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家乡10篇

莫言家乡篇1

【关键词】莫言;故乡;创作;高密东北乡

中华民族是一个乡土意识浓厚的民族,很多作家的作品中总是流露出对故乡深切的怀念与渴望,作家对故乡的构建更是屡见不鲜,如鲁迅笔下的“绍兴乡村”,老舍笔下的“北京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陈焕新先生认为作家的“乡土情结”对于乡土作家文学观念的形成,创作方法的选择,艺术境界的追求,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高密东北乡”不仅是莫言的故乡,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符号,莫言作品中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这个舞台上。莫言对其有着极其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他说:“我曾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领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高密东北乡”是指高密县城的东北方向的几十个村庄,它是莫言的小说中永恒的背景。莫言曾说:“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理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高密位于一望无垠的昌潍大平原与山峦起伏的胶东半岛交接之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造就了山东人民的强悍的体魄和粗犷豪放的性格,也给莫言的创作注入了原始的野性。高密东北乡不仅用山川河流哺育了莫言,还用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淳朴的乡土人情滋润了莫言的内心。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讲故事前辈蒲松龄的故乡。莫言坦称自己是蒲松龄的传人,他的作品中的《生死疲劳》的框架就是从蒲松龄的《席方平》中借鉴来的,其中轮回转世和人兽交替,充满了鬼怪色彩。

故乡是莫言无形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他创作的源泉,里面凝聚着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生命的体验。莫言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常常呈现出种复杂而矛盾的感情,既有对纯真与欢乐的怀念,同时也包含着对童年孤独和饥饿的感受。莫言的童年大部分都是在高密的乡村度过的,这是个交通闭塞、地广人稀的地方,村庄里有不少善于讲故事的人,他们所讲诉的历史传奇、妖狐鬼怪就成了莫言后来的创作素材,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也一直伴随着莫言的成长。莫言从小辍学放牛,长期的孤独让他对大自然的万物都有了亲切的情感,这也培养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喜欢自言自语的习惯。在那个物质及其贫乏的年代,饥饿使得莫言过早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每天吃三餐肥肉馅饺子成了莫言最初的创作动机,他的作品中也总是忘不了饥饿给人带来的痛苦。童年的生活给莫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莫言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经典的儿童形象,如《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小黑娃,《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丰***肥臀》中的上官金童等。

许纪霖说“传统的乡村知识分子是自然的、草根的、本土的, 与土地有着无法割舍的关联,他们是地方的、封闭的或半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的时间脉络为其历史的根源。”作家与故乡不仅是血与肉的联系,还有着精神上的联系。莫言是一个有着浓厚的归根意识和恋土情结的作家,他因为经常传达出对乡土文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被归类为“寻根作家”。故乡是莫言摆脱不了的精神纠缠,他在《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中有提到自己对故乡的复杂又矛盾的情感。他曾经作为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高密东北乡这片贫瘠的土地充满了仇恨,于是他逃离故乡应征入伍,然而当他离家三年重返故土时,他的心中却充满了难言的激动,这时他就隐隐感觉到了故乡对他的制约。部队转业后虽然莫言定居在北京,但他的根依旧在高密,故乡生活中的一切都深深地存在他的记忆中。莫言不断地从故乡的记忆中汲取营养,并加以丰富的想象改造和加工。他的故乡记忆还包括后来返乡的经验,他对故乡的记忆在不断地叠加和深厚。

故乡给莫言提供了无数的创作灵感和自由,同时也在他作品中烙下了不少印记。莫言那滔滔不绝的狂欢话的语言,就带有明显的乡土气息,保存了民间话语淳朴

的风貌。莫言在《檀香刑》中大肆渲染的哀婉凄凉的“猫腔”,就是莫言对故乡声音的记忆。莫言的创作实际上是凭借着对故乡的回忆,寻找故乡的一个过程。莫言在高密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他写自己的村庄、家族和历史,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人物体系:《红高粱家族》写了“我爷爷我奶奶”那一辈人的故事,《丰***肥臀》写了“我父亲我母亲”这一代人的故事,《蛙》写了“我姑姑”的故事,《生死疲劳》又写了“我”这一代人的故事。莫言的作品不仅描绘了高密东北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民风民俗,歌颂了人们淳朴、旺盛的生命力,其间还渗透着他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莫言的代表作《丰***肥臀》就是一部献给大地和母亲的史诗,他通过展示山东高密的一位普通农妇上官鲁氏的生命受难史,热情地歌颂了“母亲”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巧妙地展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这其间的历史变迁。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坛掀起了莫言的研究热潮,高密也成了中国文人所向往的圣地,然而真实的高密和莫言小说中的高密相差甚远。莫言的《红高粱》中描绘了大片沧桑辽阔的红高粱地,其实70年代以后,高密就已经难寻高粱地的踪影了。在莫言的文学世界里,“高密东北乡”不是一个狭隘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开放的无边的文学概念,是一种文学的情感的反映。莫言的创作是以生活经验和故乡回忆为主要来源,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各处收集到的人物、故事等都移植到故乡中,建造自己独特的文学王国。莫言对故乡保持着既贴近又疏远的审美距离,他说“高密东北乡是在我童年经验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一个文学的幻境,我努力地要使它成为中国的缩影,我努力地想使那里的痛苦和欢乐,与全人类的痛苦和欢乐保持一致,我努力地想使我的高密东北乡故事能够打动各个国家的读者,这将是我终生的奋斗目标。”莫言对故乡的留恋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他坚持“作为老百姓写作”的民间立场,在展示高密的自然风光、乡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更广泛和普遍的意义,这充分地展示了莫言的大抱负。

莫言心中凝聚着对故乡深沉而又炽热的情感,故乡对莫言而言“是一个久远的梦境,是一种伤感的情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高密东北乡是莫言的心灵归宿,是他灵魂深处“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他通过写作构建了他的文学故乡,并实现了对故乡的回望。

【参考文献】

[1]莫言.莫言讲演新篇[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莫言.莫言对话新录[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莫言.莫言散文新编[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莫言家乡篇2

莫言所持的基本上是卫护乡村和为乡村代言的立场。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创作始终集中于乡村这片领域,并表现出对乡村不离不弃的深厚情感。莫言的创作时间长达30余年,除了在1990年代短期涉足城市底层生活,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画。乡村的现实和历史,是莫言创作关注的绝对中心。而且,在这些作品中,莫言传达出对故乡乡村深切的关爱之情。在创作谈中,莫言总是将故乡当作自己最重要的创作源泉,毫不掩饰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在创作中,莫言也始终以同情、理解和歌颂作为对乡村的基本态度,特别是对乡村的普通农民大众,莫言更是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心,对其苦难寄予深切同情,对其道德品质给予充分肯定。其次,表现在他对农民和乡村文化的深切认同和卫护态度。莫言曾经这样批评社会上流行的批判农民的观点,为农民进行辩护:“中国小生产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狭隘性’,与封建主义并不是一回事,狭隘是一种气质,是一种心理,它与一定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因果关系。农民中有狭隘者,也有胸怀坦荡、仗义疏财,拿得起来放得下的英雄豪杰。而多半农民所具有的那种善良、宽容、乐善好施、安于本命又与狭隘性恰成反照。而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中、‘贵族’阶层中,狭隘者何其多也。难道西方发达国家,小农经济消失多年后,狭隘这种心理状态就绝种了吗?”且不说莫言观点的对错,其对农民和乡村文化的卫护姿态是毋庸置疑的。同样,在以“红高粱系列”为代表的作品中,莫言对乡村精神进行了大力的张扬,肯定农民们质朴真诚的生活态度,讴歌乡村所蕴含的粗犷坚忍的生命力。

