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中的无机物篇1
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度,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攀爬着。下面好范文为你带来一些关于生物易错知识点最新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人等哺***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特殊性
①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故不能用其提取DNA,鸡等鸟类的红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可用鸡血细胞液进行DNA的提取。
②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结构,故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能合成蛋白质。
2、蛙的红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无纺锤体,染色体,但有DNA复制。
3、带杆、球、弧、螺旋的菌都是细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霍乱弧菌、螺旋菌等,***酸菌其实是***酸杆菌,所以它们都是原核生物。
4、酵母菌、霉菌是菌,但为真菌类,属于真核生物。
5、XY是同源染色体、但大小、形状不一样。
6、一般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可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只是利用光能进行光解,这就是证明“并不是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要酶”的例子。
7、卵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只-,不分开,也不生长,故-产生的是一个细胞团,每个细胞体积减小,DNA含量不变。
8、细胞分化一般不可逆,但是离体植物细胞很容易重新脱分化,然后再分化形成新的植株
9、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具备全能性,但卵细胞、花粉是个特例。
10、细胞的-次数一般都很有限,但癌细胞又是一个特例。
11、人体的酶一般需要接近中性环境,但胃液呈酸性,肠液、胰液偏弱碱性。
12、矿质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但N例外。
13、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无胚***,但蓖麻例外;
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有胚***,但兰科植物例外。
14、植物一般都是自养型生物,但菟丝子等是典型的异养型植物。
动物一般都是需氧型生物,但蛔虫等是典型的厌氧型动物。
15、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吸收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甘油与脂肪酸则被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16、纤维素在人体中不能消化的,但是它能促进肠的蠕动,有利于防止结肠癌,也是人体也必需的营养物质了,所以也称为“第七营养物质”。
17、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红螺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厌氧型;猪笼草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需氧型。
18、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胡箩卜的叶等。
20、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但是,雄蜂和雄蚁只有卵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孤雌生殖(有性生殖),植物中的香蕉是三倍体,进行营养生殖(无性生殖)。
21、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此外还包括蚯蚓、蜣螂、屎壳郎等一些腐生动物。
22、生产者主要是光合作用的植物、蓝藻及光和细菌,此外还包括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
23、各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除其粪便的能量,才是其同化的能量。
24、高等植物无中心体,低等植物和高等动物有。
25、真核生物光合作用一般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但蓝藻和光合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光合作用不需要叶绿体。
26、真核生物有氧呼吸一般是***粒体中进行的,但硝化细菌、根瘤菌等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主要是在细质中进行的。
27、果皮、种皮基因型及形状(颜色、味道)跟母本相同,但不是细胞质遗传。
28、一般生物都有细胞结构,但是病毒(由蛋白质与一种核酸构成)、类病毒(只由核酸构成)及朊病毒(只有蛋白了)他们三类则没有细胞结构了。
29、有细胞结构和DNA病毒都以DNA为遗传物质,只有RNA病毒以RNA为遗传物质。
30、动物细胞诱导融合,与植物细胞诱导融合相比,除化学、物理方法,还特有“灭活的病毒”此生物的方法。
31、转移RNA与氨基酸的结合不在细胞器中进行,在细胞质基质中
。
32、化能自养型细菌能量来自无机物氧化的能量
。
33、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按照低倍镜到高倍镜顺序观察
。
34、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元转化成血糖,不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
。
35、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元转化成血糖和非糖物质转化
。
36、细胞完成分化后,细胞的通透性改变
。
37、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更新速度越快
。
38、生物膜使细胞内多种反应分区进行,互不干扰
。
39、动物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
。
40、细胞周期:连续-,具有-能力
。
具有细胞周期的细胞:植物根尖分生区、茎的形成层、
动物各种干细胞,皮肤生发层细胞
暂时失去-细胞的细胞:肝脏、肾脏、黄骨髓
41、解离(15%盐酸和95%酒精)使根尖细胞相互分离,便于观察。
按压为了使组织细胞分散开 。
42、生物体细胞增殖(进行有丝-)过程中不会发生染色体自由组合
。
43、微生物培养基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水、无机盐
。
44、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萌发的种子、根尖分生区、嫩叶、芽尖。
45、真(总)光合量表示:有机物生产量(制造量)、氧气产生量、CO2固定量
。
净光合(表观光合)量表示:有机物积累量、氧气释放量、CO2吸收量 。
呼吸作用强度表示:CO2释放量、氧气消耗量 。
46、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47、重组质粒导入体细胞时,加CaCl2使细胞壁通透性增强。
48、、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记忆细胞,抗体能识别抗原,效应B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49、细胞形态结构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0、生态系统结构:成分和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成分:生产者、消费者(不分初、次级)、分解者、非生物物质与能量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51、叶绿体色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结构(类囊体薄膜)上。
52、动物细胞工程中最基础的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53、ATP的形成不一定伴随着氧气的消耗(无氧呼吸、光反应、有氧呼吸第一步无氧气消耗)
54、病毒感染时,主要先通过体液免***作用防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扩散,再通过细胞免***彻底消灭病毒。
55、制备单克隆抗体的B细胞从脾脏中采集。
56、无性生殖过程中不可发生基因重组。
减数-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非同源染色体上染色体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之易位。
57、经花药离体培养后获得的植株为单倍体(不管有多少个染色体组)。
可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获得四倍体西瓜
58、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前一营养级生物体内同化能量的10%~20%
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但消耗ATP。
59、无机型污染:N、P、K多,藻类多,水体富营养化,水发绿
。
有机型污染:有机物多,分解者多,有机物分解为H2S、NH3,水发臭、发黑。
60、同化作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不能说“消化吸收”就是同化作用
细胞衰老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通透性还受温度等外界条件影响。
61、青霉素(抗生素)由霉菌产生,抑制细胞壁合成。
支原体(原核)无细胞壁,所以青霉素对支原体无效(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因为病毒无细胞壁)。
62、组织-不是激素;
有机磷农药抑制乙酰胆碱酶活性,乙酰胆碱不分解,肌肉持续收缩,美洲箭-与递质争夺受体,肌肉持续舒张。
63、体温升高由于(骨骼肌、细胞、内脏)产热大于散热。
64、核移植技术说明细胞核有全能性。
65、炎热时只通过神经调节维持体温恒定,增加散热,不减产热;
人体寒冷时散热多于炎热时。
66、水被污染后一段时间各种生物数量恢复正常,说明水体有自动调节(自净化)能力。
67、质粒上有固氮基因、抗虫基因、抗药性基因、抗生素基因
。
68、可遗传变异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69、全能性(与分化程度相反):受精卵>胚胎干细胞>各种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70、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细胞表面,不在血浆和组织液中。
