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吕岩10篇

牧童吕岩篇1

【关键词】语文;小学;牧童;教学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

有感情的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学生读导读部分,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学习方法)

1.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①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②、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③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牧童,看看他在做什么?

2.自读自悟,感知诗词大意

①自由读三首古诗词,借助拼音读准诗句。

②认读生字。

③边读边想,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意。可按以作提示:这首诗写了谁?他在做什么?从哪句中知道的?

3.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①欣赏美丽原野:

出示第一句诗:草铺横野六七里

A.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原野?

从那里看出来的?指导理解“铺”字

(一个“铺”字, 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B.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②倾听悠扬笛声:

A.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B.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C.播放悠扬的笛音。

D.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出示第二句诗)

E.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③体会自由生活:

A.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B.出示后两句古诗

C.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用词的准确和精妙所在)

E.情感朗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 )的牧童?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

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创设情境,学生更能入情入景地读,比老师说要怎样读,更能走进诗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儿)

④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A.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B.介绍吕岩,知道原因。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⑤改写短文

A.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B.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五、板书设计

牧 童

铺 弄 卧

悠闲自在 纯真烂漫

参考文献

[1]成桂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都市家教,2011(10).

[2]鲁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新思路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12(2).

教育学知识

牧童吕岩篇2

诗虽然短,可是诗的内容里面却包含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无穷意义;诗虽然短,可是诗的每一个字都有着不同的内涵。好的诗让你读一遍就会情不自禁地被诗中神奇的“魔力”而吸引,让人忍不住读了一遍又一遍……。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莫过于《牧童》了。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吕岩写的,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童年的喜爱之情。“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每当我朗读这首诗的时候,都忍不住再读一次。而且每读一次我都会不知不觉地融入诗中丰富多彩的情节里。诗中把牧童无忧无虑的快乐,以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自在的美好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每读一次,我仿佛都会听到牧童那委婉动听的笛声在我耳边萦绕,它能使我全身心得到放松;每读一次,我仿佛都会看到牧童悠闲自在地在田野中玩耍的情景。我觉得自己也好像来到了辽阔的大草原,一阵阵小草的清香扑鼻而入,在这里我仿佛又听到了优美动听的笛声,我又看到了牧童悠闲自在玩耍的样子。身处其中,我甚至觉得这个牧童就是我,我也正在吹着笛子……多么优美的境界啊!只要一读起这首诗,我都会回味许久才能从诗中的境界中挣脱出来……

这首诗用的语句是那么的优美,每一个词都足以让你浮想联翩,它用优美的词句说出了诗人自己和大家都向往的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当然,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毫无疑问就是《牧童》了。

牧童吕岩篇3

仰望星空,恍恍惚惚之际,仿佛自己就是吕岩笔下的牧童。

天空如黑幕一般,一轮皎洁的孤月嵌在当中,月中嫦娥此刻也许正对镜诉说;吴刚也许已对砍到再生的桂树厌倦;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刻也许早已结束了罢?

繁星洒满天空,或大或小,或明或暗,形态不一,他们纷纷依偎在月亮妈妈的身旁,笑着,跳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仿佛间,远远的笛声迎面扑来,时高时低,时断时续,那是牛背上的牧童在吟唱么?

此情此景,谁能不心动呢?

突然间,仿佛有种神奇的力量,能让人引发无限的遐想。望着远方的夜,渐渐的,渐渐的,思想就如断了线的风筝,霎那间,乘风破浪,飞到千里之外。

我心飞到了非洲的大草原,骑在了挣脱缰绳的野马上,驰骋至远方;

或飞到高山之巅,抓住翱翔的雄鹰的翅膀,与它一起冲破云霄,翱翔至远方;或飞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去感受那宏伟之姿,雄壮之声,气吞山河的力量。

牧童吕岩篇4

笔者以为,古诗词的改写是一种意境还原的语言实践,也就是将原本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隐含的情感,通过“还原场景”的方法,叙述出来。要改写得具体、充实、活泼,必须引导学生在把握古诗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诗人事发的场景,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学会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实现儿童的“在场”。学生有了“在场感”,再展开合理想象,才能更好地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还原。由于时空的跨越,要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是个难点。就我个人经验,常常采用“拉面”式引导:

一、揉――读出画面

所谓的“揉”,就是像做“拉面”的师傅一样,将大团软面经反复捣、揉、抻、摔后搓成长条,这样的面团才会有韧性。每一首古诗就如一个面团,你得让学生反复读,读懂古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出诗中的情趣、意境,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整体地思考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一处景,还是一件事?引导学生把这些景、这些事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不断地放映。

二、捏――聚集画面

做“拉面”的师傅揉好面团,不会直接拿出来拉,因为这样是很费劲的。他们一般是根据顾客需求的量,捏出小面团搓成长条后,才开始拉的。在改写古诗词时,同样是要捏出一个个“小面团”,即要从古诗的语言中提取出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把这些人、事、景提炼出来,就如同一个个小画面展现在面前,写起来就有了一些头绪。比如,改写《牧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们从诗中找到的人有牧童、作者吕岩,事有望原野、吹牧笛、望明月,景有原野、晚风、明月。将这些人、事、景进行梳理,就形成了具体可感的一个个小画面,为具体地描述古诗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拉――放大画面

俗话说“拉面好似一盘线,下到锅里悠悠转,捞到碗里瓣”。这足可见做拉面师傅的功夫,更看出了拉面的光滑筋道、柔韧绵长。古诗是语言浓缩的精华,字字珠玑,一般只有二三十字。 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改写古诗要将这些浓缩的语言,还原成生活画面,还原诗人的诸种感受与意味。因此,在理出诗的人、事、景后,要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把想到的内容通顺、连贯地写下来。例如改写《秋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写信”“寄信”的过程,将诗人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具体地描述出来,再衬以一些秋景的描写,这样就能较好地表达出诗人那份绵长的“思乡”之情。

四、煮――整合画面

牧童吕岩篇5

“未成曲调先有情”,我们可以用“听音乐”这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导入课堂,以便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对乐曲意境的向往,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如教学《牧童》一诗,课前先播放一段《牧童短笛》并配以画面。让学生交流:从这段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顺势引导:唐代诗人吕岩给我们留下一首不朽的诗篇,它和这段音乐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同样的感受。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一起来感受牧童的生活。

二、反复吟诵,读出优美诗味

富有“音乐美”是古诗的特点之一,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在古诗教学中不可或缺,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我们只有用心诵读古诗,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而这些诗都富有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之感,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读通读顺是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要求学生读通读顺,做到停顿正确,这就可采取范读、引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根据节奏读(多媒体出示古诗节奏)、配乐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品味词句,悟出诗中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感性的形象,需要感性观照和情感的体验。要想进入诗歌的意境,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诗歌。“品”即让学生深入地对古诗进行读解和情感体验,披文入情,由浅入深,因形体味。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

许多古诗词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现在很多古诗读本中也配有插***。因为插***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在教学时适当地运用插***,不仅有利于对古诗词意思的理解,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更深入地体会诗词的意境。执教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的过程我就是用课文插***贯穿始终,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又能攻克教学上的难点,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指导感知词的大意时,教师让学生观看插***:“你们在***上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因为***上已一目了然:大儿子在田里锄豆,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小儿子趴在小溪边剥莲蓬,老两口正在亲热交谈着。学生就这样很轻松地获悉了词所描写的情境。

四、了解作者,触摸诗人心灵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但由于古诗的内容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懂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与灵魂的体现。人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作者,或教师借用多媒体出示诗人的背景材料以及写作背景,这样就更能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拓展诗作,培养学诗兴趣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牧童吕岩篇6

关键词:蒙脱石;细菌;霉菌毒素;止泻;脱霉;

中***分类号:S859.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1-0010-03

蒙脱石(Montmorillonite)是天然硅铝酸盐,由二层共顶联接的硅氧四面体片夹一层共棱联接的铝(镁)氧(氢氧)八面体片构成2∶1型含结晶水的结构,故也被称为八面体蒙脱石或十六角蒙脱石。目前,蒙脱石在医药和饲料中应用广泛的就是止泻和脱霉菌,应用机理主要取决于它的吸附性能和胶凝特性,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能保护黏膜,吸附各种病毒、细菌及其他各种霉菌毒素,可用于***食管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尤其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泻有明显疗效[1,2]。

1 蒙脱石的吸附性

由于蒙脱石结构支柱的八面体中Al3+被Mg2+、Fe3+、Fe2+等的同晶置换,经常造成八面体畸变,进而迫使四面体片作出旋转、伸长、歪扭等形式来予以调正,直至出现断键,使多面体核心阳离子,并在层间产生强弱不同的永久性负电荷。为了平衡电荷,蒙脱石就具有吸附阳离子到层间的特性,且只要所处介质中阳离子(不论有机阳离子或无机阳离子)浓度高于其层间的阳离子的浓度,层间域中的离子就会被交换出来。这也是蒙脱石负电吸附特性[3]。

