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狂书生10篇

轻狂书生篇1

经沧海,任从容,雨后黄昏秋意浓。

飞扬跋扈为谁雄?

才,也轻狂;志,也轻狂。

——题记

人自出生便带着上天赐来的傲骨,总不懂得谦卑。再大些,懂得了些许诗书,便会毫不犹豫地对心中的某种事业倾注一腔热血,带着眼高手低的轻狂头也不回地踏上追梦的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层楼虽高,却绝挡不住少年心中的畅想。那是一种豪情,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心,一种远过于自信的轻狂,只单单属于未逢惆怅的少年的轻狂。

轻狂从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褒义词。但在我看来,轻狂其实并不坏。人不轻狂枉少年。当你已经到了明白镜中花难折的年纪,在回首之时,你定会为自己没有曾经梦想过水中捞月而感到遗憾。轻狂,难免轻狂。心中若没有“还看今朝”的狂妄,怎能坐观风云起落,笑看世事沉浮?轻狂是因为有梦,因为做着不屈于悲观和现实的梦,因为但愿长醉不愿醒。所以我钟情于这份轻狂,乐于享受这份轻狂,因为那是我最真的自己、充满无尽可能的自己。

那又是什么带走了我们这份宝贵的轻狂呢?题说,未逢惆怅是轻狂——越来越多的惆怅残忍地撕下我们与生俱来的轻狂,为我们披上现实的愁怨。不知何时,我们的傲骨被现实的寂寥压弯,我们的轻狂被悲哀和惆怅擦去,只剩下包裹着沧桑内心的残破躯壳——人们叫它成熟。我们从不信人间有白头的少年,走向了感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成熟”。何其悲哀!我们都无法否认,这世间有着太多太多的无奈、太多太多的惆怅;我们更加无法否认,这些必然会改变我们。但是,我们永远都会拥有憧憬的权利,拥有怀念自己曾经的权利——想当年,我曾经笑望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未逢惆怅是轻狂。如今的我,已经到了面临惆怅,即将失去轻狂的年龄了。有过碰壁,有过失落,但我仍旧努力抓住我的轻狂。我不想失去它。因为我不想失去那份执着追求的激情,那份“不知愁滋味”的美好。这份轻狂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它是世间最真最单纯的。

未逢惆怅是轻狂!

轻狂书生篇2

说起“小鸡文学”,人们似乎对这个词汇有点陌生,但是说起《BJ单身日记》、《欲望都市》、《时尚女魔头》等欧美小说,女人们却再熟悉不过,而这些小说就属于“小鸡文学”。随便问起身边的女性朋友,几乎没有人没看过“小鸡文学”,即使没看过原著,也对根据这些小鸡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耳熟能详。

“小鸡文学”又被译为“鸡仔文学”,在英语体系中,专指以都市年轻女性为读者群体的女性文学,因为美语中“chick”(小鸡)为“小妞”的俚语,所以这类文学被称为“Chicklil”,而“lit”是“literature”的缩写,顾名思义,“小鸡文学”就是“小妞文学”。

尽管很多热爱“小鸡文学”的人们都把简奥斯汀拉来做靠山,当作小鸡文学的开山鼻祖,但是追溯起“小鸡文学”的发源,还是要说1982年美国作家休・汤森写的那部《少年阿莫的秘密日记》。“阿莫系列”可以说是开了“小鸡文学”的先河,这是一本校园青春版的《少年歌特之烦恼》,但出版后,销量却超过了1200万册,成为一代人青春的记忆,就连“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都把这本书视为自己的珍藏。

由于“阿莫系列”的大热,许多类似的作品纷纷涌现,而目标读者也从原来的校园男女渐渐扩大为年龄区间更广的都市年轻女性,形成广义上的“小鸡文学”。“小鸡文学”受到都市女性的欢迎的原因,不仅因为它们的风格轻松明快,更重要的是,它们关注了都市女人们都会遇到的困惑,这里面有面对爱情,友情、亲情和职场的困惑,还有如何回归自己的困惑。

与国内的青春读物不同,欧美的“小鸡文学”中,主人公多是25岁以上,居住在都市中的单身女性,她们性格***,作风直白,勇敢地追求物质,真诚地交朋友。虽然会被感情困扰,但她们并不会因为爱情而失去自己的个性与生活,比起小女孩单纯渴望遇到白马王子的童话爱情,她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爱情,就像《欲望都市》中爱情虽然重要,但从未成为唯一的重心,将近10年,4位女主角的男友不停在变,好友却一直在身边。这是“小鸡文学”的典型主角;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朋友真诚地付出。

“小鸡文学”究其核心是现代成熟女性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格的追求。她们不再将爱情视为生活的重心,不再渴望通过男人改变自身命运,并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想要的生活。工作、朋友、物质跟爱情一样,是现代都市女性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她们经历了“粉红色”的爱情梦,时间让她们有了智慧,更加理性地思考生活。

休・汤森:她开启了“小鸡文学”之门

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女作家休・汤森以《少年阿莫的秘密日记》拉开“小鸡文学”的序幕,其轻松幽默的风格俘获了众多女性读者,此书更被媒体誉为“小鸡文学”的开山之作。《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谁没有经历过成长的忧伤和烦恼?这种调调在酸苦辛辣之中却又让人捧腹大笑。”今年9月,这本书被国内一家出版社引进出版。

写爱的女人:休・汤森

现在一说到“小鸡文学”,必然会想到女人们喜欢的几大要素:爱情,时尚、友情、职业,家庭,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总是这么奇怪,这种类型化的,给女人们看的小说,其开山之作的主人公竟然是一名男性――一位叫“阿莫”的少年。

《少年阿莫的秘密日记》是1982年英国女作家休・汤森的一本日记体小说,敏感的13岁男孩阿莫将生活中的点滴写成一本秘密日记,日记中,阿莫记下了生活中的琐事:他最喜欢的女孩跟别的男生恋爱了;比失恋更严重的是脸上的痘痘;爸爸用白兰地灌醉了家里的狗;情人节妈妈收到了大簇玫瑰,送花的却不是爸爸;妈妈爱上邻居要和爸爸离婚,阿莫只好住到奶奶家……“瞧我这运气!”阿莫常在日记里写上这句话。他用孩子的视角将故事记录下来,有一点悲伤,但是更多的是无奈和略带自嘲与讽刺的幽默感。

就是这样一本轻松又絮叨的男孩日记,一出版却受到了女人们的追捧。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虽然阿莫是位“男性”,但里面的那些生活琐事和小心思却是女人们万般熟悉的。读阿莫的日记,就像是和自己的童年对话,早已失去的童真稚气扑面而来。字里行间煞有介事的忧郁让人觉得明快有趣,而成长的烦恼和忧伤在成年人眼中显得傻气又纯真。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成功创造出“阿莫”这个经典形象的休・汤森却连初中都没毕业。1946年,休汤森出生在英国的莱斯特一个人口众多的贫寒家庭,休的父亲是位邮差,在二战后的萧条中,养家糊口的重任几乎将这个男人压垮。在休15岁那年,家里的经济窘迫到了极点,因为付不起买校服的钱,休不得不离开学校。辍学后的她到工厂做过女工,还在商店当过售货员,而没多久,她就与一位钣金工人结了婚,在22岁的年纪就成为3个孩子的母亲。

虽然休一直对文学有着不懈的热情,但此时,命运似乎丝毫没有展露出她将成为作家的可能。直到30岁,休才加入了一家剧院的作家组织,那时她已经有了4个孩子。就这样,又过了6年,休才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写了许久的一部书稿送到了出版社,然而,她没想到,这部书稿一下子让她成了英国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这就是《少年阿莫的秘密日记》。

1982年,《少年阿莫的秘密日记》公开出版后,意外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两年后休又出版了续篇《The Growing Pains of Adrian Mole》,反响依然劲爆。随后出版的“阿莫系列”都跻身畅销排行榜,休也牢牢占据畅销作家的宝座。

1991年,莱斯特大学授予休・汤森荣誉硕士,15岁便离开学校的休汤森在家乡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截止到2004年,“阿莫系列”已经出版了8本,虽然走进“小鸡文学”之门的女作家越来越多,虽然早在2001年,休就因为糖尿病而逐渐失明,但她并未放弃写作。在接受英国一家媒体采访时,休告诉记者。她正用口述的方式继续创作,还幽默地向记者抱怨说:“有时候我也会用口授式打字机,但是这该死的机器经常把‘god’听成‘dog’”。

经典阅读:“阿莫系列”――男孩与女人的成长

不久前,《少年阿莫的秘密日记》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然而这仅仅是阿莫系列中的第一本。

“阿莫系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真实。书中阿莫的生活都是以休自己和孩子们的生活为蓝本,而书中出现的老师都确有其人。对于一代英国人来说,阿莫不

仅是他们的青春记忆,甚至就像他们的密友,伴随着他们一起成长。在“阿莫系列”的后几部,阿莫并没有像永远长不大的柯南一样,而是更像是约翰厄普代克笔下的“兔子系列”,随着时间的推移,阿莫也在成长,并在成长中遇到“大人们”的麻烦。

然而这也是“阿莫系列”一直为评论界所诟病的起因。长大的阿莫虽然想成为知识分子却从未付出努力。长大后从事过一些职业但都不长久,比如旧书店的店员、小公务员、厨子等等。他有着疯狂的艺术野心但却不努力寻找实际行动的可能。阿莫不断与周围的环境斗争,却走进了生活的死胡同。这种失落的感觉一直出现在“阿莫系列”后期的作品里。有评论家认为,阿莫的故事是喜剧式的自我欺骗,出版这种书籍和写下这种书都是一种错误,甚至有人认为《少年阿莫的秘密日记》是为刺激读者的偷窥欲。但是喜欢阿莫的人也纷纷为之辩护:阿莫也许是每一个普通人,有着每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拥有的绝望,所以才引起如此多共鸣。很多人跟阿莫处在同样的成长环境中,他们都不可避免地用阿莫的生活来对照自己。

但不管怎么说,事实是,是休汤森掀起了轻松阅读的风潮,她的作品从英国出发一直风靡全球,甚至总是一问世就迅速被改编成舞台剧或电视剧,成为影响当时英伦的时代话题。有媒体评价“阿莫系列”之所以能一直影响着人们,因为它确实捕捉到了当时英国的一些特点,阿莫不仅用幽默对待美好事物,也能用它嘲笑生活中不好的部分。

更为重要的是,是《阿莫日记》给“小鸡文学”定下了轻松幽默的基调,这是“小鸡文学”特别受女性读者欢迎的原因――没有人会认真严肃地把它当文学圣经来看,你可以在沙发上、机场里、海滩旁,晒着太阳、吃着薯片、傻笑着,随时随地用它谋杀时间、放松神经。

不过,“阿莫系列”虽然开启了“小鸡文学”的大门,但他也是其中为数不多闯入女性心扉的男性,随着时间流逝,当初的读者在成长,“小鸡文学”的主人公也迅速变身。20年间,《BJ单身日记》、《欲望都市》等一系列以女性为中心的“小鸡文学”流行开来。

索菲・金塞拉:“购物狂”的异想世界

不久前,小说“购物狂系列”的第五部也是终结篇《购物狂与宝宝》刷新了国内“购物狂”粉丝们的书架。尽管2004年的时候,购物狂系列就已经开始在国内翻译出版,但是随着年初改编自购物狂系列小说的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上映,这部轻松幽默的小说才在国内引起一干同样热爱时尚与购物的女人们的注意。