组织水肿原因:过敏反应、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组织细胞代谢旺盛、毛细淋巴管受阻,原因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低,或组织液蛋白质含量过高。
71、DNA探针原理是DNA分子杂交,依据原则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2、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不能说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73、愈伤组织形成中,必须从培养基中获得水、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等营养物质。
74、等量脂肪和糖类彻底氧化分解,需氧量脂肪多,释放能量脂肪多。
75、厌氧型生物:破伤风杆菌、***酸菌、寄生虫
蛔虫 芽孢杆菌。
脂质:脂肪、类脂、固醇 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76、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试剂同时加)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试剂先后加)
脂肪:苏丹Ⅲ,橘-(或苏丹Ⅳ,红色),用显微镜观察
DNA:二苯-,水浴加热,蓝色 -吡罗红能将RNA染红,-绿能将DNA染绿
77、细胞膜特点:流动性(结构)、选择透过性(功能)
自由扩散物质:CO2、O2、水、甘油、脂肪酸、酒精、苯
主动运输物质:离子(K+、Na+)、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
78、叶绿体中色素在基粒上,酶在基质(暗反应)和基粒(光反应)上。
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上进行,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基粒)上进行。
79、分泌蛋白:蛋白质类激素(胰岛素)、抗体、血浆蛋白、蛋白质类酶
80、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细胞核,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81、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8.0~9.0
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2.2
82、生物直接能源物质是ATP,根本能源物质是太阳能,主要供能物质是糖类,动物的储能物质是糖原(肝糖元、肌糖元)和脂肪,植物的储能物质是淀粉和脂肪糖原和淀粉都是多糖。
83、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于自水。
细胞中的无机物篇2
关键词:细胞;物质;结构;功能;生命
中***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77-01
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造就了现在各生物体相互依存,协调统一,这种和谐,既体现在各生物体的组分之间,又体现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上。从微观的分子水平到宏观的群体水平,都属于生命系统的不同范畴,有着不同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通过笔者多年教学,深深感悟到生物体基本的生命系统各组分间的和谐之美。
一、物质特殊
(一)生命系统的物质性、特殊性。世界是物质的。以细胞为基本生命系统的奇妙而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无生命元素的存在,说明它与非生物世界的统一性,但却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两大有机大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它们以碳链为基本支架,作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不同的生命之歌。
(二)生物催化剂――酶。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要在常温、常压下快速地完成,就必须要一种高效的催化剂―酶,生命无时无刻都不能离开酶,从小到大,繁衍生息,生老病死,新陈代谢,都和酶有关。它既有同于无机催化剂之处,又有别于它,如具专一性,易变性,反应条件温和性,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等生命特征。
二、结构巧妙
(一)和谐一体。任何系统都有它的边界,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组成,就细胞而言,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结构具一定流动性。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
(二)造型独特。细胞质基质是呈胶质状态,不是简单的胶状物质,其中含有如ATP、葡萄糖、水等各种成分,犹如孕育生命的海洋,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的大海里,承载着一艘艘功能不同的个体―细胞器,它们为了完成自己的不同使命,增加反应的场所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增加膜面积,呈现独特之美。
三、功能完善
(一)各组分既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细胞核中DNA经转录形成的mRNA经核孔出来后,在核糖体上指导合成,经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运输至细胞膜,以外排形式到细胞外。
(二)完善的防控体系。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病菌体的包围之中,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那是因为,在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了非特异性免***和特异性免***,它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实施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三)应对多变的环境。低等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太阳虫、细菌、等,都可感知外界环境的改变产生系列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趋于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多细胞生物有多个层次的生命系统,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精密有序结构。各种生物在生命系统的生命舞台上各有角色,相互配合,共同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
(四)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膜对物质的进出具控制功能,细胞需要的营养物可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的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易进入细胞,即使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也不相同,如气体进入是自由扩散方式,细胞选择吸收的小分子或离子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而大分子物质则是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
(五)能量的转化。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系统,不仅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且时刻从周围环境中获取能量,并利用这些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通过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中,而这些能量只有转移至ATP中,才能被细胞利用。动植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主要以细胞有氧呼吸的方式逐步将能量释放出来,部分转移到ATP中供生命活动所利用。
(六)细胞具全能性。由于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通过有丝***增殖而来的,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全部遗传信息。因此,分化的细胞仍具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在适宜的条件下,可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如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
四、曲折历程
细胞如同生物体一样,也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
(一)细胞***。单细胞生物体通过细胞***增殖而繁衍。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这个细胞开始,由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多细胞生物体积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细胞通过***进行增殖。真核细胞的***方式有三种:有丝***(主要方式,形成体细胞)、无丝***(不常见)和减数***(特殊的有丝***,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二)细胞分化。在胚胎发育早期,各个细胞彼此相似,与此同时,有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具有持久性、不可逆性、稳定性,是基因在不同时间、空间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细胞分化。没有细胞分化,就无组织、器官可言,生特体也就不可能正常发育。
(三)衰老、凋亡。再好的剧情总会落下帷幕,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目前对细胞衰老机制,科学家提出了众多假说中,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参考文献
细胞中的无机物篇3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正常细胞到底受了什么“刺激”才异常增殖的?
