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不归路篇1
超越一个多么富有生气与朝气的字眼,它是当今社会的热词之一。流连于各类新闻媒体以及综艺之中,无疑为社会提供热血激励的大氛围。相比,回归这一词语的出现频率则是内敛多了。然,当我们疲与奔命之时,回归无疑是上佳之选。因此失去了回归的沉淀生息,超越也便显得无力盲从。如果说超越是流水载舟行,那么回归则是让我们这一些叶叶小舟的心与灵亦随之。
超越本无终点也无止境。它是人生的一场远途。回归使之阶段性,并为每一阶段沉淀,带以全新的自己踏上下一征途,正如古诗苏子所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超越为薄,发而其基础正是回归赋予的厚积。回归不是停止,而是加速器。在人生的起伏变化之中,回归,让我们保持水一般的深沉稳重的思考,从而避免在湍急中深陷漩涡。
如果没有回归为超越打下基础,行路中即使看遍风华,识尽喧嚣红尘也不过从全世界路过而终无法超越,回归过后的一次次升华将超越的每一阶段过程化,而非片段化。不仅如此,回归不仅是过程中的暂缓,更应回归本心初衷,我们不断在超越中索取,便愈发无法减速,在疲于奔命中遗失方向,然后再脱离初衷的轨道上,即使再快也中是倒退,而非超越,同样超越也是回归的前提,在超越中收获,或者遇到障碍,都为回归赋予的内容,回归不是停滞不前,没有进取之火的点燃,回归也不过是进途的暂停键,漫漫长路,何必急于流星飞火,也不必兢兢于路前。超越与回归相辅相成,才叫汇成前进的道路。
回归,赋予大步流星以闲敲棋子的雅致,赋予人生以轻重缓急的百态,回忆更为超越指明方向,他是月光浮起的灯,是深涧带来的每一阵清凉,给疲惫浑浊的双目以清明,给喧嚣浮躁的心以誓与浮云散的清朗。在超越的累积中回归,在回归的升华与沉淀后继而超越,自是第一流有人物。
我们的不归路篇2
关键词:责任伦理;祛责挑战;现代性
中***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5-0022-05
现代社会是一个“有限责任”的社会。责任的有限性表明,在权利与责任的对应性关系中,某个权利对应某种责任,而某个责任也对应某种权利。然而,面对现代社会权利意识的日益高涨,尤其是个人权利的膨胀或泛滥,现代人并没有相应地进入责任意识之提升,相反,却深切地感受到一种责任的“落寞”。这种巨大的反差,推动我们探讨其背后隐蔽着的深层的责任伦理难题,即责任总是与“祛责挑战”相伴而行。因此,责任伦理学面临的难题是:责任伦理如何回击各种类型的“祛责挑战”?
一、不可回避的“祛责挑战”
人们在为自己的行为限定“责任”时,总是免不了种种“祛责挑战”。这些挑战分别是:或者通过某种合法程序,例如通过抽签的方式诉诸运气或者通过投票的方式诉诸民主,来规避责任;或者通过扩大某项个人权利,以压缩相关行为者应承担的行为责任的范围和大小。事实上,在“权利一责任”这个“对子”中,如果只看到或只强调权利而看不到或者弱化相应的责任就会导致“祛责”;或者通过扩大行为责任人的范围令所有人成为责任人的“同谋”进而达到“祛责”之目的;或者通过某种悖论方式使得负责任的行为最终导致“祛责”之后果,等等。这些样式都属于“祛责挑战”的样式。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经济、***治、法律等层面的公共生活,都会遭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不可避免的“祛责挑战”。
在西方传统中,基督教《旧约・创世纪》中的“该隐”之问,“我岂是我兄弟的看护人”,是从个体存在者的本体论规定的角度给出的一种“祛责挑战”,它内含的意思是:“我是我,我的兄弟亚伯是亚伯,我的存在与亚伯的存在有关系吗?”在二战后的纳粹审判中,例如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审判中,纳粹罪犯(例如艾希曼)的辩护理由,就有如下这样的“祛责辩护”:“我的过错只是平庸地执行了上级的命令”。这种“祛责辩护”,是从职责行为的合法性给出的一种“祛责挑战”。而在现代集体行动中,人们经常遭遇一些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或“集体责任”的不负责任),例如,人们经常听到如下这般辩解:“这是组织的决定而非某某人的责任”。这显然是从一种“集体行动”的视角,给出的一种“祛责挑战”。
上述“祛责挑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个人行为、组织行为(包括企业行为、单位行为、***治行为等集体行动)和职责行为之中,成为隐蔽在责任背后的幽灵般的“祛责挑战”。在现代条件下,当我们面对各种形式的“祛责挑战”来思考责任的本质和来源时,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判断:
第一,责任不是无件的、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从责任的条件看,一般地劝告人们的行动要负责任,与具体地落实某个责任,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的。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劝告可以不讲条件,因而,它可以上升到一种“绝对”。但是,具体的道德行动不能不讲条件。这一点表明,责任伦理不能只是关联着一种道德劝告,它更多地应该关乎道德行动。也就是说,人们为何“如此行动”而不“如彼行动”,是与责任的具体原则紧密相关的。于此,道德责任问题就成了我们需要对之进行辩护的事情。这个需要得到辩护的特性,就是弄清楚它的各方面的条件,以使其落实为一种具体的责任,这构成了责任的现代禀性。
第二,一切责任行为的背后总是隐蔽着某种“祛责”的力量;而在某种程度上,责任越大,“祛责”的挑战也越大。在进一步深入思考责任的现代禀性时,我们不难发现,它是从人们的行动受到两股相反力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制约这个事实中产生出来的。一方面是由“责任”产生的作用力。我们有时描述这种作用力时用“责任重于泰山”来形容之,意思是说,这种作用力带来的压力之大堪比“泰山”。另一方面是由“祛责”产生的反作用力又是如影随形的。作用力越大(压力越大),反作用力也就越大。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由责任带来的作用力和由“祛责”带来的反作用力。在现代条件下,人们在个人行动、职责行动和集体行动中,经常会遭遇由这两种力量的张力所导致的责任悖论:责任的背后是“祛责挑战”,而情况又往往是,最强的道德责任却常常隐含着最大的道德上的不负责任。
这表明,一种责任伦理学需要面对那些不可回避的“祛责挑战”。责任伦理学总是在回击“祛责挑战”中奠定其基本理论形态。它在何种层次上回击“祛责挑战”,它也就在何种层次上构建一种“责任论”的道德哲学理论。我们由此探究责任伦理回击“祛责挑战”的基本进路。
二、责任伦理回击“祛责挑战”的基本进路
在此,我们需要探究的问题就是:责任伦理学如何才能有力地回击“祛责挑战”?应该看到,这个问题是我们今天理解一种具有建设性效应的责任伦理学的不可回避的思想入口。概括起来看,大致上有如下几种基本的理论进路。
(一)在超验与经验之间回击“祛责挑战”的总体进路
