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课堂作文篇1
生活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课堂,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驿站,是授予我们知识与人生哲理的另一位老师,生活处处是“课堂”。而社会公德则是人生中的特殊“课堂”。 最近看到的两则广告,更让人感到生活课堂的重要,因为这广告赋予了我们人生的哲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则公益广告,标题是:“抛弃陋习,崇尚文明。” 第一段是在地铁里,大家都围着一个易拉罐在踢,生怕把它踢到自己面前。这时,易拉罐踢到了一个青年人的脚底下。这个青年人不像其他人,继续踢出去,而是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 而第二段是在公共汽车上,年轻的人都坐着,车里只有一个老太太站着!而其他人则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这一回看到的,还是那位小青年,主动出来让位,并且把老太太扶到他的座位上。 看了这则广告,我觉得我们都应该为小青年的道德行为而赞美,相反,我们应该为那些旁观者的行为而谴责。要使中华振兴,就要从小建立这样的课堂模式,让孩子在社会公德的熏陶下健康的成长。当前社会竞争激烈,人不但有技术而且更要具有社会公德才能立足社会。 小学时,在上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一家日本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前来面试的几个中国大学生,一走进人事部,扫帚,拖把,倒了一地。开始面试了,几个大学生不顾房内有多乱,而走向办公桌,这时人事部经理马上宣布面试结束,同时这几位大学生都被淘汰了。多惨的结局啊!如果他们多一点公德,多一份礼貌。恐怕这份工作就会属于他们。 这也是课堂,是人们一生的课堂。要想对社会有所成就,必须有礼貌讲文明,遵守社会公德,在这个课堂里我们将会收获。 第二篇 自然是一门渊深的学问,在自然中,会明悟许多,这也是人生的课堂。 曾经,固执的我认为,只有融合那朗朗的读书声、那宽敞的教室、那急促的铃响,以及那本本书籍,才能称之为课堂,直到,我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课堂……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当这吟唱了多少春秋多少泪的名句,又一次回响在这片生机中时,才明白,这堂课已经开始。睁开了眼,星星点点的花,从嫩绿丛中探出了头,展现了压抑了许久的生命力,笑出了一片姹紫嫣红。柳枝上也冒出了新芽,感染着的风吹皱了那一池春水,微波荡漾开去,纤长的柳枝也交错了。枝尖风情万种地起清纯的池水,又是一片涟漪……酝酿着,舒展着,释放着这小院的勃勃生机。生活是欢快的,像这份青春活力,永不枯竭,回想自己所经历的挫折,又何必执著于此呢?一笑置之。我从这课堂学到了这微笑,它叫作乐观。 不知何时,周围的高温,已烤得自己口干舌燥。蓦然回首,是那寺前盛放的芙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似是受了太阳的熏陶,那荷花也泛上一阵酡红,在无边碧叶衬托之下,更显风姿,比起那春之月季,犹有胜之。沉醉了,在那滚滚热浪中莲花,和着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人生之乐,莫过于此,又顿悟了几许。本来沉重的心仿佛卸下了一切负担,明白了,一切随自然吧。 带着轻快的心,来到了枯黄的世界,那个被词人、诗人凄然落泪的秋,低吟着“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寂静,在这个世界里弥漫。