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理想篇1
方向是走向成功的第一个指标,方向不是目标,目标有终点,而方向永远没有终点。什么是方向?方向就是你为什么而奋斗。方向其实是清晰而模糊的,是具有辐射性的。拿我来说,不是说我做IT和互联网别的就一律不做,只要和这个方向相符相关联的,都可以去做。只不过,主线一定是你的大方向。一个人的方向是可以改变的,不过改变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改变方向以后等于又在新的方向上回到了起点。所以,对于年轻人和创业者而言,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我们自己很笨,只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也会取得不错的成果的。
目标是清晰的,方向是模糊的。很多人对生活和人生感到迷茫,其实是他失去了目标。我发现大学毕业生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上学就有明确目标的,会围绕自己的目标去学习和提升,所以,他们工作的意愿够高,可以快速成为一流的员工;还有一种是大学上完了还没有目标的,他们毕业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企业不会用第二类的大学生的,因为培养的成本太高了。第一类大学生可以比别人至少早两年步入正轨。目标分为眼前目标、阶段性目标和战略目标。我上高三的时候,我的眼前目标是大学毕业以后,去一个好的杂志当编辑,可以拿3000元的收入,这个目标当年就完成了;此后我又做了自己的网站,每个月有6000元的收入。2000年我的网站就开始商业化运作了。当这个阶段性目标完成以后,接下来的目标是赚钱,2003年我想要赚的钱赚到了(呵呵,因为我不贪心),战略性目标是公司2009年做到上市。我起初的目标是非常朴实的,简单的,甚至自私的,但是这些目标是为了不断实现更大目标的必经之路。
意愿对于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意愿越大,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意愿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行动力的决心。我们常说人要有压力,压力纯粹就是自欺欺人的,压力从来就没有和行动力以及目标和结果有过任何实际的联系,有压力而无所作为的人中国可以找出10多亿来,只有通过意愿变成超强的行动力,而产生出结果和实现目标的才是有价值的。没有行动力,压力就是人最大的阻碍和自我欺骗的口头禅而已。压力喊得越多,行动力也就越差。变压力为行动力,而行动力的根源来自于意愿,意愿强烈才可以实现目标。一个人基本的做事方法取决于三个步骤:(1)意愿;(2)过程,包括方法、技能等等;(3)目标、结果。其实每个人都不缺少方法,太多的方法和机会都摆在你面前,你根本就看不到,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意愿。
方法本身并不重要,为了实现目标而存在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当一个人具备了很好的方向、目标和意愿以后,他就具备了创业以及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条件了。人最不缺的就是方法,但最缺的也是方法。如何把自己的方法有效地传递给别人,将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对于一般人而言,只有自己有强烈的意愿去实现目标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接受别人给予的方法,甚至自己去找寻方法,所以获取正确的方法的前提是目标和意愿的存在。对于不一般的人,他具备很好的学习和聆听能力,把所有的方法变成自己的,在实现目标的环节中最恰当地来使用。方法一定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再给予,如果别人根本不需要方法,而你单方面地向对方灌输方法,那么这个效果则是负面的,对方不但不接受你的方法,反而会反感你。
怎样实现理想篇2
〔关键词〕 “两重关系”论;实践马克思主义观;“共富型”模式;“两个文明型”模式
〔中***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10)03-0124-07
***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并且是多方面的关系与联系。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两重关系:首先是源与流的关系。***理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重要来源之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后者从***理论那里吸取了丰富的理论营养;其次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不言而喻,这重关系,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者地位与作用,是由源与流这重关系决定的,或者说派生出来的。因此,当我们揭示和认识了这两重关系,就可以深入且准确地把握***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一、***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源与流关系
***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源与流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思想一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形成、发展提供了坚实且深厚的理论基础,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相比较,***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更有直接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其它组成要素更多的是从***理论这里吸取思想营养,寻找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崭新的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建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理论为它提供了崭新的基础与依据,从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得以提出,并且具有丰富的理论底蕴与实践价值,由此得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泉和理论基础,首先是指“实践源泉论”
***认定,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一种正确思想,只能是来源于社会实践,以实践为源泉。***援引了的著名论述: “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1〕总之,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2〕。1984年10月12日的讲话中,***对于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经济体制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他接着强调说:“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着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在这里明确地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对于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即源泉作用。***在同外宾介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与建设的历史时还说,“我为什么讲这个历史?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3〕。在这段话中,***说得很清楚,我们现有的路线、方针和***策都是认真吸取过去***与建设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结果,也就是来源于过去***与建设的实践。关于这个观点,***在另一次同外宾谈论改革开放时也曾强调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4〕因此,“关键是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而***在关于他个人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所起作用的谈话中,则更进一步论证了这个观点。***强调说,“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是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策”〔5〕。这也说明,关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方针***策,不是来源于个人的主观想象,而是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也就是来源于社会实践。
上述有关实践与理论和路线、方针***策的关系的这一系列论述表明,***倡导并坚持“实践源泉论”。***曾经引用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按照辩证唯物论,思想必须反应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6〕这段名言来说明真理与实践的这种关系。
(二)***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泉和理论基础,其次是指实践马克思主义观
改革开放前后,***曾多次强调说,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弄清楚。而之所以未能弄清楚这个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因此,***早在改革开放前夕就指出要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思想,实际上就提出了应当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主张。
***坚持和倡导的是实践马克思主义观的。所谓“实践马克思主义观”,就是站在社会主义***与建设的实践的角度,以社会主义***和建设的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去看待、评判、掌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
实践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全******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等论著中提出来的。针对***内一些人教条主义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错误言行,尤其是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1978年6月2日,***在《讲话》中批评说:“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思想的问题。”〔7〕不言而喻,“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思想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而***坚持和倡导实践源泉论,也可以说是实践理论观,这就决定,在如何正确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个问题上,他必定是坚持和倡导实践马克思主义观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实践马克思主义观首先表现为实践“精髓”论,而***多次强调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由于***坚持实践精髓论,所以他认定,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说不上什么马克思主义、思想。因此,***曾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8〕在***看来,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它的生命力的源泉。而这个精辟中肯的观点,无疑是实践源泉论的必然结论,而它又是实践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思想。其次表现为是否合乎社会主义***与建设的实际,从而能否指导实践,也就是对实践有无指导作用,这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和真坚持还是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准。
由此可见,在***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它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而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同社会主义***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因此,***曾说,“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9〕。而这就要求“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0〕。这就决定,要坚持这种与实际相结合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或者说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断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11〕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实践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无疑正是实践马克思主义观所要求的社会主义。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反映了实践马克思主义观的本质要求。
***之所以倡导和坚持实践马克思主义观,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在他看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只能以坚持求发展。而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则要求立足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二是***在总结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经验时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12〕不难理解,这一条基本经验要求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实践马克思主义观。
(三)***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泉和理论基础,再次是指优越性社会主义观
***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泉和理论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越性社会主义观,是与传统的“唯制度社会主义观”有着根本区别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观。***在总结国内外曾经盛行的唯制度社会主义观的严重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优越性社会主义观。
***有一系列论述,都明确地阐述了他这种极富特色的崭新的社会主义观。例如,1978年9月,***在一次讲话中直接论及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还要社会主义干什么?”〔13〕这次讲话,奠定了***“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的基础。社会主义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能促进生产力更快地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就是社会主义所具有并能够表现出来的应有的优越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以后说:“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14〕他确认:“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1987年4月,***在同外宾谈话时再次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15〕***郑重地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6〕在这里,***无疑是以他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观为指导,严格地用是否表现出优越性这个标准去认识和评判社会主义的。
二、***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在源与流关系的基础上,***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而建立了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处于指导地位的***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集中表现在它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括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正确指导。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了先富带后富的“共富型”社会主义模式,指导全国人民稳步迈向共同富裕最终目标
