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篇1
四个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篇2
当代中国可能不会有哪个人群像中产阶层那样在风格这个问题上经历如此多的冲击和困惑。
中国关闭国门三十年之后,重新打***门,文明的冲击因此发生,于是当代中国的文明建设显现出新的景象。
中国的住宅开发历程在其不到十年的时间浓缩了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五十年的住宅发展历程,各种主义和流派的建筑在中国都能找到或大或小或典型或相仿的真实作品。有的时候,一个社会的环境与其说是供人使用的,不如说是供人参观的一个展览。
大量的建筑和居住实验在中国的城市里进行着,而当代中国并没有一个健全成熟的建筑美学来引导我们今日的设计方向。这使中国人无从判断哪一个实验是荒诞的,哪一个是可靠的。
比如北京的传统是什么?建筑设计要服从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生活和城市环境?不知道。当漠视传统的人居于特殊地位或多到一定的数量,这个城市的传统就被彻底颠覆了。大家没有时间停下来细细思考我们从哪儿来要往哪儿去,反正只管迈步。就像米兰・昆德拉在《雅克和他的主人》中写的那样:
雅克:好。我要您引路……往前走……
主人(环顾四周,极为窘迫):我很愿意,但是往前走,往哪儿?
雅克:我对你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往前走,不管是哪儿。
主人(环顾四周):不管是哪儿?
雅克(用手划了一个大圆圈):无论您往哪儿看,全都是前面,往前走啊。
中国很多城市的空中制高点在不断提升,天际线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给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画一个天际线***,我们会发现城市的“高度”已数倍于前。
当一座城市向空中发展的时候,从地面飞升的不仅仅是混凝土和沙土的尘埃,更有人的欲望和想像。
在今天的中国如果有谁想给出一个答案――这太沉重了,我还是用标准这个词吧――一个标准,他要解释的远比他要衡量的多得多,他要为推行这个判断的依据所付出的也远比他找到这个标准要艰辛得多。
上个世纪二十年改革开放造就的自90年代中期开始浮出水面的中国中产阶层的文化背景和20年代初的中产阶层的文化背景有相同也有相异。20年代中国中产阶层对西方文化的热中还是在其受过充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后发生的,他们尽管竭力批判甚至排除掉中国传统文化,操着洋泾浜英语,用着刀叉,烫卷头发,但情感方式、思维方式还有很多中国文化的框架。那一代中产阶层的困惑无非是发现传统文化中哪些是要摒弃还没有摒弃的,西方文化哪些是该学还没有学的。当他们做抉择的时候,他们大都看得清哪一部分属于哪个文化系统,选择和放弃的理由也很清楚――谁代表封建,谁就被否定,谁代表科学、民主与现代化,谁就被接受。
但这一代中产阶层在其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发生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几乎没有进入他们的教育视野,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不过来自民间残存的那一点点习俗,而70年代后出生的则连这些都不具备了。所以当他们面对西方文化的时候,他们崇尚什么是没有文化的原始起点的,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否定也没有清晰的对象。在这一场缺少鲜明对比的文化交汇中,中产阶层们表现出了明显的慌乱。
从楼盘的名字:“海德堡”“欧陆经典”“威尼斯花园”“维也纳森林”到许多小区门口耸立的“凯旋门”、很多人家室内的罗马柱,无一不显示出这个年代的中产阶层文化上的贫穷。
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产阶层追求的是与欧美同步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会拿欧洲工业文明前的东西妆点自己的生活,但这一代中产阶层却没有能力甄别中国城市里推出的种种设计与产品究竟和工业文明是什么关系,一些作为文化遗产或家族遗产保留下来、在现今欧洲城市中看到的东西在今日中国也成了现代化的一个符号。另一方面,由于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更缺乏自信,中产阶层最初是彻底排斥所有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家居用品的。这种批判和否定因为缺少足够的文化积累当然不会那么坚定和彻底,所以,一旦西方人对中国的明清家具、绣有汉字的丝绸靠包、坐垫和雕有龙凤花鸟的首饰盒之类大加赞叹并欣然使用的时候,这些东西竟作为西化的时尚在中国中产之家和富裕阶层中被广为使用。
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并不比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对中国了解更多。在我们对外开放二十年后,西方现代文明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方向,这一代人中的中产们对以欧美工业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几乎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他们依据西方时尚的标准修改乃至确立自己的审美,对中国的传统反倒不信任、不理解。我将此形容为“文化灯下黑”。这种“灯下黑”使中产们在使用中国传统家具和用品时向外国人借鉴的比向中国人借鉴的多。
不肯向同胞学的理由很明确:与之同代的,谁也不比谁强到哪儿去,谁向谁学?与之不同代的前辈,已经过时了!只有与之同代的西方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人家比我们先进嘛!一个基由经济发达确立的世界地位在一个崇尚财富的国家里具有文化优势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向这种文化称臣的后果是否能使我们再次强大似乎很少有人关注。
在中国已经流行过的设计主张有新古典主义、简约主义、自然主义、后现代、极简主义、解构主义等,而且各有一大批实践者。
从早期对港台影视剧中装修风格的模仿,到后来照搬公共场所例如KTV包房、高档餐馆的装修模式,到再后来看家居杂志,互相参观,交流装修或设计经验,这一代中产为打造风格所做的种种努力是坚持不懈的。
最先意识到自身在风格上的文化底蕴不够的中产们认识到在现阶段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如果仅论可行,回到本民族文化的框架里是最安全最容易上路的。多少花一点工夫了解一下中国的家居文化,即使不十分系统,但不至于从普及教育开始,即使产品不多,但理念还是大有用场。
最初开始装修的人是到星级宾馆、KTV包间里寻找设计思路,因为他想和周围的人不一样,更因为他认为中国人的家都没风格、没创意,他要有自己的“风格”,这种追求后来在中产阶层滥觞的原因是因为中产阶层对“个性”的需要显得相当迫切,中产阶层生怕被富裕阶层轻视和渴望被“尚未成功”的城市贫民仰视的心理诉求使他们需要凸显自身的与众不同。毕竟在今日中国,中产还是成功的标志,而不是像在西方,成为中产是大多数人正常的命运。
比如多宝。在中国传统家具里那既是一个展示品位的展架,也是一个装饰空间的画面,格子里放什么很能说明主人的水准。走进今日中国人的家里,摆多宝的有,摆西式多宝即陈列架的更是大有人在,但我们能从架子上看到什么呢?
