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原文10篇

葬花吟原文篇1

曹雪芹 〔清代〕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翻译: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褪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葬花吟原文篇2

[关键词]代悲白头翁;葬花吟;比较

《代悲白头翁》(又作《代白头岭》)是初唐诗坛著名诗人刘希夷的七言歌行,《葬花吟》是晚清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诗作。二诗均为千古名作,唐代丽正殿学士孙翌(季良)选编本朝人诗《正声集》时,就把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举为全集最好的诗,他说:“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1]脂砚斋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2]虽然两首诗创作相隔一千多年,但都是七言歌行,都运用了落花飞扬及青春女子的意象,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情,风格都属柔婉,又因《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解释贾宝玉的性情时,把刘希夷与陶渊明、阮籍、嵇康、刘伶、温庭筠、米芾、柳永、唐伯虎、薛涛等相提并论,故研究者多认为曹雪芹的《葬花吟》仿写了刘希夷的《代白头吟》,现对二诗的渊源及其悲剧成因作一全面分析,以反驳其观点。

关于《代白头吟》启发了《葬花吟》

韩兆琦在《唐诗》珍藏本评《代悲白头翁》曰:“这首诗不论是它的思想还是它的艺术形式,在初唐时期都是佼佼者,它直接影响着后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甚至一直影响到《红楼梦》的《葬花吟》”。[3]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驳证。

一、意象渊源

从意象看,《葬花吟》的意象与《代悲白头翁》的意象不尽相同,比其更丰满、更有感染力。《代悲白头吟》以落花起兴,写洛阳女子因花感伤和白头翁一生经历,其基本意象是洛阳女子、白头翁,辅助意象为“落花”、“光禄池台”、“歌舞地”、“将***楼阁、“黄昏鸟雀”。而《红楼梦》诗艺的基本手段是以花喻人,把葬花人和葬花本身融为一体,其中的主体意象是落花,其次是葬花人,燕子、杜鹃、游丝、落絮、柳丝榆荚、香巢、空枝、花魂、鸟魂、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等是辅助意象。二诗相同的意象是落花。

(一)“落花”意象渊源

“落花”是中国古代诗人用以体现生命意识、表达伤春惜春之情、人生速逝之感的重要手段。

早在先秦,《诗》与《骚》开启了落花意象,前者源于潜在的生命意识,是哀悼青春不在,时光难驻的哀伤情感,如“曹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小雅・苔之华》);后者则是把落花与经国大志之破灭,美人迟暮联系起来,成为后来人吟咏落花的重要题材,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现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恐惧,并兴起留恋生命,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之意,为后世提供了“芳草美人”的范式。[4]

秦汉实行中央集权制,汉代文人的群体命运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传统上的那些***性被一一剥夺,只能在集权专制下隐蔽或压抑自己的个性。可以说整个汉代诗坛处处弥漫着这种敏感的生命意识、人生苦短的感伤主义情绪。如《长歌行》,《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曰:“古辞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悲伤也。”又如汉武帝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和《东飞伯劳歌》的“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谁与同”均抒发了汉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乐极生悲、生命不常的感伤。

魏晋时期,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使魏晋士人极度珍惜生命;频繁的战乱、***坛横祸及瘟***的流行,又使他们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卑微。《古诗十九首》频繁使用生命短暂的物象来衬托人的生命的短暂,如“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知识分子有了更多济世的渴望,然而理想和现实的尖锐抵触造成了诗人的无所适从、命不逢时之叹。其具体创作途径“借花卉以***人墨客之豪,”其外是花卉,闺怨的缘情之体,其内是骚客文人之豪的言志之核。《全唐诗》中出现“落花”的诗句数以百计,仅以《落花》为题的诗歌也有十多首。[4]晚唐时代,藩镇割据和***争不休,“落花”成为《花间词》优美阴柔的境界中不可缺少的一抹伤心之色。

宋代***治、外交、***事的薄弱使得落花意象在宋词得以真正丰富发展和广泛运用。仅就落花词的数量而论,经过粗略统计,共一千多首,如柳永笔下16首;欧阳修36首;晏殊33首;刘克庄34首;苏轼40余首;秦观21首,占了他所有词作的四分之一;王沂孙34首;程垓落花词作有47首,占其总体词作的三分之一……[5]对于落花的吟咏也上升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落花的基本内涵已经被程式化,大都以一种感伤的基调出现。

落花到了清代被发掘出全新的审美意蕴。清词家在作品中融入家国之悲,沧桑之感。明清易代之际,出现了两位善咏落花的诗人:王夫之的落花诗是一组大型组诗,计有《正落花诗》10首、《续落花诗》30首、《广落花诗》30首、《寄咏落花》10首、《落花诗体》10首、《补落花诗》9首,共99首。[6]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以落花飘零之隐喻抒亡国之痛,喻不屈之志。归庄有16首《落花诗》善于将个人之痛和战乱时人们流离失所的国家之痛融入时物细微的变化。

(二)“花魂”与“葬花”渊源

《葬花吟》让人震撼的“花魂”与“葬花”意象并不曾见于《代悲白头翁》,而最早见于明代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的逸事及曹雪芹祖父曹寅《题王髯月下杏花***》“同时春雨葬梅花”的诗句。

“花魂”与“葬花魂”,也源远流长。元代郑元《花蝶谣》:“花魂迷春招不归,梦随蝴蝶江南飞。”宋代洪迈《夷坚三志》已减卷第一记“吴女盈盈”赠情人诗中有:“一旦碎花魂,葬花骨,蜂兮蝶兮何不来?”明代叶绍袁《续窃闻》记载,其叶小鸾未嫁而夭,鬼魂受戒,禅师问:“曾犯痴乎?”女答:“犯。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清代史震林《西清散记》卷一写天仙娟娟仙子,填词有句:“春去劝春不住,忍拚秋换。寒灯不会生花,惯照人为花肠断。撩乱花魂,倩谁收管。”[7]

《葬花吟》与《代悲白头翁》意象体系不尽相同,唯一相同的落花意象既不始于也不终于《代悲白头翁》,此外,《葬花吟》还有很多别的意象,因此,关于《代悲白头翁》直接影响到《葬花吟》之说过于武断,只能说或许有影响。

二、情感意蕴不同

《代悲白头翁》情感意蕴中心是“悲”,悲什么?悲岁月催人老、物是人非,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悲富贵繁华不常再、世态炎凉,“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葬花吟》情感意蕴中心是“葬”,抒情主体的情感经历了:怜春、惜春、悲春、恼春、寻春、葬春的一系列过程,因而情感意蕴丰富许多:有对身世飘零、知音难寻、孤独寂寞的哀叹:“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有对命运播弄的不满:“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有对险恶生存环境的控诉,“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有对人生短暂、美人迟暮、物是人非的感伤,“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有对理想和自由的向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有对自己坚持人格、捍卫尊严、不愿随波逐流的肯定和执着,“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也有对命运无可掌握的无奈和哀鸣,“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情感悲观消沉,句句含泪,声声泣血,因而比《代悲白头翁》的悲剧色彩更强,亦更富有感染力。

三、叙述角度不同

《代悲白头翁》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即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抒情,诗中“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寄言”的主语是作者,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红颜子”发出规劝。《葬花吟》是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即第一口吻进行抒情,诗中的“怪奴底事倍伤神?“愿奴胁下生双翼”“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中的“侬”和“奴”都是第一人称“我”。

四、语言表达不同

(一)修辞手法:《葬花吟》是以“落花”自喻,“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中的“尔”即是第二人称“你”,把落花当人葬,紧连着“未卜侬身何日丧”,由此可见,在黛玉心目中,“落花”和自己是等同的。“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就是一个明显的暗喻句,本体是“春残花渐落”,喻体是“红颜老死时”,喻词为“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中“春尽”紧跟着“红颜老”,“花落”紧跟着“人亡”,自喻是相当明显的。而《代悲白头翁》中的“落花”用的是古诗中“兴”的手法,以“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起兴,引起洛阳女儿见到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而联想到岁月催人老的感叹。洛阳女儿也没有以落花自喻,她只是“行逢落花长叹息”而发出一种感叹:“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这里,“花落花开”只是用来与人相对比的一种自然现象即参考物,并没说自己就象落花。