***从优越性的角度重新揭示和规定社会主义,给社会主义下了崭新的“定义”,以此为指导,创造性地构建和倡导先富带后富的“共富型”的社会主义模式。在1996年12月的一次谈话中,***提出:“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17〕在这里,***明确地将“达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叫做社会主义。而在***看来,“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可见,这是从优越性的角度揭示什么叫社会主义,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把优越性等同于社会主义。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唯一的一次给社会主义下“定义”,给社会主义以明确的解释。显然,只有当我们掌握优越性社会主义观,才能理解***的这个新的社会主义“定义”。而当我们站在优越性社会主义观的角度,正确理解并掌握了这个社会主义新的“定义”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严厉批评、完全否定“”所鼓吹的“那种以极左面目出现的主张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之所以把“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视为“假社会主义”,就是因为它未能表现出社会主义应有的优越性,也就是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这样,***以优越性社会主义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的“定义”,澄清了此前有关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正是这种合乎优越性社会主义观要求的社会主义“定义”,也就是先富带后富的“共富型”社会主义模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正确的指导。这是由于只有建设合乎中国实际的从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个社会主义“定义”所规定的目标,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还有必要指出,***这个以优越性社会主义观为依据的社会主义“定义”,不仅给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以崭新的科学回答,而且它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怎样发展的问题。这是指这个社会主义的新定义包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这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而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新方法”能够有效地“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至于它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的指导意义,则是它把发展的最终目标规定为“达到共同富裕”,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就是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就是说,怎样建设社会问题实际是怎样发展问题。具体来说,***在这个社会主义“定义”中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模式与途径,而这是最有效地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与社会其它方面的模式。在***看来,若是“平均发展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
(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我们国家进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同先富带动后富这种共富型社会主义“定义”与模式一样,社会主义市场理论指导我们重新正确地认识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两个重要问题。
***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造性地重新审视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使人们得以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发展途径与方式。1991年初在《视察上海时的谈话》中,***曾强调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8〕***的这个论断隐含着社会主义可以同市场经济结合,从而形成市场型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意思。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发展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已经发生并且将继续发生重大的影响。为此,它要求我们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重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发展市场经济。我们国家已经并在进一步开展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这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尤其要强调指出的是,让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让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这为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找到了最有效的途径与方式。而市场经济“手段论”,或者说“方***”,还为怎样发展问题交出了一份以前未曾有过的最好的答卷;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这是指在市场经济之前冠之以社会主义,从而规定了所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性质、方向与目的。就是说,我们实现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以造福广大劳动群众为目的的发展,其前途是共产主义。
(三)***强调“必须走改革这条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以改革求发展的有效发展战略
在1998年5月18日的谈话中,当***谈到过去几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还有风险,不会一帆风顺的”时候强调说:“但我们必须走改革这条道路,有问题要及时妥善解决,不能停滞,停滞是没有出路的。”〔19〕1984年10月22日的另一次讲话中,***也强调指出:“我们要向世界说明,我们现在制定的这些方针、***策、战略,谁也变不了。为什么?因为实践证明现在的***策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人民生活确实好起来了,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了,国际信誉高起来了,这是最大的事情。”〔20〕
在这些重要的谈话中,***提出并且阐述了我们“必须走改革这条道路”这个重要思想。它们对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与实际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正是在这个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怎样发展这两大问题。在1985年4月的一次谈话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怎样坚持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他接着说:“目标确定了,从何处着手呢?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21〕这又是由于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及引进资金;而对内开放,就是改革要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这表明,***提出和实行了以改革促发展的战略和方法。所以说,***的改革开放理论解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总之,可以说,30年来,我们国家正是在***“必须走改革这条道路”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得以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不动摇,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而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的十七大的***治报告充分肯定并继承了***的这个重要思想。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意味着,***的“必须走改革这条道路”的思想将继续指引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上坚定不移地继续前进,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四)***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两重含义,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指出了正确道路和科学方法
1987年3月27日,***在会见外宾谈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时说,“不要光喊社会主义的空洞口号,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各国情况不同,***策也应该有区别。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22〕。由此可见,***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合乎中国实际从而为中国独有的社会主义模式,既是指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治体制,又是指合乎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与方法,由此具有两重性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的这种两重含义,或者说“双重性”,还表现在***其它一系列有关论述中。例如,在1983年6月18日的谈话中,***强调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23〕这就是说,在***看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础,坚持和实行“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策。1988年5月18日,***在同外宾谈话时曾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24〕而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具体来说,则是指“***思想,***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策”。也就是探索合乎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与方式方法;创建合乎中国实际的经济体制,在建设方法和经济制度这两方面都要有“中国特色”。只有这种模式,才能解决中国经济社会的问题。
***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两重含义,这对于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来说,它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也就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而小康社会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而关于怎样发展问题的正确答案则是探索和采取合乎中国实际的方式方法,也就是采取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总之,***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体现和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和基本要求的制度模式,又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的方法模式。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侧重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怎样发展问题。应当说,它们完全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也充分显示出***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
(五)***提出“两个文明型”模式和“两手抓”战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这也是***理论的基本思想。它对于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也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不仅强调要进一步发展经济、搞好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强调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并且把后者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说:“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而缺一不可的社会。这意味着,同时搞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行“两手抓”战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就创建和提出了“两个文明型”社会主义模式和“两手抓”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
***之所以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因为在他看来,首先,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这是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其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积极地进行有效的***治思想工作。而***治思想工作是培养有理想、有纪律等“四有”新人的需要,是培养千百万***事业接班人,教育广大干部和***员的需要。它有助于广大青年和干部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品德,而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正优势”。所以说,当我们遵循***的指导,按照“两个文明型”社会主义模式和“两手抓”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进行***与建设,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时,就能解决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两个问题。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两个文明型”社会主义模式和“两手抓”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
(六)***提出要建设一个“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保证
