角度
之所以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的设置要从平民化角度出发,首先是因为,电视的大众传播形式最大可能地架起了观众与电视之间沟通、理解、信任的桥梁, 电视观众不再作为简单的受众而存在, 可以直接参与到节目中去并且间接的成为节目的创作者。其次,从目前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来看,平民化选材已成为是节目的主角;从谈话选题来看,百姓生活中的话题最多,而且天天都会有新话题;从收视率角度考量,平民百姓永远是电视观众的大多数。因此,平民化不仅意味着在题材选择上的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还要在审美情趣、审美价值标准上做到真正的“审美平民化”。讨论话题的过程不给予观众指导性的结论,而给观众提供思考的空间和观念,以走向到双向传播的共同分享、共同进步的交流、互动之路。
二、观众对明星嘉宾的期待
随着电视媒介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节目形式开始被受众所熟知。节目形式的丰富,不仅使受众拥有更多的选择,同时,基于电视媒介这个巨大的平台,造就出大量影视、歌曲、体育等各领域明星。人们对明星的期待,沉醉与痴迷恰巧为电视谈话节目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因此,邀请明星作为谈话嘉宾就成为时下谈话节目夺取受众关注的主要手段。
(一).受众的情感映射
受众对电视谈话节目欣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恋与陶醉的过程,它唤起的,不仅是受众的审美意识,而且还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遐想。所以,明星的万众瞩目的形象成为人们种种欲望和情绪的象征,受众崇拜明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于自我理想的外化表现、自我情绪的宣泄、自我趣味的肯定。因此,观众在收看明星参加的谈话的节目时,对于明星所表现出的情绪会有强烈的认同感,即将自己所经历的人和事自然的带到正在谈论的话题中去,将自己脑海中的某种情绪映射到所喜爱或关注的明星身上。这些明星正是他们心中某种美好形象的化身,或者是他们自己不能做到的、希望借助于明星来表达的某些观念的“传声筒”。也就是说,从收看角度分析,谈话节目的意义更主要的在于它体现出了受众共同的价值理念以及对于受众造成的某种虚幻却又是十分亲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明星走下神坛,倾诉心声
以明星为主题的谈话节目,明星本身就是节目最大的亮点。在广大受众的心里,明星早已超越了普通人的层次,他们拥有近乎完美的公众形象、炉火纯青的专业素养、娇好的容貌等等。因此,受众对明星的关注程度不仅局限在屏幕前的一面,更多的是在明星走下神坛,作为个体和普通百姓一样的地方,以及他们成名前后的心路历程。节目通过选择观众喜爱的明星与观众交流,引发了观众的追溯往事的复杂情感,调动了观众的情感参与,并因此产生了心理互动的情感呼应,使受众获得了求知、求美、解惑与共鸣的精神满足。
(三).观众对明星故事的强烈探知欲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科学统计和研究得出结论:每一个人在他小的时候都做过明星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万人瞩目的明星。但在现实中,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不同,绝大多数人不会实现这个梦想,或在半路就放弃这一梦想,可是,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始终会留有一份“明星情结”。因此,崇拜明星,对明星成名故事的强烈探知欲,就成为人们关注谈话节目的心理原因。在收看节目时,观众常常会对明星充满好奇心,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么成为明星的,他们有什么样的趣事。观众渴望通过收看节目了解到明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秘密,更注重明星在叙述中的过程和细节以及故事的真实性和真诚感。比如《鲁豫有约》在访问孙红雷的一期节目里,孙红雷讲述自己大专毕业后找到工作时突然激动的落泪,所有的观众都为之动容,铁汉孙红雷不经意间表现出柔情的一面不但打动了观众的心,更带来节目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收视期待。
三、观众对主持人的期待
中国传统观念中重含蓄、和谐,不喜张扬的心态是中国老百姓虽有“出声”的欲望却被禁鼓起来,因此,受众在欣赏谈话节目时内心的想法以及情绪就寄托在了主持人的身上。对主持人在节目中一言一行的期待,成为受众对节目审美心理的外化表现。
1.主持人的“主角”表演
一档审美价值高且具有审美的参与性的谈话节目,要有一位具有主角意识的主持人,在整个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倾听之余还要像一家之主一样拥有招待“客人”的能力。“客人”显得腼腆的时候,“主人”要不惜面子甚至表演节目来主动承担起调动全场情绪的作用;“客人”不愿说话时,“主人”能够察言观色,马上侃侃而谈从而消除尴尬的局面。那么,主持人如何发挥、如何表现、如何在谈话过程中灵光一现使谈话更加好看也是驱使观众长期收看这类栏目的审美期待之一。
2.主持人的现场驾驭能力
电视谈话节目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和讨论的方向,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人物,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必需做到对应相关主题,让不同意见的嘉宾和现场观众的意见可以清楚的表达,时刻掌握谈话进程和谈话节奏。现场驾驭能力强的主持人不仅可以巧妙地把握住整个节目的节奏,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节目的美学价值。例如《艺术人生》访问著名表演艺术家葛存壮时,朱***为了还原葛存壮几十年前的艺术形象,拿着鬼子帽想让他戴上,葛存壮并不希望戴,说“过去我戴这帽子,是角色需要。在那个年代,那样残忍的大屠杀太多了,今天,难道我们还嫌少吗? 如果节目需要,我还是戴上吧。”朱***马上回答“不,不戴了,不需要。”并鞠了一躬说“葛老师,我为自己刚才的提议向您道歉”。这样机智的应对不仅化解了葛老师的尴尬、赢得了满场观众的掌声,同时还唤醒了受众的审美意识。
3.主持人的个人风格是节目整体风格的代言
电视谈话节目的风格,就是编导在节目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档优秀的谈话节目必定需要鲜明的谈话风格,而这种谈话风格的确定就需要主持人来帮助实现。主持人的个人风格是节目整体风格的代言,一位有独特个人风格的主持人与具有同类风格的节目配合,将起到1+1>2的效果。像朱***的主持,朴实无华,成熟稳重,成就了《艺术人生》的大家风范;鲁豫的沉静淡定、睿智、清新并善于倾听的主持风格,得体演绎了《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的宗旨。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生命,电视谈话节目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自然也有它的生命周期和发展势态。目前,社会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以超强的发展速率在前进,我们面临的是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的心态、观众的喜好包括审美水平都会在很短时间里不断的变化。因此,对于谈话节目来说,初创时的定位和设计在一段时间过后一定会出现暂时不适应时势的现象,此时编导应用海纳百川的态度学习新事物应对新问题,勇于接受现实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提高节目的审美价值。同样,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电视谈话节目,就要提倡它在创作时应尽可能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 不要躲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 脱离大众的审美品位,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提升大众的美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电视明谈话节目拥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更为长久的艺术寿命。
注释:
[1] 朱羽君、殷乐《大众话语空间:电视谈话节目》,《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高鑫《电视艺术美学》,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黑格尔《美学》第1 卷, 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4. 朱立元《接受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5. 张凤铸《中国电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3
[关键词] 恭维语;话题;社会功能;应答
[基金项目] 西华师范大学校科研启动项目“中美女性使用恭维语及其应答语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8B044)
【中***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021-2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语言有各自的特色。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用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使用恭维语时,话语发出者可以实施其言外行为,表达其言外之意,如问候、感谢、鼓励等;除此之外,话语发出者还可以实施其言后行为,对听者产生一些影响,如与听者拉进关系,建立一定良好的洽谈气氛等。它既具有信息功能,又具有情感功能。成功地运用恭维语既可以保障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又可以拉进交际者之间的距离。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不同语言的恭维语在语言形式、场合、内容、应答模式都有一定的差异。
一、恭维语的定义以及相关研究
本文引用Holmes(1986)对恭维语的定义:恭维语是一种言语行为,其直接或间接地向除了说话人以外的某个人,通常是听话人,表示恭维,所涉及的话题通常有所有物、品质、技能等,这些都得到说话人的积极评价。恭维语的话语结构是一种配对性结构(adjacency pair),有应有答。对恭维语的回应可以是语言形式,也可以是非语言形式。
中美恭维语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专家对恭维语做了研究,如Wolfson (1989), Herbert(1989, 1997) 和Holmes (1986);在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部分汉语研究者把研究触角转向了汉语恭维语,他们对汉语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分别进行了分类,对汉语恭维语的句式话题性别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也对英汉恭维语进行了跨文化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汉语恭维语也是高度程式化。但是学者们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的研究仍然存在缺限,比如不同年龄的群体在使用恭维语及其答语方面的差异,这类研究就很少;而对不同文化中的女性或男性在使用恭维语及其应答语的跨文化对比或比较研究也很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近年来流行的反映人们生活的中美电视剧(《绝望的主妇》、《老爸老妈浪漫史》、《北京爱情故事》、《裸婚时代》等)中共搜集了共526条恭维语和302条恭维语应答语,对恭维语展开了进一步的跨文化对比。选用这些作品搜集语料有及时性,同时与已有研究进行比较,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人们使用恭维语的细微变化。
二、中美女性恭维语在话题方面的差异
恭维的话题是多方面的,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把恭维的话题分为四类:外貌、所有物、能力、人品性格。本文所搜集的美语女性恭维语中,以外貌为话题占31.8%,能力为26.3%,人品性格为24.8%,所有物为17.1%。而搜集的汉语恭女性维语中,四类话题分布情况为能力35.6%,外貌30.9%,人品性格20.2%,所有物13.3%。从中可见,外貌是美国女性恭维的重要话题,说明她们对外貌外在是很关注的,当然这一话题也容易拉近对话者之间的距离。而从汉语恭维语来看,仍然以能力为主要话题,而恭维能力的方面主要为智慧、技术、天分等,且被恭维的对象主要是下属对上司或同级同事之间,而美语方面恭维能力是上司对下属以及同级同事之间发生。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数据有一点变化,汉语恭维语以外貌为话题排第二,这种变化与时代变化息息相关,中国女性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她们以亮丽的形象出现更能增添工作的自信。除此之外,本文所搜集的以外貌为话题的恭维语相比以往的中文恭维语同类话题更加地直白,比如,“你今天真是格外的漂亮啊!”“你也是那么风华正茂地!”“你的皮肤真好啊!”,可能是因为女性之间的恭维禁忌少一些,所以表达不必那么委婉。
三、中美女性恭维语在社会功能方面的差异
恭维语作为一种“社交剂”可以用来与人寒暄、鼓励、表示祝贺、缓和批评语气、开始一次谈话、向他人表示感谢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恭维语的社会功能分为十种:积极评价、表示喜欢、讽刺、奉承、表示感谢、鼓励、寒暄、表示同意、缓和批评语气、打开话题。在中美恭维语两组数据中,主要功能都是表示积极评价以及喜欢(其中,美语女性恭维语表示积极评价功能的占31.8%,表示喜欢为29.8%;汉语恭维语表示积极评价功能占31.2%,表示喜欢为26.6%)。缓和批评语气的功能在汉语女性恭维语中排第三位,占8%,而此功能在美语女性恭维语中仅占0.5%,排最后一位。这种情况反映出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在批评别人之前先评价好的方面以此来维护对方的面子。在美语女性恭维语的社会功能中排第三位的是表示鼓励。
四、中美女性恭维语在应答方面的差异
恭维语应答语,即如何回答别人的恭维。Herbert(1989)把恭维应答语分为两大类:同意恭维和不同意恭维。每一类又分为六种:同意恭维包括(1) 欣赏标志;(2) 评价性接受;(3) 赞扬升级;(4) 历史评价;(5) 转移;(6) 回敬。不同意恭维包括:(1) 贬低;(2) 怀疑;(3) 不同意;(4) 修饰;(5) 无视;(6)请求解释。在这个分类基础上,本文对所搜集资料进行了分析。数据表明中美女性在恭维应答语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美语女性恭维应答语78%同意恭维,其中46.3%是欣赏标志策略,即听到恭维后用“Thank you”或微笑来回答;而在汉语女性恭维应答语方面,55.1%的汉语恭维语答语是不同意恭维,也即在中国文化里,人们趋向于不直接接受恭维,不少学者专家对汉语恭维语答语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这一点,如陈融,贾玉新等,这源于“自遣尊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当受到恭维时,人们往往回答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过奖”等;当然这种自贬的传统应答模式也有所变化,与之前对汉语恭维应答语研究结果相比,采取同意策略作为答语有了一定的上升趋势。而现在,不少的人会采用“谢谢”,或者以微笑、点头直接接受作为应答策略。本文里有44.9%的女性汉语恭维应答语是同意策略,其中欣赏标志策略出现频率最高,为27.3%,尤其是年轻女性倾向于接受对外表跟能力的恭维。
五、结束语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中美女性恭维语在社会功能,话题,应答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容易导致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甚至引起误解。Wolson认为,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言语行为的差异,能够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和误解的发生。因此,研究不同文化对某个言语行为的不同理解和应用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女性恭维语的对比研究对跨文化交际有着一定的意义。没有哪一种中美女性恭维语的表达方式是对或是错,有的只是差异,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该“入乡随俗”,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Chen R. 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3.