我们探索致癌作用新理论的曲折之路,始于40年前卡罗尔斯?索南夏因被要求回答一个“直截了当”的问题之际:卵巢雌酮是如何“刺激”它们在子宫、***、***、垂体腺和其他器官中的靶细胞增殖的。对他来说,显而易见的第一步是建立对雌酮敏感的细胞系——这是第一次将设想付诸实验。
正是这一里程碑式的收获,激励着安娜?索托加入了实验室,因为这个细胞系可望成为探究雌酮如何调节基因表达的有效工具,这在当时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课题。然而,细胞系自相矛盾的行为令我们感到困惑:以动物为例,这些细胞只有在用雌酮为动物治病时才会增殖,而一旦放在细胞培养器皿中进行试验,它们不管有没有雌酮都会增殖。
按照上世纪60年代盛行的理论,取自多细胞有机物的细胞,如果被置于细胞培养器皿中就会处于一种静止状态,即使营养物达到最佳浓度也不会促使其增殖。它们只有在受到信号——生长因子——诱导时才会增殖。
然而微生物学家还知道,细菌、变形虫和酵母等单细胞有机物是不需要信号的,只要遇到营养物就会迅速增殖。因此,这些有机物的默认状态就是增殖,由此形成了一个从进化角度来看合乎情理的观念。归根到底,有机物除此之外还会以什么方式来增殖呢?
无论单细胞抑或多细胞,其真核细胞的周期组分在本质上是相似的。那么,是否可以根据这一事实对这些细胞的默认状态作出教科书式的诠释呢?我们在详尽检索文献后找到的数据或理论,都没有对它们的默认状态随着多细胞有机物的披露而发生的根本变化作出解释。这就促使我们去搜索能解释雌酮在体内和体外的结果相互冲突的动因。
我们在血清中找到了抑制被雌酮当作靶标的细胞的增殖动因。看来,雌酮只是中和血清的抑制效果而已。由于细胞培养器皿中并不存在血清,因而雌酮是不起什么作用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当时我们像其他人那样认为,癌症是一个细胞增殖的问题
在我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后若干年,有人得出结论称:胚胎干细胞的默认状态就是增殖,淋巴细胞的生殖静止是经过了诱导而并非固有的。简而言之,多细胞有机物逐渐形成了调整细胞增殖的方式:它们时刻作好增殖的准备,却因受到其他细胞及其所在组织的影响而无从实现。
我们在阅读进化生物学家列奥?布斯影响卓著的《个性的进化》(1987年)一书后提出,游走性是单细胞和多细胞有机物的默认状态。动物的细胞是会活动的,从它们的出生部位不断涌向死亡部位,而有些类型的细胞活动性要自由得多,例如血液中的细胞。
在积累了20余年的研究经验后,我们走上了令人愉快的历险之路,那就是撰写一本有关控制细胞增殖和癌症的专著。当时我们像其他人那样认为,癌症是一个细胞增殖的问题,由此推断对细胞增殖控制的深入洞悉将会揭开致癌作用机制的奥秘。
然而,19世纪末曾有过另外一种观点,它把癌症解释成一种基于组织的疾病,跟胚胎发育背离正道的状况很相似。直到1914年德国生物学家特奥多尔?博韦利才提出:癌症是一种基于细胞的疾病。
这种以细胞为中心、如今有体细胞突变理论(***T)之称的看法,随着分子生物学***大行其道而愈益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生物学上一切现象必须从分子水平上去解释这个以基因为中心的观念。
通过这一历史回顾,我们不得不对各种无法用基于细胞的观点来解释的实验作了重新阐述,其中有些实验证明:癌细胞被置于器官(即提取细胞的源头)的健康组织(例如将肝癌细胞植入正常的肝,或是将胚胎癌细胞植入胚泡)时即可恢复正常。还有一个例子显示:正常细胞被植入错误的部位——例如将胚胎细胞植入时是如何变得异常的。
一个未说完的故事——新的理论需要实验来直接验证,但其技术难度在目前尚无法逾越
我们阐述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确认器官的正常结构是靠组织互动来维持的——与决定胚胎基本形态或形态发生的结构相类似。
在这些实验中,有一项是让小鼠***的供养组织或基质单独暴露于致癌物质。一旦两个组织重新结合,就足以诱导未暴露的正常上皮细胞发生癌变。
相反,将提取自小鼠***癌基质的上皮细胞植入正常的腺基质,结果便形成了正常的上皮组织。这些实验揭示了癌症的可逆转性,表明组织互动研究除了有助于理解癌症外,还能进一步探明它的逆转性。
细胞中的无机物篇4
海洋雪花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独特的现象,在能量流动和物质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2]。浮游植物凝聚体是海洋雪花的主要贡献者[3-4]。凝聚体的形成一般发生在海洋藻华发生的中后期,浮游植物细胞彼此粘合在一起,并且通过吸附细菌、生物碎屑和无机颗粒等物质,组成较大的凝聚体[3-4]。浮游植物凝聚体的形成显著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机物质通量,据估算深海区域每年有36%的初级生产力以凝聚体的方式沉降出真光层[2]。室内研究同时发现,浮游植物细胞在衰退期时最易形成凝聚体,此时细胞分泌更多的糖类物质,细胞表面粘性显著增加,有利于细胞彼此连接[5]。浮游植物细胞的凝聚过程需要提高细胞互相碰撞的机会,布朗运动,水体搅动和细胞沉降方式等物理因素均增加了凝集体形成的几率[6-7]。浮游动物的摄食行为同样能够增强浮游植物的凝集效率,例如浮游动物产生粘性更强的粪球,可粘合更多细胞;浮游动物通过游泳行为增加细胞的碰撞机会,提高细胞凝聚的几率;但是某些浮游动物过快的游泳速度则可能减少凝聚体的形成[8]。因此浮游动物对凝聚体形成的影响还存在争议。 棕囊藻(Phaeocystis)广泛分布于从热带到两极的广大海区,在全球碳和硫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9-10]。棕囊藻属于有害藻华物种,其产生的藻华经常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11]。1997年,我国南海首次爆发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藻华,此次藻华面积覆盖3000km2海域,时间持续6个月,导致邻近海域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750万美元[12]。棕囊藻具有特殊的异型生活史,包含游离单细胞和囊体两种生活史状态[13-14]。游离单细胞3—9μm,囊体直径一般为几百微米,中国南海发现的球形棕囊藻囊体直径则可达到3cm,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棕囊藻[12]。囊体结构为中空球状,球体外被为一层具有弹性的凝胶质半透膜,囊体细胞均匀包裹于凝胶质外被之下[15]。囊体外被的主要成分为粘多糖[16],具有粘性,因此囊体经常能够粘附在一起,形成凝聚体[17]。凝聚体的形成加速了有机物质的垂直沉降。在欧洲北海南部,棕囊藻藻华衰退时,囊体互相聚合并粘附其它有机碎屑以及无机颗粒形成凝聚体沉降到水层底部,约有60%的初级生产力被沉入海底[4]。 棕囊藻的凝聚和沉降也被认为是棕囊藻藻华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17]。但是,海区中极少发现棕囊藻单细胞形成的凝聚体[4]。棕囊藻囊体较大的体积导致浮游动物无法有效摄食囊体内细胞[18],有效减少了摄食死亡率[19-20]。摄食压力的存在提高了囊体体积和囊体的形成率[18,20]。因此囊体的形成和体积的提高成为棕囊藻重要的生态竞争策略[20]。棕囊藻单细胞聚合成凝聚体同样提高了体积,最大直径可达到10cm[4],远远超过浮游动物的摄食粒径范围。但是目前为止,依然不清楚单细胞凝聚体的形成同摄食压力的关系。本文选择中国南海球形棕囊藻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高密度摄食者,引入摄食压力,研究棕囊藻单细胞凝聚体形成和摄食压力之间的关系,阐明摄食在棕囊藻藻华消退期间的功能和意义。本次研究的结果为阐明球形棕囊藻的竞争策略及其生态效应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增强了对于浮游植物凝聚体形成机制的理解。 1实验方法 1.1藻种的培养 本研究所用球形棕囊藻取自广东汕尾沿海藻华发生现场,囊体直径范围为500μm到1cm,小心挑选健康完整的囊体,培养于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藻种室。