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作文篇1
急于求成,有力却无心,效果会显著吗?
不会,反之会后患无穷。
为什么?
欲速则不达作文篇2
据说一所重点中学的初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家长向学校反映作业太多,孩子整天熬夜,都成了近视眼。但学校却认为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学知识的黄金时期,应该学习,而且还说,说这些话家长的孩子学习不刻苦,无主动性,成绩又不好,只能通过多做练习才行。而我认为,学校的初衷虽然是良好的,但他们却真的没有想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学生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但学习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做保证,学生怎么去很好地学习呢?就说眼睛吧,让“孩子整天熬夜,都成了近视眼”,怎么让他们看清黑板上老师的讲解,怎么让他们掌握应该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呢?
就算这些家长的孩子学习不刻苦,无主动性,成绩又不好,但用让他们多做些练习的办法就能克服他们的这些缺点吗?我想绝对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一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说,这些家长的孩子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兴趣,你怎么让他们在学习上刻苦,主动性强,成绩还好呢?作为学校,本来最主要的应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多做扎实细致的工作,而这所重点中学的初中不但没有做这一方面的工作,而且还用让学生多做练习的办法无形之中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让人痛心啊!
我只想奉劝这所重点中学的初中,快快停止你们错误的做法吧!因为——“欲速则不达”!
欲速则不达作文篇3
瓜果蔬菜的生长期一天比一天缩短,速度快得惊人。黄瓜抹***药,几天时间就可以下架上市;喂食***药的鱼虾、黄鳝、大闸蟹个头儿比正常生长的大几倍;化肥、激素催生的无根豆芽不仅长得飞快而且白胖鲜嫩卖相好;西瓜因为膨大剂在它远没有成熟的时候就能轻易让它长得炸裂;以前辛辛苦苦养一年才能出栏的猪,现在人工饲料喂养只需三两个月时间就可屠宰上市……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地为着一个共同速成的目标奋力前行。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塑身美体照样可以速达。单眼皮一刀下去立马变成双眼皮;白头发轻而易举可以染黑;胖子瘦身,去医院或美容院用大号针筒把多余脂肪抽取出来就行;矮子要长高,穿上增高鞋垫,有不怕吃苦的想追求货真价实也容易,请医生把骨头打断拉长再接上钢筋;女士对胸部缺乏自信,注入几针管硅胶保你鼓胀浑圆活力再现。
教育也赶趟儿似的重踩油门飞速前行。从胎儿到娃娃到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乃至走上社会,速成教育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速成学习,速成培训,速成文凭,速成学历,英语速成班,作文速成班,作家速成班,美术速成班……几年缩成几月,几月减至几天。我们在速成的环境中为速成呼号,为速成而战,一速惊人,一速成名。我们不愿意体会速成过程的艰辛,更不愿意为速成付出辛劳和汗水。我们无暇浏览速成旅途的风光,也无心感悟速成过程的愉悦,我们眼里看到的只有“速”,我们心中追求的只有“达”。娃娃背几首唐诗学前教育就速成了,小学生说几个英语单词,英语就速成了,培训获一纸证书学习就速成了,花钱换来文凭学历就速成了,我们迷失在高速的运转里,我们陶醉在速成的喜悦中。为了速成,拔苗照样助长,武汉五道杠少年“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七岁开始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加之工作照中那泰然的表情,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
山秃了荒了,不用十年树木的漫长等待和辛苦,带上油漆、刷子,几天时间里荒山重现一片葱绿;脱贫致富也不用那么费心劳神地出钱出力扶持,只需在破败的村落外加修一条长长的“遮羞墙”即可;GDP不用一项项细究核实,摸摸脑袋拍拍胸脯,无限夸大的数字里面速出***绩;天下文章一大抄,他山之石能攻玉,“开封指导漯河”式工作报告一蹴而就。
落后就要挨打,迟缓必定吃亏。在滚滚奔腾的速成洪流中,不速将被淘汰;在争名夺利的名利场,失速就会落伍。展开想象翅膀,挖掘速度潜力,助推提速更上层楼,让“欲速则达”彻底颠覆经典格言“欲速则不达”。
【原载2011年5月26日《扬州日报》】
欲速则不达作文篇4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青城则二者皆备,它既高又因仙出名。它位于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高峰海拔1800多米,为邛来山脉的分支,因古木参天,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黄帝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宁封在此修道成仙,这些都是“据说”。而东汉年间张陵在赤城崖创立道教,尔后有众多的道教人士在此修道、传道,青城上成了道教的名山。古代诗人岑参、贾岛,陆游等,以及近代书画家张大千、于右任等在此留有墨迹,冯玉祥在此驻足,这一切都使得青城山声名远播。不知是山的清秀引的仙人、文人来,还是仙踪和文人雅士足迹使得此山更有仙气。金庸笔下的“青城派”又使得青城山充满了神秘。
