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的诗歌10篇

关于中秋的诗歌篇1

2、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3、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5、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关于中秋的诗歌篇2

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能力提出了要求。自2016年开始,福建省高考又转为使用全国卷,诗歌鉴赏的分值由6分提高到11分,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考诗歌复习中,我们常常遇到学生这样的疑问:“老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在诗歌鉴赏题上拿高分?”“老师,诗歌题得分太考验运气了,运气好的时候分数就高,运气不好的时候甚至只得一二分。怎么做才能保持高分?”“老师,我明明熟练掌握了诗歌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为什么分数还是不高?”细究原因,很多学生并没有读懂诗歌,或者说没有完全读懂,只能凭借注释的提示或是诗歌中看懂的一些词句断章取义地来揣摩诗歌的情感内涵,于是就出现不完整甚至与诗歌的本意完全相反的答案。

一、古代诗歌鉴赏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中考查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z。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83年。这一年初夏韦应物外调为滁州刺史,因秋来思念诸弟,感秋有此作。②人瘼:人民的疾苦。③无将:不要。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对诸弟的思念之情。②对百姓疾苦的忧虑之情。③对自己的劝勉之情:珍惜时光,勤***爱民,有所作为。

阅卷后分析学生的解答,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

其一,没有读懂诗歌。读懂是鉴赏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基础。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往往忽视了这个基础,而一味追求方法、手法等,在没有理解诗歌的情况下就匆忙做题,其结果可想而知。在《新秋夜寄诸弟》试题解答中,很多学生都只答出了第一点,忽略了后两点,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看懂全诗,尤其是没看懂诗歌的后两联。

其二,断章取义。很多考生没有抓住诗歌的整体,只看到了诗歌中的只言片语,只了解了部分意思或者表面意思,没有考虑其深层次含义。很多学生只从《新秋夜寄诸弟》题目中看到了“诸弟”,或者有的学生看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但忽视了诗人对自己的劝勉这层理解。

其三,没有把握情感内涵。情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古代诗歌都是诗人在心灵自由、思维活跃、情感奔放时创作的,集中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心态。没有把握作者的情感内涵,就不能真正把握整首诗歌,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离不开对景物的分析。《新秋夜寄诸弟》中,“秋夕”“星河”“高桐”“空斋”都渲染上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二、读懂古代诗歌的思路与方法

学生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提醒了我们,在教学中我们或许过于注重诗歌答题的形式和技巧,忽略了更为本质的内涵。如果一首诗,学生根本没看懂,哪里能够准确地答对题目呢?可见,读懂诗歌才是解答各种题型的关键和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呢?

1.读标题

阅读题目对于帮助我们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标题是诗歌内容的重要提示。有的标题直接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揭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主旨等,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含山店梦觉作》即点明了时间――夜里、地点――含山店,和诗人的精神状态。有的标题则揭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如陆游的《书愤》诗题点出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愤”。还有的标题则点出了诗歌的题材,如2013年高考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送”字说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歌的题目使我们首先对诗歌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带着这样的认识来阅读诗歌,作答题目,避免了一无所知的茫然。《新秋夜寄诸弟》这个标题点出了时间――秋夜,点出了人物――兄弟,还点出了事件――在秋天的晚上写诗给兄弟。

2.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无外乎有以下几类。

一是作者介绍,包括作者的籍贯、成就、流派、经历等。学生最“喜欢”这一类,尤其是遇上作者有贬官的经历时,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总是能捞上几分。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的注①就属于这种。

二是时代背景。如一道关于曾几《发宜兴》的鉴赏题,注:“①曾几:南宋爱国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作此诗时,岳飞被秦桧谋害,抗金形势急转直下。②阳羡:宜兴。③张公、善权:分别指张公洞、善卷洞,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第一和第二点就是我们平时在诗歌教学中尤其强调的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作者经历和创作年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是影响诗歌理解的字词的解释。如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的注②和注③。

四是典故的运用。如李商隐的《菊》中“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注释是《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学生多数会知道“陶令”是指陶渊明,但如果不看注释,“罗含”估计学生就基本不会知道。

3.读关键词

在通读诗歌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关键字词。何谓关键字词?在这里指的是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词,如喜、怒、哀、乐、愁、愤、忧等;以及能表现喜怒哀乐的原因的词,如“飘零”“烽火”等,我们可以称这些词为气氛词。如韦应物的诗《新秋夜寄诸弟》中“忧”就是直接抒情的词,“归思多”“人瘼”和“蹉跎”就是提示情感的气氛词。

4.读意象和意象的修饰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句话是说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听到的就是“寒蝉凄切”。可见诗人描写的外部环境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诗歌中描绘的景物以及景物的修饰词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如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诗中:“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高梧是指高高的梧桐,是眼前景物的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梧桐很多时候还是离情别恨的象征,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离别之后的情景。诗人在此特别选取“梧桐”作为情感的载体,与下一句 “归思”形成呼应。

5.注意诗句的结构

诗歌的语言非常简短,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蕴藉,“文已尽而意有余”。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充分展开想象,找到诗句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如何找到诗句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诗歌的结构入手。

关于中秋的诗歌篇3

关键词:寇准;诗歌艺术;晚唐体;突破。

中***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5-0050-02

寇准是北宋太宗、真宗时期一位功勋彪炳的***治家,而且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收寇准古体、律、绝各体诗歌凡二百六十余首。寇准诗歌既有晚唐风致,又深受盛、中唐诗人的影响,是宋初“晚唐体”诗人中身份特殊、风格较为独特的一位。他的诗歌创作成就虽然无法与其他宋诗大家相颉颃,但在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晚唐体”诗人多为僧、隐之士,借诗歌发穷苦之音。寇准被列为“晚唐体” 代表,并视为其盟主,表面看来这与他所处的显赫***治地位不相协调。究其实质,寇准及其所代表的“晚唐体”出现在宋初,一方面与宋初的***治文化氛围以及晚唐五代以来延续的审美心理的积淀有着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他虽官至卿相,但在仕途上几起几落,屡经波折,在一次又一次的得意与失意、希望与失望的反复中,寇准的心态渐渐趋于淡泊,与“晚唐体”中的僧隐之士心态颇有相通之处。寇准本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1],他十九岁中进士,本欲兼济天下却被放官到荒凉的巴东。此后在仕途上也屡遭,坎坷不平,尤其是晚年被贬至南海。寇准诗歌中大多染上了一层悲凉的时代感伤色彩,正是缘于迁谪流落,飘零不归之感。同时,寇准与同时代的“晚唐体”诗人如潘阆、魏野、林逋、九僧多有交往唱酬,从而深受晚唐诗风影响。寇准在青年时曾作诗示潘阆指正。他与隐士魏野交往尤为密切。景德三年(1006),寇准罢相,贬知陕州,与魏野来往甚多,曾题《赠魏野处士》和《赠隐士二首》赠予魏野,魏野回赠《和呈寇相公见赠》、《上知府寇相公》和《谢呈寇相公召宴》等。他与“九僧”也在一起交游唱和,《湘山野录》卷中记载了一则关于寇准与惠崇一起唱和“探阄分题”的趣事。诗人之间的诗歌唱和不仅是一种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工具,也有在相互酬唱中切磋诗艺,相互影响的重要一面。由于寇准位高身重,他被视为宋初“晚唐体”诗人的盟主。