一切静得可怕,耳里再没了草儿向上钻的声响、花儿开放的微颤,风此刻也停下了欢快的脚步,小心翼翼地从身边走过。然而,也唯有寂静才能表现这一切,心逐渐虔诚起来。自然孕育着万物,任他们开辟天地,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适者生存”是唯一的法则。看着生命的远去,忽然崇敬起了自然,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伟大面前,也有了新的认识。有时,这课堂会让你了解,看清自我也是生活的真理! 感叹着生命无常,雪漫天飘落,洁白、剔透的晶体不消多时便堆积在大地上,压住了万物生灵,盖住了寸寸土地,落在了所有建筑上。天地白茫茫的一片,加上刺骨的北风不断呼啸,煞是壮观。时间分秒流逝,当所见的万物都屈服于下时,眼前现出了它——梅,那场雪仍是不能屈服它的傲骨,凛冽的寒风在它面前也束手无策,“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点点傲梅在风雪中是如此无畏。生活的课堂,你要告诉我什么?是在困境中不屈抗争么?是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吗?还是决心一争高下的坚定呢? 这也是课堂,生活的课堂,它叫作自然! 第三篇 我一直以一个学生的严谨的态度审视着自然,看着它不断变化并从中领悟。我想人这一辈子都是个学生,而自然,便是课堂。 我喜欢在离家不远的一座石桥上看日落。每个黄昏,夕阳以一种沉静、美好的姿态下落,我沉溺在它的余晖里面,安静地呼吸。它象征着一种终结。无数个日落、无数个黄昏,我感到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以一种无声的方式。我开始变得惜时,因为时光是看不见的,而夕阳是看得见的。每天我坐在石桥上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我想,那就是时光流走了。是日落让我懂得惜时。 我也喜欢草。它们顽强、蓬勃、生生不息。我看着它们神情坚定的在高大乔木的阴影下挣扎着向上的样子,我会想到那些在前辈制造的宏伟阴影里仍能创造出自己的事业的拼搏者。那是一种让人敬佩的勇敢与执着。当小草终于破土而出展现出它鲜嫩的绿色时,我发现了它们小小躯体里蕴藏着的不为人知的力量,那是像一座休眠火山一样沉默着却巨大无比的力量。是那些草告诉我:要勇敢,要坚强! 还有蚂蚁。一种以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为人所知的微小生物。蚂蚁搬家,真是一个让人为之震撼的举动!它们用纤细的触角彼此沟通,用纤细的足挪动着庞然大物。我想起百威啤酒的广告,那群生动的蚂蚁,它们扛着啤酒瓶子,彼此合作,互相配合。团结从一个个细节中得到体现。这群生动的蚂蚁,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团结。 自然,是最精彩的课堂,只要你拥有一个学生应有的谦虚求教的态度,你所学到的,将渗透你的心灵。
这也是课堂作文篇2
飘零的雪花,零零星星,没有停止.
"雪"这个字眼太平凡不过了,每逢冬季,树枝上.屋檐上,角落里,到
处飘落着的是雪的身影.它给人带来无尽的欢乐,给城市带来美丽的瞬
间,给世界带来清新的时刻.雪是那样的平凡,但从来不会显得单调.
悄悄地,我看到雪花,从天而降,它那幼小的身影搭在物体上装点
着美丽的武汉.轻轻地,我走在街道上,我的脚轻轻地落在雪花上,怕踩
疼了可爱的小雪花.静静地,从天而降的小雪花,在空中耍着它的舞姿.
慢慢地落在地上,我什么也没听到,只看见雪花碎了.下雪了.我就用雨
伞接住它,用手去捧着它,但又有什么用呢??雪碎了.结束了它那短暂地生命!
雪落了,依然是那样洁白无暇,默默的装点着这美丽世界.
这也是课堂,是大自然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清高 、
冰清玉洁 、清清白白的人,像雪一样洁白,从不染社会肮脏,不与
小人同流合污,永远做一个正义的自我.