通过对“超验罪责论”的现代转化回击“祛责挑战”是一种总体进路。这里所说“总体进路”是说:其他的各种具体的进路都是在这一总体方向上展开的。我们据此可将责任论在总体上划分为“超验论”和“经验论”两种形态。前者属于责任论的传统形态,遵循的是一种本体思维进路,即从“存在者存在”的深度追问中探究责任的本质及其来源问题;后者属于责任论的现代形态,遵循的是一种伦理思维进路,即从“行动者行动”的实践哲学路径中探究责任的本质及其来源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对超验罪责论的现代转化,使我们面对“超验与经验”之间的张力。而该“总体进路”则属于现代性道德转型的一部分,它在理论形态上构成了现代道德哲学的基本进路。我们称之为有别于传统“超验论”的“经验的责任论”。这个“总体进路”,内含有现代道德哲学各种形式,包括归责伦理学和责任伦理学两种基本形式在内。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溯一下传统伦理学对超验罪责论的诠释进路。超验罪责论的认知旨趣,一言以蔽之,指向道德的“超验根基”。即是说,与人的本己的孤独和脆弱相比,传统“超验的责任论”在本体意义上预设了一种具有无限责任能力的存在者或者神秘存在(“上帝”),它既是人的世俗责任的无条件前提,又是一切“祛责论”的本体论根据。以超验罪责论的观点看,人的流离飘荡,不是无缘无故的,是人的行为偏离或背离了根本或本源的结果。他只有不再为这片大地接纳时,才会永久地立起背负自己行动的罪责。在基督教伦理学中,它被诉诸一种“超验理据”,即“原罪”(sin)。一旦“我们”这些“罪人”的心灵转向上帝,“我们”世俗的罪责就会在上帝之爱的光照下被祛除。同样,在儒家伦理学中,“超验理据”被诉诸一种伦理的“绝对”,即“天理”。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也是要人们在“超验与经验”之间的张力中为行为责任确立绝对的根据。“超验罪责论”解决的是单个人的道德责任的来源问题。对之进行现代转化的关键是从中转化运用于经验的道德责任的可能性。
经验的“责任论”涉及到责任如何在多个主体间进行分配(包括依靠经验的方式确定大小)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的问题。责任的分配问题是“归责伦理学”的主题,而“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的问题则是责任伦理学(作为美德伦理学的一种样式)的主题。这两种经验意义上的“责任论”,是从“至少两个行为者之间”之相关性(或关联性)意义上来谈道德责任,涉及到为他性的责任之分布界定的问题和行为者的责任品性问题。从道德的超验视域,我们不能给出这问题的充足之理由。这使得我们在面对各种“祛责挑战”时,必须在经验的意义上为责任提供辩护。现代道德哲学对责任的辩护就是在这一维度产生的。它建立在现代性个体化实践原则之基础上。现代人在欲望之***的潮流的裹挟下,必然经历权利的泛滥和责任的落寞。超验的罪责论在道德哲学上经历的这种现代性转化,是从“超验”领域向“经验”领域的转换。它使得现代人总是置身于“超验与经验”之间并在此置身位置上回击“祛责挑战”。
从个人的“超验与经验”的两重世界特性看,一种基于自由的伦理必然触发原始伦理的枢机,以便于个体自由在存在的深度上重新领会罪责,即在“本体与现象”“理性与情感”“超验与经验”的“缝隙”中,聆听良心之召唤,进入与整全存有之结合的畛域。在此畛域中,个体责任回击“祛责挑战”的样式就是“对历史负责”。
从主体间的相互关联的世界特性看,存在者的各是其是、各美其美,不能不有所顾及,它不能够是纯粹的任性的自由。行为的“归责问题”因此就是责任落脚到存在者的应该与否、正当与否的问题,此即合于规则的行动者的行动。自由定律要求理性存有者在自立法度的行动中听命于道德律令,从而在“超验与经验”的“缝隙”中为行为提供“归责”理据,以摆脱它自身存有的主观任性,去建立或回应与他人的意志相关联的自主。
(二)在我者与他者之间回击“祛责挑战”的归责伦理学的进路
通过对行为进行归责的限定,使责任范畴落实为有限的经验意义上的可分解的或者可分配的责任以回击“祛责挑战”,这是直接意义上的“经验的责任论”的进路。我们称之为回击“祛责挑战”的第二种进路。它属于现代道德哲学中的归责伦理学(ethics of responsibility attribution)之进路,可简称为“归责论”。
“归责论”或“归责伦理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称之为“规范伦理学”。它分别从行为的“意***”和行为的“后果”两个维度,建立“我者与他者”之间的关联。比如,给予需要帮助的人以力所能及的帮助,构成了行为责任的一种义务论的规定。因此,看到老人摔倒,我们就有“扶老人起来”的义务,它构成了一个需要立即施行的行为责任。而假如与此同时,你要赶着去赴一个重要的会议,“准时到会”是你需要立即施行的另一个行为责任。显而易见,这两个责任之间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不能单靠义务论的规定来解决,它还需要诉诸后果论的归责,即通过计算“行为的效用”“责任的大小”“被谅解的可能”等多种要素,来决定我们按照哪一种责任的要求来行动。在这个意义上,“归责论”或归责伦理学属于现代道德哲学的一种典型形式。它的问题核心是:我们要如何行动才是负责任的行动。当然,日常提供的道德解释就是:尽责任或守规则。
“归责论”主要是在行为和行为后果之间建立可靠的规范性联系,它是使责任落脚到具体行为规范的一种行为理论,关联到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理性生活方式或者合理化生活方式之建构。它通过自由意志的预设为责任提供依据,并由此作为分配行为责任的理由。在这一层面,它与“我者”的意***和动机相关联。但是,在具体涉及如何归责时,必然牵连到与“我者”同样具备自由意志的“他者”。因此,行为“归责”发生在“我者”与“他者”之间,与行为的意***、动机和行为的效用、后果密不可分。正是在这样一种复杂的相互关联中,个人行动、职责行动和集体行动的归责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归责论”回击“祛责挑战”的进路是通过简化复杂性的方法使责任回归到行动者行动的规范问题上。然而,归责伦理学往往以常识道德的形式呈现。其视角限定在人们现实当下的行为,强调一种有约束力的关系之建立及合于规则的行为之正当的同时,也隐蔽着一种“短视”或盲点。这体现为它总是受到各种现代性的责任障论的困扰:每一个单个责任之间的道德上的关联,源自“超验”与“经验”之间的张力。归责伦理学的现代性展开涉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道德上的关联。日常的归责伦理学的规范性要求,着眼于当下现实的行为归责问题,源自“我者”与“他者”之间的张力。反思的责任伦理学强调以人的未来视野和长远眼光重新审视个人的历史性的责任,以及人们彼此之间应尽的义务,进而在人类整体的意义上反思与人类繁荣和地球繁荣相关联的人的责任。
我们的不归路篇3
2、年底到,交通忙,载游子,送归客;我也忙,送祝福,祝愿您:回家路,平安伴,常返乡,多团圆,快乐幸福到永远。
3、奔驰的列车载着家乡的情,沉甸甸的背包装着亲人的意,忙碌了一年,疲惫了一年,收获如何成效如何,都不计较,只有一句问候:在外漂泊,累了,该回家了。
4、人生能有几十个新年欢度过?年年新年故乡过,才是生命无憾事。
5、归家途中,快乐陪伴,幸福围绕,还差什么,朋友祝福,好运送你,归途平安,吉祥送你,归途顺利,问候送你,归途愉快。
6、倒计时的钟声,是回家的集结号;小小的票根,是回家的路标;满满的行囊,装着浓浓的思念;勿勿的步伐,踩出团圆的舞步;春节返乡,祝一路平安!