蒙脱石具有黏塑性,层与层之间可以滑动打开,在消化道延展,层与层之间并不散乱分离,从而形成连续保护膜[4,5]。

蒙脱石颗粒表面积巨大,每克粉剂可覆盖100~110m2消化道表面,可显著提高消化道黏液的质和量,加强黏膜屏障的作用,帮助消化道上皮细胞的恢复与再生。

在含细菌数约为1×107/mL的人工肠液中,加入不同量的蒙脱石,置于培养箱中培养,计数菌落数。结果表明蒙脱石无抑菌或杀菌作用,蒙脱石对细菌的作用主要是吸附,“车厢式”结构的蒙脱石凝胶能将细菌固定到“车厢”中,且吸附力强弱与其带电性有关[6]。当蒙脱石的用量超过0.05mg/mL时,不同层电荷的蒙脱石的吸附性能类同;蒙脱石用量减少后,不同层电荷的蒙脱石的吸附量即有差异,与层电荷密度相关,即蒙脱石的层电荷密度小,吸附性能高。蒙脱石浓度达5%左右时,可以100%吸附细菌。

用粒径为0~0.2μm和0~2μm的蒙脱石吸附苏云金芽胞杆菌(Bt)工程菌株WG-001原毒素蛋白(130kDa),结果表明,蒙脱石在碳酸盐缓冲体系(pH 9)对Bt原毒素蛋白的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方程(r2>0.09),当原毒素与蒙脱石的质量比例相同时,蒙脱石的平均粒径越小,单位质量吸附量越高。在磷酸盐体系(pH 6~8)时单位质量吸附量最大,在碳酸盐体系(pH 9~11)的单位质量吸附量随pH的增加而下降。Bt原毒素在蒙脱石上的吸附0.5~1.0h就能达到平衡。随着蒙脱石质量比例的增加,蒙脱石对原毒素的单位质量吸附量减小,但吸附百分率增加。在10~50℃范围内,温度对单位质量吸附量影响不大。透射电镜分析表明,吸附原毒素前后蒙脱石的粒径没有明显改变。XRD分析证实吸附原毒素后蒙脱石层间距没有发生变化[7]。

采用Caco-2细胞培养模型,观察双歧杆菌、嗜酸***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黏附率,并在培养液中加入蒙脱石,计算蒙脱石对细菌黏附的阻断率,探讨蒙脱石对上述细菌黏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试菌与Caco-2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黏附作用;蒙脱石对细菌黏附Caco-2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阻断作用,对病原菌黏附Caco-2细胞的阻断作用要明显大于其对益生菌的阻断效果,其中对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黏附的阻断率分别为54.22%、48.41%、60.53%、50.64%,而对两歧双歧杆菌、嗜酸***杆菌黏附的阻断率分别为25.64%和21.49%。结果提示蒙脱石可有效阻断病原菌黏附,从而防治肠道细菌感染和细菌移位[8]。

用蒙脱石和纳米蒙脱石(聚乙二醇PEG插层制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吸附,结果纳米蒙脱石和蒙脱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杀菌和抑菌作用,蒙脱石对其吸附率为61.4%,PEG400插层的纳米蒙脱石的吸附率为90.3%,PEG6000插层的纳米蒙脱石吸附率为73.8%[9]。

蒙脱石为基本无毒的制剂。同济医科大学认为蒙脱石的毒性极低,无法测出其LD50,改为测定其最大耐受量以评估其安全性。小白鼠按0.6g/mL的浓度、20mL/kg体重一日内连续灌胃给药3次后未出现中毒表现,无动物死亡,其每日最大耐受量为36g/kg。

2 蒙脱石的止泻作用

2.1 蒙脱石是一种良好的胃黏膜防护剂

陈奕等[10]研究国产蒙脱石对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的止泻作用和对结肠炎症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国产蒙脱石能明显抑制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还能减轻由番泻叶引起的结肠炎症。刘海***等[11]研究了十六角蒙脱石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十六角蒙脱石无论是预防或***皆显著降低了无水乙醇所致胃黏膜的损伤指数,增加了血流量,升高了胃黏膜电位(PD),增加了氨基己糖、磷脂含量和增强了疏水性(P<0.01或P<0.05)。牛业来等[12]应用十六角蒙脱石***消化性溃疡及上消化道出血病例30例,取得满意疗效。上述结果都说明十六角蒙脱石是一种良好的胃黏膜防护剂。

法国进行的一项动物研究显示[13],蒙脱石可以保护黏膜绒毛免受轮状病毒侵袭,蒙脱石组的动物肠道黏膜形态基本保持正常;家兔回肠感染大肠杆菌后,服用蒙脱石可以减轻其黏膜损伤,重建水、电解质吸收,促进绒毛恢复正常形态[3];空肠弯曲杆菌不仅可以在肠道定植,还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在身体其他部位定植。使用蒙脱石后,其消化道黏膜未见破坏,其他部位也无移位细菌,侧面说明蒙脱石可促进动物受损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对动物肠道黏膜屏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儿童急性腹泻患者应用蒙脱石后,平均腹泻持续时间[(54.1±2.35)h]缩短,与安慰剂组[(72.9±1.98)h]相比差异显著(P

2.2 蒙脱石******仔猪腹泻

纳米蒙脱石不仅可用于人的止泻,对动物止泻的效果也极佳。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断奶仔猪腹泻的问题相当普遍。据调查,断奶仔猪腹泻率在20%~30%。一般情况下,断奶后3~5d仔猪的腹泻率为0.6%;而8~13d仔猪腹泻就变得严重,腹泻率达32%左右。该病造成的死亡率可达10%~20%,即使病愈,其生长发育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出栏时间推迟,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2.1 蒙脱石***仔猪腹泻 蒙脱石***断奶仔猪腹泻有奇效[14-22],可替代抗生素***腹泻。富镁蒙脱石***断奶仔猪腹泻综合征总有效率为94.74%,治愈率为42.11%;氟哌酸***总有效率为66.67%,治愈率27.77%;蒙脱石辅以ORS***腹泻综合征其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提高至95.23%和76.19%;氟哌酸与ORS配合使用时,其总有效率为85.00%,治愈率为50.00%。结果表明,氟哌酸***组有效率显著低于蒙脱石***组(P<0.05)。华中农业大学单独使用纳米蒙脱石(SD3004禽畜类纳米蒙脱石护肠剂)***10~50日龄仔猪腹泻试验结果表明,纳米蒙脱石对不同年龄组猪腹泻疾病的***均有一定的效果,但以***非感染性腹泻(断奶仔猪腹泻)效果最佳,总有效率达94.1%,和与抗菌药物联用总有效率相差不大。绍兴天天田园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对产生腹泻的***猪用纳米蒙脱石(SD3004禽畜类纳米蒙脱石护肠剂)进行灌服(3g/次),2次灌服治愈率为88.9%。养殖经验认为,纳米蒙脱石直接灌服效果最好,也可加入饲料中,直接撒到食槽中或投入泔水中效果最差;纳米蒙脱石腹泻治愈率具有明显剂量依赖性,***量要比预防量大,重症需加倍。浙江六洞山集团、绍兴中大畜牧有限公司及四川某养殖场主认为,***猪出现腹泻,母猪投食纳米蒙脱石对***猪的***也有效果。

华中农业大学对纳米蒙脱石***猪腹泻的临床试验表明,纳米蒙脱石对大猪腹泻同样有着较好的***效果,总有效率达到80%以上。

2.2.2 蒙脱石可替代氧化锌***腹泻 纳米蒙脱石***腹泻的另一个功效是在畜禽饲料(尤其是***仔猪饲料)中可完全代替氧化锌抗腹泻[23-25]。高锌

(2 500~3 500mg/kg)会对仔猪生长发育造成危害。日粮中添加超过正常需要量20~30倍的高水平锌,必然打破原有各种元素的平衡,锌元素过量对铜、铁的吸收不利,高锌可导致铁、铜继发性缺乏,出现贫血。国外研究认为,当锌摄入量超过体内各种排泄器官的排泄能力,则会破坏内恒稳机制。所以高锌的饲料使用时间受到了较为严格的限制。使用半个月以上仔猪就会出现皮肤苍白、被毛粗乱卷曲、贫血等现象。仔猪断奶后2周使用高锌(氧化锌2 000~3 000 mg/kg)具有防腹泻促生长效果,若一旦停止添加高水平锌,更换日粮,仔猪腹泻现象又会发生。研究还表明,饲喂高剂量锌(3 000mg/kg)通过猪体消化吸收后,其每日锌排出量是饲喂基础日粮组的33倍。因此,添加高剂量无机锌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残留,且造成环境污染。金华市格瑞特动物营养技术有限公司试验证明每吨饲料添加1.5kg纳米蒙脱石可以完全替代氧化锌,用量只有氧化锌的一半左右,成本相对较低,替代高锌有优势,并且由于蒙脱石没有氧化锌的副作用,其生长速度、料肉比与使用氧化锌组相比更佳[23]。