一个咨询公司的高级顾问在陈列架上摆的是他正在做顾问的一家公司的周年纪念盘,还有美国加州的车牌、埃菲尔铁塔的纪念品。另一对热爱旅游的夫妇则将他们在各地采购的工艺品轮番摆上架子。一个私营企业主的多宝里摆的十之七八都是赝品。
多宝或陈列架上摆放的物品真实地显示出这一代人的见识跨度――在时间上是现当代的一些时髦产品,在空间上来自全球的旅游胜地。无论这一代人多么好学,我们不难看到对时间的占有是如此的困难,深入他文化腹地的能力也尚不具备,今日中国大都市里风格从何说起呢?
有一些谨慎的中产悟到:如果不是十分有把握,尽量不要去尝试不同理念下的设计和用品同时在居室中形象鲜明的方案,那种搭配的错误率非常高,就好像操着不同口音的人同时在讲着不同的话题。
他们选取的保守的做法是选取风格不那么典型的,做一种最简单的搭配,比如木本色的、没有什么雕花造型的床与很多种材质和***案的床品都会相配;实在很想显得有个性,就多花点钱,在一家还算正宗的某国品牌的家具店或布艺店里全套购买,不必自讨苦吃地四处选配。
近两年一些中产在其风格探索的过程中有点渐入佳境的意思。他们借鉴某一个常年穿戴的服装品牌的设计,将它的橱窗搭配方式运用到家中。因为这一代中产们在服装上的消费经验已经相当丰富,有些人甚至不亚于欧美同类,从此间中产悟出的结论还是比较到位的。
当然请一位海归或外籍设计师可能是更为便捷的办法,只是在中国开设计事务所的正宗的专业人士还不是很多,而其昂贵的收费也是中产们难以承受的。
富裕阶层没有风格会受到贬损,但不会受到伤害。事实上,中产阶层经常用风格作为武器攻击富裕阶层的品位,但这些毕竟动摇不了富裕阶层的自信,因为富裕阶层的自信从来不是来自品位。这两个阶层在家居设计上有不同的目的和心理,中产阶层在家中要实现的核心价值是生存,品位无非是化解生存危机的麻醉剂;富裕阶层要实现的核心价值是地位,炫耀性消费是对其地位的包装和确认。地位和生存是两个范畴里的事,品位和炫耀也是两个范畴里的事。
如果你攻击一个中产阶层没有品位是有杀伤力的。当一个中产阶层试***建立某种风格的时候,你能指出他选的墙纸***案是属于英国的,但吊灯却是法国式的,不幸又和北欧的餐桌椅并陈于一室,这会让很多中产阶层脸上绽不开舒心的笑容。
风格之于中产阶层是一个可以随时转向的舵,转向的理由和频率很多时候还受一个原因驱使――经济的景气指数。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中产阶层会对简约主义、极简主义之类破费不多的家居风格大力推崇,因为这种风格的流行可以有效地保证中产阶层在缩减开支及追逐时尚这两件事上都能获得成功;但经济一旦复苏,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巴洛克这类风格则会迅速大行其道,因为这时的中产阶层不在乎钱,却在乎理想的华丽程度。
对某种风格的肯定或否定是中产阶层在其保守的、谨慎的、理性的生活基调中为自己留下的一段华彩。他们在自己能做主的家庭中通过对时尚的判断与取舍不断完成自己对生活的种种构想。可以说中产阶层有多少对生活的构想,家居时尚就有多少种可能性,如果谁能推动中产阶层生发新的构想,那么和这个构想有关的时尚就会成为一时的主流。
这就是风格对中产阶层家居的意义,现在中产阶层的构想就是过得更像欧美人,当代的家居风格则注定会服从于这种构想。
我很反对一些评论者将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对本民族文化过于自卑、崇洋所致,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之于这一代中产而言都是陌生的,而选择是基于对两种文化都有足够的了解。更何况当我们坚定地踏上现代化、城市化这条路之后,配合这种生活该如何改造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和家具尺寸,是中国专业设计者的职责,但显然中国设计师没有真正尽到这一责任,所以中国的消费者并没有可供他们选择的现代中式建筑和现代中式家具。中产们在打造自己的家时,即使他们很想亲近中国家居传统,社会环境既没有足够多的提示和充分的教育,市场上也缺少文化必要的物质载体,他们在此方面的选择远不如西式的建筑和家具多。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篇3
《国际公关》:在全球媒体环境大变革的时代,传统新闻稿服务还会有增长的空间吗?
宁安・恰克高: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产品和服务的不断丰富,跨国信息传播的越加频繁,企业对信息与传播的需求随之增加,传统的面向媒体的企业新闻稿还会有一定的增量空间。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人们有更多获取企业信息的途径,这和传统的面向媒体的企业新闻稿有很大的不同。在未来的企业信息传播服务中,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将企业信息直接送达目标受众将会占有更大的比重。企业更乐于使用那些经济、高效、富于表现力,易于追踪效果的传播服务,同时也要尽量规避由于信息泛滥以及传播渠道泛滥带来的负面影响,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进步,媒体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始终需要值得信赖的有效的渠道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将成为促使企业新闻稿和企业信息传播行业改革模式的一次契机。
《国际公关》:当下,中国与欧美的媒体环境存在哪些差异?这种差异会对中国企业的海外信息产生哪些影响?