(二)句式表达:《代悲白头翁》与《葬花吟》均是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字数齐整,每句均为七个字,以陈述句为主,兼有4句疑问句;而《葬花吟》诗中有四句杂言句,其余为七言句,以陈述句为主,兼有6句疑问句和2句感叹句,把悲愤哀怨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婉转曲折。

二诗悲剧意识之成因

《葬花吟》比《代悲白头翁》的悲剧色彩更强、更富有感染力在于二诗的语用环境及创作主体的生活经历及对生活的感受的巨大差异。

一、作品需要

从狭义的语用环境来说,《代悲白头翁》只是单独的一首诗,没有语用环境,而《葬花吟》则是《红楼梦》中一段杰出诗篇,它必然受总体篇章内容及形式的影响。

(一)作品主题的需要

《红楼梦》的主题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全过程,全面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歌颂了新生力量的叛逆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全篇充满万物皆空、世事无常的感伤色彩。《葬花吟》充分体现了这一主题。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大观园中众女儿都举行仪式,“满园中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据周汝昌考证,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是书中暗示的贾宝玉的生日,也是曹雪芹的生日。所以这一回写林黛玉葬花,唱《葬花吟》,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黛玉的命运悲歌,也是众女儿的命运悲歌,更是“诸艳之贯”(“贯”或作“冠”)的贾宝玉将经历人生变故,目睹花残柳败姐妹和丫鬟死亡离散之家庭悲剧的隐喻。紧接着第二十八回开头又描写宝玉在山坡上听见黛玉悲歌时的所感:“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8]

由此可见《葬花吟》主题内涵就是表达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对存在本体和生命本体原始混沌状态的追问,林黛玉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荒谬,生命的渺茫以及生存的不可把握,未来的渺不可知。她的追问,不是对个人生存境遇的关注,而是对整个世界的审视,对生命归宿和灵魂栖息所的寻觅。追问的结果是无所依归的漂泊感、寄人篱下的无奈叹息,于是一种人生的悲剧感油然而生。

(二)人物形象的需要

说起黛玉的性格,很多研究者认为她“独傲、多疑、小气、过于敏感和自尊”等,其实这些说法都未触及到根本。黛玉幼年丧母,从苏州“飘”至京城舅舅家,继而丧父,她并没有很好地接受过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家庭教育,她只是遵循她的本心来为人处世。王昆仑认为:“这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的衣裳,来忘掉自己寒冷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承的境遇下,就愈是坚持自己人格尊严的人。”[9]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即可明证。这样的性格生活在那样的社会和时代,必定成为她痛苦的源头。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以血缘维系着的宗法性结构和私有制社会,维护其制度的是社会伦理“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人际关系有三大特点:一、人们服从权威和长上;二、严密的等级身份制,即各守本份;三、群体主义和关系取向,总之,就是蔑视个性,个人的地位由在这个严密的差序格局中所处的位置而定,而这个位置又是由个人的财产和权势所决定的。黛玉的悲剧在于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无助的地位,但是却宁死也不肯放弃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来顺从整个社会,因此,纤弱的个体与强大的社会相对抗必然会产生“洒上空枝见血痕”的悲剧效果。

二、时代背景

《代悲白头翁》产生于初唐,《红楼梦》产生于乾隆初年。初唐经济恢复并发展生产,出现了“贞观之治”,形成积极进取、奋发昂扬的社会心态,为文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治上,摆脱了门第限制,实行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形成一个思想活跃、精神宽松、利于促进文学创作的***治气氛;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和对外***策,促成了较为广泛的文化交流等。而乾隆初年虽正值“康盛世”,但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繁华背后潜伏着种种矛盾和危机,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农民过的是“日给之外,已无余粒”的饥寒生活,流民竟达几百万,思想专制,大兴文字狱,仅乾隆六年到五十三年,文字狱就有63起。

从广义的语用环境来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必然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影响,封建末世的哀音与大唐盛世的始音也必然对文学作品产生影响,因此,《葬花吟》的悲剧色彩显见于《代悲白头翁》。

三、作者经历

文学作品主题的形成在于作者的生活实践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文学史对刘希夷的记载不多,只知他是唐高宗上元(675)进士,一生未曾作官,后被人杀害,死时未满20岁。而曹雪芹出身于百年望族,从曾祖父曹玺起,其子孙担任江宁织造达58年之久,曹家与皇室关系密切,曹雪芹的曾祖母曾做过康熙皇帝的***母,祖父当过康熙皇帝的“侍从”,曹寅两个女儿都被选为王妃,康熙6次“南巡”就有5次以织造府作为行宫,只曹寅任内就接架4次,因此曹雪芹的少年时代过的是奢华的贵族生活。雍正五年,曹家被抄家。雍正六年,家北京,家道衰落,乾隆初年,又遭到一次“巨变”,从此更加破落,晚年的曹雪芹生活极为困苦,“蓬茅椽,绳床瓦灶”,贫病无医,唯一的爱子夭折,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遭受了常人难以体验的痛苦。

可见二位诗人虽同为不幸,但刘希夷好歹考中过进士,曾立过功名,而曹雪芹不仅一生没立功名,而且还经历了家族蒙羞、家破人亡的大起大落之痛苦,因此,呕心沥血之作必然体现出这种绝世之悲。

参考文献:

[1]宋・尤炎.《全唐诗话》卷之一《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2.74.

[2]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M],作家出版社,2000:326.

[3]韩兆琦.唐诗[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8:10页.

[4]唐婉祺.文化诗学视域中的中日“落花”意象比较[D].2009:2.

[5]李春艳.宋词中的落花意象[D].2007:4.

[6]邹静.试论清初遗民诗人与落花意象[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61.

[7]梁归智.红楼梦诗词韵语新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2.

[8]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岳麓书社,1987:203.

葬花吟原文篇3

葬花吟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题记 一首葬花辞,让我记住了你。 生在一个虽不富裕却也温馨的家,你的童年应该还很幸福。也应该是在与伙伴嬉戏中度过,却又受文化熏陶,满腹才华。 十六岁,正值青春年华,你的母亲就因病去世,留下你一个人,看着父亲心力交瘁,心里也是万般悲伤。 这时,你的祖母知道了这件事情,便派人去接你。从此你就踏进了荣国府,这个汇聚了你一生的欢乐与忧愁的地方。 在这里,虽然有很多姐妹,而你却还是形单影只,你也只有一个知己,就是宝玉。 在这里,你能尽展你的诗情,却又生怕自己做错事,你深深地清楚,自己是寄人篱下的小小鸟,没有自由可言的。你很矛盾,而你又很单纯,你又不失你的本色,充分展现你的个性。 后来,你的父亲也死了,你成了一个孤儿。你越来越发现宝玉是你的唯一知己,你开始放手去追求,那属于你的爱情。而这却是大家闺秀宝钗不敢做的,她深深地压抑着对宝玉的感情,约束在封建道德之中。 同时,你虽然只能拘束于闺阁之中,不能像其他的词人一般,走遍大江南北。可是你也不甘让自己的才华埋没。你和姐妹们共起诗社,共同饮诗,在诗社里,你一举夺魁,获得了“潇湘仙子”这个美称。 你,终究没有一个好下场呢。世俗的压迫令你无法和宝玉在一起,你只能焚稿断诗情,将自己的年轻生命结束。 你有一个短暂而美好的一生,也是不幸的。你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依然是乐观的活下去。 你就是“潇湘妃子”林黛玉,一曲红楼梦中,你是唯美的,你的来,你的去,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流传到后世之后,到了今天,有很多人对你这个人物,没有好感,他们反而认为宝钗才更加可爱,你却是一个尖酸刻薄的形象。而我,一个红迷,就想为你鸣不平了,你并不是这样一个人呀,在我看来。要不然,这么会有你教香菱学诗这事呢,你可以这样的教一个丫鬟,显得是多么大度,并且你还有当时很多人没有的品质,你没有所谓的阶级观念,你也能平等地对待别人。你高洁质朴,你满腹才情,你个性张扬,你敢于追求。是你的那个时代造就了你的命运,是那封建道德压迫了你呀! 在看看你的来由,你原是天界的绛珠仙草,因为受了神瑛侍者(宝玉的前生)的每日雨露而得以成活,于是你修成女体之后,便下凡来还泪于神瑛侍者。所以你的眼泪很多,你总是因宝玉而哭。当你和宝玉的“木石良缘”被拆散时,你的泪也尽了回到了天上。你看你的来由就是源于仙界,你是世上没有的,是有灵气的。 曹雪芹塑造的你,真实可爱,却有一点超前的艺术境界,你的葬花就是一个行为艺术,我们甚至都能想象的出来:一日,天气较好,你手拿特制的轻巧的花锄,沿着早已设定好的路线,缓缓走着,你手里还拿着早已准备的葬花辞,来带一条小溪边,打开装有从一路收集的落花的花袋,开始葬花。轻轻地掩埋,轻轻地吟着词。 你那灵气的文字,那满腹哀伤的词调,那诗魂,无不让我们倾倒。 一个千古之前的人物,一首葬花吟,一个女子,掩面垂泪。

