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原的诗句10篇

大草原的诗句篇1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3、枯:枯萎

4、荣:繁荣茂盛

【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鉴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大草原的诗句篇2

关键词: 古诗教学 音乐 绘画

一、先画后文,促进理解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较弱,借助直观学古诗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教学骆宾王的诗《鹅》,我先引导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春鹅戏水***”,从鹅的外形、活动环境及神态,充分利用学生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各种形式感受表达画面,把学生导入有声有色、动静朴实的诗情画意中。那色彩缤纷的画面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述欲望,驱使他们积极地观察,主动地思考,并且寻找恰当的语言表述鹅。然后再趁热打铁学古诗,学生从直观上升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自然而顺利地从画面的观察过渡到对于诗句的理解。这鲜艳醒目的画加上色彩明丽的诗,激发了学生爱美的情感,学生都能理解作者那种喜爱鹅儿和对美好春天无限热爱与追求的感情。

二、先文后***,深化理解

要认识事物,只有感受到东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我在教学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时,就采用先学诗,在初步弄懂诗义的基础上再通过创设的画面感受诗的情感,这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学习作者是什么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要求。

首先,我和学生共同查阅讨论《宿建德江》诗的诗句意思,在对诗的内容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就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一幅“烟渚月下泊船***”:水上烟渚朦胧的树形,渚畔的孤舟月影,诗人伫立船头眺望远方。面对画面,反复吟悟诗文,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观察景物,体会情感。学生一致认为:作者所处环境孤独寂寞,凄凉忧郁。再加上我对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的介绍,学生对这首诗通过夜泊建德江借景抒情,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情,以及孤独寂寞平生不得志的忧愤之情有深刻的理解。

三、边文边画,帮助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各年级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我在古诗教学中,遵循大纲要求。如教学白居易的《草》时,边文边画,逐句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离离原上草”。抓住“离离”的理解,用绿粉笔勾出绿草茸茸、姣好可爱、充满盎然生机与无限活力的旷野***。

2.“一岁一枯荣”。用黄粉笔绘出一幅茎枯叶黄的金色原野***,与第一幅***形成对照,结合理解“枯荣”。

3.“野火烧不尽”。在金色的原野上用红笔渲染出翻滚的烈焰,在讨论理解“烧不尽”的基础上,又画出草深扎地下的生命之根。

4.“春风吹又生”。在草根深扎的原野,寥寥数笔春风即起,草芽儿破土而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春草***。

通过“离离草”、“草枯荣”、“野火烧”、“春风吹”的描绘,一句诗引出一幅画,画面更深刻地帮助理解和记忆诗句。面对画面,学生体会到野火的凶残与虚弱,春风的温暖可爱,草的坚强不屈。

四、以画释疑,引导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借景抒情,是该诗的重点所在。我从“孤帆”一词入手,让学生作“孤舟”和“孤帆”二***进行比较,把抽象的文字用形象的画面表达,启发学生想象和理解。讨论后,学生知道:近见是舟,远望为帆。引导学生想象出一组画面:近舟远帆碧空尽。舟帆的空间变化和时间相连,望帆时间长,正表达诗人对故友离去的无限眷恋,显示出诗人与孟浩然交往之密,友情之深,两位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文字是抽象的画面,***画又是形象的文字。学习古诗一边学诗学句,一边吟诗作画,这样不仅营造了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而且发展了思维,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

五、音画结合,真切体会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小学教材中每首古诗都配有中国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画,如第六册课本古诗《小池》中,景物的描写仅寥寥几字,要让学生领会到景物的“小巧”、“有趣”,则离不开有色彩的配***。欣赏了***画后,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细小清凉,荷叶鲜嫩,树阴的浓密,蜻蜓的俏皮可爱,俨然一张定格的初夏池塘风景照。

大草原的诗句篇3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

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

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

作者简介:  权德舆

(759-818)唐代诗人。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以文章进身,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参预朝***。有《权文公集》。《全唐诗》存其诗十卷。

诗歌赏析:

《月夜江行》既写出了寒江寂寥的“深”的实景,也传达出了旅人寂寥的“深”的实情。它既有写景之妙,又有传情之神。显示出诗人炼字的匠心。结尾以景作结,韵味无穷。那位孤独无偶的行旅者伫立寒江船头的身影久久地存留在读者的视野中。

这是一首写羁旅之思的五言古诗。

开头二句:“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这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悲伤满面、夜不能寐的行旅者。他忧思重重,满腹愁肠。却又不知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只是机械地用手敲着船舷。夜深了,繁露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感到了深深的凉意,但却依然痛苦地伫立在船头。上一句,“扣舷”二字,不仅点出题中的“江行”,而且是以外在的动作显露内心的痛苦。下一句,“ 浩露”, 即繁露。它暗示出时间已至深夜,而旅人待在船头的时间也已很久,因此衣襟都清凉起来。诗人以饱尝旅途风霜雨露的境况,映衬出心境的凄凉,这是以内在的感受来写内心痛苦的。第三、四句,是点明其痛苦的原因:“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前一句是对开头二句的总括。并且进一步说,在这孤舟远行的夜晚,处处都在触发着惹人伤感的情怀。这就形象地写出了自己那种无法诉说的苦情。为何如此难耐呢?后一句接着说:因为自己的一颗心正与万里之外的那颗心相系着。这句诗妙在不是从单方面入手来写相思之情的。而是说,自己与亲人虽相隔万里,但却心心相印。因此,“远结万里心”比起单说“远思万里人”来,诗的意蕴就丰富得多,诗的韵味也更加深醇了。