这也是课堂作文篇3
课堂,我们读书、学习的场所。但是,我们读书、学习的场所又何止是学校的课堂。在生活中,也许比读书的课堂更多姿多彩,会使你永生难忘、、、
记得在我三年级的暑假,我在巾帼园学完了画画,准备回家。当时天气是一百分的热,太阳公公像是发高烧似的,不停地宣泄着它全部的热量,绿茵茵的参天大树有气无力的耷拉着脑袋,路旁的行人不停的咒骂着老天爷。我提着画具垂头丧气地站在候车亭下。我虽然人在这里,可是我的心却早已飞到了香甜可口的冰棒以及家里凉爽的空调房里。我又抹了一把汗、咽了一下口水,继续等待36路公车、、、
终于36路公交车来了,我像一匹饿狼见到一块肉似的,迫不及待地上了车。哇!车上的人很少,一股清新凉爽的空调风迎面吹来,它们为我消除了身上的热气,我顿时觉得有一种被***了的感觉,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爽”。这时,我看见一个座位是空着的,便一箭步窜了过去,坐到了座位上,我的感觉真是锦上添花,这一定是老天爷的安排吧!就这样,我在又凉快又舒适的“贵宾席”上坐了一站。到了长青路站,人开始多了起来,这时,一个老奶奶拄着拐杖一步步地上了车,这位奶奶背是弯的,头发花白,脸上一道道皱纹显露着年老的沧桑。她咪着眼睛扫了一下四周,又吁了一口气。很快,我明白了,这位老奶奶是在寻找座位、想休息一会儿。老奶奶用岂求的目光望着我们这些坐在座位上的人们,可是车上的人们无动于衷,照样各做各的事情,我也不例外。这时,老奶奶扶着拐杖一步步地走到了我的面前说:“小姑娘,你能让我坐吗?”我听了这句话,心想:“你没看见车上写的是请给“老幼病残孕让座吗?”我也是一个小孩子,也应该让我坐啊!你要想坐,那你就去找别人吗!干吗要我给你让座,再说车上有座的大人也很多啊!为什以不去找他们、、、我以沉默回避了,老奶奶见我不吭声,便拄着拐杖一步步地走开了、、、
老太太无奈地站在后车门口。这时,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孩子站了起来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到我这儿座吧。”说着他站到了的座位旁,握住了车扶手。老奶奶激动地说:谢谢你了,孩子、太谢谢你了,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全车的人们用各种不同的眼光望着那个小男孩,而那个小男孩却无动于衷。不知道为什么,我我脸上开始发烧、发红,不好意思再看那位老奶奶了。不过我要谢谢你,小男孩。我心里在暗暗地想。
坐车,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但小男孩的行为却让我明白了,尊重老人,关心他人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生活就是课堂。坐车,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这也是课堂作文篇4
在那里的第一天,我就知道,***训可不是让你胡来的,那里的教官,并不因为你是女生,而对你放松,不因为跟你不熟,就对你可客客气气的。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按规矩来的——基地里不许跑步、未经允许,不得随便进出宿舍、吃饭不能讲话……甚至连上厕所的规矩都让你大跌眼镜。
吃饭的时候,是最吊胃口是时候——前面有椅子,你却不能坐,桌子上有饭菜你却不能吃。一定要教官下达口令:“轻轻拉出你的椅子,然后轻轻地坐下。”才能坐下,如果你声音过大,就必须起立,把椅子放回去,再重来,直到你的声音教官满意为止。坐下之后,要教官说:“拿起你的筷子。”才能拿筷子,还不能吃,“开饭”口令下达之后,才能够开始吃饭。我发现,那里的教官的脑子可不是一般的好使,整人的方式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站着吃饭、蹲着吃饭、左手右手各拿一只筷子让你吃饭、不用筷子吃饭、用一只筷子吃饭……最恨的有两点——1:左手捂住你的嘴巴,右手拿筷子吃饭。2:直接取消你吃这顿饭的权利。我慢慢的明白,这,也是课堂。
3月31日,也就是在那里的第二天上午,我们举行了一个活动——领导力与责任心。大宋老师担任我们的主持人,活动是这样的:每个连队选出男女领袖各一名,然后由***台上的一名教官下达: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稍息、跨立、蹲下等口令,要是除男女领袖外的同学做错了,男女领袖就要为这些同学承担后果——几个同学错,男女领袖就围绕整个场地跑几圈。每一个做错的人,都要高举右手,大声地说:“对不起!我错了!”。第一次,我们以为这只是闹着玩的。第一次,我们的领袖跑了26圈,后来我发现,有一些同学都泣不成声,第二次,同学们像约好了似的,都做得比之前好。第二次,我们的领袖跑了18圈。这下,更多的同学因为羞愧,留下了眼泪。等到第三次,第四次结束后,我发现,我的脸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两条泪痕。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伤害。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多天了,但是大宋老师的一番话,我还记得一清二楚:人是会老的,人是会累的。爸爸妈妈,老师在为我们承担一切后果,承担后果,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就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伤害了那些保护过我们,为我们承担后果,付出代的人。我明白了,这,也是课堂。
在最后一天的结营仪式上,我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变得有纪律了,掌声整齐,口号响亮。这里的课,比在教室上的好多了,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这,也是课堂。
课堂,哪里都能成为课堂,只要你愿意学。公交车上,能学到让位礼仪;家里,能学到孝敬父母;乡下,能学到勤俭节约……
这,也是课堂。
这也是课堂作文篇5
【关键词】语文 课堂提问 误区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93-02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改革主阵地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师生互动更加频繁、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然而,在高兴之余,也有很多的隐忧。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发现学生的举手发言减少了,代之以沉默回应;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减少了,代之以发呆、“神游”,显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淡了。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着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座很好的桥梁。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也意识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有效提问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许多语文教师没有能够把握住提问的质和度,造成了提问的低效甚至是无效。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笔者通过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三大误区:
一 满堂问的误区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看似比以前更热闹了,老师问的问题也比以前多了,不再是“满堂灌”,但由于课堂上提问数量过多,却又走到了另一个误区,成了“满堂问”,而满堂问又大大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满堂问”淹没了教师的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但是我们的语文课,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通常要讲二三十个内容,就会造成课堂杂乱,毫无重点可言,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其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教。因此,课堂上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才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这也是一堂语文课成为“好课”的底线之一。也就是说,一堂语文课,教师如果提问数量过多,就淹没了教学重点,导致学生学得云里雾里,使教学效率大大下降。
如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时,仅解题就提了10个问题,比如“题目是什么词组?”“‘地下’的含义又是什么?”等问题。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课堂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一半的时间,却还没有弄清楚这堂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点要学什么。这样的提问,这样的教学无疑都是低效的。
2.“满堂问”使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
有位语文教师做了一份问卷调查,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平均每堂语文课教师要提二十个左右的问题,整篇课文教下来总共要提五十个左右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提问,学生马上回答,而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准确率很低,效率也极低。
因此,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师提问数量过多,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势必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不但不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还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的提问而思考,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授“炼金术士”时,一开始就问:“什么是天命?哪些力量可以帮助圣地亚哥实现梦想?”学生紧接着就回答了是:“吉卜赛老妇人、撒冷之王麦基洗得和难民头目对他都有帮助。”教师又马上追问:“他们各自对圣地亚哥又有什么帮助呢?他们对圣地亚哥的帮助有什么不同呢?这样的设计对表现主题又有什么作用呢?……”短短4分钟就提了5个问题,学生根本无暇思考,也无从回答,这样的提问无疑是低效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必须要防止所提的问题过多或过滥,而力求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的问题才有效。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提问的数量过多,势必会走入满堂问的误区,它不仅会淹没教师的教学重点,也会使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低下。
二 简单问的误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提问太浅显,缺乏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而且大多是一些常识型的问题,学生不动脑筋就能回答,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提问质量过低,也会使课堂效率降低。
1.提问内容简单,不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
周***在《教学策略》一书中,把课堂提问分为两大类:高水平问题和低水平问题。所谓高水平问题,通常是指无法直接从信息源得到正确的回答,而不得不从被解释、推测或从一些零碎的信息中归纳出来,再将一些零星信息整合成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能够符合逻辑的结论时,就需要有想象的创造性的反映问题。而所谓低水平问题,是指通过回忆及再生信息就能联系在一起的,如姓名、身份,或者谁、什么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这些问题很容易记住,这是因为它们是直接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的,属于低水平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会经常提问一些回忆性、基础性的问题,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作者是什么朝代的?”“文章体裁属于散文还是小说?”等问题。这些问题就比较浅显,缺乏思考的价值,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长此以往,课堂就会陷入沉闷的格局,谁也不愿意回答或不想回答。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马上解答,甚至直接可以通过“是”或“不是”来回答,就会使学生缺乏探索的欲望,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维。
这也是课堂作文篇6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课堂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中小学课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说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学互动性的增强、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比如说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合作性学习的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加强;比如说个性化学习的探索、有效教学的研究、同课异构的研究等等,这些新的文化因素在课堂教学上,特别是在研究课上已经体现出来了,给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气象。
