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饭馆篇1
今年,“马虎猴”在森林里开了一家饭馆,可是由于做事马虎,所以闹了很多笑话。
一天,长颈鹿、小马和小老虎到“马虎猴”的饭馆来吃饭。“马虎猴”非常热情,不一会儿,就把饭菜做好了。可是,它粗心大意,把青菜给了小老虎,把肉端到了长颈鹿和小马面前。三位客人看了一眼桌上的菜,都不高兴了:这让我们怎么吃呀?这“马虎猴”做事也太马虎了!三位客人无心吃饭,都饿着肚子离开了饭馆。
走在回家的路上,长颈鹿、小马和小老虎还在生气:哼,这“马虎猴”的毛病,一定要改一改才行呀!要不,还有谁会到它的饭馆吃饭呢?”三个小动物决定过几天再去考察考察,看“马虎猴”还马虎吗?
“马虎猴”看着那几盘动也没动过的菜,感觉莫名其妙:为什么它们都不吃呢?
“马虎猴”跑去找大象伯伯,向大象伯伯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大象伯伯一听,笑着说:“小猴儿,这是你的不对,是你把客人赶走的!”“马虎猴”觉得非常冤枉,辩解到:“我开饭馆,当然希望自己的生意好,怎么会赶走客人呢?我对他们很友好呀!”大象伯伯语重心长地说:小猴儿,你做事情太马虎了!老虎是吃肉类的,不吃青菜。而长颈鹿和小马喜欢吃青菜不喜欢吃肉。你把它们的菜分错了,它们当然不高兴了!”“马虎猴”这才恍然大悟,一个劲儿地拍着头说:“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错!”“马虎猴”决心改掉这个“马虎病”。
小饭馆篇2
经过几天观察,我发现有两点原因致使“四季兴”入不敷出。一是经营品种没有卖点。“四季兴”左右两边有两家装饰不错的大酒店,对面是一家具有兰州风味的抻面馆,不远处有5个帆布做成的简易棚饭店,棚里也经营水饺、面条等大众小吃。观察了解到消费高档一些的顾客去两家大酒店,想吃有点风味的去抻面馆,水饺、面条等小吃的大众消费去棚子饭店。“四季兴”被整个架空了。二是软件服务上不去,拽不住回头客。经营饭店是一门艺术,怎样拉住回头客,更需要技巧,张超在这方面的功夫不到家,顾客来一回便再不来了。
针对市场空白变换经营品种
找到病症后我心中有数了。俗话说,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经营,但靠扩大规模招徕顾客,张超的经济状况根本不允许,因此只能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调整。如果继续经营水饺、面条等传统花样,肯定竞争不过帆布饭店,必须寻找既具有特色又是市场冷门的经营项目。我调查后发现,附近没有经营砂锅类菜的饭店,北方气温较低,人们比较喜欢用热气腾腾的砂锅就着米饭吃,这肯定是一个市场卖点。于是建议张超把快餐厅改为砂锅居,把砂锅类菜作为主营项目,配制蔬菜类、豆腐类、牛肉类、蘑菇类、海鲜类、鸡肉类、排骨类等二十几个品种,砂锅的型号分大中小三类,每个砂锅根据情况订出从2元到40元的价格,努力提高配制砂锅菜的技术,确保菜香味美,顾客吃后满意。
营造温馨的就餐环境
既然叫“砂锅居”就要有“居”的氛围,让来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为此,饭店内外进行了重新装修设计,有大厅,有包间,色调均以米黄色为主,一进门就觉暖气盈怀,神清气爽。
经营餐饮,光是环境好还不行,服务必须跟得上。鉴于以往的教训,我建议张超加强服务培训,从经理到员工都要进行换位思考,把自身放在顾客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切实把顾客当成上帝。
这一切做好后,果然不出所料,“砂锅居”一开业,人们都觉得耳目一新,都想到这里换换胃口。来的顾客吃后无论是对砂锅的口感质量还是服务态度都非常满意,在他们口碑宣传影响下,到这儿吃饭的人更多了。开业后的头一个月内,“砂锅居”几乎天天座无虚席。
小饭馆篇3
按照“度娘”给出的解释,互联网思维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工作的思维方式。
这样一个学院派的概念看了跟没看一样。但在最近,我恰好和表弟做了一次深聊,不妨给大家还原一下,看看一个初中生眼里的生意经,是怎么严丝合缝地契合互联网思维的。
先介绍一下背景:这个表弟是土妖亲大姨家的,从小不爱学习,但是脑子活络,现在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的一个农贸市场,开一个小餐馆。餐馆面积50多平米,年收入120万左右。
只卖25种菜
表弟介绍说,在他那个农贸市场,类似的小餐馆有十几家,每一家的菜品都在50样以上,多的甚至能够达到百八十种,而表弟家只有25样。为什么只做25个菜?
表弟透露出了其中的缘由:一是这25个菜基本覆盖了周边消费者平常80%的点菜种类,把菜品缩小不仅方便采购,还能因为采购量大获得额外优惠;二是对于厨师来说,炒菜也更轻松,总是炒这25个菜,时间长了自然熟能生巧,不仅炒出来的味道更好,上菜的速度也更快;三是这25个菜都是些西红柿鸡蛋、醋溜土豆丝、小炒肉、木须肉等同一个阶层的菜,档次划一让每一位进店的人没有任何压力。
表弟介绍说,“规模采购”让他店里的每一样菜都能比周边店里的同一菜品便宜一两块钱,因此翻台次数也远远高出周边的小店。
有舍才有得
在菜品比其它小店更便宜的同时,表弟的店还有其它店没有的免费食品——一小碟腌萝卜,一小碟炸花生米,以及可以免费盛用的小米粥、鸡蛋汤。
表弟告诉我,这些免费的食品每天下来只要30多块钱,但是给顾客带来的感觉却异常好:一分钱还没花,桌上就已经摆了两小碟、两大碗,好像占了天大的便宜。实际上,这30多块钱,只要多来三四个用餐者就足够捞回本。
在表弟看来,虽然经营的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店,但是走进饭店的每一个顾客都是上帝。
“我不仅要给他们便宜可口的饭菜、免费的食品,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足够的面子。”表弟是怎么给面子的呢?除了热情嘴甜、眼疾手快之外,他还另有两大法宝。
一种情况是,在过了饭点,进店人员稀稀拉拉的时候发烟。表弟的大口袋里通常会装3种烟,5块钱左右的白沙、10块钱左右的红双喜以及15块钱左右的利群。表弟说,他已经练成了只要瞄一眼,就能够判断该给眼前的人哪个档次的烟,而且动作极为自然。
“为什么平常不发?”
