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篇1
一、考试中的观察活动
1.观察对考试的影响。学生考试是以对考卷和试题的观察开始的。不少考生考试失败,并不是因为解不出题,而是由于观察上的失误。善于观察是考试成功的先决条件。通过全面仔细地观察,考生才能准确把握试卷和试题中提供的全部信息,包括试题中所给出的条件和要求,才可能找到正确解答问题的钥匙和途径。在许多情况下,解题条件十分隐蔽,甚至是以非常微弱强度的信息出现,这更需要考生仔细地观察。此外观察不全或不仔细还常常使考生出现不应有的疏漏。
2.考试中观察方法。第一,把握试卷中的关系信息。我们可以将试卷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分为两类:一是解题信息,它包括题目所提问题,给出的已知条件,解题的要求与说明等。二是关系信息,包括试题数量,试题型题,每道试题的分数,全卷共有页数,试卷体现的学科知识体系,题目间的难易差别与联系等。解题信息是考生观察每道具体问题时得到的,而关系信息只有在观察全卷以后才能得到。
把握关系信息便于按先易后难原则安排答题顺序,避免发生漏题现象;对本人可以解答的题目和所需时间有一个大致估计,统筹兼顾各题。
第二,积极寻求对应点。由于试卷所选试题都会体现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知识结构体系,考生仔细观察试卷,就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产生联想回忆起过去学过的知识体系,并找到试题在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将知识体系和试卷结构两相对应,这样不但可以发现试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通过回忆找到具体的解题方法。因此,考生应积极寻求两者之间的对应点。
第三,注意细微末节。注意细微末节有两方面的内容:审题中,为了准确理解试题,不可忽视试题中的一切细微处,审题必须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对试题中出现的每个符号、数据、***形、***表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对试题的表述方法,词句含义都要认真推敲;解题中要防止对细小处的疏忽,不要弄错一个单位、一个小数点。
二、考试中的记忆活动
1.记忆对考试的影响。考试是对考生知识能力的测量,但在考试中,能力又具体表现为对知识的记忆和对被记住了的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考场是一种特殊的环境。闭卷考试一般不准携带任何有关考试内容的材料。不但客观性试题或闭卷考试较多地依赖学生的知识储备,就是主观性试题或开卷考试也离不开对知识的重现。考生头脑中如果缺乏必要的概念、原理、法则、公式的积累以及使它们得以外化的语言文字,就难以解答任何问题。考生的记忆效果是影响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
2.怎样提高考试中记忆的效果。考试中的记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信息的提取,即回忆。在考场中有些东西往往绞尽脑汁之后依然无法忆及,说明回忆的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在考试中提高回忆的效果应注意:
第一,自觉利用中介联想。利用中介联想是指考生回忆受阻时,可以从事物的多方面的联系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这可以是事物间外在联系,如利用它们的相似、对立、接近、因果等联系去进行联想;也可以利用事物间的本质联系,通过推理来获得这种线索。
第二,使情绪保持适宜的紧张度。考生情绪过于紧张,会使人意识狭窄,妨碍知识的回忆,导致平时很熟悉的一些概念、原理都难以重现,有时甚至会压抑考生的有用回忆线索。面对情绪的严重困扰,考生应当暂时中断回忆,心情归于平静之后再做。
第三,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考生除了认为某个试题根本未曾纳入自己的复习范围,无从回忆之外,对那些属于暂时性遗忘的东西,都应当以坚强的意志力去追忆。考生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坚定的自信与顽强的努力,常常会使许多被认为想不起来的东西被追忆起来。
三、考试中的思维活动
1.思维对考试的影响。在直接制约考试效果的几种认知活动中。思维居于最重要位置。它不仅是一种能揭露事物本质的高级认知活动,而且其他几种认知活动的展开,都需要它的积极介入。学生思维活动的水平是影响考试效果的关键因素。
心理学考试篇2
【论文摘要】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而当今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弊端较多,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引入课堂考试、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等方法,全面考核学生,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观的不断深化,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学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护士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在各护理院校也彰显重要,成为主干课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们也要适应这个发展,深化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与世界接轨,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1]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护理心理学考试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教师命题的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我们对护理心理学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使考试目标和教学目标形成最大关联度,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注重心理学和临床护理的密切结合。以下报告我们在护理心理学考试模式改革的体会:
1传统考试方法的分析
1.1单一的考试形式: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存在着命题凭经验“讲什么、考什么”,完全的理论考试,试卷组成不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不能有效地代表全部教学内容,造成考试与教学内容有偏差,严重影响了对培养人才的评价。
1.2考试内容不合理: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缺乏对知识应用的考核,造成普遍的“划范围、圈重点”,学生凭借“死记硬背”来准备考试,达不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1.3缺乏应用能力的考核:
虽然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理论课程比重大,缺乏实用有效的实践课程,但是不能忽视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应该注重心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传统的考试对学生实验技能考核体现不出来,不能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2改革措施
改革对象为本院05级、06级三年制大专英文护理专业学生,共4个班级,126人,全部为女生。根据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20%、60%,学生的最终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具体考试方法如下:
2.1提高教学效果,积极进行课堂考核:
课堂考核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开动脑筋。考核内容可以复结,做到课与课之间的联结,考试内容和时间不预先通知,即兴提问,所有学生均在备选之中。所以课堂考核的随机性大,公平性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作答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并做好分数记录。
2.2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实践考核:
护理心理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实践应用内容: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应用,如:记忆广度实验、注意分配实验,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等;
另一部分是心理学理论在临床护理的应用,如:模拟病房场景,对不同阶段不同病人的心理护理,各种沟通技巧的使用等。实践考试时间、地点由教师统一确定,考试项目由学生自己抽取,每项考核内容都有相应的赋分标准,根据表现给予相应的分值,满分10分。
2.3布置开放性和发挥性的问题,供学生论述:
除了课堂考核和实践考核外,我们也给学生布置开发性和发挥性的问题,如:“不同气质类型临床病人,如何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列举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论述,字数300~500字。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论述。在此期间,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答疑,以保证论文的顺利完成。