写爱的女人:金塞拉的面具

“购物狂系列”的第一部《购物狂的异想世界》早在2000年就于美国出版,结果短短几个月就卖出了300余万册,被翻译成30个国家的语言,“情节推进快速而富于娱乐性,古灵精怪的女主角身上有恰到好处的神经质成分”,《纽约邮报》如此评价。而创造了购物狂这个经典形象的女作家索菲金塞拉也随着书籍销量的飙升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名字。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索菲・金塞拉仅仅是一张面具,躲在后面的是一个叫Madeleine Wickham的女人。 《购物狂的异想世界》并不是Madeleine Wickham的处女作,在此之前,她曾以本名发表过整整好几本风格严肃的小说。首部小说《网球派对》完成时,Madeleine才24岁。不过让她失望的是,这些作品都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于是,当充满危机感地迈过30岁的门槛时,她决定改变,开始尝试以轻松诙谐的风格写作,并改用索菲・金塞拉的名字(索菲是她的中间名,金塞拉则是她母亲的管家的名字)将作品寄到了出版社,却没有让出版社发现她早就是该社的约稿作家之一。

金塞拉将这个匿名游戏一直玩到了2003年,直到推出***小说《你能保守秘密吗?》时才说出了真相。

在目前为止全部5部关于购物狂的作品中,金塞拉塑造了一个买到手软、欠债不断的年轻都会女子――丽贝卡,其精神主旨便是“血拼无罪”。人们常说作品就如影子,必然映射出作者的一些生活痕迹。金塞拉就如书中的丽贝卡一样,曾经是一名居住在伦敦的财经记者,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在媒体工作。然而,与丽贝卡不同的是,金塞拉并不是一个血拼起来就一发不可收的女人。但是,她为什么对书中各种时尚用品如此熟知呢?答案就是――勤奋!出现在《购物狂》小说中的所有店铺与地名,金塞拉都亲自去过。为了撰写《购物托纽约血拼记》,金塞拉甚至飞去纽约好几次。为了写结婚记,金塞拉又来到纽约,开始研究纽约的婚纱店。她甚至褪下了自己的结婚戒指,走进Vera Wang,摆好做新娘的姿势,试穿结婚礼服。“尽管我被强烈诱惑,但我还是克制自己没有买Vera Wangnq婚纱!”这一点,她更像丽贝卡那位绝对理性消费的姐姐。

但是,奇妙的足,读者们却更被她书中血拼族们应付账单时捉襟见肘的场景所触动,“我们身上都有丽贝卡的影子”――这几乎是每位读完这本书的女性的第一反应。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金塞拉从没有仔细描述过丽贝卡的外形,这也是她的故意之举,她希望这样的处理方法能让不同读者看见不同的丽贝卡。“人们喜欢嘲笑她的缺点――但谁不曾抱回一些东西,仅仅因为它半价?”金塞拉笑笑说。

在购物狂系列之外,金塞拉的畅销作品还有《Twenties Girl》、和《家***女王》。《Twenties Girl》讲述了一个女孩穿越时空的爱情;《Remember Me》则讲述了一个叫莱西的女孩在失忆后重新审视身边的豪华生活和爱情;而《家***女王》的女主人公则是一个沦落到小镇上的工作狂律师,从不会洗衣,不会缝补,连烧水也不会到误打误撞成了女管家。

“我所有的书都是关于女性如何面对挑战的,她们如何接受挑战、从挑战中学习。”金塞拉说。尽管小说的主题一直在变,但她关注的核心始终未变。如今,金塞拉正与丈夫和出世不久的小小“购物狂”住在伦敦。

经典阅读:“购物狂系列”――血拼女人的美丽与哀愁

从2000年到2007年,《购物狂的异想世界》,《购物狂的纽约血拼记》、《购物狂结婚记》、《购物狂的姐妹淘》,《购物狂和宝宝》――金塞拉的购物狂系列一共出版了5本,而不久前,随着《购物狂与宝宝》的出版,国内的购物狂粉丝们终于集齐全套。 “购物狂系列”可以说是“小鸡文学”里的超级畅销书。小说的女主人公――不把卡刷爆死也不休的购物狂丽贝卡也被喜欢血拼的都市女人们奉为偶像和知己。

25岁的丽贝卡是电视台理财节目的嘉宾主持,天天在镜头前教导别人如何精打细算;但她自己却永远也抵御不了购物的诱惑,并为此负债累累。她总是故意回避账单,躲避银行经理的电话,编造谎言来拖延还款……她惟一的愿望就是银行哪天寄错账单,结果某个老眼昏花的老太太为她付清欠款……

在英语词汇中,有一个表达叫做“Guilty

Pleasure”,即有罪恶感的乐趣。时尚风潮造就的极端消费主义在将这个世界的经济推向新高度的同时,也让诸多购物狂人们有了这么一个纠结的心态。不过在金塞拉的笔下,丽贝卡的世界似乎要好的很多,这位偶尔冒傻气,爱好天马行空幻想的血拼达人,一直血拼到底,也能快乐到底。因为不管是失业还是感情受到挑战,一切难题她都能用真诚和坚强化险为夷。于是她从铺天盖地的催款账单中逃出,走在了购物天堂纽约的繁华街道上,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还碰上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妹。尽管在最后一部《购物狂与宝宝》中,丽贝卡因为丈夫卢克的生意失败而无力承担梦想中的大宅,但却收获了自己的宝宝和一家人拥挤在一幢小屋里的温馨。

如果要将购物的原因总结成一句话,或许应该是“当我购物时,这世界变得更美好”。女人们的复杂心态在金塞拉的笔下纤毫毕现。尽管金塞拉极尽夸张调侃之能事,但字里行间却让读者感觉到自己内心萌动的夸张情绪:为了带自制咖啡上班买了昂贵的咖啡壶和杯子;为了练习瑜伽先去买了好几套昂贵的装备;当然也会在走投无路时买,尝试不劳而获地得到点儿钱……

在男人们看来,这5部作品如同一群女人进行着喋喋不休的情感谈话,而缺少男性所关注的智慧问题。不过,这些褒扬和忧虑都是多余的,女人贪恋物质世界的美好永远是世界上颠扑不破的一条真理,女人喜欢,才美好。

今年年初,金塞拉的“购物狂”被改编成《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在垒球公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电影中女主角的购物历程跟书中的女主角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疯狂shopping时为了一双靴子和别人“大打出手”,比如买下2.5万美元的内衣后,还能理直气壮地宣称“买内衣可是女人的基本人权”。尽管原著里只是有点小迷糊的丽贝卡,在这里似乎显得有些没脑子,但相同的是,女主角最终还是在亲情和友情的帮助下度过难关,让这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拍摄的作品被无数观众解读为富有教育意义。不过这显然有些牵强,虽然“宁愿抛弃一些机会,这样才是真正的生活,而不是虚假的奢华”类似的道理会在某个时刻触动我们脆弱的神经,但“购物时,一切变得更美好”更像是女人们乐意接受的主题。

简・格林:女人关心的不只有爱情

对于内地读者来说,与《BJ单身日记》的女作家海伦一菲尔丁并称为英国“小鸡文学”掌门人的简・格林,由于她的作品很少与影视挂钩,所以这位在欧美世界红透半边天的畅销小说作家并不如坎迪斯・布什奈尔、海伦・菲尔丁那样拥有高知名度。但是,不久前,这一局面被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海边的疗伤小屋》打破,这部带有心灵疗伤作用的小说让人们意外地发现,“小鸡文学”在爱情和时尚之外,关心的东西更多。

写爱的女人:与简・格林回归现实

去年,《纽约时报》曾推荐过10本女孩子夏天的必读书目,前不久被重庆出版社引进的《海边的疗伤小屋》是其中一本。如同《欲望都市》、《老友记》一样。这本书里饱含温暖,轻松,风趣的元素。但不一样的是,这本书写于金融风暴与次贷危机的背景下,在这个显得有些残酷的时代,这本书却抚慰了人们内心的伤痛。

1968年5月31日,简格林出生在英国伦敦。19岁那年,她进入著名的威尔士大学主修艺术。然而一年后,野心勃勃地她却放弃了继续求学的念头,转身进入新闻界。几年后,格林成为《每日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英国大报的专栏作者。她的专栏以幽默、尖锐著称,即使日后她成为《纽约时报》重推的畅销书作家,也仍在博客里用戏谑的语气说,她只在下厨的间歇看《纽约时报》,有时也把它当做火引子用。

27岁那年,格林并不满足只做一个专栏作家侃侃生活,于是她动手写了一个女孩如何追求真爱的故事,并取名《直言》。结果这本书一夜走红,从此将格林推上了畅销小说作家的前台。

张哓娴曾说,每个女人的内心都有一只丑小鸭,她们总渴望着有朝一日能成为美丽的天鹅。在《直言》大获成功后,格林出版了第二部小说《杰米玛琼斯》,在这本类同于《BJ单身日记》的畅销小说里,主人公杰米玛是一个不满于自己的身材的女孩,并一厢情愿地相信,只要瘦身成功,就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这几乎是那些天天嚷着露减肥的女孩子们的真实心理写照,让人难免会想起某一时期的自己,或是身边某个熟悉的女友,总有对号入座的冲动。这种熟悉感,没有高高在上的隔膜,谁都可以轻易地代入。

在“小鸡文学”的一干作家中,格林绝对是劳模级人物,迄今为止,她已经出版了10部小说。虽然她在小说里不遣余力地为女性营造梦幻,她也说自己绝不是“王子与公主从此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这类童话结局的信徒。在她的第3部小说《或许先生》里,女孩在选择伴侣上遭遇了两难境地:到底是找一个合适的人相伴终生呢,还是与一个有钱的富家公子一起过着无爱的生活?在《另一个女人》里,简・格林写到了家庭战争。即使是在西方。婆媳之间的战争也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而在这些文字背后,与她的女主角一样,简・格林也正在经历人生的不完美。事实上,这位永远面带甜蜜微笑的女作家有过糟糕透顶的失败婚姻――第一段婚姻没坚持几年就离了婚,她还做了单身母亲。然而,格林最终找到了真爱。她与她的现任丈夫、各自婚姻里带来的6个孩子、无数宠物一起,生活在康涅狄格郊外。

经典阅读:《海边的疗伤小屋》――心灵的创可贴

在新作《海边的疗伤小屋》中,简格林再一次将视线对准在婚姻中遍体鳞伤的人们。这一回,她的小世界里依旧少不了的是温暖。

《海边的疗伤小屋》是格林最新的一部作品。故事一开始,简・格林就用一个舒缓的长镜头为苦菩挣扎在大都市钢筋森林里喘不过气的现代女性设置了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美丽的梦之岛屿――南塔基特。然而,在这个仙境中,仍有投资失败带来的阴影。65岁的南,所有的投资都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唯一剩下的只是一幢几近颓塌的海边别墅。因为房子承载丁太多的记忆与情感,南不忍心卖掉房子换取下半生的养老费,于是,3个房客相继到来――单身母亲黛芙正因离婚而彷徨着,正处于叛逆期的女儿也让她无所适从;同性恋者丹尼尔,总是无法正视自己尴尬的身份,为掩盖内心的虚弱,他与并不真心相爱的碧结为夫妻,却仍逃不出内心的煎熬;南的儿子迈克因为童年父亲的遗弃而耿耿于怀,年过40却依然单身,没有婚姻,更没有正常的性生活,在经历了与上司的办公室恋情之后,迈克回到故乡,决意重新寻求真正的人生。

轻狂书生篇3

人或者文字,到了清远深美,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好份清幽与日月散淡,都陷落于清亮山河中,个个不能自拔。

对于高处的东西,都应该放弃对它的夸奖。至美至深的东西,都是无言。

有人拿颜真卿书法与王羲之比。有一书法家说,颜真卿书法,还有说得出的好。而王羲之,大美难言,静水流深。

最好的东西,那种清远之气早就不磅礴――像苏州,小细节里洞穿两千五百年光阴。说出哪里有震撼的美?却也没有,但是,枝枝叶吨全让它腐蚀了。说到底,杭州虽美,还有一片明媚和传奇在里面夹裹着。而苏州,美到彻底,美到有些窒息。轻轻叹皂―声,在烫金的朴素里叹为止。