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课堂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课堂文化建设并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现在农村中小学普遍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可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普遍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重视课外建设忽视课内建设。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文化建设是着力在课堂之外的各种校园环境,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学校的制度建设,但是我们在课堂里很少感受到学校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所以说看课外很民主、很活跃、很有生机,一旦进入课堂又是死气沉沉、教师专制、作业负担过重,课内和课外反差很大。二是目前学校领导难得有精力研究教学,更难以走进课堂来关注课堂文化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许多学校领导认为,他们要抓学校宏观的“大事情”还忙不过来,课堂教学是是一个微观的领域不太值得去关注;另一方面现在教育行***部门往下的检查多如牛毛,学校迎接检查的负担非常重,这样学校领导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研究教学,更难以走进课堂、研究课堂文化建设的问题。三是传统的质量观与由此形成的教学模式仍然在课堂教学当中占着主导地位。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研究课跟常态课存在着比较大的反差,在研究课上生气勃勃一片新气象,而常态课还是一切照旧。究其原因,两个障碍使然:一个是观念障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宰着课堂;另一个是体制障碍,也就是现在我们还不得不进入应试体制当中。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课堂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全面深入地理解课堂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课堂文化?最近我也查了相关的文献,目前专门研究课堂文化的文献不是很多,专家学者的定义有各种各样的。综合专家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我认为,课堂文化是整个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而且是最核心的表达形式。课堂文化跟学校文化一样,是在课堂上师生的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或者说是理念、观念,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学习方式的一个总和,也就是师生的这种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的一种集中体现。说到底,课堂文化就是在课堂的师生活动中所传达的所有价值观。我说的是所有的师生环境整个课堂这个体系里,它的任何一个活动、任何一言一行所传达出来的这种价值观,包括隐性的、显性的,抓住了这点就抓住了课堂文化的核心。
根据我们对课堂文化内涵的理解,课堂文化的建设,实质上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氛围。从这个意义来说,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就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一种尊重学生、尊重不同意见的环境,这就跟阳光和空气对于万物生长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样,是学生智慧、能力、人格、生长必需的环境氛围,所以我们说,教育改革最终必须发生在课堂上。
2、科学把握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点
课堂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设好这项核心工程,需要我们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常抓不懈。同时还需要我们紧紧抓住几个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点,通过重点突破,来带动课堂文化整体推进。影响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点主要有:首先是课堂文化建设目标的基础性。我们做基础教育的人大概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你要做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课堂文化建设不能够偏离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不能够脱离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教育就是给人的一生打基础的,因此对于课堂文化建设的评价就是看是不是给学生的一生打好了基础。其次是课堂文化建设应该体现理念的人本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因此,课堂文化建设应该把人永远是目的这个作为我们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人永远是目的。第三是课堂文化建设可从模式研究入手研究文化。文化不是空洞的,课堂文化也是,教学方式从模式包括从形式上规定了师生的课堂方式,从模式入手来研究文化是可行的,但是怎么研究呢,要对照农村学校的办学核心价值观深入到细节来研究模式,让价值观渗透到教学行为的毛细血管里面去,模式才能真正的表达文化。同时,在模式探讨当中有一种倾向也值得注意,我们探讨了一种模式就认定这是课堂教学模式园地里的万能模式,可以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所有学科教学领域里去。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模式都是为一定的价值观服务的,而任何一种模式都是有优势和弊端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能给教师造成某种认识就是说这种模式是最好的,这种思维模式一旦进去了教学很快会僵化,教学的路走不下去了。
这也是课堂作文篇7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也是小学生比较感兴趣和容易接受的一门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修订版的小语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仍然没有完全贯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仍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为此,本文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力***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新型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改理念 自主学习 小组构建
对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而言,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都力主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但调查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的实现小学语文自主课堂,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习小组的构建与评价是自主学习课堂构建的基础动力
