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变更篇1
1.合意。以这种方式变更合同实质上就是成立新合同以取代旧合同,故而合意变更合同的程序,应该遵循合同订立时的要约承诺规则,而且变更后的合同内容欲发生法律效力,也应符合合同的生效要件。此外,根据《合同法》第77条和第78条的规定,协议变更合同还应特别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当事人对合同变更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换言之,如果就变更合同的意思表示没有达成一致,则原合同继续有效,当事人仍应按原协议执行。
(2)当事人就变更合同内容协商一致后,如果法律、行***法规规定变更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必须依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才能发生变更的效力。
2.法院或仲裁机关的裁决。通过这种方式变更合同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因情势变更的出现,当事人一方可提出延期履行或部分履行的变更要求,但他并不享有单方变更合同的权利。因为情势变更的情况比较复杂,对合同履行的影响可能是全部的或永久的,也可能是局部的或暂时的,为避免出现债务人以此为借口逃避合同拘束的情况,应由法院或仲裁机关从维护双方当事人利益的角度出发,根据一方当事人的请求并结合情势变更对合同履行影响的程度,作出相应的变更裁决。
合同变更篇2
变更劳动合同注意事项
1、必须在劳动合同依法订立之后,在合同没有履行或者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的有效时间内进行。
即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已经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如果劳动合同尚未订立或者是已经履行完毕则不存在劳动合同的变更问题。
2、必须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即劳动合同的变更必须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当事人的同意。
平等自愿、协商一致是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也是其变更应遵循的原则。劳动合同关系,是通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而形成的,其变更当然应当通过双方协商一致才能进行。劳动合同允许变更,但不允许单方变更,任何单方变更劳动合同的行为都是无效的。
3、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劳动合同变更也并非是任意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的变更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4、变更劳动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经协商后对劳动合同中的约定内容的变更达成一致意见时,必须达成变更劳动合同的书面协议,任何口头形式达成的变更协议都是无效的。劳动合同变更的书面协议应当指明对劳动合同的哪些条款作出变更,并应订明劳动合同变更协议的生效日期,书面协议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生效。
5、劳动合同的的变更也要及时进行。
如果应该变更的劳动合同内容没有及时变更,由于原订条款继续有效,往往使劳动合同不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从而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当事人一方得知对方变更劳动合同的要求后,应在对方规定的合理期限内及时作出答复,不得对对方的提出的变更劳动合同的要求置之不理。因为根据劳动法第二十六条和本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如果用人单位经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则可能导致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形
1、根据本条的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只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即可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这就是说:首先,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双方协商达成的协议,当然也可以协商变更;对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只要是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而达成的,都可以经协商一致予以变更。其次,对变更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应当采取自愿协商的方式,不允许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未经协商单方变更劳动合同。一当事人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任意改变合同内容的,在法律上是无效行为,变更后的内容对另一方没有约束力,而且这种擅自改变合同的做法也是一种违约行为。再次,劳动合同的变更只是对原劳动合同的部分内容作修改、补充或者删减,而不是对合同内容的全部变更。对劳动合同所要变更的部分内容,当事人双方通过协商后,必须达成一致的意见。如果在协商过程中,有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同意所要变更的内容,则就该部分内容的合同变更就不能成立,原有的合同就依然具有法律效力。最后,在变更过程中必须遵循与订立劳动合同时同样的原则,即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2、根据本法第四十条第三款的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在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由此可以确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是劳动合同变更的一个重要事由。
所谓“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是指:
(1)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已经修改或者废止。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必须以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前提。如果合同签订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发生修改或者废止,合同如果不变更,就可能出现与法律、法规不相符甚至是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导致合同因违法而无效。因此,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而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
(2)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用人单位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根据市场变化决定转产、调整生产任务或者生产经营项目等。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根据市场变化可能会经常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转产、调整生产任务或者生产经营项目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工种、产品生产岗位就可能因此而撤销,或者为其他新的工种、岗位所替代,原劳动合同就可能因签订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更。
(3)劳动者方面的原因。如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劳动能力部分丧失、所在岗位与其职业技能不相适应、职业技能提高了一定等级等,造成原劳动合同不能履行或者如果继续履行原合同规定的义务对劳动者明显不公平。
(4)客观方面的原因。这种客观原因的出现使得当事人原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者不可能。这时应当允许当事人对劳动合同有关内容进行变更。主要有:①由于不可抗力的发生,使得原来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可能或者失去意义。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所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战争等。②由于物价大幅度上升等客观经济情况变化致使劳动合同的履行会花费太大代价而失去经济上的价值。这是民法的情势变更原则在劳动合同履行中的运用。
劳动合同变更要符合法律规定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保执一份。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
风险影响:
劳动合同变更更应符合法律规定,否则即属于违法行为,一旦发生纠纷必将面临败诉的风险,如果给劳动者带来损失的还要承担赔偿责任。
应对策略:
劳动合同变更是指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在合同尚未履行或者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当事人协商同意,对劳动合同内容作部分修改、补充或者删减的法律行为,企业在进行劳动合同变更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变更劳动合同必须在劳动合同依法订立之后,在合同没有履行或者没未履行完毕之前的有效时间进行。
2.变更劳动合同必须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即劳动合同变更必须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当事人的同意。
3.变更后的劳动合同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4.变更劳动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5.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应交付劳动者一份。
合同变更篇3
【关键词】 情事变更 合同法
【作者简介】 张照东,郭小东,福建厦门大道之行律师事务所律师。地址:福建厦门湖滨北路振兴大厦六楼,邮编:361012,电子邮箱:。
一、合同法统一化进程
在1999年之前,中国的合同法律制度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三个合同法各自规范不同的关系和领域,相互之间存在不一致和不协调,且法律规定过分原则,可操作性不够,社会生活中还有许多合同缺乏法律规定。因此,自1992年中国***府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以来,在现行民法通则和三个合同法的基础上,制定一部统一的、较为完备的、现代化的合同法,就成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1
自从全国人大***会法工委委托部分学者2提出《中国合同法立法方案》后,前后一共出台了五个草案:1995年1月统一合同法建议草案(第一稿)、1995年10月统一合同法草案试拟稿(第二稿)、1996年6月统一合同法草案试拟稿(第三稿)、1997年5月统一合同法草案征求专家意见稿(第四稿)、1998年9月统一合同法草案征求全民意见稿(第五稿)。在此基础上,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于1999年3月15日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同日公布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统一合同法草案之情事变更条款评析
1、统一合同法第三稿第55条评析
在统一合同法起草过程中,建议草案并未规定情事变更制度。考虑到上审判实践已有适用情事变更制度的案件,因此认为有必要对此予以确认并加以规定,这就是第三稿第四章第55条:“合同生效后,因当事人以外的原因发生情事变更,致使履行合同将对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的,该当事人可以要求另一方就合同的内容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员会变更或者解除合同。”本条立法存在的缺陷在于:
(1)将情事变更发生的时间界定为“合同生效后”,这就在适用期间上存在一个漏洞:如果情事变更是发生在合同有效成立后、生效前,并且对合同的履行产生重大的影响,此时能否主张情事变更制度的适用呢?如果可以,显然与“合同生效后”的起始时间相矛盾;如果不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受情事变更不利影响的当事人予以救济?
