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中秋节的诗句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第1篇

毋庸讳言,当下的很多课堂或已有了较浓的“学”的意识,但远没有抓住“学”的本质,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极大挤压。刘坚教授在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时表述:语言素养为核心素养的基础认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力等则为核心素养的高阶认知。核心素养时代的阅读教学,更应着力于借助言语运用,让学生自主思考、同伴交锋、多维对话,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让思维力得以唤醒、激活与生长,这也为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推开了一扇窗。笔者以诗歌《秋天》的教学为例,探寻诗歌教学的理性,展开思维生长的过程。

一、学习概括,生长求异思维

“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2011版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事实上,当下的课堂不少老师已经关注到文本内容的概括,但在让学生学习概括内容方面却不容乐观,要么在教学中被淡化,要么被教得机械。甚至不少人误认为,小说、记叙文尚可学习概括内容,而诗歌、散文语言的跳跃,让我们很难把握概括内容的规律,于是便以“形散”而搪塞文本内容的概括学习。其实,所有文本都有聚焦,即所谓的“文心”,围绕文心所展开的内容,必以一定方式的呈现,诗歌亦有其内容的独特组合。以下是诗歌《秋天》教学中学习概括内容的教学片段: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走向秋天,我们看――(出示)

师:横线上可以是诗中的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先自己练说,然后同座相互说。

(生自由读,同桌交流)

师:读出了怎样的秋天,来交流交流。

生:这是一个开心的秋天,“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天在小路上奔跑。”

师:真好,从诗句中读出了秋天的开心。孩子,奖励你把“开心的”三个字写到黑板上。

生:这是一个快乐的秋天,“玉米举着……”(生板演“快乐的”)

生:这是一个调皮的秋天,“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天在小路上奔跑。”(生板演)

……

(学生先后写上“丰收的”“迷人的”“明亮的”“多彩的”“物产丰富的”等词语)

师:这就叫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他的收获是――(生齐:不一样的)我们看看,咱们都读出怎样的秋天了?(对照板书,生齐读)

概括内容不同于学生从语言表象来认识事物,他需要学生有抽象概括能力,对语言的组织有很高的要求。概括时需要从自我感受中提炼,避免表述嗦不清。阅读《秋天》一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收获或者多个收获。让学生驰骋于全诗,随机捕捉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达。教学中,不仅在初读诗歌时试着用专用句式练说感受,将读出的诗歌感情与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感觉不到在进行概括练习;在教学接近尾声时,又一次让学生“再回首2-6小节,我们会珍藏些什么”,让学生对全诗进行归纳,整理脑中的记忆,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感受的个性思维力。

二、品赏语式,生长敏感思维

语文教学中,比较品赏言语的方式,往往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思维,厘清言语的内在感情,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诗人的情感常常在用词与断句的“在意”表达中浓浓溢出。《秋天》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品读第二小节,学生们很快地把“打滚”“奔跑”“抓”“抹”这些词语标出,从动作的拟人角度加以品味,体会用词之精准,从而让敏感思维生长。尤其是对一句不平常的断行诗句进行了慢嚼细品:

师:发现第二小节跟其他小节不一样之处了吗?

生:其他的每节都是四行,这一小节却是五行。

师:倒也是啊,这儿明明是一句话,作者偏偏分成了两行。(出示)

师:我们比较着读读,一行与两行,一定是不样的感觉。(生练读,比较)

生:我觉得“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应该读得慢一点,换吸一口气,读得特别舒服。

生:这样分行,突出了“脚印儿”,这样子停顿一下,就更有诗的感觉了。

生:这样子分行,秋风更调皮了。

生:我读出了夏天到秋天渐渐过渡的过程,是悄悄进行的。秋风正在很心细地,一点点抹掉夏天的烦恼。

诗,当以最简洁的文字、最动感的形式去表现诗人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平日里,学生对诗歌字词的品读、情境的再现或有较多接触,有了一些语言的敏感。但对于诗句意分行表达,显然是少见的,缺乏语言的敏感。于是,教学中,让学生自我发现表达的特异之处,再自我品赏,感受分行的微妙感觉:“朗读时可以换吸一口气”“强调了夏天渐渐过渡到秋天的过程”“秋风更调皮了”“更有诗的感觉了”……对比赏读中,学生们斟酌细微,对诗中的描述、表达节奏的处理、表达意蕴的强调等均进行了点滴捕捉,有效生长了敏感思维力。

三、聚焦画面,生长逻辑思维

审美的本质是思维的运行。阅读中,内心的情感生活总是主动地期待着,捕捉着。诗歌聚焦画面,形象性思维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作品情感的感染力量。《秋天》一诗教学伊始,便关注到不同人走在秋天的不同感觉,从而读出不同的味道。

师:走在秋天呀,不同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走得悠闲自在,也有的人走得欢快跳跃,有怎样的走法,就应该有怎样的朗读。谁来读?

(生自读――交流读)

师:听出她在怎样走吗?

生:我觉得她走得很舒服的。

生:她在悠闲地走。

师:你是不是这么走的?(生点头)

师:这就叫会读又会听,三(4)班的孩子真是不容易。有没有不是这么悠闲地走的?(又一生读)

师:咦,她在怎样子走?