球形棕囊藻培养在盐度为30psu的f/2培养基中[21],温度保持为20℃,光照强度为100μmol光子m-2s-1,光暗比为12h∶12h。但是待第2次接种后,囊体全部消失,只有游离单细胞存在,而且70%以上的单细胞均带有鞭毛,可以自由运动。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摄食者为异养甲藻-海洋弯曲甲藻(OxyrrhismarinaDujardin),购自美国西华盛顿大学ShannonPoint海洋中心。已有研究证实海洋弯曲甲藻能够以较高的速率摄食棕囊藻的单细胞[22]。 1.2摄食实验 将球形棕囊藻单细胞接种至12个透明培养瓶中(BDBiosciences,USA),接种体积为250mL,初始浓度为4000个/mL。将海洋弯曲甲藻投入到其中6个培养瓶中作为摄食组,初始密度为0.2个/mL,剩余6个培养瓶中只包含球形棕囊藻作为对照组。3个无摄食培养瓶和3个摄食瓶置于摇床上(VWRScientific,USA),摇床转速为10RPM,保持细胞均匀分布,并提高细胞的相遇率[23]。其余3个摄食瓶和3个无摄食瓶置于静止平台上。培养温度为20℃,光照强度为100μmol光子m-2s-1,光暗比为12h∶12h。 1.3取样与测定 每4d取样1次,每次取2mL样品,加入酸性Lugol's溶液固定。利用Sedgwick-Rafter计数框(SPISupplies,USA)计数游离单细胞数量,计数的细胞数量不少于200个[18]。凝聚体形态与数量,凝聚体包含细胞丰度以及海洋弯曲甲藻数量的测定在24孔细胞培养板中进行,计数的凝聚体/海洋弯曲甲藻数量不少于30个。为了研究的便利,将凝聚体的形态简化为球体(见结果2.1及***1),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凝聚体的细胞数量(Na):式中,ragg为凝聚体直径,rcell为单细胞直径。 2结果 2.1单细胞凝聚体的形态 无论有无搅动,摄食组中均发现了棕囊藻单细胞凝聚体。细胞紧密附着在一起,形成近似圆球结构,体积大于摄食者———海洋弯曲甲藻。在凝聚体形成初期,细胞联系较为松散,细胞之间有凝胶状物质存在,凝聚体中包裹的纤维等物质清晰可见,且凝聚体细胞均无鞭毛。随着聚集体体积逐渐提高,细胞彼此之间联系愈发紧密,凝胶状物质不可见,细胞之间无缝隙,整个凝聚体呈不透明的球体,无法观察到凝聚体的内部结构(***1)。对照组中并无凝聚体的出现。无搅动摄食组中凝聚体体积逐渐提高(P<0.01),从第16天的(43.4±7.7)μm增长至第36天的(98.0±27.8)μm(***2a)。而搅动摄食组中凝聚体直径在第36天达到最高,只有(61.97±15)μm(***2b)。无搅动摄食组中,棕囊藻凝聚体包含的细胞密度逐渐提高(P<0.01),从16天的(97.5±89.8)提高到(1367±823.62)个/凝聚体(***2c)。而搅动摄食组中在第36天时达到最高,为(193.2±170.3)个/凝聚体(***2d)。凝集体包含细胞密度同凝集体体积线性相关(P<0.001)。#p#分页标题#e# 2.2单细胞和凝聚体数量 海洋弯曲甲藻有效摄食了球形棕囊藻单细胞。摄食组中细胞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3a)。在16d和20d时,游离单细胞几乎被摄食殆尽。直到28d,细胞丰度才稍有提高,然后再次减少到几乎为0。搅动摄食组中单细胞浓度变化同样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3b),摄食组中球形棕囊藻承受着较大的摄食死亡率。无搅动摄食组中,凝集体在第16天时大量形成,凝聚体数量达到(43.8±2.4)凝聚体/mL,第20天达到最高值为(53.7±0.4)凝聚体/mL。第24天开始囊体密度下降,实验结束时(36d),凝聚体数量只有(28.0±3.3)凝聚体/mL。搅动摄食组中于24d发现凝聚体,28d达到最高值(23.0±2.0)凝聚体/mL,之后凝聚体数量迅速下降(***4)。 2.3摄食者的密度 海洋弯曲甲藻的初始密度只有0.2个/mL,但是其数量迅速提高且出现较大的波动。在无搅动摄食组中,海洋弯曲甲藻的密度于12d后达到(1.06±0.02)×104个/mL(***5)。由于凝聚体的出现,海洋弯曲甲藻的密度出现波动并于24d后显著下降(P<0.01),到实验结束时,海洋弯曲甲藻在无搅动摄食组中密度只有(0.36±0.05)个/mL。搅动组中由于凝聚体的出现,摄食者密度同样出现了波动,在32d后显著下降(P<0.05)。 3讨论 藻华末期,浮游植物细胞互相连接形成凝聚体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现象。尽管棕囊藻经常引发大规模的藻华,但是目前关于棕囊藻单细胞凝聚体的报道只有一例[4]。由于囊体是藻华发生期间的优势形态[12-13],单细胞丰度很少,因此导致单细胞间接触机会少,降低了凝聚体的形成几率。本次研究中,对棕囊藻培养体系施加了搅动,有效增加了细胞的碰撞与结合几率;并促使棕囊藻细胞更快的进入衰退期[24];分泌更多的多糖类物质,使得细胞表面黏性增强[16]。具备形成凝聚体的两个必要条件,对照组中依然未发现任何凝集体,说明对照组中单细胞缺乏形成凝聚体的机制。无论是否存在搅动,摄食组中均发现了凝聚体的存在,说明摄食压力的存在促进了单细胞凝聚体的形成。囊体形成前,超过70%的单细胞具有鞭毛,在海水中自由的游动,而形成凝聚体的细胞则均无鞭毛。这样在凝聚体形成过程中,单细胞褪去鞭毛粘结在一起,证明了凝聚体的形成是棕囊藻主动的生理过程。凝聚体的形成有效保护了部分细胞免受摄食者的影响,凝聚体一旦出现,摄食者的数量立即减少。随着凝聚体的体积增大,更多的细胞被凝聚体粘连在一起,导致摄食者密度持续下降。凝聚体的形成在棕囊藻生长末期成为抵御摄食的有效手段。 本研究中采用的摄食者密度较高,达到1.3×104个/mL,而这个密度在自然水体中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浮游动物摄食研究中一个普遍的问题[18,20]。在Jacobsen等的研究中[18],摄食者:食物的比例为1∶50(Gyrodiniumdominans:P.globosasolitarycells),随着实验的进行G.dominans密度提高很快,摄食者:食物的比例达到3∶50[23]。而在本次研究中,摄食者:食物的比例最初只有1∶20000,但是在20d时,这个比例达到8,说明海洋弯曲甲藻有效摄食了球形棕囊藻的单细胞,本身的密度也提高较快。过高的摄食者密度必然导致过高的摄食压力,从而引起浮游植物细胞特殊的生理响应[23]。本研究中,过高的摄食压力导致了游离单细胞几乎被耗尽,促进了凝聚体的形成。细胞被凝聚体的形成可能属于棕囊藻的“应激”反应的结果。由于现场中以及室内培养体系中,不会出现类似的高摄食压力,衰老的游离单细胞缺乏形成凝聚体的动力。这也解释了单细胞凝聚体很少被发现的原因。而Riebesell等在欧洲北海发现棕囊藻单细胞聚集体时,海区微型浮游动物密度较高[25],棕囊藻单细胞同样面临较高的摄食压力,同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对比性。 一般来说,藻华末期的棕囊藻囊体衰老破裂,释放出单细胞,被微型浮游动物摄食,有机碳进入经典食物链继续传递[13]。衰老的囊体在海洋表层被微生物侵蚀,形成大量白色泡沫[11]。而尚未破裂的囊体可形成凝聚体,但是由于囊体之间结合松散,具有较大的浮力,不利于沉降,在真光层中再矿化[4],有机物质进入微生物食物环。如果单细胞形成凝聚体,则凝聚体不易被浮游动物摄食,而凝聚体由于结合了较多的细胞,体积和密度增加,从而快速沉降至海底[4]。因此单细胞形成凝聚体可能将更多的有机碳以沉积物的形式带入海底,减少了食物链中有机物质的比例。凝聚体的形成由于体积增大,可能阻碍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减少了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因此棕囊藻单细胞形成凝聚体将改变有机物质的循环和流通,进而改变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球形棕囊藻在生长的各个阶段均具有优越的竞争生存策略[19]。棕囊藻的囊体能够调控浮力,提高在真光层中的滞留时间[26],为生物量在水体表层的迅速积累提供了条件。当球形棕囊藻藻华爆发时,囊体坚韧的外被和较大的体积抵制了海洋细菌,病毒和浮游动物对囊体细胞的侵蚀和摄食[18,20,27]。而在藻华后期,棕囊藻囊体开始破裂,囊体内细胞被释放出来。如果承受的摄食压力过大,单细胞则可形成凝聚体,降低了细胞的摄食死亡率。另外,聚集体的存在可作为棕囊藻越冬的形态,在条件适合时再次增殖[19]。具备各种优越的竞争策略有利于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形成,也解释了棕囊藻成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最“成功”的浮游植物的原因。 4结论 通过添加高密度的摄食者———海洋弯曲甲藻,在球形棕囊藻培养体系中引入较高的摄食压力,棕囊藻单细胞被大量摄食,从而诱导并刺激单细胞脱去鞭毛,互相吸附连接,形成结构紧密的凝聚体结构。棕囊藻单细胞凝聚体体积显著高于摄食者的体积,且逐渐提高,造成了摄食者和食物之间的不匹配。凝聚体的形成有效阻止了海洋弯曲甲藻对游离单细胞的摄食,降低了细胞的死亡率。鉴于现场中很少出现单细胞凝聚体,本次研究中的凝聚体可能是球形棕囊藻面对高摄食压力情况下而采取的“应激性”防御策略。棕囊藻成为海洋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藻华物种得益于其具有的各种竞争策略。#p#分页标题#e#