(2)以“当事人以外的原因”来概括情事变更的本质不够严密。当事人以外的原因,不仅是指情事变更,还包括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等。另一方面,在情事变更对合同的影响程度上又未作规定。这就难以区分情事变更制度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在司法实践中导致情事变更制度的滥用。
(3)以“显失公平”表述情事变更对合同履行造成的不公平后果,容易与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显失公平制度相混淆,不如“双方利益关系的严重失衡”或“双方均衡的根本改变”来得恰当。
2、统一合同法第四稿第52条评析
征求专家意见稿对此作了改动,这就是第四稿第四章第52条:“除不可抗力外,因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的客观情事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履行合同将对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的,该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员会变更或解除合同。”
与第三稿相比,本条立法的成功之处在于:
(1)明确区分了不可抗力和情事变更。
(2)以“因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的客观情事”取代“因当事人以外的原因”,进一步明确揭示了情事变更的本质特征,而且以“发生重大变化”取代“发生情事变更”,明确要求该事件对合同履行影响的严重程度,有利于科学认定情事变更情形,严格掌握情事变更制度的适用。
(3)增加关于重新协商的规定,体现了合同法鼓励交易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私法精神。这一规定显然是参考《国际商事合同通则》(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ontracts,简称PICC)第6.2.3条关于再交涉义务的规定,是中国合同法尊重国际条约和惯例的表现,有利于与国际市场接轨。
(4)明确规定当事人的权利性质为请求权而非形成权,即受情事变更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变更或解除合同的要求须经对方同意或经法院仲裁机构裁决方可实现,有利于防止当事人权利的滥用。
本条立法的不足之处是:
(1)与第三稿一样的“显失公平”问题。
(2)取消了“合同生效后”的规定,但又未对其重新进行界定,回避了情事变更发生的起始时间问题,不利于对情事变更制度适用期间的认定。
(3)增加了再交涉的规定,但未规定违反这一义务的法律后果,不利于敦促双方善意履行该项义务。
3、统一合同法第五稿第77条评析
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之上,征求全民意见稿对此又作了修改,这就是第五稿第四章第77条:“由于国家经济***策、社会经济等客观情势发生巨大变化,致使履行合同将对一方当事人没有意义或者造成重大损害,而且这种变化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而且不能克服的,该当事人可以要求对方就合同的内容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与第四稿相比,本条立法的成功之处在于:
(1)虽未采取“除不可抗力外”之类的措辞,但“致使履行合同将对一方当事人没有意义或者造成重大损害”同样足以将情事变更和不可抗力区别开来,因为导致不可抗力的履行不能被排除在这一表述之外。
(2)不再采用“显失公平”的提法,避免与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显失公平制度相混淆。
(3)“致使履行合同将对一方当事人没有意义”超出了大陆法系情事变更制度中的履行艰难的范畴,与合同目的落空的含义相近,显然是参考英美法系合同挫折主义中的目的落空,这是中国合同法借鉴和吸收两大法系成功立法的表现。
本条立法的不足之处是:
(1)国家经济***策的变化是否会引起情事变更值得探讨。一般而言,***策只是指引行为方向而未规定具体行为规则,也不象法律法规那样明确规定相应的责任,难以对当事人产生直接影响,不会直接引起情事变更。当然,为贯彻落实国家经济***策,***府行***命令或颁布法规规章有可能出现情事变更问题,但此时情况已经有所不同,与其说是***策的变化引起了情事变更,不如说是***府干预或法律变动引起了情事变更。
(2)“巨大变化”用语不够准确。客观情事的变化在什么情况下会导致合同的情事变更,取决于这种变化对合同的影响程度,必须是对合同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才足以构成合同法上的情事变更。“巨大变化”只是一般用语,不足以表明客观情事的变化对合同产生的重大影响,建议以“根本变化”取代之。因为是否为根本性变化,必须结合案件具体情况来判断,只有这种变化造成了当事人根据合同不必承担的重大损害,才称得上是根本性的,而客观情事巨大变化有时尚不能产生这种影响。因此,“根本性变化”的程度比“巨大变化”来得高,更能体现对情事变更制度从严掌握、谨慎适用的要求。
(3)“致使合同将对一方当事人……造成重大损害”应该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情事变更情形,即若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将导致双方当事人利益关系的严重失衡(或双方均衡的根本改变),这是本来意义上的履行艰难,但草案的上述规定却未能充分体现出因履行艰难导致情事变更的本质特征,建议以“致使合同的履行将变得艰难或不必要”取代之。
(4)与第四稿一样回避了情事变更发生的起始时间问题,不利于对情事变更制度适用期间的认定,建议增加规定:“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履行完毕前”。
(5)与第四稿一样未规定违反再交涉义务的法律后果,不利于敦促双方善意履行该项义务,《欧洲合同法原则》(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简称PECL)第6.111条关于情事变更的法律后果中规定:“……(3)两当事人在合理的期间内未能达成合意的场合下,法院可以作如下处置:……C、法院无论在何种场合下,均可对因一方当事人不诚实地拒绝交涉或退出交涉而使对方蒙受的损失,认定损害赔偿。”这一规定,值得我国借鉴。
三、情事变更制度未被新《合同法》采纳的原因
1999年3月1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根据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合同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三、关于情势变更制度。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合同法起草过程中,就有不同意见。这次大会审议,不少代表提出,根据现有的经验,对情势变更难以作出科学的界定,而且和商业风险的界限也难以划清,执行时更难以操作,实际上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能适用情势变更制度,现在在合同法中作出规定条件尚不成熟。法律委员会经过反复研究,建议对此不作规定。……”3因此,统一合同法没有对情事变更制度作出规定。
从审议报告来分析,情事变更制度之所以未被立法所采纳,主要是基于我国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状况和司法环境的顾虑: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种种难以预测的市场因素的变动,经济上的商业风险无处不在,它往往与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情事变更交织在一起,而二者的区别仅在于量和质的界限,这就使得正常的商业风险与情事变更的关系难以划清。另一方面,由于不可抗力的客观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与情事变更以同样的事实原因出现,某一事件既可能引起不可抗力,也可能构成情事变更,二者的区别取决于其对合同履行的影响程度,这种重叠性使得不可抗力与情事变更的关系也难以划清,这就产生了如何科学界定情事变更的问题。由此,又会引发人们的另一种担心,即担心不轨法官在断案时利用情事变更制度任意解释法律,使这一制度实施起来负效应大于正效应。
四、错位的“合同目的落空”
我国新《合同法》(1999年)第94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合同目的落空原本是英美法系中的一个概念,是合同挫折的情形之一。在大陆法系中,与英美法系合同挫折主义相对应的概念是情事变更制度。因此,要深入分析《合同法》的该项规定,首先要追溯合同目的落空的来源和含义,其次要摆正合同挫折主义与情事变更制度的关系,还要划定不可抗力与情事变更的界限,才能正确地评析这一立法得失。
1、合同目的落空与合同挫折
合同目的落空(Frustration of Purpose)是指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在履行过程中消灭了,履行合同成了多余的事。英国法院在1903年的克雷尔诉亨利案(Krell V. Henry),最早确立了目的落空导致合同受挫理论。英国法院在一系列的加冕典礼案中认为,观看加冕典礼是当事人租赁房屋的目的,这构成了合同存在的基础。在典礼因意外被取消,尽管履***屋租赁合同并非不可能,只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已经落空了,再要求其履行已变得没有意义,因此可以认定合同遭受挫折了。英国的目的落空理论虽然没有被美国《统一商法典》(Uniform Commercial Code,U.C.C.)所采纳,却得到两次《合同法重述》的认可,4也为美国法院广泛地接受。
合同目的落空理论的核心是订立合同的主要目的(principal purpose)实质性地落空了(substantially frustrated),因此探明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真正目的就显得意义重大了。一般情况下,合同当事人并不关心对方订立合同的目的何在,所以若非双方在合同中写明缔约目的,或一方对对方所说的缔约目的没有异议,或主张目的落空者能就此提出证明,或者合同本身的有关情况足以表明该目的的存在,以目的落空主张合同受挫的请求是难以获得法院支持的。
目的落空是合同挫折的情形之一,除了目的落空之外,合同挫折还包括履行不能与履行不实际。根据英美法,履行不能包括法律上的不可能(legal impossibility)和物质上的不可能(physical impossibility),前者主要指合同订立时合法,但在履行过程中由于法律修改或***府干预而使合同的履行成为非法;后者主要指合同标的物灭失,或当事人死亡或丧失能力,而无法履行合同。履行不能理论由于其苛刻的要求而遭到严厉的批评,法院在实践中也并未严格地要求事变对履约的阻碍必须达到“不可能”的程度,而只要使履约变得“极不现实”(highly impracticable)即可。后来,美国法律从履行不能理论中发展出所谓的“履行不实际”或“履约不可行”,并以此取代“履行不能”的概念。这一变化,在U.C.C.第2-615条和《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454条中得以体现。
2、合同挫折与情事变更
情事变更在英语中为“changed circumstances”,但解决此类问题的法律制度为“合同挫折主义”(the doctrine of frustration of contract)。英国法学家的解释是:“所谓契约受挫失效,是指双方当事人订立契约的实质性目的、共同的期望不能实现。”5施米托夫对其所下的定义是:“合同落空是一种现象,指由于某一事件的发生,法律规定免除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的责任,该事件:(1)是合同缔结后发生的;(2)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承担对该事件的责任;(3)法律认为该事件是免于合同履行的正当理由。”6《布莱克法律大辞典》(Black's Law Dictionary):“以特定人或事物之存在为要件之契约,订约后,此特定人或事物,发生死亡或灭失之情形,或者因天灾、法律规定、第三人之行为,致契约履行不能时,免除当事人履行义务之法则。”7美国法院的解释是:“在合同成立后,如在履行中遇到了不可预料的障碍或情况,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履行艰难时,法院或当事人采取的一种衡平措施。”8