2.4必不可少的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涵盖了护理心理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具体方法等。在理论上强化学生记忆,为灵活运用奠定必要的基础。考试题目包括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难易适中,层次分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效果讨论
3.1使护理心理学考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针对护理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研究制定,改革后的考试成绩由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占相应的比例,这样的成绩能客观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从“应试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
3.2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考试改革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问卷反馈,95.8%的学生非常欢迎考试改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运行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应对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顺应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3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
考试不是目的,也不仅仅是检验教学效果,还有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应试者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四部分考核成绩中,我们发现学生实践考核和问题论述成绩较低,我们通过教学改革,及时增加实践课时数,加强学生的临床心理护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护理心理学问题论述,并与教授护理科研、文件检索的教师沟通,进行分工整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总之,通过考试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由被动应付转为积极参与,仅仅靠死记硬背就远远不够了,迫使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思考,善于发现创新。只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出来,把创新教育与考试创新结合,从而到达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心理学考试篇3
在教学周期中安排一些可供发挥思维的课外作业题。例如自我心理评估报告和心理电影分析。自我心理评估报告作业要求学生解读自己的人格特点,根据自己的发展过程,分析影响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重要事件,进一步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心理电影分析作业通过介绍多部经典心理影片,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电影,根据课堂上的心理理论知识针对其中的人物或部分情节分析,说明这些人物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或采用了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体会[2]。
2课堂小测验
针对少数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搞突击这一状况,适时进行随堂测验,在新课导入前利用5分钟时间检测已讲授过的内容,教师预先设置2-3道题目,当堂纸笔作答,由任课教师评阅并记录成绩,共3次随堂测验,成绩取平均分,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指导新课程的讲授,也达到督促学生注重知识积累的目的。以上考核均采用百分制,期末取平均分,以40%的比例最终纳入课程总评。以上考核形式不仅检查学生记住多少知识,更重视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真正发挥出考试的督促、提高、检查、评价的目的[1]。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注重考查其对基本概念、理论的应用和分析能力。为使考试向正规化、科学化发展,优化教学考试试题库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3内容筛选
首先考虑到医学生不同专业需求和课程目标;其次兼顾学生自我心理保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再次考虑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结合临床实际涵盖大纲中的重点及难点,特别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最后参考其他院校的同类课程的考核内容并听取临床专业教师的建议,综合以上内容完善《医学心理学》试题库的组成题目。分析其他高校和临床执业医师的考试试卷,确定医学心理学试题库的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单项选择和论述题五种类型。其中前三种是客观题,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记忆;单项选择题覆盖的考试内容较广,不但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还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论述题属于主观题,考核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辩证思维能力。
4确定试题难度
心理学考试篇4
关键词: 大学新生 考试 焦虑 心理疏导
考试焦虑作为制约学生发展的一种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削弱这种消极影响的程度,下面就考试焦虑现状、心理特征、表现、成因和对策作些简要分析。
一、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现状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功能减退、全身不适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大学新生因角色转换,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分化,生理与个性特点,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压力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考试焦虑情绪。
调查于2007年下半年期末考试刚结束后进行。调查对象为湖南省岳阳市的几所高校的07级四年制本科学生。调查方式一是采用考试焦虑自评量表,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答卷807份,其中,文科生469人,理科生431人;男生462人,女生345人;师范生368人,非师生439人。问卷由33个问题构成、每个问题采用4级评分,最低0分,最高3分。问卷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填写。二是通过座谈、谈心、讨论、咨询等方式进行深度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十分严重。大学生考试焦虑自评总标准分均值为40.87±12.27。与国内对1158名正常成人的测查结果37.23±12.59相比,大学生考试焦虑自评得分较高。结果还显示,有明显考试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50.0%,而高度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19.0%。通过对学生考试焦虑程度的非参数检验的结果可知,性别上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的考试焦虑要高。同时也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师范类的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最高,其中以英语专业师范类的学生考试焦虑最突出;其次是理工科的学生,最低的是音、体、美艺术类的学生。
二、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特征、分类和表现
考试焦虑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成分:第一,认知成分。以忧虑为特征,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意识判断。第二,生理反应。由于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加剧、恶心、呕吐、多汗、头痛、失眠等。第三,行为表现。烦躁、心神不宁、好发脾气、多余动作增加或发呆、愣神、思维停滞、晕眩等等。
虽然考试焦虑在中学生中发生的频率较高,大学新生也不例外,但并不是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会发生。一般来讲,具有以下心理特征的人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第一,自我意识强烈,容易受暗示影响,过多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别人赞扬的依存型。第二,性格内向,习惯于进行内心活动不善于表露自己的人。第三,自卑感较重,对考试取胜缺乏信心,期望过高的人。
