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的现代诗10篇

关于绿的现代诗篇1

刘福春/文

逝者:绿原

第1页:第2页:

关于绿原的生活与创作,诗人牛汉和绿原曾有这样一段对话:

牛汉:“你有过幸福吗?”

绿原:“没有。”

牛汉:“我看,你的诗里从来就没有过甜蜜的素质,你同意吗?”

绿原:“是的。”

牛汉:“大概写《童话》的那两年,是你几十年来生活和心境最单纯和平静的时候。我这个看法符合事实吗?”

绿原迟疑了一会儿答道:“可以这么说。”

这段对话见于牛汉的文章《荆棘和血液――谈绿原的诗》(刊于《文汇月刊》1982年第9期)。这里谈到的《童话》,是绿原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于1942年12月,为胡风编辑的《七月诗丛》之一种。这是绿原独具特色的一本诗集,也是至今仍有影响的一本诗集。1973年,诗人痖弦曾在台湾介绍说:“纵观《童话》这本集子,每一首诗都流溢着一种年轻人的梦幻和憧憬,语言清澈,节奏明快,没有三十年代上海现代派文人有气无力的个人调子,也非田间那种捶胸顿足声嘶力竭式的歌哭呐喊,而是流丽自然的‘天籁’。”

然而,绿原很快走出了“童话”。

绿原原名刘仁甫,1922年11月8日生于湖北黄陂。1940年高中未毕业后辗转至重庆,开始尝试新诗写作。1942年考入重庆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1944年初,***事当局为来华参战的美***征调大学生任译员,绿原被征调,先分配至航空委员会,但报到前因其有“思想问题”,改调“中美合作所”。绿原在友人帮助下拒绝前往,并为逃避特务的迫害离开了重庆。这一遭遇改变了绿原的诗风,更为诗人以后命运的改变埋下了隐患。

绿原逃离重庆后,到川北岳池新三中学教书,1946年返重庆,1947年至武汉,1948年诗集《又是一个起点》列入《七月文丛》出版。绿原这一时期有影响的诗作,有《终点,又是一个起点》《伽利略在真理面前》《复仇的哲学》等。绿原的诗风转变在当时很受好评。路翎讲:“我认为:绿原是属于这一类诗人的,他们具有向复杂的现实生活搏斗,与现实的人生并进的,坚韧的内在力量。而且,在绿原的身上,这种情形似乎是特别的明显。他底几年前的最初诗集《童话》,那简直是梦幻似的美丽的东西,里面虽然流露了时代的与人生的感激之情,但与现实生活的斗争,却是接触得并不强的。他沉溺在自己的意境之中,似乎是感伤而又感激地用这意境来排拒现实的惨痛。我曾经想过,如果这温柔而美丽的意境,一旦不得不与现实生活面对面地接火时,不知会发生怎样的情形,我想,或者是从这一面痛苦的突进――要付的代价一定是不小的――或者失掉了原有的,在现实之中溃散。”……“现在证明了绿原是突进了。虽然在这之前,他底有一些诗里曾经流露了异常暗澹的和悲伤的情绪,好像是原先的梦幻已不存在,在现实人生的压力之下,摇摇欲坠了――但这却证明了他的苦斗,付出了代价,正视了血肉淋漓的现实,开始了突进。”

绿原1948年加入中国***。1949年到北平,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后返武汉,任《长江日报》文艺组副组长。1951年出版诗集《集合》。1953年调至北京,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工作,同年出版诗集《从一九四九年算起》。

正当诗人准备新的迈进之时,一场暴风雨突然袭来。1955年5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关于胡风集团的一些材料》,在材料按语中,绿原被称为“中美合作所特务”。于是,诗人绿原消失了,致使1973年痖弦在台湾介绍绿原时认为,绿原已在1956年左右“被迫在汉口投江自尽”。

虽然绿原被剥夺了包括发表作品在内的正当权利,但仍坚强地生活着。在被隔离审查的七年时间里,他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德语,使其后来成为享誉中外的翻译家。“”期间在干校,又写下了《重读〈圣经〉》等诗作。

绿原1962年恢复工作,安排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1980年“胡风集团案”后,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又出版《人之诗》(1983年)、《人之诗(续编)》(1983年)、《另一只歌》(1985年)、《我们走向海》(1990年)、《绿原自选诗》(1998年)等诗集。2007年《绿原文集》共六卷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晚年的绿原周围,可以说是鲜花和掌声不断:1988年,诗集《另一只歌》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1985年-1986年)新诗(诗集)奖;1998年,获马其顿斯特鲁加诗歌节金环奖,同年译本《浮士德》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2003年,获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07年,获中坤国际诗歌奖。但这并没能影响到绿原平静的书斋生活。

不得不孤独到

反而爱上了孤独

只恨孤独得不够

关于绿的现代诗篇2

    论文摘 要:历史上的绿珠只有一个,而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的绿珠都是对绿珠故事的“各种解释”,在晋至北朝时期,诗人们大多着眼于歌颂绿珠的美貌和才艺,唐代诗文中也不乏赞叹绿珠的美貌和才艺的作品,但是人们逐渐从道德角度来审视绿珠故事,或褒或贬,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经验对绿珠故事作出的“自己的解释”。绿珠故事的原本形态也给后世对绿珠褒贬不一提供了文本上阐释的可能因子。

    美女绿珠她坠楼而死,过早的夭折使人为之感到痛惜,晋代以后,绿珠成为众多诗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在晋至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大多着眼于歌颂绿珠的美貌和才艺,尚未上升到道德评判的层面。到唐代以后,也不乏赞叹绿珠的美貌和才艺的作品,如王勃《采莲赋》:“命妖侣于石城,啸娱朋于金谷。乃使绿珠捧棹,青琴理舳”[1],但是人们逐渐从道德角度来审视绿珠故事,或褒或贬,唐人所接受和再创造的绿珠故事,已经具有了特殊的深刻含义。

    唐代与晋至南北朝相比,绿珠故事的文本呈现出多样性,除了史传、诗歌等传统样式之外,绿珠故事在笔记、小说等文学样式中的数量明显增多。下面我们逐一进行梳理。

    一、一旦红颜为君尽——绿珠以死殉贞情

    绿珠不惜坠楼明志,被传为千古佳话。时隔半个世纪,在绿珠坠楼之烈举的直接感召下,唐代也发生了一个与绿珠坠楼惊人相似的窈娘殉情报乔知之的爱情悲剧。《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记载了乔知之有侍婢曰窈娘,美丽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因作《绿珠篇》以寄情,密送与婢,婢感愤自杀。承嗣大怒,因讽酷吏罗织诛之[2]。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志人小说集《续世说》卷九着录此事的时候,一反前人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同情惋惜、唏嘘感叹,而把此事收录“惑溺”条下,带有明显的贬斥色彩。

