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莺啼篇1
“绿色苏州”彰显名城特色
“十五”期间,苏州市委市府高度重视绿化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步伐,“绿色苏州”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彰显了名城特色,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记者采访了苏州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衣学领,当谈起“绿色苏州”建设成果时,他喜上眉梢,如数家珍:
城乡绿化全面推进。苏州市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和造林绿化质量为重点,城乡园林绿化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结合大交通建设,实施境内高速公路生态防护林工程,构筑“绿色通道”;实施太湖、阳澄湖及长江沿线绿化造林工程和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示范工程,构筑“绿色屏障”;建设常熟市海虞生态园、太仓市林木良种繁育基地、苏州市高新区东渚青山胥口复绿工程等,构筑市级重点“绿色基地”;抓好小城镇和村庄绿化,建成一批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型城镇和村庄,构筑“绿色家园”。
实事工程顺利完成。去年,苏州市***府下达市区新增绿地450万m2的实事工程任务,实际完成480.3万m2,超额完成“第一个率先”的绿化指标,被全市人民评为“苏州市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去年下半年,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沪宁高速公路苏州城市6个出入口和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等5条通道的环境整治工作,其中绿化景观建设,投资1.16亿元、建设绿地346万m2,有效地规范交通秩序,改变城市环境,营造生态景观,形成一道赏心悦目的绿色风景线。
坚持科学管园护园。在加强园林绿化的同时,提高管护科技水平。拙***园和沧浪亭实施国家863工程项目――苏州园林水质净化工程,至今水质达到“城市景观水”标准;拙***园、艺圃、狮子林等园林,开展建筑、假山、陈设、植物、水体等各类要素的实测研究,为筹建具有信息网络功能的系统模型――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功能动态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做好准备;遵循史籍记载,研究园林陈设布置,调整和恢复相关景点的匾额、对联、家具摆设以及建筑维修,展示陈列和馆藏文物征集,在全省率先启动虎丘风景名胜区申报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工作;对园林展览、陈设、卫生、树木、花卉、盆景、水质及水生植物等管理提出明确标准要求,形成一整套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
衣学领主任特别提到,苏州市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抓住名城、古园、水乡的特质,将城市绿化与文化、历史、景观和城市格局有机融合,形成古城和新城相互增辉的整体景观,在古城区,公园的绿地与古城建筑、道路河道风格协调,采取小、多、匀的绿地布局,运用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建设一批精、细、秀、美的古城绿地,其中,市、区级公园36个,小游园102个,市民出行350米左右即可步入林木扶疏,鸟语花香的空间;完成集城市交通、防洪、生态绿化、景观旅游于一体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有效地保护古城风貌,美化城市环境,彰现古城文化;中新合作的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等国际先进城市建设理念和成功经验,营造了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高新区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建设风景区和自然林地,建成“绿色、生态、花园”式的新城区,整个城市真正形成了“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并且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园林城市群的地级市。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今年苏州市委市府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新一轮“绿色苏州”建设波澜壮阔地展开了。
扎实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活动。苏州市委、市府明确提出全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三大类19项具体指标,苏州市的现状条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目前已经达到指标要求的有7项,分别是生活环境大类中的空气污染指数每年小于等于100天、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市管网水水质年综合合格率、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城市基础设施大类中的自来水普及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第二类,目前与指标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经努力有条件在预定时间内达标的有7项,分别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建成区绿地率以及城市污水处理率等。第三类,目前尚未进行统计测算、缺少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有5项,分别是综合物种指数、本地植物指数、城市热岛效应程度、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满意度、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完好率和主次干道平均车速等。
从涉及园林局主管的园林绿化指标看,建设部拟定的标准要求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绿地率38%,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到2005年底,苏州市城市绿化的三大指数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2%,绿地率为34.6%,人均公共绿地平面为9.8m2。目前苏州市绿化三大指标与建设部的标准分别相差4.8%、3.4%、2.2m2:按2008年市区建成区面积220平方公里,市区绿地率要达到38%的要求测算,共需新增绿地约2236万m2。创建工作需要的土地、资金矛盾十分突出,创建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条件成熟的县级市正在突出重点,研究对策,倾注全力,加大投入,力争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为全市创建开个好头。其他地区正在按照标准,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抓住重点,有序推进。
