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原文篇1
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治生涯传记”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离骚屈原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译文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也会日益衰老。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
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所以群贤都在那里聚会。
杂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岂止联系优秀的茝和蕙。
唐尧虞舜多么光明正直,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
夏桀殷纣多么狂妄邪恶,贪***捷径必然走投无路。
结***营私的人苟安享乐,他们的前途黑暗而险阻。
难道我害怕招灾惹祸吗,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没。
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希望君王赶上先王脚步。
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原想忍耐却又控制不住。
上指苍天请它给我作证,一切都为了君王的缘故。
我们两个定好在黄昏成亲,你为什么在半途就改变心意了呢。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分垄培植了留夷和揭车,还把杜衡芳芷套种其间。
我希望它们都枝繁叶茂,等待着我收割的那一天。
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使我痛心的是它们质变。
大家都拚命争着向上爬,利欲熏心而又贪得无厌。
他们猜疑别人宽恕自己,他们勾心斗角相互妒忌。
急于奔走钻营争权夺利,这些不是我追求的东西。
只觉得老年在渐渐来临,担心美好名声不能树立。
早晨我饮木兰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残瓣充饥。
只要我的情感坚贞不易,形销骨立又有什么关系。
我用树木的根编结茝草,再把薜荔花蕊穿在一起。
我拿菌桂枝条联结蕙草,胡绳搓成绳索又长又好。
我向古代的圣贤学习啊,不是世间俗人能够做到。
我与现在的人虽不相容,我却愿依照彭咸的遗教。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进谏晚上就被罢免。
他们攻击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
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
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
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策。
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
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
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
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
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虽然芳洁污垢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
我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我将游观四面遥远地方。
佩着五彩缤纷华丽装饰,散发出一阵阵浓郁清香。
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啊,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难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
姐姐对我遭遇十分关切,她曾经一再地向我告诫。
她说“鲧太刚直不顾性命,结果被杀死在羽山荒野。
你何忠言无忌爱好修饰,还独有很多美好的节操。
满屋堆着都是普通花草,你却与众不同不肯佩服。
众人无法挨家挨户说明,谁会来详察我们的本心。
世上的人都爱成群结伙,为何对我的话总是不听?”
我以先圣行为节制性情,愤懑心情至今不能平静。
渡过沅水湘水向南走去,我要对虞舜把道理讲清:
“夏启偷得《九辩》和《九歌》啊,他寻欢作乐而放纵忘情。
不考虑将来看不到危难,因此武观得以酿成内乱。
后羿爱好田猎溺于游乐,对射杀大狐狸特别喜欢。
本来***乱之徒无好结果,寒浞杀羿把他妻子霸占。
寒浇自恃有强大的力气,放纵情欲不肯节制自己。
天天寻欢作乐忘掉自身,因此他的脑袋终于落地。
夏桀行为总是违背常理,结果灾殃也就难以躲避。
纣王把忠良剁成肉酱啊,殷朝天下因此不能久长。
商汤夏禹态度严肃恭敬,正确讲究道理还有文王。
他们都能选拔贤者能人,遵循一定准则不会走样。
上天对一切都公正无私,见有德的人就给予扶持。
只有古代圣王德行高尚,才能够享有天下的土地。
回顾过去啊把将来瞻望,看到了做人的根本道理。
哪有不义的事可以去干,哪有不善的事应该担当。
我虽然面临死亡的危险,毫不后悔自己当初志向。
不度量凿眼就削正榫头,前代的贤人正因此遭殃。”
我泣声不绝啊烦恼悲伤,哀叹自己未逢美好时光。
拿着柔软蕙草揩抹眼泪,热泪滚滚沾湿我的衣裳。
铺开衣襟跪着慢慢细讲,我已获得正道心里亮堂。
驾驭着玉虬啊乘着凤车,在风尘掩翳中飞到天上。
早晨从南方的苍梧出发,傍晚就到达了昆仑山上。
我本想在灵琐稍事逗留,夕阳西下已经暮色苍茫。
我命令羲和停鞭慢行啊,莫叫太阳迫近崦嵫山旁。
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上上下下追求理想。
让我的马在咸池里饮水,把马缰绳拴在扶桑树上。
折下若木枝来挡住太阳,我可以暂且从容地徜徉。
叫前面的望舒作为先驱,让后面的飞廉紧紧跟上。
鸾乌凤凰为我在前戒备,雷师却说还没安排停当。
我命令凤凰展翅飞腾啊,要日以继夜地不停飞翔。
旋风结聚起来互相靠拢,它率领着云霓向我迎上。
云霓越聚越多忽离忽合,五光十色上下飘浮荡漾。
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
日色渐暗时间已经晚了,我纽结着幽兰久久徜徉。
这个世道混浊善恶不分,喜欢嫉妒别人抹煞所长。
清晨我将要渡过白水河,登上阆风山把马儿系着。
忽然回头眺望涕泪淋漓,哀叹高丘竟然没有美女。
我飘忽地来到春宫一游,折下玉树枝条增添佩饰。
趁琼枝上花朵还未凋零,把能受馈赠的美女找寻。
我命令云师把云车驾起,我去寻找宓妃住在何处。
解下佩带束好求婚书信,我请蹇修前去给我做媒。
云霓纷纷簇集忽离忽合,很快知道事情乖戾难成。
晚上宓妃回到穷石住宿,清晨到洧盘把头发洗濯。
宓妃仗着貌美骄傲自大,成天放荡不羁寻欢作乐。
她虽然美丽但不守礼法,算了吧放弃她另外求索。
我在天上观察四面八方,周游一遍后我从天而降。
遥望华丽巍峨的玉台啊,见有娀氏美女住在台上。
我请鸩鸟前去给我做媒,鸩鸟却说那个美女不好。
雄***叫唤着飞去说媒啊,我又嫌它过分诡诈轻佻。
我心中犹豫而疑惑不定,想自己去吧又觉得不妙。
凤凰已接受托付的聘礼,恐怕高辛赶在我前面了。
想到远方去又无处安居,只好四处游荡流浪逍遥。
趁少康还未结婚的时节,还留着有虞国两位阿娇。
媒人无能没有灵牙利齿,恐怕能说合的希望很小。
世间混乱污浊嫉贤妒能,爱障蔽美德把恶事称道。
闺中美女既然难以接近,贤智君王始终又不醒觉。
满腔忠贞激情无处倾诉,我怎么能永远忍耐下去!
我找来了灵草和细竹片,请求神巫灵氛为我占卜。
“听说双方美好必将结合看谁真正好修必然爱慕。
想到天下多么辽阔广大,难道只在这里才有娇女?”
“劝你远走高飞不要迟疑,谁寻求美人会把你放弃?
世间什么地方没有芳草,你又何必苦苦怀恋故地?
世道黑暗使人眼光迷乱,谁又能够了解我们底细?
人们的好恶本来不相同,只是这邦小人更加怪异。
人人都把艾草挂满腰间,说幽兰是不可佩的东西。
对草木好坏还分辨不清,怎么能够正确评价玉器?
用粪土塞满自己的香袋,反说佩的申椒没有香气。”
想听从灵氛占卜的好卦,心里犹豫迟疑决定不下。
听说巫咸今晚将要降神,我带着花椒精米去接他。
天上诸神遮天蔽日齐降,九疑山的众神纷纷迎迓。
他们灵光闪闪显示神灵,巫咸又告诉我不少佳话。
他说“应该努力上天下地,去寻求意气相投的同道。
汤禹为人严正虚心求贤,得到伊尹皋陶君臣协调。
只要内心善良爱好修洁,又何必一定要媒人介绍?