葬花吟原文篇4

无意间听过这首古风歌曲,不禁想了良多。《还珠格格》耳熟能详,里面紫薇对尔康表白的那一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赚足了无数还珠迷的眼泪,而这一句诗是出自于汉乐府的一首民歌《上邪》,原文是这样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而我要说的这首歌,便是与这首古代的情歌同名。

每一个古风歌曲都有一个或凄美,或欢乐的古风古诗。而这首歌讲述的是一个爱而不得,有情人终不得相守的悲剧。公元二零一二年,陕西西安考古发现了一墓葬,墓志铭上判断这是一位将***和一位宗室女子的合葬墓,但是馆内却只有一具男尸,并且,墓志铭上女子的名字与同时代一位和亲的公主的封号一致。或许,我们可以想象,在历史的洪流中,有这样一个画面。桃花雨下,女子垂泪而立,与含笑站着的一位身穿铠甲的将***对立,只听见那女子启唇低吟“乃敢与君绝”。然而,最后的最后,这片美好却如泡沫一般消退破碎。“那首你诵的《上邪》,从此我再也听不真切了”。

世界上最痛心的莫过于得到后再失去,若是从未拥有便是离开也没有那么可惜,可悲的是属于你的东西却不得不放弃。鲁迅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魂灭给人看。”或许那位将***与女子的故事便是一个悲剧。相爱却不能相守,最后相隔千里之远,轻易不能相见。最爱的女子要为了国家嫁与他人。“敌不过的那是似水流年,江山早已为你我说定了永别。”结局仅仅是一个将名字刻入史册,一个只留下一个人的合葬墓罢了。

耳边依旧循环着这首《上邪》,我仿佛看见了同一个季节,飞花又在散落,女子嫁衣似火,启唇似要再一次吟咏一遍《上邪》,说的却是“我愿与君绝”。

葬花吟原文篇5

一个人的生活。

我还是很向往一个人的生活,独行,无泪,空虚,不寂寞。

我想其实我一直是一个人生活的,即使,有人在身边陪伴。

一个人上下学,一个人吃自己做的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睡觉,一个人…

太多的一个人生活。

连接不起来的片段,断了的弦,凋零的花,枯落的叶。

回到家,一个人。

关上门,紧锁窗,拔掉电话线,拉上窗帘,不开灯,散披发。

静静的对着电脑屏幕发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浑身酸疼。

没有什么特别的等待,只是无言的萎缩。

累了,支持不住,睡觉,直到天明日晒三杆。

一个人闯越过人海跃过公车,霓虹灯闪烁变换不停,暗黄的灯光将黑漆漆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2.

祈祷,思念。祈及。

Sorrow is hushed into peace in my heart like the evening among the silent trees.

{

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

正如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 }

真正过完这个周,才深刻体会到“我只是一个人”,我只是一个人,一个人干一个人该干的事。

连续三天早上鼻血噌噌的往外流个不停,都是自己一个人收拾:

“有纸吗?我流鼻血了。”

“哦。没有。”

………

自己一个人跑到学校水龙头上清洗那些该死的血迹,鼻子里的血还是一个劲儿的流。

止血,往脖窝里弄水,凉彻透骨。冬天的水原来可以这么冰凉,寒骨。

我越发的思念外婆,怀念小时候她温暖粗糙的手抚摩在我的脖间替我止血的情景。

眼泪忍不住大颗大颗的往下落。

{浮冰一刻,无关风月}

晚上做作业一边听歌一边写字一边想着很多来不及思考的问题和等待的人。

例如,我的好日子快结束了。

例如,我究竟能忍受痛苦么。

例如,老师他说我吗?啥意思?

例如,再不奋起我将虚度整个人生最为骄傲的年华,以后,就等着后悔吧。

可是,可是,我很乖的啊。我不哭不闹,不喊不叫。忍受,忍受。

我还能怎样?

好吧,好吧。我很宽容他人业内很放纵自己的承认我错了,我彻头彻尾的错了。

{3。嗜血的玫瑰绽放得如此诡异。

我该何去何从。}

不该搞什么另类不该装腔腔调调搞些略带非主流色彩的东西以及思想。

应该坚信美好温暖这些老掉牙的字眼。应该平平安安,安安定定,不辱使命的好好学习,好好考试,考试之前要认真复习,

考完试后要认真总结,课前要好好预习。然后抱着鲜血染红的试卷上可以令人吃惊的数字回家,双手捧着试卷跪在父母大人

面前让他们过目说我还不够努力我可以考的更好的。然后关上窗闭上门开始以悬梁刺骨的精神投入学习中。有空闲要做有意

义的事情,不要上网,不要 WATCH TV 。Shoud努力背单词,时刻提醒自己,我只知道一点点。然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最好

的大学,最后,开始一生的忙碌。直至,卒去。由芊芊小路青青草通往坟墓的小路,没有遗憾的逃离这个浮华世界的喧嚣。

而不是搞另类的让人唾弃然后自己也什么都无所谓的堕落。老师家长的话当耳旁风一吹而过。口口声声说自己没错,内心却

早已千疮百孔一片荒芜却还不肯认输的号啕大哭说没有人理解至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真的该从头至脚趾的好好拿镜子照照自己,里外都是人又或许都不是。

恩,这种下场我不能去怪谁。只能怪自己作茧自缚。

四月,我将重生。

如一只猫不小心掉在水里淹死了它应该责怪水太深还是自己应该小心翼翼过河,或者不应该与山鸡争先恐后

的抢着要渡河。就因为它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能力而和山鸡斗,如果他好好和山鸡相处和理解本着学习人

类宽厚做人的心去做动物,或许结局会是一幅春光明媚柳暗花明的景象……。

而我终究本着以自私以自己安好为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相待,结果自然不可言喻。

或多或少我还是无法心安理得的,例如,我的记忆力开始大幅度退缩,做了一个梦,醒来就忘得一干二净。

可我还是停留止步,欲言又止,欲上却退。

不管是别人的错误还是自己的,没什么性质区别,都是错误。言甚的是让我能更深刻的剖析自己认识清楚自

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只是却迟迟未见我与痛苦同床呻吟说着痛苦痛苦我爱你你嫁给我吧

我一定能把你奸死的荒唐无耻的暧昧。

我没有主动爱上痛苦却放纵她四处游走让她看着我与我的新欢爱妻欢乐上演同床举杯邀明月,像一个第三者

突然发现原来他已经有妻子了我不应该纠缠他。可是我的目的终未达到。因为痛苦她的脸皮实在是太厚,厚

得我都不好意思说她还顺势爬上我的身反把我的清白之身占有去了,让我曝光街头不说还大肆宣扬我曾经的

荒唐无耻,让我痛不欲生,浴火也不能重生。

最后,我的骨头都渗着黑光血水腐蚀每一根骨头上每一层皮膜的每一个细胞,那时所演绎的才是真正举世无

双精美绝伦真真正正完完全全的体无完肤,与无病呻吟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沧海桑田也不能形容的巨大差距。

谁说我无病呻吟?有病,就要喊得撕心裂肺,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天荒地老。而非呻吟。