    《太平广记》卷一七七记载了崔郊秀才与其姑一婢私通,姑贫鬻婢于连帅,连帅爱之,崔郊思慕无已,候婢寒食节外出之时誓若山河。并赠诗曰:“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后来连帅命婢与崔郊同归。并且“帏幌奁匣,悉为增饰之,小阜崔生矣”[3]。崔郊继承了江总诗中所描绘的绿珠含泪而舞的哀怨凄楚形象,勾勒了一个用罗巾拭泪的泪美人的形象。由此,绿珠哀怨的形象在唐代广为人们接受。唐代诗人刘商《绿珠怨》、权德舆《送张将***归东都旧业》以绿珠怨为题,描绘一种凄冷哀怨的氛围。绿珠的哀怨是美好的爱情之花被恶势力摧折的的凄美。因此,唐代诗人对绿珠在石崇遇难之时以死殉情流露出同情惋惜,高度赞美绿珠的刚烈之举,如汪遵《绿珠》“从来几许如君貌,不肯如君坠玉楼。”

    二、绿珠犹得石崇怜——盼君臣知遇锐意进取

    绿珠作为一个歌妓,她的命运掌握在石崇的手里,幸福与否,能否得宠也是由石崇一人决定,这种男女之间的关系和封建社会中君臣遇合的关系极其相似,臣子的地位和婚姻关系中妻妾奴婢的地位和命运极其相似。“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中日:“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种。绿珠犹得石崇怜,飞燕曾经汉皇宠。良人何处醉纵横,直如循默守空名”[4]。绿珠作为一个歌妓,在美女如云的金谷园中,却得到了石崇的知遇和宠爱,甚至为了绿珠而速祸。美丽善歌舞的绿珠尚且能得到主人的宠爱,才华横溢的初唐四杰对自身为代表的落拓文人的终能显达的充满了自信。这些出自初唐四杰笔下的诗句,表现了社会中下层人们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自我意识和匡时济世的自我期待、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热情。以绿珠受石崇宠爱来比喻君臣遇合,后世已经被经常当做典故来使用。石崇对绿珠可谓有知遇之恩、赏识之恩,而绿珠也没有辜负石崇,在石崇遇难之时,坠搂而死来报答石崇的赏识宠爱之恩。在渴望知遇的文人看来,绿珠是知恩***报的楷模和典范。

    三、昔时歌舞台,今成狐兔穴——抒发怀古感伤情绪

    唐代诗人们看到当年铺锦列绣、花奇草异的金谷园,如今已是秋草迎风败叶委地荒草映月一片凄凉;富可敌国的石崇最终落了个人亡财空,连心爱的姬妾也无从保全的可悲下场。绿珠如花似玉然而又像春花难常开,虽技压群芳深受石崇的宠爱,但是世事无常,好花易落,就像唐代诗人苏拯《金谷园》中写道:“积金累作山,山高小于址。栽花比绿珠,花落还相似”[4]。更是让人觉得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世事之难料。如刘希夷《洛川怀古》:

    晋家都洛滨,朝廷多近臣。词赋归潘岳,繁华称季伦。梓泽春草菲,河阳乱华飞。绿珠不可夺,白首同所归。高楼倏冥灭,茂林久摧折。昔时歌舞台,今成狐兔穴。人事互消亡,世路多悲伤。北邙是吾宅,东岳为吾乡。君看北邙道,髑髅萦蔓草[4]。

    刘希夷面对“繁华事散”的金谷,从萋萋春草、白头翁坐泣、高楼倏冥灭,髑髅萦蔓草中感受到衰败以后的沉寂与凄清;金谷园的昔日繁华歌舞台,今成荒凉狐兔穴这一鲜明的盛衰巨变,让诗人愁绪郁结、悲不能抑。桀骜不逊的李白在《古风》中写道

    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仇。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4]。

    洛阳的天津桥见过昔日的繁华,也领略过王公贵戚今天耀武扬威,明天就会人首异处,它成了人事盛衰的见证,也自然地成了人事盛衰的象征,李白慨叹自古以来功成应该及时全身而退,否则世事无常,祸福难料,不如散发弄扁舟。在《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时久病初起作)》中李白也同样流露出这种人生慨叹和感悟: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4]。

    ***治的复杂、竞争的重压以及个人理想与社会意识的尖锐冲突,是李白面临着一种选择,也就是入世与出世这两种不同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的选择。由于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人格形成上的诸多原因,这些人总是处于怀才不遇或抑郁难伸的境地,他们的用世之心常常受到严重挫伤,从而处于心理失衡的痛苦无望状态。于是投身田园,怡情山水,在大自然中求得一种慰藉和解脱。

    绿珠在金谷园中享尽了荣华富贵,但最终也逃脱不了坠楼而死的悲惨结局,绿珠和她生活过的金谷成了笃信佛教的人们阐释空无思想最好的例证。如唐朝着名诗僧天台寒山《诗三百三首·传语诸公子》“伸头临白刃,痴心为绿珠”[4],在他们看来万法皆空,所以劝戒人们不要对原本空无的财色执迷不悟。唐代另一位诗僧贯休也在吟咏绿珠的诗中表达佛教空无的思想。他在《偶作五首》、《洛阳尘》中分别写道:

    君不见金陵风台月榭烟霞光,如今五里十里野火烧茫茫。君不见西施绿珠颜色可倾国,乐极悲来留不得。君不见汉王力尽得乾坤,如何秋雨洒庙门[4]。(《偶作五首》)

    昔时昔时洛城人,今作茫茫洛城尘。我闻富有石季伦,楼台五色干星辰。……伊水削行路,冢石花磷磷。飞鸟好羽毛,疑是绿珠身[4]。(《洛阳尘》)

    诗中先是浓墨重彩极力渲染金谷之繁华,来反衬如今金谷之荒凉。以乐写哀,而倍增其哀,以盛用写衰,倍增其衰,想以此来告诫人们,财色以及世间诸相,都不过是虚幻之像,不要滞于虚幻之像。

    四、不羡绿珠歌——抒发渴慕隐逸的思想

    石崇虽然有敌国之富,但是最终却因财招祸,绿珠虽有绝世之美丽,可最终却成了***治斗争的牺牲品,坠楼而死,如苏拯《金谷园》中写道:“徒有敌国富,不能买东市。徒有绝世容,不能楼上死。只此上高楼,何如在平地”[5]。所以孟浩然在《同张明府碧溪赠答》借绿珠之事感慨世事无常,好花易落,抒发对无官无禄自由平淡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封建社会里,即使有些人平步青云,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可以呼风唤雨,叱咤风云,但是,伴君如伴虎,每天必须小心谨慎,稍有差错,不但自己项上人头不保,重者有可能是满门抄斩,虽然绿珠一时得到石崇的恩宠,但是,也难免会有人老珠黄,色衰爱迟的一天,所以人们不再羡慕绿珠,“还看碧溪答,不羡绿珠歌”[4],而是渴望过一种平淡的生活。