??“青城天下幽”。从后山上去,入天然画***、访天师洞、过访宁桥、掷笔槽、沿路树木葱茂,再到上清宫、以及峰顶,每每遇到银杏、楠木及其他种类的古树,古树多上下通直,枝繁叶茂,树龄少则几十上百年,多则四五百年。天师洞殿前有棵银杏树,据说是张陵道人亲手所植,算算有两千多年了。下部的树皮呈***状下垂,大约要四五人才能合围。树干下部和围栏四周有信众所献的红布及白纱,白纱大概是哈达吧,我猜。青城山前山风景秀丽,后山山林幽深、古道幽静、溪流幽清,风景原始。偶见枯木落于深涧,鸟鸣于山中,越发显得神秘。青城山每日游客约两千多人,据说今年黄金周单日游客突破五万人。我们去时是个旅游淡季,路上游人已是络绎不绝,但当你坐上缆车,俯视下去,看不见人头攒动,听不见喧哗嘈杂,青城山以幽深青翠吸引着众多的游客,也消融众多的嘈杂。
??进入都江堰市区,随处可见“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宣传广告,我觉得“问道”二字挺妙,人人都想问得道之法,都想问道家的真谛。青城山作为道家的名山,随处可见新建的、原有的道观,有古道人修道的遗迹,沿路地上铺有刻有《老子》、《庄子》文字的石板,还有穿着道服的“道士”,时时传递着道家的气息。道家讲出世、讲清静无为、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我们行在青城山幽静的小路上,在神像前焚香时,我们在问什么“道”,求什么仙呢?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时时充斥着身凡人生活的角角落落,每个人都想获得一种宁静的心境和逍遥的自由,可是怎么也放不下尘世的诱惑。追逐财富、地位、名利让我们有时忘却了身边的幸福,财富越来越多,快乐越来越少,心越来越躁。老子自然无为、少私寡欲,庄子逍遥放达,我们能做到多少?我们凡人求仙问道,仙不见踪迹,道又在何处呢?我想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吧!苦行也罢、放纵也罢,内心和谐,方能快乐。人生存于世就必然有欲望,可欲望也是无边的,寡欲不可能,欲望却也不能无节制膨胀。
??快到青城上顶峰,我们一行中两同事被“道士”叫住,要送同事“几句话”,其余人欲上前一同听听被“道士”婉拒。过了一会儿,只听道人在说什么“贵人轻财不出手”之类的话,原来送话之后还送“护身金箔”。当然需要捐钱,要个“红票子”。下山去要过“月城湖”,百余米的湖面,单程船票要五块钱,只能坐船,别无他路可走。此两处让人总觉得有点不快,当年的宁封仙人,张陵道人大概可以想得到这些吧,因为有物欲才会有修道。
欲速则不达作文篇5
关键词:中国艺术;体势;趋向;力度;遒劲刚健;艺术创作;文化特征
中***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艺术中的“势”是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生命的情态、趋向和力度,是作品生命的姿式,基于有形而不滞于有形,通过艺术作品有限的感性形态引而不发,表现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具有独特的个性风采。中国古代的“势”源于***事和哲学术语,后被人们用来以兵法比喻书法艺术等。战国时期托名姜子牙著的《六韬・***势》云:“势因于敌家之动。”势的形成是两个对立面作为一个整体所造就起来的。势还指男人的生殖功能,剥夺男人的生殖功能叫“去势”。艺,繁体字同“执”,种植。势是艺之力,势与艺在字形上是相通的。兵法之势通于艺,主要指技巧和艺术性的效果。《易・坤》:“地势坤。”这里,“势”指的是自然万物的姿态和状态,是形态、位置、力量的合称。风水中也讲“形势”:“近观为形,远观为势。”(《风水圣经・宅经・葬书》)古代描述强调气象、气力和气势,我们观察和欣赏对象,不能只见其形,不见其势;对势的观察能够体现主体的眼力。后来,“势”被借用于环境、局势和艺术情境的评价,艺术作品的情境也让作品体现出外势。《文心雕龙・定势》所谓:“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主要强调作品的体态以情感为动力,在作品的体式和风格中体现势。
一、生命精神
艺术作品要自觉地追求势,体现宇宙之道和生命规律。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势之体源于气。清代黄子云《野鸿诗的》说:“气不充,不能作势。”梁同书《与张芑堂论书》也说:“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注,自然贯注。”气势的气,是天地间自然万物的生气、心中的灵气,通过感性动态的气加以体现。气体现在有生命力、有生气的作品中,从作品的生命整体中通过势显露出来。清代的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取势》云:“气之在是,亦即势之在是也。气以成势,势以御气。势可见而气不可见,故欲得势,必先培养其气。气能流畅,则势自合拍。气与势原是一孔所出,洒然出之,有自在流行之致,回旋往复之宜。不屑屑以求工,能落落而自合。气耶,势耶,并而发之,片时妙意,可垂后世而无忝,质诸古人而无悖。此中妙绪,难为添凑而成者道也。”又云:“统乎气以呈其活动之趣者,是即所谓势也。”势与气相关联,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作品整体必须体现生命活力,才能有势,僵死的作品无法体现出势,而势更强化了作品的生命活力。这种生命力是宇宙生命精神和主体生命精神的统一,是作品中运动的势态和劲健力量的统一。汉语中有“气势”一词,说明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近代金绍城《画学讲义》云:“作画以有气势为上,有气势则精神贯穿、意境活泼,否则徒具形式,毫无精神,死画而已,有何趣味之足言?”从中体现出艺术作品生命的力度。