考试焦虑出现的时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考试前的复习阶段便开始出现。由于担心自己考不好,或是有过考试失败的经历,为此而忧心忡忡,害怕考试,害怕失败,心理压力很大,往往在考试到来之前,已感到痛苦不堪、疲惫不堪,上考场后也很容易出现怯场情况。另一种是在考场上才表现出来的。由于遇到的难题很熟悉却又回忆不起来,心里着急、害怕而导致心理失衡,致使神情慌乱,茫然无措,甚至晕场。
考试焦虑的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般说来,适度的考试焦虑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学生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三、大学新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其分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的产生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与学生个体相关的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情景因素。
首先,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结构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问题,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虑和恐慌控制着他们,反映到学业上,就是感到学习负担沉重,厌恶学习,形成严重的考试焦虑。其次,在许多家庭中,家长教养方式不当,也无形地加重了学生的紧张与不安,导致其考试焦虑程度更为严重,这种影响即使学生上了大学也不能完全消除。再次,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也能造成学生考试过度焦虑。最后,情景因素对于考试有一定的影响。如天气炎热、或过于寒冷,再如考试题目过难,考试时间过紧等给考生造成心理压力。这些都有可能使有些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紧张、慌乱,失去自控能力,产生考试焦虑。
(二)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考试焦虑是与考试环境有关的特殊焦虑类型,是一种与认知困难相伴的不适情绪状态。严重的考试焦虑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种身心反应直接影响其考试成绩,而且影响其生活和学习。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以及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仍然困扰着大学新生。尽管大学生都经过了黑色六月的严峻考验,大学考试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影响尤其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访谈结果表明,有69.5%新生的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感到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在座谈中问到为什么学习时,有学生说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地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小学、中学都是尖子生,到了大学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力不从心,成绩变差
了,引发自卑心理,学习、生活十分压抑。
四、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
考试焦虑是由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心理失调现象,它不仅与学校、家庭、社会有关,而且与学生个体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降低考试焦虑水平,必须内外结合,多方努力方能奏效。同时,考试焦虑是一种心理障碍。根据其产生原因和机制进行防治,大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因对待考试的态度、动机以及考试经历、个性、父母教养方式等诸方面的个体差异,考试焦虑学生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如学习和应试技能缺乏的考生、焦虑阻滞和提取困难的考生、屡战屡败的失败接受者、回避失败的考生、自我妨碍者、勤奋好学的完美主义者等。对不同类型考试焦虑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询、干预方法,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缓解考试焦虑。由于考试焦虑发生率很高,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注意从小培养幼儿和学生的健康心理和树立正确的应试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瑞新,张澜.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02).
[2]周宝鑫,奚雪梅.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J].实用全科医学,2007,(01).
[3]李瑞.考试焦虑的成因及疏导策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4]程建伟,刘华山,梁晓燕.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小组辅导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03).
[5]卢起凤.论大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调适[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心理学考试篇5
【关键词】 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动机分析;对策
考试是高校评估特定课程在一段时期内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考试作弊是一种无视考试纪律和考场规则,采用不正当手段提高考试成绩的行为。这种行为如今在高校中已成为普遍现象,而且愈演愈烈。据统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以上,有些课程甚至超过50%参与作弊。[1]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为教育教学工作付出辛勤劳动和努力的师生的利益,扰乱了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破坏了诚信公平原则,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机分析
导致大学生作弊的主观因素主要基于学生本人的心理动机。为更好地体现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征,本文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业表现和同一时期内对特定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差等生、优等生和中等生三大群体进行具体分析。
1、差等生
部分学生在平时表现方面比其他学生略逊一筹,考试成绩也不容乐观,在查处的考试作弊学生当中,这部分学生首当其冲。[2]造成这种局面除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所欠缺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存在以下三种消极状况:
(1)懈怠心理。在经过了紧张的高考、考入大学后,不少学生摆脱了以往被家长和老师整天监督的高中管理模式,同时又被大学校园内丰富多彩的社团和社会活动吸引,学习上放松了要求。在大学课程学习上缺乏长期积累,担心自己考试不及格无法面对家长、老师和同学。在对外界的期待感到焦虑,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只好孤注一掷,通过作弊以求考试顺利通过。[3]
(2)自卑厌学心理。有些学生因为不适应大学课程强调主动性的学习方法,积极性受到打击;有些学生因为未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或者与同班及同寝室的优秀学生相比产生了自卑心理。这两类学生因为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缓解,对学习产生了厌烦的情绪,通过逃课、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网络等方式来逃避现实。
(3)叛逆心理。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因为脱离了以前的家长式管理,平时在学习生活中常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在他们看来,学校设立的规则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老师平时的教导阻碍了自己的成长。用逃课、作弊等不良行为挑战学校的规章制度,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产生以上心理的学生们因为自身对大学学习和自身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错失了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大量宝贵时间,进入了 “差等生”的行列。
2、优等生
据统计,近年来优等生考试作弊的比率呈上升趋势,是不容小觑的现象。[4]这部分学生作弊的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动机:
(1)虚荣攀比心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参与学校的奖学金评定,还是到单位应聘都离不开一张漂亮的成绩单。特别是平时在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的学生,参加考试不仅仅是为了过关,而是通过考试获得高分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为了超越实力相当的同学,或者担心其他同学通过作弊获得更高分数影响自己的专业排名,部分优等生即使考试之前准备得非常充分,也不惜铤而走险,加入考试作弊的行列。
(2)人情心理。部分优等生对于同考场成绩较差,准备不充分的学生的求助没有正确的认识,出于同情和义气,或者因为碍于同学情面,协助他人作弊。[5]
3、中等生
根据正态分布原则,在同一专业或班级中,优等生和差等生所占的人数比例非常小,成绩中等的学生占绝大多数。这部分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通过考试。然而,这部分学生在作弊人数比例上却非常突出,据调查,他们主要基于以下心理动机。
(1)从众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普遍具有从众心理。著名心理学家Cialdini指出,人们在判断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时通常以大部分人都做的事情为标准。[6]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研究大众心理时指出:群体的犯罪动机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心理暗示,使得其中的个体容易相信其行为的合理性。[7]在2013年6月的一次专业课期末考试中,某专业将近1/3的学生(48人)被监考老师发现作弊。通过事后与学生交谈,发现大部分作弊的学生平时成绩在班里处于中等位置,复习时并未准备作弊。但是当看到个别同学将夹带写有课本内容的纸条进入考场未被发现时,觉得自己不作弊非常吃亏,纷纷效仿。
(2)确认心理。有些学生平时成绩一般,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虽然考前进行了大量的复习,但是仍然要将参考资料带入考场,以备不时之需。据了解,大部分持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在考试时已经对试卷的题目作了解答,但是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没有绝对把握,于是拿出夹带的资料 “核对”或“检验”自己是否回答正确。
(3)合理化心理。有些学生在平时以自己的实力通过考试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受到家庭、身体疾病等意外事件的影响,又没有及时寻求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帮助和疏导,严重影响和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考试时担心不能通过,便将自身遭遇作为考试作弊的合理化借口。
除此之外,所有学生在作弊时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只要运气好,作弊手段高超就不会被发现。特别是当自己身边的同学作弊未被学校发现时,他们更加坚信自己能够侥幸过关。
二、措施与建议
根据学生的不同作弊心理动机,学校考风考纪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诚信教育
要从根本上铲除考试作弊这一现象,加强诚信教育,防患于未然比事后处分更有效。学校可以开设专门课程或者讲座,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和考核。同时鼓励学风建设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经费自助和场地支持。
2、加大对考试的监管和惩戒力度
通过主观因素分析,大部分优等生和中等生起初并没有作弊动机,而是看到差等生作弊,怕自己在成绩上吃亏而采取了跟风行为。跟风作弊行为反映了学校监管存在漏洞,使作弊者有机可乘,这对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非常不公平。
因此,学校有必要在考场监管和惩戒方面加大力度:一方面要严格考场管理,不定期安排人员巡考,要求监考人员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履行监考职责,用自身的行为在学生中建立威信,严肃考场纪律;另一方面对于认定作弊行为的考生,不能避重就轻或区别对待,应该根据规章制度给与相应的惩罚。只有提高公信力度,实现考场管理的公平公正,才能以儆效尤,打消学生因为备考不足而产生的作弊动机,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其他学生,特别是本身已经认真备考的学生的盲目跟风行为。
3、建立科学考核方式
大学生应该是多元化发展的一个群体,不应按照统一标准培养。高校应改变“分数至上”的教学观念,多采取关注过程的考核方式,如撰写小论文、口试、小组项目答辩等,使平时付出了努力的学生感觉更为公平,减少优等生和中等生为求高分或者盲目从众而参与作弊的机会。
4、采用多种方式,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大多数差等生是因为不适应大学环境或者遇到挫折而主动放弃平时的学习积累,产生考试作弊的念头。如果学校对于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促进师生交流,为他们提供积极而有效的指引,那么他们很可能重拾信心,积极地去寻求帮助,避免考试作弊。
三、结语
大学生考试作弊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其原因复杂多样,学校应该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遏制不良风气,净化校园文化和学风考风。
【参考文献】
[1] 刘蕾.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90-91.
[2] 杨丽红,李雷,潘连柏.***学院大学生考试作弊状况调查研究[J].考试周刊,2012(93)1-2.
[3] 李娟.大学考试作弊心理探究及对策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3)95.
[4] 宋桂全,洪流.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下,2009(9)186-188.
[5] 许文哲.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其对策初探[J].科技咨询,2012(31)196.198.
[6] Cialdini,Robbert.B.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3rd Edition[M].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3.100-107.
[7] z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24-137.
心理学考试篇6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情商”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场学习的***。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里,一个人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本身更重要,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学习的能力,但并不代表每个有能力的人都能获得成功。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往往不是智力水平高低所造成的,而是智力以外的一些因素,如动机、兴趣、自我意识、自信心、热情专注、如何看待失败、进取心、意志力、性格品质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叫非智力因素,它和智力因素共同制约着人的学习能力,并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三学生,只有充分挖掘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有效地调动起智力资源,提高其能力素质,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高三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笔者对所在学校的高三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50%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浮躁心理,表现为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心,总想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则不达”;75%的学生在考试时有焦虑感,无论考试前和考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表现为胸闷、呼吸急促、手心出汗、头昏脑胀,平时很容易做出的题目这时做不出,遇到没见过的难题就更心慌,考完之后总认为没发挥出应有的正常水平;63%的学生感觉平时复习时不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精力容易涣散,如做着数学题,忽又想着外语要赶紧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知到底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有的把学习看做是一个负担,提不起兴趣,学习时如嚼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甘;40%的学生认为自己进步不大,因此信心不足,甚至想逃避考试。这样一些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带给学生的是学习效率低下,思维呆滞,心态疲懒,严重影响了学习进步,导致考试发挥失利或落榜。概言之,他们在复习、备考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缺乏自信、学习焦虑、意志力弱、心态不稳、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症结究竟是什么呢?