    五、唯与石家生祸胎——贬斥绿珠为祸水

    唐代在有关诗文中,常把绿珠视为导致石崇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如徐凝《金谷览古》:“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4]。认为虽然绿珠歌舞天下无双,但只会给石崇带来杀身之祸。《全唐文》卷七百十引李德裕的《穷愁志·祥瑞论》:“绿珠、窈娘,皆为家妖,以灾乔、石”[5],更是从***治历史的视角将绿珠等同于使西周覆亡的褒姒和使殷商灭亡的妲己。还有人用明哲保身的眼光,批评石崇不予绿珠不识时务的做法。如曹邺《古莫买妾行》:“若遣绿珠丑,石家应尚存”。通过梳理材料我们发现贬斥绿珠为亡家祸水的论调多出于中晚唐时期的文人之口,如在文宗、武宗朝两任宰相的李德裕,“白头游子白身归”的徐凝,曾屡举不第沦落长安十年的曹邺等。衰败的***治局面和混乱的社会秩序,虽然消灭了诗人们的拯世救国的***治热情,但是自身的屡试不第沉沦下僚的经历和遭遇,又不能不引起他们对国事人生深沉忧虑,这种美女祸水的思想源于人们对安史之乱的深刻反省。他们吟咏绿珠的诗歌无不浸染着浓厚的特定时代的色彩。

    唐代广州司马刘恂在专门记载岭南异物奇事的《岭表录》(又名《岭表录异》)中首次记载了绿珠故乡有关绿珠的古迹风物,原书久已失传,《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二、《太平广记》中保存了一些片段。如《太平广记》卷三九九:

关于绿的现代诗篇3

关键词:贺知章;诗歌;风格

贺知章是初盛唐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他的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气度雍容,从容不迫,淡而有味,其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流传千古,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本文将结合作品对其风格进行分析。

贺知章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生活的时代和个人的遭遇息息相关。公元659-744年,贺知章生活的年代是唐王朝经济繁荣、国力鼎盛的时代。贺知章诗歌中所反映的生活正是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社会现实,充满昂扬上进的时代精神。如其应制诗《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奉和圣制春台望》等正是反映了“开元盛世”的文治武功和“盛唐气象”。他以一种开放的胸怀,描写积极上进的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

贺知章的一生是顺遂的,少时即以诗文驰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仕途一帆风顺,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贺知章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告老还乡,为道士。离开京师时,玄宗曾赐诗,皇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不久病卒。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他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与之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贺知章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史称其“晚年尤纵,无复规检”,行事率性而为,无所顾忌,而其实正反映了贺知章率真放旷,不愿受世俗所羁的坦荡磊落胸怀。他仕宦长安五十年,历任要职,豪饮善诗,擅长书法,多才多艺,名重京师。他性格豪放,不拘小节,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由于生逢盛世、仕途顺利的人生际遇和旷达洒脱的个性,贺知章在诗歌中没有愤世嫉俗,身世悲凉的哀叹,即使有惆怅,基调也是乐观豁达的,风格气度雍容,清新潇洒,淡而有味。

《咏柳》是贺知章写景诗的代表作品。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柳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名家评说,贺知章的《咏柳》诗,是千百年来最好的一首咏柳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关于绿的现代诗篇4

一、要掌握诗歌类别及特点

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木兰诗》)、抒情诗(《春夜喜雨》)和哲理诗(《断章》);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从***行》)与近体诗(《春望》);按语言可分为四言(《君子于役》)、五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七言(《无题》)与杂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按题材可分为写景诗(《望庐山瀑布》)与咏物诗(《鹧》)、边塞诗(《出塞》)、咏怀诗(《游子吟》)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与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

二、要了解作者及其风格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必然带有该时代的烙印,其经历、其思想感情无不留下深刻的时代印痕,而每一个诗人又有各自独特的思想性格,因而结合作者赏析古典诗歌,有助于考生把握作品的风格和内涵。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雅俗共赏,王维的诗画一体,李商隐的朦胧隐晦,范仲淹的苍凉悲壮,苏轼的雄健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等等,都能让品味到不同时代对诗人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和文风等方面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三、提取意象,体会意境,理解主旨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味诗歌中创设的意境,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赏析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生活***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会。诗人把抽象的情绪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诗歌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等。

2.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情景交融(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托物言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运用典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比兴(关关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烘托(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小见大、联想想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及欲扬先抑等。

3.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对比、双关、反语等。

五、要揣摩诗歌中字词的妙用

王安石称诗歌的语言为“诗家语”,是指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尤其讲究炼字,经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门”,作者“推”“敲”难定,韩退之曰“敲”字为佳。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认为:“就这首诗看,敲的应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家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响亮。”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好。第一,“绿”字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此,能在我们面前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种作用。第二,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让我们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所以,在赏析诗歌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的作用。

六、要结合标题、注释和题干分析

诗词的标题,如同文章的标题一样,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去分析理解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基本上可以把握古诗词的主旨。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交代了写作的目的,崔颢的《黄鹤楼》指出了吟咏的主要对象,孟浩然的《过古人庄》揭示了诗的主要内容。

在古诗词赏析题中,命题人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或交作背景,或提示作者生平,或介绍相关人物、地名,或解释有关事物,等等,都是帮助考生分析理解诗词主旨的组成部分,应该认真阅读,对照试题,反复斟酌。

关于绿的现代诗篇5

【关键词】《诗经》;色彩;审美视角

《诗经》中色彩众多,如描述红色的词有“赤”、“赪”、“赫”、“赭”、“炜”、“璊”、“朱”、“丹”等,这些色彩因为程度深浅而被区分开来,也有因附着物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名称,同是白色,“素”、“缟”多用于指丝帛服饰,“皦”、“皎”用于描述日月之光,“瑳”、“皙”多指容貌。色彩分类如此详尽,丰富了古代色彩词汇,也体现了《诗经》时代的人们对色彩关注的认真态度。

一、《诗经》色彩话语揭示出对美的认同和自觉追求

作为农业文明古国,自然地理环境为先民们提供了物质生活资料和审美观照对象,当他们向周围伸出触角,去感知,去体验自然环境的同时,不同的自然环境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给予主体心灵新的刺激,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可以说,对美的自为自在的追求,自古至今,从不间断。

