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不归路篇1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家》 创伤与复原 回归家园
诺贝尔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出生于一个美国黑人家庭,其作品情感炽烈,简短而富有诗意。其小说《家》出版于2012年5月,以朝鲜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归家”的故事。当然,归家的路途并非容易,不过最终现实中的种族歧视、心灵创痛都在“家”的归属感中得以化解 (王守仁,112)。本文将基于朱迪思・赫尔曼的“创伤与复原”理论,解读种族及战争给弗兰克造成的巨大创伤,并试***找出走出创伤阴霾的复原之路――书写及回归家园。
一.战争及种族歧视带来的创伤
“心里创伤的痛苦源于无力感。在受创当时,受害者笼罩在无法抵抗的力量下而感到无助。如果是大自然的力量,我们称作天灾;如果是人为的,我们叫它暴行。创伤事件摧毁了人们得以正常生活的安全感,世间的人与事不再可以掌控,也失去关联性与合理性。”(赫尔曼,29)在主人公弗兰克的经历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创伤事件:
弗兰克小时候,由于种族歧视下发出的搬迁令,“镇子边上的十五户人家被勒令离开他们小镇。否则。否则意味着死亡”(7)。一个姓克劳福德的老人因为拒绝离开自己的家,“被人用钢管和***托打死”且“那些人把他的眼睛剜出来了”(8)。这能够反映出当时种族歧视给弗兰克带来的创伤,所以 “他再清楚不过,并非待在外面才会违反法律。就算你待在屋里,在自己住了一辈子的家里……没人管你穿鞋了没有”(7)。同样,在归家的途中,路上的经历也从侧面揭露了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给弗兰克带来了不小的创伤冲击:一名想在火车停靠站买咖啡的黑人乘客被店主和顾客一同轰出门,且遭到了一顿暴打,且来帮忙的妻子也被别人用石头砸伤;黑人工人儿子比利在玩玩具手***时被警察用真***打残了一只胳膊。
创伤事件通常会威胁到生命或者身体,甚至直接面临暴力和死亡。除了种族歧视带来的心理创伤,战争中一些惨绝人寰的经历使弗兰克的精神濒临崩溃:两位挚友相继惨死在自己面前,自己“感受到了诱惑”还一***打飞了一个手无寸铁、寻找食物的朝鲜小女孩。
所有这些由种族歧视及战争带来的创伤事件严重的摧毁了弗兰克得以正常生活的安全感,也给其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出现过度警觉、记忆侵扰、紧闭畏缩现象。且弗兰克在退伍之后常常会在噩梦中惊醒,也会想起那个朝鲜小女孩,过度警觉,带有深深的负罪感,且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二.复原之路
著名心理学家朱迪思・赫尔曼在其著作《创伤与复原》指出,“复原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安全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是回顾与哀悼;第三个阶段是重建与正常生活的联系。在复原的第二个阶段,创伤患者开始诉说她的创伤故事,叙述的方式是完整且详尽的。”
小说中作者巧妙的用斜体印刷的方式让主人公说出自己的痛苦经历,这实际上是一种创伤修复形式――回顾与哀悼。“书写出来是对创伤事件的见证,是一个外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创伤修复的过程。其目的就是通过书写来讲述创伤、见证创伤并消除创伤记忆,彻底破解创伤意义。”(蒋栋元)正是通过回顾与哀悼,弗兰克终于在斜体十四章中敢于面对过去的记忆,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自己也得到了释然,卸下了痛苦的包袱,“打爆那个朝鲜女孩脑袋的是我。被她摸到的人是我……她还是死了的好”,原来那个朝鲜小女孩为了得到食物,想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来获得。
创伤不归路篇2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家》:创伤理论:复原
一、引言
莫里森坚称自己为“黑人女性作家”,她说:“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进入到那些不是黑人、不是女性的人所不能进入的一个感情和感受的宽广领域。”“且选材始终是从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关注点落到以前不为人所重视的边缘地带黑人妇女和她们的世界。”《家》是莫里森的第十部小说,出版于2012年5月,虽然仅短短148页,但一经出版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然而国内学者对于该小说的研究,大多数从叙事学、创伤主题、黑人身份追寻角度进行,且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茜的哥哥弗兰克身上。因此,本文拟从创伤理论的视角以《家》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探讨茜的创伤,并尝试提出切实有效的复原方法。
二、创伤与复原
对于创伤,美国学者凯鲁斯这样说,“在突然的,或是灾难性的事件面前,一种压倒性的经验,对这些事件的反应通常是延迟的,以幻觉和其他侵入的现象而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表现”。在《家》中,女主人公茜就经历了精神肉体的双重创伤。
(1)茜创伤后症状
创伤后的症状通常有三个类别,过度警觉、记忆侵扰、紧闭畏缩。我们不难在茜身上找到这三种症状:茜在被负心汉普林斯抛弃后,孤身一人待在亚特兰大,自己常常会想到自己被抛弃的情形,“他把她丢在这里自生自灭”,“如今,她一边向肩上泼水,一边第一千次问自己,她怎么就没问问他来看望的那位姨妈”,“她的心碎了。不是开裂。而是破碎,碎成一片一片”除了爱情的背叛,她还会时常想起恶毒祖母丽诺尔指名道姓的臭骂,“她骂她小偷、傻子”,并威胁要把她抓起来。这些都是典型的创伤症状的表现。
(2)茜创伤的原因
王守仁在其最新作品中提出了“童年创伤”这一词,细读小说,我们不难发现,茜从小就经历着种种创伤:种族歧视及家庭环境带来的创伤。长期以来,黑人社区中黑人饱受着种族歧视的欺凌,小说通过弗兰克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莲花镇上十五户人家的遭遇,他们被迫背井离乡,而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在丽诺尔看来,“生在路上这件事预示着茜的未来会非常悲”,这给了祖母***茜的理由,“他们不会知道丽诺尔女士往茜和她哥哥的早餐麦片里倒不是牛奶,而不是水”,因为茜是在“阴沟里生的”,所以茜“接受了这个标签,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从茜小时候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她遭受着深深的“童年创伤”。
长大后,她与一个“自称普林斯”的男人私奔,可是,不久之后自己就被抛弃,这也给茜带来了极大地打击,她将其归咎于自己读书少,“如果她能被允许去杰弗里上学,则会好很多”。忍受着被抛弃的痛苦,想到自己回去又会被祖母冷嘲热讽,她决定自己一人留在亚特兰大。于是她在塞尔玛的介绍下去白人医生家里做雇工,“茜热爱她的工作:美丽的房子,和善的医生,还有薪水。”但是好景不长,那个“傲慢而恶毒”的白人医生“制造了深入检查子宫的仪器,不断改进窥镜”后来“茜越来越瘦,疲惫不堪,经期长的吓人。”在亚特兰大工作的经历,致使茜的身心遭受了严重的创伤。
(3)茜创伤的复原
心理学家朱迪思・赫尔曼在其著作《创伤与复原》指出,
“复原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安全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是回顾与哀悼;第三个阶段是重建与正常生活的联系。”
弗兰克将茜带回到他们南方的老家,在社区妇女的照顾下,茜逐渐慢慢好转。“这些女人对待疾病的方式就好像是一种公然的冒犯……她们不会让同情浪费她们和病人的时间”,正是黑人女性同胞用她们独特的方式使得茜逐渐恢复健康。这也是茜复原的第+阶段:建立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茜愿--意向她们倾诉自己的故事,将自己在亚特兰大雇主那发生的事情向黑人女性倾诉,黑人女性给了茜自信和鼓励,这也就是茜复原的第二个阶段。在茜复原的第三个阶段,“这些女人们会带来自己绣的和钩的东西”,她们善于创造自己的生活;她们乐于和别人分享,“她们对自己的生活,也对任何需要她们的任何人或者物负责”;她们勤奋,“懒惰对她们来讲岂止不能容忍,简直没有人性”“她们在茜身边来来去去,她听她们聊天,唱歌,遵循她们给予的指点”,终于茜成了一个全新的茜,她学会了缝制被罩,“她想成为能拯救自己的人”,一个有灵魂、受人尊重的人,“她对自己说,我不要弗兰克替我做决定”。终于,茜实意识到家才是自己的归属,“我哪也-不去了,埃塞尔小姐,我就属于这里。”
