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杜牧10篇

清明杜牧篇1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 借问:请问。

3. 遥指:远远地指着。

赏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清明杜牧篇2

蹭蹬一生抱负未遂

两枝仙桂一时芳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杜牧生于唐朝都城长安。杜牧的家族是号称“城南韦、杜”的世家望族。杜牧远祖杜预,是晋朝赫赫有名的征南大将***,也是大学问家,撰有《左传集解》;祖父杜佑,历任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勤于学问,精通史事,著有《通典》一书;父亲官至驾部员外郎;堂兄做过宰相。杜牧对自己的出身极为自豪,他说:“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家族文化传统对杜牧的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可惜,在这个名门望族中,杜牧一支却未能兴旺发达,反而渐渐衰落。在诗人十岁的时候,祖父杜佑去世。过了不久,父亲也英年早逝。父亲死时,杜牧仅十几岁,家道中衰。杜牧家很快落到变卖房产、走亲乞讨、无衣无食的境地。少年的杜牧,在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和炎凉不定的世态中,塑成了自己“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谨小慎微)小谨”的性格。

在生活困境中,杜牧开始了他的读书学习生涯,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杜牧更通读了《尚书》《毛诗》、十三代史书。与一般士子不同,杜牧读书的目的在于研读治国之道。他的***治理想是,用文德教化开导四方边民,打击外族入侵和藩镇割据势力,从而创造一个太平盛世。

杜牧生长的年代,距离盛唐已有七八十年之遥。“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藩镇割据的局面长期改变不了。杜牧成长的数十年间,藩镇相继作乱。读书阶段的杜牧,已经开始关心国家大事。这时,宪宗皇帝稍稍振作,出现了人“元和中兴”。杜牧一生始终存在着挽救唐王朝危运的幻想。可惜宪宗晚年好神仙,炼丹药,昏聩腐败,于元和十五年正月被宦官所杀,穆宗即位,改元长庆。杜牧其时十九岁。这一年藩镇割据故态复萌。朝廷讨伐,久攻不克。杜牧认为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在于有强大的***事力量;而这***事力量必须由卿大夫来执掌,假使卿大夫不能担负起这个任务,那是自己的耻辱。杜牧注重***事研究,曾注《孙子》十三篇,提出许多精到的见解。

二十多岁的杜牧,虽然还未曾入仕,为了削平藩镇向带兵将领慷慨陈词。可惜穆宗也贪念酒色,服金丹,执***四年就短命而死。其后敬宗继位,这又是个贪耍好玩的儿皇帝。杜牧本希望有一个清明圣哲的君主,自己好施展才力,然而,穆宗、敬宗都让他大失所望。他为此写成名作《阿房宫赋》,借秦始皇骄奢***逸而亡国的故事抒发自己的忧愤,希冀当朝皇帝有所醒悟。

不久宦官杀了敬宗,拥立文宗。那年杜牧二十五岁。他察访风土人情,发现吏治腐败,社会骚乱的根本原因是藩镇割据。诗人感到无官无职,再有才能也无从发挥,所以在第二年赴洛阳应举。由于才学出众,杜牧以第五名及第,一举成名。录取后杜牧和朋友到城南禅院游玩,遇到一个和尚,和尚问其姓名,杜牧为和尚不知自己这个名动京师的新科进士而惊讶,因此题诗:“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一来见出诗人科举考试高中的得意之情,二来也显示了诗人的洒脱不羁。

十年一觉扬州梦

杜牧中举后,仅做了半年京官便离开京城,先后在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和淮南节度使幕府当了近八年的幕僚,三十三岁时,一度升为监察御史。但不到两年,弟杜便患了眼病,双目失明,为了给弟弟治病,诗人告假百日,与医生同去其弟居处扬州。按唐代的规矩,请假满百日,依例去官。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又错过了。于是,杜牧只好再去做幕僚。在三十五岁的那年秋天,诗人带着双目失明的弟弟去了宣州,在观察使崔郸幕府做殿中侍御史。这一去又是两年。杜牧三十七岁至三十九岁间,又赴京供职,先后任史馆修撰等职;四十岁时,被当时的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京。诗人的济世经国之理想,又一次遭受打击。

第二年九月,沈传师迁任宣歙观察使,杜牧随之到了宣州。公务之余,杜牧研究自然科技,对古代百工之事产生浓厚兴趣,给《考工记》作注。

三十一岁那年,沈传师命杜牧到扬州拜问牛僧孺,其时牛僧孺任淮南节度使。不久诗人留在牛僧孺幕中担任掌书记。扬州是唐代第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笙歌沸天,珠翠塞途。张祜诗云“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可见扬州对士人的吸引。杜牧来到扬州,更加放浪不拘。牛僧孺非常器重杜牧,派士卒在暗中关照他。等到后来杜牧离开扬州将赴长安供职时,牛僧孺置酒送行,叮嘱他注意小节,保重身体。杜牧当时还辩驳说:“幸亏我一直比较检点,您不必担忧。”牛僧孺笑而不答,让手下人取来一本小册子,上面写着某月某日杜书记在某家宴饮,某月某日杜书记在某家唱歌。一共一百多条。诗人当时十分惭愧,拜谢牛僧孺,终身铭感。

诗人在扬州及以后的一段生活,确实有放纵的一面,不过这是唐代风习,白居易、李白甚至牡甫,都有类似行为。可能杜牧更为多情一些,所以后世有了不少关于他的浪漫故事,基本当不得真。诗人后来回顾这段生活写下《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浑名”,倒是道出此中真谛。繁华梦醒,忏悔艳游,诗人对自己落魄江湖十年梦幻般的生活是十分不满的。

衣上尘痕拂渐难

诗人四十岁那年离京外任,做了六年多的地方官,先是任黄州刺史,后转为池州刺史,再迁为睦州刺史。与过去做幕僚大不相同,此时诗人是一方父母官,可以用自己的才华造福一方。在黄州刺史任上,诗人革除弊***减轻赋税,还上书宰相李德裕,陈述用兵策略。李德裕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获得胜利。四十六岁时杜牧迁调回京,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曾著《孙子注》一书献与宰相。但江河日下的唐王朝使他倍感失望,自己无力扭转乾坤,心情不由消极起来。

一年后,杜牧自请外放,出为湖州刺史。这时的诗人,感叹“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在失望和无奈中,似乎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晚年的杜牧大概有病在身,厌倦了仕途,“镜中丝发悲来惯,衣上尘痕拂渐难”。

杜牧当年自感“星宿罗胸气吐虹”,到了人生暮年,还是不愿以诗人的身份传名后世,临终之时,诗人焚烧了自己诗稿。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十一月,诗人病卒于故乡老宅,终年五十岁。