大草原的诗句篇4

一、激发朗读兴趣,读通诗文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朗读诗文的兴趣,把诗句读通顺、读正确、读流利,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读着优美的诗文,以声传情,体验诗句中的情感,想象诗歌中令人神往的意境,是多么惬意的事。诗歌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融情的范读,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如教学《敕勒歌》一课时,可借助媒体先让学生一边听着旋律优美欢快的歌曲《草原牧歌》,一边欣赏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片,先感受草原的辽阔美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随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敕勒歌》描绘的就是那美丽辽阔的草原风光,讲述的就是那令人向往的草原生活。当学生被这跳动的音符和灵动的画面所吸引,就会对这首诗产生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去读一读,试一试,教学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又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也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曲曾流行歌坛而根据这首诗改编成的歌曲《涛声依旧》,让动情的歌声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此外,还可利用媒体展示一些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片影像、故事传说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营造朗读气氛,读懂诗文

叶圣陶先生认为:“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点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解。”学生读通诗文并对它产生浓厚兴趣以后,便会想去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领略诗文的妙趣。这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相关注释,补充有关资料,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诗意。教师还要努力营造感情朗读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明白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如学生读通《枫桥夜泊》的诗句后,教师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对愁眠”即是“对着(向着)……发愁而睡不着觉”的意思,去想象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这些诗句是如何表达了诗人张继怎样的心情,诗人又可能在忧愁什么呢?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也许是思念亲人。夜幕中,诗人充满愁绪,看到的是更加搅人心绪的景色――“江枫”和“渔火”。此句中的“枫”和“火”与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两种心境。吟诵时要抓住一个“愁”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领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愁苦情思。此时此刻,一幅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便会生动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指导感情朗读,读活诗文

在学生读懂诗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背诵,把诗歌读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诗词的意境,在丰富的想象中融入古诗,陶醉于其中,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古诗教学所追求的境界。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文,初步体会诗人的愁郁心情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把诗文读活,从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时特别要注意“天”、“眠”韵脚的声调呼应,给人一种吟咏感,读第一、二句时声调要低,读出“月落”、“乌啼”、“满天霜”的意境,表现出诗人的孤单、寂寞,道出了诗人心中的苦闷。读第三、四句时语调要稍微提高,读出动感,突出寒山寺的“半夜钟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更加增添了诗人几分愁郁的情思。在这样如痴如醉的吟诵中,学生既读活了诗文,升华了情感,又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境,理解了作者的情感,眼前的这幅“诗人深夜未眠***”便显得更加清晰、更加难忘。再如,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课,教师指导感情朗读时,要注意每个小节后稍予延长,注意“蹊”“低”“啼”韵脚的声调呼应,给人一种吟咏感。读第一句,“花――满蹊”声调要提高,强调花多,表现出枝繁叶茂;读第二句,应重读“压”,显示出春的力度;读三、四句中的“留连――戏蝶”与“自在――娇莺”时语速要稍慢,以体现“蝴蝶”“娇莺”对春光的眷恋;而读到“时时――舞”与“恰恰――啼”时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动感和声响,让人们感受到一派“莺歌燕舞”的明媚春光,从而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四、结合语言环境,运用诗文

大草原的诗句篇5

1、有一首诗叫做: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进,春风吹又生。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的时候写的,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共有八句我节选了前四句,后四句的诗是: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前四句诗写的是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的,而后四句却是描写送别时的依依不舍。

2、野草虽然人们不喜欢它,可是它有茁壮的生命力。你看路边、荒地、荒山有谁会去种它,栽它呢?可是它同样自生自长,郁郁葱葱,只要有缝就能插针,不是吗?你看树下、田野里、路边、山坡荒野,甚至连岩石缝中也不放过,它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人们也该赞扬它吧!

3、一旦春风吹拂,阳光普照,江河奔流,大地复苏;它就从草籽、草根中醒过来,顽强较劲地长出地面!它鲜活火爆热烈,它抖擞较劲挺拔,它蓬勃勇敢向上,它百折不挠!--忘形中,淡绿嫩绿墨绿;盲目中,不断长粗长高!密密麻麻,拥拥挤挤,茁壮茂盛,那真叫好!

4、一粒粒小草种子被风带离母体,无论这些小生命来自何方,只要有木、有泥土、有阳光,它们就立即扎下根来,迅速成长,把那可爱的绿色带到那个地方。无论在哪里,到处可以看到它们的踪影。

5、它们热爱大地,热爱自然,深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也曾在狂风暴雨中搏斗。更为可叹的是,一株被压在顽石下的野草,不管顶上的岩石多么沉重,周围的泥土多么坚硬,它总能曲曲折折地、顽强不屈地钻到地面上来。它的生命力是如此地强大,而且它还勇敢地向大自然挑战,寻求自己的快乐。

6、这些野草虽然没有美丽的容颜,也没有高大的身材;比不上牡丹、荷花、樱花的美丽;也比不过杉树、杨树、松树等的高大。但它是美丽的。

7、小时候,常跟着姐姐到农村去,看着那野草把农村的山峦、田埂,甚至把路边、墙头都绿得一派勃勃生机,自那时起,我不由得对野草产生了一种偏爱。

8、草有着非人能比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是一个岩石,还是一块砖头,只要有着那一点点的泥土,它就能够生存下来,这都是它生长的宝地。是谁给予给了我们绿色的铺地?是谁给予给了我们美好的环境?又是谁给予给了我们新鲜的空气?是野草。是野草给了我们干净的地球,美好的家园,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而不是去伤害它们。

9、哪里都有它,不需要任何装点,在那春暖花开,莺飞草长的季节里,第一个破土而出的是他-----野草!在冬季,()毫无任何生机的时候,我与重逢了他,他在广大无边的土地上蔓延着凄凄苍老的生命,那便是野草的化生--荒草!原来从始至终没有离开过我们的是野草!