宁安・恰克高:相对而言,海外媒体不仅发展历程长,专业化程度高,而且数量和细分程度也强于国内媒体,比如国外的一些城市会有仅是针对几个社区的专属报纸。另外,对于中国媒体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些诸如软性宣传的现状,国外媒体也同样经历过。然而,海内外媒体环境的差异导致中国企业在与国外媒体沟通时频频出现障碍,其实,除了少数为中国企业所了解的海外知名媒体外,还有非常多的国外媒体在关注着他们,其中就包括那些中国企业进行投资或者从事产品销售的目标市场的媒体。总之,即使在传播环境变革的今天,如何建立与海外媒体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与渠道同样重要的还有传播形式。社会背景、语言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信息鸿沟并不容易跨越。在这一方面我们更加看好或者说更为推荐采用***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传播企业信息,因为***片和视频受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相对文字要小得多,而且比单纯的文本新闻也更能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国际公关》:美通社针对媒体环境的变革推出了哪些企业信息服务?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篇4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面临着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究竟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那么今天,文化体制的改革必然要面对同样的问题:文化体制的改革是不是会动摇中国***在文化生产上的领导地位。我们认为,中国***要真正掌握和维持文化领导权就必须让文化按照其自身的再生产逻辑来发展。
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逻辑
一般来说,在讨论文化时候,人们所说的文化往往是指意义符号的生产、传播和阐释的领域。这个领域非常广泛,它包括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知识、新闻等方面内容的生产和传播,生产和传播意义符号的各种机构、媒介、活动等。街头卖艺、电视广播、***书报刊、学校教堂等都是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的机构或媒介。我们甚至可以说,人们之间的日常交流也是文化的生产、传播或者解释的领域。这个领域机构众多、媒介复杂、内容庞杂。它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所有方面,也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的人。哈贝马斯在狭义上理解文化领域,认为文化领域介于***治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可以被称为公共领域。他有时也简单地把它称为意见和观点交流的领域。文化体制改革中所涉及到的文化领域主要是公共领域。
从哈贝马斯对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公共领域的产生和发展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现代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最初是为了市场交易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些商人需要了解各地的状况,比如战争、瘟***、气候等。这种信息最初是通过私人信件来传播的。但是商人不是为了传播信息而写信的,相反他们是为了获得商业秘密,而要保守秘密,统治者也需要信息保密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建立起来,现代国家从传统的等级特权中诞生出来。这个时候,邮***通讯和印刷技术也发展起来。于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治报纸”――一些经过***府审查后而发表出来的报纸。但是这些报纸不是直接为商人服务的。书写小道消息的人最初并不是为了发表的,后来,他们专门为了发表而写小道消息。在这个时候,消息不是为了商品交换的需要而出现的,而是因为消息本身具有商业价值。传统社会中的那些宫廷艺术家们也开始走向市场,他们靠出卖艺术品得以生存。这就是说,现代文化公共领域是伴随着市场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旦公共领域出现了,公共权力机关又需要借助它们公告,最初这些公告是针对所有臣民的,但是往往只能达到有教养的统治阶层。获得***治权利的公民会借助于这些公共领域讨论公共事务,交流社会信息。依据市场而发展起来的这种信息传播媒介具有了公共的性质,成为公共领域。20世纪以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特别是现代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的传播又获得了新的手段。资本开始大举进入现代传媒领域,形成许多大的传媒集团。这些传媒集团形成了信息传输领域中的垄断力量。这些传媒集团可以影响乃至左右一个国家的***治局势。
从现代公共领域的产生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文化生产的一些基本特点:
第一,文化生产的价值化。文化产生都是意义符号的生产,传统社会也进行意义符号的生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文化符号的象征价值,即由文化符号的生产者或者接收者赋予文化符号的价值。当然,传统文化有时也有商业价值,比如,在古代社会,有人也依靠戏剧、绘画、舞蹈等获得经济利益。但是在那个时候,商业价值是有限的。而在现代社会,文化符号的商业价值却日益凸显出来。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符号甚至无法被有效地生产出来,而无法存在下去。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也谋求文化符号的象征价值,但是其最终仍然是为了获得商业价值。如果说在传统社会,文化符号的象征价值是它的价值核心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文化符号的商业价值是它的价值核心。
第二,现代文化生产的大众传媒化。任何一种文化符号都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才能传播。但是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传播的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的范围都有很大不同。在传统社会,传播的媒介是石头、纸张、口头话语等,石头、纸张等虽然可以长时间保存,却无法再生产,它常常通过唯一性而获得价值,而口头话语无法长期保持。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使文化符号的再生产或者复制变得更加容易。传统社会的文化传播是以个人或者小规模的社会组织来进行的,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大资本的介入,文化符号的生产和传播是由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巨大的传媒机构来进行的。一些大资本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了传媒行业上的垄断寡头,比如默多克旗下的国际新闻集团。传统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是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而在现代传媒的作用下,文化符号的生产和传播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中所存在着的“时空间距”。在传统社会,文化符号的生产和传播是在他们共同的生活世界(时空范围内)的范围中展开的,而在现代社会,文化符号的生产和传播可能在完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展开。
第三,现代传播技术把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分离开来,并使文化符号的生产和文化符号的接受疏离开来。在最原始的文化生产中,在原始的神话叙事故事中,叙事者和接受者是在一个时空环境下相互作用和交流的。随着印刷技术的出现,言说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距离开始出现。言说者在文化生产和文化解释中的主导地位开始被动摇。而在现代社会,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和阐释者分离开来了。他们分别属于文化生产的各个不同环节。文化生产者进一步失去了文化符号的控制权。文化符号被无数不确定的大众所接受。在传统社会,文化符号的生产和接受常常是面对面进行的,生产者有时可以纠正、调节意义的接受过程。现代传媒却完全无法控制人们的接受过程。
第四,现代的文化生产是全球化生产,文化的传播也是全球化传播。借助现代传媒,文化传播的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很容易成为全球性事件,也受到全球性监视。从全球性的视角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就成为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中的必然趋势。封闭于区域性的、狭隘的意识形态的宣传视角进行文化生产将无法参与全球性的文化竞争。从全球性的视角审视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才能在现代文化生产和传播的竞争中把握话语权。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虽然我国有一些大型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机构,它们在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上并不比国际上的一些著名的传媒集团差,但是却没有国际竞争力。
文化领域中的话语权
在加入WTO之前,中国在国际经济的舞台上也没有多少话语权,我们只能按照别人所提出的规则参与竞争。为了能够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国家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如今我们在IMF、世界银行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世界经济问题的解决一定要倾听中国人的声音。然而在文化的领域,比如,在科学技术的领域、社会科学领域、新闻传播领域、文学艺术领域,我们究竟有多大的话语权呢?
