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试题篇1
一、试题命制现存问题分析
1.试题命制诊断功能和指导性不强
试题在实际应用时,功能趋于单一,降低了试题命制工作的价值.平常的测试,无论规模大小,在测试结束之后,绝大部分师生关注的还是得分和名次,有道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试题的深层次信息未被充分挖掘,无法体现试题的诊断与指导.实际上,教师应该比对细目表,发掘学生能力水平和认知维度上的不足,藉此改进学生学习方法和自身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一份优秀试题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否则,长此以往,试题命制理论还是会成为“题海战术”的计划书.
2.试题命制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美国的考试,如GRE、TOFEL都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原因在于他们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测量学的理论作为支撑.而在国内,除了大规模的部级考试有相应的机构与之匹配地提供相关理论的支撑,就日常高中物理教学中测试命题而言,此类理论指导非常少.例如,一次单元测试,如何精确地掌控信度和效度?是否也用多元概化理论分析确定试卷的结构?有多少物理教师掌握相关理论?对试题的预设难度的确认,主要还是依赖着命题教师的经验来设置,怎样操作,才能较为精确地把握试题的预设难度呢?平常的试题分析过程依然采取的较为传统的方法,有没有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更为合适的方法呢? 很多时候,单元试题,期中期末试题命制的研究中,高中物理教师还在借鉴高考、会考的试题命制技术的基础上,确定试题的难度结构、题型结构等等.
3.试题命制时教师的主观性太强
一份卷子考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考,命题老师没有细致地思考,导致内容和形式较为随意.这一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①平时教学中的小型测试,因为命题教师的不确定性,引起试题范围的侧重点不一致,以至于针对相同内容的测试,两次试题的要求有很大不同;②部分命题教师在高中物理试题的命制中,侧重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掌握,而忽视对能力的评价,导致试题内容侧重于概念性的知识,而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重组放在一边;③很多教师在命题工作中因为对认知过程维度的把握不太注重,导致所命制的试题无法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考查.
二、试题命制的要求与指向
依据《课程标准》,参照《考试说明》对能力目标提出的具体要求,再联系教学实践,将《考试说明》中有关能力目标的阐述做了一些调整,平时教学中命制试题,应从“知识和技能、原理和方法、科学素养、实验考查”四个方面着手,确保能够很好地体现四基.
1.知识和技能
(1)能对物理现象进行识别,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有效回忆,以及对概念和规律形成、演变、完善的过程进行阐述;
(2)能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理解,并通过应用它们对实际物理问题进行有效地解释和说明;
(3)能结合数学方法,通过对物理公式的演绎和推导来处理具体物理问题.
2.原理和方法
(1)能基于对物理原理的应用,对实际问题进行一系列分析、判断、归纳和推理;
(2)能在数据或***象的辅助下对实际问题进行一系列分析、判断、归纳和推理;
(3)能在物理思想方法指引下对实际问题进行一系列分析、判断、归纳、推理.
3.科学素养
(1)能通过对已学物理知识的应用,从实际物理问题中提取正确的物理模型;
(2)能通过个体和系统,运动和能量等观点的综合“应用”,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
(3)具备探究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
(4)能***对新的信息进行采集、理解、分析,并用于解决相关物理问题.
4.实验考查
(1)能对高中物理常用仪器进行识别,并掌握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点;
(2)能对高中物理主要实验进行回忆,明确实验原理,熟悉其实验器材,领悟操作过程;
(3)能用科学目光审视物理实验现象,并给予合理的解释;
(4)对物理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归纳结论,并进行合理地外推.
三、高中物理试题命制的几点建议
1.试题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物理情境为依托,不能只是简单地提供已知量,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求解未知量.这样的物理试题变成了数学公式推导,没有任何物理能力评价的味道.
2.试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接地气,换言之,即情境应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不能围绕一些生僻的场景来构建情境.
3.试题的命制目的在于评价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所谓“综合”不等同于“高难度”,且“难度”应该源于对应能力所能达到的容易程度,不是在试题命制时,布置过多的、似是而非的陷阱刻意去刁难学生.计算题容量本身就大,所以不能在这一点上出问题.
4.计算题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提出所占篇幅一般较大,情境设定为了尽可能模拟出原始物理问题的样式,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冗余无用条件”以掩盖其本质.藉此评价学生去伪存真的信息提取能力.但是试题的文字必须简捷,不能说废话.
5.试题的数据应该合乎物理世界的实际,但也不要出现太繁琐的运算.
四、实例分析
例1***1所示是测电笔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它经常用于检测电路中是否有电.工作时人手持测电笔尾端的金属部分,将前端金属笔尖与所测电路接触,若所测为火线(电势为220V),则有电流依次通过电笔和人体,导入大地,氖管发光的同时,人却安然无恙,请结合下列数据解释原因.[已知人体的电阻在1kΩ到100kΩ之间,测电笔的电阻在2mΩ到5mΩ之间,人的安全电压不高于24V]
解析本题的实质是串联电路的分压问题.火线和大地之间的电势差是220V,即在人和测电笔的串联电路两端加上电压220V,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在于分压比等于电阻比.从解释安全的角度,可用临界法,即取人的电阻最大值与电笔阻值的最小进行串联分压,求出人所分得电压
U=100×103100×103+2×106×220V=10.5V
评析本题主要是用于考查学生对串联电路的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学生根据题意分析信息,提取物理模型(串联电路)的能力.此外两个研究对象的电阻确定,还涉及临界法的思维方法的把握.本题的最终解决,还要依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答案中理清来龙去脉.本题虽属于基础型计算题,但评价能力的要求不低,有一定难度.
例2如***3所示为一学校物理兴趣小组设计出的发电装置,圆柱形铁芯和上下两个磁极之间所形成的扇形区域中存在沿着半径方向的磁场,扇形的圆心角α=49π,一个矩形线框abcd绕圆柱形的中轴线匀速转动,其角速度为ω,已知该线框的匝数等于N,其边长分别为:ab=cd=l,bc=ad=2l.ad和bc两条边同时进入磁场,并且它们所感受到磁场强度是一样的,磁场方向与两条边的走向垂直.线框电阻为r,外接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其它部分电阻不计,求:
(1)线圈在磁场区域运动时,所产生的电动势大小Em;
(2)线圈在磁场区域运动时,磁场提供给bc的安培力大小F;
(3)流过定值电阻R的有效值I.
解析(1)ad和bc转动时的速度v=ω12;电动势Em=2NB(2l)v=2NBl2ω;
(2)电流Im=EmR+r;安培力F=2NBIml代入化简得F=4N2l3B2ωr+r;
(3) 旋转一周 ,交流在R上产生的热量Q=I2mRt,t=2α2πT=49T,
恒定电流在R上产生的热量Q=I2RT,得I=4NBωl23(R+r).