落实年度计划任务。今年,市区要新增绿地450万m2,其中,吴中区30万m2,主要完成苏震桃公路和小石湖景区绿化建设;相城区70万m2,主要完成227省道分流线、苏嘉杭沪宁立交北侧道路绿化和采莲商业广场等公共绿地建设;工业园区220万m2,主要完成双阳路、312国道等道路绿化和白塘植物公园、行***中心绿地等公共绿地建设;高新区100万m2,主要完成科技城诺贝尔湖景观绿化、太湖大堤景观绿化、230省道绿化建设。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三个中心城区绿地30万m2,其中,沧浪新城重点建设运河北侧景观带、中心公园、文化绿地公园;平江新城重点建设天筑路等6条道路绿化;金阊新城重点建设富强路等5条道路绿化。
打造一批精品工程。苏州市园林博物馆要建成国内一流专业博物馆,力争年内对外开放;三角嘴湿地公园要完成规划设计,申报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下半年做好土地租用,生态林营造启动;平江、沧浪、金阊新城要按“建设标准要高,向园区靠拢”的要求,统一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并控制37%绿地率指标;东南环立交绿化工程、火车站地区和北环路快速干道绿化配套工程、沪宁高速公路东、西出入口和广大家因绿地工程也要建成具有苏州特色的精品绿地,提升城市出入口形象。
千里莺啼篇2
千里江南,处处都是莺歌燕舞,处处都是绿草红花,相互映衬着。南朝一共修建了大约四百八十座寺院,现在又有多少存在于这烟雨之中啊?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说课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古诗词说课稿一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片 借用***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古诗词说课稿二
师:谁来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生读《江南春》。)
师:由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江南。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景色非常美丽。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生:我想到了山上的小树披上了嫩绿的颜色,遍野的油菜花全部开了,金黄金黄的。”
师:哦,在你心目中,江南的春天是这样的美。是吗?还有发表的吗?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唐代的诗人杜牧的作品,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能不能将它读正确读流利。(生开始读。)
师:有人说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这样一首诗把标点符号,题目都算进去,总共的字数是——35。可是,这35个字组成的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意思很丰富,你能读懂多少呢?它里面的一个词可能要用一句话来解释。下面请你试着解释解释。(生自学,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师: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不用解释了,剩下的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都可以来说。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生:五百座的。
生:在南朝修建的几百座寺庙中还有多少座存在在这烟雨之中呢?
师:你说的是几百座,他说的是大约四百八十座……
生:大批佛教寺院。
生:这四百八十寺不是真的这么多,是夸张。
师:其实也不是夸张,是虚指。据我掌握的资料表明,南朝时候建造了五百多座寺院,这里的480其实是大概的数字。所以刚才有同学用大约,有同学用大批,有同学用几百,这些都是可以的。
师:那么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意思是?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建造了480座寺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朝的意思吗?
生:一个朝代。
师:南朝是一个朝代。
师:是什么时候的一个朝代呀?
生:宋、齐、梁、陈。
师:对,宋、齐、梁、陈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现在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干吗要说南朝呢?
生:干吗不叫北朝呢?
师:是呀,为什么呢?
师出示资料:
从公元420年至589年,在我国长江以南先后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师:读完,你明白为什么是南朝了吗?
生:是因为这些朝代都是在长江以南。
师:大家都懂了吗?现在,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诗是精练的语言,就南朝这个词语就有这么丰富的意思,这是精练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精练的句子。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
生:最后一句我来解释。有多少楼台存在在这烟雨中。
师:楼台是指什么?(生说不上来,示意和上句联系起来理解。)
师:楼是——楼房。
师:楼是楼阁,台是亭台,联系上面的寺院,其实楼台就是指——寺院。
师:整句意思是?
生:长江以南的寺院存在过,过了这么多年。
生:烟雨中就是说没有了。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寺院都没有了,可春天依然存在!
师:我看到过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么多的寺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另一种是说有多少座寺院隐没在烟雨中。两种解释,你赞成那一种?选哪一种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理由。大家来看,我们将诗的下面两行理解了,那上面两行你理解吗?
师:上面的两行中有什么不懂吗?
生:酒旗风不懂。
师:酒旗与风分开来解释。酒旗是什么意思。(大家乱说,气氛有些乱。)
师:以前啊,酒家门前都挂一面旗帜,上面写这酒字,大家看书上有***呢!看一看。酒旗其实是一个招牌。它是用布头做的,看到这样的旗帜,我们就知道这里有酒喝,有酒店。哦,以前叫酒家,还不能叫酒店。你想啊,以前喝酒的地方,一般是在自己家里开的,所以叫酒家。
生:酒吧。
师:还酒吧呢,什么网吧、书吧、氧吧,等等都是现在才有的。记得还有首诗中曾经提到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估计诗的作者没有看到酒旗,所以就向牧童借问。现在我们来看,酒旗风是什么意思呢?