10、野草,生命顽强,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久枯春绿,欣欣向荣,不屈不挠。

11、野草才是真正春天的报信者。因为野草比柳树长的快;比燕子来的早,所以野草才是真正春天的报信者。

12、野草没有美丽的姿态,但有优秀的品质。它那种不畏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不正是我们21世纪的新一代应该拥有的优秀品质吗?

13、野草是平凡的,他们高低不一,色彩斑斓,形态各异;他们一无所求,不需播种,不用耕耘,在路边,在悬崖,在石缝,只要有一点点泥土,就能顽强地生长;他们,你携着我,我扶着你,织成神奇的绿毯,铺在大地母亲的身上,一直铺进天边的白云……

大草原的诗句篇6

关键词:《离骚》;秋菊;落英;观点

“按陆佃《埤雅》:菊,本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1]929今“^”字基本上不再使用。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山海经》中已经有关于的记载,“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其草多菊”。[2]此外《别录》中提道:“生雍州川泽及田野。”[1]929雍州即今湖北东部。在先秦时期,楚国曾一度兴盛,其管辖地大致包括现在的湖北全部、湖南等广大地方,可见屈原所处的楚国应有。从古人对特性的各种描述,可以肯定屈原所见的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相同,不存在《离骚》中“秋菊”与现在的秋菊不同的说法。当然,现今出现了一些古代没有的人工培植,这另当别论。本文通过查阅前人对“秋菊落英”的各种看法,总结概括出四种:1.秋菊的叶子;2.秋菊的落花;3.秋菊刚开出的花;4.采摘。

一、秋菊的叶子

沈约《宋书・符瑞志》中说:“英,叶也。言食秋菊之叶。”他认为此处的“英”作为“叶”。《菊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书中将“落”训为“始”,“落英”指的嫩芽。这种观点本质上与沈约的看法没有多大的区别,都认为“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英”是指秋菊的叶子。对于沈约的观点,吴仁杰在他的著作中已经否定,笔者认同吴仁杰的否定。的确,的叶子可以采食,用于泡水喝,类似于茶叶,但菊叶的采摘有时间限制,《本草纲目》提道摘采菊叶的时间,即“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1]929从诗句看“木兰”与“秋菊”相对应,可知“秋菊”是指花,采花的时间是在九月,这时的菊叶已经变得苦涩,不适合食用。沈约混淆了采叶与采花的时间,所以沈约的观点不宜采取。当然,另一个“秋菊的嫩芽”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

二、秋菊的落花

王逸认为“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英”指落花,他解释此句为“暮食芳菊之落华”。《离骚草木史》中说“《水经注》:郦县城南,菊水注之,菊水即今名菊潭,源傍悉生菊草,所云食菊是也。《花木释异》曰:南阳甘谷水,其山上有大菊落水,从山涧流出,饮其液者多寿。合二说考之,乃知菊有落英不诬也”[3]。此外《警世通言》中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此故事中有一个情节涉及到对“秋菊落英”的看法。小说讲道苏轼去拜访王安石,在东书房,看到有一首未完的咏菊诗,前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完诗句后认为开于深秋,只会焦干枯烂,并不落瓣。于是他续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到诗后就将苏轼调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苏轼到黄州上任之后,有人送给他,他将其种在后院。有一天大风过后,他看见散落满地,才知道会掉落。对于“秋菊落英”是“秋菊的落花”观点,笔者有异议。《本草纲目》“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霜落,叶枯不落,花稿不零,味兼甘苦,性秉平和”[1]930。李时珍从秋菊本性上说其不会掉落,《西溪丛语家室旧闻》“今秋花亦有落者,但菊药不落耳。”[4]“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秋菊”毫无疑问是指野,楚国的地理条件适合生长野,况且野的特性也符合屈原那种自爱,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质量。并且野有调中止泄、破血的功能,属于菊药,自然不会掉落,所以王逸的理解有误。但在苏王和诗的故事有所例外,原因是宋朝时期,的品种已很多,况且苏轼的是友人送的,属于欣赏类型,不应是野,而且还在大风后,所以会掉落的可能性很大,与王逸的观点不同。

三、秋菊刚开出的花

吴仁杰在《离骚草木疏》中有写道“考落之义,非陨落之落。《尔雅释诂》文:m落、权舆,始也。郭璞引访予,落止为证。盖成王访群臣于庙中,谋始即***之事。邢m乃云:落者,木叶,陨坠之始,失其义矣”。[5]从句意中可得出,黄仁杰认为“落”是“始”的含义,同时他也否定邢m的说法,结合他在《离骚草木疏》中也否定沈约的观点,可得出他认为“秋菊落英”是指秋菊刚开出的花。关于“落”的含义,《屈辞精义》中作“始”,马其昶《屈赋微》认同并采用吴仁杰的观点,“落英谓始华之时”。在秋天开放,食用其刚开出的嫩花,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放入诗中看“落”解释为“始”仍有问题,这在后文会解释。

