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篇1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3、赏析: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
钱塘湖春行篇2
【关键词】象 兴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在他任职时,他曾写过许多有关湖光山色的诗作,而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意象深刻,所以,也成了白居易描写春景的代表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一提起西湖,就会让人联想到也曾在杭州任刺史的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的此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笑的西施的面影,更觉得东坡的比喻太贴切,同时,也惊叹白居易是善于描绘自然的高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的圣地,也是全湖的一个标志。贾亭又叫贾公亭,是唐代贞元中,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造的亭子,也是当时西湖的名胜。白居易作此诗时,贾亭还在。此句诗的意思大概是:放眼望去,只见那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荡漾的湖水与堤岸相平,天空云彩低垂。我们知道,只有春天的水面才可以用"初平"来形容。从远处看,春水缓缓的涨起来,天边的春云渐渐垂下来,水和天就相连到了一起。从诗意里我看到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了解才可能写下的这种感受。一种辽阔,平静的画面给读者展现了出来。也让人不自觉会想起唐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壮丽景观。"潮平""风正"可谓湖水恢宏阔大,但湖面也平静。心也宁静了下来。
再看近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玲珑,活泼,流利。在描述"早莺"、"新燕"时,白居易用的是"几处"、"谁家",而不是"处处早莺""家家新燕",那样的莺歌燕舞就用不着"争暖树""啄春泥"了。一个浓郁的春天哪有这零星的"几处"和不知"谁家"的意象让人的心中产生蓦然相逢的惊喜呢?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为人传诵,恐怕也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替时这种乍见的喜悦吧!诗人写景不仅写了一般的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莺是歌手,它歌唱美好的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寓居季节的敏感,是春天的象征。是啊,树上的早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树。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也不知是哪家檐下的燕子,此时正忙过不停的衔泥做窝。一个"啄"字,也把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写活了。此句诗真是洋溢着春天的生机和活力。所以诗人刚把视线从水运交接处收回来,就又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初春的美好世界中了。读着这句总让人有些眼角湿润,没来由的幸福。
在对"早莺""新燕"进行描绘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到了脚下的花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花逐渐开得茂盛了,纷纷扰扰的花间,人眼渐渐变得迷醉;花绽放,草也跟着冒出了脑袋,可草也不深,踏马春游,小草淹没了马蹄。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和几个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的游山逛景,是多么让人惬意的事情啊。唐朝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是极盛的,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踏春。白居易另一首诗《代卖薪女赠诸妓》"钱塘江上女,着红骑马是何人"也可看出。
一组组词,"早莺","新燕""浅草"……让我们觉得眼前浮现的就是一幅初春美好的***画。
白居易真够幸运,他能领略如此美景,当然,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对生命的热爱,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打动,所沉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他不能自己,以至于流连忘返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行不足"亦看不够。最爱湖东秀丽的景色,看也看不够,更有美丽的白堤笼罩在绿色的杨柳里。白沙堤又称沙堤或断桥。西湖三面环山,自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诗人由对春景的特写一变而成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完全陶醉于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这首诗可谓景中寓情,勃勃生机的初春让人恋恋不舍,不知不觉中被诗人那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打动了。套用清代方东树(《续昭昧詹言》"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象兴"正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意象,或者是形象化的语言。正象此诗的"几处""早莺"新燕"浅草"等连贯的形象性语言,让读者沉浸在"象"中,沉浸在美丽胡春光中。全诗从"孤山寺"起,"白沙堤"结,春景随行而逐渐展开,情感随景而越发浓厚,春景,春意,春情,浑然一体,水入交融。
【参考文献】
钱塘湖春行篇3
北侧的。“孤山寺北贾亭西”出自《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七言律诗。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来源:文章屋网 )