高中物理试题篇2
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很多试题选材注重选取考生所熟悉的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试题很多都是从常规试题和经典模型改造、变形、变化而来,
甚至有些试题素材直接取自教材.有些试题虽然背景跟当代科学技术、科技前沿、社会热点相联系,但其试题的模型还是经典、常规模型.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点评这道试题把物体平衡和运动与力的两个常规模型通过改变运动状态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考查了物体平衡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以及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灵活应用.试题取材常规,但通过巧妙的设计,既有效考查了两个主干知识和两个重要物理方法、物理思想,又突出能力的考查,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2)小船从A点运动到B点,电动机牵引缆绳对小船做功
点评本题选取考生所熟悉的、经典的问题情景,牵引小船靠岸问题.通过改变题给条件出新意,把原来用恒力拉改用电动机来拉,因为电动机既可以用恒力拉,也可以用变力即恒定功率来拉,这样就使问题情景得到拓展、延伸和深化.本题通过精心设问,从易到难.既考查阻力做功、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又有效考查了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这道题能有效鉴别不同考生的实际能力,区分度较高,是一道改造很成功的试题.
点评本题是试卷的压轴题,将经典模型电磁流量计和闭合电路相结合,是常规练习题的成功改造.取材普通,但经过巧妙构思,独特设问,使试题的物理内涵丰富,情景新颖,综合性强,信息量大,能力要求较高.在考查主干知识受力平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同时,着重考查分析综合、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等学科核心能力.试题不偏不怪,科学合理.具有“新颖而不偏怪、巧妙而不繁难”的特点.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水平,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 通过以上三道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很多试题的情景都是选取学生所熟悉、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规和经典模型,通过改造、变形、变化而来.通过巧妙构思、精心设问,常规中出新意,变化之中不繁难.有效考查学生能力和水平.这种命题思路,有利于稳定学生心理,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摒弃题海训练,引导学生重视物理思维过程,体验物理方法,感悟物理思想.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高三物理总复习时,在注重双基的同时,重点要把一些常规经典的模型如传送带模型、斜面模型、双物体叠放水平面运动模型、速度选择器、电磁流量计、电磁感应中U型框架单杆、双杆模型等,以及重要物理方法、物理思想如整体法、隔离法、逐差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叠加法、***象法,“守恒”思想等.要下大力气,认真分析,真正弄懂,切实掌握,尤其对一些学生所熟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常规和经典模型改造、变形、变化而来的题目要多加分析、训练.不要去搞那些偏题、怪题和过于繁难的题目,对于一些全新情景的题目,少量练习即可,让学生适应.不宜多搞,否则会使学生陷入题海,事倍功半.因此,认真分析近年高考试题.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思路和命题方向,对于提高物理高考复习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物理试题篇3
一、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其中1—10小题是单选题,11—15是多选题,多选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月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嫦娥三号”先在离月球表面某一高度的圆轨道上运动,随后多次变轨,最后围绕月球表面做圆周飞行,周期为T.引力常量G已知.则
A.变轨过程中必须向运动的反方向喷气 B.变轨后比变轨前相比,机械能增大
C.可以确定该星球的质量 D.可以确定该星球的密度
2.一小球从地面上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小与速率成正比,在上升过程中,下列能正确反映小球的机械能E随上升高度H的变化规律(选地面为零势能参考平面)的是
3.第一宇宙速度又叫做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又叫做逃逸速度.理论分析表明,逃逸速度是环绕速度的倍, 这个关系对其他天体也是成立的.有些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强大的引力把其中的物质紧紧地压在一起,它的质量非常大,半径又非常小, 以致于任何物质和辐射进入其中都不能逃逸,甚至光也不能逃逸,这种天体被称为黑洞.已知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c,太阳的半径为R,太阳的逃逸速度为.假定太阳能够收缩成半径为r的黑洞,且认为质量不变,则应大于()
A. 500 B. 500 C. 2.5×105 D. 5.0×105
4.如***甲所示,粗糙长木板的一端固定在铰链上,木块放在木板上,开始木板处于水平位置。当木板向下转动,角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摩擦力Ff的大小随角变化最有可能的是***乙中的 ( )
5.如下***所示的几种情况中,不计绳、弹簧测力计、各滑轮的质量,不计一切摩擦,物体质量都为m,且均处于静止状态,有关角度如***所示.弹簧测力计示数FA、FB、FC、FD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 FB>FD>FA>FC B.FD>FC>FB>FA
C FD>FB>FA>FC D.FC>FD>FB>FA
6.某质点做直线运动规律如***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在第2 s末回到出发点
B.质点在第2 s内和第3 s内加速度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
C.质点在第3 s内速度越来越小
D.在前7 s内质点的位移为正值
高中物理试题篇4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如右***所示,一同学沿一直线行走,现用频闪照相连续记录了他行走中9个位置的***片,观察***片,能比较正确的反应该同学运动的速度时间***象是
15.四个小球在离地面不同高度处同时由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从开始运动时刻起每隔相等的时间间隔,小球依次碰到地面.***K3-5中,能反映出刚开始运动时各小球相对地面的位置的是
A B C D
16.五本书相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拉中间的书C但未拉动,各书仍静止(如***).关于它们所受摩擦力的情况,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一共存在五对静摩擦力B.一共存在三对静摩擦力C.书c受到两个摩擦力作用D.书B受摩擦力作用
17.如***所示是倾角为45°的斜坡,在斜坡底端P点正上方某一位置Q处以速度v0水平向左抛出一个小球A,小球恰好能垂直落在斜坡上,运动时间为t1。若在小球A抛出的同时,小球B从同一点Q处开始自由下落,下落至P点的时间为t2。则A、B两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之比t1∶t2等于(不计空气阻力)
A.1∶2 B.1∶ C.1∶3 D.1∶以
18.随着世界航空事业的发展,深太空探测已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假设深太空中有一颗外星球,质量是地球质量的2倍,半径是地球半径的l/2.则下述判断正确的有
A.在地面上所受重力为G的物体,在该外星球表面上所受重力变为2G
B.该外星球上第一宇宙速度是地球上第一宇宙速度的2倍
C.该外星球的同步卫星周期一定小于地球同步卫星周期
D.该外星球上从某高处自由落地时间是地面上同一高处自由落地时间的一半
19.如***所示,斜面上放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a、b,两物体间用一根细线连接,在细线的中点加一与斜面垂直的拉力F,使两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物体的受力个数一定相同
B.a、b两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相同
C.a、b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一定相等
D.当逐渐增大拉力F时,物体A先开始滑动
20.如***.光滑杆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a,杆以O为支点绕竖直杆旋转,质量为m的小球套在杆上可沿杆滑动,当杆角速度为ω1时,小球旋转平面在A处,当杆角速度为ω2时,小球旋转平面在B处,设杆对球的支持力在A、B处分别为FN1、FN2,则A.FN1>FN2 B. FN1=FN2C.ω1<ω2 D.ω1>ω2
21.如***所示,一水平方向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v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传送带右端有一个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面,一物体以恒定速率v2沿直线向左滑向传送带后,经过一段时间又返回光滑水平面,速率为v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高中物理试题篇5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生物 试题编制 实例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的学习观逐渐发生变化,但教学配套材料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的推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改编老题或编制新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问题。我就此谈一些体会。
1.改编老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的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获得,是新课程中学生学科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进行继续学习的一种良好素质,这些素质是学生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如何使学生在解题或应试中获得这种能力,是我们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例如,下题曾在多种资料中出现,也是某市高三生物期末统考试题:
例1:***1是验证水生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放入天然水和新鲜水草,瓶口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一段时间后,U形管左侧管内液面的高度变化和锥形瓶中液体的pH值变化分别是()。
A.升高、升高B.升高、降低
C.降低、升高D.降低、降低