经历过以上三个阶段,茜终于在“家”中找到了自我,且在黑人女性的帮助下实现了复原。文章最后写到,“走吧,哥哥。我们回家”更使我们读者深思。
创伤不归路篇3
关键词: 流浪 路翎小说 原始强力 精神奴役的创伤
路翎笔下的小说世界,充满着崩溃的动荡感,充满着令人震惊的生命呻吟和呼啸。路翎在小说中一次次把笔触伸进血泪斑斑带着精神奴役创伤的灵魂,寻求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原始强力”,把小说中流浪的深层意蕴呈现出来。
一、关于流浪
据《旧约·创世纪》记载: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结合生了亚伯和该隐两个儿子,亚伯靠养羊为生,该隐从事农业生产。两个人都向上帝耶和华贡献了自己的礼物。上帝喜欢亚伯的礼物,由此该隐嫉妒亚伯并杀死了他。上帝为了惩罚该隐便将他流放。?譹?訛于是该隐成了基督教文化史上的第一个流浪者。中国神话中也有一位永远不知疲倦为追求太阳而奔走的人。《山海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譺?訛这分别是中西方第一个流浪者,又有所不同。该隐的流浪是被迫的、无奈的,而夸父的流浪是主动的、自觉的。两者的流浪都是悲剧。前者的流浪处于被迫和无奈,这必然带来精神的痛苦,而痛苦中的生存是顽强的。后者的追逐用尽了自己的生命,当然是悲壮的。可见人类在原初时代,流浪就和悲壮联系起来。流浪作为一种奋斗向前的精神贯之于中国的先贤圣人、文化精英、奋力向前的勇士,他们把流浪精神发扬光大。流浪意味着“人类对一种熟悉生活方式的抛弃和对未来世界的探索”?譻?訛,流浪有主动有被动,有精神流浪和生活流浪,或二者兼而有之。路翎在小说《蜗牛在荆棘上》中对流浪者曾有诗意的描写:“流浪者有无穷的天地,万倍于乡场穷人的生活,有大的痛苦和憎恶,流浪者心灵寂寞而丰富,独在他乡唱着家乡的歌,哀顽地荡过风雨平原……”既表达了流浪的探索意义,又表达了流浪的孤独和回归情怀。路翎用自己锋利深刻的笔触完成了一个个流浪者形象的塑造,正是通过对这些寂寞而丰富、探索而前进的流浪者深度挖掘,表达了小说流浪的主题意蕴。
二、“原始强力”与“精神奴役的创伤”冲突下的流浪
路翎认为“原始强力”是“反抗封建束缚的那种朴素的、自然的、也就常常是冲动性的强烈要求,这种自发性是历史要求下的原始的、自然的产儿,是‘个性***’的即阶级觉醒的初尘的带血的形态,它是***斗争和***领导的基础”?譼?訛。杨义认为:“原始强力乃是一种尚未经过民主主义启蒙和无产阶级***精神洗礼的,都存在于群众之中的带原始状态和自发性质的反抗精神。”?譽?訛路翎的笔下似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生命的原始冲动,《饥饿的郭素娥》中的郭素娥尽管有祖传的礼教浸染了她,但她却没有***,原因在于她身上的“原始强力”的爆发,使她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饥饿去撞击黑暗社会的铁壁,想用流浪的方式来寻找生命的亮点,结果被吞噬掉。《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纯祖同样带着“原始强力”开始艰难的流浪。《蜗牛在荆棘上》以及短篇集《春的祝福》《求爱》和《在铁链中》,主人公多为底层矿工、农民、知识分子,路翎让这些人物承受压抑、折磨甚至走向变态,同时也进行不屈的生命“原始强力”的追寻。甚至连《罗大斗的一生》中的卑劣堕落、可怜软弱的罗大斗也不例外。路翎说这种力量就是“在重压下带着所谓歇斯底里的痉挛、心脏抽搐的思想与精神的反抗、渴望未来的萌芽。”?譾?訛在这里,“原始强力”不仅是生命的原初形态和生存权利,而且是个体生命反抗现实、追求超越现实的终极价值。渗透在路翎小说中的“原始强力”与人的意识朦胧觉醒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明确意识人作为“人”存在于社会中时,必然会坚决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尤其当人的基本权利受到阻遏和挑战之时,必然要进行抗争,流浪作为一个拯救的必然途径而发生,因此“原始强力”成为流浪的心理始发动力。流浪释放了蒋纯祖、张振山、陈福安、孙其银们的“原始强力”,在流浪中他们开始了对自我、对生活的清醒认识。“原始强力”作为流浪的心理始发动力,“精神奴役的创伤”则成为流浪最终圆满完成的阻碍。“原始强力”长期被压抑,以至于到处充满被压抑被奴役的精神创伤。胡风
所说的“几千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就是“人民里面的旧习惯和旧情绪、旧道德观点和旧人生观”?譿?訛。路翎认为每个人都有“原始强力”,但不是都会走向觉醒的流浪,《卸煤台下》中,许小东家唯一的铁锅被打碎后,许小东重新改变命运的目标就是再得到一只铁锅。因此许小东牺牲自己的清白去偷盗埋在卸煤台下的铁锅,用“原始强力”去实现一个卑微的理想,落得被开除、卖妻最后走向疯狂的下场。可见“原始强力”当遭遇“精神奴役的创伤”之时,就不可能发生觉醒的流浪。《财主底儿女们》中,金素痕自幼丧母,又遭受父亲的乱伦,失去了安全感,在后来的婚姻生活中她把占取蒋家财产作为唯一的追求,这是她童年心灵伤害和不安全感的延伸。她精明强悍“原始强力”的爆发,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而因这种“精神奴役的创伤”使她失去了一切,包括丈夫和儿子。同样,作为丈夫的蒋蔚祖虽不满旧家庭,但又忠实于父亲;虽不满妻子的跋扈,但连争辩的勇气也没有;虽为妻子的背叛深感屈辱,却舍不得她的美丽。这种“精神奴役的创伤”使他现实无力和精神空虚,并最终疯狂自杀。《罗大斗底一生》中的罗大斗在破落户的家庭背景和乡场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下流、卑怯、怨恨、谎骗、谄媚和骄横的奴才性格,注定在被打上这种“精神奴役的创伤”的罗大斗身上成功的流浪是不可能的。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中篇小说《蜗牛在荆棘上》《嘉陵江畔的传奇》及《王炳全底道路》等十余个短篇小说里,路翎都表达了对人们的“精神奴役的创伤”的艺术理解,并阐述了突破这种创伤走向流浪的痛苦纠结的心灵搏斗。路翎多层次地表现了“精神奴役的创伤”:一是底层老百姓遭遇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二是新式知识者所遗留的“精神奴役的创伤”。第二个层次的创伤在《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少祖和蒋纯祖身上有不同的表现。蒋少祖从旧传统坚决的反叛者到沉湎于中国传统文化;蒋纯祖充满了追求探索的激情,遭受了多重的精神苦刑,于痛苦的挣扎中走向人民、走向个性***,但在生命的终点仍未找到一条坚实的道路。这两个形象“精神奴役的创伤”不同在于:前者最终未能跳出传统的窠臼,后者冲出牢笼后却无路可走。 “原始强力”和“精神奴役的创伤”交织下的流浪是路翎笔下那些充满了“原始强力”的人们冲决孤独、解决痛苦的唯一途径。流浪的表层是离土,深层意义是对传统的告别。“原始强力”激发了流浪,“精神奴役的创伤”则阻碍了流浪悲壮意义的完成,出现了回归,因此路翎笔下的流浪主题复杂而多重。第一,流浪是生命重压之下的抗拒,是对生存权利的追求。《饥饿的郭素娥》中的郭素娥被比她大二十四岁的鸦片鬼刘寿春收留,刘寿春用恪守妇道的绳索紧紧地束缚住她,她因强烈摆脱肉体饥饿的欲望而流浪,牢牢抓住了偶然闯进她生活里的煤矿机修工人张振山。当她用整个生命拥抱这种给她满足和幸福的流浪时,却招致了没有人道的羞辱和践踏的死亡。流浪是生命重压之下的抗拒,这种抗拒则因现实的严苛环境而失败。第二,流浪是解决孤独和痛苦的唯一途径,是启蒙意识的实践。《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纯祖是抗战时期一个要求进步的青年,他离开上海参加前线的后方工作,上海撤退、南京陷落,他便真正开始了流浪生涯,流浪暂缓了他的孤独与痛苦。在流浪的过程中,他开始艰难地与自我中的自私、傲慢和虚荣告别,开始了解自身的弱点,并认识到现代知识者要和人民深刻结合,也需要跟个人主义进行搏杀。第三,流浪的道路艰难而又曲折。流浪的起点是艰难的,《蜗牛在荆棘上》中的黄述泰在故乡蒙受着羞辱和损害,他准备离开后绝不回来。《王炳全底道路》描写“一个饱尝人间灾祸的农民如何经过强烈而痛苦的自我心灵搏斗,艰难地突破精神奴役的重围的”?讀?訛。可见,流浪的起点就是被迫和艰难的。在流浪的过程中,更是充满了挣扎和痛苦。郭素娥、张振山、王炳全、蒋纯祖等人的流浪过程无一例外充满了肉体和精神的折磨。第四,暂时的回归是流浪途中的加油站。流浪过程的犹疑和对故土的思恋以及因恋爱的停留都是情感的回归,是暂时的,正是这种回归给流浪更大的力量。
三、“原始强力”与“精神奴役的创伤”交织中的流浪者
路翎的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流浪者形象,通过这些流浪者的塑造,完成流浪主题意蕴的表达。这些流浪者没有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社会经济地位,有的只是孤独的灵魂和不安的精神,比如:《卸煤