俊爽清新风华流美

从个人期许上看,杜牧主要想在***治上有所作为,实现经世济民的宏大理想;对于诗歌创作,他也企盼能紧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为一代著名诗人。尽管诗人死前将自己诗作大都烧毁,表明遗恨;但死后,他外甥还是将平素搜集抄录的杜牧诗文四百五十首编为《樊川文集》二十卷,诗人的作品才得以保存下来。杜牧的诗歌涵盖的内容较广,从题材的角度说,有咏史抒怀、咏物记游、咏人诗等,而各类诗中均有脍炙人口的名篇。

咏史言志 锐气英发

杜牧生活的时代,大唐帝国已经衰落。内部宦官专权,***争激烈;外部藩镇割据,吐蕃扰边。杜牧是星宿在胸、吐气如虹的人,透过唐王朝衰落的内忧外患,诗人有对***局的深刻思考,自然要借诗作抒发其***治理想。

我们都熟悉杜甫“致君尧舜上,还使风俗淳”的理想,其实杜甫这句诗说得很抽象,而杜牧则说得更为具体深切:“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这首诗比杜甫的理想更具体。

杜牧继承了左思“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传统,将***治理想和主张寓于诗中。其咏史诗借古鉴今,或讽刺封建统治者荒***误国,如我们熟悉的《过华清宫绝句》讽刺唐玄宗宠幸杨玉环;或借古代人事申说自己的***治主张,如《题乌江亭》借项羽言志,说假如项羽能“包羞忍耻”,那么当“卷土重来”再创业。

《赤壁》一诗更是锐气英发,咄咄逼人。我们熟悉苏轼笔下的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风流得意,而在杜牧笔下周瑜则是被批评和嘲笑的对象。诗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假设“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意外情况,冷静地反思周瑜成功的原因,如果没有东风之便,说不定惨败的是吴***。前文已说杜牧曾注过《考工记》,实际上,他还研究过《孙子》,并为之作注,杜牧精通兵书战策,他审视赤壁之战,用歌阐述自己的***事观点,告诫朝廷用兵时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切不可盲动。

杜牧写诗喜欢议论,不仅感怀咏史诗中有突出的表现,在记游诗中也时有反映,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这一特点深深影响了宋诗的整体特色。

风物记游 足见襟怀

杜牧的记游诗最为人们激赏,写景干净清爽,议论警醒世人,虽不有意言志而怀抱自现。

先看借景生情,抒写生活感受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寒山石径白云缭绕处,还有人家居住,天色将晚枫林如火,直让诗人流连忘返,字里行间凝聚着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钟情爱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前句以大写意的手笔描绘了深秋之中扬州的山光水色,流露出对扬州旧地的深深留恋。后句设想今宵盛况,以明月、玉人、箫声点染,绘出一幅鲜活的画面,又以问作结,透露出对友人生活的关切之情。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寒蝉悲秋,松桂飘摇,脚下满阶青苔,眼前小鸟归巢,斜阳时落,暮色渐起,与彻夜歌吹的扬州城比起来,禅智寺总是冷落的,看上去是悠闲的风景,实则暗示了诗人怀抱空落的苦闷。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草色连天,引出六朝兴衰之思;天淡云闲,逗来古今变迁之想。鸟去鸟来,朝出晚归,人歌人哭,消于水声,人生过客之感继之而发。自然大化而人生渺小,遥望五湖烟树,生出追随隐者避世之想。

再看借景物生发议论,指斥时弊的: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登乐游原》)长空广漠,一只鸟儿悠悠远去从视野里消失;其实亘古以来的一切变化都好像这只鸟儿,也消失在无尽的时空之中;远望着西汉五位皇帝的陵园,秋风起处一片荒凉,那辉煌的大汉王朝如今只剩下废墟。诗人在对汉朝兴衰的凭吊中,慨叹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

清明杜牧篇3

关键词:杜牧; 郎官 ;经历

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人。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后人并称为“小李杜”,足见其诗歌成绩斐然之处。杜牧为杜佑之孙,少就负有经国治世之志。在杜牧的仕宦生涯中,人们对于他的印象多是其在外地府署中任幕僚,所谓“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於簿书宴游间”,还有他在扬州的洒脱不羁的生活,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博得青楼薄幸名”。杜牧自己在《上吏部高尚书状》中言“三守僻左,七换星霜”,此乃是他出守黄州,“继来池阳”,“更迁桐庐”,出任为地方刺史的经历。然而,对于杜牧仕宦生涯中的郎官经历,关注则较少或重视不够。本文即从杜牧的郎官生涯入手,试做一简单概述分析。

郎官一职自产生以来,在历代不断的变迁中逐渐属于清要之列。唐代文人中,以郎官之职被载入文学史册的不乏其例。例如,杜工部(杜甫)、张水部(张籍)、卢户部(卢纶)、白郎中(白行简)等等。郎官是尚书省郎中和员外郎的统称,唐代尚书省六部,除了尚书和侍郎为正副长官外,每部还分四司,另有左右二司,左司统吏、户、礼,右司统兵、刑、工,共二十六司,各司的正副长官即为郎中和员外郎。郎中为从五品上,员外郎为从六品上。在唐代士人的***治生涯中,郎官或有郡丞迁授,或有州刺史低授,具有过渡性质。权德舆在《司门员外郎壁记》中言“盖宗公贵仕,多由此途出,所以储明才,练官业,必于是焉。”由此,可见士人对郎官一职的热切追求。

据《新唐书》及《旧唐书》所载,杜牧曾先后任膳部员外郎、比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吏部员外郎、考功郎中。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膳部员外郎

膳部员外郎,从六品上,属礼部尚书。《唐六典》曰:膳部郎中、员外郎掌邦之牲豆、酒膳,辨其品数。

据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中言,杜牧是会昌前自左补阙转膳外。据缪钺《杜牧年谱》中言,杜牧是在开成五年(唐文宗,840年)升为膳部员外郎。是冬即请假往浔阳看望弟弟,暂住浔阳。第二年(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七月,杜牧回京师。由此看来,杜牧在京都此任上实不足一年,杜牧任此职时37岁。

二、比部员外郎

比部员外郎,从六品上,属刑部尚书。《唐六典》曰:“比部郎中、员外郎,掌句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逋悬数物,以周知内外之经费而总勾之。凡内官料俸以品第高下为差,外官以州、县、府之上、中、下为差。”

李绰《尚书故实》曰:“杜牧尝於宰执求小仪,不遂;请小秋,又不遂。尝梦人谓曰:‘辞春不及秋,昆脚与皆头。’后果得比部员外。”此固不足信。

据《年谱》,杜牧是在武宗会昌元年(841年)七月,从浔阳归京师后不久调任为比部员外郎。杜牧此时年38岁。然而,在第二年(842)春天,就外放为黄州刺史了。此任,杜牧在职也只是数月而已。

三、司勋员外郎

司勋员外郎,从六品上,属吏部尚书。《唐六典》曰:“司勋郎中、员外郎掌邦国官人之勋级。”

据岑仲勉的《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杜牧是于宣宗大中二年三月任此职。据《年谱》,杜牧是于大中二年八月任此职。略去具体月份,则杜牧是于大中二年(848年)出任司勋员外郎是确切的。次年杜牧45岁。又据《年谱》,杜牧于“九月初,自睦州启程,取到金陵、宋州,十二月,至长安”。杜牧在任此职时是兼史职的,直到大中四年(850)夏。可知,杜牧实在此职任上的时间为一年半左右。