寇准位极人臣,生性豪奢。然而,寇准诗歌创作也绝不类其生活环境和***治地位,寇准诗歌与晚唐诗相类,其诗多留连山水泉石之作,内容大多是寻道访友、登临感怀、或是与朋友吟诗酬唱、与僧道谈禅说玄。诗歌在季节的选择上,寇准多写秋天,有近一百首,如《秋怀》、《早秋二绝》、《秋日》、《荆南秋望》等。在一天的时段选择上,寇准偏好黄昏和夜间。这类诗中表现时间的意象多为夕照、暮烟、寒夜、归鸟、晚舟,与“晚唐体”诗歌在意象选择上有着同样的偏好,如《江上晚行》、《巴东驿秋日晚望》、《夜望》、《暮秋感兴》、《江上晚望怀所知》等。抒感多思乡念友、感春悲秋、伤老自怜等,情调清冷凄婉。正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云:“其诗乃含思凄婉,绰有晚唐之致。”[3]《湘山野录》卷上曰:“然富贵之时,所作诗皆凄楚愁怨。”[4]《苕溪渔隐丛话》:“忠愍公诗思凄婉,盖富于情者。”[5] 在现存寇诗中,多数都表现出离愁别绪、乡思之愁,弥漫着强烈的感伤和悲哀的情调。其五律如《冬夜旅思》:

年少嗟羁旅,烟宵进未能。江楼千里月,雪屋一龛灯。远信凭边雁,孤吟寄岳僧。炉灰愁拥坐,砚水半成冰。

该诗情思凄婉,所描写的孤寒的景物,抒发的愁苦的情怀,都与姚贾诗相仿佛,很有姚贾诗的风味。

寇准诗歌与宋初其他“晚唐体”诗人一样,与姚贾诗风一脉相承,《瀛奎律髓》曰:“莱公诗学晚唐,九僧体相似” [2]。其作诗刻意苦吟,其诗歌中有许多描写自己苦吟情状的诗句。如“发白犹搜句”(《秦中感怀寄江外知己》)、“此夕南轩宿,论诗万虑忘。苦吟秋信近,寂坐漏声长”(《与诗友食宿》)、“孤吟终日对莎地”(《夏日晚凉》)、“江城初雨歇,孤坐役吟身”(《秋雨怀友生》)、“万事不关虑,孤吟役此生”(《书怀寄韦山人》)、“劳寻苦吟伴,独入乱山行”(《喜吉上人至》)等。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善于在狭窄的诗境中雕字琢句。许多诗歌旨在摹[前之景,抒一己之情,境界纤小,皆与林逋、魏野之作大体无异,如《水村即事》:

虚斋临远水,吟钓度朝晡。苇岸秋声合,莎亭鹤影孤。片云藏叠,野烧起寒芜。独步时吟望,离人隔五湖。

诗中“秋声”、“鹤影”互映,“合”、“孤”衬照,画出秋色之神。以“独步”、“五湖”回应开篇“虚斋”、“远水”,使写景之意象与抒情之意象重合。诗的结尾虽笔放五湖,但一个“隔”字仍将诗人牢牢限于“虚斋”的狭小境地,鲜明地体现“晚唐体”诗人“唯搜[前景而深刻思之”的创作特点。寇准的其他五律诗句如“少梦虫声碎,无风树影闲”(《夜坐有怀寄张士逊》),“寒蛩啼暗壁,败叶下苍苔”(《楚江夜怀》)等,这些描写琐碎幽深之景、工致小巧的句子,与贾岛“茧从枯树出,蛩入破阶藏”(《寄胡遇》)以及姚合“蚁行经古藓,鹤毳落深松”(《过无可上人院》)等在情趣、基调上没什么区别。

寇准虽是宋初“晚唐体”诗人的代表,但他的诗歌风格不尽在“晚唐体”的范围之内,对“晚唐体”诗风有所突破。由于寇准身份的特殊,寇准的诗歌创作除效法姚合、贾岛之外,对盛唐和中唐诗人诗歌多有所取法。同时人范雍为他的诗集作序,说他:“平昔酷爱王右丞、韦苏州诗。”寇准少年时所作的《塞上》诗中“征人临迥碛,归燕别沧州”一联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如出一辙。《春日登楼怀归》中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两句明显化自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

“晚唐体”诗人刻意苦吟,反复推敲,使其创作在对句中显出极佳的功夫,常有沁人心脾的佳句,却少有浑然一体的名篇。寇准虽也崇尚苦吟,但是由于他具有比隐士、僧人远为丰富的人生经历,因此不必单纯依靠冥思苦想和搜索身边琐细事物来寻求对仗之工稳,所以他的诗作并不全都拘泥于格律。他不一味专注于一联一句的刻画,而很注重全篇的浑融完整,诗歌首尾意脉贯通,注重“全篇构思”,从而有些诗歌突破了“有句无篇”的窘境。如《秋兴呈裴李二同年》(其一):

秋兴逐凉吹,飒风驱烦襟。人悲故乡远,叶落空山深。楚俗伤去恨,秦城稀来音。何当返烟渭,自乐于园林。

这样诗意圆融、自然流畅的诗作,不是单纯汲汲于追求“佳句”的诗人所能够作出来的。他的有些诗句也并不力求对仗工稳妥帖,因而显得生动流畅。如“故园应坠叶,昨夜又西风”(《秋思》)、“游子在何处,秋风吹五湖”(《江上晚望怀所知》),“有时闻落叶,不语立残阳”(《暮秋感兴》)、“明月夜还满,故人秋未来”(《楚江夜怀》)等。

在诗歌体裁上,“晚唐体”诗歌一般于五律之外,其他各体诗歌的成就都非常有限。宋初“晚唐体”诗人中,魏野的五律为人所称道,至于“九僧”,更是“第自五言律外,诸体一无可观。”[6]他们当中只有寇准在五律之外另辟一片创作天地,是宋初“晚唐体”诗人中唯一擅长绝句的诗人,他在七律、五绝、七绝的创作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其是七绝。从数量上看,寇准现存诗歌二百六十余首,五律和七绝的数量各有近百首左右,如着[于艺术成就,他的七绝成就应在五律之上。如《江南春》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香散东风起,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明前七子之一何景明,认为“宋人诗不必观”,其友杨慎曾抄此诗问仲默:“这是何人诗?”仲默读过后道:“唐诗也”。[7] 崇唐抑宋的何景明曾把这首诗误认为唐诗,由此可见寇诗之风韵情调。寇准的这首七绝的确含蓄蕴藉,情韵绵长。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中选了寇准两首七绝,评曰:“他的七言绝诗比较不依傍前人,最有韵味。”其句如“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书河上亭壁》),“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夏日》)等,情景交融,清丽深婉,都是值得玩味的佳作。

在诗歌题材范围与情感抒发上,“晚唐体”多隐逸僧侣之士,他们远离现实,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本身生活圈子狭窄,诗歌题材不出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等之外,内容单调贫乏,抒发孤高傲世的淡泊情怀。寇准身为朝廷命官,活动范围不象“九僧”那样局促于僧舍庙宇之间,也不是如隐士那样终日与山水泉石为伍。寇准也无法做到隐逸诗人那种超越红尘般的平淡和冷静,他的一小部分诗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现实,诗歌中充满慷慨不平之气,如《感兴》:

忆昔金门初射策,一日声华喧九陌。少年得意出风尘,自为青云无所隔。主上抡才登桂堂,神京进秩奔殊方。墨绶铜章竟何用,巴云瘴雨徒荒凉。有时扼腕生忧端,儒书读尽犹饥寒。丈夫意气到如此,搔首空歌行路难。

诗歌回忆了昔日少年得意之状,充满了如今空有满腹才华而不得其用,怀才而不遇的牢骚不平,进而也表达对天下的儒门寒士的忧虑。寇准诗中有“赴义忘白刃,奋节凌秋霜”(《述怀》)的凌云壮志;也有“正是旅愁悲远宦,况逢边塞向残年”(《冬日偶成》)的羁旅穷愁;还有“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塞上》)的积极进取。这些世俗情感的诗歌都是“晚唐体”其他诗人所缺乏的。

参考文献:

[1] [元]脱脱等撰.宋史[M].中华书局,1985.9527.

[2] [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一O[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42.

[3] [清]永等.四库全书总目[M].中华书局,1965.1306.

[4] [宋]文莹.湘山野录[M].中华书局,1984.8.

[5] [明]胡仔纂.苕溪渔隐丛话[M]后集卷二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37.