“平常饭点那么多人,都发烟我哪受得了?”
另外一种情况是,每当有熟人请客吃饭时,表弟都会要么送上两瓶啤酒,要么送一碟凉菜或者一份炒菜。花的钱不多,却给了做东的顾客足够的面子。这些请客者以后每每请客,表弟的店都成了重要选择。
数字最为简单好记
为了增加营业收入,表弟的店从一开始就有外卖送餐服务,只要点够30元,在方圆2公里都可以免费送餐。
小地方订餐的人不算多,频率却比较高。为了提升送餐的速度,表弟按照顾客消费的频次和金额,把顾客按照1-N的方式进行了编号,每一个编号对应着这个顾客的姓名、电话和常用的送餐地址;与此同时,菜品也进行了1-25的编号,米饭则默认一个菜一碗饭。
“把一切编号化、数字化,不仅减少了沟通中的差错,还能够提升送餐的效率。”表弟解释说。
让我惊讶的是,微信已经取代电话成了表弟店里叫餐的主要工具。顾客只要在群里说“16号,订餐3,9”,表弟和店里的员工就知道是要送给谁,送到哪里去,以及所要的3号菜——西红柿鸡蛋和9号菜——木须肉。
我问,“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些陌生的人加在一个组里?”表弟告诉我说,“吃饭会跟风,一个人点了,就会好多人都跟着点。”恍然间,我想起了“激发需求”这个词,也似乎看到了开发商雇佣民工排队买房的场景。
做生意,更是做人情
表弟的餐馆旁边有两个不小的居住小区和一个幼儿园。幼儿园一般在下午4点放学,但是小县城的人一般要在5点才下班,这中间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差成为不少家长的烦恼。为此,表弟特意在饭店二层自己住地的客厅里辟出一块地方,布置得像“翻斗乐”似的,可以让那些小朋友在里面玩闹,但是又不会摔伤。表弟的热情受到了许多家长的欢迎。如今,不少周边的居民,有事时经常会把小孩搁在表弟的店里一小时两小时。
“这些小孩都白看么,收不收费?”
“不收费,都是举手之劳,而且很多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就顺便把晚饭也吃了,或者直接打包。有的即使不想在外吃饭,但是时间久了,都会多多少少消费一点。”
表弟透露说,像姜堰这种小地方,像他那样的小店,经营好的一般一年能赚四五十万,少数的能达到七八十万,不过像他那样子能超过100万的则是凤毛麟角。
小饭馆篇4
东莞・老板梦打工落魄不堪
1998年,19岁的小伙子符光友平生第一次走出老家宣汉县的大山沟,到广东东莞一家制鞋厂打工。但是,上班两个月,由于工作上的一次严重失误,给工厂造成了损失,还在试用期的他被开除,并扣掉了当月工资。
在最落魄的那段时间里,符光友一直找不到工作,长达半个月身上的生活费不足50元,只够每天买几个馒头,饿了才混一点就着开水咽下去。
一天中午经过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餐馆时,炒菜香味吸引了饿着肚子的符光友。当时,这儿的商业街还未成气候,但因为几家大型制鞋厂聚集上万名打工仔,整条街只有10来家小餐馆,中午时每个餐馆门前都是排着长龙等饭吃的人。
“既然这么多人等着吃饭,能不能弄点更方便的盒饭来卖?”饿极思变,符光友冒出个大胆的想法。第二天,他用身上仅有的一点钱,跑到中学门口跟几个中学生换了30多元的饭票,然后用这些饭票到学校的食堂里打了12份盒饭,用大纸箱抬到街上卖。
每盒盒饭学校里买成3元,在街上就能卖到5元。几分钟后,符光友的盒饭被打工仔一抢而光。他又如法炮制,再跑到学校食堂去打盒饭来卖。短短一个中午,符光友赚了80元钱,脸都笑烂了!
