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篇1
1、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2、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3、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4、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来源:文章屋网 )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篇2
南阳武侯祠是以三国文化文化为主线,将祠庙景观与园林景观有机融合,整个古建筑群中轴线纵贯前后,围墙或回廊设于四周,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武侯祠的总体布局分为两个部分:中部的主体建筑和散落在周围的附属建筑。主体建筑布局规则对称,在主轴线与次轴线之外的东北部采用了自然式的园林,在两轴线以外的区域如星点状分布松林、柏树林、花园等***的庭院式园林或开放式园林景观。如进入武侯祠大门向左,在柏树林的掩映之中,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映人眼帘,即为诸葛亮当年读书的地方———淡宁读书台。顺读书台前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下,眼前一座四合院的建筑即为始建于元代的卧龙书院。武侯祠古建筑群,在建筑的布置上可以分为前导和主体两部分。
前面由三道牌坊、两道门、一座桥、一座亭组成前导,牌坊和山门周围有绿树、花草、潭水、青石小路等,造成了一个十分肃穆的环境。后面主体建筑布局紧凑。中轴线上的大拜殿、茅庐、宇远楼随地势阶阶抬高,与两侧的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伴月台、躬耕亭等,形成两进四合院落,与此平行的有分布于次轴线上的三顾祠院和道院。它们和读书台下的卧龙书院及的龙角塔共同构成寺院景观。大拜殿为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之一,它为历代祭祀诸葛武侯的主要场所,有大殿和拜殿两部分组成,殿宇飞檐翘角,屋脊饰有走兽,檐角悬挂风铃,大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坐像。拜殿又称献殿,是旧时祭祀诸葛亮时陈列祭品的地方,大拜殿内前人题写颂赞武侯的匾额、楹联高悬低挂,琳琅满目。茅庐为一八角攒尖式建筑,上覆茅草,为诸葛亮躬耕时的旧庐。“坐一庐可观八景”,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伴月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躬耕亭等分布于茅庐两侧,在这里,游人可以想见当年诸葛亮在溶溶月光之下,抱膝长吟的景象:
二、文化价值
(一)社会人文价值名人祠庙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具有教化的作用。南阳是诸葛亮青年时期躬耕的地方,27岁时受刘备三顾茅庐之邀才出山当了蜀汉的宰相。诸葛亮在这里的旧址经过历代保护和修建,成了今天的卧龙岗。这里建有诸葛武侯祠,里面有“大拜殿”,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而修建的,还有三顾堂,是三顾茅庐故事的发生地,也是“草庐对”形成的地方。后人游览卧龙岗,身人其境,更能缅怀这位著名***事家、***治家的历史功绩。这些历史人物身上体现着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通过这些祠庙建筑而得到了传播和继承,不仅在历史上,在今后仍然起着作用。
(二)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武侯祠保留有汉代以来的碑刻四百余通,还有大量的匾额楹联,它们或镶于墙壁间,或立于地面上,较著名的有岳飞手书《出师表》碑刻,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卧龙岗,挥泪手书《出师表》,被世人称为“三绝”碑。一为文章绝,出师表为千载名篇;二为书法绝,岳飞的书法可谓苍劲峭拔。三为刻工绝,宛如手书。三者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些碑刻有歌咏碑、记事碑、功德碑等,或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或记载武侯祠的维修经过、或记述祭祀场面的隆盛,或是地方官颁布对武侯祠碑刻保护的文告、或是后人感念诸葛亮的庇护而进庙还愿等,他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武侯祠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繁盛和发展以及历代对其的保护和维修、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篇3
目前,元青花完整器,国外藏品大约有200多件,国内出土和传世的大约有100多件,总数在400件左右。元青花的纹饰题材很丰富,有龙凤瑞兽、花鸟虫鱼、树石蕉叶、火焰浪涛、文字和人物,等等。但元青花中画人物的很少,国内外只有10余件。不过有趣的是,在为数不多的元青花人物***瓷中,戏曲***瓷的器物却占了最大比重。这些瓷器都属器型较大、布局繁密、色彩浓艳的至正型,至正型青花是元青花中的精华,为当时的中外权贵和有钱人享用。
作为一个时代的心灵史和生活史,元杂剧与人的内心和人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但就存世的元青花戏曲***瓷而言题材并不广泛,且较集中,主要是描绘古代***治***事故事和情爱故事。
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带给人们不少想象。元青花上出现的戏曲***案,是否可以成为剧目存在,或者当时有这个戏曲演出的辅证?而众多的元杂剧里,偏偏又是那几出戏曲接二连三地出现在瓷器上,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尤为喜爱吗?如今,当我们细品元青花优雅器型和精湛画工的同时,一幅幅带有诉说性的戏曲***案,是否让你梦回元朝,余音绕梁。
—— 梦回吹角连营
马上得天下的民族对传奇***事人物和金戈铁马战争场面的迷恋是异于常人的。因此在元青花***瓷中出现战争题材的杂剧便在情理之中。
卧龙岗