关于中秋的诗歌篇4

什么是意象?一言以蔽之,意象就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首先,它跟客观物象构成了一对反义词,也就是说,凡是被诗人所思、所触、所观、所感的才是意象,否则就是客观物象。比如说一朵花,开得很美,但它没有被诗人所感知,它就只能是客观物象,而不能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其次,意象必须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其实就是意象在诗歌中作用的一种体现。意象是主观的、唯心的,它也只能是诗人思想情感的产物。再次,体现为意象的事物,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人物(既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其他人物),也可以是其他物象(比如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风云雷电等)。

我们阅读古代诗歌时,首先要做到读懂诗歌中的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是我们解读诗歌的突破口。

解题金钥匙

对古代诗歌意象的鉴赏,初中阶段考查的重点主要有识辨意象,把握意象特征,感知象征意义和体会诗人情感等。

一、识辨意象

题型: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2.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解读:这是对诗歌意象把握的基本题型,其考查点主要在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意象的含义,答题时应细心读诗,不放过一字一词,因为古代诗歌中基本都是单音节词,基本上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的意思。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短短的5句诗,就写出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充分体现出秋思的意境。

答题要点:先用文句对译的形式把握意象内涵,再梳理、归纳意象内容,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字词等。

二、把握意象特征

题型:1.这首诗中的意象体现了哪个季节的特征?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2.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诗歌题目的特点?3.本诗中的人(景)物形象跟另一首诗相比有何异同?4.诗中描绘出怎样的一个诗人的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5.从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形成一个整体,相互关联、彰显主题,其景物描写往往体现在诗人的身世感怀上,或与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其人物形象常常自抒其志,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例如,杜甫的《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从“白头”和“簪”中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境。

答题要点:如果诗歌中意象较多,就要对意象中的人、事、物、景进行归类,找出其中具有相同性的地方,总结诗歌意象的总体特征;对景物描写从远近、虚实、动静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归纳出意象特点;思考该意象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对诗歌意境的拓展作用等。

三、感知象征意义、体会诗人情感

题型:1.这首诗的某一意象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倾向?2.古诗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请就这首诗中的某个意象具体谈谈它象征了什么?3.同样是写秋天,有的诗人悲秋,有的诗人赞秋,如果是悲秋,请找出其中悲秋的意象,并说说悲的具体情感内容是什么;如果是赞秋,请找出其中赞秋的意象,并说出赞美了秋的什么精神?

解读:本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在直观了解诗歌意象特征的基础上,进入到对意象内涵的领悟。我们首先要留心识记一些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柳、酒、月、雁等涉及离别相思之情,杜鹃、寒蝉、鹧鸪等代表离愁别绪与悲凉情感。然后根据诗歌意象所奠定的情感基调,体会诗人的具体情感等。此外,有些诗歌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因此,还要注意对诗歌中的理趣加以分析。

答题要点:整体感知,确定诗歌情感基调;抓住意象,构建***景,感知其象征意义;挖掘字词,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模拟训练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词的上片写出了夏夜的哪些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词的下片是如何写“星”和“雨”的?体现出词人怎样的心情?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对“巴山夜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B.“巴山夜雨”是离情的代用词。

C.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或妻子)的深沉情谊,构成了诗歌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

D.诗中两处“巴山夜雨”都是实指。

3.试从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比较下面两首诗中“风雨”的异同。

(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关于中秋的诗歌篇5

论文摘要:赵执信对王士稹的批评,历来看法不一。王士稹诗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要求和统治需要,但自身也存在不足。赵执信对王士稹批评的本质在于对诗歌本质的认识上,赵执信针对王士稹诗歌及其诗论缺真的现象,非常重视对诗歌本质——“真”的认识,指出了诗之“道”的内在因子;针对当时王士稹诗论造成的负面影响,即诗坛形式主义、宗派主义风气的产生,又重视诗歌的表现形式,主张诗歌风格的多样化。从而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认识。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山东益都(今淄博)人。在诗史上以对王士稹的批评而著名,对此,历来看法不一:有为赵执信申辩的:“相传(赵执信)所著《谈龙录》痛诋阮亭,余索观之,亦无甚抵牾。”Il有批评赵执信的:“(赵执信)生平与阮亭不睦,至作《谈龙录》以诮之。然集矢阮亭,而于海虞二冯服膺推崇,竟欲铸金以事,癖同嗜痂,令人莫解。岂以二冯持论偏刻,巧于苛议前哲,轻于诋訾时流,天性相近,故易于契合耶!”“(赵执信)以此才訾警当代人物,直谓‘蜉蝣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3有调停二者的:“王以神韵缥缈为宗,赵以思路剿刻为主。王之规模阔于赵,而流弊伤于肤廓;赵之才力锐于王,而末流病于纤小。使两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见所长,正不必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f4】】。对于赵执信对王士稹的批评,应该从二者产生的诗史契机,及二者诗论的本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而不应从个人喜好出发,以偏赅全,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神韵”说的出现有其诗史契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二中有一段话很值得重视:平心而论,当我朝***之初,人皆厌明代王李之肤廓,钟谭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即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于是,士稹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披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41

该段关于清初诗风的评论未必尽符诗史。如遗民诗人就有感于亡国之痛,以诗歌来抒发一己之悲,情感真挚,非为“有韵之语录”,“对句之小词”也。当然,论者也看到了清初诗坛矫枉过正之弊。但是,该段论述提供了一条线索:即王士稹“神韵”说的提出有其自觉的艺术追求。王士稹是非常清楚诗歌因变中的得与失的,因此提出了新的诗歌审美标准,以期为纷乱的诗坛树立一个新的模范。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说确有别于七子的“肤廓”、竟陵的“纤仄”,给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克服了审美疲劳,深得大众拥护,王士稹遂成诗坛盟主:“诗格风流,吐辞修洁,倡为神韵之说,声气复足以张之,遂至名盛一时。洎乎晚岁,篇章愈富,名位愈高,海内能诗者,几无不出其门下。主持风雅,近五十年。”fsj王士稹“神韵”说的提出既是诗歌艺术上的一次自觉拨正,更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与***治的契合,至康熙中后期,易代之际的残酷斗争渐趋消竭,清统治者正在加强“文治”,文化上的怀柔***策是消解汉族知识分子“夷夏之防”的一把利剑,因此,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王士稹之“神韵”说的出现确有其必要性。对此,陈维崧《迦陵文集》卷一《王阮亭诗集序》中的话颇中肯綮:

五六十年以来,先民之比兴尽矣!幻渺者调既杂于商角,而亢戾者声直中夫捭铎,***哇噍杀,弹之而不成声……新城王阮亭先生,性情柔淡,披服典茂。其为诗歌也,温而能丽,娴雅而多则。览其义者,冲融懿美,如在成周极盛之时焉……阮亭先生既振兴诗教于上,而变风变雅之音渐以不作。读是集也,为我告采风者日:劳苦诸父老,天下且太平。诗其先告我矣。[61

清初的五六十年内,天下渐趋太平,遗民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因此,“先民之比兴尽矣”也是必然的。阮亭“性情柔淡”的个性,“温而能丽”的诗歌确实能符合清统治者的要求,而且其终的效果也使“变风变雅之音不作”。因此,可以说,王士稹及其“神韵”说是诗人自觉的审美追求与特定的***治要求相契合产生的,有其特定的诗史契机!