一个月后,符光友“倒卖”盒饭竟然赚到了2000多元钱,比在工厂打工强多了。他干脆找人做了辆手推餐车,在出租房里自己开伙,悄悄做盒饭来卖,每盒盒饭的成本控制在2元以内,利润更高了。
虽然做盒饭很辛苦,每天凌晨4点钟就要起床准备,但符光友依然干得很起劲。他甚至打算招几个小工,把盒饭事业做大。不到20岁的符光友似乎看到了自己当老板的潜质。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符光友没有去办任何手续就在街上乱摆摊设点,导致餐车经常被没收。加上没有卫生许可证,结果有几次都让他的顾客吃了拉肚子,不久他的盒饭生意被相关部门勒令停业并给予处罚。最终,符光友的盒饭生意被自己的乱来做垮了,他的生活又回到了从前,“老板梦”还没开始就破灭了。
成都・当老板打工仔变成大老板
2001年,符光友从广东来到成都,在磨子桥电脑一条街一家餐馆打工。那时还没有数码广场、@世界这些后来的大型电脑商城,但已有了新世纪、百脑汇、道洋等电脑城。
每天中午,都有许多从电脑城里出来的人到处找饭吃,周围大大小小的餐馆挤满了人。
那些从电脑城出来的年轻白领们,个个西装革履,一边打手机一边步履匆匆,还提着一个标志性的笔记本电脑,这一幕让打工仔符光友羡慕不已。5年后的今天他依然记得,自己那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要做一名这样的“白领”,出入写字楼,左手拿手机,右手提笔记本电脑……但符光友没有做成“白领”,他只是一个在餐馆里端盘子的小工,他身上满是炒菜的油烟味道。
后来,符光友渐渐发现,餐馆生意表面火爆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危机,那就是每月七八千元的房租实在过高。此外,加上员工工资、各种开支费用等,这个餐馆每月要1万多元才能勉强持平。由于经营压力过大,表面红火的餐馆生存得并不容易。苦撑一段时间后,原餐馆老板不愿继续做下去,想把餐馆转手。由于没有支付符光友等人工资,符干脆和几个厨师、小工一起硬着头皮把餐馆暂时接下来,准备赚够自己的工钱后就走人。
卖什么好呢?走当年在广东的老路――卖盒饭!对此,几乎所有人都嘲笑符光友,盒饭能赚到钱?但符光友的理由是,火锅店和中餐馆都需要大笔投入,盒饭则适合小本经营,即使亏也亏得起。同时,符坚定地认为磨子桥商圈的特点也决定了这里有潜力巨大的盒饭市场,“中午的时间都比较紧,大家吃饭也简单,主要是为填饱肚子,不可能慢慢吃火锅或者中餐,盒饭的市场定位很准。关键是要把量做上去,利润就能保证。”
最终,看准了盒饭商机的符光友说服了其他人,并从银行取出了全部家当2万多元钱投入小餐馆中。从此,他成为了餐馆的新老板。
盒饭生意考验老板眼光
开始做盒饭生意并非一帆风顺。为了尽快打开市场,符光友印制了一批精美的名片,正面是餐馆名字和订餐电话,背面是各式各样搭配好的快餐品种。符光友还亲自上门推销,忍受着别人的白眼,将电脑一条街的每一间办公室、每一个摊点都铺满了他的订餐名片。
为了吸引顾客,符光友将盒饭分成5元、7元、10元三种,想法是分别针对不同的顾客。但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每次浪费很多时间来炒各种花样的菜,却并没有受顾客的欢迎,特别是10元钱一盒的盒饭,几乎无人问津。
最初那一段时间,餐馆每天的盒饭只能卖出去几十盒,连成本都难保。迫于成本压力,符光友决定将该餐馆过去做的炒饭、面条、“冷啖杯”一类全部砍掉,同时不再做找上门来吃饭的顾客,只做送货上门的盒饭。这样一来,原来花高价租来的餐馆失去了意义,符光友干脆将餐馆转手,到附近的偏僻地段重新租了一间门面,每月租金850元,相当于过去租金的1/10,经营压力骤然减轻。
接下来,经过反复研究的符光友发现,上班的人们最需要解决的是午餐,而早餐、晚餐需要程度很低。符光友再度砍掉了小店的早餐、晚餐,专心致志做午餐的盒饭配送。同时,虽然7元、10元的盒饭利润较高,但因市场需求太小而得不偿失。符光友最终忍痛将7元、10元的盒饭也全都抛弃,只保留最主要的5元一个的盒饭,并集中全力做好。
眼光看得很准赚了大钱
符光友的盒饭由“一荤两素一汤”组成,后来嫌汤不好配送,干脆又换成了蔬菜,怎么方便怎么来。以荤菜为例,每天保证有青椒肉丝、咸菜回锅肉等5种以上可供顾客任选,几乎一周的工作时间内不会重复。
“少了太单调,顾客吃两顿就厌烦了;多了又浪费,我们的成本核算又要上升。
小饭馆篇5
那家花园与和平宾馆
说历史的和平宾馆就不得不说那家花园。
和平宾馆坐落在北京市中心王府井大街的中段。那儿有两条胡同,一条是金鱼胡同,一条是西堂子胡同,和平宾馆在两条胡同之间。而和平宾馆在崛起之前,这里则是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那桐的府宅和花园。此公为叶赫那拉氏,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八国联***侵犯北京慈禧太后西逃时他是留京的办事大臣,随奕痢⒗詈枵掠肓***议和,去过日本参加过博览会,把在日本看到的一些东西用在了东安市场的规划上。也就是说,北京最早的东安市场规划有他的构想。
金鱼胡同一带,据说在明朝时还是寻常百姓的居住区,金鱼胡同名那时就有了,透着民间的烟火味儿。到了康熙、乾隆时代,朝廷立了规矩,离皇城多远多远才能建民房。寻常百姓外迁,王公大臣则往这一带拥,是为了上朝方便。清乾隆二十年(1755),将怡亲王府迁到了胡同中段路南,府改寺,名贤良寺。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李鸿章也在此居住和办过公。那桐府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建起来的,后东西扩延,成了有房廊300多间的那家府和花园,俗称那家花园。那家花园在民国时的1912年三次为来京的孙中山先生举办过欢迎会,***阀段祺瑞还在这里举办过堂会,重病缠身的一代伶王谭鑫培上演的《洪羊洞》竟成了他的绝唱,回家后七天便病故了。成为民国上层社会活动重地的那家花园1950年开始出售,最早出售的是东边的院落,由国家收购,为东城区一些机关的办公用房。