当然,莫言创作的乡村立场,不是对乡村无原则的维护,也不是故步自封的自我满足,他力***以客观和开放的姿态来看待乡村,既以乡村立场为基本出发点,又蕴含更深远的关注,从而实现了对单一乡村视野的发展和超越。其一,这表现在他对乡村关注的全面和深入上。莫言不只在现实层面关注乡村,他更着力于文化、精神和艺术层面,力***多方位地吸取其精华,表达其声音。他的创作涵泳于现实、历史、文化的多个领域,抵达苦难、希望和梦想的复杂精神空间。全面和深刻,能够避免视阈的局限,更容易实现理性和客观。其二,这表现在他的乡村立场既立足于乡村之内,又出乎乡村之外,具有超越意识。莫言的创作开始于1980年代,越来越开放的环境使他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和接受外来文化,因此,他的创作在一开始就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乡村的认识上融合了现性意识,艺术上更是广泛吸收现代西方文学的许多因素。这样,莫言的作品能够更彻底而深入地进入乡村内部世界,既能代表乡村现实和文化发言,传达出乡村自我的声音,又能够不局限于乡村,在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宏观的世界里驰骋。

因此,莫言的创作中并不乏对乡村的揭露和批判,不乏对乡村世界的理性审视。他不只是表示对故乡的爱,也曾经表达过对故乡的“恨”,虽然这种“恨”实质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但爱与恨的复杂交织也体现了莫言对故乡卫护中包含着批判和否定的因素:“我无法准确地表达我对故乡那片黑土大地的复杂情感,……我在那里生活了整整二十年,那里留给我的颜色是灰暗的,留给我的情绪是凄凉的……离开故乡之后,我的肉体生存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我的精神却依然徘徊激荡在高密荒凉的土地上。对高密的爱恨交织的情愫令我面对前程踌躇、怅惘。”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对乡村勇武精神没落的感叹,也有对泛滥于乡村、与贫穷相伴随的罪恶的无情揭露,更有对各种横行乡里、欺压弱者的权势者的有力鞭挞。

深入而具有超越性的创作立场,也使莫言的创作具有了独特的价值高度,抵达了文学的深远境界。简要地说,莫言文学创作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们能够深刻而全面地表现了中国乡村的现实和文化精神,并进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独特的生活、文化和精神,而且,它们又能够超越具体的环境和个人,表现出更深远的人类关怀。

乡村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形态和基本方式,乡村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之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乡村的主体——农民一直处在社会的底层,并始终以沉默者和社会底层的形象存在,他们的生活和文化被各时期的历史记载(特别是封建社会的各种“正史”)所忽略和遗忘,现代文化和文学也始终以俯视的态度看待它,没有充分地展现它的形象和意义。莫言以苦难和梦想为切入点,通过对现实与幻想两个世界的构造,展现了中国乡村独特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苦难”是莫言乡村表现的主要内容,他的作品对此作了多方面的表现。其早期创作主要表现现实层面的苦难。如《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等作品,多以成长中的童年或少年为视点,展现乡村的贫穷和苦难,以及在它们催生下的罪恶。典型如《透明的红萝卜》,通过一个被苦难所浸渍的乡村孤儿小黑孩的眼睛和心灵感受,揭示了特殊***治时代农民生存的艰难和无边的苦难。正是苦难,滋生了作品中的罪恶和伤害。近年来,莫言的作品更多集中于乡村历史苦难。如《檀香刑》,书写了封建时代的酷刑,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封建***治对于人性自由的残酷禁锢。再如《丰***肥臀》,结合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展示了农民无可逃避的苦难命运。当然,乡村不只是苦难的渊薮,它也有自己的希望和幻想。对这方面的表现也是莫言乡村书写最光彩夺目之处。他的成名作《红高粱》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作品从民族战争和爱情两个最能张扬精神力量的角度,集中地表现了中国乡村生命力的原始、顽强和活力,以及壮烈的牺牲精神。它所表现出的激情、浪漫和壮烈,是中国乡村梦想的集中体现和大爆发。

苦难与幻想有很大的差别,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又往往交织在一起。苦难促生幻想,幻想的映照下苦难更显沉重。莫言的许多作品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表现。《丰***肥臀》是将乡村幻想与苦难结合得最为典型的作品。小说的主题之一是写母亲的苦难,写“母亲们和她们的儿女们在这片土地上苦苦地煎熬着、不屈地挣扎着,她们的血泪浸透了黑色的大地又汇成了滔滔的河流”。并试***以之来折射中国的百年苦难历史,但同时,它又“站在了超越阶级的高度,用同情和悲悯的眼光来关注历史进程中的人和人的命运”,对母亲旺盛的生殖力和顽强生命力进行讴歌,认为“丰***与肥臀是大地上乃至宇宙中最美丽、最神圣、最庄严,当然也是最朴素的物质形态,她产生于大地,又象征着大地,……”作品杂糅了幻想与痛苦,也体现了爱和痛到达极致后的冷酷,将博大的温情与残酷、死亡和暴力糅杂在一起。

通过这些表现,莫言展现了独特的乡村生活世界。它质朴、粗犷,甚至显得有些粗野狂放,但却无疑是真实和实在的。而且,通过苦难与幻想两个具有张力内涵的书写,这些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乡村的复杂和多样,莫言的艺术才华也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现。

莫言描画的乡村世界是具体的,对乡村、对农民的关怀也是真切的,正是在这种真切和具体里,莫言深化和提升了自己的文学世界。正如艾略特所说:“任何一位在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作家都应兼具这两种特征——突发地表现出来的地方色彩和作品的自在的普遍意义……”文学对人性的表现,对人类的普泛关注,都不是抽象的,它们都只能建立在具体的关注之上。换言之,只有(也只要)将具体的关怀做到深刻和真切,才能够实现更普泛而深远的人类关注。莫言的关注点是中国乡村和农民,但他在其中赋予的却是深远的人道主义关怀,是从一个个具体的人的角度来展示他们的命运,表达自己的同情和理解,因此,这些关注超越了具体的环境和对象,实现了更深远的价值意义。以《蛙》为例,作品所写的计划生育故事可能是中国特有的,但其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批判精神却具有超越国界和时代的意义,因此,这种对乡村困境和苦难的书写中蕴含着更普泛的生存关注,对弱者遭遇的同情和对强权的批判中蕴藏着更深远的力量。