7、钱多钱少,回家过年,苦多苦少,不再眷恋,男女老少,盼望团圆,人在旅途,心在家园,祝你一路顺风,早日合家欢乐,享受天伦之乐!
8、故乡的月—分外明,归家的心—急似箭,旅途的车—极速跑,家中的人—格外亲。家中的一切最诱人,合家团圆最兴奋。春节归家心切,愿你一路顺风,事事顺心。
9、我将快乐编织成文字,输入我的祝福发送器,通过天空中的平安大道,传送到你的幸福接收器。祝你归家旅途一路平安,阖家欢乐!
10、背上希望的行囊,踏上征程的旅途,拿上幸福的车票,走进快乐的列车,看看四处的美景,想想人生的惬意,回忆拼搏的艰辛,体味成功的喜悦,祝你旅途一路平安。
11、归家的心是美的,脸上的笑是甜的,归家感觉是幸福的,旅途满是期盼的,归家的旅途是焦急的,我送的短信是及时的,愿你:归家愉快,合家欢乐永相伴。
12、在外漂泊一年,奋斗一年,拚搏一年,辛苦一年,买张票,一路顺风!回家团圆几天,相聚几天,开心几天,欢笑几天,过个节,十分幸福!
13、记得小时候,看到家门前铁路线上的火车驶过,总是弄不清它们来自哪里,去往哪里,如今长大了才知道,它们要么是来自一个叫“家”的地方,驶向一个叫“他乡”的地方,要么就是从一个叫“他乡”的地方,开往一个叫“家”的地方,朋友,在这样的一个时候,您已经踏上那辆驶回“家”的列车了吗。
14、一段路,走到头就是幸福,一段路,走到头就是温暖,一段路,走到头就有感动,一段路,走到头就结束劳累,一段路,总结了一年付出,献出了一年思念,化解这一年感动,愿你路途幸福。
15、每逢佳节倍思亲,游子落叶要归根,人在旅途无怨悔,只因心牵一个春。祝福在外奋斗的朋友,平安回家,顺利团圆,共享天伦之乐。
16、纵使城市里五彩缤纷绽放的过新年的礼花,也引诱不了我们目光坚定的回家步伐。
17、虽然天地很大,能在故乡狭窄的怀抱里过新年也感觉比天地还宽阔。
18、春节团圆是必须的,钱多钱少是不必的,回家过年是重要的,旅途平安是最美的,朋友祝福是最真的,愿你快乐最好的,祝你旅途美美的,开开心心随你的,舒爽愉悦乐乐的。
19、洗净一年的疲劳,抹去世事的沧桑,带着回家的欣喜,承载一年的收获,投入母亲的怀抱,享受家中的温馨。春节到了,多回家看看,祝你春节快乐。
我们的不归路篇4
1、就案件真相的发现模式而言,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虽然发展历程彼此相异,但却殊途同归。
2、那些具有特殊行为原则的人,相应具有特殊的行为;不要在意是什么事情,听从你的本性和公共的本性,径直去做;自己的本性和公共的本性所指向的两条路,殊途同归。
3、两者研究的数据对象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两者都是通过数据的表面特征去寻找数据所蓄含的内在规律。
4、许多宗教的信仰方式虽有不同,但其教义殊途同归,都是劝人为善。
5、社会主义经济法的形成与经济法在西方世界的诞生走的是两条相反相成的路径,但是它们殊途同归,都是***府与市场,行***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6、我们追求的目标一致,所以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最后都是殊途同归。
7、由于观念形态和指导思想的差异,使得古中国与古罗马在民事问题上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正所谓殊途同归,最终这两个具有辉煌文明的国家都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8、虽然研究并未将它明确地订定为规划目标,但改善生活质素与可持续发展在实际上殊途同归,故相信此目标可归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之下。
9、事实上,这些中国人的信念与西方的某些健康理论相似,可谓殊途同归。
10、预测者之所以殊途同归,是因伦敦金融城的专家们互相观察,互相讨论,这样一来,结论就一致了。
11、我只信奉一个原则:没有受到过“善”的教育的女子,天主几乎总是向她们指出两条道路,让她们能殊途同归地走到他的跟前:一条是痛苦,一条是爱情。
12、表面看来,这一特征与西方女性主义回归前俄狄浦斯阶段的母性家园的精神指向相对立,从本质上说却与它殊途同归,并更具中国本土特色。
13、但其后不久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农地制度却殊途同归,()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急需改革。
14、它包含了六种类型同向契合型、尾部偏离型、异向背反型、殊途同归型、真包含型以及错位型。
15、未来研究,期待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殊途同归,共同促进中国逻辑的发展,推动中外逻辑的对话与交流。
16、对着孩子大吼大叫让他们听话就像开车时为了开道而拼命按喇叭,二者殊途同归。
17、只要目的地相同,无论搭乘陆运、空运或航运,最后都可殊途同归,到达同一地方。
18、老师们教学的方式虽然巧妙各有不同,但是宗旨都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只要目的达到了,就可说是殊途同归。
我们的不归路篇5
企业偏离核心通常表现在:多元化发展,全方位撒网;管理者偏离核心表现在:理不出重点,大事小事都要管,绿豆芝麻一把抓。大企业容易想多元化发展,这样能令企业快速发展;小企业难以清楚重点,以为市场越大越好,越广越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从乌鲁木齐到舟山群岛,有人的地方都是自己的市场。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是越忙越没有收获,因为没有重点,没有核心。企业只有回归到核心上面去才是正途。回归到哪些核心?
