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2
1.学习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后练习题3的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文字、***片、音像等),开资料展示会。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选目标,展示预习成果。
课前,教师提供给学生能体现层次性并带有方法提示的“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选目标和方法来预习。课前5分钟,学生对照“预习要求”,汇报自己完成哪些任务。课始,教师抽机检查,巩固预习所得。
(评: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自选目标的预习考虑了学生个体差异和潜能的***学习。预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交流自学感受:鸟的天堂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
2.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出了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
课件出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三.揭示研读专题,开展研读。
㈠让学生围绕以上这句话提出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
①前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后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
②为什么巴金爷爷会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样的赞叹?
***研读课文2.小组合作研读,得出初读成果。
㈡集体交流:
1.引入学习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的美。
⑴围绕描写榕树枝杆多、树大的相关语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共享学习心得。教师顺势进行朗读指导)
⑵围绕描写榕树叶子的相关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归纳:
远:许多株一簇簇
榕树大
近:一株干:不可计数绿
根:垂伸茂盛
枝:卧富有生命力
叶:翠绿堆
⑶教师参与朗读7、8两段,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感悟榕树奇特的美。
(评: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引入学习描写群鸟的相关段落,体会百鸟齐飞的动态美。
⑴演示课件(群鸟齐飞***,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重点品味12、13自然段;
⑵自由练读12、13自然段,再小组个人赛读,每组评出最棒的一个人;
⑶小组推荐,选两位同学朗读12、13自然段;(课件配乐)
⑷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⑸师生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评: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创设情境,进行语文实践。
推荐“小鸟”参加鸟类演讲比赛。课件出示主题: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
要求:根据课文12、13自然段的内容,发挥想象,自由表达。
1.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说,评出一位高手参赛。
2.生准备后交流,生生互相评价。
小结:精彩的演讲,使我们更加喜爱大榕树,也更加珍惜我们快乐自由的幸福生活。当然也忘不了人类对我们的友善与保护。此时,我们也更能体会出巴金老爷爷的赞叹:
齐读:“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评:把演讲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命态”中展开“对话”,活化了教材。)
五.自选练习
教师出示以下三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
2.画鸟的天堂:根据文中描写的情景来画鸟的天堂,可插入简短的文字说明;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中大胆鼓励学生质疑
鼓励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和看录像相结合,接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目的是打破学生们不敢问的心理障碍,激起了他们提问的欲望。有的学生问:“鸟的天堂究竟指的是什么?”有的学生问:“这株大榕树究竟是什么样的?里面的鸟儿又是怎么生活的?”有的学生问:“作者为什么第一次去没看到一只鸟,第二次去后心中确感叹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说这株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营造一种敢问、乐问、善问的气氛,并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
二、教学中设计好学生进行创新的设计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中。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有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有诸多的观察机会赋予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艺术创新的敏感性,是一个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过程。
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启创新的大门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4
一、解读文本——基于儿童的童真童趣
对于文本解读,特级教师钱正权曾有过阐述:教师备课要经历三种角色的转换,首先是文本的一般阅读者,继而恢复为一个语文教师,最后设想自己是一名学生。在这三种角色的转换中,第三种角色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般来说,我们总习惯于“深挖洞”式地研读文本,比赛谁钻得深,谁想得透,以为自己想得多就能让学生学得快。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他们的眼光来解读文本,找准教材中最能引发他们兴趣的点,则能激发他们潜心阅读文本的探究欲望。
《珍珠鸟》这篇课文上的人很多,解读得也纷繁复杂。在小学四年级孩子的眼里,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第一感受呢?我想既不会是成人读者眼中的人和动物突破了非同类界限的信赖,也不会是语文教师眼中作家语言的精美、写作手法的巧妙。孩子拿起书,第一喜欢的就是小鸟的可爱。虽然这是一个浅表的反应,但我们决计不能轻视它。窦桂梅、薛法根两位专家在教学这课时都以学生对珍珠鸟的兴趣作为落脚点,以此为基础展开文本对话,以下是窦桂梅、薛法根两位专家教学这课的节录。
窦桂梅:
师:(解题)从题目上看,你觉得这鸟怎样?
