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的秋天篇1
关键词:芙蓉 芳草 同心 文选
本文要补充解释的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先录原诗全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前人关于此诗的注释、讲解甚多,且甚为精彩,如朱光潜先生在《艺文杂谈》中,朱自清先生在《古诗十九首释》中皆作有赏析。徐中舒先生《古诗十九首考》对此诗也略有考证。但前人所释尚非完璧,笔者想补充一下先贤之说,故名曰补释,本文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采芙蓉?古人常把女人的容貌比喻成芙蓉,且举数例:《诗经·泽陂》:“有蒲与荷。”毛传:“荷,芙蕖。”郑玄笺:“荷以喻所说女之容体也。”《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脸际常若芙蓉。”傅玄《美女篇》:“美女一何丽,颜若芙蓉花。”高适《效古赠崔二》:“美人芙蓉姿。”《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水上荷花不如面。”同书《破魔变文》:“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蓉出水宾(滨)。”《秋胡变文》:“新妇…乃画翠眉,便指芙蓉,身倬嫁时衣裳,罗扇遮面。”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录辞曰:“漫画眉端柳,虚匀脸上莲。”(P329)引《美东邻》曰:“笑对双脸莲开。”(P167)《破阵子》:“莲脸柳眉休晕。”(P185)《浣溪沙》:“素胸莲脸柳眉低。”王昌龄《西宫愁怨》:“芙蓉不及美人妆。”王昌龄《越女》:“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李德裕《重台芙蓉》:“芙蓉含露时,秀色波中溢。……兰泽多众芳,妍姿不相匹。”朱景玄《望莲台》:“秋台好登望,函萏发清池。半似红颜醉,凌波欲暮时。”苏辙《千叶白莲》:“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杨万里《红白莲》:“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元稹《刘阮妻》:“芙蓉脂肉绿云鬟。”王清惠《满江红》:“晕潮莲脸君王侧。”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山堂肆考》卷200《美人醉》条:“王介甫诗‘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滴臙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照粧慵’。”白仁甫《梧桐雨》:“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可见古人把芙蓉与女人相联系。《事物异名录》[10]卷三十一谓莲的异名有天女、凌波女、水宫仙子。《红楼梦》中睛雯被称为芙蓉女儿。《香艳丛书》[11]本《采莲船》有曰:“盖莲出美人。”元代的吴昌龄《端正好·美妓》:“海棠颜色红霞韵,宫额芙蓉印。”以上各证都表明“芙蓉”在古人的意识中能够用来比喻美丽的女人。
更重要的是在古人心中“芙蓉”有“同心”的含义,因此可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如梁武帝《夏歌》:“江南莲花开,红光照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昭明太子有《咏同心莲》诗,莲就是芙蓉。梁代的朱超有《咏同心芙蓉》诗。古乐府有《月节折杨柳歌》:“芙蓉始怀莲,何处觅同心。”隋代的杜公瞻《咏同心芙蓉》诗:“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唐代徐彦伯《采莲曲》:“既见同心侣,复采同心莲。”皮日休《重台莲花》:“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天中记》[12]卷53引《山居草堂记》:“钟陵之同心木芙蓉。”[13]《楚辞·九章·思美人》[14]:“因芙蓉以为媒兮。”芙蓉能作媒只因为芙蓉花有表示同心的寓意。夫妇同房的帐称芙蓉帐,就含同心之意。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帐暖度春宵。”敦煌《索义辩讽诵文》:“永锁芙蓉之帐。”古人关于采莲的诗、曲、赋很多,一般都描写男女调情。采莲实是男女交际的大好时机。女子采同心莲(即芙蓉)送给男子,就有示爱之意。采莲送情人表示男女结同心,故“采芙蓉”与下文的“同心而离居”相照应。据《事物异名录》卷三十一,芙蓉有异名为合欢莲、同心莲。徐中舒《古诗十九首考》更称:“芙夫声同,蓉容声同。芙蓉者,夫之容也。”《朱光潜全集》[15]卷三(P42—P43)谓莲与怜谐音[16],藕与偶谐音,芙蓉与夫容谐音。采“芙蓉”与“兰”者应为女子。张廷兴《谐音民俗》[17](P62)称:“莲子——恋子:乐府诗歌中常用‘莲子’借指所爱恋的人。”姜任修、张玉谷、朱光潜皆主此说,即主张此诗的主角是女子,甚确。朱自清认为此诗主角为男子,非也。
(二)关于“兰泽多芳草”一句,朱自清称:“多芳草的芳草就指兰而言。”此诗的节令,有的学者以为是在夏季。朱光潜先生就说是在盛夏,大约是根据前有“采芙蓉”之句。笔者认为此诗的节令实则应为秋天。因为兰是在秋天里芬芳。《文选》[18]卷二十八陆士衡《短歌行》:“兰以秋芳”,注引《楚辞》曰:“秋兰兮青青”,此见《九歌·少司命》。《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王注:“兰,香草也,秋而芳。”洪氏补注引《本草注》:“兰草、泽兰,二物同名。兰草一名水香。”《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麋芜。”《文选》卷三《东京赋》:“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注:“秋兰,香草,生水边,秋时盛也。”《文选》卷二十八潘正叔《赠河阳一首》:“流声馥秋兰。”《文选》卷三十一《杂体诗》录曹丕《游宴》诗曰:“秋兰被幽涯。”注引曹植《公讌诗》:“秋兰被长坂。”曹植此诗亦见《文选》卷二十。《文选》卷三十七陆士衡《谢平原内史表》:“使春枯之条,更与秋兰垂芳。”《文选》卷二十九曹子建《朔风诗一首》:“秋兰可喻。”注:“兰以秋馥。”傅玄《秋兰之篇》:“秋兰映玉池。”(映,本又作荫。当以作“映”为确。)《焦氏易林》卷十四《伤败·益》:“秋兰芬馥。”《文心雕龙·物色》:“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嵇康《声无哀乐论》:“芳荣济茂,馥如秋兰。”张衡《怨篇》:“猗猗秋兰,植彼中阿。”傅玄《飞尘篇》:“秋兰岂不芬。”皆谓兰芳在秋天。“兰泽多芳草”明是指兰草,而非春天里的兰花。《左传·宣公三年》:“梦天使与己兰。”杜注:“兰,香草。”又曰:“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说文》:“兰,香草也。”《离骚》:“谓幽兰其不可佩。”古人所佩饰者为兰草而不是兰花。其实芙蓉花开也在秋天。可观羊士谔《玩荷》:“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韩偓《荷花》:“浸***因重露,狂暴是秋风。逸调无人唱,秋塘每夜空。”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录联章曰:“尽喜秋时净洁天,……才人愿得荷花弄。”温庭筠《芙蓉》:“刺茎澹荡碧,花片参差红。吴歌秋水冷,湘庙夜云空。”陈至《赋得芙蓉出水》:“菡萏迎秋吐,夭摇映水滨。”刘兼《木芙蓉》:“是叶葳蕤霜照夜,此花烂熳火烧秋。”黄滔《木芙蓉三首》其三曰:“须到露寒方有态。”李白《古风》:“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明称荷(即芙蓉)为秋花。白居易《木芙蓉下招客饮》:“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开尽木莲开。”柳宗元《芙蓉亭》:“嘉木开芙蓉,……留连秋月宴。”郭恭《秋池一枝莲》:“秋到皆零落,凌波独吐红。” 李白《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古人采莲亦在秋天。徐玄之《采莲》:“越艳荆姝惯采莲,兰桡画楫满长川。秋来江水澄如练,映水红妆如可见。”