2.3 蒙脱石***其他动物的腹泻

蒙脱石除对猪的腹泻有很好的疗效外,对鸡、鸭、牛、羊兔等动物的腹泻也有很好的疗效[26]。

在獭兔幼兔日粮中添加400g/t喹乙醇与添加3kg/t纳米蒙脱石均能有效地减少獭兔幼兔的腹泻次数,降低其腹泻率,就其效果来讲纳米蒙脱石更明显[27]。

3 蒙脱石的脱霉作用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目前仍是养殖者易于忽略的问题,且容易与其他疾病产生混淆。一般而言,霉菌毒素主要是由4种霉菌属所产生:曲霉菌属(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储曲霉毒素等)、青霉菌属(主要分泌桔霉素等)、麦角菌属(主要分泌麦角毒素)、梭菌属(主要分泌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Fumonisin毒素等)。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300种霉菌毒素被分离和鉴定出来,上述的几种毒素即为现今普遍认识的8种主要毒素。

很多毒素与毒素之间均具有相乘作用,这些毒素同时出现其毒力将大大超过单个霉菌毒素所具有的毒力。

蒙脱石对黄曲霉毒素B1均有较强的吸附性,吸附量随黄曲霉毒素B1含量增加而增加,两者呈直线相关。当吸附反应体系中赖氨酸含量为0.2%、0.4%时,不影响蒙脱石对黄曲霉毒素B1的吸附[28,29]。

双八面体蒙脱石对饲料黄曲霉毒素B1有较明显的吸附作用,且吸附作用随双八面体蒙脱石水平的提高而增强;在霉变饲料(黄曲霉毒素B1 39.78μg/kg)经双八面体蒙脱石处理后,黄曲霉毒素B1含量降为8.88μg/kg,达到我国卫生部制定的饲料卫生标准(≤20μg/kg)和欧美标准(0~20μg/kg)。

奶牛在应激或免***力降低的条件下对霉菌毒素更加敏感。干草明显的霉变很容易被发现,但在很多情况下,隐形的霉变很难发现,而长期饲喂这种干草就会导致奶牛临床霉菌毒素中毒。这种亚临床症状很难判断且往往被忽视,如达不到泌***高峰、产后疾病多发、被毛粗糙、***炎多发、繁殖障碍等。这时选择使用较好的霉菌吸附剂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奶牛日粮经过霉菌吸附剂(蒙脱石清霉宝)处理后[30],***炎和拉稀发病率下降较明显,牛奶中的AFM1含量满足国家对牛奶中AFM1限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樊志成,薛云丽,李世旭,等. 蒙脱石在医药中的应用[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7(6);29-31.

[2] 韩秀山,许家亮. 动物用蒙脱石的定义和界限[J].山东畜牧兽医,2008(8):39-41.

[3] 韩秀山. 八面体蒙脱石热点产品分析[J]. 中国化工信息, 2008(31):15.

[4] 姬 洪,张如柏. 纳米级的轴长1.8nm蒙脱石药理作用的矿物学解释[J]. 矿物岩石,2002,22(3):98-100.

[5] 翟永功,左明雪.药用矿物蒙脱石的红外光谱分析[J].中草药,2001(9):837-838.

[6] 陈 况,陈淑洁,姒健敏,等. 不同产地的天然蒙脱石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的比较[J].中国新药杂志,2007,16(4):296-299.

[7] 胡秀荣,吕光烈,陈林深,等. 天然蒙脱石与细菌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J]. 药学学报,2002,37(9):718-720.

[8] 周学永,陈守文,吴新世,等. 苏云金芽胞杆菌原毒素在蒙脱石上的吸附特性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4):992-996.

[9] 胡彩虹,夏枚生,熊 莉,等.蒙脱石对细菌黏附Caco-2细胞的影响[J].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6,28(1):76-78.

[10] 陈 奕,王 佩,吴洪海,等. 蒙脱石止泻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9,18(4):230-232.

[11] 刘海***,李兆申,许国铭,等. 十六角蒙脱石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预防和***作用[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6, 15(5):260-263.

[12] 牛业来,庞 辉,李玉杰. 十六角蒙脱石***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30例[J]. 中国基层医药,2001,8(1):82.

[13] 孟玉良,许家亮.蒙脱石的药用机理及毒理性[J] .山东畜牧兽医,2010(4):77-78.

[14] 韩秀山,吕大丰,许家亮,等.纳米蒙脱石在养殖业中的应用效果[J].浙江畜牧兽医,2007(6):21-22.

[15] 王修启,戴文滔,陈宝妮,等. 不同水平纳米蒙脱石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8(1):36-37.

[16] 林飞宏. 蒙脱石防治仔猪腹泻的效果及其机理探索[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7] 刘美容. 蒙脱石对断***仔猪的饲喂效果研究[J]. 福建畜牧兽医,2008,30(2):3-4.

[18] 伍晓雄,龚大春,金升藻. 富镁蒙脱石对仔猪腹泻的疗效试验[J]. 中国兽医科技,1999,29(4):36-37.

[19] 伍晓雄,杨世锦,龚大春,等.富镁蒙脱石与ORS***断奶仔猪腹泻的疗效观察[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0(3):21-22.

[20] 韩秀山,吕大丰,黄周可,等. 纳米蒙脱石在***仔猪养殖中的应用[J]. 湖北畜牧兽医,2007(3):37-38.

[21] 谢长青,吕大丰,谌 刚,等. 纳米蒙脱石***仔猪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畜牧兽医,2006(12):7-11.

[22] 王荣锦,蒋天明,吕大丰,等. 纳米蒙脱石******仔猪及中大猪腹泻[J].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7(1):54-56.

[23] 陈大水,叶志惠,吕大丰,等. 纳米蒙脱石与氧化锌在***仔猪饲料中的对比应用[J].湖北畜牧兽医,2007(1):23-24.

[24] 王修启,陈宝妮,戴文滔,等. 纳米蒙脱石替代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湖北畜牧兽医,2007(9):7-9.

[25] 韩秀山,吕大丰,黄周可,等. 纳米蒙脱石护肠宝TM替代氧化锌的应用实例[J].业,2008(1):48-49.

[26] 韩秀山. 纳米蒙脱石在养猪养兔中的应用[J]. 北方牧业, 2007(8):27.

[27] 韩秀山,陈法荣,张一斌,等.纳米蒙脱石替代喹乙醇对獭兔幼兔生长和腹泻的影响[J]. 湖北畜牧兽医,2008(2):28-29.

[28] 齐德生,刘 凡,于炎湖,等. 蒙脱石及改性蒙脱石对黄曲霉毒素B1的吸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3,34(6):620-622.

[29] 史莹华,许梓荣,孙 宇,等. 蒙脱石纳米复合物吸附猪日粮中黄曲霉毒素B1效果的研究[J].动物营养学报,2007,19(6):742-747.

[30] 韩秀山,许家亮,陈法荣,等.霉菌毒素的危害及蒙脱石的脱霉应用[J].山东畜牧兽医,2008(12):50-51.

收稿日期:2011-11-25

牧童吕岩篇7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才能有效改进古诗文教学呢?

一、研教材,知背景,把握古诗内涵

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每篇古诗文都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渊源,或是人生追求,或是生活轨迹,或是精神品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追根溯源,全面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更好领悟古诗文主题,体会作者感情。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蓬蓬。”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有的资料认为是老人喝酒后讲话带着醉意,也有资料认为,作者带着醉意。笔者认为,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主张,南归后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我与学生通过课堂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联系古诗内容,对以上两个资料内容进行比较得出,作者长期未得任用闲居农村,比较郁闷,常常借酒消愁。觉得取后一种解释更为合理,更能体会词中所反映作者在农村生活的愉快,表达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憎恶。

二、入情境 多诵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20韵》中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词都有丰富的意境,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意境,进而在学生脑海中重建意境,从而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获得审美体验。我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不同的古诗词采用不同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春节”的生活场景来展现情境;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可以播放明快的钢琴曲渲染情境;《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情境;杜牧的《山行》,可以借助观看山林秋色***体会情境。七分诗三分读,诵读可以深入感情古诗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教学中应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如教师范读、个人朗读、配乐读、感情诵读等方式,感悟文本空白,直指作者心灵。我在朗读指导中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要求自己作为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读出层次、读出意境、读出理解,读出诗中描绘的画面。

三、品语言,练表达,激发对古诗的主动探求

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在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很多时候,有的教师总把指点学生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义读懂作为重点,忽略了语言的品味,这样的做法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极为不利。我在教学《忆江南》时,教学“风景旧曾谙”一句时,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学习“感时花溅泪”一句时,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学生在思考、研讨、交流中,也学会了对语言的品味,感悟了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深远。

四、回整体,重背诵,感悟古诗化“教”为“学”

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都十分重视为学生搭建感悟的平台。如,教学吕岩的《牧童》时,引导学生先回忆描绘童趣的诗词,如《所见》、《村居》、《小儿垂钓》等,再让学生看――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议――学生自学研读的词、句意思后,生生、师生交流,最后背――把古诗积累下来。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感悟不断加深,学生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变教为学。古诗虽然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但在教学中由于注重了学生自主感悟,淡化了教师的说教、分析,这样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语言表达、思维等能力。