生:珍珠鸟长得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画)你觉得这鸟怎样?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画之后再读题目的感受。
生:珍珠鸟,好小啊。(学生读题目《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薛法根:
师:读了课文,在你的印象里,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印象中的珍珠鸟,真好!现在,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珍珠鸟?可以描述一下它的外形、习性,以及给你的感受。能说一段话吗?
(生练习后描述)
师:那么,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悟,注意从字里行间体会言外之意,体会言中之情。
两位专家的课堂虽然具体的教学手段不同,但因为找准了小学生的兴趣所在,所以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只有从学生出发,找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有人文精神的进一步解读,才会有语文能力的训练冲动。
二、有效提问——基于儿童的本位探究
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作为学生要会问,作为教师更要会提问。而目前语文课堂中还存在大量无效提问,如没有指向性的随口提问,缺乏探究性的明知故问,这些问题耗费了大量时间,使课堂成了老师问问问,学生猜猜猜的综艺节目,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怎样问才有效?我想,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问得巧”,体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要以学生的本位之疑落脚,推动学生的探究冲动。教学《墨梅》一诗前,我发现新教材与原来的教材出入较大,而学生早在低年级就诵读过这首诗,一下就发现了版本问题。虽然我已了解到苏教版教材是根据王冕现存墨梅***上的真迹选用版本的,但我还是借学生的这个疑问来引导探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在“只流清气满乾坤”一句中,现在用的“流”与原来流传的“留”哪个好,说说理由。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认为“留”好,体现了梅花要把高洁的品格永远留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有的则认为“流”好,体现了梅花的清香是飘溢流动的,很有美感。这个看似早有答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讨论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更加深入,同时也得到了语文能力的训练。
在为学生的感悟能力欣喜的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落脚于儿童探究兴趣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善教者,必善问”,语文教师应该做个善问的智者,设计的问题要出于学生的疑问,但又高于学生的疑问,让问题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三、情境创设——基于儿童的生活体验
创设情境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有效教学手段。尤其是在现代化课堂中,多媒体为创设情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在创设情境中又要注意什么呢?我在自己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有过这样的尝试。
(展示小鸟站在作者肩上的课文插***,观察***画,说说画面中的小鸟在做什么。)
师:回忆小时候,你曾经趴在谁的身上睡觉?有什么感觉?(生回答略)
师:在亲人怀里感觉很舒服,能安然入睡毫不担心,这就是文中说的——(信赖)
(播放摇篮曲音乐)
师:小鸟儿,老师看着你趴在自己信赖的人的肩头,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生回答略)
师:这种感觉是谁带给你的?请你再次回过头来,到课文中找一找。
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使用了一幅插***、一段音乐,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寻找其与文本中人文情感的共振点,强化这种情感的交融,从而引领学生靠近文本,靠近作家的情感和心灵。这样的情境创设避免了局限于表面趣味,突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让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真实化。
四、语言训练——基于儿童的内在需要
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也必须植根于学生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语言的生长基点,让学生愿意说,主动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天鹅的故事》一文中三次描写了天鹅的叫声,每次的叫声蕴含的意义不同。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三次叫声,以此为线索分别设置了三段不同的导语启发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听,面对厚厚的冰层,饥饿的天鹅们焦急地叫唤着,那只瘦小的天鹅边哭边在说……
忙着破冰的天鹅们叫声多么响亮,他们在喊着劳动号子:老天鹅喊着……身强力壮的大天鹅喊着……年轻的小天鹅喊着……
吃着鱼儿的天鹅们愉快地叫着,他们在说
三次语言训练都紧扣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兴致高昂的交流中,天鹅们面对困难的焦虑、破冰时的团结勇敢、破冰后的欢快,生动地诠释了出来。对于这样的语言训练,学生不反感,不害怕,都能积极参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巧妙捕捉语言的训练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5
一、教师是“导演”,是学生“活”起来的关键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整个课堂的“导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舍得放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一的讲解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的“导”是学生“演”的关键。教师如何当好“导演”呢?