傅说拿祷杵在傅岩筑墙,武丁毫不犹豫用他为相。
太公吕望曾经做过屠夫,他被任用是遇到周文王。
宁戚喂牛敲着牛角歌唱,齐桓公听见后任为大夫。
趁现在年轻大有作为啊,施展才能还有大好时光。
只怕杜鹃它叫得太早啊,使得百草因此不再芳香。”
为什么这样美好的琼佩,人们却要掩盖它的光辉。
想到这邦小人不讲信义,恐怕出于嫉妒把它摧毁。
时世纷乱而变化无常啊,我怎么可以在这里久留。
兰草和芷草失掉了芬芳,荃草和惠草也变成茅莠。
为什么从前的这些香草,今天全都成为荒蒿野艾。
难道还有什么别的理由,不爱好修洁造成的祸害。
我还以为兰草最可依靠,谁知华而不实虚有其表。
兰草抛弃美质追随世俗,勉强列入众芳辱没香草。
花椒专横谄媚十分傲慢,茱萸想进香袋冒充香草。
它们既然这么热心钻营,又有什么香草重吐芳馨。
本来世态习俗随波逐流,又还有谁能够意志坚定?
看到香椒兰草变成这样,何况揭车江离能不变心。
只有我的佩饰最可贵啊,保持它的美德直到如今。
浓郁的香气难以消散啊,到今天还在散发出芳馨。
我调度和谐地自我欢娱,姑且飘游四方寻求美女。
趁着我的佩饰还很盛美,我要周游观访上天下地。
灵氛已告诉我占得吉卦,选个好日子我准备出发。
折下玉树枝叶作为肉脯,我舀碎美玉把干粮备下。
给我驾车啊用飞龙为马,车上装饰着美玉和象牙。
彼此不同心怎能配合啊,我将要远去主动离开他。
我把行程转向昆仑山下,路途遥远继续周游观察。
云霞虹霓飞扬遮住阳光,车上玉铃丁当响声错杂。
清晨从天河的渡口出发,最远的西边我傍晚到达。
凤凰展翅承托着旌旗啊,长空翱翔有节奏地上下。
忽然我来到这流沙地段,只得沿着赤水行进缓缓。
指挥蛟龙在渡口上架桥,命令西皇将我渡到对岸。
路途多么遥远又多艰险,我传令众车在路旁等待。
经过不周山向左转去啊,我的目的地已指定西海。
我再把成千辆车子聚集,把玉轮对齐了并驾齐驱。
驾车的八龙蜿蜒地前进,载着云霓旗帜随风卷曲。
定下心来啊慢慢地前行,难控制飞得远远的思绪。
演奏着《九歌》跳起《韶》舞啊,且借大好时光寻求欢娱。
太阳东升照得一片明亮,忽然看见我思念的故乡。
我的仆从悲伤马也感怀,退缩回头不肯走向前方。
尾声:“算了吧!
国内既然没有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怀念故国旧居。
离骚原文篇2
摘要:《离骚》是<楚辞》中最能体现楚国文化的吸收多国文化交融而成的经典作品之一。《离骚》体现的举贤授能、以民为本、修明法度等思想都是与当时中原文化相一致的,所以,在《离骚》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在中原文化影响下的现实精神。在南楚土著文化中巫文化的影响下,《离骚》又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在其他文化的影响下,《离骚》呈现了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而其本身蕴涵的多种文化因子也值得关注。
关键词 :《离骚》文化学 中原文化 巫文化 其他文化
《离骚》作为《楚辞》中最为经典和重要的篇目之一,通过对《离骚》文化角度的多维透视,能够探寻《离骚》产生的文化背景,对南北文化交融下产生的《楚辞》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屈原,理解楚辞。“《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充分地融化成了有机整体。”“理性觉醒时刻”指的是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之后,无数仁人志士在追求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所展现的独特的情操和品质,而屈原深受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因而在《离骚》中勾画出自己的美***思想世界.表现了上下求索的精神。而楚国巫人文化所营造的浪漫想象的艺术世界及其他文化渗透下所形成的楚国文化的多样性,共同构成了《离骚》最为绚丽多魅的艺术世界。
一、中原文化影响下《离骚》的现实精神
屈原在《离骚》中提到的中国历史人物与中原国家记载的几乎相同,这点无疑说明中原文化对《离骚》产生过影响。尧、舜、禹、鳐、桀、纣、齐桓公等历史人物,帝阳、高辛、飞廉、宓妃、巫咸等传说人物,这些人物在中原文献中都有记载,然而,仅仅以此说明中原文化对屈原、《离骚》产生影响显然说服力不够。最能体现中原文化对《离骚》产生影响的是屈原的***治理想,具体说来就是指屈原的美***思想,这种思想具有极强的现实性——针砭时弊。屈原以文学家的身份被世人所识,但是楚骚只是他表现自己***治理想的一种工具,他的目的在于唤醒爱国意识,能够使楚国国富民强,免遭灭国。屈原“是在楚国推行‘法治’的***治家,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太大了,所以他的***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他的文学成就所掩。其实他的文学作品也都是以他的***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内容的”。所以楚骚只是屈原借以文学来表达***治主张的载体,和《诗经》类似,《诗经》中《大雅》和《小雅》的部分作品批判和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充满了对荒***无道的君主的厌恶与痛恨以及对下层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离骚》同样看到了无道的君主,贪婪的臣子,所以屈原提出了自己的美***思想。在《离骚》中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从中可以看出屈原的民本思想,这与《孟子·尽心下》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相一致,都是肯定了“民”的作用,也是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儒家的***治理想是举贤任能,而举贤任能思想也是屈原美***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思想,屈原在《离骚》中说:“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顿绳墨而不颇。”正是对这种思想的阐述。屈原之所以强调贤臣的重要性这不得不说是与楚国奸佞当道而贤臣被排挤的社会现实有关。《韩非子·用人》强调“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法家思想在战国末期影响深远,而屈原也正是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从而在《离骚》中说:“固时俗之工巧兮,俪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其无异。”用法律严明***治,从而推动楚国的发展也成为屈原美***理想的一部分。
二、巫文化影响下《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土著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鲜明浓郁的巫术思想,《离骚》深受巫术文化影响。“诗人的代表作《离骚》是一首叙写自己***治遭遇、倾诉爱国情怀及坚贞操守的***治抒情诗,但却充满了神异的描写。主人公披香花、戴异草、饮坠露、餐落英,陈词重华、问卜神巫,乘龙驭风、上天下地,不仅写出了许多神话人物、神话故事,而且和宗教巫术活动形式有着密切联系,有明显的巫术思维痕迹。”巫术文化的产生是早期生产力低下的表现,因为对自然界发生的事情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便做出神秘的猜测,并且渐渐开始迷信这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怀着对神秘力量的敬畏、依赖和崇拜等多种复杂的感情,早期人民开始进行祭祀巫术活动,当然这些活动大多是祈求庇佑的,当时楚国就深深笼罩在这种崇巫敬巫的氛围当中,上至楚王,下至黎民百姓都希望用祭祀的方式谋得神秘的庇佑和保护。植根于巫术文化的氛围当中,《离骚》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强调从内心出发,用神奇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热情奔放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是相对于现实主义而言的。屈原作《离骚》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情志,作为长篇抒情诗,其浪漫主义特色是显而易见的。“若些、只、差、谇、蹇、纷、佗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苣、荃、药、蕙、若、苹、蘅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对偶、排比、双声、用典在《离骚》中都可以找到,语言参差多变,错落有致,具有极强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在巫术活动中,民众想象神明鬼神的到来,并且巫师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巫术处于迷狂状态,《离骚》想象奇特,场面宏大,和巫术的想象活动有类似之处。望舒、鸾凰、飞廉、凤鸟、云霓、飘云等形象所营造出的想象世界,只有在富有浪漫气息的南国浓郁的巫术文化感染的世界中才能产生。鲁迅先生说:“楚虽蛮夷,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已能赋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平心而论,不遵矩度。”《离骚》的浪漫特质还体现在将内在的精神外化为自我形象。《离骚》不仅创造出一个神话、语言、香草的浪漫世界,还在精神方面创造出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离骚》中,可以看到屈原的“来吾道夫先路”的***治抱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的忠诚,等等,这样一个伟岸超群、洁身自好、不屈不挠的屈原形象已然植根于中国文化当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三、其他文化影响下《离骚》的多元性