钱塘湖春行篇4
2、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三潭印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新西湖十景”为:灵隐禅踪、岳墓栖霞、六和听涛、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3、江郎山:号称中国第一丹霞风貌的江郎山目前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2010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位于江山市境内,内有著名的景点“一线天”、霞客游踪、洞岩钟鼓、石大门、仙居寺剑瀑、浮盖山、景星山、峡里湖、须江瑶池、笔头峰、海螺峰、郎峰仙道、石隙奇观、天然国画、丹霞赤壁、美食一条街、郎峰天桥。
4、桐君山:桐庐县桐君山位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的富春江与天目溪合流之处,二水交带,一峰突兀,如翠玉浮水,故有“水金山”、“浮玉山”之称。与桐庐县城仅一江之隔。倘若从县城濒天目溪近窥,此山宛若窈窕淑女,倩影绰约;倘若登上城南山头的饭店远眺,此山却像一介勇士,一副雄纠纠的威武模样;倘若荡扁舟一叶,从山脚桐君潭翘首仰望,怪石嶙峋,古木森森,此山又如同一位飘飘欲仙的老翁,不乏几许神秘色彩。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清末梁启超称之为“峨眉一角”,而康有为则誉之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桐君山是富春江畔最著名的古迹之一,是中医文化发源地、中华医药鼻祖圣地。《隋书》、《旧唐书》、《本草序》、《本草纲目》及《中国人名大辞典》中都有大量对桐君的记载。
5、西塘: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古称胥塘、斜塘,又名平川,嘉善西塘与桐乡乌镇、海宁硖石、海盐百步并称为浙江四大古镇(全在嘉兴境内)。
钱塘湖春行篇5
【关键词】绍兴;水利工程;社会影响
南宋建炎三至四年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境域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素以“水乡泽国”之称而享誉海内外。然而,绍兴北滨钱塘江口,西南是绵亘的会稽山脉,东北为一大片冲积平原。这里在远古是一片浅海,由于陆地的缓慢上升和稽北丘陵河流的冲积,曾为一片沼泽平原。曹娥江掠过其东境,浦阳江流贯其西境和北境,二江均在北部的三江口附近注入杭州湾(古称后海)。从南到北,从地形上看,形成了“山―原―海”的台阶式特有地形。因此,洪水下泻,海潮泛滥是经常发生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越水重浊而泊,故其民愚疾而垢”的记载。在古代生产力和技术条件非常落后的情况下,最初人们只能在会稽山地活动。
一、绍兴水利发展时期
几千年来,绍兴人民为改造这片沼泽平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兴修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为这一地区的经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大禹治水虽仅为传说,但它已成为古代人类战胜大自然的例证,从而揭开了绍兴地区水利发展史的序幕。
(一)东汉水利工程――鉴湖
鉴湖是东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的。工程主要部分是围筑堤塘,以蓄水溉田。其湖堤以会稽郡城为中心,稽山门驿路为界,分东西两段。湖堤围成以后,从会稽山地流出的“三十六源之水”被拦截在堤塘以南,包括所有平原、洼地等皆积水成泽,这样就形成了鉴湖。因东部地势高于西部,湖又分成两部分,以郡城东南的稽山门到禹陵的骚路作为界堤,“湖虽分为二,其实相通”。在兴建鉴湖堤塘的同时,又修筑了涵闸排灌设备。涵闸系统包括斗门、闸、堰、阴沟等。斗门属大型水闸,它主要设置于鉴湖和潮汐河流直接沟通之处,既用于排洪,也用于拒咸,关系最为重要。闸和堰设置于鉴湖和主要内河沟通之处,规模不及斗门。闸和堰的作用:一是排洪;二是供给内河以灌溉用水,并保证内河以通行舟楫的必要水位。而阴沟则是沟通湖内湖外内河的小型输水隧道,最为简单。“南塘即鉴湖塘,自南偏门西至广陵斗门六十里为山阴境,其东则抵曹娥。汉太守马臻所筑,以捍湖水,沿塘置十一堰五闸”这些排灌设施在南北朝时有六十九处,其后“今堰闸或通或塞或为桥,多为居民填占。明嘉靖十七年,知府汤绍恩改筑水浒东西横亘百余里,遂为通衢”。
由于鉴湖巨大的拦蓄能力,使山会平原解除了来自稽北山地的洪水威胁,扩大了耕地面积。由于绍兴地势是西南向东北倾斜,所以东西两堤兴筑以后,堤南之水,全被拦住,堤北之田,与堤南的水面相比显然是低了很多,同样堤北之田,不受江水冲刷,田水被田睦拦住了,又显然比北海要高出很多,这就是所谓“湖高于田丈余,田高于海丈余。”这样把南山之水蓄积在鉴湖里,田水不足时,就利用斗门堰闸阴沟,泄湖水以灌溉农田。同样,田水过多时就闭湖,泄田水以入海,从此南山之水被制住了,绍兴开始了转向“鱼米之乡”的第一步。
(二)西兴运河的开凿
鉴湖形成后,解决了洪水对山会平原的威胁,使灌溉有了保证。而让鉴湖丰富的蓄水合理而及时地供给北部,乃是在西晋惠帝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凿了西兴运河以后。据宋《嘉泰会稽志》记载,河道“在府西一里,属山阴县,自会稽东流县界五十余里入萧山县”。开凿这条干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灌溉。河与鉴湖基本平行,鉴湖与运河直接沟通,大大提高了鉴湖排灌效率。在交通运输方面也有很大作用。西兴运河的疏凿,在山会平原的农田水利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贺循组织民众又陆续整治了一些河流,完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稠密河湖网的工程。鉴湖的蓄水通过以西兴运河这条主干河所组成的水网,灌溉了成千上万亩的农田。此不仅改善了会稽郡的水环境,提高了鉴湖的水利功能,给人以灌溉、舟楫、养殖、渔业之利,且对整个浙东具有交通、物宜、***事之便。
(三)海塘的修筑
