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过许多竞赛课和示范课,发现有这么一个共性:相当数量的教师,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能力极强,他们总是在下课信号发出时,恰好完成了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仿佛京剧名伶严遵师承的一次汇报演出。这让人不得不惊叹,他们的一招一式是那样地合乎设计方案,简直是编剧、导演、演员一身兼的典范。
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所有的知识点都涉及了。知识不留死角,教学不留缺陷,这不正是我们想要寻找的好课吗?
但是且慢,在一片叫好声中,还是有一个角色显得很尴尬。他们是学生,但他们只扮演了观众的角色。一节课下来,他们没有真正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而是花费大量的精力揣摩教师的思路,组织出教师恰好需要的答案,作一个“善解人意”的学生。
当然,这种皆大欢喜的“十全好课”只是教师的独角戏,因为学生只能追随他,不能超越他,甚至质疑他。由于教师表现太好,其学识、风度、激情、自信早已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除了叫好点赞,似乎无他路可走。这也就是这类课多年来雄霸讲台的主要原因。
但是,掀开这华美的帷幕,走入教育教学深处,就会发现,这样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忽视。上课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给予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好比教师把一把又一把的豆子撒在教室里,学生就像那圈养的鸡,只是将离自己比较近的豆子啄食一空。教师撒完了,学生也“啄”完了,一节课也就成功地结束了。但学生是一个个会思考的人,不是一只只仅需喂饱的“鸡”。可不可以让这些豆子在学生心里播种,以生成更多的豆子,让他们学会耕耘收获,而不是被动地“坐享其成”?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师的“勤奋”是颇受褒奖的,它几乎就是师德和师能的基础。但是,“勤奋”的教师往往培养出“懒惰”的学生。当然,这个“懒惰”不是指他们做得少,而是指他们不再需要思考,因为教师已经替他们思考好了。
这种兼“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的教师,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已经习惯了自己演学生看。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心底踏实,让他们觉得收放自如,让他们在惯性运作中充分体味到职业安全感。在这种教学模式里,他们永远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永远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观众。所以,改变是必须的,教师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
但改变又谈何容易。对教师而言,打破惯有的教学格局,实际上是把原本由自己一人掌控的教学“开关”部分乃至大部分交给了学生。课堂节奏的控制再也不会像传统教学那般得心应手。学生要把教师给的那几颗豆子种入土地,那教师就面临着教会他们全部耕作收获的问题。教师处理这些问题就需要更为丰厚的学养,更加灵活的处置方法。若不老老实实投入学习认真思考,是无法适应新的讲台规则的。教师得把“编、导、演”中“演”的权力让出去,允许这些“演员”有“即兴演出”,并要随实际需要随时改变预设的编导计划。这样,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就会得到切实扭转,思维开始被激活,开始萌生出创造因子。这样的课,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在这种局面下,根梢俱全的教学控制是难以实施的。影响课堂节奏的,将不再是教师备课时的预设,而是对新问题的激发、生成、解决的过程。当然,这种课堂要把突破预设、改变原计划而导致的环节不全、没完全实现备课计划等貌似教学失误的情况视为正常。对确实进入探究情境中的师生而言,这种“残缺”或许正好是实现了另一种“圆满”,一种学会学习、学会探究的圆满。这当然需要与课堂评价者取得共识,不再拿老标尺衡量新事物。只有评、教、学三方达成了共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