生:酒旗在风中摆动。
师接:好象是在招引客人。过来过来,喝点酒吧!(众笑)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绿映红
师:由绿你想到了什么?
生:绿柳。
生:绿叶映衬着红花。
师:你由绿想到了绿叶,由红想到了红花。你理解映就是映衬的意思,很好!
生:绿树和红花互相映衬
生:在辽阔的绿地上,隐隐约约露出几朵红花。
师:绿映红,其实我的理解是绿草和红花,绿叶和红花都可以。绿树和红花好象不太和谐,这三个字妙在这个映字上,光有绿草或者光有红花我们都不觉得很美,只有两样在一起相互映衬才感觉到美。现在还有不理解的吗?
师:有的同学不理解莺,其实莺是一种鸟。莺啼就是黄莺在啼叫,如果用拟人的手法来说,可以说成——黄莺在唱歌。对了,还有一个成语叫莺歌燕舞呢。多美呀,黄莺和燕子都是美好春天的象征。
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是莺啼千里,而是千里莺啼呢?
师:如果是莺啼千里那就是说莺的歌声传遍千里了。(众笑。)
师:那么千里莺啼是什么意思?千里怎么解释?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夸张。其实不然,这个千里就是指江南。
师:这个千里就是指千里江南,可是诗中为什么不说江南莺啼而说千里莺啼呢?这个千里有什么奥妙吗?
生:千里,千里马。
生:千里是到处。
生:江南有千里那么大。
师:千里其实就是指江南的每一个地方。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江南呢,而用千里来代替?
生;这样是为了诗中的词语与题目不重复。
生:这样写出了江南的大,而江南两字我们感受不到大。
师:有道理,你们说的其实就证明了诗是最精练的语言。
师:现在我们来看整首诗,你能解释这精炼的诗句吗?自己在下面好好说一说。
(生练习)。
师:我请两位同学说。
生:千里江南,处处都是莺歌燕舞,处处都是绿草红花,相互映衬着。南朝一共修建了大约四百八十座寺院,现在又有多少存在于这烟雨之中啊?
师:很好,前面两行还是写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怎么到了后两行感觉不是写春天了,前面两行是写眼前的春景,后面两行写的是什么呢?——以前的。
我们来看,杜牧(803年-853年),而南朝(420年-589年),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在说南朝,也就是说几百年前的朝代了。说他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他到底在想什么呢?现在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可是又想到南朝修建了那么多的寺院,啊,题目是江南春,怎么写着写着春景不写了,倒写起什么寺院来了呢?
生:春天是永远不会变的,不会今年来,明年不来了。
师:不会今年美丽,明年不美丽了。
生:南朝修建了那么多寺院,但是它们却经不起岁月的考验。
师:同学们,是呀,南朝时候的皇帝和大官大多信佛教,于是修建了许多寺院,为什么修建这么多寺院呢?原来是他们以为寺院可以保佑他们的江山永远坚固。(众笑)南朝的皇帝过着奢侈的生活,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从420年到583年这短短的163年间光朝代就换了四个。杜牧心里想,你看看你们修了这么多寺院难道可以保佑你们的江山吗?杜牧想说什么呢?
生:杜牧想对皇帝说修建寺院还不如多关心关心老百姓。
师:是呀,修建寺院希望佛祖保佑江山永固,还不如想办法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有了小家庭的牢固,才可能会有大国家的牢固呀。
生:皇帝呀,你只知道修建寺院,难道你不留心身边的美景吗?现在的大自然中到处是美丽的景色,难道你不知道欣赏吗?