牧童吕岩篇8

[关键词] 中国岩画,交通工具,演变,发展

[中***分类号] K8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3)02-0043-06

“岩画被称为是刻在石头上的人类史书”,从远古的狩猎时代到后来的原始部落,“它记录了人类生存活动的连续性篇章,涉及了古代人们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经济盛衰、民族迁移等方面内容,是人类早期社会重要的文化遗产。”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岩画,同时也是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岩画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岩画可以大致分为北方岩画和南方岩画两大系统,包含了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原始宗教史、艺术史、经济史、神话学、哲学、天文学史、科技史等各种学科的内容,岩画为这些学科提供翔实而形象的***形资料,“它将对深入认识史前历史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②

在我国各地的岩画中,有许多车轮、车辆和船只的***形,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们的交通工具的发展演变情况,以及相应的游牧文化、渔猎文化、海洋文化。

关于我国车辆发明的历史可上溯至4000多年前的奚仲,《管子·形势篇》中说:“奚仲之为车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相传是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也有人引《古史考》上“黄帝作车”的话,来证明车辆的发明权应归于更早的黄帝。但无论是谁先发明了车辆,人与车的结缘无疑是相当遥远的事情了。根据中外考古学家的意见,车辆大约是发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那时在欧亚大草原上,运输与迁徙都使用车辆。我国史书上关于车辆的记载也很早,在甲骨文里“车”字就已经有许多不同的写法,说明在殷商时代车辆的使用已很普遍了。

车辆岩画广泛地分布于内蒙古、宁夏、青海、***等省区,它出现于游牧经济形成和部落之间广泛联系交往的青铜时代。根据岩画判断,当时已使用了以两匹马套驾的双轮战车。这些发现,为内蒙古高原与***、青海地区在远古时代游牧民的活动及其相互联系寻得了有利证据,它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古代游牧部落在大约于公元前l000多年频繁活动的历史面貌,同时也显示了诸游牧部落在我国北方草原这一历史舞台上所共同创造的游牧文化的某些特点。

(一)***岩画中的车辆

据历史记载,我国殷商时代使用车辆的时候,在中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差不多同时也已使用车辆。在哈萨克草原西部塞克时代,即从公元前8世纪起,车辆就已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县。希罗多德《历史》中说,塞人有2轮、4轮、6轮的车,用牛或骆驼拉着,车上有用毡子覆盖或油漆的车篷,可见塞人使用车辆也是很早的事情。

但是,在塞人占领哈萨克草原之前,丁零人早已在殷周文化的影响下,创造并使用了车辆,所以他们历来被叫做“高车”部落。***北部是丁零人活动的重要地区,在天山北部的岩画上,那些车轮和车辆的***形,大约与他们的活动有关。①

阿勒泰山脉是***北部岩画集中的地区,那里早期的车辆岩画,发现在乌吐不拉克和巴尔达湖两处。画面的车轮只有简单的圆木,无车辐,刻有表示车轴的印痕。车辆没有车辕,仅在拉拽牲畜的颈部有轭,轭的两旁各系一绳,并用牦牛拖拉。车后有一人,应是赶车人,车子的左边奔驰着一群山羊。这种车辆是比较简陋原始的一种形式,使我们可以和大约公元前一二千年左右游牧于阿尔泰的丁零部落联系起来。②

(二)内蒙古岩画中的车辆

我国北方草原上的车辆岩画,更多的是和匈奴族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内蒙古阴山岩画中的车辆***像,绝大多数是青铜时代的匈奴人的作品。匈奴车辆岩画的出现,标志着匈奴地区交通的发达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车辆的用途来看,有战车、载物车和住所车等。早期的车辆,是由轮、舆、轴组成,前面有一条长长的单辕。每个车的辐条多寡不同,大都是4~9根。这种双轮单辕的车辆,与我国殷商时代车辆的形制很相似,和甲骨文、金文中的“车”字也相当一致,这或许可以被看作判断阴山车辆岩画年代的证据。

有一幅著名的阴山车辆岩画,发现在磴口县的托林沟。车辆由辕、轮、舆、轴构成,两轮的大小稍异,左轮幅条8根,右轮9根,舆作圆形,中贯车轴,长长的单辕两侧各有马一匹。画幅的右上方,立着一位猎人,手执长弓,瞄准猎物。从这幅作品看,这车辆可能用于载运猎物,可见当时阴山地区车辆的使用已很普遍了。

在阴山的几公海勒斯太山顶,凿刻有一辆简略的车形,两个车轮形和轮前两匹向背的马形,左轮有八根辐条,右轮四根,这显然具有很大的象征性。

1980年,在乌拉特中旗西南部阴山之中,又发现了三辆车辆***形。其中两辆凿刻在布日格斯太沟南畔黑色岩石之上,两辆车形一前一后在同一块向上的石面上。由于历经千百年来大自然的侵蚀,***形已模糊不清,两车都没有套马,前面的车形较小,辕与轴在舆下相交,将圆形的舆分做四等分,辕自舆前分做两支,辕头有衡,轭缚在衡上,一轮四根辐条,另一轮则是六根辐条。车右前方有一动物形。另一辆车,形体较大,单辕,方舆,每轮五根辐条,车前有一片漫溃不清的动物***形,动物种类已无法辨认,车后有一执弓搭箭的猎人,正射中一只动物。这个狩猎场面,也暗示车的用途大约与载运猎获物有关。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也有专供狩猎用的猎车,猎车也称田路或木路。《释名》:“猎车,所乘以数猎也。”《周礼·田仆》:“掌驭田路,以田以鄙。”郑注:“田路,木路也。田,田猎也。”这里的车,当时也应是猎车,专供“乘以致猎”和载运猎获物之用。

乌拉特中旗西南所发现的车辆岩画是在巴音乌拉前山山顶上。车前有一条长辕,辕两侧有相背的马形,车轮是整块圆形木板,无辐。

此外,还有在石崖巨石上只凿刻车轮的,如磴口县阿贵沟东畔石崖上刻有人形,另有一个十三根辐条的车轮,轮旁有一马形。乌拉将中旗乌珠尔山地一幅动物岩画中,有一个六根辐条的车轮。这种只表现车轮的岩画,实际上也应表示为一辆车。

除阴山之外,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苏尼特左旗,发现有20余辆车辆岩画。车形悉为:单辕、一舆、两轮,舆下有轴,直通两轮。车轮上的辐条多寡不一,有的是一块密实状的圆板,舆有圆形和方形之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辆两马套驾的四轮车,车前站着一个手持棍棒的赶车人。

此外,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与乌拉特中旗交界一带的石崖中,有一个形制奇特的车形,没有车轮,也没有车轴,而只有一个大的车舆,舆前一车辕,辕两侧各有一背靠车辕的马匹,车旁一只鹿。这种车似是车的原始形态。

在乌兰察布草原之东的锡林廓勒草原,也是青铜时代车辆密集之地,尤以苏尼特左旗呼和楚鲁最为密集,在不及5公里范围内,竟有车轮岩画10余幅,其样式与乌兰察布草原上的达尔罕茂明安旗的一样。

(三)青海岩画中的车辆

青海车辆岩画发现不多,仅在天峻县卢山一座孤立的小山上发现3幅,其中两幅与见于阴山等地的单辕车相同,只是辕的前部有衡,辕侧的套马只有一马的背部靠辕,另一马背靠外。另一辆车亦为单辕车,方舆,套着三匹马。

(四)中国岩画中反映的车辆发展演变过程

车轮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文明进程上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德国学者利普斯指出的那样:“只有通过运输界最高发明——轮子的发明,才能达到真正的舒适和高速度。轮子是发达文化的创造,原始人是不知道的。由于减少了和地面接触的面积,由于圆周运动的初步运用,由于重量造成的摩擦减至最低限度大的负载用较小力气就可以运送了。沉重的东西,以前是‘不能动的’,现在可以由人力或畜力来移动了。”①正因为如此,双轮车最早被描绘为只有神才能使用的乘具,古人将车形敲凿在石崖上,就有崇拜车子的含意。利普斯说:“货车是运输的普遍方法,而双轮最早却描绘为仅有神才能使用的乘具。当凡人开始欣赏这双轮车的舒适的时候,也只限于统治者,后来才由官人分享。古典时期它是贵族所喜爱的进行运动的乘具。轮子在神话中的意义是代表太阳、神和幸运,这就使它成为人喜欢的装饰。”

上述岩画中具有辐条的单轮车,其时代大体说来相当于中原的殷周时期。这是因为这类车的形制与殷周时代的车形基本上是一致的:舆居于车轴中央;车轮有辐条,位于舆两侧;两马分别驾套在辕两侧,衔与辕垂直;马颈套在轭下。比如安阳殷墟孝民屯车马坑出土的商代晚期车,就是由双轮、单辕、方舆组成,辕两侧各有一匹背靠辕条的套马。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的也是如此。商代卜辞中的“车”字的笔画很多,但都描出两轮一轴之形,轮上有辐,有的除轮、轴之外,更描出辕、衡、方舆和双轭。商周金文的“车”字也画出轮、舆、辕、衡、轭的形状,舆作圆形。由此推知,阴山、乌兰察布、阿勒泰山等地的车辆岩画的时代当在青铜器时代,大约相当于商周至战国时期。而内蒙古、***等地车辆岩画中,那种只具车舆和单辕的车形,以及那种无幅圆木板车轮的车形,应早于有辐条的车,其时代有可能早到金石并用时代。