如今,从垂髫稚子到耄耋老人,从村野山夫到知识白领,没有人不知道诸葛亮,不知道三顾茅庐。这样的情形在元朝也不是无法想象。三顾茅庐故事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孔明自己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所记也十分简单。
但是,三国故事历来在民间很受欢迎,最迟在宋时的舞台上三国故事就已上演。金、元时,上演的三国剧目达几十种之多,元至治年间有新安虞氏刊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作《三国演义》,影响最大,对三顾茅庐故事的演绎十分精彩。据记载,元代有专门演绎三顾茅庐故事的戏剧,记载见《录鬼簿》:“王晔所著杂剧三种,《卧龙岗》、《双卖华》、《破阴阳八卦桃花女》。”但现在只剩下后一种。
而绘有三顾茅庐***案的元青花,现存的有两件,一个罐,一个梅瓶。两件器物虽然纹饰的构***不同,但人物***上都有孔明和刘、关、张还有童子。关于三国的故事很多,独独是三顾茅庐重复出现在元青花上,这应该与该题材的戏剧演出有关。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猜测,三顾茅庐在元代的确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三国故事。
周亚夫屯细柳营
周亚夫,何许人也?这位被直言持正、善于用兵包裹着的西汉名领,是汉朝***功臣周勃的儿子。他历经两朝,任职无数,最后却因得罪汉景帝下狱,绝食而死。他的死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说来唏嘘:周亚夫的儿子见他年老,悄悄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他去世后发丧时用,却又不按时给佣工工钱,心有怨气的佣工便告发他私自购买国家禁止物品,***谋造反。汉景帝派人追查此事,周亚夫受到牵连,被捕入狱,绝食五日,死于狱中。
一代名将周亚夫,除了他的悲惨结局和赫赫战功外,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细柳营的故事: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朝廷派三名大将分别驻***霸上、棘门和细柳。一天,汉文帝亲劳***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营,文帝骑马直入,将领们纷纷下马欢迎。之后来到细柳***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开弓搭箭。皇帝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得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营的将官回答说:“将***有令:‘***中只听从将***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不久后皇上驾到,也不让入***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着节牌通告了将***:“我要进营慰劳***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大门。
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规定,***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周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礼参见皇上。”皇帝为之动容。
出了营门,大臣们都深感惊诧。文帝却说:“这才是真正的将***!霸上、棘门的***营简直如同儿戏,那里的将***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的?”这个故事见于《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
但据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元代戏曲作家王延秀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二十人,其所作的杂剧就包括《周亚夫屯细柳营》。可如今他的作品仅存少量散曲。
周亚夫屯细柳营***纹罐,所知同一题材的有两个。一只现为日本安宅美术馆所藏,另一只曾现身日本,但毁于二战,仅留下照片。
元青花上的细柳营***当时是根据王延秀的《周亚夫屯细柳营》戏曲故事,包括根据该剧刊本插***创作的,还是直接根据史实记载创作的,还不能下定论。然而,要说该主题纹饰的创作与周亚夫屯细柳营题材的元杂剧毫无关联,也是不能让人接受的。所以在今天,有一件元青花可以借以辅证王延秀《周亚夫屯细柳营》一剧的存在或当时有周亚夫屯细柳营题材戏曲演出,的确是让世人庆幸的事!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篇4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 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治家、***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和******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治、经济、文化和***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篇5
那是在《尚书》以前,《春秋》以前,《诗经》以前……
一束阳光霹雳似的射在封闭已久的石洞中,尘埃飘浮在阳光中,而石洞中一壁的精萃也霹雳似的劈开了上古的混沌。他,一个传奇的造字人,颤巍巍地用他粗糙的老手拂着这些石刻的印痕上细密的灰尘,花白的胡子漏出几缕细碎的阳光。“三……三……”他喃喃地念道。一长横,一短横,再一长横,正是因为这个字背后的变幻莫测。手拂过,几缕烟尘掠指而过。更让他“莫测”的故事就在这一刻注定了下来……
三访――礼贤下士
东汉末年,天下纷战,四方云乱。做为皇族的刘备为安邦定国,为求治国安民,不得已,选择了由乱入治。然而,正因为他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三顾茅庐的佳话,才一直传到如今。刘备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暂放,单表那三顾茅庐之第三访。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一个时辰后,立在堂外的三人方听到这首诗,于是便真正见到了诸葛亮的“神仙之概”。三顾茅庐的敬贤之真诚终能感动人,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更何况刘备有一颗渴求治国安民的仁心呢?这怕是神仙也难拒绝的吧!于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拂彝、越,外结孙权,内修***理”的“三分天下决策”定于隆中,诸葛孔明“勿得荒芜田”出山相助。