楚国疆域辽阔,“其境北接汝颍,南接衡湘,西连巴,东并吴。方城带其内,长江梗其中,汉水、淮水、沅、湘之属,迄其上下。汉东江南之境,小国鳞次,介淤其间,楚皆灭之。……其地跨今十一省之乡,为战国最大之国。”在与多个民族进行不断碰撞融合之时,楚文化也深受四方文化的融合和影响。楚文化的多元化自然会影响到屈原的思想,《离骚》就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多元性。楚国文化向北发展便是中原文化,楚文化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其现实精神也正是来源于中原文化。而楚国向东发展便是东夷文化,东夷文化主要是殷商族的后裔以“齐鲁”文化为主的文化内容,其浪漫而富有想象力的文化影响感染着楚文化,“以巫成为首的巫师集团主要活动在巫山一带,那里是楚族的根据地,因此,从传说时代起,楚文化就和东夷仙术有了联系。”巫咸是殷商的大巫,《离骚》中对其敬礼十分隆重,而且《离骚》中巫术流行,加之有大量神话传说在其中,不难看出东夷文化的影子。楚国向西发展便是西方夏人文化,《离骚》中以飞龙作为乘驾工具与西方民族相吻合。楚国向南发展便向南方制铁业学习先进的冶铁技术。受民族地域环境的影响,楚国文化呈现出繁荣多元之势,楚国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文化交流频繁,而且楚国对于各种文化兼容并蓄,吸纳精华并融合自己的土著文化,从而使得楚国文化呈现多种文化形式,《离骚》工是在楚国经过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和兼并的大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所以对当时文化交融的痕迹体现得尤为明显,分析和探索《离骚》中包含的多种文化因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离骚》的理解,也能更好地理解楚文化,理解《楚辞》。
离骚原文篇3
关键词:屈原;《离骚》;***治;道德;文化
引言
屈原是战国中期楚国人,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及他的作品对汉以前的文人并未产生太大影响,而在两汉这种新的历史环境下却逐步发展壮大,其高度的***治才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的人格和强大的文学创作能力都使汉文人钦佩不已,而其坎坷的***治遭遇,深表同情,忠君爱国的思想更使汉代文人引以为榜样。
西汉文人对屈原及他的作品《离骚》的评价与东汉相比,西汉文人主要侧重于对屈原的***治与道德方面的评价,而对于文章本身的文化内涵评价甚少,西汉文人多评价屈原为而东汉文人则侧重于对屈原文化地位以及诗歌内涵的评价与道德人格方面的评价。对于西汉与东汉文人对屈原及他的作品《离骚》的评价的不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个体原因
西汉时期文人对屈原的评价与东汉都有着个体原因,西汉时期的贾谊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有着坎坷的***治经历,所以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过于集中在对于***治角度评价,和对于屈原的个人遭遇的评价。司马迁则是***治坎坷,身体遭逢迫害,***治方面颇多不忿,而遭遇方面与屈原有有些相似,且他是史家,故而对于屈原的评价躲在***治角度和生活遭遇方面,对于屈原的道德情操又深感钦佩,所以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治角度与道德情操的角度。扬雄则是因其40岁开始出仕,而后***治道路坎坷,而其在四十岁之前致力于文学的创作,所以其对于屈原的评价集中在对其文学成就的钦佩,对于他的道德情操也深表钦佩,对于他的***治方面的评价少一些。所以,西汉文人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大多侧重于对他***治角度的评价和道德角度的评价,对他文化做平的评价略少一些。东汉时期班彪因经历了朝代的变更所以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多在于文化角度。班固为史家,且因受其父班彪的影响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在侧重于文化角度和道德情操角度的评价。王逸是楚地人,对于屈原及其《离骚》有着深切的钦佩和震撼,他极其热衷于楚辞,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多集中在文化角度和道德情操角度,他将屈原的地位推向了极致。
(二)***治原因
西汉***治相对稳定,社会相对安定,由于西汉承继着短命王朝秦,西汉统治者崇尚无为而治,汉代文人又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治格局之下,如何巩固新兴***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就成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使得他们对于屈原的评价就集中于***治角度的评价。随着西汉***治的稳固和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策的颁布,这一时期的文人再接续着***治评价,开始转向本经立义方面的评价。因此汉文人对屈原及他的作品《离骚》的评价开始站在在***治与道德情操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评价上了。而东汉时期的前期相对稳定但依旧没有西汉前中期的兴盛,而且东汉文人失去了作为参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环境和地位的变化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生活的动荡不定也给他们以极大的震撼。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统治集团所采取的“***锢”等高压***策,又使文人普遍受到压抑,而且对于***治的评论可能会招致灾难①所以对于屈原及他的作品《离骚》的评价都大部分在文化角度与道德人格角度评价,而***治角度的评价相对较少。
(三)文化原因
西汉初期的文人受到辞赋的影响较大,楚声诗歌广为传播,且用于宫廷祭祀,成为宗庙之曲,而且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论性成果较大,且较重时楚文化,所以对于屈原的评价多集中在***治角度。汉武帝时期则代表汉代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批辞赋作家,***治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成了这一时期思想逐渐定于一尊,文学作品逐渐的转为本经立义,在风格上向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题材局限于宫廷苑囿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出宫廷苑囿,与题材方面的变化相适应的,还是创作宗旨的变化。而东汉时期文人的题材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出宫廷苑囿,从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于是,各个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直接和间接诱因。到了东汉,讽喻不仅不起作用,甚至还可能招来灾难,这就迫使辞赋家们考虑如何看待和处理赋的社会功用问题。
总论
屈原的作品的评价无论是从***治角度、道德角度还是文化角度都是一种体悟,也都可以是屈原的角度,都是评论者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一个新的阐释和理解,都寄托着他们对于屈原及其《离骚》一种精神的交流,经历的交流。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者们也在不断的评价中充实着他们的灵魂和血肉,使屈原与《离骚》更加完整丰满。
两汉文人的思想求索,使屈原因《离骚》而成为万古流芳的“诗人”,也因为“忠君爱国”的伟大情操而成为中国***治上的爱国者。直至今日,“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桂冠依旧戴在受人崇敬的屈原头顶,光彩万丈,炫目动人。(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郑良树.新序校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屈原等.楚辞[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6]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褚斌杰.楚辞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8]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注解:
离骚原文篇4
关键词:离骚;英译;特点;英译理论
作者简介:王群(1971-),女,辽宁鞍山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华北电力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4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省级立项)子项目“离骚的英译研究”(项目编号:GDUFS211-2-048)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156-02
1879年,派克尔在《中国评论》上发表了《离骚》的英译本。在接下来的130年里,先后共有十个《离骚》的英译本得以正式发表。目前,最新版的《离骚》译本是2008年11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许渊冲译本(以下简称“许译”)Elegies of the South—— Sorrow after Departure。
十个译本的译者中,华人有五位,外籍人士有五位。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不同之处必然也随之反映到译本中,表现为译本各自不同的特点。与其他九个译本相比,许渊冲先生的英译《离骚》特色鲜明、大胆尝试了骚体诗特色“兮”字的翻译,译文中践行了自己的翻译理论,结合了这个时代简约流畅的气息,使译者在诸多译本中一眼就可以辨认出许渊冲先生的作品。
一、许渊冲先生的生平简介
许渊冲先生,1921年4月18日出生于江西南昌。曾经担任美国空***翻译,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先后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洛阳外语学院和北京大学国际***治系和英语系。
许先生精通法语、意大利语,尤在古典诗词英译中成就最为卓著。他先后翻译了26部作品,其选题起点高、时间跨度大、内容广泛。此外,许先生还著有许多古典诗词翻译理论的代表著作。
二、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思想
许先生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①并且对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翻译与创作,“翻译腔”和“四字成语”,中西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的竞赛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许先生以“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为译诗的本体论,以“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作为开宗明义的方***,把“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设定为译诗的终极目标。
早在《典论·论文》中,曹丕就曾提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观点。实际上,“诗赋欲丽”是指诗赋的文体首要的是美学方面的考虑。这一观点与许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不谋而合。诗是文学最优美的表现形式,译诗是创造美的艺术。因此“译者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尽量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以便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②
三、许渊冲《离骚》译本的特点刍议
1.诗歌形式的完美演绎
许渊冲教授说“我认为如果保留原语言形式能保存原作魅力,自然可以保留原语言形式,但如保留形式而不能保存魅力,或不保留形式却能保存魅力,那就应该舍其形式而取内容,舍原语言形式而取艺术魅力”。③
(1)音韵之美。《离骚》原文ABAC韵尾,每行诗文字数多为单行7字、双行6字;诗行也偶有5字和8字、9字、10字。许渊冲英译《离骚》的ABAB韵尾,韵式结构整齐划一,单行译文约为9个音节;双行译文约为8个音节;诗行也偶有5音节和8音节、9音节、10音节。
比较而言,原文单行诗文字数与译文单行音节数极为接近;韵尾整齐度好于原文。依据许先生“用韵不能机械地和原词的韵数相等,而是应该考虑音乐效果相似”的观点,④“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得以充分的体现。
(2)音律之同。汉字是一字一音形态稳定的独体文字,以单音节为主。许译《离骚》多为单音节、双音节词汇,很能体现出汉语文字一字一顿、错落有致、声音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特点,使译文读者同样感受到汉语读者所感受到的格律冲击和震撼。例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为:My heart tells me it’s good and meet,oh! I won’t regret to die nine times.
从上例可看出,许译用词以单音节为主、双音节为辅,偶见三音节(多音节)词汇。音节数量以8个和9个为准,与汉语中的7个汉字极为接近。这是译诗之中诗歌形式的保留和转达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3)“兮”之神韵。“兮”是“骚文化”的标志,是诗歌情感的载体,体现的是文字之外的神韵。在众多《离骚》英译本中,许译是唯一能在译文中体现骚体诗象征词“兮”字的一个译本。许先生忠实的按照原著“兮”字出现的频率和位置,把“兮”翻译为“Oh”。姑且不论此译是否恰当,但仅作为一次骚体诗特色词汇翻译的可贵尝试就已经超越了众译本,而独领译界之先了。
2.诗文意思的圆通传达
在译诗的过程中,信息的转达和传递一直以来倍受关注,也是最为翻译批评所聚焦的部分。按照许先生的翻译观点来说:“如果认为翻译的标准只是忠实和通顺,那忠实就应该包括明确、准确、精确或者也可以说是意似、形似、神似三个内容,通顺也不止包括易懂,而且还要扩大范围,把扬长避短,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也包括在内”。⑤
(1)传统特色之保留。许先生的《离骚》中对原诗句的特色保留极为精彩。例如:
离骚原文篇5
关键词:《离骚》;女性意识;成因探究
中***分类号:I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90-02
《离骚》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游国恩在《楚辞女性中心说》一文中说:“屈原对于楚王,既以弃妇自比,所以他们在《楚辞》里所表现的,无往而非女子的口吻。”游先生所谓的“以弃妇自比”、“无往而非女子的口吻”,无疑在《离骚》里表现得最为突出。《离骚》具有浓郁的女性意识,然而这种女性意识如何得以形成值得我们去探究。
《离骚》是楚国大夫屈原写于战国时代的诗歌作品,因而其女性意识的形成与渊源深远的楚文化、战国这个时代背景及屈原这个特定的创作者有着必然的关联。
一、从文本与世界的关系探求《离骚》女性意识形成的渊源
世界这个范畴包含了文化与社会两个因子,因而《离骚》女性意识形成的渊源就需分解为文化渊源和社会渊源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文化渊源
1.偏于女性化气质的中国传统文化。华夏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都适合单一的农耕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形式的最大特点即很容易将其耕作者固定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进行长期的、相对稳定与延续的耕作与养殖。不同于游牧民族的身体强健,精力旺盛,必须不断向外扩张,主动向外寻求赖以生存的物质与财富,将遥远的外部世界作为谋生的必由之路,华夏子民向来安土重迁,自给自足,不到迫不得已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家园而向外发展。
因果循环,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又巩固了这样的地理环境,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化追求“稳固平和”的底色,而这“稳固平和”从来都不是父权制社会所要弘扬的“阳刚”文化,“稳固”趋静,“平和”趋柔,而女性常静、女性柔顺是《易经》里规范了的女性气质,因而中国文化的底色其实具有浓郁的女性气质。偏居于南方荆湘秀丽山水之间的楚人更是集天地之灵秀。
2.阴柔浪漫的荆楚文化。宋人黄伯思《新校序》云:“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经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屈原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南方楚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楚地、楚物,属于物质形式的楚文化,楚语、楚声是非物质形式的楚文化。前者是指楚地的自然景观,后者则言楚之人文景观,二者共同构成了屈原作品的“物境”。而诗歌无非包括物境与情境二端,独特的物境,正是独特的文学地域风格之表征。