四、吏部员外郎

吏部员外郎,从六品上。《唐六典》曰:员外郎一人,掌选院,谓之南曹。每岁,选人有解状、簿书、资历、考课,必由之以其实,乃上三铨;其三铨进甲则署焉。员外郎一人,掌判曹务。凡当曹之事,无巨细,皆与郎中分掌焉。应简试,如贡举之制。

杜牧于大中四年夏(850年)所迁的正是上述第一种,是员外郎中比较重要的。杜牧时年47岁。但是在此期间,杜牧连上三启,请湖州刺史。于是,在大中四年秋,出为湖州刺史。可见,杜牧在此职只有短短几月而已。

五、考功郎中

考功郎中,从五品上,属吏部尚书。《唐六典》曰:考功郎中一人,从五品上。……考功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

杜牧是于大中五年秋末(851年)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时年48岁。第二年迁官中书舍人。因此,在考功郎中任上,只有数月而已。

上面简要概述了一下杜牧所任郎官的职务及所任的起止时间。下面再简要分析一下杜牧在每任郎官职上的所为之事、所与交往之人,所写诗歌文章等等。以窥其为人、思想等。

第一,在膳部员外郎任上。

杜牧在开成五年冬,请假往浔阳看视弟弟杜的眼疾。意欲偕起回京师,不肯,于是在浔阳暂住,后与弟随堂兄杜至蕲州,于次年七月回京师。在《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中有言:“五年冬,某为膳部员外郎,乞假往浔阳,取西归。固曰:‘归不可议,俟兄所之而随之。’会昌元年四月,兄自江守蕲,某与同舟至蕲。某其年七月,却归京师。”

作于武宗会昌元年的《与浙西卢大夫书》中有言:“去岁乞假,路由汉上。员外七官以某尝获知于郎中,惠然不疑,推置于肺肝间。某恃郎中之知,亦敢自道其志。公私谋议,各悉所怀,一俯一仰,如久而深知者。”其中,所谓的郎中,即是卢弘止,曾与杜牧同在沈传师幕中。员外七官是指卢简求,时在牛僧孺襄阳幕中。题中的卢大夫是卢简辞,乃弘止、简求之兄。

由此二事,可知杜牧是位重情义的人,可谓是性情中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圈卷三中也曾言:“二杜(杜牧与其弟挂颈)于其时,一为牛客,一为李客,各行萁志。各主萁所主,不以牛、李之存没用舍为向背,其兄弟俱豪杰之士矣!”可见,杜牧与弟弟的情谊在千载之后,犹为人称赞不已。

在《年谱》中,《襄阳雪夜感怀》一诗系于本年,缪钺先生曰“此诗盖本年冬乞假出京过襄阳时所作”。此诗在《樊川文集》第四卷中,现录此诗于下:

往事起独念,飘然自不胜。

前滩急夜响,密雪映寒灯。

的的三年梦,迢迢一线。

明朝楚山上,莫上最高层。

在这首诗里面,诗人表达了一种孤独、寂寞之感,流露出一种消极的情绪。其中的词汇如“独念”、“自不胜”、“梦”、“莫”等,皆流露出一种对往事的不忍回首,对未来的不知所措之感,里面蕴含了一种迷茫的情绪。在此年,杜牧已经37岁了,经历过了在幕府中的自在放荡生活,又夹杂在牛李***争的缝隙中,又经受了甘露之变的影响,此时虽为膳部员外郎,属于清要之列,郎官又一向是仕途中重要的一环,可是在此职上,毕竟不能是有什么大的作为的,这距离杜牧自己的经国之志也是很远的。而且,杜牧在此时的心态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自己一心想有所作为,可是现实的打击总是很残酷,自己在心里面也感到一点点迷失了。“三年梦”的过往是已经过去,对于以后却也是“明朝楚山上,莫上最高层”,心里是感到一些害怕的,是有一些畏惧、消极心理的。

第二,在比部员外郎任上。

由于资料所限,现不能具体可考杜牧在此任上有何做为,在此不能叙述。

第三,在司勋员外郎任上。

后人在诗歌中,常常以“杜司勋”来称呼杜牧,即是由于他曾任司勋员外郎。杜牧得任司勋员外郎,“盖宰相周墀援引之力”。杜牧接到任命后所写的表示感谢周墀的《上周相公启》中有云:“不意相公拔自污泥,升于霄汉,却收斥锢,令厕班行,仍授名曹,帖以重职。当受震骇,神魂飞扬,抚己自惊,喜过成泣,乐肉白骨,香返游魂,言於重恩,无以过此。”其中,虽不乏有为了表示感谢的过美之意,但其中所流露出的杜牧的感激之情还是很真实的,如他自己所说,出守为偏僻地方的刺史,自己也是心有不满,而不知何以出处的。在《祭周相公文》有云:“伏惟相公之道,偏於天下,至如牧者,受恩最深。”可见,杜牧对于周墀的援引之力始终是充满感激之情的。又有云:“相公怜悯,极力掀拔。爰及作相,首取西归,援之名曹,帖以重职。”这是又一次指出周墀对援引自己由睦州刺史擢为司勋员外郎之事。由此可见,杜牧对司勋员外郎一职也是看重的,对援引自己的周墀也是充满感激的。

大中三年正月,杜牧奉召撰故江西观察使韦丹遗爱碑。这在杜牧的《唐故江西观察使武阳公韦公遗爱碑》中和《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纪》中皆有记载。杜牧将碑文进呈于宣宗时,还附带有《进撰故江西韦大夫遗爱碑文表》,在其中,说明自己撰写碑文是“事必直书,辞无华饰”。

大中三年时,李商隐也在长安,他给杜牧赠写了两首诗:

其一:《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原注:时杜牧奉召撰韦碑)

其二:《杜司勋》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参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从这两首诗来看,李商隐对杜牧是充满钦佩之情,“伤春伤别”道出了杜牧一类诗歌的特点,并且可见,李商隐是对这类诗歌是极推崇的。在诗别提到了杜牧的《杜秋诗》,可见此诗极受欢迎,传播广泛。李商隐在诗中充满了对杜牧的倾倒之意,然而,在二人的诗集中却没有更多的诗歌来往,很多学者也据这两首诗歌推断小李杜二人的交往关系,认为或是***争关系,杜牧有意不回复;或是又作,但诗歌已佚。