二、产生异常心理的原因分析
1.考生的学习基础差容易导致学习焦虑,缺乏自信。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基础也不是十天半月就能打牢的,它是以往十多年学习的延续。前面的基础知识牢靠了,到了高三,再将这些知识编织成网络,形成一个系统,就具备了参加高考的能力。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高三部分考生由于不具备系统知识,面对大量的习题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对习题产生恐惧心理,十分担忧自己的成绩,因而感到焦虑,没有自信心。
2.考生身体差无法应对高三紧张的生活,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焦虑感,缺乏自信。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遗传因素,从小体质弱,经常患病,大部分时间用于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对学习则放松了;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学校到高三时取消了体育课,全力以赴“拼”高考,学生每天从早自习到晚自习,在校时间多达10余小时,晚上还有人“开夜车”,一些平时不注重身体锻炼的同学此时更是精力不济,注意力涣散。
3.教师、家长的不当评价对学生异常心理的产生起了催化剂的作用。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成熟时期,特别是临近高三毕业,一方面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别人能认同、接纳自己,因此也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教师、家长在其学习过程中,经常说:“你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或“你在某某科目上有优势,你在某某科目上是一塌糊涂”,“你想考××分,考上××学校,一点希望都没有”。 诸如此类的话,对于那些敏感且自尊心强的学生会造成很大的打击。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到了学校后,一大群孩子在一起就显出高低优劣来了,孩子在家长那里得到的评价和在学校受到的评价有时会大相径庭,从而可能导致学生的自我评价偏差,有时认为自己挺行,有时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也易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4.当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激化了学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薄弱,并非人人都能考入高校;即使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了不少,但是相伴而随的是学费的不断“升级”,对一般家庭而言,承受起来压力甚大,这样也使不少学生产生焦虑心理。所幸的是,当前教育体制正在尝试改革,选拔人才的方式、方法更加灵活,以分数论高低的思想将被淡化,人们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而非知识本身。
5.社会上人们对高考的价值取向偏差对学生形成外在的压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年的高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高考的目的是要选拔优秀人才,但并非没考上的就是庸才,这个道理说起来谁都懂,但人们普遍地对考上的孩子评价高一些,而对考不上或连年参加高考的孩子则另眼相看,认为没出息。如此社会氛围,使得高三学生非常在意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的心理伴随日常的学习生活,必然导致情绪焦虑,无所适从。
那么,如何纠正这些不良心理偏差,提高考生的应试、备考心理素质呢?
三、提高考生的应试、备考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要帮助考生确立奋斗目标。目标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引导方向,二是集中焦点,三是激发行动的热忱。上大学是每个高三毕业生的愿望,但每个人能力又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学生设定目标时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激发起人前进的动力和热情。
其次,要培养考生积极的心态。心态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或处理事物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体验。关于心态的重要性,世界著名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认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跟你的能力无关,而是跟你当时身心所处的状态有关。因此,一个人若想改变自己做事的能力,必须改变自己身心所处的状态。有的同学因为学习差,基础不好,每次考试后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时间一长,导致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老师要注意帮助其转变观念,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例如,高三阶段,学***张,可要求学生每天抽出10分钟,做心理体操,进行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找一些具有激励价值的话,诸如“我说我行我就行”,“每天我的英语词汇量都在增加”,“我的综合能力有了进步”,“我觉得健康、快乐,对待高考,我越来越自信”,“我一定可以在学习方面有所突破,并取得优秀的成绩”等。这样,就会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识,从而推动学习进步。
再次,要使学生学会专心致志。很多考生感觉平时复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其实,就是缺乏专注这一心理品质。所谓专注,就是把意识集中在某个特定的欲望上的行为,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单纯专一、心不外驰,是一种能够将自己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厌倦的能力。怎样做到专注呢?建议大家遵循一条原则:用1%的时间集中注意力,让99%的时间受益。比如清晨是一段美妙的时光,它安详宁静而无干扰,此时人们往往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很多人会利用这段时间慢跑、运动或读书学习,但是心理学家建议有必要先拿出15分钟坐下来静思,调整心灵的马达,好好计划一下整天的学习和工作:今天要掌握好哪些知识?要做多少习题?这样,会使整天的学习和做事都有方向感,变得有效率。要学会专注,还要培养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因为感觉时间紧、任务重,往往在做一门科目时,忽又想起别的科目还没弄懂,在学习时忽又想着我是不是该去跑一跑、跳一跳,做做运动。这样不但效率低下,还会给自己施加过多的压力,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疲于应付。我们不妨这么想一想,每个学生所要做的事是一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你每天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只要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而不是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这样你就会得到学习上更多的乐趣。此外,学会专注还必须培养自制力,要学会抑制自己的欲望。例如,作为高三学生,“我”想毕业后能上大学,同时“我”又不想使自己太累,“我”还想在毕业之前给全班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搞好人际关系。在这些想法中,分析一下,哪一个才是当务之急?想清楚了,你就会懂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从而优化需要,净化思想、强化目标,把注意力引导到积极的学习工作状态之中。