于是,三个锦囊,三气周瑜的妙策接连而出。
三试――才情横溢
北宋文学家,首推苏家一门三父子,老父苏洵晚学有成,与两个儿子共成了千古逸事。殊不知苏家还有一女,名小妹,才情绝不在两位兄长之下。却说亲试群才,终择了“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的秦观秦少游。三试少游的故事也是流传甚广。第一题是合绝句一首,二则是猜诗中古之名,皆被少游一一解破,便无所可谈,而第三题却着实考着了他。
这题目原来是个对儿,少游虽五六岁便能对句,也不得其解,题为:闭门推出窗前月。初看时极为容易,仔细想来,这句上联可是甚得尽巧。若对得平常了,不见本事,而要想妙对,则又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听得三更锣响,构思不就,愈加慌迫。东坡在庭中见少游如此,又吟哦着此对,大悟,见庭中有一大水缸,便心生一计。咳嗽一声,随手拾起一枚石子掷入缸中,少游见后,顿悟,对曰:“投石冲开水底天。”遂过小妹三试。
真是眉山之秀气尽集其一家也。
尾声
千年已过,玄德托孤白帝城,孔明星逝五丈原,小妹少游亦已去,惟余吾在此空叹:“三……三……”
以后又将发生什么呢?
三虫留言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篇6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里面的很多故事都非常精彩,把人物的形象描述的惟妙惟肖。其中我最喜欢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三顾茅庐、空城计等等这几个故事。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很多的厉害人物,有被称为奸雄的曹操,东吴的主公孙权,还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刘备,也有小气妒忌的周瑜,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和赵云。关于他们的事迹,我读得最多了。也很清楚,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赵云的“单骑救主”现在我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
《三国演义》讲的是***事策略,讲的是如何统治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个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会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就像人们所说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个能为自己主公、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就算不一定会给国家带来繁荣强盛。但也不会对自己国家不利。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篇7
关键词:诸葛亮;《草庐对》;愚忠
一、《草庐对》究竟对不对
汉末建安十二年,当时依附荆州牧刘表,屯兵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草庐对》,科学的预见了曹操、孙权与刘备三家势力必将形成鼎足对峙的局面,并根据这一预见,为刘备创建和治理蜀国,进而统一天下,制定了一条完整的路线,这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期间,纵观时局,并经过科学的分析提出的精辟见解。第一步,先夺荆州再取益州,形成天下三分。第二步,外结孙权,内修***治,等待时机成熟,从荆益两州分兵北伐,以***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千百年来,人们对《草庐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正确的预见了***局的基本走向,堪称刘备集团的最佳发展战略,年仅27岁的诸葛亮能提出如此英明的战略规划,实在令人惊叹。
不过,历代也有人对《草庐对》不以为然,有人批评诸葛亮“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此策之下者。”然而,这其实是对《草庐对》的歪曲,诸葛亮说的很清楚:曹操已占有北方的大片地区,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实力雄厚,谋臣如雨,并且雄心勃勃,时刻准备挥师南下,统一中国。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富,有长江天险可依,并且有一批谋士为他谋划。在此形势下,刘备盲目地“与曹氏争天下”,实属迂腐之见;刘备首先需要拥有自己的地盘,才能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进而联合孙权,讨伐曹操,而纵观天下版***,全国十三州,当时尚未被曹孙两家控制者,仅剩荆、益、交三州。所以诸葛亮向刘备明确提出先跨有荆、益再伺机两路北伐。应该说这是当时形势最正确、最可行的判断。
现代有的学者因为《草庐对》提出的两路北伐的目标未能实现,便怀疑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规划行不通,有的学者认为“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这两大原则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只有等孙权夺得荆州,刘蜀方面承认既成事实,才能与孙权重新修好,因而《草庐对》的基本国策是错误的。我认为这些看法是片面的,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奋斗半生而屡遭挫折,此后忠实执行《草庐对》,仅用了七年时间,便完成了由没有立足之地到“跨有荆、益”的巨大转折,形成了三分鼎立局面,建安二十四年(219)夏又夺取汉中,其势力达到鼎盛。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证明《草庐对》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至于第二步未能实现,那是由于后来荆州失守,刑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能因此认为当初的规划不对。古今中外,重大战略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随时调整,这是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应该懂得的。因此,我赞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评价:“孔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万古之人不及也!”