在这一年,杜牧将所著《孙子注》献于宰相周墀。在《上周相公书》中言:“伏以大儒在位,而未有不知兵者,未有不能制兵而能止***者,未有***不止而能活生人、定国家者,自生人已来,可以屈指而数也。”杜牧对于用兵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他不仅仅是喜谈兵之道,而且还是根据史实,具体用分析用之。“长庆兵起,自始至终,庙堂之上,指踪非其人,不可一二悉数。”根据长庆时用兵之事而分析,更重用兵之道。“某所注《孙武》十三篇,虽不能上穷天时,下极人事,然上至周、秦,下至长庆、宝历之兵,形势虚实,随句解析,离为三编,辄取献上,以备阅览。”在《自撰墓志铭》中,杜牧也曾言道自己所注的《孙子注》,颇显自负之意,后人对杜牧所注《孙子》十三篇也颇看重。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杜牧注孙子三卷》条谓:“也谓牧慨然最喜论兵,欲试而不得,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知兵者将有取焉。”宋吉天保的《孙子十家会注》,杜注亦收录其中。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中言杜牧所注“证引古事,亦多切要,知樊川真用世之才”。郑评《上周相公书》曰:“‘大儒未有不知兵’,如阳明先生不愧此语。今膺督抚之任者,宜诵此。”均可见杜牧所做乃切实之论,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在大中三年闰十一月,杜牧上书宰相求杭州刺史。时周墀已罢相,为相者乃白敏中、崔铉、魏扶。《上宰相求杭州启》中言,此次求官,乃是为京官不能赡养病弟与孀妹,“是作刺史,则一家骨肉,四处皆泰;为京官,则一家骨肉,四处皆困。”但是杜牧的请求没有获得允许。

杜牧有《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一诗:

捷书皆应睿谋期,十万曾无一镞遗。

汉武惭夸朔方地,宣王休道太原师。

威加塞外寒来早,恩入河源冻合迟。

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

诗中表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杜牧一向关心收复河湟之地,“获睹圣功”自然是万分高兴,作诗表示祝贺。

杜牧在《李侍郎于阳羡里富有泉石,牧亦于阳羡粗有薄产,叙旧抒怀,因献长句四韵》言:

冥鸿不下非无意,塞马归来是偶然。

紫绥公卿今放旷,白头郎吏尚留连。

终南山下抛泉洞,阳羡溪中买钓船。

欲与明公操履仗,愿闻休去是何年。

在这首诗里,通过对李侍郎阳羡别业泉石风景的羡慕,也表现了自己欲退隐林泉的心理。“冥鸿”、“塞马”、“无意”、“偶然”等语表达了自己回朝之后所任官职不过是偶然而已,自己居其位也不过是暂且“留连”罢了。其中“白头郎吏”一语暗含有对自己现居郎官之位的些许不满,更显出对悠闲的林泉之趣的向往。

大中四年(850)春,杜牧作《长安杂题长句六首》:

斛棱金碧照山高,万国璋捧赭袍。

舐笔和铅欺贾马,赞功论道鄙萧曹。

东南楼日珠帘卷,西北天宛玉厄豪。

四海一家无一事,将***携镜泣霜毛。

晴雪似絮惹低空,紫陌微微弄袖风。

韩嫣金丸莎覆绿,许公鞯汗杏黏红。

烟生窈窕深东第,轮撼流苏下北宫。

自笑苦无楼护智,可怜铅椠竟何功。

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

南苑草芳眠锦雉,夹城云暖下霓旄。

少年羁络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

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日空高。

束带谬趋文石陛,有章曾拜皂囊封。

期严无奈睡留癖,势窘犹为酒泥慵。

偷钓侯家池上雨,醉吟隋寺日沉钟。

九原可作吾谁与?师友琅琊邴曼容。

洪河清渭天池浚,太白终南地轴横。

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

草妒佳人钿朵色,风回公子玉衔声。

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

丰貂长组金张辈,驷马文衣许史家。

白鹿原头回猎骑,紫云楼下醉江花。

九重树影连清汉,万寿山光学翠华。

谁识大君谦让德,一毫名利斗蟆。

在这六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当时长安城中朝廷粉饰太平,权贵争为豪奢,士女耽于游乐,而自己则淡薄自守,不为风染之意,又带有忧世伤时之意3。整组诗都以长安的豪奢繁福与自己的寂寞自守相映衬,表达了内心苦闷之情。曾国藩在《求阙斋读书录》中评第三首曰:“此首言方春景物之丽,士女冶游之盛,而己甘陋巷寂寞也。”诗歌风格上显得“艳冶而不流,……不卑卑於晚唐之酸楚凑砌”。

第四,在吏部员外郎任上。

杜牧在吏部员外郎任上不过数月而已,虽此职是郎官中比较重要的职位,但是由于材料有限,不能显见出杜牧在此职上具体有何作为。据《年谱》,杜牧在大中四年夏转为吏部员外郎之后,三上宰相求湖州,与此年秋,出为湖州刺史。杜牧所上三启情辞恳切,其中所描写到的与弟弟杜的兄弟深情感人至深。杜牧在大中三年时曾上书求杭州不果,于四年又连上三启求湖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启中所言,乃是由于经济原因,在第三启中有言,“某伏念骨肉悉皆早衰多病,常不敢以寿考自期,今更得钱三百万,资弟妹衣食之地,假使身死,死亦无恨,湖州三考,可遂此心。”另一方面,如缪钺先生在《杜牧传》中所言及的是由于***治原因。杜牧是不满意当时朝***,觉得自己在京城也不能有所作为,自己的***治理想也不能实现。应是作于此一时期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歌婉言清致,以景趣为意。叶梦得在《石林诗话》卷中有言“此盖不满於当时,故末有‘望昭陵’之句。”马永卿《懒真子》卷四也谓此诗“其意深矣”。

杜牧于四年秋转为吏部员外郎之后不久即得到出守湖州的诏书,作诗《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云:

捧诏汀洲去,全家羽翼飞。

喜抛新锦帐,荣借旧朱衣。

且免材为累,何妨拙有机。

宋株聊自守,鲁酒怕旁围。

清尚宁无素,光阴亦未。

一杯宽幕席,五字弄珠玑。

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

平生江海志,佩得左鱼归。

在诗题中,朝散,即朝散大夫,隋唐时设置的散官,官阶从五品下。唐吏部员外郎例加朝散大夫。杜牧言“未叙朝散”是因为此时尚未来得及加朝散大夫。从此,更可看出杜牧是在转任郎官不久即得到出守的诏书。在这首诗里面,诗人表达了对即将赴任吴兴的喜悦之情,似乎没有丝毫留恋这个重要的郎官职位,而是对吴兴的黄柑、紫蟹很感兴趣。这不得不联系到杜牧所连上三启求湖州的情况,他所言乃是由于经济原因,要安排一家老小的生活。所以,在此诗中,有“捧诏汀洲去,全家羽翼飞”之句。诗人的请求获得允许,心情相当愉悦,在这里似乎没有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只有了“宋株聊自守”之慨,有一种避害之心了,所以才言“鲁酒怕旁围”。郑评“且免材为累,何妨拙有机”句说是“静者之言”。由此也可略见杜牧晚年的心态,经历了官场的种种之后,有一种全身远祸的心态了。