1 导语激趣。一次公开课,一位教师上《北风和小鱼》,学生一开始很紧张,课前教师让学生猜关于风和小鱼的谜语,课堂一下子欢腾起来,学生兴致盎然,紧张的感觉一下就抛到九霄云外了。接着老师说:一天北风和小鱼碰到了一起,他们之间发生了那些故事呢?孩子们带着这一疑惑打开课本,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教师有趣的导语让学生不但乐于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效应,教师的水平也能超常发挥,取得很好的效果。
2 鼓励赏识,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赏识教育能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当学生专心听讲时,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发言精彩时,教师竖起大拇指。课堂上多用“你真聪明!”“你的问题提得真妙!”“我喜欢你!,”“说得好!”“你真棒!”等。哪怕他们说错了,也要对他们的勇气予以充分的肯定。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3 “好剧本”是学生“演”好戏的关键。活动方案就像是一部戏的剧本一样,要让学生“演”得好,那“剧本”的设计尤为重要,活动方案是一堂好课的生命线,关系到这堂课学生活动的效果、课堂的成效。活动方案的设计既要简洁可操作,又要有一定的弹性和深度,让学生能根据活动要求“跳一跳,摘得到”!
二、学生是“主角”,是课堂“活”起来的核心
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灵动”起来。
1 观察想象,让学生学说学演。新教材大都配有形象、生动的插***,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与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表现形式。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童话乐园”。如,教学《放小鸟》一课结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孩子去演:鸟妈妈终于和自己的孩子相见了,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有的把自己想象成小鸟,有的把自己想象成鸟妈妈,进行对话表演。鸟妈妈说:“孩子,妈妈救你来了!”小鸟说:“妈妈,我想死你了!”还有的小鸟着急地说:“妈妈,我被关在笼子里,难受极了,快救我出去吧!我的肚子好饿,你快带我回家吧!”鸟妈妈在鸟笼外心疼地说:“孩子,妈妈马上带你回家给你好吃的!孩子,你不要着急!”孩子想得很合理,很天真。教师根据教材设计这样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想象对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就“动”起来了。
2 让学生学当“小老师”。笔者发现,如果你从一个小组里选出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来做小老师,不但这个小老师当得有模有样的,而且学生也听得很专心,一对一的辅导,效果更好。当然教师应该是“能者为师”,即使平时成绩稍差一些的同学,只要他有一点好的方面,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三、学科融合,是课堂“活”起来的链接要素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6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前提条件,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调控课堂教学的关键,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活力的催化剂。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生动课堂
[中***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85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也在悄然改变。过去以“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慢慢被“启发式”所取代,应试教育已经不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造充满生机的课堂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
小学语文课堂要想生动活泼,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要想学生动起来,教师的教学就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如何在有限的一节课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40分钟的教学质量,让一节短暂的课堂充满活力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七”一课三磨的教学实践,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造生动的语文课堂这一理念进行了探索。
让低年级的学生区分象形字和会意字是非常抽象的,这是一个难点,教学对这个知识点没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因此,课文的重点还是在认识并书写“亭、停、鸟、鸣、闻”几个汉字上。我的设计就围绕如何巧妙借助***片认识汉字展开,并相机总结象形字和会意字的集合,帮助学生归类识字。
第一次磨课
1.投影出示第一幅***
师:***上画的是什么?***右边的字像什么?(出示“亭”)这个字谁会读?它跟我们以前学的哪个字相似?你们是怎样记住它的?
2.投影出示第二幅***
“鸟”字像不像***的上小鸟?写“鸟”要注意什么?
小结:“亭”就像亭子,“鸟”就像小鸟,我们把这类字叫做象形字。以前我们学过这样的字吗?
3.投影出示第三幅***
师:谁能说说***上画了什么?“停”是由“人”和“亭”组成的,表示人到亭子里休息。“停”这个字,你们是怎样记住的?
4.投影出示第四幅***
师:***上这个人在干什么?这个字谁会读?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闻”表示什么意思?