[2]Herbert,Robert K.The Ethnography of English 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 A Contrastive Sketch[J].Contrastive Pragmatics 1989.
[3]Holmes,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 in New Zealand English[J].Anthro pological Linguistics,Vol. 28, 485-508.1986.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4
首先,语文审美教学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智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掌握祖国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并且在生活中运用。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可以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追求美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表达美的文章、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从而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次,语文审美教学是完成语文教学中德育任务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其三,有的语文审美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如何以敏锐、新颖、独特的视角去表现美和创造美。
其四,教化代替了审美。老师在上课时把童话作品多半当作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语言教育的工具。教师在教学时过于关注童话文本上讲了什么道理,给学生带来了哪a教益,老师在讲解时有较多的道德训诫和实用性解释,而忽视了对学生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我们教师不知道我们的这种课堂教学无形中已经忽视了童话审美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背离了童话的本体功能。教师在童话教学中,老师以童话文本为教学工具,把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认知、语言表达上,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学会语言为终极目标,忽略了学生感知、想像、情感、直觉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培养。其实教师的这种唯知取向的教学活动,他剥夺了小学生的真实体验。
在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中蕴藏着许多表现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社会的美,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老师的教学审美活动可以极大地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他们的探究心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童话审美教学目标童心是世界上最纯净最美好的东西,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儿童用生命最本真的方式去感知和感悟这个美好的世界,用人类最敏锐的感受力去触摸人类生活,它本应该是自由、丰富而灵动的。今天,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把学生从过细的知识讲解,以及机械的知识技能训练中***出来,从我们所谓的标准答案中让学生真正下***出来,让他们回归心灵、回归精神的自由,回归审美。语文学科是最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情趣的一门学科,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审美特性,例如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片树叶,一只丑小鸭等,这些童话作品中无不包含着动人的美----人性之美,人情之美,自然之美。学生可以从文中体味、感受古老语言的生命力,还能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人的美好心灵,获得丰富的、难忘的审美愉悦。
因此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把孩子从烦琐的知识讲解和机械的能力训练中***出来,让他们回归心灵、自由和审美。
呼唤童话审美教学的回归教师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接受考试,老师就会针对应试教育的检查,教学中就会围绕考试而采取一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确实会带来高分,赢得家长的好评。但是长期围绕考试而考试的教学就会造成人义教育的失落。我们在教学生字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把识字教学就变得机械枯燥,缺乏趣味。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做对题,老师和家长重视阅读题的分析,然后学生进行演练,比较忽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积累。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学生得到高分,不跑题,学生就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压制着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很多学生都有点怕写作文。从学生的通常学习过程中,发现到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缺少接受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的机会,很多孩子成了审美的低能儿。由于很多学生缺乏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审美的个性和创造力,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教学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5
【关键词】拟题 方法 原则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由此可见,古人对文章标题的重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好的标题,犹如一枝出墙的红杏,未进院内已知满院春色。白居易曾用“首句标其目”来强调标题的作用。尤其是考场作文,好的文题,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就能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留下美好印象。
一、常见的拟题方法有“五讲”
1.讲究话题浓缩 就是将话题或材料或作文内容加以浓缩,拟定标题。如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的光芒》的标题,就是直接将话题“纪念”的内容加以浓缩,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切合题意。
2.讲究借用化用 就是将诗文典故、名言警句、时文典例、诗词意境等借用、化用为文章的标题。如以“诚信”——《众里寻他千百度》、《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以“思念”为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理解”为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
3.讲究修辞运用 就是借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移情等修辞手法命题,能给人清新脱俗之感,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躺着读书,站着做人》,“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拾起那一枚贝壳》,“贝壳”借喻历史人物的“心灵的选择”。
4.讲究形象再造 就是将著名文学形象加以改造和创新。如作文题《烟随风逝,名随史流》就是将“陶渊明的”和“苏轼的寒鸿”等形象加以再现,写出别样的风采。再如《鲁国的“智叟”可休矣》、《“钦差大臣”请下岗》、《“李鬼”打假》、《假如吕布有头脑》,这些文题巧用名人名字,耐人寻味。
5.讲究短语并列。就是将与话题中心相互关联的词语并列呈现,以收变化之美。如《菊·竹·民族》、《位置·价值·青春》、《诗人·明日·黄花》、《蜡·粉笔·蚕》、《窗花·辣子·玉米棒》、《酸·甜·苦·辣·咸》、《高一·高二·高三》等,我想这样的标题定然给人一种想象驰骋的空间和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
二、好的标题应体现“四美”
1.动态美 在标题中嵌入恰当的动词,使之具有动感,如《寻找自己的天空》、《谱写丰富生动的人生》、《尽显双赢的智慧》、《必须跨过这道坎》等。
2.力度美 在标题中,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抓住要害,达到一种无可辩驳的力度,如《双赢,一种人伦的智慧之美》、《双赢——千古传唱一首歌》等。
3.含蓄美 将丰富的内容,以含而不露的形式表现出来,留下回味余地,如《宽容是阳光》、《迷宫行走》、《提篮春光看妈妈》等。
4.古典美 恰到好处地引用经典,或对其进行恰如其分地改造,表意精当,含义深远,给人一种庄重深邃之感,如《春风秋水共旖旎》、《念君清泪如铅水》、《今年花胜去年红》等。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6
高规格的“对话”机制
2006年7月,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兼***部长的访美,与美国司法部、联邦调查局、白宫禁毒办公室等方面开展积极的接触与对话。其间,正值鲍尔森接替斯诺成为美国***长,而鲍尔森上任后就提出要会见。周文重大使对此心生疑惑,美国***长为何要会见一位主管***法的中国领导人?