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屈原多造惝恍迷离柔丽物境之所由也,所以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鉴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南方凄恻绵丽的山水云烟构成了屈原诗歌的“自然物境”,而这“丈夫早夭”的物境里花草繁盛、芬芳袭人,无疑具有一种阴柔的女性之美。
3.巫歌的女性化审美价值取向。传说中国最早的巫乐起源于夏启时,《楚辞》云:“夏启《九辩》与《九歌》,上帝三嫔。”“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而下。”由《楚辞》中的《九歌》可知,夏启时的《九歌》应也是巫歌,而其《九辩》与《九歌》产生于同一情境必也是巫歌无疑。《尚书・伊训》云:“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正是这曼妙美人婉媚的歌声和妖艳的舞姿使得“夏康娱以自纵”。女人在这种音乐中的地位之重要也可想而之,女人是巫歌巫舞的表演者,没有了这曼妙美丽的女子,这音乐又何以娱人娱神?女乐之媚惑人心的力量在楚俗招魂中也可见一斑:容修态,b洞房些。蛾眉曼绿,目腾光些。靡颜腻理,遗视用容修态的女乐来招睐鬼魂,可谓极具诱惑力。在《楚辞・招魂》的描写中女乐之美色浓墨重彩,可知美女是其美乐的前提,无其美女,便无其美乐。美女的诱惑力是主要的,而歌舞可更大地增生其诱惑力,因而为了更好地发展女性的媚态,配合女人轻逸的纱衣、纤细的腰肢,其歌曲创作也必然是符合女性审美价值观念的柔媚风情,巫歌传统的阴柔侧艳的女性化风格得以建立。
诸多专家已论证了《离骚》的巫歌形式。聂石樵先生在《先秦两汉文学史稿》中云:“屈原采取楚地之声调,将民间祭歌加工、修润成《九歌》,又由《九歌》演变成《离骚》、《天问》等鸿篇巨制。”《离骚》既是巫歌,自然秉有巫歌传统的女性化风格。
(二)社会渊源
1.男臣与妻妾同“道”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父系宗法社会里,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即家(夫妻)/国(君臣)同构。《周易・坤・文言》云:“坤,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臣子在君臣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与妻妾在夫妻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是类同的,都处于弱势附庸的地位,这种君臣与夫妻的对等关系可以泛化为君臣与男女的对等关系,这就是后世君臣与男女的社会学基础。这种在君主面前绝对的附庸地位很大程度地抑制了男子为父为夫的相对的阳刚之性,这种绝对的附庸地位也使中国男人一直生活在君主绝对权威的压抑环境之中,如同女性一直生活在男性绝对权威的压抑之中,进而使其本性中的征服、进攻的雄性特征被洗蚀、冲刷为零星,而“抛光”了一层女性化的软弱与无奈。怨愤难平却又无可奈何,这便是“逐臣”与弃妇或失恋女子的相通之心理,或者说在君主面前“逐臣”所扮演的无疑就是弃妇或失恋女子的角色。屈原作为楚怀王之“逐臣”,自然曾有这种弃妇式或失恋女子式的心理体验。
2.战国的男宠风气。孙次舟先生提出,战国时代有崇尚男性姿容和男性的姿态服饰以模拟女性为美的风气。有史可证,其论确也。《墨子・尚贤篇》云:“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好美者也。”《荀子・非相篇》亦云:“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这样的男宠常常是主人身边极为贴近的侍从或色艺才人,他们如同金丝笼里的鸟、玻璃缸内的鱼,供主人玩弄、消遣。对于君主而言,文学侍从之臣正是这样的消遣对象,由《离骚》知文学侍臣屈原之注重内美与外秀,眉清目秀、举止娴雅正符合于这样的风俗与心态。这种男宠盛行的风气,亦或也是女性化审美心理的一个缘起。
二、从文本与作者的关系探求《离骚》女性意识形成的心理动因
文化是抽象的东西,它必须有载体才能表露出来,最主要的载体是文人,有文化的人。刘勰,“然屈平所以能洞鉴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指出了创作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宋代李觏《遣兴》诗云:“境入东南处处清,不固辞客不传名。屈平岂要江山助,却是江山遇屈平。”李觏却反过来说:“屈平岂要江山助,却是江山遇屈平”,揭示了不同的审美心理结构对同一种地理的自然之景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因而作为文化传载人的创作主体对于其作品的独特风格才真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屈原的特殊审美心理结构也是《离骚》女性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而其特殊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其个人的身世与经历又是密不可分的。
1.文学弄臣的身份。闻一多先生从宋玉的职业勘出了屈原的身份,宋玉是“陪着君王说说笑笑、玩玩耍耍的一个‘面目姣好,服饰华丽的小伙子’,态度并且很不庄重。”而宋玉是“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的,那么屈原的文学侍臣之身份亦可以推知,且屈原《惜往日》有云:“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诗。”亦为佐证,屈原为怀王所宠时,曾受命作诗,这自然是文学侍臣之份内事。
文学侍臣是贴近君主最近的人,其体验类似女子式的附庸感比其他臣子都要强烈,伴君如伴虎,他们每天生活在君主的绝对权威之中,以文笔取悦君主,如同金丝笼里的鸟、玻璃缸内的鱼,是君主的,他们同服侍君主的姬妾一样,只是以不同的技俩服侍君主而已。他们是精神抑制得最为深入的男臣,面对君主,取悦与讨好是他们生存的全部状态,而依赖与软弱是其对于君王的情感特征,如此,他们的生活情境几乎同于男子之妻妾,阳刚本性早已在每天的压抑中淹没殆尽。
屈原作为文学侍臣,曾得怀王宠信,亦曾被怀王弃置,其被动、无奈于君主的绝对权威之体验,不可谓不格外深切,这种强烈的抑制情结产生的同时,亦为其女性意识的升腾腾出了空间。
2.对中原“君子”理想人格的接受。楚国虽地处南蛮,但对于中原文化还是有一定之接受的。《国语・楚语》记载:“庄王使士傅太子箴,士问于申叔时。申叔时曰:‘教之春秋,而为之从善而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春秋、诗、礼等都是中原文化的精神宝典,却为楚国的太子,王位的继承人必学之箴,则楚国自上而下宣扬的文化中必然有一定的中原文化。
离骚原文篇6
关键词:《离骚》;修辞学
引言
修辞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调整修饰语言,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科学。修辞是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以增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效果。
《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源头,其在写作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是古汉语修辞学研究的优秀范本。对《离骚》进行修辞学分析,通过实例了解古汉语修辞学理论,不仅为《楚辞》其他篇目的修辞学研究奠定基础,也是从修辞学角度对《离骚》辨义与翻译研究的提出。
一、《离骚》修辞学分析
1.比喻
比喻也作“譬喻”。比喻有三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1)借香草喻贤人及优秀品格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江离”“芷”“兰”也是在用来比喻美好芳洁的品格。
2.设问
设问分为两类。一类是自问自答,答在问后。另一类设问是只问不答,答在问中。这一类设问又叫做“激问”“反问”“反诘”,重在加强语意。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3.借代
借代也叫“代称”。甲事物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利用这种关系用乙事物代替甲事物,就叫借代。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皇舆:国君所乘之车,在此代指朝廷、国家。王逸注曰:“皇,君也。舆,君之所乘,以喻国也。”“皇”与“舆”组成专用名词,与“败绩”相对应。
4.互文
互文,训诂学术语。又叫“互辞”“互言”。互文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美之能当?“当”与“得”为互文,义为“得当”,“确切”。
5.摹状
摹状就是摹写事物的情状,包括摹形和摹声(也叫“拟声”)两类。摹状最常用的手法就是使用联绵词和叠音词,以增强描写的形象美和音乐美。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摹状还常常使用描写性词语去具体描摹事物的情态、动作。“苟余情其信以练要兮,长颔亦何伤。”
摹声还可以使用感叹词来表现。乱曰:已矣哉!