莫言家乡篇3

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作品打动了世界。他的作品广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莫言的获奖,表明世界文坛对中国文学的肯定以及对中国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他的魔幻想象力通行世界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对于莫言小说的特点,诺奖评审委员会的颁奖词描述得很准确。莫言的想象力极其丰富,作品的传奇色彩异常浓郁,对拉美文学魔幻手法的借鉴与运用,使其作品具有相当的历史感,对历史的评价也有其独特的视角,这是他作品的鲜明特点。

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各种现当代文学流派涌进中国,给中国文坛与当代文学带来了不少影响。福克纳和马尔克斯成了莫言在小说技法上开窍的两位重要导师,开阔了莫言的视野和魔幻想象力。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与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和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小镇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寓意。但是“到了1987年我已经意识到必须‘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他们,否则就像挨着两座火山,会把自己给灼烧了。”莫言获知得奖后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这样回忆。他是一位既能接纳、借鉴外国先进创作技法,又能扎根本土、为我所用的中国优秀作家。

台湾知名作家龙应台说:“莫言的想象力,既泥土又狂野,既荒诞又现实。他多有魅力,一开口就迷倒所有人。莫言的魔幻写实和想象力,比较容易激发外国人的想象。”从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发表后震惊文坛起,莫言作品所提供的中国经验、诡谲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以及充满意象、诗意和幽默的独特叙事,都令人赞叹。

莫言此次获奖得益于他的作品已经被大量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不仅仅是英语,还包括很多其他语种,莫言的作品被译成20多种外文、100多种版本,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行,在西方传播比较广泛。以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机构所在地瑞典来说,莫言就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三部代表作被西方汉学家陈安娜用瑞典语翻译出版。对于外界对她的推崇,陈安娜非常谦虚,她说:“谢谢大家!请别忘记,莫言有很多译者,文学院也看了不同语言的版本:英文、法文、德文等。”就翻译水平来说,莫言的作品翻译水平非常高。

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

莫言的想象从来不脱离现实。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通过一个乡村妇科医生来反思计划生育、代孕生子等社会问题。在莫言老家山东高密东北乡,“姑姑”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接生婆—这便成了《蛙》的主角;《檀香刑》通过描写暴力、酷刑和苦难,来警醒世人抑制欲望和邪恶。

“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莫言出生于山东高密。他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的复杂情感,他因此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红高粱家族》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获得国际大奖;长篇小说《蛙》2011年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从《白狗秋千架》里把老家变成“高密东北乡”开始,《秋水》里,他再度触摸这片土地。至此,《红高粱》《丰***肥臀》《蛙》,他的几乎所有优秀作品,都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有意识地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今年57岁的莫言1981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三十年来,他摒弃浮躁与诱惑,潜心文学创作,以乡土中国为原型塑造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张力、寓言式的而又蕴涵深厚历史感的世界。

《檀香刑》曾获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获奖词写道:“莫言的创作一直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本,应该归之于莫言的感觉方式有着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的《四十一炮》获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颁奖词中说:“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抵达的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隐秘腹地。他的笔下的欢乐和痛苦,说出的是他对民间中国的基本关怀,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他的文学性格既天真又沧桑;他书写的事物既素朴又绚丽;他身上有压抑不住的狂欢精神,也有进入本土生活的坚定决心。这些品质都见证了他的复杂和广阔。”

莫言是用世界的眼光,讲中国的故事。他讲述的中国故事,洋溢着浑厚的人类情怀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正是那种浓烈的乡土气息让西方读者感兴趣。莫言“民间创作”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加上运用大量的现代主义文学技巧,使他的作品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他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关怀和深刻挖掘,他的作品的乡土性、丰富性;文学艺术上的魅力很完整地呈现了出来,于是打动了评委们,也打动了西方文学同行。这是他独有的成就。由此也充分说明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

外媒热评莫言文学成就及其作品价值

对于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外媒十分关注,不仅纷纷在重要位置予以报道,更对莫言作品作出高度评价,称其获奖为中国文学融入世界创造了良好契机。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作家莫言凭借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对农民生活的描写备受好评,他在西方最出名的作品是《红高粱》。报道引述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彼得·英格伦的话称,莫言的作品出色地审视了中国社会,是“福克纳、拉伯雷与狄更斯的混合体”。

莫言家乡篇4

莫言的作品和他的面相一样,透着一股质朴且踏实的乡土味儿,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煽情的故事情节,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文字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这种乡土味儿正是作品的民族指纹。台湾知名作家朱天心说,“莫言的书充满能量,他永远在生活现场”。这个现场主要在高密。从莫言的人生经历与笔下作品来分析,应该有三个“高密”:一是自在自为的高密,二是童年和青年时代记忆中的高密,三是作者想象中的高密。正是这三个“高密”共同组成了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在《白狗秋千架》中,莫言首次使用了“高密东北乡”这一乡村概念,也从此确定了他的创作背景。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

“高密东北乡”既是莫言故乡的实际所指,也是莫言系列作品发生背景的文化代码,对莫言有着至高无上的现实与文学的双重意义。作为莫言的生养之根,莫言曾经这样写道:“高密东北乡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古老、偏僻而闭塞的高密东北乡,成了实现其雄心勃勃的文学计划的地方,正如托马斯·哈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部约克纳帕塔法县一样,同样相似的还有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这些作家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在这个意义上,莫言与上述这些作家是比较接近的。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在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中,一个大男孩,因为偷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捉,为了索回那双三十四码的大鞋,能多穿好几年的大鞋,他当着数百名民工的面,向的画像请罪,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和凄凉感,以及小黑孩超常的感觉,都在高密东北乡的世界里回荡着。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生亦疲劳死亦心酸之后的《蛙》。是他的第一部社会问题的长篇,一部在“人类灵魂的实验室”里“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的长篇。借助于书信的形式,莫言在打开叙事主人公“蝌蚪”的内心生活时,也找到了一种挖掘表现罪感心理和忏悔意识最为自由灵活的叙事方式,他酣畅淋漓的叙事话语由此指向了作家自身的负罪感,照亮内心的黑暗,反思共和国60年的复杂历史,让他的“高密东北乡”走向更为辽阔的审美空间,而不仅仅是地理和植被意义上的简单移植。

《丰***肥臀》既是一部献给中国母亲的颂歌,也是一部饱含浪漫色彩和历史伤痛的小说。莫言想借助这部小说表达他对母亲和大地、对饱经沧桑、饱受蹂躏的20世纪中国人民的景仰。小说塑造了上官鲁氏这个母亲形象,她活到了95岁,经历了20世纪各种***治、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磨难,艰难地生育了8个女儿和1个儿子。作品在颂扬上官鲁氏坚韧、牺牲、奉献精神的同时,也尖锐抨击了封建男权社会里的“人种”意识与香火观念,堪称反思并抵抗懦弱的精神自传。