王勃《采莲曲》:“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戎昱《采莲曲二首》其二曰:“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张籍《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秦少游《采莲》:“若耶溪边天气秋,采莲女儿溪岸头。”陆龟蒙《芙蓉》:“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芙蓉有异名曰拒霜,故知此诗节令是在秋天。朱光潜先生认为是夏天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三)“同心而离居”一句,前人注解皆未透彻。吾谓诗人技法高妙,乃取典于《易》。《周易·系辞上》[1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文选》卷二十四陆士衡《赠冯文罢迁斥丘令一首》:“利断金石,气惠秋兰。”注引《周易》此语。前引曹植《朔风诗》:“秋兰可喻。”注:“兰以秋馥,可以喻言。”《楚辞·招魂》:“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可知古人常以同心与兰相配应。《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此叹息兰草变质从俗,故后文便称:“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变质的兰草已不能同心了。古人在夫妇的卧室里烧兰香,称为兰房或兰室,即借兰香喻夫妇同心。《玉台新咏》卷二傅玄《西长安行》:“今我兮闻君,更有兮异心。香亦不可烧,环亦不可沉。香烧日有歇,环沉日有深。”香当是兰草制成的香料。燃香发出兰草的芳香更可象征“同心”,今君既有异心,故香不可烧。《汉语大词典》仅仅释兰室、兰房为妇女的居室,似未尽其意。《敦煌歌辞总编》录《怨春闺》曰:“罗帐虚熏兰麝。” 兰麝为一种可烧的香料。钱起《画鹤篇》:“兰室絪缊香且结。”兰房、兰室是因室内有兰香而得名。这样理解,“兰泽多芳草”就与“同心而离居”先后相呼应,缠绵婉转之情更加深挚。古代文人常以芙蓉与兰草并举,常见于《文选》,盖因二者皆可表同心之意。如傅玄《秋兰篇》:“秋兰映玉池,池水清且芳。芙蓉随风发,中有双鸳鸯。”“鸳鸯”更是象征男女同心的常用意象。
我们附带论及:《楚辞·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宋人苏东坡《蝶恋花》有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今人借用此典来表示异性知己到处有,但似乎少有人能知道其中理由。笔者以为芳草指秋兰,是同心的象征物。“何处无芳草”可象征何处无同心的知音[20]。
注释:
参见《古诗十九首》,依据《文选》本,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朱光潜:《艺文杂谈》,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亦见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十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见《名家析名篇》,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徐中舒:《古诗十九首考》,见《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参见《西京杂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本文所引唐诗都出自《全唐诗》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文中不一一注明。
黄征、张涌泉撰:《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参见《四库全书》本。
[10]厉荃撰:《事物异名录》,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版。
[11][清]知虫天子辑:《香艳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12]参见《四库全书》本。
[13]也见《渊鉴类函》卷407所引。
[14]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6]参证李肇:《唐国史补》(《四库全书》本)卷下:“于司空以乐曲有《想夫怜》,其名不雅,将改之。客有笑者曰‘南朝相府曾有瑞莲,故歌《相府莲》。自是后人语讹,相承不改耳’。”可知中古时代的‘怜’与‘莲’可以谐音。
[17]张廷兴:《谐音民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
版社,2000年版。
[18]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何其芳的秋天篇2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以芳草进行比喻象征,写到许多的花草,如兰、蕙、杜衡、芳芷、秋菊、芙蓉等等,大多喻指为国家培养的美好人才。这种比兴寄托的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后便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构成了特殊的意象,诗人们也用香草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陈子昂的《感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意思是说,兰花、杜若这些香花芳草,春夏长得很茂盛,绽开了美丽的花朵,发出芬芳的香气;可是生长在空寂的山林中,无人欣赏;时光飞逝,秋风来了,美好的生命就这样很快摇落死亡了。这首诗让人联想到古今许多才智之士,都有过美好的理想,但得不到实现的机会,有志者事难成,白白地度过了短暂的一生。“兰若”实际上是智士才人的象征,“芳意”则比喻美好的理想。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意思是说,怎能再经得住几回风雨摧残,春天即将匆忙地过去了,我珍惜春光,老是担心花儿开得太早,何况现在已是落花满地呢!春天啊,你暂且留下吧,听说天边长满了芳草,你回去的道路早已遮断。春天走了,不再和我攀谈。诗人采用“芳草”的比兴手法,通过暮春的愁思,来暗示对国事深重的忧虑、遭受排挤打击的愤慨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懑。诗人的这番心事不便明说,又因诗贵形象,所以用芳草来寄托。
“芳草”还用来怀人盼归,其源出于一个文学典故――《楚辞》所收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这首诗中写山中环境险恶,不可久留,盼望隐士(即诗中的“王孙”)早日归来,其中有这几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大意是说,王孙游历山中还没回来,从春草生到秋虫鸣,将近一年了,我们盼望得百无聊赖啊。诗的结尾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后来的一些诗歌中,“春草”、“芳草”、“青草”以及“萋萋”就成了怀人盼归的意象。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孙”指朋友,“远芳”、“晴翠”、“萋萋”都是形容草木茂盛,又暗寓作者心中充满怀念的情意。杜牧《长安送友人游湖南》中“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是暗中用典,“芳草远”,是说朋友到远方去了,很是想念。又如罗隐《孟浩然墓》:“数步荒榛接旧蹊,寒江漠漠草萋萋。”表现怀念之情。
“芳草”还可表示思乡之情。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烘托出了诗人思乡之情。
何其芳的秋天篇3
你,秋菊。***寒秋,笑看风过,不与百花争丽,此花开尽更无花。淡然自若,把秋和冬相连成一条玉带,让生命经历一次轮回,由繁至简,由动至静。
菊因秋而孤傲,秋因菊而动容。在天高云淡里,在月朗风清中,菊在为秋补白。
北风起,洒落一片秋心。冷霜菊梦,多少人对月长吟,自怨自艾。我也觉非圣人,而对迷失的爱,曾经捶胸顿足,空自嗟叹一地失落。
然而秋菊决非如此,其傲强铮骨,其豁达超凡,蕊寒香冷,玉骨冰肌,何顾盼蜂蝶翻飞?
秋菊为计名利,不计恩怨,淡泊达观。东篱菊盛,曾向陶公。今者诸君,谁存净心?