合同法上的情事变更制度,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履行完毕前,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致使合同的履行变得艰难或不必要,若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将导致双方利益均衡根本改变,基于公平原则允许合同变更或解除的一项法律制度。所谓履行艰难,是指在变化了的情况下如果依原合同规定履约,将导致双方均衡发生根本改变。在实践中,合同双方均衡的根本改变,可能以两种不同但相关的方式表现出来:(1)一方当事人履行其义务时费用大幅度增加。该方当事人通常是履行非金钱债务,费用增加是指为履行合同义务所需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它可能是因为生产货物所必需的原材料价格或提供服务的价格剧增,或者新安全法规的施行使生产工序投资增加等等。(2)一方当事人得到的履行价值大幅度降低。这种履行可能是金钱性的债务,也可能是非金钱性的债务。债务履行的价值大幅度下降或全部丧失,可能是由于市场条件的巨大变化(如恶性通货膨胀对合同约定价格的影响),也可能是国家经济***策的重大调整(如大幅度调低汇率)。
大陆法系的情事变更制度与英美法系的合同挫折主义是两大法系中相对应的一对概念,二者关系非常密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就二者的区别来说,主要表现在:
(1)适用范围不完全一致。情事变更制度适用于履约艰难情形;合同挫折主义适用于履约不能和目的落空情形。后来美国法律又以履行不实际取代履约不能,其范畴大体相当于履约不能加上履约艰难。所以,合同挫折主义的适用情形比情事变更制度来得广泛。
(2)法律后果不一样。在情事变更制度下,情事变更的后果是导致合同的变更或解除,而且以变更为第一效力,解除为第二效力。在合同挫折主义下,合同受挫的后果是合同关系的自动解除,完全免除当事人的履约义务,一般不允许法院依职权对合同内容进行变更。
(3)对事变的要求不一样。情事变更制度要求事变必须是在合同订立之后发生,若在合同订立之前发生,可导致重大误解(错误)或推定当事人自愿承担风险,而不适用情事变更制度。合同挫折主义所要求的事变可以发生在缔约之后,也可以发生在缔约之前,只要当事人知道事变的发生是在合同成立之后就可能导致合同挫折主义的适用。
总的说来,英美法系的合同挫折主义,大体上相当于大陆法系的情事变更制度和不可抗力制度,正是这一区别导致了二者定义的差异。当然,尽管情事变更制度与合同挫折主义存在差别,但二者还是有些相同之处的:二者都是作为信守约定原则的例外发展而来的,都是在合同存续期间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发生了某种不可预料的事变,致使合同难以继续履行,而对合同效力重新确定的法律制度,正是这一共性为我们对两大法系的这对概念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立足点。
3、情事变更与不可抗力
根据大陆法系的理论,如果因遭受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不可克服的事变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的,适用不可抗力;只有因不可预见、不可归责的事变,使得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将导致双方利益关系严重失衡的,才适用情事变更制度。对于前者,一般称之为“履行不能”,后者则称为“履行艰难”。
不可抗力(Vis major,force majeure),即“不可抗拒的力量”,指人力所无法抗拒的强制力。9我国《民法通则》第153条和新《合同法》第117条:“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不可抗力与情事变更制度有较大的相同之处:(1)二者的事实构成均具有外在性、客观性、不可归责性和不可预见性;(2)二者都适用于合同关系存续期间;(3)二者对合同的履行均有重大影响;(4)二者均可能导致合同的变更或解除。
尽管如此,不可抗力和情事变更制度还是有所区别的:
(1)客观表现不尽相同。不可抗力事件一般表现为影响合同履行的灾难性事件,既包括自然力量(即英美法上的Act of God),如地震、水灾、旱灾、暴风雪等;又包括社会异常行动,如战争、***、***事封锁等。情事变更事件主要表现为影响合同履行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剧变,如物价暴涨、严重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
(2)对合同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不可抗力对合同的影响是履行不能,尽管可能是永久不能,也可能只是暂时不能,但按照合同原来的规定履行是不可能的。情事变更仅导致合同的履行艰难或不必要,即按照合同原来的规定履行是可能的,只是会造成双方利益关系的严重失衡,或者合同目的不能实现而使履约无意义。
(3)功能作用不同。不可抗力是合同不能履行的免责事由,主要在于免除或减轻当事人的责任。情事变更制度主要解决当事人权益得失的公平问题,虽然它也能免除当事人变更或解除合同的责任,但其主要作用在于使合同继续得以顺利履行。
(4)权利性质不同。在不可抗力制度下,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权利为形成权,当事人在履行了法律规定的举证、减损和通知义务后,不必征得对方同意即可解除合同。在情事变更制度下的解除权则为请求权,必须征得对方同意或求助于法院才能实现。另外,法院可以依职权适用不可抗力制度,但适用情事变更制度一般要有当事人主张。
(5)适用范围不一样。不可抗力制度既可免除违约责任,又可免除侵权责任。情事变更制度主要适用于合同关系,不能用于侵权责任的免除。另外,金钱之债一般不适用不可抗力,却可以适用情事变更。
(6)不可抗力可能引讼时效的中止,情事变更却没有这一效力。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虽然不可抗力与情事变更是两项不同的法律制度,但从其客观表现来看,二者所包含的范围具有相当大的重叠:情事变更事件主要表现为,但不局限于影响合同履行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巨变,如天灾、战争、罢工、***府干预、法律变动等可能引起合同的情事变更,同时,这些事件又是不可抗力的客观表现。这就是说,同一事件既可能引起情事变更,也可能引起不可抗力,二者所包含的范围在此交叉重叠。至于某一事件(如自然灾害)是引起情事变更还是导致不可抗力,必须结合该事件对合同的影响程度来分析:如果是造成合同的履行不能,它就构成不可抗力;如果是造成合同的履行艰难或不必要,它就构成情事变更。
4、评析
目的落空是英美法系所特有的一个概念,大陆法系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从英美法系的司法实践看,目的落空的判决是非常合理的。在当事人合同目的落空的情况下,合同还可以履行,但继续履行合同对该方当事人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在一系列加冕典礼案中,当典礼被取消时租房合同还能履行,但这对承租人来说已没有必要,因为其目的是观看典礼而非住宿,可能他自己的房子就在城中,只是看不见典礼和游行罢了。在这种情况下,维持合同原有效力,承租人得到的对待给付的履行价值已大幅度降低,甚至可以说全部丧失了,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双方利益关系严重失衡,它构成了英美法上的合同挫折,但我国原有的法律制度却无法解决这类问题。所以,尽管合同目的落空仅在英美合同法中得以确认,但从其适用的合理性来看,它填补了我国法律制度的一个空白,值得我国借鉴、吸收。
我国新《合同法》(1999年)第94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合同目的落空在此被归入不可抗力制度,这是不准确的。因为:
(1)不可抗力与情事变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导致合同的履行不能,后者导致合同的履行艰难或者履行没意义。正如上所述,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目的落空)并不等同于合同履行不能,而是合同仍可继续履行,只是履行的结果对当事人来讲已经丧失了原来的价值,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双方利益关系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原合同的履行仍可继续但已经没有必要或者说履行没有意义,它与不可抗力导致合同履行不能的情况显然有所不同。
(2)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是解除合同并免除违约责任,情事变更的法律后果则是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目的落空对合同的影响程度尚未达到履行不能,仅仅是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均衡发生根本改变使得合同的履行变得没意义,只要对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合同仍有可能得以履行。但是,不可抗力的法律效力是解除合同而不包括变更合同在内,所以合同目的落空时对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在不可抗力制度下是行不通的。如果将目的落空归入情事变更制度之下,情事变更所具有的变更合同的法律效力则使这种调整成为可能。
因此,从理论上讲,与其将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目的落空)归入不可抗力制度,不如将其列入情事变更制度来得合理。
五、《合同法》下如何处理情事变更问题
新《合同法》没有规定情事变更制度并不等于情事变更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当合同在履行过程中遇上情事变更产生纠纷时,仍需要法院作出处理,这就存在新《合同法》下如何解决合同情事变更的问题。
(一)能否类推适用不可抗力与显失公平
有学者主张《合同法》施行后涉及情事变更的问题可以类推适用不可抗力和显失公平的规定处理10,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
首先,类推适用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而在我国所有法律条文中仅有旧《刑法》(1979)对此有明确规定,除此之外别无踪迹。从世界各国看,类推适用由于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违背而逐渐走向穷途末路,我国新《刑法》(1997)也废除了类推制度。所以,类推适用的方法既无法律依据,亦不符合法学发展趋势。
其次,情事变更与不可抗力、显失公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一不可逾越的鸿沟决定了类推适用是行不通的。
1、情事变更与不可抗力
如前所述,尽管不可抗力与情事变更制度有较大的相同之处,但是二者在客观表现、对合同的影响程度、功能作用、权利性质、适用范围、诉讼时效的中止等方面还是有着重大的区别的。(详见四、错位的“合同目的落空” 3、情事变更与不可抗力)
2、情事变更与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unconscionable)是指对一方当事人明显有利而对另一方当事人重大不利。11我国《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了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一种可撤销民事行为,新《合同法》第54条规定了显失公平的合同是一种可撤消合同。
显失公平制度与情事变更制度最大的相同点是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严重失衡,都可能导致合同的变更或消灭,而且赋予当事人的权利性质都是请求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2条:“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从这可以看出,显失公平制度与情事变更制度有以下几点区别:
(1)利益失衡的原因不同。显失公平制度下利益失衡的原因是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对方没有经验,这是一种主观过错,在合同订立时意思表示就存在瑕疵,严格来讲并未形成合意。情事变更制度下利益失衡的原因是不可归责、不可预料的事变,双方对此并无过错,合同订立时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并未存在瑕疵。