生:她在欢快地走。

师:嗯,像小白兔一样地走。

生:她似乎在蹦蹦跳跳地走。

师:是的,我们似乎看到那小辫子一晃一晃的。再读一遍,大家注意她的小辫子。(生读,其余生看)

师:同学们,大家看,同样一段诗,怎么读全根据你的心境。

有怎样的走法,其内心一定有着怎样的想法,遵循的是读者内在的心理逻辑。在看似随心所欲的朗读中,呈现出的是走在秋天里的不同状态,或逗留,或漫步,或快走,或蹦跳,每一种状态必与心境相吻合,必然是合情合理合境的。

语文学习,需要逻辑的训练,更多时候还反映在符合规律的文学意象的品味中。意象,诗歌的主角。诗歌《秋天》中的意象构造亦有其用心之处。诗中主角――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等农作物的一一出场,让秋天有了收获感;田间羊肠小路上的肥壮牛羊、秋风乍起夜里渐弱的蝉声,秋天特色的动物生活场景的次第铺呈,让秋天有了生机感;玉米、高粱的颜色、姿态对比,让秋天有了温情感……

四、融合视角,生长创造思维

阅读的真正发生,必然是将自己与文本、诗人的精神融合,真正走进文本,这本身也是一种阅读的沟通创造力。学习《秋天》一诗时,跟随作者走在秋天的路上,感受到顽皮的秋天、丰收的秋天、绚烂的秋天、热闹的秋天、劳作的秋天……表面上,是在读懂诗歌内容,其实质是与诗歌文本的视角融合。

品读诗歌的各小节时,推开思维之窗,实现由言到意的打通:秋天的美好、秋天的热情、秋天的勤劳、秋天的奉献等,在读透诗歌的过程中,实现了诗歌的精神生长,其实质是与诗心的融合。

小学阶段,一般性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让学生初步运用再现性形象思维来模仿诗句进行练习,其实质是实现了与作者的表达视角和思维的再度融合。

师:田野上,成熟的何止这些,还有――(出示画面)

生齐:稻子、棉花、豆荚、南瓜、红薯……

师:选一种农作物,学着第五小节的句式,同桌练着说说。(出示,生练说,互改)

( ) , ;

生:棉花穿上了雪白的棉袄。

师:谁再给他加一行。

生:棉花咧开嘴笑了,穿上雪白的衣裳。

生:花生抱在一起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生:棉花穿着雪白的棉袄,在秋风中翩翩起舞。

生:水稻甩着辫子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师:“甩着辫子”用得真好。

生:水稻举着金链笑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师:“举金链”真形象。

生:紫薯披着紫袍,乐呵呵地笑了。

生:豆荚咧着嘴笑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相互说,相互改,一直练说得可以把第五小节全换掉,就是我们的真本领了。

感知诗歌内容、走进诗心、实践表达,实现了读者、诗人、文本三方视域的有机融合。由诗中实物,到脑中实物,这是一个阅读后的再现与联想过程;继而模仿诗中语句,表达脑中的联想,实现了由意到言的再创造过程,亦是生长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五、斟酌字句,生长批判思维

一提及批判,往往与否定、质疑、发现差异……联系一起。其实,批判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挑战,挑战读者自我存在的一种方式。需要提及的是,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的“否定”与“说不”,更多的是饱含着慢慢的理智,对教材文本更为立体的审视。

《秋天》第三小节:“稻穗儿熟,蝉声儿消,成熟的向日葵在低头弯腰;野香了田间羊肠小路,牛儿羊儿都长了肥膘。”这一小节,节奏感鲜明,教学中让学生们拍着节奏斟词酌句,读好诗,改好诗。学生们兴致盎然,很快发现“在”“田间”“都”几处可删去,不仅仅为了节奏的顺畅,更从内容本身出发,有理有据。言语操练中学生们收获甚多:“在”这个字,是多余的,删去后,诗句不仅意思明晰且更简练;同是删去两个字,删“田间”不删“羊肠”,只因“羊肠”比“田间”更形象,不仅说明小路的崎岖,更有诗的味道;“都”字的去掉非但不影响诗句表达,且更干净,更有诗的感觉……向真、向善、向美,是批判思维的底线。

由此,学生们恍悟:名家的作品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修改。在学生们思维酣畅之际,教者话锋一转“有没有同学不需要删去字词,也能读出原诗句的节奏的?”教室内顿时寂静,继而又打起了节奏,研读起来。不多时,竟有好几位学生读出了原有诗句的节奏,甚为兴奋。读出了自己的节奏,也读出了作者的节奏,这般教学旨在让学生明悟诗歌节奏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悟的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节奏:读者有读者的言语节奏,诗人有诗人的言语节奏。回顾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遇上朗读节奏的障碍,继而产生修改诗句的意愿并付诸操练,就在大家满以为学习有成就之时,再反其道而斟酌起作者自身的语言节奏,整个教学峰回路转,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言语的推敲修改,更是对诗歌节奏的不同把握。整体性、立体感地把握诗句表达,这是批判思维生长的美好境地。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第2篇

《秋天》是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代表作,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自何其芳早期创作诗集《预言》。当年诗人在相隔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写了两首以《秋天》为题的诗歌,一首写于一九三二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另一首写于同一年的九月十九日清晨。从时间上看,前一首并非写于秋天,而是盛夏,其内容正如诗中所写:“我是忆着、梦着、怀想着秋天”;后一首写于秋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令人憧憬的秋天,读后让人不免心生遐思,无限向往,现在教材所选的正是后一首,也称《秋天》(二)。

以“秋天”为题,写什么好呢?笔者认为莫过于写大自然、写郊外的乡野了,因为四季的更替会在那里留下清晰的印记,给人以直观的感触。作者似乎也深谙其中的道理,把目光投向乡野,投向农家人的生活,选取“农家”、“渔人”、“牧羊女”三个丰富而有代表性的劳动画面,以观者的身份言他人之事,用多情的眼睛表内心之感,营造了一种清净而悠远、闲适而欢快、失落且守望的既亲切又朦胧的秋天氛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在这首三节十五行的短诗里,作者蘸着丰富的情感,用轻松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三幅诗情画意的美景,意味深长。