(1)用色彩渲染人物的容貌仪止

自然界的生命才是美的。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它需要一双美的眼睛去发现它,《诗经》时代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这种美,并运用想象、联想等思维特征,使客体与主体相融合,对美的认识做了很好的把握。《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灼灼”:花鲜艳盛开的样子,“华”同“花”。这是一首新婚祝贺诗,诗人看到春天柔嫩繁盛的桃枝和鲜艳怒放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青貌美。这种美是炽热的,奔放的,诗人以鲜红夺目的色彩形式的描摹,给人醒目的感觉,印象深刻,姚际恒《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后世作品中出现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人花互相映衬,人更添一份别样的姿色。宗白华说:“在美学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国重形象,西方重理性。”但《诗经》对物象的选择,不是简单的堆彻和罗列,也不是对这些物象的名称和性能作简单介绍,而是在筛选过程中,运用想象,象征,比喻等思维方式对物象特征进行的一次对照和黏合,是诗人为了情感表达,寄托情思有意识进行的选择。

(2)植物染料凸显审美情趣

孙作云先生统计,《诗经》中的植物染料有三种:一,菉草,通做“绿”,可以染绿;二,蓝草,即靛草,可以染青(蓝青色);三,茹藘,即茜草,可以染红。《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郑笺》:“蓝,染草也。”《毛诗正义》:“以蓝可以染青,故《淮南子》云:青出于蓝。”“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绿,即菉也。程俊英《诗经译注》:“绿,草名,即荩草,可以染黄。”《说文》云:“‘戾’,草也,可以染留黄。”“菉”一音“戾”,“留黄”即“绿”。朱熹《诗集传》:“绿,王刍也。”明方以智《通雅》云:“古者供草入染人(官名),故谓之‘王刍’。”《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毛传》:“茹藘,茅蒐也。”马瑞辰《诗经传笺通释》:“茹藘,染草也。”《说文》:“茅蒐,茹藘。人血所生,可以染绛。”程俊英《诗经通释》:“茹藘,茜草。其根可作红色染料。”《郑风.出其东门》:“缟衣茹藘,聊可与娱。”《毛传》:“茹藘之染女服也。”《郑笺》:“茅蒐染巾也。”白色的衣服,配上鲜红的头巾,光彩夺目,十分好看。植物染料改变了单一的服饰色彩,由一种或几种颜色调和成更为复杂的颜色,获得了视觉美感,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诗经》色彩话语体现了生存环境的优美适宜

《诗经》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物质上,包括人自身及人所需要的一切,都是自然赐予的,人依存于自然。精神上,甚至人的一切艺术活动,也都依赖于自然。《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箕。”陆机《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淇,水名。”“奥”:澳或隩的借字,水岸深曲处。“猗猗”,美盛的样子。河岸曲折之处淇水流过,青青绿竹迎风婀娜,营造出静谧幽清的境界,诗句不加点缀,而以自然描摹,从远及近,有动有静,一副惬意之景映入眼帘。

三、《诗经》色彩话语折射下的礼仪、典章制度

(1)白茅作为祭品的衬垫物

茅,又称白茅、茅草、茅菅等。茅草有韧性,可苫屋、搓绳。茅针、茅叶和白色地下根茎可供药用。初生的茅根,洁净白嫩,祭祀便取其洁白柔顺之意。茅在古代祭祀中主要用作祭品的衬垫物,以凸显其圣洁庄重的氛围。《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古时,狩猎是男子事,采集是女子事,这首诗描绘的是“吉士”把猎物赠给心上人的情形。而麕为何以白茅包之?李湘在《诗经名物意象探析》中说:“凡在各种重要的盛典、祭祀、进贡等场合,或即使个人方面的一些活动中,必以白茅为铺垫为包束,才足以表示最大的尊敬、最高的虔诚和获得吉祥平安的信念。”因此,白茅成了“隆重、信诚、尊敬的重要表征和平安吉祥的象征”了。

(2)从服饰色彩看周朝礼制

人的衣生活是社会制度的附属品,服饰文化体现着社会制度。《诗经》所蕴含的服饰文化丰富多彩,不同等级的周人所用服饰各不相同,同一等级之人不同场合所用服饰也千差万别。阎步克说:“中国的服饰文化不仅高度细密,还是高度‘数字化’的。它充分运用数列手段,对服饰要素——如尺寸、质料、色泽、***样、饰物等——做等级安排。”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坨。”朱熹《诗集传》:“皮,所以为裘,大夫燕居之服。”这是一位身穿羔羊皮袍,并以白丝饰之的大夫形象。《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管子·揆度》:“卿大夫豹饰。”《诗集传》:“礼,君用纯物,臣下之,故羔裘而以豹皮为饰也。豹甚武而有力,故服其所饰之裘者如之。”《秦风2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五彩斑斓的锦服配以狐裘,诸侯像也。“君子至止,黻衣绣裳。”《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谈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贵族公子服裘,皮,丝等,并且色彩明艳、端庄华丽,而贫贱之人黼葛,褐,枲麻等粗布衣服,色彩灰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劳动者连抵御寒冬的粗布衣服都没有,还要“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阶级对比鲜明,令人哀伤。

《周礼》详细记载了掌管服饰制作的官职,有司裘,掌皮,典妇功,典丝,典枲,内司服,缝人,染人等,分工明确,制作精细。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等服饰等级制度森严,如若错穿,即有僭越违理之嫌。《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陈奂《诗***传疏》:“素衣,谓中衣也。……礼唯诸侯中衣则然,大夫用之则为僭。”襮也是诸侯的服饰,潘父是大夫,他却穿起诸侯的衣服,可见潘父已经僭越礼制,企***作乱了。

【参考文献】

[1](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关于绿的现代诗篇6

关键词:小学古诗 词类活用 语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收录古诗词58首,这些古诗词是小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最直接资料,也是培养小学审美情感的最佳文学体裁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各学段的古诗文诵读篇目数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从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们诵读的古诗词数量就可看出,小学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但由于古诗在创作中受到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方面的要求,因此古诗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较为常见。为了能更准确地理解古诗的大意,应该对古诗中的词类活用这类语法常识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本文拟以小学教材选录和必背古诗篇目为例,对小学古诗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简要分析论述。以期对小学古诗阅读和教学有所帮助。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固有的语法功能,而具备了其他词类语法功能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通过对小学古诗中的词类活用例句进行分析整理,概括出了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简洁的特殊表达方式。例如: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诗中的动词“见”读作“xiàn”,不读 “jiàn”,“显现、出现”义。“牛羊”在诗句中作动词“见”的宾语,却是“见”动作的发出者,“见牛羊”正确释义为“使牛羊显现”。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三秋叶”“二月花”在句法层面上是动词“落““开”的宾语,在语义层面上是“落““开”动作的发出者。因此,动词“落”“开”在诗句中是使动用法,义为“使……凋落”“使……盛开”。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行》)