“高密东北乡”:中国乡土的真实缩影

与一般“乡土文学”不同,莫言笔下所展现的是另一个中国农村:古老的、充满苦难的农村。这不是一个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时期乡间,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它的文化与它的苦难一样恒久、古远。时间滤去了历史阶段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的特征,而将生活还原为最为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在物质化的生存方面,中国农民饱受苦难。他们的生存苦难与他们的文化传统一样古老,比任何其他的文明形式(无论是宗法制的还是公社制的)更接近他们生存的本质。这正如莫言在早期作品《售棉大路》中所描写的那样,丰收的农民喜气洋洋地交售棉花,同时却依然饱受着恶劣的生存条件所带来的痛苦。这种痛苦,就如同那位卖棉的姑娘因月经来潮所感到的生理痛苦一样,是与他们的生命本身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肉体生命的一部分。这一点,只有深谙农民生活本质而不被一般文化观念所迷惑的人,才能深切地感受得到。

莫言家乡篇5

1985年莫言以家乡为背景的《透明的红萝卜》引起好评,正好为彼时方兴未艾的“寻根文学”提供范例。论者早已指出“寻根”不是简单的文学写作,而是“”以后文化反思运动的一环;所谓的“根”既有国族命脉的寄托,也有反求诸己的警醒。那伤痕累累的土地在此成为重要的历史/心灵场景,唤起又一代共和国子民的“原初的激情”(primitivepassions)。[2]

但“寻根”仍不足以形成一片文学风景;是与“寻根”相随而来的“先锋”运动号召才真正为其灌注了活力。“先锋”意味主题上的冲破禁忌,形式上的推陈出新。流风所及,文坛出现大量实验作品,从余华到残雪,马原到韩少功,苏童到王安忆等都是个中好手。我们今天回顾20世纪下半叶的文学好景,仍不能不以此为最。

莫言的意义正在于他躬逢其盛,同时与“寻根”“先锋”书写挂钩。《红高粱家族》以后,他的作品不论是中规中矩的《天堂蒜薹之歌》或是刻意求变的《十三步》,都能表现其人丰沛的想象力及长江大河般的叙事能量。莫言的创作高峰是1992年的《酒国》。在其中他创造了一个恶托邦,让一群诡异荒唐的人物吃尽喝绝又拉撒无度,充满末世的冲动;同时他又反思小说作者出入虚实,嬉笑怒骂的位置。这真是奉酒神(Dionysian)之名而作的小说。[3]多年以后,我们才明白此时的莫言已经为后来的社会先行写下一部寓言。虽然莫言之后的长篇小说各有创新,以讽刺和幻想的力道而言,我认为皆未超过《酒国》。《生死疲劳》中的蓝千岁和小说家莫言的塑造,其实就有《酒国》人物的影子。

莫言自陈他的创作受到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中国的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和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iáMárquez)的影响;前者诡秘繁杂的家族传奇叙事,后者天马行空的魔幻写实技巧,在他的作品里都有迹可循。然而更值得注意的影响来自中国的文学叙事传统,从古典演义说部到晚清讽刺小说,从上世纪40年代延安流行的民间文学、说唱艺术再到50年代的***历史乡土小说,构成了莫言写作最重要的资源。这里的枢纽人物是赵树理(1906—1970)和孙犁(1913—2002)——他们是共和国***以前的“寻根”和“先锋”作家。

莫言如此翻转当代乡土叙事,其实碰触了两个更深刻的问题,就是如何定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如何处理民族形式。我曾经多次讨论“乡土”作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主轴之一,并不仅只显现现代作家的乡愁症候群而已。“原乡”的召唤必须以“原道”为后盾,而写实和现实主义成为最重要的中介形式。[4]现实主义强调以文字对应客观世界,从来是***文学的重头戏。现实不但应该被描写被铭刻,更应该被改革塑造,而现实的终极实践正是真理的不证自明的时候。书写现实于是成为一种编织历史,通往神话时刻的手段。从上世纪30年代到当代,左翼文论对“何谓现实”的不断辩证因此绝非小题大做,关键恰在于如何为那不可说,也说不尽的神圣***持续进行命名的工程。

乡土叙事,现实主义,民族形式:我们至此更为理解莫言在当代中国小说里的书写位置。他继承了共和国***以来的重要文学命题,但也同时扭转了这些命题的向度。

近年莫言对这些命题的自觉愈益明显;写于千禧年之交的《檀香刑》采取山东民间猫腔(茂腔)的讲唱形式,重述庚子事变在胶东爆发和镇压的始末。莫言一向擅长将大历史还诸民间,写出另外一种层次的现实,而《檀香刑》更是刻意以声音——代表乡土的猫腔对照代表现代文明的火车引擎——作为基调,[5]将一场***定调的民族“史诗”化作匹夫匹妇飘荡在荒野之间的呜咽。

《生死疲劳》的野心更大,不再集中于一项历史事件的意义,而更思考历史的定位与意义。在《生死疲劳》里,莫言延续他所熟悉的题材,但视野更为奇特。他要写出中国北方农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翻地覆的改变,不仅从人的角度写,更从畜牲的角度写。故事的主人公地主西门闹在***前夕的运动中被处死,怨气冲天,堕入畜牲道,化身驴牛猪狗猴一再回到纷纷扰扰的人间,也因此看尽新中国的怪现状。

借着说书人的口吻,莫言告诉我们理解乡土可以是社会主义的田园乌托邦,也可以是凡夫俗妇存身的大千世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所以逼真,是因为从魔幻想象汲取了养分———不论是(前)社会主义的魔或是后社会主义的幻;而民族形式的活力根本就是新旧杂陈的积累和生生不息的创造。折冲在共和国当代文学的可能与不可能之间,莫言所面临的困境和他所寻的出路应该持续吸引关心当代文学的读者。

《生死疲劳》那样流畅的说书形式和世故姿态写作不能不使我们想到赵树理一辈的贡献;而莫言能够粗中有细,点染抒情场面,让他有了向孙犁致敬的机会。除此,小说的灵魂人物单干户蓝脸的朴实固执,不正是《创业史》里梁三老汉的翻版?但莫言心目中的山乡巨变只凸现了农村改革后的乱象;他最好的抒情片段竟留给故事中的畜牲们。像是第六章西门驴的坠入情网,第二十章西门牛杀身成仁都是精彩的例子。《生死疲劳》既然以六道轮回为主题,自然暗示了叙事乃至人生的重复节奏与徒然感。比起《创业史》《红旗谱》到《金光大道》所承诺的“雄浑”(sublime)史观,[6]莫言要让我们了解***大业下“疲劳”的真谛。他的小说嬉笑怒骂,务以身体的变形、丑化为能事,则是犹其余事了。

莫言的长篇写来一向酣畅淋漓,《生死疲劳》尤其如此。小说总长将近50万字,莫言自谓43天之内一气呵成;每天1万字以上的产量十足惊人。[7]但另一方面,莫言强调这部作品的构思是40年以上的结晶,而他能够速战速决,竟是因为放弃计算机,选择传统方式一字一画的笔耕。在一片轻薄短小的写作风潮中,莫言刻意朝厚重密实的方向用力;他回到“手工活儿”的节奏,反而慢发先至。《生死疲劳》因此不只以大部头取胜,更充满对小说写作从速度到密度的反思。