画面感强,生活味浓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乡村秋景中三个典型的场景——幽谷农家、江面渔人、草野牧羊女,以蒙太奇般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场地,用不同的光圈和焦距捕捉秋天的镜头,通过连续而又带有跳跃性的手法进行剪辑,从忙碌的农家到欢快的渔船,再到草野上牧羊女的情思,画面的立体感顷刻间跃然纸上,裹挟着成熟味道的秋风似乎扑面而来。为了增强画面的厚度和层次感,作者对每个场景进行了精心的布局和点缀,用“露珠、伐木声、幽谷”衬托农家人劳作居所的悠远,用“冷雾、乌桕树、白霜”丰富渔人捕鱼作业时的环境,用“蟋蟀声、枯涸见石的溪水”凸显牧羊女平静、清澈的内心世界,三个场景错落有致,有机统一,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写出了秋天多彩的味道。

形式灵活,表达独特

《秋天》这首诗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和西方现代诗歌的技巧,形式上既有格律诗的整齐划一,又有现代诗歌的灵动多变。整首诗共三小节,每一节均为五句,都以“秋天……在……”的句式结尾,表现出篇章结构的一致性,而在句法上则呈现出灵活多样、摇曳多情的特点,语句的长短完全由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定,节奏感强,韵律和谐。全诗不着一个主语,只在每一小节的最后点出“秋天”,一唱三吟,反复吟咏,既含蓄不泥,又凸现主题,这样的形式让“秋天”流动、鲜活起来,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们渐渐带入它那迷人的深处。

短短十五行诗里,作者采用直陈其事的手法,娴熟地运用拟人、拟物、比喻、暗示、通感等表达技巧,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清晨满披着的露珠”、“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乌桕叶似的青鳊鱼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些独特的想象撩拨起读者的感官细胞,让人产生丰富、自由的联想,既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也让我们读出了自己的秋天,而这之间又有足够的包容性和回味的余地。

另外诗中有几句特别的句式值得仔细揣摩:诗的开头两句“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正常情况下是先“伐木”后“震落了露珠”,而诗人却有意颠倒顺序,造成表达上的突兀效果,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同时也为了使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更加抑扬顿挫;第二节的第二句“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光影交错,虚实相生,表达之妙,回味无穷;第三节三四句“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两句如果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可以合成为“牛背上那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里的笛声何处去了?”,但如此一来,诗意就没了,也表达不出那种层进、往复的味道。

语言形象,意境丰富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考究,生动形象是其一大特点,表现之一就是诗句中用了许多情态化的修饰语,比如“满披着”、“丁丁地”、“肥硕的”、“圆圆的”、“满载着”、“轻轻”等等,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了秋天的神韵,传达了人的神情。“栖息”、“游戏”、“梦寐”等拟人化的词语使秋天的模样具体可感,赋予其生命的气息。

《秋天》一诗中没有社会性的意象,也看不到当时的社会和现实的印记,看到的只是静态的自然与生活的景物,如“露珠、幽谷、冷雾、芦篷、白霜、蟋蟀、笛声……”,这些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用人们熟悉的静态意象,注入其自己的情感因子,创生出一个蕴藉丰富、意味深长的秋天意境,让每个人都会在里面找到自己的那个秋天。

[我设计]

教学设想

《秋天》所在的单元主题可以概括为“四季***景”,所选的课文均出自名家之手且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精巧、富有诗情画意。课文篇目包括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基本内容。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四季的***景依次在一个单元里集中呈现,因此感受四季的变化,所以说欣赏四季的美景理应是教材编写者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本定位。《秋天》作为一首现代诗歌,语言优美,画面丰满,意境悠远,教学中以朗读为基本手段,以语言为基本抓手,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上,体会秋天的味道。

教学目标

1.认读并会写文中的生字词(例如“丁丁、肥硕、鳊鱼、乌桕、芦篷、寥廓、枯涸、清洌、梦寐”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诗歌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

3.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丰富对秋天的体会。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诗歌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

2.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丰富对秋天的体会。

教学难点

1.理解“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的意蕴。

2.注意“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的朗读。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朗读品味、对话交流,联系生活体验,触发学生对诗歌意境和秋天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说秋天——秋天洒落在记忆里

以时间为引子导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大家知道今天的日期是多少吗?

生答:10月19日。

师问:那么农历是多少呢?

学生:沉默不语

师说:老师来上课之前查了一下台历,今天是农历的九月二十三,再过几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了,这也意味着天气开始慢慢变冷了。现在我们处在什么时节啊?

生答:秋天。

师说:具体来说,现在正值深秋时节。一说到秋天,我想每个人都会对其有不同的印象和感受,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头脑风暴式的回答,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一下此刻想到的有关秋天的景物、画面或感受。(任选一个小组从前到后一个接一个地说……)

(设计意***:从现实时节切入秋天的话题,唤起学生对秋天已有的生活体验)

二、吟诵秋天——秋天在诗人的眼里

1.初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大声朗读,每人至少读三遍。

(1)学生按要求进行自由朗读。

(2)请学生朗读,每人一小节,其他学生纠音、点评。

(3)全班齐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书写。

提示:丁丁(zhēng) 背篓(beīlǒu)肥硕(shuò)青鳊鱼(biān)乌桕(jiù)芦篷(lúpéng)寥阔(liáo)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

(设计意***:解决生字词的读音,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解决目标1)

2.诵读理解

要求: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诵读,诵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感情,读出秋天的味道。

(1)学生可朗读或默读;可自主朗读或相互交流朗读的认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仔细揣摩诵读本文的感觉。

(2)请学生任选一节或一部分进行有感情朗读的尝试,读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来读,其他同学可适当点评。

(3)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可以根据教师的朗诵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这样来读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给予回答。

提示:第一小节要读出悠远、清静和喜悦的味道,体现出农家人生活环境的特点以及收获的忙碌和喜悦之情,“丁丁”作为形声词,朗读时要适当拉长(丁—丁);第二小节要读出悠闲、轻快的感觉,体现出渔人怡然自得的生活乐趣;第三小节要读出空旷、深远和怅然若失的意味,体现盛夏过后的沉寂和牧羊女内心朦胧的感觉,同时要注意“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的疑问读法。

