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诗篇1
1、关关雎***,在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关雎》
2、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
3、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5、天街曾醉美人畔,凉枝移插乌巾。——吴文英《夜飞鹊·蔡司户席上南花》
6、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8、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9、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苏轼《贺新郎·夏景》
10、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1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佚名《蒹葭》
12、织锦相思楼影下,钿钗暗约小帘间。——吴文英《新雁过妆楼·中秋后一夕李方庵月庭延客命小妓过新水令坐间赋词》
13、念碎劈芳心,萦思千缕,赠将幽素,偷翦重云。——吴文英《风流子·黄钟商芍药》
14、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15、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断肠。——曹丕《燕歌行》
16、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严仁《玉楼春·春思》
17、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18、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李白《荆州歌》
19、屏山遮断相思路,子规啼到无声处。——高鹗《青玉案·丝丝香篆浓于雾》
20、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21、天涯地角有穷时,仅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22、名播兰簪妃后里,晕生莲脸君王侧。——张琼英《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23、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词二首》
24、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25、空劳纤手,解佩赠情人。——牛希济《临江仙·柳带摇风汉水滨》
26、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27、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28、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29、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武则天《如意娘》
30、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李白《古意》
31、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袁枚《马嵬》
32、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33、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34、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35、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王维《伊州歌》
36、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37、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38、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39、辜负我,悔怜君,告天天不闻。——牛峤《更漏子·春夜阑》
40、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41、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牛峤《忆江南·衔泥燕》
42、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43、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44、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45、春闺月,红袖不须啼。——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46、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朱彝尊《长亭怨慢·雁》
47、漫向寒炉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陆游《浣溪沙·和无咎韵》
48、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雍裕之《自君之出矣》
49、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50、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51、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张籍《征妇怨》
52、多情仅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53、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王维《西施咏》
54、旧相思偏供闲昼。——吴文英《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55、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
56、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王国维《点绛唇·屏却相思》
57、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叶梦得《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
58、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59、掩妾泪,听君歌。——李白《夜坐吟》
60、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吴文英《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61、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62、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63、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64、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65、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66、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和凝《天仙子·柳色披衫金缕凤》
67、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李商隐《风雨》
68、花满河阳,为君羞褪晨妆茜。——吴文英《烛影摇红·赋德清县圃古红梅》
69、明月照相思,也得姮娥念我痴。——高鹗《南乡子·戊申秋隽喜晤故人》
70、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吴文英《望江南·三月暮》
71、落花人***,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7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73、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74、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75、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76、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李白《杨叛儿》
77、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78、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79、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80、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傅玄《车遥遥篇》
81、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82、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83、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84、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85、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8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8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88、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晏几道《玉楼春·雕鞍好为莺花住》
89、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90、对菱花与说相思,看谁瘦损。——陆叡《瑞鹤仙·梅》
91、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严仁《玉楼春·春思》
92、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93、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94、春思乱,芳心碎。——惠洪《千秋岁·半身屏外》
95、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圞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96、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吴文英《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97、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98、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柳枝词》
99、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琴歌》
100、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欧阳炯《贺明朝·忆昔花间相见后》
101、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佚名《留别妻》
10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佚名《迢迢牵牛星》
103、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04、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范云《送沈记室夜别》
105、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106、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07、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08、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江淹《古离别》
109、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110、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111、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112、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吴文英《宴清都·秋感》
113、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114、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115、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116、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17、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姜夔《翠楼吟·淳熙丙午冬》
118、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19、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佚名《留别妻》
120、枕障薰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应知。——张曙《浣溪沙·枕障薰炉隔绣帷》