是因为。那红了樱桃绿了蕉的时刻,只能是无言。你我之间。有些无言的东西,不说最好。就像过年期间发短信,真正的好友,不再发短信,需要客气来往的,才会短信来去,转些不轻不重的问候。随即也就随水面消失了连羽毛都不湿。

多年故旧见面。他离婚,却并没有十分怆然。只说因缘尽了,

满屋的书里他埋在里面,仍然眼睛里闪着理想之光。

我们曾去798。他说,总也难以忘记在那里看到的陈丹青的那句话:人一生所追逐的,不过是延续少年时的梦想。我几乎遗忘怠尽,但他还记得。

大约十几年前,我和另一个朋友骑车去乡下偏僻的中学看他――因了他的江湖才气和种种旷世传说。

他是时间的异类。

他在乡下中学教历史。住两间低矮平房。那天停了电,他正读凡高传,喝一种南瓜汤。停电的夜晚有一种凄然和美妙。我们三个声音低沉地说着一些理想和美梦……说着南方的一些城市。诗歌、段落、片断、山河岁月。正是夏天,院子里有野草与野花,开得极茂。

那院子里鬼魅的香经久不散。绵绵到十几年后的气息中。

那时他尚年少轻狂,自是语出狂言――后来又在南孟的小酒馆中喝醉。待我离乡多年去所谓城市中功成名就,他仍然居乡下。

霸州小城中一个叫“文丰”书店中遇到。他眼神依旧干净炽烈。我只想到清远深美四字。彼时我小有名气,并且热烈地出席各种签售会与会。他仍然读书,带着邋遢潦草落魄的气息,他是石床孤夜座,圆月上寒山的人。却又有着远古的荒意,似汉书,又似晚唐的落寞才子。可是,比他们又天地宽阔。

我们多年不见,但并不隔阂――像昨天才一起醉过。

十几年前,曾在食堂打饭回来,一人一盒。吃着并谈论着海德格尔和卡夫卡,几度逢秋心不凉。常常从别人嘴里听到他半丝一丝消息。依然没钱,动荡。在乡下中学教历史,有很多男女学生与他一起狂热着……那些人走入社会全都冷静了他依旧有内心的狂热和癫狂。像俄国那些患了肺结核病的病人,脸色泛着苍白的潮红。可是,因为内心世界的狂乱,又显出一种非常动荡的狂热、潦草。

但分明有一种别致的干净。那是世上少有的一种清远深美的东西了c隐于他的内心,浮于他的眼中。

我与他是禅客相逢。

在辛卯年的春节。我们在他独居的小屋中喝茶。没有暖气,屋里乱得让人心酸。但也心安。

说起多年来看的书。或者什么也不说。我蹲在地上翻他的书。看到养生或者《传记》。笑了。盗版书很多。亦翻到陈丹青笔记,还有四书五经。

静闻真语的刹那。忽然觉得自己是如此的薄而轻。他始终在底层,也始终在高处。他提及我出的书,我忽然脸红起来。“畅销”二字让我汗颜,他始终文锦心,我早就玉琴斜。

落雪临窗时,看到小区里有人放炮。乱响中已过多少年。

想起年少时,曾切切地问,什么是深美?如今霓裳裹身,我却知道自己丢了些东西……那些轻艳的浮夸的东西啊,把内心打得七零八落,我不如一个隐于乡下的歌者活得踏实自在肯定。

他早就无论魏晋。

那个下午,被一种清远静美的东西袭击了。

虽然看上去仍旧是不动声色的。可是,内心里已经被饱满或者说沉静打破了。

有的时候,梦中人是必须的。

可有的时候,醒来就更为必须。

萎萋旖旎和喜出望外是因为重归于了最初。裴艳玲在获得三度梅花奖之后说:“我得一切归零,我得从5岁开始。”5岁,是她最初登台的时候。

“我变坏了。不如从前干净了。”裴艳玲又说。我听了之后。恍如天地雷动。在高人面前,觉得低还不够,孤帆一片日边来时,从来不自知。

而这不自知,竟然是天地大美。

轻狂书生篇4

演员:光良、刘虹 戴立忍、陈升

出品:南方电影

*A书店老板郑铁男:性有三种境界。一,有爱的性,二,无爱的性,三,。

*《爱情灵药》导演苏照彬:有三件事让我们对“活着”还感到可以忍受,爱、有爱的性以及音乐

一头扎进A书的世界

一个15岁的台湾资优少年林祖状(光良饰演),自小因“那里”比别人大,而对“性”产生异常的好奇与苦恼,从而在租书店郑老板(陈升饰演)的带领下,进入A书的世界,从此变成一个A书狂,连学校的辅导老师(黄嘉千饰)都摇头、莫可奈何。他的生活封闭,除了A书与郑老板,没有其它朋友。连一直在暗恋他、每天在学校里偷偷放茶叶蛋给他吃的逃家少女林小英(刘虹檬窝)对他的爱意,他都没注意到。有一天,郑老板突然过逝,留下一把钥匙与一个门牌号码给他。顿失所依的他循着住址找到一个密不见天的密道。密道的另一头竟然有一面偷窥镜,可以透视一对年轻警察夫妇(戴立忍、芝田爱子饰)的房间,在这里他目睹了大A书狂郑老板变态的偷窥性幻想,也得知他多年来不为人所知的暗恋秘密。茅塞顿开的他,终于从A书的狂想历程中惊醒,原来“性”不等于“爱”,“有爱的性”才是生命中最完美的爱情灵药。于是他开始回头寻找生命中的真爱。一个全台湾最疯狂、妙趣横生的A书少年的真爱之旅就此轰轰烈烈展开……

又一支狂想曲

卖***书刊、、亲女生……这部打着“17岁以下观众不得入场”的骇人标签电影里,主角个个显得“性”致勃勃,陈升卖***书刊、光良、刘虹们着生、戴立忍虐妻,看似是在挑战电检尺度,不过确实如制片引用侯孝贤名言所说“表面就是深度”,该片内在其实颇具警世意义,而并非把肉麻当有趣,台湾电影在善于在禁忌题材上作文章的传统在片中得到了很好的延续。由影片的情节我不禁联想到日本导演北野武的天马行空之作《狂想曲》,一部将人生哲理蕴于荒唐搞笑的一系列狂想之中的闹剧,相对而言,本片中的笔触更加贴近现实,贴近鲜活的人,直接,大胆,而不像《性》片中只把当幌子,顾左右而言他了。

黄色书商到45岁猝死时还是;有超大尺寸性器官的17岁高中学生自10岁起即以***书刊当成他与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人性”中混杂“兽性”的男人,爱妻爱到变态成虐妻;叛逆少女经历同性、异性的纠缠,最后才找到让她超越性、找到真爱的男人……,,暴露等场面充斥着整个影片,使得影片俨然成了一个“全景***”了,所有观众都会在影片中得到华语电影里前所未有的“窥***”的吧,当然这是远不能跟港台的三级相提并论的,毕竟这应该算是“雅趣”的。

编而优则导的大眼仔苏照彬

眼睛大,眼镜也大的苏照彬在台湾被人戏称做大眼仔。《Better Than Sex》是大眼仔的第四个剧本,自从他写了《想死趁现在》、《运转手之恋》与目前还在赶拍中的新力哥伦比亚影业 (亚洲)年度巨制《双瞳》剧本之后,他的剧本成为港台电影圈的抢手货,他本人也被誉为今后五年内台湾电影最重要的编剧。

计算机工程师出身,喜欢冷静观察,寻找逻辑故事题材的苏照彬说故事的功力活泼创新,而且多半是自己的创作,很少以身旁亲友故事或某事件为基础:《想死趁现在》叙述有着淡淡哀愁的杀手挽歌;《运转手之恋》热闹荒谬中呈现小人物的人生哲思;《双瞳》则大胆尝试惊悚故事,精心铺陈悬疑气氛,作品风貌为之一惊。

不过,这次因为没有导演敢接这样一个变态的剧本,于是理所当然地苏照彬把这部“疯狂黑色悲喜剧”留给自己跟广告导演李丰博合导。对于导演工作,苏照彬可以说是胸有成竹,“我对自己有信心。剧本写完,也代表电影拍完,因为我的剧本里的文字是有影像的,细到甚至连如何分镜调度场面都一起完成,只要按剧本拍一切搞定!”作为编剧他以前难免认为导演没有好好拍出自己要表达意思,这次自编自导自然随心所欲,比较不会有“怨言”。

古灵精怪的演员阵 请你听音乐看电影

轻狂书生篇5

诗的前两联并未如一般的题咏诗那样去写黄鹤楼的形态、位置等特征,而是结合凡人在此处飞仙的故事,抒发一己之感慨。千年之间的凡夫俗子在此地羽化登仙,而黄鹤楼依旧伫立千年,成为了时间和空间的见证,在面对如此大的时空转化之后依旧岿然此地,怎能不让人感到世事苍茫,对人生短暂产生悲痛之感。第三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人教版教材的注释为“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树木都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在词语解释中也没有提到祢衡这一典故。如果按照这些解释来看,此联写的就是站在黄鹤楼上看到的“乐景”,前两联是世事苍茫的感叹,再加以乐景反衬之,看到日落西山,不禁乡愁四起,产生归乡隐去的想法,这么理解这首诗也勉强可以说得通。但如果只是这样理解,那么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也未免太普通了,而且如果了解到崔颢的生平性格之后,就会明白仅仅是日落西山和世事苍茫根本不会让他产生归乡隐去之情,反而会产生及时行乐的情感。

崔颢,《新唐书》卷二三 列传第一二八记载:

崔颢者,亦擢进士第,有文无行。好博,嗜酒。娶妻惟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终司勋员外郎。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去。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到崔颢不守礼数,可以说是一个狂士,这段关于他轻狂之举的文字《旧唐书》中也有记载。另外,《古今纪要》卷十一也记载着“不顾细行,颢好饮博取美妻”。可见其始乱终弃,已是恶迹昭彰。早年的诗文也以浮艳轻靡为主,正是由于诗名和恶迹导致其虽然中举,但得不到举荐,一直在外漂泊,经历无数风霜苦旅。

试想一个择妻论美,不久就抛弃的人怎么会看到“芳草萋萋”的美景立刻产生归乡隐居的心情呢?一个酒色之徒看到美景应该兴致高昂,应当醉生梦死,应当及时行乐才对!如此看来,烟波愁情何从而来?这首诗也就解不通了!