艺术作品中的势体现了宇宙的生命精神,体现了生命的节奏与韵律,流动于作品的生机与活力之中,表现生机和活力,使生命力的气脉贯穿始终。艺术作品因动成势,是自然节律与人生节律的统一,对艺术作品生命活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蔡邕《九势》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说明势体现了阴阳化生之道。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取势》:“笔墨相生之道,全在于势。势也者,往来顺逆而已。而往来顺逆之间,即开合之所寓也。”这些都在说明笔墨相生,往来顺逆,体现自然的开合之道,传达出自然的生命精神。艺术中的体势,首先是自然之体势的体现。艺术的开合收放,体现了自然的开合收放。如节奏韵律的常与变的关系,便体现着势。在事物的变迁历程中,势体现了运动发展的趋势和动力。势中包含着内在的驱动力,自然而有节。势的自然性常常超越既有的规范。虞世南《笔髓论・释草》:“或体雄而不可抑,或势逸而不可止,纵于狂逸,不违笔意也。”艺术作品的生命活力常常在于势,因为势同样体现了宇宙的生命精神,是物我同构的表现。气势是贯穿作品始终的生命精神。
势与象、形和体之间关系密切。王微《叙画》云:“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这就包括了形象之体和寓于其中的势。首先,五行之气交融而生成万象,象则以势相动。势寓于象中,通过象而得以表现,有象则有势,象是势的后盾。艺术作品以象为体,以势为用。势本身不是实体的形与象,但具有潜在价值,可以转化为实体。《考工记》所谓“审曲面势”,说明工艺创造审度材料的曲折,由曲见势,因材制宜。势蕴于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意象中。在艺术作品中,势是意象变化和发展的动力。艺术作品通过势而获得巨大的感染力。在以象明意的过程中,作品托象显势,故势要畅达。荆浩《笔法记》云:“山水之象,气势相生。”在意象中体现出势。其次,势依托于形而不滞于形,艺术语言已尽而势有余。《文心雕龙・定势》谓:“形生势成”,也在说明势依托于形。势与形密不可分,势寓于形质又不滞于形质的内在生命力,有气势,有力度。第三是即体成势。张怀《书断序》:“或体殊而势接,若双树之交叶。”势是因体为用、因势显态、顺势显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势依托于形而体现。势依托于体,故称“体势”;势寓于体中,是体的驱动力,所以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认为:“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唐太宗《论书》:“太宗尝谓朝臣曰: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其中,形与势的关系,在书法艺术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书法中讲究体势的开阖收放,其中的笔势带来体势和书法气韵的创造。李世民《书王右***传授》云:“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如严家之饿隶。”(载《书法钩玄》卷四)书法中的点画各自也顺应自身的姿态特点。其笔势寓于笔画之中。涂光社认为:“‘势’在书法中可以看作是笔墨运行过程展示出来的艺术效果。”①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取势》:“譬诸岁时,下幅如春,万物有发生之象;中幅如夏,万物有茂盛之象;上幅如秋冬,万物有收敛之象。时有春夏秋冬自然之开合以成岁,画亦有起讫先后自然之开合以成局。若夫区分缕析,开合之中,复有开合。如寒暑为一岁之开合,一月之中有晦朔,一日之中有昼夜,至于时刻分晷,以及一呼一吸之间,莫不有自然开合之道焉。则知作画道理,自大段落,以至一树一石,莫不各有生发收拾,而后可谓笔墨能与造化通矣。”笔墨能与造化通。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古人论书,以势为先。……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说明书法中形寓于势中,势以形为基础。陈绎曾《翰林要诀》:“形不变而势所趋背各有情态,势者以一为主,而七面之势倾向之也。”在书法中,文字虽然是有定形的,而势则各有情态,以一为主导,笔势向着各个方向展开形成特定的形势。
二、势的创构
势对艺术创作十分重要,历代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得势”都十分强调。不懂得艺术的势,在创作中不能得势,创作则不能成功。《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唐张怀《玉堂禁经》云:“夫人识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乃可加功。”势中包含着艺术家对万物生机的体悟和自我灵动的情怀。清人唐岱《绘事发微・得势》云:“夫山有体势,画山水在得体势。”“诸凡一草一木,俱有势存乎其间。”他认为画山水乃在于师法山水之势,表现山水之势。又说:“画山水起稿定局,重在得势,是画家一大关节也。”把得势看成是艺术成败的关键。
书法创作中势的疾和徐,与每个创作者的心性有关。《蔡邕石室神授笔势》托蔡琰转述其父蔡邕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指出了书法之势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在艺术创造中,对势的创构体现了情感的动力。势具有情感的趋向性,是艺术家创作情势的使然,昭示了情感的走向与轨迹,从而使“势如破竹”。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常常通过“引而不发”以蓄势,体现了艺术家创作的势头和事态,具有趋强的方向性,对于主体的感受形成冲击。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势的表现体现了艺术家的匠心和灵感,艺术家在作品中通过势显示了高超的表现力。取势是通过灵感的激发而造就的,要在酝酿的基础上一蹴而就。