师:皇帝,大官们都应该来欣赏大自然的美,这美就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千里莺啼篇3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里莺啼篇4
1、柳莺花燕:柳上莺歌,花间燕语。形容美好的春景。
2、桃花流水: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3、春*撩人: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撩:撩拔,挑逗、招惹。例:“桃花烂漫杏花稀,春*撩人不忍为。”
4、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莺:黄鹂。例:“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5、春*恼人:春日美好的景色,反惹人烦恼。
6、春*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例:“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乍寒乍暖: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乍:忽然。
8、春光漏泄:原指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将至的信息。比喻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漏出来。例:“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9、燕舞莺歌:燕子飞舞,黄莺歌唱。形容春光明媚。同“燕舞莺啼”。例:“燕舞莺歌昼晷永,帘幕无人门宇静。”
10、桃蹊柳曲:指春景艳丽的地方。同“桃蹊柳陌”。
11、花娇柳媚:形容春天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例:“待得花娇柳媚,看雕鞍骏马,又去踏春风。”
12、绿草如茵:绿油油的草好象似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亦作“碧草如茵”。
13、桃腮柳眼:形容初开的桃花和新绿的柳叶妩媚多姿。
14、落花流水:①落下的花随流水漂去。形容暮春景色衰败。②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
15、春山如笑:形容春天的山景如微笑般明媚动人。语本宋?郭熙?山水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
16、百花齐放:①各种花同时盛开,丰富多彩。②也比喻文艺的各种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形容文艺的繁荣景象。作此解时,可与“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等连用。
17、燕语莺啼:燕子喃语,黄鹂歌唱。形容春光明媚。莺:黄鹂。例“绿树春深,燕语莺啼声断续,蕙风飘荡入芳丛。”又例“燕语莺啼,和风迟曰,郊外踏青,禁烟寒食。”
18、春意盎然: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
19、斗色争妍:形容花盛开,竞相逞美。明?何景明《二月见梅》:“巡檐一笑卿相慰,斗色争妍非尔时。”
20、绿肥红瘦:绿肥:绿叶茂盛,红瘦:花渐凋谢。形容暮春时节花稀而叶盛的景象。
21、春光明媚:形容春天的景色十分鲜明美好。明媚:形容自然景色的鲜妍悦目。例:“时遇着春光明媚,人贺丰年,民乐雍熙。”又例:“行够多少山原,历尽无穷水道,不觉的秋去冬残,又值春光明媚。”
22、桃红柳绿: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
23、柳亸莺娇:柳条低垂,莺声婉啭。形容春景之美。唐?岑参《暮春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柳亸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
24、春深似海:春天的美景似大海般深广。形容大地呈现出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情景。
25、姹紫嫣红:①指各种娇艳的花朵。姹、嫣:娇艳。②形容各色鲜花五彩缤纷、娇艳美丽。
26、春意阑珊:春天的景象衰败凋残,指春天就要过去了。阑珊:将尽,将衰。
27、花红柳绿:像花一样的红,像柳一样的绿。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28、万紫千红:万、千:言其多。紫、红:表色彩丰富多彩。①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②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29、宠柳娇花:惹人宠爱的柳色、娇艳的花枝。形容春*。
30、柳宠花迷:形容媚人的春景。
31、鸟语花香:花儿散发着清香,鸟儿在欢唱。形容动人的春天景象。
32、柳昏花螟:形容暮色中花柳的朦胧情景。
33、春回大地:1、春*降临到广阔的大地。如:“四月,春回大地,万紫千红”。2、也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34、傍花随柳:形容春游的快乐。例:“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35、桃李争妍: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36、惠风和畅: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惠:柔和;和:温和;畅:舒畅。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7、乍暖还寒: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38、流水落花:形容春残的景象。也比喻好时光的消逝。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39、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例:“那是一个阴冷的漆黑之夜。春寒料峭,风雨凄凄。”