第一、回归核心业务
笔者研究过25家快销品上市公司,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80%的公司上市后都走多元化道路,到底是因为上市后手上有钱还是因为企业家的能力自己放大,我没有做详细调查。但是,有一个事实是要令人注意的,那就是70%以上的企业在多元化道路都没有走好,多元化没有给公司带来利润或为公司创建好一个品牌。
笔者顾问过一家做内衣业务的企业改做房地产了,而且是2009年才进到房地产业,虽然进入房地产业时是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阶段,也正是因为房地产业发展过快过高才有了***府的信贷紧缩、土地收闸、税收清查、限购限售、行***问责……调控风暴裹挟着沸腾民意在企业进入房地产业不长的时间内特然袭来,特别是“国八条”要求各地公布房价年度控制目标以来,这家企业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左右为难,不知道是继续在房地产业道路上前进还是回到以前的内衣业上面去?我的答案是回归到过去的核心业务上去,毕竟内衣业已经经营了二十多年,而且有忠实的网络客户,也培养了自己的核心能力,况且房地产业不是自己的强项。企业老板听从我的劝告,重新回到内衣行业。其实,一个企业就跟一个人一样,在一个自己最强项的业务上都竞争不过别人,你就休想在其他业务上做得比别人更强更好。
当然,多元化道路不是不可以走,只是应该如何多元化和在什么时候多元化而已。有的企业在多元化道路上走得很好,这是因为他们能够从核心业务出发,在资源配置和机会来临的情况下走上多元化道路。
从专业化道路上走到多元化道路上需要信心和资源,同样,在多元化道路上重新回归到专业化道路上,不但需要信心,更需要的是勇气,因为它要求你必须割舍某些东西。
第二、回归核心市场
我在咨询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小企业的共同点:他们总是想在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认为那么大市场我能有百分之一的市场占有率就很不错了。很多老板们跟我这样说,我们自己的产品跟别人相差不大,不可能在大市场里占据不了一席之地,只是我的业务员还不够努力、执行力还不够到位而已。事实果真如此吗?实践告诉我们,小企业不太可能做好大市场,大市场需要大资源的投入,无论是人力物力的投入,还是其他***策资源的保证,都需要企业倾其所能,否则你就会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出力花钱不讨好,还白白浪费资源。所以,小企业只能回归到自己的核心市场上面做文章。
什么是核心市场?核心市场通常指那些在区域内有很强的影响力,是公司销量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市场。它具有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大,市场辐射面广,客户结构、产品结构相对合理的特点。核心市场多位于距离厂家不远的地方市场和自己的品牌产品有竞争力的市场。
每个企业都应该有它的核心市场,在外部环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和内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企业只有回归核心市场才有出路。在咨询工作中,我几乎都给企业做两件事:一是要求企业整理产品,二是要求企业整顿市场。整顿市场主要是收并市场,对那些不能产量的市场实施强有力的手段,该放弃的要放弃,该重力度放***策的要敢于放***策。把重点市场、重点门店、重点系统下大力度去抢占其有利地位、有利货架。把原来在外区市场的费用资源用到重点市场上面去,让20%的市场产出80%的销量来。
回归市场的手段是把资源集中使用,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产出最大化,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聚焦策略。
第三、回归核心客户
核心客户是指与企业关系最为密切,对企业价值贡献最大的那部分客户群体。通常情况下,核心客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它定义了客户范围,这里的客户不仅仅指产品的最终用户,还包括企业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如供应商、分销商、经营商、批发商和商、内部客户等成员;二是它明确了客户的价值,不同客户对企业利润贡献差异很大。通俗理解,核心客户就是那些能为公司产出最大利润和最大销量的客户。
每个成长性强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核心客户,相反,如果你的公司没有核心产品或者是核心客户,我觉得你作为公司的高层就应该注意了,因为这样的公司离业绩下滑和倒闭不会太远了。
精明的管理者和精明的销售人员都特别重视核心客户,对核心客户投进最大的资源和时间努力,让自己的公司和业务能产出最大化。记得我以前在一家公司管销售业务的时候就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每逢过年,市场上都会缺货,你就是怎么样赶也赶不出货来交,满足不了市场的过年需求,不好的时候还会给大卖场罚款。2005年春节前夕,我采取了“三保”***策:保大卖场、保大城市、保重点客户。这一年,我们不但没有给大卖场罚款,还得到了几个连锁大卖场的优秀供应商奖。
回归重点客户不但令你的资源精致化,还会让你的市场集约化,回归重点客户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让企业走出蓝海竞争的战略。
第二、回归核心员工
核心员工是指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和保持、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或能够直接帮助上司提高管理业务能力、经营能力和抵御企业管理风险能力的员工。核心员工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或技能,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是各大企业争夺的目标。核心员工是企业关键知识和技能的拥有者,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一句话,核心员工是指其创造绩效及对企业发展最有影响作用并在某方面不可替代的员工,一旦失去将严重影响企业效益。
我们的不归路篇6
[关键词] 公路电影;神韵;情节;主题;形式
故事在三峡大移民之中结束了,现代的文明最终拔掉了他归根的故地,何处归根,也许永远在路上。很多人认为《落叶归根》这部片子不应该算是公路电影,因为它缺少公路电影的一些基本要素,这点主要是针对国外公路电影而言的。这部片子没有悠扬的音乐,没有浪漫的情节,主人公并不是在公路上,倒像是在流浪;也有人认为这部片子是中国公路电影的开篇之作,开启了中国公路电影的先河。笔者个人是比较赞同后一看法的,但也有一点不同的意见。下面就结合《落叶归根》,来谈谈中国的公路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神韵的缺乏