第五,在考功郎中任上。

杜牧于大中五年(851)秋末冬初时到长安就任考功郎中、知制诰之职。具体到考功郎中之任上,由于所据资料有限,杜牧有何具体事务则不可考。在他任知制诰之职时,多草制诰。

这年冬天,杜牧拿出在湖州刺史任上的俸钱,修理了樊川别墅。修理好后,在公余之暇,常邀请亲友同僚游赏其中。裴延翰《樊川文集序》:“长安下杜樊乡,郦元注《水经》,实樊川也,延翰外曾祖司徒岐公之别墅在焉。上五年冬,仲舅自吴兴守拜考功郎中、知制诰,尽吴兴俸钱创治其墅,出中书直,亟召昵密,往游其地,一旦,谈啁酒酣,顾延翰曰‘司马迁云:自古富贵其名磨灭者不可胜纪。我适稚走于此,得官受俸,再治完具。俄及老为樊上翁,既不自期富贵,要有数百首文章,异日尔为我序,号《樊川集》;如此,顾樊川一禽鱼,一草木,无恨矣。庶千百年未随此磨灭邪!’”在这篇序文中,可以了解到裴延翰所编《樊川文集》的由来,可以知道杜牧所要《文集》传世的目的,他是在追求着自春秋以来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三不朽中的“立言”,他期于自己的文章可以不被“磨灭”。

由上面对杜牧所历任郎官的简单叙述,可以归结一下几点:

1.杜牧所任郎官之位时间上都较短,任膳部员外郎不足一年,比部员外郎数月,吏部员外郎数月,考功郎中数月,最长的是任司勋员外郎,时间为一年半左右。由于材料所限,关于杜牧在郎官任上关于本职的具体作为已不清楚。

2.通过对杜牧所任郎官经历的梳理,可以发现,郎官并没有给杜牧的仕途带来多大的升迁。这与郎官为士子热衷的情态有些出入。权德舆在《司门员外郎壁记》中言:“盖宗公贵仕,多由此途出,所以储明才,练官业,必于是焉。”结合杜牧的郎官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刚开始杜牧所任郎官职位并不是多重要,后来,虽有任吏部员外郎,但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杜牧选择外出为州刺史。杜牧最后是官终于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之任虽是一重要职位,但应与杜牧的文学才能相关甚大,与其***治抱负并无多大关联。终杜牧一生,其经世之愿没有实现。

3.杜牧任郎官之位时,在他的一生中,已属他的晚年时代。经历过了官场的种种之后,特别是***治局面的一些混乱之后,例如,周围朋友的被贬,甘露之变的发生,朝中人士之心的惴惴不安,都对杜牧的心态发生了影响,这也使得他在自己晚年的时候,不再积极于自己年轻时经国治世之心,而有了远祸之态,情绪上逐渐消极。甘露之变“使士人们逐渐意识到***治风云的变幻莫测,经世报国的信念逐渐被全身远祸的心态所代替”,虽然杜牧仍对黑暗的现实不满,但是已经失去了对***治的热忱。与此联系,又加上经济原因,使得他更愿意外出位刺史,而不愿为清要之京官。

4.杜牧在言及求刺史原因时说是为了赡养病弟孀妹,在所上求杭州启、求湖州三启中,均可见杜牧对弟弟关爱情深。“念病弟丧明,坐废十五年矣,但能识某声音,不复知某发已半白,颜面衰改。是某今生可以见,而不能复见某矣,此天也,无可奈何。”此段文字情深意切,读之令人动容。里面含有心酸,含有自己的无能为力,含有念世事的不公,含有无可奈何的悲痛。杜牧留给后人的影响多是风流浪子,潇洒青楼,而在这里,可以给我们展示杜牧的另一面,作为一个立体的人物,在情感上应该是饱满的,特别是在对一个历史人物还原的时候,更应该展露其全方面。通过这类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牧的情感流动,感受到他的情深意浓,感受到他做为一个兄长的责任,感受到他做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应有的一切情感。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文学院)

注释

[1]以下引用到缪钺所著的《杜牧年谱》时,皆直接引做《年谱》。

[2]此虽不足信,然有几个词汇在此解释一下。小仪是唐代礼部主事的别称。王志坚《表异录》卷十二:“唐人以礼部员外郎为中仪,主事为小仪。”小秋是唐代刑部郎之别名。宋洪迈《容斋四笔?官称别名》:“吏部尚书为大天,礼部为大仪,兵部为大戎,刑部为大秋……吏部郎为小选、为省眼,考功、度支为振行,礼部为小仪、为南省舍人,今曰南宫,刑部为小秋。”“昆脚”即为昆字下半部,“皆头”即为皆字上半部,都为“比”字。

[3]《杜牧传 杜牧年谱》缪钺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第183-184页。

[4]《杜牧传 杜牧年谱》缪钺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第183页。

[5]《杜牧传 杜牧年谱》缪钺著,河北教育出版社,第163页。

[6]《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94页。

[7]《杜牧传 杜牧年谱》缪钺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3页。

[8]《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81页。

[9]《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09页。

[10]同上。

[11]《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41页。

[12]很多学者写有专文研究过此问题,如董乃斌先生有《李商隐与杜牧之比较――从李商隐赠杜牧的两首诗说起》,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 第12卷第1期。缪钺先生在《杜牧转 杜牧年谱》中也有一些论述。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张旭东著有学术论文《杜牧李商隐交谊考论》,对此问题也有较深入的论述。

[13]《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43-844页。

[14]《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47页。

[15]《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19页。

[16]《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16页。

[17]《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72-182页。

[18]《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78页,“集评”所引用。

[19]《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81页,“集评”中引方回《瀛奎律髓》卷四“风士类”。

[20]《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16页。

[21]《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20页。

[22]《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23页。

[23]《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23页。

[24]《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07页。

[25]《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09页。

[26]《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34页,在注释中,吴先生有较详细的说明。

[27]《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页。

[28]转引之《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 马自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权载之文集》卷三十一,四部丛刊本。

[29]《中唐***治与文学》 胡可先 著,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148页。

[30]《杜牧集系年校注》 吴在庆 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10页。

参考文献:

[1]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缪 钺.杜牧传 杜牧年谱.[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张金海.杜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马自力.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清明杜牧篇4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东江源小学六(2)班谢屹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杜牧篇5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小标签: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古论今,抒发***事、***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明朗(lǎng)秀丽,清新自然。

词语链接卡:

欲断魂――哀愁的样子。

借问――请问。

遥指――指向远处。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俗语巧说诗:

清明节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细雨。奔走在外的游子,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十分感伤。他向别人询问,附近哪家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村庄。

其实,今天用这首诗作为开场白,主要是为了引出我们中国一个特有的节日,那就是清明节。对于清明节,星星们了解多少呢?别急,听小雪姐姐给大家慢慢道来。

节日名片: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阴历四月初五。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一到,就表示着气温要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节也叫“寒食节”或者“踏青节”。

节日来历: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八个,分别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清明节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mù jì)”之礼,后来民间也开始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x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民间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cù jū)(就是现在的足球)、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吃冷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民间还有傍晚以前,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的习俗。