5.投影出示第五幅***
师:这只鸟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谁知道“鸣”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鸣”字把“口”和“鸟”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前面我们学过这样的字吗?这些字叫做会意字。
第一次磨课是依次呈现与“亭、鸟、停、闻、鸣”有关的几幅***并看***识字,设计意***是人为地将象形字和形声字分开解读,并在每类汉字讲完后相机总结汉字规律,但课堂上反馈出来的并不是学生顺利完成了预设的目标,而是学生纠结在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区分中,难以辨别。课堂陷入尴尬境地,因为这个知识点并不是教学重点,但是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是最明确的,这就使课堂偏离了教学目标的主线。
针对上述问题,我对课的环节重新设计,就有了第二次的磨课。
第二次磨课
1.教学“亭”和“停”
(1)出示第一幅亭子的***片和“亭”字。
***右边的字像什么?(出示“亭”)这字谁会读?你们是怎样记住它的?
预设:点和横就是亭子的顶部,亭子中间就像“口”,秃宝盖就是亭子檐,下面几根柱子用“丁”来表示。
(2)出示第二幅***和“停”字。
师:(出示“停”字)谁来讲讲它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人来小亭边)
预设:“停”就是一个人走到亭子边,停下来不走了。
2.教学“鸟”和“鸣”
(1)出示第一幅亭子***片和“鸟”字。
师问:“鸟”字的样子像不像***上的小鸟?写“鸟”字要注意什么?
(2)出示第二幅***和“鸣”字。
师:这只鸟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谁知道“鸣”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一看到“鸟”字旁边有个“口”字旁,就知道是小鸟张着嘴叫就是“鸣”。
3.教学“闻”字
师:***上这个人在干什么?这个字谁会读?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闻”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打开门,用耳朵听,这就是“闻”。
事实证明,这样的改变带来的是一次比一次生动的课堂。两两比较分析来看,第一次和第二次是教学思路的改变,从第二次到第三次是教学手段的变革。第一次磨课是依次呈现“亭、鸟、停、闻、鸣”几幅***并看***识字。设计意***是人为地将象形字和形声字分开解读,并在每类汉字讲完后相机总结汉字规律。第二次磨课则是将“亭——停”“鸟——鸣”对比识字,并找到汉字的生成规律,不刻意追求讲解象形字和会意字的知识。两次不同的课堂实践证明,较为成人化的抽象的理论划分并不适合低年级学生识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思维方式更能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学生的印象,也更能形成轻松的课堂氛围。不过,第二次磨课时并没有出现我设想中生动有趣的课堂,学生仿佛在教师的设计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缺少自主发挥的空间。课堂呈现出的是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这违背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有了我的第三次磨课。
第三次磨课
1.精讲“亭”和“停”(教师授法)
(1)出示第一幅亭子的***片和“亭”字。
师:***右边的字像什么?(出示“亭”)这字谁会读?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预设:点和横就是亭子的顶部,亭子中间就像“口”,秃宝盖就是亭子檐,下面几根柱子用“丁”来表示。
小结:你们看,这个字多么像这座小亭子啊!这个小朋友真会学习。我们一看到“亭”这个字,就能想到亭子的样子。这样的汉字我们叫做象形字。
(2)出示第二幅***和“停”字。
师:看,有个人走过来了,到了亭子边,怎么样啦?
师:(出示“停”字)谁来讲讲它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人来小亭边)
预设:“停”就是一个人走到亭子边,停下来不走了。
小结:像“停”这种汉字,它的意思跟组成它的两个部件合起来的意思有关,这样的字叫做会意字。
2.合作学习“鸟”和“鸣”(小组学习)
师:我们的同学很会学习,不仅能通过***形和字的联系明白生字的意思,还自己找到了记住字的小妙招。现在赵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请你们来挑战。(小组分工学习)
(1)观察***片和汉字,读准字音。
(2)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分别给两个字组词。
(3)想一想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汉字?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预设:一看到“鸟”字旁边有个“口”字旁,就知道小鸟张着嘴叫就是“鸣”。
3.自学“闻”字(培养学生***思考)
(1)按照“学字四步:自学这个字。
(2)教师检查:谁能读准它的音,说出它的意思?