《生死疲劳》一开场就极能吸引读者兴趣。西门闹多行不义,家破人亡,显然沿用了《***》的模式。在当时的环境下,所有七情六欲、蝇营狗苟原来应该一扫而光。事实恰恰相反。一个强调无欲则刚的社会其实逗引出各种欲望,“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背后尽是人面兽心———或兽面人心。莫言让主人公六入人畜轮回,与中国一次又一次的神圣运动相互见证,讽刺意***,呼之欲出。同时他又暗示农村社会的生产结构虽然发生巨变,但固有的习性和韧性依然存在。莫言以佛经的“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为全书揭开序幕,颇有超越众生表相的用心,但小说叙事效果热闹有余,却似乎尚不足以印证更深沉的宗教启示。尤其后半部急于交代情节,未免有虎头蛇尾之憾。这是莫言的老毛病了。

吴义勤先生等曾以《生死疲劳》为例,指出莫言是当代中国小说极少数能够听任想象驰骋、挥洒自如的作家;他的小说代表“一种完全没有任何束缚和拘束的,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8]吴的品评有夸张之处,毋宁说充满反讽,但他仍点出莫言现阶段的特色。

其实《生死疲劳》卷首不讲自由,而讲自在———“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尤其耐人寻味。“自由”的哲学意义我们在此无从辩证,但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的名言“文学就是自由”可以作为参照。[9]小说既是虚构游戏,理应创造***和变化的空间。一个世纪以前,新小说的开始的动力正是瓦解国家和个人主体的禁锢。何以到了新世纪,莫言又提出了“自在”的话题?比起上个世纪末的狂欢、解构等“后学”口头禅,两位作家书写“自由”———以及自由的对立面———又代表什么意义?吴义勤从现当代中国***治、意识形态、文类对小说的局限来谈论莫言新作的***意义;陈思和则点出《生死疲劳》纯任自然的民间情怀。[10]而《生死疲劳》的偈语“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更投射超越此世的愿景。

在《生死疲劳》的后记里,莫言又提出小说必须有“大悲悯”。悲悯不是听祥林嫂说故事,因为“苦难”太容易成为煽情奇观;悲悯也不必是替天行道,以致形成以暴易暴的诡圈。“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能真正产生惊心动魄的大悲悯。[11]换句话说,唯有对生命的复杂性有了敬畏之心,小说的复杂性于焉展开。《生死疲劳》里人物和动机的千回百转,就是最好的例子。据此,悲悯也是写作形式问题,因为一旦跨越简单的人格、道德界线,典型论、现实论的公式就此瓦解。莫言更认为“小说”之必要,正在于它有其他媒介所不及的救赎力量;长篇小说如此兼容并蓄,繁复纠缠,绝不化繁为简,就是一种悲悯的形式。

只有在以上的两项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得以重新看待小说和历史与记忆的辩证。莫言的作品大开大阖,一向被当做是颠覆历史的范本。《生死疲劳》依然沿着同一路数,但对历史起承转合的幽微神秘处有了新解。他写50年的农村社会主义***,融入了世俗佛教的因果轮回和章回小说的下回分解,仿佛现实只是生生世世的一环,又一次故事———和历史———的开始或结束。故事中的冤鬼西门闹拒绝忘记过去的故事,但每一次的投胎转世却使他记忆的方式和内容产生异化。量变带来质变,到了小说的结尾,不该忘却的和本应记住的形成复杂网络,不断释出正史和“大说”以外的意义。莫言似乎暗示,60年的共产***历史并不轻易被解构,但历史要如何“***”,不正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顾名思义,莫言的笔名意味“莫/默”言:不说,无可说,不能说,或者欲辩已忘言———不必说。这里也有一层更深的“失语”的含义,不论是心理的创伤(无言以对?),社会道德的制约(人言可畏?),或是***治的禁忌(莫谈国事?),都让作家讳莫如深起来。然而莫言小说给我们的印象却恰恰相反;仿佛他有千言万语,不吐不快,于是一发即不可收拾。如他自陈,长篇小说的形式才最能显现他的能量。[12]噤声莫言的另一端因此是妄语狂言的冲动。《生死疲劳》第十七章回目说得好:“狂言妄语即文章”。这一收一放之间造成的张力,正是莫言创作最大的本钱。

注释

[1]根据拙作《狂言流言,巫言莫言》改写,见王德威、陈思和、许子东编:《一九四九以后》(香港,牛津,2010),1—21页。

[2]ReyChow,犘狉犻犿犻狋犻狏犲犘犪狊狊犻狅狀狊:犞犻狊狌犪犾犻狋狔,犛犲狓狌犪犾犻狋狔,犈狋犺狀狅犵狉犪狆犺狔,犪狀犱犆狅狀狋犲犿狆狅狉犪狉狔犆犺犻狀犲狊犲犆犻狀犲犿犪(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5),p.26.

[3]见我的讨论,《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二十家》(台北:麦田,2002),251—268页。

[4]DavidWang,犉犻犮狋犻狅狀犪犾犚犲犪犾犻狊犿犻狀犜狑犲狀狋犻犲狋犺犮犲狀狋狌狉狔犆犺犻狀犪:犕犪狅犇狌狀,犔犪狅犛犺犲,犛犺犲狀犆狅狀犵狑犲狀(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2),chapters6,7.

[5]莫言:《檀香刑》(台北:麦田,2001),3页。

[6]BanWang,犜犺犲犛狌犫犾犻犿犲犉犻犵狌狉犲狅犳犎犻狊狋狅狉狔:犃犲狊狋犺犲狋犻犮狊犪狀犱犘狅犾犻狋犻犮狊犻狀犜狑犲狀狋犻犲狋犺犮犲狀狋狌狉狔犆犺犻狀犪(Stanford,Calif.:StanfordU niversityPress,1997).

[7]莫言:《小说是手工活儿》,《生死疲劳》,5页。

[8]吴义勤、刘进***:《“自由”的小说———评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当代作家评论》6期(2006年11月):125。

[9]SusanSontag,犔犻狋犲狉犪狋狌狉犲犻狊犉狉犲犲犱狅犿:犜犺犲犉狉犻犲犱犲狀狊狆狉犲犻狊犃犮犮犲狆狋犪狀犮犲犛狆犲犲犮犺(Berkeley:SmallPressDistribution,2004).