虽然“神韵”说轰动一时,但是每个人具体的身世、个性又在努力抵抗着“神韵”说的一统天下,因此出现与“神韵”说不和谐的现象是诗史的必然,也是诗歌取得长足进步的动力!正如“神韵”说取代前人而崛起一样,“神韵”说自身的不足决定了必有其他之说进行矫正!诗歌就在这种因变中获得长足的进步,这是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可以这样说,赵执信及其诗论的出现也有其诗史契机的,是对渔洋诗论的一种全面反思,而且由于赵执信的淹蹇官场,因而其诗论相较渔洋诗论减少了***治的影响。赵执信对王士稹诗论最大的补弊是在对诗歌的本质的认识上。

论者多认为王士稹诗多重形式,缺乏性情。对这个问题,需谨慎对待。沈德潜有言,日:“或谓渔洋獭祭之工太多,性灵反为书卷所掩,故尔雅有余,而莽苍之气,道折之力,往往不及古人。老杜之悲壮沉郁,每在乱头粗服中也。应之日:‘是则然矣。’然独不日:‘欢娱难工,愁苦易好。安能使处太平之盛者,强作无病呻吟乎?”,’】6沈德潜于他人对王士稹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渔洋的诗作不是无病呻吟,相反是太平盛世之音,沈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不置可否,渔洋的诗作是符合盛世要求的,而且其也有性情之作。然渔洋为了标榜“神韵”说,尤用力于谴词造句,以求营构神思缥缈、无迹可求的境界,但同时这种在很大程度上刻意所造的诗境难免掩盖了诗人的性情,给读者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失“真”,秋谷抓住这一点进行了批评:

司寇昔以少詹事兼翰林侍讲学士,奉使祭告南海,著《南海集》,其首章《留别相送诸子》云:“芦沟桥上望,落日风尘昏。万里自兹始,孤怀谁与论?”叉云:“此去珠江水,相思寄断猿。”不识谪宦迁客,更作何语!其次章《与友夜话》云:“寒宵共杯酒。一笑失穷途。”穷途定何许?非所谓诗中无人者耶![Sl

此时的王士稹正是仕途酣畅之际却强作“谪宦迁客”之语,诗歌意境虽然很有神韵的味道,却失去了真性情,是为矫情之作,秋谷的“非所谓诗中无人者耶!”可谓一针见血!

围 绕王士稹诗歌及其诗论失真的现象,秋谷对诗歌的本质——“真”极为重视。首先,秋谷非常注重诗之“道”。他在《田文端公遗诗序》中日:“盖有德者之言,诚立而后辞修,固非剽窃声貌者比……余谓诗之道至宋而衰,至明而日以澌灭。凡由词臣而入殿阁者,人有一集,篇章杂糅,以百千计,其传者百不一二。”(《饴山文集》卷二)[91粥诗必须“诚立而后辞修”,无真性情而“剽窃声貌者”皆为伪作,诗之“道”即为诗人的真性情。进而秋谷以真性情出发对“温柔敦厚”的诗教进行了重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礼义”观的发挥;二是对“诗言志”的发挥。秋谷有言:“诗固自有其礼义也。今夫喜者不可为泣涕,悲者不可为欢笑,此礼义也。富贵者不可语寒陋,贫贱者不可语侈大,推而论之,无非礼义也。其细焉者,文字必相从顺,意兴必相附属,亦礼义也。是乌能以不止耶!”[Sl’且看:喜不为悲,悲不为笑,富不语陋,贫不侈大,此之皆为“礼义”,亦即人之真性情。又日:“诗以言志,志不可伪托。吾缘其词以觇其志,虽《传》所称赋列国之诗,尤可测识也,矧其所自为者耶!今则不然:诗特传舍,而字句过客也,虽使前贤复起,乌测其志之所在?”[Sl“诗以言志”,此中之志当指“自为者”之真性情。由此,秋谷从诗之“道”出发,借“诗教”来批评今日“风流相尚”不道真性情的风气,可谓掷地有声:

“诗之为道也,非徒以风流相尚而已,记日:‘温柔敦厚,诗教也。’冯先生恒以规人。小序日:‘发乎情,止乎礼义。’余谓斯言也,真今日之针砭矣夫。”[8]

其次,从诗之“道”——真性情出发,秋谷正面提出了诗之“道”的内在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诗中须有人在,这是对孟子“知人论世”说的发展。秋谷日:“夫必使后世因其诗以知其人,而兼可以论其世,是又与于礼义之大者也。若言与心违,而又与其时与地不相蒙也,将安所得知之而论之?”{8l诗中惟有表现诗人的真性情和时代特点才不是“言与心违”,其“人”当指诗人的真性情,其锋芒直指失“真”无“人”的文饰之作,有其针对性和现实性。第二,诗外尚有事在也。王士稹力主“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说,在其营构的缥缈诗境中诗人的真性情淹没无遗,秋谷特拈出“诗外尚有事在也”以对抗。秋谷在《谈龙录》第十五则中说:“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东坡论少陵诗外尚有事在也。刘宾客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道之言也。白傅极推之。余尝举似阮翁,答日:‘我所不解’。阮翁酷不喜少陵,特不敢显攻之,每举杨大年‘村夫子’之目以语客……”{8lm此“诗外尚有事在”应指诗应有思想内容及表现诗人的真性情。王士稹不喜少陵诗,不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能说明王士稹的诗歌与现实生活、个人性情的距离有多么的大!第三,文以意为主,以言语为役。这是借《金史·文艺传》中周昂的话来引述自己的观点。赵执信说:“余读《金史·文艺传》,真定周昂德卿之言日:‘文章工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以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以得首肯。’又云:‘文以意为主,以言语为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令不从。今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虽极词语之工,岂文之正哉!”【。l秋谷认为诗歌首先要表现诗人的真性情,语言只能为表达情感服务,如果“反役其主”,那么只能是伪饰之作。为此,他在《七夕雨饮松皋舍人分韵得九佳》中批评了形式主义风气:“词场近来盛稂莠,虽有条蔓亡根蓑。楚相衣冠惑左右,狡黠终是输优俳。”

秋谷在提倡诗歌的本质——诗之“真”的前提下,也非常注重诗歌的表现形式。他人所谓的“诗品奔放有余,不取蕴酿”门】2的评价失之偏颇。秋谷有日:“吾第问吾之神与其形,若衣冠,听人之指似可矣。如米元章著唐人衣冠,故元章也。苟神与形优矣,无所著而非优也。””可见,秋谷非常注重神与形的统一,非常注重诗歌的表现形式。他在《谈龙录》第七则中引申吴修龄的话日:“修龄又云:‘意喻之米,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变尽。啖饭则饱,饮酒则醉。醉则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如《凯风》、《小弁》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也。’至哉言乎!”{8l诗人非常认同诗“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认为诗需讲究含蓄形象,曲折生动,这表明秋谷对诗歌的艺术表现规律是深有体会的。

同时,秋谷又主张诗歌风格的多样化。他的诗并非一昧为“思路刘刻”{41之作,也有含蓄蕴藉之作。他自己也认为:“始学为诗,期于达意。久而简淡高远,兴寄微妙,乃可贵尚。所谓言见于此起意在彼,长言之不足而咏歌之者也。若相竞以多,意以尽而尤刺刺不休,不忆祖咏之赋《终南积雪》乎!”[8Il秋谷也主张“简淡高远”、“兴寄微妙”之境,不也是有几分神韵的特色吗?他不满于王士稹将“神韵”说推向极至的做法:“司空表圣云:‘味在酸咸之外。’概而论之,岂有无味之诗乎哉?观其所第二十四诗品,设格甚宽,后人得以各从其所近,非第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极则也。”{8l¨以渔洋所推重的沧浪之语来纠渔洋之失,堪称一绝。风格的单一只能造成诗坛的形式主义之风、宗派主义之风的盛行,因此,秋谷极力批评渔洋的做法:“渔洋诗翁老于事,一一狎视海鸟翔。赏拔题品什六七,时放瓦釜参宫商……”(《题大木所寄

关于中秋的诗歌篇6

一、了解作者本人情况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往往凝聚了作者的感情、志向,即诗言情又言志。古代诗人常把自己的身世处境与个人荣辱融入自己的诗中,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含蓄、深邃的蕴藉,把握其情感基调提供了依据。如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他们二人都生活在唐代,但是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抒发自己的理想志向就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给人一种豪放壮阔的感觉;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的衰落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为国出力的远大抱负不能如愿,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感伤、叹息,多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感,给人一种沉郁顿挫感。了解了诗人的有关情况,再来学习他们的诗歌,就容易多了,如在学习杜甫《蜀相》时,就可以知道,他是借游武侯祠,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感叹自己功名未就的情感。