预设:打开门,用耳朵听,这就是“闻”。
第三次是在第二次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考虑到低年级学生不可能完全自主学习,我希望呈现在课堂上的是“先领后放”——教师引领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学生使用这种方法实践运用,最终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我把教学环节中的三个层次定位为:“教师授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思考”。教师把最明确的学字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有法可依,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教学有法”,学生才能“学也有法”。没有具体操作方法的合作、自学只是形式上的热闹,学生没有真正地走进知识本身。特别是这种偏于理性的识字课,要想达到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借助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这次磨课,亲身感受课堂效果,我对打造生动的语文课堂有了新的认识。
1.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实现生动课堂的前提条件
教学设计是教学行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每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都必须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上课的时候信手拈来,自如地上好课。”
教学设计要针对班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需求,找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突破口。同时,教师还要掌握班级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对象设计分层教学,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陶行知先生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教师还要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别,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性格设计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整堂课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
2.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调控手段是生动课堂的关键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在掌握学生疑难点的基础上捕捉学生的兴奋点,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激发思维火花,给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堂的内容包罗万象,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多思、多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做好引导工作的基础上,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情地动嘴说,动耳听,动手写,动脑想,让学生在掌握一定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多读、多思、多听、多说,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比任何教学方法都好,这也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7
一、圆融课堂的基本特征
1.目标:高度达成
课堂教学灵活变通的目的不是追求表面热闹,搭花架子,而是为了高度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至高目标不是理解、体会所教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而是以课文为凭借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学情及时、合理地进行调整。
2.方法:灵活善变
圆融的课堂,学生一定是自由的。当然,这种自由一定是“有规则的自由”。圆融的教学方法也一定是灵活的、变化着的,这种灵活与变化其实就是为了顺应学生自由地学习。课堂教学千万不能以某种不变的方法“牵”着学生学习。若此,就是教条主义,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与活力。
3.环节:转承自然
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圆融课堂的各个环节联系是紧密的、巧妙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且转承是自然的。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而言,各环节之间理应没有截然的分水岭。身处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不到时间在流淌。
4.课感:人本合一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学对话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在对话中提高师生双方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人文修养的艺术。圆融的课堂,师生神情专注,情感与文本共鸣。课堂上的对话自然,且不断生成,师生都从内心深处表达着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进入忘我的境界。
二、圆融课堂的教学预设
圆融的课堂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因为,灵活变通必须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这里的已有认知包括教师对语文教学规律的准确把握、课前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特别包括根据教学内容和以往经验而设计的教学流程。
1.着眼整体,板块设计
语文教学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首先要从整体入手,通盘考虑。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灵活变通,教学预设应该是板块式的。当然,教师对各板块的教学同样要考虑充分,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教学中措手不及。紧扣文眼,是对文章进行板块设计的有效方法。笔者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前,围绕“园子”这个文眼设计了如下三大板块:自然之园(作者将园中的植物及昆虫、鸟儿详细地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几乎是不加选择的)、自由之园(这是作者花最多笔墨进行描写的,重点写了园中植物及昆虫、鸟儿的自由,以及作者自己的自由)、精神之园(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怀念)。课堂上围绕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思路清晰,效果好。
2.紧扣重点,有序展开
在板块设计中,紧密联系文章主题的段落是教学的重点。重点段落的教学更要周密设计,体现层次性。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反映老天鹅破冰之“勇”的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一大重点。课前,笔者是这样预设的:教师先范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想一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其次,围绕老天鹅扑击冰面“笃”的声音,想象其用肉体扑打又厚又硬的冰面的感受;再次,抓住“第二次,第三次……”来体会这种疼痛时间之长;最后,让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老天鹅破冰之“勇”。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楚,方法得当。课堂上,学生感悟深刻,读得专注,读得动情。笔者以为,课堂上重点段落的教学最为重要,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能否成功,它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力。