形容词“暗”为“暗淡”义,在诗句中后有宾语“雪山”,且宾语具有“暗”的特征,符合形容词使动用法的语法特征。“暗雪山”义为“使雪山变得暗淡”。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形容词“绿”后面带有宾语“江南岸”,且宾语代表的事物具有“绿”的性质,“绿江南岸”的正确释义应为“使江南岸变绿”。例句中的“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主要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例(1)(2)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例(3)(4)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小学古诗词中我们尚未发现名词的使动用法的用例。

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即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形容词“足”在诗句中作谓语,且后面带有宾语“鸡豚”,临时具有了动词的语法功能,活用作动词,义为“备足”。“足鸡豚”的正确释义为“备足了丰盛的菜肴”。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尽”原为形容词,“完”义,在诗句中前有副词“更”修饰,后有宾语“一杯酒”,临时活用作动词,意义为“喝完”。“更尽一杯酒”的准确释义为“再喝完一杯酒”。

(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形容词“明”,为“明亮”义。在诗句中,后有宾语“驿墙”作其支配对象,临时具有谓语的语法特征,活用作动词,义为“照亮”。

三.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活用作状语,是指名词在动词之前,对动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小学古诗词中名词活用作状语仅有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的类型。例如:

(1)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句中的方位名词“西”置于动词“出”之前,对其进行修饰,表示动作“出”的方向,译为“向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句中的时间名词“夜”置于动词“入”之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译为“在夜晚”。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方位名词“西”在诗句中活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辞”发生的方位。名词性短语“烟花三月”在诗句中修饰动词“下”,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活用作状语,译为“在烟花三月”。

(4)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普通名词“涧边”和名词性短语“深树”在诗句中活用作动词谓语“生”和“鸣”的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译为“在溪涧边”“在幽深的树丛中”。

在小学生古诗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以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的活用用例居多,普通名词活用作状语的用例较少。

四.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在言语环境中,临时具有动词的语法特征,在句中作谓语,后带宾语,或者前有状语修饰,这时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例如:

(1)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贺《社日》

诗句中“栅”本为名词“栅栏”义,在诗句与后面的动词“栖”相呼应,活用作动词,义为“满栅”。“豚栅”义为“猪满圈”。

(2)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句中的方位名词“东”,前与名词“江水”并列使用,两者之间不是修饰关系,而是陈述关系,名词“东”临时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征,活用作动词,根据前后文意的联系,译为“向东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名词“目”前有能愿动词“欲”修饰,且有前置宾语“千里”,临时具有动词的语法特征,活用作动词,为“看”义。整句诗的意义为“想要看尽千里外的风光”。

五、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言语环境中处于名词的位置,临时具有名词的语法特征,这时形容词便活用作名词。例如: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置于介词“将”后,作动词“绕”的支配对象,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征,活用作名词,根据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可译为“绿的田地”。形容词“青”在诗句中作动词谓语“送”的宾语,活用作名词,可译为“青翠的山色”。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形容词“绿”“红”分别置于动词“映”前后,作谓语动词的陈述主体和支配对象,作主语和宾语,活用作名词。依据全诗的大意可译为“绿叶”“红花”。

在分析古诗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时,值得注意的是词类活用现象易与词的兼类现象混淆,应该加以仔细辨析。在古代汉语中,每个实词一般都属于一个固定的词类,某个词为甲类词,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临时具有乙类词的语法特征,这种语法现象为词类活用。而词的兼类是指某词同时具有甲乙两类词性。

因古诗格律的要求,小学古诗中的词类活用是较为常见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为了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古诗,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名琛.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古汉语教学目标刍议[J].教育探索,2012(1).

[3]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2001.

关于绿的现代诗篇7

同在汉代,这一名词亦见于《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厨毡……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琥珀、水晶、琉璃、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

翡翠是古代生存在黔滇西南夷一带的一种鸟,鸟羽有红绿两色混合,鸟羽正面视之为翠绿,侧视但见翡红。滇西哀牢人称翡翠鸟为“绿翠”鸟或“马翠”鸟。翡翠鸟不会捕鱼,平时活跃在河泽里,飞居于林荫中。这种鸟的毛色十分好看,通常有蓝、绿、红、棕等颜色。一般这种鸟雄性的为红色,谓之“翡”;雌性的为绿色,谓之“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即解释:“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在各个朝代文人墨客的诗句中,经常出现有关翡翠的词句。如唐代大诗人杜甫《重过何氏五首》:“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唐代诗人陈子昂《感遇》诗:“翡翠巢南海,雌雄株树林……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金初著名诗人蔡松年在他的《鹧鸪天・赏荷金》中写到:“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照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明朝大诗人文徵明的诗《莲房翠禽明》中也写到:“锦云零落楚江空,翡翠翎边夕照红。愁绝开桡烟水外,秋香吹老一滩风。”

“翡翠”一词,古代除作为鸟名被广泛流传使用外,更多的时候则是作为鲜艳颜色的代名词,即翡红与翠绿。到了清代,翡翠鸟的羽毛作为饰品进入了宫廷,色彩艳丽的翠羽深受嫔妃们的喜爱。她们将其插在头上作为发饰,用羽毛贴镶拼嵌作为首饰,故其制成的首饰名称都带有翠字,如钿翠、珠翠等。到了清代中期,大量的缅甸玉通过进贡进入了深宫内院。这些玉石的颜色为绿色、红色,且颜色多不均匀,有时在浅色的底上,常伴有红色和绿色的色团,颜色之美宛如赤色羽毛的翡鸟和绿色羽毛的翠鸟,所以人们称这些来自缅甸的玉为翡翠,渐渐地这一名称在中国民间流传开了。从此,“翡翠”也由鸟名转为缅甸玉石的专用名称。

关于绿的现代诗篇8

[关键词]洛尔迦;诗歌创作;艺术世界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ía Lorca),1898年出生在西班牙格拉纳达市十英里外的小村子牛郎喷泉。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914年考入了格拉纳达大学法律系,后改学文学。1919年去马德里留学,认识了大批年轻艺术家,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洛尔迦的诗歌创作主要分为前期和后期。1921~1927年为前期,先后发表了《诗篇》、《深歌集》、《歌集》、《吉卜赛谣曲集》等诗集;1928年以后属于他创作的后期,后期成就最高的诗集是他在纽约创作的《诗人在纽约》。洛尔迦的诗风从前至后有着较大的转变,前期具有明显的安达卢西亚的深歌情结和吉卜赛古谣曲的风味,后期因为他去纽约留学以后感受到的是不同于以往的另一个世界,并且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才写出了《诗人在纽约》这样象征性较强的诗集。