{4。那谁,咱去天涯吧。

沉默。狂笑。

我以不变姿势不断变换的两种绝无仅有的表情。

甚至在心情平静之时想到那种表情是要多欠扁有多欠扁,要多令人恶心就有多令人恶心,俗。以及让完全不明世事的旁人费解。

此刻那谁犹如长江水黄河水泛滥一样滔滔不绝,只听闻得“赴天涯”。

天涯,有多远,永远就有多远。

不是天荒地老亦非沧海桑田,无关别离与长逝。

喂,我的天涯,你在哪里啊,带我走吧。

喂喂喂,那谁,咱走吧。去寻找我们的落葵。滋长着人间所没有的东西的地方,没有情爱,没有痛苦,没有所谓的主流与血流,当然也不会有非主流,然后,我们,一起重生。

非逃离。但短暂的逃避,去寻落红的美丽与惊艳,寻找一片无人居住无世俗污染无光的黑色乐园安静,安度,流年豆蔻。

别和我说幸福,我只想安静度日。

幸福?那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传说而已,我没看错了……

花葬花葬,葬花葬花。

然后把我们一起合葬在天涯。

虚实相生

不可不信

为否全信

__________默_________亲笔__________12·6

PS:

说这么多其实只是心里一点磕叨…

路过的也好认真看的也罢……

写下这些文字或许曾经你们看过我重复过此类的话………

如今旧事重提,意在悼念………

没有其他要你们同情之类的……

当太阳出来,阳光透过树枝撒到我的身上时我依然可以笑得天真无邪…

真心的微笑很少……

但当出现真心的微笑时,我想我是幸福的…

葬花吟原文篇6

关键词:《红楼梦》;意象;花;悲剧

在《红楼梦》中,“花”意象有着广泛的运用,大量的鲜花在诗词中出现并用来比喻人物,这在黛玉的诗词中体现的最为典型。通过对黛玉诗词中的“花”意象的探析可以发现,作者借黛玉诗词展现“花”凋谢之后的悲伤,并就此向更深层次延伸,使“花”与大观园里众多女子的命运紧密相连,以“花”来预言众女儿们的人生悲剧和命运悲剧。本文有意选取了“桃花”“海棠花”和“”这三种意象来探析其中所展现出的悲剧意蕴。

一、桃花――众女子红颜薄命的悲情预言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词共有25首,其中出现“桃花”意象的诗词主要有两首,即《葬花吟》和《桃花行》。通过对这两首诗进行探析可以发现,诗中的“桃花”只为展现一种飘零。

(一)《葬花吟》――众女儿悲剧命运的凄惨预言

《葬花吟》是一首送别青春的诗,它文辞优美富有节奏,不仅勾勒出一个饱含着伤感气息的暮春***景,而且表达出了黛玉对人生和命运的体悟,发自肺腑,字字血泪。“花谢花飞花满天”,作者以飘落的桃花开头,勾画出了一个既美好又悲伤的画面。随后又将桃花与闺中女子相连,桃李明年可以再发,只是闺中女子早已不在了,暗示出花就是人,人就是花,透露出出闺中女子对爱情的哀怨。人终有一死,倒不如用锦囊收住尸骨,用一g净土“掩风流”,这里饱含着对生死哀乐的思考,人生当中苦多于乐,待繁华落尽,你我也将似这落花一般,化作枯骨埋入荒山。整首诗写到这里已经暗示出黛玉以及众女儿们的结局可能比这凋零的桃花还要凄惨。“质本洁来还洁去”,生命本身是干净的,我们裸的来也将裸的走,这里以桃花象征黛玉孤芳自赏的高洁人格。然而“花无百日红”,等到春残花落,便是红颜老死之时,黛玉有朝一日也将会像这落花一样,逝去红颜,春尽而凋。

“黛玉身上有种特殊的清高和孤傲,她宁愿去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孤独”[1],在《葬花吟》中黛玉借飘零残落的“桃花”感花伤己,透露出一种孤独而凄凉的情绪。

(二)《桃花行》――林黛玉痛苦绝望的哀叹

《桃花行》距《葬花吟》的创作时间相隔一年,在这一年间,大观园风云突变,显现出了衰亡的哀音。因而《桃花行》表现出的凄凉情绪比以往的作品又加深一层。总体来看,全诗借“桃花”所抒发出的红颜薄命、身世飘零之感随着文字的深入不断推进,逐渐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地步,实现了以花喻人的立意目标。诗在开始就勾勒了一个伤感的暮春景象,东风揭开门帘,桃花依旧,而黛玉却又长了一岁,水流花谢,人的容颜总会苍老,想到这里,黛玉的心头便不免蒙上了一层物是人非的伤感,即使“风透湘帘”满庭春色,也只能让她倍伤春情。以乐景衬哀情,再美好的景色也会因为人糟糕的心境而蒙上一层凄冷的色彩。黛玉依栏哭泣黯然神伤,美好的愿景终难实现,一切理想都会随着春的逝去而凋谢。最后,黛玉发出了“泪自长流花自媚”的感叹,青春不再重来,桃花却年年绽放。直到“一声杜宇春归尽”,花已落人已去,一切已是物是人非,只剩下那一道寂寞的月光静静地洒在窗台上。

黛玉把自己漂泊无依的处境与桃花飘零的命运相结合,以花喻人,以人拟花,面对着大好春光和飞舞的桃花,她所透露出的不是美的幻想,而是一种寂寞与伤感的绝望哀叹。

二、海棠――黛玉卓绝才情与悲剧性格的真实展现

曹雪芹笔下的黛玉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才女,她知识渊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然而,正是这种高于常人的才华与洞察力使她在性格上呈现出了一种过于清高的特点,通过对《咏白海棠》的探析可以发现,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是造成她悲剧的重要原因。

(一)在对比中尽显才气与个性

《咏白海棠》出现在全书的第三十七回,通过对这里的四首咏海棠诗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宝钗和黛玉的诗作明显要更为别致。她们两人的诗作从不同的角度吟咏了白海棠,饱含情思,才气尽显。

宝钗的这首诗表达了她对海棠花生命的在意与尊重,透露出一种大度与从容,就如同宝钗的性格一般,雍容世故,饱含着儒家的说教意味。相比于宝钗,黛玉的诗更是字字珠玑,内蕴深刻,她与宝钗的诗截然相反,在咏物之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无论是碾冰为土以玉为盆,还是偷来的梨蕊之白,借来的梅花之魂,都是在吐露自己的悲伤。黛玉性格敏锐,在她看来,即便是再好再美的聚会也会有分散的一天,所以相知相见不如不见。黛玉与宝钗恰恰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入世,一个出世。宝钗圆滑世故,受人欢迎,却丧失了自我;黛玉则是孤傲敏感,鄙弃世俗,却难以被人理解。最终黛玉泪尽夭亡,这种敏感的性格既成就了黛玉,也毁了她的一生。

(二)自比白海棠,示人以特立独行的清高品格

从创作类别上看,黛玉的这首《咏白海棠》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善于通过象征、隐喻、借代等手法,来描绘所咏之物,并通过所咏之物来象征出自己的品格与性。黛玉的这首诗正是在借“白海棠花”抒写己怀,渗透着自己的血泪情感。

诗中的白海棠花是林黛玉自己的化身,其中“冰为土”“玉为盆”的比喻潇洒活泼,从侧面展现了海棠花的高洁和不同于世俗的高雅格调。而颔联的“偷”与“借”二字相互对仗,用的极为巧妙,将白海棠花的别致神韵完全勾勒出来。花儿的高洁其实是在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它淡雅而高冷神韵令人咋舌。此诗由花及人,借白海棠花的冰清玉洁表现出自己不同于世人的高洁情操,然而这种高洁是带着孤僻与敏感的,是被社会世俗所不能理解的。因而,黛玉也只能带着她的这份特立独行倚栏哭泣,泪尽夭亡,结束了她悲剧的一生。

三、――黛玉孤独人生的沉痛诉说

因其淡雅的形象和寒秋独放的特点成为高洁自持的象征并被众多文人雅士所歌咏。黛玉在诗词中以“”自比并做进一步挖掘,展现了她对人生和生命的深入思考,表达出了她内心最深处的细腻情思。