原题答案为C。阅卷发现,学生答题的错误率较高,原因主要是试题所供条件不足(光源的光照强度及环境温度未知、溶液中缺少调节二氧化碳气体释放和溶解的缓冲溶液)。在光照强度不清楚的情况下,若环境条件适宜,则有三种可能:光照较弱(结果是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光照适中(结果是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光照较强(结果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此时溶液中即使有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溶液,且环境温度(水温)适宜,也会有“左侧管内液面升高和瓶内pH值下降、左侧管内液面基本不变和瓶内pH值基本不变、左侧管内液面下降和瓶内pH值升高”三种答案,因此从不同角度分析B、C均可能正确。分析说明,选择正确答案的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了该题的相关知识,而理解较好的个别学生反而可能失分,这就使试题丧失了原有的评价功能。若将原题进行适当修改,则可使试题更加科学,并进一步体现新课程理念。具体方法是把***中的“一定温度的水”改为“适宜温度的水”,加注缓冲溶液,并将选择题改为分析题,即将原题干中的“U形管”之后的内容改为:“左侧管内液面及瓶内pH值可能发生怎样变化?请说明理由。”(答案参考以上三种讨论)
又如,下题在高中生物资料中的出现频率很高,但却少有改编:
例2: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并用CO浓度测定仪测得该玻璃罩内CO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2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BC段CO浓度增加较AB段慢,是因为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消耗CO
B.CO浓度下降从DE段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C.D点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D.H点CO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的吸收最多
本题坐标曲线中所包含的信息若只用于一个选择题,那么学生只要掌握了正确答案C选项的技能,其它选项的意义就不大,这会导致试题内涵变得单薄,其评价功能也就会有所削弱。
此时,我们可以在原题的基础上补充以下问题:
(参考答案:一昼夜中光合作用消耗的CO总量大于细胞呼吸产生的CO总量,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量增加(或一昼夜中光合作用总强度大于细胞呼吸总强度使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增加);生长、发育和繁殖。)
显然,该题经以上扩充之后,不但对学生获取***表信息的要求有所提高,而且对学生综合理解、分析学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尊重事实,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形成良好的质疑品格。而以实验题为材料,激发学生实践探究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例3:实验室有浓度为10%的5种液体:①葡萄糖溶液、②氨基酸溶液、③淀粉溶液、④脂肪悬浊液、⑤硝酸铵溶液,其中能引起成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并复原的是?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答案:⑤)
这是一题学生平时常做的题目,因硝酸根和铵根是植物需要量较大的离子,且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植物所吸收,所以学生解题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答⑤。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只从现有知识的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却不知这一浓度对不同植物的伤害速度与主动吸收速度之间的关系,或者不知植物细胞液的最高浓度。因为当细胞外液浓度过高时,一方面细胞失水速率远大于细胞对所需离子的主动吸收速率,另一方面细胞内液浓度可能达不到细胞外液浓度,所以可能在细胞尚处于吸水情况时就已导致死亡。因此,若在该题后增加:“若要证明结论是否正确,你所采用的方法是?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并请在课外时间完成你所提出的方法。”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先选择理论探究实验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多种途径查找不同植物的细胞液最高浓度,从中了解该植物是否能够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使细胞液浓度超过10%);若采用实验探究,则可利用不同植物、同种植物不同生长期、不同环境条件等进行多次实验,记录结果并分析原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过程以报告的形式在教室报栏中展示和交流。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质疑品格,而且可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培养其合作互助、求实创新和勇于探索的态度。
3.适度开放,养成学生多方位思考的习惯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人的智能是有差异的,在仍以大班制为主的教学背景下,要求多数学生的解题思路相同是有悖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因此,设计一些既能面向全体,又能让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问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因为这既能让每个学生练有所获,又有利于不同学生的分层训练。
例如,家庭盆栽用土常常喜欢选用森林树叶底下的土壤,这其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道理,若编成以下问答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解释,不但有利于教师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即可知道)而开展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拓展性的发挥,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无疑是有利的,且使不同学生在解题时都有所获,因此也有利于情感目标的达成。
试题和要求如下:“选用森林树叶底下的土壤作为家庭盆栽用土,对多数植物都是非常有利的。请从该土壤与一般土壤的主要区别为切入,根据你所学过的已有知识,简要分析该土壤有利于作为家庭盆栽用土的原因。你若能够得到一个正确答案,说明你已学有所获;你若能够得到更多答案,说明你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参考答案:①该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相对丰富,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不断产生无机盐,相当于天天对植物进行适量施肥,适量施肥不易引起根细胞的脱水或影响根细胞的其它生理;②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形式被释放,这部分热量在气温较低的时候,对根细胞呼吸酶或载体的作用表现的尤为重要,它可以提高酶活性而促进根细胞能量的产生,提高根细胞对矿质养料的吸收能力;③微生物不断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有利于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从而提高土壤内部与空气的气体交换效率,提高土壤中的氧气浓度,促进根细胞呼吸而有利于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主动吸收;④微生物在分解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可产生水,有利于土壤保持一定的水分含量,减少植物因土壤缺水造成死亡的机会……合理答案均可。只要答出一个答案即给予基本分,然后在此基础上酌情给分。)
4.关注身边,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生良好的素质表现,也是创造性才能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从日常生活或学生身边提炼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不但可提高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兴趣,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现象编制如下试题:微生物一般难以在剩菜的液态食用油中增殖,请从细胞膜的结构加以解释。(参考答案: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液态食用油易引起细胞膜的溶胀破裂,所以微生物一般难以在液态食用油中增殖。)
5.结语
“应试教育”尤如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顽疾,也是阻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障碍,究其原因最直接的就是考试评价的问题。因此,试题不改,应试也就难改。如何才能使应试教育失去其原有的地位,使素质教育的春天真正走近学生,是每位生物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永兵.例析生物学原创性试题的设计.生物学教学,2009,(34),3:42-45.
高中物理试题篇6
1.模型思维法
物理模型是指对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某个具体的对象、条件或过程而抽象化、理想化的物理情景.它分对象模型、状态模型与过程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都舍弃撇开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抓住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建立一个易于研究的、能反映研究对象主要特征的新形象.对象模型、状态模型、过程模型统称为理想模型,它是科学抽象与概括的结果.在物理备考复习中很好地渗透这一方法,将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思想,提高创新能力.
例1 (2016全国卷Ⅱ 20)法拉第圆盘发电机的示意***如***1所示.铜圆盘安装在竖直的铜轴上,两铜片P、Q分别于圆盘的边缘和铜轴接触,关于流过电阻R的电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A.若圆盘转动的角速度恒定,则电流大小恒定
B.若从上往下看,圆盘顺时针转动,则电流沿a到b的方向流动
C.若圆盘转动方向不变,角速度大小发生变化,则电流方向可能发生变化
D.若圆盘转动的角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则电流在R上的热功率也变为原来的2倍
解析 将圆盘看成无数幅条组成,它们都在切割磁感线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出现感应电流:根据右手定则圆盘上感应电流从边缘向中心,则当圆盘顺时针转动时,流过电阻的电流方向从a到b,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感生电动势E=12BωL2;由P=E2R=B2ω2L44R知当ω变为2倍时,P变为原来的4倍;正确选项为AB.