四、采摘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说“秋花无自落者,当读如‘我落其实而取其华’之落”。[6]他认为“落”不是“自落”,而是“他落”,是屈原自己弄落菊实,食用菊瓣。汪瑗《楚辞蒙引》中提道“夫落者不必自落而后谓之落,采而取之脱于其枝即可谓之落,如取露于水兰之上,亦可谓之坠也。若果谓坠之于地,则露岂可饮乎”[7],这里指出凡脱离“枝”就是“落”。这种观点把“落”得含义复杂化,屈原果真要表达采摘等意义,就会直接用与此有关意义的词,不会拐弯抹角用“落”来表示,并且“落”在诗中也没有体现出特别的意义,所以笔者按此处的“落”不应如此解释。这同时也解释了上文“落”作为“始”的含义在诗中行不通。

对于“秋菊落英”,笔者认为是指秋菊的落花,但此“落”不是“自落”,也不是洪兴祖所说的那种“他落”。这里的“落”主要是指自然风雨,动物触碰等造成的掉落。正如笔者在上文提到的,苏轼看到满地的菊瓣是在大风之后,而且《本草纲目》中记载不零落,是从的本性来讲,而并不包括其他外在条件的作用,自己不会掉落,但在外力的作用影响下是很可能会掉的。狂风暴雨或者动物的触碰都会使掉落,所以《离骚》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极有可能指的是食由此原因造成的菊瓣。此外,会掉落在古代文人的诗句中也有体现,如唐代杜甫《宿赞公房》诗“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诗中的一个“荒”字突出的掉落。私下认为屈原只是看到秋菊掉落在地的花瓣,他没有考虑秋菊的花瓣是否会掉,以及是怎样掉的。

其次,从《离骚》的写作来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两句诗中“坠”与“落”都有“掉下”的意思,只是字不同。屈原在这两句中都有想表示“掉落”的含义,但他为了避免重复使文章更具美感,他就采用同义不同字的方式。这也是屈原惯用的方式,在《离骚》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例如“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中的“搴”与“揽”都有“采”的含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中的“滋”、“树”、“畦”都有“种”的意思。此外《湘君》中也有,如“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中的“采”与“搴”也是有含义相同的一面。所以总结以上,笔者认为“秋菊落英”是指秋菊的落花。

关于诗句“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秋菊落英”,笔者认为从更符合全诗形式,以及屈原的写作特点来看,“秋菊落英”就是指由外力条件(非屈原本人)导致掉落的。也因为屈原的这句诗,后人多把屈原看作是第一个采食的人,很多文人都效仿屈原,如张耒、张虻龋现今流行茶也许就与此有关。(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明)李时珍着. 本草纲目 第1、2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929

[2]史礼心,李***注. 山海经[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125

[3]《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 续修四库全书 集部 楚辞类[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2002. 81

[4](宋)姚宽,陆游. 西溪丛语家世旧闻[M]. 北京:中华书局, 1993:104

[5]吴仁杰撰. 离骚草木疏[M]. 北京:中华书局, 1985:4

大草原的诗句篇7

一 、课程导入

首先,通过师生互动谈话,营造课堂氛围。例如:(1)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吗?谁愿意告诉大家?(2)老师也有自己的愿望,你们想不想知道?猜一猜。(3)一直以来我都想在当一名美术老师,给你们上一节美术课,你们愿意帮我实现我的愿望吗?

其次,通过课题书写,导入新课。如,这节课我们一起画一幅命题绘画作品,题目是《牧童》。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右手,给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然后,学生初读诗句,掌握学生初步的诗画结合理解程度。教学过程设计内容四点:(1)谁知道牧童是干什么的?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个人叫吕岩,写了这样一首诗,自己试着读一读(大屏幕出示诗句)。(2)谁愿意读?听了他的读有没有谁对他说两句?(3)把这首诗读通、读准是不是就能把这幅画画好?要怎样才能画好?是啊,要想把这幅画画好必须得先理解诗意才行。(4)请同学们再好好读读诗句,看看哪句能读懂,试着画一画,读不懂的地方用你学过的学习方法弄懂后,再画一画。

二、诗情画意欢乐教学过程

1.诗句的导读与画意的渲染

学习第一句,逐字讲解到整句意境的铺陈,设计以下问题互动。(1)你觉得这幅画应该先画什么?(草);(2)指名在黑板上画草。大家觉得他有没有根据诗意画?为什么?(3)“六七里”是不是确切的数字?是什么?(这里的六七里不是确切的数字,是虚指,为了突出草原的辽阔。)(4)理解“铺”。草长得怎么样?给人什么感觉?像什么?此时此刻如果你在这草原上,你最想干什么?最后,指导朗读第一句,渲染画意。

学习第二句,设计互动问题如下:(1)这画中还要画什么?笛声、晚风,谁愿意画?(指名在黑板上画)。(2)理解“弄”。(3)理解“三四声”。笛声还会怎么样?(时断时续)从哪能看出来?(三四声)三四声在这里也是虚指。

