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平的作文篇1
一、好读书,读好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读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广泛地阅读,养成广泛阅读各种书刊报纸的习惯,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吸收新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要强调读原着,也可以通过看电影、看电视、看连环画来增强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把读书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用读书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坚持每天30分钟课外阅读,可以利用晨读、入睡前的这些时间,也可以把时间分散,关键是要做到持之以恒,要像刷牙洗脸那样成为一种习惯。充分发挥学校***书馆、阅读室、宣传栏、板报和班级***书角、班报等阵地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写读书心得,交流读书体会,学生之间可以开展阅读竞赛。教师的身体力行能带动学生的读书活动,能把读书计划进一步落实。随着学生读书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能提高。
要读好书,书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书籍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如今的孩子大都很喜欢看书,我们经常在学生的课桌中发现一些校园小说或网络小说之类的快餐文学,读这样的书有些时候会有消极影响。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这就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除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外,教师可以开列必读书目,指导学生购书,读小说名着、名家散文、古典诗词、历史典故等。多读多背、熟读成诵,不断扩大阅读面,细细品味可以让学生的感情更加细腻,在细节中注重点点滴滴的情感,美与丑的对比,善与恶的体察。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在遇到话题时便能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内心情感。只有博闻强记才能使日后的写作变得游刃有余。
二、勤动笔,抒真情
读是写的基础,先读后写,在读范文的过程中学习写作,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古人读书时往往边读边加批注,真正做到读和写的有机结合,有了这一基础,他们在写作时游刃有余,观点鲜明,感情真挚。如今的中学生除了老师布置的任务,真正自己主动动笔写作的很少,老师课堂上过多强调写作的技巧如开头、结尾等,忽视了选材,使得部分学生提起笔就是“旧事重提”,行文中不能抒发真情。优秀的作文必定思路清晰,观点积极向上,抒发的感情浓烈又能引起共鸣。如何做到这些呢?
1.善于整理自己的思维
学生学写文章,从某种意义讲是学“想”,想得正确,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当下很多学生作文思路不清,虎头蛇尾或是头重脚轻,详略失当。下笔前仅仅考虑了写什么,而忽视了怎么写,怎么表达生动的问题,致使行文随意,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的文章自然入不了阅卷老师的眼。那么,如何整理自己的思维呢?写记叙文,要确定好叙述角度、叙述线索、叙述顺序,还要注意伏笔、照应和过渡。可简要列提纲,按照提纲写,思路定不会混乱。比如,中考满分文《我因生活在江南而自豪》,作者化用古诗词用“小桥”、“流水”、“人家”三个小标题,从桥到水再到人,层层深入,文章层次递进之时,读者的情绪也被逐步带人。再如,《云散天蓝》,作者按照故事情节,分别用“起风了”、“下雨了”、“云散了”三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词展现情感发展的轨迹,使主题更加突出。
2.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位老师说“会说话就会写作文”。其实际意思就是要求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说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说话的条理,精炼说话的内容,努力把说话的内容转化成文本,这就是写作。所以,作为教师,要为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读书笔记。每周2-3篇,规定篇目,教师多找些感情真挚或富含生活哲理的文章,中考记叙文或散文就是不错的选择。(2)续写故事。如课本中《窗》、《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通过续写,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对人物的独到体会写出来,我们在批阅这些作文时,定会看到那些让我们感动的文字,并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3)对生活中热点问题进行评说。教师可以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针对某个问题,让他们有话可说。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3.努力用文字来描述自己的情感
关于和平的作文篇2
2012年7月19日至20日,以“继往开来,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为主题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中的又一件盛事。中国和50个非洲国家的外长、负责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与会。
中非合作论坛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成为新时期中国与非洲开展集体对话和务实合作的重要机制,有力推动了中非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全面发展。特别是2006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确立了***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非关系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角度透视】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科学技术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合作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中非建立和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中非抓住机遇、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以增强各自的能力。
2.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面向世界。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中非经济合作,有利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水平,有利于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3.对外贸易具有重大的发展作用。中非在旅游、金融、电信等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技术的交流,增强双方的经济实力。我国的对外贸易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中非经济合作正是本着互利共赢的精神,以造福双方人民为根本目的的。
二、从***治生活角度看
1.国家利益是国家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形势下,中非的共同利益在增加,合作的潜力在扩大,全面深化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的长期战略选择,也是新世纪中非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因素,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中非建立***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正符合当今时代主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3.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自主的和平外交***策。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的基石。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将始终同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这正是我国外交***策基本立足点的体现。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看
1.尊重文化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在文化上要坚持交流互鉴,正体现了这一点。
2.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传播可以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等方式进行。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非经济贸易往来,不仅可以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3.加强中非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中非在文化上互学互鉴、互相交流,既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非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也有利于非洲各国优秀文化来中国传播。中非文化交流还有利于我国吸收、借鉴非洲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促进我国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加强中非两大文明多层次、多形式交流互动,更有利于为中非合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使中非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4.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中非在文化上的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有利于推动中非文化创新、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
1.物质决定意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但全球仍面临着发展不均衡、南北差距加大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国和非洲都面临发展经济的新任务,都希望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新型经济伙伴关系。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
2.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加强中非各方面经验的交流和借鉴,使中非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增强各自自我发展能力。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两点论。当前中非关系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这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要促进中非关系更好更快发展,就必须既重视经贸等领域务实合作,又重视非方关切的和平安全事务合作;既重视拉紧现实利益纽带,又重视双方心与心的沟通;既重视发展***交往,又重视推进民间交流;既重视合作量的积累,又重视合作质的提升,这些都体现了两点论。