点评 本题将圆盘看成无数幅条组成的理想模型,每根幅条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相同,所有这些相同的幅条(电源)并联.利用这种模型进行分析,思路和解答步骤变得极为简单,有时可直接看出答案.物理模型就是将带有实际色彩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通过抽象、理想化、简化和类比等方法转化成理想的物理模型.
2.等效替代法
等效思维方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或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和处理的物理问题或物理过程的方法. 在物理解题中主要有模型的等效替代、过程的等效替代及作用效果的等效替代.
***2例2 (2016上海18)如***2所示电路中,电源内阻忽略不计.闭合电建,电压表示数为U,电流表示数为I;在滑动变阻器R1的滑片P由a端滑到b端的过程中 ( ).
A.U先变大后变小
B.I先变大后变小
C.U与I比值先变大后变小
D.U变化量与I变化量比值等于R3
解析 电压表示数U为电源的路端电压,由于电源内阻忽略不计,则U=E不变;滑片将R1分为上、下两部分,设这两部分并联的总电阻为R ab,滑片P由a端滑到b端的过程中,R ab是先增大后减小,故整个电路的外电阻是先变大后变小,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知,电路中的总电流I0是先减小后增大,电流表示数I=I0-IR3,但R3上的电流IR3不变,故I先变小后变大;U与I比值UI=R2+R ab,t比值UI先变大后变小.若将R3等效到电源内阻,可知|ΔUΔI0|=R3,故 |ΔUΔI | ≠R3.本题正确选项为BC.
点评 本题将R3等效到电源内阻,即将原电源与R3一起视为一个“等效电源”,这个“等效电源”的内阻即为R3,此时伏特表的示数的变化量ΔU 与电路中总电流的变化量ΔI0的比值|ΔUΔI0 |等于“等效电源”的内阻(R3),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3.整体与隔离法
把整个系统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整体法;对系统内的物体隔离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隔离法.在许多问题的分析中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用,只是研究的对象的选择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使用隔离法时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隔离体”和“整体”都是我们研究对象,被隔离的部分仍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整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内在的、不能隔断的.
例3 (2016天津8)我国高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和谐号动车组是由动车和拖车编组而成,提供动力的车厢叫动车,不提供动力的车厢叫拖车.假设动车组各车厢质量均相等,动车的额定功率都相同,动车组在水平直轨道上运行过程中阻力与车重成正比.某列动车组由8节车厢组成,其中第1、5节车厢为动车,其余为拖车,则该动车组( ).
A.启动时乘客受到车厢作用力的方向与车运动的方向相反
B.做匀加速运动时,第5、6节与第6、7节车厢间的作用力之比为3∶2
C.进站时从关闭发动机到停下来滑行的距离与关闭发动机时的速度成正比
D.与改为4节动车带4节拖车的动车组最大速度之比为1∶2
解析 设每节动车提供的牵引力为F,功率为P,每节车厢质量为m,受到的阻力大小为 kmg.列车启动时,乘客随车厢加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与车的运动方向相同,故乘客受到车厢的作用力方向与车运动方向相同,选项A错误;设动车组的加速度为a,对整个动车组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设关闭发动机时车速度为v0,则进站时从关闭发动机到停下来滑行的距离x=v202kg,可知选项C错误;以最大速度行驶时车做匀速运动,此时牵引力大小与阻力大小相等. 当2节动车时列车的最大速度为v1,有:2P=8kmgv1;当4节动车时列车的最大速度为v2,有:4P=8kmgv2;可得v1: v2 =1∶2,选项D正确;本题正确选项为BD.
点评 此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功率等相关知识.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时要灵活运用整体法与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在机车牵引力的功率一定时,当牵引力大小与阻力大小相等时,车做匀速运动,此时车速最大.
4.***解法
物理问题分析的关键是建立物理情景,而物理情景往往通过适当的***形来描述.高考考纲明确指出,必要时考生能运用几何***形、函数***象进行表达、分析.***解法是表现物理现象与规律的一种直观手段,是数与形结合的产物,是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体现.物理作***包括作物体受力***、运动过程示意***、矢量关系***及相关***象等.
例4 (2016全国Ⅱ 14)质量为m的物体用轻绳AB悬挂于天花板上.用水平向左的力F缓慢拉动绳的中点O,如***3所示.用T表示绳OA段拉力的大小,在O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 ).
A.F逐渐变大,T逐渐变大
B.F逐渐变大,T逐渐变小
C.F逐渐变小,T逐渐变大
D.F逐渐变小,T逐渐变小
解析 以结点O为研究对象,它受到OB段绳子的竖直向下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mg、OA段绳子的拉力T与水平向左的拉力F,在这三个力作用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O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拉力T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变大,而力mg不变,这时组成的矢量三角形如***4的虚线所示.可见,F逐渐变大,T逐渐变大.正确选项为A.
点评 共点力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平移合力为零的这些力矢量,能组成首尾相连的多边形.抓住某些力的特点,如本题中的力mg不变,力F的方向不变,则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力T的动态变化过程就很清晰明了.
5.类比法
类比法是由两个不同事物在某一性质上的类似,而推得它们在其它性质上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方法.类比法是提出科学假说做出科学预言的重要途径,它对研究问题起着提供线索、借鉴、触类旁通的作用.
例5 (2016北京23)如***5所示,电子由静止开始经加速电场加速后,沿平行于板面的方向射入偏转电场,并从另一侧射出.已知电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e,加速电场电压为U0,偏转电场可看做匀强电场,极板间电压为U,极板长度为L,板间距为d.
(1)忽略电子所受重力,求电子射入偏转电场时初速度v0和从电场射出时沿垂直板面方向的偏转距离Δy;
(2)分析物理量的数量级,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在解决(1)问时忽略了电子所受重力,请利用下列数据分析说明其原因.已知U=2.0×102V,d =4.0×10-2 m,m =9.1×10-31 kg,e=1.6×10-19 C,g=10m/s2.
(3)极板间既有电场也有重力场.电势反映了静电场各点的能的性质,请写出电势φ的定义式.类比电势的定义方法,在重力场中建立“重力势”的φG概念,并简要说明电势和“重力势”的共同特点.
解析 (1)由动能定理有:eU0=12mv20,可得v0=2eU0m;电子在偏转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规律有:L=v0t,Δy=12at2,a=Fm=Uedm;解得:Δy=UL24U0d
(2)考虑电子所受重力和电场力的数量级,则重力mg ≈10-29 N ,电场力F=10-15 N ,
由于Fmg,因此不需要考虑电子所受的重力的影响.
(3)电场中某点电势φ定义为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EP与其电荷量q的比值,即φ =EP/q;
由于重力做功c路径无关,可以类比静电场电势的定义,将重力场中物体在某点的重力势能EG与其质量m的比值,叫做重力势,即φG=EG/m;电势φ和重力势φG都是反映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仅仅由场自身的因素决定.