(一)《咏菊》、《问菊》、《菊梦》一脉相承,尽诉衷肠

从顺序安排上看,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先歌咏起兴,随后发问以自析,最后魂归一梦,这种安排将黛玉内心的孤独与愁怨尽显无余,耐人寻味。

具体而言,《咏菊》中黛玉先从自己说起,随后转变笔锋进行咏菊,并通过“月”等意象使整首诗透露出孤冷的气息。满纸的诗文看似咏菊,实则是黛玉哀怨内心的真情独白。吟咏之后,黛玉开始发问,《问菊》是黛玉对自己的剖析,这一连串的问话诉尽苦衷,让人揪心。黛玉正如这一般,孤傲高洁,敏锐而又固执。凋零,黛玉感到与这位知音的相会似乎只是一场梦,一觉醒来,美梦破碎,留下的尽是孤独。因此,在《菊梦》中黛玉着力展现生命里的种种荒凉,发出了“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的感叹。黛玉的孤独感与精神洁癖在这里再次展示了出来,在诉尽孤独与无奈之后,一股悲凉油然而生。

(二)“”意象遮掩之下的是孤独内心

“《红楼梦》里的花除了单纯意义上的自然界的花外,作者还赋予了它一种更深刻的东西”[2],黛玉的内心是孤独的,这三首诗从赞咏,到问菊以问己,再到借菊以抒己怀,都是在以写自己的内心,“”意象所掩盖着的其实是黛玉孤独而脆弱的灵魂,她通过与的对话,将自己心中的压抑与苦痛尽情地诉说了出来。

从她的身世来看,黛玉父母早亡,寄人篱下,如同柳絮一般漂泊无依。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悲哀与孤独无人诉说,便只能在这诗中倾诉出来。然而衷肠诉尽,一切好似一场梦,梦醒之后依旧要面对苦恼的现实。在爱情上,黛玉深爱着宝玉,而贾家的主子们却认为最合适宝玉的是宝钗,这自然让黛玉感到更加的无依无靠孤独落寞了。所以在这个秋天里,黛玉希望能找到一位可以诉说衷肠的知己与他共同归隐,从此不沾尘世。是黛玉心声的倾听者,也是黛玉自己的化身,寄托着她内心的幽怨。透过这伤感的诗词,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听到一个漂泊无依少女内心深处的孤独呐喊。

四、结论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黛玉诗歌中的“花”意象种类丰富,意蕴深刻。通过对不同“花”意象进行探析可以发现,黛玉诗词中的众多“花”意象蕴藏着浓郁的悲剧气息,作者通过诗词中的“花”意象肀硐种谂儿们的青春走向毁灭的悲剧,并进一步展示贾家走向衰亡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从而突出了“好就是了,了就是好”的悲剧主题。

参考文献:

葬花吟原文篇7

对《红楼梦》这本著作的阅读,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回想起来令人受用无穷。那么关于《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内容要怎么写好呢?以下是为大家准备了读名著《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八篇,欢迎参阅。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一黛玉葬花可谓是《红楼梦》的一大经典,只葬花这一件小事就将她的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而他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情感也注定是一个悲剧,有许多人不喜黛玉多疑的性格,可竟不知她有她的苦衷。黛玉小小年纪,父母先后离开人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这就使本就多愁善感的黛玉,变得更加敏感多疑,从而铸就了她孤傲清高的性格。也正因他的个性并非贾母所喜欢的,注定黛玉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和对世俗的怨愤离开了人世间,实现了她“至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红楼梦中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薛宝钗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女子的典范,深受贾府上下人等的喜爱。正如脂砚斋评价说:“在任职务不清不输,不远不近,可恶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正是这样一个端庄得体,落落大方的特点,使贾母王夫人对他青睐有加,而薛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态度,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宝钗头脑里浸透着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理教的淑女,但即使这样,她也是一个悲剧角色。嫁给宝玉后,明知宝玉心心念念想着他的林妹妹,却还要苦心经营这段夫妻关系,年纪轻轻就要接受宝玉出家,自己支撑家业的惨痛事实。不得不说,这样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当真叫人可悲可叹!

大观园,是一个梦,一个极尽人间财富堆切堆砌出来的美梦,是神仙在人世的宅邸,是文人墨客心之所向。这里生活的女孩儿,哪个不是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的存在,她们结识社,赏菊花,猜灯谜,评戏文,吟诗作对……真真如神仙般的日子。然而愈美好愈不真实,愈不真实,愈易一朝毁之。

终于,桃源逝去,美梦破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终究让人们怀念与向往,可是这边桃花落地时,终究只是一捧镜花水月。到头来这只是一场梦……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二《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曾经的繁华富贵只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

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

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快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不过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

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悲剧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己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

《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

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尽?真真是红楼一世界。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四《红楼梦》,一部含笑的社会人生悲剧,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贾宝玉,一个号称怡红公子的灵魂人物,从小和众多女子们天天在一起吟诗作对,然而在众多金钗之中,有两位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林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黛玉闻讯气死。尽管高鄂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我不是天生喜欢看别人的悲剧,只是觉得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看看宝钗的下场,更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以前我是很讨厌薛宝钗的,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得同情她了。

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黛玉更令人叹惜。如果贾府不倒,宝钗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如今呢,贾府已经沦落到何等地步,做宝二奶奶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独守空房,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夸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荡,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只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已。而曹雪芹先生也正是想抨击当时封建礼教的罪恶,并非单单描述剧中人物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则是反应了一个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五“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再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可是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那里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等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六“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细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作爱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

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执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美好,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己,懂得了我们的家庭。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七对于人生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以《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顶峰,给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红楼梦》这般精彩,所以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了体会,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们的人生,正是如诗如歌般的岁月,有过开心的笑容,有过伤心地泪水,有过真心的悔责。谁都有过失败,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公也如同所说。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只不过作者是我们自己罢了。人生如戏,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

人生像一场旅途,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终也一蹶不振。人生几何,何必留恋人世繁华,不如努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时光!想必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红楼梦》学生有感700字八“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以往的繁华富贵仅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的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欢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可是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悲剧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我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读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幻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葬花吟原文篇8

关键词:专情;泛爱;孤独

十有八九的人会说林黛玉小心眼儿。可是,林黛玉真的小心眼儿吗?从黛玉初进贾府的随份从时可以看到黛玉性格中并没有多少逆反的因素。凹晶馆月夜谈心,也说明对于环境和人生,黛玉想的甚至比豪阔爽直的湘云更加宽远。

日常小事,透露出黛玉的和善和大方。原本伺候贾母的紫鹃,也和黛玉情同姐妹,这种平等的情意,在贾府的丫鬟和小姐之间,是少有的。但是,下人们对黛玉“小性儿”的评价从何而来,的确令人费解。也许,来自生性中的不喜笼络结***吧。也许,来自于黛玉常出酸言醋语。

然而,我们考查这些含酸带刺儿的话语时,便会发现,这些话皆源自对宝玉的真情。黛玉出醋语的密度和宝玉的移情嫌疑度数成正比。所以,黛玉的小心眼儿,出自对宝玉的紧张,源自宝玉给她的不安全感。

黛玉的眼里,只有宝玉。黛玉和男性的交往,简单至极。和贾雨村,虽有师徒之名,未见师徒之谊,除了封建社会的礼教间隔,两人的情性非为一类也是重要原因。而贾琏,也只是护送黛玉往返,除此未见一语。薛蟠,只是在马道婆施法术贾府大乱时才得见到黛玉美色,平时连见到一面的可能都没有。北静王水溶,清贵非凡,但在黛玉的眼里,也只是个“臭男人”。

而宝玉的眼里心中,可爱的人物算得上是重重叠叠。他和薛蟠混在一起喝花酒,还时不时地和俊秀男孩子同性恋。他喜欢给丫鬟们跑腿,随时见到一个可看的女孩子便心牵情挂,更别说看到美丽的宝姐姐了便:“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而这一幕又尽收颦儿眼底。看着自己的心上人痴望别的女子,没有哪个女子会无动于衷的吧,一般情况下,感情越深,醋海翻起的波浪也会更大的吧。幸好,宝姐姐对于宝玉并没有十分动情,至“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黛玉和宝钗芥蒂全消,成为感情融洽的好姐妹。但真正的威胁仍然存在,那就是时时处于宝玉身边的花袭人。