要想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获得话语权就必须参与国际竞争,而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遵守文化产生和传播的游戏规则。文化公共领域是一个复杂的领域,从街头艺术到国家剧院,从日常话语到电视剧场,从神话叙事到科学技术,它们有些属于国家权力领域,有些属于商品生产的领域,而有些属于公共领域。从现代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对于那些不同领域的东西,社会按照不同的规则来加以管理,从而才能有效地把各种不同的意义符号再生产出来。
国家颁布的法律、公告、***府的规章制度、档案资料等都是权力的行使或者直接进行权力再生产的文化资料。它们与***府部门的有效运作联系在一起,为***府的管理活动服务。这些部门属于公共权力领域。从事这方面的象征符号再生产的部门属于国家权力部门,应该由国家直接管理。
还有一些文化部门具有商品再生产的性质,它们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而被再生产出来。这些文化部门属于商品交换的领域。从街头的说唱艺术到各种电视剧,从高雅艺术到通俗歌唱,这些文学艺术领域的作品都可以通过市场而再生产出来。
除了***治权力领域和商品生产领域中的文化之外,在现代社会还存在着一个公共领域。它们既不属于***治权力领域,也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生产。它们最初是作为市场和***府之间的沟通媒介而诞生的。***府通过这个媒介向市场提供指导性的信号,而市场也通过这个媒介来监督***府。这个文化领域也相当广泛,其中包括新闻报纸等大众传媒,各种学校、教会、各类科学研究机构、各种专业的学会、行会等。学校不是***府部门,也不是商品生产的部门,而是进行知识的生产和传输的。既然学校不是***府部门,学校的各类工作人员也应该没有行***上的级别。我们既不能把学校办成***府的一个附属机构,也不能把学校办成一个商品买卖的市场。同样各类传媒也是如此,它既不出卖商品,也不是***府的一个部门。如果大众传媒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进行新闻传播,那么新闻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如果大众传媒按照***府权力的意志来行动,那么传播的真实性也大打折扣。中国民间有人开玩笑说,有些报纸只有日期是真的。人们对这些报纸缺乏基本的信任。这是因为这些传媒缺乏相对的***性。如果这些大众传媒没有得到基本的信任,如何能够在社会竞争中获得话语权呢?
当然即使在文化公共领域中,我们也要具体分析,哪些部分具有公共领域的性质,而哪些没有公共领域的性质。比如,就学校来说,学校是生产和传授知识的,但是,有些民办的学校就具有商业性质。它们就是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的。即使在那些公办的学校中,学校内部的情况又会不同,某些学科可以依赖市场而得以生存和发展,而有些学科,比如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以及人文科学,就难以依赖于市场而生存和发展。这些基础学科的发展又需要依赖于***府的投入。这就意味着,国家创办的大学既要依赖于市场又要依赖于国家,但是它们又要相对***于***府和市场。同样,属于公共领域的大众传媒也有复杂的情况,一些大众艺术门类的电视节目有很高的收视率,它们可以通过广告等获得收益。这些电视节目就可以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而有些则属于文化传播或者知识传播,比如,电视中的法律知识讲授的节目。虽然,我们也要通过收视率来对它们进行考评,但是,我们却不能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这些电视节目。这些公共领域的部门既要依赖于***府又要依赖于市场,但是它们又应该相对***于***府和市场。
当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对复杂的文化领域进行研究和区分,凡是属于***府部门的,就应该按照***府部门的规则来运作,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凡是能够通过市场体系来进行再生产的部门,就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来壮大力量。在这里,最复杂的部门就是公共领域中的文化部门。探索一种适合国情而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文化运行体系,是文化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在这里,我们还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在科学技术领域,虽然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比如,为什么屠呦呦不能成为院士,为什么有科学家公开表示不再参加院士的评选?为什么国外回国的学者对国家科研项目的评审提出严肃的批评?我们认为,不按照国际通行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那么我们就难于在科学技术领域全面追赶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在科学技术领域就很难有话语权。同样,我们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或者教育厅下属的办事机构。大学衙门化一直受到学者的诟病。大学里的学者官员化,霸占学术资源,浪费学术资源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样的大学体制如何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说,如果没有管理体制上的变革,要想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恐怕并不容易。同样,我们的一些大众传媒属于***府的一个部门,它们缺乏相对***性。它们也无法与国际知名的传媒集团进行竞争。试问,如果我国的大众传媒向世界开放,那么它们是不是能够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呢?
文化体制中的多元管理模式
在这里,人们必然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文化公共领域都相对***起来,比如,如果我们的大众传媒相对***起来了,那么我们***在文化公共领域中的领导地位是不是会被动摇?我认为,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人们究竟如何管理,采取怎样的管理体制。
传统上,人们主要采取两种思路,一种是自由主义的思路,一种是僵化的历史决定论的思路。自由主义思路的基本立足点是把国家和市民社会对立起来,国家保障个人权利,而不能控制个人权利,市民社会就是要保证个人的自由权利,并使这个权利不受国家权力的干扰。按照这种自由主义的模式,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是个人的权利。这种权利是绝对的,国家不能用其他原因来限制个人权利。如果要限制,那么这种限制只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个人自由。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文化领域是个人自由活动的领域。文化的产品应该完全通过市场机制而生产出来。但是,这种自由主义模式在现代社会受到了挑战。按照传统的自由主义观点,不受国家控制的、***的报刊是民主***治的重要保证。报刊就是用来批评***府、监督***府的。它是遏制极权主义的重要手段。但是自由主义的这种观点却忽视了一个根本点,***的、商业化的传媒逐步形成一种传媒帝国,它控制国家的舆论。自由言论的渠道被控制了,报刊发行的渠道被控制了,少数传媒垄断了大众传媒行业。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这就是系统控制了生活世界。这些大众传媒只是用各种大众文化来娱乐大众,而把大众的声音排除在公共参与的范围之外。
反过来,僵化的历史决定论的思路是这样的,社会的上层建筑完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如果经济基础变了,那么整个社会上层建筑也会发生变化。按照这样的思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丧失了,那么无产阶级的***权就无法保证。如果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那么资本家就会控制这个国家。按照这种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文化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属于上层建筑。无产阶级要巩固自己的领导权就必须保持文化上的领导权。为此,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应该受到国家的控制。只有国家全面控制了经济和文化领域,国家的***权才有保障,无产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才不会被动摇。这种机械的决定论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是有害的。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体制主要依据这样一种传统思想而创立起来的。这个体制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无法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府在文化领域具有绝对的领导权,但这种文化领导权主要体现在文化生产和传播工具的占有和使用权上,而没有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以及国际文化竞争的需要。
为此,我们认为,今天的文化体制改革既不能简单地按照自由主义的模式也不能简单地按照机械决定论的模式,而要走一种多元管理的模式。按照传统的自由主义模式,文化领域要么属于***府要么属于市场。凡是不属于市场领域的就属于***府。而按照机械的决定论模式一切文化形式都属于意识形态,都应该由***府管理。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这两种思路都是失败的。在我们所说的多元管理的模式中,我们要对不同形式的文化进行区分。这就是要区分哪些文化领域属于公共权力领域的,哪些属于市场领域,可以通过市场而生产出来,哪些文化领域不能简单地划入市场或者***治权力领域。在不同的传统、不同国家或者不同的区域,情况是不同的。在我们国家,我们既需要参考国际通行做法,又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在这里,我们认为,凡是可以被明确划入***治权力领域或者经济领域的文化部门就可以完全按照***府部门或者商品生产的方式来处理。而对于其余的那些无法直接划入***府或者市场的领域,可以被划入公共领域。我们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法人主体,这些法人主体不是国家直接控制的,而是相对***的,但是它们又没有完全脱离国家的控制。比如,大学的校长可以全球招聘,而把***书记变成校董事会董事长兼***书记,他们由***府任命。许多大众传媒也按照***的法人团体建立起来,把它们从国家的上层建筑机关中***出来。但是这个法人团体是国家控股的。它们可以按照一定的市场规则来运作,而不是按照国家机关的模式来运作。国家不是直接控制而是在背后操控这些大众传媒的运作。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对这些***的文化主体进行法律上的规范。这就是要让它们既按照市场规则来运作又受到国家的控制,让它们成为市场和***府之间的公共领域。至于哪些领域应该更多地市场化,哪些领域应该更多地***府介入,这就需要分门别类,详细研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它是***的法人,而不是***府机构,这样,宪法所强调的言论自由在这里得到了保证。人民群众可以借助于报刊等监督***府行为。这些***的法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市场机制的运作方式,提高运行效率,从而能够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争取文化领导权。第二,这些法人团体又不是完全***于***府的。***府可以通过董事会间接地控制大众传媒,防止它们的言论伤害大众利益和国家利益。这样做实际上就是保证大众传媒既不受国家的直接控制,也不受市场的直接控制,而是使其居于国家和市场之间,处于相对中立的地位。