然而,当他们与鲍尔森一见面,鲍尔森就开门见山地说:“布什总统已经同意了,授权我代表美国***府来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问题。”并且他建议,就中美经贸问题开展战略对话。鲍尔森认为,中美之间的经贸问题很多,虽然已经有一个商贸联委会的机制,但是很多问题在其范围之外,现在缺少一个机制来处理这些问题。
“白宫授权鲍尔森作为总统特别代表来开展这样的对话,是一个重大情况,向国内汇报后,很快得到了答复。中国接受了这个建议,明确由***同志作为***的特别代表,来主持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周文重回忆道。
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中美共举行了5次战略经济对话。周文重介绍说,第一次“对话”阵容强大,美***长鲍尔森作为总统的特别代表率领美方团队,团队成员由商务部长、贸易谈判代表、劳动部长、美国进出口银行行长、***副国务卿、联邦储备委员会***组成;而中方则由***副***作为***的特别代表,其团队成员有***长、商务部长、外交部副部长、***主任以及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这样的规格马上引起了世界各界的高度关注。
从2009年开始,原来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调整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从部长级升级为内阁级。“这个‘对话’原来一直由美国***主导,但奥巴马上台以后,任命希拉里为国务卿,希拉里提出把战略经济对话,变为战略与经济对话,由她代表美国***与***长共同主持。此前,中美之间还有过一个两国外交部常务副部民级别的围绕***治安全问题的‘对话’,希拉里又提议把两个‘对话’合在一起。所以从奥巴马上任开始,原来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改成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每年一次,做法虽有改变,但内容还是有延续性的。”周文重说。
2009年7月27日在美国举行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一次分两个会场同时举行战略对话及经济对话。国务委员***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共同主持战略对话,而经济对话由***副***和美国财长蒂奠西・盖特纳共同主持。
至此,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为中美关系史上,也是美国对外关系史上级别最高、涵盖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一个对话。“通过‘对话’,中美这两个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率很大的国家加强了宏观经济的***策协调和双方具体经贸争议的磋商和协调。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全球经济治理和加强金融监管的问题,在这两个方面,中国的参与和中美的***策协调很重要,所以在有G20之前,这些问题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议程上都出现过。对那些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则通过‘对话’加强了管控,使之不影响双方经贸关系的全局。在解决具体经贸争议问题上,在推动中美经贸关系保持稳定发展方面,‘对话’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周文重阐述了“对话”的作用。
周文重认为,有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后,中美的商贸联委会机制仍然存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美国企业界认为中国开放***策有所调整,对他们限制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向他们解释。另外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府采购、3G许可证的发放等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也都需要有这么一个级别很高的权威机制来使双方面对面地进行协调。可以说,二者互相补充,为稳定中美经贸关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金融合作的推手
中美建交后,一直由商贸、科技、经济三个联委会负责处理中美关系有关领域的问题,其中商贸联委会级别最高,负责有关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方面的问题,但它始终没有涵盖银行、金融、保险方面的事宜。“美方要求开展这样的‘对话’很明显是想把金融、银行这块包括进来,而中美金融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多,问题也不少。从中国方面看,美国在华设立的银行数量与中国在美设立的银行数量长期以来不对等,也需要与美方进行交涉,因此我们也希望启动这一‘对话’。”周文重说。
与改革开放同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83年颁布和实施了《关于侨资、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管理办法》,首次从法律层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给予保障和规范。
以1994年汇率与外汇体制改革为标志,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入市场化、国际化阶段。在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建立新的外汇体制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资金融机构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上的开放程度。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际经济发展普遍减速,国际投资和资本流动缓慢,外资进入中国的步伐放缓。而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步伐加快,国内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为了应对外资银行的大规模进入开始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按照加入谈判时的承诺,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了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对外开放,目前正在按照承诺实施全面开放。据不完全统计,仅银行业目前就有花旗、摩根大通等6家美资银行在中国设立了30家分支机构。
与美国金融业在中国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相比,中国银行在美国的拓展却显得步履维艰。
最早在美国开设分行的中资银行是中国银行,作为中国执行外汇交易的主要银行,该行1981年在纽约开设了第一家分行,后来又分别在纽约和洛杉矶各开设了一家。此后,中国交通银行于1991年在纽约开设了分行。
1991年底,为打击洗黑钱活动,美国出台了《外国银行监督加强法》,提出外国银行如希望在美国开设分支机构需事先得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批准,增加了外国银行进入美国金融业的难度。2007年,得益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推动,股份制的中国招商银行才首次获得批准在美国设立分行。