下》的孙其银“在风炉、锤与站旁边,愤怒和痛伤交替着糊涂地度过八年,领导过一支游击队,在南方丛林里从大腿上越过铁匠底血;爱过一个女人,想从头来安排生活,但终于失望、痛苦地奔开的”。《燃烧的荒地》的郭子龙彻底厌恶了乡场上的单调生活,离开家乡,闯荡江湖。《谷》的林伟奇在上海求过学,在北平参加过“一二·九”运动,是“从中国的黑海里摸索出来的”。《饥饿的郭素娥》的张振山经历过火灾和刑场,在矿区点燃了小屋,毅然远走高飞。《财主底儿女们》的蒋纯祖从上海到南京到武汉,再由武汉到重庆到万县到石桥场,他放弃友谊、爱情,接受孤独也不放弃流浪,流浪成了他生命中永恒的追求。陈福安、黄述泰、王兴发等也一直在不断地迁徙流浪。路翎笔下的流浪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工人流浪者。因无法忍受家乡的苦难生活,为了生存而逃亡成为矿工,但没有因此而停留下来,这一群人就成了路翎笔下的工人流浪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饥饿的郭素娥》中的张振山、郭素娥及《卸煤台下》的孙其银、唐述云、许小东等。他们形成了一个工人流浪群体。路翎在写这群流浪者时,同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不独写这些人的物质贫困,更着意于人的精神苦难。他们的精神苦难体现在他们的“原始强力”和“精神奴役的创伤”之间的激烈冲突之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他们身上固有的“原始强力”。20世纪40年代***的黑暗统治已经达到极致,人们站在泪迹和血痕中,身上固有的“原始强力”自然爆发,于是用一种原始的力量和粗野的活力顶住黑暗的闸门,在无法生存的环境中勇敢地存活下去。他们身上的“原始强力”顽强得让人震惊。张振山是一个有强健体魄的流浪者,他五岁就开始做报童,经历过战争、刑场、狂暴的火灾,挨过毒打和监禁,当过兵,做过学徒,现在又成了一个工人。经过种种艰难,依然顽强地生存着,依然要去寻找别样的天地,其根本的动力在于本能的“原始强力”。郭素娥经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饥饿,在周围人群的谩骂和孤立之间,依然期待着张振山的爱,期待着张振山把她带走,顽强地近乎于疯狂地追逐着生命的辉煌,全在于那种固有的“原始强力”,在于那种生命中本能的生存欲望。许小东也是如此,他软弱怯懦以致精神失常的过程也是“原始强力”爆发的过程,这个过程极其艰难、曲折和复杂。工人流浪者身上“原始强力”爆发的过程是历史和现实相交融的过程。中华民族原本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民族,生命力在人们的血脉中始终都在延续,只是因为现实的黑暗苦痛使旺盛的生命力暂时萎缩,但黑暗和重压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生命的反弹力就会惊人得强大。就此可见这些工人流浪者是历史和现实交融的产物,其内涵很丰富。
第二类是投机流浪者。带着投机发财的强烈欲望,抱着乱世出英雄的坚强信念,去进行一次并不成功的流浪,虽然带有“原始强力”,但当“原始强力”消失殆尽之时,流浪便成为让人慨叹的句号。这类流浪者形象以路翎的小说《燃烧的荒地》中的郭子龙和《两个流浪汉》中的陈福安为代表。郭子龙一开始就像一个充满着豪气与侠肠的绿林好汉,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他的流浪生涯。为了他的目标,他当***官,贩鸦片,抢女人,又回到故乡与地主吴顺广较量。在较量的过程中,他的强横与虚弱,粗鲁与细致,冷酷与温情,侠义与背义这样两类背道而驰的心理基调在无情的较量。这其实就是“原始强力”与“精神奴役的创伤”较量的过程。但他终于“忽然非常可怜自己,失去了一切矜持,忍不住地哭起来了”?讁?訛。最后倒下来,“发出一声滚跌到地上地沉重的声音……他的嘴里喷着血,死掉了”?輥?輮?訛。郭子龙作为一个投机流浪者,最终以彻底的死亡而告终,“原始强力”在他的身上如同一个美丽的肥皂泡,轻易就破灭了。《两个流浪汉》中的陈福安为了实现享受荣华富贵的理想,不断更换职业,再三流浪。郭子龙和陈福安都是为了某种膨胀的欲望而迫使自己去流浪,但最终都倒了下去。他们的“原始强力”远没有工人流浪者身上所蕴藏的“原始强力”持久而热烈。因此投机流浪者的流浪没有工人流浪者的流浪价值高。投机流浪者身上的“原始强力”和“精神奴役的创伤”的较量同工人流浪者一样强烈,只是工人流浪者身上的“原始强力”占据上风,工人流浪者的流浪更见悲壮和激烈。很明显,20世纪40年代战争和饥饿在投机流浪者身上投下了不小的阴影,投机流浪者所处大环境混乱而
苦痛,其流浪过程也体现了这一点。 第三类是知识分子流浪者。路翎笔下的知识分子流浪者形象主要以《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纯祖和蒋少祖及《谷》中的林伟奇为代表。路翎笔下的知识分子流浪者形象不同于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郭沫若笔下的知识分子流浪者形象。郭、郁笔下的知识分子流浪者抒发的是弱国子民的屈辱感,而蒋纯祖们表达的是寻求拯救自我而不能的痛苦情感。时代色彩在他们身上各有体现,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爱牟们痛苦于中国的落后,蒋纯祖们痛苦于信仰“人民”和紧抓五四“个性***”精神不放的冲突。蒋纯祖们也不同于路翎笔下的工人流浪者和投机流浪者。工人流浪者的“原始强力”的力量大于“精神奴役的创伤”的力量,投机流浪者的“精神奴役的创伤”的力量大于“原始强力”的力量,知识分子流浪者身上的“原始强力”和“精神奴役的创伤”的力量则处于一种不分胜负、斗争异常激烈的状态中,这种较量的残酷性与激烈性使蒋纯祖们感到巨大的疲倦和痛苦,以致最后的结局是颓然倒地、撒手人寰。
《财主底儿女们》的蒋纯祖与大部队失散后,从南京奔九江的旷野上的冒险,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流浪者在自由荒原上的孤独体验。他从南京到上海,沿着长江到武汉、重庆,最后到达四川偏僻的农村,历尽了肉体和精神的磨难。他站在个性***和民族***两股历史的冲击点上,难以做出抉择。在这种异常强烈的冲突中,造就了蒋纯祖清醒与迷乱、高傲与谦逊、真实与虚伪、悲天悯人与孤独自私纠缠在一起的性格特质。这体现了“原始强力”和“精神奴役的创伤”在他身上异常残酷的较量。胡风在《序》中说:“作者路翎所追求的是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历史底动态。然而,路翎所要的并不是历史事变底纪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底来跟去向,是那些火辣辣的心灵在历史运命这个无情的审判者前面搏斗的经验。”?輥?輯?訛可见路翎笔下的蒋纯祖这个知识分子流浪者形象有历史和现实双重深厚意味。时代决定了这个时期知识分子流浪者的极端痛苦,矛盾冲突得越厉害,痛苦就越深刻。在无情的战争环境中寻找能够解除精神痛苦的道路同样也很艰难。蒋纯祖用他全部的生命呼唤着时代斗争的风暴,而他前进的步履依然很艰难,时代的种种创伤纠结在他身上,他要同自己的封建家庭作斗争,也要与黑暗的乡场进行斗争,结果是屡遭失败。他信仰“人民”却又要抓住“个性***”的精神不放,最后贫病交加、精神极度紧张痛苦,葬身于一个小镇上,用死亡结束了他流浪的痛苦过程。表面上蒋纯祖的流浪是失败的,但他在死亡的时刻毕竟意识到了个性***和“人民”相结合的意义。这对于五四时期的个性***已有了相当深远的意义。《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少祖在传统与新潮之间彷徨,感受着叛逆的快感,但最终没有逃离精神奴役的创伤,回归于传统。
① 《圣经·旧约》,纽约托马斯·内尔森出版社1972年版(英文),第3—4页。
②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③ 孙萍萍:《论七月派小说“流浪意识”的文化内涵》,《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④ 余林(路翎):《论文艺创作底几个基本问题》,《泥土》1948年第6期。
⑤ 杨义:《路翎——灵魂奥秘的探索者》,《路翎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
⑥ 胡风、路翎:《胡风路翎文学书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⑦ 路翎:《我与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第2期。
创伤不归路篇4
清朝君臣对英国的“知识”
1839年9月1曰,林则徐在一份奏折中称:“夷兵除***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1840年8月7日,定海失陷,林则徐献策悬赏***民杀敌,更说英***“一仆不能复起(跌倒就爬不起来)”。
琦善在直隶总督任上曾上一奏章,称:“夷地土地坚刚,风日燥烈,又每天以牛羊肉磨粉为粮,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茶叶大黄便为通畅之圣药。”
1842年5月1曰,道光帝收到扬威将***奕经的奏折,得知可以审讯俘虏,当即发出一道谕旨:
“著奕经等洋细询以英吉利距内地水程,据称有七万里,其经内地,所经过者几国?