在我国,处于公共领域的文化部门总体上来说,被看作是事业单位,基本上是按照***府的模式来运作的,而不是按照公共领域特有的模式来运作。它们往往直接受到***府的控制,接受***府的财***支持。而***府的财***支持又会影响它们的***运作。这也需要***府通过立法来保证它们相对***的运作。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一、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现状
(一)我国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历史积淀深厚,文化个性鲜明
我国大多数传统村落始建于明清时期,有的可追溯到南宋时期。这些传统村落不仅具有浓郁的历史传统风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布局的人文景观,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丰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今日中国乡村社会特殊的聚落群体,并具备当今世界独有的和谐乡村历史风范和诸多自然村落管理与繁衍发展的宝贵经验。
(二)我国传统村落消失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快,然而,传统的村落有这几百上千年历史文化的村落,被拆除,开发,人为的恶意破坏。这些传统村落已经渐渐的淡出了人们视线和脑海,甚至有的村落虽然没有拆除,但由于很是落后,修建后,也已经没有以前的文化色彩。这些已经成为我国的普遍现象。
未来十年,我国传统村落将面临新一轮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旅游开发的多重挑战,如不及时加强保护,分散在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及乡土建筑,将随时面临着被拆、迁、整、改、并等种种危险。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的消失的危害已经显而易见了,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切实加强我国传统村落乡土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自然景观、生态资源保护,迫在眉睫,意蕴深远。
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传统村落保护责任制”,人大、***协加强检查督察
1.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是各级***府工作绩效的重要考评要素,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开发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能够将文化是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工作作为***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更好地进行文化观念的渗透。二是这样做可以弥补***绩考核的弊端,将考核形式多样化、体系化,使得***府工作内容有所增加,更好得为人民服务。三是这样做能够落实保护责任追究制,哪儿出现了问题就在相应的部位采取措施,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是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是一种创新发展,创新保护和经济发展两手都要抓,而且必须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以损害传统村落为代价进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前提是要保护传统村落,在古镇上建大厦的做法不可取。
2.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要采取具体有力的措施,地方***府应该成立小组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具体划分小组成员的责任,责任落实到人,各司其职。首先要制定成立小组的策划,具体包括小组涉及部门、组成人员、工作职责;其次要进行详细的分工协调,不断探索保护方式,对文化古迹、自然风貌、古建筑遗产等都要进行保护,确定哪些部门哪些人管理传统村落的建设改造活动,那些部门哪些人对传统村落的开发旅游工作进行监管,这些工作都要进行详细的划分,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都要全力配合,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再次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管理、利用工作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完全承担的,合作是必要的,如何将合作进行的恰到好处,还要看******领导的牵头工作做得是否到位,因此******领导必须做好领导工作。
(二)加大传统村落保护财***投入,多种方式筹集保护管理资金
1.资金支持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府在财***支持方面必须到位。一是省、市级***府要从城市的维护费用中拿出适合比例作为保护资金,并逐步增加投入。二是县级***府也应该效仿此种划拨资金的方式,其投入多少应该与本地收入情况相适应,并进行合理的调整,必须能够保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到传统村落的保护项目中来,如果地方***府经费不足,上级也应适当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用来保护好现有的传统村落,确保它们的完好。
2.作为地方的***府要积极探索更多的方式与渠道去筹集传统村落的保护资金。首先,可以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府主要起带头作用,将其中各个环节关系处理清晰,可以通过房屋或者土地的租赁方式筹集一部分资金加以使用,充实村落保护基金。第二,***府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专门奖励那些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形成榜样的力量,引导周围的人学习,从而形成好的风气。三是吸引捐款和投资,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公益组织,吸引社会和企业进行捐款、赞助等,或者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吸引社会投资;也可以辅以比较合理的收入分配方案,刺激传统村落的开发以及保护工作的开展与发展。第四,将部分税收收入作为保护经费的组成部分。作为旅游企业的地税收入可以按照相应的比例作为保护经费,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成长起来的旅游业成为村落良性运转的一个推动力;建议对传统村镇范围内景点的旅游收入实行属地分成,分成收入用于传统村镇的整治管理。
(三)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利用要与“整治、开发、发展旅游”相结合
1.要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首先要将比较贫困落后的村落状况进行改善,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与提高,村落保护要与这些工作相结合进行。传统村落大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和现代生活不协调。要改变这些贫困落后面貌,就必须加强传统村落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处理好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关系,要关注乡土保护与建设工作的同时,必须要注重对人们群众的生活进行关心,不能让保护工作扰乱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在保护村落的天然格局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村落的基础设施,将当地从贫穷落后的状态中解救出来,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享受到成果,这样他们就能够自动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有了村民的参与和支持,这项工作就有了最为得力的助手,这项工作的成败关键还取决于当地村民的接纳和支持程度。
2.传统村落有效保护要与发掘研究、整治开发相结合。通过保护工作推动村落的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实现良性循环。实现对现有村落传统遗传的保护首要知悉其可发掘的内容以及要整治的问题,要将村落的历史价值以及自然景观遗产进行首要的保护与维护,继而才能够加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利用,能够保护遗传的同时保证其价值能够得到实现与使用,使文化历史价值与自然景观价值都能够得到实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村落代表我国文明的发展,也是中华精神的重要源泉,它蕴含着多彩的文化以及自然生态资源。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将出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篇6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