1951年8月,一座联合饭店在那家花园西半部开始破土动工,这西半部卖给的是兴业投资公司,它是北京市公私合营性质的公司。而那家花园的中部则为空***后勤通信处所购。和平宾馆诞生于1952年,那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大会决定在北京召开,为接待这次会议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拨款投资兴业公司,继续兴建因资金不足而被迫停工的联合饭店。同年9月饭店竣工,楼高9层,总建筑面积19600平方米,156间客房,设有中西餐厅。因为饭店的首次接待┪袷墙哟和平会议的代表,饭店就取名叫了和平宾馆,郭沫若题写的馆名。1953年9月1日,私方撤出,公私合营宣告结束,和平宾馆完全划归国营。随着国家地位在国际社会的迅速提高,外事接待任务日益频繁,***务院决定扩大和平宾馆,就于1955年用新开路招待所和空***后勤通信处所用的那家花园东院做了交换,经改造后的那家花园东院(实际应是中院)出了142间客房,那些用那家老房改造的客房在当时显得很高档。
那家花园的大部分一直到20世纪中期都还在。那时和平宾馆为北京市第一服务局的下属企业,北京市第一服务局于1984年更名为饭店总公司。不管叫了什么名,它一直都是市***府属下的局级行***管理机关,我从1981年底进机关当职员,工作关系,常去和平宾馆。我对和平宾馆的9层楼房记忆很浅,而基本保持着那家花园原貌的客房区我却印象很深。我不知道如果这座官府花园建筑一直保存到现在它还会不会被拆,会不会作为文化遗产继续保留。今天人们的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北京市总体的饭店分布格局中,历史文化建筑遗产也许更为重要,更能体现出价值,而且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那家花园在北京的王府花园、官府花园中算不上特别突出特别显赫的。但构件儿很齐全,20世纪80年代时还有假山、古槐、攒尖顶的亭子、抄手游廊、倒座房什么的。金鱼池和观景台、戏台什么的是没有了。假山西边的院子挺大,进院门要走西南的小门,在院子里串客房不用担心刮风下雨,抄手游廊连通着各个区域。庭院客房区与花园部分有院墙相隔,花园自有名称,叫怡园。南方吹来改革的风,北京出现了中外合资的建国、长城、昆仑、燕翔等高档饭店,市场有了竞争,管理模式发生了冲撞,从不缺客源的饭店坐不住了,市委市***府和饭店总公司权衡再三,决定拿和平宾馆做改革开放试点,首家引进外资。合资的北京和平宾馆有限公司成立。1985年3月,旧楼开始合资筹备改造的同时,扩建新楼的计划业已提出。新楼建在那家花园中段,也就是原来的庭院客房区,旧房全部拆除。新楼高19层,面积33000平方米,客房500余间,设置了先进的自动控制空调系统、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消防报警控制系统、程控电话系统,配备了中西餐厅、清宫餐厅、自助餐厅、宴会厅、咖啡厅、酒吧间、舞厅以及健身房、游泳池、芬兰浴、商场等服务设施,成了当时名噪一时的高档豪华饭店。
改造计划并没有全部实现,因为资金不足,规划中的皇家餐厅无法实施,保留下来的那家花园怡园中的假山、古亭无法修复。大的经营环境也不好,旅游客源市场不景气,新楼开业后的两年里一直萧条。
开办北京旅游小吃城
今天的王府井大街,有两处小吃城非常火爆,一处是全日开放的王府井小吃街,地处王府井好友世界商场的南侧,占地2000多平方米,100多个摊位和小店,北京的传统小吃和全国各地的名优风味小吃全在这里荟萃,吃客、游客终日络绎不绝;一处是东华门小吃夜市,一入傍晚就成为北京市民和来京游客的时尚聚集地,热气腾腾灯红酒绿的海吃气氛过目难忘。但这一带办小吃城的鼻祖却是和平宾馆。举办地就在那家花园的怡园。
新娘般的古槐可以作证,那家花园从来没有这么红火过!两棵古槐,一棵与假山相依相傍,一棵立在院子当中,都粗到一人拦腰抱不过来,算是经历过沧海桑田的主了。但自从这儿开办起旅游小吃城,就都青春年少千娇百媚起来,珠玑般的小灯笼串成穗,串成绦,条条缕缕满枝满冠披挂,亮起来时齐刷刷一片灿烂,像鎏金银瀑,像三月迎春,美得连七仙女的凤冠霞帔都没法跟它比。一树老叶更青,青到刚刚抽出的嫩芽芽一般,活脱脱就是二八新娘。孤单清寡了上百年,总算盼到了出头的日子,有了恣意风流的一天。
和平宾馆那家花园的怡园办旅游小吃城是1991年的事。当年10月16日开业。这座旅游小吃城,办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气势。它实力雄厚,全北京市,著名的宾馆、饭店、老字号餐馆,差不多都参与进来,规模达到几十家,一家一个铺面,肩挨肩,脸儿对脸儿,赛着比特色:你家是傣家的竹楼,我家是彩绘朱漆的画舫;你那是耸起尖角的欧式小城堡,我这儿筑起童话般方方正正的绚彩玻璃屋;你挂酒幌,我吊旌幡;你卖北京风味小吃艾窝窝、驴打滚、年糕、切糕、豆腐脑,我售四川汤圆、担担面、桂花精粥、水果醪糟羹……全国名城小吃大荟萃,连日本、美国、法国、丹麦、墨西哥等国的诸种洋味小吃也不甘寂寞地挤进来。山姆大叔的快餐,肯德基老头的家乡鸡,大有在此与中国小吃一争雌雄的意思。小吃城是饭店大峡谷里的不夜城,被巍巍的和平宾馆大楼和王府饭店夹峙着,亮出一片璀璨、一片绚丽、一片辉煌。经营的效果不错,消息传出去,就近的市民来、游客来,家住海淀昌平等地的也来;开车来,坐公共汽车也来。有天天来的,有中午吃了晚上接着吃的,有串着铺吃的,有盯着一样连吃好几份好几碗的。为什么受捧?装饰的新异、气派,更在于是名店的名品,更在于是名店的名厨亲手操刀掌勺,任什么小吃,哪方哪国小吃,都不是小商小贩的手艺。燕翔饭店的傣家过桥米线受宠,北京饭店的天府杂烩更让人馋涎欲滴,华侨饭店的宫廷火锅、三元酒家的开煲狗肉火锅、四川饭店的鸳鸯火锅掀起的火锅大战把本不宽敞的小街搞得难见不滞塞的时候,热心大饭店和名餐馆火锅的吃货们还在一个劲往过涌。
和平宾馆的北京旅游小吃城并没有太长的寿命,它的优势和败势几乎同因:大宾馆大饭店几乎都是友情出演,它们不看好那点微薄的利润,打打知名度借机扩大一些影响力也就可以了,和平宾馆自身也不可能长久地出租场地轰轰烈烈地搞大众小吃城,它们毕竞是高档豪华酒店,这种热闹会损伤它们的客户群,小吃城只能是旅游市场大萧条中的一个权宜之计。