还有,要帮助考生树立坚定的信心。信心是一种相信“我确定能做到”的积极的心理认定,它能够激发人的潜意识而释放出热情、精力和智慧,产生能力和技巧,获得如何去做的方法,最终使每一个人的欲望所求(精神方面)转化为事业成功(物质方面)的有形价值。高三阶段,几次月考下来有些学生由于考试失利或基础不牢固,在学习、备考过程中表现为慵懒、懈怠,从而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甚至破罐子破摔。那么,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重塑健康自信的人格呢?大家知道,自信总和自卑相联系,不自信就意味着或多或少会有些自卑,认为己不如人。对待学生的这种心理,首先可以通过激励,通过列举事实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借助肢体语言,改变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例如,可以把走路的速度比平常提高50%,并且抬头挺胸,表情放轻,或者在公众场合练习大声说话等,这也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
心理学考试篇7
[关键词]考试焦虑 女中专生 心理咨询 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王某,女,16岁,中专学生。家中老大,有一弟。身高大约1.63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农民,没读过多少书,父亲比较严厉,不苟言笑i母亲温顺贤惠,任劳任怨,无老人同住。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从小随父母生活,性格温顺,比较胆小,非常听父母的话。这与母亲的性格特点很相似,害怕父亲的严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作得尽善尽美。她常常要照顾弟弟,父母要求她为弟弟做表率,并常常担当起母亲的角色。当她出现失误时。父母就会严厉批评。令其改正,以使弟弟引以为戒。所以,王某在家是个非常懂事听话的孩子。上学后。王某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又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她喜欢音乐,并顺利考取了中专音乐专业班。中专二年级换个严厉的班主任,她感到有些紧张,处处小心行事,但因她各方面表现较好,并没有被老师批评过。中专三年级时,王某开始害怕老师让她在课堂上单独考试。每到这时。她就会喉节发紧,平时练得很好的曲子,也会唱走调。在联欢会上。王某更是紧张,浑身发抖,自然声音就发颤、变音。从那以后,王某就特别害怕考试,每次都努力练习,希望下次能唱好,可一站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就紧张害怕,不能正常发挥。最近,班里开始筹备几个月后的毕业汇报演出,她感到非常苦恼,很想在演出中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但又很难控制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唱歌时的紧张,故前来咨询。
二、主诉
王某称,“最近我感到非常痛苦,担心毕不了业”;“也知道唱歌时不应该紧张。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在师生面前单独唱歌我就全身发抖,手和嘴唇抖得更厉害,原来练得很好的曲目,也会唱走调”;“已经两个多月了,您快帮帮我吧”。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班主任和同学反映:以前她唱歌很好。练习刻苦,考试水平也比较高,就是最近,一让她正式考试,她就手、唇发抖,显得特别紧张,发挥不出正常水平。王某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一直都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两臂夹紧,双手蜷缩,手和唇微抖,声音微颤。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有完美主义倾向;情绪不稳定,易紧张。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品行障碍。诊断为神经症中的焦虑症。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考试焦虑;2.完美主义倾向;3.缺乏自信。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求助者考试时过度焦虑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焦虑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和认知行为***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考试焦虑,内在却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和认知行为***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的形成。
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权利和义务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咨询时间
每周1次,每次1小时。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及班主任的评价
“我不再害怕老师提问考试了”;“我也不再害怕当众考试了”i“我开始自信了”i“我能够接受我也有缺点,这是事实”。
班主任说:“她好像变了个人”;“整个人都精神了”。“唱歌能发挥正常水平了”,“也显得快乐了”。
心理学考试篇8
自参加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以来,经历过的考试大大小小已达百次之多。我经过认真而又详细的分析,发现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许多题型或原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讲过的,但学生解题情况总是不够理想;有少部分优秀的学生一到大考,总是不能将正常实力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并不是我们的解题教学做得不好。因为解题教学是我们平常教学中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我们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常把重点放在题目的知识及逻辑结构分析和求解的规范上面,即重点放在知识层面及操作规范上,但是制约学生成功求解问题的重要因素,除了知识及操作规范外,求解过程的心理因素也是制约学生成功求解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试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考试中如何能够正常或超常的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克服考试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如果不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求解过程的心理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和正确指导,就很难保证平时基本功扎实、数学素质好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经过调查分析,学生在考试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
一、考前紧张,大脑一片空白
当学生坐在考场上进行考试之前的几分钟,由于紧张的原因,脑子往往有空荡荡的一遍空白的感觉,好像什么知识都没有,什么也记不起来。这时候心理素质不好的同学会很紧张,不知所措,若调节不好将会严重影响接下来的做题。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因为书本知识经过平时复习过后,在我们脑海里,积淀下来的最多的是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不能直接在脑海里显现,而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之中才能得到体现。此时,千万不要紧张,可通过一些措施适当转移注意力,有意识的调整调整心态:比如检查一下自己考试所需的文具带齐了没有;或着回忆一下常用的一些公式等。在拿到试卷后,经过认真审题,通常你会发现,你对许多考试题目的陌生是瞬时的,再经过仔细分析题目的条件和求解的结论所提供的信息,你会很快发现许多问题的求解方法,从而解题的信心又回来了。