[10]陈思和:《“历史———家族”民间叙事模式的创新尝试———试论〈生死疲劳〉的民间叙事》,未。

莫言家乡篇6

莫言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名校的光环,没有完整的求学生涯,就是这样靠着“土”走向世界,亲吻诺奖。

曾有人说,作家的一生,必然是复杂的一生。莫言就是如此:苦难而孤独的童年,成就了他的写作背景,敏锐幽默而又疏离感十足的观察,让他拥有了打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写作风格。多样莫言,终成中国文坛问鼎诺奖的第一人。

成长经历

从小被歧视的孤苦孩子

莫言作品的语言风格很独特,那是因为莫言是个孤独中长大的乡下苦孩子。1955年,在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大栏乡,管谟业呱呱坠地,“长得很不好看”的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一个黑暗的童年。

由于种种原因,莫言出生后不久就受到歧视,6岁进学校读书,又因为骂老师是“奴隶主”,受到严厉处分。他小学就被迫辍学在家,虽然这没让他失去读书的兴趣,却给他性格带来了很多的阴影,这也在他成年后,转变成了他文字的风格。

比辍学更令他孤独的,是贫困的家庭条件。他曾在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吃,也曾做童工,长期忍受饥饿,还要遭受父亲的冷酷毒打。“相貌奇丑、喜欢尿床、嘴馋手懒,在家庭中是最不讨人喜欢的一员。”这是莫言对自己当年的回忆。

这样的成长环境,对莫言有着极大的刺激。成名后,他说:“我的童年是黑暗的,恐怖、饥饿伴随着我成长。这样的童年也许是我成为作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我的写作动机一点也不高尚。当初就是想出名,想出人头地,想给父母争气,想证实我的存在并不是一个虚幻。”

1976年,莫言参***,这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战士、***治教员、宣传干事,他童年听到的各种奇幻故事、看的种种书,在部队转变成了他写作的源泉,随后他进入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从此开始了新的人生。

写作风格

言辞诡异肆虐、爱写打油诗

莫言的成就,如今在文坛已经尽人皆知: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

莫言的成名作是《红高粱家族》,后来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红高粱》,两人都因为此作品奠定了自己的地位;随后的《丰***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让莫言渐渐成为最有国际声望的中国作家。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这是诺贝尔文学奖选择莫言的理由。

然而,抛开这些拗口的文学术语,莫言又是个爱写打油诗的有趣作家。

你能想象魔幻现实主义和以下这段文字有任何联系吗?“我回高密,浇麦抗旱。一片白霜,水里含碱。我爹保证,亩产过千。不由感叹,忆起当年。亩产二百,已算丰产。上周大雨,雷霆电闪。旱情解除,打马回转。今年口粮,不会犯难。新麦蒸馍,味道香甜。石磨火烧,高密特产。怀揣两个,临危不乱。”

事实上,打油诗已经成了莫言的另一个标签。和朋友交流,打油诗开道;新小说构思,几句打油诗道明。甚至在他家乡为他建的莫言文学馆,他的打油诗也在其中怡然自得。

爱写打油诗,说明了这位严肃作家的幽默一面。他在和画家朋友聊天时,就喜欢插科打诨,对方国画画一条鱼,大家热火朝天地、严肃地聊着“国画的师古和创新”,他却非常冷不丁地插一句:“何老师啊,这条鱼看上去似乎做熟了。”

性格特点

积极观察、评价社会热点

事实上,因为写作的原因,对于社会的热点事情、社会现象,他都有着敏锐而独特的观察,并以非常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

今年的北京大雨,很多人受灾,莫言也在关注着,看到有旅馆为此漫天要价,他怒斥“趁火打劫,强盗行径”;坐火车看到有自称欧洲华人的人威胁乘务员,他拍案而起,批评对方没水平没礼貌,甚至写打油诗嘲讽。

伦敦奥运会,这样看似和他没什么关系的事,他也看得津津有味。刘翔因伤再度退赛,莫言不仅会正常地评论说“把他当人看待,别当神来看,也别当鬼来看”,还会用很多的话,来说自己“坐地铁出来脚抽筋,后来因为有事赶路走得急了,导致肿痛”的一个故事,最终煞有介事地评论一句“抽筋万勿疾走,脚伤切忌跨栏”,让人忍俊不禁。

对社会的敏锐观察,也成就了莫言讲故事的能力。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之一马悦然就曾“嘲笑”他:“太能讲故事了,其实书可以薄一半!”

但莫言却并不愿意改掉自己的这个特点,他更愿意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像他在微博上嘲讽某些国人时所讲的故事:在故乡买水果,面熟的摊贩向自己推销绿色原生态,最终水果拎回家,却发现超级难吃,根本不是摊上切片的样品味道。

曾有人评价说,正是因为他对社会敏锐的观察和想象,生动地讲出来之后,让他的家乡高密这个小地方,扩展成了世界性的中心舞台。

重视家庭

外孙比茅盾文学奖更重要

在莫言的作品里,父权有着矛盾的色彩,这跟他从小的经历有关。但在现实中,他却是不折不扣的慈父,他在学书法时,就曾手书“为老婆孩子奋斗”的条幅。

莫言家乡篇7

关键词:莫言小说;人物;创作背景;故土;时代

莫言作品创作风格受高密东北乡种族、环境以及时代等多样化因素的影响,正因如此,在莫言小说中人物意志是坚韧不拔、性格是开朗爽快的,这是莫言小说持久发展的内驱动力。故土情怀是莫言小说人物的人格魅力。此外,其人物创作挣脱了时代的局限性,借用伤感的情怀彰显了人类的共性。本文依从原型、故土以及时代对其人物塑造的特征进行探析,能够协助读者对莫言小说人物创作路线有一个基础性认识。

一、原型的写照

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市,高密市得名于战国时期,其历史文化渊源,民风醇厚质朴、神话在民间久久萦绕,这些均是莫言创作的素材,再加上富足的生活阅历,更使莫言小说长期焕发光鲜与活力。尽管后期莫言远离故乡,但是他的作品里很多都是对故乡人物原型的写照,这是其对20多年故乡生活经历的追忆,多年的乡村生活经历使民间神话原型故事在莫言笔下荡然回肠,无愧于“寻根作家”这一美誉。莫言笔下的人物和事件几乎与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又融合了人类古老神话原型意愿。

例如《蛙》中陈耳、陈眉、王脚、王肝、王胆、肖上唇等多数人物名称是对“当地的习俗”的崇尚,又意义新颖。特别是陈眉这一人物,其是“无性代孕”女性的代表,可以被称之为现代东方生神话中的圣母玛利亚,貌美无双。还有《檀香刑》小说的眉娘在性格上是极为自由奔放的,其具有强烈的生命价值观念,这正是人类百折不饶原始精神的塑造,同时呈现了爱情伟大力量,以及其对理智的支撑与限制作用,这也正是个体最初个性特征的流露形式,例如在该小说在描写眉娘恋爱过程中,主人公眉娘的食不昧、夜不眠的萎靡精神状态,小说人物憔悴的面容,是对现实形态的写照,可见莫言对人物创作的过程中遵照了“生之本能”这一原则。

二、与故土情怀一脉相承

莫言的大部分作品。是对人性、种族的深度思考,在创作人物之时善于应用传统文化与民间资源,从而使小说中的故事情景带有虚幻与喜剧色彩,彰显出轻盈飘逸之美。其融合自体长期的农村生活经验,构建出“高密东北乡”这一带有象征意义的乡土境界。例如《红高梁》以抗日战争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故事整合了多种混乱的异质,最终通过一种强烈的刺激来塑造时代背景,从民间的角度给读者再现了抗日战争的年代,展现的是一种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该作品中的戴凤莲这一封建婚姻的受害者,莫言在对其接手绍酒作坊的时候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强化了其和传统行为举动之间的一致性。而于占鳌是一个血性男子的代表。尽管有时侯性格勇莽、粗犷,但其不失真挚与朴素,代表着农村辽阔原野上顽强的生命力。