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在2007年4月和2008年2月正式提出在美设立分行的申请,但都迟迟投有获得美联储批准。
2008年6月17日至18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美举行。工行与建行进入美国金融市场成为“对话”的重要内容之一。
赴美参加“对话”的银监会***刘明康在与美联储***伯南克进行约谈时,敦促美联储加快对中资银行在美开设分行申请的审批。对此,伯南克表示正在受理中, 美方对两家银行的资质没有疑问,并非常尊重中国银监会的监管意见,正在积极对这些申请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美方也希望能尽早完成评估工作。
“对话”结束后,作为成果之一,中美双方同意启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美国明确表示,欢迎来自中国的基金,重申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承诺给予中国的银行国民待遇,及时接受中国的银行在美国创建分支机构的申请,根据相关的审慎监管和程序进行审批,不会有意拖延。中国则申明,基金(中司)的投资决策将完全基于商业理由。
“对话”结束两个月后,工行正式获准在纽约设立分行;六个月后建行获批在美设立分行。
同年10月,中国还加入了泛美开发银行,向该行捐资3.5亿美元,支持该行的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金融开发项目。周文重在泛美开发银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致辞时说:“经过15年不懈努力,中国加入泛美开发银行问题终于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美国原来对中国加入泛美开发银行态度比较消极,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启动后,美方态度逐渐变化,我们和泛美行的谈判逐步深入,最终加入了泛美行。”周文重说。
平衡贸易的契机
在“对话”启动前,人民币汇率问题被美方高度***治化,美国会议员普遍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是中国***府对出口的一种补贴,要求对币值被低估的部分增收附加税。周文重清楚地记得:“纽约州的联邦参议员舒默(C.Schumer)和南卡罗来那州的参议员格雷厄姆(L.Graham)两人曾联合提出议案,要求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增收27.5%的附加税。如果这个议案被通过,中美之间就会出现贸易战。”有了战略经济对话机制,通过开诚布公的“对话”,人民币汇率问题虽然没有完全解决,但得到了管控。
“经过‘对话’时的充分沟通,美国***于每年四五月份发表的各国汇率报告中,没有下过中国操纵汇率的结论,也避免了两国关于汇率问题的更激烈的冲突。”周文重说。
在2010年举行的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汇率问题只是一个导火索,美国更希望借助汇率问题增加对中国的出口。时任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在“对话”前十天访华时明确表示,他就是来完成奥巴马的出口任务的,奥巴马的出口计划是未来五年之内要翻一番。美国开始走出金融危机的时候,面临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内需消费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而此时中国的经济战略是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发展型转变,两者在战略上正好互补,但客观现实是双方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压力,就是如何增加国内就业,在这一点不仅形不成互补,甚至在贸易上形成了一种冲突。
“为了平衡中美贸易,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增加对美国的投资,但美国认为我们的投资过于集中在资源领域以及敏感的技术,威胁到她的安全,并因此设置障碍。”周文重说,“我想,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不要***治化,我们则应实事求是地循序渐进。”
密切合作关系的平台
在今年1月“胡奥会”之后,人们看到了中美之间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的影响远远超过双边范围,双方对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都负有特别的责任。周文重说:“中美经贸关系的共同利益很多,是一对全球性的战略性关系,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许多问题需要中美合作对话。”
据周文重介绍,现在,平均每天有5000人往返于太平洋两岸的中美之间。今年1月份,访美时与美方达成了进行省长和州长定期交流的协议,加强中美省州之间的关系。此外,中美合作、由中方提供部分经费和师资力量开办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美国已达80余家。学习中文的美国人数量大大超过学习其他外文者,而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经济生活的工具,“美国的中文热证明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重视并希望与中国交流合作”。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7
1什么是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作文,就是针对一种现象或事物,自由命题进行作文。这类作文题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即话题作文的“三自”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不要离题写作,不能离开“话题”的约束而另起炉灶。立意要在大众化的前提下求新颖,避免为了追求个性的独特而失去应有的主题。同时,话题作文还具有以下特点:①漫谈性;②形象性;③辐射性;④论辩性。
2中考话题的一般特点
2.1新颖性。中考是非常重要的考试,关系到千家万户,也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和发展,如果题目不新颖,或者一些学生已经练过,就达不到选拔的目的。
2.2涵盖广。中考话题作文一般涵盖较广。比如,以“力量”为话题,可以写:信仰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团结的力量、信赖的力量、科学的力量、法律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品格的力量、小提琴的力量,甚至还可以是小草的力量、面瓜的力量……总之,只要围绕着“力量”这个话题选材,都算符合要求。
2.3创新性。作文中所给的话题,要能使每位考生都有话可写,同时又可以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3如何通过材料确定主题或话题
一抓材料中开头结尾的语句。二抓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三抓材料中带引号的词语。四把握材料中作者的态度。
4对应试作文的要求(巧设文章的结构)
4.1对应试作文各部分语言上的要求:(1)凤头;(2)猪肚;(3)豹尾。但要注意点明:①“凤头”虽美,也要简约,一般不超过作文纸的三行为佳。这样设计的开头,简明扼要,干净利索,便于很快入题。作文的开头,可以进行专项训练,找些材料或者作文话题,只写开头,然后评议,以便达到理想的效果。②文章主体“猪肚”,要主次分明,条理清楚。这也是基础写作的一般常识,在写作练习中,稍加指点即可,不必专项训练。③“豹尾”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最好能让读者回味无穷。这方面,也可专项训练,跟开头的训练方法类似。