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是当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学生自主课堂的基础动力。学习小组的划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为分组而分组。
1.1 小组的划分原则。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小组的划分非常地重要,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在分组时,要兼顾男女同学的均衡分组,也要兼顾小组成员之间的成绩均衡,一个小组不能都是成绩优异的同学,也不能都是成绩不好的同学,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小组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使小组的作用发挥的非常有限。
1.2 小组的评价原则。划分语文学习小组的目的在于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涉及到对小组成员的评价问题,笔者在对小组成员评价的时候,坚持以小组为单位。例如笔者在听写学生古诗的时候,在评价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如果一个小组有五名同学,其中有四名同学背诵正确,这个小组在本次学业测试中就全部过关,如果有两名同学没有通过,本小组其他成员也看作没有通过,直到两个未通过成员通过小组成员的激励帮助学业达标为止。
1.3 小组的奖励原则。对小组评价之后,要对小组进行一定的奖励措施,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荣誉感非常的强烈。笔者通过在板报公示和发小红花,小星星的措施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评价。在一个学习阶段之后,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发奖状表示嘉奖,虽然只是一些荣誉的奖励,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课堂角色的转变是构建学生自主课堂的必要条件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相应的角色转变。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语文课堂的绝对主宰,教师的“讲”占用了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学生总是扮演一个“听”课者的角色,在新课改实行的大潮中,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学生的学习要求了。因此在语文课堂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进行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失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相反,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教师讲的少了,但是教师讲得虽少,但应该是一堂课的主线,应该是一堂课的灵魂,只有通过教师有限但是有效的讲解,才能让一堂课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也才能让一堂课没有偏离教学方向,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虽然发生变化,但是教师对课堂的有效驾驭是不能忽略的。
伴随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角色也需要一定的转变,否则教师的角色转变就没有意义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要树立课堂主体的角色意识。当然这种角色意识的树立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更多的学习空间留给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引导,学生会逐步树立起课堂主体的意识,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由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教师应做到应有的引导作用,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当学习主人的快乐和成就。
3 小组合作探究是构建学生自主课堂的重要途径
小组合作探究是构建学生自主课堂的重要途径,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自主课堂。
小组合作探究主要分为教师引导探究和小组自主探究两种方式。教师引导探究,主要是教师给学生限定探究的范围和内容,这样的探究,优点是可以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教师预定的方向发展,而且课堂效率比较高,比较容易实现教学目标,但是这样的探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充分,积极性也不能充分的调动,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而小组自主探究灵活性比较大,让学生围绕课堂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就可以,体现的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对学生的能力锻炼很大,当然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种合作探究的方式也应该辅助以教师的适当引导,这样的话效果更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也可以比较充分的实现学习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对小学语文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语文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迅速的适应要求,作为教师――国家人才的引导者,应该积极的联系课堂内外,从课堂、生活多方面的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实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富强.《小学语文自主探究“五环节”阅读教学模式》[J].作文教学研究,2009(1)
这也是课堂作文篇8
随着人教版语文教材历经几次改革,它也为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堂上仍然存在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现象。在对学生所反馈到的情况进行总结后,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主要原因就是感觉语文课没有应该有的“语文味”,外在的形式取代了核心内容,反而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主流,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下降。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有效的使课堂教学真正的具有“语文味”呢?