点评 电场与重力场都具有力的性质与能的性质,且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均与运动路径无关,这是它们的相同点.因此类比电场中电势的定义方法,在重力场中建立“重力势”φG的概念,这是一种合理的科学假设,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6.临界法
在物理问题中,经常出现某些物理量的变化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一般把范围的端点值称为临界值.还有些物理量在变化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处在不同变化规律交点处的值称为边界值.利用这些临界条件为突破口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临界思维法.有些临界问题中含有明显的“临界术语”如“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有些临界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需要通过还原物理情景,寻找临界条件.
例6 (2016浙江20)如***6所示为赛车场的一个水平“梨形”赛道,两个弯道分别为半径R=90 m的大圆弧和r=40 m的小圆弧,直道与弯道相切.大、小圆弧圆心O、O′距离L=100 m.赛车沿弯道路线行驶时,路面对轮胎的最大径向静摩擦力是赛车重力的2.25倍.假设赛车在直道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弯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要使赛车不打滑,绕赛道一圈时间最短(发动机功率足够大,重力加速度g=10 m/s2,π=3.14),则赛车( ).
A.在绕过小圆弧弯道后加速
B.在大圆弧弯道上的速率为45 m/s
C.在直道上的加速度大小为5.63 m/s2
D.通过小圆弧弯道的时间为5.85 s
解析 赛车在弯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由最大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即有:kmg=mv2mr,故当弯道半径一定时,在弯道上的最大速度vm是一定的,且在大圆弧弯道上运动的最大速度大于小圆弧弯道上运动的最大速度,要使其运动时间最短,则在绕过小圆弧弯道后加速,选项A正确;在大圆弧弯道上运动的最大速度vmR=kgR=45m/s,选项B正确;直道长度x=L2-(R-r)2=503m,在小圆弧弯道上运动的最大速度vmr=kgr=30m/s,在直轨道上的加速度a=v2mR-v2mr2x≈6.49m/s2,选项C错误;由几何关系知小圆弧的长度sr=2πr3,赛车在小圆弧轨道上运动时间 t=sr /vmr≈2.80s,选项D错误;本题正确选项为AB.
点评 赛车在圆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自轨道的静摩擦力,当车速度最大时车受到轨道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找出这一临界状态及临界条件,这是本题求解的关键.
7.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从个别的物理现象或特殊的物理过程出发,推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结论,即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逻辑推理方法.
例7 (2016四川6)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P、Q是传播方向上相距10 m的两质点,波先传到P,当波传到Q开始计时,P、Q两质点的振动***象如***7所示.则( ).***7
A.质点Q开始振动的方向沿y轴正方向
B.该波从P传到Q的时间可能为7 s
C.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为2 m/s
D.该波的波长可能为6 m
解析 由***线可知,质点Q开始起振的方向沿y轴正方向,选项A正确;由***线知振动周期T=
6 s,Q点比P点振动落后时间至少为4s,故振动从P传到Q的时间可能为(nT+4)s=(6n+4)s,(n=1、2、3、…),故不可能为7 s,选项B错误;
根据(nT+4)v =10 m可得v=106n+4m/s(n=1、2、3、…),故波速不可能为2 m/s,选项C错误;
根据λ=vT=606n+4m,当n=1时,λ =6 m,选项D正确;
本题正确选项为AD.
点评 此题考虑到波形传播的重复性,结合***象归纳出振动从P传到Q的时间的通式为(nT+4)s(n=1、2、3、…),这是题目的难点所在.通过运用归纳法突破此难点,能有效的避免漏掉波动传播问题中的多解问题.
8.对称法
物理学中的对称是指物理规律在某些变换中具有不变性.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运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本质,快速简便地解决问题.
例8 (2016江苏5)小球从一定高度处由静止下落,与地面碰撞后回到原高度再次下落,重复上述运动,取小球的落地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下列速度v和位置x的关系***象中,能描述该过程的是( ).
解析 小球的在x轴上往返运动,其运动的v-x***象应关于x轴对称,选项C、D错误;由v2 =2gx知v与x关系应为二次函数关系,选项B错误、选项A正确;
点评 本题取小球的落地点为原点,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建立小球的位移直线坐标系Ox,由于小球的在x轴上做往返运动,可知其运动的v-x***象应关于x轴对称,再结合速度v与位移x的关系是二次函数关系,就可得出正确选项.利用对称法解题的思路的关键是寻找研究对象的对称性特点.
9.微元法
微元法是将研究对象(实体或过程)分为很多微小单元,对其中某个微小单元进行研究,然后由局部推知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例9 (2016全国Ⅰ 35(2))某游乐园入口旁有一喷泉,喷出的水柱将一质量为M的卡通玩具稳定地悬停在空中.为计算方便起见,假设水柱从横截面积为S的喷口持续以速度v0竖直向上喷出;玩具底部为平板(面积略大于S);水柱冲击到玩具底板后,在竖直方向水的速度变为零,在水平方向朝四周均匀散开.忽略空气阻力.已知水的密度为ρ,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
(i)喷泉单位时间内喷出的水的质量;
(ii)玩具在空中悬停时,其底面相对于喷口的高度.
如***8所示,设玩具悬停时其底面相对于喷口的高度为h,水流从喷口至达玩具底面时的速度为v,对喷出的水可以看成是以初速v0做竖直上抛运动,有:
v2-v20=-2gh
水柱流在玩具处,根据题给条件,可以认为其横截面积约为S.设在一段很短的Δt时间内,射到玩具上的水的质量为Δm =ρSvΔt,设这段“水微元”对玩具的作用力为F′,玩具对其反作用力为F(***9所示).玩具处于悬停状态,有:F=Mg
“水微元”在Δt时间内,竖直方向速度由v减为零,其动量的变化由竖直向上的Δmv减为零.取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在竖直方向上对“水微元”由动量定理得:
(F+Δmg)Δt=0-(-Δmv),
由于Δt很短,故Δmg很小,可以忽略,上式可以变为:FΔt=Δmv,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F=F′.