“克什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该国向与英吉利有无往来?此次何以相从至浙?
“其余来浙之孟加利、大、小吕宋、双英(鹰)国夷众,系带兵头目私相号召,抑由该国王召之使来?是否被其裹胁,抑或许以重利?
“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王?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
“该国制造鸦片烟卖与中国,其意但欲***财,抑或另有诡谋?”
两国交兵已经二年,道光帝对自己的对手仍然是两眼一抹漆黑。
多少争论烟消云散,几代人的前仆后继暂时凝固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惊讶,我们不安,“落后就要挨打”,如此简单的道理,我们竟整整证明了一个世纪。
鸦片战争惨败;北洋水师沉没;圆明园在大火中化为一片废墟;列强在“巴黎和约”中争相吞食中国;日本铁骑的践踏……多少血,多少泪,我们悲怨、诉说、愤怒,可是,我们赢弱的身躯鼓舞着强盗得寸进尺的贪婪,没有人为我们遭受的欺侮伸出仗义之剑,跳出苦难之海,只能靠我们自己。
这时,我们回过头去看一看那些一百多年来死去的英雄,看一看那些在我们眼中可能已经成为枯燥的历史文字的事件,想一想,想一想我们怎样拥有的今天……
那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那一次悲壮的长征;那持续8年的抗战救亡;那以弱对强直至摧枯拉朽的***战争……这一切都为了什么?今天可以舒展飘扬的国旗上浸染的是一个民族的热血,是我们一天天***强发愤、自立于世界的直接证明。
身上有太多的创伤,簇拥在它们旁边的,是太多的不能瞑目的英灵。
在抗日战争中,一位24岁就牺牲了的英雄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也许吧,
我的歌声明天不幸停止,
我的生命
被敌人撕碎,
然而,
我的血肉呵,
它将
化作芬芳的花朵,
开在你的路上。
中华民族自强的花朵开在我们的路上。当我们可以在联合国的大会上慷慨陈词,当我们的***舰编队驶过太平洋,当我们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面对徐徐升起的国旗微笑,当我们的改革开放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这时候,我们可以把曾经屈辱的历史拿来陪衬,不是炫耀我们的今天,不是,我们还远远没有取得可以炫耀自己的权利,而只是想再一次证明那100多年用血和泪验证了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有自尊。
鸦片战争若干重要战斗清***、英***伤亡对比
第一次定海之战(1840年7月5日),清***战死13人,伤13人;英***无一伤亡。
沙角、大角之战(1841年1月7日),清***阵亡282人,负伤462人;英***无死亡,负伤38人。
虎门上横档岛之战(1841年2月26日),清***战死250余人,伤100余人,被俘1300余人;英***无死亡,仅轻伤5人。
凤凰岗之战(1841年3目18日),清***阵亡200多人;英***无死亡,伤6人。
厦门之战(1841年8月26日),清***阵亡近50人;英***死亡1人,伤16人。
第二次定海之战(1841年10月1日),清******官阵亡数十人,士兵伤亡数无确切统计;英***死2人,伤27人。
镇海之战(1841年10目10日),清***阵亡1500余人;英***死3人,伤16人。
乍浦之战(1842年5月18日),清***阵亡上干人;英***死9人,伤55人。
吴淞之战(1842年6月16日),清***阵亡88人;英***死2人,伤25人。
镇江之战(1842年7目21日),清***阵亡239人,伤260人,失踪71人;英***死亡39人,受伤130人,失踪3人。
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历史博物馆前,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的数字欢快地跳动着。那足以让我们民族沉重的历史激荡起自豪波涛的日子终于要到来了。那一天,天空将盛开灿烂的礼花,我们将沉浸在欢庆之中。
多灾多难的民族太需要这一个时刻了。为了这可以纵情歌唱的一天,我们用血与生命整整准备了一个半世纪!
也是现在,在我们急切地计算着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最后几个数字的时候,在格林尼治和巴黎,也树起了两块倒计时牌——2000年倒计时牌。一个新世纪距我们已不足1000天了。
这可以算作历史的巧合,可是我们更应该把这看作是未来给我们的提示。背后是我们苦难的过去,抬起头,让我们的目光越过维多利亚港湾衬托起的摩天高楼,这时,我们会问自己:香港的回归应该意味着什么?
结束的时候往往也就是开始。屈辱的过去结束了,我们必须开始充满活力的新生。在节日般的锣鼓声中,我们用双手捧起这颗东方明珠,在它熠熠闪烁的光辉中,映出的不仅仅是天空上的焰火,还有未来,有一个让我们尽快结束欢庆和陶醉,去继续用苦干争取的新世纪。
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说:“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就是说,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在新的世纪,我们要用50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这时,香港就是我们面向世界、追赶先进的大门,我们伸开双臂拥抱了她,我们拥抱的不是要深藏箱底的珍宝,不是供我们忘掉百年耻辱的奇药,而是一个新世纪的开始,彻底摆脱贫穷和落后与世界平等对话的开始!
100多年前痛失香港,因为我们贫弱;今天香港终于回归,因为我们开始走向富强。可是,当庆祝回归的热浪奔腾过后,我们可能会发觉整个世界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我们准备了一个半世纪的盛大庆典上,因为那同样吸引着我们的新世纪已悄然而至。
是的,我们才刚刚开始。那经过一个多世纪风雨沧桑而今归来的香港,让我们在欢庆的高潮中看到那惊心动魄的警示:闭关自守必然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光荣无法继承,只有创造,而屈辱的痛苦却可能延续!