莫言依照自己2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对外来的故事实施同化举措,具体是借助自体想象能力,将其演变成似乎是自己经历的、发生与身边的故事,而不是直述一件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让读者有莫言经历该故事的感觉。总之,莫言在对小说人物创作之时,基于故乡原型的同时,又理性的跨越了故乡的界限,从而强化了小说人物个性的丰满性,此时莫言作品中的人物体现出普遍性与脱俗性的独特魅力,这也正是莫言作品涫芄愦笄嗄甓琳呷戎缘脑因之一。

三、维护个性的同时迎合时展形式

对莫言作品人物身上特征进行深度剖析,读者能够体会到一个个不甘平庸的普通人生活过程中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也赞叹莫言对顽强生命力讴歌的诗意性,莫言小说的人物创作以故乡实际生活为基点,又巧妙的借助小说叙事途径,对人物原型进行深度描写,彰显蓬勃的生命力。莫言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这是其最大的特征,在人物情怀塑造上,或自由、或浪漫、或神秘、或虚幻,可见人物形象是极为富足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已经上升至一定高度。

例如莫言经典小说《蛙》作为一类写实主义作品,通过简述乡村医生“姑姑”万心的生命历程,阐述了那一时期计划生育国策在山东高密东北乡推行过程的艰辛,其是生命与***治之间的制衡,这也是莫言行文的主要线索,王仁美、耿秀莲这类性格傲娇的人物是农村超生队伍的范例,她们生命力的短暂正是计划生育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产物,而“姑姑”这一核心人物的性格是极为复杂化的,其个性刚烈,在生活磨难的鞭策下其推行计划生育的意念从未削减,以强行的手段对无数孕妇进行引产,使数条生命从此销声匿迹。小说《蛙》以特定时代为创作背景,创作出多样化的人物个性特征。“姑姑”年迈之时性格的唯唯诺诺、整日忏悔与自责与青年时期引产之时的顽固格成为了鲜明的对照。对这类作品的阅读,足以震撼读者内心最软弱的地方,让人深思。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其写作思维新颖独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

莫言家乡篇8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当天中午(北京时间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此次莫言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他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丰***肥臀》 《蛙》 《红高粱家族》 《檀香刑》 《生死疲劳》 《四十一炮》等。其中,《红高粱家族》被译为20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并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获得国际大奖;长篇小说《蛙》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11日,中共中央***治局******致信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希望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作家协会当天对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贺辞。贺辞如下:

欣闻莫言先生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表示热烈祝贺!

莫言家乡篇9

事实上,无论是此前穿西装还是宣布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演讲题目为“Storyman”)时穿的新式中山装—不管哪种场合,莫言这一次都表现得从容而得体。这个来自乡村的农民之子,毫不费力地跨越了种种沟堑:东方与西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现代性与中世纪,乡村与城市,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与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国家作协副***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从这个时刻及以后,作家莫言和他的作品一起从此不朽。

在经历种种情绪之后,必须承认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个地方,硕大吊灯里其实没有巨蟒。由此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到底是什么让莫言成为了最后的成功者?换句话说,究竟是什么让莫言从此“不朽”?

答案一开始就很清楚,是这个国家。正是国家的神奇,让莫言的文学变得足够神奇。颁奖词中称,莫言的天赋能力是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实际上,莫言比他的作品更真实。作为作家,他的外表看似木讷,实则内心清明。他的人生哲学是“活着并更好活着”,他善于在夹缝中寻找道德与危险的平衡点,他刻意保持一种含混的价值观,他在是非面前本能地展示出一种机敏与灵活—这实在是眼下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真实”。

另一方面,在莫言的文学王国里,“饥饿”(无论是食物的缺乏、性的缺失或人之品行的匮乏)这个最重要的关键词,也正是中国人曾经生活的最真实写照。莫言最终以自己讲故事的天赋,以魔幻的表达方式回应了种种神奇,并创造了另一个犹如现实镜像的国度。实际上,如同李安电影中、少年pi所讲的两个故事一样,很难说,哪一个世界是真实的,哪一个世界是虚拟的。

莫言家乡篇10

关键词:主体间性;赫塔・穆勒;莫言

中***分类号:I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275-01

主体间性理论是主体性认知的发展性学说,在拉康的哲学世界里,主体间有了交互的可能性,物质世界不在是单纯的客体,而是可以与主体相互作用和沟通的交互性主体。这一理论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在本体意义上突破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在文学活动的世界里,主体间性理论对于作家、作品和创作思维的认知是觉有全新的视角的。针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穆勒与莫言两位作家而言,主体间性的认知是多维度认识两位作家文学活动的全新视角。

一、生活环境的交互性影响

赫塔・穆勒的生活经历对于她的文学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早年她生活在罗马尼亚,作为少数民族,在***治上受到歧视。由于作家的意识形态与当地***治不和,赫塔・穆勒被忽视,甚至被排挤和压榨,这就对她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种损害在现实中无法排解,就构成了文学作品的鲜明风格。赫塔・穆勒的小说在语言风格上是犀利的,这种语言是现实情绪和情感的无意识的堆积;赫塔・穆勒的小说故事沉重,这也是生活状态的写照。

莫言的生活经历相对简单,高密东北乡是他的故乡,莫言的生命之源和创作之魂都是东北高密乡。这个既爱又恨的地方。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灵的栖息地在童年的记忆中并不美好,在莫言的二十一年生活记忆中有童年辍学之恨,有饱受饥饿、孤独之痛,有无书可读之苦。

二、赫塔・穆勒与莫言的创作视角差异

赫塔・穆勒的文学创作多以第三人称零视角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的,这样的作品从题材来看是体验过的生活的积淀。在***治的角度上看,“专制”主题是赫塔・穆勒作品中的主线。这与当时罗马尼亚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集中的体现了作家对时***的关心。虽然在主题上难以逃脱***治因素的束缚,但是在严肃主题背景下的苦难的述说,也是作家作品的一大特色。

莫言的文学是直入式的,生活中的人和事都是作品的素材,在创作思维上全情地投入,在作品人物的描绘,环境的描写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思维模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山东是儒教文化的发祥地,莫言的文学作品在精神信仰的领域中,都是儒家文化的传承。

三、主体世界的建构

赫塔・穆勒作品中的主体世界是受冷遇的,格格不入的世界,在主体情感上是受排挤的,赫塔・穆勒主体世界出现的较多的主题,与战后罗马尼亚的***治环境、德裔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亲身经历都密不可分。尽管穆勒20多年前就离开了罗马尼亚,然而她之前的生活经历应该说是巨大的写作财富。她的诗作也好,小说也罢,都较多着墨于集权统治和社会底层的现状。《约会》,一个在集权统治下服装厂工作的女工,把小纸条放在来自意大利男人的西装里,写着“娶我吧”。她的另一本作品,英译为《护照》,讲的是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小村落里,一个乡下人移民西德的故事。穆勒的新作今年8月出版,这次她的视角移至一个去乌克兰工地的17岁男孩身上。