***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于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怎样建设***这个问题,更是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首先要弄清楚,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成为“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对于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论述。在1980年8月16日关于“***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说:“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没有这样一个***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26〕在这里,***把***的领导作为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为此,必须首先把我们***建设好。为了切切实实地把我们***建设好,***把每个***员“具有高度觉悟性”和“自我牺牲精神”这种良好***性修养、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等优良素质作为我们***成为“能够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的基本条件。毫无疑义,***的这个思想是正确和非常中肯的。这是因为我们***的路线、方针、***策要由***员去制定和实行;***的领导主要由***员去实施,而这就要求每个***员,尤其是***员干部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否则,就不可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策,即使正确的路线、方针和***策也不可能得到贯彻,甚至在贯彻中变质走样,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更是如此。因此,***曾严肃地指出:“***和***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策,***员尤其是***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27〕所以,***提出,要着力教育全体***员尤其是***的干部要大力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他曾严肃指出,一个***员如果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员。他还要求广大***员以身作则,把这些高尚品德与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群众中去,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并且为世界上一切要求***、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所羡慕。这样,就将使我们***的领导更加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更有生命力。不难理解,***的这些精辟的谈话,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的基础上,还进一步解答了怎样建设***这个重要问题。当然,要建设好我们的***,还有其他许多工作要做。这包括确立正确的思路路线和思想方法;培养和“选拔接班人”;整顿***的作风,“切实改革和完善***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和国家***治生活民主化”等各项工作。但是,培养和教育***员、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建设好我们***的第一要务。
以上六点是***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它们对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与实际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这些指导作用最终都是为了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因为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两个问题,最终归结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在论述加强***的建设的意义时曾强调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达到我们的最后目的,实现共产主义。”〔28〕这说得很清楚,加强***的建设是为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至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解决,显然也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由此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可以归结为,或者说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理论一样,也是围绕它展开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而使它们三者形成一个具有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有着密切的本质关系,它们是源与流的关系和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因此,揭示和认识了这两重关系,就可以说对于***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内在的本质关系与联系有了深入且准确的了解和把握。不言而喻,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地处理***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之间的关系,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中吸取更多的理论营养,并且发挥***理论更大的指导作用,从而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怎样实现理想篇3
论文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历经三个新的发展阶段: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历经三个新的发展阶段:列宁主义,***思想,***理论。***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所决定的。首先在于它的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本所在。从马克思实践的观点,到列宁的实践第一的观点,到***的实事求是的观点,再到***的***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都强调要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给马克思主义充实新的内容,不断抛弃过去已有的结论,包括抛弃已经被实践证明为有局限性的结论。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俄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俄国***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的正确道路,创立了***思想。***把马列主义、***思想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创立了***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与常新的实践相结合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发展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真理,在于它不会永远停留在同一个水平上,永远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这种发展性,是由实践性带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讲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只有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任何时候,马克思主义都不能窒息自己的生命力,成为静止不变的、封闭的体系,而是要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曾讲过:科学社会主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正是在斗争中发展的,我们不会把科学社会主义退回到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一百年前的个别论断上。
马克思主义具有创造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在于它同实际相结合,不断地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这一点首先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身上。他们在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思考和研究新的问题,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列宁解决了马克思恩格斯尚未解决的问题,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思想。但是,要想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完全按照马克思主义书本上说的去办,行不通;完全照着***说的话去办,行不通;走俄国的模式,也行不通。怎么办?只有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马列主义、***思想基础上的伟大创新,是不断创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新阶段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又历经三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列宁主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有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社会主义***不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必须在多个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列宁如果不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前进一步的话,他就不能搞成功俄国***。列宁分析了他所处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时代,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帝国主义时代,经济***治发展更加不平衡,产生了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社会主义***就有可能在帝国主义统治薄弱的环节发生,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这就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思想阶段。列宁主义只是解决在俄国这样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但是在那个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的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怎么夺取***权、怎么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同志给予了解答。***同志讲,在落后的国家,像中国这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要搞***必须分二步走。第一步要搞新民主主义***,第二步不间断地搞社会主义***。同时要走一条和列宁不同的道路。在沿袭列宁的通过中心城市***夺取***权的模式失败后,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模式,最终走出了一条和俄国不同的道路。
第三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理论阶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曾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还不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志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落后条件下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的问题,怎样进行社会主义***的问题。但怎么样使全体人民富裕起来,***同志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很好的回答。新中国成立以后,***同志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思考并做了一系列探索,其中既有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即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走什么样的道路?***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这个问题做了科学的回答,解决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夺取***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这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以,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中国化的新阶段,中国化的新阶段首先是开拓了理论的新境界。
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最可宝贵的***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一定要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主要体现在: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理论集中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为了回答该主题,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过程中,依次科学地回答了三个大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怎样建设***”、“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最后归结为回答一个总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深化了对“三大规律”,即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先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从列宁开始到斯大林到***到***,经过了一段很长时间的认识过程,在这里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认识、再认识是同社会主义的实践、实践、再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同志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新的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同志讲,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把生产力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不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贫穷的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这就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就要从本国的生产力发展实际状况出发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不要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走自己的道路。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这个回答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指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伟大事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怎样建设执******”的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回答,同时又都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对***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我们***正是在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三大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张治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开创者[J].中共天津市委***校学报,2009,(1).