一、“语文味”的定义
程少堂先生是最先提出“语文味”概念的人。作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与核心人物,他于2001年正式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现如今,“语文味”这个词已经成为许多同行较多引用的名词了。程少堂曾经指出,所谓语文味,“是指试***将一切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总结在一起,再将古今所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精华同语文教学改革中各种长处进行整合。”另外,也有一些专家将“语文味”定义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以共生互学作为基本前提,再通过激感和品味语言等方式,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为之陶醉的审美。”
二、构建充满语文味课堂的措施
1.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取决于他的阅读量,而提高教师人文底蕴、文化品味的基础则是阅读。以浓厚的阅读兴趣来感染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来培养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阅读量,更要注重对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比较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所教授的语文课,一定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是因为这样的教师能够用他的思想独特的感受教材,以至于他所教授的课程更加容易感染人。为了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也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教师就要充分的挖掘出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满怀激情的进行教学。只要老师紧紧地抓住课文中的精彩之处,并且用这种情绪去感染学生,就很容易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2.对课堂环境的要求。良好的课堂环境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一定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展现学生个人思想的平台,是各种文化的汇聚地,也是学生放飞梦想、自由成长的天空。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学科,它需要人与人心灵之间的沟通,需要思想的交流。所以,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就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们探寻中国的古今文学文化,使学生们能够实现与祖国的传统文化相对接,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对教学方法的要求:(1)设置引导语与结语:语文课堂最开始的导语对整节语文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段好的引导语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求知欲。在引导语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不但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对课文的大致内容有了掌握。(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在自己对课文充分理解以后,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们能够从书本中跳出来,鼓励他们培养自身更加活跃、更加宽广的思维。“语文味”教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完成课堂上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4.运用多媒体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也逐渐走入了语文课堂,并且对语文教学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学生们超越时空的界限,对各个时期的文学进行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种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文味”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实现良好沟通的前提,也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必要条件。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堂应当展现出它自身独特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能丰富自身的精神智慧,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成为具有知情意行的人才,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这也是课堂作文篇9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正逐步退出课堂教学的舞台,课程改革开始了新的教学探索。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正逐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游戏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游戏教学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要简便易行容易操作。在课堂中可适时进行游戏教学,让课堂游戏不游戏课堂。
[关键词] 课堂游戏;游戏意义;语文课堂;游戏运用
传统的语文课堂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发展,无论是满堂灌的课堂模式还是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都要退出语文教学的舞台。新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智慧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是新课改下对语文课堂的要求。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和学习环境,这其中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就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事实;精神环境,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课堂气氛,它是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状态。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也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理论,多动些脑筋设置适合教学的精神环境。
游戏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最佳方式之一。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能给他们带来自由快乐满足。在游戏中,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游戏是教学精神环境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形式。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游戏中学习,学生会学而不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被游戏吸引,从而更加深入地参与课堂,促使语文课堂活泼、和谐、自然;语文课也会由死板变为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也会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
一、课堂游戏的意义
游戏在人一生当中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孩子。游戏充分的满足了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玩游戏能培养一种***意识、生存意识和动手能力,也能产生一种成就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中的游戏,让教学具有游戏的精神品格,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设置了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和情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来,进而参与到课堂中来。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实践证明,科学地采用游戏教学将对学生的学有裨益,教育游戏有机结合是一个大趋势。喜欢游戏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游戏会促使孩子们讨论交流、探索想象和创造展示。学生在欢快活跃、热烈高涨的氛围中获取直观而生动的感性知识,在游戏中掌握课堂内容,从而吸取成长的种种经验,进而认识世界。