(设计意***:在感知课文的前提下,进行有感情地诵读,用自己的理解把文中的感情给展现出来;反过来,在有感情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着力解决目标2、3)

3.品味赏析

要求: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或哪一节?抑或是你对诗中哪一部分最有感触,说说你的原因和看法。(提示: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景物/情感”等方面着眼。)

(1)学生自我品味或互相交流学习。

(2)学生在班级进行交流学习,教师适时总结、点拨。

提示:词语方面形象、生动,运用许多情态化的修饰语,比如“满披着”、“丁丁地”、“肥硕的”、“圆圆的”、“满载着”、“轻轻”等等;句式方面有意突兀和非同寻常,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和“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新颖独特,别有滋味;修辞方面运用了拟人、拟物、比喻、通感等表现方式,例如“清晨满披着的露珠”、“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乌桕叶似的青鳊鱼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增强了表达效果;景物方面选取秋天有代表性的物像,比如“露珠”、“稻香”、“瓜果”、“冷雾”、“白霜”、“蟋蟀声”等,突出秋天的特点;在情感方面传达出一种清净而悠远、闲适而欢快、失落且守望的既亲切又朦胧的秋天氛围,味醇意长。

(设计意***:培养学生品味鉴赏诗歌的能力,加深对本诗的理解,继续解决目标2、3)

三、描绘秋天——秋天徜徉在你我心间

要求:请用你的学习收获和体验重新感受“秋天”,借用诗歌的写作手法,写一句或一小节充满诗意的有关“秋天”的文字。

(1)学生构思写作。

(2)课堂交流学习,同学及教师进行评点。

(设计意***:学以致用,解决目标3,照应导入。)

四.寻找秋天——走进秋天,感受自然

课后作业:

1.读读、写写课文出现的生字词。

2.背诵全诗。

3.寻找秋天的踪迹。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第3篇

【关键词】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首联、颔联侧重于写景;颈联、尾联侧重于抒情,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联六个物象,而用急、高、哀、清、白、飞来形容,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十分浓郁。把眼前的秋景写得更具体、更凄凉。“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让诗句的种种意象顿时有了浓烈的伤感色彩。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侧重写诗人眼前恍如所见的、耳边仿佛听到的整体景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无边”二字展开了“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以“不尽”二字展开了“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把秋景描写得既肃穆肃杀又空旷深远。这从以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是为后两联抒发感情作铺垫。前两联写景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两联诗句一气贯注,全诗开头“风急”二字最紧要,因为“风急”而“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二是两联诗句抑扬顿挫,首联写近景,颔联则写远景,而“无边”一句为仰视,“不尽”一句为俯视,这样一远一近、一上一下,层次分明,起伏“顿挫”。

后两联以前两联描写的秋景为背景,着重抒发忧愤深广的情感。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显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范例。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颈联悲秋之情的容量增大了,也更深沉、其中“艰难”二字,指出时世艰难,社会动荡;“苦恨”二字,形容诗人百感交加,恨到极点,“艰难苦恨”兼指社会和个人,在诗人摇落悲秋的情感巾溶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而“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杜甫的“艰难苦恨”之情写得更加具体,一个多愁多病、忧愤深广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却博大深厚。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情绪也从高亢到悲抑,情绪有微妙的跌宕。杜甫追求情感节奏的曲折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默默的,有时却有突然的转折。古代诗话上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沉郁是许多人都做得到的,而顿挫则殊为难能。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

章法上开合变化。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已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

结构上的回环照应。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写景,由“悲秋”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第4篇

春: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的“春”字,本义是季节,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春暖花开的季节,农民播种的季节,即“春季”。荀子说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周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里的春夏秋冬,指的就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字也可以单独作“年”字用,比如高适的诗句“一卧东山三十春”,这里的“三十春”,实际上是指“三十年”。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万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春”字本身,以及由“春”字构成的词和成语,既单纯,又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如说“春风化雨”“春雷滚滚”“春潮涌动”“春意盎然”以及“雨后春笋”等;还有“妙手回春”“枯木逢春”,这里的“春”也都透露出一股生机。就连表现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恋之情,也用“春”字,如说“春情”“春心”“怀春”等,这里面同样包含着与生机和生命力有关的比喻意义。

由“春”字构成的词中,还有一些专用名词,比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老百姓又称“过年”;“春联”是春节贴的对联;“春荒”是指春季青黄不接时的饥荒,多发生在旧时的农村;等等。至于“春试”这个词,又称“春闱”,指的是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会试在春天举行,因此叫“春试”。还有,“春秋”这两个字含义较多,一是指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如说“苦度春秋”;二是指年龄,如说“春秋正富”,意思是年纪很轻,来日方长;三是指“史书”,即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相传鲁国的《春秋》经过孔子修订;四是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成语“春秋笔法”指的是一种写作手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指文笔曲折、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春”字本身,以及由其构成的“春风”“春雨”“春色”“春宵”“春江”“春城”“春草”“春花”等词,无一不流淌着诗意,一经入诗,便大放异彩。在古典诗词中,由“春”字打头的诗句多得数不胜数,诸如“春到人间草木知”“春在溪头荠菜花”“春风得意马蹄疾”“春雨断桥人不度”“春色恼人眠不得”“春宵一刻值千金”“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草还从旧处生”“春花不愁不烂漫”,等等,无一不堪称名句、佳句,美得令人心醉。

由“春”字想到通常用来描写江南美好春光的“杏花春雨江南”这六个字。一些汉字研究专家,喜欢用这六个字来证明汉字的组词能力和表意能力有多强。你瞧:“杏花春雨江南”,可拆成“杏花雨”“江南春”,也可拆成“杏花”“春雨”“江南”,还可拆成“杏”“花”“雨”“江”“南”“春”。不管三个字也好,两个字也罢,即便一个字也能自成一词,并且有着完整而明确的含义。汉字使“意则期多,字则唯少”的理想得到了实现,这是其他任何文字都望尘莫及的。