121、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22、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123、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仅有相随无别离。——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12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125、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晏几道《生查子·狂花顷刻香》
126、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127、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128、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129、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130、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李白《杨叛儿》
131、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132、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13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134、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135、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李白《夜坐吟》
136、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37、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138、夜夜相思更漏残,悲痛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139、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140、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李白《折杨柳》
141、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142、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吴均《登二妃庙》
143、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144、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145、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146、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14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佚名《子衿》
148、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149、佳人***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150、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严羽《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151、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诗三首》
152、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李白《折荷有赠》
153、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孙光宪《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
154、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155、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江淹《古离别》
156、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15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日夜记梦》
158、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明月上高楼》
159、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60、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曹植《明月上高楼》
161、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答施》
162、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63、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64、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班婕妤《怨歌行》
165、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春恨》
166、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王守仁《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
16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168、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徐再思《阳春曲·闺怨》
169、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170、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周邦彦《六丑·落花》
171、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172、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173、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174、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175、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关雎》
176、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177、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178、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春暮》
179、问别来解相思否。——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80、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8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182、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鱼玄机《闺怨》
183、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184、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85、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严蕊《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186、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187、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
18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189、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190、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韦庄《菩萨蛮》
191、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孟郊《列女操烈女操》
192、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宋祁《落花》
193、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194、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195、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舒亶《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
196、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李白《独不见》
197、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其一》
198、碧云无渡碧天沉,是湖心,是侬心。——张惠言《江城子·填张春溪西湖竹枝词》
199、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吴文英《沁园春·送翁宾旸游鄂渚》
200、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 ·
· ·
· ·
· ·
· ·
· ·
· ·
· ·
关于爱情的诗篇2
2、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费泪行。
3、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人。
4、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5、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7、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8、直到相思了无益,未妨难过是情狂。
9、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10、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关于爱情的诗篇3
[关键词]爱情观 继承与发展 比较分析
[中***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57-02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是人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因此也成为人类自古以来不断歌颂的话题,上至2000多年前的《诗经》,下至现代各种诗文,都少不了爱情。而其中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更是有不少关于爱情的名篇佳句,流传至今,影响深远。而其中体现的爱情观不但深深浸透到中华传统文化观念中,更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一、追求爱情的态度:自由浪漫与含蓄浪漫
《诗经》是反映殷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个时代是原始性文化自由发展的时代,封建礼教没有影响到人们的感情,自由、热烈、浪漫是爱情婚姻最明显的特征。《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其故事多为描写男女互相爱慕、幽会及互赠信物,《诗经》通过爱情诗表达男女初恋时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感情,反映出原始社会制度的自由和人们朴素纯洁的爱情观。
自由浪漫、热烈率真的追求是《诗经》中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的婚恋的特点,毫不掩饰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周南・关雎》《郑风・狡童》以及《郑风・子矜》这几首诗体现了大胆浪漫和真挚细腻的婚恋特点,表现出这个时代女子对待爱情的大胆与真诚。即使是人们一贯认为应该含蓄的女子一方也会唱出“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莲。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选自诗经・陈风――《泽陂》)这样大胆而直率的句子。《泽陂》描写女子思念意中人的情怀。由于看见堤岸边的蒲与荷相伴成长,生发出自己心中的思念。但是总无法实现,尽管伤心落泪,辗转反侧,心中的追求依然可望不可及,就像有池泽相隔一般。这描写了一位少女在过河的时候看到一个相貌英俊的男子,心生爱慕,在她眼中心里,男子“硕大且卷”“硕大且俨”,也就是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而少女在字里行间不但直接表现对男子的赞美之情,也大胆表达对爱情的渴望。通过细节的描写,衬托出她内心的不安与辗转反侧,写的十分真实可感。