清明杜牧篇6

关键词:杜牧;咏史诗;题材;手法;创新

杜牧身处国势衰微、局势动荡的晚唐。素有“小李杜”之称的杜牧,在晚唐诗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甥裴延翰编次《樊川文集》二十卷,收诗文四百五十篇。无论是咏史、感怀、抒情、写景,均不乏佳作。其中,以咏史诗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杜牧诗歌的主体风貌。他的咏史诗既有一定数量、质量,也有明确的创作意***和艺术追求。

一、杜牧的生平与咏史诗的生成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可以说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很有文化传统。“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篇,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由此可见,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书香门第的家世致使杜牧从小就饱读了诗书,成年后他才华横溢,有远大的抱负,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唐文宗大和二年,他26岁进士及第。他做过十年幕吏,又任过黄、池、睦、湖州刺史等地方官,还任过校书郎、吏部员外郎等京官,官终于中书舍人,然而他却一生官不及将相。所以,杜牧感到怏怏不平。另一方面,杜牧虽然出身名门世家,自从父亲去世后,家道已经衰落,买宅还债,奴婢大多散去。此时的杜牧家生活穷困,饱尝辛酸。所以杜牧对生活疾苦的了解较为深刻,也养成了他耿介刚直的个性。

在《自撰墓志铭》中,杜牧已自称“某平生好读书”,而于所读书中,又对经、史格外留心,因为“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所以,他为文作诗极好征引古事。不仅在《罪言》这样的策论中,引古事以证明得山东的重要与失山东的危害,而且《阿房宫赋》的写作也是有感于“秦人不暇自衰,而后人衰之;后人衰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衰后人也”这一种历史承袭现象。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说明,杜牧的好古并非泥古,而是以“今用”为目的。

杜牧的咏史诗多半是就史论史。从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开始,大唐的气数就已经一天不如一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据命自立,弗能诘也;***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轴空竭于里闾。”(《唐纪》六十)。这就明显地指出,第一,当时朝廷中是宦官专权,朋***之间的相互争斗频繁发生。朝中的官位很紧缺,但是象杜牧这样的一般士人却很难有机会进入***治机构的上层。第二,当时的科场风气败坏,许多出身低微,不善于官场应酬的有才人士,在考场上不甚得意,甚至终生不第;即使考中了,也很难做大官。面对着唐王朝末世的现状和自身暗淡的前途,他们的心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中仍然关心时***,为朝廷着想,对朝廷还仍存希望,抱有幻想,却往往是个人身世沉沦,空怀抱负。面对晚唐王朝的现状,杜牧忧心如焚,渴望一挽狂澜,济世济民。但是官场上的黑暗,仕途上的坎坷,使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长期的幕僚生活,加上不断的谪迁,让他感慨颇多。但他只是一位无权无势的文人,也只能把满腔的愤慨通过饱蘸情感的诗篇发泄出来。诗人是时代的神经,他们对于现实要比其他人敏感的多。白居易也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其中就突出强调了诗歌创作与现实***治的关系以及诗歌的***治作用。面对现实,杜牧有一种忧郁情怀,他本人又具有绝世的才华,性格豪俊,因此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沉沦,所有的这一切都影响着他的咏史诗歌。

二、杜牧的咏史诗的题材类型

杜牧的咏史诗数量比较多,而且大多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寓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其咏史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借古喻今,讽刺帝王的荒***,议论朝***得失

诗人常常多愁善感,在登临古迹时,免不了会把今昔进行一番对比,抒发个人的感慨,表达一个文人对事物的看法。杜牧也不例外。如脍炙人口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扬贵妃的骄奢***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全诗在史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既引人人胜,又耐人寻味。全诗不着一句议论而题旨自见。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泊秦淮》)。诗中的秦淮河两岸曾经是很有名的繁华地带,这里酒家林立,有钱人在此过着花天酒地、笙歌艳舞的生活。诗人路过此地,泊舟岸边,亲眼见到两岸的灯红酒绿,亲耳听到两岸的***歌艳舞,触景生情,作诗一首,借古讽今,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上层人物,预示晚唐王朝的末日“计日可待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及诗人的忧愤之情,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以诗论史,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治感慨与识见,具有史论色彩

杜牧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思想中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面对晚唐王朝的现状,他很想挽救,也很愿意出谋划策去拯救国家。但是苦于无人赏识,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因而他的这类怀古咏史诗就表现出了一种涌动不安的情绪。诗中既有深沉而凝重的历史感,又包含激情,诗人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抒发着自己的***治抱负。

《题乌江亭》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中的“乌江亭”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然后再***谋发展。可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乌江边。这首诗与李清照的《乌江》截然不同。在此诗中,诗人杜牧提出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推想。俗话说得好:“胜败乃兵家常事。”可项羽因兵败而自刎,这只能说明项羽的胸怀不够宽广,缺乏大将风度。诗人先对这点进行了批评,然后进一步提出假设,如果当时项羽回到了江东,重整旗鼓,那么几年之后很可能会卷土重来。诗人其实是在批评项羽不善于把握机会,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会用人。在此杜牧强调了兵家不仅要有远见的卓识,而且还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应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还有《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这一写法尤为后代许多诗人所仿效。对现实***治的关切,在杜牧诗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即使是流连山水、描摹自然之作,也常常融合了他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三、杜牧的咏史诗的创造性贡献

(一)杜牧咏史诗的创作意识比前人更明确

杜牧的咏史诗或以史为谏,或针砭时速,极大地增加了咏史诗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以叹古怀昔的旧形式,反映现实社会的亲问题、新情绪,消除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隔膜,把晚唐社会危机四伏、人心思治的状况以及难以排遣的兴废之感统统包容于诗中,扩大了咏史诗的容量,同时,由于他所写问题与情绪的普遍性,在当时及后世都可引起广泛的同感。

作家的创作总要受某一种思想指导,咏史诗既然以历史故事或传说为题材,它就与诗人的历史观有密切的关系。杜牧认为乱亡的根本在帝王的荒***。他的诗常写荒***丧国,遗恨无穷。如《隋宫春》:“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亡国亡家为颜色,他们偏狭地看到了文言不利的一面。如果说白话文运动的成功是在于取缔了士大夫阶级所垄断的文言,那它的失败也在于取缔了能够博大精深、联结古今的文言。到如今社会,这种断裂性的危害已经轻易可见。

(二)侧重工具论

胡适后来在回忆白话文运动时有过这样的总结:“在一九一六年二三月之际,我对中国文学的问题发生了智慧上的变迁。我终于得出一个概括的观念:原来一整部中国文学史,便是一部中国文学工具变迁史。一个文学或语言上的工具去替代另一个工具。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个文学史上的语言工具变迁史。”显然,胡适这种“文学工具论”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文本的思想性。