[2]石仲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源理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1).
[3]宋晓白.***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J].理论学刊,2008,(6).
怎样实现理想篇4
我们此生不一定要成大名,立大功。可是,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的梦想;并把它具体起来,使它成为可能,然后去追求它,去实现它。追寻一个梦想是一种绝大的幸福和快乐。你也曾体会过这种幸福和快乐吗?
有人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从前进的行列中败退下来,是因为他失去了自己的意志。
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人好像不在自己意志指挥下过活,而是在别人给他划定的范围之内兜圈子。他们所奉为圭臬、所赖以决定自己动向的,是“别人认为怎样就怎样”,“我如不这样做,别人会怎样说”或“假如我这样做,别人会怎样批评”。不幸的是,别人的批评又是那么不一致:张三认为应该向东,李四认为应该向西,赵五认为应该向南,王六认为应该向北。你如选择其一,其他三人总会指责你。
于是,时常顾虑到“别人怎样说”的人,他就只好一年到头在不知究竟怎样才好的为难紧张之中团团转,总也走不出一条路来。
这种人,即使侥幸由于他天生的善于应付、而能做到“不受批评”的地步,他最大的成就也不过是个乡愿之类的人物。别人所给他的最大的敬意,也不过是说他一句圆滑周到而已,而在他自己本身来说,因为他终生被驱策在“别人”的意见之下,一定感到头晕眼花,疲于奔命,把精力全部消耗在应付环境、讨好别人上,以致没有余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当然,我并不是说,一个人应该独断独行,不顾是非黑白。而是说,我们在听取别人的意见之后,一定要经过自己的认定和理解。我们应该自己有定见,有足够的理智去认清事实,在决定方向之后,就不再受别人意见的左右。
古人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没有办法使所有的人都同意我们,没有办法听从每一个人的意见。所以,我们尽可不必顾虑到“别人怎样说”或“怎样想”,而只要顾虑到自己的理智怎样说,自己的良心怎样想。也就是说,“我只对自己负责”。
怎样实现理想篇5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有生命力的
有人问:马克思早就说过资本主义丧钟已经敲响了,可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依然存在,是不是马克思的预言错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有生命力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不枯竭,永远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的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首要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本所在。从马克思实践的观点,到列宁的实践第一的观点,到的实事求是的观点,再到***的***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都强调要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给马克思主义充实新的内容,不断抛弃过去已有的结论,包括抛弃已经被实践证明为有局限性的结论。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俄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俄国***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具有生命力的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把马列主义、思想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具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与常新的实践相结合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真理,在于它不会永远停留在同一个水平上,永远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这种发展性,是由实践性带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讲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只有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任何时候,马克思主义都不能窒息自己的生命力,成为静止不变的、封闭的体系,而是要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曾讲过:科学社会主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正是在斗争中发展的,我们不会把科学社会主义退回到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一百年前的个别论断上。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在于它同实际相结合,不断地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这一点首先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身上。他们在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思考和研究新的问题,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列宁解决了马克思恩格斯尚未解决的问题,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思想。但是,要想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完全按照马克思主义书本上说的去办,行不通;完全照着说的话去办,行不通;走俄国的模式,也行不通。怎么办?只有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马列主义、思想基础上的伟大创新,是不断创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有生命力的。其生命力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而是建立在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基础上的科学体系。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是科学的、正确的,是指南,是思想方法,是有生命力的。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是指这部分。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而得出的一般结论,是科学的、正确的原理。再次,即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个别结论具有历史局限性,但并不说明由此就可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讲,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任何一个理论形态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马克思、列宁、的认识必然受到各自所处的历史和时代条件的制约,不能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揭示,个别结论和论断的过时,并不说明可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就在于理论创新
没有创造性,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生命力;没有创造性,工作也就不可能做得有声有色,有所前进。有这样三句话讲得很好,“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了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自称“等于马克思”的人,曾经给中国***带来巨大损失。而要想超过马克思主义,用牛顿的话讲,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巨人,又超过巨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又历经三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列宁主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有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社会主义***不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必须在多个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列宁如果不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前进一步的话,他就不能搞成功俄国***。列宁分析了他所处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时代,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帝国主义时代,经济***治发展更加不平衡,产生了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社会主义***就有可能在帝国主义统治薄弱的环节发生,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这就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思想阶段。列宁主义只是解决在俄国这样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但是在那个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的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怎么夺取***权、怎么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同志给予了解答。同志讲,在落后的国家,像中国这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要搞***必须分二步走。第一步要搞新民主主义***,第二步不间断地搞社会主义***。同时要走一条和列宁不同的道路。在沿袭列宁的通过中心城市***夺取***权的模式失败后,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模式,最终走出了一条和俄国不同的道路。
第三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阶段。在一次调查中,我曾碰到一位老农民。我问他,你知道谁是吗?他回答,我知道。我问,你知道谁是***吗?他回答,是邓大人。我又问,两个伟人有何区别?他想了一下说,是让富人变成穷人,这叫***;***是让穷人再变成富人,这叫共同致富。我听了以后,感触很深。什么是社会主义?***曾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还不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志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落后条件下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的问题,怎样进行社会主义***的问题。但怎么样使全体人民富裕起来,***同志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很好的回答。老农民虽然是放羊的,回答得却非常精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同志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思考并做了一系列探索,其中既有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即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这个问题做了科学的回答,解决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夺取***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这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以说,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中国化的新阶段,中国化的新阶段首先是开拓了理论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理论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的理论创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即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最可宝贵的***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一定要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主要体现在: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为了回答该主题,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过程中,依次科学地回答了三个大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怎样建设***”、“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最后归结为回答一个总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深化了对“三大规律”,即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先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从列宁开始到斯大林到到***,经过了一段很长时间的认识过程,在这里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认识、再认识是同社会主义的实践、实践、再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同志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新的认识。