一、安达卢西亚的歌声

深歌是一种流行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民间歌谣,“深”是一种安达卢西亚方言。戴望舒曾经说:“广场上、小酒店里、村市上。到处都听得到美妙的歌曲,问问他们的作者,回答常常是:‘费特列戈’。”洛尔迦在创作《深歌集》时,吸收了民间歌谣的节奏性,又融入了安达卢西亚本地的方言。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现安达卢西亚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与之前的《歌集》相比,《深歌集》基调更为悲哀和沉重,描写的较多是“哭泣着的安达卢西亚”。在《深歌集》中,有一些意象的表现较为集中,如安达卢西亚地区的三个城市:科尔多瓦、塞维利亚、格拉纳达,其次是对一些具体物象的诗的书写。这些诗往往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在《三河小谣》中运用了一句:“哎,爱情呀,一去不回头!/一去永随风!/一去不回乡!/一去永无踪!/一去不回顾!/一去永难忘!”这种押韵的歌谣体读起来如同歌曲一般美妙。但这首诗的总体格调是忧伤的,“格拉纳达的两条河,一条在流血,一条在哀恸”,“荒废的小楼儿”,“哭泣的磷火”,诗歌通过这些意象为我们唱出了一首忧伤的情歌。洛尔迦说自己《深歌集》中的诗,“请教了风、土地、大海、月亮以及诸如紫罗兰、迷迭香和鸟那样简单的事物”。那被置于短小形式中的所有生命的热情,“来自第一声哭泣和第一个吻”。《吉他琴》就是那哭泣的歌声:“吉他琴的呜咽/开始了/要止住它/不可能/它单调地哭泣/像水在哭泣/像风在雪上/哭泣/它哭泣,是为了远方的东西/要求看白茶花的/和暖的南方的沙/哭泣,没有鹄的箭/没有晨晓的夜晚/于是第一只鸟/死在枝上。”哭泣和死亡充满了这首诗,看起来简单的意象却蕴含了象征意义。诗人写作这首诗时正在马德里留学,当时西班牙在与摩洛哥战争中败北。那“远方的东西”应该就是他所思念的家乡,他深深地思念着安达卢西亚的白茶花,而吉他琴的哭泣则象征了他对未来的忧虑,结尾处“死亡”的意象出现,更是加深了这首诗的悲戚的氛围。

在《深歌集》中,有许多歌颂爱情的民间歌谣,但是总体的氛围却是忧伤而悲戚的,哭泣和死亡等意象弥漫在整部诗集中。“死神/进进出出/出出进进/酒铺的/死神”,配合着悲哀婉转的旋律,诗人为我们唱出一曲曲忧伤婉转的安达卢西亚歌谣。

二、吉卜赛的谣曲

《吉卜赛谣曲集》写于1924~1927年间,同样是吸取了民间的因素,结合了西班牙传统的“谣曲”与现代诗,这就使古谣曲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使呈现出一种新的生命。

《梦游人谣》是《吉卜赛谣曲集》最为著名的一首,洛尔迦将谣曲的叙事性与诗歌的抒情性进行了完美的融合。“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绿的风,绿的树枝/船在海上/马在山中。”这首诗对我国当时的地下手抄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芒克失传的长诗《绿色中的绿》题目就来自《梦有人谣》。从一开篇的“绿的风,绿的树枝”,到后来吉卜赛姑娘“绿的肌肉,绿的头发”,还有“绿色的露台”,绿这个颜色作为一种贯穿着全诗的意象,牵动着读者的心。随着诗人奇妙的想象,我们会看到许多场景:“无花果用砂皮似的树叶摩擦着风,山像野猫似的耸起了它的激怒了的龙舌兰”,“你的白衬衫上染了三百朵黑玫瑰,你的血还在腥气地沿着你的腰带渗出”。到后来两位主人公一起走向高高的露台留下了一缕血迹。吉卜赛姑娘还在等待,而喝醉了的宪警正在打门。结尾处又重复了开篇,随着爱与死亡在诗中的穿插出现,“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这一种清新回旋的声音在诗中的重复,与那些暴力血腥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叙事中夹杂着抒情,体现出一种感伤的色彩。

在《吉卜赛谣曲集》中,还有一首《西班牙宪警谣》表现了西班牙宪警的暴虐和残酷,以及对被欺压者吉卜赛人的深切同情。“黑的是马。马蹄铁也是黑的。他们大氅上闪亮着墨水和蜡的斑渍”,“他们一路骑马前来。驼着背,黑夜似的,到一处便带来了黑橡胶似的寂静和细沙似的恐怖”,“在这白金的夜里,黑夜遂被夜色染黑”。前两节主要是对景物的描写,黑色贯穿了整个前两节,西班牙宪警来到吉卜赛人的城市,整个世界都变成了黑色。后面则开始写宪警来到城市以后的暴虐行为。“四十名宪警进去大肆劫掠”,“冈波里奥家的露莎在她门口倒下。她两个已被割掉,在一个茶盘里盛放”。一幅幅血腥的令人窒息的场景,从侧面反映出了宪警的残酷和丧失人性的行径。诗歌结尾“这一出月亮和沙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到宪警们做出如此残酷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场游戏,但是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吉卜赛人来说,这些伤痕是永远都无法抹去的。宪警代表的“现代文明”对于吉卜赛人代表的“传统民族性”的打击和破坏,洛尔迦用诗性的语言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爱恨,并对现代化进程中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抨击。

在《吉卜赛谣曲集》中,诗人已经显露出了象征主义的端倪,并且在叙事诗的基础上融进了大量的抒情手法。在整部诗集中,各种颜色是他反复使用的意象,这些颜色是以冷色为基调的。颜色是诗人情感的象征,对于颜色的使用也是洛尔迦之独特的地方。这部诗集最大的特点还是对于“古谣曲”与现代性特征的巧妙融合,因此《吉卜赛谣曲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艺术世界。

三、诗人在纽约

洛尔迦在1929年获奖学金赴纽约留学,他看到了家乡安达卢西亚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他感受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高度发达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残酷性,感到害怕,并将其归纳成“几何***形和痛苦绝望”。在这一时期,他写作《诗人在纽约》这部诗集,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形成了与前期诗作完全不同的风格。正统的超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想象彻底摆脱理性和逻辑的束缚,听任潜意识摆布,自发地写作,于是就有了物体、概念和感觉的杂乱堆砌,怪诞奇特的比喻,梦呓般的形象。洛尔迦的《诗人在纽约》并不是完全正统的超现实主义,诗人进行了自己的创新和发展。这部诗集有三个主题:在纽约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华尔街的金钱交易物欲横流,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下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扼杀。