鉴湖筑成,南山之水已无法再咆哮,然山会两邑北滨后海,“每当夏秋之交,海潮始大,必有疾风甚雨,越人谓之风潮”,此依然威胁着绍兴的农田。因此,修筑海塘,是山会平原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塘包括东江塘、北海塘和西江塘。东江塘系隋代所建。东自曹娥上成界起,西抵宋家浚山阴界止,延亘百余里,叫防海塘。南宋隆兴年间重加浚垒。明代弘治年间把土塘改为石塘,所费很大。公元年正德七年七月石塘又被风潮破坏,又把石塘改为土塘。北海塘西起西兴,东经完山***山与东江塘相接,均系条石砌成,建筑极为巩固,为南宋嘉定六年太守赵彦修领导修筑,以御江水潮汐。更重筑和修补西海塘,起汤湾迄王家浦,共6120丈,其中用石头堆砌的约三分之一。北海塘与西海塘看来在宋嘉定以前,早已有了,是否也自隋代起,不可考。《唐书・地理志》记载公元722年(唐开元十年)、775年(唐大历年10年)和832年(太和六年)先后为李俊之、皇甫温和李左次增修过。到清康熙年间,绍兴知府俞卿曾大加修筑。此后增筑石塘,以致龛山以东石塘为多,龛山以西土塘为多。东北西三塘的修建捍御了钱塘江口杭州湾的海潮,扩大了塘南的耕种面积,保证了这些田地不再受海卤的浸***。海塘修建以后,从鉴湖北流入曹娥江、浦阳江等河流,从此都汇入山会平原北部南北流向的干渠直落江,然后北出玉山斗门入海。不受潮汐影响的内河水系扩大了,使玉山斗门的调节作用也大大加重。玉山斗门“在县东北三十三里,唐贞元初观察使皇甫***建,计八门,北五门隶山阴,其南三门则属会稽,以泄三县之水,出三江入海”即将原来的两孔斗门改为八孔闸门。这样整个海塘工程更加完善、合理,也基本上隔绝了后海咸潮对山会平原的影响。
(四)鉴湖的废弃和浦阳江的整治
鉴湖的被盗为田,开始于宋初权势、豪强之族的侵耕盗种。宋祥符年间只有七户,庆历年间二户。虽当时三司转运司曾责令州县复田为湖,但是终因禁防不严,侵盗为田的越来越多。到治平、熙宁时,庐州观察推官江衍谪官来越。由于江衍缺乏远见,不能建议复湖,他就立石牌以分内外,牌外为湖,牌内听其盗湖为田。这样一来,盗湖为田“合法化”了。鉴湖至此,已名存实亡。鉴湖湮废以后,原来集中的蓄水分散到广大的山会平原,整个地区的河湖水位与涵闸系统,不可能像有鉴湖时那样有效地进行统一管理。因此,时常发生矛盾和争执。从宋代起,由北流注入钱塘江的浦阳江,在临浦以北的硅堰常常堵塞,于是向东借道山会平原的河道,从钱清镇向东注入杭州湾。这样在山会平原上增加了一条玉山斗门无法控制,几乎扰乱了整个水系的大河。
成化九年(1473年)戴琥任绍兴府知府,对钱清江和其它许多河流、湖泊进行整治。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提出在府城佑圣观前河中建立一座水则,同时立石碑于佑圣观。水则的建立,对调节山会平原的河湖水位、农田耕作以及舟揖交通等方面,均可全面顾及。六十年后由于水利形势的变化,方停止使用。明成化十五年至十八年(1479~1482年),知府戴琥开始治理浦阳江、固堤塘、废破堰,还修建了六处石闸,分别用以泄江南、江北泄麻溪、五湖及湘湖之水。于是“诸水悉有所往,疏塞启闭,咸有法则”。使浦阳江下游复归故道,基本上解决了自南宋以来浦阳江因借道而引起的问题。
(五)三江闸的修建
山阴西南,每年春夏之交,浦阳江上游之水,倾注麻溪,经流西江入海之时,由于来势较猛,没有储蓄的鉴湖,年年苦于水潦。明代天顺成化以后,研堰的开凿,麻溪坝和扁拖茅山诸闸的兴建,可以暂泄暴涨之水势。“内水主泄,外水主遏”,当时内水由于水势过暴,而闸口太狭,因之泄水不畅,难免泛滥成灾。而外水――三江水口,潮汐为患。“潮汐日至,拥沙积如丘陵。遇睡潦,则水阻沙不能骤晚,良田尽成巨浸,当事者不得已决塘以泻之。塘决则忧旱,岁苦修筑”。明嘉靖年间,知府汤绍恩在此建闸。工程动工始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第二年便告成。全闸计二十八孔,以二十八宿命名,故又称三江应宿闸。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大闸的排洪、蓄水作用,建立了全面的管理制度。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山阴火神庙立了水则碑,对启闭作了具体规定。
二、绍兴水利的社会影响
(一)经费问题
在古代,底层民众面对的是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既要出力,又要出钱。水利工程的修筑及其重建,需要相当的经费,其下为经费主要来源:(1)按田亩摊派。“三都一二***辰宿字号下田于雍正九年(1731年)始,每亩科钱五文,共计银若干两,储为修筑之费。”无论民田还是官田,实际上都转稼到底层人民身上。(2)征银和捐俸置田,所入作为经费。“万历十二年(1584 年)……置沙田九十二亩,草荡一区,征其租银于府,以备修筑。”这些官僚的捐俸,本就是剥削的民脂民膏,此举不过是沽名钓誉,再者这些购置的田产,通过管理人的手,再度进行剥削,以此作为经费,这些负担显然是压在人民身上的。(3)动支公款。乾隆元年(1736年)上谕“浙江绍兴府属……五县,有绍江绍海堤岸工程,向系附近里民案照田亩派费修筑,而地棍衙役于中包揽分肥,用少分多,甚为民累。嗣经督臣李卫缴行府县,定议每亩二文至五文不等……民累较前减轻。而胥吏等仍不免有借端苛索之事……着将案亩摊派钱之例,即行停止……放存公项内动支……报部核销”从中可以窥见,上级阶层为不造成人民的灾难,停止摊派,改为动支公款,确是有所改进。但***府公款,亦取之于民。
清代康熙末期绍兴知府俞卿曾经在《海塘碑略》里谈到修理海塘之功“一开于上宪之恩泽,一出于小民之膏脂。”从工程建设而言,塘闸废纪,水患频发,迫使府县两级非搞好水利不足以保证租赋的收入,不修好塘闸,不足以保障社会安宁的秩序。从经济角度而言,无论按亩摊派、捐俸置田或动支公款,都是转嫁于小民之身。故在修建水利工程之时,可以认为底层民众是受其害的。
(二)经济利益
“水之为用,利害有。利之为,言旱涝兼防,盖去害,即所以典利,故泽国江乡为尤要焉。”绍兴的水利工程从东汉马臻筑鉴湖,蓄泄南山之水以溉农田,到增修塘坝堰闸,捍御北海之潮,镜湖渐废为田;从治理浣江北流之水,永杜山***患,到营建三江大闸,总钥绍兴水利枢纽,基本可以告一段落。山阴会稽萧山三县水旱之灾基本消除。从此只要妥善管理使用,及时整修提防,不断发展提高,杜绝因循废弛,鱼米之乡,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概而言之,主要经济利益有几下方面:(1)水利工程拥有强大的拦蓄功能,防止洪水侵害人身安全;(2)扩大耕地面积,使泽国变沃土;(3)提高排灌效率,增加粮食总产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4)连接各水系,改善交通运输网络;(5)为养殖、渔业、物宜、***事等提供便利等等。绍兴古代水利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为绍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而且生动地说明了古代绍兴农田水利科技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反映出如马臻、贺循、戴琥、汤绍恩等一批著名的农田水利专家的杰出成就。现在虽然绝大多数已不再发挥效益,但仍值得人们研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1]俞观涛.古代绍兴水里工程初探[J]
钱塘湖春行篇6
它是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发源地,清冽的山泉一路奔流,漫过乱石,劈开山谷,汇聚百溪,迅速壮大,最终汇入东海,孕育了悠远流长的钱江流域文明。它拥有25座千米高峰,是浙西地区首屈一指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