(2)发生的时间不同。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对方没有经验的基础上成立的,因此行为成立之时显失公平就已经存在了。情事变更的发生,则是在合同成立之后、履行完毕之前。
(3)当事人心态不同。显失公平是一方在订立合同时就意识到,并且努力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情事变更则是当事人无法预见的,也不是他所追求的,当事人在合同成立时所要的只是合同顺利履行的合理收益。
(4)法律后果不完全一样。显失公平可能导致合同的变更或撤销,情事变更可能导致合同的变更或解除。撤销和解除是有区别的:合同被撤销的,从合同成立时起无效;合同被解除的,从解除时起无效。这种法律效果的差异,学者们分别称之为“向前无效”和“向后无效”。
(5)请求时限不同。对于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当事人请求变更或撤销的时限为自行为成立时起一年。受情事变更影响的合同当事人请求变更或解除的时限为合同关系存续期间。这就是说,合同关系结束后当事人仍有可能依显失公平请求变更或撤销,合同成立时起一年后当事人也有可能依情事变更请求变更或解除。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尽管情事变更与不可抗力、显失公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存在的区别是不可忽略的,所以不具备“类推适用”的基础。
(二)应以公平原则为处理依据
我国学者在谈论情事变更制度的上位概念时,有人认为是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12也有人认为是公平原则和等价有偿原则,13更多的人认为是诚信原则。14
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公平和正义是作为法律精神和目标追求之所在,而不是作为一项法律原则规定下来的。在其民法中,只有诚信原则而无公平原则之规定,有关公平的内容被归入诚信原则之内,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诚信原则的核心就是实质公平。于是,诚信原则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成了法律的最高原则,甚至被奉为“帝王条款,君临全法域之基本原则。”15诚信原则也就成了补充一切法律漏洞的“灵丹妙药”,一切法律规定所不及之问题,均可援引诚信原则予以解决。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当出现情事变更问题而现有法律对此没有具体规定时,学者就主张以诚信原则来填补这个法律漏洞,诚信原则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情事变更制度的上位概念。我国学者在研究情事变更理论时,借鉴了国外的现有成果,并将它直接引入移植,这就是我国大部分学者将诚信原则作为情事变更制度的上位概念的主要原因。
应该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将诚信原则作为情事变更制度的上位概念是正确的归位,是不可指责的,但它并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在这里,公平不再仅仅是法律的精神和目标,而是作为一项民法基本原则被确定下来,这是我国独特的做法。新《合同法》第5条和第6条也分别规定了合同法中的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这就产生了诚信原则与公平原则、等价有偿原则的分工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应该依据我国的法律实践,对情事变更制度重新定位,将公平原则作为其上位概念,理由如下:
等价有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移转财产等民事活动中,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等价交换,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诚信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该诚实、守信用。公平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应本着公平的观念从事民事活动,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在民事活动中兼顾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16三者所包括的内容不一样,等价有偿原则具体表现为:(1)权利义务的对等性;(2)价值的相当性;(3)损害补偿以等同价值为限。17诚信原则具体表现为:(1)不为欺诈;(2)恪守信用,尊重交易习惯;(3)不得规避法律,曲解合同;(4)正当竞争;(5)不得滥用权利。18公平原则具体表现为:(1)机会同等;(2)权利义务相对应;(3)公平责任;(4)兼顾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19合同法上的情事变更制度,是合同成立之时,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对等且价值相当,符合等价有偿原则,根据诚信原则,双方对此真实、一致的意思表示本应恪守信用,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但由于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了情事变更,如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将导致双方利益关系的严重失衡,有悖于公平原则,因此为尊重受不利影响的一方当事人和合法利益,法律允许对合同进行变更或解除,以消除其不公平结果。所以,从三者的分工来看,情事变更制度的主要依据是公平原则。
当然,把公平原则作为情事变更制度的上位概念,并不意味着情事变更制度与等价有偿原则及诚信原则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公平原则本身就与等价有偿原则及诚信原则有着密切关系。等价有偿原则主要是就客观上经济价值的相当性而言,诚信原则主要是就主观上道德观念的善意性而言,公平原则兼而有之,所谓公平无非就是从社会正义角度来评价经济利益上的公正、合理。可以说,以公平原则为依据来处理情事变更问题就包含这两方面的考虑,因为在情事变更后仍维持原有合同关系,一方面是破坏了利益关系的等价性,导致双方权利义务对等性的丧失;另一方面是漠视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导致一方当事人权利滥用的道德恶意。但是,设立情事变更制度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指责合同中双方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因为双方对这种变化不可预料),也不是为了谴责当事人权利滥用的主观恶意(因为双方对这种变化均无过错),而是为了消除情事变更导致的不公平后果,恢复双方利益均衡,这才是情事变更制度的宗旨所在。基于这点考虑,笔者主张应以公平原则作为情事变更制度的上位概念。
法律原则是法律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在法律实施上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第二,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第三,限定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范围。20论证公平原则是情事变更制度的上位概念,意义在于公平原则不仅是情事变更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情事变更制度的法律依据,当法律在情事变更问题上产生“法律不足”现象时,可以直接依据公平原则作出处理。因此,笔者认为:在新《合同法》施行后,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遇到情事变更问题产生纠纷时,法院可以依据《民法通则》第4条和《合同法》第5条规定的公平原则作出处理。至于是变更合同或者解除合同,应由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作出判决。但是,情事变更最主要的特征是导致合同履行艰难而非履行不能,基于合同法鼓励交易的精神,应以变更合同恢复双方当事人利益平衡促使合同继续履行为第一选择,只有合同的继续履行已经变得没有意义或者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解除合同时,才考虑作出解除合同的判决。
六、情事变更立法展望
如前所述,《合同法》未对情事变更作出规定是出于种种顾虑。其实,上述种种担忧,在统一合同法制定过程中就有人提出过。在1997年6月的讨论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专家会议上,有学者认为情事变更制度属于一般条款没有具体的判断标准,担心在实践中导致滥用,影响法律的安定性。对此,梁慧星研究员的解释是:“鉴于情事变更原则的实质是授予法庭或仲裁庭自由裁量权,在实践中发生滥用此裁量权的危险显然存在。现在的问题是,是否在法律上不规定情事变更原则,就能够避免这种滥用?实际上中国审判实践中已经有承认情事变更的判例,合同法不规定这一原则并不能阻止法院根据情事变更理论裁判案件。与其如此,不如由合同法对情事变更原则作出明文规定,使法庭或仲裁庭在适用这一原则时有所遵循,减少裁判的任意性,减少滥用的危险。……现在面对的问题不是应否规定,而是应如何规定。”21
笔者认为,尽管情事变更与不可抗力、商业风险的区别在理论上容易区分,但对一般人来讲确实难以把握情事变更的界限。然而,情事变更制度下的权利为请求权,一方提出情事变更的主张须经对方同意才有情事变更制度的适用,否则争议将由法院(或仲裁机构)审酌,由法院判断是否构成情事变更。可见,情事变更制度的适用除双方形成一致见解外,都应由法院来掌握情事变更与否的界限。从实践角度看,我国法院有过作出情事变更判决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理论上来讲,我国学者对情事变更制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以为审判实践提供指导;而且,国外相关的审判经验和理论成果也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有理由相信法院会运用好情事变更这一法律制度来解决合同履行中的问题。所以说,“情事变更原则未被统一合同立法采纳,这是对法院的极度不信任。”22
就滥用裁量权的危险来看,法律不规定情事变更制度并不意味着法官就不会滥用裁量权,因为情事变更立法的空白并不妨碍法官依据公平原则对合同履行中的情事变更问题作出处理,而法律原则的抽象性使法官在解释法律和适用法律上具有更大的任意性。相反,如果通过立法严格规定情事变更的适用条件,使法院在审理情事变更案件时有所遵循,法官的自由裁量受到法律的约束,更有可能减少滥用情事变更制度的危险。
但是,木已成舟,统一合同立法在情事变更制度上留下了很大的遗憾。错过了这个良机,只有期待在修改《民法通则》制定民法典时予以弥补。到了那时,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法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法官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整体司法环境有所改善,而且理论上的研究也更趋完善,情事变更立法的时机更为成熟,可以将情事变更作为公平原则下的一项法律制度规定下来,目的落空则作为情事变更的一种特殊情形来规定。
但愿,美好的希望不再落空。
* 本文即将发表于梁慧星主编:《民商***丛》第20卷。
1 梁慧星:“中国统一合同法的起草”,见梁慧星主编:《民商***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2 他们是:中国***法大学江平、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吉林大学崔建远、烟台大学郭明瑞、最高人民法院李凡、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何忻、《法学研究》编辑部张广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梁慧星。
3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合同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1999年3月13日),见《法制日报》1999年3月15日第2版。