秋:秋月春风

当原野上的高粱红似火的时候,人们知道:秋天来了。

“禾”与“火”组成“秋”字,这完全合乎逻辑。《说文解字》也说:“秋,禾谷熟也。”“秋”的本义是“收获”,《尚书》中就有“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的说法,意思是:农夫只有尽力耕种和收割,才能有收获。“收获”的季节就是秋天。

在中国古代,对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民族来说,庄稼成熟是最值得庆贺的事情,秋天也是人们喜欢的季节。古人用“秋红”来形容熟透泛红的果实,用“秋登”来描述谷物登场的喜悦。在收获季节举行的祭祀社稷的活动,也叫“秋报”;在收获季节举办的婚事,叫“秋期”,“秋期”也就是“婚期”的同义语。《诗经》中就有“秋以为期”的诗句,意思就是把“婚期”定在秋天。甚至连美丽的女子都用“秋女”来借代。秋天又是美好的季节。人们用“秋高气爽”形容气候宜人,用“秋月春风”比喻时光美好。白居易的诗句“秋月春风等闲度”,杨万里的“秋月春风耽搁了”,这里的“秋月春风”,指的都是美好的岁月。

基于“秋”的季节特征,在谷物的收获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美好的同时,草木凋零又给人带来伤悲之感。古籍中就有“秋,愁也”的说法,把“秋”说成“愁”,正是这种悲伤意识的体现。于是,形容人的悲愁的面容,用的是“秋颜”;“秋怀”则用来表示秋天的思绪情怀,“秋愁”用来表示秋天的悲怨情绪;“秋闺”指的是容易让女子引起秋思的场所;“秋士”指的是怀才不遇日渐迟暮的人生失败之士。至于“秋审”“秋刑”“秋决”等词,更让人感到了有一股肃杀之气。古代诗人描写伤秋情绪的诗就更多了,最有代表性的诗句是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和柳宗元的“秋来处处割愁肠”。《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尽管不是诗人,但她写的《秋窗风雨夕》一诗,也把秋天的肃杀景象和人的悲凉情绪写得淋漓尽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秋”字的用法也有一些引申或转义。比如,由“秋”又可以引申为“年”,《诗经》中的诗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意思就是:一天不见,好像隔了三年。“秋水”一词,本指秋天的水,王勃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秋水”,用的就是本义;而杜甫的诗句“秋水为神玉为骨”,这里的“秋水”用以比喻“清澈的神色”,显然是转义了;李贺也有一句诗叫“一双瞳人剪秋水”,这里的“秋水”与“秋波”同义,意思是“清澈的眼波”,就更是转义了。到了坡的诗里,就直接称作“秋波”了,他有“佳人未肯回秋波”的名句。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第5篇

【经典的中秋节趣味对联】

袁宏泛渚;

庾亮登楼。

上下联所用典故都出自《世说新语》。上联故事出自此书的《文学》篇。袁宏少时贫困,为人江上运租。某秋夜清风朗月,镇西将***谢尚坐船过江,听闻江渚客船之上有诵诗声,觉其诗情优文美,又非前人旧作,赞叹不已。遣人询问,知为袁宏咏其作,遂相交焉。袁宏之名,于是大扬。下联故事出自前书之《容止》篇。庾亮镇守武昌,某秋夜气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咏诗。不久,庾氏飞屐而来。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或则因月夜吟诗而名闻于世,或则人虽暮年而登楼秋咏之兴致不减,秋夜赏月吟诗看来确实是一件赏心乐事。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上联首字“中”,下联首字“秋”,点明时节。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中秋联颇多以“月”为题材者。如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其处对联曰: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虎”“溪”二字指明地点。

一天秋似水;

满地月如霜。

此联形容秋色用一“水”字,形容月色用一“霜”字,中秋月色,宛然可见,意境清幽,使人气定神闲。从形式上讲,简洁凝练,对仗工整,属小类工对。

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二仪,指天地。天地之所以皎洁,端在于月光之皎洁。四海之所以澄清,缘于月光如水。此联的妙处在于其含蓄,未尝一字及月而月在其中。至于以“二仪”对“四海”,“皎洁”对“澄清”,颇为工整。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同为咏月,遣词不同,意境遂异,有此“明”字,心胸便起畅亮之感。若套用佛家“体”、“用”二字,上联为“体”,仅指名为圆月;下联则为“用”,月之光满玉宇,灼然可见。流水对写到此境界上,着实有意思。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此联为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所撰。据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史称“生题死对”。上联两用“半”,下联以“中”对之,又有“二”、“八”之对,十字之中六者为数,且皆合于情理。若无才情者,难以成此对联。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上联为陶渊明《移居二首》的诗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下联为左思《招隐诗》的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联,工稳妥贴;处士情怀,悠然可见。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李白《把酒问月》诗有句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来明月犹在,古人已逝,今之视昔,正如后之视今,怎能不唏嘘感慨!此联意境正如李白诗,不同者在于,白诗豪情奔放,此联简约含蓄。然感叹明月长存、人生苦短的意绪,并无二致。从形式上讲,“青史”对“绿窗”,“在”对“无”,工稳且灵活,平仄上也无问题,乃佳对。

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迹前已言之。正如重阳节联中屡用陶渊明与孟嘉,中秋节对联中也用袁宏与庾亮之事,以显得更具人文气息。不过相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阳,其重要性要略逊一筹。

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清光,一方面指月光,另一方面则指***治清明,所以说“同会合”。中秋乃秋季之中,所以说“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此联为杜甫五律《月夜忆舍弟》诗句。白露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为农历八月节。杜甫化节气名以形容物候,得其本意之外,也添了清幽的意境。中秋本为家人团聚之时,故睹月思乡之念颇重。是以杜甫此句借为中秋联,分外合适。