40、百花争艳:各种盛开的艳丽花朵竞相比美。例:春风一到,公园里百花争艳。
41、莺飞草长:形容明媚的春景。例:“莺飞草长谁为主?渺渺春江作歌苦。”
42、春暖花开:春光和煦宜人,百花纷纷绽放。现也比喻大好时机。例:“后又杂植四方所贡奇花异木于其中,每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赏晏。”
43、绿暗红稀:形容暮春时绿廕幽暗、红花凋谢的景象。
千里莺啼篇5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韦庄《木兰花》)
妆席相逢,旋匀红泪歌金缕。(晏几道《点绛唇》)
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周邦彦《浪淘沙慢》)
不复不语,红泪双双落。(薛维翰《古歌》)
无奈两行红泪、湿香巾。(贺铸《虞美人》)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
“红泪”一词,最早源于晋王嘉《拾遗记・魏》。《琵琶行》中有诗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便化用了“红泪”一词;而《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此句唱词还化用并整合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楼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极力描摹了崔莺莺之悲情更甚于琵琶女、白居易,同时,他还引用了王嘉《拾遗记・魏》中来源于魏文帝的典故:
“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灵芸闻别父母,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西厢记・长亭送别》引用此故事,着力渲染了崔莺莺在张生即将离开、赴京赶考时的那种惆怅伤感、依依不舍之情,后便以“红泪”称美人泪。美人泪也成了“红泪”最为常用的意象,如:
君不归来情又去,红泪散沾金缕。(韦庄《清平乐》)
相逢细语初心错。两行红泪尊前落。(晏几道《醉落魄》)
歌渐咽,酒初醺。尽将红泪湿湘裙。(晏几道《鹧鸪天》)
双双红泪堕,度日暗中啼。(赵嘏《长垂双玉啼》)
一阕离歌,满尊红泪,解携十里长亭。(贺铸《潇湘雨》)
画闲,无言暗将红泪弹。(纳兰性德《河传》)
“红泪”意象之二,血泪。唐章孝标《织绫词》:“去年蚕恶绫帛贵,官急无丝织红泪。”清唐孙华《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东市朱衣多裹血,西台红泪与招魂。”清龚自珍《补题李秀才〈梦游天姥***〉卷尾》:“一卷临风开不得,两人红泪湿青山。”
由此可知,“红泪”所表现的意境,大多是悲伤、惆怅、伤感、缠绵和依依不舍。“红泪”的常用意象“美人泪”可与“胭脂泪”通用。胭脂多为红色,是美人美容所用,当女子因悲伤而哭泣时,泪水会弄湿容妆,面部会带有胭脂斑迹的泪痕。据《本草纲目》记载,胭脂有四种,一种是用红蓝花汁染胡粉制作而成,一种以山燕脂汁染粉而成,一种是山榴花汁做成,一种以紫铆染锦而成。古代女子常用来装饰面颊和点唇。如: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宫妆尚怯,还轻洒胭脂泪。(方千里《水龙吟》)
斜风细雨不曾晴,倚阑滴尽胭脂泪。(刘辰翁《踏莎行》)
不忍东风烂熳时。红泪湿胭脂。(晁瑞礼《武陵春》)
另外,“胭脂泪”,还可指“花之泪”,即“花上的露水”,如:“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欧阳修《渔家傲》)“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韩琦《点绛唇》)
“红泪”也可指“花之泪”,如“向晚寂无人,相偎堕红泪。”(罗隐《庭花》)
最后,“红泪”还可指“红烛之泪”(红烛融化时流涌如泪),此也常出现于诗词中,如:
筝怨朱弦从此断,烛啼红泪为谁流。(白居易《夜宴惜别》)
怅画烛摇影,易积银盘红泪。(方千里《还京乐》)
红泪罢窥连晓烛,碧波休引向春杯。(罗邺《巴南旅社言怀》)
银台蜡烛滴红泪,酒劝人教半醉。(尹鹗《拨桌子》)
千里莺啼篇6
春,是幅五彩缤纷的画卷。它用嫩绿勾勒了一株株刚刚抽出新芽的小树;用彩色渲染了一朵朵美丽的花朵;用翠绿染遍绒绒的小草……那春天的千红万紫、一碧千里,都来自这神奇的画笔。
春,是种纯洁浪漫的思绪。你步履轻盈地走在柔软的绿毯上,手抚摸着那清澈的湖水,闻着那扑鼻的芳香,听着那泉水“叮叮咚咚”的作响,用心去体会那春的美好,浪漫……让你沉浸在这个无忧无虑的生活里,忘记一切的烦恼思绪,慢慢的享受……
春,是个令人无限遐想的憧憬。听着那百灵悦耳的鸣唱,看着那桃红柳绿的画面,也许你会想:百灵的歌声为何如此悦耳?那花朵树木为什么那么五彩缤纷?大自然给你无限的想象,让你想用优美的文笔来赞春,想用一首奇丽的小诗来夸春,想用五彩的画笔来绘春……
春,是个让万物升腾的欢歌。小动物懒洋洋地从冬眠中醒过来,笋芽儿也顶着困难从坚硬的泥土中钻了出来给春日带来无限生机。小朋友们也到乡村田野来踏青,感受那期盼已久的春……
“柳阴深霭玉壶清,碧浪摇空舞袖轻。林外莺声啼不尽,画船何处又吹笙”。这就是春天中的柳浪闻莺。
走进柳浪闻莺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身材婀娜多姿的垂柳,柳树非常翠绿。微风拂面,柳条随风摇曳着,如诗如画,脚下踏着花纹驳杂的鹅卵石,让心身有一股前所未有的触动,令人心旷神怡。再走进去,便可以见到一大块一大块如绿绒毛般的大草坪,当上去大概会非常的柔软吧!人们见了也不忍心把垃圾投放进去,玷污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坪。
柳浪闻莺不仅有着依依垂柳和绵绵草坪,还有外形华丽歌声宛转的黄莺,它穿着五彩斑斓的礼服,全身颜色是金黄色,尾尖有些玫瑰蓝,美妙无比!请你仔细聆听,还可以听见清脆悦耳的啼鸣声。这里有随风舞动的垂柳为“柳浪”,有歌声动听的黄莺为“闻莺”,两者合并的场景是多么美妙啊!像似一场精彩的表演,舞台是但大自然赋予的,表演者是天地之间的精髓而形成的,快来欣赏吧!