二、注重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古诗和其他文学模式一样,也要塑造一定的形象,借助这个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诗人的感悟,传达人生的意绪。就抒情诗而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无疑是众多诗意形象中最为重要的形象,尽管它并不完全等同于诗人的本身,但是至少有着诗人自身的投影,有的诗人往往通过浓墨重彩的语言来描绘抒情主人公形象,于是分析这些浓墨重彩的文字也就成了教学这首诗歌,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关键所在。如屈原在《涉江》里用了不少笔墨来描绘自己的“奇服”,其实也是有用心的,因为他的服饰是惊世骇俗的,这样便自然会在读者面前显现出一个峨冠博带的高大的诗人形象。如果教学时再试作引导,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来描绘自己,让自己穿上不合日常礼俗的服饰呢?这样一下子就由语言的分析逼近诗的内核了。诗人通过这个形象的塑造,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高洁不与丑陋的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三、抓住最能体现感情的词来理解全诗诗人往往在诗中的某一个“词”上凝聚自己的感情,因此要理解全诗就一定要抓住感情词这个纲。如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一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但引诗情到碧霄”。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悲秋是一个很重要的主体意象,在历代文人笔下,秋天大多呈现出一派萧瑟、悲苦的景色,风雨阑珊,万木凋零,天涯游子思归。那些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更是借咏秋色、秋声来抒发自己的寂寥与愤懑。但身处逆境的刘禹锡,却以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在《秋词》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昂扬向上的秋日,诗人以一种超然的心境摆脱了个人感情的束缚,面对挫折,冷静而不失热情,始终坚信自己所投身的事业,故能在代代相袭的“萧条”意象中豪迈的唱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壮歌,诗人眼中的秋天,不是死气沉沉,万物凋零,而是有着比“春风桃李花开日”还要生动、美好的景致。诗中的“胜春朝”、“排云上”、“到碧霄”等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青天下的飞鹤振翅奋飞、排云直上的气势,也正是这只孤鹤的凌空一搏,给肃杀的秋天增添了无限生机,给沉寂者增添了壮志和雄心,也使诗人兴致勃发,思路扩展,情不自禁地吟赞大自然中这令人感奋的一幕。

四、借助典故,深入理解内涵 古诗常借用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宋朝词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这是最具苏轼豪放特色的一首词,威武雄壮,风驰电掣,粗犷豪放,通过对打猎时壮阔的场面的描写,抒发了词人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词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了《汉书・冯唐传》中的故事。苏轼在词中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他,写出了自己虽然有了白发,但仍有少年的豪情,有抵抗敌人、为国立功的壮志。再比如说,袁枚《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这首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二是杜甫诗《石壕吏》中所反映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根据这两个典故,读者可品味出诗的主题是揭露战争给人民造成夫妻离散、团圆无期的痛苦,感悟出诗人那无限感伤与同情之心。

五、深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很少浅白直露,大多是在诗中创造一定的意境,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要想做到这一切,首先需要我们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教学时可作这样的启发,假如你面对这样的景,心情会怎样?假如你是这种感情,会写些什么景?问题设置好了,再来学习。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读到这里,在我们面前会出现这样一幅***画: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然而想象不仅止于此,还会让人更深一步地想到,诗人借这纯洁美好的生活***景,反映了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了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关于中秋的诗歌篇7

【关键词】松尾芭蕉 春 秋 俳句 汉诗

松尾芭蕉擅长借景抒情,文笔清淡,格调高雅清幽,诗意隽永。由于诗歌创作的伟大成就,他被称为“俳圣”,也被赞为《万叶集》之后的“最伟大诗人”。很多学者对日本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发现从上代的模仿到近世,日本的和歌和俳句受到汉学的影响颇多。笔者研究能力有限,试通过对比分析汉诗和芭蕉俳句中的伤春悲秋的作品,来探究汉诗对芭蕉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蕉风俳句与汉诗的渊源

芭蕉有很高的汉诗文素养,他提倡庄子哲学的反俗精神,可以说对汉学的憧憬和崇拜是芭蕉文学创作的根源。很多学者指出,“蕉风”俳句与中国的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有着深刻的渊源。在『奥の道的开头,芭蕉说道:“月日は百代の^客にして、行きかふ年も又旅人なり。浮生は簸稳簸贰!闭庥肜畎椎摹洞阂寡缰畲拥芴依钤靶颉分小胺蛱斓卣咄蛭镏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世若梦”相似。可见,芭蕉从自由奔放充满才气、具有卓越的想象力和伟大构思的天才诗人李白的诗中,学习到了“人生即旅途,旅途即人生”的道理。

另外,芭蕉的作品还受到中国“诗圣”杜甫诗歌的影响,芭蕉漂泊的人生也与杜甫的人生经历颇为相似。「雪の朝 独り干qを yみ得タリ这首俳句是芭蕉当时困顿生活的写照,也是激励自己在生活的不安中前行的体现,这和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处。

可见,芭蕉的作品中,受到汉诗的影响因素处处可见,笔者将从芭蕉作品中遴选出几首与春秋相关的作品,具体地来分析汉诗对芭蕉俳句作品的影响。

二、与“春”相关的诗句对比

1.「象や雨に西施がねぶの花

这首俳句可以翻译为:象泻蒙蒙细雨,淋在合欢树的花上,楚楚可怜似西施。西施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汉诗中歌咏西施的作品很多,其中,李白的《咏苎萝山》中就有“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的诗句。

2.「行く春やB啼き~の目に泪

这首俳句是芭蕉创作《奥の道》,开始旅行之路之前的作品。作品中饱含了作者前途未卜的伤感之意。这与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模式如出一辙。

3.「さまざまな事思ひ出す@かな

这首俳句,是芭蕉回到故乡伊R时所创作的作品。实际上,两千多年前樱花已经在中国有种植的记载,汉诗中也有不少歌咏樱花的作品。其中,白居易的《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中便有“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的描述。

三、与“秋”相关的诗句对比

与“秋”相关的诗句对比,笔者拟将杜甫和芭蕉的作品进行对比,因为在咏秋的作品中,诗人通常表示一种悲秋的感慨,在这方面,唐代的杜甫和芭蕉都以秋为命题,创作了大量的思考人生的作品。

1.「髭Lヲ吹いて暮秋@ズルハlガ子ゾ

这首俳句可以理解为芭蕉的自我描写,感慨“暮秋长喈吁,伤时叹世者谁子?西风掠髭须!”而杜甫在《白帝城最高楼》中,有“杖藜炊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的感慨,同样也是忘我中感慨人生之语。

2.「猿を人巫婴饲铯物Lいかに

这首俳句是描写,在听到悲愁的猿声之后,对瑟瑟秋风中被抛弃的孩子的怜悯之情。“猿”,做断肠之意理解,源自于中国故事中母猿被人掠走孩子之后发出悲切的哀鸣的故事,在很多汉诗中被引用到。而杜甫的《秋兴八首》中“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椿”就是引用了这一典故。

3.「野分して盥に雨をく夜かな

这首俳句是芭蕉38岁时所做,是其闲寂风格作品最初的代表,描述了其生活的窘况。作者在自我安慰中,联想到与自己境遇颇为相似的杜甫,在贫困生活中被放逐的经历。而杜甫在其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句子。

四、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芭蕉的作品很自然地参考了中国的汉诗,借用了相似的抒情模式,充满了汉文化色彩。芭蕉的“秋”主题作品一半以上都是借鉴了悲秋的抒情模式,诸如「野ざらしを心に风のしむ身かな「枯枝にからすのとまりけり秋の暮「この道や行く人なしに秋の暮等作品,都充满了淡淡的悲伤。