创伤不归路篇5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急诊共收治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247例,其中男162例,女85例,年龄17~84岁,平均(58.1±40.9)岁。致伤原因:车祸109例,刀砍伤57例,意外摔伤43例,机器绞伤17例,其它原因21例;致伤类别:胸部损伤32例,腹部损伤49例,四肢损伤(单处或多处)51例,骨盆伤12例,颅脑外伤40例,复合伤47例,其它类别16例。
1.2休克分组
根据患者的脉压、失血量、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以及主要症状等参考标准对就诊患者休克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分为4组:休克前期35例,轻度休克90例,中度休克82例,重度休克40例。
1.3急救开始时间分组
根据患者创伤后开始急救的时间,分别以30分钟以内、30~60分钟、60~90分钟以及超过90分钟为时间段,分为4组。
2方法
2.1院前急救
做好急诊出诊护理准备,到达现场后立即对创伤患者进行伤情判断,快速将患者脱离致伤区。本组病例中,有45例伴有脊柱损伤,搬运时给予颈托固定颈椎,3~4个人同时搬运;对59例患者疼痛难忍患者,判断无明显颅脑损伤及呼吸困难,给予***50~100mg肌注缓解;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其中21例选择了现场给予气管插管,同时给予吸氧***(氧浓度为40%~50%,氧流量为6-8L/min);所有患者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选择靠近心脏的大血管,积极抗休克***;最短时间内紧急护送,运输过程中护士详细记录急救护理过程和生命体征的情况,通知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配备呼吸机、监护仪、吸痰机、微量注射泵等设备,必要时通知B超室、手术室做好准备)。
2.2院内急救
2.2.1做好急诊护理措施
迅速判断出血部位,快速给予姑息性止血措施。本组病例中,明显外源性出血患者184例,给予止血带、无菌敷料填塞、加压包扎等措施止血;对怀疑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实质脏器或空腔脏器破裂出血的63例患者,立即给予早期的腹部穿刺或诊断性腹腔冲洗,55例经床旁B超或手术确诊;休克患者的补液措施,通过院前建立的2条以上静脉通道,以平衡液为主,先晶体(如林格液)后胶体(如706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同时,静脉抽血,鉴定血型、交叉配血、备血,其中142例均给予了400ml以上的输血***;37例患者血压低于80/40mmHg,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提升血压;44例患者伴有明显感染,抗休克的同时给予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控制感染;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监测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尿量等生命体征,每15min记录一次。
2.2.2做好术前准备
本组有93例患者需要紧急手术***,护士术前做好患者导尿、留置导管,做好各项术前常规检查,做好术前用药皮试,做好备皮、交叉配血等,为手术抢得时间。
2.2.3做好院内转运
患者经过急救处理,认真区分需要手术、检查或专科科室***的患者,做好转运准备;转运前检查各种管路连接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转运风险以及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签订知情同意书;通知相关科室(专科科室、手术科室、检查科室)做好接收患者准备;开通绿色通道,携带必备的急救设施和监护设备,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护送;转运过程中做好生命体征监测。
2.3临床效果评价
根据患者的急诊病情变化情况分为:(1)好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或明显恢复;(2)无变化:患者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3)恶化:心率增加或停止,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增加或停止等生命体征明显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好转率=好转人数/单组别总人数*100%。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不同休克程度
患者的病情转归不同休克程度患者的病情转归不同,好转度与休克分期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
3.2不同急救开始时间
患者的病情转归创伤性休克患者开始的急救时间不同,抢救时间与好转率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
4讨论
严重创伤的发病因素和致伤原因复杂,其特点是伤情复杂,群体为主,复合伤多,伤势急重,是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救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必须依照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急诊救护工作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在现场和医院急救过程中,抓主要矛盾,对提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4.1病情判断是必要前提
根据创伤患者的脉压、失血量估计、休克指数(P/SBP)以及主要症状将患者分为休克前期、轻度休克、中度休克、重度休克。本组研究结果发现,休克早期患者病情较轻,好转率达100%,其余不同程度休克好转率比较,中度休克和重度休克好转率明显下降,重度休克患者好转率最低仅达到75.00%;因此,急诊救护过程中,认真做好病情判断是护理措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2现场急救是关键环节
现场急救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患者预后有明显影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伤后“黄金lh”内,如果患者的出血被控制和合理处置,预防窒息的发生即可减少早期患者死亡的风险。院前急救的速度和效率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首要环节。本研究中院前急救,采取“先救命,后诊断治病”的方式进行抗休克救治,在现场急救中立即给予伤情判断、包扎止血、静脉输液、紧急护送等救护措施,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开展院内***争取了时间。本文结果发现,创伤患者在30min内开展急救的25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由于多发性复合伤导致重度休克,急救后患者病情虽未明显好转,但亦无明显恶化,后经手术及后续***病情慢慢恢复;在30~60min开始急救护理措施的患者,好转率为95.65%,60~90min的好转率(83.64%)已经明显下降,90min以后开始急救的好转率最低,仅为65.52%。现场急救的时间对于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好转率有重大意义。
4.3院内急救和转运是重点
创伤不归路篇6
安然然然:年轻时觉得家乡的舞台太少,家乡的人太土,家乡的一切都满足不了年轻膨胀喧嚣的心,总是渴望着去外面闯更大的世界,等真的被外面的世界打磨一遍后,带着疲惫和对繁华的厌倦回到家乡,才发现人生的终极其实就是这样平静地看日子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时光剥落所有:“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从远方回到熟悉的地方,有一个人在候着,想想这种画面都觉得暖心,也许一切都不是最初的模样,时光带走的放它走,留下的就是最好的。
把酒话桑麻:刚创业那会儿,住在拥挤破旧的民房里,上下班骑着一辆快散架的自行车,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工作起来废寝忘食,加班加点,生意在精心打理下芝麻开花节节高,3年时间我就买了房子,车子,但经济的回报并没有带来精神的愉悦,我骄傲地认为自己是做生意的天才,慢慢开始放纵自己,结果可想而知,一次失误最终导致致命性的毁灭。现在一切又回到几年前开始的时候,但我感觉像重生一般,带着经验与教训的重生。
小小鹿的小小兔:从前,有个人爱我很久,我却视而不见,也并非他不好,只是那时的我还太贪心,天真地以为将来还会有更好的人来爱我,我会看到更广阔的风景,走上更大的平台。我一路向前,跌跌撞撞,努力走向我要的未来,我不知道这一路上都失去了什么,后来,我拥有了令人艳羡的学历,高薪工作,声名地位,生活体面,但是我再也遇不到一个像17岁时那般爱的人。
假洋鬼子留学森:初中毕业就到国外念书,当时好像是学校的一个什么项目,总之父母也觉得这样看起来对以后的发展要好一些,而我稀里糊涂。走之前,准备得热火朝天十分欣喜一蹦三丈高,真的出去了,没病没灾的时候还好,一旦生病或者遇上事儿就是各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十分痛苦。如今,我都快念完大学了,我成了所有小伙伴里最***自主坚强勇敢的那个人。
那年十六七:欢喜则归,忧伤则闪。当然,这只是我自以为是的想法,人生的路,总有很多东西在推着你走,很少有人会问你的意思,所以你一定要认真问问自己,在每一个前行与退缩的当口,哪怕艰难,也要走一条自己甘愿承受一切后果的路。陌上花虽好,却怕你回头之后会后悔。
创伤不归路篇7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35
中***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118-03
桂枝汤原是仲景用于***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因其能调和营卫,解肌表之邪,其辨证加减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且疗效明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本方及其加减方反复出现,其变方之多是其他方无法比拟的,故被历代医家广为推崇。清代医家黄元御对其应用更颇具特色,笔者临证多以黄氏桂枝汤组方思路***内伤杂病,屡试屡验。兹就临床应用与体会介绍如下,冀以扩展桂枝汤临证运用思路。