学习第三、四句,设计互动问题如下:(1)画面上还有什么?(明月)。为什么要画明月?怎么理解“月明”?这月亮明亮到什么程度?你能用什么词形容?(皓月当空、月光皎洁)。(2)还有哪里能看出现在是夜晚?(归来饱饭黄昏后)。(3)画面上还缺什么?(牧童)。牧童什么样?穿着什么?(出示:蓑衣***)。(4)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呢?是啊,他可能是累了,可能是急着躺在这草地上舒展一下筋骨,也可能是忘了,还可能是想早点欣赏这月夜美景,总之,他不脱也没有人约束他,他是多么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啊!(5)理解“卧”。诗人还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牧童此时的动作?(卧)。怎么做叫卧?还可以用什么词?“卧”妙在哪里?(写出牧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6)指导朗读三四句。这真是世上最美妙最惬意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2.感情朗读、意境体会

牧童的生活可真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眼前这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我们随着这美妙的音乐,闭上眼睛,让这一切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清风、明月,轻轻地背一背。

三、诗画之外的思想感情

如此悠闲自在地生活着正是诗人所看到的牧童,可是诗人自己却生活在乱世之中,到处兵荒马乱。当他看到这样的牧童心中是什么感受?

你们想到的就是诗人想到的,诗人不仅仅羡慕这个牧童,更向往牧童这自由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

四、小结

上述案例中,我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把枯燥的古诗学习变成了“才艺”的展示。学生的所说所画,都是他们心中所想。教学设计在课前虽有预设,但可以根据学生的表达与理解灵活变化。整个教学以绘画贯穿始末,让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保持在一个很高的点上,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大草原的诗句篇8

古诗鉴赏应赏标题,或者说不可忽略标题,因为从诗题中可以读取多样的信息。就内容上说,时间、地点、人事及景物等。都会在题目中体现出来。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了时间及事情。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讲了地点与事情。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时间与地点及事件都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贺知章《咏柳》,或景或物,从而表明写作的对象。大凡出现于诗题中的都是一些关键字词,有的表明相关物事,有的则是相关事由。因而抓住标题,对内容有一种提示作用。比如杜甫的《登高》,顾名思义,是写鼙高的所见所感。诗中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则抒发登高所感。全诗境界阔大而又感慨遥深。再如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诗中所写,是听到邻家吹笙的乐声,从而引发联想。

诗题中,还有题眼。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中的“闻笛”便是题眼。写因笛声而引发的思乡之情。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其中“喜”是题眼。诗中虽未曾用一“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有“喜”。欣赏中,对照着题目,更便于领会诗的内涵。比如郑谷这首诗:“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题为《鹧鸪》,但诗中未出现鹧鸪。若不联系题目来看,可能难以确认。但若与题目关联,则可知此种烘托的笔法之妙。题目除了标明内容外,还可见作者的感情态度。比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诗句来看多指劳作艰辛及收获不易,因而有爱惜粮食之义。但此诗的题目是《悯农》,则可见诗人的感情态度是同情民生疾苦的。标题中又可点明写诗的动机或目的。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是听说王昌龄被贬,从而表达问候。古诗中有一类无题诗最难索解,就因为没有标题。虽说无题也是一种题。但那只是变通的做法。实则题之有无,在读解上是有区别的。

诗题中,多见题材类别,诸如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怀古诗、咏史诗、赠别诗、闺怨诗、唱和诗等。比如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与《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的《送杜 少府之任蜀川》等,诗题中就有送别之义。古诗中多有唱和之作,比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和对方写的《早春游望》一诗的。再如苏轼的《水龙吟》便是“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依原作之韵来写本不无束缚,但写来却胜过原作,于此可见才力。为人熟知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一种生机活力,因而成了名句。但白居易此诗的标题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其实就是命题写作。题目为“古原草送别”,即要从原野上的春草写起,再关联到送别之义上来。但作者不仅未被题目束住,还写出了名句,于此也可见作者的诗情才思。

从题目中。又可见出诗歌体裁。比如杜甫这首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题目就叫《绝句》。又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是民歌体,即吸收了民歌的写法。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为歌行体。歌行体是七言古诗中的一类,与乐府不无关联。至如乐府的题目。诗人有借用旧题的,题目却与内容多不对应。但白居易又有新题乐府,用来指陈时事,如《卖炭翁》等。众所周知。词牌大都不对应于内容,但词往往另有标题。同样要注意标题的提示作用。有的诗词有序言,往往交代了写作的相关背景,这就等于题记了。比如姜夔的词,就多有小序,且自成有条理的小品文字,大可与词作对读。古诗鉴赏中,题目往往有引导作用,也可谓解开诗意的一把钥匙。