按世俗的想法猜度,花袭人只是个丫鬟,大不了以后做宝玉的妾,怎么也夺不了夫人的位子。但是黛玉并不是对着宝二奶奶的位置而来,她要求的更高,要求的是和宝玉心心相印的爱情。也许,黛玉并不排斥男人三妻四妾,在那个年代,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对待将来的宝玉纳妾,黛玉很可能像接受贾府的饮茶习惯一样,虽然不喜欢,但是,入府随俗。

但是,显然,袭人在宝玉的心里也占了一席之地。《红楼梦》中两次出现过一句俗语;“卧榻之侧,岂客他人鼾睡”,对貌美才高的黛玉而言,宝玉的爱情,岂容他人分享?但是,宝玉对袭人的情意,却是即使在黛玉面前也不加掩饰的。

红楼众女子中,以黛玉的心地最为澄明,感情最为真诚执着。然而正应了一句俗话: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知可贵,对黛玉的真情,宝玉是身处其中而不知尊重的:

“且说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宝玉听了,抬身就走。宝钗笑道:‘等着,咱们两个一齐走,瞧瞧他去。’说着,下了炕,同宝玉一齐来至贾母这边……正值林黛玉在旁,因问宝玉:‘在那里的?’宝玉便说:‘在宝姐姐家的’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宝玉笑道:‘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他那里一趟,就说这话。”’

宝玉未尝不知道黛玉对他的情意,也听懂了黛玉婉转的醋意,此时情景,对他来说,不啻一次甜蜜的外遇被拆除,本来处于无理可辩的劣势,本来应当默不傲声,装个糊涂。但在另有一番美貌的宝蛆姐面前,宝玉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弃黛玉的尊严于不顾,把黛玉委曲影射的问题摆到桌面,把黛玉置于难堪境地。这种事情不久便叉重演:

“宝钗因笑道:‘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他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宝玉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

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在竞争对手薛宝钗面前,黛玉的自尊几近扫地。

在脂砚斋暗示的“情榜”上,宝玉是“情不情”,以有情心对待不情无情之人事,在不能两垒的情况下,他选择的是怠慢“情情”的黛玉。

当专情遭遇泛爱,感受更多的大概就是委屈。

当情深无处诉或是委屈时,林黛玉只有把满腹幽怨付与诗词,从她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颗敏感的心一步步走向碎裂。

《葬花吟》是林黛玉在访宝玉被拒之后,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是感叹身世遭遇首发哀音之作,也是林黛玉对自己悲剧的总预言。蒙回后总评:心事将谁告,花飞动我悲。埋香吟哭后,日日敛双眉。《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曹雪芹的友人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咏白海棠诗》以梅花梨蕊芳香孤傲的品性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同时表达了感情没有确切皈依的寂寞。娇羞默默的秋闺怨女,在那个时代里不能以豪放的姿态追求和表达爱情,只能倦倚西风,不知不觉间夜色已澡。结合宝玉平日对众女子的多情博爱,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诗中,黛玉以委婉的态度表达出的孤寂和哀怨。

《诗》是林黛玉性情高标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古代文人经常用来自喻的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性格的象征。从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到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的诗句中,我们既看到了林黛玉“孤标傲世”、感叹“举世无谈者”的傲岸之姿,又看到了黛玉的落寞。黛玉心中眼中只有宝玉一个,但是在宝玉的心中,并没有选定黛玉作为唯一,宝玉对众女子的泪水都来葬他的幻想实际上表现了他对众美都心牵意念的博爱态度。即使宝玉赞赏黛玉的诗才,大概也没有看到醒时幽怨同谁诉正是黛玉的自怜自艾之语,敏感的黛玉,情何以堪?

《秋窗风雨夕》是黛玉的一首堪称悲婉之绝唱,诉说了“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愁情和“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的悲叹。通过诗句“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在秋花惨淡、秋意凄凉的气氛中,由于自己病情渐重,更由于环境的冷酷,已没有了《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不平之气和傲世***的态度,而是显得更加苦闷、颓伤,更加消沉了。

《桃花诗》更是是一首伤春之作,比悲秋更加凄苦悲凉:“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

感情丰富而敏感的黛玉,和宝玉青梅竹马,情趣相投,但是,直至成为豆蔻少女,也没有长辈做主明确二人的亲事,而宝玉又不由自主地“情不情”,当黛玉看到了众多女子的悲剧命运后,至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联诗时,猛然吟出冷月葬花魂这样颓废至极的凄清奇谲之语也就不奇怪了。

葬花吟原文篇9

【关键词】林黛玉;人物性格;文学评论

林黛玉,《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之一。在小说中,她一出场就为整部小说注入了一股优雅灵动的青春气息,“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观至后文,我们还会发现她自尊自爱,娇俏聪慧,同时,她又才华横溢,博学多才。这使得她的美丽气质冠压群芳。她与贾宝玉相遇、相识、相知与相恋的爱情故事,是贯穿整个红楼,推动情节发展的主线与灵魂,然而到了最后两人却还是劳燕分飞,天人永隔,令人扼腕。黛玉是书中极力讴歌的正面形象,是作者最为赞美的人物之一。

一、黛玉的生存环境及其爱情悲剧

黛玉出身显贵,世袭侯爵。父亲林如海,科举出身,官居“盐***”要职,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监察盐官***务和盐商的生意买卖。母亲贾敏,豪门千金,贾母宠爱的掌上明珠。“系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

黛玉幼年时,父母亲先后离世,遂北上都中寓居于贾府。在贾府中黛玉深得贾母宠爱。“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到且靠后”。一向注重生活品味的贾母喜欢美丽聪慧、能说会道的女孩子,凤姐、宝琴、晴雯都是如此,而黛玉更是个中翘楚。在贾府中,黛玉除了每一位小姐固定的二两银子月例外,还可从贾母那里得到一份不菲的特殊补贴。生活宽裕,可以大方地打赏下人。住地“潇湘馆”是大观楼中的重要地方,和宝玉享受同一级别。春天过芒种节,放风筝,葬花;夏天没事,睡个懒洋洋的午觉,“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天气热了喝香糯饮解暑;秋天和姐妹们开诗社,吟诗作画;冬天吃烤肉赏梅花。春花秋月的美丽风景,黛玉一样也不曾落下。正是源于显赫的家世和贾母无微不至的溺爱,使得黛玉在贾府中拥有优越和丰厚的物质生活环境。

更为幸运的是,黛玉在贾府遇到了她生平唯一的知己――贾宝玉。衔玉而生的贵族少年宝玉是贾府的异类,他憎恶等级礼教,尊重年轻女性。他的性灵只留给懂他的人,而黛玉就是这个人。她被贾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追求的是执着、专一的爱情,发乎情,止乎礼。在小说的前八十回中,贾母、凤姐一心一意地为宝玉、黛玉的婚姻得谐保驾护航。宝玉、黛玉吵了架,是贾母在做和事佬,发出了“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感叹。贾府中上下众人也认为这是一段美好姻缘,“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再过二、三年,老太太一开言,就再无不准了”。

尽管身处富丽华贵的贾府,极受年迈祖母的疼爱,尽管得遇生平知己,远离故土的黛玉却得不到来自于贾赦、贾***夫妇等亲人的温暖与关爱。初到贾府,黛玉就明显感到了亲舅舅在感情上的敷衍和搪塞。王夫人和凤姐说到衣料一节中,有条脂(即脂砚斋,据考证为曹雪芹的合撰者)批:“余料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紧接着黛玉去拜见贾赦、贾***,却被两个舅舅以“连日身上不好,见了恐到伤心”或“斋戒去了”等理由,使黛玉未能见到两个至亲。如此尴尬的场面,同后文薛氏一族进贾府的热闹景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孰亲孰疏初显端倪。而黛玉与王夫人的矛盾更是跃然纸上。这个矛盾就集中在“宝玉婚姻对象的选择”问题上。王夫人、贾妃、薛姨妈不喜欢身体瘦弱、性格敏感,没有家族后盾的黛玉,力挺温柔敦厚、富态展样的宝钗,渴望通过家族的强强合作来使王氏一族的势力垄断贾府,挽救逐渐走下坡路的贾府。这是造成宝玉、黛玉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于是黛玉“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花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正如她在《葬花吟》所描写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种强烈的悲剧感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悼,也是对自己明知无果的爱情的哀叹。在贾母病逝后,宝玉、黛玉二人的婚姻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最终在“抄检大观园”一回中达到了悲剧的高潮阶段。在这场灾难中晴雯、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陪葬的牺牲品。美好的爱情理想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纯真的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她短暂的生命里,没有父母之疼兄妹之爱,因此她向宝玉投入了她所有的情感,爱得深,爱得苦,把爱情看成是生命之所系。最后当她的爱情也失去时,她选择了死亡,“玉带林中挂”,“冷月葬花魂”。在她的诗里,隐隐地预示了她的结局。