1 关于黄氏桂枝汤系列方
1.1 来源
黄氏桂枝汤既有源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方,如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瓜蒌桂枝汤、桂枝茯苓汤等,也有根据仲景桂枝汤化裁而成者,如桂枝苓胶汤、姜苓桂枝汤等。
1.2 分类
黄氏桂枝汤系列方大致可分为桂枝汤的加方及桂枝汤的变方两类。桂枝汤的加方有桂枝加桂汤、瓜蒌桂枝汤、桂枝瓜蒌首乌汤、桂枝苓胶汤、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等;其余大部分为桂枝汤的变方,如乌肝汤、玉池汤、归地芍药汤、宁波汤、苓桂半夏汤、苓桂柴胡汤、金鼎汤、茯苓石脂汤、姜苓桂枝汤、姜桂苓砂汤、桂枝人参黄芪汤、桂枝丹皮紫苏汤、桂枝丹皮地黄汤、桂枝丹皮桃仁汤、桂枝地黄汤、桂枝地黄阿胶汤、桂枝苁蓉汤、桂枝苓泽汤、桂枝姜附阿胶汤等。
1.3 功用
1.3.1 调和营卫 调和营卫是桂枝汤主要功能之一。黄氏对营卫理论有所创新,常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功能***太阳中风以外诸病,其代表方出现在《四圣心源・痈疽根原》。黄氏认为,“痈者,营卫之壅于外也,疽者,气血之阻于内也”,又“痈成为热,而根原于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故黄氏以桂枝丹皮紫苏汤(桂枝、白芍、甘草、牡丹皮、紫苏叶、生姜)主治痈疽初起属热证者,以桂枝人参黄芪汤(人参、炙黄芪、桂枝、炙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牡丹皮)主治脓泄热退、营卫双虚之痈疽。
1.3.2 解肌肉痉挛 痉证是桂枝汤加味方的方证中出现较频繁的症状之一,该类病证以肌肉收缩痉挛、屈伸不利为特征。桂枝汤方证本无肌肉痉挛症,但因方中桂枝能温经通络,白芍配甘草能养血滋阴、舒筋缓急,故黄氏加入生津舒筋活络之品后,可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的多种肌肉痉挛症。如瓜蒌桂枝汤、桂枝瓜蒌首乌汤(桂枝、白芍、瓜蒌根、何首乌、生姜、大枣、甘草),主治风伤卫气、发热汗出的痉病。
1.3.3 通经络止痹痛 身疼痛、四肢酸痛、腰痛等肢体痹痛症是桂枝汤加味方的方证中一类出现较多的病症。临床上引起肢体痹痛原因很多,既有邪阻经络、不通而痛的实证,也有气血营卫不足、经脉失养而痛的虚证。《四圣心源・历节根原》云:“历节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也。”又“肉主于脾,骨属于肾,筋司于肝,湿***则肉伤,寒***则骨伤,风***则筋伤。筋骨疼痛而肌肉臃肿者,风寒湿之邪,合伤于足三阴之经也。”黄氏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之。对于腰痛,黄氏认为其病机乃水寒而木郁,方用桂枝姜附阿胶汤(茯苓、桂枝、甘草、干姜、附子、阿胶)治之。
1.4 运用
1.4.1 ***腹痛证 桂枝汤证并无腹痛一症,但方中白芍、甘草为养血敛阴、缓急止痛要药;桂枝、生姜能温阳散寒止痛,故能广泛用于***虚性或虚实夹杂的腹痛。《四圣心源》***此类病证的桂枝汤加减方甚多,如姜苓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茯苓、干姜)主治肝脾下陷、病在少腹的腹痛;归地芍药汤(当归、地黄、甘草、桂枝、茯苓、何首乌、白芍)***经后腹痛;桂枝地黄阿胶汤(甘草、地黄、阿胶、当归、桂枝、白芍、茯苓、牡丹皮)主治妊娠下血腹痛;桂枝丹皮地黄汤(桂枝、白芍、甘草、牡丹皮、地黄、当归)主治脾虚肝燥,木郁克土,腹痛食减,渴欲饮水的产后腹痛;另有加吴茱萸、乌头等温中散寒止痛的加味方,如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主要用于阴寒偏盛的瘕疝腹痛。
1.4.2 ***精微不固证 遗精、泄利等证是桂枝汤加味方中出现较多的又一类病症。从加味药物看,主要有补气健脾之白术、人参,收敛固涩之龙骨、牡蛎,收敛营阴的白芍,温阳固脱之附子等。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白芍、龙骨、牡蛎、附子)***遗精。黄氏认为:“遗精之证,肾寒脾湿,木郁风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桂枝、芍药,疏木清风,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精敛神。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泄自止。”对于泄利,黄氏认为:“泄利缘胃肠寒滑,法以仲景理中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敛肠,桂枝疏木,泄利自止。”方用苓蔻人参汤。
1.4.3 ***奔豚证 奔豚证是桂枝汤加味方***中较具特色的一类病证。关于奔豚的病机,黄氏认为:“奔豚者,肾肝之阴气聚而不散者也。水寒木枯,郁而生风,摇撼不已,则心下悸动。悸见脐下,则根本动摇,奔豚发矣。”***上,黄氏仍用《伤寒论》桂枝加桂汤原方***气从少腹冲心部的奔豚证。黄氏认为“桂枝疏肝脾治郁抑,使其经气畅达,则悸安而冲退矣”,强调桂枝加桂汤中桂枝止奔豚的重要作用。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2015年1月28日初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反复发作,受凉及劳累后加重,曾到多家医院就诊,效果不佳,2 d前接触冷水后下腹部疼痛发作,疼痛较剧烈,至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予腹部B超及血、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诊见:面色晦黯,体倦乏力,下腹部胀痛,腰部酸痛,无发热汗出,无恶心呕吐,无腹泻,纳差,眠差,大便量少、一二日一行,小便正常,舌黯红,苔白腻,脉沉细滑。中医诊断:腹痛,证属脾肾阳虚、土困木郁。治宜温阳补肾、健脾疏肝。方以姜苓桂枝汤加减: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10 g,茯苓15 g,干姜6 g,姜半夏10 g,枳壳10 g,草豆蔻10 g,吴茱萸3 g,补骨脂10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剂后,稀便2次,腹痛减轻大半。服第3剂后,疼痛渐失。服药7剂后,患者精神状态良好,自觉症状消失,予健脾温肾之甘温平剂善后。随访半年,患者疼痛未见复发。
按:本案患者病程较长,受凉及劳累后腹痛加重,此乃脾肾阳虚,体内湿寒冷积,经年不愈,非用温下之法难以奏效。面色晦黯、体倦乏力,乃久病伤气;无腹泻而腹痛,则是肝气不舒,攻冲少腹;纳少眠差、大便量少,乃脾胃运化失常;舌黯红、苔白腻、脉沉细滑,则是寒湿内积之象。方中桂枝温经散寒、通阳化气;伍白芍疏木清风而止痛;炙甘草补中气,助脾气升发之力;茯苓利水湿、燥土健脾;草豆蔻燥湿行气;吴茱萸配干姜暖肝而温经;半夏降逆止呕;枳壳理气宽中、化痰消积;补骨脂、干姜温肾助阳、温中散寒。全方温阳利湿,运转脾胃枢机,升左路,降右路,复其一气周流的正常运转,故效如桴鼓。总之,灵活运用黄氏桂枝汤,可切中病机要害,效专力宏。
3 讨论
黄氏桂枝汤变方甚多,看似纷繁复杂,无规律可循,但若能把握其组方原理,便可豁然开朗,洞悉其中的奥秘。其组方原理除源于仲景桂枝汤的组方思路外,还基于其对营卫理论的认识及注重肝脾的学术思想。
3.1 黄氏营卫理论
黄氏认为,风性疏泄而寒性闭塞,气性收敛而血性发扬。卫敛而窍闭,中风则气欲敛而风泄之,是以有汗。风愈泄而气欲敛,故内遏营血而生里热。营泄而窍开,伤寒则血欲泄而寒束之,是以无汗。寒愈束而血欲泄,故外闭卫气而生表寒。故黄氏对营卫理论的病理认识为:卫气营血皆统于太阳经,风则伤卫气,寒则伤营血,导致太阳经病。
此外,黄氏还认为“营卫二气分司肺肝,而总统于太阳”,且常将风寒、营卫、脏腑结合在一起论述。同时,黄氏阐明营卫运动原理,即营阴卫阳的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营卫升降的动力之源,故清之营血左旋则升,浊之卫气右旋则降,一气周流,升降两仪。从而形成营升卫降的动态平衡状态[1]。
3.2 注重肝脾的学术思想
贵阳贱阴、注重肝脾,是黄氏最基本的学术思想之一,贯穿于黄氏对生理病理的认识、临床辨证、遣方用药的各个环节。黄氏认为,人身之贵,莫过阳气,阳复则生,阳旺则康;反之,阳气衰败,则水寒土湿、肝郁脾陷、枢轴不转、清浊不得升降,会导致各种疾病,甚致泯灭生机,令人损寿[2]。临证多以阳衰土湿、水寒木郁立论,立方遣药注重健脾和胃、疏肝平胆、扶阳抑阴,擅用苦温之味运脾燥湿,辛温之味助肝之温气疏泄条达,以升清降浊、调理枢机。据此,黄氏用药喜温热而远苦寒,擅用甘草、干姜、桂枝、茯苓等,遣方用药,法遵仲景,而又多化裁发展,在其对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中得以充分体现。黄氏的发展创新也源于其对所用药物的独特认识和见解,如《长沙药解・桂枝》认为:“桂枝温散发舒,性与肝合,得之脏气条达,经血流畅,是以善达肝郁,经脏荣舒,而条风扇布,土气松和,土木双调矣。”而白芍“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泻热”。所以,以桂枝和白芍为主药的桂枝汤有健脾调中、理气疏肝功效。黄氏桂枝汤及其加减方的用药也多是以桂枝达肝、白芍敛胆、甘草培土为基本思路组方。这与黄氏临证重视泻湿燥土、升木达郁的理念息息相关。
4 小结
桂枝汤乃《伤寒论》首方,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关于桂枝汤主治范围,历代医家多有阐述。如柯韵伯云: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王子接称桂枝汤为“合剂之祖”,将其列为“合剂”。有学者认为“此汤表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3]。
黄氏桂枝汤是对仲景桂枝汤的继承和创新,就变化规律而言,其创新源于3个方面:①黄氏营卫理论源自《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形成了风寒、营卫、脏腑相结合的整体观及营升卫降理论。②注重肝脾,强调脾属土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轴,肝秉春生少阳之气,疏泄条达。肝脾功能正常,则清升浊降、生机旺盛,疾病无存。③黄氏精研本草,熟知药性,并有自己独特见解。正是基于这些因素,黄氏才将桂枝汤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之,黄氏桂枝汤充分体现了其营卫理论和注重肝脾的学术思想,是对仲景桂枝汤的继承和发展,深刻领会黄氏桂枝汤的组方思路和经验,对扩展桂枝汤的应用、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松,郭华.黄元御营卫观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 37(10):658-660,663.
[2] 陈家骅.从《玉楸药解》探析黄元御的学术思想[J].山东中医杂志, 1987,33(1):9.
[3] 聂惠民.三订聂氏伤寒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55.