3.围绕疑难,巧妙突破
教学难点未必是教学的重点,有时也不必花很多的时间来解决,但必须认真对待,不可忽视。对于疑难的解决,要突出一个“巧”字。巧妙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究竟应该怎样处置调达”是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先是这样预设的:让学生回答“假如你是国王,你会怎样处置调达?”结果在试教时,学生都将自己对调达的痛恨化为各种不可忍睹的惩罚手段,课堂上充满了血腥的味道。这样的教学并不理想,于是教者重新进行了设计。他换了一个思路,改为这样问学生:“假如国王要九色鹿来处置调达,九色鹿会怎样做呢?”教学中,学生由讨论发展为相互争论,最终认识到善良的九色鹿一定会再次“教育救人”,而不会采取“以恶报恶”的血腥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巧妙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
三、圆融课堂的实施策略
再好的课前预设还要在课堂上艺术地实施。因为,同一教案不同的人实施,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除去教师自身朗读、语言表达等基本素质外,教学预案的实施能否根据学情的变化而随之应变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1.以活为旨,弹性推进
课堂预案的实施应立足于一个“活”字。当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走教案”(即严格按照教案一层不变地实施),教学流程机械推进,效果很差。一位教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时,就没有完全根据课前预案展开教学,反而收到了较好效果。他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漾”字的精妙,在预案中设计了“漾”与“露”的比较式教学。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的体会时,一位学生说:“这个‘漾’字让我体会到刘老师从内心深处是无比快乐的、无比自豪的。因为‘漾’这个字,本来就表示水面上波纹围绕一点一圈圈地向四周扩散开去。这里用‘漾’,就是说快乐与自豪从刘老师的内心深处向周身扩散,这种快乐是全身心的。”执教老师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理解已十分到位,因此取消了换词比较的教学方式,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富有弹性,是圆融的、自然的。
2.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起着点拨、引导的作用。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课堂上要顺学而导,不犯机械的教条式的错误。有时候,对课前设计的教学预案还要做重大调整,甚至重来,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也需要有智慧。有时候,这种改变是必须的。笔者教学《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课前紧紧围绕文章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设计了教案,想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珍珠鸟和“我”是怎样逐步产生“信赖”的。但教学中,当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心句时,一位学生说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真好!”是中心句,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否定,稍一思考,觉得很有道理。因为直觉告诉我“真好!”内涵更丰富。于是,我抓住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学习:“珍珠鸟的外形真好””小珍珠鸟胆子渐渐大起来,与作者友好起来渐渐产生信赖的过程真好”“由此悟出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真好”……这样的教学就是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这样的变通越多,教学就越灵活,课堂就越迷人。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8
数学活动课,是教师结合学生有关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因此,必须摆脱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练习题的模式。首先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些活动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一、让学生尽兴地玩和画
玩是儿童的天性,学是儿童的天职,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寓教于乐”注意活动的情趣,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重视它愉悦身心的作用,是数学活动课的“生命线”。我在数学活动课中,经常让学生通过“玩”和“画”来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练习”活动中,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两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上4、5、6、7、8、9和3、4、5、6、7、8。上课时学生自抛自做,或同桌合作甲抛乙做,或同桌每人抛1个两人争做等等,让学生“玩”得很起劲,学得很有趣,练得很灵活,练习的正确率和速度明显提高。
又如:我在教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让是给学生一个情境:同学们,只要人人栽下一棵树,就会连成大森林,植树造林人人有责,下面就让我们到操场上去植树吧! [课件出示] 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4米植一棵。请同学们帮助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算一算按照你的设计方案需要多少棵树苗。同桌为一组,设计一份植树方案。表中的线段代表20米的小路。用你们喜欢的***案表示树,把你们设计的方案画一画。一会儿我们比一比哪组的设计新颖、更有创意。根据你们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小组活动)小组内的学生都在想着、画着、比着,他们使出了全身心的智慧自觉地投出到自主学习当中,结果是有的组用5棵树苗、有的组用4棵树苗、还有的组用6棵树苗。我顺势引出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学生自书总结出公试:
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 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1
你看学生在画中探究,画中领悟,画中求知,愉快学习,效果更佳。
二、让学生愉快地说
数学活动课的最大特点是要摆脱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的一般模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愉快地“说”起来。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会说,而且要求学生间进行辩论;不仅要求学生会说为什么是这样想的,而且要求学生会说为什么不是这样做的。通过愉快的说的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例如,再一次数学活动课上,我设计了一道智力题:树上有9只鸟,猎人用***打死1只,这时树上还有几只鸟?这是一道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是“陈旧”的智力题了,题目一出示:
生1:树上没有鸟了,因为打死的掉下来了,活着的听到***响全飞走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树上还有1只鸟,就是那只被打死的鸟挂在树枝上,其余的全飞走了……