和梁启超一样,胡适在本质上是一位***治哲学家,他之所以要选择掀起一场文学领域的***,是因为他认定文学是对大多数人进行宣传教育的最好的工具,要想很好地宣传他的信仰,就只有进行文学语言的变革。在“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达意表情;达意达得妙,表情表得好,便是文学”观念下,白话达意表情的功效远远大于文言,所以即使那些即使带来新思想的文言也是不入流、而被时代抛弃的。他的这种态度在白话文取得胜利后的1922年所写《五十年中国之文学》容易可见。在里面他赞扬了严复和林纾翻译外国著作的先锋性。严复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在当时的中国,起了打击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而林纾用文言融西洋诙谐风趣之风于文,译书百部,“更用力气,更见精彩”,是“介绍西洋近代文学的第一人”。最后笔峰一转,他们因不是白话而写而被贬低。

当然,五四白话文运动的主导者们的目的,不仅是使白话文上升为合法的正式的书面语,来取代不利于宣传布教的文言文,而且是要否定文言文所包含的封建内容、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不过在当时短促的时间里也只有周氏兄弟等人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启民和承古,还深入到对现代资本主义以物的发展与追逐为核心的文明形态的反思和批评。其实,在这个层面上学衡派比胡适更有眼界和包容性。他们正试***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去进行改良时,使两者更加和谐的相处和发展。所以事实上,文言和白话只不过是一种语言形式,正如成仿吾所谓“容器”而已。新瓶装旧酒,酒还是一样的味道。白话文也可以像文言文一样承载着满脑子的封建之道。数十年来的历史实践表明,将文学语言视为社会变革的首选工具,这种功利化和简单化的思想使中国的文学多次走上了变异的道路。

总之,胡适、***等五四新文化派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在今天看来还是功大于过,他们的激进的思想行为也是需要我们理解的。不过白话文运动带来的危机的浪沫已经早已浮现,当下的知识分子在这点上也早已发觉,并提出了各种提案。如何转危为安,如何促使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这在当下,已是燃眉之急。(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28

[2] 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民国72年.145

[3] 葛懋春,李兴芝.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

[5] 李敖.胡适评传.文汇出版社.2003.

清明杜牧篇7

2、出自《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杜牧篇8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县名)人。早年随父宦游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父死后,流寓湘、鄂、苏、杭等地。他在***治上失意,一生未做官,一直过着清客的生活。当时的著名诗人萧德藻对他很赏识,把侄女嫁给他。大作家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也很看重他的人品和才学。晚年,姜夔生活窘迫,客死于西湖之畔。

这首《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是他的早期作品。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曾两次发动大规模的南侵,占领扬州等地,焚掠一空。此词即为第二次劫后十五年所作。

扬州,这座古代的名城,有多少文人为她的英姿所倾倒,有多少诗家为她的繁华而歌唱!然而,如今面对这座屡经兵火之灾的“空城”,词人姜夔却是感慨万端。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是写词人要在这里逗留的原因。“淮左”,即淮东。宋朝设淮南路,后分为东西两路。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竹西”,扬州城东禅智寺侧有竹西亭,那一带景色优美。这里是用来代指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解鞍”,解开马鞍,这里是指停下马。“初程”,长途旅行的头一段路程。程,里程。以上几句意谓,扬州是淮河东部的著名城市、风景美好的去处,我在长途旅行的开始,停下马在这儿稍事休息。这里极言扬州是繁华的胜地,目的是为下面写现实扬州的凄凉作反衬: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前一句语出晚唐诗人杜牧的《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青青”,茂盛貌,《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这里不应作青色讲。以上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当年风光绮丽的扬州路上,如今却是遍地杂草,满目荒凉。这种景况是怎样造成的呢?下面接着写道: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既是写扬州萧条的原因,又是进一步描绘这里遭受严重破坏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是指金兵的第二次南侵。“窥(kuU亏)”,暗中偷看。“江”,指长江。这一句不仅绘画出敌人作贼心虚的丑态,而且表达了词人憎恶的感情。“废池”,荒废的池台。“乔木”,指古老的大树。以上二句是用拟人手法写兵燹给人们造成的深重苦难和心理上的创伤。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上写扬州城的冷落、空寂。“渐黄昏”,即近黄昏。“清角吹寒”,凄凉的号角声送来了寒意。以上三句意谓,黄昏时,凄清的号角声在回荡,似乎把寒意传满了这座空城。这暗淡的景色,这凄凉的声音,这空荡的城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仅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而且在心理上给人一种压抑之感。

词的上片就在“清角”的余音袅袅中结束了。接着,词人又以哀不可抑的心情转写下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即晚唐诗人杜牧。“俊赏”,高超的鉴赏能力。这里引申为喜爱游赏的意思。以上三句意谓,像杜牧那样喜欢游赏的诗人,如果今天重到扬州,看到当年的繁胜之地变成一片废墟,也会大为吃惊的。一个“惊”字,不仅意在突出扬州城的面目全非,而且表现了词人触景伤怀的沉痛感情。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词人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作进一步的虚拟:即使有杜牧写《赠别》、《遣怀》诗那样的才华,也难以表达出此刻忧伤的深情。“豆蔻词”,指杜牧的《赠别》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青楼梦”,指杜牧《遣怀》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杜牧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描写艳情的,但词人征引其中的名句,并非为了追求“过去的绮梦”,而是意在说明词人感慨殊深,难以言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是实写眼前的夜景,也是烘托冷清的气氛。“二十四桥”,一说泛指扬州的名桥。唐代扬州有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指出唐时确有二十四座桥,但到北宋时已不全存。一说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里当从后说。“荡”,摇荡。以上几句意谓, 当年的二十四桥依然存在,凄冷的月影在波心摇荡,毫无声息。很显然,这是词人有意和杜牧当年描绘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相对比,以抒发自己的不胜今昔之感。这也是词人“难赋深情”的进一步注脚。

既然这里是一片沉寂,那么美好的自然景物也便无人欣赏了,所以不免引起词人的浩叹: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即红芍药花。王观《扬州芍药谱》:“扬之芍药甲天下。”而二十四桥附近尤多植芍药。故《扬州画舫录》谓二十四桥“一名芍药桥”。这两句似化用杜甫《哀江头》中“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诗意。所不同的是这里是运用虚笔。词人过扬州,时值春雪过后,本不会有芍药花开,所以只不过是联想而已。其目的在于表现花虽好而人离散的遗恨。这不仅进一步照应了“空城”的“空”字,而且点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的主旨。

综上所述,这首词通过写自己经过扬州时看到金兵劫后的残破景象,抚今追昔,表现了词人对侵略战争的憎恶之情,抒发深深的故国之思;同时揭露了金统治者的暴行,流露了对南宋投降派苟且偷安的不满情绪。

清明杜牧篇9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6、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清明杜牧篇10

一位牧童横坐牛背,一手持绳一手挈帽,牛自奋蹄尾正摆;还有一牛斜卧绿草中,耳朝前、眼圆睁,不知是不是远方传来的牧笛引起了它的注意。这是村口的一组乡村牧牛***塑像,雕像后面的牌楼顶上书着“杏花村”三个大字。