课堂上开展适当的小游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促进集体的团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游戏可以调动参与者的兴趣,并且能让他们从游戏中体会友谊和协作的乐趣,另外游戏还能帮助学员轻松学习,增强学习效果。游戏可以让教学课堂沸腾起来,游戏活动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二、课堂游戏的选择要求
1.游戏要为课堂内容服务
游戏的设置一定不能脱离课堂内容,需要什么游戏必须是根据课堂内容来安排和决定的。
比如在《游戏+作文》这一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可以采用“击鼓传花”的游戏:盒子为“花”,一个盒子里有六张小纸条,分别写着不同的小问题;音乐代替鼓声,音乐一响,盒子就开始传递;音乐一停,接到盒子的同学就从盒子里抽出一张纸条来回答问题。不同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击鼓传花中获得心灵感悟,为这堂课的叙事及心理描写打下基础。学生在玩游戏时有真实的体会和感悟,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来得更有效,学生的作文自然会叙事详细,把整个游戏过程写得非常清楚。这样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游戏的设置一定要服务于课堂教学内容。
2.游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设置游戏时,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比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有一个扫雪的片段,教师可以让两组同学上来表演扫雪,让学生在表演中和观察表演时记住动词的用法和体会作者对百草园的留恋之情。一个小游戏,符合了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够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3.游戏要简便易行容易操作
游虻纳柚靡欢ㄒ是学生能够***操作的,否则不仅不能带来游戏的效果,反而会游戏整个课堂。
4.游戏要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游戏时切忌找几个好学生来表演,这样其他学生不仅得不到锻炼,还会大大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是得不偿失的。实际上,在平常的学习中,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那些差生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就少,能得到的老师和同学的鼓励那就更少,他们内心深处比那些优秀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所以,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把更多的机会让给这些学生,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能感觉到是课堂的一分子,让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老师的召唤。
通过对课堂游戏的灵活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可以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可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组织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但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技巧,以免走入误区。
三、游戏在语文课堂中的时间安排
良好的课堂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在课文导入时开展游戏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在进入课文前,学生的思想较为束缚,同时又对新课文充满了好奇。如果教师能够提出一个游戏问题,学生就能情绪高涨、积极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教学,学生难免会走神不集中精力,这时教师就可以按照教学预设安排游戏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重新恢复课堂活力,从而参与到课堂上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这也是课堂作文篇10
一、总结提升凝要义
根据心理学研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学生精神力最为涣散的时候,如果这一时间段放之任之,就会造成时间浪费、课堂松散的结果。针对学生这一特定心理现象,语文教学更应该做好总结语设计,利用最后几分钟总结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回味思考。这种总结语一般是对课堂教学内容作一个提要式的归纳,突出教学的核心,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要点,凝练要义、加深印象。
如执教史铁生《我与地坛》,我将“感悟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对地坛和母亲的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这样总结:
同学们,对于史铁生而言,是地坛与母亲给予他第二次生命,因此,多年以后,即使他离开了地坛,久久不曾回到地坛,也始终忘不了地坛给予他的启示,笔下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已经成为精神憩息的家园,那里虽然颓败却并不荒芜,充满了勃勃生机;同样,多年以后,即使母亲也离开了他,他也依然不曾忘记最初写作的初衷,为了让母亲骄傲,为了告诉母亲他找到了属于自已的路,母亲已经成为其写作的动力源。此时此刻,地坛即母亲,母亲即地坛,地坛与母亲告诉他,你应该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走好自己的路。这就是地坛与母亲对史铁生最好的抚慰,也是史铁生收获的第二次生命。希望同学们课后在文中感悟作者更深层次的情感,下节课大家共同分享。
在总结语中,我再次将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重申了一次,通过比照说明,将地坛母亲对于作者的意义进行了重申,帮助学生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帮助学生明晰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总结语,可以说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提炼总结和指导归纳的效果,必将引起学生的注意,自然会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
二、延伸勾连留余味
不少教师往往很注意课堂的开始和主要教学环节,却忽视了课堂结束语。这就像一个故事,开头很有悬念,中间情节也非常生动,而结尾却不了了之一般,让人感觉不是滋味。其实,课堂教学的结尾正如精彩故事的结尾一般,也需要精心设计,丰满课堂教学的结尾。在具体设计中,可以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或者文学作品进行介绍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后加以学习,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得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活的积累。
如在教学《报任安书》这篇文言文时,我感觉这篇文章在风格上很有特色,将太史公的那种怨气、情绪表达得含蓄且耐人寻味,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总结语: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看似回复任安的要求,其实直白地表达自己著作《史记》、不愿流俗世人的宏愿。在诸多不解、鄙视的眼光中正道直行,这是一种勇气,体现在文章中就是文气纵横、气势昂扬;这样的文章同样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还有其外孙杨恽《报孙会宗书》中,同样的不屈于,不计较世俗,正道直行,为几千年的中国文人壮了胆气、树了榜样。同学们课后可以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在领略这种文气的传承中,蕴文胆、养文心。
相信在这样总结语的提示下,会有学生在课后找来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这就实现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的效果。
三、关注现实见行动
课堂结束语不同于导入语,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生动的言辞,需要的是真正让学生在内心接纳文本传递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在共鸣之余能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如执教《品质》一文时,怀着对老鞋匠的尊敬,设计总结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这也是课堂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