这个乐景和最后的归隐乡愁有着明显的矛盾!但是如果我们把祢衡的典故加入进去,这烟波愁情也就很好理解了,这里就完全不存在矛盾了。

祢衡,《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第七十下中记载:“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常称曰:‘大孔文举,小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祢衡之狂由此可见一斑。列传中余下文字记载了祢衡数次羞辱曹操、刘表,可见其狂妄至极,但二人都碍于其才名之大,均未敢加害。曹操将其送之刘表,刘表欲借刀杀人又送之黄祖。然而“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曰:‘死公!’祖大怒,欲加棰。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终于落得个身首异处。

那么他如此狂妄的原因何在?原因很简单:自负才名,在他眼中只有孔文举、杨德祖两人值得一提,其他都是庸庸碌碌之辈。

当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想到鹦鹉洲就是曾经不可一世的狂士祢衡被杀的地方会作何感想呢?论才名他能和祢衡相比吗?他名气能到连曹操、刘表都忌惮的程度吗?远远没有!那么连才名如此之大的祢衡最终都为他的狂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他这个恶迹昭彰的轻狂之士会有好的结局吗?作为一个读书人,作为一个积极考取功名的人,治国平天下是其一生的梦想,然而看到祢衡,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已经清楚地知道前路不可行了,“道不可行,乘桴浮于海”,孔子尚且如此说,崔颢何能例外呢?在黄鹤楼上静静沉思着,不知不觉中,凭栏望去,已是日落西山,余晖映射,江上点点,烟波暮霭,此情此景,让狂士归心,令乡愁四起,顿生隐去之情。

此诗被推为七律中的压卷之作,千载苍茫只是其一,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契合让人心惊胆战,是狂士的回头让人拍案击节,更是“乘桴浮于海”的黯然神伤。

轻狂书生篇6

挥剑不屈:“力拔山兮气盖山”

黄河边上,

饮酒指天:“天生我材必有用”

十六岁的花季,

坐在教室靠窗的位子上,

我们仰望苍天,看鹰击长空。

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鼓作气往前冲,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傲视万物站在世界的最高点眺望,

青春张扬,只因我们年少轻狂。

十七岁的雨季,

在办公室听不进老师的谆谆善诱,

在家中,顶撞父母的苦口婆心,

暴风雨前的大海,蠢蠢欲动的波浪,

刺是荆棘的自我防护,

桀骜不驯是我们的保护色,

惊天动地,只为我们年少轻狂。

十八岁的天空,

站在太阳的光芒下,挣脱阳光的温暖,

断了线的风筝,漫无目的地飘荡,

迫不及待的向世界呐喊:“我长大了”

我行我素的遥想,遥想不切实际的梦,

不屑一顾的斩断,斩断与现实的联系,

一意孤行,只是我们年少轻狂。

历史的长河在流动,流向那远方的大海,

许多的过往早已成为点点河水,不回头,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轻狂书生篇7

我们的世界,就是在想象力释放的过程中,一步步前行。

瑞士作家雷托·U·施奈德写过一本《疯狂实验史》,收集了很多人类历史上的疯狂实验。有些的确是疯狂的:有人给自己注射狗的提取物,试***返老还童;有人喝病人的排泄物,以便了解这种疾病有没有传染性;还有些几乎带有悲壮的色彩,例如把自己的孩子和猴子放在同样的环境下养大,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又有一些让人毛骨悚然,例如给砍下来的狗头输入血……这本书因此格外虐心,很多篇目都让人没办法读下去。仔细想来,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可能就是在这种疯狂的求知欲、漫无边际的想象、疯狂和悲壮兼而有之的探索行动中,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吧。单是饭桌上的几盘菜后面,就有无数人影晃动,他们怎么知道哪些青菜可以吃,怎么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牵回家来养着(他们很可能错误地牵过毒蛇和野狼),怎么学会画一个圆,学会盖一间草房子,那后面的虐心、惨烈,恐怕远远胜过《疯狂实验史》。一个庞大的世界交付到人的手里,完全没有使用说明书,不付出些代价,不可能找到下嘴的地方。

神农尝百草神话,就是这种疯狂实验的美化版吧。拥有透明内脏的神仙,带着神鞭行走大地,不断尝试各种植物,听来甚至有几分小清新的味道,但事实上,那一定不是发生在神仙身上的事,而是无数人惨痛的错误堆积出来的经验,只是,后人必须要让这些经验轻盈一点,再轻盈一点,才能在使用它们的时候,不带有罪恶感,神话因此应运而生。

古龙小说里,有一段情节特别有趣,武林中出现了一个大魔头,将成名的武林中人软禁起来,让他们研究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思考一些玄妙的道理,还得递交研究报告,以此来毁灭武林中坚力量,让邪恶势力能够称王称霸。古龙写这段的时候,充满嘲谑,我们也分明看得出他若有所指,指向那些现实中的学术骗局,那些无聊无趣的狂人呓语,但智识的金字塔,必然是建立在这些杂芜的甚至无用的实验之上,要寻求真知,首先就得允许这些想象力释放,甚至没有第二条道路。

我们这些微小的人,其实也都经历过小规模的疯狂实验,购买过各种衣服,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哪款,经历过无数奇葩。才建立起自己的人际环境。在找到正道之前,每个人都是没头蝇,曾对自己的生活痛下杀手,现在的经验,才会格外锋利。

轻狂书生篇8

福柯声称:“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有关疯狂的客观知识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些以科学类比观点,对非理性的某些(道德的、社会的)体验所提出的说法。”如此,其《古典时代疯狂史》的意义并不是想让历史听到疯人讲话(为理性所捕捉之前的疯狂也并未留下未经变窜的见证),而是研究理性如何捕捉疯狂的历史。[1]

由于中西思想差异巨大,自然不可能将福柯的理论结构套用以分析中国中古时代的疯狂现象。然而此书的上述思想依然值得借鉴。本文努力的方向正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探讨中国中古时期的秩序与观念如何捕捉疯狂这一问题。

“佯狂”,或作“阳狂”,是中国古代一个为人所熟知的文化现象。它总是在特定的境遇中成为中国古代士人的一个姿态,一个消极的对抗方式,宣示着不满、恐惧与拒绝。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六卷:“比干谏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遂解发佯狂而去。”[2]

既有“佯”,则必有“真”。从佯狂者“阳为病狂,卧便利,妄笑语昏乱”[3]的行为上,我们可以看出,佯狂是对“真狂”的模仿。而“真狂”,在最初,显然是一种疾病。

秦汉时期最重要的医书《黄帝内经》,已有颇多对于疯狂的论述。

在中医理论中,疯狂是由于阳亢火盛,人体经脉受损或是气乱引起的一种疾病。《素问·阳明脉解》以中医理论阐述了疯狂发作时的种种表现。《灵枢·癫狂篇》则已列专篇描述癫狂症状及发病特点,并且对癫疾和狂疾做出了区分。大致是癫疾偏静,狂疾偏动,但症状往往交叉难以分清,因此常常“颠狂”并称。此外,在这一时期的文献中,表示“不慧”的“痴”常常与“狂”连用并称“痴狂”或“狂痴”。人们用这些词汇来形容疯狂的种种状态。

直到隋,才以“风狂”称狂疾。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列有“风狂病候”,认为“狂病者,由风邪入并于阳所为也。……故名风狂。”[4]《正字通·风部》:“风,今俗狂疾及四支偏枯皆曰风,别作疯。”[5]不论是“风狂”还是“疯”,都是魏晋之后对狂疾的称呼,而本文之所以使用“疯狂”一词为题,则是为总括上述“狂”、“颠”、“痴”之方便。

我们还可以看到***狂疾的相关记录:《汉书·艺文志》载有《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6],惜已散佚。《素问·病能论》中载有“生铁洛”[7]一方用以***长期发作的疯狂,汉·张仲景《伤寒论》中则针对外感热病中伴随的发狂病症列举了各种汤药治法[8]。

显然,中国古典医学已经对狂疾有了相当水平的认识,在疯狂的成因、症状以及***方面都有了细致的描述以及理论解释。作为疾病的疯狂在这个时期已经确立了它的饱满形象。

然而,中医理论同时也表明疯狂不仅仅是一种形体受损的疾病,反常的行为和言语也标示着患者精神上的缺陷。福柯指出,疯狂在病理学分类上造成的问题是:对疯狂的描述从心智力量出发,很快在越来越细的划分中遇到了道德性特征描述。[9]中国古典文本对疯狂的描述也隐然含有某种价值判断意味:

《国语·晋语九》:“下邑之役,董安于多。赵简子赏之,辞;固赏之,对曰:‘……今臣一旦为狂疾,而曰必赏女,与余以狂疾赏也,不如亡!’趋而出。”[10]董安对因“狂疾”而受赏颇感屈辱,正说明了狂疾的这种道德上的负面意味的存在。所以他宁可逃亡也不愿意接受赵简子的关照。

这种道德上的负面意味,让疯狂显现出与疾病形象相混含的另一副面孔。

《韩非子·解老篇》认为,思虑过度会导致智识的混乱,结果“心不能审得失之地”,主体不能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因而便“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11]。他的后两个推论已越出了医学范畴,进入了伦理道德领域。而韩非强调,即使是疯狂者因丧失行为价值判断而犯错误,也不能不受到法令的制裁。疯狂在此不得不承担使主体违法致祸的罪责。但东汉王充认为,痴狂者“性已毁伤,不可如何”[12],他主张将其置于教化之外。这一个排除的手势,赋予了疯狂以伦理上的意义——被排除于伦理秩序之外的一个负面的存在。伦理秩序对精神层面上的缺陷和异常行为是反感的,在上述非残忍即冷漠的目光中,我们看到了重叠于疾病之上的疯狂的第二副面孔。

历史,是由士人们的写作文本构成的。士人们通过选择、编排、解释或者评价赋予一些事件以意义。因而他们记述的历史不可能是一个“客观”的事件陈述。他们对事件的思考和表述,基于日常经验的言说,当然摆脱不了一定的观念或价值判断、甚至诗性的想象的渗入。

由于伦理对疯狂的反感,在先秦到两汉的历史书写中,我们没有找到任何***的、明显罹患狂疾的病人的完整形象。即使有一些病例,书写的关注点也集中在对疾病理论的叙述上,患有狂疾的病人,仅仅是作为医学理论或医者的观察对象而存在的。例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山跗[13],只是为了说明仓公高明的医术而作为诊治对象出现。

然而在先秦两汉的历史文本中,还存在着疯狂的又一副面孔。

《史记·滑稽列传》载:“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朔任其子为郎,又为侍谒者,常持节出使。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於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於深山中。”[14]

东方朔绝非身患狂疾之人,为何却以“狂人”的形象出现?福柯在《疯狂史》中写道:“古典意义下的疯狂,其真正所指并非精神或肉体中的特定变化,它所指的,比较是存于肉体变化之下,存于怪异语言和行为之下的一项谵妄论述。我们对古典疯狂所能作出最普遍和最简单的定义,便是谵妄:‘这个字是源于lira,意为犁沟;因此,deliro的本意为脱离犁沟,也就是说脱离理性之正道。’”[15]只要脱离了理性之正道,语言怪诞,行为异常,便可被视为疯狂。这种判断并不需要专业人士的意见,“疯狂之所以如此显而易见,……正是因为疯狂是一种决裂。……疯人并不以其存有(etre)显现;但如果他不容置疑,那是因为他就是他者异类(autre)。”[16]脱离理性之正道的差异,是疯狂最为普遍的特征,不合秩序的行为异常,成为辨识疯狂最便捷的途径。东方朔的举止乖越礼法、不合常理,正是人称之为“狂人”的原因。这对于我们辨析疯狂又有何意义呢?