大草原的诗句篇9

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短歌行

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诗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就回家了。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年他41岁。从此直到他63岁时去世,再也没有出仕。我们不难发现,是出仕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多次反复,而从彭泽县令任上的“逃离”,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他之所以再三出去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有时衣食都不能周全,一是因为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然而他的天性是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事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力于清明***治。他一介文士,投身其中,并不能发挥一点有益的作用。因此,在奔波劳累的仕宦生活中,他时时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后悔的念头甚至也冒了出来。而一旦暂时脱离了官场,回到家里,亲身参加耕种和收获,让他感到无限欣悦。不过,陶渊明真正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确立自己要走的生活道路,是在辞去彭泽县令以后。如果说,此前他的诗文是动的,那么,此后则是宁静的。辞赋《归去来兮辞》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期,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想变化过程的作品。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诗的开头八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诗人真诚的自我表白,不一定是愤激之词。表达类似意思的诗句在他的诗歌里有不少,如“诗书敦宿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所谓“俗”“世情”“人间”等语,指的是士大夫之间应酬交往、官场上迎送酬酢等。接下来“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用如此愤激的语言指斥官场,在陶渊明此前的诗歌里没有出现过,它表明诗人此时已彻底醒悟过来。“尘网”一词代指官场,同时又与下文的“羁鸟”“池鱼”相应,让人自然地联想到,“羁鸟”和“池鱼”都失去了最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而诗人的处境和它们也没什么区别。“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这两种景象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陶渊明还有这样的诗句:“望云惭高鸟,临渊愧游鱼”。“羁鸟”“池鱼”两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而本性是难以改变的,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大河里,诗人也还是要归隐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以上这八句诗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到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误入官场)思归归隐田园

“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方宅”“草屋”是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诗人的要求很低,田地十余亩足矣,住所有几间草屋就行;“榆柳”“桃李”,是农村人家房前屋后常见的树木;“远人村”“墟里烟”“鸡鸣”“狗吠”是乡村里常见的景象声音;“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的是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作者笔下的田园乡村生活平淡无奇,然而这几句诗读起来有着盎然的诗意,并且能从中感受到诗人轻松、平和、喜悦的心情。

“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回应前面写自己的住处和心情:“无尘杂”,没有世俗之事的烦扰;“有余闲”,日子过得安闲舒适。正因为如此,才真正体会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快。这里的“樊笼”即上文的尘网,指官场生活,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和“池鱼”之感。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樊笼,返回大自然的怀抱,就会处处皆春,其乐无穷了。“返自然”照应开头“爱丘山”,表示自己长久的愿望到今天才真正成为现实,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大自然的一切都令人神往。二、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具体分析可参见“有关资料”中朱光潜的《〈涉江采芙蓉〉赏析》,不过可以有不同意见。

三、关于练习

一、阅读这三首诗,探讨下列问题。

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2.《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3.《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你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

设题意***:抓住一个切入点来把握诗歌的关键处和耐人寻味处。

参考答案:

1.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3.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单纯地“忧”人生短促,也可能“忧”的是别的什么。这首诗的情调开头低沉,后来昂扬。

二、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设题意***:品味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揣摩诗歌的妙处。

参考答案:

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四、教学建议

一、可向学生介绍《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间及主要内容,以使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所抒发的感情带有普遍性,加深对这

大草原的诗句篇10

关键词: 白居易诗歌 《枕草子》 影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诗而作。”他对日本文学影响尤其重大。白居易的作品在日本平安时期传入东瀛,为皇室贵族为代表的知识阶层所珍爱,学习、借鉴和模仿白诗成为时尚的风习。

一、《枕草子》中的白诗

日本重要的女作家清少纳言的随笔集《枕草子》中,据统计,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共计二十九处,被引用的白诗达到十九处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雪のいと高い降りたるを,也被人称为“香炉峰雪”段。与之对应的是《白氏文集》卷十六有《香炉峰下新卜山居》一诗:“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遗爱寺钟歌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在这则随笔里,清少纳言以“将御帘高高卷起”即“拨帘看”的行为,十分得体默契地应对中宫“香炉峰的雪怎么样啊”的发问,因而赢得中宫的会心一笑,可谓风趣十足。

清少纳言的引用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直接引用或点化白居易的诗句:卷三的第三十五段“树木的花”中有这样一段:梨花是很扫兴的东西,近在眼前,平常也没有把它附在信里寄去的,所以人家看见有些没有一点妩媚的颜面,便拿这花相比,的确是从花叶的颜色说,是没有趣味的。但是在唐土却将它当做不得的好,做好些诗文来讲它,那么这也必有道理。勉强看,在那花瓣的尖端,有一点有趣的颜色,若有若无地存在。说杨贵妃对着玄宗皇帝的使者哭时的脸庞是“梨花一枝春带雨”,似乎不是随便说的。那么这是很好的花,是别的花木所不能比拟的吧。这里是直接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一句诗,原句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二是借用白诗的语境,用口语形式表达出来。第八十一段《弹琵琶》:“在中宫休憩处的帘子前面……也可看出中宫的姿态:直抱着琵琶,穿着红的上褂,说不出的好看。里面又衬着许多件经过砧打的或是板贴的衣服。黑色很有光泽的琵琶,遮在袖子底下的情形,非常美妙;而从琵琶的边里,现出一点儿雪白的前额,真是无可比拟的艳美。我对坐在近旁的一个女官说道:‘从前人说那个半遮面的女人,实在恐怕还没有这样的美吧?况且那人又只是个平民罢咧。’”由于谙熟白居易的《琵琶行》,清少纳言在描写中宫直抱琵琶的仪态之美时,与白诗中的琵琶女作了比较。白诗的原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三是借用白诗的诗题或词句作随笔文章的题目,同时化用白诗的语境。第九十五段《南秦雪》:“将近二月的晦日,风刮得很厉害,天空也很暗,雪片微微飘落下来,主殿司的员司来到黑门大间说道:‘有点事情奉白。’我走了出来,来人道:‘是公任宰相的书简。’拿出信来看时,只见纸上写着:‘这才觉得略有\春天的意思。’这所说的和今天的情形倒恰相适应,但是上面的半首怎样加上去呢,觉得有些麻烦了……主殿司的员司只是催促,说道:‘快点,快点。’实在是既然拙劣,又是迟延了,就更没有什么可取了,随它去吧,于是写道:‘天寒飞瑞雪\错当樱花看。’颤颤地写好了,交给来人带去,心想给看见了不知道怎样想呢,心里很是忧闷。”这里所依据的还是白居易的一首诗,题名《南秦雪》,中间有句云:“往岁曾为西邑吏,惯从骆口到南秦。三时云冷多飞雪,二月山寒少有春。”在清少纳言的笔下,公任宰相的后半句诗就包含“二月山寒少有春”的意思,作者接续上句的意思,就应该是“三时云冷多飞雪”,应对得恰好好处。这种被日本人称之为“和歌”的文学样式,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代的“联句”,亦有独有的风雅之处。在这篇随笔中,不但“和歌”的诗歌意蕴来自白诗,连题目也直接借用白居易的诗题。