二、黛玉的自尊自爱

自幼年始黛玉就生活在勾心斗角的环境中,“一个个都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她被压抑了开朗热情的天性,而不得不长出浑身的刺来保护自己。在贾府中,一旦有人轻视自己,她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王夫人的陪房仆妇周瑞家的,一日从薛夫人处带回几支宫花,要送给贾府中的凤姐、林黛玉、迎春、探春和惜春几个人配戴。按照以客为尊的基本礼貌,在送完凤姐后,应该是先送黛玉,再给贾府的另三位小姐。这位周瑞家的自恃身份,看不起寄居的黛玉,送完所有人最后才给她送来。黛玉当时就批评这个势力眼的仆妇,“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呀”。我心中的黛玉,就是这样一个坦诚率真的女孩子,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绰陷渠沟”的人生道路。正是这样的一个追求人格自由和爱情平等的人物形象,成为作者心目中真善美的代表。

三、黛玉的博学多才

黛玉在《红楼梦》中一出场,贾母就曾问她念的书,黛玉谦逊:只刚念了《四书》。这时候的黛玉年龄幼小,就已经念完了《四书》。聪慧博学,可见一斑。

另外书中多处描写黛玉写诗作文都是才思敏捷,一挥而就。海棠社开设之初,以一支三寸长的梦甜香为限,宝玉、宝钗、探春等人都凝神苦想,“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与丫鬟们嘲笑”,待众人都写好了,“黛玉方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一气呵成,格调熟练;第三十八回中,黛玉一人独凭《咏菊》、《问菊》和《菊梦》三首诗勇夺魁首。更令人绝倒的是黛玉的《葬花吟》、《桃花行》等作品,词风婉转,意境风流。同样黛玉还有许多诸如“铁甲长戈死未忘”、“岂得羁縻女丈夫”这样潇洒豪放、自信从容的作品,反映了她性格的不同方面,也表现了她驾驭多种题材的能力。

四、黛玉的爱心与热情

小说中的主要悲剧代表人物之一香菱,原名甄英莲,乡绅甄士隐之女,是薛家一个半妾半仆人的身份。脂批言到:香菱根基不让迎、探。香菱因幼时被拐买,最后沦落到了薛蟠的身边成了奴隶,打骂随心,身世可怜。就是从这个可怜、可爱的香菱身上,黛玉看到了她孤苦无依的影子,对她格外照顾。后来香菱学做诗,求教到了黛玉的门下。黛玉认真辅导,先是让香菱观摩李白、杜甫等前辈的经典诗文,接着实战训练,把香菱高兴得不亦乐乎,兴致勃勃地学起了做诗。在黛玉的精心指导下,香菱终于***完成了一首绝妙的咏月诗文。每个人都觉得香菱有足够的能力加入诗社。但是很遗憾,我们在后文中就不曾发现她有加入诗社继续写诗的情节。依薛家的商家作风和保守的家庭传统,是不会允许一个“屋里人”和贾府的小姐们学习玩乐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黛玉的深情厚谊也不能挽回一个鲜活生命的凋零。

五、黛玉清新高雅的气质

黛玉是高贵的,充满了贵族气质。刚进贾府,她通身的气派就受到凤姐的赞赏。黛玉的祖上袭过四世列侯,家族显赫。相比起出身商人家庭的宝钗,她更具有贵族气质。她收拾屋子的品味获得了贾母的认可,院外“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是月夜下读书的绝好场所。她的号叫潇湘妃子,书中比喻她时用的都是西施、飞燕和比干等皇族。她冬天穿“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身披大红羽纱白狐里大褂,腰系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亮丽华贵!

同时她又极具诗人般的清雅气质,如同一朵午夜怒放的兰花,散发着优雅醉人的香气。住地潇湘馆是整个贾府中最为清幽别致的,千百竿翠竹遮映着数楹修舍。她在给大观园中的几处出色馆所命名时别出心裁地用了“凹”、“凸”等新雅字眼时,老案牍贾***颇为欣赏,“一字不改,都用了”。

另外黛玉还很诙谐幽默,活泼可爱,和凤姐、湘云一起成为娱乐贾母晚年的开心果。表现黛玉幽默的内容集中在第四十二章,一环扣一环,高潮迭起,笑声不断。刘姥姥到贾府来打秋风,这对于不肯折节下腰、特立独行的黛玉来说是不屑为之的,用“春秋的手法,撮其要,删其繁”,一针见血地总结刘姥姥为“母蝗虫”,言简意赅。让湘云笑得差点连人带椅子摔到地上。相比起凤姐的“世俗取笑”,黛玉的幽默和诙谐闪烁着源自其热烈天性和洞悉世情的智慧光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和丰满。

据红学界的观点之一认为,林黛玉的原型人物系熙朝年间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名李香玉。曹雪芹和李香玉自幼青梅竹马,感情无猜。自康熙末年起李曹两家先后败落。香玉孑然一身,长期寄居曹家,忧思难平,数年后香消玉殒。另一说,香玉与曹雪芹两情相悦,却被选入宫中,为清雍正帝“香玉皇后”。李香玉的离去使曹雪芹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为纪念自己早年的红颜知己,贫病中的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倾其毕生精力写出不朽巨著《红楼梦》。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著,脂砚斋批评.《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上下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 杨美.冷月葬花魂――浅析红楼黛玉[J].神州文学,2010(7).

[3] 李艳敏.质本洁来还洁去――红楼梦悲剧人物林黛玉之个性因素评析[J].文学研究,2011.

[4] 曹小晶.素心奈何天上月――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再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5(3).

[5] 苏岑.非常品红楼[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葬花吟原文篇10

《红楼梦》这本书永远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息,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黛玉的葬花吟,宝玉的种菊,湘云的如梦令,宝钗的临江仙……都让我感触至深。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红楼梦读后感,请您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1我,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今年暑假我读了许多书籍,有幽默无比的《淘气包马小跳》;有让我笑口常开的《笨狼的故事》;有写出了女孩心声的《贾梅日记全传》;还有情节感人的《红楼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

《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别看我年纪小,才读了一遍一至十回,我还真懂得了不少,也时常掉眼泪。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

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小无猜。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琵琶、办小报……。呵呵,好像跟林黛玉有些相似,我也很爱哭,而且,哭起来没完没了。不过,这些应该改正,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学习,练好作文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2红楼梦读到尾声时,便会使人看尽大观园中的人情冷暖。

贾母,在我刚刚阅读《红楼梦》时我认为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她对宝玉的宠爱,对黛玉的热情,让我感到大观园并不是冰冷的,它是温暖的,因为贾母。但随着之后的阅读,直至黛玉死后我看到了贾母的冷漠与无情,一位慈母的形象在我心中破灭了,我对于大观园的幻想也逐渐消失。

王熙凤,她无疑是《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最引人瞩目的,相信她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成功、最精彩的文学典型之一。她英俊俏丽这一点相信在第三回中已经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她聪明伶俐大观园中上上下下都需要她来打理,她杀伐决断,谈笑风生体现了作者反对男尊女卑的思想倾向。她在大观园中的累累恶行,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自私贪婪,阴险凶残,生活糜烂的卑劣品质。她的性格是多样的也是统一的,善恶兼具。