生3:树上还有1只鸟,这只鸟是死鸟的妈妈,她不肯离开……
生4:树上还有8只鸟,因为这8只鸟都是刚出生的,都在窝里,不会飞……
生5:树上还有9只鸟,我们可以这样想:是用无声手***打的,打死的一只还挂在树枝上,而另外8只鸟也没有受到任何惊吓……
生6:树上还有7只鸟,我们假设9只鸟,有7只小鸟还不会飞,而会飞的一只打死了掉在地上,另一只听到***声飞跑了……
进行这样说的训练,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种乐趣,而且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了思维品质的提高。
三、让学生认真地想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课外知识 创设情境 开发资源 生成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数学课堂一直是严谨的、枯燥乏味的,这使数学课堂显得中规中矩,比较沉闷,学生基本上都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学习。如何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呢?经过实践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课外知识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引入方式如果是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学生必然就会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利用课外知识创设生活情境就显得格外重要。
例: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部分“减法”教学中,教材安排的导入***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统计表,背景是奥运场馆鸟巢和运动员等。
为了增加学生课外知识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没有开门见山地去比较各个国家金牌的多少,而是以中国2001年7月13日申办奥运成功的那天晚上的庆祝场景为话题,引出国人申办奥运的漫长历程,再讲到鸟巢、水立方等著名奥运场馆,最后引到奥运金牌榜上。通过和前几届奥运会金牌数的比较,让学生知道,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创造了中国奥运史上最辉煌的成绩,感受到作为国人的自豪与骄傲。学生们都很兴奋,争先恐后地要讲他们所知道的相关知识,我没有制止,而是让几个学生给大家讲一讲,满足学生们的表现欲。至此,这个生活情境已经起到了应有的效果,我适时话头一转,提出问题:“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比曾经的奥运强国俄罗斯多拿多少枚金牌呢?”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
恰当的生活情境不仅让新知识的出现显得自然、有趣,更重要的是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利用课外知识开发题目资源,让问题“活”起来
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如果仅仅把它当做问题来解决,就会让人觉得严肃、呆板甚至枯燥无味,如果能开发一下题目内在资源,马上会让问题“活”起来。
例: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四第2题:“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比天鹅重100多千克。算一算,右***中鸵鸟的体重是天鹅的多少倍?”旁边插***中鸵鸟说:“我有134.9千克重。”天鹅说:“我有9.5千克”
我在讲这个题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根据我的描述猜一种动物,“很美丽、很优雅的一种大型鸟类,样子像鸭子,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螺类和软体动物。”当然,学生一定能猜到是天鹅。接下来,我介绍了天鹅的其他生活习性和特点,并告诉学生,一只白天鹅的体重大约是2只大公鸡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对比在感性上对天鹅的体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此时,又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鸟是什么鸟吗?”五年级学生基本上都能答出是鸵鸟,这没什么稀奇的,可是学生的印象都是停留在电视、书本上,对鸵鸟的一些有趣的事知之甚少。因此接下来要介绍的内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鸵鸟是生活在非洲的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得鸟,大得以至于它都飞不动了;如果它站在教室里头会碰到电灯,奔跑起来要比街上的小汽车还要快得多;它的蛋有足球那么大,可承受住一个成年人的重量。鸵鸟这么大,那它的重量是天鹅的多少倍呢?”
这时的学生已经完全被这些有趣的课外知识调动起来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学到了课本以外的东西,这种方法虽然要比常规的方法多花一点时间,可是学生却很喜欢,不再把解决问题看做是一件头疼的事,甚至作为一种乐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利用课外知识抓住生成问题,让学生“活”起来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来源于教学实际,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契合,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达形式上都更加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使学生感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有效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如果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使其与学生要获得的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等一道进入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开发课程资源的领域,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将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课后练习中教材安排了拓展性学习内容“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通过火车票上的信息进一步了解时间的用途和重要性。
当我刚刚说了一句“在日常生活中,时间的用途无处不在,例如……”马上就被一名学生打断了,他高高举起手,显得特别急切和兴奋。看到这种情景,我知道我将要讲的内容他很熟悉,于是打算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我就问他“你有什么要说的吗?”他一连答了三个“有有有”,于是我让他讲,他先说了一些都是什么地方有钟表、有时间等,然后马上说暑假他和爸爸妈妈去旅游,见过火车票,火车票上面有时间,并且车票上的字母代表什、数字代表什么,还有其他信息等等一些知识,一下子教室里喧闹起来,学生们叽叽喳喳,各自说起了自己知道的关于时间的问题,教室里乱极了,可是我一点也不着急,我觉得他们自己讲的才是他们了解的最真实、最需要的东西。在我的引导下,我这节课要讲的内容都通过学生的嘴讲出来,我觉得效果更佳。
四、利用课外知识布置课后作业,让数学“活”起来
苏霍母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作业的形式变成学生更愿意和喜欢接受的方式。
例如,有一位二年级数学教师,当她教完了表内乘法口诀后,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秋天到了,你们想欣赏秋天的景色吗?秋天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啊!学校决定明天去秋游。秋游时大家都要带点心,这次秋游的点心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去买,不要再叫爸爸、妈妈买了。下面一些食品的单价:可口可乐4元;饼干2元;面包2元;汉堡包8元;苹果1元;梨8角;炸鸡腿5元;果冻5角……用30元买本组的点心,你计划怎样买,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同学们,用你们学过的知识,看哪一组安排得最合理?