《汉书·韦贤传》附少子玄成传,说玄成为了逃避不测之祸,装疯卖傻,其状不堪。于是有位“丞相史乃与玄成书曰:……今子独坏形貌,蒙耻辱,为狂痴,光曜晻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17]玄成为全身自救而装疯,以狂痴为托名之所,标示出疯狂作为一种处世伦理被选择。东方朔与玄成的“狂”,是出于某种理性考虑而选择的疯狂。我们看到,理性在这里介入了疯狂,被理性选择的疯狂,摆脱了“狂疾”所代表的身心之双重缺陷,在伦理意义上也不再是因无能和错误而被排斥的对象了。尽管丞相史认为这种逃避方式“微哉”低级,但佯狂,恰恰是理性对疯狂的利用,表明了伦理秩序不得不以某种独特的方式接纳并承认疯狂。正是理性,赋予了疯狂伦理意义上的一个位置,一个新内涵,同时也宰制了疯狂。

也只有这种被理性所选择的疯狂,才能在伦理秩序中获得了一个实在的地位,才能备受士人关注,从而堂而皇之地进入士人们的书写文本,对伦理秩序产生其始料未及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看,从先秦到两汉的士人们如何看待上述作为处世方式的疯狂。

战国末期的《晏子春秋》、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东汉的《新语》以及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对此种疯狂的现象描述如下:

“以不事上为道,以不顾家为行,以枯槁为名”(《晏子春秋》);

“懈堕分学,适情,欲以偷自佚”(《淮南子》);

“播布革,乱毛发,登高山,食木实,视之无优游之容,听之无仁义之辞,忽忽若狂痴,推之不往,引之不来,当世不蒙其功,後代不见其才,君倾而不扶,国危而不持,寂寞而无邻,寥廓而独寐”(《新语》);

“(赵仲让)冬月坐庭中,向日解衣裘捕虱,已,因倾卧,厥形悉表露”(《风俗通义》)。

他们对其的伦理评价分别为:

“惑者狂者木石之朴也,而道义未戴焉”(《晏子春秋》);

“塞于大道”(《淮南子》)

“可谓避世,而非怀道者也”(《新语》);

“绝高士也”(《风俗通义》)。《晏子春秋》的看法与《新语》立场相同,都属于儒家的话语系统。在他们看来,作为处世之道的疯狂,与道家老子的“绝圣弃智”,以及庄子的“逍遥”方外的理想形象相合,而与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格“大相径庭”,不应该是道义所归。

《淮南子》比较特殊。盖道家流传到汉代,已经有所分野,一条沿着老子“清静无为”的精神趋向,主张恬淡寡欲;一条则由庄子的逍遥论发展成为适情放荡不羁。《淮南子》往往站在前者的立场上批评后者。至于前举东方朔一例,汉武帝称赞其“无为”,则是站在后者的立场上。

《风俗通义》中梁冀将***叹服赵仲让为“绝高士”,可说是魏晋时期疯狂的前奏,而应劭却对此不以为然,将之置于《过誉篇》中。

不论评价如何,在先秦两汉士人的眼中,作为处世之道的疯狂,均与道家的理想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话语系统所描述的疯狂形象符合道家的理想人格,而在道家话语系统内部,疯狂形象又与庄子逍遥论的延伸——纵情适性联系紧密,并且在这个层面上获得了伦理意义上的肯定。在即将到来的魏晋时代,疯狂正是沿着这条路线将自身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疯狂拥有着三副面孔。一是作为疾病的疯狂,二是作为错误、无能而被伦理秩序排除在外的疯狂,最后是被理性选择作为处世方式而得以书写的疯狂。疯狂的前两副面孔因在伦理意义上的无能为力而被士人们的历史书写视为方外,语焉不详;得以书写的第三副面孔则与道家庄子逍遥论联系紧密,魏晋时期的疯狂轮廓已在其中悄然浮现。

上述疯狂的第三副面孔,乃形成于士人之耳目,与士人们的心态息息相关。从两汉到魏晋,士人的心态经历了若干次大转换,疯狂的面孔也随之有增有减。其间有个不断浮现的焦先的故事,在不同版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疯狂的三副面孔如何发生着变窜。本文拟将通过对焦先个案的分析探讨疯狂的面孔在魏晋时期的发展变化。

焦先的事迹最早出现于晋人陈寿所著《三国志·管宁传》[18]中刘宋时人裴松之注引的《魏略》,其后出现于晋人皇甫谧所撰《高士传》[19]中,晋人张华《博物志》[20]亦载其事,至东晋葛洪《神仙传》[21]完成了其最后的变形。

隐者焦先

《魏略》中所描述的焦先[22],经历了“正常人”——“狂痴人”——“隐者”三种形象的演变。

“先字孝然。中平末,白波贼起。时先年二十馀,与同郡侯武阳相随。武阳年小,有母,先与相扶接,避白波,东客扬州取妇。建安初来西还,武阳诣大阳占户,先留陕界。”焦先的第一个形象有名有姓,有年龄记载,有避乱、交游、娶妻、落户的生平记录。是伦理秩序之内的凡人。

继而焦先遭遇战乱,“至十六年,关中乱。先失家属,独窜於河渚间,食草饮水,无衣履。”当他再次被纳入社会秩序时,却成了一个“狂痴人”。“大阳长朱南望见之,谓为亡士,欲遣船捕取。武阳语县:‘此狂痴人耳!’遂注其籍。”此时的狂痴人的焦先,社会地位低下,受人鄙视,“童儿竖子皆轻易之。”

接下来,《魏略》费了大量的笔墨记述焦先由“狂痴人”向“隐者”转变的过程,也就是理性对这一狂痴人的看法变化的过程。

从“人颇疑其不狂”到“好事者乃推其意”,理性第一次在疯狂面前如此犹豫不决。在先秦两汉士人留下的文本中,虽然狂疾与作为处世方式的疯狂在外表上具有相似性,但其差异依然清晰可辨。人们可以明白地看出在佯狂之后起支配作用的是理性而不是狂疾,是理性居高临下地选择了疯狂。然而在这里,这两副面孔开始相互重叠,相互混淆,疯狂的面目开始变得模糊不清。《魏氏春秋》曰:“故梁州刺史耿黼以先为‘仙人也’,北地傅玄谓之‘性同禽兽’,并为之传,而莫能测之。”[23]人们捉摸不透疯狂的行为举止是由于狂疾引发的呢,还是出于某种深沉的大智慧。福柯在《疯狂史》中也表达了相似的困惑:“在理性的形式和疯狂的形式之间,存有重大的相似性。……查伦说过:‘智慧和疯狂非常地接近。两者之间,只是一转之隔。’”[24]

《魏略》对焦先的痴狂行为描述得非常详细,疯狂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书写中,第一次得到了理性如此巨大的关注。人们捕捉着痴狂人的一言一行,期望能够寻找出背后蕴含的深意。然而,在理性从疯狂身上不断进行着挖掘意义的努力的同时,对疯狂的描述也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书写者的某种期望与限定。于是我们看到,“疯子”焦先的行为变得富有规律,似乎都在遵循着某种预设的规则——“行不践邪径,必循阡陌;及其捃拾,不取大穗”,而且还带有道德伦理色彩——“饥不苟食,寒不苟衣,结草以为裳,科头徒跣。每出,见妇人则隐翳,须去乃出”,这位“疯子”看似仍然拥有着羞耻心,维持着作为人的基本道德感。显而易见,当疯狂为理性所捕捉时,它已不再是自身了。然而被理性捕捉之前的疯狂是我们所不可能看到的,我们能了解到的只能是理性推动疯狂形象的各种手势。

对焦先形象转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不肯妄语”的他所做的两件事:

其一:“太和、青龙中,尝持一杖南渡浅河水,辄独云未可也,由是人颇疑其不狂。”

其二:“其明年,大发卒将伐吴。有窃问先:‘今讨吴何如?’先不肯应,而谬歌曰:‘祝衄祝衄,非鱼非肉,更相追逐,本心为当杀牂羊,更杀其羖羊歷邪!’郡人不知其谓。会诸***败,好事者乃推其意,疑牂羊谓吴,羖羊歷谓魏,于是后人佥谓之隐者也。”

在这两则事件中,理性一直做着从疯狂身上辨认自身的努力。人们将焦先的狂痴行为和言语与现实局势联结起来对号入座,机缘巧合使其言语看似成为了对乱世局势的洞见、先知,具有了神秘的预言性质。焦先从此被视为拥有深沉智慧的隐者,并招来了士人们连番竞相的挖掘。

自汉武举“独行之士”,士林往往将隐逸与高洁人格、贤才相联系,而***权为了借重隐逸士人的名声也常辟隐者。这种风气愈演愈烈,直到魏晋。作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狂痴人,焦先的行为能够受到人们关注并被挖掘出深意,某种程度上便是基于这种风气的盛行。对隐逸的关注与标举使得疯狂拥有了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可能。

焦先在《魏略》中完成了疯狂从第一副面孔走向第三副面孔、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理性提取了疯狂的一部分,遮蔽了疯狂的另一部分,将痴狂人焦先捏塑成了一个隐士。既冠以“隐者”头衔,再回溯痴狂人的所有作为时,一切就都被置于深沉的智慧名义之下:焦先的一切作为背后都含有深意,都是出于其拥有的大智慧。理性在此又一次宰制了疯狂,它潜入疯狂,暗暗进行了好疯狂与坏疯狂的规定与划分,拒绝、排斥了作为疾病的疯狂,而将智慧的疯狂接纳于自身中,并贴上了新的标签——先知、隐者。疯狂经由理性,指向了深沉的“智慧”。这种深沉的“智慧”并非常人所能理解的智慧,它的面目并不清晰,往往隐藏在特殊的言语行为之后,需要由理性来挖掘其深意。

经过了短暂的重叠混淆之后,作为疾病的疯狂与作为处世方式的疯狂再次被理性分割。疯狂的第三副面孔在重新分离后,得到了更高的价值评判,并得以与深沉的智慧相联系。痴狂人焦先社会地位的飞跃,意味着话语秩序的转变,同时也说明作为书写者的士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两汉时期的士人深受儒家正统思想浸润,真心实意地维护大一统***权。然而,东汉后期的***锢之祸令士人们对***权的向心力慢慢消失,转向了“高自标持、互相题拂”,在感情上与大一统***权产生了疏离,他们渴望用入仕之外的方式,来标示自身的存在。当时在士人们心中的隐士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庄周偃蹇于漆园,老莱婆娑于林窟,严平澄漠于尘肆,梅真隐沦乎市卒,梁生吟啸而矫迹,焦先混沌而槁杌,阮公昏酣而卖傲,翟叟遁形以倏忽”[25]。

焦先被确立为隐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行为举止进而成为士人推崇模仿的对象。《魏书卷五十二·胡叟传》:“叟既先归国,朝廷以其识机,拜虎威将***,赐爵始复男。家于密云,蓬室草筵,惟以酒自适。谓友人金城宗舒曰:‘我此生活,似胜焦先,志意所栖,谢其高矣。’”[26]焦先在魏时已声名远播,其行为与高洁的志意紧紧联系。疯狂经过理性的规范、整塑,反过来却成为了理性追求的理想。理性透过疯狂膜拜着自身,士人们在书写疯狂中传达着自身的期待。到了《清史稿》中,焦先竟然已与他身前身后的名士季札、董仲舒、周敦颐、范仲淹、苏轼、欧阳修相提并论[27]。

然而,焦先并非被当时所有人认同的“隐者”。傅玄对之“性同禽兽”的评价,就代表着反面意见。可是这个反面意见却应者寥寥。面对同一位痴狂人,人们的评价之间,为何竟有着如此之大的反差呢?我认为皇甫谧《高士传》对焦先形象的重写起了重大的作用。

高士焦先

《三国志·管宁传》裴松之在注引《魏略》对焦先事迹的描述之后,又引用了晋人皇甫谧《高士传》中的焦先故事。[28]我们注意到,将《高士传》与《魏略》相比,从魏至晋,对焦先的描述发生了许多变窜。

首先,焦先作为正常人的形象消失不见,而其作为狂痴人的形象也被抹去了。《高士传》描述的焦先,从出场到死亡都是一副神秘的面孔,不仅抹去了战乱对其脱离正常伦理秩序的影响,而且夸大了焦先的寿限;其次,《高士传》承袭了《魏略》中“隐者”的价值判断。焦先的所有狂痴行为均被理性接纳为隐逸行为,并被有意识地加以改写:

《高士传》消除了痴狂人的言语,并赋予焦先闭口不言的原因——“见汉室衰,乃自绝不言。”书写者从一开始便将焦先预设为与***权相疏离的士人形象。

此外,痴狂人的行为被改写、增补为超逾常人的“高士”行为。《魏略》中的焦先还铺草蓐、生火取暖,到《高士传》中就成了“以身亲土”、“冬夏恒不着衣”,并且增加了大雪露寝而不病不死的一段仿佛神迹的故事。

不但焦先的形象发生了改变,士人们对焦先的推崇、模仿也从隐逸之志、“蓬室草筵”的隐居生活转而着眼于对其“行枯槁之事”的生活方式的神化。

如《晋书·卷九十四隐逸传》中记载的杨柯[29],“于时咸以为焦先之徒”。士人浓墨重彩津津乐道于其与焦先相似的混沌槁杌行为:对美色“萧然不顾”;面临危机“了无惧色”;“常卧土床,覆以布被,倮寝其中,下无茵褥”;名士荀铺造访“瞑目不答”,“铺发轲被露其形,大笑之。轲神体颓然,无惊怒之状”。杨轲因此获得了与焦先相似的评价——“未有能量其深浅也”。