席慕容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推出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爱情诗,征服了台湾诗坛,在大陆又掀起了一股“席慕容旋风”,被无数青年男女所追捧。她的诗如同那个时代一样,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席慕容的爱情诗歌体现了80年代纯真的爱情观。从席慕容的爱情诗歌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诗经》中对爱情追求的自由浪漫与热烈率真。《一棵开花的树》中“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两句就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大胆的少女,娇美的容颜灼灼,期待着生命中的那个人的出现,“最美丽”的时刻,既是少女的自信,也表现了少女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这里体现的大胆直率的追求爱情的态度,就是对《诗经》中爱情观的很好体现。
在席慕容的诗中,追求爱情的态度更多的是在继承《诗经》大胆直率的方式基础上,又增加了含蓄细腻的一面,较为含蓄典雅地追求爱情。席慕容的代表作《莲的心事》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勇于追求爱情,直率、坦白、含蓄和浪漫的爱情观。“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也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我最美丽的时刻”。这里把正值风华的女子比作一枝亭亭的荷花,无忧无惧,过了青涩的年华,还未受岁月的摧残,等待着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感情真挚自然,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清纯而自然,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既大方率直,又不失含蓄和浪漫。席慕容在《千年的愿望》中对爱情十分典雅含蓄地进行描述,虽然知道表达的主题是爱情,但却一字未从正面提及,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渴求爱情的态度:大胆细腻与倾情执着
《诗经》年处的时代,对恋爱、婚姻的限制并不严格。很多诗篇都体现出大胆、直白地追求爱情的特点。从《周礼・媒氏》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在恋爱进程中,可以自由地择偶和同居。《诗经》中有许多描写男女自由恋爱的诗篇,无论是如《邶风・静女》《卫风・桑中》描写幽期约会的,还是如《郑风・摔兮》《王风・君子阳阳》描写同歌同舞、别后相思的,都反映了《诗经》所处社会的现实,犹如一幅幅爱情风俗画, 真实地展示了我国古代淳朴无邪、自然健康的民风,维妙维肖地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纯真感情。
《诗经》所处的社会,虽然物质生活困乏,但是青年男女的内心世界依然是丰富多彩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也有很多诗篇表现了一种含蓄温婉的美。采用一种温文尔雅的方式来表现人们内心细腻真挚的情感。如《郑风・出其东门》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纯洁专注的爱情,以含蓄的手法表现了城门外女子貌美的样子,用“云”“荼”这样的比喻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并且通过这些描写,反衬出作者对于自己心中的那个女子的忠贞,表现了男子的专情与痴情。
《诗经》最著名的《蒹葭》也体现了这一点。其中男子看到心上人,并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爱意,而是“寤寐求之”“辗转反侧”,只是通过自己内心的喜爱,最多是想象自己追求心上女子而没有直白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席慕容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继承了《诗经》的真挚细腻,有着女性独特的纤细视角。如《古乐府》的“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不过相比之下,席慕容的表达方式更加有倾情执着之感,诸如“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这类表现生生世世执着之爱的话语,在席慕容的诗中并不少见。席慕容在《错误》一诗中关于爱情的描写,体现了对于爱人的失去而不能忘怀的哀伤,就算能够忘记,也像是一颗钉在心上的钉子,即使拔去,也去不掉印记,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令人感动。“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和悲凄,那么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这种不顾一切,飞蛾扑火般的姿态把对爱情的执着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坚守爱情的态度:忠贞不渝与痴迷执着
对爱情忠贞不渝和痴迷执着,是《诗经》中爱情诗和席慕容的爱情诗很大的一个共同点。不过《诗经》则更体现为忠贞不渝的态度,类似“我心匪石,不可卷也”的句子比比皆是,而席慕容则更倾向于对于爱情的痴迷和执着这一立足点,体现了恋爱中女子的细腻心思。
《诗经》中《王风・大车》对女子誓言的坚定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描写,让人如此动容,这种决绝,也让人叹服,就好像汉乐府《上邪》里那个指天为誓,高吟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女子,那决绝又单薄的身影将永远印在泛黄的古籍中,倾诉着千年前的爱恋。又如《邶风・柏舟》对爱情的描写,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永远不变心。《郑风・东门》表达了一个男子情有独钟而矢志不渝的忠贞之恋。虽然东门外美女“如云”“如茶”,诗中男子不为所动,不被诱惑,依然执着、坚定地爱着家中那位共度患难、同甘共苦的荆妻。《唐风・葛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此诗“言寡妇感时节而生哀思,次由哀思而至墓地悼念,由墓而归,夜寝哀之情”。最后以“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对爱情忠贞的描写:“关关雎***,在河之洲”。所谓雎***,就是一种十分忠贞的鸟,一只死去另外一只绝不独活。这里虽没有明说爱情忠贞之意,但是字里行间已经体现。
席慕容的诗中也体现了此类爱情观,描述青年男女对心上人的坚定与对爱情的执着。再如其《抉择》对爱情执着描写,体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痴迷,为了与爱人相聚,哪怕一瞬间,也是有意义的。
席慕容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想要回到那个二十岁。如《千年的愿望》中“总希望/二十岁的那个月夜/能再回来/
再重新活那么一次”。“在这样的月夜,很多忘不了的时刻都会回来,这样的一轮满月,一直不断地在我的生命里出现,在每个忘不了的时刻。”那个二十岁的月夜是多么的迷人、难忘,那段感情是一辈子都不能割舍的情怀。“今夜在灯下/梳我初白的发/忽然记起了山路上/少年的你/是不是还在等我/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四、捍卫爱情的态度:为爱反抗与勇敢放手
爱情并不一定总是美好的,或者不一定一直是美好的。很有可能美好的开始却迎来了令人神伤的结局。对待失恋,《诗经》中的女子和席慕容笔下的女子的反应是不大相同的。《诗经》中的女子更体现一种决绝、自立,或者是为爱反抗。而席慕容的诗中失恋后则大部分表现为黯然神伤,或者勇敢放手。如《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几句话,体现了一个女子内心的自立自强与反抗精神:“你当初信誓旦旦,现在却又把我抛弃,还不自己悔过,既然不悔过就算了吧!那就这样吧!”女子决绝离去的背影,给多少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邶风・谷风》这首诗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诉了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直至被抛弃的过程,体现了一种对于爱情,即使失去也不想放手的心理,而且她的字里行间多少带些反抗精神,不是完完全全的逆来顺受,她对于丈夫喜新厌旧的鄙弃,对于新妇将占她的位置的不满,是人性的真体现。
席慕容诗中则出现了失去爱情,但只是漠然伤心的句子。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对于男主人公的不满。席慕容一直坚持着这样的爱情观、幸福观,这种爱情观对于现代人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五、结语
诗经中的爱情诗和席慕容的爱情诗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当然也有不同,二者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和研究。诗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宝藏,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之一,它对我们的影响很深,后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利用她的精华,席慕容的爱情诗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通过对于诗经爱情诗的爱情观和席慕容的爱情观的简单比较,我们可以从中看见其中的继承与发展。通过这样的比较与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经爱情观的内涵,并加以发展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史诗[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1-48.
[2]陈梓权,郭培忠,郭精锐.中国古代爱情诗歌评论[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
[3]尹建章,萧月贤.诗经名篇详解[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4]曾巧燕.诗经时代的爱情文化[D].百度文库,2009.
[5]席慕容.七里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6]席慕容.无怨的青春[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关于爱情的诗篇4
纵观对多恩爱情诗的研究,研究者们多集中在对其爱情诗中的意象、主题、现代性等等。本文将从多恩爱情诗的对话性的角度出发,细读多恩的55首爱情诗,通过对其爱情诗中的人称的对话性、主题思想的对话性进行分析讨论,希望能够总结一些关于多恩诗歌创作的特点,期待能够充实学界对多恩的研究。
关键词:多恩;爱情诗;对话性
中***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引言
巴赫金在他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到“复调”、“对话性”的概念,而他的理论是基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的研读得出的。巴赫金的“对话”所强调的主要是不同声音间的分歧、争辩,如他所说:
有着众多的各自***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中,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①
本文对于“对话性”的界定参考了辛斌,陈腾澜《语篇的对话性分析初探 》②中:“对话性(dialogism)指话语或语篇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声音,它们形成同意和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等关系。”的定义。笔者所讨论的对话性不包括作者、读者等文本本身之外的因素,本文讨论的对话性主要是集中在诗歌本身的人称、主题思想的对话性。
一、 人称的对话性
学者杨矗认为:“文学对话性的人本学根基是‘人的对话性’。文学的对话是诸‘主体间’的对话,它关涉到主体的在体性、处身性、场有、显隐、内外等多重互文等问题。”3这一观点所提到的主体的对话问题,即等同于笔者所要提到的人称的对话性。我们可以在多恩的爱情诗中找到很多的例证,正如小标题的题目――人称的对话性一样,多恩爱情诗中的人称不断的变化,体现了极强的对话性。多恩爱情诗中的人称变化包括:不同首诗之间的人称不同变化,同一首诗歌之中人称的变化,同一首诗歌中同一小节中的人称的变化,这些变化无不体现了多恩爱情诗中的对话因素的无处不在。
在《The Canonization》(《封为圣徒》)中,诗歌中人称在“your、me 、my、you、his、she、we”之间不断地变化,穿梭在你、我、我们、你们、他的、她的之间,变化的人称体现了诗人不同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不同人物的不同的立场,对于爱情,不同人物在自己的独特的立场上所发出的不同的声音。这首诗的人称变化,在不同的小节之间有变化,在同一个小节的不同句子之间同样也有变化,正是这样的变化,使得多恩的诗歌充满了多声部的变奏,使得他的诗歌饱满而深刻。从而使通篇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倾诉的对象在一起的强烈的心意。
在《The Flea》(《跳蚤》)中,“me、we、you、thyself、thou ”人称的不断变化,诗人用巧喻表现了诗人期望与爱人合二为一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劝说爱人及时行乐的意愿。诗人在自己与爱人之间不断地跳跃回环,又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观察跳蚤,从而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
在《A Fever》(《发烧》),《The Indifferent》(《不必当真》),《A Jet Ring Sent 》,(《一枚受赠墨玉戒》),等作品中,也有鲜明的对话性的体现。总之,在多恩的爱情诗歌中,往往是同一首诗中就出现很多不同的人称,诗人不断地变化角色,幻化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有时候甚至是对立的角度,分析问题,表达对爱情、对爱人、对自己的种种看法,这些***的不同的看法相互碰撞,形成了鲜明的对话性的特征。
二、 主题思想的对话性