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的56年来,尽管国际风云不断变幻,中非各自情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非友好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得到了不断巩固和发展。尽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但我们对中非友好合作前景充满信心。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中非关系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思维演练】
1.自2006年中非共同决定建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对非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 663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2倍。下列关于中非贸易增长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
A.中非经济的互补性,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增长
B.中非贸易增长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C.在中非贸易发展中,我国要最大限度地追求顺差
D.发展中非贸易符合中非双方利益
2.中国历届***府和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中非关系,这说明 ( )
A.促进世界发展是我国外交***策的首要目标
B.中国与非洲国家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C.***的态度也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
D.中国与非洲国家没有利益分歧
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在国际关系中,第三世界国家历来是中国团结与合作的对象,因为 ( )
①第三世界是国际社会一支重要的***治力量 ②团结第三世界符合中国国家利益 ③合作是第三世界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第三世界国家在南北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中非建立“***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 ( )
①中国和非洲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②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真诚团结合作 ③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治,推动建立国际***治经济新秩序 ④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挥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要开创中非“***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局面,中非就应该 ( )
①增强***治互信 ②拓展务实合作 ③扩大人文交流 ④在国际事务中密切协调和配合 ⑤加强合作论坛建设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中国对非洲***策文件》指出,“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及其地区组织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治基础。我国在对外关系中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因为 ( )
①国家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②国家是不能分割的 ③国家具有对内最高性的特征 ④国家应承担不干涉他国内***的义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与非洲友好国家间集体对话与合作新的平台,是促进“南南合作”的有效机制。这表明 ( )
A.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结盟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发展
B.共同的国家间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C.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D.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8.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建设6年来,中非双方合作在22个非洲国家设立了29所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作为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满足了所在国学习汉语的需求,逐渐成为非洲国家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桥梁。此举 ( )
A.表明中非文化已趋向一致,没有差别
B.是积极进行文化方面国际合作的表现
C.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
D.不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性
9.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发展和谐的友好合作关系,必将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表明 ( )
①只要中非和谐,世界就能和谐 ②世界要实现和谐发展,离不开中非关系的和谐发展 ③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④中非关系的和谐发展,必将为世界的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自然和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因长期的殖民掠夺和局部冲突,经济仍比较落后,缺乏发展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规模和实力有了显著增长,拥有各个阶梯层次的适用技术和设备以及30多年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短缺、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等新的问题。由此可见,中非经济合作是一种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关系。
材料二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立了***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的历史征程。2012年7月19日,国家***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讲话指出,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中非应该:增强***治互信,拓展务实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密切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加强合作论坛建设。
材料三 近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援非行动说三道四,不仅***府官员,而且不少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都在炮制“中国”,散布这样一种言论:在争夺非洲资源的斗争中,中国已呈咄咄逼人之势。他们极力宣扬,中国同非洲国家发展关系就是为了石油,为了攫取非洲的能源,说什么中国这是在搞“新殖民主义”,称中国是在“剥削非洲”。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中非加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2)材料二中的中非建立和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如何体现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
(3)联系材料三并结合实际,对西方所谓中国对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舆论进行批驳。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D 6.C 7.C 8.B 9.B
10.(1)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的趋势也越来越强。②中非之间在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与经验间的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与合作可以促进中非双方的共同发展并极大地提高“南南合作”的水平。③中非经济合作,可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与全球的均衡和谐发展。
关于和平的作文篇3
关键词:组织公平;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实践;情感承诺;员工创新行为
中***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14)01001506doi:10.11847/fj.33.1.15
1引言
组织公平是西方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后一直受到中国管理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关注。国内目前有关组织公平的研究包括了领导成员关系,组织支持,员工绩效,心理资本,组织和职业承诺,离职倾向,组织公民行为以及谏言行为等[1~3]。深入对比分析后,本文认为现有研究基本以国外管理研究提出的关键构念为焦点,构建其与组织公平的概念模型,鲜有研究结合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国情,探究组织公平与中国文化现象之间交互作用对员工工作态度与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实践作为传统文化中关系取向在企业经营中的典型性表现之一,分析其与组织公平的交互作用对员工情感承诺与创新行为的影响。
情感承诺代表组织对员工的最深期待,即“忠诚”,不仅能高度预测员工留职意愿,而且与组织认同和工作卷入等密切相关[4],尤其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对保持组织核心竞争力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是众多工作态度构念中最经典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员工创新行为不仅是个体兴趣和能力相结合后最佳的工作状态,更能推动组织层面的创新和变革能力。特别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中,员工创新能力更是不可或缺的微观力量。因此,本文选择情感承诺和员工创新行为作为结果变量,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更具有实践应用的指导意义。
2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2.1组织公平与情感承诺
组织公平是组织在进行资源分配时公平合理的程度[5],可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前者是组织通过不断完善各种制度规范所期望达到的绝对意义的组织公平,后者侧重于员工对组织公平的主观感受。因个体在公平认知方面的差异,故不存在公平的统一标准。目前组织行为学领域对公平问题的探讨实际上主要是针对组织公平感,因此本文采用感知到的组织公平,即员工对组织内与个人利益有关的组织制度、***策和措施的总体公平感受。
已有研究表明,感知到的组织公平对工作态度和行为有显著积极影响。前者包括工作满意度,留职意愿和领导成员关系等,后者包括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和建言行为等[6,7]。组织承诺是众多结果变量中受到更多关注的一项[8]。本文聚焦于组织承诺三维度中的情感承诺[9,10],即个体对组织的认同和卷入[11]。本文认为组织公平与情感承诺在理论层面存在以下关系:从工作选择的角度出发,当个体因工作与自身匹配进入组织后,对组织各项分配结果,互动过程和执行程序都感知到公平时,则总体的组织公平感会强化其之前的选择,增加个体对组织的信任感[12],提升两者之间的心理联系,情感承诺得到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员工感知到的组织公平对其情感承诺有正向影响。