钱江源中国的亚马逊雨林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从这些描写钱塘江潮的诗句,那壮观古今天下的钱塘江潮,仿佛要破壁而入,然而追寻着这些潮水沿江而上至源头——钱江源,却又是另外一种深邃、古朴、壮美。
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开化县。园内有木本植物720余种,还有大量蕨类、藤本、禾本植物,鸟类80余种,经济兽类40余种,是一个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园内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很多地区仍保留着大片的原始次生林,山高林密、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高达97%,是浙西地区森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的亚马逊雨林”。
世外桃花源——枫楼坑
进入钱江源景区,进入眼帘的便是那碧波荡漾的水湖景区,泛舟湖上,只见水湖四周群山起伏,绵延叠翠。湖面波光粼粼,倒影如镜。湖中有一孤岛,岛上林木蓊翳,曲径通幽。划桨前行,微风拂面,花香扑鼻,如入水上仙境。群山、碧湖、孤岛三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精致优雅的山水胜景。
“钱江源里桃花源,枫楼坑里尽风流。”水湖的对面有一个叫枫楼坑的地方,这里清新幽静,绝对是个恋爱的好去处。当恋人们下船踏进这片遮天盖地的原始森林,回头看那渐行渐远的游船,会忽然觉得这个世界就属于他们的了。携手慢慢逆水而上,就像在一个绿色的走廊里穿行,忽而有几缕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照射到身上、地上,星星点点的,让人感觉这阳光是那么的可爱与善解人意;那忽近忽远的鸟儿婉转的叫声,如一首动人的小夜曲,伴人深深地陶醉在爱的世界里。就这样步行数里,还没有从那原始的状态中回过神来的时候,突然出了林谷,豁然开朗。一个农家小村子展现在面前:梯田、菜园、袅袅的炊烟、欢快的小鸡,这不就是我们久久寻找的桃花源吗!
江南第一瀑——神龙飞瀑
继续深入森林公园,数十条溪流山泉,从纵横交错的沟谷涌出,随地形变化,水流时急时缓,时溪流时碧潭,时飞瀑直泻,时湖水荡漾,如果说俊美的山体构成了整个森林公园的风景骨架,那么多姿多彩的水景增添了公园的生机和活力。
越往里走,山越窄,树越高,水越急,轻轻地饮一口钱江源的水,那至清至纯、至甘至冽的味道,沁人心脾。再鞠一把水洗洗脸,所有旅途中的劳顿、倦意一扫而光。
走进钱江源大峡谷,那绿色的林海之颠突然飞出的百米白花花如珍珠的大瀑布,让人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钱江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诗意。还有那“江南第一美瀑”——神龙飞瀑,瀑布下段刻有原全国人大委员长***的亲笔题字“钱江源”。该瀑布落差为125米,分三段,中间巨石如屏,常年水流不断,远看瀑似神龙见首不见尾,近看瀑布飞扬,水从天降,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源头留下的杰作。大峡谷源起莲花峰,汇流莲花溪,大峡谷内群山环抱,崖悬壁削,源远流长,四季如春。“小桥流水翠竹簇,跌水幽潭鱼虾游,山花烂漫劲松傲,瀑布飞扬水车悠。”在此一游,足让你回归自然,醉入梦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游钱江源大峡谷,千万别错过攀登峡谷栈道,大峡谷栈道阶梯536级,终点设有观瀑览景长廊。倚廊遥望——水帘洞中猴王垂***,峡谷飞瀑汇聚钱塘,钱江之源生态屏障,锦绣山河一饱眼福。
一脚踏三省——寻梦莲花尖
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的最深处,便是那钱江源发源地莲花尖,莲花尖由莲花塘和莲花溪两大部分组成。主峰莲花尖海拔1136.8米,山体气势雄伟,谷涧交错,茂林修竹,林相变幻,与莲花尖对峙的那座山峰叫伞老峰,是浙、皖、赣三省交界的地方。登上伞老峰,有一三省界碑,站在界碑旁,可体验一脚踏三省的豪迈壮阔,饱览浙、赣、皖秀丽群山之胜景。在莲花尖与伞老峰集合处便是莲花塘,莲花塘的得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塘原有七个,呈莲花七瓣状分布;二是传说观音曾在此脚踩莲花升天,故而得名。
那莲花尖下有两条山谷,谷内山涧的溪水之清、之多、之美也让人留连忘返。无论春夏还是秋冬,其间流泉飞瀑,常年飞流不止。巨如银河倒泄,细若白练轻纱,飞花溅玉,跌宕起伏的山间小水塘里还常见鱼游虾戏,美不胜收。
景区内瀑布众多,千奇百怪、各具特色,最壮观的要数那祭坑瀑布,该瀑布从1020多米高的山上直泻而下,常年奔流不息,瀑布上段30多米处有一巨石腾空而立,近观只见水花飞溅,不见水从何来,令人称奇。
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不仅有纯净的山泉水,碧蓝的天空和清馨的空气,还有优美的憩息场所。在这里,可以戴一顶斗笠、执一根竹竿,学一学“孤舟蓑笠翁”去“独钓寒江雪”,也可以学一学伟人去“会当击水三千里”,个中体验,其乐无穷。
Information 旅游指南
Ticket information | 门票信息
莲花景区门票60元(含大峡谷);枫楼景区门票50元(含游船接送)
Traffic line | 交通路线
205国道穿境而过,旅游道路直达景区。
Cate and Delicacy | 风味美食
开化清水鱼、钱江源土鸡煲、狗肉炊粉、马金贡面 、十八洞腊肉、苏庄蒸菜 、品螺蛳、蟠姜。
钱塘江潮
它来自大海,汇聚万钧之力,贯入钱江,犹如千***万马齐头并进,排山倒海,这是“天下奇观”、“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大潮,轰鸣声中迸发的巨大力量,它不仅是大自然的奇观,也是浙江精神的象征。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它开凿于春秋,贯通于隋朝,是世界最长的运河。它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镇,对沿线地区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贡献。经过多年治理,运河杭州段已成为居民休闲观光的胜地,充分展示了杭州的运河史话。
湖州南浔小莲庄
江南小莲庄,十亩荷花塘。它是清末南浔首富刘镛父子40年心血修筑而成的私家花园。它是细腻入微的隽雅笔调,它是淡雅轻盈高洁的风景,中西合璧,气派、幽深、秀美、别致,逐一呈现,淋漓尽致。
泰顺廊桥
它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绝,是《清明上河***》中虹桥结构的再现。雄伟长廊,遮风避雨,护桥安民。这不仅是交通要道、集市所在,更是居民祈祷安泰的场所,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临海江南古长城