豪华中一个凭吊历史的窗口
和平宾馆现在的名称是北京诺富特和平宾馆。诺富特是法国雅高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旗下的一个品牌,这个集团是全球性的旅游业和企业服务集团,在全世界的142个国家和地区管理着4000多家各类酒店。和平宾馆是其中之一,四星级。双方的合作开始于2000年4月,和平宾馆的上级主管单位自北京的旅游业***企分开后已由北京市旅游局变为首旅集团。首旅集团与法国雅高集团正式签约,实现了历史+未来、经验+实力、强+强的联合。
小饭馆篇6
皇家、贵族的饮宴推动了菜品的丰富和精细,带来了舌尖极致的美味感受。它们代表了北京饮食文化的高端,却并不是寻常巷陌人家所能品尝得到的。而北京人饮食文化的底层家常菜则相对较为粗粝,多是常年不变的四碗活熬(熬豆腐、熬大白菜、熬粉条、熬海带)、烧茄子、炒土豆丝、小葱拌豆腐、酱拌心里美等以及数量众多的腌菜。所以,最能体现北京人大众饮食风尚转换的地儿当数介于家常俗食与皇府贵宴之间的“馆子”了。
说到“下馆子”,需要对旧时的饮食业有所交代。旧时北京的饮食业分几等:
最高级是大饭庄,专门以贵族、官僚、富商为服务对象,俗称为“伺侯大宅门的”。其次是饭馆,以普通官吏、商人、市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兼顾上层人士。再下一等的是饭铺,供应米饭炒菜,各种面食、小吃,但不能制作整桌的酒席,有些饭铺以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招徕顾客。最低档的是二荤铺和大火屋子。二荤铺只能做猪肉、猪下水为原料的炒菜,所以得名。大火屋子、切面铺只供应早点、小吃、大饼、面条,不供应菜肴。这里说的下馆子一般指涉的是饭庄、饭馆、饭铺之类。
从昔日的诸等馆子,到今日的各色餐馆,京城引领一时风气的“馆子”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
曾独领的山东风味
清中期以来,对北京庄馆肴馔的风味影响最大的当数山东菜。
有清一代,山东人几乎垄断了北京饮食行业,有名的“堂”“八太楼”无不是山东人在京经营的高庄名馆,如同丰堂、福寿堂、惠丰堂、东兴楼、泰丰楼、正阳楼等。作家徐城北曾这样描写,“等一些外地人(比如山东人)进入北京,外地的饮食习惯一点点潜移默化着北京。于是,菜一天,北京才惊叫着山东菜系整个占领了城市。那是属于‘楼’的时代,其中又以‘东兴楼’成为他们的首席代表。”
正是由于山东菜的盛行极广,以致不少人误把山东菜当成北京菜。其实,认真说来,北京以小吃著名,并没有成桌的酒席。老北京的民俗学者金受申先生认为“北京饭馆没有纯粹北京馆,只砂锅居(和顺居)白肉馆和其他卖小烧煮的饭馆,勉强可说是北京馆”。但又说,白肉馆也不确是北京菜,满洲口味大些,烧鸭(过去称烤鸭为烧鸭)也不是地道北京产物。爱新觉罗,瀛生在《老北京与满族》中认为,要找到真正的京味儿,只有“口子”。口子即是婚丧嫁娶搭棚办事所包办酒席的厨行。“口子上的菜确实粗,但它是真正的京味儿。京味儿并不高明,正是诸地风味相继在北京扎住根的原因之一……现在诸味必至,但老北京仍喜吃山东莱,芙蓉鸡片、烩乌鱼蛋等极受欢迎。”可见,旧时北京菜尚处于比较粗粝的平民化时期,有京味味道的馆子顶多只能是比较低级的二荤铺之类,而供北京人“下馆子”请客吃饭的反而属于山东馆领衔的各地风味了。
山东馆子在京蓬勃发展的时期,是在清代同治年间之后。至于其为何得以一统旧京餐馆业,一方面是因为,山东靠近北京,山东人在京畿一带谋生的很多,在北京从事饮食行业尤多。金受申先生回忆道,“北京旧饭庄,除清真教饭庄(如元兴堂)以外,全部都是山东帮”,“山东馆的堂、柜、灶也全都是山东东三府的籍贯。”
另一方面则由于其手艺精湛,且善于经营。比如,与其他庄馆相比,“堂”掌柜们摸透了顾客们心思,碗碟换小,菜品增加,价钱又公道。如惠丰堂按季节和食客的不同安排菜肴,春天有盒子莱卷春饼;夏天有下酒的水晶肘子、绿豆凉肘;秋日里预备的是蒸紫蟹、烤鹿肉;冬季有一品火锅、羊肉火锅、什锦火锅伺候着……这种生意经,谁能不保证生意兴隆。
其他菜系如淮扬菜、江浙菜在京兴起时间较晚,但在民国时期也颇有影响。由于南方在北京经商、求官者特别多,这一带的士大夫口味也特别高,北京的厨师也多以能“包办南席”相标榜。至于其他风味,在清末民国的北京皆有立足,但其火热程度均不如上述两者。
“辣风”兴起
毫无疑问,川菜及其代表的“辣风”在今日北京人饮食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成都小吃的泛滥,到沸腾鱼乡、山城辣妹子、金山城,川菜馆子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不久前,根据饭统网和大众点评网的统计,以川、湘、赣、滇、黔等省市为代表的辣系餐馆在京城餐饮行业所占的比例位居首位。而在大众点评网的调查中,列有最受欢迎的十佳餐馆:1 海底捞火锅,2 麻辣诱惑,3 沸腾鱼乡,4 金钱豹,5 川办餐厅,6 渝信川菜,7 蕉叶(泰国菜),8 莫斯科餐厅,9 汉拿山(韩国烧烤),10 金鼎轩酒楼。在前10名中,川菜居然占了半壁江山。
从上世纪末以来,辣风已经融入了北京整体的饮食行业,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煮鱼、毛血旺、夫妻肺片,不仅仅是川菜馆子的专利,而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回锅肉等早已成为人民大众耳熟能详的家常菜。如果说,往昔市井吃喝的饭铺必备的炒菜多为溜肉片、溜腰花、炸丸子之类,那么今日的家常菜馆,所必备的已然是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了。辣风的盛行,从您进馆子点菜的一刻就可以体会到,服务员都会问一句,您有忌口吗?这多半是指食不食辣了。