樊耘,等:组织公平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实践的交互作用机制研究Vol.33, No.1预测2014年第1期2.2组织公平与员工创新行为
研究者们大多从过程性的角度定义员工创新行为。Kanter将其界定为三个阶段,从个体对问题认知和创意产生开始,经过寻求帮助和结盟,最终通过商品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创新性[13]。Scott和Bruce认为个人创新始于问题确认,同时包含创新构想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其次寻找创新支持,最后将创新想法产品化[14]。Kleysen和Street在其研究中将创新行为归纳为五个阶段:机会探索、想法生成、形成调查、支持拥护以及应用[15]。本文认为,创新行为三阶段过程的观点不仅完整包括了各个关键节点,且便于概念的操作化,因而大多数研究均采用该观点,故本文将员工创新行为定义为:员工为组织发展,产生创意并通过寻求支持实现新的、有用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员工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含三方面,创新个体自身特征,如创造潜质等[16];创新个体的认知及信念,如创新自我效能感等[17];社会和组织的环境因素,如组织创新氛围等[18]。本文关注的组织公平属于社会和组织环境因素。基于员工对公平的心理反应,组织公平感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可从两方面理解:其一,通过组织公平实现的高水平社会交换关系会促进员工的积极回报意识。为维持内在的公平感受,个体会通过提升工作质量和数量实现对组织的有效反馈[19]。其二,分配,互动和程序的对象是组织的稀缺资源,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感知会降低各种工作投机行为的动机,引导员工聚焦于本职工作绩效,激励员工通过努力工作获得回报。以上两方面都有利于提升员工创新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员工感知到的组织公平对其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
2.3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实践与情感承诺和员工创新行为关系实践指利用社会关系进行交换,产生助人的行为或自主完成任务[20]。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实践指组织在人员招聘、晋升、薪酬、工作分配和绩效评估等方面受私人关系影响的表现。已有研究表明,在中西文化情境下,组织管理者如果在分配资源或进行决策时更多考虑自身利益,或为与自身有私人关系的对象谋取利益时,会降低员工感知到的程序公平和对管理者的信任水平[21]。
然而,当仔细考察个体感知到的HRM关系实践时,中西文化其实存在差异性的表现。在西方文化中,个体将自身定义为脱离社会角色关系的抽象自我,认为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对所有人的要求具有一致性。西方管理理论强调的组织公平源于人们对“公平”这一抽象实体的信念和追求。他们认为公平法则适用于一切行为主体。因此,如果西方组织中出现影响组织公平的HRM关系实践,员工对其的感知和评价应具有程度的趋同性。在中国文化中,个体根据社会角色定义自我,将他人与自身的关系按亲疏不等划分为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适用于这些关系的交换法则分别为需求法则,人情法则和公平法则。前两者往往运用于亲情冲突和人情困境,只有公平法则运用于客观决策[22]。因此,中国文化中的个体更倾向于对与自身关系最疏远的人采取理性公平的法则。在组织环境中,个体与同事的关系也可划分为由亲密到疏远的不同程度,所以个体对每一个群体的评价标准也不同。当组织内每个员工都拥有自己的“圈子”概念时,员工对同一HRM关系实践现象的感知和评价程度就会出现明显差异,因为这些现象中的“主角”处在每个员工圈子中的不同位置。基于此,本文认为采用个体感知到的HRM关系实践更能反映中国文化情境中的管理现象。
相关研究表明,个体倾向于对信任对象给予更多正面评价[23],而且信任也可被理解为个体对目标的一种依赖关系[24]。本文认为:感知到的HRM关系实践会降低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水平,更进一步削弱其对组织的心理依附,降低情感承诺;另外,感知到的HRM关系实践带来的资源分配不均会使员工产生被忽视感,进而降低员工对工作意义的理解,并可能对工作行为的内在动机带来直接的消极影响。尽管创新行为是一系列的工作过程,然而该过程的动力主要来自内在动机。因此,感知到的HRM关系实践会降低员工创新行为的水平。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和假设4:
假设3员工感知到的HRM关系实践对其情感承诺有负向影响。
假设4员工感知到的HRM关系实践对其创新行为有负向影响。
2.4组织公平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实践
HRM关系实践毕竟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导思想,而是关系取向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片段式表现。员工面对这种客观现象时,会在认知层面因受传统文化影响程度深浅的不同做出差异性的判断。个体层面判断的集合又会形成感知这些事件的群体氛围。组织公平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实施和被员工感知。因此,本文将感知到的HRM关系实践作为组织公平与结果变量间关系的调节变量。
如何理解个体与组织的关系影响着如何理解HRM关系实践的作用。接受西方管理理念的中国企业,其员工与组织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西方管理制度隐含的假设。个体与组织是相互***的抽象主体,两者间是直接的经济性和社会换关系,感知到的HRM关系实践会降低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和程序公平感。二是中国文化中关系取向的诠释。个体的存在是各种社会角色的总和,组织只是产生角色关系的一种情境。个体可能将组织当作人际之间建立、发展并保持私人关系的平台和媒介。在这种认知法则中,HRM关系实践更会强化组织的情境性地位,使得个体将组织理解为人际之间“礼尚往来”的一种场域,为实现组织目标工作以获得报酬只是理所应当的附属。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调的公平本能够部分突破人际之间因关系取向建立的壁垒,增强个体之间直接的互动关系,从而逐渐树立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职业化工作行为,但如果出现HRM关系实践,就可能会触发个体价值观中传统文化的关系“基因”,使其降低或放弃对组织作为抽象实体地位的认知,更将此种关系现象归因为正常,并最终降低组织公平对工作态度和行为的积极影响。基于以上论述,结合前文有关组织公平与情感承诺和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本文提出假设5和假设6。
假设5员工感知到的HRM关系实践对感知到的组织公平与情感承诺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
假设6员工感知到的HRM关系实践对感知到的组织公平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
3研究方法
3.1被试
本文以企业员工为对象,在西安和常州等地选取9家企业,采取现场发放后回收和电子邮寄填答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有效问卷372份。总样本的部分人口统计学信息如下:女性44.4%,男性55.6%;30岁以下57.5%,31至45岁32.3%,46至55岁7.6%,56岁以上2.7%;中专和中专以下10.8%,大专32.8%,本科52.4%,硕士研究生及以上4.1%。
3.2测量工具
组织公平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POJ),采用Niehoff和Moorman在1993年编制的量表,共5个项目。如“总体来说,我得到的奖励很公平”[25]。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实践(Guanxi Practices i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 HRMGP),采用Chen等在2004年编制的量表,共5个项目。如“有些人是因为私人关系进了企业”[21]。情感承诺(Affective Commitment, AC),采用Meyer和Allen等在1993年编制的量表,共6个项目。如“我很高兴在这个企业中度过我余下的职业生涯”[26]。员工创新行为(Employee Innovative Behavior, EIB),Scott和Bruce在1994年开发的测量个人创新行为6题项量表更多用于员工对自我的评价[14]。本文采用蔡通在2006年对Scott和Bruce原始量表修正后的量表,仍包含6个项目。如“我喜欢寻求新的科技、过程、技术或产品等想法”[27]。
4数据分析
4.1信效度分析
本文所用总量表信度系数为0.732,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如下:感知到的组织公平是0.824,情感承诺是0.682,员工创新行为为0.738,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实践为0.775。Hair等指出:测量题项不多于6个时,Cronbach α系数大于0.6说明量表是可靠的,由此支持了本文量表的可靠性[28]。
本文总量表的KMO球形检验结果为0.794,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明数据呈较好线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各变量验证性因子的分析结果中绝对拟合指标和相对拟合指标都在0.90以上,RMSEA值都在0.08以下,χ2/df的值在2和3之间,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本文采取Harman单因子检测方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CMB),第一个主成分是22.615%,并没有占到多数,所以同源偏差并不严重[29]。
4.2假设检验及分析
由表1可知,POJ对AC的影响系数为0.449,对EIB的影响系数为0.214,两者都在0.01水平下显著,因此假设1和假设2得到验证。检验5一列HRMGP的系数为-0.207,检验10一列HRMGP的系数为0.153,两者都在0.01水平下显著,因此假设3得到验证,假设4未得到验证。检验4回归方程的ΔR2为0.02,其F值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检验4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比检验3有显著提升。HRMGP×POJ的系数为-0.144,显著性水平为0.01,因此,假设5得到验证。检验9回归方程的ΔR2为0.003,但其显著性未通过检验。另外,HRMGP×POJ的系数为-0.06,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因此假设6未得到验证。值得注意的是,表1中检验8和检验9中HRMGP的系数分别为0.197和0.203,且都在0.0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即使控制组织公平的影响,感知到的HRMGP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仍然存在,且程度较强。
按照态度影响行为的逻辑,HRM关系实践很可能会减弱员工的工作动机,进而使其创新行为水平下降。然而事实上,HRM关系实践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可能与其对工作态度的影响路径不同。上文指出,HRM关系实践包含晋升,薪酬和绩效评估等内容。组织中能够被“关系化”对待的员工毕竟是少数,这些少数通过非竞争性方式获取稀缺资源中的一部分,使得竞争更为激烈。大多数员工尽管其情感和认知受到了关系实践的影响,但在工作行为中不得不通过更加努力以跻身获得稀缺资源的行列。组织最看重的是员工创新行为,因此HRM关系实践间接地促进了员工创新行为。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HRM关系实践对创新行为有“激励”,但这是以牺牲员工的情感承诺和信任为代价的,而且员工此时的创新行为也不是内在动机,而是外在动机。因此该种促进作用并非组织发展的长久之计,一旦员工获得了他们期望的报酬或更为公正的工作机会,很可能就会离组织而去。