在学者们的众多研究论文中,很多研究者都关注多恩爱情诗中的矛盾心态,他一方面相信爱情是忠贞的,女子是忠贞的,一方面,他又怀疑女子的忠贞,有时也怀疑自己的忠贞。有的时候在同一首诗歌中他是坚持着或坚信或怀疑的态度,有的时候他在一首诗歌里同时就充满着矛盾的思想,这种矛盾贯穿在他的整个爱情诗歌的创作之中。
例如《The Anniversary》(《周年纪念日》)中,诗人从“All other things,to their destruction draw\\Only our love hath no decay”(其他的一切都是走向空虚\\唯有我们的爱情不变)到“Who is so safe as we?Where oone can do\\Treason to us,except one of us two.”(谁能如此安全?没人背叛我们\\除非是我们中的另外一个人)的变化,表现了诗人的矛盾的思想,他一方面坚信自己的爱情不变永恒,但是又怀疑爱人会背叛自己而非常不安。
《Break of Day 》(《破晓》)中,诗人说“Did we lie down,because’twas night?”(我们躺下,只因为夜幕降临?),诗人明显就怀疑自己的爱人,怀疑自己的爱人不是真正地爱他,最后诗人发出了慨叹:“He which hath business,and makes love doth do \\Such wrong,as when a married man doth woo.”(生意之人追求爱真是浑\\就如已婚男人又求婚)。诗人到最后还是不相信爱情,无法单纯地享受爱情,最后只能是放弃对爱的追求,放弃爱情。
在《The Bait》(《诱饵》),《The Canonization》(《封为圣徒》),《The Curse》(《诅咒》)中,也有鲜明的思想的对话性的存在。总之,多恩爱情诗中的主题思想是多样性的,从对爱情的甜蜜的书写、对爱情的融合的期望,到对爱情的怀疑、矛盾甚至是诅咒,充分体现了其诗歌中的对话性的特征,多种思想之间***又相互对话,有时是在同一首诗歌里就充满了几种思想,有时是几首不同诗歌之间形成对照呼应。这些无不体现其诗歌主题思想的对话性。
结语
本文通过对多恩爱情诗歌中的对话性的研究,从人称的对话性、主题思想的对话性两个方面论述了笔者的观点。本文希望通过笔者文本细读之后发现的多恩爱情诗中的对话性的分析,能够为诗歌方面的对话性的分析添砖添瓦。众所周知,关于对话性,大多数的分析都是针对小说而言的,对于诗歌的对话性的分析,是非常少的,笔者试***实践这一设想,当然,论文中存在的缺点还是很多的,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多恩爱情诗研究》,陆钰明著,学林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2] 《对话诗学》,杨矗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3]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4] 史忠义:《泛对话原则与诗歌中的对话现象》,《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5] 晏奎:《互动:多恩的艺术魅力》,《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注解:
①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9页。
关于爱情的诗篇5
论文关键词:诗歌,爱情观,背景,象征
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致橡树》是女性诗人舒婷的名篇,在《诗刊》(1979)发表后,便以其鲜明的女性意识、崇高的人格精神和对爱情的热烈呼唤,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被多种诗歌选本选入。《WhenYouAreOld》是爱尔兰伟大诗人叶芝(1865-1939)在1892年为爱尔兰***运动领导人毛特岗写下的,此诗“并不为西方学者看好,可能是因该诗属于老歌新唱。早在1578年,法国七星社龙萨(1524-1585)写过类似题材的十四行诗”。①但1923年叶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委员在授奖辞中盛赞说:虽然叶芝熟读英国大师的作品,但其诗歌自有崭新之处。这首“旧瓶装新酒”的作品仍然打动了全世界的人们。这两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在风格、手法、情感基调等方面皆有异同,却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同的爱情观。
一、创作背景
1、女性意识
《致橡树》的创作缘由按诗人舒婷的说法,是同一位老诗人在鼓浪屿散步时,由老诗人的一段话引起的创作冲动②:
老诗人说起他坎坷又丰富的一生,说他认识那么多女性,却没有一个能使他全心膜拜。有性情温柔的却头脑简单;有聪颖事业心强的却又不修妆饰;就算成绩斐然又外貌出众的,但一开口,却令人恨不得抱头鼠窜,舌端之锋利、言词之辣毒,足以使周围寸草不生。舒婷听了很气愤,但从女性的目光看去,又有哪一个男子是十全十美呢?花和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女性的***人格被极大的扭曲,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几十年后,也依旧有很大的影响。在诗中,她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由此可见,这首诗是一首“女性***”的颂歌,它植根于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
2、痛苦而执着的灵魂
《Whenyouareold》是爱尔兰伟大诗人在1892年追求爱尔兰***运动***家毛德冈所作。1889年23岁的叶芝遇见了美丽的毛德冈(MaudGonne),诗人对她一见钟情:“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③更让叶芝着迷的是,这个女子还是个***家,在叶芝眼里,她是爱尔兰的圣女贞德,并且“有着朝圣者的灵魂”。尽管这段一直纠结在诗人心中的爱情几经曲折,没有什么结果,但诗人对她的强烈爱慕之情却给诗人带来了真切无穷的灵感,此后诗人创作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诗歌。《Whenyouareold》(1892)就是那些诗歌中非常有名的一首。诗中那深沉的爱,那超凡脱俗的情感,已远远超出了言语所能表达的内容。诗人痛苦而无奈,真切而凄婉,梦幻般地喃喃自语,温暖的炉火似乎告诉世人诗人对爱的坚定与执着。
二、赏析与对比
1、以假设开头,引出诗的主题意象
在《致橡树》中,诗人一开篇便唱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诗人以六个比喻直接列出六个否定,不攀援,不做依附品;不索取,不简单地给予;不陪衬,不做装饰品。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诗的前半部的中心落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诗上。
“Whenyouareold(当你老了)”是一种对时间的假设,在诗的开头,诗人设想了一个情景:在阴暗的壁炉边,炉火映着已衰老的情人的悲伤的脸,头发花白的情人度着剩余的人生。在那样的时刻,诗人让她取下自己的诗,在那样的时间也许情人就会明白:诗人的爱是真诚、深切。时光在曾经美丽的脸庞上刻下了岁月的沧桑,黯淡的肌肤和幽深的眼神无不表露着时间的影子,然而,时光也验证、创造了爱情。在诗的第二节,诗人引出了自己所爱的是“你那朝圣者的灵魂”,不会随着时间流失而消退,不会因为岁月的沧桑而改变,相反会坚如磐石、历久弥新:
Howmanylovedyourmomentsofgladgrace,多少人爱你优雅欢乐之时,
Andlovedyourbeautywithlovefalseortrue;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Butonemanlovedthepilgrimsoulinyou,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Andlovedthesorrowsofyourchangingface.爱你衰老了的脸庞上的悲伤。
2、运用象征手法,意味深长
象征是指借助某种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与之相近或相似的抽象概念或思想情感。在这两首诗中,均有表现,尤其是《致橡树》。
高大伟岸的“橡树”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挺拔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摒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这既继承了古代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中用“高大”来象征男性,用“花朵”来象征女性这一传统,又创造性的发扬了这一传统,用整体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那就是树与树的比邻并肩。
有着“象征主义巨匠”之称的叶芝认为,象征是“最伟大的力量”(Yeats1980:49),能表达“某种看不见的本质”,是“精神火焰的透明灯罩”。④在《Whenyouareold》一诗中,他用“pilgrimsoul”来指代毛德·冈所追求的民族***运动事业;用“theglowingbars”来表示自己对待爱情的信念;“uponthemountains”和“amidacrowdofstars”表示爱情并没有烟消云散,销声匿迹,而是在“头顶的山上”,“在一群星星之间”,隐藏了自己,低调而又永恒。
3、情感基调、视角和风格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握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善于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整首诗充满一种自信、力量、积极向上的情感。
叶芝是痛苦而高贵的诗性灵魂的象征,诗最后一节中“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哀婉的气氛蔓延开来,平淡的语调中蕴涵着一种无奈。诗里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甜言蜜语、柔情似水,没有海誓山盟,只是心平气和地描述了情人老了的情景。诗人却用那略带悲哀的语调,诉说着不可挽回的爱情。无人能够理解他心底的悲哀,因为当他的恋人开始明白他的心时,她已经老了,诗人自己也老了。王佐良先生曾评论叶芝初期的诗作风格“朦胧、甜美而略带忧郁,充满了美丽的词藻。”⑤在此诗中,其“朦胧”和“忧郁”可见一斑。
此外,在视角方面,《致橡树》运用第一、二人称,仿佛是在面对面的交流;而《Whenyouareold》较为明显的是第二人称,用“oneman”来指代诗人自己,将款款深情向情人娓娓道来。
4、爱情观上的相同处
对于诗人舒婷,她所认为的“伟大的爱情”植根于平等:“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很明显,这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爱情观。互相***、平等,但又心灵相通;相互尊重、荣辱与共,男有阳刚之气、女有阴柔之美,同甘共苦,忠贞不谕,心心相印。“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此句揭示了真爱的内涵,它超越一切外在的、表面的、物质的东西,上升到一种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层面的交流。
在叶芝的诗中,那些庸俗的人们同样爱慕着她,为她的外表,为她的年轻美丽——他们怀着假意,或者怀着真心去爱。但是,诗人的爱不是这样,诗人不仅爱情人欢欣时的甜美容颜,同样爱情人衰老时的悲伤,更爱着情人那朝圣者的灵魂。诗人的爱不会因为爱情的艰辛而有任何的却步,诗人的爱不会因为情人的衰老而有任何的褪色,反而历久弥新,磨难越多爱愈弥笃。诗人的爱也因此有着朝圣者的忠诚和圣洁。
撇开舒婷诗中的女性平等意识不谈,两位诗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坚贞不移的爱情的向往,认为永恒的爱情与外表、财富、地位这些物质的东西无关,而是取决于其内在的品质与个性,以及理想信念的志同道合。
三、现实的意义
诗歌之所以经典,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们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这些美丽的文字成为了文化中的积累和沉淀,给一代代人精神的补给。两位中西方的不同性别的诗人对爱情的感悟理解如此相似,说明了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共同看法。在两位诗人的眼中,真正的爱情是欣赏对方的内在美,包括很多的方面:品格、个性、涵养、理想等等;它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志同道合的见证;真正的爱情或许平凡但绝不庸俗。在当今飞速发展、信息如洪流的社会中,在形形色色的爱情观前,还有多少人留存着最初的真挚?也许重新拾起这些经典的作品,细细品味会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英文观止》[M].北京:兴国***书出版社2006:337
2 王丽.《新讲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24
3 Yeats,W.B. Autobiographies [C]. london:Macmillan,1955:123
关于爱情的诗篇6
咀嚼书中的宁静,体会其人生滋味。读书,可以让读者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书海中,找见自身的启迪。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表达自己最真实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是他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女子是青年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因此也有《氓》这类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旅生活是艰苦,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是无边无际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消息,心是空!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开头几句试形容就是他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诗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们从小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思想性,提高学生们思想深度。