二、诸葛亮是“愚忠”吗
诸葛亮是“愚忠”吗?有人认为诸葛亮“愚忠”的理由是: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的原因是,刘备曾“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于当世之事,”所以要报恩于刘禅,表现出一种愚忠。说诸葛亮“愚忠”的人,多半认为刘禅不堪为君,不值的辅佐。事实上,后主在公元234年诸葛亮逝世之后仍然安安稳稳的做了29年皇帝。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不谐音调,但刘禅却一直坚持克制的态度,顾全大局。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北伐。为了防止权臣权利太重,刘禅以费蒋琬为大司马,主官***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人事上的巧妙安排,解决了蜀汉丞相一人专权的局面。由此可见,刘禅并非愚君。大反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诸葛亮真正北伐的原因是:“南方已定,甲兵已足。”曹魏方面曹丕已死,孺子曹睿新立,司马懿被削职回乡,这是绝好的机会。而“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于当世之事,”不过是句客套话罢了。要不然以诸葛亮生平之谨慎,会仅仅因此就擅自用兵吗?不知有人何以认为从“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事”看出愚忠来的。诸葛亮《出师表》的主要思想是出师前劝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提出修明***治,兴复汉室的主张,以便伐魏无后顾之忧,全文情真意切,毫无献媚之语,何来愚忠之意。若这也是愚忠,诸葛亮是不是让后主肆意妄为,然后心中窃喜,才算是精忠?然而,蜀汉***权“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局面一直持续到诸葛亮死亡,他也没有生出谋逆之心。刘禅对诸葛亮也是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君臣之间并没有生出太大的嫌隙。可见,诸葛亮的确是高风亮节、忠信可嘉的。
三、诸葛亮真的多智而多妖吗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智慧和战略确实被夸大了。真实的诸葛亮在指挥战役的能力上并不出众,很多事情被移花接木,美化了诸葛亮。他的那些性格更加让他从妖走向人。我认为,在《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的“多智”有过头之处,这是有道理的,所谓“近妖”,是指作品个别地方对诸葛亮的谋略夸张过甚,表现出神化倾向;然而,这并非《演义》的主流,绝不意味着作品对诸葛亮形象塑造的根本失败。从总体上来看,作品对诸葛亮的塑造仍然是非常成功的。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可谓由来有自。早在西晋末年,镇南将***刘弘为诸葛亮力碣表闾,命太傅掾李兴撰文,其中便写道:“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又何秘要?”这里已经为诸葛亮的才干和谋略抹上了神秘的色彩。而且,裴松之还引用多条材料,对诸葛亮的谋略加以渲染,及至唐代,诸葛亮已被称为“智将”。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作《诸葛武侯画像赞》,更是对诸葛亮的谋略大加颂扬:“秘如神鬼,疾若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的赞叹,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奇”,这就完全把诸葛亮神化了。
诸葛亮的智谋,虽有传奇的色彩,却并非神怪故事;虽非常人可及,却符合人们对传奇英雄的期待。从总体上来看,诸葛亮形象仍然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最受人们喜爱的不朽艺术典型,永远启示和鼓励着后人。
【参考文献】
[1]《三国演义初探》.四川人民出版社.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篇8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千年的时光在这片黄土地上留下了段段佳话。
回首古代历史长河,那一声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带领农民揭竿而起;那一番千古奇策“未出茅庐就知天下三分”使诸葛亮流芳百世;那一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笑出了风流;那一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道出了曹操心中的宏***。他们是忠肝义胆的英雄,他们是聪明过人的智者,他们是才华横溢的文人。
我敬佩他们,但要说得上崇拜,还是孔明当之无愧。三顾茅庐,使诸葛亮现身风起云涌的乱世,卷入了这场“江湖风波”。
诸葛亮的博学智慧令我惊叹。周公瑾精心巧计的给曹孟德上演一场痛打黄盖的戏码,可只被孔明一眼识破。七日之内早出三千箭,本想为难孔明的周公瑾,却不想孔明的智慧远胜自己。三天之内就轻而易举的从孟德处骗到三千箭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公瑾急的积劳成疾,可孔明却一语道破天机,巧借天时“借”来东风;“既生瑜,何生亮?”周公瑾被孔明三气吐血身亡,临死之前仰天质问。
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才智足以远胜任何一位君王,可为报刘玄德的知遇之恩,他把一生都服务于兴复汉室之中。