势与艺术家的情意有着密切关系。艺术作品的体势,源于天地之体势和主体的心意,是物象之势与主体之势的统一。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评谢诗:“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谢康乐为能取势,委宛屈伸,以求尽其意,意已尽则止,殆无剩语;夭矫连蜷,烟云旋绕,乃真龙,非画龙也。”势蕴于意中起主导作用,是意中之神理,有利于意的传达。形与意合,使势从传达中得以显现。顾凝远的《画引》曰:“凡势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势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俱不可从本位径情一往,苟无根柢,安可生发?”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对于势首先当了然于心,得心应手。书家以笔势抒怀,传达意趣。《小山画谱》:“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则疾有所势。”在创作中,艺术家随意赋形,以势达意,以心灵主导势。势在情景的有机融合中显现,其中体现了主观的气势、情怀和想象力。在艺术创造中,势体现在作品的意脉之中,并且溢于象和艺术语言之外。唐代张怀《画断》所谓“意余于象”,其“意”中也包含势的动力作用。
艺术家以学养纵其势。艺术作品是否表现出势,也与艺术家的造诣有关,要出神入化,方能神机所到,兴与物会,然后得心应手,充分表现出势。因此,艺术家的学养可以让势如虎添翼。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取势》:“心手笔墨之间,灵机妙绪,凑而发之。文湖州所谓急以取之,少纵即逝者,是盖速以取势之谓也。”心随手变,体现灵感和创造。笔势是天资和修养的统一。项穆《书法雅言》论唐人书法:“若虞若欧、若孙若柳、藏真张旭,互有短长,或学六七而资四五,或资四五而学六七,观其笔势生熟姿态端妍,概可辨矣。”在项穆看来,内在神气以天资为主,而笔势则更须学养使其自然、圆熟。
势与艺术作品的构思有密切关系,是思绪的趋势。创作论中讲“取势”与“布势”,就是讲构思与势之间的关系。顾恺之《论画・孙武》曾云:“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势通过构思和布局体现,体现在从传达到构思的整个过程中。清代笪重光《画筌》中也云:“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非。势之推挽,在于几微,势之凝聚,由乎相度。”艺术家结体取势,在虚实显隐之间,增强表达的张力。作品的结构对势有影响,结构严密,有利于势的畅达,强化势的表达效果。必要的渲染和烘托,也是在助势。势也使欣赏者从作品中以小见大、以约见博。王夫之《姜斋诗话》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说明艺术作品以小见大,以少状多,言有尽而势有余,势溢于作品之外,形收而意未收,让作品中的有限表现引发丰富的联想,使之趋向无限,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表现力。
艺术创作的“法”是成“势”的基础,首先要“得法”。作品的表达要有基本的法度。清代华琳的《南宗抉秘》云:“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但势的创造与表达又常常不拘于常法,要依势变法,法有时要做相应的变通。王夫之云:“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也。”(《读四书大全说》)“迨已得理,则自然成势,又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凡言势者,皆顺而不逆之谓也。……知理势不可以两截然分”(《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势体现了规律性与独创性的统一,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特点,是法和艺的统一。
势还需要通过艺术语言而得以表达,即刘勰所谓的“情固先辞,势实须泽”(《文心雕龙・定势》)。为了增强势的表达效果,势在艺术表现中常常需要欲扬先抑。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取势》云:“作书发笔,有欲直先横,欲横先直之法。作画开合之道亦然。如笔将仰,必先作俯势,笔将俯,必先作仰势,以及欲轻先重,欲重先轻,欲收先放,欲放先收之属,皆开合之机。至于布局,将欲作结密郁塞,必先之以疏落点缀;将欲作平衍纡徐,必先之以峭拔陡绝;将欲虚灭,必先之以充实;将欲幽邃,必先之以显爽:凡此皆开合之为用也。”在创作中,作品有起势、收势,包括设置悬念等,引起欣赏者的想象,都是在增强势的表达效果。
萧何论“书势”说:“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藉于阴阳。”(《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引《书史会要》)在具体的语言表现中,势奔放不拘,率性而成。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取势》说:“当夫运思落笔时,觉心手间有勃勃欲发之势,便是机神初到之候,更能迎机而导,愈引而愈长,心花怒放,笔态横生,出我腕下,恍若天工,触我毫端,无非妙绪,前者之所未有,后此之所难期,一旦得之,笔以发意,意以发笔。”“所谓笔势者,言以笔之气势,貌物之体势,方得谓画。故当伸纸洒墨,吾腕中若具有天地生物光景,洋洋洒洒,其出也无滞,其成也无心,随手点拂,而物态毕呈,满眼机关,而取携自便。心手笔墨之间,灵机妙绪,凑而发之。”势的创构同时体现了主体的表现力,通过体现势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效果。