它裹挟着1600年的风霜逶迤而来。战争期间它抗击敌寇,和平年间它防御洪水。它用雄伟的身姿、坚实的臂膀,筑起了铜墙铁壁,固守一城安宁。它铭刻历史,见证荣辱,迄今人们仍然在追随着它的传奇。
缙云仙都鼎湖峰
鼎湖峰,状如春笋,直刺云天,有“天下第一笋”之称。峰巅苍松翠柏间蓄水成池,四时不竭。它是传说中轩辕黄帝跨赤龙升天的地方,“眺望苍穹立天柱,俯瞰峰巅出平湖”是对其景观的生动描述。
云和梯田
它跨越了高山、丘陵、谷地三个地质景观带,它是人类农业生产千百年来改造自然的智慧所成。四季朝夕轮回,水汽蒸腾不断,造就了白云缭绕的“浮云世界”,成为极具震撼力和光影之美的独特景观。
遂昌金矿
这里是历代帝王的财富之源。历史悠久、迭经兴废,让遂昌金矿成为中国矿冶历史的生动篇章。纸醉金迷已是陈年往事,却似乎能听见斧凿相击的声响,能触碰黄金的传奇典故。
安吉天荒坪
它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世界排名前三。竹海浩瀚的大溪峡谷内,雄伟的现代化建筑与纯朴秀丽的自然风光浑然一体。它拥有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古迹,灵峰禅寺位列“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
钱塘湖春行篇7
一万年的天人传奇
杭州有个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坐着木船,游览这中国第一个城市里的国家湿地公园,欣赏桑基鱼塘、茅舍田园,还可以参观古人如何用最简单的工具从事农耕。对于不少人来说,已经远离这样的生活几个世代。
而在浙江,西溪这样的农耕传统已经至少有一万年的历史。
我们以前说“浙江七千年”,那是因为有七千年历史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稻谷和各种工具,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然而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说“浙江一万年”了。最新的考古发现,钱塘江以南浙中盆地的上山遗址里,中国人1万年以前就开始种稻。它不但改写了人类稻作文明史,也把浙江文明史往前推进到了一万年。
稻米养育了超过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正是以个体精耕细作为特征的农耕传统,奠基了伟大的中华文明。而浙江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是世界栽培稻和稻作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联合国倡导了一个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中国浙田县龙现村的“稻鱼共生系统”,成为世界农业遗产在全球第一个挂牌的保护区。
浙江的许多山水风景和名胜古迹还有农耕文化的特色。最典型的是众多农耕遗址,良渚、河姆渡、跨湖桥、上山……成为了浙江大地的奇珍和骄傲。杭州西湖的八卦田,曾有南宋皇帝亲耕,是这个“三吴都会”的农耕传统的证明。事实上,秦汉以来西湖由海湾变为淡水湖、修筑海塘兴起农业之后,西湖时代才有了实现的条件。浙江的古村落在全国来说也非常珍贵,“七星八斗”芙蓉村、东阳卢宅、兰溪诸葛八卦村、烟雨西塘、武义俞源太极村……这些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的农耕村落,不但是研究古老文化的活标本,更是都市人眼里最难得的风景。浙江还有我国部级风景名胜区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楠溪江景区,三百里的山水田园如一幅古代中国典型的“耕读社会”的***画,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文化遗产。
今天的浙江不但依然是中国最富足的地方,还以独特的江南田园山水成为海内外向往的旅游地。从这个意义上,也许可以更全面领会没有雪山大漠、高原深谷的浙江山水的魅力。
江山胜迹――浙江山水的历史演变
“江山留胜迹,晚辈复登临”。王朝的风云卷过天地,伟人的权杖指点江山,浙江的山山水水,可以连接我们与历史的所有记忆。
“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大诗人白居易这里说的是缙云仙都山。它与黄山、庐山并列为轩辕黄帝的三大行宫之一。浙东绍兴会稽山,相传夏朝始祖大禹卒后葬于此而建有“大禹陵”,每年都要举行公祭大会。
春秋时期浙江分属两国,浙江大地留下了吴越争霸的刀光剑影。全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湖州莫干山,就因吴王阖闾派莫邪与干将夫妇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勾践卧薪尝胆大败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也留下了越王台、印山越国王陵墓、西施故里等诸多胜迹,成就了江南著名的文化古城绍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代表着先秦时代名山大川的主要功能和人与自然精神关系的主要形式――祭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当时有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霍山(今安徽天柱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与五岳相应的有五镇(大山),南镇即浙江会稽山。会稽山在秦以前就列入五岳五镇,可称为浙江山水文化史上的一个标志事件。
具有决定意义的山河巨变始于隋炀帝杨广。他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分别为终点的隋代运河,最终形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开凿以来的唐宋时期,出现了大批闻名全国的名山大川和游览胜地,以及许多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如杭州、苏州、扬州等。现在我国部级风景名胜区和省市级风景区,绝大多数在唐宋时期就已成名了。
京杭运河也使浙江山水为之一变。正是大运河和钱塘江航运的兴起,使得浙江由以越州(绍兴)为中心的山会平原时代,迈向了以杭州为中心的钱塘江时代。宋人记载:“会稽为越之绝,而山川之秀甲于东南。……至唐,余杭始盛,而与越争胜。然杭之习俗华媚,善占形胜,而丹楼翠阁辉映湖山,如画工小屏,细巧易好,故四方之宾客过而览者,往往后越。”四方宾客对杭州山水和越州山水的喜好,在唐代时出现如此戏剧性变化。即便是以前直不为人所重的钱塘江涌潮,唐时也成了人们群集往观的重要景致。大运河纵贯杭嘉湖平原,途经了无数江南名镇和文化遗址,运河孕育的南浔、西塘、乌镇等江南古镇,古迹尚在,风物犹存。