总之,想要了解芭蕉俳句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就必须懂得鉴赏在其作品中汉诗的影响要素。对芭蕉作品和汉诗再进一步进行详细的研究,将对理解俳句的文学和文化的双重意义以及中日文化交流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关于中秋的诗歌篇8

关键词:木叶 ;落叶因素;愁情;羁旅;情感;逻辑;选择

现行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收有《说“木叶”》一文,在单元编排中被编为自读课文,由于文章脉络较为复杂,老师引导处理时往往采取或勾划、或串讲、或学生自读,学生读时也多为囫囵吞枣,只能了解个大概,这样就大大减损了这篇文章收录的重要意义,也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学生对古代诗歌意象推测性了解方法的培养、锻炼机会。我在指点学生学习此文的过程中,颇多遗憾对此文感知的轻率现象,现把对此文的“感情逻辑”分析写出来,仅供师生们参考,旨在抛砖引玉,以求得更精辟的赐教。

一、“木叶”一词在古诗中倍受钟爱

(林庚先生《说“木叶”》开篇引例说明):“木叶”自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出现以后,相继在许多古代诗歌中出现(课文列举了谢庄的《月赋》有“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掘的《临江王节士歌》有“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王褒的《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的现象,得出:“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的结论,暗引一个“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文章并未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讨论“木叶”是什么,从“‘木叶’也就是‘树叶’”入手,着手分析为何“木叶”在古代诗歌中常见,而“树叶”则很少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木’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实则最能传神的表达出诗人的心中感慨)。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而‘树叶’则饱满,显露出生机。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其中伤感、愁思之情非“树叶”所能传递。

二、“叶木”被发展的使用,是情感选择的结果

“‘木叶’的奥妙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后,后来的诗人们就再不肯轻易放过,一用再用,而且熟能生巧,有了更惊人的发展。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显悲怆,杜甫之前的庚信《哀江南赋》‘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证实‘木叶’发展到‘落木’,已非偶然”而是诗人欲极尽感情表达的一种最佳选择。接着作者推测出,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就落在一个‘木’字,两者相同之处有一个‘木’字,并分析比较得出不仅‘树叶’少见,常见的‘落叶’也仅为一般的文学形象”,不能最大地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作者便紧扣古代诗人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又引出屈原把它用在秋风落叶的季节之中,又以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期、杜甫、黄庭坚为例,得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的感悟,在通过对吴均《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曹植《野田黄雀行》“缟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的“高树”对比,“高树”饱满,“高木”空阔,“木”比“树”单纯,得出“‘木’仿佛本身就含一个落叶的因素”。看见“木叶”落,悲伤之情得以寄托、宣泄,又产生了一个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特征的问题。

三、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诗歌语言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诗歌,往往通过跳跃性的语言组合,形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让读者在反复的品味中,从诗中所写意象,感受有别其他的意义,体悟诗的情感。“‘木’(这一诗歌意象)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同时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作者在此告诉我们,诗歌借助暗示性的“木叶”形象,暗示人生际遇的伤感。

关于中秋的诗歌篇9

所谓传统诗歌的古典美,就是指一种朦胧而含蓄的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是一种受古典文化传统影响的隐约的美。

一、现代诗歌中蕴涵着传统诗歌的“典象”所带来的古典美

诗歌语言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怎样在有限的文字中包含极丰富的含义,用典便是一条捷径。传统诗歌中的“典象”指的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在诗歌中有某些物象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的用典;一类是化典故为意象的用典。两类用典融会贯通,化典为象或化象为典。“典象”用得成功会使现代诗歌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洛夫的《边界望乡》:“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怎样来理解这只正在咯血的“杜鹃”呢?很明显这里是由杜鹃花想到了杜鹃鸟,而“杜鹃”因其叫声凄厉而多含凄婉哀怨之意,它来自于“望帝啼鹃”的成语故事,也来自于李白《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作者借中国历史文化之桥再跳到望帝化作的那只鸣声凄厉、能令旅客思归的杜鹃鸟,三个象的幻化,三次飞跃,象象叠合,象趣幽深。所以说在这“杜鹃”就是已经被典化了的意象,一说起“杜鹃”就包含哀怨悲苦之情,已经成为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基奠。我们就更能深刻地理解作者乡愁之沉重、之悲苦。

二、现代诗歌中由传统诗歌的“意象定位”所带来的古典美

意象定位,它指的是中国传统诗歌在数千年的演变中留下了一批具有意象定位的词语,它们有约定俗成的审美语感,并渗透于诗人和读者共同建构的诗歌审美意识内,这一类词语具有意象定位的作用。意象定位化了的词语,是长期文化心理特别是审美文化心理在它们身上积淀的结果。

痖弦《秋歌――给暖暖》,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就用了许多带有古典韵味的定位意象:“落叶、狄花、砧声、辽、雁子”等都是能见物起兴,均为古典诗词积淀甚久的意象,正如: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汉朝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陶渊明《酬刘柴桑》“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等等。显示秋天的荒芜,伤感的情绪,充盈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古典意蕴随风而来。

最明显的“狄花”,如白居易《琵琶行》“枫叶狄花秋瑟瑟”,狄花的轻盈漫舞、随处飘扬不正是秋风萧瑟的真实写照吗?又如:“砧声”,在秋暮的江边传来的“砧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因为历代名诗的借用和名诗中所寓的游子漂泊之哀,使这个词有了明显的意象定位。

这些意象在诗中的呈现,使这首诗如架构起一座通向古典的桥梁,源源传输过来的是古典意境难以言说的美。这种意境美真可谓“玲珑透彻,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古典诗歌的修养,又使学生们在学习现代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激发起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写诗的爱好。

三、现代诗歌中继承传统诗歌的体式和化用一些古文、成语、古典诗歌的诗句而呈现的古典美,使古典意境与现代情愫契合

著名诗人艾略特曾指出:“诗人,任何艺术的艺术家,谁也不能单独地具有他完全的意义。他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他的鉴赏就是鉴赏他和以往诗人以及艺术家的关系。”而现代诗人们喜欢在现代自由体新诗歌中直接嵌入古典诗歌的诗句和语言,使古典语词与现代话语相融合,达到有机统一,水融。

说到对传统诗歌的喜爱,大家都应该会想到伟大的领袖,他也是位大诗人,耳熟能详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都是继承了传统的词牌格式,散发着古典的气息。特别是他的《贺新郎》,“挥手”句就化用了李白《送友人》“挥手从兹去,萧萧斑马鸣。”宋朝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挥手从此去,翳风更骖鸾。”赋予挥手这个动作深沉的涵义,有种时空交错、古今相通之感。“眼角眉梢都似恨”“恨”古往今来千百种情感。唐朝杜甫《春望》有“恨别鸟惊心”,且有诗题《恨别》之作。李白《忆旧游寄谯君元参***》“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对即将别离的爱妻,那种离愁别恨,真可谓感天动地。而前四句也不正是古典的“长亭送别***”吗?

“重比翼”即比翼双飞,《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三国阮籍《咏怀诗》“愿为比翼鸟,比翼供翱翔”。为这离别添了多少的含韵,不仅使诗歌富有古典韵味,而且在诗句之外,更是一幅幅富有古典情韵的画卷。

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并且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在,肯定中国古典汉语和诗词不能动摇的艺术地位。让我们怀着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崇敬之情,在品读现代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古典与现代交织而散发的独具之美吧!

参考文献:

[1]流沙河.《十二象》.

[2]艾略特,卞之琳译.《传统与个人才能》.