这种趣味浓厚的作业,不是靠多题量或复杂计算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把知识点融在情景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等,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达到了训练的目的,还激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接受知识并进行再创造学习。
总之,课外知识在数学中巧妙合理的应用,会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会让学生兴趣盎然,会让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作者简介: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结合 小学 语文 教学 实效 提高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而二十一世纪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方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在行为上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相互补充、协调统一,按教材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设计的课件总是力***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学文兴趣惯穿全文。例如《鸟的天堂》一课,我设计制作了精美的,兴趣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想象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景象。接着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中远处看到的鸟的天堂:学生议论开了“那是一片树林”、“那是一座小岛”……到底是什么,我们走进瞧瞧。“噢,原来是一棵大榕树”。接下来播放众鸟纷飞的场景。鸟的叫声、不同颜色,不同钟类的鸟随着拍掌声齐飞,让学生们看得眼花缭乱,心花怒放,也跟着在拍手。有的把自己当作鸟也在飞舞。以上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鸟的天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在这种情境下自然而然地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这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又如在教学《太阳》的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产生,因此,我就从激发兴趣开始。上课了,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即我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于是,我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到这,全班哄然大笑,我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给我讲了太阳离地球很远、很大和很热的特点,告诉我:“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就这样,在笑声中,学生读懂了课文,学习了运用数字和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二、主动性的促进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一条教学原则。教为主导必然表现为学的主动,小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指导思维途径、方法,鼓动***思考”。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有目的地思考,明确“想什么”、“怎样想”,为他们指引思考的方向以克服思维的盲目性。如《小猴子下山》一文,前面纷繁复杂地介绍了小猴子在下山的路上得玉米丢玉米,得桃子丢桃子,得西瓜丢西瓜,后面写小猴子两手空空回家了。教师设计了一个目标确定的提问:“小猴子在下山路上为什么一无所得?”学生就会带着目的认真思考其缘由:是因为小猴子见什么丢什么,这些东西一个比一个对小猴子有吸引力,小猴子因为喜新厌旧最终一无所得。
三、重难点的突破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的,学生不常见的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四、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地教,学生才能创造地学,教师必须大胆突破教材的编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到摄取生活引入新课,联系生活学习新知,实际运用巩固新知。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大胆摒弃旧的教材观,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供自由空间。若发现学生敢于转换角度,能够从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哪怕是幼稚可笑但是只要有一点创新的火花,都是值得鼓励的。为此,我们可以把质疑问难当做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上不必要求学生挺胸平肩两手靠后的姿势,为学生创设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然后再从各个切入点引发种种思维。
五、要精心设计教学用语
教师的课堂用语如导入、讲解、点评、过渡、小结、描述、总结等都要精心设计,使之达到准确、明晰、富于情趣。这些语言的描述如春风化雨滋润“花儿”的心根,把深奥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把枯燥乏味的东西描述得生动有趣,把学生亲眼看不到的东西描述得形象逼真。比如课堂导语的运用,如果导语用得好,常常能为课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海上日出》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提问:“同学们看过日出吗?你们有没有坐在轮船上在浩瀚的大海看日出?”同学们都流露出好奇、向往的神情,于是我抓住时机,简介写作背景,再通过配乐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营造的氛围中了。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听说读写思等方面去加强学生综合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教师在各个训练环节中“导”得准确、恰当,学生就能明确目标,精心做作业,使教师安排的各项能力训练收到预期的效果。
六、要善于优化组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