与菊同行,养谦谦之君风。与秋同行,显慎独之尊贵。养不得孤芳,吟不得清秋,达不及菊冷,念不及菊诗,莫说千古高风,只谓市井之人。
何其芳的秋天篇4
和秋天有关的话题,似乎不少。
秋天以秋月,尤其中秋之月为盼。一年十二度望月,因风云雨雪之故,终有时错过当圆之月。月以仲秋之月为最圆,故而它象征着人们向往的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月以仲秋之月为最美,故而中秋赏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习俗而传承至今。每逢中秋倍思亲。这倒是因为月圆了的缘故了么!
映雪皓月何苍苍。春风沐雨月朦朦。日朗朗兮月光疏。月团团兮望月稠。四时之月各种风情,这便是我对四时之月形貌变化的一点点体会。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借月喻情,借月抒怀,新月,望月,残月,成就了无数千古名篇,抒发着与各种思念、怀念相关的情感。我宁愿相信,奔放的思想始终追随着月亮的脚步,随它的阴晴圆缺而产生心灵共振和情感的共鸣与寄托。
秋品秋香。这幽幽暗香来自于桂花。八月桂花遍地开。农历八月,尤其仲秋前后,丛丛桂花怒放,芳香远溢。在苏州市区大街小巷,公园住宅区,大面积种植的桂花树,当每年秋季桂花绽放,使得整个城市都沉浸于桂花的浓郁暗香,给这原本就风情无限的金秋增添无限芬芳。八月桂花处处开,秋月无声暗香来。花开深处香馥馥,月伴秋花尽舒怀。花傍月,月伴花,风花雪月四时情。
秋日秋色。最美的秋色来自于谷稻成熟的金色巨浪。秋日午后的暖阳里,无忧无虑徜徉于丰收的田野。秋风抚动一片片麦浪,空气中弥漫稻谷芬芳。夜晚躺在软软的高高的麦垛上,听风儿细语咛哝,望星儿美目生情。这样沉醉的一刻,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又都可以入梦!只是我们这些远离乡村的人儿,能体会一次这样的时光简直是一种奢侈的愿望。
访秋色于山林。不知何时起我爱上山林。山中有四时,四时各景致。春雨过后的千层碧绿,浪漫山花难掩的俏丽。夏日清爽的天然氧吧,各种生物活力无限。此刻山林是聆听自然、放纵身心的天籁。秋日的成熟装点着的丰富和满足。当漫山遍野红叶燃烧,一场视觉的盛宴过后会使人将心里盛满的激情随它们一起释放。冬日有它独特的风情。碧树凋零,盖满雪花的枝头凝如玉,静若止。枯枝里蕴含生命的希望,严寒之至预示温暖再度来临。秋色,是冰雪来临前花枝的极至展示,将最后的成熟和美丽尽情绽放。漫山枝叶何彤彤,无限风景金秋中。
秋雨绸缪。烟雨濛濛,说的是江南三月天,小雨淅沥不尽,似那心事缠绵不完。却哪知,秋雨依旧绵绵。寂寥雨夜,撑着花伞,踱步于梧桐深巷。不知疲倦的秋雨卷弯了霓虹,打痛了梧桐,浸润原本有些潮湿的心。青石板路偶尔溅起的一颗水花,打断冥想中深巷里的故事沉沉。春雨有意,秋雨岂乏情。这秋雨,不比春雨缺少柔情。
飒爽属秋风。花之摇曳,水之动容,云之幻化,全因风儿过分殷勤。任千般秋色,这风花雪月的四时情景,没有了风,便少了风情。
何其芳的秋天篇5
《霸王别姬》是丰厚的,它能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皆因两位伶人――程蝶衣与师兄段小楼悲欢缠绵的故事熬出了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
段小楼因对祸事的恐惧和家庭的牵绊,中断演戏,这不是“霸王别姬”,而是“伶人别戏”;“”时期,兄弟二人“反目”,对毕生艺术追求深感失落的程蝶衣自刎于舞台之上,这不是“姬别霸王”,也是“伶人别戏”。然而这是电影上的,现实中的“名伶别戏”,比舞台上、电影里还让人唏嘘。幸好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梅兰芳、程砚秋已逝,否则不知道生存状态将是如何。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他们是大角,是戏班的台柱,京剧之栋梁。京剧《霸王别姬》,是梅兰芳这位绝代名伶的拿手好戏。学生时代的***,为看一出梅兰芳的戏,大冬天把铺盖都卖了。1949年后,当了***长的他,把这故事亲口告诉了梅兰芳。梅先生感动地说:“以后我请您,我请您。”谁都知道,这个“以后”,若搁在“”,必然是“没戏”。
“就像研究梅兰芳必须研究他的八卦情史一样,研究马连良则必须研究他的请客菜单。”早在2004年,在作家章诒和的名篇《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中,我们见识了马连良。为了艺术生命的持久,马连良早年的生活很有规律,对饮食更是讲究。“马先生的吃就和他唱的戏一样,前者精致到挑剔,后者挑剔到精致。”有时他请客,简直就是“共赴圣餐”。马连良最爱吃两益轩饭庄的烹虾段。每逢渤海对虾上市,他必请好友同往。叫这道菜时,必吩咐要“分盘分炒”。即炒三五对虾,用八寸盘盛上。吃完一盘,再炒一盘。有时连吃三四盘……这当然都是上世纪前半叶的事。
马连良是在1951年由派人至香港接回大陆的。“墙里静好,墙外世事扰”,其实墙里也被扰得无法安生了――别说演戏。到了“”,马连良家被***洗劫一空。1966年12月13日中午,剧团食堂开饭了,大家排队。马连良问站在他前面的张君秋:“今儿吃什么呀?”张君秋答:“吃面条,挺好的,您来三两吧。”马连良买了一碗,之后,便摔倒在地。拐棍,面条,饭碗都扔了出去。16日,马连良遽然长逝。
何其芳的秋天篇6
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出生于一个守旧的大家庭,“永芳”之名,受之父母,其蕴之意,可推为“让芬芳之名流传千古”。后自改名字,曰“其芳”,谦谦君子之范已从姓名溢出。无怪乎诗人后来能快速接受新思潮,阅读大量新诗,并开始了他清纯、脱俗风格的散文诗歌创作。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这是一个20岁左右大学生的作品,不管是从词句到意境,还是从构思到技法,竟是如此自然与成熟,一如成熟的,美艳绝伦;又如清纯的少女,卓立拔俗。长江后浪推前浪,魏晋大诗人谢灵运如能穿越,看了这首诗,也定会为之击节赞叹。质朴的文字幻化为一幅幅轻柔而又实在的梦境,清新而又宁静,淡雅而又浓郁,朦胧而又透彻。是个人追寻的一种企盼与构画,还是理想社会的一种探求与预言?作为读者的我们只能凭借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去猜度了,或者二者均有之吧。