本文绘制的组织公平在HRM关系实践不同水平下与情感承诺关系变化的交互效应如***1所示。当回归方程中未加入HRM关系实践时,组织公平与情感承诺的关系是参照组的直线;当HRM关系实践较低时,组织公平与情感承诺之间正向关系的斜率明显增大;当HRM关系实践较高时,组织公平与情感承诺之间的关系不仅强度发生了改变,方向也由正向变为负向。以上变化过程说明,HRM关系实践确实会对员工理解管理***策的角度产生影响。组织内HRM关系实践越低,员工越倾向于将个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相互平等尊重基础上的互信互赖,此时组织公平感越强,情感承诺水平越高;组织内HRM关系实践越高,员工越倾向于将组织理解为私人关系实现彼此交换的社交场域,并因此可能对组织内实际上是公平的***策也产生“关系性”的联想和归因。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公平感很可能是一种人际关系亲疏与工作角色要求混杂在一起的复杂公平感,个体感知到的公平感越强,事实上代表的是该社交场域中彼此遵守关系准则的程度越高,而组织这一抽象实体的角色则会越淡漠,因此员工的情感承诺水平也越低。
本文绘制的感知到的HRMGP在组织公平不同水平下与情感承诺关系变化的交互效应如***2所示。从***中可发现当回归方程中未加入组织支持时,HRM关系实践与情感承诺的关系是参照组的负向关系,当组织公平较低时,HRM关系实践与情感承诺之间关系的负向斜率明显增大,当组织公平较高时,HRM关系实践与情感承诺负向关系的斜率继续增大。以上变化过程说明,组织公平会增强HRM关系实践与情感承诺的负向关系。尽管这一结果有悖于常理,然而本文认为,这一结果恰恰说明员工会因HRM关系实践对其感知到的公平产生关系性的归因和理解,尤其是在高水平组织公平下程度更深,其原因可能是高水平组织公平感下的HRM关系实践更会让员工感到组织的表里不一,此时如果将组织看作抽象实体,个体会因其表现具有的不一致性而经历矛盾的心理体验,为达到认知平衡,个体会更倾向于将组织看作一种关系场域,所以其情感承诺会随之降低。
5结论
(1)组织公平在现有的中国管理情境中可被解读为两种不同内涵。一是随着经济发展被引进的西方管理文化中强调一致性对待的法治公平理念;二是根植于传统文化中,被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维持整体和谐的规范性权变式公平。前者对传统文化中基于关系取向的“圈子”具有一定的突破作用,有利于构建组织作为抽象实体的***地位,并使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关系朝平等尊重互赖的方向发展;后者则是对传统文化差序格局观念的回归。
(2)在组织公平和HRM关系实践对情感承诺的交互作用中,HRM关系实践的负向作用更强,其原因是HRM关系实践会触发个体价值观中传统文化的关系“基因”,倾向于将组织看作私人关系实现彼此交换的社交场域,并因此可能对组织内实际上是公平的***策也产生“关系性”的联想和归因,最终降低或放弃对组织作为抽象实体地位的认知,使得情感承诺水平下降。
(3)HRM关系实践的本质是私人关系对组织公共资源的非竞争性占有。在情感和认知层面,它会伤害员工与组织间的交换关系,降低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公平感和情感依附水平。在行为层面,虽然会变相激励员工的创新行为,但无益于员工内在工作动机和对组织忠诚感的培养。
本文着眼于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现象冲突与融合的社会背景,以组织公平和HRM关系实践对情感承诺和员工创新行为的交互作用为焦点,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并揭示了组织公平和HRM关系实践对员工态度和行为不同的影响机制,丰富了个体对组织公平内涵的理解,指出HRM关系实践在触发个体对组织***策理解方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管理实践中,本文认为应格外关注员工对组织公平内涵的理解和感受,尤其应当鉴别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组织公平的不同解读。在全面反省传统意义中关系平衡式组织公平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管理中尊重员工平等地位的思想,防止私人关系对组织公共资源的侵犯,为组织在文化交融中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人力资源的基础。
研究局限:第一,采用自评法测量员工创新行为,后续研究可采用主管或同事客观评价的方法。第二,样本选取为方便抽样,后续研究可扩展样本所在的行业和地区以使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适性。
参考文献:
[1]俞彬彬,钟建安.情绪智力、组织公平和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2):475478.
[2]孟太生,刘璞,井润田.基于组织公平的变革型领导行为与组织公民权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6):123129.
[3]马飞,孔凡晶.组织公平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纵横,2010,(11):121125.
[4]Meyer J P, Stanley D J, Herscovitch L, et al.. Affective, continuance, and normativ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a metaanalysis of antecedents,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2, 61(1): 2052.
[5]CohenCharash Y, Spector P E. The role of justice in organizations: a metaanalysi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1, 86(2): 278321.
[6]Colquitt J A. On the dimensionality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measur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 86(3): 386400.
[7]Whitman D S, Caleo S, Carpenter N C, et al.. Fairness at the collective level: 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climat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2, 97(4): 776791.
[8]Elanain H M A. Testing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work outcomes in a nonwestern context of the UA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10, 29(1): 527.
[9]Simosi M. The role of social socialization tactic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ization content and newcomers’ affective commitment[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010, 25(34): 301327.
[10]Vandenberghe C, Bentein K. A closer look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ive commitment to supervisors and organizations and turnover[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9, 82(2): 331348.
[11]Meyer J P, Stanley L J, Parfyonova N M. Employee commitment in context: the nature and implication of commitment profile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2, 80(1): 116.
[12]Wang X, Liao J, Xia D, et al..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on work performance: mediating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leadermember exchan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010, 31(6): 660677.
[13]Kanter R M. 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A]. In Staw B M, Cnmmings L L,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 Greenwich, Connecticut, JAI Press, 1988. 169211.
[14]Scott S G, Bruce R A.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r: 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37(3): 580607.
[15]Kleysen R F, Street C T. Toward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individual innovative behavior[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1, 2(3): 284296.
[16]George J M. Dual tuning in a supportive context: joint contributions of positive mood, negative mood, and supervisory behaviors to employee creativ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3): 605622.
[17]顾远东,彭纪生.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1):3041.
[18]刘云,石金涛.组织创新气氛与激励偏好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交互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09,(10):88101.
[19]Ohly S, Sonnentag S, Pluntke F. Routinization, 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reative and proactive behavior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6, 27(3): 257279.
[20]Guthrie D. The declining significance of guanxi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J]. China Quarterly, 1998, 154: 254282.
[21]Chen C C, Chen Y, Xin K. Guanxi practices and trust in management: a procedural justice perspectiv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15(2): 200209.
[22]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3]Klein H J, Molloy J C, Brinsfield C T. Reconceptualizing workplace commitment to redress a stretched construct: revisiting assumptions and removing confound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2, 37(1): 130151.
[24]李新春.信任,忠诚与家族主义困境[J].管理世界,2002,(5):8794.
[25]Niehoff B P, Moorman R H. Justice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hods of monitoring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36(3): 527556.
[26]Meyer J P, Allen N J, Smith C A.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s and occupationsextension and test of a 3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3, 78(4): 538551.
[27]蔡通.领导者部属交换与员工创新行为:组织正义之中介效果及组织特性之干扰效果[J].管理学报(台湾),2006,23(2):171193.