0095-0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传统文化》课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传统文化》课上渗透德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文道合一,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德育并非班主任的专利,各科任教师都有义务依据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那么,如何在《传统文化》课上渗透德育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以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渗透德育
《传统文化》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如:“名人长廊”单元中的“杰出人物”篇,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杰出人物事迹的同时,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而受到杰出人物事迹的感染和教育。再如“风土画卷”单元中的“传统节日”篇,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相关知识、习俗的同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从中受到诚信教育、爱国教育等;“祖国大好河山”篇,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懂得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教师均可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进行。如通过“文艺园林”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园林艺术与中国文学、绘画密切相关,许多风景区都与丰富的人文资源交织在一起等,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园林艺术中蕴涵的人文知识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用课件展示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德育
如果只在《传统文化》课堂上单调地讲授知识,很难让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教育。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传统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我在上课前总要做充分的准备。譬如,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曾经这样上了一堂课。上课前先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视频,并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你从中看到了哪些传统文化?有何感受?除了视频上看到的事物外,还为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学生通过观察、感悟、交流,形象地了解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谈完感受后,我又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欣赏,学生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唱了起来。这节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借助传统节庆活动,渗透德育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这些节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好时机。譬如:每年清明节的扫墓活动,我总是在节前利用《传统文化》课,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并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扫墓活动中,我还亲自陪同学生,一起感受这个特殊节日的特殊气氛,经历这个特殊节日独特的活动历程。活动结束后,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外,还借助邮箱、博客等沟通平台和学生交流活动感受。扫墓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悼念先烈,更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学会感恩,懂得诚信的重要性。这样,学生通过类似严肃、互动的集体活动,不知不觉就受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适当拓展德育素材,渗透德育
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体现传统文化的词语、句子、故事数不胜数。借这些包含着传统文化精华的词语、句子、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每接一届新学生,让他们搜集体现传统文化精华的词、句、故事,成了我组织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如:关于德治思想的“为***以德”“以德服人”;关于人格品质方面的“自强不息”;关于爱国方面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于社会道德方面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学生搜集到的这些材料,体现出了先贤哲人的智慧和情操。学生通过诵读讲述这些词、句、故事,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不仅积累了传统文化知识、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而且还可以使传统文化精华得以传承光大。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缺位;文化传承
一、近代历史中过度地虚无和批判
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价值系统中”,如何正确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搞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辨出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应该抛弃的,哪些是与现代化可容的,哪些是与现代化相互冲突的,也就成了我们中国人的现代性构建中如何定位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统一体,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主体是封建性的,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封建文化,其中包含大量值得批判吸收的、c我国现代化相契合的方面。其表现如:奉公爱国精神与反对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契合;崇尚变求和与锐意改革、团结协作的契合;天人合一的整体关照与当代环保意识的统
众所周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世纪时代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然而近二个世纪以来,它却备受蔑视、挑衅、挫折与打击。清朝末年,一些怀抱救国***强宏愿的仁人志士,在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时,已逐渐清醒地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种种流弊,纷纷冲破儒学传统的束缚,力倡变法,以***改良,于是,西学东渐之风自此大盛。到辛亥***时期,儒家建制自上而下被彻底摧毁,虽然就民族文化传统深层结构而言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但从此以后,失去其具体的托身之所的儒学确已变成了“游魂”,再也无法恢复它以往那种君临天下的地位。
二、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失力
从7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与所谓的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经济起飞,人们再次目睹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潜力与魅力,于是重新引起了海内外的普遍关注,掀起了文化热潮。然而这一切似乎只限于学术界,从总体上来看,改革开放的20年,由于国门大开,西方文化思潮纷涌而入,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外来的先进文化上而忽略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加之以上种种历史的原因,使得一代代国民“很少见到、听到”中华文化的精粹,在他们的文化记忆中,现代化程度越高,其对社会价值和人情关系的忽视越大。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人们对自利目标的追求已经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主要行为动机,并在社会行为中被不断地实践。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念冲击下,人们把老祖宗留下的这笔宝贵精神财富当作历史垃圾一样抛弃了,人与人之间追求私利的行为愈演愈烈,甚至演变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从传统文化存在的社会组织结构与现代比较来看,传统社会是以农耕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社会。在传统社会里,社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劳动分工仅仅以性别和年龄等自然特征为基础,社会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作为传统社会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的家庭及家庭组织承担着生产、生育、消费、教育、抚养、赡养及***治、宗教等多种功能,家庭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承的几乎全部的任务。
三、开放过程中西方国家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