三、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势,有其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既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一般特征,如和谐原则,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等,又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如动态、变通和力度等。势具有必然的规律性的特点。所谓自然趋势,就说明其规律性。《姜斋诗话》卷二云:“势者,意中之神理也。”这里的神理就是指规律。作为作品中流动的“势”态,势是一种表达的效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反映了客观规律与主观情趣的交融,是宇宙生命精神的体现。
第一,“势”能够给人一种全局的张力感,饱满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势”有一种全局整合的作用,将零散的细枝末节全部划归到“势”的统筹之中。以中国画为例,全篇布局必须有整体之“势”,或曰“布势”。如郭熙《林泉高致》中“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第二,势是力的体现。势表现了艺术品的生机勃勃的律动和活力,是力度的体现。这与势的本义是联系在一起的。势的繁体字是“”,是力的表现。所谓“势恒伤浅薄”(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就是强调势的力度和深度。“势”体现了力,体现了力度,即其内在的生命力,透过生命的姿态从内在生命中体现出力量。势的方向性和力度,是大化生命精神、力量与风采的体现。
第三,势具有动态特征。势在动感中得以显现和展示,势能潜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作品因体成势,寓动于静,化静为动,以动态显势。艺术通过飞动和灵动表现势。在创作论上,势追求笔锋运动的富于变化和节奏感、韵律感,讲究连贯性和自然性。艺术作品有了动势,才能达到一种境界。米芾的字,以势的流动见长。势中要有活的、动态的、有生命力的体势,才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豪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一般说来,艺术作品要一气呵成,流畅无滞,气脉通贯,潇洒飞动,方能体现出势,而不能太涩。草书的飞动可以强势,势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势是寓于气中的动态形式,是整个作品的动力和趋向。《孙子兵法》“势篇”曾比喻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中体现为艺术作品的动态特征。势从意象的动态中得以表现,使意象生动传神。势化静为动,引发联想,显得灵动,因而势是活泼灵动的。
第四,势具有变通性。势有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的一面,有变化无端的一面。《文心雕龙・定势》云:“势者,乘利而为制也。”这与“势”的语源有关。古人兵法喻书法,强调其无常、无定的一面。灵活机动、富于变化。意象的势态,活泼恣肆。梁武帝萧衍《答陶弘景论书书》云:“拘则乏势,放又少则。”庾肩吾《书品论》也云:“探妙测深,尽形得势。烟华落纸,将动风彩,带字欲飞。”势既与主体的神、气相通,是变动不居的;同时势中显理,也有一定的准则和限度。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取势》说:“或以山石,或以林木,或以烟云,或以屋宇,相其宜而用之,必势与理两无妨焉乃得。”强调“势与理两无妨”。作品中的势,体现了艺术规范和技巧与艺术家个性的统一,使整个作品灵动,具有生命力,具有方向感和倾向性,从而具有魅力。
第五,势遵循和谐原则。中国古代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势的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总体上都体现着和谐。创作要取势,势的表现要讲究度得适宜,势更重自然。弹琴的手势、指法等,与作品的体势包括风格等,是相应的。朱载《乐律全书》卷五:“若夫黄钟九寸,……起初细弱,其势未扬;其后愤盈,其势渐达,盖气力强弱,自然不同。”书法艺术通过迟速缓急表现势。势通过速度体现,速度过快,则又失势。姜夔《续书谱・迟速》:“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必先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宋曹认为迟速应顺应规律,否则,迟而少神,速则失势。书法开合有间,收放有势。《书法约言》:“盖形圆则润,势疾则涩。不宜太紧而取劲,不宜太险而取峻。迟则生妍而姿态毋媚,速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因此,在势的表达中,疾湿、迟速要相济为用,在艺术表达上要体现和谐原则。
第六,势也是境界的表现。艺术作品的势表现在高远的艺术境界中。在势的表达中,要高妙,要脱俗。蔡襄云:“张长史笔势,其妙入神,岂俗物可近哉?”(《蔡襄集》卷三十四)徐上瀛《溪山琴况》:“既得体势之美,不爽文质之宜,是当循循练之,以至用力不觉,则其坚亦不可窥也。”势在创作的形神统一中得以表现,以传神充分显示。
第七,势具有感染力。艺术家要能适应读者的心理期待,适应心理动势。艺术作品中旺盛的生命力以气势体现着感染力。在作品中,势对欣赏者的心理形成冲击。气势震撼人心,传达出神韵来(势寓于神韵之中)。作品中的势通过语言引发欣赏者的联想,并且从中对欣赏者起导向作用。作品需尽势,但在艺术表现中又不到顶点。中国艺术的“不到顶点”正是充分利用了势。近人马宗霍《霎岳楼笔谈》曾说:“明人草,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即王铎)则拟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如不尽。”可见,艺术表达不能“极势”,选择最富于包孕性的那个点,把握最富于表达效果的那个点,充分体现出势,使作品有余意、有余味、有余韵。这与莱辛《拉奥孔》提出选取“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②是相通的。