细胞中的无机物篇5
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归纳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高中生物知识归纳报告一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高中生物知识归纳报告二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高中生物知识归纳报告三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高中生物知识归纳报告四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细胞中的无机物篇6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备考知识归纳精选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高中生物备考知识归纳精选参考一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知识点总结: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的过程。
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47.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9.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高中生物备考知识归纳精选参考二
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细胞中的无机物篇7
一、探究性实验题的一般分析步骤
探究性实验题的一般步骤可分为: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控制无关变量实验观测指标的确定及预测实验结果。
二、高考真题
(2009年江苏生物高考32题)动物器官的体外培养技术对于研究器官的生理、病理过程及其机制意义重大。下***是一个小鼠的肝脏小块培养装置示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肝脏切成小薄片,这有利于肝脏细胞?摇?摇?摇?摇。
(2)气室中充入5%CO气体的主要作用是?摇?摇?摇?摇。
(3)培养液中添加抗生素是为了抑制细菌生长,但要注意选择抗生素的?摇?摇 ?摇?摇,以保证抗生素对肝脏无害。
(4)有机物X有毒性,可诱发染色体断裂。利用上***所示装置和提供的下列材料用具,探究肝脏小块对有机物X是否具有解毒作用。
材料用具:
肝脏小块,外周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培养液,植物凝集素(刺激淋巴细胞***);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玻璃皿,滴管;吉姆萨染液(使染色体着色),有机物X溶液等。实验过程:
①在淋巴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凝集素培养淋巴细胞,取4等份,备用。
②利用甲、乙、丙、丁4组上***所示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表示已完成的步骤)。
上表中还需进行的操作是?摇?摇?摇?摇。
③培养一段时间后,取4组装置中的等量培养液,分别添加到4份备用的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继续培养。
④一段时间后取淋巴细胞分别染色、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摇 ?摇?摇?摇,并对比分析。若丙组淋巴细胞出现异常,而甲组的淋巴细胞正常,则说明?摇?摇?摇?摇。
【参考答案】(1)吸收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
(2)维持培养液适当的pH
(3)种类和剂量
(4)向乙(或丁)组装置中放置肝脏小块?摇染色体形态和数量?摇肝脏小块对有机物X具有解毒作用
本题是一道探究性实验题,涉及的内容很多;但由于高考时间限制,对学生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原则、要求等并没有过多考查。如果评讲时就题论题,学生就会失去一次很好的思维训练机会。为此,我根据实验设计的一般规则对它进行重新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分析能力。
三、教学策略
教师呈现题目后,首先应要求学生仔细审题,明确目的要求,搞清题意。然后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问题1:本实验的实验目的与原理是什么?
在实验设计题中,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对照实验设计是密切相关,相互提示的。因此,在解实验题时,应该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肝脏小块对有机物X有无解毒作用;原理是有机物X有毒,可诱使染色体断裂。
问题2:探究小鼠肝脏小块有无解毒功能。此实验中的自变量、应变量分别是什么?
实验设计中变量的确定是非常重要,只有明确自变量、应变量,才能做好对照实验的设计。一个实验中的自变量一般只有一个,但要求不同,自变量的数量也有可能发生改变;因变量则是实验观察的指标,一般只有一个。
在本实验题中,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可确定实验的自变量有:是否加入肝脏小块,是否加入有机物X(未加入有机物X作为空白对照);因变量是淋巴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数目是否异常。
问题3:实验分组如何确定?
实验分组数一般是根据是否有自变量加上一组空白对照来确定,所有实验的分组必需有编号。
由于本实验的变量是是否加入肝脏小块、有机物X,因此实验可设计四组:A、肝脏培养液+有机物X+肝脏小块+淋巴细胞(观察肝脏细胞有无解毒功能);B、肝脏培养液+肝脏小块+淋巴细胞(观察肝脏小块对淋巴细胞有无影响);C、肝脏培养液+有机物X+淋巴细胞(观察有机物X对淋巴细胞的毒害作用);D、肝脏培养液+淋巴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用于比较淋巴细胞中染色体是否发生异常)。
问题4:在实验设计中,如何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无关变量能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会降低实验的说服力;因此在实验设计中要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措施有:设计对照实验,实验对象的生理状况一致,添加试剂的量相等,培养在相同适宜环境中,等等。