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庭幕桂花香。

上联中池塘月静,实为静;桐叶落而影动,是为动。下联风吹帘幕,实为动;桂花飘香,则从视觉转而为嗅觉。此联对辞工稳,静中有动,意境优美,幽而不伤。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来明月十分圆。

中秋乃三秋之中,自可称为三秋之半。上联据此“望文生义”,以为所谓“中秋”者,即是说此日拥有秋季一半的美好。下联“明月十分圆”前贯“算来”二字,将人仰头仔细察看月亮的行为,还有颇为奥妙的心绪,全写了出来。富于才情,于此可见。此联颇为流行。与此相似者,如“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也都写得清新可读。

叶脱疏桐秋正半;

花开丛桂树齐香。

落者自落,开者自开,物有常则,不必悲秋。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上联为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名句,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宋代诗人石延年(曼卿)对以下联,可谓天衣无缝。释道皆以为人之所以有衰病,主要因为其有“情”,至如无情之物,自不会衰老,是以李贺所撰之句,深于理义,欲对孰非易事。石曼卿所对之句,恰好另明一意,以为“月”乃有情之物,若无情必无或圆或缺之态。对仗工整之外,意思相反相成,良佳良佳!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这是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此联蕴含哲理:“楼”虽“高”,犹有飞过之物;“池”虽“小”,却能送来美景。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这是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风”“月”之对,“满地”与“一亭”之对,“花阴”与“山色”之匹,皆十分工稳。 “弄”与“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韵味无穷。宋人张先,人称“张三影”,其得名之因,其一就由于撰佳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显得原本无情之物活泼不已。下联“窥”字,将月色形容成羞涩少女,分外可爱。

鱼戏平湖穿远岫;

雁鸣秋月写长天。

此联暗用比喻,译释如下:湖映远山,鱼戏其中,似在山中穿梭; 秋至雁飞,鸣声入耳,举头观之,雁群排序屡变,似作书于长天之上。语词优美,设喻巧妙,视野开阔,皆此联之长处。

叫月杜鹃喉舌冷;

宿花蝴蝶梦魂香。

上联意境凄迷,几近残厉,正与秦少游名句“杜鹃声里夕阳暮”同。下联着色稍变,迷濛之中略有暖意。相对工稳,用辞美赡,然而意境终究显得幽冷,令人心魂怅然。

轮影渐移花树下;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第6篇

①中秋的月又圆了,一片寂寥的心空,却飘过朵朵思乡的云。原因无它,来美多载,虽然月圆月缺与故国的无异,然而,中秋那特有的味道却又不尽相同。还好,在华人集聚的旧金山,每年中秋节,总有不少有关中秋节的活动,慰藉了中华儿女节日的乡愁。譬如在中国城,少不了的摆街集市,这是一年之中过节的重头戏。每逢中秋佳节,人们扶老携幼早早来到了唐人街。此时,几条街道早已人声鼎沸,五花八门的商铺,有吃的,用的,穿的,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秋神话故事在舞台上轮番上演。此时,那引人注目的舞狮,揭开了中秋佳节的序幕。几只活色生香的狮子,身披五彩麟毛,伴随着时紧时舒的锣鼓,腾挪跳跃,翻滚卧伏,生龙活虎的身段,灵巧盎然的节奏,将密密麻麻的观众牵进中华文化浓浓的氛围之中,一起来共庆中秋佳节的欢乐。当然,没忘了到中国城的店家,从那琳琅满目的月饼中买下一盒,精挑细选出其中的一块,咬下一口,细细品着,说不上来感觉,总找不回一种难言的表达。当然,若论那月饼的质量,没说的。甜而不腻,油而不肥,再咬一口,仍是一腔欲说还休的无言。

②夜深了,遥望中天明月,思绪又飞到了几次回国过中秋的印记。

③那年,中秋时节刚好回到故乡,适逢台湾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回到福建永春县桃城镇上村寻根谒祖。月圆时节,有关单位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海峡中秋诗会》,我也参加了。当夜色缥渺,华灯初上,会场里早已人山人海。我惊讶于还有这么多人钟情于诗,钟情于诗的中秋。当然,以乡愁诗人而风靡了海峡两岸的余光中,在诗会上不能不朗诵他那首家喻户晓的《乡愁》。当空中荡起“……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时,我的乡愁早已不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是早被淹没在两岸日益强劲的交流的***大海之中了。那年的中秋,我尝着诗一样的月饼,沐着诗一样的月光,度过,度过了。

④记得又一年的中秋,真没想到竟在长城的八达岭上过。中秋之夜,我们一伙被招待在那儿欣赏中秋晚会。长城逶迤在夜色之中,若隐若现,显得更加神秘伟岸;秋风瑟瑟,让彩灯摇曳着寒意,倍增了游子心中的惆怅。演出节目精彩之极,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丰富可口。美酒良辰,大家在朦胧的月影下,频频举杯,为了今日的友情,也为了明朝的祝福。那晚,虽然圆月只露了一下脸,便宵遁而去,然而,一轮明月的亲切,却圆圆满满在异乡归客的心中。

⑤今年,中秋的月又圆了。屈指一数,这是我来美后的第二十五个中秋。翻过一页又一页中秋的书卷,整整四分之一的世纪!不管在何处过中秋,佳节的美好,团圆的泪花,都已成为生命中一页无法抹去的印记。此时,自己写的诗句又恍然浮出:“旧居的徘徊有许多身影/很整齐很参差着/中秋的月光/那是岁月那是印记/童稚了青春美丽了往事……”

《中秋印记》阅读题目:

1、文眼是揭示文章主旨,涵盖全文内容的关键句子,请指出本文的文眼。

——————————————————————————————————————

2、本文题为“中秋印记”来选材,作者是怎样将这些内容组织成篇的?