4 《第一次合同法重述》第288条和《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265条。
5 李昌道主编:《当代西方经济法律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页。
6 (英)施米托夫著:《国际贸易法文选》,程家瑞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9页。
7 Black's Law Dictionary, 245 (1979).
8 Liebrich V. Tyler State Bank & Trust Co., Court of Civil Appeals of Texas, (1936) 100 S.W. 2d. 152.
9 《法学词典》(增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86页。
10 李济涛、黄德新:“论涉及情事变更合同的处理”,载于《律师世界》1999年第5期。
11 佟柔主编:《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187页。
12 彭真明:“论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载于《***法学习》1993年第3期;王建林:“论情事变更原则在经济合同案件中的适用”,载于《法制与经济》1995年第6期。
13 彭诚信:“情事变更原则的探讨”,载于《法学》1993年第3期;胡富华:“情势变更对经济合同影响力初探”,载于《法制月刊》1991年第2期。
14 郑跟***:“试论情事变更原则及其适用”,载于《中外法学》1995年第5期;龚乐凡:“论不履约的免责事由”,载于《法商研究》1994年第5期;王宝发:“论我国合同法应当确立情事变更原则”,载于《法学家》1997年第2期。
15 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5册,中国***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16 佟柔主编:《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8页。
17 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
18 张新宝编著:《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27-31页。
19 同12,第62-63页。
20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
合同变更篇4
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1、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法律、行***法规、规章制度发生变化,应变更相关的内容。2、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应变更相关的内容。3、提出劳动合同变更的一方应提前书面通知对方,并要平等协商一致方能变更合同。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解除的几种情形:1、劳动合同的协议解除。2、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3、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来源:文章屋网 )
合同变更篇5
是否同意变更,请于七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不答复的,视为同意变更劳动合同。
通知方(签名或盖章) :
___年___月___日
签 收 回 执
本人(单位)已收到单位(职工______)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发出的《变更劳
动合同通知》。
合同变更篇6
关键词:合同、成立、变更、终止
在我们的经济活动中,不管有意或无意,我们时时与合同打交道。合同是随时发生的,合同的应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合同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曾经指出:先有交易,后来才由交易发展为法制……这种通过交换和在交换中才产生的实际关系,后来获得了契约这样的法律形式。合同是平等主体的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是反映交易的法律形式。合同一旦确立,就对当事人双方产生了法律的约束力,签约双方的权利、义务就受到了国家强制力的保护和监督。任何一方如不履行合同,都要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当事人双方,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遵守国家法律、法令、***策、计划和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下,明确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就叫合同。有时也称协议书或契约。
一、合同的作用
合同既然是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那么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变“不确定”为“确定”,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合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古已有之。它是一种商品交换的法律形式。我国古代叫“券”,以后又叫契约。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商品经济的存在和不断发展,合同制的存在成了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客观发展的需要。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它就越要求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经济活动有计划地衔接和配合。合同正是实现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之间联系的一种恰当形式。它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合同是实现国民经济计划的工具。它既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又是落实和检验计划的重要形式和必要补充。各行、各业、各部门之间合同的如期履行,就意味着国家计划的完成。
第二,它又是加强企业经济核算的措施。通过签订合同,能促使双方切实地按照合同规定的任务,有效地组织生产活动,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尽可能减少劳动、原材料的消耗,加速资金周转,克服不讲经济效益,不计成本的思想,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它还是实现专业化协作的纽带,是具体组织专业协作的有效方式。通过合同,可以把互相依赖的生产单位之间以及生产与科研、销售单位之间联系起来,巩固协作关系,推动专业化生产的发展。
二、合同的成立、变更和终止的法律依据
法律是合同的保障,有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合同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合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古已有之。它是一种商品交换的法律形式。我国古代叫“券”,以后又称协议、协约、契约,是指当事人之间订立的确认一定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约定,但一般地不叫“条约”,条约只适用于国家之间签定的协议。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在我国,合同一词早在2000年前即已存在,但一直未被广泛采用。新建立以前,著述中都使用“契约”而不使用“合同”一词。自50年代初期至现在,除我国之外,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主要采用了合同而不是契约的概念。我国《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①1999年10月1日生效的《合同法》第2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②合同是反映交易的法律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较为重视经济领域里的合同法制建设,广泛实行了合同制度。1956年,中央各部位总共制定了40多个合同法规。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体制改革,合同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重新被人们认识。特别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由集中计划体制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过度的改革。1981年12月1日,我国制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合同的第一个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1985年3月21日,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经济合同法》;1987年6月23日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1986年4月12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第五章第二节对债和合同做了原则性规定;另外,后来的海商法、保险法、铁路法、著作权法、票据法、担保法、合伙企业法等也设有有关合同的特别规定。
三、合同的成立、变更和终止的法律过程
合同从订立到实现是要由一个过程的,正是合同从成立到变更再到做后终止的这整个法律过程,充分体现了合同在我们整个社会所起到的作用。
合同是随时发生的,例如:人们出门运输部门将买了车票的人送到指定的地方,这是一个旅客运送合同;我们到商店购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是一个买卖合同;企业、公司之间为了生产经营的需要,相互间达成的供货协议,这是一个购销合同等等。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的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合同的成立涉及到合同是否存在的问题,合同的成立还是区分合同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的根本标志。合同的变更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于其尚未履行或者尚未完毕之前,由当事人达成协议而对其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合同为有期限的民事法律关系,性质上不能永久存续。因此这一动态关系有从发生到消灭的过程。合同终止是指合同的内容客观上不复存在。合同的成立是其起点,合同的终止是其终点。合同无论存续多长时间,它终要归于消灭。一个好的合同,可能双方得益,一个缺陷的经济合同,可为我们留下祸根?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合同的成立、变更和终止的法律过程。
1、合同的成立
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合同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订立合同就要使其产生法律上的效力。所谓合同的成立,是指合同订立过程的完成,也就是说,缔约人经过平等的协商而对合同的基本内容达成了一致意见。合同的成立仅仅说明双方当事人具有了发生、变更和消灭某种民事权利义务的目的,但是其并不一定就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只有合法的合同依法成立,才能有了法律上的约束力。
合同成立之时,也就是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之际。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我国《合同法》第36条明文规定:“法律、行***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③合同的成立,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法》第25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④无论当事人订立合同旨在达到何种目的,只有当事人达成的协议依法成立并生效,就会对当事人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也必须依照合同的规定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合同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或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由于合同是合意的结果,因此它必须包括以下要素:第一,合同的成立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当事人。第二,各方当事人须互相作出意思表示。这就是说,当事人各自从追求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作出意思表示,双方的意思表示是交互的才能成立合同。第三,各个意思表示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事人达成了一致的协议。
合同的成立需要的条件主要有:
A、订约主体存在双方或多方当事人。所谓订约主体是指实际订立合同的人,他们既可以是未来的合同当事人,也可以是合同当事人的人,订约主体与合同主体是不同的,合同主体是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他们是实际享受合同权利并承担合同义务的人。
B、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必须是“依法”进行的。所谓“依法”签订合同,是指订立合同要符合法律、行***法规的要求,由于合同约定的是当事人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权利和义务是依照法律规定所享有和承担的,所以订立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行***法规的规定。如果当事人订立的合同违反法律、行***法规的要求,法律就不予承认和保护,这样,当事人达成协议的目的就不能实现,订立合同也有失去了意义。