唐之后尽显风流的是吴越国钱氏。吴越国创造了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奇迹,为后人留下了像雷峰塔、保m塔之类佛教文物奇葩,造就了“人间天堂”的神话。钱氏主动“纳土归宋”,杭州成为“地上天宫”。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奸臣当道,西湖岳王庙就是明证;但浙江却在是南宋发展最快,一举确立了文化大省的地位。以致到了元代,旅行家马可・波罗依然称杭州为“美丽的天都”。
人间天堂――东南佛国慈航普渡
2006年4月,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和舟山市举办。国内外的高僧大德云集浙江,在“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号召下,在西湖和普陀山完成了一次空前的佛教盛会。
浙江是中国佛教发展最兴盛的省份之一,至今约有二千年历史,高僧大德荟萃,影响广泛深远,素有“东南佛国”之称,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见于经传史书的高僧就有一千多人,对中国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华严宗等的创立和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影响到全国以至世界。浙江的不少寺院又是佛教宗派的祖庭:绍兴嘉祥寺是三论宗的祖庭;天台的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宁波天童寺是曹洞宗的祖庭;杭州径山的径山寺是临济宗的祖庭。普陀山是观音道场,奉化雪窦山被称为弥勒道场。浙江佛教辽远传朝鲜(韩国)、日本,近代又传入欧美、南洋、澳洲。
古刹林立,佛教遗产和佛教文化的深厚,是浙江山水文化的重要特征。宋朝苏轼有诗云:“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即指当时的杭州寺院的兴盛景象。南宋宁宗时制定了寺院的等级,有“五山十刹”的规定。这“五山”(杭州径山的兴圣万福寺、灵隐山的灵隐寺、南屏山的净慈寺、宁波天童山的景德寺、阿育王山的广利寺)都在浙江;而“十刹”中有六刹(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万寿寺、奉化的雪窦资圣寺、温州的龙翔寺、金华的宝林寺、天台的国清寺)在浙江。明代,浙江的普陀山被列为四大名山之一。***1983年公布的全国重点寺庙浙江省有14所。
“三宝”之灵融合山川之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成就了中国的佛教名山胜地。浙江的西湖、普陀、天台、雁荡、雪窦、天目……都是代表。如果没有灵隐寺、净慈寺、 虎跑寺、雷峰塔、六和塔、保m塔与湖山辉映,西湖必然黯然失色;正是产生了以国清寺为祖庭的佛教在中国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天台山以“法华圣地”闻名天下。杭州湾外的不到300米高的小岛普陀山,也因为“观音道场”名列中国名山。
深山藏古寺――佛教文化不但为山水增添了绝佳的景观,还给山水附上了灵气和神秘感。在湖山胜景里获得超脱和安慰的愿望,吸引了无数的朝拜者。成千上万人朝山进香、游览山水,是古代较大规模的旅游方式。这种活动也培养了人们对名山大川的审美意识和保护、建设风景名胜的自觉性。现在“东南佛国”西湖、“佛宗道源、山水神秀”天台山、观音道场普陀山、弥勒道场雪窦山等都是部级风景名胜区。
诗画江南:唐诗之路兰亭之乡
名山大川的功能经过农耕田园、自然崇拜到宗教审美,到唐宋时期终于发展到了高潮:中国的山水文化产生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只是为了祭祀或者朝拜,文人、名士、学者、官宦及旅游者,开始纯粹为追求田园山水之美而踏遍天下名山大川。他们情寄山水,触景生情,发之于笔墨,著之于文学,再现于书画,把山水文化推上了历史高峰。
难得的是,浙江是中国的山水文化的重要发端。“唐诗之路,兰亭之乡”――造就了浙江山水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诗画江南”。与诗画词章交相辉映,一草一木皆有文化,正是浙江山水的最大魅力。把山水引入整个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浙江的山水田园竟然承担了如此重要的一个历史使命,让人不由得感叹造化的安排。
楠溪江畔的田园山水成就了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这位曾任永嘉太守的浙江籍最早的旅行家,遍游了浙东浙南浙中等地。东晋“画圣”顾恺之游览浙江绍兴回来,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寥寥数语,道出了江南山水美的神韵,仿佛他的作品一样传神。“书圣”王羲之在会稽兰亭“曲水流觞”,留下了不朽的《兰亭集序》,与幽美的兰渚山水千秋共存。“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诞生了“画中兰亭”――《富春山居***》。
然而最著名的,要算“唐诗之路”。
中国有丝绸之路,也有“唐诗之路”。唐诗之路在浙江。从钱塘江畔的西凌古渡起,经浙东古运河、古纤道、绍兴鉴湖,转入曹娥江,过上虞,再溯剡溪而上,经嵊州、新昌,直至天台,是古代诗人活动最为频繁、诗书与山水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域。千余年来,400多唐人留诗7D0多首。这里经中外学者专家实地考证已经确认并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
与浙东相对,浙西山水以新安江一富春江钱塘江为主体,这条名江同样风光独绝如诗如画,历来被人们称为“锦峰绣岭,山水之乡”。“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在唐代,秀丽的浙西山水成为唐朝126名诗人“壮游吴越”的必经之地,留下了500多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这条“浙西唐诗之路”与目前首批部级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是一致的,今天从杭州向西而行,沿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至千岛湖,甚至到徽州黄山,是中国最著名的黄金旅游线之一。
除却诗书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携一卷诗书游浙江,正是千年来的传统,最好的旅游方式。
山海真经――大地风流共潮生
杭州西湖韬光寺曾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揭示了浙江山水的另外一层面貌:从整个中国乃至亚太地域来看,浙江无疑属于东海。地质上的海陆变迁造就了浙江的地理格局;而百川归海,潮回大陆,共同形成了今天的浙江大地。从山水到人文,这里演绎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山海经”。