把中国的《落叶归根》与比利时的《黄金时代》这两部影片相比较,就会发现这两部影片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落叶归根》少了西方人的冷幽默,却多了许多中国式的“含泪的微笑”。故事的主人公是个落魄的流浪的农民工,在路上,以其所见所闻把所有的故事都连了起来。每一个故事都交织着痛苦与欢乐的泪水。我想这部片子不仅仅在于揭示这个社会的不公,更重要的是在进行道德的劝善和良心上的启迪。它告诉人们自己如果只是一棵小草我多快乐;自己如果只是一只小鸟我多快乐;自己如果只是一条公路我多快乐。可是影片却从没有说过人们为什么要快乐。难道仅仅是我们应该这样吗?而之所以称其为“含泪的微笑”,是因为在主人公告诉自己要快乐的同时,却早已失却了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勇气,他甚至觉得活着是遭罪,死了要比活着更幸福。而恰恰又是活着受尽了痛苦之后又重新找回快乐的人救了这个绝望的人。在谈这些内容的时候,这部片子似乎就不像是公路电影了,因为它缺少公路电影的韵味。中国向来是讲求“神”与“韵”的,而公路电影往往便需要“神韵”的融入,这是一种可意会却难言传的境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中国的公路电影缺少西方公路电影的基本讲述形式。中国的公路电影所套用的只是西方公路电影的叙事内容——一般是两个人,其中一个人是为了帮助另一个人;故事一般发生在路上,以这两人的所见所闻展开叙述,故事一般在遥远的期待中结束。但是拥有了这些却不能说这就是一部公路电影了。因为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会表现在讲述方式上,所以任由你怎么模仿都还是难以“神似”。我想这也是许多中国式的大片为什么往往会遭到国人唾弃的原因。
现在再回过头来讲《落叶归根》的内容,如果说《落叶归根》是完全照搬西方的叙述方式,那也不全对。或多或少影片还是作了一定的改造,姑且说是中国特色式的改造好了,如主人公农民工的身份、三峡大移民等。包括影片的结尾,看似没有结局,主人公及其工友的结局观众其实都是清楚的。但公路电影应该是没有结局的,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渴望着美好的到来,可是美好永远在路上,它沿着悠长的公路蜿蜒曲折,永远没有尽头,故显得意境悠远、神韵十足。
总的来说,作为公路电影,《落叶归根》的韵味还不那么足,这也是目前中国的公路电影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 情节的组织
电影一般讲述一个情节,通常认为,一个完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组成部分。然公路电影所讲述的情节却基本上是没有高潮的,情节就像平静的水流一样缓缓地流淌,让人沉浸其中,得以静心思索其中的哲理。
在剧情之中主人公的行动与性格往往也是至关重要的。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诗学》中曾经提到,“可能有无‘性格’的故事,却不可能有无故事的性格”。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是在强调人的行动,这一点对于公路电影的情节组织是有指导意义的。公路电影的情节组织一般要靠人物的行动来完成,作为受众的欣赏者所看到的主要是人物做了什么,它是怎样做的,而不是去看他为什么这样做。解决前者的问题,主要靠主人公的行动;解决后者的问题则要看主人公的性格,但是性格的阐释又往往不是所有主人公所能解释的,大部分时候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欣赏者的主观愿望。所以,这里主人公的行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情节是行动的模仿。那么作为公路电影情节的组织也主要靠人物行动的安排,在这一点上《落叶归根》取材于农民工,这是很合适的,中国毕竟是要在影片中表现自己的东西。主人公的行动似乎就是为了一个目的—落叶归根,影片的更多视角是放在主人公的身上,这样便将作为公路电影主角的个性表现得太过于强烈了。由于侧重了主人公个性的表现,情节便集中到了一个人的身上,其他的方面反而淡化了。这里主要说的是故事的情节的淡化。如在影片《落叶归根》当中,在与一系列负面人物如丧尽天良的工地老板、黑心的饭店主人、可耻的小偷、无信誉的司机等形成强烈对比后,主人公朴实善良、坚毅勇敢、忠诚守信的个性特征便鲜明地展现在了观众眼前,反而掩盖了事件的本身。
在公路电影中我们要看的是人生的百态,是社会的一些特异面,而不是故事的主角是怎样的。通过主角来反映社会倒不如通过主角所经历的事件来反映社会的百态。这两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前者主要是把视角聚焦于主人公,后者则是把视角聚焦于主人公所经历的事件。我个人觉得后者更符合公路电影的特点。主人公在情节中只是组织事件的道具,其自身特点应该是不断地从影片中消失,以此来实现观众对于故事事件本身的关注。所以说,公路电影应该以情节取胜,以主人公的行动来组织,而不是以主人公的性格表现来取胜。
三、主题的表现
与西方相比,中国公路电影的主题还像是在背包袱—它始终摆脱不了生活和社会对人的生命的压迫。《落叶归根》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影片主人公所代表的是一群挣扎在城市最底层的小人物,剥去城市的光鲜,他们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他们的生存无法正常维持,他们的孩子小小年纪便沦为城市的盲流,他们也清楚城市并不是他们理想的容身之所,但为了生存他们注定漂泊、挣扎……影片尤将那种漂泊在外的人对“家”及家乡的那种真实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影片中一共有几个片段提及“家”的概念。一次是好心的养蜂人用车送了主人公一程,主人公下车后,在一间发廊门前听出发廊的老板是一位东北姑娘,于是主人公大胆地走了进去,请求这位老乡姑娘的帮忙。起初,这位姑娘知道他背的是死人时也是急着想轰他出门,但当得知他不是坏人又是自己的老乡时,不仅愿意帮他给一个死人化妆,还在巡逻的警察进来盘问时,急中生智说主人公是她表叔,他和他同事两人去万州路过来看她的,表叔的朋友一高兴喝趴下了,就这样骗过了警察。影片中主人公感慨地说:“今天我是有福有命,你看我在外边一听,家乡人,要不然我不敢进来。”女孩也说:“我也是,就听不了这家乡口音,一听吧,这心里就挺不得劲。”“那你就是想家了”,主人公一针见血地指出,“想家了就回去看看,看看……”这是影片第一次正面展示在外漂泊的游子对家及家乡那份割舍不断的牵挂。还一次是在城市救助中心举办的文艺汇演上,赵本山与宋丹丹的一出双簧让在场的观众捧腹大笑,但赵本山最后的那支歌曲却又让所有人潸然泪下:“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谁不会想有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脸上流着眼泪只能自己轻轻擦……”