6.夸张
夸张也叫“夸饰”。就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夸大或缩小,以取得强烈的表达效果。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汨”,迅疾貌。作状语提前,强调时光像水流一样疾逝。
7.转类
转类就是词类活用,本属语法范畴,可以使语言精练、生动。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字”此处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义为命名、取字号。
8.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就叫比拟。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骐骥:骏马,千里马,喻以屈子为首的贞壮之士。屈原在此,是以骐骥自喻,赋予骐骥以人的意志,意在说:我就是贞壮之士,你来驾驭我吧,我辅佐你像三后那样“遵道而得路”。
9.对偶
对偶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两两相配,用以表达密切相关的意思。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结构上,前两句的句子构造为“状语+动词+名词+之+数量短语”;后两句的句子构造为“动词+名词+与+名词”。内容上,通过所列香草,皆喻屈子任三闾大夫时所培养的学生,以对偶方式表明屈子治国希望的寄托。
10.用典
用典也叫“稽古”。就是援引古人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此处,不论三后所指为“禹、汤、文王”还是“古楚三后”,其都是在用先人典故来论证明君纳贤而成就事业的事实。
二、《离骚》修辞学分析与辨义
古汉语发展脉络长远,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乏脱简、传写、翻刻、虫蛀、鼠咬、后人的肆意改窜等致使的文字上的误夺、增益。因此,《离骚》辨义是一个值得探讨但有具有难度的问题。关于《离骚》的注释与辨义版本众多,其中不乏名家名著,各学者的观点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摒弃。《离骚》乃至《楚辞》,其辨义一直是楚辞学界研究与争辩的热点。从修辞学角度探讨《离骚》的辨义问题是一个新的思路。修辞学分析从写作手法及文句构造上,给予辨义启示。
1.比喻与辨义
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郭沫若先生《屈原赋今译》中译为:“我在春天去攀折山上的木兰,我在冬天去收揽水边的藻。”屈子之所以用“木兰”、“宿莽”遣词造句,意在取“木兰”剥皮不死,“宿莽”拔心不死的顽强之义,是艺术引类取义的譬喻手法。当代楚辞学者赵沛霖指出:“其实‘奇服’也好,‘初服’也好,皆非实写,都不过是‘引类譬喻’的比兴象征之法……从艺术上说,诗人这样描绘自己的形象,也是艺术构思的需要。只有披花戴草,使实际生活中的诗人恍然变成玉肌冰骨的‘神’,才能与后边所写的冰清玉洁的天国生活协调起来,从而为诗人乘龙驾凤的天国神游打下了基础……”郭沫若将“朝”“夕”译为“春”“冬”,已完全丧失屈子感叹“恐年岁之不吾与”而抓紧时间励志修态报国的紧迫感。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郭沫若先生《屈原赋今译》译为:“我驾着骏马正打算去奔驰”。这完全曲解了屈子的本意:表述自己修洁励志,被疏远后依然想抓紧时间报国***志。此处屈子以“骐骥”自喻,是在说:我就是忠贞之士,你来驾驭我吧,我辅佐你像三后那样“遵道而得路”。
2.设问与辨义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翻译时应注意设问的修辞手法,译为“何不抚驭贞壮而摒弃奸佞呀,何不改变当今用人的轨度啊?”。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此句用反问手法,应译为:“间杂申椒菌桂普通志士啊,哪里只是联结蕙那样的奇才啊?”
3.借代与辨义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郭沫若《屈原赋今译》将后一句译为“怕的是君王的乘舆被破坏”。“皇舆”喻指国家,不可分解,此处拆译为“君王乘坐的专车”不恰当;“败绩”指国家倾覆,不能被译为君王乘坐的车“被破坏”。
4.互文与辨义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清・徐焕龙曰:“何不,与上文互文,上不字已暗含一何字。而又带起下文之词。”所以翻译时应注意互文的修辞手法,译为“何不抚驭贞壮而摒弃奸佞呀,何不改变当今用人的轨度啊?”。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美之能当?”“得”与“当”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义为“得当”“确切”。两句译为“览察草木还未得知香臭啊,览察玉之质美岂能得当?”
5.摹状与辨义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李朝辉《屈原楚辞正宗》将后一句译为“用胡绳搓成一根根又长又好的绳索。”“{{”,是绮丽逶迤洒洒脱脱的样子,译成“又长又好”,已失去重叠式摹状词所表达的优美而潇洒的辞情。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节。纷:纷,盛多、众多貌。运用摹状的修辞手法。此处引申为“众人”“人群”。后句中“纷”运用摹状的修辞手法,应译为“人群中你独独有此美好服饰。”《屈原赋今译》译为:“偏偏的一个人有这样的奇装?”,不妥。
6.夸张与辨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九死”,《屈原赋今译》中译为“死上九回”;《屈原楚辞正宗》译为“死九次”,都不妥。“九死”在此非实指,意谓爱好修洁,即使九死无一生依然不悔。利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誓死修洁之志。
7.转类与辨义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厚”:重,大。此处运用转类的修辞手法,义为动词“看重”“器重”。
8.比拟与辨义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屈子在此,将“九疑”拟人化,以示九座山峰都以主人身份站在屈子立场迎接百神以尽地主之谊。同时,与上一句描写“百神”对仗。《屈原赋今译》译为:“九嶷的女神”。《屈原楚辞正宗》译为:“九嶷山上的众神”。两者皆混淆主语。
9.对偶与辨义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惟:思考,谋虑。此处义为“想到”。《诗・大雅・生民》:“载谋载惟”(载着谋划载着思虑);《九章・抽思》:“数惟荪之多怒”(每每想起君王多次发怒)。“惟”在此处不是发语词,作“想到”义,与后句“恐”字相对仗。
10.用典与辨义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此处用禹、汤之典故,但多将“汤禹”误译为“商汤”和“夏禹”。一方面,根据时间顺序,汤禹不应错置;另一方面,古无倒称汤禹之例。“汤”亦有“大”之义。姜亮夫先生辨“汤禹”说:“则‘汤禹’犹后言‘大禹’也……古书皆言‘禹汤’,已成通例,无言‘汤禹’者。”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离骚》作为《楚辞》的代表篇目之一,其所用修辞手法多种多样,从修辞学角度研究《离骚》,不仅为《楚辞》浪漫主义写作研究提供新的视野与方法,也是我们理解先秦诗歌修辞甚至古汉语修辞学的良好范本。此外,《离骚》的辨义与其修辞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本文在综合各家注解、翻译的基础之上分析离骚的修辞手法,同时,这种修辞学研究为《离骚》辨义的再发展又提供了新的路径与视野。(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向熹.古代汉语知识辞典[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6.
[2]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3] 从药汀.屈原赋辨义.离骚卷[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6.