说西湖“楼观沧海日”并不假,西湖本是一个与杭州湾相连的咸水湖,属于板块碰撞产生的火山遗迹,千万年的海陆变迁才留下了这颗明珠。钱江潮是闻名中外的自然景观,但是中国数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只有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理才促成如此特大潮涌。自唐朝以来,“八月十八海宁观潮”已成风俗。
浙江,从约4亿年前一片以浅海为主的海洋,到今天的“七山二水一分田”,沧海桑田的变迁让人感叹。
雁荡山是浙江海陆变迁最大的“化石”,最终在东南一隅的温州乐清湾崛起一“天下奇秀”之地,峰、嶂、洞、瀑四绝交辉,今天它已经是世界地质公园。
山脉一直延伸到东海,露出水面的山峰构成半岛和岛屿。浙江大干500平方米的海岛就有3000多个,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全国唯一以群岛设立的地级市――舟山市古称“海中洲”,有普陀山、嵊泗列岛两处部级风景名胜区和岱山、桃花岛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临海的特殊地理,孕育了浙江的海洋文明。“通商大埠,常在大江大河下游”。浙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隋唐以来杭州、宁波、温州都是著名的贸易口岸。但是明清以来的海禁和锁关闭国,扼杀了中国的航海贸易,也改变了浙江局势。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浙江招募和训练“戚家***”,在浙江沿海留下了多处遗址。近代浙江沿海上演的是一场反侵略斗争,“定海三总兵”在鸦片战争中殉国;镇海招宝山古城保存着痛击法国侵略***的大炮,建成了国家唯一的海防纪念馆。今天人们在这些沿海遗址和名胜追溯历史,感受浙江山水的悲壮色彩。
山海之间的特殊地理赋予浙江人最大的礼物,也许要算思想***之精神。
浙江先民总以开阔的胸怀开风气之先,少受习惯惰性的束缚,这与临近海洋环境相关。浙江是中世纪后期批判哲学和启蒙思想的摇篮,后来更受到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及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熏陶,成为推进历史文化前进的重要力量。杭州人龚自珍开启了抨击时弊、抗御外侮、通经致用的进步思想,拉开近代化的序幕近代留洋热潮迭起,浙江风流人物灿若群星,章太炎、鲁迅堪称一代宗师,“鉴湖女侠”秋瑾,以“妇女***运动先驱”名垂青史。嘉兴南湖,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大地风流共潮生,这些都成为浙江最宝贵的遗产,在风景名胜地留下的无数纪念物,为浙江山水增添了不般的含义。
钱塘湖春行篇8
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类别并将之归类
中国古典诗词与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流派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再由词到曲。
(一)以体裁而论,古典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前者如《诗经·关雎》等,后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等,前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后者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律诗可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前者如杜甫的《望岳》等,后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绝句可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前者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等,后者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等。在古典诗词中,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等,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即是。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为散曲。
(二)以题材而论,古典诗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田园山水诗,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边塞***旅诗,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怀古咏史诗,如杜牧的《赤壁》等;咏物抒怀诗,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惜别送别诗,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闺怨诗,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讽喻诗,如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等;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二、要引导学生了解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并将之归类
复习古典诗词,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教材中出现的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并将之归类。
(一)西周至春秋时期《诗经》之《关雎》和《蒹葭》等。
(二)东汉末年曹操及其《观沧海》等。
(三)东晋陶渊明及其《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
(四)唐代古典诗词重要作家很多,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湾、温庭筠、刘禹锡、杜牧、岑参、李商隐等,其重要作品分别有《行路难》(其一)、《春望》、《钱塘湖春行》、《使至塞上》、《次北固山下》、《望江南》(梳洗罢)、《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雨寄北》等。