这是影片中最为感人的场面之一,一首轻轻地歌便能触动灵魂,感染内心。在他们的眼中落下的已不是泪水,而是道不尽的苦楚与辛酸。真实的社会为什么是如此残酷,真实的人生为什么是如此悬殊?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生活如此悲惨生存如此困难?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家”这样渺小的愿望也难以实现?说到底,影片中所表现的底层小人物对“家”的这种迫切渴望正是缘于生活与社会的不公对他们的生命造成的压迫。
当然,影片中主人公的遭遇的确是很引人同情,但同情过后再往下思考,除了对这个社会功利性的批判就什么也没有了。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人的审美是由功利性向着非功利性发展的,尽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至少人们应该表现出一点这样的追求。我个人觉得公路电影一般表现的主题应该是自由,是人的心灵的一种自由,对自由的向往要比对快乐的向往高尚得多。公路电影最好表现一个自由的主题,再适当加些诙谐的幽默,而不是说,要向众人表现出自己的痛苦,而同时还要告诉众人我很快乐。这样的话,公路电影就成了悲剧。但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看,公路电影应该是一部“正剧”,或者是一部“喜剧”。如果把公路电影当成一部悲剧来拍,我个人觉得就没有特别大可以看的价值了。
四、形式的选取
西方文学理论中有诸多关于“形式与内容”的观点,限于篇幅,兹不赘述。只是与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一部影片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这部影片的形式。
《落叶归根》中没有很明显体现出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发展对影视所带来的影响。一切如生活一样的平淡,是公路电影的一般特色——平淡的情节,平静的讲述。就公路电影自身而言,它并不需要过于离奇的情节,其形式也应采取一种流水线式的形式,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条起伏的公路绵延向远方,你看不到尽头也不知道主人公最终的命运。因为没有结局,才会令人期待,才会在期待中发人深省。而中国目前的公路电影在这一点上还是有所欠缺的。如《落叶归根》影片的末尾,主人公在警察的陪同下找到了同事旧家的地址,但那里已经拆迁,同事的家人早已搬走。主人公在一片废墟里找到一块写着字的门板,上面是同事儿子小***的留言:“……爸,我们知道错了,请您原谅我们。这里永远都是你的家,我们等着您回家。新家的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影片中警察说了一句“这里离宜昌还有七个小时”,影片便在这里结束了。这里看似采取了一个无结局的形式,但主人公和他工友的命运,其实都是清楚的。本山大叔饰演的农民工极有可能和宋丹丹饰演的单身母亲组成一个新的“家”,而小***的留言也寓示着主人公的工友找到了归宿—他终于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在这里,编导采用了中国传统式的“大团圆”结局,主人公算是功德圆满,主人公的同事也算是“落叶归根”了。
如果说影片的形式,一种是为了生活的要求,一种是为了艺术的要求,那么我宁愿选择后者。大众的审美趣味是需要不断提升的,而不是留恋于对于生活的同情。失去了对于形式的正确把握也就失去了对于影片的艺术追求。
以上只是简单地谈了一下关于中国公路电影的情节、编排形式与主题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当然,中国的公路电影还一直在发展中,但是缺少好的影片却是不争的事实。公路电影本身应该是作为艺术影片的一种的,在追求商业利润的同时,我觉得编排者也要适当地在提升大众审美意识趣味方面作些文章。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我们的不归路篇7
大崂山方圆五百里,古往今来人迹罕至之处不可胜数。特别是大山深处那随处可见的山泉瀑布,穿空乱石和参天古木,以及大山涧阴森恐怖的涧中套涧,真是“须臾似现三山影,咫尺新开五岳***”!三十几人的日***小队如被抛弃在苍茫大海上的一叶小舟,随时都可能无声地淹没于静止不动的大山。更何况,还有神出鬼没的崂山游击队!因此,提心吊胆的赤野小队长虽然心情越来越沉重,却还是断然拒绝手下士兵鸣***求救的请求。在大山里面鸣***固然可以向大部队传递自己的方位,可谁知道第一时间赶到的会不会是崂山游击队?
傍晚时分,赤野小队在一处山坡上发现了一座隐秘的道观,鬼子们顿时喜出望外。因为只要能找到人,就有走出大山的希望。若总是晕头转向在大山里转个不停,纵然不被游击队消灭,迟早也会被活活累死。
赤野小队的三十多名鬼子绕了很远的路,才进入那座叫“归元宫”的隐秘道观。却不料道观内除了玉皇殿上的玉皇雕像,就是零零落落排列的三十几具棺材,里里外外不但不见一个人影,甚至连急需充饥的粮食也没寻到一粒。
眼见天色已晚,饥寒交迫的三十多名鬼子兵再也迈不开步。于是赤野决定,夜里就在“归元宫”宿营。
筋疲力尽的士兵们寻来山泉水喝了个饱,也不敢生火,只是随便把***一架,就各自找个背风地方席地睡去。可作为掌握他们命运的指挥官赤野小队长哪里睡得着啊!
突然,一个沉闷的声音在赤野背后响起:“你们是什么人,到我们‘归元宫’来干什么?”
赤野惊恐地转过头,可空荡荡的殿堂除了那玉皇雕像,哪里有半个人影!莫非,是那雕像在说话?
赤野拔出手***,紧紧盯着那玉皇雕像等它再次开口,而沉闷的声音偏偏又在背后响起:“你们到底是什么人,我‘归元宫’素来不与世俗交往,你们是怎么找到这儿来的?”
这时候所有的鬼子兵们也醒来了,他们手忙脚乱搜遍了大殿左右,可就是寻不到声音来自哪里!
吓得魂飞魄散的赤野用生硬的中国话说:“你是什么人?我们对你没有恶意,请你也不要伤害我们,我们都是因为迷路,才走到这里来。请你……出来说话……”
“进我道观乱闯,还反问我是什么人,且逼贫道现身。难道世俗之人如今都是这般无礼么?”那沉闷的声音似乎有些嗔怒,接着便见玉皇殿左侧一具棺材顶盖突然缓缓移动,刺耳吱呀声在静谧的空山之夜,显得格外清晰而恐怖!
饶是这帮日本鬼子屠杀老百姓手不软心不跳,可如此恐怖的景象大概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于是齐发一声喊,屁滚尿流冲出了大殿!
但冲出大殿的日本鬼子们很快便呆住了。在惨白的月光之下,庭院之内那二十几具棺材的顶盖全部打开了。而每具棺材之侧,都静止不动地站着一个清瘦而模糊的人影。有山风吹过,他们身上的衣服如同挂在单薄的骨架上一般衣袂飘飘。月色冰冷如水,他们的眼睛如同月色一样冰冷。月照大地苍白,他们的脸色比月照的大地还要苍白!