终于见到杏花村。查验了门票,我径直走进村中。

村中有湖,名叫醉仙湖。仙人来此尚醉,何况凡夫如我呢!湖边一组群雕引起了我的兴趣:三层阶上,安有酒坛十余个,上层一个独大,直立摆放;下两层的酒坛体小,或立,或斜,摆放错落,更有趣的是坛中有“酒”细细流下,许是当年诸仙尽兴而饮,终至酒具旁落吧。

岸边垂柳临湖弄影,树下小舟随波轻摇,湖心有情侣划船共渡自在逍遥。

沿着湖岸右侧的水泥道信步前行,首先看到的是六朝长廊。六朝长廊中展示的是具有代表性的21位诗人的作品。它们以不同艺术形式展现了“千载诗人地”、“千年黄公酒”、“千古杏花村”的独特魅力。我觉得廊内三块匾上的题字就很好地诠注了杏花村的迷人风韵:诗魂、酒韵、村色。

环湖而建的杏花村以明清时期建筑风格为主,“怀杜轩”便是其中之一。古老的青砖墙体,白色的石灰勾缝,线条清晰。“怀杜轩”为纪念晚唐著名诗人、曾任池州刺史的杜牧而建。在这里,你可以领略杜牧的显赫家史,体味当年诗坛才俊,想像***事奇才的风采,同时也能从中管窥其风流倜傥的尘俗生活。屋外临湖有一组地雕,上刻 “杏花醉雨 诗村流芳”。旁边还有一本打开的书雕,一页是村志目录,一页是杜牧家谱,临湖而阅令人悦目赏心,自是感叹“一诗之功,千载不朽。”

清明杜牧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清明杜牧10篇

学习

推荐一个好地方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推荐一个好地方10篇,内容包括推荐一个好地方共70个字,推荐一个好地方并说出推荐理由。芒咔蹦床公园位于八一路西段。一进门,是一面墙。为什么是墙,而不是楼梯呢?这就让小朋友们想要进去一探究竟。进门往左面看,就会发现,哦,原来

学习

既来之则安之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既来之则安之10篇,内容包括既来之则安之全文,佛说既来之则安之。这好像以前的时候我们也会听各种各样的讲座,然后听那些有经验的人为我们传授他的经验,可实际上他们的经验也只不过是那些套话而已。真正的东西他们是不会免费说

学习

孤帆远影碧空尽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孤帆远影碧空尽10篇,内容包括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远影碧空尽为主题的文字。(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励志短语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励志短语10篇,内容包括孩子励志短语,团队励志短语。3、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4、鸭仔无娘也长大,几多白手也成家。5、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6、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7、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

学习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10篇

阅读(13)

3、假如儿童长大都根据小时了了,我们就只有天才而没有其他的了。4、我们常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来警惕人在年轻时要多努力。5、天才儿童宜善加教育,否则小时了了,大未必佳。6、小时了了,大未(大卫)必佳。7、许多教训告诉我们,小...

学习

九成宫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九成宫10篇,内容包括九成宫文章解析,排名前十的榜书九成宫。一、笔法之意《九成宫》为欧阳询晚年作品,《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③。欧阳询晚年字形修长,秀健而不失挺拔,笔势方而遒劲,广学

学习

江城子苏轼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江城子苏轼10篇,内容包括江城子苏轼朗读,苏轼经典江城子。(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汽车国际贸易论文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国际贸易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国际汽车贸易论文题目,国际经济与贸易关于汽车论文题目。2004年10月28日,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又龙汽车48.9%的股权,总收购金额为5亿美元。根据上汽原有计划,上汽可以借双龙技术和研发优势加强自主品

学习

好心情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好心情10篇,内容包括好心情的文章,好心情短文案。心情贴士一:锻炼注意力。注意力集中的人,看起来会更加朝气蓬勃、精神饱满。因此,做事情时提醒自己,一旦开始就要全身心投入。提高工作效率,给心情一个明朗的表情。批好一组作文,开

学习

采莲曲王昌龄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采莲曲王昌龄10篇,内容包括采莲曲王昌龄古诗,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全文。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精读品析】王昌龄(公元690年-756年)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有

学习

技术员竞聘报告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技术员竞聘报告,内容包括技术员岗位竞聘自述材料,业务技术岗竞聘报告怎么写。07年8月15日,我到生产准备车间跟随师傅方远程学习***分析技术。我主要负责4个车间,6种类型,12台分析仪器的使用维护。总结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20个,操

学习

六年级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六年级10篇,内容包括六年级十篇文言文,六年级十篇优秀范文。快10点了,作业还没有写完。小闹钟啊,我向上帝祈祷,请你快点停下,快点停下,这样还能给我点精神上的安慰,让我以为时间停止了,虽然这是一种幼稚的想法。终于,作业在10点多写

学习

李白将进酒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将进酒10篇,内容包括李白将进酒诗大全,李白将进酒全文讲解。乐府旧题本身是有固定的内容与主题的。《将进酒》又作“惜空酒樽”,汉代的鼓吹铙歌十八曲中就有“将进酒曲”,其词云“将进酒,乘大白”。“将”读为“羌”,大略以

学习

保洁公司创业方案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保洁公司创业方案模板,内容包括开荒保洁方案模板,家***保洁公司创业计划书。二、公司概况温州市汇顺达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顺达”)是国家独家生产耐热钢化玻璃餐具的专业厂家,同时又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企业生产进

学习

清明放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放假10篇,内容包括清明放假文字安排,清明的美篇及放假通知。(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六)中秋节,放假1天(

学习

清明诗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诗句10篇,内容包括清明诗句100首,清明诗句文案。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1.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2.借问:请问。3.遥指:远远地指着。[简析]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

学习

清明祭英烈活动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祭英烈活动10篇,内容包括清明祭英烈的手抄报,清明祭英烈系列活动。1、上网搜集信息,宣传英烈事迹。学校组织队员上网查找英烈的相关信息,在大量的网络信息面前,学生们对先烈们了解得更深更具体了。利用所得信息开展了一

学习

清明节手抄报绘画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节手抄报绘画10篇,内容包括一年级清明节绘画手抄报,清明节绘画手抄报400字。抄袭和模仿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谢峰(漫画家)抄袭和模仿之间有本质的区别,从商业角度和艺术创作角度来说模仿不可避免,且有一定价值。大多成功的商业

学习

清明的手抄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的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清明手抄报一等奖,清明手抄报第一名。3、清明节的诗句(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2)《途中寒食》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

学习

杜牧赤壁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杜牧赤壁10篇,内容包括杜牧赤壁最好的10首诗,杜牧赤壁最重要的一句。2、赏析: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

学习

清明节扫墓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节扫墓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扫墓日记200字十篇,***陵园扫墓作文450字通用十篇。我是多么的喜欢清明节。因为这一天可以给去世的亲人送上一些礼物,表示对他们的尊敬。(作文网)

学习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100字左右,关于清明节和扫墓的有关知识。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