关于中秋的诗歌篇10

关键词:哲学;《秋夜独坐》;《秋颂》;人生态度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是开元,天宝时代最有名望的诗人,当时李白和杜甫的诗名都不如他。“唐代宗称王维为‘天下文宗’。唐窦蒙于《述书赋》中也说:‘时议论诗,则日王维,崔颢。’殷瑶于天宝末年编成《河岳英灵集》,其《序》列王维为盛唐诗人之首而不提李白。”(陈铁民,2005:5)王维也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诗,多喜欢刻画一种宁静幽美的境界,呈现出一派静美诗风。王维的诗贯通其泼墨山水画法。并通过多种因素的渗透达到一种静穆的意境。佛家主张“天识互通”,人的感觉也确实是相互勾通的:“热”使人觉得“闹”,“冷”使人觉得“静”。同样,幽深、稀疏也会使人觉得静,牛羊归村、黄昏薄暮都会使人觉得静……王维正是综合了空、远、闲、净这些与静相关的识觉,造成整体上“静”的效果:

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 (《鹿朵》)

独坐幽篁里 (《竹里馆》)

落日满秋山 (《归高山作》)

在王维的心中,一切都是静的:月光、夕照、河水、鸟声、颜色都是静的,甚至在大自然的运动中。他也能捕捉到恬静的美。而且,王维在创作中多有变化,给人以细致的感受,如平静、恬静、闲静、静寂、静远等。这些微小的感觉在结果上,产生的效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它们形成一种我们说不出的什么。形成一种趣味,一些感觉性质的形象,在全体上是明晰的。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英国浪漫主义五大诗人中出生最晚却逝世最早的诗人。“中国学者王佐良指出:‘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是浪漫主义的创始者,拜伦使浪漫主义的影响遍及全世界,雪莱透过浪漫主义前瞻大同世界,但他们在吸收前人精华和影响后人诗艺上,作用都不及济慈。”’(《济慈诗选》,屠岸译,1997:1)济慈在他的诗作中想象非常丰富。他的想象有个特点。即:美。他长于描写大自然和一般事物的外形美。同时又处处洋溢着欢乐精神,与美的品质相得益彰。他的代表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和《秋颂》三诗无论写自然、艺术和田园,都异常优美动人。济慈短暂的一生潦倒穷困。不幸早天,但是他在自己的诗作中体现出来的悠然自得的人生情怀,令人印象深刻。“人们把悲惨的现实世界称为‘泪之谷’。但济慈在‘泪之谷’中始终绽开灿烂的笑颜。不管命运如何亏负自己,济慈从来没有失去过对生活的希望。也没有失去那种独属于年轻人的欢乐。”(傅修延,2008:6)

秋天风物萧瑟,天气清寒,自古中外文人墨客都乐于在作品中用秋的主题来表现自己的清秀精神和浪漫情怀。秋天使人体会到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稍纵即逝。王维与济慈二人各自生活的时代及环境有很大差异,在王维的《秋夜独坐》与济慈的《秋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哲学。只是这两种人生哲学却仿佛是被放错了位置,也许应该将各自的归属作一个完全的调换才更合情理。然而历史的事实却不容后来者随意遐想。

王维的《秋夜独坐》大约作于天宝末年。诗写诗人秋叶独坐的感触。“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四句阐发出诗人在寂寞清冷然而又雅致可爱的秋天夜晚的人生感悟。山果鸣虫皆是极平常之物,但于此平常之物中,诗人含蓄地表露了人生易老韶华易逝的悲慨,以及独坐秋夜的凄凉,由此也体现出诗人对于生命的珍视。末四句“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则是诗人于岁月流光的无奈挽唱。全诗字字皆能令人体会到诗人的寂寞凄苦,但是正是这份寂寞凄苦,才是诗人艺术纯熟,人生阅历千锤百炼的写照。“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三说:‘一唱三叹,由于千锤百炼。今人都以平澹为易易。知其未吃甘苦来也。右丞‘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其难有十倍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者。到此境界,乃自领之,略早一步,则成口头语而非诗矣。”’(陈铁民,2005:137-138)陈先生所引潘论,道出了王维诗作的恰到好处。“诗人是寂寞的,哲人也是寂寞的;诗人情真,哲人理真。二者皆出于寂寞,结果是真。诗人是欣赏寂寞,哲人是处理寂寞;诗人无法,哲人有法;诗人放纵,哲人约束。故在中国,诗人与哲人势同水火。但大哲人也是大诗人,大诗人也是哲人,此乃指其极致言之,普通是格格不入的。”(顾随,2006:11)王维是一位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高明淡泊的哲人。他的诗作之中,情理合一。情意合一;景是意,事也是意。他常常借重自身的感受和印象来刻画外界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亦悄无声息地阐释了内心的感怀。

但是这种感怀却是一副冷寂凄清的面孔。王维一生仕途不算得意,开元九年秋(721)进士擢第后不久即谪官济州:天宝十五年又为安史之乱叛***俘获,苟从得命。但是总的来说王维生活在开元盛世,且家道殷富,他所以会有这类寂寥隐逸的心境,大概即是受到了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诗人将相思,别离,盛衰,死亡等等都超脱于禅宗宣扬的宁静淡泊之中,在生活的表层显露出一种逍遥不争的态度,流连山水,离世绝俗。不过这种放任却无能改变岁月的惨酷,也无法寄托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治理想和济世抱负,又兼《秋夜独坐》写于天宝末年,社会动荡的征兆已然显现,传统士人忧国忧民的心态终究不能逃避。于是在诗作中,多少流露出几点悲慨与无奈。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知识分子人生的理想状态,也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大悲剧,大概中国古代士人大多时候所能做的,即是在作品中演绎出内心那种对于自身,对于国家的无限感慨。

中国古代士人的哀婉气息是有佐证的。“战国以来,唱歌似乎就以悲哀为主,这反映着***的时代。《列子·汤问篇》记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又引秦青的话,说韩娥在齐国雍门地方‘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朱自清。1998:38)可见中国传统士人的情辞之苦,自然这也是由于中国古代长期的离乱和动荡。

不过同样糟糕的环境之下,甚至更坏一些,济慈却在他的《秋颂》中动人心魄地唱出了一个浪漫主义

诗人特有的灿烂和天真。《秋颂》是济慈的六大颂歌的最后一首。在这首诗中,诗人细致人微的观察力和独具一格的想象力得到了完美体现。诗中的意象都是极为平凡的,只是从未被如此描述过,也从没被这样完整地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诗人开篇就抓住了秋的实质一一成熟:“雾霭的季节,果实圆熟的时令,”(《济慈诗选》,屠岸译,1997:21),然后从湛蓝的晴空转到挂着葡萄藤蔓的茅檐,从房前的苹果树到丰收的田野。诗人着力描写秋天成熟的果实:葡萄,苹果,葫芦,榛子。伴着欢唱的蜜蜂和沉醉的罂粟花香,伴着篱边的蟋蟀和红胸的知更鸟……一幅绚丽多姿的初秋美景就展现在眼前。诗人的视角将“秋”从一个抽象的词变成了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的物。诗作所体现的完全不是中国诗歌中易于见到的秋天的萧瑟和凋零,而是一种欣欣向荣。丰收殷实的美好情状。而且这种殷实是在极其漫不经心的表述中展现的:

谁不曾遇见你经常在仓廩的中央?