这个新水平从我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来看,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从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来看,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问题上,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们犯了“两个错误”,有“两个教训”:一个错误是离开本国实际,犯教条主义错误。当年,苏联老大哥提出用七、八年进入共产主义,中国也提出15年超英赶美。这种离开本国实际,照抄照搬书本上的个别论断的做法,是第一条教训,引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二个错误是离开生产力。一个是离开本国生产力的实际,另一个是离开发展生产力,没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离开了生产力来建设社会主义,就会犯第二个错误。这个错误引出“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同志讲,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把生产力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不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贫穷的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这就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就要从本国的生产力发展实际状况出发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不要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走自己的道路。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这个回答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指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伟大事业。
怎样实现理想篇6
论文关键词:时代课题;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鲜明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不断解决中国时代课题的历程。在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两大子体系:***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者又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着中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课题,不断探索和解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大基本问题,形成了贯穿中国***、建设和改革的一条问题主线。
一、时代课题突显了时代的历史方位、突出矛盾和时代痼疾
马克思认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时代课题突显了每个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所要破解的时代痼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不断定位每个时代的历史方位,解决时代突出矛盾,破解时代痼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大基本问题清晰的映照出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方位、突出矛盾和时代痼疾,是对时代课题所做出的理论回应与总结,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引子”。
十月***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旧中国处在新陈交错的历史转点,面对各种道路、各种思潮,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中国***取得胜利是历史与现实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但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科学地认识与应用马克思主义,我们没有自己的经验可寻。于是,中国的仁人志士便向苏联学习,希望能够从苏联那里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向苏联学习,探索中国式的***、建设道路成为当时中共领导中国***和建设所处的现实境遇。在当时,***内教条主义之风盛行,对马克思主义则是唯“经典”是从,将苏联模式与经验以及共产国际的决议圣神化、绝对化,只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忽视了中国的特有境遇与现实。教条主义严重脱离中国的具体实践,也严重的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内涵,使得马克思主义庸俗化,长此以往必然造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命力的“终结”。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与教条主义之间的矛盾便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所面对的突出矛盾。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便是针对这一突出矛盾,而做出的时代回应与总结。因此,在中国***和建设的初期,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教条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两种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之间的矛盾,而教条主义便是当时的痼疾所在,只有祛除教条主义的束缚,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才能形成我们所需要的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历“***”十年浩劫之后,社会发展的程度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距离被大大拉开了。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成为当时我们最迫切的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所系。可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所形成的种种思想束缚并没有因此而自动破除,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依然存在,并构成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人们对于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使得社会主义发展的宝贵时间在一点一点的流逝。改革难以深入发展,开放难有新的局面,发展瓶颈问题进一步突显。思想僵化成了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深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必须首先处理的时代痼疾。***思想与思想僵化便成了当时社会发展中的个突出矛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便是针对这一突出矛盾,而做出的时代回应与总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长期执***的大***、老***相继失去了执***地位,尤其是苏共的败亡和苏联的解体更是将执******自身的建设问题提上了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权而奋斗的***,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权并将长期执***的***;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看***情,随着***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员的数量大幅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员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这给***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的先进性本性以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内在要求和***的现实境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的执***能力与领导能力的欠缺以及腐败问题、权力的“寻租”问题、官僚主义问题等等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所面临的时代痼疾。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的问题便是针对这一时代突出矛盾以及***自身问题这一时代痼疾而做出的回应与总结。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遇到了新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仍然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间,失衡、失范、无序的现象时有发生,持久的高速发展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社会发展中人为性的代价令人触目惊心,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起飞,社会非理性因素滋长,人性扭曲、环境污染、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突显,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何实现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的转型成为新时期我们必须首先破解的一个发展难题。传统竭泽而渔、单一经济型的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时代痼疾。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失衡、失范与无序的现实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便成为新世纪我们所要处理的一对突出矛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便是对这一对突出矛盾所做出的时代回应与总结。
二、四大基本问题的特色:基于事实判断与价值定位上的价值选择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大基本问题,并不是对仗工整的问题拼凑,而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的思维体系,是基于中国实际的事实判断、价值定位与价值选择的统一整体。这四大基本问题都是以“什么”为起点,以“怎样”为落脚点,在具体的实践中将是如何、能如何、应如何三大判断与选择统一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国问题的逻辑与现实主线。