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二
五百年诗词之沉淀,三千年历史之光阴,传承儒家之文化,在如今喧嚣世间,如一弯清泉,净姝心之空灵。
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不妨当个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千顷沃野,弯下腰,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不加修饰,都能吟出动人的乐章。没有直白的文字,对不起《诗经》原初的情感冲动,没有含蓄的表达,难以让《诗经》的爱情委婉动人。本书以清新的笔调优游于《诗经》的田野中,采撷两千年前田园牧歌里的快乐与甜美,那里有纯真无邪的爱情,直抵人心的男女相思,回到《诗经》,找回自然的和美与生活的快乐。
初夏的清晨,阳光明亮而柔丽地从树叶间轻盈落下,碎碎地铺满翻开的《诗经》书页里,异常美好。这种美好于心底滋长蔓延,缠绕到窗外耸立的梧桐树上。在这个夏天,梧桐这种《诗经》中就有的远古植物,在和风中落下清凉的树荫。
年少时候,觉得《诗经》就是一部爱情的诗歌,汉、溱、洧、淇之水,透彻清凉,我欲淌之;蕙、兰、芷、蘅之花,招展美丽,我欲采之。在优美繁密的诗句中穿梭,遥望先古河流两岸的男女,他们的欢笑与泪水,幸福与怨恨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
《诗经》中那么多的爱情真挚而生活化,没有呼喊着伟大与高远,但那些朴实无华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关雎》中君子对窈窕淑女的热切追求;《汉广》中男子对游女的盼望与留恋;《击鼓》里流传千载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还有《木瓜》里不分贵贱的真爱馈赠,都是凡人真实的恋情,字里行间,朴素之美尽现。
爱情之外,还有那个时代的劳作与智慧。伴随坠落的星辰,先民们耕种、狩猎、祭祀、园艺、婚嫁等,这是人类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诗经》就是那个时代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经》的言辞是一幅幅质朴淡雅的国画中最美的注脚。或是月光如水的夜晚,或是弥漫芳香的田园,或是那丛丛纤尘不染的植物,莫不失古朴的意蕴。《诗经》的艺术形象,清纯简约,没有任何粉饰,却深深烙印在人的心里。
应该感谢《诗经》这部诗歌总集。在高楼大厦灯火通明的现代社会中,当我们开卷深读《诗经》,一下子就回到了星点零落的古代村落。穿越过三千年的漫长时光,我们依然可以感触到先秦诸民的生活。阡陌尽头的那个古朴小村,有鸡鸣狗吠,也有男女谈情说爱的身影,在水一方的“伊人”,逾墙的“仲子”,贻我彤管的“静女”。战事来了,便有了建功立业的豪情与驰骋沙场的雄姿,绵长的黑夜给思妇留下望穿秋水的悲凉,那一个个翘首盼望君归的故事在遥远的年代成为梦中的期许。
《诗经》中的男女是幸运的,他们生活在最朴素的地方。推门而出是一片舒心的原野,山川与河流让人心旷神怡。这片广阔的精神天地弥漫着清香,和风习习,人们采摘着植物,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与希望。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都能够唱出歌来,成为歌谣,也许这就是最高境界的诗歌,不加修饰,却吟出最纯粹的旋律。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在田野花草间,步行于美妙的大自然,聆听纯美的歌声,执笔飞速记下每一个音符。
《诗经》这部记载着周朝到春秋时期长达五百多年岁月的诗歌总集,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而至,满载着远古意蕴,袅袅娜娜地走来。远古的和风拂过心灵,感受这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在喧嚣的世界里,涤荡出清澈的乐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词总是以其独特的力量打动着我们心灵深处最感人的琴弦。而诗词最永恒的生命力不是那些华美的辞藻、绚烂的景致,而是沉吟至今仍不褪色的情感。如果时间的跨度也要征税,那么诗经乐府中“清养的纯爱”,唐诗宋词里“公然的感情”,魏晋骈文中的人生心事,渗透古卷,扑面而来时,我们首先要交出大把大把的“心税”,才能换回诗词中最真挚的生命感悟。“阅读大中国”系列从内到外,莫不“蓄意征服”当下小资和都市白领的心思。柔美的文风,个性化的情感解读,清新优雅的封面,时尚的版式,精致的彩插无不俘获着读者们亢奋的阅读欲望。笔锋所及,王侯将相达官显贵的私人生活,百姓市井才子佳人的情感纠葛,一一融化在字里行间。这里,关乎他年风月、关乎人生风流,关乎幸福的过去式。悠游于最美的诗词,在诗词中开释心灵,静享当下的愉悦。
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三
品读诗经,除了其诗歌字面上关乎体裁言语的一种欣赏,还有的就是对于其所要表达的含义的思考。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本不朽的著作,我很难能够以学者专家的高度去评判它,毕竟对于这部传世的经典之作,那些所谓文人骚客的研究也已经够多也够完善的,而我只能以一位普通读者的眼光去看待,去讲述它所吸引我的地方,毕竟从一开始选择这一部书便是缘于自身对于古代文学的一种喜欢。
就是古代诗歌,也正因为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才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歌的美感除了字面上的欣赏及意境的感受,很大部分都要通过喉咙来表达,欣赏也需要一种探索和实践。
因为诗经一书本身就摘录了当时不同地区的民间歌谣,固有“十五国风”之称。也许各地方言的不同及文化的差异及其古今文化的改变,,有的诗歌读起来并没有那么流畅,甚至于有些绕口,一些陌生的字词难以理解或是表达。但这在思想内容的含义上却是不可忽视的,毕竟这反应了一个社会在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内涵。因此除了来自于民间各个地区“风”,还有作为当时王畿之乐,亦为典范的音乐的“雅”与表现当时特殊文化背景下一些关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我们称之为“颂”。正是这三种文化的合流,融汇成这一部记载了当时社会风土民生的“史书”。
众所周知,《诗经》有“六义”,除了展示诗歌内容的“风雅颂”之外,“赋、比、兴”便是常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本意的手法。正是这三种手法塑造了诗经的灵魂,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两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它就如一位窈窕淑女,引得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之好逑,寤寐思服。
有对于“关关之***,在河之洲”迷人景色的描写,也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人物景致的刻画,甚至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窈窕淑女,在水一方”般深情直白的告白,简单的话语透露着古朴真挚的情感。
被誉为中国招隐诗之祖的“鹤鸣”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人民对君王隐晦的讽喻进谏,对于国家的忧思,对于贤才的渴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用灿烂盛开的桃花表达对新娘的美好祝愿。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便是在不论用哪种方式都能表达出心中的那份情感。但从诗经中除了这份直白,尽管不变的是真挚而动人的情感,更多的却是一份克制,平和与淡淡的抒情。《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化的开端,虽然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诗经蕴藏了当时社会的多少悲欢离合,沉沦与得志,批判社会的黑暗与赞美生活的美好。诗经亦是“思经”,用诗意的话语来表达对于生活的思考。
诗经,读得太过仓促,只读得一点皮毛,闲时多多品味几遍不定能寻得些许相同的感触,毕竟之于情感是千年不变的。
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四
诗词歌赋中,最迷恋的是《诗经》。这两个字就好,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探求,透着沁人心脾的诗意。
虽然古人都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我觉得,好的诗,也是硕果仅存。吟诗对赋的成百上千,但我却钟爱《诗经》,它如同彼岸花,一直存活于心。
但是,遗憾的是,在这个繁华的新世纪,却没有几个人记得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望而不可及。只是,在历史的鸿沟中,被我们无声地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我们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投入历史的洪流之中。于是,我们渐渐习惯唱着“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而不是“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但我尤其偏爱《诗经》。
——也许《诗经》更暗合了尘喧中隐逸着的青青翠色。
《诗经》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你以为寥寥几言便能铸就《诗经》吗?世间的诗甚多,或因发泄太尽而流于刻薄;或因随波逐流而流于浅俗。《诗经》是心,一颗古色古香又温润如春的少女心,明媚,带着烟花绽放的绚烂,很迷人,很美好;是雨过天晴时的彩虹,是青色藤蔓上开出的雪白的花;《诗经》出自忧伤,纵然纠葛看上去也清晰明艳。
在某种意义上,《诗经》就是心的追求与寄托,是一种哲学意味上的诗意与缠绵,是大爱无声的震撼与感伤!
《诗经》就是为绝美存在而诠释的言语,就像《诗经_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试问能与之媲美的能有几何?只是读起头一句,已教人心头荡起涟漪,迷乱朦胧中分辨不清,这艳得难舍难收的是桃花,还是那艳若桃花的女子。
最迷恋的一句,当属《诗经_郑风》中的那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四个叠字有声有色,情真意切,像一抹春光泻下树梢般明亮生机,仿佛把思念拉至海角天涯穿成情思,寄挂在他身上,绵绵无绝期。
他一袭青衣,将她的思念也莹然染成了青色。思念之情在澄澈溪水上久久缭绕不散,青青的树缀下几点荫蔽。思念如水涣涣,女心似影悠悠。这是怎样艳羡的绝美,尤其是“悠悠”二字,道尽的,是思念若汩汩清泉流淌心上,源源不断,让后来的人无不心有戚戚。因为世间星星点点诱惑太多,我们很难对一个人保持如此心无厌倦而思念至诚,所以,这二字恰好圆满了抽象情感的形象,也圆满了人心的憧憬——希冀着与有缘人缘定三生,在三生石上留下一个完美的笑容,那样诱惑,又那样甜蜜。
像这样驻入心房的'诗,《诗经》中若瀑布一样一泻千里,洋洋洒洒,很多。我几乎就是在它的熏陶下长大。我像初睡乍醒的人儿,一伸手就捉到床头新鲜得能泛出清香的阳光——读到《诗经》,这样心意甜美,却不是韶光一现,仿佛千年古莲盛开在心田,时时有清香缱倦缭绕,这种感觉,很平淡,但很幸福。虽然这是忧伤的诗,字字句句如同伸展着花刺的忧伤就像大风里的玫瑰,一不小心就刺伤人。可它也是脆弱艳丽的诗,就像大风里的芍药花,脆弱与艳丽散落一地,却留下永恒的芬芳。
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并不是迷恋《诗经》,而是迷恋在《诗经》中漫漾的一种女子特有的情调。天气寒了,白霜已降,蒹葭黄了,秋水已瘦,而思念,日夕不收……这种翩翩气质,只属于《诗经》中的女子,只属于那些“在水一方”伊人的灵魂。
初中生诗经阅读心得汇总五
倾听来自三千年前的远古呼唤,如同曼珠沙华,纵然无法摘取,诗经也一直存活于心。
——题记
踏上文化寻根之路,淌过三千年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书页,屏气凝神,你听,那一声声一唤唤,古朴无邪,透过千年的尘烟,悠扬冗长,那是来自远古的呼唤,发自中华文化的最初源头——《诗经》
孔子编纂《诗经》时曾感叹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语道出了它的精髓。《诗经》语言温柔敦厚、含蓄真诚堪称中华文化之祖。它见证着中华民族孩童时咿呀学语,质朴真诚、天真无邪的美好时代。寻觅《诗经》的心灵动感,聆听数千年的深情歌唱,诗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侣,歌中一词一句都唱出了人们最美好的向往。
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定律。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奇葩,忽视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开遍了每一个芳草萋萋的角落。我清晰的记得那***拉着我的手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这又怎能拆散我们,千山万水外,我候,为你归来。纵然等到白发萧然,我也不会改变翘首的姿态,期盼着你的凯旋,践行你当初的誓言。
《诗经》以古朴的文字表达着人本初最真挚的感情。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先秦人民对爱的姿态让人震撼。爱,就一个字。原来竟然可以爱得这样决绝。反观当下爱情泛滥、欲望靡乱,分手离婚有如家常便饭。不知是否我们该适当放慢高速的生活节奏,静静感悟诗经中爱的真谛,守候人心本初的那份最无邪的感情,回到最初的美好。
爱,就不离不弃,静静等候,你的归来。
“关关雎***,在河之洲”打开诗经的首页,那雎***关关的鸣蹄就迎面扑来。让人心神荡漾,顿时陷入飘杳朦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动,荇菜浮动摇曳,雎***关关,歌声婉转,悠哉悠哉,令人转辗反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中的表白含蓄委婉,从来不做作。但绝不是怯懦,面对真爱他们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弯清泉都要传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情。字字含蓄却句句真实的感情流露感动着你我在每一个怀梦的青葱岁月,原来爱人可以如此洒脱,被人爱可以如此真切。没有珠宝万千,广厦千万,只有这悠悠河水,纤纤水草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可是这已经足够。爱你,只是一种感觉,当我爱上这种觉的时候,一切外在的光环都已经无所谓了。我无法拒绝你伸过来的手,因为你已经越过了我的额心河。