千里莺啼篇7
闻章老先生生活在河北石家庄,所辖的赵县是禅宗临济宗的祖庭。有一公案。唐代高僧从谂禅师,80岁来到赵州观音院(今柏林寺),他将佛法融于世间,担水拾柴,吃饭睡觉,皆有真妙。有一僧到赵州问道,师问:到这里来过吗?答曰:没来过。师说:吃茶去。又一僧前来,答曰:来过。师说:吃茶去。一旁的监院生疑,问道:为什么来过的也叫吃茶,没来过的也叫吃茶?师叫:“监院!”“哎!”“吃茶去!”所谓“禅茶一味”,即从此来。
闻章先生我见过几面,次数不多,但印象深刻。和他相处,口上叫着老师,心里却很放松。他为人,从穿着到讲话,都很朴实,几句大白话,让人忍俊不禁,但是点中那个理,轻松化解心中许久的疑惑。尽管一辈子从事文字工作,但感觉他就是一个智慧的农民,接着地气。他眼里常见别人的好,也替别人想得多。他在《河北农民报》主编的任上申请提前退休,此后妙解《周易》,趣读《老子》,为贤人立传,乃至《身边禅》等书相继出版。这次去石家庄拜访,他又骑辆旧自行车前来,样貌一如三年前。他善于在日常生活当中悟,将之记录下来,让自己明了,也开人心扉。
闻章在院子里栽了一株石榴,栽时只有拇指粗细,一年光景,石榴要开花了,先是几粒花蕾,石榴花渐次开放,先后开出24朵来!但是果呢,最后只落下3枚。21朵花过之后没有结果,称之为谎花。“谎花不结果,谎话不落地”,这是他幼时种石榴石的邻居老太太说的。这个结果多少让人失望。闻章由此想开了,同样是平凡的树枝,怎么有的地方拱花,有的地方没有;开花理应结果,为何多数的花只是空历一季的浮华。这其中有怎样的因果?人也如花。结不结果,大果小果,看行了多少善。“是为人一世,认认真真做出的利益众生的事情。哪怕点点滴滴,也是开过花。”
闻章又举例说,二婶子在街上走,拿着一把刚从园子里摘的豆角,塞到门口坐着的三奶奶手上:“蒸软它,拌上些蒜泥,老人吃可好呢!”三奶奶说啥不要,二婶执意要给:“三奶奶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想当年,我家孩子小时候,缝缝补补不都是您?”二婶子和三奶奶完成了各自的善业。他们都为对方想,做善事就这么简单,但是几人能做到呢?“开花是心灵上的事,心灵上有开花之意,自然要开花。”
觉悟在烦恼中生
千里莺啼篇8
在这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这里,千朵万朵压枝低,自在娇莺恰恰啼。在这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这里,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处处蛙。在这里,蓝天白云大海,人类繁衍生息。这里,这里本应是我们美丽的家园 ── 地球!
然而,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自私和贪婪正在无限地膨胀,人类过度的开垦和放牧,使地球生态遭受严重的破坏,森林、草原大面积退化并逐渐沙化;贪***利益,导致污水、垃圾、废气处处横行;乱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衡;肆意引水,带来的是严重的干涸或洪水泛滥;你看,草原满目疮痍,流沙茫茫。你看,河流污染不堪,臭气熏天。你看,山林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你看,飞禽走兽,走投无路……
你可知?恐龙生活的年代,天外有颗小行星碰撞了地球。一时间空中布满灰尘,大气一片混浊,河水被极度污染,植物大量死亡。因找不到食物,恐龙被活活饿死,从此,地球上只能看到恐龙的化石!
难道,恐龙的昨天,就是人类的明天?我们的生存环境正遭受着人为地破坏,我们将看不见“八方芦荡,四时白鹭,风竹千千树。” 我们将看不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们将看不见“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此,我们岂能无动于衷?
我们只有一条长江,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失去了不会再有!
千里莺啼篇9
男:尊敬的各位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晚上好!
男:总以为青春是一簇火,光彩而热情
女:总以为青春是一卷画,斑斓而温馨
男:后来才明白,青春是一泓泉,碧透且清幽,
女:后来才明白,青春是一弯月,皎洁且冷落,
男:原来青春是一首诗,只一字就铭心刻骨.
女::青春是一首诗,只一句就百转千回
男:诗歌是无际的海,朝向它,可遥看春暖花开
女:诗歌是无边的天,仰望它,可找寻飞鸟的痕迹
男:把诗歌植于校园,校园就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人文之都
女:把诗歌植于校园,校园就是落瑛缤纷,莺啼燕语的尘世桃源
男:在这个初夏的日子里,欢迎同学们参加,由文科部主办,“心庐”诗社承办的,“让青春回归诗歌,让诗歌回归校园”,首届诗歌朗诵比赛.