吃辣之风在北京盛行,与川菜等辣系菜肴在菜品口味上的平民化有关。现在流行的川菜除了味重清鲜、工艺考究的高档筵席菜外,就是以辛、辣、麻、成、鲜为特色的大众菜肴。其主料辣椒含有辣椒素,能刺激唾液分泌,使人增进食欲,相比山东菜等其他菜系,更为下饭,这也是它为大众所喜食用的原因之一。辣椒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使人精力旺盛。中医专家曲黎敏甚至认为,为什么北京人多爱吃辣了,就是因为人们身体素质下降导致嗜辣,都市生活的压力也需要辣的刺激。
小饭馆篇7
亲密无间的“茶”与“饭”
中国自古以来“茶”与“饭”不分家,到各大菜馆,必定先来一句“老板,倒点茶。”“茶泡饭”这一饮食方式之有名,大体因为其历史已久,早在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便写道“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齑忙忙的咽完了”。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林黛玉的父母却教导她饭后过一会儿才能饮茶,以便不伤脾胃。实际在日本的战国时代,茶泡饭被称为“武士之食”,在行***作战中甚为普遍,因为热茶泡米饭,方便快捷,不但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充饥,而且若选用未经发酵和高温处理后的茶叶,其中的抗氧化剂还可以预防败血症。因此,茶泡饭本来是贫穷或困难时,没有办法的烹调方式。而今天,它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成为人们的“家常菜”。一方面因为人们怀旧,另一方面,现在的茶泡饭在取材上和工艺上都有所提高――茶选用铁观音,或者碧螺春,亦或是家庭自己晾干的花茶,有些人甚至不远千里打来山泉泡茶。米粒的选择上也有所变化,有些人喜欢用东北米,有些喜欢用香米,有些人却恰恰喜好那一口隔夜饭的口感。取一碗米饭,倒入清茶,再加上海苔等配料,口味重的还可以加入一些芥末等调料,再配以自己喜欢的泡菜,其清香四溢,俨然已成为一道养胃的健康食谱。
因麻将而生的私房菜
在重庆嘉陵江畔的山弯处,就有这样一家以“茶泡饭”为名的私房菜馆,“菜溢香,绿满庭,坐佛***,望嘉陵,或举杯论道,或血战到底”,这是“茶泡饭”私房菜馆微博中的一段介绍,雅俗兼并,很好地诠释了该店的风格。
乘轻轨二号线在佛***关站下车,朝着史迪威将***博物馆的方向,沿着一条隐蔽的上山小道前行,拐过一个山弯,便见一块大石上刻着“茶泡饭”三个大字。地方虽偏僻,但大名鼎鼎的冯小刚导演在重庆取景拍摄电影《1942》期间也曾慕名而来。
其实这家小馆原本并不是一间真正的饭馆,仅仅是提供给自家朋友和周围朋友喝茶打牌的地方,但“血战到底”之后牌友们不免饥饿,就顺便在此与主人家一同享用茶泡饭与其他菜,尝过之后大家不免赞叹这里饭菜口味甚好。朋友们口口相传,来的人多了,这里也就成了一家私房菜馆。环境和服务就如同那茶泡饭一般朴实安逸,真让你有回家的感觉,难怪朋友们称赞来此是“带着媳妇回姥姥家吃饭”。
既然是私房菜馆,就一定要聊聊有多私房。茶泡饭自不必说,肯定是饭桌上的主角:一碗香喷喷的米饭,浇上清香的茶水,配着店里腌渍后又过油小炒的咸菜,虽不能让你恍若置身桃源,起码那一丝淡然是可以感受到的。这里所用的茶水必为老荫茶,只有这种茶水才有最原生态的民间家味。
小饭馆篇8
因此,小镇上的生意门可罗雀,仅开的几家饭馆也是惨淡经营。
有一家叫“开心快乐”的餐馆,老板叫可特,是从巴塞罗那过来的生意人。他小时候来过这个地方,觉得这儿的旅游资源丰富,开家饭馆一定可以生意红火,可是事与愿违,他也面临关门的危险。
2015年3月,可特重新整顿后的餐馆开业了,他打的旗号竟然是:不用金钱交换,而是可以通过“物物交换”获得丰盛的饭菜。
“物物交换”,是原始人才用的交换方式,就是你如果想吃饭,不用给钱,将家里有用的东西淘过来,抵偿就可以。
可特疯了吗?许多家老板聚集在一起纷纷议论,不知道可特想干什么?
可特与自己的老婆,另外又召集了两个女孩子,就这样饭馆开业了。
土著人依然笑得十分开心,因为他们不喜欢在外面吃饭,没办法,我就是喜欢待在家里。
土著人的孩子接受了新思想,他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本来大人们就不给钱,于是他们将家里有用的瓷器、花瓶偷了出来,到了可特的饭馆里,竟然有一个女孩子对古玩有研究,马上根据品质决定了饭菜的质量。
孩子们乐坏了,一传十,十传百,没有几天工夫,饭馆生意火爆。
大人们坐不住了,家里老婆做的饭,质量不咋样,于是尾随孩子前往,品尝后觉得物有所值。
老人们一辈子吃苦,老了,也要见下新世面,自己珍藏了许多种古董,不行就拿出来,换一顿饭吃也可以。
在许多人不知所措的时候,“开心快乐”超市也开业了,也是“物物交换”。
接下来,连锁反应接踵而至,可特在小镇上开了许多家商店,全部是“物物交换”。
古董商们也跑了过来,原来在西班牙,可特才是古玩的珍藏大家。
小饭馆篇9
“都是穷怕了,折腾出来的,呵呵。”老人笑着回忆起那段往事。刘桂仙和老伴郭培基膝下有5个子女,这样的家庭在那个年代很普遍。但孩子一多,家里的经济就凸显拮据。“那时候,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们围着我喊‘妈,我饿。’”
刘桂仙曾有多年的厨师经历,丈夫也在工厂当炊事员,两个人都能烧一手好菜,然而两个“厨师”却为自家孩子的吃饭问题犯愁。于是,刘桂仙最先有了凭自己的手艺开个饭馆的想法。
1980年夏天,刘桂仙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郭培基,他也很支持。“我是一个急性子,”刘桂仙笑呵呵地说,“开店也不是干什么坏事,所以我就开始跑工商。”她找到北京市东城区工商局,但当她说明来意,工作人员都犯了难:“你想办个体饭店的营业执照,可是我们这里没有***策,没有文件,也没有先例,我们没法给您办,也不敢开这个头。”但刘桂仙认为事情既然起步,哪有轻易放弃的理!她就“天天往工商局跑,软磨硬泡,同样的话不知说了多少遍,为的就是一定要把营业执照给跑下来!”