一个大学生,以笔代步,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决定将自己的足迹定格在山村、水乡、草原三个自己十分留恋的地方。然后,用幻美的颜色和轻灵的笔法,给我们描绘了三幅极为别致、极富神韵的画面,三幅画面既流动又整合,这便是《秋天》
第一幅画面的景点是山村,这里展示了两个劳动场景:一个是山谷伐木,一个是园中采摘瓜果。首句先用“震落”,后用“丁丁”,都从侧面写出了山中伐木活动,含而不露。“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给读者留下了空阔的想象空间。而“露珠”前面用“满披”一词进行修饰,既让画面有声之前有形,又暗示人们入山时间之早。诚然,这两行美丽的诗句不外乎从《伐檀》中化用而来,但是诗人在这两句诗的顺序上来了个颠倒,由近及远,将读者的思绪引向远古,让人进入一种邈远、氤氲、朦胧的氛围。“飘出幽谷”,让人感觉亦真亦幻,如入仙境。接着从时间角度,由远及近,展示了第二个劳动场景:妇女和孩子背着背篓在园中采摘瓜果,瓜果那么多,又那么大,甚至那么香,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容。两个场景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山民们过着丰衣足食、返璞归真的生活,甚至连镰刀也可以“沾光”――“饱食稻香”。这里既有自然分工的忙碌,又有丰收后的喜悦与闲适。因此,笔者认为,此情此景也决非刘真福先生的“农家丰收***”几字能概括的。是啊,如此慷慨和富足的秋天,谁不喜欢,谁不留恋呢?纯洁的诗人便有了个美好的愿望――让这样的秋天永远停留在这民风淳朴的山村吧。
第二幅画面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的风景,一位渔民在深秋的清晨,冒着冷雾,撒网、收网,并无所获。环境如此清寂,形同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满怀希望虔诚的投入,打捞的却是空空如也。按理,渔人的心理相应是空落落的,可诗人却笔锋一转,“轻轻”一词真是耐人寻味。既可以暗含渔人失望而归的心态,又可以理解为渔人悠然自适,并不是为“鱼”而“渔”,而是以一种极为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同时又不破坏全诗轻柔的氛围,情调是那么和谐、统一。秋天本是个成熟的季节,“游戏”一词却让秋天变得如此天真与淘气,它与渔人玩起了捉迷藏,一种梦幻般的人伦之乐在这条渔船上,不!是这个江南水乡上的演绎。掩卷稍思,不难发现渔人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将自己的心胸情感、志趣与渔人合二为一。心灵的那份宁静与淡泊,悠然与豁达同陶潜又有何异?
何其芳的秋天篇7
我们心中都有一棵桂花树,桂花开了又谢,而树永远是花精神的寄托,树永远在,花也一直存在,一起走过一个季节。我们心中的花永远不凋残,陪着我们走过一生;就算有距离的界限,我们的友情也不会凋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生四年级作文桂花600字左右,供大家学习。
小学生四年级作文桂花600字左右1我站在老家旁的桂花树下,抬头看,是满树的金银桂。它留下那令人匪夷所思的芳香。
平时,所能看到的桂花树只有叶子,这叶子中间大,两端尖,七分坚硬,又带着三分柔软。叶片边缘,排列着整齐的刺。我轻轻碰它,想起小时候曾被它扎过。
八月,是桂花开的最放肆的时候。一朵花,几乎肉眼都看不见,只能感觉那是一团淡黄色,微吐芳香。而满树的桂花却黄得耀眼,仿佛这树是由纯金和碧玉镶嵌而成。桂花从不吝啬于它的芳香,浓郁而自然,曾有“桂花飘香传十里”的说法。
或许它不能飘香十里,却实实在在地飘到了我的心上。
在桂花的一生中,唯有八月是旺季,平时满树绿叶的它并不引人注目。因为人们此刻总是赞美梅的傲骨,兰的幽芳,竹的常青,菊的霸气。可它却不顾这些,在他有生之年,为人间留下一串有一串金黄,一缕又一缕芳香,且年复一年。它从不厌倦于年年开出那相似的花,只是希望自己短暂的生命,在开花的瞬间能得到一种升华,得到生命的停留而被铭记。
曾经站在这儿的我只是个儿童,现在我却已进入少年,不禁想起高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刘希夷,感叹时间飞逝。可又想起席慕容的《贝壳》中那句“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
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桂花与人也都是如此。在有形的生命中的努力,可以化为无形生命中的精神,不管人们用什么态度看待我们,我们都要将事做得更好。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为祖国现出力量。
今年八月,桂花依然开,开得盛,开得美。今年八月,我又观桂花开,为之心潮澎湃。
小学生四年级作文桂花600字左右2秋是黄的,它染黄了庄稼,镀金了菊花,秋风枝头的果子也逐渐露出阳光般的色彩。
在这诸多被金风染黄的景物中,桂花并不算夺目。她不似庄稼的黄满目可见,亦不似菊花的黄金光耀眼,更不似果实的黄令人垂涎。她深藏在枝头叶底的碧绿中,你不留心,不细找,断然发现不了她的存在。可她又以自身独特的气息提醒着你——她已走来!她正灿烂!由不得你不去驻足,仰望,霁颜……
有时稍加思索,这花香得似乎无理:那么一丁点儿的微花小朵,怎么能够释放出那么多的清香?经凉风的涤荡,山岚的滋养,花香四散开去,竟把这古铜色的酒爵装得满满荡荡,并从这高山溢向凡间,真正的香满溢清。仿佛秋风不再是秋风,而是新烹的积年的雨水;丹桂也不再是丹桂,竟是焙炒正香的新茗;这山窝也不再是山窝,恰似一捧碧绿的“瓠爮斝”。
秋风似水,从天外注入斝中,冲荡得金桂释放积蓄了一年的清香,在碧玉斝中升腾、扩散、翻腾、弥漫……竟浸染出满斝的芬芳,沁润得满山满谷尽是桂香。即随秋风流下尘世,亦不见其芳香有所失。雨滋雾绕,其芳香愈加清雅;日蒸月酿,其芳香愈加醇厚。
仔细思之,这满斛的清香又深为有据:桂花虽小,然葩众则香自然浓。细看满枝的四瓣小花,排挤得密密麻麻,每一朵都想用自己的清香吸引来者的注意,都希望自己比周围的花都香一些,于是更加努力地尽情释放着秋的讯息。众葩竞芬芳,这清香汇合在一起,自然醇厚,其吸引力远远大于一朵鹅黄娇英,引得每一个过客都在树下留步。
再者,这青山绿水间灵秀之气比比皆是,四季不绝。尽赋予此山水间的奇花异草,桂树得之者比别树又多,所以其他花香原比不得桂花香。钟灵独毓此一根秀苗,她再不香是没有道理的。桂花果然不负钟灵之育,努力地挥发自己终年所储的清香,盛满这灵秀的如斝之涧。这孕育何等心苦、尽力,这挥发又何等的虔诚、尽情!