由以上几式解得:
高中物理试题篇7
1.“神舟十号”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下午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按照飞船发射推进计划,飞船发射不久后,飞船逃逸塔将脱离运载火箭坠落地面,逃逸塔在脱离运载火箭后坠落地面的过程中()。
A.重力势能增加B.重力势能减少
C.机械能守恒D.机械能增加
2.在寒冬的一天,小东家来了许多客人,当他把第二个空调机接通电源时,家中所有的灯泡都熄灭了,空调也停止运行,检查时发现保险丝熔断,导致保险丝熔断的原因可能是()。
A.空调机内部出现了断路
B.电路中用电器功率过大
C.灯泡的电阻丝烧断
D.开关接触不良
5.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块秒表的重力时,使测力计内弹簧伸长的力是()。
A.秒表的重力
B.秒表对弹簧的拉力
C.秒表和测力计的总重力
D.弹簧对秒表的拉力
6.如果通过某定值电阻的电流从0.2A升高到0.3A,加在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化了3V,由此可知()。
A.该定值电阻为10Ω
B.该定值电阻为15Ω
C.该电阻的电功率变化了0.3W
D.该电阻的电功率变化了1.5W
二、填空、实验题
7.在某次百米比赛中,发令***打响后第5s末一名运动员的速度为14m/s,第10s末撞线时的速度为8m/s,则该运动员在这百米中的平均速度为m/s。
8.沿东西方向直线运动的火车突然加快,车厢里的乘客看到水平桌面上的小球朝着自己滚动过来,这是由于小球具有的缘故。若乘客是面朝西坐着的,则列车是向(选填“东”或“西”)运动的。
三、计算论述题
10.斜面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斜面提升物体可以省力。***3如***3所示为倾角θ=30°的光滑固定斜面,斜面长度为L=1m。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将一重为G=100N的物体P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斜面顶端。
(1)求拉力F做的功。
(2)若斜面的高度h一定,倾角θ可以改变,试通过计算说明: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将重为G的物体匀速拉上斜面顶端,θ越小,F越小。
醋酸及柠檬酸则能渗透食物,有很强的杀菌能力。11.实验室有一种小量程的电流表叫毫安表,在进行某些测量时,其电阻不可忽略。在电路中,我们可以把毫安表看成一个定值电阻,通过它的电流可以从表盘上读出。利用如***4所示电路可以测量一个毫安表的电阻,***4电源的电阻r=5Ω,定值电阻R1=700Ω、R2=250Ω。当开关K1闭合、K2断开时,毫安表的读数为6mA;当K1、K2均闭合时,毫安表的读数为8mA。求毫安表的电阻RA和电源的电压U。
参考答案:
1.B提示:逃逸塔受到空气阻力作用,机械能减少,CD错;向下运动,到地面的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A错、B对。
高中物理试题篇8
关键词:《考试大纲》;解读;备考策略
中***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6-0050-4
近日由***考试中心编写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科考试大纲》和《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为《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已正式出版。全国各地中学高三复习正值二轮复习末,三轮复习初,最新公布的《考试大纲》将对后一阶段的复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后一阶段的复习备考更具有针对性,本文结合近年新课标I、II卷物理试题对《考试大纲》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备考策略。
1 《考试大纲》解读
1.1 命题的依据和要求
《考试大纲》中指出物理学科考试的内容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和《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理工科考试内容。” [1]
《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每个高三教师必须要面对的3个指导性文本。三者的关系密切,但各自承担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课程标准》规范了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目标、内容标准,是教材、《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全体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总体要求,是评价合格高中毕业生的直接依据,各省市则是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来评价的。“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可以看出,“高考”并非是高中学生的学业合格考试,而是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中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考试。所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与高考试题是基于《课程标准》之上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才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基于《课程标准》,落实好《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在“高考”备考时,再依据当年下发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指导学生备考。
1.2 考试的内容和变化
对比2015年与2016年物理学科《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得知,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与要求上基本保持稳定,但有略微变化。在“III.各学科考核目标、内容及题型示例 物理”下第一自然段中删除了最后一句话――“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在考试内容要求上有两处发生了变化,详见表1。
对2016年《考试大纲》中要求变化的两个考点在复习中应多关注。两处要求均由“I”变为“II”,意味着这两处难度会有所增加。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和选考两大板块,必考内容为必修1、必修2、选修3-1和选修3-2共4个模块,选考内容为选修3-3、选修3-4、选修3-5模块,要求考生从中根据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其中某一模块进行解答。
综观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卷,必考内容的4个模块可以交叉考查;选考内容的3个模块之间的知识不发生横向关联,与必考内容可以联系;选考试题难度系数接近,更好地体现了公平性。因为2016年将有更多的省份使用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卷,所以2016年试题与近年试题在考查内容、结构、题型、题量、赋分值方面还会保持很好的稳定性,以便平稳过渡。
1.3 题型示例发生变化
对比2015年与2016年物理学科《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可以看出,必考题部分由2015年的26道题目增加到34道,选考题部分未做改变。《考试大纲》如何在高考中落实到位,“题型示例”是高考试题的“发言人”。《考试大纲》中的“题型示例”是***考试中心从近年高考试题中选出的具有示范性的题目,目的是想让师生对当年高考试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试***“告知”什么样的试题为容易题,什么样的试题为中等难度的题,以及对相应的能力要求是通过怎样的题型和题目来呈现的等信息。因此,“题型示例”是高考试题信息的“富矿”,解读它对高三物理后期教学与复习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考试大纲》中“题型示例”部分的15题,通过将常规的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倾斜一个角度,让带电粒子在电场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做直线运动,构造出新的物理情境。试题主要考查平行板电容器中电场的性质、力的合成、牛顿第二定律、电势能等基本概念和规律,突出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2]。在2015年的新课标II中第14题以同样的情境出现,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力的合成、牛顿第二定律等主干知识,属于容易题。建议师生根据《考试大纲》中给出的“题型示例”采取针对性的复习,发挥“题型示例”的样板效应,在复习过程中认真研究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向,在备考中根据示例中的命题形式和风格进行反复训练,以便学生高考时“轻车熟路”。
2 高考备考策略
2.1 研习考试大纲,明确考点要求,强化主干知识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与要求”中明确用罗马数字I、II标出对各部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
案例2 (2015新课标II 24)如***3,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q>0)的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A、B为其运动轨迹上的两点。已知该粒子在A点的速度大小为v0,方向与电场方向的夹角为60 °;它运动到B点时速度方向与电场方向的夹角为30 °,不计重力。求A、B两点间的电势差。
案例2中带电粒子倾斜进入匀强电场,与《考试大纲》中“电场”主题下的说明――“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的计算,只限于带电粒子进入电场时速度平行或垂直于场强方向的情况”是不一致的,若换个视角来看,此题是以电场为背景,考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动能定理、电势差等核心知识,这些知识点在《考试大纲》中均是II级要求,这样考查也是情理之中。给予我们启示是对于II级要求的考点不能仅仅满足在记概念、背公式的层面,而是要灵活应用,切实提高推理和分析综合分析能力。在复习中要夯实基础,重视对核心概念的复习。所谓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概念、规律、原理等。物理学的概念是能够体现物理学科特征,位于物理学科结构主干的概念与原理。研究表明,物体相互作用、力和运动、功和能等均是物理学的核心概念[3]。
2.2 研究高考真题,了解试题特点,重视思想方法
在一线教学实践中,高三师生都非常重视对历年考试真题的研究,包括对试题的评价和试题特点的分析。与此相关的文献不胜枚举,但对非重点知识的复习存在着漏洞。新课程理念下,新课标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亮点是特别重视对物理学史内容的考查,以物理学史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学科素养(如表2所示)。
由表2纵向比较发现,高考试题对这一内容的考查正在由初级目标(陈述性知识)的考查向高级目标(评价性目标)的考查过渡,不再停留在简单识记的层面上,而是更加关注物理学史中隐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一步提升了考试的科学性和导向性,有利于中学物理教学,更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2007―2015年高考物理学史试题的考查结果表明:对于多项选择题,考生得分率普遍偏低,并且区分度较小。这说明物理学史类的多项选择题,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物理学史教学的现状,那就是普遍不够重视[4]。
2.3 回归物理教材,整合多版教材,拓展学生思维
梳理 2015年高考物理试题发现很多试题的素材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教材,给考生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彰显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理念。细品这些试题,有一部分试题就是对教材典型习题的改编,或是教材基础实验的再认识。探究这些高考试题的命题源头,对于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案例3
对比2015年新课标II 22题与教材(沪科版)必修1第117页“课题研究”发现二者在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上是完全相同的。无独有偶,2015年新课标I卷22题也是源自教材(鲁科版)必修2第77页的“探究活动”。部分省份命制的高考物理试题中也有大量的试题取材于教材,可以参考文献 [5][6] [7]。
这种“依纲靠本考基础,沉稳灵活比能力”的命题特色引导高考复习应回归教材,重视教材开发与整合,充分利用多版本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关注教材细节,如教材中的“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包括一些拓展性实验与课题研究等内容,真正优化教学思路,拓展学生思维。
3 结 语
高考复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高考备考应是一种科学理智的脑力劳动,绝不是靠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来拼搏的。《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深入研究《考试大纲》与开发整合教材资源对提高备考效率和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科考试大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赵坚,马亚鹏.2015年高考理综新课标全国卷I、II物理试题评析[J].物理教学,2016(2):76―80.