创伤不归路篇8
有一本书的名字叫《消失的搭车客》。听起来就像部恐怖小说,其实是一本正儿八经研究都市传说的学术性著作。几乎每个城市中都有那种“375路公共汽车上上来两个人拖着一个人……反正最后这辆末班车也不知道去哪儿了”的传说故事。那么这样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一定契合了某种人群共同心理。OK,我不继续说了,我也不是在写书评,你有兴趣自己找来看看吧。我想说的是另外的感情故事,有那么一点点尴尬:每个司机的副驾驶上曾经都坐了一个“搭车客”,有朝一日,他/她消失了,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每段感情未必善始善终,也许跟搭车一样,大家能走一段同路就已经是莫大缘分。有人半路要下车,或者司机不肯载搭车客走到人生尽头,都是很正常的事,没有谁对谁错。那么,下车吧。总归这两个人要从此孤单上路。有车的那个还好点,走路的就很辛苦――在遇见下一个肯搭他上路的人之前,总有一段尴尬时光。
能掌握方向盘的人起码好过一点。无论是男是女。女司机也相对强悍的,除非她需要旅途上有人陪她讲笑话、有人会把矿泉水拧开瓶盖递给她,有人要帮助她指挥倒车。她会有点失落,但总归还是很快就能习惯。当没有人陪你一起上路的时候,有辆车还是很有安全感的。虽然也许就是一辆特别小的小车,但加班的深夜不用怕独自归家,下雨的街头不用担心没人送伞――就这样,很快就能习惯一个人的生活,并且变得更加坚强。也知道,该如何对自己好。要是男司机的话就更省事了,要是他的车再好点儿……你看路边多少挥舞着搭车双手的青春美少女啊!她们都巴不得来做你的搭车客呢!
好吧,我们已经从人生旅途说到了具体的一辆车一条路。生活境遇总是有对比才会感觉反差鲜明吧!两个有车的人或两个没车的人分手,也许就是单纯的失恋感伤,假如你一直坐在副驾驶上,在情感受挫之后还要额外承受生活不便,这太打击人了!你看,周末你只能跟朋友约在CBD的露天咖啡馆,没法随时跑去郊区垂钓或温泉了;你去超市也不敢多买大瓶饮料,连米和油都要选小包装,要不真拎不回去;打不着车的时候不会拨一只电话就有观音兵赶到身边;搭别人的车的时候,哪怕很自觉的走向后座,心中都难免一阵心酸。离开了一个人,就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这话不错,这种分手不适应征候,其实也是创伤一种。我们爱一个人,往往是由这样细碎的生活习惯组成了。
创伤不归路篇9
摘 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祝福》中的祥林嫂被卖改嫁贺老六后,这些需要曾一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叠加的破坏性生活压力接踵而至,使她的基本需要几近完全丧失。祥林嫂心理能量耗尽,生活绝望,走向死亡。
关键词:需要;祥林嫂;压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三者为低层次需要,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称缺失性需要。后两者为高层次需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能使人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所以又称生长需要。这五个需要是逐级得到满足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
《祝福》中的祥林嫂被卖改嫁贺家墺的贺老六,虽然历经改嫁时 “异乎寻常”的反抗,受到没有人性自由的强烈的心灵创伤,但最后生活总算是朝着旁人所理解的“交了好运”的方面发展:上头又没有婆婆,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且有了白白胖胖的小儿子——精神的支柱。这对于祥林嫂来说,不但低层次的需要得以满足,就是高层次的需要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有了优势,充满自信,令人赞赏。一个人物质的和精神的层面都有了寄托,就会内心宁静而放松,感到生活有价值、有意义、有力量,身心一体,于是自然就有了小说中所描写的“母亲也胖,儿子也胖”。“被卖改嫁”的心灵创伤算是得以补偿,几近愈合。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坚实的”、“年纪青青的”男人竟会“断送在伤寒上”,看似美满的生活又迎来创伤性的断痕,但这还不足以令历经坎坷、意志坚强的祥林嫂崩溃,因为“幸亏有儿子”,儿子是她不崩溃的精神支柱,是她应对创伤的强大的社会支持,它能让人忘却眼前所有的不幸。或者说,儿子仍能满足爱和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仍有希望。儿子能使他建立起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能使她着眼于未来,看到生活的希望。
可人生的无常偏爱捉弄祥林嫂,命运注定要剥夺她的希望,让她高层次的人生需要成为奢望:唯一支撑着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儿子,又被狼叼走。
个体可以承受一般生活压力,但是,叠加性的压力或破坏性的压力,由于强度太大或持续时间太久,则远远超过个体的适应能力,会使人的身心健康遭受极大的破坏,会出现多方面的心理症状:情绪沮丧、紧张、失眠、焦虑、后悔、内疚、产生罪恶感,变得呆痴。经历极端压力之后,会出现“灾难症候群”。“灾难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征有三个阶段:(1)惊吓期。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2)恢复期。在恢复期中,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在此期间,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3)康复期。在康复之后,心里重新达到平衡。
历经夫死儿逝的叠加的破坏性压力之后的祥林嫂自不例外,小说中没有描写她历经惊吓期的这一阶段,但可想象,发现儿子的尸骨后,祥林嫂一定经历了“惊吓期”的失魂落魄。小说中详细记录的是第二阶段,“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便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症状——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的抑郁心境。尤为典型的是,她逢人便诉说阿毛惨死的遭遇,是这一阶段的突出表现。“我真傻,真的”这话简直就成了祥林嫂的代名词,这段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表达了祥林嫂对阿毛惨死的无比懊悔和内疚。
对于破坏性压力造成的后果,心理学的干预是必须的。但祥林嫂所处的历史时期还不具备心理学干预的条件,即使具备,祥林嫂也没有接受心理干预的经济条件。那么。此时如果有亲人、朋友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让她在一个没有压力,不受任何精神刺激,身边常有人安慰她、开导她的环境中生活或工作,经过一段较长的时期,是可以缓解症状,并逐渐恢复的,即上述第(3)阶段,心理重新达到平衡。也就是说亲人、朋友、邻居——这些社会支持具有缓冲效果,它能使个体有被关怀感,有归属感,相信自己被人所爱、被人尊重,是个有价值的人,从而增加个人的应对能力,免于产生疾病。
但祥林嫂没有这么幸运,她的阿毛惨死的故事顶多只赚取了愚昧的国民的一点叹息,几滴眼泪。时间长了,便连泪痕也不见了.甚至她强迫性的单调重复的故事只能招来人们的厌烦和唾弃,“一听到就厌烦得头疼”。更甚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一个幸灾乐祸、爱揭别人伤疤、一个劲地把她往阎王路上推的柳妈。柳妈幸灾乐祸的挑衅一开始并没有激起祥林嫂的反抗,因为阿毛惨死的心理创伤远比它强大,祥林嫂沉浸其中倍受其煎熬,她无心去应对这些细微的挑衅与侮辱。但是,柳妈生造的“阴间的惩罚”却无异于雪上加霜,给祥林嫂带来极大的恐怖。柳妈的这一招真灵,祥林嫂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我们看到祥林嫂在精神痛苦的沼泽中愈陷愈深,无人施救,苦苦挣扎。直到柳妈的“捐门槛”一说才使她得到很大的安慰,误以为找到了救星,以致出现捐门槛后的精神为之一振,“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个体处于困难情境又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此时此境的祥林嫂很快接受柳妈的直接暗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个体因长期抵抗压力而使能量几乎耗尽,如果压力源仍然存在,那么,一个能量已经耗尽而仍处在压力下的人,就必然发生危险,疾病和死亡则会相伴而来。祥林嫂经历着接二连三的巨大精神创伤,长期以来不断地调控压力而使心理能量几乎耗尽。当四婶的一声断喝“你放着吧,祥林嫂!”,祥林嫂再也无力应对,花极大代价孤注一掷的“捐门槛”立刻使她的满怀的、最后的希望成为泡影。至此,她的心理能量全然枯竭,“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全不见伶俐起来的希望。”
从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至此,祥林嫂三个基本需要中的“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已完全丧失(姑且不论她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这两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前者会使人受到威胁,感到恐惧;人是社会的人,需要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亦即爱和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人孤独寂寞,远离群体,产生无价值感,乃至精神崩溃。所以,之后的祥林嫂沦为乞丐, “木刻似的”的表情,以致走向死亡就是必然的事了。