每次桂树下过,总要驻足品悟;每次驻足品悟,总是感动满腹!
小学生四年级作文桂花600字左右3刚走出家门,我便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令我顿时神清气爽---那是八月桂花香。
走近那一丛桂花树,霎时间已不是一缕飘香,而是一股又一股浓郁的香。那香味铺天盖地地扑来,把我笼罩在其中,阵阵轻风把香味吹到我面前,似乎我也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株桂花树。小小的桂花儿像点点碎银,又像是一张张稚嫩可爱的笑脸,那香气从每一个灿烂的笑脸中渗透出来,弥漫了整个秋天的空气。此情此景,不禁令我回想起家乡的那片桂花林。
那时的我,还是个稚嫩的孩子,整天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在田野里,小路上穿梭,而后山那一片桂花林,便是我们玩乐的乐园。每年秋天刚至,桂花们便会把含苞未放的花骨朵绽开,里面的小黄花发出浓浓的香味,香气袭人,我们在林子里闻着桂花香捉迷藏,过家家,好不快活。一阵秋风吹过,桂花树沙沙作响,许多小小的桂花便被抖落到了地上,如同一个个可爱的精灵,我总会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想要接住几朵美丽的桂花,仔细地观察着它,它是那样地娇小可爱,令我着迷。
每逢桂花飘香时,我总能品尝到外婆亲手做的桂花糕,淡淡的鹅黄色,浓郁的香气,甜美的味道,令我回味无穷。我也曾品尝过杭州的特色桂花糕,虽说比外婆做的更细致,但我总觉得味道还是比不上外婆亲手做的桂花糕。虽说这些都已是几年前的事了,但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可惜的是,家乡的那片桂花林早已被伐了用作盖楼,而外婆也已经年近古稀,再没有精力为我亲手做桂花糕了,但我对桂花的特殊情感,却早已扎下了根。
桂花是报秋的使者,它四季常青,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盛开在微寒的八月,带给人们温暖的芳香,桂花树不仅是难得的工业原料,还是制作高档家具与雕刻的优质材料;此外桂花还能制成桂花茶,桂花糕等等。一朵桂花并不是很香,但每一朵桂花都奉献出自己的香,拧成一股股结实的香绳,沁人心脾,令人流连忘返。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每一朵桂花虽然只有那么一丁点微不足道的香气,但它们若团结起来就散发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香气,因为这香气中弥漫着它们无私的品质。桂花的这种精神比它的香更香,更值得我们欣赏。
时光飞逝,如今又是桂花飘香时,我要感谢美丽的桂花,感谢你们无私的奉献,你是秋的使者,我心中的花。
小学生四年级作文桂花600字左右4桂花,这种花我们并不陌生,当圆月高照,她总会伴着圆月,陆续开放,待到漆黑的夜幕渐渐拉开,她,就回不遗余力的散发着浓厚的清香,让整个城市都浸在她得清香中。
桂花树的样子像一个笨手笨脚的小傻瓜,脑袋上戴了一顶绿帽子,她不像桃花树那样像一位恬静娴雅的少女,她不像垂柳那样像一个婀娜多姿的舞员,甚至u,她连树木中的“男汉子”雪松都比不过。
但桂花开花时,却十分惹人喜爱,可是那小小的花儿总是藏在茂密的树丛中,细心的人会随着香味来到桂花树的底下,仔细寻找花儿,拨开这层薄薄的的云雾,发现这香气的主人,而粗心大意的人则会把这香味的主人认成是菊花、月季等。她们这些花都是花枝招展,一个个争芳斗艳,会让人心花怒放,心情喜悦。
如果你问我喜欢什么花,我肯定毫不犹豫地说桂花。
因为我喜欢她的朴素。
她从不会像其他花一样怒放枝头,她只会默默地散发着清香,她不会像其他花一样娇艳无比,她只会一簇一簇的做好她的本职,美丽与娇艳跟本打动不了她,她更不会像其他花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打,他只会接受风雨的滋润,顽强的抵抗给他生命带来危险的东西,我喜欢她的朴素。
因为我喜欢她的灵魂。
规划的灵魂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的,就像梅花的灵魂一样,她们两姐妹永远是最特殊最平凡而最有品格的,一个坚强,一个不贪慕虚荣,一个不向困难低头,一个不嫉妒别人,只要能做到,那这个人就是一个国家的栋梁。我喜欢她的灵魂。
因为我喜欢她的香气。
桂花的香气不会像香水、香纸巾那样让人闻多了就头昏,她的香气是淡雅自然,直沁心脾,让人难以忘记,有时还会眷恋起来,回味无穷。她的香气只有短短的几天就没了,让人感到了它的珍贵,而且,桂花可以泡茶,做糕点等,我记得家人吃桂花糕是赞美桂花糕说:“只得意这一口,吃完又得等月圆”。我喜欢她的香气。
我赞美桂花,我喜爱桂花,你同样吗?
小学生四年级作文桂花600字左右5从家骑车到学校,有三条路是我常走的:第一条是新公路,近几年修的,它宽阔,平坦,一路走下来分了两个“世界”,分界线是一座桥,一半路是居民区,一半是田野;第二条比第一条稍窄,也分了两个“世界”,一样的是居民区;还有一条,最窄,若是骑自行车并排着走,才容的下三辆,一路下来还是分两个“世界”,以一种特别的香味为界,一边是并排着的农房,另一边就是飘出香味的桂树。
说起桂花,我跟她缘分还不小。几年前,许是工作都需要,父亲从另一个小镇调到了现在这座小镇。于是,我们一家也都迁了过来。那时正值秋天,也正是桂花盛开的时候,香气溢满小镇。也许是当时尚小的缘故,只感觉这气味芳香怡人,每每闻到,很是舒服,我便把这桂香私自地当作这里的味道。
怀着这份特殊的感情,我渐渐长大,而今已进入高中。
每天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三条路线任我挑。譬如早上起来,偶感不清醒,我便选择走那新公路,因为走过田野,会让人觉得宽广,空旷,徐徐而来的清风是解醒的;上午放学,三五个学友,总会选择第二条路,除了树荫,田野以及村民坐在一起愉悦的说笑声,更有我们解脱了紧张学习后的一路嬉笑;有时可能因为一场球赛,一次作业或者比往常晚了些许出发,自然的,我会选择第三条小路,虽然窄了些,却是最近的……
前两天,心情一直不太好,纵向走静且近的路,也就更多的选择了这第三条小路。无心看风景,只是浑于内心,想一个人安静安静。不经意间,一股陌生且熟悉的香味扑鼻而来。那一刻,豁然的,一种清新透彻全身。啊,桂香?怎么?前几天才走过的,却没闻到?