从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到实践客体与建设目标(社会主义),再到实践主体(中国***),最后再到实践路径(科学发展)彰显了中国问题的逻辑与现实脉络。“什么”既是一个事实判断,同时也是一个价值定位,是我们做出价值选择的前提与基础;“怎样”是一个价值选择,是基于我国国情和时代需求而做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选择。“什么”与“怎样”体现了理论与现实、合规律与合目的、事实与价值、普遍与特殊、传承与创新、时代与民族的统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是要在科学认识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使其民族化、具体化、时代化、特色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要发掘马克思主义的本真内涵,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去具体的掌握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教条主义的、照搬照抄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事实判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逻辑与现实起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其自身的科学性是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首要条件。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一种价值选择,中国的具体实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民族化、具体化、时代化、特色化,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只有符合我们的需要、能够契合我们传统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坚持和发展的理论。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是我们应用它的基本前提,只有实事求是地定位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才能让中国人民接受这一理论,并自觉地把它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应如何”是马克思主义.为***的、科学的理论所具有的自身价值指向。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运动中产生的,它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服务于无产阶级***运动以及谋求人类的最终***的“普适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与中国***之间的契合之处。“能如何”是中国社会实践主体、客体所具有的现实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与发展的现实规定。中国***的现实需要和实际发展程度以及中国***作为***领导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条件深深地影响并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所发挥的实际效用与传播和被接受的实际深度与广度。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同样要求我们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定位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是如何”,是我们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前提,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有可能聚精会神地搞建设。社会主义“应如何”是我们奋斗与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作为迄今为止最为完善和发达的社会制度,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是一个充满自由与公正的“人间天国”,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高级形态——共产主义。然而这只是个应然,在现实中,社会主义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社会的现实境况决定了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还不能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那样,而是要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为出发点,在“能如何”上下足功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才是基于我国现实国情的理性选择。
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的问题既要求对中国***“应如何”做出总体展望,又要求 “是如何”进行现实定位,并结合我国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现实境况,对“能如何”做出具体的规划。中国***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最大公无私,没有任何私利的最先进的******,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对于我们***内在本性的价值定位,也是我们***自身建设矢志不渝的目标所指,是***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应如何”的具体指向。新时期的***情则是我们***自身的现实境况,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而做出的“是如何”判断。不断提高***的领导能力与执***能力、提高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能够做到的现实规划,也是我们***“能如何”的生动表现。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问题的提出,首先是基于对十几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所累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定位,是对于我国发展现状的深刻反思与自我审视,是对当前我国发展“是如何”而做出的一个事实判断。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总结并汲取了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继承了中国***人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针对当今时展的现实要求对中国发展做出了“应如何”的价值定位。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成了我们的“应然”的选择。“怎样发展”则是在我国科学发展的总体定位下,针对我国的现实国情具体的探索可行性的实践路径,这是对我国科学发展这一价值定位而做出了具体选择,是对我国现实境况在何种程度上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主体能力而设计的实践路径,是我国社会发展“能如何”的***治表述。 转贴于
三、时代课题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与***思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历来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异域经验总结而出的舶来理论,有其地域特色,要使其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指导中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则必须使其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适合我国实际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品质所决定的,更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必须首先破解的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髓问题;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发展问题。这两个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探索和回答怎样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并把它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以达到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以***为代表的中共***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探索,在中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在与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相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思想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以中国的话语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并主张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注重调查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的“矢”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其民族化、具体化和时代化。***思想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队建设和***事战略、***策和策略、***的建设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形成了其理论的基本构架,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如何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根、开花、结果。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与***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是“***”之后中共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首先破解的一个基本问题。改革开放伊始,在面对中国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恢复被扭曲的社会主义面目,指明中国未来发展走向,是当时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任务。回顾过去,我们在看待社会主义问题上的一个主要教训就是以“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看待社会主义,注重生产关系领域的***,忽视了发展生产力,结果搞出了一个“半截子”的社会主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改革开放初期首先必须关注和解答的根本问题。***理论正是通过解决这一根本问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为代表的中国***人从分析批评***晚年错误中,从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我们的主要教训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搞清楚。***指出:“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理论紧紧抓住这一基本问题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思路下,从人民的发展愿望与根本利益出发,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治保证、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整体布局、***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正确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功能、本质、目标和任务,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三)“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问题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入新世纪,中国***执***的历史方位、执***条件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提高***的领导水平和执***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成为时代向中国***人提出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一课题的***治表述就是“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以***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深入思考,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这一基本问题,把***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在提高***的领导水平和执***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总体思路下,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的执***历史方位、性质、宗旨、根本任务和执***合法性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的先进性、如何巩固***的执***地位、加强***的执***能力建设、如何把***建设成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核心等基本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回答和解决,为在新的条件下加强执******建设规划了方向和目标,使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学说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与科学发展观