千里莺啼篇10
【关键词】王维 六言诗 艺术成就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33-02
中国近体诗以五七言居多。六言诗与五七言诗相较,可谓少之又少。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提到,唐代诗人皇甫冉认为“以六言为难工”。王维的《田园乐七首》是六言诗中的重要代表作,清人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甚至认为六言诗里“惟摩诘最工”。《田园乐七首》是如何在六言诗的各种局限中达到如此艺术水准的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这组诗弥补了六言诗的局限,发挥了六言诗的长处。
一、弥补六言诗的局限
六言诗最大的局限是很难做到含蓄。清人董文焕在《声调四谱***说》中曾指出其“乏五言之隽味”。早期的六言诗更像辞赋,如建安时期孔融之作:“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此诗向来被认为是最早完整的六言诗,赋体痕迹明显,谈不上有远音余韵。其后备受称誉的曹植六言长诗《妾薄命》,虽“兼有赋体的沉思翰藻,又具备诗体的灵动典雅”,却也并不致力于诗歌的含蓄。再往后南北朝乃至唐宋的六言诗,大多也只是在形式和韵律上更加成熟,而在意蕴的婉转隽永方面,始终绕不开六言诗本身的桎梏。王维的《田园乐》虽同样无法避免六言诗本身的局限,但诗人却采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对其进行弥补,另造出一番诗味,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其手法主要有两种:
(一)利用逻辑的空缺
试看其中第四首:“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必须承认,因为六言的体式,此诗失掉了一些含蓄。如王维在《渭川田家》一诗中即有“穷巷牛羊归”之句,与此诗的“牛羊自归村巷”相比,《渭川田家》以一个“归”字表示出了此诗中“自归”两个字的意思,延长了读者审美和想象的过程,当然更加含蓄。然而,这首六言诗虽然语言上不够精练,却通过句内逻辑另造出了一番余味。笔者曾对此诗做过分析:“读者自然会不自觉地生出逻辑上的空缺――牧人为何不在?牛羊何能自归?自归行状如何?这几个问题一经体悟,已令人于文字外得三层余味:村人之闲逸,牛羊之忠厚,生活之和缓……童稚为何不识着‘衣冠’之人?着‘衣冠’之人为何会路逢‘童稚’?为何掩卷想恚可得三层余味:乡村之僻远,童稚之质朴,诗人之出尘。”另如第六首:“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既然有落花满地,家童则应当打扫;既然有莺啼声声,山客则应当醒觉。诗人给出两个逻辑的空缺:为何家童不扫落花?为何山客闻莺犹眠?通过思考和品味,读者不难得出答案:主人随性旷达,故家童亦闲散自适;山中无拘无碍,故山客可悠然酣睡。后两句十二个字,暗示出主人的闲逸和山中的清幽。不难看出,这两首诗都通过利用逻辑空缺的手法,传达出含蓄的诗意。
(二)活用典故的意蕴
如以下四首: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其一)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其二)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其三)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其五)
这四首诗语言真率,表面看来似乎止于景物悠然而已。殊不知其中自然地运用了广成子(崆峒散发)、范雎(封侯万户,赐璧一双)、长沮和桀溺(耦耕)、王羲之(高卧)、《庄子・渔父》(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记》(桃花源里人家)、《论语》(一瓢颜回)、陶潜(五柳先生)等典故,含蓄地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士品格的欣赏。典故的运用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造成了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的艺术效果,弥补了六言诗在这方面的“先天不足”。
更值得称道的是,几首诗中的用典都是建立在“形象贴切”基础上的:一方面,诗人选取形象的词语,如“散发”“耦耕”“高卧”“杏树”“渔父”“桃花”“人家”“一瓢”“五柳”,使全诗获得了很强的画面感。另一方面,诗人所选之词也很贴切,无斧凿痕迹。即使不考虑典故意蕴,“散发”“渔父”之人物,“耦耕”“高卧”之行为,“桃花”“五柳”之景色,“东窗”“一瓢”之器物,放在诗人所处的山水田园之内都不显突兀。
六言诗的另一个局限是“2-2-2”的节奏缺乏变化。这也是董文焕在《声调四谱***说》中所说的:“六言则句联皆偶,体用一致,必不能尽神明变化之妙”。面对六言诗这个形式上的问题,王维从诗歌内容着手,制造“二四”和“四二”之间的节奏转换。如在第一首中,前两句的节奏是“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而后两句则变换为“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第五首亦然,前两句的节奏是“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后两句变换为“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而第四首正好相反,前两句的节奏是“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后两句变换为“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诗人用这样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六言诗形式上的局限。