《黎明》中写道:“纽约的黎明/有四条烂泥柱/和一股在混水里/打过滚的黑鸽子旋风。”“黎明来临时没有人开口迎接,因为这里没有明灭也没有可实现的希望。”黎明应该是一天最美好的时候,而在诗人的笔下,纽约的黎明令人感到害怕和恐怖。在这首诗中,所有的意象都是灰暗而血腥的,人间早已失去希望成为地狱,这些都是纽约这座城市带给他的直观感受。《哈伦区的王》主要写社会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以及对于下层人民的压迫。“黑人泪下如雨,混血儿拉扯橡胶,期望肤色变白。”因为严重的种族歧视,黑人甚至希望自己不再是自己,而变成一个体面的白人。在这样一个世界,下层人民只能做这些最卑微的事情,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他们早已不是自己。在这一片荒芜中,“太阳毁灭数码,从未经过梦境,河边的刺青太阳下沉,吼叫着,鳄鱼紧随在后。”这些恐怖的意境就是纽约生活的真实写照,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不公都是这座正在高速发展中的城市带来的罪恶。《诗人在纽约》的另一主题就是对华尔街这个只产出金钱的资本高度集中、金钱万能的地方的抨击。“当银行家端详压力计/度量金钱的冷酷沉默,面具到达了华尔街。”表现出对金钱膨胀、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的揭露。

总之,这次的纽约之行对于洛尔迦的影响非常之大,他将自己在北美洲的见闻诉诸于诗,那些光怪陆离的意象,阴冷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那个荒谬的世界,给人们带来一种感官上的刺激,带给我们另一种艺术想象。

四、结语

洛尔迦是西班牙文学史上重要的“人民诗人”。通过阅读他的的作品,能感受到他对于诗歌艺术世界的不断探索。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永远的扎根于家乡安达卢西亚。早期作品大多是对家乡的歌颂,像一首首哀婉的深歌,还有动人的吉卜赛谣曲。直到后来的《诗人在纽约》,他都为我们展现出了只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世界。这位伟大诗人的一生非常短暂,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之时,不幸被敌方杀害。但他留给后人的诗集、散文以及戏剧,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伟大遗产。

[参考文献]

[1]北岛.时间的玫瑰[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2]董燕生.西班牙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z西班牙{洛尔迦著,戴望舒、陈实译.洛尔迦的诗[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2.

[4]吴元迈.20世纪外国文学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关于绿的现代诗篇9

老乐文学――展现文学爱好者风采的阵地。

春天,万木尚未复苏,柳树就已经绽出了点点鹅黄色的芽苞,向人们示意着春天的来临。千百年来,不少名人志士和墨客骚人,与柳树结下了不解之缘,以柳入题,不知赋予了它多少美妙动人的诗情画意,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美妙诗章。

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佳句。唐代大学士贺知章《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柳树的风姿描绘得惟妙惟肖。全句没有一个柳字,但春风绿柳,生气勃勃的形象跃然纸上。大诗人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繁花空扑地,绿条丝弱不盛莺”。更是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描绘出一幅使人目迷魂飞的情景。唐代诗人杜牧的《咏柳》诗:“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写的是早春柳树以绰约的风姿,迎接宫廷里的纤纤女子争相探春的场面,虽未浓荫覆水,但它却是独步早春,成为泄露春光信息的使者。还有李涉的“锦池江上柳垂桥,风拥蝉声送寂寥;不必如丝千万缕,只禁离恨两三条”。则写的是秋景中的柳丝,同样也是脍炙人口的咏柳名句。

人们喜受柳树,还懂得它“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的情怀。在咏柳诗中,可看到一些名人知晓物候事理。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初入凉州(现甘肃武威)一带之时,深深怀念离别的亲人,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咏柳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内地已春暖花开,杨柳青青,但诗人刚到的凉州之地还相当的冷,而西去的玉门关外更是被严寒笼罩,杨柳还未发芽,深深怀念内地的故旧友人,于是写出了不免有些哀叹的悲凉之句。柳树独引春风无限情,历来被人广植于河堤、庭院。唐代柳宗元,他在被贬作柳州刺史时,不忘种树,并写下了《种柳戏题》一诗:“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柳州柳刺史 ,种柳柳江边”。清末重臣左宗棠率部***戍边,东起潼关,西到***,沿途大种柳树,被称为“左公柳”。他的幕僚杨昌浚写诗记载了他的功劳:“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至今平凉、六盘山、阿克苏等地,还有一些几人合抱的“左公柳”,给荒原增添了春意。

关于绿的现代诗篇10

清明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祭扫墓园与缅怀先人。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勾画出当时的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清明时节,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更容易滋生思亲与思乡之情。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垒垒,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诉尽了生死离别。

北宋黄庭坚的《清明》一诗别有一番深意:“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由清明扫墓进而探讨人的生死的意义,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不愿与世俗沉浮的孤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但清明也不光是肃穆的祭扫与缅怀,也有祥和欢快的另一面。清明自古就有踏青的习俗,又叫“踏青节”,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时清明,人们也聚亲约友,在大好春光里四处游玩,甚至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唐代诗人顾非熊作过《长安清明言怀》一诗前四句:“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记录了当时唐都长安清明节万家车马出动,莺啭芳菲的盛况。

北宋欧阳修的《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云:“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同为“唐宋家”的苏辙也曾作《踏青》一诗,展现踏青盛景:“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南宋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展现出当时的人们外出郊游,尽兴方归的场景。

古人踏青爱骑马。唐代皮日休曾作《襄州春游》一诗曰:“信马腾腾触处行,春风相引与诗情。”表现出初春骑马漫步的悠闲。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描绘了举子们于清明雨后骑马踏青的得意之情:“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古代的很多诗人也像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一样,清明前后会周边游或远游,目的地大多偏爱江南。

李白去扬州踏青,满眼的江南风情,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白居易最爱钱塘湖:“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早已成为千古佳篇,对春游的描写令人神往。

韩愈与张籍(唐代诗人,时任水部员外郎)同游当时的著名游览胜地曲江池(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是隋炀帝开掘的一个人工湖),看到无限美好的春光,还不忘写首诗调侃白居易:“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又曾任中书舍人,故称“白二十二舍人”)大致意思是:曲江上春水弥漫两岸繁花千树,你有啥事那么忙一直不肯来?