C、当事人必须就合同的主要条款协商一致。即合同必须是经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所谓协商一致,就是指经过谈判、讨价还价后达成的相同的、没有分歧的看法。
D、合同的成立应具备要约和承诺阶段。要约承诺是合同成立的基本规则,也是合同成立必须经过的两个阶段。如果合同没有经过承诺,而只是停留在要约阶段,则合同未成立。合同是从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交涉开始,由合同要约和对此的承诺达成一致而成立。
2、合同的变更
由合同法的自愿原则所决定,合同既然是当事人自愿订立的,就可以由当事人自愿变更和转让。合同的变更是针对有效成立的合同而言的,是对合同的修改和补充,仅仅涉及内容的局部变更。合同变更以后,要产生新的债权债务内容,所以就涉及到了新的债权债务的履行。在一般情况下,合同的变更与合同的订立一样,是双方行为,必须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并在原来合同的基础上达成了新的协议。我国《合同法》第77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⑤故当事人协商一致是合同变更的唯一条件。正因如此,我国《合同法》第78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的,推定为未变更。”⑥变更合同关系通常是在继续保持原合同关系效力的前提下变更合同内容。如果因为变更使原合同关系消灭并产生一个新的合同关系,则不属于变更的范畴。
合同的变更,从原因与程序上着眼,在我国法上可有如下类型:
其一,基于法律的直接 规定变更合同,如债务人违约致使合同不能履行,履行合同的债务变为损害赔偿债务;
其二 ,在合同因重大误解而成立的情况下,有权人可诉请变更或撤销合同,法院裁决变更合同;
其三,在情事变更使合同履行显失公平的情况下当事人诉请变更合同,法院依职权裁决变更合同;
其四,当事人各方协商同意变更合同;
其五,形成权人行使形成权使合同变更。
合同的变更须依当事人协议或依法律直接规定及法院裁决,有时依形成权人的意思表示。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变更合同,法律效果可直接发生,不以法院的裁决或当事人协议为必经程序。合同的变更须经法院裁决程序的,在我国法上,一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如因重大误解而成立的合同,不论是撤销还是变更,均须经过法院裁决;是适用情事变更原则,无论是解除合同还是变更合同,均须法院裁决。合同的变更基于形成权人单方意思表示的,例如选择权人行使选择权,使合同变更。除此以外的合同变更,一律由当事人各方协商一致,达不成协议便不发生合同变更的法律效力。
对合同的变更法律要求采取一定方式,须遵守此种要求。基于情事变更原则变更合同, 变更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须经法院裁决的方式。当事人协议变更合同,有时需要采有书面形式,有时则无此要求。债务人违约而变更合同一般不强求特定方式。法律、行***法规规定变更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合同内容的变更包括:(1)标的变更;(2)标的物数量的增减;(3)标的物品质的改变;(4)价款或酬金的增减;(5)履行期限的变更;(6)履行地点的改变;(7)履行方式的改变;(8) 结算方式的改变;(9)所附条件的增添或除去;(10)单纯债权变为选择债权;(11)担保的设 定或消失;(12)违约金的变更;(13)利息的变化。
3、合同的终止
合同为有期限的民事法律关系,性质上不能永久存续。因此这一动态关系有从发生到消灭的过程。合同的成立是其起点,合同的终止是其终点。合同无论存续多长时间,它终要归于消灭。合同作为一种法律关系,必有一定的法律事实才能发生变更,也必有一定的法律事实才能消灭,因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而使既存的债权债务关系客观不复存在,在法律上叫合同的终止,也称合同的消灭。合同终止是指合同的内容客观上不复存在。合同终止是合同运行的终点。合同终止意味着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消灭。合同终止的原因主要有清偿、提存、混同、抵销、免除。合同终止以后,便失去了法律上的效力,但还应清理一切有关合同关系的手续。此外,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及交易惯例,合同当事人还负有一定义务,对此《合同法》第92条做了明确规定,“合同的权利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⑦
合同的终止有三种情况:即履行终止、强行终止(裁决、判决终止)和协议终止。履行终止:是指合同已按约定条件得到全面履行。强行终止:是由仲裁机构裁决或法院判决终止合同。协议终止:是由合同当事人各方协商同意终止合同。由于合同的终止以致当事人一方遭受损失的,除可以免责的情况外,造成损失的一方负有赔偿责任。合同中约定的解决争议的条款、结算和清理条款,也不因合同的终止而失去效力。
总之,推行合同制不仅是主义组织之间,经济、技术、销售单位之间,互相协作,互相支援,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国家计划和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有效法律工具,在当前,还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按客观经济办事的有力措施。合同在我国社会主义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
注释:
①《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二节第85条
②《合同法》第一章第2条
③《合同法》第二章第36条
④《合同法》第二章第25条
⑤《合同法》第五章第77条
⑥《合同法》第五章第78条
⑦《合同法》第六章第92条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隋彭生:《合同法要义》,***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合同变更篇7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变更管理,效益
中***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工程变更”意是于工程项目实施时,依合同约定程序对“工艺”、“材料”、“构造”、“功能”、“技术指标”、“尺寸”、“工程数量”及“施工”、“方法”等做出“部分”及“全部工程”的变动。因合同变更将给工程施工带来极大影响,造成“费用加大”、“工期拖延”,易诱发双方争执,因此对于工程变更合同双方皆需极其慎重。工程变更管理为极其复杂的“系统工作”,“技术”和“经济”相结合,反映出业主单位的“管理水平”及“工作质量”,和业主单位“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1 影响工程变更的因素
1.1 设计变更因素
设计变更重点包含:加大及缩减合同约定的“工程量”; 更变工程施工时间及施工顺序;更改工程相关部分“标高”、“基线”、“尺寸”及“位置”;其他工程变更需求的附加工作。上述变更皆涉及到施工技术资料与合同的“规范”、“修改”及“补充”。“设计变更”务必有监理机构的“设计变更通知”,承包方方可执行;反之则不能擅自对原工程进行变更。
1.2 现场签证因素
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因施工过程繁复以及质量、设计深度等影响,常发生“工程量”、“地质”、“进度”、工程承发包双方于执行合同时需进行修改部分,务必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且将其进行***存档。月进度审核亦为签字证的一种,“预算”、“合同”中未包含的工程项目及费用,务必及时办理“现场签证”。此工程签证,为工程结算的直接凭证之一。施工现场签证包含的重点内容有:①实际“完成工程量”和施工***预算中“分期工程不相符”需增减工程量的差。②工程施工中“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地下构筑物”及“文物”非人为因素生成的损失。③因相关工程“顺序”“性质”、“规模”、“质量”、与“施工时间”等变更。④“窝工”、“停工”、“机械停置”及“材料积压”造成的损失。⑤工期延误。因不归属承包方应负责事件的发生致使工期延误,为了规避至期无法完工而追究承包商的违约责任,承包商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工期顺延要求。
2工程变更的程序
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合同“变更程序”常规下由“合同规定”,一般需通过:事件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审查批准(或不批准)执行。工程变更程序“看右***”。(右***做相应变化)
3 工程变更遵循“变更合同处理原则”
3.1 变更合同量清单的“审查”及“处理”
常规下参考《招标文件》进行处理,若其内无具体规定可参照再行协商。比如,原来的合同清单内“有项目与单价”的,假若出现变更,致使经审查此分项工程的“实际工程量”>原来合同的15%以上,需依据业主规定来办理“变更合同量”的清单审查,再依此录入“工程月报表”以及“价额结算单”内。若工程量变化<15%以内,或原来的合同内“有项目及单价”,于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只因“规格与型号”出现变更,通过“业主与承包商”进行协商后可采取就近单价,同时依业主意向“提交工程量”进行清单调整。若工程量清单内“无列的项目”,务必提交“预算资料”让业主确认后作为“结算凭证”。我公司所承建的某项建筑工程,将工程量清单内“未列的项目”提交给业主之后,因为工期太急,业主还没有确认的状况下便先行施工,工程结算之时,因50多万元的款项而发生分歧。故此,当发生“造价变更”比较大的项目时,务必先交由业主由其审查后同意签证作为“结算凭证”。
参考《建设工程施工合同》[1]:承包人于工程变更确定之后14 d内,提出“变更价款”报告,通过工程师确认之后对“合同价款”进行调整,具体依下列方法展开:①合同内已有“适用于变更工程”价位,依合同已有价位“变更合同价款”;②合同内仅有近似“变更工程”价位,可参考近似价位“变更合同价款额度”;③合同内无“适用”、“或近似变更工程”价位的,由承包人给出“适当变更价款额度”,通过“工程师、业主”进行确认之后着手执行。”④变更事件耗时耗力,需对变更处进行可行性、费用等评估,对中间索赔事项展开协商沟通,直到事件结束,双方达成最终索赔为止,整个过程繁杂。⑤事件时间长,应每月提出中间签认单",到事件结束,14天内提出最终索赔或签认单。
3.1.1 合同内“有相应计价项目”时的变更工程“定价手段”
其一、当工程合同内“有相应计价项目”之时,一般多采取合同内的“工程量清单”的单价及价位,变更工程的“计价凭证”依照其相应的 “项目合同单价”[2]。这时可把“变更工程”分解为“若干项”与合同“工程量清单”相对应的“计价项目”。接下来依其所完成的“工程量”以及相应“单价”来办理变更工程的“计量支付”。“单价”与“价格”的采用具体分为下列状况:即直接拿“工程量清单”来“直接套用”;依照工程量清单,经换算之后“间接套用”;,取“工程量清单”价位内的“某部分”进行“部分套用”。
其二、合同内“无相应计价项目”的变更时的“工程定价”:1、计工日为“定价凭证”。某些小型变更工作可通报“承包人”以计工日模式展开“变更工作”。这时对变更工程的“人工”、“机械台班消耗量”、“材料”进行评估,然后依计工日模式且依工程量清单“内计工日相关单价”进行计价,其金额需依承包人于“投标书内提出”且通过“业主确认”之后列入合同文件内“计工日项目”及“单价”展开计算。对“大型变更”工作,此种计价模式不适用。其不益于施工效率的提升,且难以对发生的“计工日数量”进行准确核定。2、协商确定新单价。此为合同内“无相应计价依据”时常用手段。协商“确定单价措施”主要有:①以“合同单价”作基础,依与“合同单价”水平相同的原则确立“新单价”及“价位”。此措施特征“简单、且有合同依据”。可若“原单价偏低”,那么确定的“新单价亦会偏低”,故此,当“原单价合理”的状况下所确定的单价方能相对合理,若“原单价不合理”,此措施将加大“工程量部分”的定价“不合理”问题。②基于“概预算手段”,对“工程项目报价单”进行重新编制,选取现行的“概预算定额”,以“综合单价分析表”模式,编制原则参考“投标报价”,对“新增工程”进行定价时,适宜用此方法。
③实现公平合理。施工时,工程任何部分的“标高”、“基线”、“位置”、“尺寸”的变更诱发的工程变更,或设计改变及工程规模变化所诱发的工程量的升降皆可依上述原则进行定价:因为是承包人提供了合同“工程量清单”上的“单价与价位”,用于“变更工程”上,易得到“业主”、“监理工程师”的采纳。由合同意义而言亦较合理。如此即可确保履行合同的“严肃性”、 让招标而生成的“合同价位”的作用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又可有效规避“双方协商单价”时引发的争议及对“正常履行合同”所带来的制约,同时假若合同单价“公平合理”,此原则即是“公平合理”的[3]。假若合同单价“不合理”,依上述原则计价之时也许给“业主”及“承包人”造成不利影响。可只要不违背“公平原则”及存有“不公平”现象,那么需遵循上述“计价原则”。
4工程变更“规范化管理”措施
①国际惯例中,“工程变更”是不能去除“承包商”的合同责任的,对已接到的、尤其重大“变更指令”以及于***纸上进行的“修改”,务必进行核实。若有工程变更超出工程师权限,其务必出具业主的“书面批准文件”。对设计双方“责”、“权”、“利”的重大变更,业主务必出示书面“指令”、“认可”及双方签署的“变更协议”。②剖析“工程变更条款合同”时,需关注“工程变更”不能超出合同所规定的“工程范围”,若超出此范围,承包商“有权不执行变更”或者坚持“先商定价位”再展开变更。务必限制“业主”与“工程师”的认可权。业主经工程师对“材料的认可权”、“设计认可权”、“施工工艺认可权”来提升“材料质量标准”、“设计质量标准”及“施工质量标准”。若合同条文规定“含糊”及“涉及不详细”,那么极易诱发争执。若此认可权超出合同明确规定“范围及标准”,承包商需争取业主与程师“书面确认”,依此提出“工期及费用”的索赔。③变更指令下达后,承包商需“全面”、“系统”、“迅速”地落实。承包商需对相关文件进行全面修改,变更指令在有关“各工程小组”与“分包商”工作里落实,且提出相应手段、协调各方关系。于实际工程里,因“合同变更”与“合同签订”不同,变更时间过紧无法详细地展开“计划与剖析”,极易导致责任落实缺失,易产生“计划”、“安排”、“协调”上漏洞,诱发混乱造成损失。④合同变更为索赔的关键时机,需于合同规定的“索赔有效期”里完成“索赔处理”。于合同变更中即需“记录”、“收集”、“整理”所涉及到的如“***纸”、“各种计划”、“技术说明”、“规范”、业主及工程师的“变更指令”等各种文件,已作为深入剖析的依据及“索赔凭证”[4]。⑤于实际工作里,变更“程序太慢”、“决策时间太长”将,导致承包商为等待“变更指令”及“变更会谈决议”或停止施工或现场继续施工产生返工进而造成极大损失。故此,要求“变更程序”务必迅捷,“承包商”需尽量早发现那些也许将导致“工程变更”的迹象,以便促进工程师得以提前实施“工程变更”,从而降低不必要的损失与麻烦。
结论