本实验对控制无关变量没有作具体要求,但在具体实验设计时要注意语言描述,减少无关变量的影响。例如在①中淋巴细胞分组时就强调随机、平均分为四组;②中应强调加入的试剂量相等、没有加入的可用等量的培养液调节,使最终的溶液体积相等;③应强调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问题5:如何确定实验可能的结果及结论?
在探究性实验中,实验可能的结论是根据实验目的推导的。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肝脏小块对有机物X有无解毒作用”;因此可能的实验结论就有:a.肝脏小块对有机物X有解毒作用;b.肝脏小块对有机物X没有解毒作用;c.肝脏小块对有机物X只有部分的解毒作用。在具体解题时,实验可能的结果可由实验结论反向推测。本实验可能的结果及结论就有:如果甲、乙、丙、丁四组淋巴细胞形态基本相似,说明肝脏小块对有机物X有解毒作用;如果甲、丙、两组淋巴细胞形态异常,乙、丁两组淋巴细胞形态正常,说明肝脏小块对有机物X没有解毒作用;如果和乙、丁两组相比,丙组淋巴细胞明显异常、甲组细胞稍有异常,说明肝脏小块对有机物X有一定的解毒作用,但不能彻底解除有机物X的毒性。
问题6:如果让你根据题中给出的实验仪器、试剂、材料,进一步设计实验“观察淋巴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在实验设计时,应根据实验目的、原理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充分思考题目中所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分别起什么作用,如何运用。一般情况下,题目中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要充分利用;除非题目允许,否则不能随意地增加实验试剂和材料。在本实验给出的材料、试剂中,外周血淋巴细胞用于检测染色体是不发生异常,吉姆萨染液用于使染色体着色(不可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其它具体的实验过程可参照书本中有丝***装片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反思
高考结束后,我对所教学生作了随机调查,学生对该题的难度评价不一。普遍反映,由于试卷的阅读量比较大,此题又涉及新的背景信息,解题时把握性不大。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难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再用常规思路分析,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同时能加强对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细胞中的无机物篇8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半胱氨酸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参与集体抗氧化和能量代谢,在调节免***,抵制细胞突变、防止癌症的发生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在硒元素防治癌症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证实硒在防止细胞癌变、提高机体免***力和抗氧化能力,以及在放、化疗增效方面确有实效。
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力方面:
机体的免***功能一方面是抵抗外邪入侵的屏障,另一方面对防止肿瘤发生也有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系统能够及时识别突变的细胞并将其清除,从而防止肿瘤的发生。当人体的免***功能受损时,突变的细胞躲过了免***系统的监视,得以发展为肿瘤。
很早以来人们就认识到硒与人体免***功能有关,缺硒可导致免***能力低下,而补硒可提高机体免***力。近年,无论从流行病学研究还是动物实验都已证明,硒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硒对生物体液免***功能的影响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已证实在人类胚胎发育的早期硒已成为必需元素,它除了作为GSH―Px的成分,在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核酸、蛋白质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外,还能拮抗汞、砷、镉、铊的毒性,而这些重金属也是导致癌症发生的环境因素。据实验报道,利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10-9~10-6米的硒一起培养,发现硒能促进干扰素的产生,并且在体外可以增加λ-干扰素的活性,增强人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可以通过其细胞毒性作用在抗肿瘤中起重要作用,除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外,还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调节作用,增强抗肿瘤效果。相反,机体缺硒则会影响到免***系统的活性。有实验表明,用低硒(含硒0.0007ppm)饲料喂养小鼠,造成其严重缺硒状态(血硒0.02微克/毫升),肿瘤免***反应全面受抑,表现为T淋巴细胞的特异增殖和细胞毒作用以及NK和LA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
提高抗氧化能力方面;
氧自由基在生理条件下对机体无害,在病理条件下,活性氧产生过多会引起一系列机体损害。目前认为,自由基主要是活性氧在促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许多促癌物都能直接或间接方式产生活性氧,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起促癌效应。而抗氧化剂在整体或体外实验中都有抑制某些促癌剂的作用,从而起抗癌效应。硒元素也是一种理想的抗氧化剂。研究结果表明:亚硒酸钠对白血病HL-60细胞影响实验中观察到,硒在一定条件下诱导HL-60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可增强自由基清除系统酶活性,降低细胞内自由基水平,降低细胞发生突变的几率。
放、化疗增效:由于肿瘤新生未成熟血管结构缺陷,微循环障碍使动物和人实体瘤中普遍存在乏氧细胞。因为乏氧细胞对化疗和放疗都不敏感,常成为肿瘤难以治愈的根源。研究显示,实体瘤化疗时药物总是借血流最先到达肿瘤外层,较少或根本不渗透到肿瘤内部。因此,总是外层的氧合增殖细胞首先被杀灭,内层乏氧细胞由于药物不能以有效浓度到达,以及其对药物的固有耐药性,使乏氧细胞不被杀伤。乏氧细胞还具有明显的抗放射性,缺氧可保护肿瘤细胞免遭照射的细胞毒杀伤作用。实验表明,乏氧细胞仅为氧合细胞放射敏感性的1/3。还有资料证实,大剂量照射动物肿瘤,杀灭大量氧合细胞以后残存的乏氧细胞有的仍可发育正常成为肿瘤发生而导致***失败。硒元素可以促进修复肿瘤未成熟血管基底膜,改善肿瘤微循环,减少肿瘤乏氧细胞,再结合化疗等措施将极大地提高治愈恶性肿瘤的几率。特别是在消灭残余病灶,防止复发等方面,硒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细胞中的无机物篇9
所谓器官打印,是指利用人体生物器官打印技术,使用特制的“生物墨水”和“生物纸”,通过全自动控制的生物打印机将组织和器官的基本生物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克隆出具有生物活性和正常功能的组织和器官,对受损部位进行修复、替代及再生。