关于和平的作文篇4
引言
在现代社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企业为了更好地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广告宣传。对于广告行业来说,平面广告设计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同时也是一种具备较强视觉冲击力和信息传播力的形式。平面广告作品本身画面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可以更好地对视觉信息进行传达和交流。平面广告设计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同时也涵盖了艺术美和文化性的特征。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要素进行融入,可以更好地体现我国传统文化气息,并且具有独特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可以达到不同的文化传播效果。
平面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因子的应用的必要性
每个民族自身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历史的差异性存在,这才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和多元的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具有包容性、独创性、保守性、统一性的文化体系,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源于过去,同时对于现在和未来也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在新理念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用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发展。平面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从业者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本身会受到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氛围的影响,而传统文化正是众多影响中较为重要且深远的一个影响。传统民族文化涵盖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进行应用,可以更好地对于广告表现形式进行充实,同时也可以对于平面广告的内涵精神进行更好地丰富。
对于传统文化观念进行合理应用
在平面广告中对于传统文化因子进行应用,要结合当前我国人们自身思想观念的特点,并且对于传统文化中和人们心理密切相关的内容和联系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精准的应用,这样才能对于传统文化的特色进行体现,同时也提升广告作品的受认可程度,提升传播效力。在平面广告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底蕴进行不断地渗透,并且设计者同时也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不断地探究和分析,结合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特色,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进行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从而达到提升平面广告作品影响力的目的。对于优秀的平面广告设计的作品来说,其本身必须要具备特色,这样才能引发更加深度的认同。平面广告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因子进行应用,可以更好地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和观念进行体现,同时让欣赏着产生对这种价值的认同,这样才可以实现下一步对商品进行关注的意识。优秀的广告设计理念下,传统文化因子的应用可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进行体现,这样可以更好地淡化商业色彩,让广告本身富有文化和内涵,提升视觉审美效果。
传统文化因子的影响分析
第一,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儒家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情感的体现上,并且通过色彩来展开象征。这种色彩的应用上,需要从形象以及心理方面来进行融合和塑造。例如,在京剧海报设计中,要根据人物的品行和性格,对于色彩进行应用,背景色则大多采取黑色。颜色本身的象征意义,其通过传统文化进行展现,可以从形象、心理等多个角度,对于涉及理念和思路进行展现。
第二,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理念,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清静、优雅的美感,这种设计思路需要更加关注对此类理念的实现。在理念下,黑色的色彩观念是周光耀的体现之一。例如,在山水画设计中,很多平面设计与之相关的内容,都采取这种黑色的色彩观,更加突出对自然美的追求。
第三,民间观念的影响。对于平面广告设计来说,其色彩观念也收到不同民间设计观念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其本身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同时历史的演变也存在差异性,因此不同的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观念,这也应该体现在平面设计当中。在进行平面广告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于民族色彩观念进行认同,同时这也是提升作品的认可程度的重要举措。只有对于民族色彩观念进行正确地对待和尊重,这样才能提升整个设计作品的最终价值。很多优秀的设计师,都已经深刻认识到民间色彩观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意义,以名族色彩观为依据,设计出具有民间风格、又象征现代文化艺术的优秀平面广告作品。
结束语
关于和平的作文篇5
关键词:江西;红色文化;平面设计;开发利用
中***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61-02
赣鄱大地存留的红色文化资源,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它是红色年代赋予赣鄱儿女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展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鲁迅曾说过“越是地方特色的,越容易被别人别国认知”,江西红色文化作为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如能科学合理的加以开发利用,必能发挥其价值被让更多的人所认知。本文主要探讨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与融合问题,旨在充分展示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传达优势,为平面设计作品添加新的活力和视觉元素。
一、江西红色文化在平面设计中开发利用的价值体现
(一)承传开创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弘扬民族精神
同志曾说过:“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此语深刻说明了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江西红色文化资源蕴涵了丰富而强烈的民族精神,将其运用于平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式进行鲜明直观展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江西红色文化的承传开创,因为江西红色文化视觉符号的市场商业运用,必会将江西红色文化中的经典事例、英雄风采、激昂的词汇等以静态视觉语言的方式展现于众,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又能唤起受众对那段特殊时期人们的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坚定的理想信念及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等精神内核的回忆,从而鼓励和影响受众的精神世界,达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此外,江西红色文化在平面设计中有效运用与传播,在借鉴现已存留的红色资源的同时,与时俱进,将其再设计,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承传开创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目的。
(二)为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注入新鲜血液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是在特殊时期,特殊氛围下的产物,因其地域性、民族性的特质,其独特的艺术气质让受众为之震撼,红色文化的符号***式还能唤起红色时期的红色记忆,引发奇妙的视觉艺术想象。如此独特和魅力的视觉资源,如若在平面设计中有效的开发利用,可进一步丰富当前平面设计的创意源泉和艺术表现形式,为平面设计提供极具表现力的视觉元素和极大的启发与滋养;为平面设计作品增加内核上的深刻生动,形式上的激昂注目。以独具特色的江西红色文化武装的平面设计作品,必能让其在国际平面设计的舞台上更具识别性,为国外的受众获取更多关注和视觉交流沟通的机会。
(三)突出地域特色,彰显江西魅力,为江西的经济发展增加新的附加值
通过创作具有江西红色文化特征的平面设计作品,充分发挥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识别优势,将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与地域性平面设计创作进行有效嫁接,营造“本土特色”的平面设计作品,满足受众一定的精神诉求,以此突出地域特色,彰显江西魅力,为江西形象和江西企业增加高经济附加值,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江西红色文化在平面设计中开发利用的对策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江西的名片,理应积极探索和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经过调研,笔者了解到当前已有学者和设计师关注红色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利用,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红色文化资源与平面设计融合问题认识不够深刻、相关教育滞后、运用技法不当等,致使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未能在平面设计领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价值。如何在平面设计中切实有效地开发利用我省红色文化资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切实发挥***府职能部门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
***府职能部门的正确导向是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关键,***府职能部门应切实宣贯国家关于地域特色文化的相关文件精神,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相关***策制度,提供***策、制度支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科学开发、合理保护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做到科学开发、合理保护,如开发不善,资源保护不力,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府职能部门应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给予正确的***策导向和科学的实施建议,开发过程中应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研,对于开发方案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全面而深入论证。***府职能部门应积极引导建构***府、企业、社会三维一体的立体开发格局,可以筹集多方资金,群策群力,为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府职能部门应加大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贯彻实施,形成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
2.注重宣传,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
为使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唤起受众的思想认同,深度挖掘其潜在价值。***府职能部门应加大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拓展和创新宣传形式,积极组织相关研讨会、文化节,鼓励和引导各媒体部门制作形式新颖、与时俱进的红色文化宣传作品等,营造江西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增强江西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达到宣传江西红色文化和宣传红色江西的终极目的。
(二)江西高校应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