离骚原文篇7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本人也官至三闾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他崇尚“明君贤相”的***治格局,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楚王的支持让楚国重现“尧天舜日”的***治局面。但由于秦国的离间和小人的谗言(楚王宠姬郑袖和上官大夫靳尚),楚王愈来愈疏远屈原,甚至几度流放他。这时屈原的悲伤应该是极大的,但同时他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
于是在《离骚》之中,用香草和美人等意象分别象征自己的才能、抱负和楚王,希望借此感动楚王,和他一起为国家的中兴努力;并且借此抒发自己的悲愤。 司马迁曾写道:“屈平(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以上便是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来源:文章屋网 )
离骚原文篇8
关键词:意象;法治;贤臣
《九章》是屈原著名的楚辞作品之一,其中《惜往日》这篇是屈原晚年时被顷襄王流放于江南时所作,被视为是屈原的绝笔诗。清代丁萌在《楚辞注评》解释道:“所惜者往日,所恨者今日也。曾信,曾见信于君也。”《离骚》则是屈原最为出色的作品,是被人们最广为传诵的作品。这两篇作品都表现出屈原对君王和小人的怨愤不满之情以及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的哀痛之心,这两篇作品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下面我具体来阐述一下。
一、意象表现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为出名的意象就是香草美人了,在《惜往日》中同样有花草美人的比喻,如《惜往日》中的:“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就好像是恋人间互相倾诉感情一般,屈原把自己一片爱国忠心献给楚王,可是楚王却接受了“谗妒”,也就是楚国那些奸佞之臣阻碍了楚王对屈原的信任之情。
《离骚》中的美人意象不像《惜往日》中单纯比喻诗人和君王的关系,而是有很多组复杂的比喻。首先,可以用美人喻君王或自己,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然后用美人比喻自己追求的人,如“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接着用夫妇来喻君臣,用婚约来比喻君臣融洽,如“初既与余成言”;最后用失恋比喻自己被奸臣谗佞而让楚王疏远,如“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由此可以看出,美人意象在《离骚》中意蕴丰富多变,而且暗暗表现出了诗人一生的遭遇。
花草意象是屈原最拿手的运用了,这在《离骚》中有着充分的表现,诗人用“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慈苗”来象征有美好高尚品德的君王;用“朝攀欧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象征自己为了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做的努力;用“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比喻自己纯美高洁的品质;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表明诗人在受到打击后,还可以坚持洁身自好的操守;用“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写出诗人不被重用、生不逢时时的伤心;由此可以看出花草意象运用的丰富多变,但还不仅限于此,诗人还从另一面赋予花草新的意义,用“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写出原本有美好品质,可以依赖的人,受不了世俗的污染最后也变得腐臭了;用“户服艾以盈要兮”表明那些受到楚王重用的奸邪之人。
可以看出,《离骚》中的花草美人意象比《惜往日》中的花草美人要系统、复杂得多,《惜往日》中的意象是孤立的个别现象,而《离骚》中的意象是一个完整的花草意象群体,他的整体意象效果远大于几个孤立的意象的效果,所以《离骚》的花草美人意象是比《惜往日》要进步的。
二、法治思想
蒋骥说屈原的《惜往日》“深著背法败亡之祸”。林云铭说:“全在法度上决人材之进退,国势之安危。”他们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法治”思想在屈原***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这的确是难得的真知灼见法治思想在屈原作品中有很多表现。首先,在《离骚》和《惜往日》中,屈原反复强调了法制的重要性。《惜往日》中有:“乘骥骥而驰骋兮,无髻衔以自载。乘把咐以下流兮,无舟揖而自备。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这个说法与法家学说韩非子的“释法术而任心怡”是一个道理。《离骚》中也有:“固时俗之工巧兮,佰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屈原认为,国家要强大起来,就必须“法立”;而法律确立之后,又应该要严格遵循。很明显,这是屈原针对楚国***治生活中“人治”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其次,在《离骚》和《惜往日》中,屈原极力谴责不循法度的行为,并指出这种“背法度而心治”的做法,随时都有颠覆的可能。如《惜往日》的“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从《史记・屈原列传》和《惜往日》来看,屈原曾亲自为怀王起草法令。只因遭受奸佞小人的谗言而被楚王疏远。
应该说,屈原的法治思想和他的民本思想是有联系的。因为只有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贵族阶层的特权才能被限制,国家才能富强。但遗憾的是,屈原的法治思想没有被采纳,屈原的变法,也同他之前的吴起变法一样,都以失败而告终。
三、贤臣形象
(一)***治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在变法改革,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阶级之间进行激烈地斗争。楚国在楚悼王时期就进行过吴起的变法,屈原的内***改革也是为了适应当时时代的趋势。对此,《离骚》和《惜往日》都有明显或含蓄的表现。《惜往日》中所说的“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这部分,可以看出屈原任左徒这一官职时是得到楚王的信任的,他“造为宪令”,制订新法,去改革国家***治弊端,可是由于新法触犯了贵族们的根本利益,于是他们勾结起来,以上官大夫为首,进谗言陷害屈原。昏庸的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也经不住守旧派的压力,于是“后侮循而有他”,致使屈原改革败。《离骚》是含蓄曲折地反映这场斗争内容。诗人为使国家富强,他曾向楚王提供了一套治国方略,其中主要是改革内***,对于怀王的反悔,他提出了痛心的批评:“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循而有他。余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二)举贤任能
屈原的***治主张一向都是任人唯贤的,《惜往日》和《离骚》都反映了屈原任人唯贤、从社会下层选拔人才的主张,用以取代当时贵族任人唯亲、尊贵的用人原则。攀附尊贵和举贤授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大变革中新旧两种***治势力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在先秦诸子的一些学派中总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屈原为同楚国守旧贵族斗争,推行改革措施,倡导从社会下层选拔人才,以改变过去落后的***治制度。《惜往日》中有“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庙厨。吕望屠于朝歌兮,髯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离骚》中也说:“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寒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又说:“汤禹俨而抵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他希望楚王能举贤授能,并能够把他和实行法治结合起来。傅说、伊尹、吕望、百里溪、髯戚都出身于社会下层,他们分别受到武丁、商汤、周文王、秦穆公、齐桓公的重用。诗人语重心长地讲述从社会下层选拔人才,其斗争目标是直指当时楚国贵族把持的腐败国家,客观上的作用有利于改变贵族这种现状。诗人这几句描写也包涵着对君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赞赏,从中可以看得出来屈原是支持任用贤才这一主张的,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被楚王重用。
总体来说,《离骚》和《惜往日》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共同勾画出了屈原的一生。《离骚》和《惜往日》都或隐或现地表达着哀思过去君臣和睦的时光,痛惜君王对自己的疏远离间,痛斥奸佞小人的祸国殃民,将希望寄托于贤明之人,宁死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但又怆怀故国不能自已,思想内容与表达技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温洪隆.《<惜往日>的结构和法治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5)
离骚原文篇9
1、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卜居》)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12、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喜莫喜兮新相知。
13、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总芳之芜秽。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楚辞·离骚》
4、老冉冉兮既极,不亲近兮愈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
5、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楚辞·卜居》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10、苟予心之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1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14、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楚辞·九歌·湘夫人》
1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楚辞·渔父》
16、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为!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
1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辞·离骚》