[4]许冬保. 正视物理学史的教学地位――近五年全国高考I卷物理学史试题评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5(12):51―56.
[5]何晋中,晏廷飞,金邦建.物理教学应重视教材“小”实验――2015年高考物理试题启示[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41(10):66―69.
高中物理试题篇9
2012年安徽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回顾
(一)结构稳定,难度下降,比重变化。
与往年相比,2012年安徽高考物理试卷结构稳定,知识点分布和每题分值合理。难度下降,只有第20和第24题稍有难度。比重有变化,2012年选修部分约26分,超过“考试说明”的比例0.2。
(二)考点覆盖面广,突出主干知识,***形多。
2012年安徽高考物理试题紧扣“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考点知识覆盖面广,着重考查“力、电”等主干知识,如:匀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磁场,电磁感应,但抛体运动没考。而且基本上每题都配有***形,要求会看懂***形语言,能通过***形明确物理情境。
(三)试题设置推陈出新,突出能力考查。
2012年安徽高考物理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推陈出新的命题原则。例如第20题和第24题物理情境设置新颖。第20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电场强度叠加原理的灵活应用,突出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第24题涉及曲面、传送带、弹簧等物理情境,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弹性碰撞、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有关公式等物理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高考对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四)实验试题紧扣考纲,难度适中。
2012年安徽高考物理实验题题型常规,设问难度适中,紧扣“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对物理实验的要求,主要考查考生对物理实验原理、步骤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013年安徽省高考理综物理学科命题趋势预测
通过对2012年安徽省高考理综物理学科命题特点的回顾,我认为2013年安徽省高考理综物理学科命题将呈现下列趋势:
(一)稳中求变,稳中求新。
2013年安徽省高考物理学科命题将一如既往地紧扣《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题型、题量和分值将基本稳定,但会在稳定中求发展、求变化、求创新,在发展变化中体现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方向和力度。
(二)注重基础,突出主干。
2013年安徽省高考物理学科试题考查内容将涉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绝大多数单元及诸多知识点,考查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重点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诸如力学中的物体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电学中的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等主干基础知识,是物理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仍将是2013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三)强调过程,突显能力。
新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2013年安徽省高考理综物理学科命题必然会将突出“能力立意”的原则,重视物理情境和过程的分析,突出考查能力和素质,不仅考查五种学科能力,还要考查建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四)注重实验基本技能及创新。
2013年安徽省高考理综物理学科实验试题将坚持在考查基本技能的同时,考查实验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的实验素养。同时,实验能力中仍将增加探究能力的考查。
2013年安徽省高考理综物理学科备考策略
根据2012年安徽省高考物理试题情况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我对高考物理备考提出如下建议:
(一)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紧抓课本,紧抓主干,注重基础。
高三复习要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紧抓课本,注重打好“双基”,一定要把主干基础知识清晰化、条理化,主干基础知识是考生提高能力的基点,是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必须让学生明白,备考阶段不能“以考试代替复习”和“以做题代替复习”,不能一味做各种题目,尤其不能一味抓难题、偏题和怪题。关键是要对各类典型题目深究不放,要能从一道题中把所辐射到的知识点“敲”出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注重掌握通解通法,例如2012年高考物理试题就考了交流发电机的电动势推导。
(二)要注重学科内的综合训练。
高考复习备考时,对高中物理各版块知识,能够综合的地方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特别是力学和电磁学两大版块内容的综合练习应达到一定的深度,应将运动和力、功和能量变化、守恒思想、场的观念、电磁感应等主干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融会贯通,形成整体认识。
(三)要加强实验,重视实践,突出设计。
高考复习时不仅要使考生知道仪器的读数和使用方法,更要使考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和实验的基本技能解决情景新颖的实验问题。尤其在实验探究方面,应紧抓课本,理顺实验原理,例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实验,仅在教材中就提供了三种参考方案,复习备考时就应使考生熟悉各个方案的原理,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更重要的是要把“讲实验背实验”变为“动手做实验”。实验复习要开放实验室,让考生自己动手做,要让考生对实验操作、方案设计、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深刻理解。
(四)加强审题和建模训练,加强综合试卷的解题能力,锻炼提高应试技巧。
考生的物理解题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题和建模方面,审题时抓住物理情景,建立模型,尤其***形,必要时自画草***,要选择合适规律列方程求解。
高中物理试题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考试说明;贯彻与落实
中***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0(S)-0064-3
《2013年江苏高考物理科考试说明》是江苏省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复习迎考的参考标准,不少教师和学生虽然知道它很重要,但却不知道它重要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很好地利用它?本文结合《2013年江苏高考物理科考试说明》(下文中简称《考试说明》)和2013年江苏高考物理试题谈谈高中物理教学中《考试说明》的贯彻与落实问题。
1 认清高考《考试说明》的作用,在思想的高度上引起重视
1.1 维持社会稳定作用
《考试说明》是省教育考试院以文件的方式公布的考试的基本原则和范围,增加了考试的透明度。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科(江苏卷)命题将按照“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组织实施。这种命题指导思想旨在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2 高考信息导向作用
《考试说明》的正文有三部分:(1)命题指导思想;(2)考试内容及要求;(3)关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的说明。《考试说明》作为高考命题的依据,对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要求、题型和难易程度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阅读《考试说明》,不但能明确考试的原则和要求,还能够了解试卷中会出现哪些题型;在不同的题型中,要考查哪些知识和能力。因此,《考试说明》在广大教师和学生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起到了最具权威性的信息导向作用。
2 做好高考《考试说明》的研读,在命题的方向上准确把握
2.1 认真研读《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当年高考一个鲜活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通过认真研读《考试说明》,首先要逐一明确每个考点,全面了解各个考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其次要弄清哪些考点是I级要求,哪些考点是II级要求,哪些考点计算不做要求,哪些考点是新增的,哪些考点的要求有所改动等等。
2.2 仔细比对往年的《考试说明》
高考试题的变化既有规律,又常常捉模不定,因为它“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而不偏”。要正确地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除了认真研读当年的《考试说明》外,还得比对往年《考试说明》,从而发现哪些方面(内容、考点布局、题型等)做了调整和变化。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物理科《考试说明》的考点从2012年的99个变化为2013年的98个,总体保持稳定,变动不大。
几处变化是:
①删去原考点3“变速直线运动”。
②新考点10“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从原来的“不要求定量求解加速度大小不同的连接体问题”提升为“加速度大小不同的连接体问题的计算仅限于两个物体的情况”,并在典型题示例中举例说明(注:今年第14题就考查了这个考点)。
③原考点19“能源和能量耗散”改为现考点18的“能量守恒”。
④原考点“平抛运动”改为新考点20“抛体运动”,但限定“对斜抛运动的计算不作要求”(注:今年第7题就考查了这个考点)。
⑤新考点23“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说明从原先的“定量计算不作要求”变化为“计算不作要求”(注:今年第1题就考查了这个考点)。