从“隐者”到“高士”,士人们在疯狂身上寻求并描绘着自身期待的理想形象。人们先是从痴狂人焦先的话语中挖掘出了隐逸先知的形象,接着又以隐逸者、先知的观念重新观照焦先的行为并加以改写,整塑出一个更加完满的理想形象。皇甫谧对焦先的评价,便是对这个理想形象的详细描述。[30]

这一段描述包括了两个层面:首先,焦先“弃荣味,释衣服,离室宅,绝亲戚,闭口不言,旷然以天地为栋宇”,舍弃了一切礼教、伦理秩序,回归自然清静无为。“一世之人不足以挂其意,四海之广不能以回其顾”,不以济民救世为志,不以立国安邦为意。这是皇甫谧塑造的理想形象的第一个层面,属于立身之法的范畴。《老子》第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31]焦先与道家“绝圣弃智”、“返璞归真”任自然的人格理想相符,因而被皇甫谧称赞为“合至道之前”、“妙乎与夫三皇之先者同矣”。

这个理想形象的第二个层面,是“行人所不能行,堪人所不能堪”、“延年历百,寿越期颐”,属于修己全性的范畴。焦先“犯寒暑不以伤其性,居旷野不以恐其形,遭惊急不以迫其虑,离荣爱不以累其心,损视听不以汙其耳目”,超越了物质与欲念的限制,既与《庄子·逍遥游》中“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32]的神人都是“物莫之伤”的形象,又与《逍遥游》中推崇的不以物累形、不以欲为念的“无待”境界相合。至于“度年可百岁馀乃卒”,乃是焦先“全真保性”带来的长生效果。

高士传中的焦先,在某种意义上,是阮籍的大人先生的一个翻版。

“精神专一用意平,寒暑勿伤莫不惊,忧患靡由素气宁。浮雾凌天恣所经,往来微妙路无倾,好乐非世又何争。人且皆死我独生。”[33]阮籍所描绘的大人先生是超越了社会、个体以及自然的限制,达到绝对逍遥自由的理想人格形象。而皇甫谧所描绘的焦先遗世***、不以物累形、寒暑不侵、延年历百,简直就是大人先生在人间的再现版本。两者是如此相似,说明二者代表着当时士人所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

绝圣弃智、返璞归真、物莫之伤、延年历百,皇甫谧塑造的焦先就是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皇甫谧给予了焦先最高的评价——“自羲皇以来,一人而已!”疯狂在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标举。在《魏略》中,疯狂仅仅是隐逸的形态之一;而在《高士传》中,曾经疯狂的焦先上升为道家的理想人格,成为士人追求的目标。

从魏入晋,当权者出于巩固***权的需要网罗名士,“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士人们对***权的疏离心态进一步加深,更加迫切地渴望着超越世俗束缚的自由人生。《庄子》舍弃人间一切的逍遥对士人们来说,是个难以企及的境界。皇甫谧将焦先作为《庄子》理想境界的人间化形象加以确立,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正因为如此,从晋人开始,焦先混沌枯槁的行为被视为得道并且被模仿与推崇,这一点在前文已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皇甫谧称自己对焦先是“吾不足以知之。考之於表,可略而言矣。”皇甫谧投以极大关注并赋以得道意义的“表象”,在《魏略》中是作为“狂痴人”焦先的标志的。为何理性能从疯狂的表征中挖掘出如此之多层面的意义并以之确立自身膜拜的形象呢?

我认为这与魏晋时期“得意忘言”玄学观念的盛行有关。

言意之辨盖起于识鉴[34]。魏晋名家认为圣人识鉴要在瞻外形而得其神理,自以意会,无需于言。正始前后,“言不尽意”[35]成为一普遍认识。王弼采言不尽意之义加以变通,首唱得意忘言用以解《易》。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认为言象都是得意的工具,忘言才能得象,忘象才能得意。只有不拘泥于言象才能领会圣人之意[36]。不但在经籍解释上,名士的立身行事也受到言意之辨的影响,重神理而遗其形骸,重神游而轻人事。“当其得意,忽忘形骸”[37]成为魏晋名士之人生追求。

早在庄子《德充符》中,就存在诸多“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形象,强调要摒弃外形的偏见、重视人物的内在。其中有一个无权势、无色貌、无利禄、无言说的哀骀它的形象,与焦先的混沌枯槁尤为相似。魏晋名士极为推崇《庄子》,焦先能够引起皇甫谧的注意,正在于其一度被视为痴狂的行为,能上溯至《庄子》中找到“忘形骸”的依据,与魏晋名士之人生观相吻合。

而皇甫谧从其狂痴之表中,申发出道家之理想人格,依据的则是“得意忘言”的方***。皇甫谧并不拘泥于探究焦先所为是出于狂疾还是深沉的智慧,他所重视的是焦先的痴狂行为所具有的对当世士人心理的暗示意义。为了从这个表象中得到了心神超然无累这一个旨意,他采用了“忘言”的方法,焦先本身不再言说,而他被语言描述出来的种种行为却足以反映此时的理性对他的言说。同时,为了确立这一旨意,皇甫谧不再拘泥于焦先的原有“之表”,而是以想象对以往焦先的原型进行改写增补,将焦先推向了“忘形骸”的极致。

当理性发现疯狂的外貌与自身期待的形象具有相合之处的时候,它依照“得意忘言”的方法从疯狂中挖掘出各种意义,并按自己的期望对疯狂加以改装。虽然改装后的疯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标举——成为道家的理想人格并历时久远,然而这实在是理性对疯狂所作的遮蔽。在皇甫谧的《高士传》里,疯狂作为得道的形象得到了确立。

疯狂依凭“得意忘言”玄学观念进入话语秩序之后,经由两条路线流传发展。第一条路线承袭《高士传》中的道家人格理想形象作为士人立身的典范被理性地利用,其后各朝史书的隐逸传中不乏“焦先之徒”的形象[38];第二条路线则是仅仅沿着《高士传》中“物莫能伤”“寿越期颐”的层面发展,进入神仙道教系统。

焦先进入神仙道教系统的前奏出现于晋人张华《博物志》方士卷[39]。

自焦先的隐士形象确立之后,想像不断注入其中产生了连锁的神迹传说。《高士传》增加了大雪露寝而无恙的神迹来补充、完满其“任逍遥”的形象,而《博物志》则是基于这一神迹认定焦先身怀“处火不燋,入水不冻”的神秘方术[40]。《博物志》中焦先的面目不再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人间化形象,而是能致神通的方技之士。

除了通晓方术外,方士还宣扬神仙说。魏晋时的神仙道教都坚信仙人可学、方术有效,以长生修仙为目的。焦先正是在这一观念的观照下被纳入了神仙道教体系。葛洪在《神仙传》中对焦先的故事进行了进一步增补,焦先这回被描述成为了一位神仙[41]。

为了合乎“长生”的期望值,焦先一出场便是“年一百七十岁”,而且“忽老忽少”;此外葛洪添加了“常食白石”一事以证神仙饵服之用;而最重要的增补,是葛洪结合《博物志》中水火不侵的论断与《高士传》中野火烧庐、露寝遭大雪之事迹,将焦先的神仙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

上述增补是将焦先塑造成神仙形象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抛开这些增补,焦先的神仙形象无从确立。在《魏略》中,理性将疯狂置于关注中心,并努力从中挖掘意义;在《高士传》中,理性不再理会疯狂的内核,而是利用疯狂的外壳塑造自身的最高形象,正如福柯所指出的那样:“对理性来说,疯狂只是它的秘密活力”[42];而在《神仙传》中,疯狂被推向了边缘,理性沉浸于自身的想象,这回“轮到它自己去迷失于一个使它消散的疯狂之中”[43]了。

既然在焦先的神仙形象塑造中疯狂不起关键作用,那么对于神仙道教而言,描述焦先原属狂痴的行为又有何作用?

我认为,其意义在于标示神仙形象的一种可能的外显方式。梁陶弘景在《真诰·甄命授》中对此表达得十分清楚:“真人隐其道妙,而露其丑形,或衣败身悴,状如痴人。人欲学道,作此试人,卒不可识也。不识则为试不过,汝恒当慎此也。”[44]神仙道教在魏晋时采取师徒秘授制,传授道经和仙术前,还要对弟子进行考验。神仙可能化为痴人形象,这是对学仙者的考验,如果不能辨识出来就无学道的资格。

这种观念使得疯狂与神仙、得道者获得了紧密的联系。得道者的行为举止或与狂疾相似,如《真诰·稽神枢》:“王鲁连者,魏明帝城门校尉范阳王伯纲女也,亦学道,一旦忽委婿李子期,入陆浑山中真人授此法。子期者,司州魏人,清河王傅也,其常言此妇狂走云。一旦失所在。”[45]

狂疾在外貌上与得道者相似还存在另一种说解。《真诰·甄命授》:“夫真人之得真,每从是而获耳。不真而强真,亦于此而颠蹶也。”[46]在学仙的道路上,作为疾病的疯狂与得道仅在一念之差,也因此狂疾之人拥有了得道的逆转可能。狂疾之人修道痊愈的例子在道教经典中屡有记载。《真诰·稽神枢》:“范伯慈者,桂阳人也。家本事俗,而忽得狂邪,因成邪劳病,顿卧床席。经年,迎师解事费用,家资渐尽,病故不愈。闻大道清约无所用,于是意变,闻沈敬作道士精进,理病多验,乃弃俗事之,得五十日,病疾都愈云云。”又《云笈七签》所载“天台玉霄宫叶尊师符治狂邪验”故事也是此类[47]。

综上所述,狂痴之人与得道者之间相似及可逆转的关系使得疯狂在神仙道教系统中得以流传,并与得道的神仙形象紧紧相连。

从《魏略》到《神仙传》,焦先形象的每一次变化都伴随着疯狂面目的改变。拥有深沉智慧的“隐者”、符合道家理想人格的“高士”、身怀神奇方术的“方士”、得道的“神仙”,不同时期的理性依照自身期待的形象描画、整塑着疯狂,一步步将这些属性加于疯狂之上,使得疯狂呈现多重面孔。在这过程中,理性总是突显了疯狂的一部分,遮蔽了另一部分,按照自身的意愿宰制着疯狂。正如福柯所言:“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是疯狂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狂的历史。”

参考书目:

[1](法)米歇尔·福柯著,林志明译《古典时代疯狂史》北京:三联书店2005.6

[2](汉)韩婴著,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6

[3](日本)森立之著,郭秀梅、冈田研吉校点《素问考注》学苑出版社2002.4

[4](日本)涩江抽齐著,郭秀梅、崔为、王锦鸿校点《灵枢讲义》学苑出版社2003.5

[5]上海中医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编《常见病证中医历代诊治经验荟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6](明)张自烈或(清)廖文英撰《正字通》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7转[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4

[8](汉)张仲景著(晋)三叔和撰次(松)成无己注(明)汪济川校《注解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

[9]《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

[10](战国)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0

[11](汉)司马迁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11(汉)王充著,北京大学历史系撰《论衡》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廖名春、邹新民校点《晏子春秋内篇》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

[13]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10

[14]王利器校注《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8

[15](汉)应劭撰《风俗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

[16](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1

[18]《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19](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11

[20](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6

[2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7

[22]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5

[23]陈鼓应著《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1.8

[24]阮籍著《阮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

[25]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

[26](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8

[2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5

[28]《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

[29]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

[30]胡孚琛著《魏晋神仙道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6

[31]许地山著《道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2]高晨阳著《阮籍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

注释:

[1]参见(法)米歇尔·福柯著,林志明译《古典时代疯狂史·导言》北京:三联书店2005.6,P15,P51

[2]引自(汉)韩婴著,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卷六第一章,中华书局1980.6,P202

