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一览】
希望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选自《尝试集》)
【阅读手记】
《尝试集》是胡适的一本著名诗集,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当歌迷们跟着齐豫唱这首《兰花草》时,可能想不到它的原词作者会是现代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胡适。
胡适写下这首原题为“希望”的诗,是在1921年。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兰花草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他就写了这首小诗。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希望》可能流传最广。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读来朗朗上口。但每次哼起这首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匆而执著的身影。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地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
我想,正因为胡适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花的兰花草,才触景生情,萌发诗兴。给诗取名为“希望”,也许是诗人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之意吧。诗人从山中带来兰花草,希望它能在人间开花散发幽香,可是开花的季节过去了,兰花草却连苞也没有一个。诗人没能在当年看到兰花盛开,但在来年的春风中又看到了新的希望;诗人未能实现他的理想,但在未来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中国人喜爱托兰花以述志,胡适的《希望》也顺承了这个传统,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他的文字清远而不乏意境,质朴而不坠浅俗;其精神内涵是心忧却不心伤,失落却不失望。
《鸽子》这首诗写于1917年秋冬之间,当时诗人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执教于北京大学。胡适在北京大学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里颇有春风得意之感,因为他当时与***、等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其他倡导者相处得很融洽,并且以他们这几个人为中心,团结了一批追随者,致力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写出来的,因而该诗的主旨,是将自己以及几位朋友比做自由翱翔的飞鸽,从而表达一种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自豪感。
该诗的主旨虽是抽象的,但作品采用了“具体的写法”,即把笔墨集中在描绘洁白的鸽子在蓝天中“回环往来,夷犹如意”和“翻身映日”这幅鲜丽的画面上,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马建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