最有趣的是,就连《枕草子》的书名都与白居易的一首诗歌相对应。《白氏文集》中《秘省后厅》一诗云: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在这部书第三百零五段,清少纳言本人所作的《题跋》中,对此也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有一年,内大臣向中宫进献了本子,中宫说道:‘这些拿来做什么用呢?主上曾经说过,要抄写《史记》……’我就说道:‘若是给我,去当了枕头也罢。’中宫听了便道:‘那么,你就拿了去吧。’便赏给我了。我就写了那许多废话、故事什么的,把那许多纸张都写完了,想起来这些不得要领的话也实在太多了。”

二、白居易的诗词对清少纳言《枕草子》的影响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论及诗的境界时,认为诗有三境界,即物境、情境与意境。物境指的是实物表现的具体形式,而情境则是通过物境表现出来的感情,意境则更高深,指诗歌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同样的,不仅是诗歌,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概括在这三个类型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及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境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三点看;白居易的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

首先,从物境上看,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极致。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夜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清少纳言由于受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的影响就好平易浅畅,又在日本传统美学理念的作用下趋于精练,加之其为人聪慧又坦率直接,所以就形成一种简洁、清爽的语言风格,如开篇的四时之趣“春是曙,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完全的白描加一句“春是曙”,简劲到极致,又如一些判而不评的段落如“猫,以上半身全黑……”,那种“什么以什么为好”之类的句式数量不少,甚至还有纯列举性的段落如“时节以二月、三月、四……为佳”等。

其次,从情境上看,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以淡泊知足之心,对清爽自然之景,境界不算大,格调也不甚高,但自得自适之情却别有一番意趣。这种知足保和的心境,越到晚年表现得越突出:“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尝黄醅新酎忆微之》)闲适生活与诗酒人生、拂道心境全都表现在闲适诗里:“七篇《真诰》论仙事,一卷《坛经》说佛心”(《味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从中可以看出,晚年的白居易自觉致力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有意识地创造诗意的生活环境,建立一种以人文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休闲生活范式和追求游心翰墨的人文旨趣、清雅脱俗的精神享受。

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的内容主要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随想。在随想的章段中,内容不仅涉及山川草木,人物活动,还有京都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如: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不必说了,就是暗夜里,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个发出微光点点,也是很有趣味的。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到了很接近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三四只一起,两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飞去,这是很有意思的。清少纳言用轻妙而富于变化的文体,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的感觉世界。作品中充溢作者本人所感受到的四季变化的微妙之美,以及属于平安时代的斑驳的风俗世相、复杂的人情世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的瞬间之美。《枕草子》记叙了她在宫廷里的所见所闻,作者出身于中层贵族,这部作品也反映社会等级之间的不平等和对时代的忧虑。

最后,从意境上看,清少纳言的美学思想来自于对汉文学的选择性吸收和对日本传统美学理念的发挥。清少纳言家学渊源,其汉学功底不可小觑。然论对其美学思想产生影响最大者,还是白居易诗歌作品中的那部分“情致之作”,如“香炉峰雪拨帘看,杨柳新枝翻几回”、“梨花一枝春带雨”“三时云冷多非雪,二月山寒少有春”等。清少纳言从白居易那里和和歌中学到“应该在文学创作中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逻辑修饰之学使人善辩。出生于世代文官家庭的她能读汉书,对汉学的造诣颇深。汉诗对她的成长与性格也起到不小的作用。她个性中率然的一面又使她有别于“为赋新诗强说愁”之辈,超然于平安文学的“物之哀”迷雾之外。不同于当时王朝贵族们沉湎与欣赏飞花落叶的感伤情调里,而是在描写自然景物和动植物时,采取积极的态度赞赏纤细的,动态而和谐的美,企求清新明亮的世界。所表现的一种“をかし(明快)”之美,与当时王朝审美意思的主流,“もののあわれ(物之哀)”的审美思想并驾齐驱,代表日本平安王朝另一种审美趋向,开创新的美学范畴。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白居易的诗歌对于清少纳言《枕草子》的巨大影响,也可以让我们看到白诗在日本平安时期受推崇的程度。可以说,白居易的诗,已经影响到平安时期上层知识阶层的审美的倾向与行为的方式。管中窥豹,白居易的诗歌给平安文学以深远的影响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邱紫华.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43(2):58-62.

[2]高晓华,横山邦治.日本古代文学史[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4,6.