逝去的岁月带不走缱绻的情怀,望着河水悠悠,渐行渐远。物欲横流的今天,有多少人能面对内心的呼唤和所爱的人长相厮守,又有多少人被爱上是因为纯爱情本身的驱使,而不是对物欲的追逐。当爱情可以用物质来衡量,贴上价格标签的时候,爱情还是爱情么?同样是千年前的“桃之夭夭”,千年后却是不一样的“灼灼其华”。
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
之所以要文化寻根,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我想是因为我们怀念了。或许忙碌过后的一瞬间,那份曾被遗忘的美好会倏然浮上心头。我们会怀念诗中那一片月光,那一个人,怀念那一份纯纯因感动而生的思念。先秦的人民竟然可以用简单得近乎粗陋的只言片语风雅出感人至深的情怀和那洞彻世事的哲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透过千年的'烟尘,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一切无不令人心神向往。
古人可以用飞鸟游鱼、芦苇野花、潮涨潮落、月盈月亏吟出真切的生活,表达出最本真的感情。原来爱情也可以如此纯真无邪,生活也可以这样恬静和谐,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的和谐共生。而今身处钢筋水的丛林,灯红酒绿的喧嚣,如同机器一样忙于朝九晚五的奔波。欲望太多的现代人,到头来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怀念古人,不知是因为他们太真诚,还是因为我们太复杂。
对于《诗经》,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它奉为经典而束之高阁,阅读《诗经》最本质的意义或许还是教会人们感悟古人之于生活那份简单而真诚的向往,用孩童般清纯无邪的心灵看待周遭一切,学习古人对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执着不屈的精神吧。
毕竟,离久了,易思念。
《诗经》的吟唱渐行渐远,带走了时光深处的期盼流连。远远回望,透过冰冷的繁华《诗经》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放射出永恒的美好。踏着淙淙流水,听着那一声声来自远古的呼唤,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岁月: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关于爱情的诗篇7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爱传递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27-01
打开初中语文课本,里面不仅有含蓄隽永的诗歌,文情并茂的散文,说理透辟的议论文,也有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的小说……这些作品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无不折射着丰富的爱。孔子、孟子仁者爱人的“里仁为美”;爱国之情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人格之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友人之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恋人之爱“关关雎***,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母子之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爱祖国河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没有爱的初中古诗文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语文老师是贫乏的。挖掘爱,才能张显语文学科的无限魅力;让爱回归,方能找回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与灵魂。下面笔者从七个方面阐述爱是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灵魂。
一、仁者之爱
“仁”是《论语》的核心。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希望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爱民这一问题是事关国家成败的关键因素。从血缘的感情出发主张 “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则认为生命虽然是人人都想要拥有的,但人们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应该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学习“仁者爱人”的思想是整个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础,对于今天教育学生如何走出道德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家国之爱
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是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应该认真落实的。爱国之情在古诗文中的反映以屈原、杜甫、陆游等为代表。《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杜甫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名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在《三吏》、《三别》中,更是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他把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陆游早年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书”(《观大关有感》),在《夜读兵书》中写下“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表达了抗敌报国的决心;中年亦“报国计安心,灭胡心未休”(《枕上》);到了老年仍在诗中发出了奋激铿锵的声音“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
三、人格之爱
古诗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追求高尚人格,以古诗文中各种各样有成就的人物为榜样,从内心迸发出对这些人物的钦佩,产生对真善美高尚情操的追求。
陶渊明深感自己周身的社会是充满着物欲与名利之争的,而他怀揣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选择归隐山林,《桃花源记》流露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皈依田园,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陋室铭》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爱莲说》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四、友人之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友人的名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道出了友人之间深深的牵挂之情。李白的诗今存九百多篇,而写给友人的诗歌合计有一百三十二篇,约占七分之一。他的诗脍炙人口,为历代诗人所称颂,譬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这些友人之间的送别诗告诫我们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是不容易的。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五、恋人之爱
爱情,这一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也是古诗文作品永恒的主题。让我们于孤灯之下,拂去书案的尘埃,翻开那早已泛黄的《诗经》:一条大河向东流,河心沙洲上,荒草萋萋,一对美丽的鸟儿发出“关、关……”的鸣叫,似在向一个人倾诉着无穷的爱慕和思念:深秋清晨,蒹葭河畔,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思夜想的人啊,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心中的伊人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爱情、爱情诗,是永恒的,而真挚率真的情感又给学生什么样的启示呢?
六、母子之爱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通过古诗文教学教育学生懂得体贴父母,引导学生学会尊敬父母,激励学生学会关心父母,是初中古诗文教学很重要的内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等等, 这些都是母爱的颂歌,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深笃之情。字里行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怀。
七、河山之爱
写长江:《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黄河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写泰山:《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等等。这些名篇名句,无不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寻觅到与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
综上所述,初中古诗文教学是爱的传递。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字、词、句、篇的学习,还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字词、积累词汇、理解课文、增强阅读能力的基础之上,潜移默化地渗透爱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教育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生命,引导学生珍爱友情、孝爱父母、尊爱师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人教版教材、教参(七年级―九年级),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初中课程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于爱情的诗篇8
关键词:文艺复兴时期;古代诗词;主题;相关性
中***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73-01
爱情作为人类社会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给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作灵感,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着人性中这一美好的情感。中国上千年的封建历史形成了长期重男轻女的习俗,在这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最强调的就是“礼义”;然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倡以“人”为本来反对神的权威,肯定人有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在这个时期爱情诗相当发达。这就形成了东西方在表达方式上的一定差异,虽然主题皆为爱情,但英诗描绘的热情奔放,而中国诗歌对爱情的歌颂反而显得含蓄而内敛了。