赤野来中国之前就知道,中国不但人多,被人们敬奉的鬼神也多。似乎凡能见到的东西,冥冥之中都有一个神灵在暗中主宰。如今看来,果然是这样啊!于是日本鬼子们纷纷跪倒在地,也不管中国神通不通日本语,只管一个劲儿地喊着饶命。
“我们不是什么妖魔鬼怪,都起来!”一个威严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接着便见一个形容更加清瘦的人影从“玉皇殿”出来,站到大殿的门口。惶惶然的日本鬼子们转过头一看,刹那间,全都呆了。
月光下,但见那道士的脸上几乎没有一丝肌肉,仅剩下一层皮松松垮垮粘连在脸上。五缕雪白的胡须长长地垂到胯下,倒把瘦长的身体显得矮了。若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世界上居然有这么老的人,谁会相信这样的老人还能够举止如常,声音洪亮。
赤野大着胆子说,他们是帮助中国建设“王道乐土”的日本***人,因为迷路才来到这里。请中国仙人大发慈悲,帮助一下他们并把他们送出山外。到时候一定会重重报答中国仙人。
瘦长的老道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听了赤野的话也不以为然:“老道不是仙人。老道只是全真教‘归元派’的一个道士,向来与世无争。你们既然是迷路来到这里,那天亮之后,老道便派人送你们出山也就是了。”于是那些面无表情的道士们纷纷从棺材内取出干粮清水,送给日本鬼子们饮食。待做完这一切,又不约而同次第回到棺材里面合上棺盖。“归元宫”大殿内外顿时又空荡荡,静悄悄的。赤野和手下的日本鬼子们恍若梦中。
天亮之后,一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年轻道士表情木然地带领赤野小队离开“归元宫”,向山外走去。一路之上,赤野无论问什么,那年轻道士都似充耳不闻,双脚轻飘飘地只顾走。那道士似乎走得并不快,却常常令赤野他们跟不上。有时候赤野怀疑已经被那道士甩下了,可紧走几步却又发现,道士只是在前面不远处等待他们。
鬼子兵们开始恼火,相互递眼色准备一到山外,就把这道士抓起来,好好惩罚一下让他知道对***不恭的下场。却不料一个峰回路转之后,无论如何再也寻不到那名道士了。
赤野小队正惊惧中国道士未卜先知又要陷入慌乱,突然一名士兵在路旁发现了大部队留下的路标。再走几步,蓦地发现眼前的一切熟悉起来……
一小队日本鬼子失踪数日之后又完整归来,并在大崂山深处发现全真“归元派”的消息一传开,顿时轰动了青岛各界,连开发青岛的元老级人物沈鸿烈都惊动了。大崂山乃是全国道教第二大圣地,仅全真教就有一百多个法派的道场。而“归元派”据传是全真道教最古老也是最神秘的一个法派,历来为宗教界及学术界所关注。
但在这日寇铁蹄践踏中国国土的乱世,社会各界依旧如此关注全真“归元派”,还有一层更为重要的原因。
据说在北宋末年,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费尽心力抗击金国,最终不敌在终南山筑活死人墓隐居,于是传下“归元”一派。后来王重阳的七大门人各立法派逐渐坐大而“归元派”日渐式微,承受王重阳衣钵的“归元派”便在终南山活死人墓侍不下去了。因为“归元派”继承了王重阳抗金剩下的所有***资,而全真七大门人却都想分一杯羹,用来壮大自己法派。于是,全真“归元派”便移居到胶东崂山,不与“全真七大派”交往。孰料“全真七大派”并不因此善罢甘休,也纷纷到崂山开辟道场,对那笔庞大的***资紧追不放。“归元派”寡不敌众,只得比祖师王重阳更进一步号称“棺居隐者”,传下入门弟子必须世世代代隐居在棺材内的教条。这下,“全真七大派”只得罢手。无论如何,“归元派”也是全真一脉,不好到人家棺材之内争夺资财。但“全真七大派”却也因此在崂山枝繁叶茂繁衍开来……
据说,“归元派”棺居隐者的棺材,都是金丝楠木制作。而每具金丝楠木棺材之内,都藏有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于是各方势力的野心家们纷纷进山,寻找号称“棺居隐者”的全真“归元派”道场“归元宫”。同时,与崂山势力最大游击队“青岛保安大队”渊源颇深的原青岛特别市市长沈鸿烈,也紧急致函给“青岛保安大队”大队长李先良,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好崂山“归元宫”,保护好全真道教鼻祖“归元派”。到后来,甚至崂山的一些道教法派也纷纷联系江湖人物,参与到寻找“归元宫”的行列。于是原本各方势力本已均衡的五百里大崂山顿时又狼烟四起,杀得不可开交。
但日本鬼子还是抢先一步,找到了隐藏在崂山腹地的“归元宫”。那赤野小队长不愧是半个“中国通”,虽然不知道全真“归元派”渊源,却也识得“归元宫”内那三十多具棺材以及玉皇殿的神像都是珍贵的金丝楠木所制。而崂山不产楠木,一个深藏大山交通不便的小小道观,拥有那么多楠木器具,收藏的财富可想而知!因此在出山时候,一路上悄悄地留下了路标!于是崂山“归元宫”内那尊金丝楠木玉皇神像以及三十多具楠木棺材被连人带棺,统统被日本鬼子黑魆特务机关在各方势力厮杀得你死我活之际,渔翁得利偷出崂山,并直接运到了青岛港!