二、受同学影响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担忧
在进入考试期间,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有新意的题目(甚至包括部分选择题和填空题)。由于这些题目背景新,学生在题意理解方面不够透彻,导致久攻不下。这时情况下有些考生会不自觉地去留意周围的考生,看到别人都在奋笔疾书,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心想:这题我不会做,人家怎么这么快就做好了呢?于是自己使自己更加紧张起来。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过度紧张,大脑对人的智力发挥往往更具抑制性作用,这样更不利于本题及其它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并且要适当的自我安慰。你可以这样想:这道题我不会做,别人很有可能也不会做。因为大家的知识缺陷及心理障碍往往是共同的。如2005年江苏卷选择题的第(5)题:
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动点P满足,,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的
(A)外心 (B)内心 (C)重心 (D)垂心
好多考生在考场上做该题时,当花费了5分钟而无头绪后,就有此心理障碍了,但实际上该题题目编制得新颖别致,更多的考生对向量的几何意义在平时学习及老师的教学中没有能够认真关注,使知识出现了缺陷,而这种缺陷是共同的。再加上参数及其范围的干扰,还有本题对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要求比较高等因素,这题当时能够有把握做出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应该想我不会做的,别人肯定也不会做,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对本题先采用排除及合理的猜测并选中一个答案,待有时间检查时再来思考的策略。
三、心理原因造成的过失性丢分
往往一次考试下来,学生在求解问题中丢的分数多达30分到40分。造成这么多过失性失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基本计算重视程度不够
在考试中,由于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习题,在计算过程中许多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对简单的计算直接利用口算;从心里来说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一些轻视,最终导致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计算。特别是一些起始错误,即使后面的步骤、方法都正确,也要丢掉大半的分数。如何减少这种过失性丢分,除了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外,还要注意在解题过程中做到谨慎,尽量避免数据算错而丢掉大半分数情况的出现。在考试中,即使再简单的计算,我们都应该非常重视,应在草槁本上进行演算,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计算错误。
(二)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考试中,有的学生在看了题之后,觉得此题与平常讲过或做过的某题相似,就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不恰当的生搬硬套到新的题目中去。有的考生审题不认真,看题不仔细,而是受平时思维定势及解题模式的影响,带着自己的主观愿望,想象问题的条件是什么样的。而在解题时,把自己想象的条件作为条件而进行解题,甚至在复查时,还带着这种观念来复查。如问题:设集合,,则等于()
心理学考试篇9
【关键词】大学生 考试作弊 社会心理 对策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22-03
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愈演愈烈,作弊的心理亦愈趋复杂。考试作弊虽发生在校园内部,但却深深打上了社会现实的烙印,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社会认知与社会态度的偏常态发展,同时,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笔者在CNKI期刊网上以“主题”为检索项、“大学生考试作弊”为检索词,对1979~2011年的文章进行检索,共检索到616篇相关文章。但是,在结果中以“题名”为检索项、“社会心理”为检索词,仅搜索到3篇相关文章。可见,直接从社会心理的视角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进行深入探讨的文章并不多。因此,本文拟从社会心理的视角探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并在此基础上力求提出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变被动消极地惩罚治理为积极主动地疏导预防。
一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
考试作弊古而有之。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考试作弊也在“与时俱进”。作弊手段从偷偷摸摸的小纸小抄发展到计划周详的无线电传送;作弊范围从个别越轨辐射到集体越轨;作弊信息从遮遮掩掩演变到肆无忌惮,布告栏上、厕所墙边,各类考试的“考前考中答案”伴随考试的临近“如约而至”,更有大学生从事着所谓的“兼职”工作,为提供答案的机构与学生之间达成作弊合约;作弊动机复杂化,由过去的求及格到求高分、求公平等。而考场上,宽松的考风考纪亦让人唏嘘叹惋。监考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干脆视而不见,考生之间的挤眉弄眼、互塞纸条或索性比对手势交流答案等,各种情况层出不穷。国外学者(Moffaft,M)指出:“在大学,作弊似乎像呼吸一样自然;作弊像阅读、写作、数学技能那样,是大学生的一种重要学术技能。”可见,考试作弊正抽离于道德底线的束缚,“自然而然”地内化为大学生技能的一部分。但是,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考试作弊自然而然、不羞不耻。根据马跃的调查,62.9%的大学生反对考试作弊,认为作弊行为是不诚实、自欺欺人的表现;50%的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感到羞愧、内疚,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31.7%的大学生在考试作弊后又会陷入后悔、矛盾之中。可见,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持否定态度,并绝大多数在考试作弊后会产生内疚与矛盾的心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态度与其行为存在严重的一致性。
二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社会心理解析
社会心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包括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如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等)、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以及群体心理(如集体心理、民族心理等)。考试作弊虽然是发生在校园内部的现象,但是却深深打上了社会现实的烙印,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认知与社会态度的偏常态发展。根据曹汉斌等人对兰州市五所高校师生的问卷调查发现,65.3%的人认为爱慕虚荣、急功近利的心理会导致作弊;82.8%的人认为唯分数论的社会评价体系导致学生作弊;75.7%的人认为“你抄我也抄”的从众心理会导致作弊;60.2%的人认为怕吃亏、求公平的心理会诱发作弊。笔者认为,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是引起大学生考试作弊急功近利心理的重要因素;而怕吃亏、求公平是诱发大学生考试作弊从众的主要心理。因此,笔者选取功利心理与从众心理这两大方面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社会心理进行深入解析。