4.2对开头的一般要求:①起笔美丽;②迅速入题。
4.3对主要内容的要求:内容充实,要按规定的字数来写,上下最好不要相差50字。过犹不及,写得少不好,写得多就一定好吗?也不是这样。字数写得太多,恐怕就不能都写到作文格里,必然要写到卷子的其他地方,这样显得很零乱。如果你写得太多,必然时间紧张,可能影响了做其他的题或者检查。如果你的作文是打草稿的,必须把草稿之上的内容眷写到卷子上,把草稿纸附在卷子上是不算分的。
4.4对结尾的要求:要用结束性语言。干净利索,警策有力。你可以响应开头,也可以深化主旨,还可以发出号召。总之,必须有结尾,一些考生由于时间紧了,不写结尾。没有结尾,按结构不完整对待,那样的文章得分是很低的。
5可以选择的体裁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童话,寓言,日记体,书信体
6如何确定文体
6.1发挥文体,扬长避短。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文体,要扬长避短。你多情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就写记叙文;你善于雄辩,就写议论文;你想象丰富,就写成童话;你文采飞扬,就写成散文。总之,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
6.2根据话题确定文体。有的话题适合写记叙文,有的话题适合写议论文,有的话题适合写说明文等等,比如以“发现”为话题作文,这个话题写成记叙文比较容易些。
7语言亮丽,讲究文采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8
[关键词] 应酬语 汉英 禁忌
对外交往中,总要说“您好”、“今天天气真好”等应酬语来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交际氛围,这种应酬语可使交际活动畅通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交际过程的成败。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民族心理、价值观念的不同,不同语言的应酬语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差异。就汉英应酬语而言,其作用和基本形式虽然大同小异,然而话题的出发点和内容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我们不了解这种区别,就会在对外交往中造成尴尬的局面或引进误会,因此对其进行宽泛的比较分析。
一、应酬语的基本形式和话题内容
简单说来包括问候语;“Hi, Good Morning/ Afternoon…”;询问语:“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评价语:“It is nice today, It’s very kind of you …”;祝愿语/道别语:“Have a good day, Good luck to you…”。然而,对于初次与英美人接触的中国人讲,最和谐、最保险的话题莫过于谈天气。西方人认为谈话以天气作为开场白,既有效,又不得罪人(mentioning weather can be a useful and inoffensive way of starting a conversation),当然,英美人很少只是为谈天气而谈天气,他们谈天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打破冷场,活跃气氛,引出话题。比如,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不管在火车上,还是在候机室,为了打破彼此间面面相觑的尴尬,会不约而同地谈天气,从而自然地启动其他诸如工作、住房、爱好、旅游、新闻、娱乐等共性的话题。
二、英语应酬语的禁忌
中国人自古以来秉承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的美德,但与英美人交往时,应遵循“八不问”原则,即不问年龄,工资,信仰,婚否,籍贯,疾病,衣物价格,体重等。
1.他们认为这八种关心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很不礼貌。像You look pale, What’s wrong with you? (你的脸色不大好,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或You are so old. Why are you not married?(你的年龄都这么大了,为什么不结婚呢?)等问题一般都属于个人隐私,会让英美国人十分反感。再比如,You ‘d better wear more.(你最好多穿点)也会令他们不舒服。经常来华讲学的美国博士(Rosemary)女士说,中国人见面有问寒问暖的习惯。假如在寒冷的天气,许多中国人见到外国人总是说,You ‘d better wear more(你最好多穿点)。但是,美国人对此并不领情。Rosemary分析说,美国人讨厌这种关心话有两个原因:
其一,干涉了别人的私事和自由。在美国,穿衣戴帽,穿多穿少,旁人不得干预。他们认为自己不傻不呆,用不着别人指点,提醒她,只有母亲才提醒孩子穿多穿少。一个女士即使在数九寒天,穿着短裙丝袜,也不乐意接受别人强加的关心和好意。美国人崇尚“爱我就别理我”。
其二,错用了词组had better。英语had better并不是汉语里所说的“最好”,即had better≠最好。had better实际上暗含一种威胁(threat),即你最好这样办,否则就有什么后果。就是说bad better 虽然字面意思译为“最好、还是…好”,但后面的话没说完,省略了转折句otherwise(or)…(否则,要不然…) ,had better显得粗鲁。
2.当我们与英美人道别时千万不要说“please walk well(您走好);Please walk slowly(您慢点走);Be careful on the road(路上小心); Have a slow ride(骑车慢点)”等标准的中式道别应酬英语,英美人听了感到刺耳,这些话无法理解。他们认为你是在命令他人,同时也是在怀疑他人的生活能力,把别人当作小孩子看。时间宝贵,我又没上年纪,为什么非要按你说的速度走路呢?为什么不能快走、快骑呢?实际上,“慢走”是中国人分别时的一种道别语,可以译成Good-bye;“走路小心”可译成 “Take care/Mind your step”.
3.对英美人不要随便说“耽误你的时间了”(Sorry to have taken up your time)。汉语里“耽误您时间了”、“浪费你宝贵时间了”是中国人日常会话中比较流行的应酬语,它的真实意***是对别人腾出的时间表示感谢。但若将汉语应酬语直译,“耽误您时间了”译成 “Sorry to have taken up your time.”;将“浪费你宝贵时间了”译成“Sorry to have wasted your precious time.”英美人肯定无法接受, 也无法理解。
英美人认为,难道你到我家玩或我帮你的忙,你就没有乐趣或收获吗?如果客人应主人邀请或经过双方预约,客人来访就根本谈不上耽误时间、浪费时间。如果客人没有与主人预约就来访,就可以说是一种打扰、占用或浪费主人的时间。所以到英美人家里做客或他们帮助你后,按照英语习惯是:Thanks for your invitation/help!谢谢您的招待/帮助!I enjoy the evening much!今晚真开心!
中英文化差异决定着应酬语的话题内容和存在形式,只有充分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由于应酬语引起的不愉快和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9
一、审话题
话题,与其说是谈话的中心,不如说是写作的范围。只规定写作范围而不规定写作的主旨是话题作文走向开放的最大体现。所以话题作文自然应该在这个话题的范围内进行有意义的言说。应该讲,只要所写内容在话题范围内就应该属于扣题,任你采取何种方式,任你谈论哪一方面,只要言之成理,只要符合情意,只要是有用的言说都行。因此可以明确:话题作文的审题是审话题而不是脱离话题审材料;作文题目的核心是话题本身,而不是话料。
话题基本可以分为论题型话题、论点型话题、关系型话题和寓意型话题。