——————————————————————————————————————

3、第③段末句说“那年的中秋,我尝着诗一样的月饼,沐着诗一样的月光,度过,度过了。”为什么说是“诗一样的月饼”“诗一样的月光”?

——————————————————————————————————————

4、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那晚,虽然圆月只露了一下脸,便宵遁而去,然而,一轮明月的亲切,却圆圆满满在异乡归客的心中。

——————————————————————————————————————

《中秋印记》阅读答案:

1、不管在何处过中秋,佳节的美好,团圆的泪花,都已成为生命中一页无法抹去的情形。

2、一是旧金山每年中秋的活动,二是两次回国过中秋的情形。

3、作者按照“眼前”“回忆”“眼前”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每部分都有明显的标志词:开头用“中秋的月又圆了……”领起,中间用夜深了,遥望中天明月,思绪又飞回到了以前几次回国过中秋的情形“展开回忆,篇末由”今年,中秋的月又圆了“回到眼前。

4、月饼、月光是中秋最为典型的景物,那年中秋,”我“参加了盛大的”中秋诗会“,”诗一样的“突出了中秋诗会留在作者心中的美好印象。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第7篇

《中秋印记》阅读原文:

①中秋的月又圆了,一片寂寥的心空,却飘过朵朵思乡的云。原因无它,来美多载,虽然月圆月缺与故国的无异,然而,中秋那特有的味道却又不尽相同。还好,在华人集聚的旧金山,每年中秋节,总有不少有关中秋节的活动,慰藉了中华儿女节日的乡愁。譬如在中国城,少不了的摆街集市,这是一年之中过节的重头戏。每逢中秋佳节,人们扶老携幼早早来到了唐人街。此时,几条街道早已人声鼎沸,五花八门的商铺,有吃的,用的,穿的,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秋神话故事在舞台上轮番上演。此时,那引人注目的舞狮,揭开了中秋佳节的序幕。几只活色生香的狮子,身披五彩麟毛,伴随着时紧时舒的锣鼓,腾挪跳跃,翻滚卧伏,生龙活虎的身段,灵巧盎然的节奏,将密密麻麻的观众牵进中华文化浓浓的氛围之中,一起来共庆中秋佳节的欢乐。当然,没忘了到中国城的店家,从那琳琅满目的月饼中买下一盒,精挑细选出其中的一块,咬下一口,细细品着,说不上来感觉,总找不回一种难言的表达。当然,若论那月饼的质量,没说的。甜而不腻,油而不肥,再咬一口,仍是一腔欲说还休的无言。

②夜深了,遥望中天明月,思绪又飞到了几次回国过中秋的印记。

③那年,中秋时节刚好回到故乡,适逢台湾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回到福建永春县桃城镇上村寻根谒祖。月圆时节,有关单位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海峡中秋诗会》,我也参加了。当夜色缥渺,华灯初上,会场里早已人山人海。我惊讶于还有这么多人钟情于诗,钟情于诗的中秋。当然,以乡愁诗人而风靡了海峡两岸的余光中,在诗会上不能不朗诵他那首家喻户晓的《乡愁》。当空中荡起“……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时,我的乡愁早已不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是早被淹没在两岸日益强劲的交流的***大海之中了。那年的中秋,我尝着诗一样的月饼,沐着诗一样的月光,度过,度过了。

④记得又一年的中秋,真没想到竟在长城的八达岭上过。中秋之夜,我们一伙被招待在那儿欣赏中秋晚会。长城逶迤在夜色之中,若隐若现,显得更加神秘伟岸;秋风瑟瑟,让彩灯摇曳着寒意,倍增了游子心中的惆怅。演出节目精彩之极,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丰富可口。美酒良辰,大家在朦胧的月影下,频频举杯,为了今日的友情,也为了明朝的祝福。那晚,虽然圆月只露了一下脸,便宵遁而去,然而,一轮明月的亲切,却圆圆满满在异乡归客的心中。

⑤今年,中秋的月又圆了。屈指一数,这是我来美后的第二十五个中秋。翻过一页又一页中秋的书卷,整整四分之一的世纪!不管在何处过中秋,佳节的美好,团圆的泪花,都已成为生命中一页无法抹去的印记。此时,自己写的诗句又恍然浮出:“旧居的徘徊有许多身影/很整齐很参差着/中秋的月光/那是岁月那是印记/童稚了青春美丽了往事……”

《中秋印记》阅读题目:

1、文眼是揭示文章主旨,涵盖全文内容的关键句子,请指出本文的文眼。

——————————————————————————————————————

2、本文题为“中秋印记”来选材,作者是怎样将这些内容组织成篇的?

——————————————————————————————————————

3、第③段末句说“那年的中秋,我尝着诗一样的月饼,沐着诗一样的月光,度过,度过了。”为什么说是“诗一样的月饼”“诗一样的月光”?

——————————————————————————————————————

4、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那晚,虽然圆月只露了一下脸,便宵遁而去,然而,一轮明月的亲切,却圆圆满满在异乡归客的心中。

——————————————————————————————————————

《中秋印记》阅读答案:

1、不管在何处过中秋,佳节的美好,团圆的泪花,都已成为生命中一页无法抹去的情形。

2、一是旧金山每年中秋的活动,二是两次回国过中秋的情形。

3、作者按照“眼前”“回忆”“眼前”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每部分都有明显的标志词:开头用“中秋的月又圆了……”领起,中间用夜深了,遥望中天明月,思绪又飞回到了以前几次回国过中秋的情形“展开回忆,篇末由”今年,中秋的月又圆了“回到眼前。

4、月饼、月光是中秋最为典型的景物,那年中秋,”我“参加了盛大的”中秋诗会“,”诗一样的“突出了中秋诗会留在作者心中的美好印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