[3]引自(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韦贤传第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4,P3101

[4]参见上海中医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编《常见病证中医历代诊治经验荟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P795

[5]引自(明)张自烈或(清)廖文英撰《正字通》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7,P1291

[6]引自(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4,P1701

[7]参见(日本)森立之著,郭秀梅、冈田研吉校点《素问考注卷第十三·病能论篇第四十六》:“帝曰:‘有病狂怒者,此病安生?’歧伯曰:‘生于阳也。……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4,P245-246

[8]参见(汉)张仲景著(晋)三叔和撰次(松)成无己注(明)汪济川校《注解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伤寒火迫惊狂,以“核桃承气汤”、“抵当汤”治下焦蓄血发狂。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P97、P93、P101

[9]参见(法)米歇尔·福柯著,林志明译《古典时代疯狂史第一部第五章·无理智者》:“在这个过程里,疾病的概念本身也受到改变。原先它具有病理学上的意义,后来则变成一个纯批判性的价值。将疯狂的征象家意分类得合理开展(rationnelle)活动,秘密地转变为一种讲理(raisonnable)的意识,进行清算和揭发。”北京:三联书店2005.6,P286-289

[10]引自《国语卷十五·晋语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P489

[11]引自(战国)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解老第二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0,P394

[12]参见(汉)王充著,北京大学历史系撰《论衡注释卷二·率性篇第八》:“有痴狂之疾,歌啼於路,不晓东西,不睹燥湿,不觉疾病,不知饥饱,性已毁伤,不可如何。”北京:中华书局1979,P115

[13]参见(汉)司马迁著《三家注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2.11,P2801-2802

[14]引自(汉)司马迁著《三家注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东方朔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11,P3205

[15]参见(法)米歇尔·福柯著,林志明译《古典时代疯狂史第二部第二章·谵妄的超越性》福柯引用詹姆斯的《医学大辞典》解释谵妄者:“在一些有意的行动之中,以违反理性和善意的方式,因为缺陷或过度而犯罪的病人们;比如用手作出拔羊毛团或类似抓苍蝇的动作;或者病人违反习惯行动,却又毫无理由;或是他比平常说得更多或更少;在健康时话说得端庄而有分寸,现在却说起猥亵的话,说话没头没脑、呼吸比正常更轻或在旁人面前。下列之人也被我们视为处于谵妄状态:因为感觉器官扰乱而造成的精神损害,或者异常地使用这些器官,比如某位病人做不出某些由意志指导的动作或是作为不合时宜。”北京:三联书店2005.6,P343

[16]引自(法)米歇尔·福柯著,林志明译《古典时代疯狂史第二部第一章·物种园中的疯人》北京:三联书店2005.6,P266-267

[17]参见(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韦贤传第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4,P3101

[18]采用版本:(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

[19]流传至今的皇甫谧《高士传》有不同版本。本文采用《三国志·管宁传》中裴松之引用的皇甫谧《高士传》对焦先的描述。

[20]采用(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1,P63

[21]采用《太平广记卷九·神仙九》所引葛洪《神仙传》对焦先的描述,北京:中华书局1961,P62

[22](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裴松之注引《魏略》,讲到焦先的事迹,全文如下:

“时有隐者焦先,河东人也。魏略曰:先字孝然。中平末,白波贼起。时先年二十馀,与同郡侯武阳相随。武阳年小,有母,先与相扶接,避白波,东客扬州取妇。建安初来西还,武阳诣大阳占户,先留陕界。至十六年,关中乱。先失家属,独窜於河渚间,食草饮水,无衣履。时大阳长朱南望见之,谓为亡士,欲遣船捕取。武阳语县:“此狂痴人耳!”遂注其籍。给廪,日五升。后有***病,人多死者,县常使埋藏,童儿竖子皆轻易之。然其行不践邪径,必循阡陌;及其捃拾,不取大穗;饥不苟食,寒不苟衣,结草以为裳,科头徒跣。每出,见妇人则隐翳,须去乃出。自作一瓜牛庐,净扫其中。营木为床,布草蓐其上。至天寒时,构火以自炙,独语。饥则出为人客作,饱食而已,不取其直。又出於道中,邂逅与人相遇,辄下道藏匿。或问其故,常言“草茅之人,与狐兔同群”。不肯妄语。太和、青龙中,尝持一杖南渡浅河水,辄独云未可也,由是人颇疑其不狂。至嘉平中,太守贾穆初之官,故过其庐。先见穆再拜。穆与语,不应;与食,不食。穆谓之曰:“国家使我来为卿作君,我食卿,卿不肯食,我与卿语,卿不应我,如是,我不中为卿作君,当去耳!”先乃曰:“宁有是邪?”遂不复语。其明年,大发卒将伐吴。有窃问先:“今讨吴何如?”先不肯应,而谬歌曰:“祝衄祝衄,非鱼非肉,更相追逐,本心为当杀牂羊,更杀其羖羊歷邪!”郡人不知其谓。会诸***败,好事者乃推其意,疑牂羊谓吴,羖羊歷谓魏,于是后人佥谓之隐者也。议郎河东董经特嘉异节,与先非故人,密往观之。经到,乃奋其白须,为如与之有旧者,谓曰:“阿先阔乎!念共避白波时不?”先熟视而不言。经素知其昔受武阳恩,因复曰:“念武阳不邪?”先乃曰:“已报之矣。”经又复挑欲与语,遂不肯复应。后岁馀病亡,时年八十九矣。”(北京:中华书局1959,P362)

[23]引自(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一·管宁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59,P365

[24]引自(法)米歇尔·福柯著,林志明译《古典时代疯狂史第一部第一章·疯人船》,北京:三联书店2005.6,P52

[25]引自(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七十二·郭璞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11,P1906

[26]引自(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6,P1151

[27]引自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夏四月丙寅,上驻杭州阅射。……戊寅,御书“至德无名”额悬吴太伯祠,并书季札、董仲舒、焦先、周敦颐、范仲淹、苏轼、欧阳修、胡安国、米芾、宗泽、陆秀夫各匾额悬其祠。”北京:中华书局1976.7,P267

[28]参见《三国志·管宁传》中裴松之注引皇甫谧《高士传》:

“世莫知先所出。或言生乎汉末,自陕居大阳,无父母兄弟妻子。见汉室衰,乃自绝不言。及魏受禅,常结草为庐於河之湄,独止其中。冬夏恒不着衣,卧不设席,又无草蓐,以身亲土,其体垢污皆如泥漆,五形尽露,不行人间。或数日一食,欲食则为人赁作,人以衣衣之,乃使限功受直,足得一食辄去,人欲多与,终不肯取,亦有数日不食时。行不由邪径,目不与女子逆视。口未尝言,虽有惊急,不与人语。遗以食物皆不受。河东太守杜恕尝以衣服迎见,而不与语。司马景王闻而使安定太守董经因事过视,又不肯语,经以为大贤。其后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不以为病,人莫能审其意。度年可百岁馀乃卒。”北京:中华书局,1959,P364

[29]参见(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九十四隐逸传》:“杨轲,天水人也。少好《易》,长而不娶,学业精微,养徒数百,常食粗饮水,衣褐缊袍,人不堪其忧,而轲悠然自得,疏宾异客,音旨未曾交也。虽受业门徒,非受业门徒,非入室弟子,莫昨亲言。……轲在永昌,季龙每有馈饩,辄口授弟子,使为表谢,其文甚美,览者叹有深致。季龙欲观其真趣,乃密令美女夜以动之,轲萧然不顾。又使人将其弟子尽行,遣魁壮羯士衣甲持刀,临之以兵,并窃其所赐衣服而去,轲视而不信,了无惧色。常卧土床,覆以布被,倮寝其中,下无茵褥。颍川荀铺,好奇之士也,造而谈经,轲瞑目不答。铺发轲被露其形,大笑之。轲神体颓然,无惊怒之状。于时咸以为焦先之徒,未有能量其深浅也。”北京:中华书局1974.11,P2449

[30]“或问皇甫谧曰:‘焦先何人?’曰:‘吾不足以知之也。考之於表,可略而言矣。夫世之所常趣者荣味也,形之所不可释者衣裳也,身之所不可离者室宅也,口之所不能已者言语也,心之不可绝者亲戚也。今焦先弃荣味,释衣服,离室宅,绝亲戚,闭口不言,旷然以天地为栋宇,然合至道之前,出群形之表,入玄寂之幽,一世之人不足以挂其意,四海之广不能以回其顾,妙乎与夫三皇之先者同矣。结绳已来,未及其至也,岂群言之所能仿佛,常心之所得测量哉!彼行人所不能行,堪人所不能堪,犯寒暑不以伤其性,居旷野不以恐其形,遭惊急不以迫其虑,离荣爱不以累其心,损视听不以汙其耳目,舍足于不损之地,居身于***之处,延年历百,寿越期颐,虽上识不能尚也。自羲皇已来,一人而已矣!’”

[31]引自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5,P134

[32]引自陈鼓应著《庄子今注今译·逍遥游》:“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中华书局2001.8P21

[33]参见《阮籍集·大人先生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P71-73

[34]参见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言意之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P24

[35]参见(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注引何劭《荀粲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P319

[36]参见(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周易略例·明象》,北京:中华书局1980.8,P609

[37]引自(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列传第十九·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11

[38]前有杨轲之例,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六十五·高士廉传》载桃椎“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遗以衣服,逼为乡正。桃椎口竟无言,弃衣于地,逃入山中,结庵涧曲。夏则裸形,冬则树皮自覆,人有赠遗,一无所受。每为芒履,置之于路,人见之者,曰:‘朱居士之履也’。为鬻米置于本处,桃椎至夕而取之,终不与人相见。议者以为焦先之流。士廉下车,以礼致之,及至,降阶与语,桃椎不答,直视而去。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北京:中华书局1975.5,P2443

[39]参见(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卷五方士篇》:“近魏明帝时,河东有焦生者,裸而不衣,处火不燋,入水不冻。杜恕为太守,亲所呼见,皆有实事。”宋周日用注曰:“焦孝然边河居一庵,大雪,庵倒,人以为死而视之,蒸气于雪,略无变色。时或析薪惠人而已,故《魏书》云:‘自羲皇以来,一人而已。’”北京:中华书局1980.1,P63

[40]参见(宋)范晔撰《后汉书卷一一二上·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12,P278

[41]参见《太平广记卷九·神仙九》,北京:中华书局1961,P62引葛洪《神仙传》:

“焦先者,字孝然,河东人也,年一百七十岁。常食白石,以分与人,熟煮如芋食之。日日入山伐薪以施人,先自村头一家起,周而复始。负薪以置人门外,人见之,铺席与坐,为设食,先便坐。亦不与人语。负薪来,如不见人,便私置于门间,便去,连年如此。及魏受禅,居河之湄,结草为庵,独止其中。不设床席,以草褥衬坐,其身垢污,浊如泥潦。或数日一食,行不由径,不与女人交游。衣弊,则卖薪以买故衣着之,冬夏单衣。太守董经,因往视之,又不肯语。经益以为贤。彼遭野火烧其庵,人往视之,见先危坐庵下不动,火过庵烬,先方徐徐而起,衣物悉不焦灼。又更作庵,天忽大雪,人屋多坏,先庵倒。人往不见所在,恐已冻死,乃共拆庵求之,见先熟卧于雪下,颜色赫然,气息休休,如盛暑醉卧之状。人知其异,多欲从学道,先曰:“我无道也。”或忽老忽少,如此二百余岁,后与人别去,不知所适。所请者竟不得一言也。”

[42]引自(法)米歇尔·福柯著,林志明译《古典时代疯狂史第一部第一章·〈疯人船〉》,北京:三联书店2005.6,P53

[43]引自(法)米歇尔·福柯著,林志明译《古典时代疯狂史第一部第一章·〈疯人船〉》,北京:三联书店2005.6,P49

[44]引自《道藏》第20册《真诰·卷五》,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P518

[45]引自《道藏》第20册《真诰·卷十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P576-577