文化传承重在教育,江西地方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承传开创的重任。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给现在设计创意全新的滋养和启发,并丰富了设计语言的表现力,理应成为江西高校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为使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的有效传播,构建科学的教育机制是关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机制的构建。
关于和平的作文篇6
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更为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做好新形势下公安***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一、准确把握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深刻内涵
(一)关于理性***。“理性”不仅要求有非常高的法律意识,而且要有强烈的大局意识、***治意识、责任意识,有很强的群众工作能力,能够理性地把握和
处理公安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工作特别是行******工作中,要充分考虑***的社会效果,真正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理性思维
去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真正地融法、理、情于一体。让群众通过案件的办理、事情的处理,切身感受到公安机关的关爱、温暖。
(二)关于平和***。“平和”就是要求以平等谦和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冷漠态度对待人民群众,要以公心、诚心和耐心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疏导和化解社会
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策,着力解决***宽严失度的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
,及时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同时,对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的,要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
(三)关于文明***。“文明”就是要改进办案方式方法,坚决纠正简单***甚至粗暴***的问题,用群众信服的方式***办案,使人民群众不仅感受到法律
的尊严和权威,而且能感受到公安队伍的精良素质。要加强***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完善警务公开制度,推行***告知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大力推行***
责任制。
(四)关于规范***。“规范”就是要在完善***管理上下功夫,细化办案流程,完善业务流程,规范办案环节,力求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要健全执
法程序,着力解决随意***的问题,紧紧抓住***执勤活动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程序规定和操作性强的标准规范,最大限度
地减少和杜绝***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的发生。
二、认真解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存在的问题
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新理念,是新形势下***中央对公安机关的明确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做好公安工作的基本要求。当前,全国
公安机关按照***中央“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尤其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部署,全力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力维护社会
持续稳定。新形势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有了更多期待,做好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必然要求我们更新***理念。***理念往往更带有根
本性,理念决定认识,理念端正态度,理念指导实践。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新理念,是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现实要求,对于维护公平正
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可谓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公安机关要立足主动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为公安***创造良好环境。
(一)解决公安***工作定位问题。要积极争取***、***府的领导和支持,把公安***工作作为维护稳定、保障发展、保障民生的重要工作来做,把公安***
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公益保障工程来抓,借助***、***府的“推力”来加强公安***规范化工作。
(二)解决公安***工作保障问题。建立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增强财***支持,使经费保障与公安罚没收入彻底脱钩,减少“为钱***”行为的发生,让公
安机关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认真研究***工作、服务最广大群众发展权益上。
(三)解决公安职责模糊问题。切实增强公安机关的“主业”意识,从与公安***活动无关的非警务活动中***出来,切实发挥社会矛盾调节效能,最大限度
发挥社会矛盾消融器职责。
(四)解决社会治安考核评价问题。要尊重当前社会发展阶段性特点的现实问题,认真研究当前社会治安现状,增强考核评价导向的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增
强公安机关正确面对并积极化解社会治安问题的自信心、责任心。
三、深刻理解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重大意义
(一)新理念提升***新境界。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以前,我们谈文明、规范***多一些,谈理性、平和***
相对较少。文明、规范是***的应有之义,但仅有文明、规范***还不够,理性、平和则是对***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法”是根植于自然的最高理性。与理性执
法相对的是感性***、感情用事,我们要防止冲动,摒弃情绪化,讲***治、讲大局,严格依法办案。平和是***的珍宝,它蕴含着博大的力量。平和***以平等、
文秘站:客观、审慎、谦和为要义。唯有平和,才能厚德载物,才能衡平如水,才能客观理性。当我们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新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必将达
到一个更高的***新境界。
(二)新理念推动工作新进展。公安机关要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新理念贯穿到***办案全过程,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坚决克服就案办
案、机械办案的倾向,要从大局出发,从长远着眼,***想到稳定,办案想到发展,切实做到依法办案与服务发展相统一。要针对当前***活动容易发生问题的环
节,进一步细化各类***标准,严密***程序,规范***环节,切实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的随意性,推动各项公安业务工作取得新发展。
(三)新理念构建和谐新***景。要进一步改进***方式,善于用和谐的思维来化解矛盾,用和谐的态度来对待群众。对嫌疑人坚持无罪推定,对上访人实行有
理推定,使***工作最大限度地合乎法、理、情,体现人情味,展现法治美。要积极适应***环境的新变化,设身处地考虑到当事人的切身感受,感同身受地体谅
困难群众生活的不易,主动做好化解矛盾纠纷、疏导群众情绪的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要及时依法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着力化解涉法涉诉重信
重访案件,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
关于和平的作文篇7
关键词:文化馆;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平台建设
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的长江流域,跨区域文化资源的共享将更加有力地推动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通过文化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将是一个多赢的举措,是促进长江流域崛起的有效途径。文化馆以其特有的群众文化引领者的身份,不仅延续着历史,传承着文明,也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风向标。文化馆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授能力,决定了其在跨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手段为文化馆传播文化、传授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建立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增强长江流域文化凝聚力、展示其文化魅力。
一、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概念阐释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建,跨区域文化资源的共享工程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现阶段长江流域的各省市、各地区只注重于宣扬自身的文化资源,处于十分涣散的状态、合力不足,就此,笔者提出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概念,是寄望于能把长江流域的各省市、地区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和共享,让各地具有品牌文化特点的文化能走出去、请进来,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流动和共享,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文化的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和便民性。
所谓的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笔者认为,应该以地域为中心,立足于区域内的文化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依托,辅以流动舞台和物流配送等系统服务手段,通过静态和动态的文化资源建设,实现协调组织、节目数据库建设、网上文化资源查询、馆际交流、文化学习、文化欣赏等共享服务,建立健全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一个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文化资源共享和发展于一体的跨区域文化资源服务系统。其目的在于促进长江流域间的文化合作和交流,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个体、群体、不同层次人群的文化服务需求。
二、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建立的重要意义
首先,建立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有效的集中和利用不用地域的文化资源,扩大其地域品牌文化影响力,通过文化馆的精心加工,强化其静、动态的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传播,使之形成结构全面、内容完整的文化服务体系,不但可以集中长江流域最优秀的文化资源,形成高质量的精品文化,还能有效的发挥长江流域主体文化资源的作用,提高知名度,也为人们感知、认知不同地域文化特点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次,建立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有效的增强长江流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各地区都争先恐后的强调自己特色文化优势,如,江源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其实各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取向并非相去甚远,但却在历史的沿革、共同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文化融合和认同问题。长江流域的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可以把长江流域相关的文化资源集中到一起,让每一个关注长江流域文化的学者、有志之士、普通民众、儿童等不同受众群找到自己享受文化的切入点,在学习和欣赏中,不断更新观念,从而打造整个区域都认同的新的区域文化特色。
三、建设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途径
(一)建立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协调委员会,加强领导,统一规划