怎样实现理想篇7
提高教学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动因、重点和难点所在。近一个时期以来,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广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在内容、方法以及教学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讨、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许多骄人成绩,但对于终极目标的实现而言,尚未尽如人意。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一个涉及理论到实践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其中“教学理念”具有前提性、基础性的意义和价值。
说到教学理念,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教育理念,因为相对于教学理念,人们更熟悉的是教育理念。但是,教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并不是一回事。教育理念包含了教学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关于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的观点、看法和信念,是人们在思考和回答“教育活动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它有什么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等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判断与看法。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是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理念。实践上,我们有时很难将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严格区分开来,它们在很多情境下就是一回事,因为我们很难将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学理念是低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高层次的教学理念。教育理念对于教学理念具有指导性和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而对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即使是处在低层次的教学理念,其指导性也是很强的,甚至可以说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
本文试从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为什么教,教学内容――教什么,教学实践过程――怎么教等层面对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作出分析探讨。
一、思想***治理论课“为什么教”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教育学生“学做人”和“学做事”是一个很难截然分开的过程,对于具体的学科乃至课程也是如此。当然,相对地说大学的专业课是教学生“学做事”的课程,而思想***治理论课则是教学生“学做人”的课程。通过专业课学习,学生获得了未来职业劳动和为社会作贡献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思想***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抑或说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治教育或者德育的功能和价值,在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治素质的增强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在于“学做人”。这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共识。但是,实践上远非如此。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思想***治理论课程,也视为知识或学科。课程的价值在于给学生提供知识。目前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形态主要以教学科目的形式呈现,课程就是这些教学科目的统称。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取向的定位和课程评价模式的确定,关键在于知识的选择、组织和它的传授逻辑。
思想***治理论课程基本教学科目为4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它们虽然属于同一类课程,但相互间是相对***、自成体系的。这个***的体系是什么呢?显然不在于隶属于同一类课程的功能价值方面,而在于各自内容的知识逻辑方面。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课程是知识或学科”的课程观仍然在我们的思维意识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德育,关键是培养人的德性。而“德性”是人之为人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和谐、个体幸福的根本。正如培根所说,如果没有德行,人类就是一种忙碌、有害和可怜的生物,不会比任何一种渺小的害虫更优越。生活实践也反复证明,“道德常常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意大利谚语)”。忽视价值理性的培养,漠视德育的大学教育,其教育对象很可能成为如同韦伯所说的“有专家模样但无专家灵魂”的单向度发展之人。美国著名教育家托马斯•理克纳指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1](P4)无疑,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治理论课,肩负着使广大的大学生高尚的使命和职责。
二、思想***治理论课“教什么”
“教什么”?这是一个涉及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层面的教学理念的问题。思想***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明确的,但对其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人们却有不同的判断和看法,实质是教学理念的区别。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角度看,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样态大体包括三类:知识、规范和价值观念。
一般地说,“知识”是事实认识的结果,包括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认识的结果。事实认识的对象是事实,反映事物的自然属性、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或者反映人的需要、利益和目的,是关于客观现实的某些状况的描述。“价值观念”是价值认识的结果。价值认识的对象是价值,反映的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与人的需要、利益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揭示事物对于人和人类生活的意义。“规范”意指规则、标准或尺度。哲学社会科学所讲的规范,即社会规范、行为规范,也即价值规范。它指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根据自己的观念制订的、供一个社会群体诸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限定人们在一定情境中应当怎样行动。
那么,思想***治理论课实际的教学过程应“教什么”呢?从教学目的角度说,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应使受教育者“学到什么”呢?或者说,无论是“教”还是“学”,应当怎样处理“知识”、“规范”、“价值观念”三者的关系呢?首先,无论从教的过程、学的目的还是从思想品德内在结构哪方面看,“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总是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在社会生活乃至“做人”方面,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也必然“无能”。实际上,在一些情况下人们往往将思想***治理论课作为知识性质的课来对待。无论是从实践方面总结,还是理论方面探讨,我们应该对这种所谓“知性德育”作出反思和检讨。其次,虽然在实践的层面上,“知识”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但是,“知识”和“能力”在人们“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必须通过“价值观念”这个因素或环节的作用。这是因为:“知识”或事实认识的内容是对客观对象的观念把握,而“价值观念”或价值认识的内容却是对价值的理解。事实认识是否正确主要看其内容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它所遵循的只是客体方面的尺度,力***从认识的内容中排除人的主观因素。而价值认识一时一刻都不能脱离人和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知识”为人们提供“做事”的工具和方法,但知识本身并不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价值观念”不能为人们提供知识和方法,但却能为人们提供行动的方向和动力。由此可见,“价值观念”的教与学之于思想***治理论课具有根本的目的性。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第三,价值观念并不直接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应当做什么的问题是由人们的规范意识解决的。价值观念只是说明某种客体的意义,表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评价、一种意向、一种态度,并不直接回答主体应当如何。只有人们的规范意识才明确指示主体应当怎样或不应当怎样。我们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内化,但价值观念主要是存在和表现在社会价值规范之中的。“全部文化教育都在传递规范,按照社会理想和科学知识塑造新人,因此一切文化都潜在着规范的功能,特别是精神文化,直接就是规范的科学。”[2](P83)由此可以认为,思想***治理论课的教与学就应该是“规范”的传授和接受。
事实和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德育一直十分努力地向我们的受教育者传授着知识和规范,经过从小到大十几年刻苦学习,我们的大学生对知识和规范的掌握哪一个不是丰富而全面呢?那么,思想***治理论课实效性不甚理想的问题又是怎样发生的呢?问题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事实判断:价值观教育不利是问题的症结。我们的学校德育传授给学生那么多知识,可是有多少转化成了学生的价值观念了呢?我们的学生接收了比较全面的社会规范,但在他们的头脑中有多少获得了价值观念的支撑呢?在思想***治理论课应当怎样处理“知识”、“规范”、“价值观念”三者关系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价值观念的基础,价值观念是规范意识的前提;规范距人的行为最切近,但规范若要被遵守,必须以相关的价值观念为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什么”的问题上,我们应将工夫下在价值观念的“传授”上。
三、思想***治理论课“怎么教”
在此,所谓思想***治理论课“怎么教”,实质就是“价值观念怎么教”的问题。那么,价值观念怎么教呢?能像一般知识那样讲解和传授吗?
怎样实现理想篇8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一、了解学生,正确引导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日记是学生心灵的窗户,日记是教师了解学生最直接、最真实、最便捷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错综并存。他们涉世不深,阅历太浅,对人、对社会、对生活都会产生困惑和迷茫,心中装有太多的不解,时常会发出“我该怎么办”的困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从日记中发现问题,对症下药,适时适当地加以指点。
日记能及时提供学生不好的思想行为状况的信息,如厌学情绪,过早接触爱情小说或影视录像等,教师都可以及时、耐心地做思想工作防患于未然。因此,学生行为上的不良性、认识上的片面性、思想上的迷惑性都可以借助日记表现出来,教师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教育诱导措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实现主体,自我培训
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日记的内容最自主,形式最自由,思维最活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教师应当重视日记写作训练和指导,充分发挥其功能。