金丝楠木棺材是抢回来了,总不能连同里面的道士也运去日本吧?可黑魆特务机关想尽了一切办法,就是打不开棺材。最后日本鬼子恼羞成怒,拼着毁掉一具楠木棺蛮力砸开查看机关所在,不料蛮力之下金丝楠木棺材轰然爆炸。棺材内的道士自是血肉横飞,而周围的日本鬼子一下也倒下了七八个!中国的道士们无论“正一教”还是“全真教”,都讲究炼丹。制造炸药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这下,日本鬼子算是彻底没辙了。就是棺材里面有无尽的金银珠宝,也不敢连同炸药一起装船啊!于是剩下的金丝楠木棺材,全被暂沉到青岛港外的某处海域,仅把楠木玉皇雕像运去了日本。
就在日本鬼子洗劫“归元宫”之后不久,龙蛇混杂的崂山游击队中又多了一只神秘的队伍。他们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不与任何一支队伍发生关系。而他们最常用的打鬼子方法便是,趁夜晚突然在日本鬼子据点或炮楼附近摆上一具厚重的棺材。一旦有人靠近,棺材内便会发出钢针射杀。而对它用炮轰或用手榴弹炸,又往往引爆里面的炸药伤了自己人得不偿失。直把日本鬼子搞得焦头烂额,再看到突然出现的棺材,老远就避开了。于是这一招儿也很快教会了各路崂山游击队。每当鬼子扫荡崂山时候,就到棺材铺收集棺材摆放到崂山一些显要位置。尽管那里面可能什么也没有,却也是大大地震挫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
我们的不归路篇8
试 题 回 眸
捧与挖
鲁 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
“护堤”咧,
“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解析 可以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说理逻辑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论证思路。
提出问题:
是什么(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压”与“捧”)――分析问题:为什么(“捧”的原因、后果)――解决问题:怎么办(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
答案 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考 点 解 密
这属于《考试大纲》中提出的“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一能力的考查。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能力层级属C级。
应 对 策 略
行文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
不同文体各有特点,思考行文思路也有不同路径:
①近体诗的章法结构无非是“起”“承”“转”“合”。“起”即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往往有统帅全诗内容,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某种氛围的作用。“承”是承接,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等思路上的转换。“合”则是结句,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②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是文中所写的事件,“神”是文章的思想感情。多数情况下可以从散文
情感变化(“神”)
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抒情散文尤其如此。有时可以从散文蕴含的道理(“神”)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哲理散文多如此。
有时可以从
散乱的事件(“形”)
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叙事性散文多如此。有时可以从时间、空间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游记散文多如此。
③小说多数情况可以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情节进行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有时可以从“倒叙”“顺叙”“插叙”“补叙”这样的叙事顺序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④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在于其严谨的说理逻辑性。可以从“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这三种基本结构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可以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说理逻辑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现 场 练 兵
请简要说明下文的行文思路。
栽培中国气派的宽容文化
刘克梅
11月16日是“国际宽容日”,对此,我很有振奋感,时下的中国,
需要扎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宽容文化。
之所以强调这种宽容文化,是因为在狂飙突进的经济化进程中,社会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积蓄尖锐日深,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宽容、不懂得宽容。
最典型的就是面对各种负面新闻、等,虽然有人能客观对待,理性宽容,可更有一些人言语歹毒、幸灾乐祸、牢骚满腹,进而生出狭隘自私、铤而走险的负面因子。或者在生活中遭受了失业下岗、创业失败以及沉重打击,往往更愿意记恨在心,进而生出报复性手段。
虽然所有的“怀恨在心”都有其存在的堂皇理由,但归根到底,还是人“心”出了问题,是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思考方式出了问题。我们更愿意考虑自我,而淡忘了公共需要;更愿意放大自我痛苦,而没有认识到痛苦也是一种积极的前进动力;更愿意将不快记在心里,而没有让它成为沙滩上的字迹,任由海浪冲去。我们用无意的“心理茧子”将阴影和失败包裹起来,难以超越,无法自拔,非常痛苦。
所以“国际宽容日”的设立,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宽慰和情绪纾解,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个节日,让更多人从无法排解的抱怨、仇恨以及报复性情绪中走出来。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懂得宽容,学会了宽容,或者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或者将所有的不快当作善意的“挫折教育”,或者多一些海阔天空的君子思维,我们的情绪就能发生巨大转变,心里苦闷和心胸狭隘就能得到循序渐进的进步和升华。
《联合国》序言中说:“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我们应该多挖掘中国特色的“宽容制度”“容忍原则”,多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多撒播厚重的传统美德,用宽容文化和醇厚阳光,为更多人送去快乐、幸福和温暖。
(有改动)
【参考答案】
我们的不归路篇9
当我们刚刚打08年的大门的时候,迎接我们的是一场50年难得一见的大雪,人们都说瑞雪照丰年,可是是这样的吗?
随着南方大雪的悄然走来,带给我们的并不是瑞雪的丰年,而是无尽的灾难.
物价上涨,运输不畅,甚至有的地方都已经断水断粮了.大雪啊,我们应该说你来的很是时候呢,还是说你的到来未免有些早了吧.
刚刚过完元旦的喜庆,风雪就无情的刮向了南方,归家的游子们只好停下他们的脚步,滞留在满是归家人的候车室里,等待着归家的车辆,可是一次次的失望,让他们绝望了.
春节就要到了,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中,可是无情的大雪阻断了交通,阻断了归家的游子.
大雪不停的下啊下啊,它冻坏了电缆,阻断了交通,带着孩子回家的母亲抱着怀里沉睡的孩子在高速公路上等待着前进的脚步,等待着回家的路;挺着肚子的准妈妈,艰难的等待着道路的畅通,可以让孩子早些出生;停留的火车车窗上的一张小小的纸条牵动着多少人的心;那一颗颗焦急的心,我们该怎么办?
大雪,我们该怎么办?
大雪覆盖了南方的一切,那里已经是一偏雪白.***人来了,没有带给我们许多的好消息,可是我们已经感到了春的到来;电工来了,带来了我们的春天;救灾物资来了,带来了我们的夏天.我们不在焦急,不再害怕.因为我们知道,无论风雪有多么的大,春天总会到来.
春节到了,归家的游子们没能赶上回家的路,他们留在了大雪中;春节到了,我们的电工师傅没有回家,他们放弃了回家的路,他们留在了最前线;春节到了,交警没有回家,他们放弃了回家的机会,留在了冰封的国度,监守着他们的岗位.
大雪无情的下来了,我们能够给它的就是用有情来融化它.
好想回家啊,回到那阔别了一年的家啊,吃一口家乡的饺子,喝一口家乡的水啊.可是我们知道,我们是不可以向风雪低头,即使在想回家,我们也要坚持.
我们的不归路篇10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行走着,不知不觉已孤寂到天涯……
路,是漫长的,每个人都走那一段艰苦的路,很累吗?当然,会有“花落人断肠”的悲哀。
行走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就在不远处。
幸福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其实很远。
因为行走的人在不停的行走。
因为行走,徐霞客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写成了《徐霞客游记》;因为行走,诺贝尔曾炸死了自己的父兄,但他终于发明了炸药;因为行走,莘莘学子把握着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你站在桥头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也许我们行走的过程,就是装饰人生的过程,更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我们走的路越多,这幅画就越生动,价值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