英国文艺复兴的春风吹醒了沉睡中的人们,带来了思想意识的彻底***。人文主义者骄傲地宣称:人是最高贵的,不仅有理性,也是有感情的;人应该有人的需求、幸福、期盼与希望。在这样的氛围中歌颂、赞美爱情,不仅能够揭露封建观念、伦理道德的虚妄性与欺骗性,而且还可以鼓舞人们珍视现世生活,享受人生欢乐。以本・琼生(Ben Jonson)有名的爱情诗《致西丽娅》为例。“你就只用你的眼睛来给杯, 我就用我的眼睛来相酬;或者就留下一个亲吻在杯边上,我就不会向杯里找酒。从灵魂深处张开起来的渴嘴,着实想喝到美妙的一口;可是哪怕由我尝天帝的琼浆,要我换也不甘把你的放手。”读完这首诗。读者会禁不住沉醉在浓郁的美酒里和玫瑰般的花环下。诗中所歌颂的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精神之爱,完全可以同一直令世人感叹着的柏拉***式的爱情相媲美。他对这一题材的发掘比别人要深广现实的多,因此他的爱情诗也就非同寻常的多,情感炙热,手法奇特,充满了怪诞的比喻(即所谓“奇想”)。如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别离辞:节哀》,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也是17世纪玄学派的名作,“我们的灵魂即便是两个,那也和圆规的两只脚相同,你的灵魂是圆心脚,没有任何动的迹象,另只脚移了,它才动。这支脚虽然在中心坐定,如果另只脚渐渐远离,它便倾斜着身子侧耳倾听,待到另只脚归返,它就直立。对于我,你就是这样;我像另只脚,必须倾斜着身子转圈,你坚定,我的圆才能画得好,我才能终止在出发的地点。” 在这首诗中,一个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圆形意象交融重叠,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出无限的内涵。多恩用圆规的两只脚来比喻一对忠实相爱的夫妻,虽然离别也能彼此相连。丈夫动,妻子也随之移动,因此不必因离别而悲伤。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作品中,这一主题也同样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在漫漫长夜般的中世纪,封建统治阶级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极力贬抑人的自然感情的需求,要求人们克制欲望,压抑感情。中国诗人由于礼义的束缚,不似英国诗人那般直接热情,大胆奔放;又由于封建礼教对人们纯真感情的压抑和束缚,爱情诗词多以悲剧为主,显得凄美动人,荡气回肠。爱国诗人陆游在自己的作品中绝少谈到爱情,为了悼念被迫分离却始终难以释怀的前妻唐婉,《钗头凤》就正是一首控诉封建制度破坏美好婚姻的不朽之作。“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桃花落,闲池阁,山盟随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中国描写爱情的作品还有一点和英国的不同,就是悼亡诗词数量较多。如苏轼对亡妻念念不忘,在十年后写下了著名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感情真切,令人不忍卒读。另外,英国爱情诗中赞美女性的作品很多,但直接以女性口吻抒情的却不多。然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女性,虽然封建礼教束缚着她们的一举一动,但却束缚不了她们追求美好爱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以李清照的《一剪梅》为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永不枯谢的鲜花,也是人类心灵竖琴上永不弹歇的小夜曲,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光彩,成为诗歌作品中恒久咏唱的主题之一。从英国文艺复兴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共有爱情主题出发,不难发现,由于两国相处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不同,英国的爱情诗热情奔放、淋漓尽致;而中国的爱情诗词则含蓄朦胧,婉约凄美,有其独到的动人之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藏,给后人以深刻的引导和启迪。
参考文献:
关于爱情的诗篇9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连贯性;逝去的爱情
中***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2011804
一、引言
人们将隐喻与人类的思维认知相结合,认为隐喻是作为一个多维的、动态的现象而存在。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2003)一书中,莱克夫和约翰逊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其理论的核心内容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是理解世界、产生意义的重要途径[1]。隐喻也是构成诗歌体裁特征的重要要素。雪莱就提出“诗人的语言主要是隐喻的……它指明事物间那以前尚未被人领会的关系,并且使这领会永存不朽……”[2]新颖的隐喻对扩展认知有重要意义。莱克夫与特纳认为诗喻发掘和拓展了日常使用的隐喻,从而满足了特殊的语言使用需求[3]。朱光潜在阐释诗歌的创作过程时也提出了“知觉”,即“对于诸事物中的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4]可见,隐喻的映射关系使诗歌产生意义。
以上理论对于诗歌隐喻与认知密切的关系揭示出概念隐喻理论解读诗歌隐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该理论在诗歌研究中较少运用:李春芳基于概念隐喻从主题、意象的角度解读《致海伦》的唯美情愫[5],方小青探讨了概念隐喻与卡明斯诗歌语篇连贯的建构[6]。这些研究都未充分挖掘概念隐喻传达情感的功能。在《隐喻与情感》(2004)中,Zoltan Kovecses讨论了隐喻尤其是情感隐喻与思维的关系,认为隐喻能将情感概念的性质以一种具象的方式更加准确的描述出来[7]。从认知过程的角度对隐喻传达情感的实质进行研究,是把握诗喻意义关键之所在。《给――温柔的歌声已消逝》(以下简称《给》)是雪莱成就最高的抒情诗之一。看似简单的语言和传统主题,从概念隐喻角度解读却能够超越语言的表层含义[8],在想象和感官思维构建的空间中进一步挖掘出诗歌的深层内涵,扩大诗歌的外延。目前,国内有关雪莱***治抒情诗和哲理诗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对其爱情抒情诗的研究则稍嫌不足,尤其是对这首短诗的研究还是空白。本文的出现,则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研究雪莱爱情抒情诗的新视角。
二、为“爱情”穿上外衣
关于爱情的本质,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思想家、哲学家给出了各种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爱情首先是一种情感经验,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是主观的、抽象的和虚无缥缈的。因此,我们不能衡量它或是将它以某种形态抽取出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解析。人类的认知首先从认识自身开始,以恰当的形式认识并表达出这种重要的情感就成为一种本能。客观物质经验为我们理解其他提供了基础,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主观抽象的经验,把事件、活动、情感和想法等看做实体和物质。《给》一诗使用了四组隐喻:首先将逝去的爱情比作消逝的歌声和枯死的紫罗兰,在与普通自然物互动获得的感官感受中传达相似的爱情逝去后留下的情感体验;其次是两组拟人,从人类的动机、特质和活动角度理解广泛的非人类实体经验,不同的拟人抽取出人的不同方面。诗中的两组拟人使诗人可以避免直白的哭诉,将自己的情感意识投射到玫瑰花瓣和对爱人的思念上,花瓣凋落这一自然现象和对爱人的思念这一心理现象的人性化的行为,很好地演绎出了诗人的心理状态。
(一)关于音乐与芬芳
“温柔的歌声已消逝,乐音仍在记忆里萦回”[9], 歌声(voices)消逝(die)在这里是提喻――以歌声代替人。诗人以歌声指代人,有意隐藏人的其他功能和行为,使歌声得以最大程度地被强调,从而为我们理解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即声音被概念化为人的生命活动的象征。声音的消逝,也就意味着人的死亡和生命的停止。
歌声已经消逝,演唱者已离去,但乐音却在记忆中(in the memory)萦回(vibrate)。首先“在记忆中(in the memory)”构成了一个容器隐喻。它将记忆看作容器,把一切回忆看作容器的内容。其次vibrate是指颤动,而且是持续的小幅颤动。乐音本身是不会颤动的,颤动构成了一个特别的隐喻。其特别之处在于该隐喻没有明显的映射源(source domain),没有将映射到乐音上的实体明确地规定出来。莱克夫和约翰逊认为意义的核心是理解[1]。也就是说,隐喻的真实在于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在于该隐喻映射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可接受度。皮特・斯托克威尔(Peter Stockwell)则认为诗喻为创造性理解和含混创造了更多可能性[10]。因此,隐喻的意义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任意的,它有自己的规律和逻辑。从乐音在记忆里颤动这个隐喻我们可以得出多个答案。颤动是某种存在物自身轻微持续的运动对另一存在物产生的直接影响。竖琴的琴弦颤动,在空气中产生声波,琴弦映射到乐音上,空间映射到记忆上;或是水滴持续滴落至平静的水面,在水面荡起圈圈涟漪,水滴映射到乐音上,水面映射到记忆上。这些物理现象均与颤动有相似之处,因而能够建立起对应的隐喻关系,使萦绕之意变得丰富而立体,生动而形象,引发读者多个层面的想象,尤其是对记忆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记忆是空间,具有一定的容积和方位;记忆是水面,平静透彻,里面的内容若隐若现。雪莱本人也曾以竖琴产生的和谐之音来比喻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呼应[2]。
“紫罗兰花虽然枯死,意识中尚存留着芳香。”[9]紫罗兰花是雪莱抒情诗中常见的意象,代表爱情。例如《一朵枯萎的紫罗兰》中写道:“这朵花的芬芳已经消隐,象你的吻对我吐露过的气味;这朵花的颜色已经凋殒,它曾闪耀过你所独有的光辉。”[9]两首诗中均提到了紫罗兰的芳香,都将它比作恋人的气息。《给》中的紫罗兰还用修饰语甜美(sweet)来描述其芳香,以紫罗兰的甜美芬芳映射惹人怜爱的恋人,以及爱情带来的欢愉。枯死(sicken)一词将紫罗兰比作人。花朵凋谢如同人的生命力的消逝,爱情也有一个生存期限,即使紫罗兰枯死,芳香仍存留在它激起过的意识中(live within the sense they quicken)。Live指生存,香味是不能够生存的,只有生命体才能够在适合的环境中生存。因此,“生存”一词构成了又一个允许多种联想解释的隐喻。“在意识中”是一个容器隐喻,将意识比作容器,即芳香生存的环境。生命体多种多样,可以是人,可以是动植物,也可以是神灵,具体是哪种生命体映射到了芳香上,由读者的想象力和个人经验做出判断。而将植物的生存环境映射到意识上,则意味着意识具有维持与再生感觉和想法的功能。
(二)关于逝去的爱情
“玫瑰花朵一朝谢去,落英堆成恋人的床帏。”[9]花朵谢去,玫瑰花叶不再滋养新的花朵,而是要追随逝者,甘作床帏。玫瑰代表爱情,于是这恋人的床帏(the beloved’s bed)便有了逝去爱情长眠之所――爱的坟冢的含义。将本没有自我意志的玫瑰花叶比为人,将人为爱所驱使而牺牲自我、为爱情殉葬的伟大精神映射到落英上,该组意象有一种悲壮的感彩,同时又因动词“堆”(are heaped)具有动态感和画面感,可以说极富感染力。“你去后怀念你的思绪,该是爱情在上面安眠。”[9]紧承落英作床帏的隐喻,当你离去后,爱情将在对你的思念里长眠(Slumber on既可指在“上面”安眠,也可指“持续”安眠的状态)。爱情是人的一种情感,纵使它对人的思想、行为、心理状态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但它仍是无形的、抽象的和虚无缥缈的。睡眠只能是人和动物的行为,将这一行为映射到无生命的爱情上,将爱情置于睡眠时极端消极、无意志和无行动的状态中,尤其是当这份爱情突破个人的属性(love itself)而具有普遍和永恒意义的时候,一种无力再爱、无意再爱的绝望情绪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对你的思念便成为这气绝的爱情无言的殉葬品。
《给》中的爱情不是两小无猜的青涩情怀,亦不是倾吐迷恋之情的甜言蜜语,而是送给分离的恋人,是对不可挽回的爱情的追忆。尽管语言简洁平凡,但动人心魄的隐喻和拟人推动全诗的情感逐步升华,并达到高潮,表达出这种爱带来多么深刻的痛苦,即对于曾经的美好既不能拥有又无法忘却进而对爱情产生绝望情绪的情感困境。但全诗没有直白的哀号哭诉,有的只是满腔的“故事”。雪莱曾说过:“诗能创造,但是诗之创造是依靠融会与再现。诗的概括是美丽的、新鲜的,这并不是因为这些概括的组成部分以前并不存在于人心或自然中,而是因为他们融会贯通所产生的整体是明晰的、美丽的,与思想感情的渊源及其当时的社会情况颇有类似之处。”[2] 也就是说,诗歌思想情感的精妙之处在于将人们熟识的客观物及概念置于隐喻创造性的映射结构中,为读者带来跨越现实与想象的审美体验,从而产生新鲜的、具有普遍性的认知意义。这首诗的隐喻新颖而唯美,简单而大方,全诗巧妙地使用了动词创造隐喻的多重联想意义,从而成功地将心灵活动和个人经验与“大地上优美和壮丽的风光景物” [2] 融合,将主观的情感映射到客观事物上,为缥缈无形的爱情穿上了美丽鲜艳的诗意“外衣”。
三、隐喻的连贯性
全诗隐喻意象看似相互***没有关联,实际上各意象间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各种隐喻概念的映射结构在一致的情感体验的引导下也具有相似性,同时也更有助于这种情感的表达。这首短诗除了意象刻画优美清晰外,形式规整不死板,也有利于情感的抒发。第一节两行一组意象分别构成两组隐喻,句式完全一致:“音乐”(music)与“芬芳”(odours)、“声音”(voices)与“紫罗兰”(violets)相呼应;动词“萦绕”(vibrate)与“存留”(live)、“消逝”(die)与“枯死”(sicken)相呼应;“容器”“记忆”(memory)与“意识”(sense)相呼应。“音乐”与“芬芳”分别代表听觉和嗅觉,它们能够唤起读者愉悦的感受。
“声音”和“紫罗兰”是音乐和芬芳的主体,共同点是虽然美好但均已逝去;“萦绕”与“存留”都是物质实体发出的动作并能产生明显影响力的动词;记忆与意识是主观抽象名词被用作客观具体的“容器”。两组隐喻虽然目标域分属不同的感官,但都直指感官对象消逝后,美好的感受依然强烈致使人们不能忘却的精神体验。
第二节句式稍有变化。“玫瑰花叶”(rose leaves)与 “思念你的情绪”(thy thoughts)相呼应,但thy thoughts前有and这一表示延迟和并列的连词。这个附加的细节是要引起读者的注意,增强期待感,表达情绪骤然凝重而变缓的过程。尽管“玫瑰”与“音乐”、“紫罗兰”同为自然物,但前者与爱情的联系更紧密,是典型的爱情象征物。随着延迟,诗歌的情绪也转入下一阶段,诗人最终直接吐露出心中对恋人的不舍之情。这一节使用的动词都是表示状态的词语(is,are,slumber),显得相对安静,也更加深沉,它们只是淡淡地流露出诗人面对痛苦时的无奈、悲伤和绝望。
这种连贯性不仅表现在每一诗节内部,而且两个诗节间也有着连贯性。第一节将抽象的精神体验与具体的自然物意象相结合,显得新颖而富有哲理意味;第二节承接前一节的拟人,同时向主题过渡――怀念逝去的爱情,揭露出此种精神体验就是强烈的思念,沉浸于情伤中不能自拔。皮特・斯托克威尔认为,具体的修饰内容能够使映射源的不同部分前景化,而目标物通过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形式被理解[10]。虽然认知模式和目标物不能改变影射物,但新奇的隐喻却能让读者从映射目标的角度重新思考映射源。因此,一方面这四个隐喻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诗人对逝去爱情的忠贞,另一方面让我们对歌声与音乐、芬芳与紫罗兰、花叶与玫瑰等概念有了新的感受;还使我们对记忆、意识这两个抽象概念的认识也更加立体和丰富。诗人对意象的安排、诗歌形式的设计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层递进,逐步升华,在前后呼应中主题得以贯穿始终,感情得以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有无限外延的整体。
四、结语