就在双方都为难之时,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机。一天,刘桂仙的丈夫郭培基刚下班,一个胖胖的男子走过来与他寒暄:“老哥,听说你们想开一家饭馆?我也有这种想法,咱俩聊聊行吗?”郭培基一听是同行,便把自己和爱人的想法,还有申办营业许可证难等苦衷,一股脑儿地告诉了这位陌生人。郭培基夫妇万万没有想到,与他聊天的男子是一名记者。第二天一早,他跟“胖子”说的话全都上了广播,还上了《北京日报》,此事的影响也迅速扩大。
过了几天,工商局的人告诉刘桂仙:“经过局里研究,同意他们先将饭馆开起来,随后就给办营业执照”。有了“尚方宝剑”,其他的难题也都迎刃而解:粮食局的一位工作人员送来了粮票和油票;郭培基原单位卖了一大车各种建材给他们,只象征性地收了10元钱;一家商场的经理特批了一个冰箱,把原价1000多元的新冰箱以400多元的低价卖给了他们……
1980年9月30日,在北京东城区翠花胡同,刘桂仙夫妇的“悦宾饭馆”开始试营业。第二天,此事见诸报端,《北京晚报》的标题就是《中国第一家个体饭店开张》。消息在京城炸开了锅。一个美国记者说,3天之内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开了一家个体饭店。
饭馆开业后的营业情况很不错,刘桂仙觉得自己算是找对了路子。但就在饭馆走上坡路的时候,她也遇到了一些外界风言风语的压力。有人说刘桂仙在“走资本主义路线”,有人说她接待外国人“给帝国主义泄露情报”等等,这着实让她很难过。但刘桂仙和郭培基始终抱定一个观念:自己一不做亏心的事,二不做有害国家的事,就没什么好害怕的,无论如何也要咬牙把饭馆撑下去。
小饭馆篇10
“第一家”是试验品
开“悦宾”前,郭培基夫妇在北京内燃机厂当炊事员,每月工资六七十元,家里5个孩子。“小孩待业,当时找工作也能找到,就是困难了点儿。我只是个普通的炊事员,没权给子女分配工作。可是,如果我开饭馆,我就能给他们解决工作问题,而且,我的生活无疑也会富裕起来。”
但是,郭培基并不敢辞职,因为“舍不得退休费”。全家人围在一起开家庭会议后做出决定:郭培基继续在工厂工作,妻子刘桂仙辞职,全力经营饭馆。
1980年9月30日,在北京市东城区翠花胡同的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开张了。
当然,第一家个体餐馆并不意味着就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该缺的还照样缺,该没有的照样没有。
首先就要找厨师。郭培基说,一个饭店经营得好坏,味道很重要。但那个年代,没有所谓的“个体厨师”,况且就是有这样的厨师,谁又会到这个地方来做菜呢!
在北京内燃机厂当炊事员的郭培基和老伴刘桂仙决定,自己给自己的饭店当第一批厨师。
郭培基夫妇十几岁离开河北肃宁老家到北京谋生,参加了***府无偿组织的厨师培训。就如早年个体户多产生于拥有一门手艺的服务性行业工作者一样,“悦宾”的开张也是以郭培基和老伴的厨艺为技术基础的。
相较粮油问题,厨师问题的解决简直易如反掌。
“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买辆自行车得有工业券”,上世纪50至90年代初的“票证经济”成了“悦宾”的拦路虎。
正当郭培基一家苦无解决之策时,夫妇俩想要开店的消息却传开了。一天,一个记者冒充炊事员来跟郭培基“侃大山”。郭培基以为是同行就跟他聊想开饭店,却碰到粮油和***策的难题。结果第二天,郭培基的话就变成了新闻稿被广播了出来。文章播出后大约三四天,一个在粮食局工作的老先生就去他家,送了一个粮本。原来,为了帮他们弄到豆腐票、猪肉票和粮票等等,饭馆所在的北京市东城区动员了区工商局、粮食局、饮食服务公司等部门为“悦宾”特别开“小灶”。
解决了粮油问题后的一天,刘桂仙一大早就去北京市东城区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工商局的工作人员了解她的来意后,面面相觑了几秒钟,不知如何回应。当时,国家只对修理业、手工业的个体经营活动有所放开,个体办饭店还没有先例,也没有相应的文件和法规。于是,工商管理人员安慰刘桂仙回家耐心等待,并积极向上级请示。
此后,刘桂仙天天去工商局询问执照申请情况。时任东城区工商局副局长的靳云平了解情况后,就去郭培基家进行家访。数小时的谈话后,他觉得刘桂仙是“真想干”,而且,被刘桂仙的执着劲儿感动了。在请示上级领导后,靳云平紧急召开内部会议,经过几小时的激烈讨论,同意“选择刘桂仙这一户试试”。最后给悦宾饭馆的营业执照就是靳云平签发的。
与其说他们抓住了机遇,还不如说机遇抓住了他们。虽然,他们当初并不知道什么叫机遇。
北京首家个体饭馆的诞生由郭培基夫妇实现,这或许是个偶然,但是,这个个体户首先产生于餐饮领域却是个必然。餐饮业进入门槛低,无需高难技术、雄厚资金和高科技人才。因此,仿佛一夜之间,各类服务性的个体工商业冒了出来,解决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难题。
曾被指为“资本主义***”
现在开个体户肯定不会成为报纸的头版头条,也不会被人指指点点,可是,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的开业还是引起一些非议。
饭馆开业后不久的一天清晨,如往常一样,郭培基走在上班的路上。忽然隐约感觉后面有人在对他指指点点――
“现在资本主义***了。”
“谁说的?”