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文化的转型往往要具备一种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动力机制,即内源性文化危机或外源性文化危机。内源性文化危机是指在没有或基本没有外来的异类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的介入和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文化模式的内在超越性和自在性矛盾的冲突与文化内在的自我完善的合理性要求而导致的文化失范。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代价值观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传统的价值观体系受到很大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处于一个盲区,面对转型期出现的新事物头脑中所遵从的传统价值观念出现动摇或偏差,有的价值观被摒弃,有的价值观被怀疑,而这种社会失衡的加剧会导致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在这样观念影响下的行为方式,必然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在各种价值观念杂然并存的状态下,社会失范行为产生,社会规范的实际控制力包括对社会整体的整合力和对社会个体的约束力相对减弱,导致社会成员思想文化领域失序现象产生,随着中国现代化的纵深发展和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社会大众开始逐步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很多人深感精神上失去“家园”并且陷入一种茫然状态,很容易抛弃以往的道德约束,置一切自律的戒条于不顾,这样便产生了各种有违传统道德的社会行为来,有学者将目前人们的心态危机概括为“六大病态社会心理”,其中包括:物欲化倾向――重物质、轻精神,这显然与传统道德中所宣扬的“君子重义而轻利”的思想相悖;粗俗化倾向――向原始的、本能的方向复归,这又是对传统美德中的“仁义信礼”的摒弃;冷漠化倾向――灵魂的瘫痪,这使传统道德所倡导的“爱国、孝悌、仁爱”精神传承中遭遇尴尬;躁动化倾向――情绪化和非理性,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谦虚、情操、修养”的教诲已被丢得一干二净;无责任化倾向――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越来越多的人遭遇信仰危机;虚假化倾向――经济功利性取向,谦虚信义概念缺失,诚信意识淡薄。
在市民社会的交往转型过程中,商品大潮的涌起,以及国门开放后所“引进”的一些腐朽的社会思潮、道德价值和生活方式,冲击着我国的传统优良美德,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开始抬头,封建残余观念死灰复燃,社会道德风尚不容乐观,道德滑坡引人关注,社会颓风严重侵蚀着社会有机体。人们交往目的的功利化使人与人之间情感冷漠,交往手段的间接化使心与心产生了距离,交往性质的价值理性化使人际关系变得机械而陌生。这样,在城市市民的私人交往中,便出现了有违道德的现象,市民心态的粗俗化、物欲化、冷漠化和躁动化表现较为突出,这些都极大的冲击着传统优良美德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范晓燕. 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审视[J]. 特区实践与理论, 1999(11):38-41.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篇8
赖秋鸿(江西省安远第一中学):从小在鞭炮和礼花中长大,仿佛已经厌倦了没有新意的民族节日,过中秋、春节时许多人聚到一块儿,太注重身份、礼节和仪式,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吸引入的情趣,而洋节则带有一些浪漫的色彩,更能带给人轻松快乐的感觉。自己不是外国人。不用去背负节日文化的重担,不用那么一本正经。可以充分释放自己,按照自己的心意来过,想一些点子,给朋友们创造惊喜。
崔米娜(湖南郴州苏仙中学):外国的节日有什么不好?圣诞节不仅有丰盛的晚餐,还有漂亮的礼物,高大的圣诞树、慈祥可亲的圣诞老人、顽皮可爱的小天使,而且在圣诞之夜,一家老小都涌上街头狂欢。过年有什么意思?我们那个节日就是坐在一起吃一餐,打打牌就散场了,而小朋友就更惨了,除了作业还是作业,就连过年也不例外。
刘绍云(江西乐安一中):圣诞节可以促进老人和小孩的关系的发展。情人节可以推进恋情的进步,感恩节可以更大程度上发扬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德,类似母亲节这样的外来节日,可以弥补我国传统节日的不足。我们传统节日也并没有被看淡,不是有很多外国人也喜欢我们的春节吗?这不正说明我们的传统节日得到了很大的发扬吗?我们的传统节日当然可以学习洋节的“罗曼蒂克”,营造出一种情调,但本色绝对不能丢。每一个传统节日中都蕴藏着不同的传统文化,只是要取其精华,使其得以发扬光大,去其糟粕,从而使传统节日更具传统特色和现代气息。
徐 嘉(安徽宿松第一中学):为什么大家现在喜欢过洋人的节日呢?因为他们适合潮流,年轻人就是喜欢无拘无束,中国的大年还是脱离不了几千年的传统,说不定在团圆时有些家庭还在为小孩考试不如意而大发雷霆,试想在这样的节日气氛里还要被人教训,哪儿还有心情过年啊?圣诞节就不一样了。没有太大的压力,全身心的放松,过了一个疯狂的夜晚,第二天又恢复平静,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的节日难道不是大家都喜欢的吗?
桂秋惠(云南曲靖寓源中学)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元宵节不仅蕴涵着合家团圆的寄托,而且蕴涵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爱情,但遗憾的是,挖掘十分不够。有些节日也有待普及,像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拉祜等族的火把节等,使我国的节日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钟小霞(广东兴宁龙田中学):“正月十五闹元宵”,闹腾得越厉害,就显示日子越红火。一个“闹”字,将春节的欢乐气氛推向了第二个高潮,只有元宵节的灯火繁花散尽之后,才算过了一个圆满的年。据记载,在唐玄宗开元盛世年间。长安的灯市规模浩大。燃灯5万盏,花灯式样繁多,还出现了广达20间、高150尺的巨型灯楼。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歌载舞,当年中国这种举城欢庆的盛况,恐怕连今天的巴西狂欢节也望尘莫及。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篇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学生能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我们认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应是依托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方面的教育应该潜移默化于课内,延伸于课外。课内重在通过文本的学习研读,体悟精神实质,领悟精髓;课外通过相关活动,实践传统,批判地继承传统。
我们在教学苏教版“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时,感觉这一做法比较好,学生收益大。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体悟到 “月是故乡明”这一传统文化的真谛,理解“乡思”这一传统情结在国人心中的纠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今中外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去讴歌故乡,抒发离乡的愁苦与归家的欢乐,乡思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但这些并不是一个没有离家的懵懂少年能够理解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些有一个确切的体悟呢?
在教学中我们就根据文本特点,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反复感悟,并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举行相关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月是故乡明”的理解。
一、学生阅读文本,感悟文本
针对这一单元,我们分篇设计了题目,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专题内涵。
1、《想北平》。
(1)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这“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
(2)作者为什么这么爱北平?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
(3)作者是怎样写北平的特点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我心归去》。
(1)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2)文章5、6段写了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描写。作者是怎么表现思念亲人的?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3)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后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他的作用是什么?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
3、《乡土情结》。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4)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6)第五节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谈谈你的看法。
4、《前方》。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为什么说这句是课文的核心观点?
(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①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作者在原文中有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②“在路上”是什么意思?“流浪”是什么意思?
③“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实质上”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5、《今生今世的证据》。
(1)作者为什么对这些旧日的东西深情如此?