他,为人公正严明。大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陈寿的父亲也因此连坐。可陈寿却对诸葛亮依旧高度评价:“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他,是忠臣的楷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道出了孔明的忠心耿耿。不仅如此,自担任丞相,他凡事亲力亲为,直至最后在出***途中,病死五丈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篇9
——读《三国演义》有感
你知道诸葛亮吗?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他的这些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了。我也读了《三国演义》,现在就由我为大家讲一讲诸葛亮吧。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是三国时著名的***治家、***事家。他头戴纶巾,手握羽扇,隐居在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被刘备的为人打动,开始出山辅佐刘备,建蜀国、兴汉室,可谓鞠躬尽瘁。
诸葛亮指挥过无数精彩战役,我很钦佩他。从他火烧新野,感到他的聪明机智;从他草船借箭,感到他的神机妙算;从他借东风赤壁之战,感到他的料事如神;从空城计,感到他的临危不惧…..所以,我认为他真的是一个谋略家。
有一个故事,最让我发笑,就是“出陇上诸葛装神”,他派人假扮成自己的样子,神出鬼没,让魏***晕头转向,最后大败而归。诸葛亮再一次用他的才智击退魏***。
在我眼里,诸葛亮不仅有***事天才,还善于用人。华容道上,他故意派关羽扼守要道,放走了曹操,其实诸葛亮是想继续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蜀国趁这个机会,养精蓄锐。想一想,如果不会用人,还能有草船借箭这么好听的故事吗?诸葛亮还很会演戏,如哭周瑜、巧借东风,使对方摸不到虚实。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篇10
读完《三国演义》一书后,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三国一书中,刻画了许多的人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以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600字,供大家学习。
以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600字1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事斗争。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国治***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病逝于五义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其次是我最佩服的人,他就是关羽,字云长,全称关云长,他是刘备的结拜兄弟,英勇善战,他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中猛虎,他手持青龙偃月刀,可谓是血性男儿,铁血精英,义字当头啊!关羽对刘备忠心无二。即使曹操给了他很多的好处,但他只认兄弟情义,坚决要回去。
从这本名着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董卓进京——来者不善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阿斗的江山--白送”。
我要学习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关羽的英勇忠义,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鲁肃的思度宏远,孙权的名事理、辨忠奸……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好书。
以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600字2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灿如星河的古诗词文化里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书写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名作。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很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治生活和***事生活。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许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忠心的赵子龙、谦卑有礼的刘备……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人读罢不能忘怀,使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心怀天下的贤者刘备,他为了能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老百姓而三顾茅庐,以为一段佳话,这是多了不起呀!虽然前两次的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仍旧坚持去了第三次,室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一些都没有使他退却,他还是耐心谦逊地站在门口等待,毫无怨言,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协助,成为三国中的一方霸主。
而文中里另一个主人公我就更加欣赏和喜爱了——诸葛亮,字卧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君爱国,是一位十足的智者。书中他似乎无所不能,令人钦佩。空城计骗过狡诈多疑的司马懿,设计骗取曹操败走华容道,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七擒七纵孟获大块人心,一计连一计,一环套一环,让人不得不连连称赞,拍手叫绝!