创伤不归路篇10
关键词:莲中佛,圣地,童年,欲望,涅磐,皈依
《莲花》的封面上这样告诉读者:这一本书,有关寓意,有关心灵的 历史 ,有关人所走的路途。而这些,实在又再次暗暗契合着我们自己的心意。“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这句话里面充满了禅机,体现佛学中一种虚无相生无中生有的思想。我们从降临到地球的那一刻,到世上来走一遭,红尘中的事物可说可无,一切归根在你的内心。《莲花》这篇小说故事情节不太复杂,也没有一波三折,不引人入胜,甚至有较多的重复,没有一种创新理念,但是安妮宝贝的文字里面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具有一种浓厚的佛学思想。安妮宝贝在《莲花》中说到:“如果任何一段旅途,都是一条主动选择或被动带领的道路,那么它应该还承担其他的寓意。是时间流转的路途。是生命起伏的路途。是穿越人间世俗的路途。也是一条坚韧静默而隐忍的精神实践的路途。”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便注定要走上属于他们的路途,不能停歇,注定有自己的命运,不管欢快与悲伤,都匆匆在这个人世间悄悄走过。这条旅途不会有任何人能够你走,这个任务从你出生开始就落在你的肩头上,必须要你去承担,去忍受。当我们的生命没有结束,我们注定要行走,要爱,要恨,要欢快,要悲伤,要大笑,要落泪……生命纵使是一个破败的舞台,我们也要立于其上坚持到最后的谢幕。Www.133229.CoM而正如路的方向,形状,宽窄不同,每个人走的方式因人而异,心灵在生命的路途中绽放各种各样的花朵。红色,白色,蓝色,甚至还有永远埋于深深的尘埃中无法开花的。莲花,具有超凡脱俗的象征,有许多神秘的暗示,和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代表着一种诞生,可能是新生,清除身体和心灵的尘垢,于黑暗走向光明。莲花与佛教的关系非常紧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弘扬佛法,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以莲喻佛。莲花的品性与佛教文化十分吻合,佛教把人生视为苦海,希望人们能从中得到解脱。佛教“四谛”之一便是“苦谛”。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各种各样的苦恼贯穿的。小说中的善生,庆昭,内河生来便落入苦海。一个事业成功,内心却不断挣扎的男子善生,一个身患重病,跑去拉萨等死的女子庆昭,还有一个命途多舛的女子苏内河。生活的不如意和固执地追寻生命相让三人殊途同归地踏上西行之旅,在静谧而诡异的空钟各自探索着人生的意义。在这里面,我们看到了人与 自然 的诗意栖居加速了人们精神的相融契合,那些心领神会的瞬间也得以产生突如其来爱情。只是在走出庸碌生活,挣脱心灵捆绑的同时,人们又不免陷入道德伦理的困境。每一次冲突都意味着新的沦陷,真正的美好只停留在往昔记忆的凄美碎片中。时间也许每穿越一百年,就会消亡和变更。没有人会再记得那些行走者和他们的道路。
《莲花》中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小说中几个主人公的名字:善生,庆昭,内河,荷年,良受,和佛家追求的生命的善,和人生的启示,和莲花的寄生之地息息相关。尤其是内河,善生,庆昭,他们先后都经历了非常危险的路途,去西藏的墨脱,这个地方非常危险闭塞,不通公路,没有舟车顺达,路途中还有许多蚂蟥,随时都可能发生泥石流导致道路坍塌阻塞,随时都充满生命危险,但是他们的目的地仍然没有改变,到达墨脱。墨脱在这里有特别的含义:墨脱曾被称作莲花隐藏的圣地。只有经历了艰辛的路途,才能抵达美好的地方。神秘的象征,它所发生的意义,是一种指引。小说中他们通过千难万险用自己的极限到达了目的地,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在这段旅途中由一种坚强的理念指引着,庆昭和善生通过努力最终跨越了艰难险阻,走向那获得终局的路途,找到他们的理想的彼岸世界。而苏内河在墨脱这里彻底清除尘垢,在超脱中盛开了美丽的花朵,并且永远地居留在这个莲花隐藏的圣地。大藏经《甘珠尔》称墨脱为“佛之净土自玛岗,珠胜之中美殊胜。”墨脱是被向往的神秘圣法之地。童年是人生之初,更是人性之始,是人的身心、个性和智力 发展 的第一个重要时期,童年的生活经验也即“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童年经验所留下的生命印记会长久地存留在个体的精神成长历程之中,并影响着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与形成,而这里所说的创伤经验,就是“指主体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突然收到一种心灵无法承受的强烈刺激而引起极度的失衡,并造成精神损伤的一种生活体验,这种体验是如此深刻以致作为残余物或沉淀物留在心灵深处,永久性地扰乱该主体的心理活动。”
童年亲情的缺失给善生和内河一段痛苦的记忆,留在心中一道深深的伤痕,腐蚀了他们的心灵。善生九岁丧父,母亲对他非常严格,使他从小失去了孩提时的快乐,努力学习,虽然卓尔不群但内心却极端孤独。内河的母亲一生下她便在人间蒸发,父亲根本不知道是谁,缺少淑女的教养,不好好安心读书,16岁的年纪和美术老师私奔,怀孕,打胎,发疯,被送进精神病院,没有像善生那样考上大学,四处漂泊,连她一生唯一的知己善生都曾嫌弃而不肯给她一个拥抱,直到成年后她再也没有好好地爱过。只有年轻时候爱上一个比她大得多的已婚男子。苏内河一直幻想着找到一个感情角色来代替从未出现过的父亲,正如黑格尔所说:“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青春期的她对爱情的追寻,在根底里是对“父爱”的寻找是对生命源头处温暖缺失的回应,是一种对自我存在的求证和确认。
弗洛伊德在分析童年经验与日后经验关系时指出,一个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每个早期阶段仍同它发展而来的后期阶段并驾齐驱,同时存在。早期的精神状态可能在后来多少年内不显露出来,但是其力量却丝毫不会减弱,随时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表现形式”。这就是说,童年的创伤经验只会深深地隐藏在心灵深处,但不会消失,但在某种剧烈反映中它才会爆发。“尤其是在他们遭遇到创伤应源原相似的场景或相同的感觉、感受之时,旧时的情形和体验便会重新出现”。善生和内河,命运都不同程度的印记了佛教“四法印”中的“诸形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之说。“我们其实并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这是无望的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浓烈的宿命感。
“四谛”中的“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它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原理。内河一生对人生苦苦思考,也领悟到人生最大的痛苦根源于欲望。她痛恨着这种生活方式,她最终选择去墨脱一个乡村去支教。最后她的命运是在一场泥石流中死去,正是代表了“涅磐寂灭”。“涅磐”是佛教修行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是破除烦恼,无用后所证得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超越生死,不生不灭,永恒安乐的境界。内河多舛的命运,四处漂泊的一生终于在“涅磐”中得到解脱。内河的生命如同莲花一样在混浊的泥水里圣洁开放灵魂永存,“出污泥而不染”。小说中最后一章“殊途同归”暗示了庆昭也达到了“涅磐”的境界。“涅磐境界并不是只有死后才能达到,只要证得这种境界,生与死的分别对证道者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不管是在生还是死后,他都永远处于没有烦恼,没有迷感的大自由、大自在中”。死亡不再是代表绝望,而是代表认识生命真相后的 自然 回归。
“来,来。善生。跟着我来”。这似乎也暗示了什么。那就是内河引导善生走向那晶莹剔透,自由自在的生命的本源和归属之地。到达“涅磐”的境界。内河那如此明显的伤和缺却在岁月的磨蚀中渐渐得到安抚和平整。她曾经被深深掩埋在污泥之中,后来她的力量慢慢变得强盛,因为她最终皈依了光明诞生之地。同样走向皈依之途的善生和内河没有能在莲花圣地相逢,或许他们早已知道这样的结局。人生的悲恸可能恰恰在这里,当你渐渐清醒透彻,渐渐抵达那个境界时,你才发现你的努力依然未尽。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由此岸到彼岸,由彼岸返此岸,生命的轮回神秘而不能解释,我们有许多的已知,但还有更多的未觉。涉水而过,投奔彼岸,彼岸也有花一朵,那是自己的肉胎在水中的倒影。莲花和人长久地静静地对视着,人的视线渐渐模糊,花影中清晰起来的是自己走过的漫漫路途和半生的影像。忽然觉得莲花已经并不存在在眼前了。
莲花与它靠得太近并不是忘了它是花,而是在这花中我们看到了玄机,更深深地理解了命运。这种理解有时是恩赐,有时是感动,有时是解脱,有时是皈依。《莲花》中存在着太多的生死之惑,隐藏了无限的佛学思想,让我们去深思,去探索,去回味。
注释:
【1】【2】【3】【4】【6】【14】【19】安妮宝贝.莲花.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2008年4月第3次印刷.
【5】【13】【15】【16】【17】【18】圣严法师.禅的世界.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6年1月第1版,2006年1月第1次印刷.
【7】大藏经.甘珠尔.
【8】童庆炳.文艺心 理学 教程【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1,第92页.
【9】童庆炳. 艺术 与人类心理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第4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