若以***、青海和内蒙古的单辕车辆岩画与域外同类岩画相比,关于其时代,也会得出同一结论,比如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布多省达***苏木发现的一块鹿石上,刻着一根矛、一把带有塔加尔型十字的匕首、一张弓和一只箭袋,以及几个小型弓形,从匕首的时代看,应属于公元前l000年中期,而就在这块鹿石上还刻有一幅带有单辕马具的二套双轮车,从而这个车轮***形,也应属于同一历史时代。这幅***形可能是这类***形中最晚的一幅。一般认为车辆在蒙古、***瓦、南西伯利亚的出现,当在卡拉索克和奥库涅沃时代。②所有这些情况,都有助于说明我国北方的车辆岩画应属于发达的青铜时代。

车的起源是多方面的,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可以创造出大体相似的车的形式。若以我国北方车辆岩画与世界各地的古车相比,尤其与欧亚北大陆草原上青铜时代车辆岩画相比,可以发现其中惊人的相似性。如蒙古和前苏联的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瓦、帕米尔、阿尔泰等地,也有与之相似的车辆***形,即使与阿拉伯、印度等地的车形相比,甚至与非洲距今2500年的车辆岩画相比,其形制也大体相似。这说明青铜时代差不多世界各地的造车业都已发展起来,而且在形式上也很类似。各地区各民族在造车时,既是各造各的,又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参考,这对于地区毗邻、经济形态相同的欧业大陆的北方草原地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国北方草原的早期车辆,必将受到欧亚北部草原地带车形的影响,而中原地区造车的起始年代较久给予北方草原乃至欧亚北大陆的造车业的影响就更大些。

我国北方草原居住的少数民族,学会骑马的时间较早,而车的普遍使用要晚于中原地区。公元前715年(隐公九年),北戎侵郑,郑庆公说:“彼徙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又公元前542冬,晋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晋国魏舒说:“彼徙我车,所过又厄,消皆卒。”以上文献记载,说明春秋时代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战车时,北狄用马尚不普遍。直到汉代匈奴人才普遍使用车。《汉书·杨雄传》引《长杨赋》说:“碎■,破穹庐”,师古注引应邵之说:“■,匈奴车也。”《盐铁论·散不足篇》也说:“胡车相随而鸣。”两汉之时,匈奴已有了发达的造车业,匈奴杂居的张掖郡,就是专门制造车辆的地区之一。公元109年,汉兵在常山、中山击败南匈奴,“获穹庐、车千余辆”。①又公元134年,汉兵在西域车师附近的阊吾陆谷掩击匈奴,也虏获车千余辆。在蒙古诺颜山第23号墓出土公元前的车辆用具,在内蒙古准格尔旗速机沟和玉隆太等地战国时期的匈奴墓中,出土有轴头和车马饰,都说明匈奴在战国至汉代已有了发达的造车业。见于***、青海、内蒙古等地的车辆岩画,应是匈奴车形的早期形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方草原车的形制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比如在北魏时,分布于“东至渭源,西登五原阴山”的敕勒,就以造车业而驰名远近。为了适于草原地区和崎岖不平的山地的需要,敕勒人创造了一种高大的车,当时南方人因之称其族为“高车”。《魏书·高车传》说他们造的车“车较高大,辐条至多”。游牧生活经常移徙搬家,车在生活中有很大作用,他们“乘高车,逐水草,畜牧蕃息”,驾着车子经常迁移,车子既可以载运货物,夏天又可以住在车子里。北魏时居住在北方草原上的柔然人,也有大量车辆。公元429年,北魏大败柔然,缴获车辆甚多,说明柔然人已能造车。

大约属于汉至唐代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敕勒、高车、柔然、吐蕃、突厥、回纥(回鹘)的车辆岩画,我们也见到过。这个时期的车形岩画,在表现技法上,车轮不再是平置着,而是立着的,能看到车轮上的辐条,车形悉作侧视之状。从车的造型来看,为双辕车。

以上属于晚期车辆岩画作品,在贺兰山多有发现。在阴山发现过一个完整的车形岩画,取侧影表现手法,其样式与北魏牛车的形制很相似,虽只能看到一轮一辕,但它应是双辕双轮车,车舆上有毡蓬,可以坐人或住人。这种车,比前面提到的青铜时代的车要进步得多,不仅为双辕,车轮的辐数也大大增加,多至16根。在这幅车辆岩画附近,还发现了另外一幅岩画,是用带尖的金属工具划成的,其上有两个车轮,其中一个车轮的辐数也是16根,车轮下有两行回鹘文,由此可以推知,这幅岩画可能是唐代之后回鹘人的作品。

此外,在阴山乌拉特后旗布尔很哈达一座耸峙的山顶上,发现了两辆车形岩画。岩画被凿刻在人们不易接近的峰顶石壁上,兼用凿、磨、划三种方法制成,手法稚拙,制作甚粗糙,车的确切形状很难看出,大体上两车的车形基本相同,都是侧视***,具有示意的性质。从车辕的粗细程度来看,可以理解为双辕。车轮均作示意性质,车箱上搭篷子,车后有车尾,都是没有套牲口的空车。车篷应用毛毡或布制成,并用木棍支撑着。两辆空车朝着同一方向,在车辆右上方,有两个动物。这两个车形,与乌拉特中旗西南部石崖中那个双轮双辕车形制一样,大约也是突厥或回鹘人的作品。

唐代回鹘人有一种毡车,当作宿所。会昌三年(843年)春正月,“乌介可汗师众侵逼振武,刘沔麟遣州刺史石雄……袭其牙帐。沔自从大***继之。雄至振武,登城望回鹘之众寡,见毡车效十乘,使谍问之,曰公主帐也。”②见于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的双轮双辕车,车箱上也有车篷,估计与回鹘毡车相近。

以上列举的内蒙古、青海、宁夏、***等北方草原地带的车辆岩画,说明驻牧于此地的古代游牧人,曾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创造过适于草原需要的独具特色的车辆,并在古代游牧人的商业交通、物质文化交流和战争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船只岩画大多出现在南系岩画中,这大体与地域特征相吻合。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岩画中,船只的***形发现得不多。黑龙江海林县的牡丹江岩画中有一幅,船上左端1人背坐,作划船或把舵状,船中部偏右站立l人,两手高举过顶,似为抬箩筐或撒渔网,船的右边1人微屈身做撑船的样子。

(一)广西岩画中的船只

南方的船只岩画,广泛发现在广西宁明县的花山岩画上。船为一条弧形粗短线,中间小弯,两头上翘,船上有7个侧身人像,均面向左边,除残缺者外,每人头上都有倒八字形头饰。还有,在龙州县的渡船山岩画,有一幅4人侧身站在一条船形弧线上,4人头上均有头饰。船形***像,在我国南方古代的铜鼓上常有发现,广西岩画上的船形比较接近云南石寨山铜鼓上的***形,年代大约也相当,大致是在战国至西汉期间。①

(二)东南沿海岩画中的船只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船只岩画,以珠海、澳门、香港岩画为代表。澳门发现过一只带有桅杆的船只岩刻,画面比较简单;但在珠海高栏岛石刻岩画中的船只就不仅数量多,面积大,而且是那幅长达5米的大型船舱中的主题。船上装饰华丽,周围波涛汹涌,浪尖上还跳跃着人们,似为海上的船员,准确描绘出大型船队在大海之上乘风破浪的场面。岩刻中船只的造型,使我们联想起在印度尼西亚爪哇群岛的波罗布得尔所发现的帆船浮雕,表现的是8世纪,那种舷外装有防止风帆倒伏的安全支架的独木舟样式的帆船。1977年,在太平洋社会群岛的富阿喜纳岛发现长达7米的独木舟的侧板、12米的桅杆、4米的舵,以及橹(摇桨)等。据推定原船长度可达20~25米,并带有多个重复的风帆,为l000年前所制作。这种带风帆的独木舟平均时速为5~7海里,可以达到大范围航海的速度。这种独木舟的分布,西自东南亚部分岛屿,经米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东至波利尼西亚的阿乌斯托罗尼西亚族居住的地区。我国南海地区这些船只岩画的发现,对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也有一定的意义。

(三)中国岩画中的船只发展演变过程

广西左江流域的骆越人,临山傍水,许多活动都与左江河水息息相关。在这方面,花山岩画中有所反映。越人居江河湖海地带,水上活动频繁。《淮南子·原道训》说:“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裤,以便涉游,知■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②同时,我国古越一带,因林木繁茂,水网交错,因此越人处山行水,尤善操舟驶船。古越人善制舟楫,巧于操舟,前人多有论及,古文献也多有记载。《吕氏春秋·贵因篇》:“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③《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④《汉书·严助传》说越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⑤《越绝书》载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⑥都记录了越人频繁的水事活动及驾驶舟船的高超本领。