轻狂书生篇9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家;欣赏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3-0043-02

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腕、用笔、用墨、结构、章法(布局)、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或理趣,亦可谓“笔情墨趣”。书法虽然含有抒写情怀的某些因素,但必须依托一定的对象――汉字,离不开汉字的基本结构和点线的本质。书法艺术尽管书体各异,但其造型的共性都是以点、线条构成单个的表意形体,点、线条或结构单位在不违背文字意义的造型规律前提下,具有充分的可变性与表现力。

中国最早时期的文字多是从象形开始的。在我国,很早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后来书法家要造成书法形象,不能光凭借于象形,而必须借重于意象,就把在大自然中所获得的美感,概括到书法形象中来。比如,像唐代的草书家张旭,从变幻莫测的剑舞中获取灵感,内化为他的绝世狂草。他把满腔情感倾注于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宋代书法家黄山谷,在元v年间所写的字还很死板呆滞,而直到晚年入峡,看到了船夫荡桨的情景,才有所感悟,领悟到了新的笔法。有的书法家从两个挑担子的行人争道的景况受到启发,正是挑夫有争有让的姿态,启发了书法家在字的布局结构方面的构思。古代许多成功的书法家,就是从这些方面提高和丰富他们的书法艺术的。欣赏古今书法大师们的艺术作品,是我们文化生活中一种美的享受。

而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古今史记早有定评。比如,提到行书不得不提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韵、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u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兰亭集序》 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再者如唐朝僧人怀素,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运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在草书艺术史上,怀素其人和他的《自叙帖》,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几千年。怀素作为草书的代表之一,其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他的《自叙帖》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于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与众多书法家草法混乱缺漏相比,实在高明得多。是知怀素的狂草,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这确实要归功于他从极度苦修中得来。

轻狂书生篇10

他就是林书豪,一个有着华裔身份的23岁小伙子,一个引爆全球的篮球新星,在NBA刮起了一阵“林旋风”,不仅带动了NBA球赛门票的热卖、相关产品狂销,就连尼克斯队母公司麦迪逊广场花园(MSG)的股票,也因为林书豪而狂飙,上涨60%,围绕“林旋风”刮起的商业风暴正山雨欲来。

疯狂之1 “林旋风”搅热美国“新型出口”

在全球经济低迷之际,各国***府都在苦思提振经济的良方,而扩大出口无外乎成为各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制胜武器。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最发达的国家,也在试***找到有效途径引导本国经济走出困境。

与一贯所做的那样靠汽车、能源等传统的工业制成品撬***外市场不同,美国更冀于通过扩大娱乐版税、旅游业、交通和服务业的出口拉动经济重振。

试想,当一位外国游客来美国度假或在洛杉矶买张NBA的门票时,这些在***统计数字中都被算作出口。如果一名球迷在印尼看了一场转播的NBA比赛或买了件林书豪的球衣,特许权使用费也会被统计为出口。那么,这位年轻人所做的不仅是帮助他的球队,他还在展示美国经济的一种增长方式。

其实,还有很多服务都可以增加美国的出口,比如外国学生缴纳的学费、外国旅客在乘坐美国航空公司的航班时买的机票以及外国企业在谷歌上登广告需要支付的广告费。而这些正是“新型出口”。

美国已是这方面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美国出口的教育服务比电脑多,出口的旅游服务比航天产品或机械多。与其在货物贸易中存在的巨额逆差不同的是,美国在“新型出口”方面拥有相当大的顺差。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2011年顺差为1790亿美元,2012年可能还要多。这为全美的数百万个就业岗位提供了支持。

疯狂之2 硝烟弥漫的抢注商标大战

随着林书豪的异***突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借助林书豪的魅力推广自己的品牌产品,一场围绕“林书豪”三个字的抢注商标大战已经硝烟四起。

在国内,当人们都在关注是谁率先发现了篮球新星林书豪的潜力时,中国足球和篮球制造企业无锡日升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觉察到了林书豪的天赋,并在2010年申请注册了“林书豪”中文商标。注册范围包括服装、鞋、帽、娱乐品、玩具、体育用品等,注册期是10年,也就是到2021年。

此外,还包括匹克、李宁、安踏、361等国内体育用品企业也纷纷传出了向林书豪抛出绣球的消息。今年2月16日,福建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CEO许志华亲自带队赶往纽约,试***与林书豪再续前缘。匹克公关部负责人刘翔说,早在林书豪哈佛读大四时,匹克就与其有过接触,当时经纪人推荐了林书豪,到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达成合同。据了解,若匹克与林书豪成功签约,代言费达400万美元。

实际上,林书豪目前有自己的赞助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耐克公司,而且他与耐克公司还有1年的合约在身。耐克公司肯定不会让这个闪闪发光的新星轻易从自己的手中溜走。据悉,耐克公司已经专门为林书豪设计了一款球鞋。

据报道,美国出版商桦榭出版集团将推出新书,名为“林书豪:造成林来疯的原因”,大约在5月上架。

林书豪的经纪人蒙哥马利表示,已经有很多公司想找林书豪代言,蒙哥马利已经收到超过1000封邮件,不仅有美国的企业,也有中国的企业。

据悉,林书豪已经拒绝多家厂商邀约代言,包括电信业、钟表业等,而这些代言费都上看好几百万美元。

疯狂之3 林书豪一投 股市跟着抖三抖

这个仅仅半个月时间,完成从NBA边缘人到巨星的蜕变的华裔小子的传奇经历使其成励志英雄,不仅震撼了世界,更引起了连锁反应。敏感的资本市场迅速察觉到了林书豪的价值,与之相关的概念股开始疯狂。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轻狂书生10篇

学习

新年诗词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诗词10篇,内容包括新年诗词古诗,新年诗词原创。在火红的太阳底下你听,那是百鸟的啁鸣它们惊喜地叩响了春天的第一道门扉白云衔来温暖的思念久违的问候又为我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那些沉甸甸的欢笑像父亲母亲的双手写满劳动

学习

每一刻都是崭新的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每一刻都是崭新的10篇,内容包括许巍每一刻都是崭新的专辑,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许巍的自白:“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一个流浪歌手。那就是我。/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一个从绝望中走过来的人。那就是我。/如果有一天

学习

爱护公物主题班会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爱护公物主题班会10篇,内容包括爱护学校公物主题班会,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班会。1、开展"爱护公物"主题班会。此次班会从"什么是公物、为什么要爱护公物、公物价格"等方面对小朋友们展开教育,让孩子们理解公物的概念,再结合生活

学习

浮力计算题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浮力计算题10篇,内容包括天津浮力计算题,中考浮力计算题。大部分学生对计算题有一种畏难情绪,面对计算题看也不看就说不会,更不要说去做。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计算题就是很难的,那是极少数优生的专利,多数学生不敢问津,又不是我

学习

个人简历工作经历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简历工作经历10篇,内容包括个人工作简历简介通用10篇最新,个人简历工作及实践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是一个与多个)姓名:__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出生年月:____年__月__日健康状况:___________年龄:____

学习

人社考察报告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人社考察报告模板,内容包括人社局调研报告最佳范文,人事档案考察报告怎么写。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县委组织第十二期青干班学员赴江苏考察了苏州工业园。期间,我们了解了苏州工业园的有关情况,参观了工业园区,给我们留下了深

学习

秋姑娘的信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秋姑娘的信10篇,内容包括秋姑娘的信表达了秋姑娘什么,秋姑娘的信怎么写。

学习

读后感开头怎么写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读后感开头怎么写10篇,内容包括读后感开头和结尾范文,读后感的开头优美句子。4、铺陈比兴法。这种开头方法先言此再及彼,极力铺陈与所感有关联地事物,然后引出读作品地感想。这类似于《诗经》中地比兴手法。5、置疑深思法。这

学习

诚信考试主题班会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诚信考试主题班会10篇,内容包括诚信考试主题班会方案,诚信考试主题班会稿。有这样一把钥匙:它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又决不会如云彩,漂浮不定;它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有大海般的广阔,又决不会如小草,弯曲脆弱。它若掌握在人

学习

高校教学改革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教学改革,内容包括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政策制度文件,高校教学改革论文怎么发。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立足现实、顺应潮流,针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做出适当的回应,给出相应的理论概括,并及时地运用到高校的

学习

旱组词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旱组词10篇,内容包括旱组词大全100个,旱组词。在我们阅读报纸、杂志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与草地相近的词,如草原、草甸、草坪等。这几个词虽然都有一个“草”字,科学意义却不一样。天安门广场的绿地不可以叫草原,只能叫草坪

学习

足球是圆的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足球是圆的10篇,内容包括足球是圆的经典语句,足球是圆的讲的主要内容。自从有人在中据说以同一组编码连赢了数注大奖以后,传道解惑的秘籍就像股市的经书一样的多了起来。难道彩道和股经一样,其基本的逻辑,无非就是所谓的“历史

学习

控制自己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控制自己10篇,内容包括控制好自己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却有着无限大的伤害力。我要控制自己,不能失去自制力。游戏虽然有吸引力。却伤害了人的心理。我要控制自己,不能消沉迷惑自己。游戏虽然很有趣。却始终伤害着自己。我要

学习

中秋的月亮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的月亮10篇,内容包括写中秋月亮的散文诗原创,关于中秋月亮的书摘句子。这真是一个不愉快的中秋啊!!!常宁市水口山中心学校五年级:魏雨翔

学习

我的读书生活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读书生活10篇,内容包括我的读书生活范文,读书报告范文十篇。

学习

《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探讨

阅读(76)

本文为您介绍《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探讨,内容包括聊斋志异中的鬼狐形象,聊斋志异中的鬼书生。作者简介:熊安林(1989-),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学生,文学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聊斋志异》中的鬼

学习

狐狸精爱书生

阅读(23)

搞传统文化研究,一定要研究齐鲁文化。因为山东这个地方盛产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上最经典的三种人:第一种人――圣人,孔子、孟子、孙子,还有诸葛亮都是山东人。第二种人――响马造反派,水泊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隋末唐初贾柳楼四十六友反山东,都

学习

人不轻狂枉少年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人不轻狂枉少年,内容包括人不轻狂枉少年全文免费阅读,人不轻狂枉少年全文。这一年的冬天,除了高三的期末考,还有我18岁的结束,成年的开始。一个月前,余诗诗就在考虑要怎么给我庆生,顺便给她自己4个月后的生日作个参考。不过

学习

钱穆:勤读勤写,始终一书生

阅读(23)

钱穆是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师,平生最敬佩三人: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钱穆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最高的文凭仅为高中(尚未毕业),更未出国留学,通过十年乡教苦读,他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1930年,因顾颉刚的鼎力相荐,才使他离开乡间,北上燕

学习

“京兆书生”田家英

阅读(27)

田家英曾是的五大秘书之一,共跟随18个年头。他不仅才学深厚,为起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稿,还当过长子的文史老师,一度备受的赏识和器重;而且为人坦诚刚直,曾自喻“京兆书生”,并自吟《京兆书生》诗一首:“十年京兆一书生,爱书爱字不爱名

学习

陈丹青的书生气与江湖气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陈丹青的书生气与江湖气,内容包括陈丹青退步集全文,陈丹青谈白话文。“我内心里住着一个女人”陈丹青,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后首届研究生班。他于上世纪80年代初曾被圈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

学习

书生鸿志常书鸿

阅读(16)

小学时读余秋雨的《道士塔》,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敦煌的文物,最终被一个道士拥有了决定权,因为西洋人的几块银元,就被他统统拱手相让,结果现在敦煌学研究的中心,竟然还在西方。这不禁让年少的我义愤填膺,堂堂中华,巍巍敦煌,竟然让一个歪嘴道士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