何其芳的秋天篇8
关键词:爱情 现实 幻想 悲观 乐观
何其芳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作品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特的抒情散文体;后期作品质朴,明朗,乐观,展现了一个曾在梦中寻路的知识者思想那个情感发生变化的诗性历程。作为何其芳早期的代表作,《画梦录》以独特的“独语”体式在“五四”时期散文更多的驻足于现实情景的描绘,客观现象的评价中脱颖而出,书写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将自己最真诚的情绪、心理、表现出来,正因为面对的“读者”是自己的内心,所以情感最真挚,不需要伪装,作者的忧伤之情也浸润笔尖。也正因为面对的是自我,所以文字朦胧含糊,人们常常把这种散文名为“朦胧诗”。
在这本《画梦录》中:梦,爱情,死亡是三个不可绕开的话题,整部《画梦录》可看作是作者一个梦的表达,在这个梦中,又有着对爱的幻想,对死亡的描述。下面我就针对其中一点――爱的阐释,进行自我的分析。刚才也谈到了,整部《画梦录》可谓是作者的一个梦,是一种幻想,这个“梦”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手法,所以在下面谈到的现实爱情就可以当作是作者对现实爱情的真实想法。
一、表层意义上:对现实爱情的悲观逃避
《画梦录》的创作,按照何其芳的话说,是一种偶然性的创作。但在这种偶然的背后一定存在着必然的原因,何其芳由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转向散文的写作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宣泄。何其芳在《梦中道路》这篇文章中说道:“不分行的书写更适宜于表达我的郁结和颓丧”。[1]在《画梦录》收集的十七篇散文中,处处流露着一种孤独和寂寞之情。我主要从主题表达和意境、色彩两个方面论述我的观点。
第一:主题上的哀伤
《墓》中,一个美丽纯洁的十六岁的农家少女铃铃在静静的度过十六载后,还没尝到爱情带来的幸福的滋味时,便郁郁而死。在死后的一个初秋的薄暮,一个从外面世界归来的陌生男子――雪麟,在看到冷冰冰的坟墓,望着小墓碑上“铃铃”二字,开始编制自己与铃铃的梦。在梦中,他们散布在黄昏中,散布在夜晚中,他给她讲《小女人鱼》的故事……
本是一个美丽感人的爱情,却与死亡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只有美丽开始,没有完美结局的爱情。这一切都是在雪麟的梦中,在这里,雪麟是隐含作者的传声筒,隐含作者借雪麟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作者的笔下,完美的爱情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实现。而死亡才能让一切得以实现。这种把死亡当做灵魂救赎的观点是“渴求死亡”的表现,“她期待的毕竟来了,那伟大的力,那黑暗的手遮到他眼前,冷的呼吸透过她的心,那无声的灵语吩咐她睡下安息”。[2]她渴望的是死亡,但是作者又写道“不是你,期待的不是你”,[2]她期待是一种爱情,这又是一种对现世的眷恋。她所期待爱情在死后得以实现,爱情与死亡相结合,这意味着作者对现实爱情的悲观,他认为在现实中,完美的爱情最终会淹没在死亡之中。
《黄昏》一文,描写了失恋的我独自矗立在街头,看到马车的经过,感到了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对于爱情的感受,作者写道:“我曾有一些带伤感之黄色的欢乐”,[2]拥有爱情时,我们曾经约言:选一个有阳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巅去。但这美丽的誓言却在“不经意间”被废弃了,留下“我”一个人孤独忧郁的伫立在黄昏的街头。这是一种对爱情的悲观,再美好的誓言只是一刹那的感动。
第二:颜色和意境的描写渲染忧郁之情。
作者选择不完美的爱情作为表现对象,暗含着作者对现实爱情的一种悲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爱情本身的绝望。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总结叔本华与尼采的理论之一是“艺术反应人生,即具体形象表现内心不可捉摸的感情和情绪”,[3]所以作者除了通过表现对象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爱情的悲观,作者在文中也采用了很多意象和颜色来表达对爱情的态度。这些意象和颜色作为一种可触摸或者可感觉的具体形象也同样表现了作者内心中对爱情的悲观之情。
在意象的选择上,“墓”“初秋”“黄昏”“黑夜”是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有机的结合,蕴造出一种悲伤,孤独的气氛,从而为作者的观念表达做铺垫。如,“墓”这一意象,不仅是一种死亡和结束的象征,更有一种现实与理想的分割点的意味,用佛家用语就是,现世与彼岸的分界点。它不仅代表着小铃铃的死亡,也意味着爱情在现实世界中的死亡。小铃铃与雪麟的爱情只有在彼岸中才能实现,所以,墓碑既是现实爱情的终结,也是幸福爱情的开始。“初秋”这个表时令的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便常被引用,“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节,基本上影响了中国所有的文人,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将悲秋写入了中国的诗坛。
另外,作者也喜欢一些冷色调的颜色来映衬自己的观念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人对色彩的经验和他对情感的体验之间,实际上有类似的地方”。所以颜色就蕴含了作者的思想和对事物的态度。例如:在《墓》中,“初秋的薄暮。翠岩的横屏环拥出旷大草地,有常绿的柏树作天幕。曲曲的清溪流泻着幽冷……”[2]翠岩的横屏、常绿的柏树、曲曲的清溪使整个画面“流泻着幽冷”,“白色的石碑”为作品打上了感伤基调。
何其芳这种对现实爱情的悲观和逃避在其诗歌中也看到,在一首《爱情》中,他写道“南方的爱情是沉沉地睡着的,它醒来的扑翅声也催人入睡。”“北方的爱情是警醒着得,而且有轻的残忍的脚步”。[4]这首诗作于1932年春夏之际,正值作者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根据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对于身处北方的作者而言,南方的爱情是作者幻想中的爱情,北方的爱情是现实爱情的代表,“白色的陨星”“一滴清泪”这就是作者对现实爱情的感受和认识。
二、深层结构中:对甜蜜爱情的向往追求
在何其芳的脑海中一直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出现在文学书籍里和我的幻想的世界。哪个世界是闪耀着光亮的,是充满着纯真的欢乐。高尚的行为和善良可爱的心灵的。另外一个是环绕在我周围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却是灰色的,是缺乏同情的,而且到处伸张着堕落的道路的。我总是依恋和流连于前一个世界而忽视和逃避后一个世界。”[5]
作者笔下的爱情的之所以不完美,是因为现实环境的阻碍,而不是爱情本身的原因。疾病导致的死亡,距离导致的相思,传统习俗,都是引起爱情不完美的外部因素。但他并没有对爱情绝望,他依然相信真挚爱情的存在;没有放弃爱情,也没有对爱情绝望,文本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幻想之中,他始终相信爱情,并且在不断地追逐爱情。正如张龙福在《心理批评:》中提到:“孤独,并不意味着何其芳的内心世界万年俱灰,一无所求。实际上,真正深刻强烈的人生孤独,必然产生出对爱和死的双重追求。因为只有经历了爱与死的双重体验,才能领略人生孤独的真谛。”[6]
《墓》中,小铃铃死了,但在雪麟的幻想之中,他和小铃铃有了一段美妙的约会,他们的爱是那么的真实,是那么令人向往。虽然现实的爱情没有了,但在未来的世界里依然有爱情的存在。《秋海棠》中思妇的惆怅,就在秋海棠生长的那刻,是不是已经有了化解。“就在这铺满了绿苔,不见砌痕的阶下,秋海棠茁长出来了。两瓣圆圆的鼓着如玫瑰颊间的酒窝,两瓣长长的伸展着如羡慕昆虫们飞游的翅,叶面是绿的,叶背是红的,附生着茸茸的浅毛,朱色的茎斜斜的从石阑干的础下擎出,如同擎出一个古代得甜美的故事。”[2]这是作者对爱情报有希望的表现,在作者的眼中,未来的一天这种思念会被爱情的长相厮守所代替的。