1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9、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
20、食不媮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
21、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辞·九歌·湘夫人》
22、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30、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31、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总芳之芜秽。
23、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辞·卜居》
25、微霜降以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6、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楚辞·九章·涉江》
2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28、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29、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楚辞·九章·抽思》
32、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3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34、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九章·怀沙》
4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4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渔父》
3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6、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7、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38、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40、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九歌·国殇》)
41、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4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46、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47、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九章·涉江》)
48、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渔父》)
离骚原文篇10
关键词:《离骚》;秋菊;落英;观点
“按陆佃《埤雅》:菊,本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1]929今“^”字基本上不再使用。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山海经》中已经有关于的记载,“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其草多菊”。[2]此外《别录》中提道:“生雍州川泽及田野。”[1]929雍州即今湖北东部。在先秦时期,楚国曾一度兴盛,其管辖地大致包括现在的湖北全部、湖南等广大地方,可见屈原所处的楚国应有。从古人对特性的各种描述,可以肯定屈原所见的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相同,不存在《离骚》中“秋菊”与现在的秋菊不同的说法。当然,现今出现了一些古代没有的人工培植,这另当别论。本文通过查阅前人对“秋菊落英”的各种看法,总结概括出四种:1.秋菊的叶子;2.秋菊的落花;3.秋菊刚开出的花;4.采摘。
一、秋菊的叶子
沈约《宋书・符瑞志》中说:“英,叶也。言食秋菊之叶。”他认为此处的“英”作为“叶”。《菊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书中将“落”训为“始”,“落英”指的嫩芽。这种观点本质上与沈约的看法没有多大的区别,都认为“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英”是指秋菊的叶子。对于沈约的观点,吴仁杰在他的著作中已经否定,笔者认同吴仁杰的否定。的确,的叶子可以采食,用于泡水喝,类似于茶叶,但菊叶的采摘有时间限制,《本草纲目》提道摘采菊叶的时间,即“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1]929从诗句看“木兰”与“秋菊”相对应,可知“秋菊”是指花,采花的时间是在九月,这时的菊叶已经变得苦涩,不适合食用。沈约混淆了采叶与采花的时间,所以沈约的观点不宜采取。当然,另一个“秋菊的嫩芽”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
二、秋菊的落花
王逸认为“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英”指落花,他解释此句为“暮食芳菊之落华”。《离骚草木史》中说“《水经注》:郦县城南,菊水注之,菊水即今名菊潭,源傍悉生菊草,所云食菊是也。《花木释异》曰:南阳甘谷水,其山上有大菊落水,从山涧流出,饮其液者多寿。合二说考之,乃知菊有落英不诬也”[3]。此外《警世通言》中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此故事中有一个情节涉及到对“秋菊落英”的看法。小说讲道苏轼去拜访王安石,在东书房,看到有一首未完的咏菊诗,前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完诗句后认为开于深秋,只会焦干枯烂,并不落瓣。于是他续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到诗后就将苏轼调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苏轼到黄州上任之后,有人送给他,他将其种在后院。有一天大风过后,他看见散落满地,才知道会掉落。对于“秋菊落英”是“秋菊的落花”观点,笔者有异议。《本草纲目》“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霜落,叶枯不落,花稿不零,味兼甘苦,性秉平和”[1]930。李时珍从秋菊本性上说其不会掉落,《西溪丛语家室旧闻》“今秋花亦有落者,但菊药不落耳。”[4]“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秋菊”毫无疑问是指野,楚国的地理条件适合生长野,况且野的特性也符合屈原那种自爱,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质量。并且野有调中止泄、破血的功能,属于菊药,自然不会掉落,所以王逸的理解有误。但在苏王和诗的故事有所例外,原因是宋朝时期,的品种已很多,况且苏轼的是友人送的,属于欣赏类型,不应是野,而且还在大风后,所以会掉落的可能性很大,与王逸的观点不同。
三、秋菊刚开出的花
吴仁杰在《离骚草木疏》中有写道“考落之义,非陨落之落。《尔雅释诂》文:m落、权舆,始也。郭璞引访予,落止为证。盖成王访群臣于庙中,谋始即***之事。邢m乃云:落者,木叶,陨坠之始,失其义矣”。[5]从句意中可得出,黄仁杰认为“落”是“始”的含义,同时他也否定邢m的说法,结合他在《离骚草木疏》中也否定沈约的观点,可得出他认为“秋菊落英”是指秋菊刚开出的花。关于“落”的含义,《屈辞精义》中作“始”,马其昶《屈赋微》认同并采用吴仁杰的观点,“落英谓始华之时”。在秋天开放,食用其刚开出的嫩花,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放入诗中看“落”解释为“始”仍有问题,这在后文会解释。
四、采摘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说“秋花无自落者,当读如‘我落其实而取其华’之落”。[6]他认为“落”不是“自落”,而是“他落”,是屈原自己弄落菊实,食用菊瓣。汪瑗《楚辞蒙引》中提道“夫落者不必自落而后谓之落,采而取之脱于其枝即可谓之落,如取露于水兰之上,亦可谓之坠也。若果谓坠之于地,则露岂可饮乎”[7],这里指出凡脱离“枝”就是“落”。这种观点把“落”得含义复杂化,屈原果真要表达采摘等意义,就会直接用与此有关意义的词,不会拐弯抹角用“落”来表示,并且“落”在诗中也没有体现出特别的意义,所以笔者按此处的“落”不应如此解释。这同时也解释了上文“落”作为“始”的含义在诗中行不通。
对于“秋菊落英”,笔者认为是指秋菊的落花,但此“落”不是“自落”,也不是洪兴祖所说的那种“他落”。这里的“落”主要是指自然风雨,动物触碰等造成的掉落。正如笔者在上文提到的,苏轼看到满地的菊瓣是在大风之后,而且《本草纲目》中记载不零落,是从的本性来讲,而并不包括其他外在条件的作用,自己不会掉落,但在外力的作用影响下是很可能会掉的。狂风暴雨或者动物的触碰都会使掉落,所以《离骚》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极有可能指的是食由此原因造成的菊瓣。此外,会掉落在古代文人的诗句中也有体现,如唐代杜甫《宿赞公房》诗“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诗中的一个“荒”字突出的掉落。私下认为屈原只是看到秋菊掉落在地的花瓣,他没有考虑秋菊的花瓣是否会掉,以及是怎样掉的。
其次,从《离骚》的写作来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两句诗中“坠”与“落”都有“掉下”的意思,只是字不同。屈原在这两句中都有想表示“掉落”的含义,但他为了避免重复使文章更具美感,他就采用同义不同字的方式。这也是屈原惯用的方式,在《离骚》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例如“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中的“搴”与“揽”都有“采”的含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中的“滋”、“树”、“畦”都有“种”的意思。此外《湘君》中也有,如“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中的“采”与“搴”也是有含义相同的一面。所以总结以上,笔者认为“秋菊落英”是指秋菊的落花。
关于诗句“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秋菊落英”,笔者认为从更符合全诗形式,以及屈原的写作特点来看,“秋菊落英”就是指由外力条件(非屈原本人)导致掉落的。也因为屈原的这句诗,后人多把屈原看作是第一个采食的人,很多文人都效仿屈原,如张耒、张虻龋现今流行茶也许就与此有关。(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明)李时珍着. 本草纲目 第1、2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929
[2]史礼心,李***注. 山海经[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125
[3]《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 续修四库全书 集部 楚辞类[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2002. 81
[4](宋)姚宽,陆游. 西溪丛语家世旧闻[M]. 北京:中华书局, 1993:104
[5]吴仁杰撰. 离骚草木疏[M]. 北京:中华书局, 1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