莫言创作是动态的过程,他的生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但是社会发展是动态的过程,文学批评是动态的过程,读者接受心理也是动态的过程。在动态中进行文学批评本事需要批评原则,这也是动态的。在动态的过程中研究莫言中国梦的讲述是难上加难的。在当下社会环境中,莫言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影响。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动态的作家、动态的文本、动态的读者进行全景式、整体性的关照,有理有据的进行动态式整体性的分析,从中得出客观的、真实可信的结论。

在新世纪文学转向的过程中,网络文学的兴起,受众对莫言小说的接受也产生也期待视野的变化,在经济主导的当下语境中,莫言文学民俗化的艺术追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是古代民间故事的全新纬度的述说,在浮躁,虚无娱乐至上的现实世界里,莫言保持一份民俗的本真,这谈何容易啊,但莫言做到了。他是个讲故事的人,在他的近几年的小说的形式外壳中,都装着洋溢着一种现代精神的小说新酒。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借鉴上,莫言借鉴的是小说创作的技法,小说理论和审美形式,把这些形而上的理论具体转化为小说创作,达到了理论本土化的移植,达到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征。莫言是中国文学对话世界文学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作家的代表性人物,更是文学理论界、批评界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郇存瑞,刘洋.“莫言作品的乡土情结”学术研讨会在高密举行[M].新华网,2013.

[2]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M].文艺出版社,199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莫言家乡10篇

学习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10篇,内容包括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最新秋天的怀念教案。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科研基本情况如下:1、课堂教学:听课节数为80节(其中新课48节,练习课与评讲课32节),完成教案数为9份(对

学习

六一快乐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六一快乐10篇,内容包括六一节目美篇优美文字,学生六一快乐文案。我们在六一节也玩了很多的游戏,这里有一种是五(B)班的功夫顶,这可是比上次我们自己玩的还要难的很多,还有一个班的什么来着,哦,记起来是天罗地网,其他班的男生,女生都

学习

等待中的爱情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等待中的爱情10篇,内容包括等待爱情的日志,等待三十年的爱情。——题记那一天,我与你微笑着擦肩而过,看着你远去的背影,我的心中种下了一枚爱情的甜果。我不得不承认荏苒的时光实在是一个迷人的过错,谁会想到以后的光阴里我们会

学习

税务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税务总结,内容包括税务年度总结范文,税务总结1000字。进一步加强税源监控与分析工作。坚持对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不放松,依靠综合数据平台定期开展重点税源数据指标的分析,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执行,跟踪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对税源变

学习

后羿射箭的故事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后羿射箭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后羿射箭的简短小故事,后羿射箭的故事感悟。於是,他带着她心爱的弓和箭,猛力拉开弓,射向那红红的太阳,当他射剩两个太阳的时候,他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太阳,就会变得黑漆漆,人们便什麽也看不见,所以后

学习

无双影评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无双影评10篇,内容包括无双影评解析100字,无双影评。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6.12评价左心功能对于各种心脏疾病的随访、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超声心动***是目前测量左心功能最常用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本

学习

酒会主持词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酒会主持词10篇,内容包括酒会主持词怎么说,酒会主持词及流程。大家晚上好!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很高兴能与大家相聚在此,共进晚餐。在此,不必点燃“新年快乐”的篝火,也无须布置童话般喜庆的殿堂。听一听同事们的殷殷祝福,我

学习

繁花似锦造句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繁花似锦造句10篇,内容包括繁花似锦怎么造句,***100周年用繁花似锦造句。3、神州大地繁花似锦,祖国长空乐曲如潮。在这美好日子里,让我用最真挚的祝福伴您渡过。祝:万事大吉,心想事成!4、一方沃土孕育了特有的风土人情,世代淳朴的

学习

关于热爱祖国的诗歌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热爱祖国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关于热爱祖国的诗歌,热爱祖国的诗歌简短。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学习

人生路途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人生路途10篇,内容包括人生的十种路途,人生路途闽南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不是不敢提及,而是没人能够为我分担些许,我也只有把心中事寄情于墨。也曾有过豁然开朗,那场邂逅成了心中的安慰,我以为这就是永远,但在时间的敲打下变

学习

妇女节活动主题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妇女节活动主题10篇,内容包括妇女节活动方案13篇,妇女节活动的结语。二、活动策略:每场活动都有它所必须克服的根结问题。对目前飞歌来讲,既要有轰动渲染的效果,又要有实实在在的营业额,而要使经常发生矛盾的两者兼容,就要求助于

学习

囱的组词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囱的组词10篇,内容包括囱的组词有哪些,囱的组词二年级。俄罗斯特罗伊茨克电厂#10机组钢筋砼烟囱悬挂式双钢内筒直径8.1m高为240m,材质外面为Q235B内衬复合1.2mm厚的钛板,顶部外露分为0Cr18N9Ti。烟囱内由下到上共设置10层钢平

学习

新学期的我作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新学期的我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我的新学期作文集锦10篇,新学期的我作文指导。“优秀源于优秀,优秀源于细节。”最后的成功与平常点点滴滴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为了多积累一些课外知识,我要准备一个“积累本”,把平时生活中的点

学习

祖国在我心中诗歌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祖国在我心中诗歌10篇,内容包括祖国在我心中小诗歌,我心中的祖国诗歌。当忙于收获的喜悦溢满华夏神州祖国——我用我微薄的诗句为您祝寿一从天安门城楼那一声响彻亘古的宣告到结束十年噩梦迎来万物复苏的一九七六从总设计师

学习

家乡的端午节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家乡的端午节10篇,内容包括家乡的端午节100个字,家乡的端午节详略得当。如今,我回到了城里,每当端午节,我都会想起家乡的粽子,想起了还住在乡下的奶奶和那些小朋友,真希望今年的端午节爸爸妈妈带我回乡下与奶奶一起过端午节。实

学习

画家乡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画家乡10篇,内容包括画家乡作品简介,画家乡的一幅画文并茂。我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我的家乡在五莲。我画的水那么清,树那么密,山那么高。房前有一片片碧绿的菜地,还有绿油油的禾苗。屋旁养有一群可爱的小鸡,天空中有几

学习

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思念家乡亲人的诗,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100首。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

学习

赞美家乡的歌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家乡的歌10篇,内容包括赞美家乡的歌完整版,最好听的一首赞美家乡的歌。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红歌即红色歌曲,就是赞扬和歌颂祖国的歌曲,它们普遍具有浓韵的感情基调,有较强的节奏感。”中国红歌作为我国特殊时期和特殊时段

学习

爱家乡演讲稿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爱家乡演讲稿,内容包括关于爱家乡的演讲稿,爱德阳爱家乡演讲稿。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故居,故居是青砖,灰瓦,木结构的一个普通老宅院,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全***楷模几个大字。西边三间正房是***父母当

学习

夸家乡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夸家乡10篇,内容包括夸家乡大全,夸家乡相声。秋天的小河,流得更欢了。小河两岸果实累累,农民们在果园里忙着采摘果实,水面照着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苹果,还有紫水晶般的葡萄小河好像跟着农民们一起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冬天的小河是

学习

家乡名人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家乡名人10篇,内容包括家乡名人的介绍,家乡的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