1.积极参与,实现主体。初中生已感到自己长大成人,有了自我肯定的需要,希望自己具有成人的气魄和作用。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是学校、班级的主人,只要教师用心指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彰显和张扬,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日记可从学校、班级管理及校风班风、师生关系、集体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2.开阔视野,培养能力。首先,鼓励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在日记中记录社会上某些人或事、某些现象并发表看法。其次,提倡多阅读内容健康、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书刊,在日记中作点读书笔记。再次,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环境,多写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日记。另外要求学生随时注意收集名人名言、格言、民间谚语、俗语、对联、歇后语等,感受祖国丰富优美的语言。
三、有的放矢,学会做人
对学生日记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其写些关于做人方面的内容。可把初中三年分两个阶段,设计两个方案进行。
第一方案,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学会做人的基本教育内容。初一新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成长感和上进心,后进生也会产生在中学里要“重头再来”的愿望。这时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可以及时矫正学生不良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第一阶段的教育目的基本达到时,实施第二方案。具体从六个方面加以指导。
1.了解自身有多少(分生理、心理)。
2.生活常识知多少。
3.社交、礼仪知识知多少。
4.怎样对待师长。
5.怎样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
6.卫生保健知识知多少。
每一方面又用许多小问题,如“怎样对待老师”可提出:怎样礼貌待师、怎样对待你崇拜的教师、怎样对待你不喜欢的老师、怎样向老师提意见或建议等。
四、精心设计,循序渐进
初中生日记的训练和指导,要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需要为指导原则,以配合课堂教学为思路,精心设计整个初中阶段的日记指导。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日记指导系列外,还有如下两个系列设计。
1.德育系列设计。主题分别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法纪教育,劳动卫生教育,形势与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优良品德教育等。每一个主题又设计几个小主题。如卫生教育的分主题是:环境污染知多少、怎样美化校园环境、怎样建设自己的家园、日常生活中怎样讲卫生等。
2.配合教材的系列设计。初中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育人材料,语文教师可直接取材于课本编制命题日记。经过日记写作的训练,学生既可以增长见识,发展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自觉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五、沟通情感,持之以恒
怎样实现理想篇9
小以学术,大以学道。
来到惠文,感受最深刻的是一种“道”的传授。
关于成功
和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玄而又玄成功学相比,我想,没有一种方式比亲身体验能更加深刻理解。在这里,我第一次觉得,成功是一种那么具体的事情。
当就业部经理魏颖老师站在讲台上向我们介绍公司近期推介就业的情况的时候,我心潮澎湃,因为我几乎在那些故事中看到了自己将来的愿景。
于是在这里,我们第一次以一种具体的方式规划我们的未来,因为我们做出的规划有了依托,不再是纸上谈兵。我们看得到先来者们走过的足迹,以此为据,我们有了自己的方向。
惠文,他在教导我们如何成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
关于心态
在职业素养课上,督导给我们灌输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作为一个职业人,心理素质,心态和品质,是胜任一切的工作的基础,也是作为一个职业人最基本的素养。而技术,才能,人际关系,都要排在其后。
关于这个观点,我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感到很震撼,但在随后之后,我越来越认可它。来到这里,我感觉到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怎样的技术,而是认识到要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日常的生活和学习。
每个人本质上是为自己工作的,你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工作,你就是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人生。当焦虑,悲观,失望,颓废于事无补的时候,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完成自我超脱。当面对巨大压力时,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方式自我解压。当同事关系出现矛盾时,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缓解矛盾。
这些具体的事情,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们这些初学者的心态,而我们也把锻炼的成果表现到了实际的生活工作中。每天早7点到晚8点雷打不动的工作时间,守时,守纪的职业理念,每天保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这些,就是我们在这里学到东西。积极,努力,团结,自律。
关于技术
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能实际学到的技术其实并不是很多。前两周的windowsserverXX和后两周的linux服务器架设。当将所学的东西实际应用到实验和项目设计中时,我们第一次有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学习感受。学以致用,在这里,这个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通过处理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也第一次如此深刻的明白了什么叫融会贯通。一个月的实训生活也教会了我们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以应用为导向的,用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我想,这些应该是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
怎样实现理想篇10
[关键词]管 理 领 导
煤矿是高危行业,煤矿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搞好安全生产,实现矿井安全生产长治久安,成为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富时代精神的崭新课题。在煤矿中区队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实现引领、带动、示范作用的潜移默化,使其在职工灵魂中生根发芽,呈现勃勃生机。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区队中的“管”“理”“领”“ 导”来实现区队的超越和发展。管”是控制,“理”是道理,道理、条理、伦理、理性。先理后管、多理少管、又理又管、重点在理, “领”是带领、率领,“导”是引导、疏导,教导、督导。先“领”后“导”,少“领”多“导”;又“领”又“导”,重点在“导”。
一、是“管”的还是“理”的
煤矿的安全生产依靠规范的规章制度规范和约束大家的行为。管其实就是在统一的规则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合理效应。也可以说管就是规则――建立规则,维护规则和推行规则。安全生产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秩序规则,才能保证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
没有规则就没有管可言,也就没有秩序可言。如果仅仅设想希望依靠领导管理者自身的觉悟和修养来恰当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实现,其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和靠不住的。因为存在决定意识。没有任何约束的领导管理者,往往会因种种个人需求或私欲膨胀,从而通过各种权力手段去满足;或因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或个人习好上的不同,本应这样却不能这样,从而使工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扭曲、变形、走了样。
应当说,领导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是充当着裁判者这样一个重要角色,因而他就不能不站在理的立场上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正确评价他人的功过是非和好坏优劣的。倘若仅仅依据个人成见,将其作为判断标准,因人而异,各取所需,那就只能成为一个十足的破坏者,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建设者。破坏规则就等于是在破坏公正,违章操作就等于是拿安全当儿戏,就如违章行车拿自己的性命当儿戏一样,其后果是很危险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机会不均等,条件不平衡,却又任意设置人为障碍,使一部分轻,一部分重;一部分亲,一部分疏;一部分越加有利,而另一部分却越加严重不足。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随意怎么样,资源配置中的无效和浪费就是再所难免的。达不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最佳效用,其管理就等于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实际作用。
二 、 是“领”的还是“导”的
作为一个领导管理者,有权可以选择这样做或那样做,但是正确与否却不可能完全由权力本身这一因素所能够决定了的。权力本身不是真理的代表,代表真理的是真理本身,而不是领导管理者手中的权力。然而只要你是一个领导管理者,那你就必须做出不竭努力,去发现真理,坚持真理,维护真理。这是赋予领导管理者权力的真正作用和含义。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领导管理者,他所承担的“领”“导”管理责任,不是用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任何损害的,而是用来如何保护职工的安全与生产任务。因为领导并不是私有财产,谁拥有了它,谁就把它看作是上天的恩赐,祖上的功绩,或者是铁打的“江域”,可以久享福祚,一劳永逸。
其实领导就不是在任何时候的任何情况下可以任意发挥的东西。因此,作为一个领导管理者在如何处理正常的工作事务当中,就不能也不应该像处理自家事务那样,想怎样就怎样,爱怎样就怎样。如果好坏不分,是非不论,良莠不辨,毫无顾忌地将个人情感好恶看的高于一切,重于一切,随意将其运用到不该用的地方上去,那么由于重情感而不理智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安全生产的颓废衰败,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依照实际而论,领导管理者的领导管理行为方式也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的甚至还是完全相反的。怎样用人,怎样办事,怎样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思想方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个好。但是一个领导管理者所担负的领导管理职责,不能不要求他必须依照安全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以求尽快发展自己的。当然也就决定了领导管理者的确不能仅仅依靠个人情感意愿,或仅仅依靠按部就班地执行上级的命令指示、安排部署来办理工作中的一切的。由于安全是无形的,是变幻莫测的。毫无疑问,如今的确是一个适者生存的年代,如果死守着陈腐的观念不变,那就等于是在作茧自缚,其自身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太大希望的。
三、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还是以事业为重点的
作为一个领导管理者,可以不必事必恭勤,也可以不必样样能干,但他必须要千方百计地找准事业发展的运作方向,准确把握影响整体运转的某一关键方面,应该怎样,或是不应该怎样。并且还要组织和引导大家的思想行为,统一到事业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上来,使其尽心竭力,断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成果来,这才是一个领导管理者最为关心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为一个领导管理者,他可以放弃公众事业而不顾,却往往选择利用一些在他来说认为是合情合理的东西,并且希望大家在所有场合下无条件的遵从,由此来维护他自己担任权力所形成的地位声誉和威望的。其实要想获得这种奖励,靠得是领导管理者的卓越功勋,而不是靠他自己树起“唯我”这面大旗通过精心操作来建立的。
安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也是互惠互利的安全。领导管理者不仅要看重自己的利益,也要看重他人的利益;不仅要维护内部的利益,也要维护外部的利益;不仅要兼顾利益团体的利益,也要兼顾非利益团体的利益;不仅要考虑眼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利益。互惠互利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通融的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