⑥选修3-1模块:新考点27“库仑定律”从II级要求降为I级要求。
⑦选修3-2模块:新考点5l“交变电流,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和***像”的说明被去掉。
⑧选修3-3模块:删掉原考点6l“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加新考点61“分子热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单列出新考点58“阿伏伽德罗常数”、新考点60“布朗运动”:新考点57、69的表述略有变化。实际上是对涉及分子动理论内容的几处考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使之表述更加严谨、简洁。真正实质性的变化是增加了一个I级考点“分子热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
⑨选修3-4模块:无变化。
⑩选修3-5模块:新考点排序有变化,原考点的92、93合并为新考点89。
2.3 用心品味《考试说明》中的例题和样题
为了更好的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必须用心品味《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题型示例往往是由近几年高考试题组成,供广大教师和学生参考。所列样题通常能体现试题的各种题型及难度,但它与考试时试题的题序安排、考查内容、难度等并没有对应关系。通过研究题型示例,不仅能了解试卷的整体布局、整个试卷和不同题目的难易程度,而且能准确把握重点知识的深浅度和复习的要求。要特别关注《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的变化,从中品味考试的新动向。
3 贯彻《考试说明》理念,改革教学行为
3.1 《考试说明》与高考物理试题的关联程度
今年江苏高考物理试题总体侧重于基本概念及基本技能,突出主干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全卷以力学、电磁学为主,突出对选修知识的适度掌握。在题目编制上比较灵活,重视考查考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本质的掌握程度、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应用能力、对实验的探究能力等,能力倾向明显,区分度较好。具体来说:
(1)选择题:①关注常规问题。比如: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电场的叠加、电场线问题、斜抛运动、变压器、弹性势能等知识均有所涉及。注重联系实际,比如:“旋转秋千”、“输液报警装置”等。九个选择题重点考查了计算题所涵盖考点以外的必考模块的其它主要知识,有些题目包含了多个知识点,增加了知识覆盖面。②题目设计较为灵活,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如:第5题更适合用排除法解;第7题表面上看是斜抛运动,但与平抛运动的分析方法一样的,只要利用运动的分解思想就能从容解决。这与《考试说明》中的理念“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吻合。
(2)实验题:今年的实验题仍然为力学、电学各一题。第10题电学实验,重点考查了物理实验教学中两个最重要环节:实验的操作细节和用***线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第11题力学实验,有创新,设计比较精巧,其中的误差分析有难度,重点考查了实验设计的能力。这与《考试说明》中的理念“会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评价。能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所给的实验仪器去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基本相同。
(3)选做题:近几年,选考模块的难度呈上升趋势,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区分度,另一方面也对各模块难度均衡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的选考题难度也不小,尤其对物理概念的考查比较灵活,光靠简单机械的记忆已不能解决问题。其中,12B-3“单反照相机取景器”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对审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与《考试说明》中的理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物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关注物理知识在现代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利于激发学生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也高度一致。
(4)计算题:今年的计算题比较平稳,没有过难的题目,其区分度应高于往年。第13题为电磁感应基本题,相对容易,但概念性强,尤其第2问中电量的正负要特别注意。第14题“惯性演示实验”,其本质是加速度不等的连接体的相对运动问题,物理模型较为清晰,审题上应该没有太大障碍,但对基本方法和运算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第15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研究中对带电粒子的运动实现控制的常用方法,这是一个变化电场和变化磁场交替衔接的物理模型,有一定的新意,其中第一问比较基础,第二、第三问有明显的梯度和区分度,需要考生对物理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在模型构建时最好能借助于草***,从而有助于降低思维的难度。这与《考试说明》中的理念“试题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较好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非常统一。
综上所述,《考试说明》与当年高考物理试题的关联程度是相当高的,《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很鲜明地反应了命题的理念,在当年的高考试题中一定会准确地体现出来。
3.2 领会《考试说明》的理念,改变高中物理教学行为
怎样合理地、科学地利用《考试说明》指导高三物理复习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一轮复习阶段(高三第一学期,9月初到1月底)
这一阶段,我们必须紧抓《考试说明》,它是考试、复习的立足之本,对《考试说明》里的每个词都要认真推敲。要弄清每个章节需要加深的有哪些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在《考试说明》中是什么样的要求。在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编制一轮复习导学案。每个导学案均由考纲导读、问题导思、例题导练几个部分组成。
高三物理复习导学案的编制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既要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依据《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既要做好本单元的复习,又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综合;既要有基础常规的训练,又要注重能力的提升;既要有个人的***钻研又要有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既要有骨干教师的经验,又要有年轻教师的创新。导学案是对整个复习教学的一种引领,体现了复习的主要思路和方向,决定了复习的最终效果,因此精心设计好每一个导学案是复习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二轮复习阶段(高三第二学期,2月初到4月底)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是整个高三备考链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是由一轮基础知识复习到三轮模拟的必经之路,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应试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以及一般应用。但这些知识方面的应用,总是感觉比较零散,尤其是对于综合知识方面的应用尚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第二轮的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把整个中学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可谓是模拟试题满天飞,如何选用这些资料呢?我们的做法是尽量不用成套的原卷。高三备课组老师分工协作,对现有的资料进行仔细的分析,结合第一轮复习中学生的掌握情况,突出高中物理学中的重点知识,以这些知识为核心,精心地选编专题。并以这些重点知识带动与其相关的其他知识点,把知识点连成网,强调知识问的联系,注重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所选试题要能体现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参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将高中物理主干内容分成十个左右的专题:力与直线运动、力与曲线运动、功和能、电场和磁场、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电磁感应、选修3-3、选修3-4、选修3-5、物理实验、典型问题等等。每个专题又分成几个小的版块进行复习,每一个专题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结构梳理、命题点分析、方法探索、典型例题分析、配套训练。
(3)三轮复习阶段(高三第二学期,5月初到6月初)
第三轮复习,大约只有4周的时间,主要是模拟综合训练与专题训练结合进行。无论是模拟训练还是专题训练,都要密切注意高考相关信息及走向,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对照《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参照《考试说明》中的样题,精心编撰一些好题、新题。侧重于重要概念及相关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夯实基础常规,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
《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三轮复习阶段一定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专题版块训练:力学版块训练、电学版块训练、实验专题训练、选修专题训练、审题能力训练、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选择题强化训练等等。
参考文献:
[1]廖柳清,对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命制内容的几点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09,(2):66