“前面这个人,他们家开饭馆了,这人是资本主义***的急先锋。”
郭培基知道是在议论他,于是加快步伐避开。“他说他的,我做我的。”
然而,第一家个体户对当时社会的冲击并不只限于市井民众的私下议论。因为是第一家个体餐馆,每天都有很多外国记者来拍照、采访,而提的问题都大体相同:“你担心自己将来挨批斗吗?”“这饭馆是你自己开的,还是***府要你开的?”有家国内报纸甚至在“悦宾”开业后几天,刊登了大标题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做私人买卖不伦不类》的文章。郭培基看到后心里“咯噔”一下,“这是点名批评我家饭馆呢!”
文章中写的“资本主义、反***”帽子让郭培基和老伴面色凝重,他们在思考同一个问题:“饭馆还要不要继续经营?”沉默片刻后,老伴刘桂仙对郭培基说:“既然咱们已经开了,只要***府没让咱停业,那咱就接着开下去。”郭培基点头同意。这年的大年三十,两个大人物的到来更坚定了郭培基夫妇继续经营“悦宾”的决心。时任***副***的陈慕华和***亲自来给他们拜年,这意味着***府对“个体第一家”的支持。
回忆起这段创业时期的小插曲,郭培基肯定自己的道路走对了。“我的整个生活都是***给的。我的宿舍、工资都是***给的。我是为***服务的,***指到哪儿我就去哪儿。”对于那些质疑,郭培基心想:只要***没让我关张,我就把“悦宾”继续开着。
“以人为本”让“悦宾”红火至今
餐馆所在的翠花胡同虽处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但餐馆在胡同深处,如果仅凭“第一家个体餐馆”的名号,很难坚持到现在。
“悦宾”的红火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顾客是上帝”的营业宗旨。从刚开业时起,“悦宾”就很重视食品卫生,那时就贷款买了冰箱和消毒设施。“其实,顾客来吃饭就是为了吃得舒心。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注意变换菜色,又严格把关菜的口感,还有食品卫生,就是为了让顾客满意。”
在那个年月,“雇佣”还被认为是剥削。所以,郭培基全家出动,成为第一批老板兼工人。这几乎是改革开放初期所有个体户的一个缩影。
“但是,到1981年下半年,东城区就开了数千家饭馆”。那时郭培基看别家饭馆开始雇人,他也开始雇人。“第一年,我把农村的弟弟妹妹叫来饭馆帮忙,但是,农忙时他们要回老家。所以,就学别的餐馆开始雇人。”
改革开放后,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中走出来,参与多种经营,进城务工成为不二之选。郭培基第一批雇工就是进京找工作的农民。“第一次召3个工人。”那时,工人每月能拿50元工资。郭培基特意为工人在悦宾饭店上面加盖了一层楼,供工人休息。
一年多后,郭培基和刘桂仙拿悦宾饭店赚来的钱,在距悦宾饭店200米的地方买了房,开了“悦仙”饭店。
现在,“悦宾”和“悦仙”员工共有十七八个人。郭培基给工人在饭馆后面租房子,每月一千多块钱的房租,以及水电费都是由饭店出。“员工们干了一天活儿,应该有一个轻松、休息的地方。”
也许,“悦宾”对员工的体贴入微,对顾客的贴心服务,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和经营方式就是其屹立不倒的不二法门。
经济的腾飞,带动北京餐饮业飞速发展,在“悦宾”之后,个体私营饭店如雨后春笋。但是,时过境迁,当年开业的许多个体餐馆,能屹立至今的屈指可数。
虽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标志之一的个体户群体正在日渐萎缩,但京城个体第一家“悦宾”的“幸存”无疑让我们欣慰。毕竟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征途上的路标之一。因此,刘桂仙说:“个体饭店第一家不能倒!”
对于年逾七旬的郭培基、刘桂仙夫妇来说,“悦宾”首先是他们的“营生”,但“京城个体第一家”的名号使“悦宾”更多了一份符号色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悦宾”将面临比创业之初更严峻的挑战。但誓愿“不能倒”的不仅是老郭夫妇的事业基础,其背后更蕴涵着第一代个体户对改革开放的一份深情。
1978-2008年我的30年
青联刊(以下简称青):2008年,您家庭的生活条件如何?新近或正要进行的家庭投资是什么?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郭培基(以下简称郭):有7套房子、3辆小汽车;装修悦仙饭店;把饭菜做好,身体健康。
青:第一次听说“黑猫、白猫”论,您有何感想?
郭:是思想、马列主义的延续。
青:还记得第一次穿西服、牛仔裤是什么时候?
郭:20年前。
青:还记得家里第一次买电视机是什么时候?
郭:26年前。
青:让您感觉最实惠的改革开放的成果有哪些?
郭:小方面来讲,“悦宾”的开张;往大了说,就是我国经济的发展。
青:改革开放30年里,您的境遇和观念等方面有什么改变?
郭:以前住平房,现在住楼房;价值观没啥改变。
青:这30年里有哪些历史性的大事件和哪些标志性人物?
郭:农民不交税;、。
青:1978―2008年,您觉得中国这30年来最大或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郭:北京城变化大。
青:改革开放30年以来,您自己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郭:欢乐。
青:您怎样评价2008年的中国现状?
郭:农民不交税、奥运会在中国举办都是历史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