四、风格倾向
势与艺术作品的风格有关,具有风格倾向。势具有包孕性,具有力量,常常体现了阳刚之气和力的美,势常常偏指强劲和阳刚,有气势。艺术家只有得了势,才能体现出独创性。势常常使作品在风格上打上了特有的烙印。每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或飘逸或沉着,或刚健或清新,等等。张怀《书断》引王僧虔云:“献之骨势不及父,媚趣过之。”张怀《书断中》评嵇康:“叔夜善书,妙于草制,观其体势,得之自然,意不在笔墨。若高逸之士,虽在布衣,有傲然之色。”具有神清意远的特点。嵇康《琴赋》云:“若论其体势,详其风声,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闲辽故音庳,弦长故徽鸣,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势的差异带来风格的差异。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十七势”也是讲作品的风格问题。卫恒的《字势》、《四体书势》,对字势的描述若体态风格。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介甫(王安石)词完气健,饶有远势。”清代恽敬《答伊扬州书》:“所惠香山老人画,是其晚年之笔,意境超远,体势雄厚。”这里讲的势都有风格特点。
势中包含着风格和体势,“势”带有艺术家创造意象时的个性风格特征。《法书要录》载袁昂《古今书评》:“萧诗话书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低腰,仙人啸树。乃至挥毫振纸,有疾闪飞动之势。”《书苑菁华》载梁萧衍《古今书人评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势是内在的动力,风格是外在的表现形态,内在动力通过外在形态得以显现,气势和风格相辅相成。艺术作品的体势、书法笔势等,无不体现时代精神和个性风采,从当下的暗示去体验未来可能的形态。
有势的作品,常常体现一种遒劲刚健的风格。黄庭坚评米芾书云:“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亦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说明在遒劲刚健的基础上尚需要足够的修养,才能获得足够的气势,因此艺术作品中的势,常常体现了内在的力度和积极上扬的内在精神风貌。从创作上讲,书画家的运笔要有力度。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中》:“是以指得势而锋得力。”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又说:“非劲利不能取势,非使转不能取致。”宋曹《书法约言》:“作行草书须劲利取势,以灵转取致,如企鸟,志在飞,猛兽骇,意将驰,无非要生动,要脱化,会患上斯旨,当自悟耳。”意将驰,即体现勇猛的趋势。
总而言之,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依托于作品文本,托体而驰势。势的表达,体现了主体和对象、物与我的统一。这是“有常”的规律和动态变化的有机统一。艺术家通过灵感,顺势而作,因势而象形,融合了对象的生命活力和主体的生命活力,一鼓作气,形成作品的气势。成功的作品关键就在于对势的传达,让大势所趋,呈现出不可阻挡的效果,从而超越于有限的现实而趋于无限。(责任编辑:帅慧芳)
① 涂光社《势与中国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0页。
② 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3页。
Sense and Sensibility of Chinese Art
ZHU Zhi-r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4)
欲速则不达作文篇6
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会很诧异,太极拳哪有“构”一说?哎,你还别说,修炼太极拳者对“构”的概念多半是陌生的,因为笔者询问过N个太极拳习练者,他们均对“构”茫然无解。其实,“构”并不是笔者的臆造和发明,而是陈鑫老先生所说。
何谓“构”?《陈氏太极拳***说》卷一,陈鑫在讲解第二势“揽擦衣”时说:“下着之机已动于上着之末,而后下着接住上着而起,是为构。构者,下着之榫(原文是“笋”,应为“榫”,为理解方便,均以“榫”说――笔者注)与上着之榫相接而合者。”很清楚,陈鑫用“榫”作比喻,说明太极拳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处要像器物利用凹凸方式相接那样匹配恰当、灵活圆润、自然不留痕迹,这就是“构”。
我们知道,太极拳如长江之水连绵不断,不能有意丢、劲断、怠滞之感。陈鑫说,“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但是,“尝见人之耍拳,上着未完,即欲停止,一停止,其气断,其神散矣”。要不然,“此着未完即欲打彼着,及打彼着未完,而更欲打下着之下一着。如此躁心,何能细心揣摩,而知其内劲之起落,精神之充足乎?欲速者恒犯此病,故终无成功”。陈鑫指出了太极拳习练者常犯的两个通病,一是滞,二是急,这两个毛病就是没有“构”好。“构”不好,终究是练不成太极拳的。
陈鑫为什么对“构”如此重视、强调?这是因为太极拳“构”不好,于盘架子则断断续续、急急躁躁,太极功夫上不了身;于推手则凹凸明显,弧形、缠丝棱角分明;于散放则交手劲显于外,转动僵硬呆滞。
这么重要的“构”,为何太极拳界似乎无人说及,不见诸多太极拳名家、理论家、爱好者提及和阐述?