论题型是最常见的一种话题,如2004年湖南卷“家庭教育”,这种话题纯粹规定了写作范围,写作只需在这范围之内就行了,当然要审准各种限制语,如“心灵的选择”就要扣住“心灵”二字。
论点型话题则不仅规定了话题范围,而且规定了写作的导向,即规定了写作基本观点。如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就提醒考生注意其丰富多彩性,不是只写答案就行,更不要写成“答案是单一的”。
关系型话题是这几年考查的热点,这类话题要弄清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审题难度相对要大许多,对审题提出了较高要求,从而有效遏制了宿构现象。2003年“感情的亲疏与人对事物的认知”就是典型的关系型话题,他们之间构成某种条件关系,即“感情”的亲与疏“对事物认知”的深与浅或对与错的影响,每位考生都可任选一方面进行思考,也可全方位地综合思考。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就是并列关系,需要写清楚“忘记”与“铭记”的相互联系,应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
寓意型话题因其含义隐藏,或有某种比喻义,或有某种象征性,或有某类暗示性,总之要挖掘出话题的深邃的内涵来,相对而言对审题要求更高。如2006年广东卷“雕琢心中的天使”,细细揣摩话题也可以看到:“天使”是美丽的,“心中的天使”就表明心灵的追求是美好的,“雕琢”是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的,所以“雕琢心中的天使”就应是主动努力使自己的心灵更加美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
二、审话料
“话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材料和引语(或称提示语)。比如2002年高考作文题话料部分首先提供了一则材料:登山人的心灵选择的故事。然后对这个故事,命题者写了一段引语:“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我们可以发现材料仅仅提供了一个故事,在引语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可以写类似的生死抉择,但不需要非得写这样的生死抉择,只要是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就属于扣住了话题。
话料也不是话题作文的必备的要素。话题作文命题的形式是多样的,大多数话题作文是用话料引出话题的;但也有不要话料的话题作文,如上海卷的“忙”、北京卷的“包容”等作文命题。所以有无话料并不是判断是否为话题作文的关键,也就是说话料对话题作文而言并不是必须具备的要素。
但是,话料的提供更有助于考生对话题的理解,尤其是命题者有时提供一些理论性特强的词语作话题,为不至于造成太多的误解,提供材料可以使话题更为明晰,如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人对事物的认知”,如果没有“智子疑邻”的故事,考生就会觉得很突兀;话题“材与非材”(2004年高考天津卷),如果没有材料里介绍的木匠和艺术家对树根的不同态度,考生则会感到茫然。从这个角度讲,材料提供了考生解读话题的一个途径。而就其中的引语而言,它不仅提示了话题的范围,而且给考生提供了发散性思维的可能。
所以,话料是用以提示学生思维方向的,话料的提供可以有效降低审题的难度,而不是约束考生思维,更不是使考生思维按照材料所规定的方向去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话料与话题有联系,可以由话料引出话题,但话料与话题之间的话题是核心;没有话料,只要有话题,仍然是话题作文;同时话料对话题有解释说明的作用,有提示思维的作用。我们可以试看历年高考话题作文,如“诚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等不要话料,学生的审题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也一样可以写出优美的篇章,而“材与非材”“买镜”等话题就必须有话料,否则学生绝对找不着方向。所以弄清话料的内涵也就开拓了自己的思维。
话题作文审题的顺序也有着更大的自由度,甚至可以打乱题目设置的顺序,譬如从话题入手,首先自己心中对话题范围先有一个明确认识,然后再去看话料给我们提示了什么,进而思考能否掘出新意来,可以从哪个角度展开,也许这样的思维过程更容易使学生把握住话题范围,更容易展开思考。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10
[关键词] 民俗;审美;悲剧;火种
欧美动画为迎合观众喜好,审美上如同好莱坞电影,注重形式的夸张与搞乐。日本动画以宫崎骏作品为代表的民俗审美,是以对田园自然和人类关爱为审美基调的。中国动画,特别是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其审美是建立在自己特有的民俗审美观念之上的,民俗美学作为作品审美的灵魂贯穿于艺术作品之中。中国动画片,自1926年万氏兄弟的第一部《大闹画室》至其后的《大闹天宫》《三个和尚》等诸多民族动画作品,从剧本作品的叙事与影片的表现形式都极具民俗美学特征,而使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中拥有一席之地。尹岩,居于中国动画寓教于乐的教化方式、写意传神的艺术手段、别具风采的美术风格的艺术特征等提出了“中国学派”的动画概念,这一概念极具学术价值。自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 的口号后。中国少数民族动画创作取得较好的发展态势。如《阿凡提》《孔雀公主》《火把节》《蝴蝶泉》《火童》等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创作。对一种动画艺术形式的理解,我们只有理解这种艺术形式蕴涵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与信仰才能深层次了解其创作意义与审美,就如一个不懂中国老庄思想的人来看中国的水墨画,可能会认为水墨画没有欧洲的油画好看,因为大家用的不是同一种审美方式。在寻求文化多样性、民族性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为动画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同时,动画片也把很多不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民俗美,展示予众。《火童》中蕴涵着诸多哈尼族民俗美学的事物,如哈尼族的服饰审美、神话传说、水文化、火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等诸多文化审美样式,本文就动画《火童》中蕴涵的哈尼族火文化、哈尼族神话中的悲剧意识等民俗角度来审视火童。
一、《火童》的悲剧形式与哈尼族民俗心理
198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王柏荣导演《火童》,影片故事由哈尼族神话《阿扎取火种》改编,讲述哈尼村寨的火种被妖魔盗取,哈尼族少年明扎为完成父亲志愿,为村寨取回火种,历尽艰辛,舍身成仁的动人故事。在动画中,通过主角明扎的勇敢坚强,体现出哈尼族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形象。《火童》以悲剧式的结局方式讲述了哈尼英雄艰难获得火种的过程,明扎最后把火吞到身体里,通过天神的女儿带给哈尼村寨,自己却与火融为一体,不能复生,舍生取义。楼英曾把《火童》另一民族题材动画片《蝴蝶泉》做了比较,认为两个动画片都属于悲剧式的结局,但前者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悲剧中的壮美,后者是悲剧中的优美。该片的表现形式,既没有日本动画中田园诗般的清新自然之美,也不像欧美动画场景那般生活现实化,而是一种悲壮美的形式。刘绍荟先生作为《火童》的美术设计师,作为云南现代重彩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影片的美术风格以独具云南民族风格的重彩画为基调。影片画面注重线的应用,以刚劲有力的线条,对充满锯齿性肌理的画面进行分割造型,影片虽为二维剪纸动画,但仍然不失厚重之感。人物造型以几何形为主要特征,三角形与梯形的尖锐感与高山锋芒陡峭的直线造型相呼应,严峻而肯定。整部影片的色彩,以低明度的灰色系与高纯度极其艳丽的民族色彩进行对抗,低沉而不缺爆发性,配上幽怨、紧张、突兀的音乐为整部影片渲染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悲壮美。导演王柏荣给动画影片《火童》的艺术风格定位是“它应具有辣椒的味道”。这种辣椒的味道,就是动画片的悲剧色彩。导演对这种把握是十分准确的,其风格不但具有中国动画学派的特征,动画剧情不完全以喜剧的搞乐来讨好观众,而寓教于乐,让观众在动画片中领悟真、善、美。更为重要的是,动画火童与哈尼族的民俗心理有着某种相似与暗合。