[3]王雅楠.浅议白居易对日本平安文学的影响[D].2010,6.

大草原的诗句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草原的诗句10篇

学习

年会节目策划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年会节目策划10篇,内容包括年会节目策划方案有哪些,年会节目策划合集9篇。20__年1月末二、活动地点公司大会议室、__餐厅、___KTV三、参加人数公司全员四、所需时间总计7小时五、年会主题扬帆起航辉煌20__年六、年会安排1、

学习

昆虫的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昆虫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昆虫的作文,关于昆虫的作文10篇。这本书是法国的法布尔写的,讲述了他观察昆虫的经历和他做的各种实验。第一次捧起《昆虫记》阅读的时候,不知怎么的这本书就牢牢地吸引着我,我也就深深地爱上了它,从

学习

美术实习生个人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美术实习生个人总结,内容包括美术教育实习个人总结2000字,美术网络研修个人研修总结。1.2加强人际交往与沟通计划生育***策在我国的实施,使得当前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学生也因此具有比较强烈的自我为中心感,不熟悉甚至排

学习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怎样渗透德育内容,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论文。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学习

劳动节放假通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节放假通知10篇,内容包括劳动节放假通知及温馨提示美篇,劳动节放假安排通知精选7篇。经公司研究决定,2021年五一放假调休假期安排如下:5月1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5日(星期天)、5月8日日上班。希望全体员工在节假日外出

学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阅读教学时要把学生带到教材所指的情境中,达到作者、文本、读者的情感水融,就要牢牢抓住“情感”这一主线,精心设计,把握契机,扣动学生

学习

幼儿园音乐教学反思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音乐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音乐云朵反思,幼儿园大班音乐律动的反思。引言:音乐艺术主要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这门艺术与其他器乐演奏的表演艺术是不同的。它天生的长在人体的内部。(1)音乐学习步骤的简

学习

易经入门学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易经入门学10篇,内容包括易经基础入门十讲,易经入门知识100条。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主要与该生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密切相关,但由于个人、社会、家庭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

学习

小学生素质教育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素质教育,内容包括小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心得,小学生素质教育学习笔记。素质教育步履维艰人的素质本来就是一种综合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但它的确又时时刻刻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起着作用。目前,什么是高素质的小

学习

马说练习题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马说练习题10篇,内容包括马说原文拼音版,文言文马说和大道之行练习题。如今可以称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之一。在***费保障的基础上,尝试20多年的实兵交战模拟系统正在得到推广。在总参***训部副部长马开平少将看来,朱日和基

学习

三句话情书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三句话情书10篇,内容包括30句情书,完美情书三句话。段的训练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由句向篇过渡的桥梁。教材对段的训练要求是:能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段。学会分析理解自然段,并懂得一些基本常见的段式。要注重练习写片

学习

三八妇女节快乐祝福语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三八妇女节快乐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三八妇女节给妈妈的祝福语,三八妇女节祝福语送给老师。4.岁月的流逝能使皮肤逐日布满道道皱纹,我心目中的您,是永远年轻的妈妈,是勤劳勇敢的伟大女性。远方的我祝您春节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学习

志愿者团课总结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志愿者团课总结,内容包括团课总结十九届六中全会,关于志愿者团课感悟。2、志愿者积极开展***建带团建活动,协助团总支带领团员学生开展重阳敬老、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团总支各项实践活动有声有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志愿开展

学习

大熊猫可爱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熊猫可爱10篇,内容包括介绍大熊猫的可爱,大熊猫可爱吃货。熊猫是哺***动物,能直立行走,也能攀登树木,熊猫走起路来非常可爱,摇摇晃晃地,好像站不稳似的。熊猫喜欢吃竹叶,竹笋。生活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是我国的国宝。我们要好好保

学习

母亲节的诗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的诗句,母亲节诗句最短的。4、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李商隐《瑶池》5、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欧阳修《画地学书》6、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诗经《小雅蓼莪》7、父母吞声哭,禽

学习

看破红尘的诗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看破红尘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看破红尘最佳诗句,看破红尘的佛语禅心诗句。两髯背立呜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呜篷下坐。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1.首联是怎样写出两

学习

诗句分类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诗句分类10篇,内容包括诗句分类大全摘抄,各类诗句汇总。古体诗主要分为两类: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古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古诗。七言古诗中,有的句句都是七个字。古体诗有的七字句中,也会杂有三字句、四字句、九字句。这类古诗

学习

有关马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马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有关马的诗句有哪些,马的诗句古诗大全。左甜:汉武帝刘彻的《天马歌》是一首专门咏马的诗篇:太一贡兮天马下,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此诗咏天马,形神兼备,堪称中国诗歌史上较早的一

学习

淡然的诗句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淡然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淡然诗句集锦,淡然的诗句100首。东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却流传千古而不衰,千百年来,历尽岁月的涤荡,始终为人称道,对后人影响极其深远。正如元人金好问所赞:“一

学习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中秋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佳句,中秋节的诗句最经典的。画面感强,生活味浓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乡村秋景中三个典型的场景——幽谷农家、江面渔人、草野牧羊女,以蒙太奇般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场地,用不同的

学习

中秋佳节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佳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中秋佳节思念妻子的诗句,中秋佳节思念亡人的诗句。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学习

描写雪的诗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雪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雪的诗句小学,描写雪和花的诗句。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3、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4、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