笔者以为,陈鑫所说的“构”,就是太极拳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转关”抑或是“转换”。
传统太极拳是几百个动作组合而成的肢体运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变换、上一动作向下一动作的转关无时不在,无动(作)不有。其转关要做到自然天成、不留痕迹,非一日之功、一时之力。
首先,盘架子时要慢,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慢慢运行,仔细体会。记得20世纪70年代,当时南京练陈式太极拳的人习练速度比较快,一般用8分钟打完一路拳,还说是陈照奎大师要求的。是的,陈照奎是这么要求的,但这些人却忽略了8分钟完成一个套路是成型的、具有一定水准的陈式太极拳习练者练习的速度,而非刚刚开始练太极拳者的速度。一开始就这么个练法,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是饮鸩止渴。
我当时练陈式太极拳就很慢,有人还嘲笑我把陈式太极拳练得像杨式太极拳,但在徐忠琦老师教授下,我坚持慢练,练习一路拳慢时可达25分钟,一般也在20分钟左右,就是现在我的一路拳习练时间也在15分钟以上。慢练使我对劲路运行、丹田运转、内气鼓荡、转关流畅等有说不尽的体悟,非语言能够表达。今再品陈鑫的教诲,耍拳“须慢慢运行,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是以人之恒情也”是多么正确和深刻。
其次,只有在慢练的基础上,才能静心揣摩动作与动作之间腰胯旋转、劲路行走、呼吸配合、穴脉贯通等的转换过程,犹如榫头对榫眼般匹配自然。上一动作结束之时就是下一动作之开始。比如,陈式太极拳一路“单鞭”接“第二金刚捣碓”势,上一动作“单鞭”结束,即“第二金刚捣碓”始:右手沉同时腰左旋,左手前右手后捋的同时腰右旋、胯前移至左腿撇左脚,左手前挤上撩,右手随着右脚上步抄裆,转关完成。所以陈鑫说,每一动作“即上着之终,下着之始。其接骨斗榫处是为过脉,血过脉处当思如何血脉贯通,不令间断”。只有这样方能“构”得自然流畅。
再次,要使“构”自然流畅,“意”尤为重要。动作与动作的转换虽体现在外形,实则要隐现“意”的带动或者是引动,否则就是机械性的肢体运动。“意”简单地说就是意念、意识。太极拳要求用“意”,同样动作的转换也要用意,用意去想、用意去引动。我们常说“形断劲不断,劲断意不断”,在“构”的过程中,外形和劲路的停、滞不可怕,可怕的是意断!如果意断则形散,则劲无,则“构”乱,势不成势,脉不成脉。只有用意去“构”,上势与下势之间的转换才能自然不留痕迹,才可一势接一势,势势相环、着着相扣,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才是好“构”,才能得机得势。这是关键所在。
诚如陈鑫所说,“构”者不是求以姿势、动作,而在于“合之以神。神气与上着无间,方为善于起始。所谓得势争来脉,来脉得势,以下势如破竹,无不得势,此是最关紧处”。
欲速则不达作文篇7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6、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不迁怒,不二过。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不学诗,无以言。
13、巧言乱德。
14、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1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6、过,则匆惮改。
17、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8、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1、刚、毅、木、讷近仁。
22、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23、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7、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9、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3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3、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7、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4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4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5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2、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5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5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55、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56、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57、有教无类。
58、听其言而观其行。
59、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6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3、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64、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6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6、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7、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68、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6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7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7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75、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7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7、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7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9、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8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8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8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4、巧言令色,鲜矣仁。
8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8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8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88、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8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1、放于利而行,多怨。
92、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9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9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5、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9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98、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99、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00、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10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0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10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0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06、道不同,不相为谋。
107、不学礼,无以立。
108、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0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10、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11、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1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
11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15、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16、礼之用,和为贵。
1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欲速则不达作文篇8
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8、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9、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0、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1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7、道之以***,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8、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9、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0、巧言乱德。
2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苟正其身,于从***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6、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7、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28、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9、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0、礼之用,和为贵。
31、听其言而观其行。
3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4、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35、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3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7、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3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9、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40、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41、为***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6、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47、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48、(“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9、巧言令色,鲜矣仁。
50、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1、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55、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6、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57、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5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9、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6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1、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62、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63、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4、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6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66、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6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68、***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69、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7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1、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72、子为***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73、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74、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75、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6、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8、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9、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8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82、刚、毅、木、讷近仁。
83、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84、有教无类。
85、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8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8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88、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89、不迁怒,不二过。
90、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9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92、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9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5、不学诗,无以言。
9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99、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0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01、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10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03、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10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05、……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106、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07、不学礼,无以立。
108、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0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10、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11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13、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14、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6、放于利而行,多怨。
1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8、过,则匆惮改。
11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22、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2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24、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欲速则不达作文篇9
关键词:《左传》 逞 考释
《左传》的史学和文学价值世人共知,所以历代研究《左传》的名家辈出。可是,《左传》又是很难读的,古人、近人以多种形式对其进行编纂注释,历代著述浩如烟海。当然,各家注疏,征引淹博,考辨缜密精当,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并各有所长。但是,由于篇帙浩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仅就笔者所知一例作一辨识,以就教于方家。
《左传・成公十六年》提及晋楚鄢陵之战时说:
“晋侯将伐郑。范文子曰:‘若逞吾愿,诸侯皆叛,晋可以逞。若唯郑叛,晋国之忧,可立俟也。’栾武子曰:‘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必伐郑。’乃兴师。”
此段中前后有二“逞”字,以下是几家注解对此二字的注释。
杜预注:“逞,快也。晋厉公无道,三骄。故欲使诸侯叛,冀其惧而思德。”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逞’字意义不同。上‘逞’字,旧训为‘快也’,实为‘快意’‘满足’之意。下‘逞’字为之假借字,缓也。说祥杨树达先生读左传。此数句意为,若我君愿望得以满足,诸侯皆将背叛晋国,晋国患难可以缓和。”
沈玉成《左传译文》:“范文子说:‘如果按照我的愿望,诸侯都背叛,晋国的危机可以得到缓解。如果只是一个郑国背叛,晋国的忧患,可能马上就来了。’”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贾逵国语注:‘逞,快也。’”
由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对“逞”字的训释,还是对文句的疏通,这几家注释都说得不大明白。到底二“逞”字如何解释,整段话如何理解,这是值得商榷的。
《说文解字》:“通也。从,呈声。楚谓疾行为逞。春秋传曰:‘何所不逞欲。’”《方言》卷二:“逞,摇扇,疾也。东齐海岱之间曰速,燕之外鄙朝鲜洌水之间曰摇扇,楚曰逞。”可见,“逞”最初的意思是“快”。后来,“逞”引申为快心,称愿,满意。《国语•周语上》:“以逞其违。”《楚辞•大招》:“逞志究欲。”《左传•桓公六年》:“今民馁而君逞欲。”等。
《集韵•清韵》:“逞,纵也。”《六书故•人九》:“逞,肆行也。”《国语•周语上》:“今虢公动匮百姓以逞其违,离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难乎!”