(2)何谓证据?课文中作者所说的证据分别是哪些?结合课文来看作者要借助这些旧物来证明什么东西呢?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作者所说的生命证据的句子,注意加强朗读语气,突出这段文字里作者的情绪。然后说说自己写下的感受。
(3)“你”有过类似的寻找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什么?具体谈谈自己在生命中对往事的回忆。
(4)为何故乡的明月是最亮的?
二、拓展阅读
学生结合本单元文本的解读,阅读相关材料,加深对专题内涵的理解。
补充阅读材料: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黄河浪《故乡的榕树》
余光中《乡愁》
贺知章《回乡偶书》
李白《静夜思》
三、相关活动
1、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诗词名句。
2、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歌曲。
3、以“家”为话题,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思乡之情。
4、举行乡思主题诗词歌曲吟诵会。(诗词歌曲散文不限,鼓励自创)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篇10
作为黄金IP,《爸爸去哪儿》第四季的制作中,坚持把***治方向和导向放在首位、坚持把节目质量和品质作为核心、坚持把人民的评价作为最高标准。
截止节目收官,《爸爸去哪儿4》全网播放量34亿,微博阅读量破400亿。《爸爸去哪儿4》总制片人周山表示,节目转网播出后,充分考虑到网络受众年轻化的收视特点,在传递快乐成长和亲情陪伴的同时,努力创新探索,加入“实”、“素人萌娃”,开启民族文化之旅、关注家庭文明建设、向世界展现中国儿童形象。在前三季的基础上,形成第四季的不同风格。
不一样的文化之旅,领略民族文化与风情
“文化传承”是黄金 IP《爸爸去哪儿》一直坚持的主题。
避开繁华大都市和热门旅游景点,“有待开发”“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是《爸爸去哪儿4》的选址标准。
本季第一站前往疆北第一村――白哈巴村,这里富有***大美景色,饱含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第二站一路往南,揭开湘西红石林的神秘,第三站展现了宁夏沙坡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奇观。
随后,云南建水迎来了星爸萌娃的第四次旅行。在节目播出时,节目组制作了小贴士,介绍当地古老质朴的元素与丰富的文化底蕴。走过江西竹桥村,黑龙江伊春见证了爸爸和孩子们的最后一次旅行。
可以说,《爸爸去哪儿4》的播出不仅让观众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再次掀起一阵跟着爸爸去旅游的热潮。
值得注意的是,星爸萌娃每到一处,节目组都会通过游戏、任务环节的设置,体现当地的民族风情和文化。
犹记得在白哈巴村的寻找食物环节,拿到任务卡的爸爸和孩子一脸懵,询问当地居民才知道“帕劳”是“抓饭”、“巴哈利”是“点心”、“浪漫”是“面条”、“卡哇P”则是“烤肉”。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这期节目也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少数民族语言。”
同样,在湘西红石林星爸萌娃们穿上土家族服装,亲手烹制土家族最有名的合菜,还玩起了稻田捉鱼的游戏,亲身体验的同时也向观众推荐了土家族的服饰、饮食、耕作文化。而在宁夏沙坡头,村长李锐向大家普及了什么是“拓跋”……可以说,《爸爸去哪儿4》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观众了解了更多民族文化。
此外,旅途中孩子们还体验了手工艺编织、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制作,通过他们的体验,观众对传统手工艺有了更多了解。
不一样的亲子陪伴,关注家庭文明建设
转网后的《爸爸去哪儿4》为何仍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这与整个民族重视家庭文化传承密不可分,这样的理念也恰巧应和了对于家庭文化传承所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家庭文明建设的要求。
本季节目依然通过爸爸带着孩子旅行来倡导亲子陪伴、家庭亲情。不同的是,这一季让观众看到更多元的父子(女)和家庭关系,有田亮和小亮仔这样的二胎家庭,也有张伦硕和考拉这样的重组家庭,甚至还有董力、向佐这样的“实”。
张伦硕和考拉在节目中的相处让观众抛开对继父这个概念的偏见;90后实习奶爸董力从开始的一头雾水成长为“全能奶爸”,不仅照顾阿拉蕾的饮食起居,还知道如何哄她开心;后加入的向佐通过“实”的体验,真实体会为人父母的不易,在父亲生日时写了一封家书感恩父母,这些都再次唤起了年轻人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爸爸去哪儿4》有着足够的自信引入多元化父子(女)关系的社会话题,也相信国人有着足够的自信来直面这种家庭关系的变化。
而在亲子教育上,《爸爸去哪儿4》巧妙地从当代亲子教育这个广受重视的角度切入,让观众们寓教于乐,既学到了正确的教育理念,也反思作为家长该如何更好地将优秀的传统习俗传承给孩子。
此时回看,《爸爸去哪儿4》的每一段旅程都充满了温情和感动,每一对父子都经历了挑战和成长,而每一份情感,也都在旅途的点点滴滴中渐渐升温。
不一样的视角,向世界展现中国儿童形象
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说,《爸爸去哪儿4》的热播也让全球观众看到了个性十足的当代中国儿童形象。
安吉遇事不慌不忙、沉着冷静,爸爸不在时他可以细心照顾弟弟,体现出了男子汉的***与担当。
小亮仔开始十分害羞,内心敏感脆弱的他经过一次次旅行逐渐开朗活泼,尽管有时表现得略有些娇气,但在爸爸的耐心教导下,也能认识并改正错误。
穿越沙漠时,庆庆和爸爸一起帮助董力和阿拉蕾走出沙漠。第十期节目中,庆庆见到迟到的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奶奶还好吗?”在他身上,观众可以看到不畏艰难、孝顺懂事的优秀品质。
如今,千千万万个中国普通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同样个性十足,身上具备很多优秀品质。因此,《爸爸去哪儿4》加入了阿拉蕾(崔雅涵)、李亦航这样的素人萌娃。阿拉蕾乖巧懂事、多才多艺,李亦航鬼灵精怪、坚强勇敢,一定程度上,他们也代表了部分中国儿童的形象。
不管是星二代还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30年后他们将成长为祖国的建设者,一个时代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成长应该被我们见证和关注。
作为一档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有勇气让这些纯真自然、个性十足的孩子走入全球观众视野,正源于他们对当下中国儿童形象的自信。节目得到那么多观众的关注,不正是对这种自信最有力的印证吗?
《爸爸去哪儿4》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这些看似宏观的概念进行具象化呈现,这种呈现可以是一个小游戏、一次亲子任务,也可以是爸爸的一番谆谆教诲,小伙伴的一场嬉戏打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