可当我看到诸葛亮病死的那一段时,眼泪又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所感动,为他的忠君忠主所敬佩,他这样的一个人才并没有功高夺主,自立为王,而是选择尽忠于新主,哪怕这个新主庸庸无碌……这让我想起诸葛亮呕心沥血所写的《出师表》:“受任于败***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多么得可歌可泣,多么得感人肺腑!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刘备的仁、关羽的忠、张飞的义和诸葛亮的智。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亲爱的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愿意和我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吗?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以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600字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首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序幕。《三国演义》,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它记录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描绘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最辉煌的历史巨著之一。细细品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诸葛亮是“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具有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大事,且将天下三分的鼎力局面准确预知,出山后一展其雄才大略,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设空城计。
他的事迹激励我努力读书,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曹操乃一代奸雄,他提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诈,是一个***治野心家、阴谋家,可是他没杀自己膝下的刘备,又让我看到了他的大度。
刘备重情重义,仁民爱物,是一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任君,不管是大城小镇,都忠于职守,受人爱戴,他让我懂得了热爱百姓和忠于职守的深刻道理;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他不降曹操,日夜思念兄长;过五关斩六将,毫不畏惧,他誓与刘备共存亡的精神让我明白了仁义十分重要;孙权为人谦和,少年得志,同为天下英雄,使我体会到宽容大度的重要……
《三国演义》这本书给我的收益其实是两个字——“谨慎”。几千年前,老子说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几千年后,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谨慎是智慧的长子。”穿越不同的时空,跨越不同的国度,对谨慎的理解始终是一致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总是能够穿越古今中外,沉淀成永恒的真理。
以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600字4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向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十分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必须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必须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齐去找刘备,最后最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述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治家、***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这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能够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能够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正因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带给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覆没。
透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好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以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600字5阅读如同饮食,在这些“食物”中,有着如甜点一样的娱乐书籍,也有回味无穷的古典名著,但这些名著中,对我来说最耐人寻味的就要属《三国演义》了。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读书之乐”
初次“食”这本《三国演义》时,看到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并且讨伐黄巾***时,那场面,仿佛身临其境,浴血奋杀的情境让我义愤填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读书之乐”这种诱惑让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让我被这些英雄豪气深深渲染,看到赵云救阿斗的时候,那威武雄壮的身姿无可匹敌,一人抵挡千***万马,那舞着***,挥着剑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直至做梦也能梦见他。
英雄当然也不只他一个,还有众人皆知的传奇人物——关羽。
水淹七***,刮骨疗伤等等事迹,都能体现了他的勇猛,斩杀华雄时,曹操本来想给关羽一杯壮胆酒,但关羽说等他回来时再喝,他打开城门,挥舞着青龙偃月刀,不几回合,就将华雄斩杀,等到拿酒时,酒竟然还是温的!看的我又惊讶佩服,又高兴地手舞足蹈,每当别人说起这故事是,我总是自豪的抢着说,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一样。
说关羽是是说不完的,所以只好放下,说起另一位智者——诸葛亮。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他的故事,七擒,当我看到了才知道,原来是其次抓住了蛮王孟获,每次看到孟获被捕,我就乐的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这也上我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宽厚大度,使我更加佩服他。
至于“奸雄”曹操吗,我并不怎么喜欢他,但他的一件事却让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割须弃袍。平时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么割须弃袍了?原来他是为了保命而割须弃袍的。当时曹操自己单***匹马被马超追杀,马超对士兵们喊:“前面有胡须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话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爱的胡须。马超见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黄袍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曹操接着又弃了自己心爱的袍子。看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