但广西岩画中的船只都比较比较短小,船上只有数个侧身人,说明此类小船只适宜在内陆江河湖泊行驶,应属须虑、■、轻舟之类小船,狭长而容人不多,利来往江河间。《岭外代答》云:“广西江行小舟,皆刳木为之,有面阔六七尺者……钦州竞渡兽舟,亦刳全木为之。”⑦在宁明花山岩画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这类龙舟竞渡***,船上一般有数人,侧身,曲肘举手,半蹲腿,动作一致,似歌舞又如奋棹击水。有一幅船***尤其逼真:船尾立两根小木棒似的东西,头似鸟形,所谓“龙舟■首,浮吹以娱”。⑧这些画面与骆越人祀河习俗有关,反映了骆越人崇拜河神的意识,因此可以称为“龙舟竞渡祀河***”。

与广西岩画中的船只相比,珠海高栏岛宝镜湾岩画中的船只不仅数量众多,体积庞大,而且结构制作也复杂得多。高栏岛宝镜湾岩画中的船只***形共有四处六幅,分别为“天才石”“宝镜石”“大坪石”“藏宝洞”四处。“天才石”刻有一只船的***形,船长85厘米,船头细长尖翘,便于乘风破浪。船上立有船桅和船帆,船尾呈方形,船下刻有水波花纹。“大坪石”岩画的中心内容围绕着一条大船,船头似有“龙头”装饰,船高35厘米,长150厘米,船前聚集着20多人物。船停岸边,人在岸边绕船欢庆,左前部有二人沿跳板往船上爬,下面是集聚海岸边的人群,手舞足蹈,似在庆祝大船出海归来。“藏宝洞”岩画中刻有多只大船,船只结构更为复杂,其中一条大船船身较长,船头尖翘,尖头向上伸出两角,角顶分枝相连,呈倒三角形,船身有曲折形花纹,船尾上翘,平顶上有一圆头。船上建有干栏式建筑,建筑内有生活设施。在船的上方刻有明显的四个圆点和相连向上的交叉***形,可能是表示航海星象。

各地发现的船只岩画因地域、时代、族属的不同,其意义和功能亦有所不同。宝镜湾岩画地处南海之滨的珠江口西部,属于南海海岛岩画,具有本身的特点和意义。南海地处热带、亚热带,为“炎洲之水”,故有“炎海”之称。“炎海”受热带气候的影响,变化起伏大而显著,秦汉时已“涨海”之称,“涨海善溢”是古人已认识的特点之一,“涨海故多风”也是古人已认识的特点之一。生活在这一带的是越人,属于“百越”族群的一支,因在五岭之南、南海之滨,故被称为“南越”。古代的汉人认为越人“居于海上”,“便于舟”是其特点之一。对于居住、生活在南海沿岸一带的越人,这一特点应该更为明显和突出,宝镜湾岩画真实、形象、神秘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

沿海居民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由于生产力低下,最初还不会造船,只能在沿岸地区从事采集活动,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受到较大的局限。能够造船和“便于舟”以后,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变,人们能够离开岸边到海上活动,还可以到隔海的岛上去活动,船只的发明和利用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先民的重要作用,在今天既是不难理解的,也是无法完全理解的。

【作者简介】童永生,男,1972年生,安徽巢湖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巢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考古与艺术史。

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Vehicle Images in Chinese Rock Paintings

牧童吕岩篇9

关键字:张养浩;散曲;明丽;风格

明代朱有权在其《太和正音谱》评论张养浩散曲“张云庄之词,如玉树临风。”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也称张养浩散曲“多明丽之作”。究其散曲集,清丽确是其重要风格之一。其清丽风格的审美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就散曲内容和创作主体的心态而言,其曲心境澄明,风物清丽;其次,就其散曲语言和艺术意境而言,其曲新洁简约,境象玲珑;最后,就由散曲韵律所体现的听觉效果而言,音韵流转,声律调谐。

心境澄明,风物清丽,是指清丽山水在创作主体纯净心境中所映现出来的自然清逸,有清水芙蓉之美。这一特点的形成包含了作者心态和散曲题材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指主体澄明之心境;一是指主体所观照下的自然清丽之山水风物。清逸脱俗的情性,清新明丽的风物,是为清丽风格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澄明的心境是清丽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张养浩以清逸脱俗的情性状写明丽俊秀的自然风物,从而表现为明晰省净的语言风格和亮丽隽永的意境情韵。张养浩思想兼容儒释道,道家的人生态度对他影响颇大,他向往一种品质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的散淡隐士的人生范式:厌恶仕官禄进,向往逍遥、安静的世界;看破尘世,独守恬静心境,无忧无虑;乐处清静之境,不受外界打扰,在清寂中超尘脱俗;怀清真之心,与世无争,但求安享自己清闲安适的生活。创作主体以清高的隐逸之士的情怀和清逸、清静的清明心境去观照世间万物,其观照的结果——散曲也多会呈现清丽的艺术境界。

在作为清高隐士的张养浩的眼睛里:

【双调】《庆宣和》

参议随朝天意可,又受奔波,绰然谁更笑呵呵。倒大来快活,倒大来快活。大小清河诸锦波,华鹊山坡,牧童齐唱采莲歌。倒大来快活,倒大来快活。

“大小清河诸锦波,华鹊山坡,牧童齐唱采莲歌。”写河水清而透彻(清澈)

【中吕】《最高歌兼喜春水》

想人间是有花开,谁似他幽闲洁白?亭亭玉立幽轩外,别是个清凉境界。

“亭亭玉立幽轩外,别是个清凉境界。”写美人之境秀丽而幽静(清幽),清新而爽快(清凉)。

【双调】《折桂令·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玉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写中秋之夜清澈而明亮(清莹)

【双调】《折桂令·凿池》

殷勤凿破苍苔,把湖泺风烟,中半分开。满意清香,尽都是千叶莲栽。看镜里红妆弄色,引沙头白鸟飞来。老子方才,陶写吟怀,忽见波光,摇动亭台。

【中吕】《朝天曲》

锦屏,翠屏,极目山无尽。白云忽向树杪生,似林影波光定。故把清风,遮映摇动,水和山俱有声。兴清,半晴,天意也还相应。

“满意清香,尽都是千叶莲栽。”写池中莲花更是香味清淡久远(清香)。甚至连风都是凉爽而让人清醒(清风)“故把清风,遮映摇动,水和山俱有声。兴清,半晴,天意也还相应。”

【越调】《寨儿令·冬》

天欲明,觉寒生,打书窗只闻风有声。步出柴荆,遥望郊坰,滚滚势如倾。四围山岩壑都平,道途间无个人行。爱园林春浩荡,喜天地气澄清。巧丹青,怎画绰然亭?

“爱园林春浩荡,喜天地气澄清。巧丹青,怎画绰然亭?”以至于整个世界都是清新纯净的纯清而无混杂的东西(澄清)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发现张养浩在其散曲集子里藉隐士之法眼创造出一个清丽澄明的艺术境界。

新洁简约,兴象玲珑既包括文辞清新炼净,又指意境纯美空灵。“清”和“丽”本身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感觉,“清”的基本内涵是明晰省净。这是由“清”字的本义“水清”引申来的,《说文解字注》:“清,朖也,澄水之貌,朖者,明也,澄而后明。”就散曲而言可视为清浅,“丽”与骈丽、华靡相近。如《文心雕龙注译?明诗》:“俪采百字之偶。”《诗品》:“风华清靡”。张养浩实现了偶俪绮绘与明晰冲澹的统一,丰富了“清丽”的风格。首先,其散曲状物选词清新自然。例如,“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喜沙鸥也解相留恋。一个动开锦川,一个啼残翠烟,一个飞上青天。诗句欲成时,满地云撩乱。”(【双调】《庆东原》)作者不仅选择了鹤、莺、鸥这些深具隐逸避世象征的意象,尤其以“动”、“啼”、“飞”富于动感的词构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鹤动开锦川,莺啼残翠烟,鸥飞上青天,一物一状,恰如自然。再者如“玉香逦,花中无物比风流。芳姿夺尽人间秀,冰雪堪羞,翠帏中分外幽。开时候,把风月都熏透。神仙在此,何必扬州。”(【双调】《殿前欢·玉香逦花》)以“夺”、“羞”赋予玉香逦花人的种种情状,或人或物,恍然一体,自然而不可迥别。还有,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双调】《水仙子·咏江南》)烟水晴岚,人家画檐,芰荷秋光,沙鸥珠帘,画船酒旗,好一个清丽江南!在词语运用上,张养浩往往简择精切,琢句多佳。例如“梅花已有飘零意,杨柳将垂袅娜枝,杏桃仿佛露胭脂。残照底,青出的草芽齐。”(【中吕】喜春来·探春)“已有”、“将”、“仿佛”这几个时间副词看似无心,却是非择炼而不能出,不仅赋物予人的情态,而且写出不同花开的次第时间,真实凝练。“青出”一“青”字直堪“卓绝千古”,以色写态,以色写时、以色写心境,用字极省而意蕴极丰富。正是由于张养浩善于运用新洁清新的词语,随物赋形,且著色清丽。因而,能曲尽物态,意象、物情皆有清丽之风致。