晴雯的性格与黛玉有些许相似。她们都心高气傲,真诚直率,眼光敏锐,口齿锋利。但不同的是晴雯只是一个奴婢,她没有黛玉的多愁善感她比黛玉更来得开朗,刚强和泼辣,敢说敢笑敢怒敢骂,不像黛玉那样娇贵高雅,我甚至觉得与晴雯相比较黛玉显得有些许懦弱。晴雯做不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诗词但她却可以拖着生病的身体勇补雀金裘。

大观园中有纯洁,勇敢的女孩子也有冷漠虚伪的妇人。每每读一遍红楼梦每每会有新的感悟,红学是有趣深奥而又令人悲伤的。趣在于看宝玉与大观园中的女子相处,悲在于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与封建礼教残害了多少纯洁无辜的少女。

红楼梦读后感3《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读后感4“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开篇,作者就给予我们一个神秘的印象。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大多数读完这本书的人或许都怀有一份感叹,感叹结局的悲哀。黛玉无可奈何,抱憾而终;宝玉穷困潦倒,看破红尘。

书中以林黛玉和贾宝玉坎坷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通过它,揭示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透露出作者心中那份不满与愤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她从小体弱多病,造就了她倔强、孤僻、特立独行的个性。但她的诗情画意和聪明灵秀总是不断的吸引着我。她每次与姐妹们作诗赏画,总是那么的才气逼人。她总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认可,所以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而最让我怜惜的,是她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但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开始同情她。她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但她也是一个典型的服从者,这是悲哀的,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所支配。与林黛玉相比,就显得更加悲哀,因为林黛玉追求了自己的幸福,并且得到了那份真诚的感情。而宝钗的一生“愚昧和不自知”到头来,只能任由生活来将她深深埋没。

我感叹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佩服那些敢于与封建斗争的人们,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如此的让人捉摸不透。

红楼梦读后感5这几天,我读了一本《红楼梦》,让我欲罢不能。每每读到佳句,欢喜的紧,读到伤心处,泪眼连连。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么的具有才华,个个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

黛玉或许是从小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又长。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艺,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就大家闺秀所具备的大气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爱了。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喜欢她。而我又觉得她虽然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后,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为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啊!

红楼梦读后感6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主张。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它以改变了以往如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

红楼梦读后感7《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又名《石头记》全书共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创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贵族公子贾宝玉,娴静稳重的薛宝钗等等,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如:“黛玉葬花泣残红”早晨宝玉和黛玉在聊天。宝玉无心说了一句冒犯黛玉的话,黛玉哭着就跑了出去。黄昏,黛玉以为宝玉被别人叫去一整天,心中担心,晚饭后过来看他,丫环没听出来是谁,没让黛玉进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葬花吟原文10篇

学习

同学情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同学情10篇,内容包括同学情原唱,十年同学情。取得成绩了,最想与同学分享,最想汇报给母校;遇到挫折了,最想倾诉给同学,最想得到安慰于同学。能因你喜而笑的是同学,能因你悲而忧的也是同学。常言道:“千年修得共枕眠,百年修得同船渡”

学习

普通话推广周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普通话推广周10篇,内容包括普通话推广周总结2021,普通话推广周活动有哪些。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安排合理有序。首先上一周的行***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本次活动的方案,学校派教导处专门负责此事,显示出校领导对语言文字高度

学习

雨雪天气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雨雪天气10篇,内容包括接下来雨雪天气文案,应对雨雪恶劣天气美篇。一、统一思想认识要把做好雨雪冰冻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广场区域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预防和减少铁路北站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举措,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

学习

预防职务犯罪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预防职务犯罪10篇,内容包括预防非职务犯罪警示教育方案,预防企业职务犯罪培训方案。职务犯罪是我国当前***治腐败现象的典型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职务犯罪的形式、特点、规律也在不断变化。我

学习

策划活动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策划活动10篇,内容包括活动策划方案集合10篇,线上推广策划方案十篇。二、活动名称:动漫狂欢夜—cosplay真人秀三、活动地点:二餐厅一楼四、活动时间:12月9号晚19:30—21:30五、活动负责人:喻罗斯媛(副社长)联系方式:158304649

学习

健康小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健康小报10篇,内容包括健康小报手抄报,全民健康日小报。小点子2:塞车时,别光顾着抱怨糟糕的交通状况,来进行呼吸放松吧。意念集于丹田(小腹),做4:7:8呼吸法――先呼气,再以鼻吸气,默数4下,闭气7下,再用口呼气,带出“咻”声,默数8下。

学习

清明诗句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诗句10篇,内容包括清明诗句100首,清明诗句文案。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1.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2.借问:请问。3.遥指:远远地指着。[简析]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

学习

小石潭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小石潭10篇,内容包括小石潭记著名的山水游记,小石潭游记60字左右。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贬居生活中孤寂凄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出自己孤寂清

学习

黄台瓜辞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黄台瓜辞10篇,内容包括黄台瓜辞原文,黄台瓜辞成语典故。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3、白话译文:黄台下种着瓜,瓜成熟的季节,瓜蔓上几长了很多瓜。摘去一个瓜可使其他瓜生长得更好。再摘一个瓜就看着少了,要

学习

毛不易借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毛不易借10篇,内容包括毛不易的经典故事,借毛不易完整。“您肯借我一毛钱吗?”洁拦住一位中年妇女羞红了脸发问,“一毛钱呀!”中年妇女乜一眼洁,“什么借不借的,拿去用好了!”完了丢下一毛钱,“打发叫花子还得一元呢!”那妇女顺口这

学习

关于爱情的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爱情的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爱情的诗小众,关于爱情的诗推荐稿。3、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5、天街曾醉美人畔,凉枝移插

学习

细胞中的无机物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细胞中的无机物10篇,内容包括细胞中的无机物教案,细胞中有机物和无机物。①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故不能用其提取DNA,鸡等鸟类的红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可用鸡血细胞液进行DNA的提取。②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结

学习

八大心态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八大心态10篇,内容包括八大心态感悟精选,八大心态与方法。病毒二:职业理想成为借口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往往愿意归罪于学非所爱、学非所用。当你不能在兴趣中寻找工作的时候,就必须学会在工作中寻找兴趣。病毒三:择业强

学习

我承诺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我承诺10篇,内容包括美文承诺100篇,1000字的承诺文章。也是没有理由的,只是喜欢。我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一直都是一个人摸索着前进。凭着感觉一个人往前走,有许多好朋友,但,依然孤独。我们的爱情,好像从来没有承诺,我以前发誓绝对

学习

咬文嚼字原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咬文嚼字原文10篇,内容包括咬文嚼字高中语文原文,咬文嚼字原文及其解释。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

学习

观舞记原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观舞记原文10篇,内容包括观舞记课文原文,观舞记全文及赏析。当代法国着名思想家居伊·恩斯特·德波(GuyErnestDebord)在其着作《景观社会》中指出:“在今天资本主义的抽象系统中,比实际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华丽的外观和

学习

核舟记原文朗读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核舟记原文朗读10篇,内容包括核舟记原文朗读,核舟记原文诵读及翻译。三、精美语段导入法。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

学习

归去来辞原文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归去来辞原文10篇,内容包括归去来兮完整版原文,归去来辞原文及翻译精讲。一、《归去来兮辞》对《归田赋》的继承(一)主题思想一脉相承张衡生活在帝王骄奢、臣僚不轨的东汉中期,他既“治威严,整法度”,又敢于“讽议左右”,结果却遭

学习

蒹葭原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蒹葭原文10篇,内容包括蒹葭翻译及原文诗经二首,《蒹葭》原文译文。

学习

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10篇,内容包括你是人间四月天诗朗诵原文,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摘抄。不同于许渊冲先生的“音美”、“形美”、“意美”,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文章中提出的“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应当有“音乐美”、“绘画

学习

式微原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式微原文10篇,内容包括式微原文朗读及翻译,式微原文及翻译解析。艺术的灵魂在于思想,通常一个画种的发展都是建构在人的性格和思想意识形态之上的,对于文人画来说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文人画之所以随着封建统治的消亡而逐渐

学习

中原文化论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中原文化论文,内容包括中原文化发展论文范文,中原文化的论文。豫剧是中原地方戏曲剧种,豫剧的题材表现和思想内容,都受到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俗礼仪、民间歌舞的影响。豫剧的题材,主要是中原地区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