为什么作者会有对甜蜜爱情的渴望呢?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潜意识之中是一个对爱情报有积极态度的人,那进一步讲,有什么可以判定作者是有积极的爱情观呢?这将是下面讨论的重点。
三、积极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的确,在《画梦录》所创造的梦幻世界中“充满忧郁与颓废的情调”[7],给读者一种压抑之情,带有一种消极悲观之情,“是孤独者灵魂独语,内心的梦想,心灵的蕴藉”[8],但文中表现出来的忧郁悲观之情,并不代表作者现实生活中对爱情,对人生的悲观和绝望,相反,作者对理想中爱情的甜蜜想象,正说明了作者积极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正是作何积极的爱情观导致作者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换句话说何其芳是一个对爱情充满希望的人,他对现实爱情的悲观只是暂时的,他实际上是一个拥有积极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人。“我饮着不幸的爱情给我的苦泪,日夜等待熟悉的梦来复着我睡,不管外面的呼唤草一样青青蔓延,手指一样敲到我紧闭的门前。”[4]这是早期诗歌《慨叹》中的几句诗,最能代表了作者对爱情的真实看法。
弗洛伊德说过:“心灵内也许同时容纳两种互相反对或矛盾倾向的地方;也许一个倾向的优越而使相反倾向降落到潜意识之内。”[9]现实中,何其芳对爱情感到悲观,却在幻想中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与追求,认为爱情是甜蜜的,显而易见,这种对甜蜜爱情的追求是作者潜意识中的,也是作者内心中对爱情的最真实的想法,这也是作者自己也没有认识到的。
凯贝尔谈到“诗的治愈力”时说道“毫无疑问,诗的最终一个原因就是:对许许多多人来说,它可以书法怨愤,使他们不致疯狂。”[10]这句话虽然对象是指诗歌,但我认为这同样也适用于所有的文学样式。换句话而言,文学写作可以让人们书写怨愤,避免因怨恨而发狂,作家通过写作来得到“净化”或者说“情绪的缓和”,所谓情绪的缓和其实就是指本能的潜在能量得到了适当的宣泄。这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只有潜在能量急需并得到引动或刺激时才会进行表现,这主要是指文艺的表现;二是:主题只有感觉到这种能量存在时才会主动去表现,也就是说对于主体而言必须有两个相对的能量同时存在,并且有一方要相对大于另一方时,处于弱势的一方才会被感觉到。一个精神病患者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病进行精神病方面的写作。一个真正对生活悲观绝望的人不会静下心来去书写自己的悲观忧郁。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论证何其芳的《画梦录》中爱情观,可以得出何其芳并不是一个对生活,对爱情悲观绝望的人,而是一个拥有积极热情和对爱情充满向往的人。
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在文本中也有体现。《岩》中:“还是向前好了,人生譬如走路”,[2]炉边夜话中“我们以为幸福在东方,向之奔逐,却也许在西方、然而错误的奔逐也是幸福的,因为有些希望伴着它。”[2]这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除去思考的内容,单就于一个乐于思考之人,怎能是一个对生活失去希望之人?同样,一个对人生充满希望之人,怎能因为经历过一时的挫折而对爱情绝望呢?
尽管孤独,寂寞,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希望,也没有悲观绝望,而是对人生依然充满了热情,这不正如石缝中的小草吗?虽然要独自去品尝孤独和苦楚,但并不因此对生命绝望反而更加坚强。
注释:
[1]何其芳.梦中的道路[J]....
[2]何其芳.画梦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4]何其芳.预言[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5.
[5]何其芳.写诗的经过[M]//易明善.何其芳研究专集.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6]张龙福. 心理批评[J].文学评论1994(2).
[7]格非.现代散文六十家[M.天津..文艺出版社.1980.
[8]余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
[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M].
[10]约翰.凯贝尔.历史和批评论文集[M].
参考文献:
[1]何其芳.写诗的经过[M]//易明善.何其芳研究专集.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2]何其芳.梦中的道路[J]....
[3]何其芳.画梦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5]何其芳.预言[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5.
[6]张龙福. 心理批评[J].文学评论1994(2).
[7]格非.现代散文六十家[M.天津..文艺出版社.1980.
[8]余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
[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M].
何其芳的秋天篇9
我只是个戏子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席慕容《戏子》
几年前的一部电影《梅兰芳》的一幕:梅兰芳要学戏,其伯父梅雨田对梅兰芳说:“大伯不想让你再戴这纸枷锁,不想让你再遭演戏的罪。” 一副纸枷锁,沿袭千年,梨园中的婉转清脆浑厚苍劲,台上的五彩缤纷繁华似梦,终究被牢牢套进这纸枷锁中。颠沛半生往事成空,那角儿争了一辈子的,如烟尘散落,到终了还是自个儿独守着那份寂寞,如初。演了一辈子戏的角儿,回头看看,这辈子的起起落落跌宕起伏不也正是一部悲喜剧,只是这血泪与笑容交织的人生剧场里,观众只是自己。
风流云散言慧珠
一直喜欢《庄子》中的一个词:风流云散。聚散如风,纤云弄巧,点点清淡,却又有着说不出的风流韵致。恰如京戏里的水袖飘飘,漫卷轻甩,那袅娜那仪态让所有的言语单单指向了一个美字。而配得上这风流云散的俊逸洒脱的,近百年中整个梨园行当唯有言慧珠一人。
言慧珠是梅兰芳先生的高足,她扮相艳丽、亭亭玉立,嗓音清亮圆润,又文武兼擅,创造性地继承梅派,开拓梅派表演领域。尤其是她演的《贵妃醉酒》,突破了“贵而不醉”或“醉而不贵”的通例,创造了“贵而欲醉、醉而犹贵”的意境。戏里戏外,她永远都是那么光彩夺目;台上台下,她用美惊艳了万千观众。去戏园子看戏,她身着绛红色的呢子大衣,脖子上围着两条玄狐,高跟鞋踩出的清脆韵律中,她“容光四射,明媚照人”,坐下后挺着脖子用眼睛向前后左右扫射一遍,接着抬起手理理鬓角,打开手包,用小镜子照着补妆,扑扑粉、抹抹红。她的这些小动作,也好像在告诉人们“言慧珠在此”。
她率真直爽,甚至是百无禁忌。如此女子的感情留给观众的却是一片唏嘘:言慧珠与男影星白云热恋,他俩住在上海的扬子饭店。“多才惹得多愁,多情便有多忧。”因为戏曲演员每晚有戏,朋友请客一般都设在中午。有车来接言慧珠,她出门前一再叮嘱:“你不要出去噢,我很快回来。”酒席的时间一长,她就很着急。有时拉了女友(顾正秋)悄悄溜出。在电话机旁,言慧珠请女友给白云打电话,说个假名约他到某个地方见面,对方同意了,挂断电话,言慧珠眼圈一红,深深叹口气说:“做一个女人真苦。”孰料一语成谶,流离半生颠沛天涯,一代佳人香消玉殒于那场浩劫。1966年9月11日凌晨,她在自家的卫生间悬梁自尽,年仅47岁。著名戏曲理论家龚和德先生说:“言慧珠的一辈子活得太超前了,时代跟不上,历史不允许,她没有生路!”