(五)宋代古典诗词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分别是:文天祥及其《过零丁洋》、苏轼及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及其《渔家傲·秋思》、李清照及其《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辛弃疾及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王安石及其《登飞来峰》等。
(六)元代古典诗词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分别是: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七)明清时期古典诗词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分别为:王磐及其《朝天子·咏喇叭》与龚自珍及其《己亥杂诗》等。
三、要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并背诵、默写古典诗词
(一)复习古典诗词,必须弄清其字面意义。要弄清其字面意思,就必须积累古汉语常见词语的意思。因古典诗词是古代先人运用古汉语写成的,其中很多字词的意义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还要学会根据语境猜测、判断其意义。比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在此应该是“停泊”之意。还要熟记古典诗词中的典故。很多作者在古典诗词创作中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典明志。比如白居易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在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连续运用了晋人向秀的《思旧赋》和晋人《述异记》中的典故抒情,表达自己对旧友遭受迫害的不满,暗示自己被“弃”时间之久和因人事全非而生的惆怅之情。
(二)熟读、背诵、默写古典诗词。鉴于历年来中考时古典诗词的默写分值均为5—8分的缘故,复习古典诗词还需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其名言名句的默写,对于容易混淆或者写错的字、句等必须重点排查、逐一过关。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字和“鸥”字等,学生在默写时往往写成“怎”和“欧”等错别字;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起舞弄清影”中的“清”,学生在默写时往往误写成“青”字。复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此特别加以注意。
四、要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复习古典诗词时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的鉴赏方法很多,但限于篇幅,我们只谈谈局部鉴赏与整体鉴赏相结合的品鉴式复习方法。
(一)品鉴动词。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能够为文本增添生动、鲜活、形象等美学意蕴的动词。比如,复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应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诗歌中运用最准确、最具张力的动词“争”、“啄”、“迷”、“没”、“爱”、“行”等动词进行赏析。因为这些动词既精妙独到地描绘了早春来临时的莺歌燕舞氛围,又描绘出了初春西湖的美丽景色,还抒发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品鉴副词。引导学生深度品析诗歌中某些起修饰作用的副词。比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与“才能”两个副词,既富于动态又富于情态,生动鲜活地表现了初春时节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故此,“渐欲”与“才能”堪称这首诗的“诗眼”。所以,要引导学生对此细读深品,并牢记在心。
(三)品鉴叠词。叠词在古典诗词中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又可以起到反复和强调等作用。比如《诗经·蒹葭》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其中“苍苍”、“ 萋萋”、“ 采采”三个形容词叠词既反复渲染了凄美的深秋意境,又暗含了时间的推移,从而含蓄地表现了诗歌主人公对心仪的“伊人”苦苦追慕却又求之不得的惆怅之情,当然更为这首古老的爱情诗歌奠定了朦胧的美学意蕴和具有悲剧色彩的情感基调。
采用局部鉴赏与整体鉴赏相结合品鉴式复习古典诗词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最能凸显景物特征、最能表现情感色彩、最能体现文本情感基调等的诗眼细读深品。
钱塘湖春行篇9
那是一个由南、北两湖组成的地方。湖中有长堤横贯。它背山面海,冬暖夏凉。湖光山色两相映衬,无不使人赏心悦目,留连记返。
一踏进南北湖,欢迎我们的是一排排青丝摇曳垂柳。那挂满碧绿翠芽的柳条随风飘扬,就像见到了好朋友似的。不知不觉中汽车在南北湖山庄停下了……
根据南北湖社会考察安排,我们去考察目的地是鹰窠顶。我们沿着中湖塘,经过明星亭,领略南北湖自然风光,深吸着春的气息和花的芬芳。只见湖周围高楼叠起,山势蜿蜒多姿,层峦叠翠,湖水平静、细波粼粼。绕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逶迤而上,路边密林森森,仿佛隐隐约约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山路伸展着,踩着随处蔓延的竹鞭,经过一片片竹林,走过一堆堆嶙峋怪石。上午十点多我们来到了谭仙岭。在潭山岭俯瞰古城堡,条石彻筑的城墙,蜿蜒在青山环抱之中。箭楼上那青瓦覆盖的飞檐好似刚从天际飞来的一群灰鹤在此处小憩又好似历史慢慢推进中遗留下来的文化鳞片,每一片青瓦都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经过一个上午的艰苦跋涉,我们最终到达了考察目的地DD鹰窠顶。远眺南北湖,群山倒映在平静的湖水中,一阵微风吹来,刚才水平如镜的湖面泛起鱼鳞般的波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银光,像撒满了珍珠一样,微风一过,湖水又恢复了平静。这优美的景色在我脑海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咔嚓”声中拍下了这难忘的一瞬间。
钱塘湖春行篇10
1、浅草才能没马蹄翻译: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2、出处与原文:《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