综合以上“快心、称愿、满意”和“纵、肆行”两个意思,“若逞吾愿,诸侯皆叛”中的“逞”解释为满足、放纵之意为佳,而且是贬义。
当然,“晋可以逞”中的“逞”字,通过爬疏分析文意,提取义项,便能说明此处“逞”的意思。
从史料可知,当时厉公骄奢,群臣不和,范文子不主张与郑人战。后文范文子说:“我伪逃楚,可以纾忧。夫合诸侯,非吾所能也,以遗能者。我若群臣辑睦以事君,多矣。”“惟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从范文子言论中可以知道,范文子是主张休战的,目的是外树敌人,保持国内的戒备状态,从而也缓和了国内矛盾。而后来,鄢陵一役胜利,范文子回国:“君骄侈而克敌,是天益其疾也。难将作矣!爱我者唯祝我,使我速死,无及于难,范氏之福也。”没多久,范文子死后,果真国内矛盾丛生,***局混乱。
那么“若逞吾愿,诸侯皆叛,晋可以逞。若唯郑叛,晋国之忧,可立俟也”,这两句话也透露着范文子以上的思想,而前后两句意思又是相对的,可见句中第二个“逞”字与“立俟”意思相对立。
俟,等待。《书・金滕》:“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归俟尔命。”孔传:“待命当以事神。”此外,见《论语・先进》:“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立俟,就是站着等待,很快的意思。那么,第二个“逞”很可能就是缓一类意思。
《方言》卷十二:“逞,解也。”《玉篇》:“解也。”《楚辞・严忌〈哀时命〉》:“志憾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属诗。”王逸注:“逞,解也。”《论语・乡***》“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邢疏:“下阶一级则舒气,故解其颜色。”《左传・隐公九年》:“(戎师)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杜预注:“逞,解也。”由此可见,“解”是“逞”的另一个意思。
所以,为了疏通文意,很多时候“解”这个义项作“缓解、缓和”讲。“晋可以逞”中的“逞”字,作“缓解、缓和”讲是更佳的。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分析文意、训释本字,对二“逞”字作了比较合理的阐释。这样,对于此二句话意思的理解也更加通顺。
此外,据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晋语》曰:“范文子不欲,曰:‘若以吾意,诸侯皆叛,则晋可为也。’”又“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称晋之德,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诸侯皆叛,国可以少安。”韦昭注:“宜诸侯皆叛不复征伐,还自整修,则国可以少安。”刘文淇的引注有助于我们对整句话的理解,即如果放纵我们晋国的意愿,虽然诸侯各国反叛,但晋国的忧患来得不那么快,能有所缓和;如果郑国作乱,我们晋国不但外患重重,而且内忧不断,晋国的危机马上就会到来。
参考文献:
[1]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2.
[3]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沈玉成.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8]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欲速则不达作文篇10
1、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5、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6、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8、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9、***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6、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17、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8、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
1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0、不学礼,无以立。
2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2、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2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4、听其言而观其行。
2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6、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7、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2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9、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0、苟正其身,于从***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3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37、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8、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39、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40、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41、道之以***,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2、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4、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4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46、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4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8、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0、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51、礼之用,和为贵。
5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54、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55、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56、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5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8、不学诗,无以言。
5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60、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6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2、过,则匆惮改。
6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6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6、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6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68、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69、(“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0、子为***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7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72、巧言乱德。
73、放于利而行,多怨。
74、巧言令色,鲜矣仁。
7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76、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77、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8、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79、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80、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83、有教无类。
8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85、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86、为***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8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88、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89、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9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91、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9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9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94、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9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96、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9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8、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99、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00、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01、刚毅木讷近仁。
102、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0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4、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0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06、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欲速则不达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