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一个跨省市、跨区域、跨行业的大文化工程,它的建设离不开各区域内文化馆及相关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要充分体现其统一性、共享性原则。充分利用各地域现有的网络和硬软件设施,由各区域文化馆、相关高校、机关、科研等相关单位推举成立委员会,整合文化资源,共同制定资源共享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创建一个高效、集中、规范、科学的管理共享体系,并能够协调解决资源共享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二)开展丰富、手段多样化的个性文化服务工作
首先,文化馆是群众文化事业的引领者和创作者,如何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是现阶段文化馆服务工作的着眼点。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要以各区域文化馆为文化阵地,利用文化馆这一特殊文化职能,在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及手段的基础上,创建以人民需求为中心,利用数字化、网络服务为支撑的个性文化服务模式。如:文化推送、文化检索、文化信息查询、文化点播、意见反馈等信息导航,让我们在不断了解群众文化需求、文化兴趣等信息的基础上,将人们所需求的文化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同时,人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需求点播自己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如山东省潍坊市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中,利用互联网+模式,老百姓坐在家里,一边干活,一边欣赏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收到了良好效果,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拍手称赞。
关于和平的作文篇8
关键词:PubMed;资源检索;学科服务x
中***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93-02
PubMed源于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隶属于美国国家医学***书馆,是当前国际中使用最普遍的学科科研信息资源检索系统。PubMed具有免费开放资源,数据来源权威可靠,搜索功能尤其全面,精准并且功能丰富等优点。此外PubMed还允许外部开发人员基于PubMed 的资源设计再开发,如ClusterMed等系统,都是基于PubMed 检索结果的再分析,再获得。这样使得PubMed系统在操作上更简单易懂。为了令读者更深入地使用PubMed的资源免费功能, 本文主要介绍这个系统的几个功能,包括期刊数据库检索、引文匹配功能、跟踪学科服务进展功能、学科服务平台定制功能等, 旨在对学科服务平台提供有效技术支持。[1]
一、基于PubMed下的学科服务平台现状
高校***书馆的纸质资源和网络资源品种繁多,急需一个可靠的搜索引擎来向读者们展示这些资源,方便读者利用。因此目前已经有多种搜索引擎被开发利用,我们就要从中找到最合适高校***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搜索引擎。目前,在国际上经常使用的检索系统有两种可供用户们学习使用,一种是Google Scholar,一种是PubMed。他们都是综合性较强的搜索引擎,而PubMed在学术文章的检索上更加专业,Google Scholar的使用比较简单但是不能准确地对控制词进行分析,不能给出最新最全面的搜索结果,所以目前比较常用的还是PubMed搜索引擎。好的搜索引擎是高校学科服务平台可靠的资源保证。[2]
二、基于PubMed系统下的学科服务平台特点
? PubMed是十分实用的学科分类服务的平台,PubMed系统中医药学平台就收录了全世界80多个国家5000余种生物医学期刊,这就需要通过学科馆员对大量的学科资源进行再次收集与整理。该系统具有更新速度快,搜索质量高等优点,并且能够提供原文的网络链接,对模糊的检索词可以提供自动匹配功能。[3] PubMed中的资源有一部分也可以免费获取全文。用户在搜索引擎上可以免费查找、检索和***需要的学术论文。为保证数据库可靠性和权威性,数据库只接收通过国际评审后的期刊。
三、PubMed 下高校学科服务平台的功能
(一)使学科服务平台具有检索词自动匹配功能
高校***书馆需要向PubMed申请账号,然后进行后台登录,填写***书馆名称,联系人等相关信心。审核通过后,就可以获取科研论文全文的电子版或查看相关文章的馆藏信息。该搜索引擎在用户输入关键词或者模糊词的时候,可以进行智能化的分析,进行模糊搜索和更改,列出用户可能用到的链接和文章。比较常用的四种检索途径有:MeSH Translation Table主题词诠释列表,Journals Translation Table期刊诠释列表,Common Phrase List常用词单列表,Author Index作者名题搜索。
因此在高校***书馆学科服务平台使用中,用户可以利用PubMed系统对要搜索的主题内容的概括分析来了解该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相关知识。
(二)基于PubMed的学科服务平台定制功能
PubMed系统可以收集建立学科分类的专题文献合集。登录PubMed系统以后,在检索相关关键词时点击
? “Send to”,可以把已知的检索结果保存到系统中的
? Collections中,从而形成个人学科文献集,极大方便了用户的查阅行为。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分类自己的文献。通过这种个人定制,读者可以实现相关期刊、重要文献、专题内容等等内容的分门别类。
PubMed系统还提供与微博功能类似的RSS内容的格式。通过 RSS格式读者可以直接刷新网站,保持站内文献信息的时效性。Rss浏览十分方便,并且PubMed系统已经具备直接打开该类型文件的功能,RSS 订阅方便可靠,更适合推荐给学科服务平台的读者使用。因此在对学科服务频繁太用户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时,软件软件操作也是十分必要的。[4]
(三)PubMed系统可以实现跟踪学科服务进展
PubMed检索可以通过分析科研项目的需求及其所涉及的关键词来制定检索策略,然后由用户保存到MyNCBI中,读者可以对自己所需要的文献的更新频率和时间段以及数量来设置,用户也可以设置过滤词或者限定条件。限定条件指的是免费全文、综述等,当然用户也可以针对学科专题进行限定,设置成功以后,系统会针对用户最新设置来推送文献。[5]
四、提高学科馆员和平台用户的操作技巧
高校学科服务平台已经日趋成熟,学科馆员是这个平台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科馆员的自身素质需要他们不断地掌握新的操作技能和相关背景知识,在借助PubMed这个系统的服务平台时,学科馆员还应该不断学习相关搜索工具和操作技巧,掌握学科服务的特点和方向,减少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失误。高校***书馆学科馆员为用户提供见面交流的机会或者对用户进行小规模的辅导,为学生读者更好地使用学科服务平台奠定基础。旨在为学科馆员和读者们营造一个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
五、基于PubMed的学科服务平台的价值和作用
基于PubMed下的学科服务平台有效加强了学科用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高校***书馆的学科服务是以用户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最终目的。因此基于PubMed下开展的学科服务中的资源建设,特别是各学科的专题文献分类合集的定制、学科领域进展的反馈追踪、学科研究概况分析,都必须以用户的检索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相关策略,才可以使为不同学科的用户量身定制的学科服务平台在实际操作中取得更好效果。优秀的操作系统也给高校学科服务平台带来了可靠的资源和便利条件。
六、结语
目前高校***书馆为了与网络时代接轨,已经开发利用了众多服务平台,大学生们对网络的需求和使用正为学科服务平台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借助PubMed系统下提供的免费资源,有效开展学科服务是一个大胆有效的尝试。PubMed 作为国际公认的权威资源,是高校学科服务平台使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书馆学科服务实践中充分利用PubMed带给我们的便利的同时,也应注意到 PubMed系统的一些缺点,比如PubMed系统下的引文分析功能还相对贫瘠等,因此高校***书馆还应结合其他专业的工具和资源,更有效地开展学科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健,李秀芝.PubMed 特征栏的功能[J].中华医学***书情报杂志,2003, 06:51-53.
[2]朱鸽昀,郑力,朱东屏,等.PubMed 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J].中华医学***书情报杂志,2008,12:121-123.
[3]Steinbrook R. Searching for the right search: reaching the medical
literature. N Eng J Med. 2006,354(01):4-7.
关于和平的作文篇9
关键词:领导—成员交换;组织公平感;文化氛围;家族企业
中***分类号:F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9—0127—06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of Chinese Family Enterprise
LIU Ju—qin, YI Ming
(School of Business,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ng 364 employees of family enterprises i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MX an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LMX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that cultural atmosphere moderates not on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MX and the procedural justice but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MX and the interactional justice.
Key words: leader—member exchange(LMX); organizational justice; cultural atmosphere; family enterprise
一、问题的提出
与传统的领导理论不同,领导—成员交换(LMX)理论强调领导与下属间的双向选择决定了领导行为的有效性。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领导在工作中不可能采取同样的方式对待下属。下属中的少数人与领导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成为“圈内成员”,他们从领导那里获得更多的信任与支持,也更有可能享有特权。其他人与领导建立起一种基于契约的关系,他们与领导的关系局限在正式的权力范围内,成为“圈外成员”。
领导与下属之间不同质量的交换关系可能导致下属所拥有的资源、机会等的不均衡,以往的研究也证明了在高质量的关系中,下属得到更好的绩效评价结果、更多的晋升机会,他们的离职倾向更低,以及其他利己的结果。因此,不同下属对组织公平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也不相同,“圈内成员”可能对组织公平更容易满意,反之“圈外成员”更能感知组织对自己的不公。有学者认为,组织公平感是员工一系列行为的前因变量,如组织公民行为、离职倾向等,如何提高组织公平感、减少员工对组织的背叛事关企业的生存发展。不同质量的LMX关系,领导对待圈内外成员的行为很可能违背公平原则。因此,探讨LMX关系对组织公平感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研究假设
在LMX与组织公平感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LMX是组织公平感的结果变量或是组织公平感与结果变量之间的中介变量[1,2]。但Tekleab等指出,组织公平感与LMX间的关系存在时间性。即在下属刚进入组织时,组织公平感是LMX的前因变量;一旦下属角色得以稳定,LMX就不再活跃。圈内外成员由于与领导关系质量的不同,对组织公平的感知也就不同,所以LMX可能影响下属的公平感知。
从LMX角度看,员工在衡量分配是否公平时不仅会对自己的付出和回报进行比较,还会与其他同事进行比较,其中“圈外成员”会认为领导没有给自己足够的资源和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建立“圈子”的标准就很可能影响员工的分配公平感。Vecchio等指出,LMX与分配公平呈正向相关[3]。Tyler和Caine[4]认为,如果领导在资源和利益分配过程中所使用的程序和过程是公平的,分配结果就能为包括“圈外成员”在内的所有员工接受。拥有高质量LMX的员工,与领导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沟通渠道更畅通,信息更丰富,因此他们更能感知到领导在评价和决策制定过程中的程序和互动公平。另外,Scandura提出从组织公平感的角度来重新思考LMX理论,主张同时考虑分配、程序及互动公平的概念,可以延展LMX理论的模型,使其更加丰富与完整[5]。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一个假设:
H1:LMX与组织公平感正相关;
H1a:LMX与分配公平感正相关;
H1b:LMX与程序公平感正相关;
H1c:LMX与互动公平感正相关。
在LMX的研究中,有学者建议引入组织变量考察其对LMX路径的调节效应。文化作为重要的组织变量,目前在LMX的研究中还很不足。俞达和梁均平认为,圈子的存在是否会对组织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可能取决于组织独特的环境(文化)[6]。
关于和平的作文篇10
为了加快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国内文化企业走向世界,借助浦东新区“先试先行”和综合改革配套试点的契机,充分利用外高桥保税区“境内关外”的特殊区域优势,积极开拓文化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加快文化产品及项目的“走出去”步伐,在国家有关部委支持下,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浦东新区等各级***府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应运而生。