建筑工程合同内的“技术规范”、“设计***纸”、“施工方法”等产生变更,一贯产生于施工中,有的无法事先预见、预定,需依工程现场状况确定,若不妥当处理,即便“正常工程变更”亦将影响工程进度,务必高度重视。合同分析和解释务必“全面”、“准确”、“客观”地体现合同的“内容”、“目的”及“当事人”主观真实意***。实际中的“工程问题”极其繁杂,在合同分析与解释上,往往能够体现出工程管理者对合同的“理解水平”、“签订及实施”理解程度、“处理合同”的经验等。故此,需实现成功的“合同管理”、“项目管理”,务必努力做好“合同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合同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合同变更篇8
1影响公路桥梁施工合同变更的原因
1.1遵循法律的直接规定变更合同法律的直接规定变更合同是指在公路桥梁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国家相关法律对公路桥梁施工有了新的规定和要求,由此引起合同变更的情况。由此原因导致的施工合同变更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对公路桥梁设计和施工进行了新的法律规定,由此造成施工合同变更;另一种是合同当事人有违约情况而造成合同无法正常被履行,从而造成的施工合同变更。
1.2在重大误解情况下成立的合同在签订公路桥梁施工合同时,合同当事人双方或者多方对合同内容没有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而直接签订的施工合同被称为在重大误解下成立的合同。由于此种原因造成的合同变更情况有以下几种:1.没有明确合同的性质,其中包括合同当事人对施工合同中关键词句的错误理解、对双方或者多方权利及义务的错误认识等;2.对合同当事人产生误解,即把A公司误认为B公司而与之签订施工合同的情况;3.对合同标的物量产生误解,将合同中所述的劣质品误认为是优质品等情况。
1.3不利于实际施工而需要变更的合同在现代公路桥梁工程施工项目合同中,最常见的合同变更原因就是因施工过程情况发生变化而使得合同无法继续履行,通常包括以下三种情况:首先,在签订合同时没有对工程项目所处地域的地质情况进行明确勘探和研究,例如开挖之后的实际地质剖面与根据钻孔绘制的地质剖面差异巨大,由此造成在实际施工中需要增大更多的工程量等;其次,工程项目在实际施工时与签订合同时的外部条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施工材料的价格变化,水电的实际供应情况变化等;最后,公路桥梁工程设计与实际施工情况之间的差异,使得施工合同不得不进行变更,例如沥青路面的厚度不够等情况。
1.4合同当事人协商同意合同变更合同当事人协商情况下对合同进行的变更一般是与合同签订过程没有关系,而是为了优化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或者为了解决在实际施工中遇到某些问题。由这种原因导致施工合同变更的情况包括:①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为了优化施工设计,要求更改合同内容;②由于实际施工影响周围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交通而迫使合同不得不变更;③施工单位为了进一步降低工程成本和加快工程进度而提出更优的施工方案,从而造成合同内容变更。
2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合同变更的主体
2.1工程承包方提出公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的承包方有权基于一种或者几种提出合同变更。例如,业主计量时有违约现象且无法按照约定支付;在工程设计中将斜拉桥基础设计为钻孔灌注桩,而承包方认为沉井更有利于施工等。
2.2项目的业主方提出业主方作为公路桥梁工程项目施工的主要参与者,也可以基于一种或者多种原因提出合同变更。例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承包商无理由延长工期;工程施工质量因某些施工原因下降等。
2.3施工监理工程单位提出监理工程师在整个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作用是监督工程成本、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得以保证,那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如果监理工程师出于降低工程成本、加快工程进度和提高工程质量而提出合同变更也是合理和必要的。
2.4工程设计单位提出工程设计单位作为工程施工方向和工程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出于优化和完善设计的原则提出合同变更是被认可的。例如,在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设计单位提出对通道、洞涵和排水系统的变更设计。
2.5与工程施工相关的第三方提出与工程施工相关的第三方基于自身的利益可以提出施工合同变更。例如,公路工程施工地的居民提出工程施工过程中增加人行通道等要求。
3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合同变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合同变更难以协商解决在我国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合同中,由于业主主要是***府的各级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事业法人,而工程的承包商则是***府各级交通管理部门的附属机构,二者之间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不平等关系,所以在实际中,合同是否需要变更主要决定于业主的意思,而承包商对合同有任何看法和意见只能听从业主的安排,很难做到双方协商解决合同中存在的问题。
3.2合同变更不合理公路桥梁工程在业主的领导下,承包商和监理单位则可以成为同一系统的兄弟部门关系,加之,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很多承包商和建设单位逐步实现了股份制,甚至形成完全私有化现象。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某些施工合同变更则会奔着慷国家之慨,为小集体甚至个人争得经济利益的目的,由此导致施工合同更改中存在很多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这些不合理的施工合同变更内容主要体现在:少数业主、承包商和监理工程师串通一气,业主对承包商和监理工程师更改的合同内容不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严格审核,而是给予草率批准,对合同进行了不适当的更改。这种不适宜的合同变更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无谓成本,也给国家财产带来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由此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合同变更中的腐败现象也更加凸显。
4合同变更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现代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合同变更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对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国家财***的支出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针对目前施工合同变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1优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到***企分开在公路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府相关部门应该与公路桥梁建设和施工承包商及监理工程单位彻底脱离关系,将双轨制运作和行***管理与民事合同两重关系转变为民事合同一重关系,将业主、承包商和监理工程单位置于同一级别上,避免出现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串通。除此之外,还应在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合同和施工监理合同中完善对业主、承包商和监理工程单位的权利与义务,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施工合同变更是在业主、承包商之间协商之下进行的,也能够有效防止业主对施工合同的任意变更。
4.2转变业主和监理工程单位的身份公路桥梁工程建设的业主一般都是***府相关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事业单位为主,这样带有***府权威的业主在被管理和监督中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规范业主的行为,提高业主对施工合同变更的责任感和谨慎度,应该将业主的身份转换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除此之外,为了适应我国目前公路桥梁工程建设的现状,还应该使承包商和监理工程单位的身份朝着社会化方向转变。因为现代公路桥梁工程建设施工采用的条款基本上是FIDIC条款,在该条款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工程施工监理单位对工程施工情况的变更有着较大权力,凡是有关工程合同变更的请求都必须经过工程监理单位的审核和批准。所以,为了避免由于合同变更而造成的成本浪费和腐败现象,必须使工程监理单位脱离***府部门关系。
5结语
合同变更篇9
一、变更和索赔在水利水电工程合同中的概念分析
(一)变更的概念
变更是指在合同正式形成以后,合同当事人对合同中某项内容不满意,然后在原有合同的基础上进行部分修改和完善,补充之后形成新的合同。变更只是对合同部分内容的修改,并不涉及到合同的实质性内容。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合同变更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工程量的增加或减少、工程位置和尺寸的变化、工程进度的更改以及进行合同以外其他条款的补充。
(二)索赔的概念
索赔主要是履行合同的当事人双方,没有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缺乏责任感,从而导致合同一方的利益收到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权益受到损害的一方会向另一方提出索赔要求。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合同中,因为一些工程***纸或者工程设计某一方面出现问题需要进行修改,那么工程量以及工作时间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原有合同规定的工程量和工期就会受到影响,由此就会发生合同变更或索赔事件。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合同变更索赔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一)工程合同中包含的施工量在范围上难以确定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比较复杂而且程序多,影响工程施工的因素也多,所以在各方面都可能发生变化,如果合同的相关条款不细致,并且没有按照实际情况去分析那么就很难在合同中确定工程量和工程时间。另外,很多施工人员对合同内容不够了解,对一些合同变更问题不关心,只是单纯注重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管理的的人员就很难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有所把握,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合同里出现变更与索赔的问题[1]。
(二)水利水电工程的变更与索赔在收集证据时比较困难
水利水电工程的变更项目会牵涉到业主的经济利益,因为这属于原有合同意外的支出,因此要想业主能够积极的配合,需要用证据进行证明。在水利水电工程合同中会明显的规定,若要变更索赔的项目立项,需要对通知单进行重新的变更设计,把业主和监理单位的指标作为设计基础,并且出示立项证据,还要出示监理对工程质量、工程数量和测量方法的相关资料。索赔要求的提出必须伴随证据资料的完善收集,并且各级主管部门需要签字,这些证据才能生效。若证据收集不足那么就会对工程施工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2]。
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合同中的变更和索赔技巧
(一)熟悉合同具体内容,对各项条款进行分析
很多水利水电工程合同都会使用固定的范文,这样业主只需要对其中的一些条款进行修改就可以。水利水电工程合同中条款的变更主要目的是改善工程施工程序,压缩可能发生索赔的空间,因为对于业主来说,不想额外支付更多费用,这样业主就可以把自己的责任进行转嫁,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对施工企业来说,合同修改的怎样,如果对合同内容不熟悉,就不能对各项条款进行仔细的分析,也就更难发现合同中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很难发现合同中的漏洞,那么对于合同的阿更改和索赔便不会起到积极作用。综上所述,施工企业必须要对合同进行仔细阅读,熟悉每一项条款[3]。
(二)对合同变更和索赔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加强于职能部门的沟通协助
水利水电合同的变更和索赔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并且内容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贯穿始终。一些水利水电工程合同的变更和索赔在招标阶段就开始了。因此工程项目的承包商需要从招标开始,一直到工程竣工,都要对合同进行关注,密切跟踪合同变更和索赔的每一个细节[4]。水利水电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工程,资金来源于***府,那么***府就可以被认为是水利水电工程的业主。在一般情况下,***府把该工程项目委托给负责工程开发的第三方,然后开发公司和工程承包商一起商议签订合同。在这一过程中开发公司是***府的代表,执行***府的权利和义务,真正的业主还是***府。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会涉及到很多有关***府职能的工作,这样开发商需要与***府部门进行沟通,对***府的战略部和财务部进行工作职能或工作方法的了解。***府部门对工程项目的了解比较少,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容易把自己的态度或意愿掺杂在承包商身上。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开发商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增加与***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利于处理好以后合同条款中涉及的变更和索赔适宜。若不能调整好心态,那么双方的僵硬态度会极大的增加水利水电工程合同在变更和索赔方面的难度。