学习

我的女儿叫小可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女儿叫小可10篇,内容包括我的女儿叫小可繁体版,我的女儿叫小可英文怎么读。“呵呵!你的名字真有趣呀!对了!我叫刘冰儿!你叫我冰儿吧!”叫冰儿的女孩笑呵呵地说。“是吗?”我有点害羞的地下了头,问。“我介绍我的妹妹给你认识吧

学习

润肺茶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润肺茶10篇,内容包括润肺茶最佳配方和功效,生津润肺茶。市场上***呼吸系统及肺部病变的保健品很多,但国药准字号新型双复合剂型的药品却很少,属于市场空白点。最主要一点是复方梨汁润肺茶是以天山雪梨为药引开发,这本身对于产

学习

无偿献血倡议书

阅读(22)

无偿献血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社会公益事业和爱心工程。无偿献血工作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确保医疗用血的需求和安全。科学研究证明,流动在我们人体的血液具有旺盛的再生能力,每次献出200400毫升

学习

生物八知识点总结模板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八知识点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完整总结,苏教版生物八上知识点总结。(1)自然选择的过程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2)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

学习

标点符号练习题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标点符号练习题10篇,内容包括标点符号练习题附答案,标点符号的练习题。A.“激情”源于希腊语,原意是“上帝本色”,这里的上帝本色不是别的,而是指一种持久不变的爱心-恰当的自爱(自我接受)和由此延伸出的对别人的爱。B.古人赏梅,

学习

创城手抄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创城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创城手抄报简单文字,创城手抄报10个字。4、你给小草一点爱,小草给你一片绿。5、人人动手,做文明人,建文明城。6、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加快全面小康进程。7、文明创建人人参与,和谐新沂个个受益。8、创建文

学习

买年货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买年货10篇,内容包括买年货日记200字左右十篇,日记大全300字初中十篇买年货。我们先来到了坚果摊,各种各样的坚果琳琅满目,有核桃、有花生、有松子、有开心果,还有一些我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奶奶好不容易挤进去也只是买了一点

学习

礼记全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礼记全文10篇,内容包括礼记全文原文最经典的,礼记全篇目录。因为有很多小学生和家长在场,获奖作家曹文轩抓住属于自己的短短几分钟,以丰富的经验和深入浅出的例子解答孩子们的“作文难题”,在快乐的互动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作文的

学习

仿写我爱这土地10篇

阅读(98)

本文为您介绍仿写我爱这土地10篇,内容包括仿写我爱这土地的作文,仿写我爱这土地第1部分。这遨游太空的神七宇宙飞船,这万世瞩目的北京“鸟巢”,和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辉煌历史……——然后我展开双翅,在蓝天金阳下自由飞翔.为什么我的

学习

物流分公司工作总结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物流分公司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物流年度工作总结集合7篇,物流员工个人工作总结简短。根据公司***的安排,我们组织广大***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真正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员干部

学习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0篇,内容包括关于百年孤独的十篇读书笔记,百年孤独读书笔记高中。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晕了,根本不解其义;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七代人进行了排列,终于使书中的人物对号入座;

学习

卫生系统双拥工作计划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卫生系统双拥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卫计委双拥工作计划,2023年应急局双拥工作计划。(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时调整充实局双拥工作领导组及成员,明确工作职责。继续落实“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补充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双拥工作网络,层层落

学习

小鸭子历险记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小鸭子历险记10篇,内容包括小鸭子历险记范文一年级,小鸭子历险记优秀范文。“扑通——!”“扑通——!”…鸭妈妈听见声音,回头一看自己的三个儿女不见踪影,顿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嘎——嘎“急切的呼唤让鸭妈妈一下子明白,他

学习

野望古诗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野望古诗10篇,内容包括野望王绩古诗,野望古诗文。春风吹又生的意思是:小草只用轻轻的声音把温和的春风召唤来,一吹,小草自己奇迹般的复活过来又蓬勃地生长了。这说明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希望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

学习

过年的诗句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过年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过年的诗句都有什么,过年的诗词大全集。(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赞美月亮的诗句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月亮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月亮的诗句表达情感,赞美月亮的诗句10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渐渐地,他们的比赛也有了难度,终于,打成了八比八平手,这关键的时刻来了!这时,谁只要有了灵感,他就是擂主!只见徐榕仰头向上,撑着下巴,嘿,还真像

学习

中秋节的资料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的资料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中秋节的补充资料,中秋节的资料及有关知识。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

学习

关于七夕节的诗句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七夕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七夕节的诗句,关于七夕节的诗句及作者。三.凤楼迢递绝尘埃,莺时物色正裴回;灵芝紫检参差长,仙桂丹花重叠开。四.双童绰约时游陟,三鸟联翩报消息;尽言真侣出遨游,传道风光无限极。五.宋玉愁空断,

学习

关于惊蛰的诗句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惊蛰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惊蛰的诗词,关于惊蛰的100首诗句。一、巨大的思想冲击力读《惊蛰雷》,首先为其巨大丰富的思想蕴含所折服。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诗人写了上百个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同时对这些人物的新思考折

学习

描写立秋的诗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立秋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形容立秋感怀的诗句,立秋最有诗意的诗句。4.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5.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6.立了秋,便把扇子丢7.一场秋雨一场寒8.十场秋雨要穿棉9.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10.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

学习

中秋节的日记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的日记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的一天日记,中秋节三年级日记。下午妈妈带我到城里逛了一下,买了好多的美食和水果,六点我们才回的家。到了晚上了,该赏月了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赏月,终于月亮从云彩中慢慢爬了出来,像白玉盘一样高

学习

关于元旦的诗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元旦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迎接元旦的美好诗句,元旦新旧交替的诗句。紫俯仙人授宝方,新正先许少年尝。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金液夜六千尺井,春风晓入九霞觞。便将凤历从头数,日日持杯访醉乡。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