其次,张养浩散曲注重景与情的融合,境象玲珑,情兴景会,在新洁简约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其含蕴深婉,情思缠绵。其【双调】《清江引·咏秋日海棠》、【双调】《水仙子》、【木兰花慢】《白莲隐括》诸曲用词清丽浅近,但往往因主体情感的投射,使得景语皆情语,情景与融,构筑起一个物我一体的和谐境界。

音韵流转,调谐金石是指由其散曲音律、声调谐协所体现的听觉效果。清丽之语言美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由辞藻、意象等构成诉诸视觉的形态色泽之美;二是由平仄、对偶等构成诉诸听觉的声调韵律之美。散曲作为通俗文学的代表,其语言讲究通俗性,忌晦涩。散曲脱口而出,听者需不待目见其行文脉络而明白歌辞的意义和情感。张养浩散曲以短篇小幅居多,清朗浅易,易诵易记,故语言清新明朗为张养浩清丽风格的表现之一。据《全元散曲》所收张养浩散曲观几乎都为小令制作。散曲声律平仄较之传统的诗词要求并不严格,但张养浩的散曲似乎更注重声律的谐美,讲求平声与仄声的相互配合,从而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在张养浩散曲中,多有词句相联,偶对适切,平仄调协的例子。“翠淡遥山眉,红惨春风面”,“山隐隐烟霞润,水潺潺金玉音”,“野水明于月,沙鸥闲似云”,“流水高低涧,断云远近山”,“灵石相间玉潺湲,笔砚窗前雨声干”,“桂棹举摇开翠烟,竹弹斜界破平川。”等等不胜枚举。清词丽句是适合入乐歌唱的,故音律、语调的谐协亦是张养浩散曲清丽风格的表现之一。

明金润评论张养浩散曲:“犹波律沉水,藏诸珍笥,取而然之,清心涤虑,亦犹桐马蓝尾,贮之玉罂,怀而饮之,不觉自醉”,道出其清逸明丽的艺术风格和感人的魅力。别的诸如【中吕】《普天乐》、【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中吕】《朱履曲》、【双调】《落梅引》、【双调】《清江引》等等均属清丽之作。

元代散曲创作分为豪放派和清丽派,但张养浩的清丽与其他的清丽派作家例如乔吉的丽中带奇和张可久的丽中有雅又不尽相同。乔吉是“以俗为雅丽者”。其【水仙子】《咏雪》:“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舍,盐堆儿里***尉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清丽之景中却杂有俗语俚语。而张可久则骚雅蕴藉,注重对词句的锤炼,“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容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雨依微天淡云阴,有客徜徉,缓辔登临。老树危亭,平津短棹,远店疏砧。傲尘世山无古今,避风波鸥自浮沉。霜后园林,万绿枝头,一点黄金。”以景代情,寓情于景。情景事混融,简直就是诗词佳句了。而张养浩,其清丽给人的是一种整体的感觉,没有雅化雕饰的痕迹,可以说,张养浩的清丽有着自己的特点,它立足于整个有元一代的文学环境,同时又丰富了这一风格,这一文学体式。

参考文献:

[1]隋树森选编.金元散曲简编[M].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84

[2]邓绍基主编.《元到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郭紹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牧童吕岩篇10

   

一、

    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学术界一致认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很严重,但对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尚未达成共识。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在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特征不同而已。

    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199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9%。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87.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0%;水蚀荒漠化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9.9%;土壤盐渍化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6.5%;冻融荒漠化面积36.3万平方千米,占13.6%[2]。这些荒漠化的土地主要分布在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这些县(旗)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3](p3)。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达80 560平方千米;其次是***,沙化总面积为30471平方千米;陕北地区沙化21686平方千米;甘肃沙化面积10736平方千米;宁夏沙化面积10215平方千米;青海沙化面积亦达到4400多平方千米。在上述沙化土地中, 正在沙漠化的土地约67000平方千米,强烈沙漠化的土地约60000平方千米,严重沙漠化的土地约35000平方千米。陕北地区和内蒙鄂尔多斯地区,内蒙科尔沁、西拉木伦河上游、锡林郭勒及察哈尔草原,宁夏中东部地区、贺兰山西麓山前平原,甘肃弱水流域、阿拉善中部及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地带,沙漠不断向外扩展[4],使大片农田、草场呈现出荒漠景观。据统计,陕西土地荒漠化率为15.96%,甘肃为50.62%,宁夏为75.98%,青海为33.06%,***为86.07%,内蒙古为59.27%[5](p153)。情况相当严重。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在漫长的岁月中,西南诸省区形成一些面积较大的岩溶地貌和石漠景观。如云南全省岩溶面积达11.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滇东、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9%。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在黔南、黔西南、黔东南、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遵义等地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3.8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9%。在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在70%以上者占石漠化面积的38.9%。有不少旱地还潜伏着石漠化的危机[6]。广西石漠化的情况更为严重, 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37.8%[7](p336)。

    除沙漠化和石漠化外,水土流失等原因引起的土地退化也相当普遍。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万平方千米, 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的《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和陆大道等的《1999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999年西北各省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为56.22万平方千米,西南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5.99万平方千米,这还没有包括西藏的水土流失面积,如果加上西藏,数字就更大了。在西部各省区中,宁夏的水土流失率达69.94%,陕西66.87%,四川43.65%,贵州43.55%,高出全国平均值的1至3倍。由于水土流失,地力不断下降,不少原本适宜农牧的地方也出现了荒漠化的倾向。

二、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历史过程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

   

三、导致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曾发生过周期性的变化。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大致可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13](p475—498)。温暖期气候温热,水草增加;寒冷期气候干凉,风力强劲。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干旱的西北地区,还是多水的西南地区,都曾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

    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如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41)秋季大雨,昼夜不绝,连续三十五日,蓝田山水暴涨,漂没九百余家。又如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关中连年大旱,百姓流亡殆尽,出现“人相食”的悲剧。再如1983年4月27日, 沙暴吹袭陕北,顿时天地昏黑,伸手不见五指。在野外耕牧的农民来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为狂风卷起,或被沙尘窒息,死伤者多达数十人。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旱灾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给。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如果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土壤发育成干旱土时,植物便会干枯死亡。而当土壤上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植被衰败以后,就容易受到风蚀破坏,从而出现沙漠化。地下水位越深,荒漠化的可能性越大,植被越少,荒漠化等级越高。风灾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更为明显。风是沙漠扩展的原动力,地表一旦失去植被保护就会受到风蚀。在风蚀的作用下,地表的枯枝落叶层、粗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泥炭层、盐聚层逐渐被风吹掉,形成光板地。当风沙流作用于裸露的地表时,会产生线状风蚀擦痕,擦痕加深,形成略微凸起的土墩与风蚀线状凹地。随着风蚀作用的不断发展,光板地演变成风蚀劣地,被吹蚀的物质形成风沙流。当风沙流速度降低或遇到障碍时,所挟沙尘下落堆积,受不同风向的影响而形成各种类型的沙丘,从而使该地变成沙漠景观。