二、发挥六言诗的长处
从六言诗的形式考虑,其第一个长处是适合双字词的并列。
六言诗的节奏是“2-2-2”,这既是局限,又是长处。说它是局限,是因为其节奏缺乏变化。说它是长处,是因为它适合将双字词排列在一起,使其与节奏产生共鸣。如唐代女诗人李冶的《八至》:“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诗中的“至”和“至”间两字一反复,与六言诗两字一顿的节奏非常“合拍”。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此曲虽不属六言诗,但这三个六言句在艺术上的成功与“2-2-2”的节奏有很大关系――三个双字名词平行排列,音调顿挫,容易给人造成深刻的印象。
林亦先生在《论六言诗的格律》一文中说:“六言的基本节奏是2-2-2,形式整齐对称,音律铿锵和谐……用来写景,效果颇佳。”其中缘由即在于六言诗的节奏适合双字词并列,而写景的双字词最多。具体到王维的《田园乐》组诗中,“千门万户”“北里南邻”“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南园露葵”“东谷黄粱”等句,都将双字词平行排列,每两字构成一个画面,这些画面或是景物,如“(采)菱”“渡头”“远村”“日(斜)”;或是器物,如“(万)户”“(策)杖”“(一)瓢”“(对)门”;或是人物,如“颜回”“先生”。这些片段化的画面与六言诗“2-2-2”的节奏相合,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从六言诗的艺术手法考虑,其第二个长处是适合白描。
六言诗两字一顿,多用修辞则不易紧凑。用白描手法,可充分发挥双字词各自为战、***表意的优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说:“或问六言诗法,予曰:王右丞‘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此六言之式也。必如此自在谐协方妙,若稍有安排,只是减字七言绝耳。”不可“稍作安排”,也正是白描的手法。
不妨顺着潘德舆“减字七言”的思路,将王维这首六言诗改成七言,自可辨其优劣。笔者尽量保留诗歌原貌,暂时忽略音韵,将《田园乐》(其六)展开成两首七言诗:
桃红万朵含宿雨,柳绿千条带朝烟。花落满地人未扫,莺啼一声人犹眠。
桃红连山含宿雨,柳绿绕水带朝烟。花落空庭人未扫,莺啼晴窗人犹眠。
不难发现,“桃红”“柳绿”“花落”“莺啼”后加入任何两个字,都会对前两字形成修辞。如此一来,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少了一块。反观原诗,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后,“桃t”的面积,“宿雨”的多少,“柳绿”的位置、“朝烟”的浓淡、“花落”的程度、“莺啼”的效果,作者都没交代,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也正是潘德舆所说的“自在谐协”。若以斧凿之功将其展开成七言,便失掉了“自在”。同这首“桃红复含宿雨”一样,《田园乐》中的其他六首除使用几个最简单的形容词,基本都不事渲染,以白描的手法给读者以最直观的感受,发挥了六言诗的优势。
从六言诗的用字考虑,其第三个长处是适合发挥虚字的作用。
五言诗亦多白描之作,但六言诗在其基础上往往可多加一个虚字,令诗意更增一层。关于这点,顾随先生曾在其《驼庵诗话》中发表过相反的见解:“‘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若把‘复’字‘更’字去了,便好得多:‘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春烟。花落家童扫,莺啼山客眠。’这好得多。”
笔者认为,顾随先生的这个说法有待商榷。这几个被删除的虚字非但不是蛇足,而且是全诗不可或缺的枢纽。首先从这首诗的架构来考虑,“复”是“起”、“更”是“承”、“未”是“转”、“犹”是“合”,全诗巧妙地利用了四个虚字,使得全诗“看上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其次从内容来考虑,第三句若无“未”字,则只见花瓣落而不止,家童劳而不休,失了闲情;第四句若无“犹”字,则不能突显山客沉睡之酣,失了真率。
而《田园乐》中的第七首也有这样的用法:“酌酒会临泉水”之“会”,“抱琴好倚长松”之“好”,都体现出诗人强烈的主观愿望。如果没有这两个虚字,则只可见诗人逍遥放旷之形,不可见诗人逍遥放旷之心。如此一来,诗中的精髓便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俞樟华,盖翠杰.论古代六言诗[J].文学评论,2002(5)
[2]焦健.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余味”[J].文艺评论,2012(2)
[3]林亦.论六言诗的格律[J].文学遗产,1996(1)
[4]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8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王维诗歌艺术论稿”(YB2014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