迄今为止,这仍是一个相对遥远的目标。不过,技术原理已不再是难题,科学家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蓝***――在未来,打印机喷出的不再是墨水,而是每秒数以千计的人类细胞。研究人员利用特制的“生物墨水”和“生物纸”,便可将细胞组装为三维的人体器官。这种技术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其实原理并不复杂。“生物墨水”是指直径为几百毫米的细胞簇,它们能像液体一样流动、融合,形成层片、环形等各种形状;“生物纸”则是指和细胞有相容性的凝胶类物质。研究人员把这种“生物墨水”注入一个类似于注射器的装置,然后将“生物墨水”输出到“生物纸”上,就这样一层一层“打印”,形成三维结构。一旦得到了基本的组织结构,细胞就能依靠“自我组装”机理融合在一起。科学家解释说,在人体器官的横切面上,各种细胞的分布一览无余。打印机的功能即是将细胞按照原来的布局安放在横切面的“复印件”上。所有的横切面集合在一起便组成了一个三维的器官。正如喷墨打印机可以选择相应的颜色一样,生物打印机也可以辨别不同类型的细胞。其原理与建造摩天大楼相差无几。不同的是,钢梁、水泥和玻璃等原料将被各种细胞所替代。
根据科学家的预测,按这种方式制造人类心脏至少还需要20年。对于那些苦等移植手术的病人来说,这种大规模的“造心”技术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利用病人自身细胞制造的心脏将大大降低引发排异反应的风险。
细胞中的无机物篇10
一、对免***器官和免***细胞的考查
免***器官主要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免***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各种免***细胞的产生都是在骨髓中的。其中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而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分化成熟的。
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吞噬细胞虽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能产生抗体的也只有浆细胞。
免***细胞中,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等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 效应T细胞只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但不能将其直接消灭。
例1 (2014年大纲卷)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
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解析: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既可参与体液免***也可参与细胞免***。A正确。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从而使病原体失去寄主细胞。B正确。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产生的,而T细胞则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C正确。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对抗原的免***清除,D错误。
答案:D
例2 (2014年江苏卷)下列关于人体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C.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D.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过程
解析: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进行增殖,部分分化为效应T细胞,部分成为记忆细胞。A错误。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也是先增殖、分化,大部分成为浆细胞,少量成为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能产生抗体。B正确。过敏反应是一种机体二次接触相同抗原引起的免***过强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C正确。巨噬细胞属于吞噬细胞。它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第二道防线),在特异性免***中也参与。如对抗原的处理,又如在体液免***中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
答案:BC
二、对免***活性物质的考查
免***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抗体化学成分为免***球蛋白质。抗毒素、凝集素等属于抗体。正常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此外在组织液和细胞分泌物(如***汁)也含有少量的抗体。并且抗体也只对存在于内环环境中的抗原起作用,如果病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则抗体无法发挥作用,
而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则存在于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淋巴因子由T淋巴细胞或效应T淋巴细胞产生。在人体内有多种淋巴因子。淋巴因子的作用主要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并促进对病原体杀伤力。
溶菌酶可以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人世的盛名不过是一阵风而已,一会向这里吹来,一会向那里吹去,因为变换方向也就变换了名字。
快乐的秘诀: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去喜欢自己做的事。
例3 (2014年重庆卷)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记忆
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题中选项与题干信息的关系。机体受抗原刺激能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二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利用***苗进行免***预防正是这个原理,使肌体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抗体、淋巴因子在机体内存在时间短,而吞噬细胞对抗原无记忆作用。因此只有C正确。
答案:C
三、对特异性免***与非特异性免***进行考查
非特异性免***人一生下来就具有。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非特异性免***的特点:
①作用范围广。机体对入侵抗原物质的清除没有特异的选择性。
②反应快。抗原物质一旦接触机体,立即遭到机体的排斥和清除。
③有相对的稳定性。既不受入侵抗原物质的影响,也不因入侵抗原物质的强弱或次数而有所增减。但是,当机体受到共同抗原或佐剂的作用时,也可增强免***的能力。
④有遗传性。
⑤非特异性免***是机体特异性免***的基础,特异性免***系统是在非特异性免***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特异性免***的形成,也会促进非特异性免***功能。
而特异性免***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主要包括细胞免***和体液免***。
例4 (2014年海南卷)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应答属于细胞免***