(三)设立专门的合同变更与索赔部门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企业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对于合同变更与索赔这种重大事件很难有精力去顾及,所以需要成立专门的变更索赔部门。合同的变更和索赔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部门的利益与工作,而且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各个部门之间联系紧密,需要相互的协调与合作才能完成合同的相关事宜。成立专门的索赔与变更部门需要对此部门的员工工作加以特别要求,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必须符合要求,具备完善的合同法律常识。另外企业也要激发此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员工工资收入与业绩联系起来,鼓励全体员工参加到水利水电合同的变更和索赔中来[5]。
(四)减少合同变更与索赔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合同变更与索赔的根源来自工程设计的质量。工程设计变化那么必然引起工程量的变化,所以企业在进行招标设计的过程中要增加与业主之间的设计方案协议,给工程设定合适的时间并且制定合理的奖惩办法。招标文件的完善和编制是控制水利水电合同变更索赔的重要依据。招标工作在开始以后,可以更加完善使工程质量进行提升。在双方签订合同之前,要进行高效方案的设定,以促进合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最后,合同中会设计到合同履行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也会涉及各自的风险。那么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责任和我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进行参保,把这些风险和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减少自己的损失。
四、结束语
合同变更篇10
【关键词】:合同法;缺陷;情势变更原则 ;司法解释
情势变更原则是合同履行的重要原则,许多国家的合同法都有相应的规定,包括《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等国际公约也对情势变更原则作了具体规定。我国1999年3月15日通过的合同法却未将此原则纳入其中,这实为合同立法的一大缺陷。从完善合同法和与国际法律衔接方面来看,确立情势变更原则势在必行。
一、问题的引入
某家仪表厂与煤气公司签订合同,约定由仪表厂供给煤气公司煤气散件五万套,后因生产煤气表散件的主要原材料铝锭的价格,由签订合同时每吨4400元上涨到每吨16000元,双方发生纠纷。煤气公司坚持要求按原合同履行,仪表厂要求提高煤气表散件的价格,否则,每生产一套煤气表散件,不仅不能盈利,反而亏本。双方协商不成,煤气公司向人民法院提讼,要求判令仪表厂按原合同约定的价格供给煤气表散件。此案经一审、二审和重审,最终以法院调解解决。
从这个案例就暴露出了我国合同法的一大缺陷,即末确立情势变更原则。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类似上面案例的情势变更现象时常,但由于立法上无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对此无法正确掌握,而另一方面,我国已加入WTO组织,经济立法必然也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在《合同法》中引入情势变更原则十分必要。
二、情势变更原则的探析
所谓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因当事人不可预见的事情的发生(或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情势变更),导致合同的基础动摇或丧失,若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有恃于诚实信用原则(显失公平)时,则应允许变更合同内容或者解除合同的法理。究其实质,情势变更原则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运用,目的在于消除合同因情势变更所产生的不公平后果。
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应当满足如下条件:其一,须有情势变更的事实发生。所谓情势,是一种客观事实,它包括***治、经济、法律及商业上的种种事态。所谓变更,系指产生重大实质效果的变动,例如货币的严重贬值、物价的大幅上涨、国家法律***策的、修改和取消等;其二,情势变更是在合同订立以后,债务关系消灭以前发生;其三,情势的变更非为当事人所预料而且有不得预料的性质;其四,情势的变更是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而发生;其五,因情势变更如使合同发生当初的法律效力则显失公平。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的要件,当事人方可主张情势变更,唯有如此,当事人的主张才有可能获得诉讼上的支持。
情势变更原则的目的,旨在消除合同履行过程中因情势变更而给当事人带来的不正当影响。一经适用,即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当事人在合同订立以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的原因而发生情势变更,致使合同存在的基础发生动摇或丧失,且导致当事人利益的严重失衡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应允许当事人变更和解除合同。"具体表现为:其一,受不利益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要求重新谈判,就合同的内容重新协商。而且提出此项要求应毫不延迟,并应说明提出要求的理由;但重新谈判的要求本身并不能使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有权停止履约。其二,协商不成的,该当事人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关变更或解除合同。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依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作出变更或解除合同的裁决。
变更合同,即在维持原法律关系的基础上调整双方的权利、义务,便之趋于平衡。合同变更的具体方式有:(1)增减给付。在双方合同中,双方存在着对价比关系,而且其中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因情势变更,导致比例关系失调,应当加以修正和恢复原比例关系。法院或仲裁机关以此方式变更合同时,应依客观、合理、具体际准,遵照诚信原则,全面斟酌,公平裁量。(2)延期或分期给付。如果通过变更合同履行期限就能达到合同的目的,避免不公平结果,法院(或仲裁机关)可判令延期或分期给付。(3)拒绝先为给付。在双方合同中,当事人双方以同时履行义务为一般原则,但也可以约定由一方当事人先为给付,此时不能主张同时履行。不过,在发生情势变更的情况下,如他方当事人因情势变更导致财产明显减少,信用发生危机等情形,难以作出对待给付,则负有先为给付义务者在他方末提供能够按期作出对待给付的担保时,可以拒绝先为给付。
在采取变更合同仍不能补救情势变更所造成的不公平后果时,则有情势变更的第二种适用:解除合同。基于情势变更而解除合同,应属免除责任的范围,相对人不得请求因不履行的损害赔偿。但不因此排除其请求因订立合同或准备履行合同所支出费用的损失。
对于情势变更,由当事人主张还是由法院依职权直接予以适用,即是采取当事人主义抑或职权主义?笔者认为,应采当事人主义,因为,一般而言,合同的履行只涉及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当事人既不主张,法院又何必主动为之,况且如果法院过于主动,一方面可能会侵犯当事人的自由意思(双方可能有协商解决的余地),有悖于契约自由、契约神圣之旨。另一方面,对法院自身而言,也可能是一种负担。因此,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因发生情势变更而引讼,应先由当事人自行主张,法院只须尽己之责予以认定。
在《合同法》草案中原本通过第77条设立了情势变更原则,但由于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在人大代表讨论后删掉了,实在是非常可惜。这就造成我国现行立法中仍然没有情势变更原则,这种局面不改变,对维护我国交易秩序的安定是不利的。这是因为:第一,情势变更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分配风险的尺度,是以排除合同关系因情势变更所致的不公平结果为目的,从而保障市场经济的繁荣稳定;第二,我国是《联合国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成员国,依我国法律规则,公约所确认的法律原则、法律制度除我国保留的条款外,都予以认可。该公约第78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不履行义务,不负责任,如果他能证明此种不履行义务,是由于某种非他所能控制之障碍,而且对这种障碍,没有理由预期他在订立合同时考虑到或能避免或克服它或它的后果。"第三,国际上,许多国家立法上都有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规定,例如意大利、希腊、德国等等。
三、情势变更原则与其他有关法律概念的区别。
情势变更原则与其他有关法律概念的比较:(一)情势变更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的区别。(1)诚实信用原则是贯穿于民事经济法律领域的原则,属于上位概念;而情势变更原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体现。从内容上看,诚实信用原则较为笼统,而情势变更原则较为具体。因此,当法官在适用诚实信用原则解决有关情势变更问题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宽严不一情况,从而动摇信守约定原则;而情势变更原则的具体性,便于法官的正确操作。当然,法官在适用情势变更原则时,不能违背诚实信用原则。(2)诚实信用原则是法律的最高原则,而情势变更原则仅属于例外的补救办法。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合同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必须秉承善意的心态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只是在出现情势变更的情况,如履行原合同,会导致显失公平时,才能例外地依据诚实信用原则适用情势变更,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二)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的区别。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虽然都包含不可预见、不可归责、不可避免的共同特点,它们的法律后果都是变更或是解除合同,但二者仍存在着区别:(1)从内容上看,不可抗力一般表现为非经济因素,而是重大的灾难性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等;情势变更一般表现为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如通货膨胀、***策调整等。(2)从要件上看,不可抗力除要求不可预见外,还强调具有"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原由;情势变更只强调不可预见,前者外延宽,后者外延窄。(3)从适用范围看,不可抗力既可以适用于合同法,也可以适用于侵权法;情势变更只能适用于合同法。(4)从法律效果上看,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合同是绝对不能履行,且当事人不承担违约责任;情势变更发生后,合同仍然可履行,只是这种履行的结果将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显失公平。(三)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的区别。商业风险与情势变更存在的区别是:(1)从客观情况的发生,当事人双方在订立合同同时是否能够预见的情况来看:情势变更的发生,当事人不能预见;而商业风险的发生,当事人抱着侥幸的心理,甘冒风险去签订合同。(2)从主观上看,情势变更的发生,当事人主观上没有过错,即使当事人尽了最大注意义务仍不可避免;而商业风险往往是由于当事人主观认识的错误因素,如对市场信息、市场行情了解不足,或没有准确把握住消费时机所致等。(3)从后果上看,合同成立后,履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逾越的客观障碍,如继续履行原合同,将对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利而一方当事人明显有利的情况为情势变更;但如果客观情况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只是造成一定条件下的履行困难及履行合同费用的增加,利润的减少,或并非重大的一般性亏损,应属商业风险范畴。
综上所述,情势变更原则是当代社会中处理情势变更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它的宗旨在于消除合同履行中出现的显失公平现象,协调合同当事人的利益冲突,从而使合同在公平基础上得到履行,维护社会公平及经济流转的法律秩序。情势变更原则立法化是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合同法发展不可逆转之潮流。笔者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应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立《合同法》(草案)第77条的内容,作为正式《合同法》的补充,以便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情势变更原则时有法可依,正确裁决。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法***系)
参考文献:
①唐德华主编《合同法案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②柴振国、何秉群著《合同法研究》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王利明、房绍坤、王铁著《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毛国著《合同履行申有关情势变更的若干问题之探析》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