1.功利心理
心理学考试篇10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模式
一、研究模式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针对性、操作性、综合性很强的活动,涉及到很多具体工作,特别是***性的团体辅导更需要指导者精心设计、周密安排,方可奏效。为此,本研究根据前测结果、学生的心理需要及团体辅导的专业要求设计了“三四五”式辅导模式。
所谓“三”,即“三个步骤”,从宏观而言,整个团体辅导分准备、实施与评估三步走;“四”即“四个阶段”,从中观而言,整个辅导过程包括放松身心、调整认知、自信训练、训练行为四个阶段(四个单元);“五”即“五个环节”,从微观而言,每个辅导单元均包含循序渐进的五个环节,即讲解、演练、分享、点评和作业。
二、研究过程
1.准备
辅导之前的准备工作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选择研究对象;二是设计方案。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首先采用考试焦虑量表(tat)[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3]对一所农业学院正在面临专升本考试的专科一年级学生、面临英语四级考试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共222人进行了集体问卷调查。根据测试结果,结合自愿报名的原则,笔者从检出的中度以上考试焦虑者(tat得分≥50)中抽取20名为被试,其中,10名为实验组成员,男生5人,女生5人,其中一年级5人,二年级5人。其余10名为对照组成员,男生5人,女生5人,其中一年级4人,二年级6人。两组成员的tat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对实验组成员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初期自动退出1人,9人坚持始终。
(2)方案设计
整个辅导方案包括四个单元(“三四五”式辅导模式中的“四个阶段”),即放松身心、调整认知、训练自信、训练行为。
第一阶段:放松身心
1)介绍辅导目的、共同制订协议。2)热身活动:大树与松鼠。3)相识游戏:通过“相逢是缘”(自我介绍)、“成双成对”(他人介绍)、“缘缘不断”(连环介绍)系列游戏使成员彼此认识、接近。4)考前支招之一。5)命题画——身陷考试焦虑中的我。本活动旨在使学生在绘画、分享中将考试焦虑“一吐为快”,放松身心。6)作业:找出自己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
第二阶段:调整认知
1)热身活动:小风吹、大风吹、台风吹。2)考前支招之二。3)小组讨论。焦虑寻根:探讨引发考试焦虑的原因,为消除考试焦虑打下基础。4)通过讲授和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使成员学会与不合理观念辩论,用合理的观念取代不合理的观念。5)通过讲授和运用森田疗法,使成员承认焦虑的客观性,接受症状,学会顺其自然。6)作业:找出导致自己考试焦虑的不合理观念,并与之进行辩论。
第三阶段:自信训练
1)热身活动:跑不了。2)考前支招之三。3)积极暗示法:讲授积极暗示的作用、使用方法,然后,组织成员两人一组,互相帮助对方将消极的自我暗示转变为积极的暗示,在互助、自助中树立自信。4)成功再现法:组织成员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最成功的一次经历,在良性回忆中重塑自信。5)表象训练法:指导成员在暗示的诱导下,通过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次考试成功的情景,从而提高情绪控制能力,掌握建立自信的方法。6)作业:夸夸我自己——给自己找优点。
第四阶段:训练行为
1)热身活动:口香糖。2)考前支招之四。3)放松训练:耳壳放松法、双手钩拉法、深呼吸法、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4)言语模拟训练:两人一组,一人生动逼真地描述考试情景,另一人随指令想象自己进入考场考试,当感到高度焦虑时,马上停止想象,进行放松活动直到全身放松。然后,前者再继续描述考试情景。这样直到后者在想象的考试情景中不再感到焦虑为止。然后,两人互换角色。5)总结评估:指导成员交流收获、感想,填写后测调查问卷。
2.实施
上述设计方案自考试前一周的周六开始实施,为期1周,隔天1次,共4次,每次2.5小时。每次辅导包含五个环节(“三四五”式辅导模式中的“五个环节”):讲解——讲解相关的知识、操作方法;演练——组织成员按规则练习相关技巧;分享——组织成员在团体内交流感受与收获;点评——对活动的宗旨、成员的表现给予适当总结;作业——要求成员思考、练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
3.评估
在团体辅导结束之前,组织成员集体填写考试焦虑测量表及问卷(团体辅导模式实验效果调查问卷),对干预后的效果进行定量评估;另外,干预后对实验组成员及班主任进行随访。
三、研究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考试焦虑的自身对比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考试焦虑的自身对比
表1中,自身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前后,实验组考试焦虑得分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而对照组考试焦虑得分却没有明显变化,证明干预有效。
2.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考试焦虑的交互对比
表2交互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考试焦虑得分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实验组考试焦虑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进一步证明干预有效。
3.自编主观问卷统计结果
从表3(下表)可见,成员对“三四五”式团体辅导模式中诸设计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训练行为、放松身心、自信训练、调整认知。表3最后两项显示,成员对本次实验的总体评价很高,大部分成员反映干预后原有的焦虑症状明显减轻,并且感到自信心有较大提高;他们对本次学习收获的自我评价也较高,他们认为,自己不但学会了很多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还学会了不少应对考试的技巧。
班主任反映,这些参加团体咨询的学生学习状态以及整个精神面貌有较大的改变,开朗多了,面临考试时表现也从容了很多。
四、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的诞生、发展与青年教育培训,与集体心理***的探索、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而心理咨询教师却十分匮乏,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团体心理辅导可提高咨询的效率。从发展趋势看,团体心理辅导将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模式。目前,探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在大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三四五”式心理辅导模式对于改善大学生的考试焦虑状况、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具有显著的作用。
笔者认为,本研究取得如此明显效果主要有四个原因,即把握前提、放松身心;把握关键、兼顾知行;把握重点、重塑自信;把握主线、贯穿策略。
虽然本研究取得良好效果,但研究结束时发现实验组有一名成员的变化不大。经研究发现,该成员的个性属于内向不稳定型,这提示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善特质性焦虑,不但要从个性差异入手,还要适当增加干预的次数和时间。此外,进一步的研究还应考虑样本量的适当扩大。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