《火童》神话的悲剧性结局方式,与哈尼族民俗心理密切相关,李光荣在《论哈尼族神话的“期待原型”》一文中,对哈尼族的《砍大树》《都玛沙莪》《兄妹传人》及《火童》改编原型神话《阿扎取火种》等神话,与其他民族的神话对比进行分析,得出哈尼族神话中存在着“期待原型” 的结论,而且这种“期待原型”比其他民族更为强烈。通俗的理解就是,哈尼族的神话故事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当神话中的哈尼人遇到困难,或碰到难解决的问题时,就会期待出现一个具有能力解决该问题的人或神灵出现来帮助哈尼人,让他们转危为安。李光荣认为,哈尼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期待心理,与哈尼族的历史发展有关,其文中引用哈尼族学者史***超的话:“哈尼族是一个悲剧性的民族,哈尼族的历史是一部饱和着辛酸和痛楚的沉重的悲剧史。”“沉重的悲剧史”必然会映现在民族的心理之中,成为一种欲忘不能、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代代相传, 永不泯灭。”哈尼族发展过程中,食物匮乏、战争失利、被动迁徙、自然灾害都是其民族悲剧性情节的根源所在。由此可见《火童》剧情的悲剧性特征是植根于哈尼族特有的历史民俗背景之中的。作为一部边疆少数民族动画,其审美不仅具有中国动画的民俗性、如强调绘画性、剪纸动画、寓教于乐等诸多民俗美学特征,更具有哈尼族自己传统审美心理的民俗性。
二、《火童》中火种在哈尼族民俗中的隐喻
《火童》中明扎寻求火种,火种在哈尼族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特殊的民俗意义。火种与火在本体意义上是不一样的,火种是火延续的根本,火的生成与扩大必然以火种为基础,在哈尼族中被赋予一种生命的意义,象征的是吉祥。火种的存在与灭亡,蕴涵着生、老、病、死等深刻意义,哈尼族的各种民俗活动中都以火种的不同保留延续方式来暗示个体与族群的昌盛繁衍,某种意义上讲火种被赋予的精神意义远大于火本身的实用意义。在远古时代,对火种的保留应是十分困难的,文明时代的人可通过火柴、打火机等多种途径来保留火种,在尚未发明硫黄、蜡烛及现代生火工具前,火种的保留惟一的方式就是让火堆保留永久不熄灭,要不断加柴才可,雨水、刮风等自然现象都很有可能把火堆熄灭,而火堆的熄灭对原始先民是一个不可估量的严峻考验,因为先民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获得火种,(先民火种的获得往往是通过自然现象获得)而没有火种,就不能生火,不能烧煮食物,不能取暖,防御野兽,驱除疾病,其结果是威胁到族群的生存。动画《火童》开篇所描述的就是哈尼先族饱受失去火种的种种苦痛,所以哈尼出现了寻求火童的民族英雄明扎。正是因为火种对先民生存的重要意义,所以哈尼族人世代相传倍加珍视火种的获得与保存,并以类比象征的方式与哈尼人的民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一种对火种与火的精神上得崇拜与信仰。在哈尼族民俗中,火塘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保留较好的哈尼村寨中,家家有火塘,火塘是家庭的中心,其布置与功用各不相同,蕴涵意义也有所区别。用来待客吃饭的房间叫“中堂”,其间的火塘主要作用是照明,取暖。吃完饭后一家人围着火塘喝茶聊天,是家庭议事中西,该火塘常年不灭,起到保留火种的作用。而在中堂左边较矮的房间称“木为”中有三个火塘,第一个火塘主要做菜用,第二个火塘主要做饭用, 第三个火塘用来煮饲料用。 三个火塘的火用完后自然熄灭,再用火时从中堂房间的火塘中取火种引燃。由此能看出哈尼人对火种原始保留方式的遗存,并以此来象征哈尼生活秩序的尊卑及家庭延续与繁衍方式。哈尼族的另一个民俗,就是在乔迁新寨的时候,要每户人家派出两个人,点着火把,到新寨的广场上,生起一堆火,然后围着火堆唱歌跳舞,火堆在整个新村寨的建设过程中不能熄灭,保持燃烧。每户人家都住进自己的新房后,不能自己生火,火种必须到广场的火堆上去燃取,并用火种点燃自己家的火塘,从此开始新生活。在哈尼族心目中,火种隐喻着一种对本民族根的寻求,与民族命运延续与发展,个体与族群共为一体,以对火及火种不同民俗方式来表彰其信仰。
三、《火童》之外的哈尼族相关火的神话
在哈尼族相关火的神话传说中,并非只有《阿扎取火种》即改编成《火童》一个版本,在不同的哈尼支系中还流传着不同神话传说如,一种传说是火是天上白云间掉下来的。这种说法较自然科学,就是天上打雷引起的火。另一种传说是“福叔”送火,“福叔”是一种皮毛较厚的飞鼠,皮毛光滑,摩擦能够起火。老鼠在哈尼族中其象征意义具有双面性,除去偷吃粮食外,老鼠也是丰收的象征,因为谁家里有老鼠,说明家里富足丰收,储备有多余的粮食,老鼠才来偷吃。这与拉祜族关于火的起源的神话传说颇为相似。拉祜族《飞烙送火》传说中也讲到:火种是被称做飞烙的一种会飞的老鼠带给人间的。还有一种传说是,野兽来袭,哈尼人用斧头砍野兽,不小心砍在山洞口的石头上,冒出火花,有了火种的说法。总之哈尼族关于火的神话版本相对的丰富,但《火童》导演王柏荣选择了《阿扎取火种》来改编,其主要缘由应该是,一方面取决于《火童》故事在哈尼族中流传较广,家喻户晓。另一方面在于《火童》故事具有较强的情节性,人物特征鲜明,故事矛盾很容易制造影视画面的张力,吸引观众。还有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火童》故事具有哈尼族自身的民族特征,能与其他民族的神话区别开来。《火童》之外的其他哈尼族相关火神话,与其他民族生活具有太多的相似性,不具有代表性与典型特征,故《火童》被搬上影视动画银屏理所当然。当然,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存在再创造的问题,简单的民族故事,可以结合民俗文化和时代审美进行丰富饱满,赋予其新的思想和内容,并非对民俗神话采取拿来即用的方式对待。除神话之外,哈尼族相关火的民俗文化较为丰富,这与其生存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如哈尼族森林、村寨、梯田三维一体的生态居住环境来看,先民梯田开垦的“刀耕火种”方式,森林及稻草盖顶的蘑菇房所需的防火意识,都使火对哈尼人产生了特殊的意义和情节。
四、结 语
动画片作为一种以视听语言为载体的艺术文化形式,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其核心所在,仍是突出其审美性和思想性。在对题材内容与审美形式的发掘上,在借鉴日本、欧美等,外来动画样式的同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民族自我文化上来,这种回归意味的不仅是为民族动画发展寻求出路,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所在,中国老一辈动画人为我们树立了旗帜,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做出了一大批具有民俗审美特征的动画。《火童》中蕴涵与扩展开来的哈尼族火文化,及其悲剧性叙事方式的研究。是我们对哈尼民俗文化的一种宣扬与认可。对民俗文化审美的研究,可为动画内容深度及形式提供多种可能,并通过动画媒介为保存宣传民俗文化,为民族地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楼英.美术片《蝴蝶泉》《火童》浅赏[J].电影艺术,1987(06).
[2] 王清华.哈尼族火文化的现代启示[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8(01).
[3] 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J].当代电影,1988(06).
[4] 王家彬.哈尼族火塘文化浅析[J].蒙自师专学报,1993(0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