解析:人的口腔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唾液中的溶菌酶、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对病原菌都有一定的防御能力,A、B正确,吞噬细胞对病原体无特异性,对多种病原菌都有吞噬作用。C正确。B细胞通过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对病菌进行免***应应,因此属于体液免***。D错误。
答案:D
四、考查体液免***与细胞免***的关系和过程
(1)体液免***中浆细胞有来源两个,即B细胞与记忆细胞。B细胞接受刺激的来源也有两个,即直接接受抗原刺激与由T细胞呈递抗原。
(2)一个细菌或病毒往往有多种抗原,如细菌的细胞壁抗原与分泌的外毒素抗原等。
(3)机体对癌变细胞的清除只需细胞免***即可。
对于进入体内的病原体,多数经过体液免***就能将其清除。对于结核杆菌等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致病细菌,需先经过细胞免***将宿主细胞裂解后再通过体液免***彻底消灭。对于进入机体的病毒,先经过体液免***消灭大多数病毒,未被体液免***清除的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通过细胞免***将宿主细胞裂解,此时由于病毒失去宿主细胞,而自身无***的代谢能力而死亡。
(4)器官移植中出现的排异现象属于细胞免***。
例5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功能。非特异性免***的特点是 。
(2)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功能。通常,在细胞免***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 。
(3)在特异性免***中,T细胞可产生 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 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 ,参与体液免***过程。
解析:本题通综合考查了体液免***和细胞免***的有关知识。
(1)非特异性免***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在细胞免***过程中,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并结合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靶细胞),并使其裂解凋亡。
(3)体液免***时,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刺激其产生免***的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
答案:(1)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3)淋巴 B 抗体
五、考查免***失调的有关知识
免***失调包括免***过强和过弱,免***过强包括自身免***病和过敏反应等。
如果自身免***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注意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不一定是抗原,如青霉素属于过敏原,但由于其分子量较小,只有与体内的某些蛋白质结合后才成为抗原。
免***过弱包括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免***缺陷疾病。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缺陷综合症。
例6 (2014年天津卷).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过程属于体液免***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解析:有关重症肌无力的知识在近年高考试题中屡屡考查。
由***可知,物质a刺激机体产生了抗a抗体,说明物质a作为抗原起作用,而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说明物质a可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A正确。抗a抗体与物质a(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然后被吞噬细胞吞噬,B错误。产生抗体的免***属于体液免***,C正确;由于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受体,所以患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因此肌肉不能有效接受神经细胞传来的兴奋,肌肉不能正常收缩从而引起肌无力。D正确。
答案:B
六、综合考查免***知识
例7 (2014年高考试题整合) 回答下列与免***有关的问题:
(1)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中发挥重要作用。
(2)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 (属于/不属于)细胞免***。
(3)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细胞是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 。
(4)长期汽车尾气暴露的人群,其T淋巴细胞执行的 免***功能障碍,导致识别、攻击癌细胞的能力下降,癌症发病风险提高。
(5)胰岛B细胞含有与某病毒相似的 ,若人体感染该病毒,自身免***系统在消灭病毒时可破坏胰岛B细胞,引起Ⅰ型糖尿病,该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
解析:本题是根据2014年各地高考试题整合而来,综合考查免***有关知识。
(1)胃黏膜属于免***系统第一道防线,在机体非特异性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通过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清除死亡细胞是非特异性免***,因此不是细胞免***。
(3)细菌感染后首先经过非特异免***,在非特异性免***中,吞噬细胞能杀死部分的病菌,因此对细菌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细胞是吞噬细胞,未被清除的病菌再进行特异性免***,其中在体液免***中,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
(4)汽车尾气中含有的多种致癌因子可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T细胞识别、攻击癌细胞是细胞免***过程,因此,长期汽车尾气暴露的人群T淋巴细胞执行的细胞免***功能可能会发生异常。
(5)根据题意可知,机体产生的针对病毒的抗体攻击了自身胰岛B细胞,说明胰岛B细胞含有与病毒相似的抗原;
答案:(1)非特异性
(2)不属于
(3)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4) 细胞
(5)抗原
七、以实验形式对免***知识进行考查
例8 (2014年高考试题整合)回答下列问题:
(1)(新课标Ⅰ节选)某研究者用抗原(A)分别免***3只同种小鼠(X、Y和Z),每只小鼠免***5次,每次免***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下***所示。
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细胞中的无机物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