除了踏青、旅游,古人在清明节还喜饮酒。唐代杜牧的《清明》脍炙人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代诗人王禹曾写过一首名为《清明》的诗,头两句是“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苏轼在左迁密州后,写下《望江南・超然台作》,下阕为“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碟小菜,一壶老酒,吟咏诗词,烹茶论道,快活逍遥。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表现了踏青野炊、把酒共话春风的潇洒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古代,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是两个节日,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但后来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并起来过。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地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唐代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古诗里的清明还有更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的其他内容,比如“折柳”、“插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

清明诗句多以柳寄情,说明“柳”是清明节习俗的一个重要元素。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清明节春风和煦,绿树成荫,古时踏青、扫墓、上坟曾有戴柳和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的习俗。传说,当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纪念,群臣纷纷效仿,相沿成习。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人们认为柳枝有灵性,有“鬼怖木”之称,在柳条发芽的清明时节插柳可以避邪驱鬼。关于民间“清明插柳”,还有一种说法是从隋代开始流行,隋代运河刚贯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树,巩固河堤。而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湿润,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加上清明又是适宜植树的季节,因此插柳习俗从那时起渐成风俗,并延续至今。更有一种说法称清明节插柳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常往来于烟花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他一生为仕途所不容于襄阳贫困而亡,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的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蹴鞠是古代的足球,也与清明节有重要的联系。唐朝诗人韦应物《寒食》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描述了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蹴鞠。而唐代的另一位诗人仲无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更生动地记录了人们蹴鞠嬉戏的场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似月圆。”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正是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端倪的一个形象写照。

放风筝也是清明前后的习俗。唐代高骈的《风筝》说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描写了风筝竞放的情景。清代吴友如的《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人韦庄的诗句,说的是清明“荡秋千”。北宋秦少游《满庭芳・晓色云开》一词曰“秋千外,绿水桥平”。张先《春门引・春思》也有“那堪更被月明,隔墙送过秋千影”之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绿的现代诗10篇

学习

技师聘任书

阅读(64)

本文为您介绍技师聘任书,内容包括技师聘任申请书范文,技师聘任原因范文。从分配到供电队上班的第一天开始,看着师傅们忙碌的身影,我就认识到只有脚踏实地、不畏艰辛,才能做出一番成绩。长期工作在电力一线,使我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

学习

知识的宝库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知识的宝库10篇,内容包括知识的宝库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书籍是知识的宝库谁写的。二、设置疑问,激发探究。课堂犹如一池春水,要想拨动这一池春水,必须高度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尤其是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的设置,这种问题一提出,便会“

学习

语文作文材料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作文材料10篇,内容包括材料作文优秀范文语文,语文作文材料加范文摘抄。1.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转型升级,以背水一战的勇气捍卫蓝天白云,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加大生态保护。2.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忧难,以法治思维***

学习

对袁隆平爷爷说的话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对袁隆平爷爷说的话10篇,内容包括最想对袁隆平爷爷说的话,对袁隆平爷爷说的话30字。袁隆平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梦想是研究并种出杂交水稻,和这有关的两个梦分别是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梦中,袁隆平发现

学习

男孩与女孩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男孩与女孩10篇,内容包括男孩和女孩的故事120字,男孩和女孩的故事首篇。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社会、家庭、学校对男孩和对女孩的评价标准渐渐趋于一致。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标准。在家庭里似乎也是如此。而现行的教育

学习

母亲节句子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句子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暖心句子,母亲节吃饭的句子。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4)轻轻一声问安,将我心中的祝福化作阳光般的温暖,永恒地留在您眼中您心中。5)一年又一年,风风雨

学习

五一假期安全教育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五一假期安全教育10篇,内容包括五一假期安全主题教育记录,五一假期安全教育通知书。1、时刻把安全教育记在心头。做到“不安全的事绝对不做,不安全的行为不干,不干净的事物不吃,不安全的车不坐,一切违纪违规的事不犯”的“五不

学习

销售员试用期总结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销售员试用期总结,内容包括销售员试用期每日总结,销售员试用期总结怎么写。一转眼,三个月的试用期就过去了,恰逢年底,销售业绩方面虽然不太乐观,但是收获还是很大的,这与领导与同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在试用期间,让我欢喜让我忧

学习

舍得的哲学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舍得的哲学10篇,内容包括舍得的故事和感悟,舍得成就一生的哲学。《马克思哲学大辞典》指出,人生哲学是以人生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其内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理想和道路等。古今中外,有不少哲学家、伦理学家、教

学习

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内容包括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发言稿,学科德育渗透经验交流材料。一是统筹安排,确保师资、时间到位。学校精心安排师德高尚、工作认真、业务扎实的教师担任专职品德课教学。要求班主任对每天的晨会课和

学习

乡镇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乡镇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10篇,内容包括乡镇安全生产月活动,农村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强意识、查隐患、抓整改、压事故、保安全”。二、工作目标通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月”活动,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方针***策、法律

学习

三年级中秋节古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中秋节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中秋节的古诗精选大全,三年级中秋节古诗词100首。知识与能力: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大意。3.培养学生的古诗自学能力过程与方法:小组

学习

挽留感情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挽留感情10篇,内容包括挽留感情文案,挽留情感语录推荐。走进春天里,孝感又迎来一个改革的春天:2014年,孝感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48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28家,过百亿元产业集聚区6个。就业支撑发展,发展推动就业。当家乡的经济

学习

加法交换律教案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加法交换律教案10篇,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的教案,加法交换律教案设计。随着课改的全面铺开,为了三维目标的全部达成,我们看到不少课堂变味儿了,但是将这类课堂的出现归因为都是课改惹的祸,恰当吗?案例:“加法运算律”一课,教

学习

现代诗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诗10篇,内容包括现代诗十篇以上,现代诗100字写十篇。《现代》杂志主编在阐释他们的现代诗歌原则时说:“《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他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行。

学习

现代诗赏析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诗赏析10篇,内容包括如何赏析现代诗,独语现代诗赏析。穆旦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

学习

爱国现代诗范文

阅读(65)

爱国现代诗范文第1篇【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困境教学意义美一、高中阶段中国现代诗歌教学的困境(一)“无韵则非诗”让中国现代诗歌不受教师重视习惯了研读古体诗和格律诗的教师们,深深沉迷于其时而浪漫飘逸、时而委婉动人、时而豪

学习

现代诗歌散文范文精选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诗歌散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诗歌散文稿件大全,元宵节现代诗歌散文。现代诗歌散文篇1一、(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黑体词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重诉(chóng)贲张(bēn)黛色(dài)捆(biào)B.云翥(zhù)珐琅(láng)浚理(jùn)默然(mò)C.

学习

现代诗二首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诗二首,内容包括现代诗二首全文解析,现代诗二首冰心。【其一】那一夜那一夜,我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发现里面,有痛苦,有疯狂,也有希望。那一夜,我读熟了泰戈尔的诗章,发现里面,有夏花,有秋叶,也有春光。那一夜,我闯进了弗洛伊德的梦

学习

浅论三十年代现代诗派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浅论三十年代现代诗派,内容包括现代诗派诗刊,三十年代诗派名言。内容摘要:三十年代现代诗派以杂志《现代》为阵地兴起和发展起来,它的兴起和发展有内在和外在原因。现代派诗歌具有鲜明的“青春”型特征,是由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

学习

自创现代诗范文精选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自创现代诗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自创现代诗简短30字,四年级自创现代诗歌100首。自创现代诗篇1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己经得到教师和学生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分析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现实状况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