概念隐喻从认知角度去理解隐喻的使用,又从隐喻的使用角度去研究人的认知,这种不再将隐喻局限在修辞工具的定位是一次巨大飞跃。诗歌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表情达意,而隐喻承载了这项功能。诗喻以日常使用的概念隐喻为基础,拓展了隐喻的外延。它们既能为平常人理解,又能带给我们不同寻常的精神体验。诗喻新颖、富有哲理,却又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给》是诗人雪莱用隐喻打造的一首爱情绝唱,它的隐喻以优美的意象、整齐的形式为外壳,抒发了作者对逝去爱情的强烈留恋之情。王佐良曾指出,虽然雪莱极少描述他的对象的美貌或身段,但绝非20世纪英美现代派文人所指责的那样缺乏感官品质[11]。通过对该诗隐喻的分析,可以看出雪莱将情感的抒发隐藏于隐喻跨界的映射中,从感官、想象和思维多个层面有效地激发读者的共鸣。总之,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诗歌隐喻,能够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作者的诗歌创作活动,发掘诗歌的深层意义,同时也能增进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参考文献:
[1]LAKE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2]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3卷[M].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7.
[3]LAKEOFF G,TURNER 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4]朱光潜.诗论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2.
[5]李春芳.基于概念隐喻解读《致海伦》的唯美情愫[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9092.
[6]方小青.概念隐喻与卡明斯诗歌语篇连贯的建构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529.
[7]KOVECSES Z. Metaphor and Emotion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8]舒舟.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翻译的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23128.
[9]江枫.雪莱抒情诗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367.
关于爱情的诗篇10
关键词:古诗词 爱国主义 文学主题
引言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诗歌传统历史悠久,在古诗词的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一直都是诗词的重要主题。我国诗坛以及词坛上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们留下的作品形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爱国主义思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忠诚,是牵绊着每一个国人最真挚的感情。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诗人以及词人为国家的统一、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使用文学之笔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外国侵略,表达了中国人民骨子里拥有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久而久之,这种精神便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形成了爱国主义传统。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现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古诗词的解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词主旨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古典诗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爱国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诗歌作品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更表达了对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在面对国家出现危难时会挺身而出亲身参与到斗争中,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诗人以及词人很多的创作灵感,他们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往往都会以祖国的山水为基础,融入自己的情感,将祖国的山水也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好像亲身游览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河流一样,从而建立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表达对国家以及民族前途的关切
爱国主义诗人和词人在创作时,往往将国家以及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民族的发展,都是与自身的命运有紧密联系的,国家的前途就是自己的前途。因此在诗歌中表达对国家以及民族的一种忧患意识。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表达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国家遭遇危难之时也是诗人和词人进行创作的高峰之时,当国家遭受外来国家的侵略时,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以及词人不仅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愤慨,还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陆游、辛弃疾,不仅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词作,更是亲身投入到战斗之中,与金国对抗,为国立功。
二、爱国主义诗词解读
爱国主义一直都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一)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萌芽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在《诗经》中有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比如:《无衣》、《载驰》、《六月》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子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是《无衣》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了秦国人民希望可以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往往给人带来一种十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纷争,我国的大片土地上仍然弥漫着一种刀光剑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文学达到了顶峰,当时著名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是屈原。他不仅热爱自己的家乡,也热爱祖国的山河以及其他百姓,但是他的仕途并不顺利,遭到了排挤,最后被流放到沅湘,他的治国抱负得不到相应的施展,却一直在与黑暗的势力斗争。这才出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著名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气节。在屈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敢于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我国出现了***阀割据的现象,在这种相互混战的局面下,建安诗派的出现对诗歌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建安诗歌抒发了诗人们渴望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建安七子的爱国情怀以及抱负得到了深刻的展现。比如曹植在《白马篇》中刻画了一个武艺高超、性情豪迈的游侠形象,他身上的那种爱国激情也是曹植身上的爱国情怀的体现。
发展到唐代之时,我国的***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强盛的国力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太平盛世之下,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描绘,表现出一种豪迈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李白就描写了许多关于祖国山水的篇章,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秀美的江山,看到充满了激情的生活。同时在边塞诗人的笔下也可以看到爱国主义情怀,他们的爱国主义则是一种豪迈的杀敌必胜的情怀,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等,这些诗句中都彰显了豪迈的斗志以及豪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唐朝也开始衰落,在这个时期,则出现了另一批忧国忧民的诗人,很多诗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治国的理念以及抱负,比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体现了他的***治抱负,“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则表达了他愿意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杜甫与李白同为唐代诗人,但是由于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在诗作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很大不同。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直面人生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等等。
我国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深化是在宋朝时期。宋词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爱国主义在宋词作品中有十分深刻的体现。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他们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著名作品。在这个时代中也出现了很多爱国主义将士,他们不仅能在沙场上奋勇杀敌,也能在文坛上挥墨而作。其中陆游和辛弃疾的词作,是宋代爱国主义诗歌中的杰出代表。
三、诗词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延续至今,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有古诗词的身影。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单纯地是作者的情怀以及思想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分析,对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心理进行剖析,有助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进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待国家以及民族具有责任感。比如辛弃疾的词作对典故的运用是一个最大的特点,他所运用的典故,都与内心的情感是有很大关联的,他是用典故在讲述自己的人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辛弃疾本身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词人,对于一些涉及到朝廷和***治的话题,很多时候不能直接描绘,因此只好隐晦地采用典故来表达内心世界。在对古诗词进行解析时,需要对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作品主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从创作中得到灵感,便于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语
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反映,也是对自己的人生的真实写照。只有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分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以及传递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剑南诗万篇,半洒神州泪”――试论陆游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