建设平台是宏观战略举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已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世界范围内对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日趋增长,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势必要加快中外文化之间的贸易与交流。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能够分享文化和创造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一个最具有活力的部门。因此,文化贸易在近几年里发展迅速而且将会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据更大的比重,同时成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竞争的新领域。
中国文化服务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文化贸易对于进一步调整和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对外贸易结构将起到十分有益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在不断扩大内需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文化领域去争取和拓展国际市场和空间。因此,建设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是一项极具宏观战略思路的举措。
在上海市国际文化服务贸易促进委员会领导下,由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上海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公司作为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的运营实体,在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促进委员会和股东单位的领导下,着力打造全方位支持国内文化企业、文化产品以及文化项目走向国际市场和中外文化企业交流、展示和贸易的综合性、功能平台。
平台坐落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内的东方国际文化贸易中心。启动建设以来,在推进平台扶持***策和资金落地、服务功能拓展、文化企业及项目引进以及平台的文化贸易中心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的十七大发出的号召,文化“走出去”是国家的长期战略,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概念已得到广泛的认同,特别是我国借举办奥运会之机,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使国际上对我国的文化越来越关心、越来越重视。随着经济尤其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数字化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导方式,文化传播的方式、渠道、手段和力量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快捷、越来越交融,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的愿望和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外高桥文化平台的搭建就是希望在实践这一历史使命中能发挥其独特而积极的作用。高定位与高职能成就高平台,在各级***府和***策的支持下,平台充分利用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以及文化大都市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时机和外高桥保税区“境内关外”特殊功能与***策,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大战略、服务于全国文化产业、企业与项目“走出去”需要,通过文化服务贸易资源整合、公共服务链建设,重点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渠道,打造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的基地,构建国际文化交流的载体,形成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文化产品公共服务平台,并将通过“三步走”战略将平台的功能向纵深推进。
为加快外高桥保税区文化进口基地的培育,促进招商引资和产业繁荣,扩大对外文化服务贸易,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外高桥保税区特制订一系列***策以扶持文化服务贸易业。所以平台享有保税区“境内关外”的特殊区域优势,这也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因此平台将在税收、海关、财***、外汇等方面享受***府的扶持***策,如可自由开设外汇账户和人民币账户,且外汇收入可全额留存;对在保税区内新办的动漫及其相关产业的企业,其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新区地方财力部分,3年内给予100%补贴,其余年度给予50%补贴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文化服务贸易模式在全国是一个创举,上海也是希望通过前期优惠***策引凤筑巢,再通过高质量服务打造完整的文化链。
此外,还有浦东新区关于产业创意园区的***策、专项扶持资金的落实等,并且随着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多和各类项目的不断拓展,可以预计,平台的聚集效应将逐步显现。所有支持与***策,再加以平台版权交易和演艺经纪方面的专业服务,上海文化精品海外输出的成本将大大下降,而且过程也变得更为迅捷有效,从而有利于自身开拓文化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加快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平台的职能比较广泛,主要包括5个方面:文化“走出去”渠道功能、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展示交易中心功能、国际贸易基地功能、国际文化交流载体功能。
文化“走出去”渠道功能,是指通过引进中外文化企业入驻平台,打造文化贸易产业链,开辟文化产品和品牌走向海外的推广渠道,成为中华文化采购中心和服务外包中心。
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将为文化企业提供行业信息、***策咨询、投融资担保、设备租赁、商贸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同时通过***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延伸审批等服务和综合配套支持。
展示交易中心功能。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是外高桥保税区功能性专业市场之一,是文化企业展示产品和交易洽谈的平台,借助保税、长期展示等各种有利手段,通过举办文化行业专业和高端的展览、展示会以及国际贸易、转口贸易和产品交易等为入驻文化企业提供展示交易的平台。
国际贸易基地功能。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是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的基地,利用外高桥保税区成熟的贸易环境、优惠的***策条件、便捷的通关服务和优秀的经营团队,能够为文化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提供全方位、高效优质的专业服务。
国际文化交流载体功能。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通过营造中外文化企业交流的环境,为展示输出中华文化和引进国外优秀文化提供便捷和场所。
平台在大力推动东方国际文化贸易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努力拓展新的合作渠道和方式,积极服务文化企业和项目,以丰富平台服务菜单,形成平台功能与集聚优势。截至目前,平台已与近40家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或签订了合作协议。
平台自启动建设以来,得到了、商务部、文化部、上海市委宣传部、浦东新区***府、市商委等各级***府部门的重视、支持与肯定。
2007至2010年,平台的发展规划、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策和服务框架逐步成型,服务规范完善成熟,国际服务渠道有效建立,引入30至50家国内文化服务贸易骨干企业,引入20至30家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知名企业,在世博会期间初步显现平台的特点和规模,运营主体初步形成国际化文化商务运营和服务模式。
到2015年,平台的服务形态趋于成熟,长三角区域和全国辐射带动效应已逐步显现。功能性建设已基本完成,文化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形成集聚和交汇。国际服务贸易势头发展良好,预期功能逐步显现,国际国内地位日益确立。运营主体形成成熟的国际化文化商务运营模式,并以良好业绩成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及保税区新业态增长的新亮点。到2015年,年进出口总量争取达到200亿元,并且长期保持出口大于进口的增长态势。
预计2016年至2020年期间,平台将实现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功能进一步深化,服务体系国际化全面完善,规模和辐射能力全面增强,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内战略地位牢固确立。发展从以硬件转向软件,运营及盈利模式全面成熟,并在条件成熟时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充分显示在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自2009年起,平台以拓展国内外合作渠道,推进平台招商、扩大宣传推广,参加国内外重要文化展览,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组织高端文化展会和论坛,启动文化服务贸易市场交易功能,完善平台网站服务功能,实现平台信息、网络化管理等作为主要的具体工作目标。
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市场的深入调查研究,以及依据外高桥保税区“境内关外”的区域功能优势,平台采取了以下发展策略:
1.引进演艺经纪、货物贸易、设备租赁、技术装备、影视后期及特技制作、艺术品展示和市场、印刷服务外包、出版业版权交易等领域可作为平台下一步经营服务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市场。力争服务世博,服务文化繁荣与发展;
2.争取同境内外著名拍卖行合作,试行开展国际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展示与拍卖业务,逐步形成文化产品进出口的集散地;
3.在各级***府的推进支持下,积极争取市场准入***策的有效突破,积极引进国外经纪公司,以进带出,加快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4.鼓励文化产品的后期制作或特技制作的企业将设备加工基地放在保税区,运用服务外包开展数字印刷业务,逐步形成文化创意、加工、制作的基地中心;
5.逐步建设与培育版权交易基地;
6.筹建文化高端论坛,搭建国际高层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网络;
7.争取成为文化项目审批的延伸受理点,使外高桥平台真正成为国家的文化产业服务贸易的口岸和基地。
当中国出口贸易长期顺差且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时,文化贸易逆差比例却一度高达1:7。相当一段时期,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输出”的通道始终不够顺畅。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的建立,成为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服务全国文化企业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为中国文化产品飞向世界各地,又增添了一对强有力的翅膀。
相关链接
入驻企业可享受的优惠***策与服务
1、利用平台所在外高桥保税区“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策,在东方国际文化贸易中心采购免税设备,极大地节省运营成本,同时还可以开展设备租赁等延伸服务;
2、利用平台所在外高桥保税区特殊的外汇监管***策,拓展国际文化贸易。入驻企业可以享受外汇全额留存的特殊外汇***策,同时平台正在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试点工作;
3、可享受上海市委宣传部以及上海市商委的相关文化贸易扶持资金的资助。上海市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商委等将设立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平台的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入驻企业可充分利用***府的扶持***策,在贷款贴息、房租补贴、翻译费补贴等方面获得资助,做大做强产品,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的份额;
4、可申请加入外高桥文化交易市场,享受由浦东新区及外高桥管委会等为支持平台特别推出的财税优惠***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和平的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