章诒和说她是“大形于色,且一切都大形于色。说话行事,从来不分什么时间、地点、场合及对象,呼啸来去,旁若无人”。而这一切,也为她此后的悲剧深深埋下伏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更何况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她如此锋芒毕露张扬于外的性格结局只会是一场悲剧。
戏比天大常香玉
希腊哲学家认为悲剧可以划分为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相较于言慧珠的无羁奔放,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则要平和得多。这份淡远的平和,亦如一副软甲,守卫着她有惊无险地经历过那段落寞的惨境。
说起常香玉,不得不提起她那句“戏比天大”。上世纪30年代末的开封,一所小学校包场演戏,戏台上一个小姑娘表演耍***。突然,***被她一脚踢到台下,顿时引起一片惊叫,前几排的观众吓得缩脖子捂脑袋,后排的观众齐刷刷站了起来。一个小学生捂着脑袋哭道:“头被砸了个疙瘩。” 事后,小姑娘的父亲说:“孩子,祖师爷说过,上了台,戏比天大。哪怕天塌下来,也要把戏唱好,不能有一丝一毫马虎。”这个小姑娘就是常香玉, 正是这场童年意外得到的教诲,让她终其一生对戏有着骨子里的敬畏和执着。
相较于其他家学渊源的名角儿,常香玉可谓出身寒门。常香玉出身于普通的艺人家庭,1932年3月(十岁)为救场第一次登台客串了《铡美案》,在剧中饰演英哥(娃娃生),随后就下决心学戏。同年5月就随父亲张福仙搭班开始拜师学艺,先后拜了翟燕身、葛燕亭、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初学武丑、小生、须生,后专演花旦。家族中没有璀璨的明星,京城的舞台离她又是那样的遥远。常香玉的艺术成就是在山村简陋的戏台、县乡简陋的剧场慢慢沉淀下来的。她充满草根气息的经历,又让她终生与大众为伴。而她百年之后,相关部门为其追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无法断言她的戏是最好的,也不能说她的表演是最完美的,然而“人民”二字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她用执着的表演向人民诠释着“戏比天大”。
然而阴差阳错,常香玉被广为人知乃至被铭记不是因为她的戏,而是因为她的一项***治活动,进行全国性的义演为志愿***捐献飞机。时过境迁,那架曾经翱翔于天际的战鹰如今早已退役,只是那件壮举却成为她德艺双馨的符号,而被打上深深的意识形态烙印。尽管心中景仰,但我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记住的是她铿锵的腔调有力的唱词。
戏比天大,其他的身后事又何必在意?
风雨潇潇程砚秋
“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
“在这个小花园内,我演了好几十年的戏,太疲倦太厌倦了,所见所闻感到太没有什么意味了,常想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在台上装模作样、扭扭捏捏是干什么呢?我要求,希望***让我去做一些新鲜的平凡的事情尝试尝试,我觉得是有趣味的,这是我的要求。人生如轻云易逝,在这五六年内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大半辈子以戏为命,于生命最后的几年中却厌倦了演戏厌倦了舞台,这是程砚秋的原话,你信吗?章诒和说,我信。
程砚秋是与梅兰芳齐名的京剧艺术表演大师,是当代的大艺术家,是京戏程派艺术的开山鼻祖。究竟是什么让一辈子以戏为生的人,写下以上的文字,已成为一段公案或许永不可考。而翻开书页,细读这些文字,却是满心的苍凉和无奈。他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唱戏;他在总结自己人生的时候,却执拗又坚决地认为,唱戏是其人生最大的错误。厌了,倦了,只是这暮秋的潇潇寒雨是否敲打出京戏的一板一眼。细细回味这一生,却只留了一个鲜红如血的叉号为总结。
1941年初秋傍晚,他与学生(刘迎秋)漫步北京什刹前海塘侧,望着晚霞的一片暗红,程砚秋若有所感地说:“人生即是演戏,社会即是舞台,人人都是演员。”遂又指着环绕四周的景色说:“你看,这是多么美的天然布景!我们演戏,不过是戏中串戏罢了。”人究竟是观众,还是角色?是人演戏,还是戏演人?似乎都不大好说,也不易说。想起辛弃疾那首《丑奴儿》,却道天凉好个秋。
何其芳的秋天篇10
游山归,首座问:“和尚甚么处去来?”师曰:“游山来。”座曰:“到什么处?”师曰:“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曰:“大似春意。”师曰:“也胜秋露滴芙蕖。”
[译文]
长沙景岑招贤禅师游山归来,首座问:“和尚从什么地方来?”禅师说:“游山去了。”首座问:“到哪里游山?”禅师说:“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首座说:“好一个暮春时节。”禅师说:“也胜秋露滴芙蕖。”
[评析] 长沙禅师到山上散步,也许是随意走走,活络筋骨,不一定是特地为了欣赏山光水色、自然美景而去。可是首座没有开悟,认为他可能去了某个地方、遇到了某个人、见到了某个景,应该有什么特定的目的或收获。长沙禅师告诉他:“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用芳草落花的来回,顺其自然的落叶归根,道出了平常的人生要有平和的心态,也道出了凡人看世界,只会用眼、不会用心的禅理。
景岑禅师与首座这段极富诗意的对话中,处处洋溢禅的气息。大好风景,信步而游,不知自己究竟要去哪里,也不知所到之地山的名字。只有无边无际的芳草,青青翠翠铺开道路,绵绵落花如雨如蝶。花开欣喜,花落无怨。花开有时,花落无踪,一切都很平常,是不可能逃得过的。再美的花朵也会枯萎,何必执着什么,一切尽随春意去。
这段公案,藉游山之态度来隐喻生活态度。随芳草而去,显示天地的自然悠哉,无丝毫计较;逐落花而回,显示住于无所住处,去来任运。又首座以“大似春意”一语,认为景岑只是追随春意而已;景岑答以“也胜秋露滴芙蕖”,则说自己已超越秋露滴芙蕖之枯淡,而领受洋溢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