    西南地区的大部分地方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降雨较多,水资源相当丰富。这一地区虽然没有什么沙漠,但存在着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此类地貌石多土薄,植被很少,极易受到水力侵蚀。在水力侵蚀的情况下,水土大量流失,形成石漠化景观。古代西南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似乎并不严重,但近代以来由于人口骤增,情况发生很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贵州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占该省国土总面积的14.2%,60年代增至18.9%,80年代增至28.4%,90年代增至43.5%[7](p284)。四川等省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也较严重。正因为如此,长江之水日见浑浊,被人称为“第二条黄河”。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西部开发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停止,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有时出现高潮,有时停滞不前,有时甚至出现倒退的局面。大体说来,西部开发的历程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14]。有些王朝在进行西部开发时,不考虑西部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或只注重***事控制,不注意经济效益;或只注重开荒种田,不注重多种经营。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有的为了扩大马羊的生存空间,不惜驱逐农户,破坏庄稼,把农田变为牧场;有的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砍伐森林,开垦草场,把宜林宜牧地区变为农业区。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时期在西部的许多地区都曾发生过滥垦滥牧的事。滥垦主要发生在西部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农牧交错地带,其结果往往与土地荒漠化相联系。如在塔里木河上游的阿拉尔地区,1959年至1996年,耕地面积从22870.6公顷发展到37691.7公顷,增加14821.1公顷。同期下游阿拉干地区沙漠化土地则由137120公顷发展到149420公顷,增加12307公顷。而塔里木河下游的铁干里克农耕区1970年后因缺水灌溉被迫弃耕的16600公顷土地已经沙化[15]。滥牧主要发生于草原区,其结果也与草场退化联系在一起。如内蒙古的锡盟草原在20世纪80年代放牧超载15.4%。由于放牧过度,导致大量草场严重退化,迫使175户牧民迁往他乡[16](p93)。这样的事例在史籍中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由于滥垦滥牧、毁坏森林、草原的事件时有发生,其后果是森林和草原不断缩减,有些地方甚至成为濯濯童山。这种情况在黄土高原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黄土高原地区曾经存在过大片的森林和草原。在原始社会末期,黄土高原东南部、秦岭山脉、中条山、吕梁山、豫西诸山及渭河、涑汾河、伊洛河诸平原都属于森林地带,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则属于草原地带或森林草原地带[17](p434)。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黄土高原的平原河谷地带逐渐被开垦成农田,平原河谷地带的森林随之缩减。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农业区的扩大,平原地区规模较大的森林逐渐消失,除关中地区的上林苑中尚有较多林木外,其他平原上已经很少有森林的记载。平原地区的森林消失以后,陇山以西、秦岭、晋西北诸山及阴山山脉的森林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和草原继续缩小。到了宋代,秦岭、陇山、黄龙山、岚州、石州、汾州等地的林木被大量破坏。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和草场进一步缩小。由于大量屯田,过度开垦,加之滥砍滥伐,平原地带自不必言,丘陵和山区的森林也迅速减少。如渭河上游的森林在这一时期大量消失,只有渭源、陇西、天水诸县的五竹山、首阳山、马鹿山、辛家山等地尚有少量森林残存下来。陕北地区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黄陵、洛川、富县、延安、延长、宜川等县的某些山区。清代中期以后,对森林的破坏犹为严重。据说在周至至洋县的300里间,砍伐林木的人经常不下数万。如此乱伐,自然对森林的存在构成巨大的威胁。此外,清代对河套等地的大规模开垦,不仅使草原面积越来越小,而且也使畜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耕区的植被大量减少。据民国《横山县志》讲,“草地仅十之二三”。森林和草场的毁灭,使土壤失去了应有的屏障,不仅难以含养水分,而且在风力、水力侵蚀的作用下日益退化,甚至就地起沙。这两个原因互为表里,恶性循环,使土地荒漠化情况愈演愈烈,不少地方因此变成了沙漠。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如塔里木河两岸在汉、唐时期曾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城镇,天然植被良好,农业发达,但过度开垦用水,使河流萎缩,水系变迁,从而导致大片土地荒漠化,昔日繁荣的城镇也相继沦为废墟。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楼兰、且末、精绝等地在汉代都是发达的农业区,后来均被沙漠吞没。近代以来,由于山前地带新绿洲大量引水,使河流中下游水量日益减少,直接导致古代绿洲的消亡。目前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面积由686万亩减至150万亩,下游地区60年代开垦的45万亩良田仅存18万亩。著名的罗布泊已经干涸,荒漠化的发展呈现出加速的趋势[15]。1950年后,***生产建设兵团的三个屯垦区,使耕地面积大量增加。为了浇地,修大小水库70座,容水26.9亿立方米。“由于渠库结合,把大量地表水引入灌区,强烈地改变了地表水的时空分配。上游灌区过量引水,再加上水库渗漏影响,使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渍化发展,盐渍化耕地面积占总可耕地面积的35%~45%。源流输往干流水量减少,使干流中下游地下水位下降,中游区平均下降1~2米,下游平均下降4~6米。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衰败,土壤风蚀加剧,沙漠化不断扩大,平均每年以0.25%的速度递增。生态环境恶化,局部地区(如铁干里以下)完全崩溃。”

   

四、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策略

牧童吕岩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牧童吕岩10篇

学习

读书使人明智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读书使人明智10篇,内容包括读书使人明智的方法,读书使人明智写作使人精确。1.对问题或疾病进行规范性诊断、分类和病因学分析,弄清问题或疾病的本质。2.对当事者的个性、知识水平等因素进行评估分析,为选择书籍作必要准备。3.

学习

信用经济论文模板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信用经济论文模板,内容包括经济金融课题论文怎么写,经济建设金融方面的论文参考文献。二、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诠释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取向的解释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但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

学习

手工花朵制作方法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手工花朵制作方法10篇,内容包括手工丝带花朵制作方法,手工塑料花朵制作方法。日用陶瓷作为传统艺术陶瓷的一部分,其装饰效果较好,日用陶瓷装饰从传统的手工彩绘到贴花纸,装饰手段从低档到高档、从单一到多样的变化随着科学和社

学习

平凡之路朴树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平凡之路朴树10篇,内容包括平凡之路朴树经典十首,朴树歌曲平凡之路。王东电台77、78期:http:///#/dj?id=764006http:///#/dj?id=770020失联10年,挺害怕的本来,从第一张专辑《我去2000年》到第二张专辑《生如夏花》,整整5年时间已经

学习

中国古代故事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古代故事10篇,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故事大全,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十篇。读了《中国古代爱国故事》后,我被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迹深深打动着:明朝末年,郑成功怀着爱国心,成功地将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收复了中国的神圣领土。“开辟荆棘

学习

王昌龄的诗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王昌龄的诗10篇,内容包括王昌龄的诗采莲,王昌龄的诗鹿柴。王昌g的送别诗不仅表现与友人分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更抒发了个人情感。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报国志向,希望可以有所作为,报效朝廷,但现实往往

学习

鲁迅的文章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鲁迅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鲁迅的散文集中的十篇,鲁迅文章大全100篇。细读先生的文章,你就会发现,里面所写到的都是社会或人性的黑暗面。与其说他性喜疑人,还不如说是环境造成的更为恰当。因为他受一些青年学者及社会的暗箭所伤

学习

纪律审查经验交流材料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纪律审查经验交流材料模板,内容包括纪律审查的思路与方法,纪律审查典型经验文书模板谁来做。(一)、“两级审理”是提高基层案件审理质量的有益探索。1、“两级审理”能确保每件案件都经过审理,解决案件“以查代审”和“只查不

学习

大学中期自我总结模板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中期自我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大学生自我总结模板汇编10篇,大学自我总结的内容范文。大学生活是很宝贵的,我不愿意平平淡淡地过这几年,为此我一点点的学习着,也一点点的进步着,虽然各方面考虑的不那么周到,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积

学习

心理健康讲座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健康讲座10篇,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大全,心理健康问题应对讲座心得。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大脑机能尚未发育成熟,人格特征还处于初步的形成过程中,整个心理发展也还处在幼稚和不稳定时期。因此,小学生特别

学习

优惠活动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优惠活动10篇,内容包括优惠活动方案范文参考,缴费优惠活动。二、针对人群:所有就诊患者三、活动项目:医院功能科、放射科、检验科的所有门诊检查项目享受8折优惠。四、活动流程:门诊病人正常就诊、检查,全额缴费,检查结束当日凭

学习

体育期末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期末总结,内容包括体育期末总结900字,体育期末总结怎么写。时间像流水,一学期已经到了尾声,静心总结一下自己一学期的体会,是不断进步的关键.体育课改的今天,是在探索中进步和不断完善.同样的,刚刚走出校门的我,由学生

学习

英语名言名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名言名句10篇,内容包括英语名言名句励志简短,英语关于学习名言名句优美句子。firstwealthishealth.——RalphWaldoEmerson,Americanthinker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美国思想家爱默生。R.W.2.Wherethereislife,there

学习

约翰克里斯多夫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约翰克里斯多夫10篇,内容包括《约翰克利斯朵夫》,约翰克里斯托夫经典事例。小说最后一章——《生命之光》中对于克里斯朵夫在生命弥留之际对美好回忆的描写深深打动了我。文中这样写到:钟声复起,天已黎明!美妙的音乐在空中回旋

学习

画家和牧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画家和牧童10篇,内容包括画家和牧童的故事,画家和牧童的故事在课本第几页。二、以读代讲,体验情感1.这位有名的画家非常爱画牛,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画吧!2其中《斗牛***》是最著名的作品。那这幅千古流传的《斗牛***》到底是怎

学习

中国钢琴曲《牧童短笛》分析

阅读(19)

对于钢琴音乐,许多西方国家在19世纪上半叶就已经进入了浪漫主义的繁荣时期。然而在中国,这种“洋玩意”随着新学堂的兴起,才逐渐被国人接受并得以推广和应用。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国人对于西方音乐一时还难以理解与接收,所以,钢琴及钢琴音乐

学习

论《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及演绎方式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论《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及演绎方式,内容包括贺绿汀牧童短笛创作背景,牧童短笛创作背景。《牧童短笛》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作曲法的完美结合,在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正确的演绎才能够完美表现音乐。

学习

牧童吕岩范文精选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牧童吕岩范文精选,内容包括牧童吕岩原文及翻译,牧童吕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

聪明的小牧童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聪明的小牧童,内容包括聪明的小牧童好句摘抄,聪明的小牧童好词好句摘抄。从cónɡ前qián有yǒu个ɡè小xiǎo牧mù童tónɡ,由yóu于yú别bié人rén无wú论lùn问wèn什shén么me,他tā都dōu能nénɡ给ɡěi出chū聪cōn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