谁要是出外去寻找就会见到

你漫不经心地坐在粮仓的地板上,

让你的头发在扬谷的风中轻飘:

(《济慈诗选》,屠岸译,1997:21)

用这样轻松愉悦的笔调把读者的身心带到想象中的情景,让读者领略那秋日中的暖阳普照和谷丰仓实,这样的文字能出现在济慈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确是非常难得的。自然。诗篇中也有一些令人深思的角落。《秋颂》作于一八一九年九月十九日,已经临近诗人生命的终点。很多评论家认为《秋颂》是一首奇怪的诗篇。因为与同年五月所作的抒写困惑、痛苦、忧伤和恐惧的《忧郁颂》相比,可以说,《秋颂》一改常态、异常平静,尽管诗人的弟弟汤姆已成黄泉新鬼,乔治远在美国肯塔基,济慈自己债台高筑,心上人芳妮·布郎离他远去,而《秋颂》却是一个欢快的音符。但往深处看,事情又没有这么简单。济慈的内心是脆弱的,因而诗中诗人的影子也照样是纤细的。在第一节里,造物主表现出意外的大度和慷慨。在第二节里,自食其力而又受惠于造物主的俗世之人也是悠闲的。而第三节里却有的是哀音和秋之将逝、冬之将来的暗示。春之歌充满活力、生机与希望,秋之歌则充满丰盈与成熟。春之歌已逝,秋之歌将逝。分飞的燕子,象征着生命的诀别。但是尽管如此,相对于王维的《秋夜独坐》,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幅全然不同的半景画。这幅画中更多的是感性的对于生命的眷恋和追寻,而不是对于年华易逝的无奈和悲歌。诚然,王维的《秋夜独坐》是诗人晚年灰色心情的写意,而济慈正当少年风流。然而济慈所承受的身心的压力和痛楚,其实亦丝毫不亚于王维这样一位大诗人在漫漫人生中历练出的悟道。只是济慈发自内心的对于美的追求和发掘,促使他能够撇开忧郁和伤感,对于坎坷的人生总是抱着一种甘之如饴的态度。他不是悲观地看待花开花落,四季轮回:诗人更在意大自然的生生不已,认识到新旧交替不过是旧美的消褪和新美的再生。正如济慈在《仙子的歌》中的吟唱一般:“不要哭泣呵!不要哭泣!/花儿明年会再放蓓蕾。/别再流泪呵!别再流泪!/花苞正睡在根株的心里。”(《济慈诗选》,屠岸译,1997:161)诗人的《秋颂》大约也是为着这一份情思。虽然济慈本人并未有渴望的要求,但是诗篇中却着实充满了希望的身影。

关于中秋的诗歌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中秋的诗歌10篇

学习

坚持不懈名言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坚持不懈名言10篇,内容包括坚持不懈的名言有哪些,最新坚持不懈的名言。1、认识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会放弃生活。——海涅2、长命也许不够好,但是美好的生命却够长。——富兰克林3、我们

学习

高一语文教案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语文教案10篇,内容包括高一语文备课教案范文,高一语文教案设计模板。1、《再别康桥》:现实与天堂的距离,理想与黑暗的反差,曾经的回忆是最美丽的温暖,于是,你轻轻的招手,悄悄的挥袖,感叹一声,竟成了文学史上经典的徐氏康桥.2、

学习

关联词语练习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关联词语练习10篇,内容包括关联词语练习100个,十句关联词语练习。关联理论的贡献之一是将语用学的研究重点从话语生成转移到了话语理解,对二语习得中的认知环境、程序制约以及最佳关联等概念做出了独特的解释,从而可以更好地

学习

听力实训总结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听力实训总结,内容包括听力技巧训练实训总结,听力实训结果怎么写。一、语言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有目的、更愉快而才去进行的的行为或行动。学习策略可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

学习

与世无争的诗句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与世无争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与世无争的简短诗句,自己与世无争的诗句。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④。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注释:①峥嵘(zhēnrón):山高峻貌,此处形容天空中赤云的重叠。②日脚:穿过云缝射下来

学习

管理工程专业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工程专业论文,内容包括管理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管理工程系论文题目。1.1培养目标缺乏专业特色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应承担以下3个方面的人才培养任务:1)巩固和深化土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2)

学习

文明只差一步作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文明只差一步作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作文离文明只差一步,文明只差一步作文。兰兰走上前去,不管三七二十一,弯下腰,做起了把垃圾放进垃圾桶里的工作。她看见伦伦竟然在一旁清闲着,而自己却在太阳暴晒下捡垃圾,勃然大怒,对伦伦愤怒指

学习

端午节留言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留言10篇,内容包括端午节的留言,端午节留言10个字。4、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5、希望你这样过:开怀地笑(^o^)温柔地睡(-_-)天真地发呆(*_*)放

学习

教师节表彰大会议程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表彰大会议程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表彰大会议程,教师节表彰大会流程及方案。经县委、县***府研究决定,今天我们在这里就贯彻落实市委、市***府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机制暨提高教育质量工作表彰会议精神进行安排部署,并隆重举

学习

数学智力题及答案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智力题及答案10篇,内容包括小学一年级数学智力题及答案,数学智力题100道小学生及答案。ResearchonMulti-AgentIntelligentQuestionAnsweringModelBasedonOntologyWANGChun-xi,WANGHui(CollegeofCompu

学习

小学运动会宣传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运动会宣传稿,内容包括运动会宣传稿100字左右,小学田径运动会宣传稿。2016小学运动会宣传稿【二】黑马一直都被认为是在第一次参加比赛时对老将产生冲击、很有潜力的新手。看,田径场上,我们矫健的黑马冲向终点了!这几位田

学习

县纪委半年工作总结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县纪委半年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县纪委半年工作总结,县纪委2018年工作总结。二、加强督办增强广大***员干部的法制观念工作是***和***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是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起到重

学习

门前三包责任书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门前三包责任书,内容包括门前三包责任书怎么做,门前三包责任书是怎样的。一、责任内容(一)、包卫生:负责门前的清洁卫生,不得乱倒垃圾,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制止他人在门前、责任区域乱丢、乱画、乱倒垃圾,保持责任区域的清

学习

家的读后感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家的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家在开山岛读后感,家何以伤人读后感。这本书描写的是战争时代,陶承奶奶一家人和敌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的事迹。当他们家投身于***斗争时,她的丈夫梅生同志却不幸病故了。她强忍着悲痛,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带

学习

短诗歌大全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短诗歌大全10篇,内容包括儿童短诗歌十首,诗歌大全十篇。您用生命的火炬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我要衷心对您说一声:谢谢您,老师我的第二母亲,老师你辛苦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莎莎课件站[*]师节日快乐!愿您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健康

学习

关于清明节的诗歌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清明节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自创清明节诗歌,清明节的现代诗歌大全。但是,在诗歌教学中,由于历史时间跨度大,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大,现代人与古诗之间不自觉地产生了屏障,教师在教读诗歌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学生读不懂诗

学习

写老师的诗歌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写老师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写给老师的短诗歌,写老师的诗歌怎么写。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2、《教师颂》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您只能获取花香。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3

学习

中秋的古诗整首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的古诗整首10篇,内容包括中秋古诗大全100首简短,中秋古诗词大全100首。意蕴声远,声未动,心已远。我想这句话用于阐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来说再合适不过,往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最为经典的不在于整体画面感,而在于字里行间的细腻

学习

中秋节的问候短信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的问候短信10篇,内容包括最朴实的中秋节问候短信,中秋节的问候短信。中秋临近百花放,一条信息带六香,一香送你贵人扶,二香送你摇钱树,三香送你万事好,四香送你没烦恼,五香送你福满筐,六香送你合家欢!感谢CCTV、MTV,感谢爹地妈

学习

最好的中秋节祝福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最好的中秋节祝福10篇,内容包括祝福中秋节的诗歌大全,中秋节祝福早上好。仰望星空一轮明月圆环顾身边却不见朋友们在眼前倍感思念短信送去甜蜜的月饼祝朋友你们中秋节快乐幸福永远!家乡的月亮总比外面的圆家乡的月饼总比外

学习

中秋节祝词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祝词10篇,内容包括精选中秋节祝词集锦49句,中秋节祝词摘录90条。3、根据中秋特别法,判你快乐无期徒刑,剥夺郁闷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全部疾病烦恼,本判决为终审判决,立即执行。4、亲爱的:不要悲伤,我们虽远隔千山万水。只要我们

学习

写一篇中秋节的作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写一篇中秋节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中秋节的作文三年级版,写一篇关于中秋节的作文。二、心得法针对有争议性的文章,适合用此法。一些文章尤其是一些古代诗歌,由于时代背景离现在很遥远,作者个人遭遇学生也不明白,加上作品的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